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2 10:12: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网络学习;教学设计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课的教学,在网上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适于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本课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贯穿开放式教学理念,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基本观念三个层面上进行发散性教学,并以“三基”为内核,通过高度交互的教学过程向外拓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评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网络课教学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件首页设置了清晰的学习导航,学习时,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在学习时间、过程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支配权。而且利用本课件能方便地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在线练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改进,使学生体验全新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

(2)践行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发挥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本课件创设了许多学习环境,如网校论坛各种问题的讨论、虚拟社区的角色扮演等,都可在教师的共同参与和指导下,由合作小组分工协作,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及探索、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面向全体学生,实践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经验、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影响其网络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成绩。据此,笔者在课件设计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在线练习。在资料库中(自留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供学生反复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补充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教学互动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4)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本课件中,学生可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虚拟网络小品,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在科普园地保存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和丰富的视频片段等,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感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良性竞争中,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网络课教学特点

(1)突出主题。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相对独立的主题,借助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和同学互助下解决某一问题的探索活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资源归类、整理成一个主题或若干个小主题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有的放矢地查阅相关资料。

(2)针对性强。网络可谓是一座资源的大仓库,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控能力、鉴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在制作课件和内置的资源库时就要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筛选,紧扣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筛选贮存优质教学资源,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发挥管理员的监督保障作用。

(3)开放性大。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来源于教材内容或现实生活,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转化、提炼而成。如果一个班有50名同学就会产生很多个不同的小主题,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所有小主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资源。这就要让所有参与探究活动的对象都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利用者,所以笔者在论坛中专门辟出一块区域给自由发表观点、解决问题的同学使用(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自由讨论区),也可在资源库中自由发表文章或信息,但一定要经管理员审核。

三、网络课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件分为前、后台两个板块,前台供学生浏览学习,后台供管理员管理。前台使用htm格式(资源库的前台是自动生成的),使得浏览简便、快速。后台使用.net语言编写,管理即时方便快捷。课件安装也很简单,只要把所有文件copy到服务器(支持.net)上即可使用。

本课件的前台使用方法(教学方法推荐):

1.创设情景

先通过网上浏览自创的一个Flash短片,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由此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和自由讨论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三个层次则让学生自己浏览指定的网页,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或在网校的BBS中回复。这既能培养学生网上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让学生自己察看相关的网页,最后总结出直接、间接和潜在的使用价值。在这期间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跟帖的方式选择性回答,即上网在BBS的相应栏目中讨论下列三个问题:①你知道哪些野生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②哪些生物可作为工业原料?③举出仿生学实例。

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主要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生态系统多样。②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③面临威胁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除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外,还要思考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应怎样行动。这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

3.网络模拟小品

假设你是下列角色中的一员,在既要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又要保护鸟类的多样性行动中,请就你的角色理应承担的义务、职责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应采取的措施(行动)进行讨论。

要求:每人选择一种角色,相同角色组成合作小组。个人参与网上讨论,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人发言限三分钟,内容不少于三个要点。

角色选择:①行政官员:县市长等领导;②职业人员:家禽养殖户;③专业人员:科学家、技术员;④经营者:商家、企业主;⑤执法者:司法、护卫人员;⑥保护主义者:保护协会成员;⑦疫区普通百姓;⑧教育工作者:教师及其他教育机构人员;⑨大、中小学生。

4.在线练习反馈

自主完成练习,在线提交。

四、教学反思

该课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快、更新、更多地掌握知识的学习平台,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网络教学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在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下,民主协商、平等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这种教学方式消除了高中生不愿开口的障碍,使学生心理得到解放,特别是最后的网络模拟小品,学生通过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提高了知识的迁移能力。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互动探究课堂 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意识。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要想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克服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1.教学内容要精简,抓住重点,善于总结。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探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方面有所发展。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化难为易,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就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灵活教学,趣味教学;用实,就是根据客观事实及日常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应用,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学习组织培养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组织培养室,让学生亲手去做,体会整个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这些内容就能深入理解,而不需要死记硬背,同时也增加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教学方式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的有力保障。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因此,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上包含了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选择教学方法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当然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仍然要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在教学蛋白质的多样性时,明显觉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生疏,于是就想到了将该内容转换为数学知识,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体验。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分别代表三种氨基酸,让学生来排排看组成三肽有多少种可能。其实这就是让学生利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体验氨基酸排列方式的多样性,从而领会蛋白质多样性的一个方面。

3.互动探究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生物呼吸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初中到高二时间间隔过长,存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仅仅是对人体呼吸的粗浅认识。我们可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升华,运用整体建构教学理论,先让学生感知本节课在生物教材中的地位,通过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课堂学习思路,运用演示实验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在教学重点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设计容易陷入的误区。

4.1用“备知识”“备题目”取代“备教学”

准备教学阶段,只重视知识的罗列和体系的完善,而忽视了关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有的老师针对课后题目设计教学细节,课内有意识讲解,避免了学生出错,当然也剥夺了学生深化理解的机会。

4.2用“问题次数”取代“问题意识”

篇3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

个性化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就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传教,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去接受教育。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现行的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个性化教学风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1]。

一为什么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在其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这种独有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遗传因素,其他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学生的性格、思考方式、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正是这些差异,即使学生在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时,有的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有的学生却认为很简单,由此可见,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2]。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生物科目的需求

鉴于长期的灌输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个性泯灭,而生物又是一门具有很强探索性的科学,生物界的重大成就都是科学家们突破常规并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出来的,如果由一群没有个性的学生去进行生物探索,没有创新的想法,不去怀疑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就达不到生物这门课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背记就可以了,在课堂上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怀疑批评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创造力的学生自然无法完成生物领域的探索,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3]。

(三)个性化教学设计实验

教学设计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提出最优学习方法的学科,运用最优的学习方法可以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我国的乌美娜教授则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评价试行结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进行改善的过程。这一观点比较符合我国教育现状,在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设计中,同样需要分析学情,再确立教学目标,引出教学内容,最后归纳总结。但是个性化教学设计还有几点需要另外注意的地方,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被尊重和得到承认的,教学目标是分层的、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不同。②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学生有很大的自,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③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组织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等。④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科中表现出的兴趣、倾向的不同,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优劣势,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以我校高一(1)班为实验班,实施个性化教学。在高一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包括5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细胞的分子组成,主要介绍了组成细胞的核酸、蛋白质、脂质、糖类等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是细胞的结构,介绍了细胞器、细胞膜、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细胞的代谢,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入手,介绍了细胞的代谢功能;第四部分是细胞的增殖,解释了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及生物体生长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细胞的衰老、分化、凋亡,这部分内容关联上人体健康,比较亲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关注的话题。这一个模块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模块,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这一必修模块的学习,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度。通过这一模块的有效教学,参与生物技术、科学史、探究实验等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在讲授模块下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时,首先分析学情:蛋白质虽说是分子水平,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新高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对于分子结合的知识知道得很少,所以本解课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学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和结构有一定难度。再明确教学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功能。建立教学方案:教师提问,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是?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回答以上问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联系,唤醒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并引出教学内容。说明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时,将氨基酸比喻成人体,当人伸展手臂时,人体躯干类比碳原子,左右手分别为氨基和羧基,下肢类比氢,而头部则为R基团,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不相同,则类比氨基酸种类不同由R基决定,两个人两手紧握代表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脱水缩合”(手心出汗)形成“肽键”。此形象的比喻既加深学生对氨基酸结构的认识,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既爱学又会学生物。在描述最抽象的知识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时,以“串珠游戏”让学生直观认识该过程,不同颜色的珠子相当于不同种氨基酸,让学生用不同数量、颜色的珠子穿线相连形成“多肽链”,再将不同串珠按任意形式堆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接着课堂讨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决定了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动手设计,亲自组装,在“做中学”,感悟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示表格,显示不同蛋白质在生物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最后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吗?为什么我们喝进去的是牛奶,长出来确实强壮的肌肉呢?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本节课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入手,层层引导,激发学生逻辑归纳总结,又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通过对本次实验班级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学生纷纷表示个性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自己对生物课充满信心,十分期待生物课的后续内容,在高一实施个性化教学为生物科目的未来教学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班级实验发现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欧阳芬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达娃次仁.刍议高中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J].教育界,2014,8(9):12-15.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结构;原则;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6-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优化教学课堂实践意义

加强对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方法的研究,不仅能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养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品格。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是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使实验现象鲜明、直观、讨论气氛宽松、热烈,为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脑力激荡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在未知领域自由驰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思维的不断发散和收敛中走向创造、使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素养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得以提高。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因此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结果的分析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有利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2.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3.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统一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显示事物整体连贯的趋势。但是,仅有统一性是不够的,保持不变的统一,必然会导致教学活动的机械、单一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有机、完美的结合,才会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实有趣。当然课堂教学活动必然要有某个主旨或基本的格调。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或主旨来展开。就教学方法来讲,某节课需要采取哪几种教学的方法,如讲解法、直观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自学法等,应该有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具体的选择,但基本的原则是要确保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尽可能的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学习渠道。做到多种教学形式并举,每种教学方式的灵活变通。凡此种种,都充分体现了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能够做到完整性、有序性、波动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那肯定会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和谐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必将会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亚平.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王小英.王彩霞.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的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01期

篇5

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的提出,初中生物学科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以及生物专门人材,而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学生打下最基本、最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是全面的、基础性的、科学性的素质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要确立生物教育教学理念,要坚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我们所设计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安排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1.生物教学要体现生命性。长期以来,生物学教学一直处于学校的边缘,使得生物变成无物,生物课变成了宣读课。从而丧失了生命的活力。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着丰富内涵和具有性格多样性的青少年学生,生物学科教学内容也是研究具有生命现象的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再加上课堂教学也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鉴于这些,生物学的价值取向,就更没有理由偏离生命这个课题,所以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均应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

2.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的教学内容为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新课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认真分析并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目标意识、课程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情感意识、人文意识和评价意识。

3.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要求形成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观,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时刻有着新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而且还要利于学生顺利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简而言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学科资源,并且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的生物学资源让学生走进自然,进入社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生物问题的兴趣。

篇6

新课程提出,生物教学应达成“喜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一起发展的意义,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与生活习惯,确定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情感目标。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学的永远主旋律,怎样让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生物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生命教育、生物教学永远的主旋律进行探究。

关键词:

生命教育;生物教学;主旋律

生命的和谐、健康是一直以来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随着时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界开始进行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创新发展能力的学生。生物课程是与生命教育最契合的学科,在高中生物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构建中学生珍爱生命、致力于实现生命意义的价值观。下面我将从细胞增殖、生物进化、生态稳定三方面阐述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1细胞增殖,认识生命来之不易

“教育的目的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如是说。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生命素材,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绝佳选择。所谓生命是一种生存状态,人要以生命意义而存在,认识生命就要从生命起源而谈,生物体是有微小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增殖、分化而来的,体会生命由细胞到组织器官到个体的艰难,才能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细胞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掌握这一动态过程才能领会生命发展壮大的方式和意义,在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中认识生命的伟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过程,引出一个成年人由一个受精卵的成长历程,需要细胞体积的增大又要靠细胞数量的增多,即细胞增值的问题。

(2)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通过Flas重点演示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对保持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表格对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的异同,以及涉及的细胞器的不同。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将知识学习由多媒体演示转向实地操作。细胞增殖只能实现细胞数量上的增加,而多细胞的生物体从小长大,还有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细胞增殖已经是相对复杂的一个过程,加以细胞分化才能实现完整的生物体,强化生命体的来之不易,最后可以设计学生发表对生命形成历程的感想。

2生物进化,敬畏生命顽强不息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体的星球,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甚至伴随多次生物大灭绝的现象,几经周折依然繁衍生息,所以依然存在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将漫长的生物进化历史长卷在学生面前展开,让其感悟到人以胜者的身份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是多么自豪的事情。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多种多样的物种存在形式一直以来就是备受争论的话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得生物进化理论不断发展,他用自然选择的学说证实了生物多样性是不断进化的结果,并对进化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我在这一刻的教学设计为:

(1)认识种群、物种、基因频率等基础概念。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物种可以是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变异的结果。

(2)了解在进化过程中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几种情况的作用。突变出现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地理隔离由于环境变化形成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的物种;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淘汰不能适应环境的。

(3)组织学生开展对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的讨论活动,使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深入人心。由此可见,生物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个物种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人类在这一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发展,在艰难的演变过程中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并成为最高级的消费者,拥有复杂的生命形式,拥有极高的智慧,这正应证了生命的伟大,我们应该时刻心存敬畏之心。

3生态稳定,感受生命和谐美丽

生物学的研究范围是整个生物圈,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性。在教学中,要逐步改变中学生心中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心理,渗透以生态环境的稳定来实现的生物圈可持续发展这样正确而长久的生存之道,唤醒学生感受生命和谐相处之美妙的细腻心理。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为了让学生从其中感悟生命和谐,我的教学设计为:

(1)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水池生物种类调查表,讨论找出水池中的哪些食物属于生态系统,进而得到生态系统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展示以池塘为例的生态系统图解,分析水池生态系统中个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奠定基础。

(3)设计题为“我最重要”的辩论赛,学生分四组分别扮演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四种成分,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最终得出四种成分缺一不可的结论。此时向学生传达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四种成分的合作,不涉及谁最重要一说,人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级的消费者也要与低级的生命体和谐相处,才能促进自然发展。

(4)7根据之前所学,用剪贴图的方式模拟草原生态系统作为练习,分辨出草原中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人作为生物界的物种之一,必须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生物圈的美丽和完整,从而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观念,善待生命维护生态稳定。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具体课程中纳入生命教育,从细胞、生物、生态层层递进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生物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生命教育的主旋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为响亮。

作者:王克明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露水河镇抚松五中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解决 模式 原则

1.引言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为不同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研究学生的心理,要具有捕捉课堂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为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动、有效的现实性活动,它总是丰富的、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而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失去了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以及思维模式,他们要用现有的知识去过滤和同化来自学习环境中的新信息,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迁移应用中得以优化和发展。教师应建构具有生物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框架,进一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系列的分析与运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的

单一“传递―接受”式教学,培养有创造性的实际问题解决者。

2.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必然的,生物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其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

2.1目标明确性

目标明确性是指教学目标明确,并事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使师生双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即先进行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一般不知道教学的具体目标,他们只能从教师的授课和课本中了解到;而系统的生物问题解决教学设计须按学习者的不同状况和条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特点和水平,把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线索,在思维方法上、认知策略上给予指导,以使学生顺利地解决生物问题,并从中体验生物的思想方法,深化知识学习,获得生物能力,使智力、身心、情感得到较好的发展。

2.2对象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永远是具体的。真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客观现实的具体事物和具体过程当作一个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和,当作一个多样性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来把握的。生物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具体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具体问题,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可能性,考虑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支持及教师自身的条件。具体地说,教师应做到:一方面,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具体的,与特定条件相联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切情况均可套用的;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设计的运用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相对的过程,从特定条件出发来运用的教学设计。

2.3思想启发性

思想的启发性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避免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像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就是思想启发性的生动运用。思想的启发性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等进步的现代教育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发展方句。

2.4过程发展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样,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地说,教师一方面要把教学设计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要考虑到各种变化,并随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努力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以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还要不断地创造更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的教学环境。而作为教师本人,为提高自身素质,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5系统完整性

1+1>2,1+l<2这样的不等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各部门功能之和,它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也可能小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组成系统诸要素的协调状况。因而,我们在处理和研究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将整体的功能和效益看作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提高生物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效率,发挥其整体功能,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一方面,要将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当作运用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注重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协调,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功效;另一方面,要将整个教学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当作运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和归宿,考虑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和制约,以便使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其它要素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2.6问题解决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媒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我们把教学媒体分成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类。如下列表所示: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案搜集资料,实施研究计划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采取行动,深化理解。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由教师介绍活动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分析,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案,并根据研究方案,通过调查、实验、查阅等方式多方面搜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实际实施。

其实施过程有三个基本步骤。首先将生物知识问题化,通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来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生物问题解决,学生们一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或方案,结合现有的知识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是对结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省,通过反省回归到生物知识问题化。传统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习惯“满堂灌”的教学,只能消化教师“嚼碎”了的知识,口、耳、眼以及思维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不会发现问题,也不善于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4.小结

“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学实验证实:“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法优越。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裘伯川,王文辉,赵宝军.更新生物教育观念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生物学通报,1995,(01).

[2]刘满恩.高中生物“问题解决型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5,(08).

[3]王瑜.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概念教学 体系构建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涉及生物一般学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一、概念界定

对于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1]。由此可见,概念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生物学对象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生物学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可以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和重要概念,揭示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

二、概念、重要概念、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生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生物学一般概念建构重要概念,通过重要概念建构核心概念。由于核心概念包含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居于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一批概念,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上位概念,重要概念是生物学一般概念的上位概念。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先通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模块结构体系,如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和环境”三个模块。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化的学习单元,模块设计突出了单元“章”之上更集中和更上位的生物学主题。教学时可以把每个模块又具体地分为若干学科主题,在针对具体模块建立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体系。例如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分为“确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第一章)、“分析细胞物质组成”(第二章)、“论证细胞是系统”(第三章)、“论证细胞是生命系统”(第四五章)和“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五个学科主题。每一个学科主题可以确立一个核心概念,这样必修一就可以确立五个核心概念,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其次,教师要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将上位的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重要概念,例如把“必修一”第一章的核心概念“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拆分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

(4)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5)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再次,教师以梳理出的重要概念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这些重要概念是以哪些生物学概念或生物学事实来支撑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走进细胞”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回想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的重要概念,如下: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6)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个体。

教师要思考学生在初中学过并掌握了的这些重要概念与高中要形成的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这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同化和掌握新概念。

四、结语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对于一般概念在数量上是远远小于一般概念的,朱晓琳在研究中筛选出生物必修部分的核心概念为15个[2],可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不是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能构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出通过一般概念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篇9

“认知+实践”教学模式中,“认知”指发挥教学的平台作用。教学中要寻找有机地渗透责任教育的结合点;利用课外读本,以自学方式,提炼与积淀学科知识,建构责任认知,培养责任情感。“实践”指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利用课内外的科技活动、教学实践,利用家庭、社会教育空间,使学生磨砺责任意志,体验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教材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教育功能,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寻找结合点,有机地渗透责任教育。

2.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和现实社会生活热点。教学要拉近学生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讨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对相关问题的决策活动,激发学生责任情感,磨砺其社会责任意志。

3.凸显教育途径的广泛性。教学要有效利用课内、课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大课堂、社会建设大实践中,体验公民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过程,积累履行责任的经验。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

1.生物科学史教育。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我国古代生物科学历史,探秘历史传奇,如五帝时期的养蚕缫丝、种植五谷、酿酒、发明历法、治水;秦朝、隋朝时期的水利开发;唐宋时期的医学医药、明朝时期的《本草纲目》等,感受中华文明。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学生自发或利用各种节假日,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聊天;开展敬老、义务助残、“蓝马甲”等社会实践活动,传承敬老扶幼、邻里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建立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互助友善的伦理观念。

3.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利用“生物性污染”一课中的内容,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调查、讨论、决策。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情操、世界观与价值观。

4.环境保护教育。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中,了解生态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题,讨论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与危害,及其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法律、自然生态平衡等的关系,对各种污染问题尝试用生物学原理进行科学解释,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让学生搜集资料,解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从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到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巴黎协定》到我国的庄重承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全世界应携手共进,统一步伐,研究科学对策,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注意教室、学校、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自觉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方式。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义务环保与义务植树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履行社会责任的真谛。

5.生态伦理教育。通过社会生活中虐待、虐杀动物的事件,我国工程建设中开辟动物走廊与通道(例如藏羚羊栖息地活动、中华鲟生殖洄游等),野生动物救助(丹顶鹤、朱q等濒危鸟类、鲸鱼)等事例,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自然和生物的伦理态度。并结合这些事例,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以“人类是自然的一员;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开展讨论,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其他生物、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参与相关活动,将责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自觉坚持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与规范。

6.生物资源教育。在“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中,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我国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的举措与成就,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活化石、珍稀、濒危等动植物物种及其保护,以及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利用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需要依靠法律、社会舆论监督、每个人自觉主动的参与等。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问题,撰写研究报告,提供改善措施;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珍稀物种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资源的学科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操。

7.禁毒教育。在拒绝,慎用违禁药物的内容中,了解危害,开展“珍爱生命,远离”的禁毒教育,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高远志向,保持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培养并发展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预防传染病教育。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传播途径。用生物科学知识分析艾滋病病毒的复制、致病机制与危害。让学生通过搜索登革热、埃博拉、寨卡等关键词,了解其在非洲等一些地区的传播途径与病理危害,以及我国采取的严格检疫、严防病原传入等预防措施。倡导学生洁身自爱,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努力学习,肩负起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建设的责任。

四、教学思考

社会责任感教育要广泛地营造多样性的教育途径,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发挥社会全员育人的作用。一是精选学生自主学习读本。如选择生物法律法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科学技术、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书籍,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建构认知,培养情感。二是利用校园、植物园等场所,带领学生分批开展珍稀植物如银杏、水杉等的栽培活动,以及实地讨论等课外科技活动。三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联系,使学生参与社区人居环境管理、绿植的规划、农业生产过程的实践、林场的植树活动等。

篇10

1.生物教学的生命性

生命性是中学生物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特点,它是由生物科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决定的。自然界中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现象。对于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研究和确定、课程教材的建设、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都不能游离于生命科学的特征以外。所以应从生命性的视角审视生物学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理解,建构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高三复习过程的有效性

在课堂中,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总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需求、兴趣等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高三生物复习时间就相当紧迫,任务又重。如何突出重点,上出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率地完成复习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既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提升解题能力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五方面:(1)内容的组织要有一定的高度。可以从生物的本质特征理解生命性的统一以及生物所进行的生命活动。(2)知识的建构要有新的方法。要善于借助信息处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如图表、图解、曲线图、思维导图及概念图等,提高复习的吸引力。(3)提问的方式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概念的辨析最好不要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概念,可以设计判断或选择,直击学生错误的要点,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4)立足课本,选好例题。典型例题的选择、解剖要有新的高度,要能紧扣知识点,并在分析时要求学生说出考查的知识点,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训练,类似于经常做“记忆体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精讲精练的教学要求。(5)复习课中一定离不开当堂训练(即变式训练),一定要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设计

1.生命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生命这么复杂、这么美丽,而生命与生命的连接点竟这么简洁,这个连接点就是DNA和基因。生命代代相传,就是通过基因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正是基因表达原理的严谨美、简约美,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从而造就了基因表达过程的有序美、和谐美,乃至创造出生命的绚丽与多姿。

【问题1】DNA通过控制什么来控制生物的多样性?

【问题2】DNA控制不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相同的还是不同呢?你能通过实例来说明吗?引出DNA控制蛋白质都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并让学生能够结合转基因技术(如乳腺生物反应器及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干扰素等)来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1)列表比较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借助于图表的形式处理信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对于“特点”提示学生从生命活动的高效性去归纳:DNA是边转录边复制,转录是边解旋边转录,翻译是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一个核糖体合成一条肽链),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所以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从而可以促使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

(2)化解教学中关于“密码子”的难点和易错点

【例1】(多选题)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D )

A.密码子位于DNA上 B.1个密码子由mRNA上3个连续的碱基组成

C.每个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密码子与相应的氨基酸发生碱基配对

通过此题学生可以理解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密码子,并引出对起始码、终止码,反密码子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学生通过回归课本,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多选题)下列有关R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BD )

A.有些生物体中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B.转运RNA的碱基组成不仅仅有三个

C.信使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就多少个转运RNA与之对应

D.在翻译过程中既需要mRNA,还需要tRNA和rRNA

通过此题,既能帮助学生联系必修1的酶的本质除了蛋白质外还有RNA,还能学生复习tRNA的三叶草结构,以及RNA的三种类型。

【例2】(2008年 江苏高考)下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C.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通过此题指导学生①如何从图中有效地获取信息②注意与课本P67图的区别③回应开始提高的特点――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一个核糖体合成一条肽链),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所以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④对于原核生物,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经开始,体现了生命活动的高效性。

【探究】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细菌等作为工程菌,请就基因表达的特点说明理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就已经开始,从而使代谢活动有序而高效,由于其代谢速度快,产生的转基因产物多,所以常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请同学们联系基因工程中作为受体细胞还有什么特点?(对于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数目,及氨基酸数目等之间关系的计算可在评讲练习时讲解)

3.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是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表示方法,了解了中心法则就大致理解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所以我要求学生上黑板写出人体内的中心法则,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了两种,我请学生评价。其实好多学生都写了第二种,当我要求他们评价时学生重新审题,找到了关键词“人体内”,通过学生的解释,大家恍然大悟!

【变式判断】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提供的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DNA。(×)

此判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归课本P69对资料分析的再认识,从而让学生理解RNA复制酶和逆转录酶都是病毒自带的。

4.基因对性状的途径

通过此知识的复习,既是对前面所讲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进一步把微观和宏观的生物性状联系起来,使知识升华、理解升华。结合课本实例让学生总结基因对性状控制的两种方式。

【例5】(多选题)下图为脉胞霉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示意图,从图中可得出(ABD)

A.精氨酸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

B.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若基因②不表达,则基因③和④也不表达

D.若产生鸟氨酸依赖突变型脉胞霉,则可能是基因①发生突变

此题检测学生对间接控制的理解,并让学生开阔视野,某项生命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多次基因的表达。

5.归纳总结

篇11

1、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经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2、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趣味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个好的课件对深化课堂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自己的PPT的制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次的培训下,我不断学习、练习,比较好的运用各种所需的方法技巧,制作出既讲究精美,又讲究实用的课件来,更好的用运用于教学。

3. 在微课制作这个环节中,首先是选题,重在解决疑难,突出的应该是个性问题,是教学的某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课后的习题讲解。

篇12

关键词 细胞与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在进行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的教学时,“细胞与能量”这节课是笔者反思最彻底、最深刻的一节课。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理解和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而ATP比细胞的结构更为抽象,并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第一次教学设计和实践,笔者从困惑到教学再到反思,接受听课教师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设计和实践。

2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该班级学生上课活跃,对生物学科充满好奇。根据学生的特点,参照浙江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在导入部分,利用草蜢啃食嫩叶和猎豹追捕猎物两幅图,引出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细胞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转化”部分简单讲解时,指出化学能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随后通过线粒体中产生的能量不能被核糖体直接利用,即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被吸能反应利用需要一个中间站,从而引出ATP,并直接告知学生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再通过萤火虫的实验让学生加深记忆。然后尝试调整教材的顺序,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用卡和钱分别比喻葡萄糖和ATP)提前到ATP的结构之前进行讲解。

通过“ATP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承担起直接能源物质这一重任呢”过渡到ATP结构的学习。先让学生看书进行自学,再请一位学生上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解ATP的结构。随后学习ATP-ADP循环,为了增加趣味性,利用名侦探柯南里经常出现的氰化物说明此循环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表格比较,让学生明确此循环不是可逆反应,同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疾病,让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最后通过提问“为什么ATP能成为能量通货”的方式进行小结。

板书部分采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且有部分板书是由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3 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作业来看,课堂氛围较为轻松,师生互动较多,而且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根据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听课教师的意见,总结出需要改进的几个地方。

3.1 导入要更加新颖贴切

第一次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引出第三章细胞的代谢,因此从导入过渡到“能量的转化”有点生硬,与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不高。

3.2 教材顺序的处理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次的教学顺序经过课堂实践后,发现不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不符合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3.3 实验过程的讲解要更加开放

由于实验过程完全是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得到训练,这也是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大不足。

3.4 三维目标要真正渗透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但是没有很好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5 教学过程设计要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

第一次教学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某位学生来给其他学生讲解ATP的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其他环节还是以讲授为主,因此要结合新课程理念让课堂更加开放。

3.6 评价要更加多元化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基本都是“好”、“不错”,没有体现出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4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在保留第一次教学设计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理念对需要改进的方面做了适当的修改。

4.1 教学设计突出精彩的导入,提升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经过第一次课堂教学,笔者发现该导入方式和后续教学内容关联不够紧密,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从课后访谈中得知,该班级学生最喜欢的导入方式是生活中的例子、真实实验演示或视频。

因此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的导入是截取最新电影《杨家将》中的战争片段,给学生呈现“滚木雷石”现象,由此导入“能量的转化”。

精彩的导入能够彰显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向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导入的设计,为实现有效教学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4.2 教学设计突现出知识的整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浙科版生物教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改变教学顺序时要更加谨慎。接受取听课教师的意见,并经过思考后,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的知识放在最后的小结部分,与ATP-ADP循环的重要意义相结合进行讲解。

这样的教学顺序能够使“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的知识点层层递进,然后通过钱和卡分别比喻ATP和葡萄糖使抽象知识更加形象化。

经过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顺序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重难点知识更加容易落实和突破。知识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方面,在教学设计中突现知识的整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3 教学设计突出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第一次的课堂反馈可知,文科班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兴趣浓厚,在课堂中更应该放手让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和设计,提升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以开展活动为中心的探究教学策略比较适合在文科班开展。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实验过程采用开放式,笔者提供实验材料先让学生进行设计,再进行个别呈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指正得出完整的实验过程,由此再得出“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这一观点。

通过实验设计和学生当小老师讲解ATP的结构(见第一次教学设计)的方式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4 教学设计体现出三维目标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看似泛泛而谈,其实是目标制定的落脚点太高,应该从一两个小方面入手,以点及面进行渗透。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渗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讲解ATP-ADP循环过程时,让学生紧紧围绕ATP、ADP的结构进行分析,将这一观点时刻穿插在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5 教学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从课后与学生的闲聊中可知,学生非常喜欢在生物课堂中听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增加与ATP有关的疾病,并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ATP片剂实物。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小结

经过两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和教学实践,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不仅加强了三维目标的渗透,而且更加突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维的训练。

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修改,才能真真正正做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生物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方面,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文科班生物学科的教学有效性以及如何处理课时紧张和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立国,杨晶.利用教学反思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7-188.

篇13

我们提出物理课堂教学的“六主”教学理念,即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方法为主略(策略)、思维为主攻(攻略)、能力为主标(目标).为使之形象,可将“六主”类比于植物生长之根、气(魂)、茎、叶、花、果,希望渗透到教学设计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学生为主体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根

学生之成长相近于树之长成,浇树浇根,才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是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能理解到什么层次,就像给树浇水施肥一样,既要考虑时间,又要明确数量;教师让学生思、让学生问、让学生说、让学生动,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所疑为老师所想、学生所需为老师所思、学生所做为老师所设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吸取知识、建构能力才是教学设计的根基.

2教师的主导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气之魂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相当于植物赖以生存的空气,无处不在,又是无形之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讲、多议、多思、多作,教师少说精讲,及时启发引导,像魂一样附着于课堂,像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不显山露水,才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作法;教师设法让学生出现灵感与火花,才是教学设计之气之魂,也是高效课堂之魂.

3知识为主线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茎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的主干,是连接根、叶、花、果的通道,通过茎中的毛细管网络,下连深根,上通叶气.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相当于植物之茎,连接学生、连接教师、连接方法、连接过程、连接思维、连接能力.不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就像枯死之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要以教学大纲的三维目标要求为基点,以所学概念、规律知识为脉络,用问题、实验、方法、策略溶解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高效吸收,融会贯通,这是“六主”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知识为主线不仅是教学设计之茎,也是教学反馈之茎,也就是说,教学反馈主要以知识主线的理解,掌握为起点和落点,就像植物之茎,根吸水分营养输送至茎叶,叶吸收能量传送茎根,在教学设计中反馈信息和方法策略都应通过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反应作出判断.

[JP3]4方法策略的选取、制定和应用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叶[JP]

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植物通过叶,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晚释放氧气,枝繁叶茂使植物就茁壮成长.在教学设计中,方法和策略是我们要达到掌握主干知识,提高能力目标所想的办法.方法与策略隐于教学过程,但明于教学设计,方法与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教学设计的特色要素体现.

方法策略包括教学方法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教学设计中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核心要素之一是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具体的知识、不同的课型(概念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等),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程度、状态.体现的是教学设计者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的水平.

5思维的培养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花

花之美外在于其艳,而内在于其实,植物的成长目标就是获得果实与种子,完成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轮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为达到终极能力目标提高的最重要环节,相似于花与果实之关系,没有花,就不会结果,没有思维过程,就不可能有能力形成,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教学设计追求的绚丽之花.

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就是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点在于让学生思考,思考的源泉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把提出的问题设法解决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很好地培养思维方式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过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点串线,举地反三,多题归类,是思维多样性、灵活性、发散性、敏捷性培养的重要途经.思维过程是隐性的、但又是开放的,教师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使学生沉浸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达到发现、应用与创造的要求,使学习过程升华为能力形成过程,烂漫的思维之花才能盛开于学生的脑海.

6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实

春华秋实,在浩荡的春风吹拂下,才有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教学设计中对能力形成的关注和重视相似于植物生长过程中果实之形成,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像植物生长轮回就是为了结出累累果实一样.能力培养是贯穿教学设计始终的一条暗线,重视能力的培养已是世界性的共识,物理教学目标虽已明确了五种能力要求,但是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没有一种能力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能力的训练,寓能力培养于新授知识中,寓能力培养于实际生活中,寓能力培养于科技活动中.加强实践活动、实验操作和研究性学习是教学设计中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和方法.

篇14

【关键词】生物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将生物教学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因此,我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基础特点,收集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争取以最佳的教学模式教,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人身边的各类生物、生物技术的发展等。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但又知道的不全面、不准确。借助多媒体设置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营造积极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如讲到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时,我下载了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材料,让学生观察后表述在视频中获取的信息。有的学生说:“羚羊会奔跑,蛇会爬行。”等等;有的学生说:“兔子会奔跑,会行走,会跳跃。”我又问同学:“你们观看视频获得什么结论呢?”同学们争的面红耳赤的。我笑着说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吧。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可以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借助信息技术,让课堂成为学生的阵地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下,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进行生态系统组成教学时,我通过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视频,并出示问题:(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几部分?(2)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看,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非常关心其成果是否被承认,所以课堂表现非常活跃,在积极的思维中,掌握了本节的重点知识。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脑海中构建的知识框架最牢固。我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小组必答题,小组抢答题,由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增强了小组的合作能力,又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有所得。通过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主动的“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察和提出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设思维的台阶,让学生思维沿着这一台阶由“已知”迈向“未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通过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使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生物既有宏观的认识,又有微观的认识。微观知识就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一个难点。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把生物微观世界放大,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增强记忆,促进空间想象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血液循化》教学时,虽然学生通过动物心脏的观察认识了心脏的四个腔和所连的血管,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学生不理解。因此我下载了血液循化的模拟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起点,止点,途径以及血液成分变化。使学生在形象的课件观察中,教师简练的讲解中,不知不觉地就建立了微观知识世界,同时认识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成功的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是指要真正给予学生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从而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到《动物运动方式多样性》时,我出示了大量动物运动的图片,我有意把爬行和蠕动的图片放在一起,就有同学在观察到松毛虫的蠕动和蛇的爬行图片时,突然喊道:“老师,蠕动和爬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示了学生的认真观察和思考。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具有连贯性,保持活跃的态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然而然的得到体现。

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进行《血液循环》教学时,通过血液循化模拟视频的观看,学生掌握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成分变化。然后我出示了问题:“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学生根据视频观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而把血液循化和生活常识结合起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三.借助信息技术,加大情感教育

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认为借助信息技术能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如进行《生物多样性》教学时,通过课件展示我国灭绝的动植物的种类,然后探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