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1:23: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能建造的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铁路隧道;协同管理;智能化设备
1BIM模型设计
1.1建立隧道模型
在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中,发现有不合理不协调的状况很难进行修改,对工程整体施工进度产生影响。随着BIM技术的普及,在隧道工程设计中实现了设计的可视化,在对隧道工程进行整体施工建造前,建造一个模型,直观展示工程中的过轨管分布、接触网槽道预埋、钢筋安装等施工工作。采用CSD软件分段建立隧道BIM设计模型,再按施工要求对设计模型自动切分、自动生成和绑定编码,最终形成隧道施工BIM模型(见图1)。
1.2BIM可视化管理
三维模型精细呈现设计细节。通过三维建模首先使技术人员在建模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工程内容,通过三维模型进行技术交流和探讨。基于BIM模型的成果和设计数据,通过基于GIS的管理平台,全面整合各项数据,如里程桩号、地形地貌、环水保线、穿既有线等各种场景的信息,以更加清晰逼真的形式体现工程实景。同时,通过三维展示方式可以任意角度查看,在主体模型与既有地形模型相结合后,方便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审核[1]。
2协同管理
BIM管理体系以BIM模型为管理载体,将BIM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工程项目三维可视化、信息化、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打通各个业务、各个参与单位之间的数据联系,搭建“数字工地”。全员参与,建立起项目的高效协同。以BIM技术搭建的三维模型为基础,以协同管理为手段,在施工过程的管理中建立全员参与的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各项信息共享,按照不同的权限、角色建立起职责履行清单。以工序为纽带加强现场把控,实现建造过程痕迹保留,建立以工序过程为核心的过程控制体系。工序作为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实现了基于工序的自动关联进度。工序开始,反映到模型上:显示结构物正在施工,进行到关键工序时自动关联检、验、批,必须验收合格以后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同时,基于工序建造过程的时间节点、责任人、现场影像资料同步自动生成,形成了完整的建造过程的痕迹保留。基于BIM技术,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BIM技术的本质是以信息化为驱动。在建设BIM体系的过程中要求管理体系标准化,同时结合规范化的措施和精细化的管理要求,确保所有信息有序流动,最终关联到模型。在检、验、批现场填报,现场确认时,结合手机端GPS定位,实时现场确认,落实规范标准的管理体系。
3隧道智能化施工设备
3.1ZYS113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
3.1.1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采用ZYS113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结合超前钻孔及加深炮孔法等方法,实现快速预报。钻孔时,钻孔深度30m~50m,实时监测推进速度、冲击压力、推进压力、回转压力、水压力和水流量等参数,并通过MWD软件分析复原地质情况,形成地质报告。对掌子面前方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判定前方地质情况;对掌子面稳定性做出分类,为现场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并基于此在BIM模型上建立隧道大数据地质库,指导现场施工。
3.1.2钻爆开挖及初期支护智能化建造的应用导入作业面爆破设计图,与隧道坐标结合,在凿岩台车电脑上生成开挖循环的隧道轮廓与爆破图,不需要测量人员标注隧道轮廓和钻孔孔位,将断面图及炮孔图显示在凿岩台车电脑上,操作人员完全按照电脑显示,控制炮孔的角度和深度,根据电脑指示摆臂架的角度。系统锚杆施工前,台车预先输入锚杆设计参数以及断面数据,进而确定锚杆位置信息,台车依据系统预设实现自动移臂对孔定位、自动钻孔。
3.2SCDZ133智能型多功能作业台车
SCDZ133智能型多功能作业台车配套设施有底盘行走系统、发动机系统、臂架系统、定位系统、扫描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①智能型多功能作业台车装有定位系统,通过系统换算将大地2000坐标系转换为系统内部可识别坐标,实现台车在隧道坐标系下的精准定位。②台车车前装有扫描系统,对断面进行扫描,同时采集数据,车内设有设备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三维隧道断面点云模型,通过与BIM模型相连,在模型上与设计断面对比分析出隧道超欠挖情况。③改变传统拱架安装方式,在台车上安装有智能控制系统,在地面链接中间3节拱架,举升至拱顶,再抓取左右两侧拱架,举升至安装位置,安装连接螺栓,调整拱架姿态,焊接网片与连接筋,扫描拱架安装位置尺寸,并实时采集数据上传至BIM模型,将其与设计位置进行对比,实现按照设计数据进行拱架自动安装作业。
3.3HPSZ3016S湿喷台车
HPSZ3016S湿喷台车是在HPS3016S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产品,其配套设施有底盘行走系统、发动机系统、臂架系统、泵送系统、定位系统、扫描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①湿喷台车车前安装扫描系统,对断面进行扫描采集数据,车内设有设备对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三维隧道断面点云模型,自动精确计算各处超欠挖值。通过对隧道轮廓的三维建模与计算,施工中指导喷射方式并评估喷射质量。电脑图像实时指示各区域喷射厚度,对喷射厚度进行精准量化控制。通过三维扫描提前预估喷射方量,喷射完成后计算实喷方量、回弹率,评估喷射质量。②湿喷台车安装有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对隧道轮廓的三维建模与计算,进行设计喷射数据处理,控制臂架系统、泵送系统、扫描系统进行自动喷射。
3.4数字化衬砌台车
数字化衬砌台车配套装置有滑移轨道系统、发动机系统、双灌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高频气动振动系统、软搭接系统、定位系统、压力传感系统、参数观测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全自动打磨涂脱模剂系统、信息化系统等。①衬砌台车装有定位系统,通过前端架设扫描仪,后端架设全站仪,分别对隧道内的三个激光靶标进行半自动和自动照准;获取的台车中轴定位坐标,可通过台车控制系统与油缸自动调节至与隧道中轴线重合,实现台车自动定位功能。②衬砌台车具备参数观测系统,可进行混凝土灌注方量测量、灌注压力监测、拱顶饱满度测量、入模温度记录等功能。对实时灌注流量及总量,通过混凝土流量计进行测量统计,混凝土的预浇筑方量可通过车载式3D自动扫描仪或激光断面仪测量。③改变传统振捣方式,在台车模板上加装高频气动振动系统引进欧洲台车的主流振动技术,减少拱顶局部堵塞,解决混凝土密实问题。④采用双灌注系统,下灌注系统采用机械手分窗分层自然流下浇筑,上灌注系统采用“拱顶部水平压入浇筑工法”实现带压浇筑。提高了混凝土质量,减少气泡产生。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关联至BIM模型,展示出混凝土的状态,可及时检查衬砌混凝土是否饱满、混凝土入模温度能否达到要求、振捣是否到位等问题。
【关键词】精益建造理论;BIM技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1引言
广义上的精益建造是指将精益思想用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中,从而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最小化。本文探究的是狭义上的精益建造理论,结合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智慧化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精益建造技术对施工项目展开精益建造,避免施工中不必要浪费,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2精益建造理论概述
2.1精益建造的基本原则
精益建造理论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确定价值按照客户需求确定价值,联系客户与生产商切实利益,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掘其需要的价值,进而确定产品组成与价值流程。2)识别价值流这是原材料转为产品并赋予产品价值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客户沟通、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加工与后期服务等内容。3)工作流精益建造理论下要让创造价值的步骤流动起来,通过减少各施工环节的浪费,提高管理水平,应用JIT模式避免价值流阻断[1]。
2.2精益建造理论的体系结构
精益建造理论的落实包含三方面内容:①基础理论,即TFV理论。该理论内包含转化模型理论、流动模式理论、价值生成理论,将施工物流与信息流相融合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综合资金、技术、材料等资源,将建筑施工转化为建筑产品,寻找可以让产品增值的部分,去掉无法增值的部分,减少浪费。②应用理论,其中包含客户需求管理、标准化管理、设计水平管理、过程绩效管理。③精益建造技术,包含末位计划系统、5S现场管理以及并行工程、质量管理等内容。
3精益建造理论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精益建造理论应用的必要性,具体如下:①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精益建造理论的指导下实现施工与项目设计的高效结合,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解决规模化施工与个性化问题,实现对项目的智慧化管理。②协调施工成本、工期与质量,应用精益管理方式与材料供应商加强合作,达到效益最优化,降低成本,保障质量。③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按照精益建造理论中的流动模式理论,将增至活动予以管理,去除没有贡献的非增值活动,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与智慧化管理方式避免材料在采购与运输环节中的浪费。④保障建筑产品质量。将建筑产品质量作为建筑管理的出发点,依靠精益建造理论和自身优势,结合用户需求,逐层分解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保障建筑质量,利用质量赢得行业市场[2]。
4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4.1精益建造技术应用
以往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筑行业施工需求,精益化技术的应用技术将精益建造理论用于建筑领域内,在减少浪费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对项目的智慧化管理。对此,精益建造技术的应用具体如下。1)5S现场管理企业需要将这一管理方法提高到战略发展地位,明确管理细则,编制管理手册,从经济成本和质量管理方面入手,推行5S管理方法的应用,选定样板区后应用精益建造技术。2)准时化施工和拉动式物料供应将产品用户需求作为准时化施工的起点,重视材料运输和各工序的间隔,保障材料库存为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利用看板传递信息,将图纸与计划展示在实际施工中。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在第三季度实施了JIT采购计划,以入库板材库存变化情况为例,如表1所示,得知该精益建造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库存占地与采购资金,为工程节约了采购成本。看板管理是建筑工程准时化施工的核心,看板可传递上下工序信息,帮助人们做好准备,避免浪费,防止过量施工,管理者利用“目视化”工序了解施工作业的最新进展[3]。3)末位计划系统这是按照建筑工程项目末端执行人员根据实际进展,对设计方案的反馈,管理者按照现场情况总结计划,为项目管理形成环形控制系统,避免施工现场和计划之间出现矛盾,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某建筑施工项目依靠精益建造理论,利用云平台和AI技术全方位打造了智慧工地。项目部内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井然有序的运行,实现了项目设备管理,依靠物联网平台集成传感器检测运行和超载技术,结合塔吊智慧巡检系统和可视化监测系统,对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展开实时监控。预制构件三维模型可视化拼装、无人机全景成像可展示整个施工项目的全貌。二维码工艺卡对施工工序进行测量,避免传统人工测量产生的误差。4)精益建造理论下的拆解模式凭借着企业多年的施工建设经验,将建筑物各部件拆分,结合时间空间与资源利用情况,深化施工设计与信息化技术使用,有序的展开建筑组装生产。应用BIM和WBS工具将房屋部件拆解,依据精益建造理论和相关技术,优化墙面三维模型,墙体上不仅有开关插座面板,也有管线敷设。凭借精益建造拉动式管理实现,使建造过程呈现出结构化特点,对生产、质量、成本、安全等模块逐一管理。5)BIM技术应用,推动数字建筑发展应用BIM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应用精益建造理论方法实现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可视化结构的建筑项目管理需要用到专业的BIM数字软件,软件中包含原材料的管控和节点质量验收标准,任何一个流程都在数字管控体系内有所体现。数字建筑中,管道长度、内径与外径等数据可直接读取,管线立体设计一目了然,施工时不会再出现管线交叉和管线碰撞的情况。管理方面,数字建筑立足于智能交互与逻辑关系,以虚控实,提高了资源配置与工作透明度,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强化事前控制,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大数据体系为建筑项目管理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建筑建设后通过智能化系统可自动清洁空气、控制PM2.5,使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4.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具体指完成项目施工消耗的人力资源、设备与材料资源产生的费用总和。设备成本包含施工中工具的损耗与机械折损、租赁费用;材料成本包含材料消耗、采购、运输费用;人工费用包含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工资与奖金。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着综合性和一次性特点,项目从设计到竣工经历时间漫长,项目返工成本巨大。为保证项目盈利,成本管理必须将所有问题预料到,将材料、技术、信息等影响因素综合,让项目成本管理不再是单一的财务问题,而是需要各部门配合,从精益建造理论角度展开项目成本管理。对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实际应用,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材料采购JIT模式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70%以上,合理控制材料成本意义重大。项目施工需要应用多种材料,JIT模式的应用可将合适数量与质量的物品,在相应的时间供应到相应地点,这种采购模式更加灵活,供应商可在线得到采购计划,对客户需求加以了解,为项目施工提供适宜的材料。图1代表的是JIT模式的基本原理,要求施工单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通过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应用JIT模式进行材料采购,实现对项目智慧化管理。采购方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供应商可以及时的将采购方所需的材料送到施工现场,JIT采购模式提高了材料供应对需求的响应速度,也消除了浪费现象,降低了材料的库存。该采购模式的应用需要依靠企业资源规划,ERP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其系统可识别企业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成本、库存、采购、财务等资源规划。ERP是精益建造在材料物流供应上的延伸,可保证材料及时供应。2)5S施工现场管理为避免施工现场的资源浪费现象,可将5S管理宗旨落实,实现建设成本的优化。改善现场施工环境,成立项目推进小组,明确负责人职责,做好活动整体规划,制定奖惩制度,对各部门展开监督考核,建立奖励激励制度,将5S考核结果与个人工作相联系。5S理论的落实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整理,结合实际情况判断物品去留,做好工具摆放,及时整理库房;②整顿,对如何方便存取物品加以考虑,实现物品摆放的规范化;③清扫,定期清扫,使库房内没有垃圾;④清洁,注重清洁的结果,根除脏乱源头,保障材料质量,为原材料的存放创造无污染的环境;⑤素养,提高人员素养,使其遵守规章制度,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应用5S管理系统后,可提高库存周转率15%~50%,材料实现定置管理,减少了不必要的库存浪费;设备故障率降低了10%~50%,缩短了5%~30%的作业周期,降低了10%~40%的生产成本,培养员工产生资源节约意识[4]。3)并行工程与价值工程应用精益建造方法就是运用并行工程,整合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让设计与施工人员集合智慧,共同努力,缩短施工准备时间。根据精益建造价值工程需求,对价值流中的增值活动予以识别。应用数字工程系统,通过巡检系统、移动验房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展开日常检查与交付验房工作,以质量检查整改促进工程标准体系的完善。应用智建云工程管理APP(见图2),实现智慧化管理与精益建造理论的完美契合,打造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模式。如图所示,智建云可为建筑行业提供工程管理解决方案信息平台,从土方、基础与桩基础到业主交付、物业维保等工程质量管控场景,可形成完整的管控体系,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帮助企业控制潜在风险。
4.3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分析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如下。1)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建造理论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从建筑过程展开管理,保障建筑产品质量。项目从设计阶段开始,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质量检验,要求相关人员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问题,确保项目各环节管理质量,确保不会有不合格建筑产品出现。要做到全面质量管理,应培养人员在质量检测上保持自觉性,对自己负责的内容自觉检测,根据质量评定要求主动记录检测结果,强化自我约束。在精益建造理论基础上确立“3N”实现,在建设初期消除质量问题。2)标准化作业采用标准化作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以规范化作业方法建立标准定额,按照施工工序建设标准样板工艺,界定时间标准细化工作时间,去除不必要的损失时间,为工程建立标准化工作程序。比如在地板安装工程中,考虑到地板搬运与安装准备工序、安装速度,可确定铺装1㎡地板需要的标准时间,随后根据房间总面积计算铺装整个房间所需的时间。材料标准化作业可保障材料质量合格,某项目在管理期间严格限用质量、性能不稳定的材料。此外,破坏耕地、污染环境、带有放射性、甲醛污染的材料也被限制使用。项目施工管理时,要求对所有龙头、五金件、洁具全部开箱检查;对墙地砖每批次开箱5%抽查,施工时注意材料的选用,如果墙地砖本身有色差或其他缺陷,应由供应商负责处理;对可视对讲装置每批次开箱10%抽查,加强对装置外观质量的验收,出现质量问题由设备厂家负责。3)将精益建造与智慧工地理念相融合,可推动装配式技术的发展设计图纸拿到后,工程项目部立即整合行业需求,形成具体要求提交给PC厂家,厂家根据构建模具情况作出调整。从构件生产开始,选用高效施工机具和优质化辅助材料,通过制定合理的吊装方案,对构件生产验收、吊装、灌浆等环节进行管控,保障施工质量。将智慧设施用于项目质量管理,应用综合信息系统、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与协同办公管理平台,施工现场内使用环境检测仪、人脸识别门禁、塔吊吊钩可视化、塔吊防碰撞系统、卸料平台超载报警装置等智慧化安全措施,应用智能工地云平台对各数据基层,落实精益建造理论,保障项目施工质量[5]。
5结语
总而言之,从精益建造理论入手,将该理论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从建筑设计施工到项目交付的全过程进行管控,使精益建造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精益建造技术的应用分析,探究精益建造理论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有效解决成本,保障质量,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精益化管理和智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涂文通.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工程机械化施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9):116.
[2]李悦.装配式建筑项目精益建造管理水平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3]陈琪.精益建造理论在R综合管廊建筑工程项目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8.
[4]郑旭辉.基于BIM的精益建造管理模式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7.
智能建筑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对他的定义很多,概括起来为:智能建筑在建筑物内使用计算机集成系统,利用综合布线系统为通道来控制系统实现高度信息化、自动化及舒适化的现代建筑物。
智能建筑的建筑环境对于一栋公共建筑的大楼,给业主的定位及建筑的特点及功能要求,确定应做些什么。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当有几种方案,它有什么优点和特点,当一些智能系统的借口须和外界相连接时,必须要有明确的分界,哪部分由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上述问题提出后,接着就是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一栋公共建筑楼,从建筑功能来定义是什么性质的大楼,是纯办公楼,还是有一些其它功能的综合楼,不同性质的有不同的功能。在规划和设计之初,将这些功能了解清楚,根据功能要求来设置相关的智能化系统,并考虑这些系统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或联动关系。在解决和协调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时,可统筹考虑系统的集成,这就达到了按需集成,避免贪大求全而不考虑实际需要的盲目性。
在一座综合楼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根据其功能和当前建筑发展趋势,业主会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智能化系统设置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对于这栋究竟应该设置哪些系统,应根据时间需要定方案。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专业就可以完成,他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存在界面划分的问题,在建筑、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的衔接下,应该明确分工,既不能各专业都管,也不要出现都不管的情况。要做好各专业间的配合,需提出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配合哪些内容。智能化系统从设计方案到施工图,从施工图到现场安装和调试,这期间有多次专业间的配合以及与承包商的配合。它既要保证建造师为满足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而给出的建筑平台,如各机房、设备间等,又要保证各设备专业间的畅通,不互相打架,管道线槽的敷设还必须满足建造师设计的层高要求,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净高。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管线的施工安装顺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质量。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规划、设计、施工、承包商进场,甚至某些零部件的在外加工,均应在一条主线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实施过程中,有任何改动,应及时给相应的施工方输出信息,使之适应变化的步伐。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若将质量、进度、成本的一系列人流、物质流信息化,将其转换成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信息流,则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进行控制,真实的反应出建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各环节紧密相衔接,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益。
1.计算机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的平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时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我国在863计划中也提出了制造系统过程。此项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但从其理念和哲理上看,它比我们以往所做的工作更完善、更有条理性,并不是所有的做法都是全新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高新技术,巧妙灵活的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2.技术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1)由于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技术、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专业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产品。如何能够把这些产品和技术有机的融为一体植入建筑物,便成为解决的问题,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由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它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综合协调同步发展,需要统一计划、统一协调、统一对策,不能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个为政”“互不协调”,更不可分封割据打乱仗。
(2)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智能化建筑属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技术发展政策急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前瞻性,更需要深思熟虑严谨准确性。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要实现技术发展要实现产业化而不是仅看作一项应用技术,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仍由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占主导。要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国产化的技术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才可能形成国产化产业。
3.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配置
3.1系统构成
现代化办公大楼,多功能大厦的智能化是通过综合线作为传输通道,采用3A系统;通信网络系统CSA并对各种设备以及各种子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来实现的。在这三大系统下,每个系统中需要配置许多不同的子系统,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括: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协助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内容因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即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经营管理系统则有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开发应用软件。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像、信息系统、传真服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涵盖了弱电系统的所有范围,涉及专业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对建造师的建筑设计要求也高了,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
3.2智能建筑的系统配置原则
建筑环境适应变化的原则,智能化建筑物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建设智能建筑在其界面划分时,需要考虑使用性质,要和人们正在改变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变化相匹配。随着高新技术的运用,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运用,建筑进入人性化时代。
子系统服从大系统的原则,各种不同的设备,在建筑物内发挥不同的作用,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物的功能是统一体,不同的子系统建立在大系统之大,为大系统服务。经济适用、资源优化原则,各种不同的设备,在建筑物内发挥不同的作用,进场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功能实用性和造价的关系,考虑需要和技术的可能性。各种设备、产品、工程技术的使用经济适用又要与整个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借助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把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才能使所有的设备和系统发挥其优势,达到资源共享。
弱电比较权威的证书如下:
1、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师证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该证书全国通用并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官方网站查询,弱电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有组织弱电图纸会审,工程施工设计及施工方案的讨论和审定,编制强弱电招标技术规格文件,并负责汇总各部门的评审意见等。
2、一级或二级机电类建造师证书,每年由省级的建设厅组织两次考试,两年内考过有效,考试的具体报名和规则及内容,可以在当地省级建设厅网站上查询。
3、智能楼宇管理师证书,智能楼宇管理师是指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管理及设备管理,运行与维护等工作的人员,主要工作内容都有管理与维护楼宇布线,监控、使用、维护建筑设备,管理通信和网络系统,使用与改进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和管理火灾报警与安全防范系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BIM技术;实施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在住宅建筑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其住宅建筑也越来越向舒适、高层、智能、环保、美观等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建筑施工的工程内容、技术要求和资料信息越来越繁杂[1]。而BIM技术正是基于这一行业现状发展起来的,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当中,不仅极大的减轻了设计人员的任务量,也有效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下面,文章就BIM技术以及其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BIM技术的概述
1、BIM技术的定义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二十世纪末美国建筑与计算机博士查克・伊斯曼所提出的[2],其涵义主要指的是将各种建筑几何模型的功能、信息、性能等进行综合、统一的整合建模,且包括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使用等过程中的全部信息的一种建筑模型。如:建筑分析、方案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进度、运作建造、管理维护等等[3]。
2、BIM技术的实施原理
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原理即是利用CAD 技术,将建筑工程的各阶段、各环节中的全部信息进行数字描述,并将其全部存储于同一个电子模型当中进行统一的计算、统筹和调阅[4]。
3、BIM技术的优势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建造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有效的整合工程项目在研究决策阶段、图纸设计阶段、施工验收阶段、使用维护阶段以及销毁阶段的各类资料信息,并进行统一、科学、有效的运算、规划和设计,使工程的各个阶段情况均能在3D模型中得到准确、完整、切实的体现,加强了对繁杂信息的运作处理,明确了各环节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建筑工程统筹协调的效果和设计施工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提高了工程设计建造的效率和水平[5]。
二、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住宅建筑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在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2)缺乏系统、规范的设计标准体系;3)设计规划技术体系的高、新科技性严重缺乏;4)绿色节能住宅的设计意识严重不足;5)相关设计新技术、新科技的交流推广平台严重不足;6)城市中能源结构的分布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7)缺乏严密、有效的行政监管机制。
2、BIM技术的应用实施
目前,在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对BIM技术的应用实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具体包括有:
1)建筑空间规划方面的应用实施
一般来讲,住宅建筑的空间特征主要包括三点,即交通流线、住宅造型以及周围景观。因而,在应用BIM技术进行空间设计规划时,要运用3D可视度分析法以及地形分析法对住宅建筑的交通流线、外观造型以及周围景观进行科学、综合、统一的设计。设计人员要实现勘察好施工现场的详细地形,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应的分析软件对土层结构、起伏变化、承重情况以及与住宅间的体量关系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规划和确定住宅外部的环境规划,从而为住宅建筑的整体3D信息模型的构建奠定科学、良好、正确的基础。简单来说,BIM技术对住宅建筑的空间规划步骤和内容为:地形分析和3D可视化分析(室内视野分析、规划可视度分析、道路可视度分析等)。
2)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实施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住宅建筑也增加了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方面的要求,因而,在利用BIM 技术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必须要着重突出节能、低碳的设计理念,加强节能技术的设计应用。通常情况下,住宅建筑BIM模型的节能设计方法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①单体节能,即在整个建筑中大量的运用现代节能科技,将建筑物室内室外的各方面信息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并按照特定程序进行模拟设置,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循环、综合的智能节能体系,包括充分利用太阳能、墙体储能、被动式致凉、喷淋屋面、绿化降温等等;②总平面节能,即利用相关分析软件对住宅建筑的实际外部环境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并进行建筑平面设计的调整,以达到节能效果。如:规避风影区、开敞南空间、植土降温、规避恶性风流、充分利用树木屏障效应等;③基地规划设计节能,即在BIM模型中导入相应的环境分析软件(如GBS软件等),通过对住宅周围的阳光、风向、气温、树木等环境信息进行智能定位,模拟和设计出最佳的节能、低耗方案。
3)建筑模型构件制作方面的应用实施
在建筑信息模型中,模型构件是保证其构建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设计人员在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时,要对各类建筑模型构件进行正确、精准、标准的数字化转变,实现从传统三维建模到信息建模的优化发展。目前,BIM技术对建筑模型构件制作的设计主要采用参数化模型技术,即将住宅建筑的体系结构按照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划分为不同的模型图元(视图图元、模型图元、注释符号图元),而后分别对各类图元进行全面、详细、正确的参数设置(包括结构参数、材质参数、标高参数、施工参数等等),并结构住宅建筑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及时的参数修正,从而有效构建起建筑工程的给类整体图形信息(如住宅三维视图、楼顶平视图、楼层剖面图等),并明确各种非图形信息(如荷载标注、尺寸标注、符号、文字标注等),使住宅建筑的构造设计更加趋于立体化、直观化和真实化,进而更加保障和提高住宅建筑整体设计的切实性和质量性。
结语:
BIM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建筑建模方法,在住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积极的利用BIM技术进行建模,充分发挥BIM模型在整个建筑设计中的优势,简化和优化设计内容,不断提高工程设计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建筑节能设计,从而使住宅设计更加的直观、真实,有效推动和促进BIM技术在住宅建筑领域上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良丽,方婉蓉,吴子昊等.浅析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01)
[2] 宋翔宇.论BIM技术在未来建筑设计应用中的技术难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8)
[3] 姬丽苗,管瑜,韩进宇等.基于BIM技术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初探[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