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1:2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决策的前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生物实验作为传统的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自然科学,生物学理论、规律的建立一般都经历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验证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等阶段,其中实施实验阶段是关键。在生物实验中,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到实验现象时,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可让其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生物实验还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等都无法代替的。因此计算机的使用虽可以向学生演示不易操作的实验,使学生能观察到操作过程中不易或无法观察的现象,但绝不能取代实验教学。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就放一段录像,或将录像采集到计算机上,让学生只看不动手,实际上这种贪方便的“捷径”是行不通的,学生虽然理解了实验内容,但其具体操作技能得不到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某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说过:“听可能忘记,看可能记住,做就可能学会。”
2 模型实物标本展示作为传统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1)模型的展示、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而又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如线粒体、叶绿体的模型的运用可说明它们的结构、功能特点,既能直观地认识到两种细胞器均具有双层膜以及它们在内膜、基粒等构造上的差异,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空间结构的认识能力,若直接用CAI向学生展示线粒体、叶绿体的电镜照片,学生是无法认清这些构造的。
(2)实物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生长素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在讲课时首先出示一盆盛开的弯向一侧的天竺葵,顿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让学生推测天竺葵弯向一侧的原因,自然而然地讨论了植物向光性的原理。后来,笔者又展示了一盆由于未掐尖,形状很不雅观的紫茉莉,让学生与教室外小花园中的盆景进行对比,顺利分析了顶端优势的现象及原因,最后自然引人实际问题:怎样解除顶端优势呢?学生能举出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中解除顶端优势的例子。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学习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避免了理论和实际相脱离。
(3)实物标本的参观、制作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学生通过对动植物材料的处理,标本制作过程的细心操作,在完成标本制作的同时能很详细地了解该生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各方面的知识。若教师能引导他们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学习“环境保护”一节时,笔者让学生全面参观标本室,鼓励少部分基础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充当解说员,带领其他同学参观,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作用、生物的进化等科学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运用CAI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十分必要补充
(1)利用CAI系统采集整理生物教学内容和信息。如查看国内外的生物教学信息,或者从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中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内容来丰富课堂教学。
(2)CAI系统亦可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初、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都新增加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能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材中多处地方提供了相关的网站的网址,不断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3)利用CAI系统可随时修改教学内容,方便集体备课。为了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益,现在各学校都提倡集体备课,即首先由各位教师讨论拟定某部分的知识要点及重难点对策,再由其中一位老师负责组稿,教案在使用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作必要的修改与补充。在有些地区,现在这种备课模式已扩大到县级市的范围,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CAI在辅助备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极大地加强了教师间的研究与合作。
(4)利用CAI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CAI课堂教学不仅可采用课堂视听教学模式,还可采用个别化的学习模式。在个别化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CAI学习,CAI及时对学生的学情作出诊断评价。例如可以将有些知识或操作过程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识别、纠正,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 教学 问题解决 策略
1、引言
伴随着教学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改变,这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策略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本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2、“问题解决”策略概述
所谓“问题解决”,主要是依据一定目标,利用各种技能以及认知活动等,通过相关的思维操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整个策略中,提出问题属于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不过仅仅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还是更好的解决问题。一般来看,应用“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另外,在应用这一策略的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已掌握知识、心智技能水平、动机和情绪、刺激呈现的模式、思维定势以及个性特点等。通过相关的研究来看,这一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确有着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将其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
3.1当前初中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
(1)教授讲课多和少的问题
截止到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依旧以“讲”为主,不断的对学生灌输自己的理论认识、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以及技能技巧,而且一旦讲起来滔滔不绝。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老师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妙语连珠,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整节课都处在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自身的一些疑问以及观点等都得不到很好的阐释。
(2)练习量多和少的问题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么一种说法:语文主要靠读,英语主要靠背,而数学则主要靠练,因此对于数学老师来说,选择练习题成为了其备课的一项主要工作。但是通过实际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在设定练习题量的时候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量的控制做不好,一旦练习量比较大的话则会导致题海战术,而练习量比较少的时候,又很难培养出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习题选择难与易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一般习题的选择中普遍存在着偏难的现象,即便一些中考提纲明确规定不考的类型往往也会拿来给学生做,比如一些几何题需要2条以上的辅助线才能够解出,这就导致了学生做题的时候吃力,老师讲题的时候费力,最终导致很多时间被白白浪费掉。
(4)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习问题
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而在新的课堂中则强调一种新的师生关系,但是,如何处理好“导”和“学”之间的关系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5)教师讨论深和浅的度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是新课堂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其每当提出问题的时候,立马就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这到这里学生讨论的结果非常肤浅,而且整体的主旨也很不明确,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从本质上看,这种做法虽然调动了教学的积极性,但是实质却是课堂纪律松散的表现。
3.2应对策略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学改革之后很多教师、学校难以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进而只能够对新课堂的形式进行模仿,很难将新的理念贯彻到其中,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1)精讲和自学相结合
这主要要求以精讲为主,然后以自学为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讲属于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讲不行,讲少也不行,讲太多更不行,真正要做到的应该是精讲。所谓精讲主要是使用简短、准确的语言对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讲解,而其他的时间应该交给学生自学,这样既起到了讲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里。
(2)提升练习题的质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练习题的重要性。练习题是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而设计的,因此要对目标性进行突出,既要对其基础性给予重视,也要有递进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引领方法,拓展思维,最终提高能力。相对于上文中的精讲,这主要是精练。在量的控制方面,10到15分钟,5到15道题为最佳。
(3)因材施教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初中的数学是离不开解题训练的,而习题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培养起创新精神以及应用意识。
(4)导和学要结合在一起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导学案是现在大力推广的一种手段,其核心就是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所谓导,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应做到指而不明,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另外,导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教材,并对问题思考的出发点有充分的关注,而且要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进行引导,这才能起到茅塞顿开的效果。
(5)要保证目标的明确以及主题的紧贴
讨论的时机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讨论时机的布置,而且讨论的内容要做到明确,紧密围绕目标。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避免问题太多,以1到2个为最佳。另外,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点,进而对自身的观点进行调整,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4、结语
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努力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但是,本文限于篇幅,尚存在很多不深入之处,因此,还希望各位同行能够不吝指正及补充,共同为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
一、现状分析
1.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许多体育教师在研究、分析学生这部分做得很不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很详细,但唯独缺少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得较少。
2.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
少数体育教师对大多数学情分析也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帮助意义不大,“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仅仅对学生整个年龄段的特点加以分析,忽视了本节课需要传授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分析。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时,夸夸其谈,笼统抽象,仅仅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运动倾向加以分析,忽视了对授课对象个性特点的分析。
3.进行课堂教学时忽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预判
体育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案,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很难保证体育课上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是灵动的,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切不可死搬教案、照本宣科,全然不顾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全然不顾学生的合理需求,强行推进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程序,这是不科学合理的,也违背了教学规律。一次课上,几个学生偷偷练习对墙垫球,一位老师把那几个学生训了一通。课后经过询问,原来那几个学生是学校排球队的,他们的垫球水平和能力已经超过了其他学生。遗憾的是这位体育教师没有能机智地处理好这一课堂上出现的“意外”,表面上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解决策略
1.做好课前分析,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做好学前分析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条件。课前,教师首先应该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包括年龄特点、认知基础、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本课需要授课的内容,根据以往授课的经验教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帮助和支持,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和学生一起谈话交流,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二则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认知基础等,摸清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预判。这样,上课时教师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遇到突况也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2.做好课中分析,为课堂教学护航
尽管教师已经在课前对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但也难保课堂上不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也正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所在。因此,教师在做好学前分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课中分析,时时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改变。
首先,在准备练习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准备活动或者小游戏,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预测后续的教学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应该怎么解决,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新授阶段,教师要加强课间巡视辅导,发现错误的或者不到位的动作,要分析形成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共同进步。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后,教师还要善于观察,透过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了解他们心里的真实感受,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节奏。
3.做好课后分析,为后续教学铺路
关键词:预习;问题;策略
所谓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老师讲授新课之前进行的一种自主性学习,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
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并不能如我们所愿地去做好预习工作,尤其是初中数学的预习,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经过笔者的实践,数学课前预习环节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的预习方式不合理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探索数学知识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规律的推导证明过程,思想方法的总结过程。学生预习时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其内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系统。
但实际上,学生在预习数学时,总是粗略地浏览一下课文,就急着去做练习了,极少有人会对概念、定理、法则等进行深度思考,甚至预习后的课本一点预习的痕迹也没有。做练习时也只是机械性地照抄照搬。
所以预习成了走过场,成了简单的记忆和模仿。
2.教师的预习设计不科学
很多教师会给学生下发学案导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时能有目标、有侧重点地进行,所以学案导学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了预习的效果。数学导学案不同于其他学科导学案,一般不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现有的答案。但是,目前的很多导学案往往是由数学教师轮流编写,各自风格不同,对难易度的把握也不同,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另外,由于数学符号在电脑上编写困难,有的老师只能通过剪贴拼接各种资料的习题而构成导学案,因此出现排版混乱,字体不一,留白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另外,学案导学并没有任何的引导,纯粹是一张小型的试卷。
3.对预习的检查不到位
数学课前,老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全面检查,有时只能部分检查,这样导致老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比较片面。也有部分学生交给老师检查的导学案是抄袭他人的,这样就形成了虚假反馈。所以,对预习的检查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堂上的后继学习效率低下。
二、初中数学预习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是一个低效的预习,对数学的后续学习造成不利影响。为此,笔者通过明确预习方式、合理设计导学案、落实预习的检查等方面进行了预习的优化。
1.复习和巩固预备知识
复习是预习的基础。数学知识往往是前后节相关,新的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旧知识的掌握也直接影响到新知识的预习。例如,在七年级上册《5.1一元一次方程》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这个定义涉及整式知识,有些学生已经记不得整式是什么,导致在判断方程“3/x=4”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时出现错误,所以在预习本节内容时,有必要对整式内容做复习。
2.有勾有画找重点
明确预习的基本步骤――“读、画、写、查”。“读”――先粗读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图形、例题等进行阅读;“画”――即画层次、画重点,对疑难问题旁边加“?”等标记;“写”――即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书眉或书边;“查”――即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
三、多种方式助预习
手机、电脑已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其与学习相关的软件也越来越丰富,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这样的软件来提高预习的效率。笔者尝试了“洋葱数学”这款软件,它的视频教学、图文并茂,动画演示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合作学习也是数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笔者认为预习并不一定是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如有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和同学探讨交流来解决。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相互融汇,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使思维得到发展。
1.合理设计学案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是个复杂的工程,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过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都可以借鉴。笔者认为以知识串或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或是在问题旁加些提示语,将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例如,在七年级下《4.2提取公因式法》一节中,为了学生能准确地找到公因式,我设计了一些问题串:
(1)什么是公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______________
(3)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关键是找准什么?____________
(4)3ab2和12ab3c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2x2(a-b)2和4x(a-b)3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
2.落实预习的检查
凡事重在落实,预习自然也不例外。即便预习要求多么明确,多么合理,但倘若只管布置,而不落实预习的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敷衍了事。为了使预习更有效果,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组间互查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设定一个数学组长,由数学组长负责,组间轮换检查预习情况,一看书本上是否有学习记录,二提问书上重要的定理或公式。
(2)课前抽查
如果老师课前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不能全面检查,则可随机抽取部分进行z查,用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握学生预习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对于学生预习中存在较大疑惑或错误的地方,可以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来处理,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3)课中检查
前两种检查方式还不能保证整个预习过程的真实性及有效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反馈更具随机性,每位同学都可能被抽查到,抽查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所以课中检查更有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3.4乘法公式时(2)》时,公式(a±b)2=a2±2ab+b2容易被学生写成(a±b)2=a2±b2,上课时的抽查更易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语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要教师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学生定能学会预习,学会学习,随之提高的还有他们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这种学习的能力获得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正如皮亚杰所说的:“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是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参考文献:
1.袁锐锷.教育与进修,1984(6):57-61.
2.韩占录.金色年华:下,2012(8):71.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我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观察,认为要想行之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提出几点存在的问题和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本身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和精神所在缺乏研究性学习,趋于形式,未能深入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主体性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带来实践中的盲目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目前主要有以下的误区:
1.重视形式,缺乏合作质量。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应用只是表面上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实质上,却与合作学习的主旨和精髓相差甚远,因而就出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和误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没有讨论价值,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课堂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
2.重视结果,忽视合作过程。
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另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好”学生在小组内侃侃而谈,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放任自流。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由“好”学生代表本组发表观点即可,而对小组学习过程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却被忽视了。
3.重视稳定性,忽视学生的具体性。
把班级分成小组,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且为教师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机会。但很多教师为了方便,分成的小组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其实教者要认识到学生是个变量。首先,小组人数是个变量,不应固定,虽然小组的人数没有一个绝对的最少和最多的规定;其次,学生个体是个变量,学生的智力、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等是不同的。但是教者恰恰很少关注这些因素,常常采取的是固定的组员在同一时间内、面对同一教学手段、思考同一问题等教学情景下学习,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强迫学生达到同一教学要求的学习。
4.重视学习内容,忽视学生的交往。
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交往是其成长发展社会性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令人担忧,他们对有困难的伙伴不愿意主动帮助。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组学习的支持性条件,它要求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应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小组学习便于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要求教师具有包容的态度,使学生能进行最广泛的思想交流。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要相信学生能承担较多的责任,应具有一种“学生和我一起学习”的思维方法。
2.促进学生相互作用。
(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小组成员动态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3.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强调“合作”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只有在自己形成了独有的思考之后,才可能进行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合作学习”才能得到实施。否则只能泯灭个性思考的“火花”,滋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在准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给予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他们的“思考”有了初步的成果后,才进行交流。
4.做好捕捉和策划工作。
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和思考为主,在了解的基础上策划: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和强调,哪些小组讨论离了题,学生讨论时出现的新问题应该怎样加以引导和设计,学在交流时闪现的创新意识和独特见解应该怎样给予欣赏和利用等等,另外,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有的小组讨论完全离题或无起色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指点,对一般的讨论善于捕捉重点和注意点,并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5.合理组织学习。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 策略
新课程教材推行以来,高中化学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教材的编排更是与原来的教材相差很大:内容栏目设置新颖,符合学生的求知需要;内容弱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注重关注生活、关注实践,注重学习的现实意义。而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面对教学的全面改革,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挑战。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教学研究,成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活动与教材特点出现的错位 新教材的编排呈现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启发性和可探究性,更加符合高中生心理需求,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材的变化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教师仍然习惯以教师讲解、引导为主;仍然注重对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仍然以夯实双基为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不够;对学生的实践探究知道不够等等。这种教材与教学的错位,导致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化学素质的提升。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1.2 新教材的编排与考试内容的错位 新教材的编排呈现出关注生活、注重实践的特点,这表现出教学方向由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向注重学习联系生活转变。教学根据教材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调整,无论是设置导语还是设计教学环节,都要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引进丰富的社会教学资源,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以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习的丰富性”。但是,目前的高考虽然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呈现出渐进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传统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是呈现出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导致教与考出现了一定的错位。这种“教”与“考”的错位,导致教学的效率和实效大打折扣。同时,为了保证教与考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只好在“练”上下功夫,实现学习与考试的对接。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学生与教师的工作负担。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
1.3 新的学习方式与关注全体学生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突出,但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相对松散,比如,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一般只是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询问学生的学习进度,却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对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吸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互动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成绩优秀、性格外向的学生成为互动的主体,部分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为学习互动的观众,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成为课堂活动的旁观者,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日益下降,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与课程标准提倡的“全体参与”原则相悖。
这种学习方式与关注全体学生发展教学理念的冲突,凸显了教师对新课堂驾驭能力的不足,也对教师接受新事物、提高执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第三个问题。
2 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2.1 学习新课程理念,大刀阔斧进行教学改革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随时准备接受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时常学习教育学理论,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主旨,并从中感悟教学改革的方向。根据课标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大胆破旧立新,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的编排板块:“联想・质疑” “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及“概括・整合”等,设置与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切实将自己定位在“组织”、“引导”、“合作”的位置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2.2 大胆整合教材资源,实现学、练、考的统一 教材仅仅是我们教课的依据,而不是我们的唯一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练习题目特点和考试方向几方面的元素,对教材资源进行大胆整合。将学习内容分为:了解性内容、夯实类内容、提高类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几部分。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自主学习,或兴趣探究,或夯实训练、发展提高等等。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既丰富多彩,又突出重点,做到兴趣和知识兼顾,能力和思维共同提高,基础和拓展同时关注,进而促使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都得到保证。
2.3 加强课堂调控,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角色;课文诵读;文本处理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需要厘清的问题。笔者多次担任市级语文课堂教学比赛评委,在此对听课中发现的课堂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作一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师生角色定位仍有偏颇
新课程标准将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为“引领者”“点拨者”“导演”,但我们在听课中发现为数不少的课堂,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问题。整堂课虽不是过去那种填鸭般的满堂灌了,但充斥课堂的是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不断发问、学生接连作答的单调枯燥的教学状态。无用的琐碎问题较多,缺少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教师仍然扮演课堂的主角,主导着课堂,在那里繁琐地分析处理着一个个文本问题,教师牵引学生过紧,唯恐学生跑掉,如同农村中瞎汉放驴一样,紧握驴缰绳不敢松手。
这种不间断的问答式教学方法,教师忙、学生累,效果差。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者人数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参与度很低。虽然教师发问中不乏有精彩的点拨,但更多的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往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上引导学生思维。
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教材思路恰当地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思路,课改理念落后,课堂上不能解放学生,没有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课改观。
二、教学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现已被逐渐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学生活动,坚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是在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上,许多教师做得还不够,往往关注个别学生多。
教师独霸课堂“问坛”,基本上不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严重的欠缺。提问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教师无权剥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进一步坚定和坚持以学为主的观念,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把教学的重心转到学上,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以学为主的课堂应该是激情课堂、活力课堂、智慧课堂。
三、课堂教学缺少激情投入
语文教师应该有激情,登上课堂要全身心投入,唯此才能上出气势,感染学生。否则就会让人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平淡松散。
诸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郝忠勇老师在其《用好你的体态语言》文章中,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身边的教育故事:“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武松打虎》,老师讲得起劲,学生听得有味。讲到要紧处,老师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老师做武松打虎一扫堂腿动作时,因忘情而入戏,抬腿作横扫状,“嗖”的一声,脚上的“蒲袜”(草鞋)顺势飞上了房梁,学生一阵哄堂大笑,爆出满堂彩。”这种讲演激情令人难忘。
语文教师的激情来自何处?来源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来源于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大多教师解读文本隔靴搔痒,没有品读出语言文字的潜台词,没有读懂作者那颗复杂细腻的心灵,没有真正地读懂文本。
四、课文诵读缺乏感染力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有琅琅书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能够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注重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感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将文本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情调;在朗读中让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对于诗文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们常采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轮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提出感情、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的诵读要求。
低效诵读的现象应予以重视。有些课速读、跳读、浏览,花样繁多,但目标不明确且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少师生课文诵读遍数很多,但没有一遍比一遍好的诵读效果,给人的感觉是为读而读,诵读得如同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远没有读出美文的“韵味”来。
之所以诵读不出韵味来,是因为诵读缺少了具体深入的指导,缺少了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对文本的体会揣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体验理解,说到底是文本解读不深不透的问题。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诵读?大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了对诵读技巧理论的空泛指导上,缺少了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进行揣摩体味的细节指导,缺少了反复诵读精美文段、重点语句的具体指导,缺少了对朗读字字响亮、感情充沛、拿腔拿调、抑扬顿挫的细致指导,缺少了对一句话中或者几句话中哪些部分声调“抑”、哪些部分声调“扬”细节的深入指导。
笔者见过,一位教师摇头晃脑、饱含深情地诵读《陋室铭》,朗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以高音、拖长之调(语调是“扬”)强调了“惟吾”二字,突出了作者刘禹锡高标独立之风;诵读主旨句“何陋之有?”,“何陋”一词诵读得高声、慷慨,是重音之读,语调是“扬”,“之有”一词诵读得声音低缓,语调是“抑”,全句的反问语气读得十分强烈,给人感觉很是“有味”,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紧扣文本和文本拓展的关系
语文教学讲求纵横捭阖、前后勾连、上下贯通,公开课中不少教师对文本都能作出有机的拓展联系。但也有不少教师拓展过度,刻意引用补充了大量的材料,忽视了对文本的讲解,把学生引到了糊涂境地。这说明了教师面对繁多的参考资料不会取舍,生怕遗漏某些材料、落下某个环节,课堂上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
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本,教师要弄明白文本与拓展之间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必须为文本有机服务,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来设计。
很多教师能够扣住文本实施教学,创新设计。游离文本、架空分析的课很少见了。但有的教师过分重视教学设计的花样,舍本逐末,反而忽略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些课教师还没走进文本,就已经走出文本,浮于表面和形式,只让人看到一个貌似精巧实则空洞无物的课堂;有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上叠床架屋、寺中设庙,师生一味简单问答,无法沉浸在文本中涵泳品味,致使课堂缺乏深度、广度、细度和文化含量。
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庆平先生在其教育专著《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中说:“语文素养的高低,人文情怀的深浅,都会在文本阅读中表现出来。一堂充满人文情怀的好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解读文本,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人解读的过程。解读作者,解读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怀,以实现全面地解读自己与时代生活。”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72-0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术科能力包括术科操作性技战术能力和传授这些操作性技战术的教学(训练)能力。在我国,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学科分类中,一般将体育分为“技艺类”学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就是造就具备这类“技艺类”学科教学能力的初、中等学校体育教师,通过专业教育,使他们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担负起为青少年传授运动技能和健身知识,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责任。显然,术科操作性技术水平和应用(教学训练)能力将构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毕竟体育首先是靠运动技术、技能来传达的,术科技术技能素养决定着体育教师的角色塑造,它们将成为学生今后赖以胜任教学工作、获得尊严、身份认同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术科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实际的情形令人担忧。笔者对重庆地区19个区县56所初、中等学校和重庆、四川18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学计划和术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术科技术水平和施教能力有一年不如一年的趋势。为此,本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持续弱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欠缺的原因
1.1 学生术科操作性技(战)术能力欠缺的原因
(1)生源质量不佳增大施教难度。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使得大量没有任何体育基础和经历,为了寻求一个好的出路的中学生,突击报考体育专业。如重庆三峡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近20个省市招收的学生中,曾参加过业余体校正规训练的人数几乎为零,中小学时参加过校代表队某单项训练平均2年以上的仅为10.8%,大多数属突击应考者。这种学生从一开始就缺乏运动技术基础和体育目标,进校以后,因缺乏对体育最基本的认识而很难建立起对体育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技战术的感知和理解也难以做到全面和深入。客观上,这些从头学起的学生也常常因能力不足而容易受伤,经常以“看课”来应对技术教学,最终难以完成学业。
(2)教学计划调整无视学生实际情况。
近年来,为顺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部课程规划改革的有关文件的要求,各院系开始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多次修改教学计划。在改革探索中,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为了学生就业的需要,在许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存在着增加课程门类和缩减术科学时的情况,本属二级学科的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体育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课程,且大多是理论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种职业素养、拓宽就业口径。结果造成体育学科各专业课程的大量重复。据吴忠义等的调查,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相同的课程竟然高达62.3%,必修课中相同的课程达78.6%,选修课中相同课程达46%。这不仅模糊了专业界限,混淆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又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功能的弱化。同时,在总学时递减的情况下,又增加课程门类,使得术科课程的学时不断地被一些理论课挤占,术科课时越来越少,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变得小而全,学生的学习无异于走马观花。如在重庆三峡学院4次教学计划修改中,主干课田径由1998年的180学时逐渐减为现在的112学时,体操从140学时逐渐减为72学时,三大球(篮、排、足)由96学时逐渐减为64学时。在大量削减术科学时的问题上,一些学者还以美国等国家为例来说明减少术科加大学科课时的合理性。诚然,如果我们招收的学生大多具有丰富而全面(熟悉多个运动项目)的体育经历,也许这样的改革是合理的。事实上,美国的文化传统对社会环境对立志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和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远远高于我国,从小便立志体育事业的学生人数自然就会多于我国,一般而言,这样的学生大都具有良好的体育基础和丰富的体育经历。尽管美国体育师范教育的术科比例较小,但强调有关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教育类课程多、学时也多,教育实习时间较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课程小型化”和减少术科加大学科比例自然更具合理性。因此,以美国为参照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可以认为,这样的改革只考虑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却忽视了教育对象主体的实际状况。因此,大量削减术科课、增加培养新的“多能”的理论课等的改革对于我国绝大多数本身专业志向不明、基础差,因文化基础差才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达到培养的要求,实在勉为其难。在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削减术科课学时的做法,不仅导致学生专业素养根基的动摇,使学生将来既无力承担体育教学的重任,又无法具备宽口径的就业能力。从而最终导致以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为目标的教育效果的落空。
(3)扩招使学校施教条件不足。
扩招使得许多高校施教条件不足,主要是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只好以降低标准来应对。在师资方面,因为专业术科教师不足,就让非专项技术教师来担任术科课程的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篮球专项教师教田径课。20世纪90年代初和扩招以后,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近年来,教育部在对全国高校的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中,对师资提出了高学历的要求。许多高校为了应付评估,在引进教师时只引进硕士、博士或教授,这虽然可以快速从整体上提高师资水平,但由于高学历、高职称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能力、高素质。这种做法必然造成一些“泡沫”现象。一些高校(特别是师资较弱的非重点学校)在人才引进中常常只见“学历”、“职称”。不见“能力”和“水平”。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技术能力突出的学生往往由于长期从事专业训练而文化基础较弱(从每年高考录取的结果和在校的学习表现中可以见得),进入大学后考上研究生的机率远远低于其他学生,他们进入高校任教的机会自然很少。近几年在高校求职的研究生中,大多数在本科阶段技术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本科阶段根本就不是学体育出身。在考研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技术基础差、就业期望失落后才立志报考研究生。重庆三峡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4年考上的9名研究生中,术科能力突出的竟无1人。针对这样的现状,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引进如果不考虑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形,单一地追求高学历,势必造成术科整体施教能力的进一步退化,使得“教”和“学”两方面均无法达到专业培养方向的实际要求。从专业特点出
发,单纯追求高学历或单纯追求高技术都是有失偏颇的,不利于专业发展,但二者均高的人才又有几个?如果人才引进机制长期如此,可能造成术科教学的衰落。
此外,从另一施教条件一场地器材角度看,扩招也使得许多学校运动场人满为患。目前重庆、四川18所高校体育院系现有运动场地器材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仅为8.2%。戴文2001年在对全国52所高校体育院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6%的学校达到标准。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课外自练的需要。显然,对于技术基础普遍较差的学生仅仅依靠学时数越来越少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学环境自然不可能让学生的术科能力受到更好的训练。
1.2学生术科施教能力欠缺的原因
不管教学改革如何进行,除了术科技(战)术训练外,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技术施教能力始终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专业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培养方向(初、中等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也是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它以运动技术的掌握为基础,但若忽视这一内容必然会导致专业功能的丧失。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学科专业课程为本”,无论从课程门类还是从课时比重看,学科专业课程都是一个庞然大物,而师范教育课程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地步。教育理论课程门类少且与实践脱节,只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为数不多的几门课程,且课程学时少,仅占总学时的5%左右,与世界各国体育师范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的16.9%(英国约35%、美国约25%)比较存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在专业教育活动中,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技术教学只专注于技(战)术的传授和提高而忽视其师范技能(包括一般师范技能和术科技战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将教学课当成训练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多数学校并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术科师范技能教学训练体系和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纠错、教学设计、教法运用、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训练。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几乎是空白,主要依赖十分陈旧的教材教法或利用毕业前教育实习集中强化师范技能和术科教学能力教育。另外,“第二课堂近乎空白,体现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环节薄弱,培养方式单调呆板”,“全国有71.1%的体育院校仅将毕业实习作为实习教育”。对重庆、四川1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技术课(普修)的调查发现,各校的排球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平均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技术教法内容平均为6.8学时,约占10.6%,但大多数学校在技术课中教法内容并没有体现。
可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在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师范教育的特色,过分注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性”和新的“多能”的要求,忽视了学生为师从教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特别是教学过程并没有突出对学生师范技能训练的重视,教学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规范和标准来引导术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师范技能教学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事实上,教材教法课程只能从理论上解决认识的共性问题,而对于个性问题和实践上的问题无法解决,虽然教育实习可以在这方面助一臂之力,但如果仅仅依赖于短短8-10(专科5-8)周的集中实习是很难让学生的施教能力得以建立和提高的。之所以此类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一是受中国传统的传授方式的影响,在认识上还普遍存在“掌握好技术就能教好学”的现象。二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研究还远远不够,术科师范技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教学模式尚未建立或完善,教师常感到无所适从。三是实际工作中体育与运动、教学与训练认识模糊,教师在训练课和教学课之间难以平衡和把握。四是术科学时数大量减少,从课时上难以保证。五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教师基本上是传统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示范仍未脱离传统模式。
2 结论和建议
(1)“课程小型化”和“厚基础、宽口径”的倡导,学时调整,是教育对培养何种人才的一种宏观把握,本身并没有错。但对于与教育设计师们的想法相去甚远的生源质量来说,目前学校大量削减术科学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结果可能导致教育部在新课程纲要中所期望的“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目标难以实现。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如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如何解决新的“多能一专”与培养方向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术科课与理论课之间的学时数,还有待深入研究。
(2)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一直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掌握近10个术科项目的技术技能,这样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少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有限的学时;二是先天不足的体育基础。因此,如果尝试让学生在术科学习中从一开始就选择2-3个项目进行有专项性和有深度的学习,也许更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确立职业自信。
(3)从表面上看,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但扩招并不是生源质量下降的深层原因,文化观念的影响才是其深层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对体育和体育教师职业仍然带有偏见的社会意识和根深蒂固的职业等级观念使得学生和家长在对升学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中,仍然将报考体育专业和从事体育工作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当文化期望失落后,才无奈地选择体育专业。这样的结果自然使得体育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缺乏主动投身体育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其专业志向中的体育目标和技术基础明显不足。因此,只有当社会有效地担负起改革传统的责任,消除偏见和职业等级观念时,才能让更多的有志者从小就致力于对体育事业的强烈追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源质量的问题,也才能从客观上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术科技术基础,为未来的专业学习作好准备。
(4)施教条件是决定能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条件。面对新的形势,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术科施教条件和整体施教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专业特点,把握好理论师资和术科师资的比例。加强术科教学改革,在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在第二、第三课堂多做文章,充分利用好第二、第三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个性;积极参与; 共同发展; EEPO有效教学
Discussion on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MS-EEPO education uni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strategy exploration
Liu Xin
【Abstract】EEPO effective education reform, the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was mentioned hitherto unknown height.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a purely static process of giving and receiving, bu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teract, mutual influence, mutual cooperation learning dynamic interaction. Unit combination for learning is the current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issue, but als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of a specific embodiment, about teacher s teach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level, for students of personality,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EEPO effective unit combination for learning problems, an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a few active exploration.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existing problem; strategy; cooperative learning;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joint development; EEPO effective teaching
在EEPO有效教育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学习的动态互动过程。单元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关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关乎学生个性,学生创造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但单元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对于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当前农村EEPO有效教育教学改革中学生单元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1 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5)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6)流于形式,忽视实质。 老师对单元组合作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对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运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的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EEPO有效教育课改的精神,因此,随意的分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有合作学习之名,却无合作学习之实,理解只是流于形式罢了。
(7)互动过多,缺乏目的。个别教师认为,为了体现EEPO有效教育课改的理念,误认为一堂课中合作学习越多越好,片面的夸大了合作学习的作用,殊不知,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它缺乏了目的性,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8)目标不明,缺乏引导。合作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活力。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的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结果缺乏方向性适得其反。
2 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只有认真学习EEPO有效教育教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而且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提供了帮助。在前不久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内容是中心对称图形,我组织了一个小组活动让他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角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的力量设计一副他们喜爱图案,并给这副图案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在进行作品交流时我看到了一副意义非常的图案,我叫了他们组的发言人说说设计意图,当他们的发言人站起来时,让我吃惊的是发言人是个平时不爱数学的学生,可是很爱绘画。他胸有成竹,颇具教育意义发言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也得到了在座老师的掌声,我同时也没忘给了他激励,看到他脸上得意的笑容我就知到他将会喜欢上数学,并学得很好。当这一章书学完了,进行了测验,他的成绩排到了全班的中上水平,他对数学也开始产生了兴趣。我想他的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好。“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我想这一切都得益于EEPO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小组活动。它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它让有特长的学生,学得快的学生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并在老师与同学的激励下产生了能动的作用,找到了学好数学的方法。
(3)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这时我会在课堂上组织2~3次的小组活动,让他们说一说,动一下,交流一下想法,不再让他们感觉数学课只是听老师说,然后就做练习这种枯燥单一的摸式,有时我会操纵小组让小组代表上讲台说说他门组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学起来更有效。有时我会让他们把他门的困惑说出来,让他去主动发现问题,让师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师生的思想得到交流,让数学课不在枯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5)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学会搜集资料;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 共同发展;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6)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成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借助对问题的探究,互相追诘,智慧在撞击中产生睿智的火花。这种活动在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的课堂是难以出现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中才能孵化繁衍出来。因此,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如何,是单元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例如在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种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会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较好。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往,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在教学互动中,尤其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随意挫伤,既要对自满者有所抑制,又要对自卑者有所激励;尤其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教师有了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才会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尤其应谨记韩愈在《师说》中关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哲理,虚心向学生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得到升华。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
(7)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合作空间。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合作学习的空间和互动需求。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板卡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处理教材,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就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8)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合作途径。学生合作学习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学习。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或四人合作学习活动。如:设计协作操作学具活动,产生行为调整;设计角色游戏,一方当小老师出题、提意见,一方做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安排互说思考过程,理解不同思维方式;让同桌两人一起发言;做完练习允许互相看看,互相对照。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增进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八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一、对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科学决策的基本认识
经济管理是一项相对严谨的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决策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前企业发展的现状开展进行,在充分了解相关问题,把握关键点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的决策才能够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进行,而对于科学决策来说,它就需要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的反应客观问题,符合实际管理活动的需求。要实现科学的决策,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在决策之前必须要做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全面的了解经济运行的状况,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做好记录和统计,不能盲目的去开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规律的变化来分析。与此同时,在进行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还有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决策的程序。企业相关管理者和领导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要有相应的流程来进行约束,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制定。对于决策的制定要从企业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调查分析,不仅要实现和企业战略发展上的统一,同时也要满足实际战术上的要求,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严格审慎的开展决策分析。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方式和方法
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所以在进行相关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开展进行,只有这样决策的制定才会更加科学而严谨,才会适应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1、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然的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统计和分析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前提和基本的保障。所以,要在决策之前做好信息的收集、分类并且进行比较研究,信息的管理对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直接的关系到了决策的成败,所以一定要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只有遵循这一基本的原则,企业的经济决策才会科学有效。
2、判断决策是否可行,即可行性
决策不是一个口号,它是用来指导具体工作的,所以确保其是否可行是判断决策是否科学的重要衡量标准,这就要求在进行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科学有效的分析相关的问题,分析其是否可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风险或者是阻力,这些都要在决策过程中作为决策依据。
3、对比选优的原则
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是决策的重要原则,我们知道,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一般会有不同的执行方案,做好这些方案的比较和分析,从而选取最优的方案设计对于决策来说意义重大,没有比较就没有更加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同时在评估和对比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找准关键点和重点,从而综合考量,实现最优化的决策。
4、集团决策原则
经济管理过程中,决策的制定不是一个人或者是某个领导说了算,而要进行集体的分析和讨论,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实现集中,所以要在决策的过程中落实开展民主集中制得原则,以便更加民主和科学的进行决策,避免专制和盲目的决策,这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这一方法也避免了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受少数人的影响,能够在更大程度突破信息量不足的局限,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决断。
5、经验判断和科学的数量分析相结合
企业的经济管理要进行系统化的决策评估,这就需要我们在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的基础之上对相关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进一步的缩小选择的范围,充分的权衡利弊进行选择。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企业的经济决策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之上,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数量分析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决策更加精确和科学。
三、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制定问题探讨
前面我们对于科学决策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其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准备,遵循哪些原则,那么制定的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予以落实,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确保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总结了以下几点:
1、科学的进行调查,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现权,对于决策也是这样,决策的过程建立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决策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进行决策的重要前提,也是决策的一个基本起点和出发点。如果开展决策分析和讨论的话,还不能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决策就是无效的,也耽误了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决策之前一定要明确需要决策的分析,做好总的问题设定,进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2、系统分析,确定目标
决策的目标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说,在明确了相关的问题之后,就要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从而确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这也使得决策的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因为如果目标选择的不正确,也就会有错误的决策方向和决策要求,决策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和有效性。
3、科学的拟定相关方案进行评估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财务风险,筹资结构,科学决策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或者财务管理不善而出现的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偿债能力低下,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等各种无法控制的财务现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任何一个阶段,防范财务风险,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前提,企业能够成功的预防财务风险,也是它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前提。
1.企业的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财务决策失误科学决策,财务工作效率低下;财务决策关系着企业资金的使用方向,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个人主观决策的现象,这一决策的直接后果是企业投资资金使用效率低,投入产出比例低下,资金使用成本过高,资金回笼慢,后果严重的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另外,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一人多岗和一岗多人的现象,一岗多人使得财务工作充满了重复的无用工,而一人多岗的现象又使得财务工作不能全面展开,降低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免费论文下载。
(2)应收账款过多,资金紧张;在企业经营中,普遍存在着赊销的现象,赊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业绩,但也是一颗定时炸弹;许多企业管理者只看到赊销所带来的业绩的增长,却没有看到赊销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如一些企业在赊销过程中不注意对买家的信用状况的调查科学决策,过于相信赊销买主和自己的人际关系,最后买家因为破产或者干脆直接消失而不能偿还货款,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变成坏账,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资金紧张。
(3)筹资决策失误,筹资结构不合理,偿债压力过大。在企业筹资的过程中,要合理搭配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短期负债的资金成本较低,筹资时间快,偿债周期短,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要求较高,长期负债资金不容易筹集,利息比短期负债高科学决策,偿债的周期较长;如果企业的短期负债比例过高,那么企业在举债后,可能没等到所筹资金的使用见效就得偿还债务,企业在还款期可能资金还未完全回笼,偿债压力非常大,但相对来说长期负债的比例就较小,对长期负债偿债能力的要求较小;如果企业的短期负债比例小,但长期负债的比例过大,又会形成新的问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要求不高,但当长期负债到期时,长期负债会和到期的短期负债构成新的短期负债,偿债规模相当大,对企业的资金状况是一个严重的考验,问题严重的直接导致企业的资金流断裂,企业生产陷入困境科学决策,所以企业在筹资时,一定要放眼全局,合理搭配资金比例。
(4)企业盲目的扩大规模,市场需求跟不上企业扩张的脚步,导致库存规模大。库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信任何企业都有一定的库存量。适度的库存能够调节生产和销售的不平衡性,但库存是要成本的,过度的库存量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有些企业盲目的扩张,企业销售跟不上,导致库存量剧增,库存占用大量成本,企业的资金回流慢,管理费用高,现金流出现问题,财务风险的几率上升免费论文下载。
2.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1)缺乏对人才的重视科学决策,任人唯亲。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企业的发展是靠人才的推进来实现的。
(2)决策失误。决策失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筹资结构出现问题,企业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决策缺乏科学性最直接的后果是预期效果达不到,投资无法收回成本。
(3)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免费论文下载。财务风险是伴随着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有财务活动就会有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导致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4)经营不善。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权责不明确或者管理的混乱都会造成经营活动的混乱。
3.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不代表风险就是无法避免的,只要企业管理者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合理决策,科学管理,就一定能够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者要把对风险的认识贯穿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毕竟科学决策,财务风险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让员工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性;加强对财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专业的人才能够洞察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剔除可能产生财务风险的隐患,同时人才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其具有创新性,使企业的发展更具有活力。
(2)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要求我们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设立高效的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同时对机构的工作分工明确,权责分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工作效率免费论文下载。建立以企业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为主的数据库,分析整理,解决企业可能存在的潜在的财务问题,同时核实企业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科学决策,保持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
(3)优化资本结构,合理筹资。面对筹资,企业应该放眼全局,防止出现一味追求最低筹资成本的片面现象,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要合理搭配,防止出现债务到期时企业偿债压力过大的现象,权衡企业筹资的资本结构的比例,力求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
(4)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不管是企业并购还是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都是企业投资的一部分,而投资决策又是企业决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企业管理层在做出决策之前一定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科学决策,以求把资金的效应发挥要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江红: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经济研究参考,2008,(63):26~27
[2]王海燕:浅析企业财务风险及其规避,时代金融2008,(10):106~108
[3]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会计研究,1999(10):4-5
关键词:新建院校科学决策必要性初探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决定,缺少办学自,对高校领导决策水平要求不高,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研究也不多。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校机构复杂,办学层次增多,高校的办学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管理也由“执行型”向“决策执行型”变化。《高等教育法》颁布后,高校具有了更多的办学自,当前的高等院校与商业机构一样也是一种组织,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这就对高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决策,是衡量高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校的兴衰存亡也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找个管理过程都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开展的。对高校的主管人员来说,决策是最重要、最困难的,最话费精力和最冒风险的事情。对于高校各级管理人员来说,研究决策科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决策问题的提出
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如何提高管理者决策水平,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决策,降低决策风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高校的管理决策研究较少,取得的成果不多。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形成了两个职能迥异的部门:学术部门和管理部门。学术部门将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其组织文化是专业文化,用专业手段进行教学,用专业标准组织知识和评价学生成就,而管理部门将专业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其组织文化是管理文化,突出对工作业绩的追求。这两个部门形成高校“学术与事业单位相结合的矩阵”状态,使高校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结构特征。这种异质性结构特征决定了高校管理决策既不同企业决策,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决策,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可以更容易获得国外高校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信息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外同行的压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打破,新的机制尚在建立之中的特殊时期,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管理者作出决策时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在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丰富、办学校区增多后,如何转变办学观念,控制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是大多数高校管理者以前从未涉及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信息获取的同步性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上述办学特点的变化,决定了高校领导不能再墨守成规,必须加强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和决策水平,才能降低决策风险。
二、科学决策在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领导决策是指党政领导者或领导机构为履行领导与管理职能而进行的一种制定政策、对策的活动与行为。整个领导与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
1.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是领导工作的主要矛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是全局工作成功的关键,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领导活动中,由于领导具有“统领”、“引导”的整体管理功能,领导决策规定了组织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成为组织行为的指南和准则。
2、领导决策是领导与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党政领导者处于管理的中枢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决策并对执行决策的活动进行指挥。领导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领导活动的进程,同时也是检验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从事领导活动时,必须充分关注和投入于决策的准备行为、抉择行为、执行行为和修正行为之中,为优化自身的决策活动、提高决策水平而积极努力。
3.领导决策是保证管理高效化的重要前提
领导与管理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科学的领导决策。领导活动的历史和现实告诫人们:一个正确的领导决策是将全部领导行为导向成功之途的重要前提。反之,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倘若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整个领导与管理系统产生负功效,所谓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也就无从谈起。
4.领导决策普遍存在并作用于领导与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
关键词:煤矿企业管理 科学决策 分析
煤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政策法规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的领导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对于煤矿企业的未来和当前所出现的问题也要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煤矿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决策,直接地关系到煤矿企业未来是否能够健康长足地发展。因此在煤矿企业的管理中,依据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实现科学化的决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煤矿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下面笔者就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1.企业管理的产生
煤矿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由人们在从事交换过程中的共同劳动所引起的。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切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进行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通过对整个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调节,使单个劳动服从生产总体的要求,以保证整个劳动过程按人们预定的目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煤矿企业管理就显得愈益重要。
2.科学决策的概念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
3.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煤矿企业管理的决策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所以在制定相关的决策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只有这样的决策才更加严谨,也才符合当前煤矿企业管理和经营的需求。
3.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1]
所有决策工作的步骤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就是现实的情形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应该看到,问题常常不是一目了然的,发现问题并不容易。为了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从而保证有效的决策,决策者应当培养自己从资料的海洋中采集重要的信息的技能和对于围绕着的各种有关事物的警觉,并学会寻找问题的方法,如例外原则、偏差记录、组织诊断等方法。问题一旦被觉察到之后,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就是界定问题、确认问题。所谓的界定问题就是要把问题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对本组织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方面摸清楚,以求全面地把握问题。
3.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目标确定之后,就是要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是拟定方案的过程,这一步做好了,目标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不是目标实现的重要步骤。因此在拟定方案的阶段,领导一定要发扬民主作风,和研究人员、有多方面知识的人、有实践经验的人,平等地、民主地讨论问题,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各方面人员(特别是参谋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从各方面寻求通往目标的正确途径,拟定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只有拟定出多种可选择的方案,才能比较鉴别,一选择最佳方案。
3.3分析评估,方案选优
方案的分析评估和方案选优是决策全过程的关键,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方案评估是方案选优的前提,方案选优是方案评估的结果。
所谓方案评估,即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已经拟定的、可行的方案进行效益、危害、敏感度及风险等方面的分析评估,以进一步认识方案的利弊及其可行性。
3.4经验判断和科学的数量分析相结合[2]
煤矿企业的管理要进行系统化的决策评估,这就需要我们在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的基础上对相关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进一步的缩小选择的范围,充分的利弊进行选择。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煤矿企业的选择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科学的数量分析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决策更加精确和科学。
4.结论
对于煤矿企业管理的科学决策来说,必须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分析,在实际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进行,在决策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片面性,科学的决策关系到整个煤矿企业的发展以及实际工作的开展,所以一定要严格审慎地进行,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分析和讨论,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一
在当今时代,信息与决策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科学决策离不开信息,信息为科学决策服务,这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科学决策对信息的要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工作怎样才能及时、准确、充分地满足决策需要,这里有一个信息思维与决策思维相衔接的问题。
了解决策思维的特征,是优化信息思维、实现信息思维与决策思维同频共振的前提。现代决策思维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决策思维空间范围扩大,多向思维是决策思维的重要特征。因此,信息工作要找出更多更新的设想方案,从不同的角度将信息思维与决策思维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决策所需的新观念、新情况、新办法脱颖而出。二是决策思维的系统性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之间联系增多,行业之间互相渗透,国内国际成为一个大市场。从总体上多角度地把握事物,作出照顾全局、符合规律的科学决策,是现代决策系统性的表现,是科学决策的核心。这就要求信息工作确立思维的系统性,学会运筹帷幄,把握问题的实质。三是决策思维求异性的增强。求异性思维是新形势下不少有作为的决策者追求并推崇的决策思维,运用了他们的这种思维方法,往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要求进行信息工作时要用特有的职业敏感性去捕捉、思考和感受新情况、新创见,以适应领导决策思维求异性的需要。
沟通与决策思维的联系,是实现信息思维与决策思维同频共振的关键。要达到这种同步性,必须疏通信息人员与决策层的联系渠道。一是信息部门要时刻关注决策活动的走向,主动掌握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情况,加强内外、上下及平行单位之间的沟通。例如在改革中资产重组、转机建制以及市场、税制、价格、金融等几大改革有何正负效应,哪些方面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等,这些都是决策者十分需要掌握的热点信息。二是随时了解决策的进程,使信息思维具有及时性和前瞻性。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各个不同阶段,信息思维要亦步亦趋,捕捉所需,提供所用,弥补所缺。三是争取介入各种决策方案的研讨和论证活动,增加参于决策交流的机会,增强信息思维与决策思维的贴近度。
二
在信息工作中,信息选题是一个首要环节,它对提高信息利用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题应符合决策要求,尽管文字粗糙一些,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若选题偏离于决策意向,即使精雕细刻,也会成为无效劳动。决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多数要靠信息人员把握决策者的脉搏,把握科技、产业、市场、社会的热点,自觉选题,主动服务。但是能否服务到点子上,就要看选题与决策意向是否一致,这种一致性程度越高,说明选题越准,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就越大。因此,信息人员要时刻关注决策活动的动向和进程,把握决策“热点”。决策“热点”是决策者在一定时期内决策意向最为集中的表现,抓住了“热点”,也就抓住了决策意向的核心。
从航天企业军转民工作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可能成为当前决策需求的“热点”:一是关注政府与行业在各个时期对产业与产品的调整、发展政策,以及规划、部署等宏观信息。这是关系到航天企业民品开发方向和投入力度的重要信息,要求有较快的时效性和较可靠的准确性,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产业盛衰的大局。二是关注与军转民开发、生产、营销有关的政策、法规、措施等,尤其要关注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扶持、优惠政策措施的信息,为航天产业在军转民中发挥科技优势服务,这类决策在日常的军转民工作中占较大的比例。三是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动态、发明创新与新产品信息,这也是决策者在开发新产品和调整产品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热点信息,它将关系到所决策产品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市场价值和产品寿命等重大问题。因此在采集此类信息时,务必要走在别人前头,因为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早一天决策使产品开发成功,便关系到申请专利、进入行业、占领市场、获取经济效益等企业利益问题。四是关注各种产品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这类信息理应从国内视角延伸到国际范围,在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的产品、技术、人才的竞争就会超越国界,国际竞争就将发生在我们身边,即使在尚未入世前,国际竞争就已在国内的汽车、家电等不少领域打响了。五是及时向决策部门提供各种与世界经济接轨所面临的经济规则和信息动态,如国际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合资、跨国投资、金融、税务等。
决策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需要对上下、内外、左右的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靠的信息,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和准确。决策的不同阶段,所需信息的类型各有不同,而信息类型只有与决策阶段合拍,才能使信息成为决策的有力支撑。
通常,在决策之前需要取得大量紧扣决策目标的启发型信息,使决策者有一个正确的取向,使决策目标更加符合实际。在决策中,决策者要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信息提供的方案进行优选,使决策进一步合理与完善。这时,信息人员应通过广泛的论证、调研,提供参谋型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是出主意、谋路子、拟方案、提建议,将信息人员的想法、观点、预案、揭示等与决策需求融为一体,使决策思想升华,决策方案优化,决策决心坚定。在决策之后,要把落实决策的进展情况,出现的问题及需要如何校正、微调,甚至有大的改变等,及时提供反馈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