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1:2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决策的前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生物实验作为传统的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自然科学,生物学理论、规律的建立一般都经历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验证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等阶段,其中实施实验阶段是关键。在生物实验中,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到实验现象时,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可让其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生物实验还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等都无法代替的。因此计算机的使用虽可以向学生演示不易操作的实验,使学生能观察到操作过程中不易或无法观察的现象,但绝不能取代实验教学。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就放一段录像,或将录像采集到计算机上,让学生只看不动手,实际上这种贪方便的“捷径”是行不通的,学生虽然理解了实验内容,但其具体操作技能得不到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某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说过:“听可能忘记,看可能记住,做就可能学会。”
2 模型实物标本展示作为传统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1)模型的展示、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而又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如线粒体、叶绿体的模型的运用可说明它们的结构、功能特点,既能直观地认识到两种细胞器均具有双层膜以及它们在内膜、基粒等构造上的差异,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空间结构的认识能力,若直接用CAI向学生展示线粒体、叶绿体的电镜照片,学生是无法认清这些构造的。
(2)实物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生长素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在讲课时首先出示一盆盛开的弯向一侧的天竺葵,顿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让学生推测天竺葵弯向一侧的原因,自然而然地讨论了植物向光性的原理。后来,笔者又展示了一盆由于未掐尖,形状很不雅观的紫茉莉,让学生与教室外小花园中的盆景进行对比,顺利分析了顶端优势的现象及原因,最后自然引人实际问题:怎样解除顶端优势呢?学生能举出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中解除顶端优势的例子。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学习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避免了理论和实际相脱离。
(3)实物标本的参观、制作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学生通过对动植物材料的处理,标本制作过程的细心操作,在完成标本制作的同时能很详细地了解该生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各方面的知识。若教师能引导他们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学习“环境保护”一节时,笔者让学生全面参观标本室,鼓励少部分基础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充当解说员,带领其他同学参观,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作用、生物的进化等科学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运用CAI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十分必要补充
(1)利用CAI系统采集整理生物教学内容和信息。如查看国内外的生物教学信息,或者从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中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内容来丰富课堂教学。
(2)CAI系统亦可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初、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都新增加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能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材中多处地方提供了相关的网站的网址,不断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3)利用CAI系统可随时修改教学内容,方便集体备课。为了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益,现在各学校都提倡集体备课,即首先由各位教师讨论拟定某部分的知识要点及重难点对策,再由其中一位老师负责组稿,教案在使用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作必要的修改与补充。在有些地区,现在这种备课模式已扩大到县级市的范围,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CAI在辅助备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极大地加强了教师间的研究与合作。
(4)利用CAI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CAI课堂教学不仅可采用课堂视听教学模式,还可采用个别化的学习模式。在个别化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CAI学习,CAI及时对学生的学情作出诊断评价。例如可以将有些知识或操作过程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识别、纠正,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 教学 问题解决 策略
1、引言
伴随着教学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改变,这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策略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本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2、“问题解决”策略概述
所谓“问题解决”,主要是依据一定目标,利用各种技能以及认知活动等,通过相关的思维操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整个策略中,提出问题属于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不过仅仅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还是更好的解决问题。一般来看,应用“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另外,在应用这一策略的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已掌握知识、心智技能水平、动机和情绪、刺激呈现的模式、思维定势以及个性特点等。通过相关的研究来看,这一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确有着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将其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
3.1当前初中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
(1)教授讲课多和少的问题
截止到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依旧以“讲”为主,不断的对学生灌输自己的理论认识、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以及技能技巧,而且一旦讲起来滔滔不绝。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老师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妙语连珠,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整节课都处在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自身的一些疑问以及观点等都得不到很好的阐释。
(2)练习量多和少的问题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么一种说法:语文主要靠读,英语主要靠背,而数学则主要靠练,因此对于数学老师来说,选择练习题成为了其备课的一项主要工作。但是通过实际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在设定练习题量的时候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量的控制做不好,一旦练习量比较大的话则会导致题海战术,而练习量比较少的时候,又很难培养出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习题选择难与易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一般习题的选择中普遍存在着偏难的现象,即便一些中考提纲明确规定不考的类型往往也会拿来给学生做,比如一些几何题需要2条以上的辅助线才能够解出,这就导致了学生做题的时候吃力,老师讲题的时候费力,最终导致很多时间被白白浪费掉。
(4)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习问题
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而在新的课堂中则强调一种新的师生关系,但是,如何处理好“导”和“学”之间的关系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5)教师讨论深和浅的度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是新课堂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其每当提出问题的时候,立马就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这到这里学生讨论的结果非常肤浅,而且整体的主旨也很不明确,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从本质上看,这种做法虽然调动了教学的积极性,但是实质却是课堂纪律松散的表现。
3.2应对策略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学改革之后很多教师、学校难以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进而只能够对新课堂的形式进行模仿,很难将新的理念贯彻到其中,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1)精讲和自学相结合
这主要要求以精讲为主,然后以自学为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讲属于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讲不行,讲少也不行,讲太多更不行,真正要做到的应该是精讲。所谓精讲主要是使用简短、准确的语言对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讲解,而其他的时间应该交给学生自学,这样既起到了讲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里。
(2)提升练习题的质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练习题的重要性。练习题是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而设计的,因此要对目标性进行突出,既要对其基础性给予重视,也要有递进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引领方法,拓展思维,最终提高能力。相对于上文中的精讲,这主要是精练。在量的控制方面,10到15分钟,5到15道题为最佳。
(3)因材施教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初中的数学是离不开解题训练的,而习题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培养起创新精神以及应用意识。
(4)导和学要结合在一起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导学案是现在大力推广的一种手段,其核心就是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所谓导,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应做到指而不明,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另外,导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教材,并对问题思考的出发点有充分的关注,而且要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进行引导,这才能起到茅塞顿开的效果。
(5)要保证目标的明确以及主题的紧贴
讨论的时机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讨论时机的布置,而且讨论的内容要做到明确,紧密围绕目标。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避免问题太多,以1到2个为最佳。另外,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点,进而对自身的观点进行调整,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4、结语
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努力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但是,本文限于篇幅,尚存在很多不深入之处,因此,还希望各位同行能够不吝指正及补充,共同为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
一、现状分析
1.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许多体育教师在研究、分析学生这部分做得很不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很详细,但唯独缺少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得较少。
2.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
少数体育教师对大多数学情分析也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帮助意义不大,“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仅仅对学生整个年龄段的特点加以分析,忽视了本节课需要传授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分析。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时,夸夸其谈,笼统抽象,仅仅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运动倾向加以分析,忽视了对授课对象个性特点的分析。
3.进行课堂教学时忽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预判
体育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案,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很难保证体育课上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是灵动的,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切不可死搬教案、照本宣科,全然不顾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全然不顾学生的合理需求,强行推进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程序,这是不科学合理的,也违背了教学规律。一次课上,几个学生偷偷练习对墙垫球,一位老师把那几个学生训了一通。课后经过询问,原来那几个学生是学校排球队的,他们的垫球水平和能力已经超过了其他学生。遗憾的是这位体育教师没有能机智地处理好这一课堂上出现的“意外”,表面上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解决策略
1.做好课前分析,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做好学前分析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条件。课前,教师首先应该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包括年龄特点、认知基础、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本课需要授课的内容,根据以往授课的经验教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帮助和支持,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和学生一起谈话交流,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二则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认知基础等,摸清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预判。这样,上课时教师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遇到突况也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2.做好课中分析,为课堂教学护航
尽管教师已经在课前对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但也难保课堂上不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也正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所在。因此,教师在做好学前分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课中分析,时时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改变。
首先,在准备练习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准备活动或者小游戏,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预测后续的教学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应该怎么解决,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新授阶段,教师要加强课间巡视辅导,发现错误的或者不到位的动作,要分析形成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共同进步。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后,教师还要善于观察,透过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了解他们心里的真实感受,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节奏。
3.做好课后分析,为后续教学铺路
关键词:预习;问题;策略
所谓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老师讲授新课之前进行的一种自主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
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并不能如我们所愿地去做好预习工作,尤其是初中数学的预习,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经过笔者的实践,数学课前预习环节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的预习方式不合理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探索数学知识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规律的推导证明过程,思想方法的总结过程。学生预习时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其内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系统。
但实际上,学生在预习数学时,总是粗略地浏览一下课文,就急着去做练习了,极少有人会对概念、定理、法则等进行深度思考,甚至预习后的课本一点预习的痕迹也没有。做练习时也只是机械性地照抄照搬。
所以预习成了走过场,成了简单的记忆和模仿。
2.教师的预习设计不科学
很多教师会给学生下发学案导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时能有目标、有侧重点地进行,所以学案导学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了预习的效果。数学导学案不同于其他学科导学案,一般不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现有的答案。但是,目前的很多导学案往往是由数学教师轮流编写,各自风格不同,对难易度的把握也不同,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另外,由于数学符号在电脑上编写困难,有的老师只能通过剪贴拼接各种资料的习题而构成导学案,因此出现排版混乱,字体不一,留白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另外,学案导学并没有任何的引导,纯粹是一张小型的试卷。
3.对预习的检查不到位
数学课前,老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全面检查,有时只能部分检查,这样导致老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比较片面。也有部分学生交给老师检查的导学案是抄袭他人的,这样就形成了虚假反馈。所以,对预习的检查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堂上的后继学习效率低下。
二、初中数学预习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是一个低效的预习,对数学的后续学习造成不利影响。为此,笔者通过明确预习方式、合理设计导学案、落实预习的检查等方面进行了预习的优化。
1.复习和巩固预备知识
复习是预习的基础。数学知识往往是前后节相关,新的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旧知识的掌握也直接影响到新知识的预习。例如,在七年级上册《5.1一元一次方程》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这个定义涉及整式知识,有些学生已经记不得整式是什么,导致在判断方程“3/x=4”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时出现错误,所以在预习本节内容时,有必要对整式内容做复习。
2.有勾有画找重点
明确预习的基本步骤――“读、画、写、查”。“读”――先粗读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图形、例题等进行阅读;“画”――即画层次、画重点,对疑难问题旁边加“?”等标记;“写”――即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书眉或书边;“查”――即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
三、多种方式助预习
手机、电脑已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其与学习相关的软件也越来越丰富,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这样的软件来提高预习的效率。笔者尝试了“洋葱数学”这款软件,它的视频教学、图文并茂,动画演示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合作学习也是数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笔者认为预习并不一定是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如有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和同学探讨交流来解决。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相互融汇,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使思维得到发展。
1.合理设计学案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是个复杂的工程,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过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都可以借鉴。笔者认为以知识串或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或是在问题旁加些提示语,将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例如,在七年级下《4.2提取公因式法》一节中,为了学生能准确地找到公因式,我设计了一些问题串:
(1)什么是公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______________
(3)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关键是找准什么?____________
(4)3ab2和12ab3c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2x2(a-b)2和4x(a-b)3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
2.落实预习的检查
凡事重在落实,预习自然也不例外。即便预习要求多么明确,多么合理,但倘若只管布置,而不落实预习的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敷衍了事。为了使预习更有效果,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组间互查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设定一个数学组长,由数学组长负责,组间轮换检查预习情况,一看书本上是否有学习记录,二提问书上重要的定理或公式。
(2)课前抽查
如果老师课前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不能全面检查,则可随机抽取部分进行z查,用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握学生预习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对于学生预习中存在较大疑惑或错误的地方,可以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来处理,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3)课中检查
前两种检查方式还不能保证整个预习过程的真实性及有效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反馈更具随机性,每位同学都可能被抽查到,抽查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所以课中检查更有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3.4乘法公式时(2)》时,公式(a±b)2=a2±2ab+b2容易被学生写成(a±b)2=a2±b2,上课时的抽查更易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语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要教师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学生定能学会预习,学会学习,随之提高的还有他们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这种学习的能力获得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正如皮亚杰所说的:“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是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参考文献:
1.袁锐锷.教育与进修,1984(6):57-61.
2.韩占录.金色年华:下,2012(8):71.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我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观察,认为要想行之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提出几点存在的问题和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本身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和精神所在缺乏研究性学习,趋于形式,未能深入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主体性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带来实践中的盲目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目前主要有以下的误区:
1.重视形式,缺乏合作质量。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应用只是表面上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实质上,却与合作学习的主旨和精髓相差甚远,因而就出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和误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没有讨论价值,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课堂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
2.重视结果,忽视合作过程。
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另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好”学生在小组内侃侃而谈,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放任自流。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由“好”学生代表本组发表观点即可,而对小组学习过程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却被忽视了。
3.重视稳定性,忽视学生的具体性。
把班级分成小组,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且为教师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机会。但很多教师为了方便,分成的小组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其实教者要认识到学生是个变量。首先,小组人数是个变量,不应固定,虽然小组的人数没有一个绝对的最少和最多的规定;其次,学生个体是个变量,学生的智力、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等是不同的。但是教者恰恰很少关注这些因素,常常采取的是固定的组员在同一时间内、面对同一教学手段、思考同一问题等教学情景下学习,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强迫学生达到同一教学要求的学习。
4.重视学习内容,忽视学生的交往。
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交往是其成长发展社会性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令人担忧,他们对有困难的伙伴不愿意主动帮助。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组学习的支持性条件,它要求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应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小组学习便于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要求教师具有包容的态度,使学生能进行最广泛的思想交流。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要相信学生能承担较多的责任,应具有一种“学生和我一起学习”的思维方法。
2.促进学生相互作用。
(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小组成员动态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3.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强调“合作”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只有在自己形成了独有的思考之后,才可能进行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合作学习”才能得到实施。否则只能泯灭个性思考的“火花”,滋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在准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给予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他们的“思考”有了初步的成果后,才进行交流。
4.做好捕捉和策划工作。
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和思考为主,在了解的基础上策划: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和强调,哪些小组讨论离了题,学生讨论时出现的新问题应该怎样加以引导和设计,学在交流时闪现的创新意识和独特见解应该怎样给予欣赏和利用等等,另外,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有的小组讨论完全离题或无起色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指点,对一般的讨论善于捕捉重点和注意点,并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5.合理组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