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2 10:1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

篇1

一、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是提高艺术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即在从事的职业中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的意识。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表现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向标。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把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

第二,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是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工作类别,国家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能力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是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职业能力是基本能力加专业能力。课堂教学能够从专业知识出发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基本技能是以后从事职业岗位的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本行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又是什么等等。因此学生职业岗位的认知学习就非常重要,社会实践教学成为现代艺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第三,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技能型人才把专业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重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专业设计过程中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若要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就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设计机会,这种设计机会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社会大环境中提取来的。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设计,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通过积极准备和辛苦制作各种设计任务,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艺术技能也得到了展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仅依靠完成校内的实训任务是不够的。因此,社会实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真正实现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措施

首先,优化教师资源,提高教师专业化。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强化学生能力本位的同时,首先要做到为师的能力本位,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程度。加强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和相关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进修和培训的途径来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

其次,开展仿真工作室。仿真工作室是教师教研和设计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实践模拟的主基地。在仿真工作室中,可以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完成从接手设计任务到设计制作、实施的全部工作流程。学生通过仿真工作室的模拟和训练,可以学会如何承接设计任务,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进行设计策划,如何把自己的设计产品成功地呈现给客户。这就是仿真工作室的主要职能,和校内的实训机房有很大的区别。

再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被诸多院校列为重点建设项目,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经看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各种设计材料特性的认知、应用、设计流程的完善、设计项目的制作、实施等诸多环节,没有实训基地的配合是很难完成的。引导高职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基地化为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把从书本和他人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在加强个人认知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实践性,没有实训基地,这一切都很难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还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职业能力就是基本能力加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在理论学习中表现得不明显,只有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才能突显出来。把课本或教师积累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好检验,但通过学生制作的作品,就能直接看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以此作为对该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综合考评。这样一幅在校内实训室就可以完成的作品能够体现出设计能力,却不能正确地体现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往往要通过市场环节来实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赛事活动,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来完成符合赛事要求的作品,是体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在设计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同学,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加深了对市场现状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增加了动力。

篇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

完成相关制度保障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

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

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二、总结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它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人文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且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高职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功底,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人文,理解人文,感悟人文,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表现尚有欠缺。一方面体现在人文知识的缺乏:文字功底较差,写作时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诸多问题;在具体的文化、历史、哲学知识方面仍然贫乏。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人文情感,具体表现为:一些高职生不懂尊重他人,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再者,部分高职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追求物质化,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生人文素养的表现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薄弱和缺失。长此以往,高职生的处境会更加令人担忧,在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不足会使高职生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在工作上往往难以更好地适应和立足。人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石,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生本身的发展决定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2.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需要

在新时代下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往往比以往更高,个人的人文修养正契合了新时代人才的标准。即便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对其雇员的要求也会看重其自身的素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对专业的精通和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尤为重要的是,企业作为一个团队要求每个雇员要有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应该有必要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而这些恰巧就是高材生人文素养所含之意。企业在录用高职生时,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高职生因缺乏责任心,缺乏合作意识以致上岗后不受企业欢迎;有些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不注重文明礼貌;有些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相应问题的出现,体现的不在技能方面,而在人文素养方面。而正是由于部分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其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新时代下,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高职生更需要全面地发展自己,使自身成为高标准的人才。

3.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教[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教育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目的和任务是育人。高职教育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其次才是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高职生,才会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具备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实施

1.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规划和设置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首要的方式即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将人文素养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虽然做法大同小异,但现今,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发展人文素养教育还需各职业院校审时度势,根据院校培养的模式和高职生本身人文需求来加以设置和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开展。

首先是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计划。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编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等各环节加强指导,直至完善。这不仅对授课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方法有严格的要求。其目的一方面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有所乐”,即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人文素养的教育离不开实践。各高职院校应根据院校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课程,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在学习知识中增强人文关怀和人文修养,这样的高职生更易于融入社会,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关教育。

2.人文素养培养形式多样化

学校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多地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其多样化。比如,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高校利用形式多样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人文素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多方位全方面地发展完善自己。

3.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校的氛围至关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培养氛围,学生融入其中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这样的平台。具体来说,学校应当使学生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比如:邀请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讲学,放映一些经典影片,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等等。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校电视台、学校门户网站等校园媒体形式,对一些人文关怀的具体事例,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一些文娱活动或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4.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高职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将人文素养外化为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开展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残疾人学校等地的自愿服务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感恩;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沟通协调能力、遵纪守法观念、开拓进取精神等。

综上所述,探讨并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引言

技工院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当前的技工院校中师资力量单薄,同时对于教育的理解有很大的落后,往往只注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略了人文素质、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能够很好的契合当代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具有陶冶情操、烘托感情的作用,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意识,对于学生的生活、职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便是在职业方向明确的技工院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1]。

二、改革传统美术教育课程,考虑实际情况

通常情况下,美术的学习需要在素描和色彩两门基本功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现实,也不能够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有实际的提高。现阶段,绝大多数技工院校的美术课程依旧是依照普通高中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特别针对技工院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计,导致教师照本宣科。院校方面由于其教学性质,对于美术教育也常常忽略其重要性。技工院校的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于美术课程更是忽略不计的[2]。由于年龄限制,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效,不能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因素都限制技工院校美术教育发展。

三、技工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策略

(一)将创新意识与艺术性应用相结合,培养创新美术人才

当今社会中与美术相关的职业,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新意识,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凸显艺术性与创新意识的实践应用才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对于艺术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欣赏美的作品,让学生从心底对艺术性有一个比较深刻而全面的了解,逐渐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意识与鉴赏能力。第二,改变过去单一的模仿式的教育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得他们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创作,鼓励学生通过创新的思维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最后,在绘画技巧方面的培养时,要从观察、思维的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创作时学会如何观察与理解。

(二)加强技工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数量和质量

技工学校的美术教育主要侧重于实践操作与职业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时社会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这里的社会实践主要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来要求。数量方面,不仅要求达到一定的社会实践课时数,同时在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教学目的,每一个侧重点都应该配置相应的课时数,让学生感受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适应技工学校的美术教学。质量方面,要求社会实践的内容不能是一概而论,应付课时数的,它要从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所要达到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实践中,就必须对创新、合作和团队精神进行针对性设计。其次在实践内容选择上,也要加以甄别,不同的实践内容,要选择相应的实践地点,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实践的质量。

(三)利用多种形式,达到提升学生技术的目的

每年各个省市都有相应的美术创作类比赛,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相应的团队来报名参赛,通过比赛找到基本技能上的不足,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借鉴与学习,既能起到弥补不足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模拟真实的职场环境,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3]。通过比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制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也是对技工学校美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检验,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开辟一个实践的舞台。

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技工院校的教师是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关乎学生日后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应不光在职业技能上有过硬的本领,更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结合人文和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4]。而技工院校的美术老师,应从所在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作用,也能够结合实际进行运用,令其学有所用,从内在出发接受美术教学的课程。

篇5

关键词: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决定国力大小最重要的因素,而人才素质是决定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均要从时代、社会背景出发,探究适合艺术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方法。由于艺术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更要创新德育工作。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实效不佳的原因

纵观当前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德育的内在效果和外在效益上,还是在德育效率上,均未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1.艺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低效由于德育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所以造成了德育低效。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实践活动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分析,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效果、德育效益、德育效率三者共同构成了德育实效性的内涵。第一,德育实效性有其内在效果,即德育可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德育时效性有其外在效益,即以德育提升后,还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德育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当前,有的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集体合作观念、服务、奋斗的精神认识不足,在社会活动中希望自己是主角而不是配角,在工作中也担心自己大材小用,人生价值选择及判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也说明了在接受外界的大量信息时,学生未能分清正确与错误的观念,不重视自身的素质修养。特别是对艺术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专业性较强、多元化,比较重视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表现,所以德育工作成效一直较低。2.艺术院校不重视德育高校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至于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偏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此外,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格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力度不足。这样的德育不仅失去了其精神和动力,还失去了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尤其是艺术院校将学生专业课放在第一位置,在德育实践中,只重视说服教育,不重视学生德育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对德育产生厌烦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二、社会艺术实践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对于艺术学院而言,德育可以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此为目标的教育方式,追求的是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出现了下滑趋势,且道德领域变得非常复杂。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还是学生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因此,艺术院校要以人为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倡导创新的教育观——学知识、学艺术、学做人,重视德育工作。艺术院校要将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上升到道德实践的层次,不仅仅要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还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社会艺术实践不只是实习、采风、演出等活动,还是培养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佳途径。如野外的采风,可以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下乡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戏剧表演,可以让学生看到社会的缩影。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欣赏艺术、社会、自然的过程,通过情感类活动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体验道德。美育,可动之以情,影响人的行为。培养和构建正常、健康的审美观,是艺术学院美育的重要责任。在社会的艺术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审美知识和理念,去发现美、获得美、接受美,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是艺术学校开展国情教育的最好方法。学生通过到各个矿区、广大农村等地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了解中国的具体发展,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取得的成绩,还可以观察民情、国情,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确切地感受我国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从而坚定信念,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美术学院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只要到了假期,中国美术学院就会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专题考察。这种具有专题性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同时让学生和群众达到情感共鸣,一起领略、感受国家的强大。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最近两年的寒暑假,中国美术学院一共组织了近两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科学发展观、诚信国家等实践服务团,还开展了“三下乡”的实践服务活动。2016年暑假,中国美术学院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及实践服务,走访了参加的老军人,一起回忆生活艰难、战火纷飞的年代,并编成舞台剧,到各农村、矿区、社区开展演出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把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他们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是加强、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德育教师要充分了解社会实践在艺术类大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构建基本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郑园全.艺术类院校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篇6

一、载体:创新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保障。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从2001年开始就充分利用学校功能场馆齐全的优势,开设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学科校本课程24项,这些校本课程在初中为必修课,24个专项学生轮换上课,实现了人人会拉二胡、小提琴,画国画、素描;人人参与篮球、足球、排球各种体育项目,样样能行。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学校又对某一项课程中水平较高的特长学生,通过成立城市学校少年宫的方式,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他们进行免费提高培训。

二、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提出“四环节”教育教学模式。即项目设置―――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

“四环节”教育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内容作为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过程体验、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自主完成项目。“四环节”课堂教学关键在于项目设置。教师在认真研究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项目抛给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项目实施是“四环节”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主要途径是课前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外资源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课上学生带着自学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小组同学讨论,集思广益。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学生学会了从图书馆、网络中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更多是在主动参与和探究中思考、怀疑、批判,形成了多种思维的撞击,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展示环节中,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并不是简单地将课前搜集准备的素材呈现出来,而是通过课上小组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之后对知识完善、延伸、生成的系统呈现。学生富有个性思想的自我表达,学生自信的交流展示和精彩的课堂生成让“四环节”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四环节”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讲、老师听,教师的评价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倾听和观察对学生的课堂展示做出评价,不断发现学生的原创思维。

三、支点:创新实践活动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培养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是指人类文化所创造的价值、理想和最根本的精神,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人文基础知识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修养,如远大的理想追求、较高的道德水准、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等,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主流文化反映了校园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现实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知识结构及志趣追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实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格境界有待提高

人格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诸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近年来,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人格素质与一个人的成才密切相关,因大凡成就卓越的人都具有完善、健康的人格。而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是生活品位低下,盲目追逐时尚;最后是缺乏上进心,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

(二)缺少人文知识的积淀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备之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不少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很多大学生没有读过传统的文学名著,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沉迷于武打、言情、漫画等低层次的书籍,很多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几乎完全用在上网娱乐、聊天、购物、游戏上。

(三)心理素质不够健康稳定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但是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缺乏情绪调控能力,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遇到挫折、失败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意志消沉,怨天尤人,以致出现心理障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四)人生价值不够明确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仍不成熟、不稳定,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逐步树立的过程中,易受不良意识形态与文化、自由主义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与权力至上等因素和观念的影响,产生价值观困惑。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缺乏理想和信念;不关心自我发展,只贪图一时的快乐和满足;生活没有目的和方向,日子浑浑噩噩;对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避而远之,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层面也有学校教育层面。一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导致人文内涵日益流失;二是大学教育理念偏狭,普遍重视知识技能的提高,轻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忽略了从自然科学知识中进行人文因素的挖掘;三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整个社会浮躁,缺乏人文氛围,导致学生急功近利,仅仅关注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增加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落实这一策略的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高校要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发展的高度看,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大投入,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将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二)人文精神渗透专业课程

很多大学专业课程(尤其是理工科)教授的只是科学知识,少有人文内容。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突出人与事物的主体作用和人对物的态度,使专业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不仅得到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比如,通过介绍学科的发展史、人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成果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学会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与合作,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具有浓厚创造气息和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文知识环境。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从而起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有调查表明:60%的学生参加过学生会、社团、艺术节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认为参加这些活动很有收获,可以“锻炼自己”、“丰富业余生活”、“结交朋友”、“扩展知识面”等。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很多主客观因素没有参加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社团的成长壮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其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领域中的深度与广度,而且包括他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游刃有余的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则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持久的影响。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五)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往往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挖掘环境育人资源,提高学校文化品位,让学生利用先进的学习设备在环境优美的校园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高校还应规范各种团体活动,良好健康的团体活动可为人文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诸如人文素质讲座、校园文化节、读书沙龙等,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互动学习,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

(六)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质的又一重要途径。内容丰富且实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大学生不仅能了解国情、民情,认识自己,印证自身价值,而且能在耳闻目睹、亲历亲为中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丰富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其它教育途径和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联合参与,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承担起推进和提升当代青年人文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邦信.浅谈文化素质及文化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0).

[2]俘景才.大学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丁小强,胡庆方.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3.

篇8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言运用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引进快乐阅读的宝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徜徉。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工作,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加深对字词句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实现对全篇课文思想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加强阅读教学,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结合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教学,逐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人文情怀,提高知识积累和语文素养。加强阅读教学实践,在大量课内外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与语文素养。结合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部分,有针对性地对作品中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做更深入理解,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重点课文要实施优化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辅助资料进行扩展性阅读指导,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加强课外教学资源的挖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阅读的教学情境,经常围绕某一问题开展一些研讨会、有奖竞赛活动等,并且围绕效果问题进行拓展性阅读指导。在课外语文教学资源拓展过程中,要深刻挖掘所选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营造具有美感情趣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健康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热爱之情,结合素质教育,利用作品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课外阅读教学要很好地结合文化背景知识,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更加深入广阔地了解相关内容,强化对作品中思想情感的感悟力,逐步创设具有美感震撼力的文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审美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在阅读诸多课外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认识能力,丰富情感世界,让心灵深深感受到真、善、美的价值,借助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提升自身素质。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充分发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之美,感受语言美的力量,增加语言积累,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进一步阅读的欲望,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为学生推荐好书指导有效阅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指导学生进行健康有效的阅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而且是必须下工夫负责任地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把握阅读航向,指导阅读方法,提供阅读环境,加强阅读交流,为学生推荐好书,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教师要及时纠正或指导在阅读中偏离阅读目标的任何行为,坚决抵制不良阅读习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教师要完成正确指导学生读写方法的重要任务,重视课文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动因,在逐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下,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层次反应,让学生在阅读以后把各自的体验和感受说出来、写下来。有效指导阅读教学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大责任,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中学生是最容易被错误导向和低级趣味诱惑的群体,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指导,用自己的学识和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经常与学生沟通,探讨师生阅读的一些敏感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探索有效阅读教学途径,才可以实施广泛阅读训练。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并且在阅读过程中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常用的阅读形式和方法需要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学生大量课内外阅读训练,并且注重反馈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接受效果,并且根据阅读教学的长期和近期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指导,避免教师把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范围控制在教师自己的兴趣上,选取自己认为生动有趣或优美的文章。

四、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中学生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积累了丰富语言材料,对生活有了更加广阔的认识,提高了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激发了写作热情,养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然后就需要在勤奋的写作实践中加强练习,力求在日积月累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写作实践,逐步促使学生在细心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教师在指导写作训练时以精读的范文为例,与学生交谈文学作品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会勤于练习写作,这样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学习语言最直接的方法是从潜意识中形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创设丰富学生生活内容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认知世界,提高语言感受力,加深对事物的印象,不断丰富各方面知识,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氛围中认知事物、丰富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后,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进行描写和叙述。创作离不开生活,作文当然也离不开生活。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强化作文练习,在正常的基础训练之外,还应进行学生兴趣作文训练,以多侧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随事写感想,在强化写作训练的同时,把社会实践与观察生活的积累变为学习语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进一步强化语言基础知识积累和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教学指导。通过有效阅读指导,激发当代中学生的健康阅读情趣,让学生在相对数量的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语言素材,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在广泛阅读过程中,使中学生真正学会准确而艺术地运用语言,灵活自如地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把他们的想法和愿望用完整的文章准确而艺术地表达出来,从而有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益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0.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 文化素质 能力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赵保国(1962- ),男,河南武陟人,新乡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美术理论研究及中国画创作。(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78-01

随着人们生产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提高,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增长,导致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一千二百多所高校,竟有七百多所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的肤浅、创造能力欠缺和设计创意贫乏;审美能力、审美素养欠缺;手绘造型、传统绘画、传统文化及美学修养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缺陷。对于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的素质需求

艺术大师张大千说:“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人格之表现。作者平日即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如果徒研技巧,即落下乘。”英国作家罗斯全也曾在《论画家的修养》中提到“虚荣或自私的人”“浅薄或猥琐的人”“虚伪的人”不能做艺术家。因为,艺术创造与人的素质密切相关。

1.艺术设计专业的文化素质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应包括艺术素质、知识素质、思维素质、审美素质等。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即艺术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造型能力、观察能力、手绘能力。思维素质即要求设计者要具有活跃的、开放的、发散的、创新的思维。知识素质是要求设计者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艺术学等。人文素养就是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审美素质即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敏锐的审美观察能力和较高的审美素养。不仅要懂得美、欣赏美,更要学会创造美。

2.艺术设计的技能素质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包括手绘技能、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计算机常用设计软件的使用技能、设计模型的制作技能、其他专业设备的操作技能。这些技能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基本上都能达到,虽然是必需的,但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能力。如果仅仅掌握一些技能,将会沦为一个设计的机器,缺乏的是设计的创造能力。

3.艺术设计的能力素质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包括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具有以上五种能力。动手能力保证设计者能迅速通过手绘、手工将自己的设计创意表达出来,展示给受众;造型能力保证设计造型的生动准确;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最重要的能力,它是艺术创作的保证,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艺术来自艺术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设计者顺利完成设计任务以及顺利进行创意表达和艺术传达的保证。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

1.课程的合理设置。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本专业能力、素质、技能三方面的要求,既照顾到基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兼顾设计能力和设计素质的培养。所以,可将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素质模块、技能模块、能力模块。(1)知识素质模块包括:美学、文学、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书法、国画、油画、字体设计、插图设计、摄影。(2)技能素质模块包括:FHOTOSHOP、CORELDREW、书籍装帧、书画装裱、陶艺制作、木刻、雕塑、纤维艺术、喷绘实践、装饰壁画。(3)能力素质模块包括:艺术写生、艺术实践、艺术考察、军事实践、社会实践、德育实践、科技实践、管理实践、创业实践。“三大模块”的划分,使得课程目标和任务更加清晰明确,使我们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知识模块”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素质需求,通过所设课程力求达到艺术素质、知识素质、思维素质、审美素质的共同提高和完善。但所列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只要保证总体方向、目标的相对稳定。“技能模块”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作相应调整,但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技能的提高,也会影响其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能力模块”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践教学既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所在。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加大实践的力度,建立健全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场所和设备、设施,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设计素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不仅应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要适应现代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模块”,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要抓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艺术设计是设计者的创造性活动,靠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头脑,需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要给学生宽博的知识,以丰富学生的头脑。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更多的优秀设计作品,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声像并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严格教学管理,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应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到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参与公司的设计工作和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也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分配一定的具体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书画展、艺术设计展等艺术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课堂教学和作业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定期举办写生作品展、设计作业展、雕塑作品展等,收效显著,学生积极性高,通过展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教学形式的探讨。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教学形式上也要创新,但必须为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服务。首先,建立合理的工作室和导师制度。工作室的建立将有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学生从大二开始,可以根据所选方向安排到工作室,由具体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导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成立校内实习公司。社会公司实践有一定的局限,而校内实习公司的建立,将会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实践机会。比如新乡学院从2006年建立书画装裱实验室、陶艺实验室等,并以不同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力争让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有机会进行装裱实践训练,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设计是一个“起之于人,归之于人”的思维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人,不是产品”。一切设计活动,只有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下,才能成为有效设计。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素质、较高的能力素质,还要有“为人”的设计观念,方能做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参考文献]

[1]曹瑞林.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设计素质培养[J].装饰,2006(9).

篇10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素养;就业;校园文化;人文环境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状况,仍然令人堪忧,表现在人格不健全,价值观念扭曲,价值取向功利化,习惯用功利的眼光诠释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公德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这些现象的形成,一方面与高校对人文素养教育教育思想定位不清目标的明确定位和深刻理解有关,另一方面与高校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有关.

1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并举,增强教职工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感

仅仅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只是“机器人”,同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才是真正的“人才”.[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学院通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家讨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专题讨论,确立了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制定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目的中的核心地位,确定将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贯穿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要求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保证人文素养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确定对学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名利观、荣辱观、伦理观,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的教育目标.

2科学合理设置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科学合理设置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是落实、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保证.学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调研,如《高职生基本人文素质调查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研究》、《高职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就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文素养的要求》等,并邀请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以及家长共同研究、探讨人文素素养教育的内容,确立了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哲学,学会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学,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学习艺术,提高审美能力,提升鉴赏能力;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掌握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学习职业与创业知识,提高职业认识以及对职业科学定位等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需要,遴选出学生乐于教授的课程进课堂,设置了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和专业必修人文素养课程,切实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如表1所示.并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包括学时、考核方式等,突破了传统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人文素养课程实现了文理贯通,削弱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过分细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公共选修人文素养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需要.

3营造特色校园人文环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人文环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强化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方面,是新时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2008年学院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后,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作为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渠道,以“校园环境•人文教育”为主线制定了校园环境建设规划、内容以及措施,融合传统文化、职业文化于校园环境建设中,使校园环境建设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确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建有专门的动态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国内优秀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成长历程,行业领军人才、技能人才的励志故事,运用榜样的力量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弘扬榜样精神,让学生的道德、意志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展示知名企业、合作企业的行业使命、人文精神、企业战略、企业愿景、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等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职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通过校风建设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谐校园,通过教风建设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建立民主教学关系[3],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意志,培养学生诚信品德意识,建立学优争优的学习氛围.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向和认知水平,我院举行了一年一届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月等活动,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用先进的文化激励自己,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3];开展道德大讲堂等活动,培育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协作的道德情操以及关爱他人、开放包容的素养;举办“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宣传正能量的浓厚氛围,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敬业笃学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卓越论坛”,邀请王新华教授、朱学义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现身说法,使学生坚定了刻苦成才、职业立身的信心;举办优秀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回母校巡讲活动,现身说法宣讲“个人梦”“成才梦”“中国梦”,明确为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个人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促进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精神的形成;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帮助学生解了职场,增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营造培训技能、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缩短了与企业需求,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5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实现了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互补,综合运用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专业教育中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高技能型人才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回答本领域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要面对哪些社会道德和伦理;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诚信、责任、敬业的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把科学家当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可帮助他们领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中通过故意设置困难、障碍,培养学生处理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协作完成大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在顶岗实习的期间,充分利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对社会、企业与今后工作岗位的认识.

6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机会[4],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品质,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代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已常态化、制度化,学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共同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纲要和实施细则,严格规定实践教学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并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落到实处;科学设计实践内容,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突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如结合职业技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得到应用和提高,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5].

7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落实、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一线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关键,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围绕提升教师人文素质,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培训”工程,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一同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自修和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分批、分层地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将人文素养培训及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一项指标,通过培训、学习,教师通晓了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以及如何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学院也相继开发了以教师人文素养修炼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如《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教师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师拥有阳光心态的小策略》《专业课程人文素养教育策略》等;二是“落实”工程,要求专业老师和人文老师都要将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时刻注意以自身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当好学生的表率,努力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教风促学风,以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感染、影响学生;鼓励、表彰人文素质高、人文教育开展好的教师,对于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授予师德标兵、教学突出贡献奖,使广大教师把争当“育人典范,师德楷模”作为自己的目标,形成教师注重自我修养、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们以强化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环境等进行了优化、重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毕业生成为倍受社会和企业青睐的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院先后获得“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参考文献:

〔1〕田光辉.论大学生人文素质对就业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09(9):143-145.

〔2〕戴卫义,王玮,邹斌.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高校事务管理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4(3):69-70.

〔3〕朱凌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3):71-72.

〔4〕王涛.实施项目化运作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51-52.

篇11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应合理安排传统音乐文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比重。作为一种新的音乐教学课程,传统音乐教育不仅能教会学生一定的传统音乐技能和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当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音乐型人才,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教学是声乐技能,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艺术文化的不断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高师声乐教材选编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选择,除了选入传统的艺术戏曲外,还应该包括一些传统原生态的音乐艺术作品以及民间乡土气息的音乐作品,通过多方面的收集音乐艺术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并进行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提升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真谛。除了要求高师声乐教材选编多样化之外,还应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教育的灵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音乐文化资源占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在音乐教学上,教师应全面地展现我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学习和运用,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重在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作为传播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实践者,教师要更加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专家交流培训外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加强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更好地满足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音乐教学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课主要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只是简单的进行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背景,没有真正地理解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声乐教学改革中,高师院校应根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制定合理的声乐教学方式。高师院校可以在原有的授课模式上加入集体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堂让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交流,讨论传统民族声乐历史及赏析传统声乐作品等内容,力争培养学生声乐技能的综合运用,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社会实践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来了解我国社会背景下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接触到最原生态的传统音乐作品艺,拓展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三、师资知识结构的改善

声乐教学是主要是运用声乐技术方法让声音去演唱实践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教师教学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作为现代声乐教学的领跑者,首先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不断调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理念,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结构,合理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四、结语

篇12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社会需求;实践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22-01

舞蹈教育是保存、传授舞蹈技艺和舞蹈理论,促进舞蹈艺术繁荣发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要正确处理好高校舞蹈教育与社会实践需求的关系,使高校舞蹈教育在不失其传统风格和文化品位的前提下,与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明确高校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

舞蹈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无论社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但这个定位一定是由社会所需来提供的。舞蹈专业旨在培养素质较高的表演人才、教育人才及创作人才。面对社会的需求,面对艺术院校办学的社会现状,我们向前行进的每一步都必须务实,必须要制定面向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不少舞蹈编导家改变自己的艺术观、价值观,跌入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状态之中,无心认真思考严肃舞蹈的创作问题;在创作的审美理念上,追求形式完善多于追求内容健康积极与思想、文化品位,所创作的作品中不乏低劣粗俗的节目。舞蹈教学是要培养一批既具有较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表演与创造能力,又具有一定编导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的学生在社会工作的岗位中不仅要具有基本的舞蹈技艺,还要有较强的表演、编创、教学等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要德艺双馨,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

二、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舞蹈要与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相适应,否则没有观众,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舞蹈教学要明确当前市场的需要,明白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能力有何需要,并按照需要去培养和完善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其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此,高校舞蹈教学应增设舞蹈编创、舞蹈剧目、舞蹈教育等内容。首先,创编课非常重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创编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舞蹈剧目课在舞蹈教学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通向舞台实践的重要桥梁,是体现出真正的舞蹈艺术价值,培养舞蹈演员、教员、编导、理论工作者、舞蹈组织者和舞蹈演出经营者等的重要途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实用与适用为原则,不能过深过细,对于部分作曲理论学科基础知识,要让学生经过学习掌握其使用方法,在实践中会用就可以了,不必在理论及细节涉入过深。要组织有关专业教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编写有关专业教材,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特点是知识的综合占很大优势,各学科边界不清,交叉渗透综合发展,所以学生具备跨学科发展的潜力与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社会文化的需求日渐提高,舞蹈的功能不仅是一种舞台表现艺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手段,渗透在各层次的文化活动与教育活动中。因此,在专业课程之外可以增加舞蹈鉴赏课,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并从中吸收精髓。从而使舞蹈课能够从欣赏、学习、讨论、实践、创造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舞蹈教学的更好发展。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选修课、必修课,为学生打好文化修养基础。

(一)加强道德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指强化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提高道德品质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勤奋、有责任感等;学习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修养、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学生应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承受挫折、面对失败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等。

(三)加强身体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不能只抓业务,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只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自身专业优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加强社会实践

舞蹈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学习主体参与其中、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单纯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必须把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舞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不仅仅是教育实习.它还包括每一次上台演出。平时就要让学生走上舞台.真正与观众走到一起.倾听观众的心声。检验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努力地丰富自己,在实践中得到提高。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变为表演和创作技巧并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又能不断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开拓自己。

总之,牢牢地把握好舞蹈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对今后高校教学注重与学生就业的密切结合,进一步加强舞蹈文化市场建设,推动我国舞蹈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13

[关键词]戏剧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实践

托尔斯泰曾说过“凡是感动力最大的艺术便是最好的艺术”,那么作为感动力最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戏剧是最合乎其本质体现的艺术形式。因此把戏剧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戏剧走向生活、民众就是整合文化艺术的最佳途径。

一、戏剧教育的现实意义

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使社会与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的自身素质和所受的教育成为当今社会的关注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戏剧教育不得不根据社会的变化和要求进行自身的整合,深入地思考和处理戏剧与社会的关系及戏剧教育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适应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说戏剧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进行有益的研究与探索,推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贡献。即戏剧教育应积极地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应具有不断地引进和创新的能力。开展积极的艺术创作与戏剧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和建设符合新时代戏剧教育的课程体系。以高水平与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在创作技能与基础理论上具有坚实基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并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戏剧艺术人才,为社会提供积极的、有效的服务。

二、推进戏剧教育的普及发展

普及戏剧和戏剧教育,对于当下的社会情况而言,无疑是需要的和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过去,许多人对戏剧是什么?戏剧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了解甚少。即使是现在,仍然会有很多人对戏剧和戏剧教育一无所知。戏剧教育的主题可涵盖众多知识范畴,包括道德、政治、社会、环保等等,通过戏剧教育这一手段,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事物,评析时弊、领悟人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过程,又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有效方式增强自信心、创意、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这些隐性知识的积累对于参与者来说无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哪一行业,都是有益的。

(一) 通过实践提高自我表现能力

戏剧人类学告诉我们,人其实从小就开始学习“演技”了。大人总是教导孩子要讲礼貌,要如何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实际上就是学习自我表现的技巧。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人需要不断更新“演技”,提高自我表现能力。许多政治家的个人魅力中,常包含着演员的素质,他们在公众场合大方得体的言谈,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界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艺术素养和技能,就不能说真正受过教育。

从戏剧艺术的构成方式看,戏剧除了表演,还包含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故戏剧是所有艺术门类中表现手段最丰富,也最能锻炼和提高人的多方面艺术才能的艺术。

(二) 通过实践锻炼表达交际能力

艺术教育有助人际交往与经验交流,它用各种方式交流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有力地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尤其是戏剧艺术,它是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动作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表演艺术。参加戏剧活动,可以提高语言交流能力、表达和交际能力。这正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普遍看好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当今社会,社会心理环境越来越开放,学会沟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交流与沟通已成为参与职业竞争的首要条件的情况下,“只会读书”已从最大的优点变成致命的缺点。在当今社会,自信、开朗、助人为乐、团队精神往往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也是快乐人生的基础。

(三)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要求学生进入社会要具备五种能力,其中第二种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首先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而戏剧正是能培养这种精神的理想的途径之一。

戏剧活动是一种需要共同协作的群体活动,是一种集体创作,必须要有集体意识,要有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才行,所以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除了他所承担部分的能力得到提高外,还能在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善于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和谐人际关系,正是现代人所必备的一种重要素质。这对于现在普遍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三、社会实践是戏剧教育的平台

在西方目前流行着四种戏剧教育的形式,即创意戏剧、教育戏剧、教育剧场、儿童剧场。虽然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非常强调戏剧的教育功能。如儿童剧场是演戏给儿童看,“为儿童打开一个充满刺激和想象力的新世界的大门”,[1]让儿童在观赏戏剧中得到教益。在香港的戏剧教育家看来,教育戏剧的宗旨,则是让学生“学习有关戏剧的事”、“学习有关学习的事”、“学习如何思考和说话”、“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学习与人合群相处”、“学习表达自己的意见”[2]等等,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实践平台建立健全的人格。因此社会实践是推广、完善戏剧教育的重要手段。

目前,面向全体公民的戏剧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正方兴未艾,并成立了“国际戏剧/剧场教育联盟”,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还每三年举行一次千人规模的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他们的许多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地实施戏剧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卫·伍德.为孩子们而设的剧场[M]. ∥

陈恒辉,陈瑞如.戏剧教育: 让儿童在戏

剧中学习和成长.香港 :嘉昱有限公司,

2001. 111.

[2]陈恒辉,陈瑞如. 戏剧教育:让儿童在戏剧

中学习和成长[M].香港:嘉昱有限公司,

篇14

【关键词】艺术实践 舞蹈 艺术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23-01

1 引言

舞蹈教学需要实现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对舞蹈学习者而言需要在课堂以外来拓展自身知识,实现艺术潜力的开发,这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担负起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学习的责任,将教学纳入到社会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2 艺术实践对学员艺术表现力提升的作用

舞蹈主要训练和表演场地是在舞台之上。但是不可否认,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提升需要学员自身修养和对艺术领悟深度和广度的良性配合,舞蹈教学包括的内容应该配合这种教学目标,即在,实际表演教学的同时加入论文、编导和创意培训等的内容。这些都可以对进行舞蹈学习的学生增强对艺术的理解领悟能力,综合而言这些艺术实践锻炼的正是学生艺术的表现力。

2.1积累知识,提升艺术表现力

对于过于侧重实际教学指导的课堂,一般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这主要源干学生主动学习机会的缺失。艺术实践比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机遇,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参考实践比赛,将一些理论知识转化为成表演能力,将知识通过实践积累,不断固化。

2.2增强模仿能力,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艺术作品具有思想内涵,因此在表演中要饱含深情,融入感性思维。舞蹈艺术实践可以增强对情感和自然生活的模仿能力,很多艺术作品均源自生活,一些动作也是从生活中的劳作动作演变而来的,风靡世界的骑马舞,大多数动作就来自于骑马动作,加入节奏音乐来实现表演性,一些类似舞蹈采风的实际,能够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原味思想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灵感,增强学生表现力。

2.3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能力,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对于一些思想性较深的舞蹈作品,仅靠讲解很难使学生得到实际的艺术感受,需要使学生实际走向自然,增强表演能力。因此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开阔眼界的一个重要机会,可以实际提升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提升他们的个人品质,表演者自身的品质提升了,其表演固然艺术表现力更强,创作能力也能得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