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行业发展范文

机电行业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1 11:2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机电行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电行业发展

篇1

[关键词]机电行业;发展趋势;调研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7.06.026

自2010年以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作用的日益显现及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辐射作用,作为北部湾桥头堡的南宁市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益发明显。南宁市机电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南宁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为此合理调研分析南宁市机电市场行业现状,并根据现状作出合理的调控,将有利于推动南宁市的建设与发展。

1 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

(1)调查对象。以机电市场中各种机电产品销售商为调查对象。

(2)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产品种类、产品来源、顾客购买所考虑因素、供求情况等内容。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题所列的选择项中选取一项或多项,作为该题的回答。

(3)调查问卷的分发。调查问卷由工作小组分发填写并收回。

(4)数据处理。调查问卷的数据由Excel软件处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这次市场情况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20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占比为80%。东博机电城和五里亭机电市场是南宁两个最大的机电产品市场,为了从这两大市场中深入了解南宁机电市场的一些情况,成立了调研小组,以问卷填写、口头交流、网上搜索的方法开展调研。问卷调查表以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为对象。综合调查的结果从中分析出机电市场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有利因素,进而预测出南宁市机电市场发展趋势。

2.1 市场销售的主要机电产品

通过图1、图2可知,在机电市场中主要销售电钻(26.67%)、电机(18.33%)、水泵(26.67%)三类机电产品,占整个机电市场机电产品份额的69.67%,在机电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说明这几类机电产品目前销售情况比较乐观,其中以水泵的销售状况为最佳,但市场中机电产品只是局限于某些产品的销售,而其他种类的机电产品的销量则显得相对较低,这样影响到机电市场整体水平发展。

2.2 销售商所面向顾客及顾客购买因素

图3 产品消费者

通过图3可知建筑商41.25%和个体户32.5%是机电产品消费的主要客户,这些客户对产品的需求量比较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我国南方又是以农业为主,对机电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也有利南宁机电市场的发展。

图4 消费者考虑的因素

从图4可见,顾客购买商品最看重的是质量占35.64%、售后服务占27.72%,说明这两方面才是关系到顾客最实际的利益。价格和性能并不是客户最在乎的因素。

2.3 产品来源及渠道

图5反映出了销售商所经营的商品来源厂家占92.59%,只有7.41%的销售商来自其他经销商,说明直接从厂家进货仍是销售商的首选。这样保证了市场机电产品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由图6可知,南宁市机电产品的主要来源是广东、上海、浙江、河南、河北、江苏以及重庆等发达地区,国外进口所占比例甚少。

2.4 市场各产品的供求情况

通过图7可以清晰地看到南宁机电市场产品的供求关系能维持在供求平衡的状态,但是供过于求所占的比例却同样明显。这说明南宁机电市场的发展利弊并存,在供求平衡与供过于求之间徘徊。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机电产品供过于求所占比例比供不应求大。

3 东南亚贸易情况

从图8中可以看到南宁的机电市场对东南亚贸易的基本情况:南宁的机电公司在扩展东南亚市场的力度上还不足,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状态低迷。只有少数的经销商将产品成功地出口到东南亚市场。但通过调研也了解到,部分经销商已经意识到东南亚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并由部分经销商计划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将产品销售到东南亚市场。

4 市场制约的因素

从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制约机电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市场的成长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地区的经济实力直接地制约到机电市场的发展快慢。另外,地区的政策、产品供应商和顾客来源也是制约机电市场发展。地区的政策反映了本地的发展方向,它是指引市场稳步向前的旗帜;同时销售商随着产品供应商的变化而变化;顾客的来源则会影响到产品销量的多少以及市场的发展。

5 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在南宁机电市场中以电机、水泵、电钻为主要机电设备产品。机电产品销售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产品的质量是顾客购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产品大都来源于国内各大城市地区,国外进口很少。广西具有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位置的优越区位条件,是我国大多数省份进入东盟最便捷的通道,有能力承担起中国对接东盟的物流中心的重要角色。

随着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显现,将为南宁市机电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现今,东盟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而言不高,这些国家机电产品多数仍依赖国外进口,而南宁机电行业应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拓宽东南亚国家的销售市场。

参考文献:

[1] 侯凤菊.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1).

篇2

关键词:机电安装 行业现状 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071-01

1 机电安装行业的范围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1)机电安装行业的范围。无论是从行业产品的类别、数量还是从业人员看,机电行业都是我国工业领域内最大的行业之一,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机电安装行业包含的范围也就非常广泛,涉及不同的学科和多种专业门类,其安装的对象包含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工艺和生产流程。

(2)机电安装行业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自动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机械设备在企业中应用,机电安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用于哪种行业的设备,要想顺利投入使用,必然要求相应的机电安装,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或是特种行业,莫不如是。而随着我国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机电安装行业不仅在数量上的到了迅猛发展,更在专业性、技术性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其今后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2 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行业发展规模逐渐变大,但是行业内的发展无章可循。目前,从事机电安装行业的企业很多,而且多为中小型企业。由于行业发展太快,而相关的行业规范并没有随之更新,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一些新问题就会出现“无章可循”的现象,这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行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很多企业的经营思路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认为安装行业的技术含量的要求不高,只要提供劳力就行,这就导致了行业整体的安装水平还是单一式的。面对需要高技术含量的安装工程,企业往往有心无力。行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企业不能固步自封,将自己的定位放得太低,而是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

(3)企业内部管理缺乏整合。由于机电工程安装行业自身的特点,导致企业的不易进行严格的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比较大,由此导致费用控制不好。无论是设备安装还是工程安装,都是针对合作方来开展,很多安装企业就采取“有活加紧,没活随便”的管理。这种方式使得企业在接到项目时突击招人,很多人员的技术并不过关,而且人员管理困难。

3 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行业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规范化。规范化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企业要做的是在被动规范之前,主动适应这一趋势。从行业整体的角度来讲,机电安装的行业标准将会越来越详细,以利于我们日常能有章可循;行业对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标准化,以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加快行业的发展。从企业自身来讲,要想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内部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整合,无论是人员管理,还是费用控制,无论是项目投标,还是现场管理,企业都应该制定规范的流程并在实际中贯彻执行。当然,结合本行业流动性强的特点,企业可以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既灵活又严谨的做事效果。

(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合。信息化技术对整个机械行业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也是在传统的机械设备中,引进信息化技术,从而使传统的设备具有了智能化、网络化和集群化的特点。对于机电安装行业的企业来说,信息化时代不仅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设备采用智能化的设计,更是在给企业的日常工作、管理提供新的方式来提高效率。信息化技术将更多地融入我们的管理体系。通过该系统的运用,企业间可以实现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形成有效的交流系统,实现行业的整体进步。

(3)改变行业企业的单一业务模式。很多企业的业务模式过于单一,仅仅为业主提供简单的安装业务,而且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这在行业刚刚兴起时也许能得到发展。但是,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机电行业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并且很快得到应用,安装企业不能一味地止步不前。我们应该在原有的产业链上不断向上向下延伸。由于直接接触设备,安装企业有自身的优势,可以在安装过程中,以及设备的维护保养中进行一定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发展一些机加工业务,既有效服务了业主,又能为自身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4)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安装行业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入门门槛低,技术性要求不高。这样传统的发展模式制约着企业往更高层次的进步。但是,要改变现状,企业就必须建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留用机制。无论是技术好的熟练工,还是精通设计的工程师,或者是工程管理人员,都将是行业稀缺资源。企业可以从外部引进,更重要的是从内部培养,利用企业内部平台,在一次次的施工实践中锻炼员工的能力。

(5)行业整合步伐加快。机电安装行业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愈加明显,但是现有的集中度比较小,所以通过整合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将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目标: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当然,专业化和多元化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其目的都是提高行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如何协调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是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4 结语

机电安装行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行业背景和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不仅要面对原有的问题,还要及时改变以适应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从业人员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和企业一同成长,为行业的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机电安装;特点;作用;困难

当今的企业大多数都具有自动化机器设备,机电安装行业也变应运而生。作为“大建筑”之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电安装业,涵盖了工业、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消防、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且已发展到“大安装”的行业范畴,即是将制造业、公用事业、特种行业以及高级民用建筑提供的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装备和器材。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活动覆盖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贯穿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此机电安装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载体的质量优劣,下面,本人就机电安装行业的存在问题及持续发展探讨和分析。

一、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特点

1、涉及的学科和专业门类多,安装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涵盖了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需要具备各类专业技术去解决相关问题。2、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3、工业规模日趋扩大,安装工程规模也越来越大。4、高大建筑与高大装置的增加使大型吊装工程量越来越大,对吊装的要求越来越高。5、大型、精密设备现场组装最大,对装配与检测技术要求高。6、压力容器、钢结构构件、通风管道与部件、管路配管需要在现场制作。7、控制系统的不断更新使工程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二、机电安装行业的作用与地位

作为“大建筑”之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电安装业,由于石油化工,铁路、港口、水利、轻重工业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日益繁重,早已发展到“大安装”的行业范畴,即是将制造业、公用事业、特种行业以及高级民用建筑提供的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装备和器材,按照特定的施工技术组成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有效系统,从而完成向现实使用价值转化的主体。

最近这些年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地要求建筑产品使用功能不断地扩大,而这种扩大则大量地表现在对机电安装工程的更高要求上。现代化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城市燃气、污水处理、供水工程、供热工程、建筑智能化、高速电梯、视频设施、同步翻译、热电工程等等大量地体现在城市化建设进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体育场馆以及各类高级民用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安装工程在建设项目中不仅仅表现为其工作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为突出的是专业技术越来越复杂、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机电安装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三、现今机电安装行业在发展中所遇的困难

1、机电安装行业无章可循。据统计,上海市场有200―400家机电安装公司,其中合格的大约只有50-100家,活跃在全国的机电安装队伍有2000多家,全球机电安装队伍超过8000家。一个正规的机电安装公司其上马至少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这不包括流动资金,仅包括人员、工具、电脑设备、公司场地、培训等硬件投入和支出。试问,一个中小机电安装公司如何承担这么庞大的开支?这些中小企业要生存,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准则来规避不正当的市场行为,这就是目前机电安装领域最最缺乏的。

2、机电安装总承包名存实亡。在我国建筑市场上,长期来“以土建为总承包,安装工程从属于土建”的传统作法一直延续至今。2001年建设部87号令所颁布的《建筑业资质管理规定》以及“资质等级标准”所确认的总承包序列中,机电安装工程首次进入总承包行列。其初,机电安装的业内人士一度曾寄以莫大的希望,但事与愿违,这些年来,机电安装总承包名存实亡。

3、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网盖了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新资质标准实施5年以来,由于建设部未能颁布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明确的资质解释,致使在市场运作中碰撞频繁,其结果依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即由房屋建筑总公司实施总承包,这当中模糊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即是混淆了工程总承包与施工总承包的概念。建设部(2003)30号文《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中所指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决非87号令中所指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常识,然而在建筑市场运行中,就有那么一些项目业主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两个本来不是一个概念的企业混杂在一起。

于是,在建筑市场中,原本处在同一层面上的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的“兄弟”关系,被曲解为“父子”关系,以至一些房建工程与机电工程分别招标投标的项目。一旦招(投)标结束,房建企业与机电安装企业居然成为总分包关系。房建企业于是以“长者”的身份冠冕堂皇地向机电业收取总包管理费;奇怪的是机电安装总承包企业对该项目中的所有机电专业工程(包括由业主肢解发包的工程) 需作出免费承担总包管理责任的承诺。以机电安装为主的建设项目,业主也转不过以机电安装企业作为总承包的弯,习惯于认定对机电安装施工相对比较薄弱的土建公司为总承包方。此类市场运作方式,自然不尽合理。

4、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企业有资质无市场。87号令以后,在资质就位中取得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基本上就是2001年以前在市场上长期经营的综合性安装企业。按照资质管理的初衷,可把我国施工企业分为三大序列:即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其本意为了通过资质改革与新资质的推行实施,最大限度地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整个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依据施工企业的能力,压缩总承包、扶植专业承包、发展劳务分包。以便分清层次、调整结构、拉开档次,使其在各自能力范围内有序地开展经营活动。但实践的结果证实,资质管理规定和等级标准的实施反而使那些综合性安装企业在取得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资质后陷入了困境。除了以上已作了阐述的同属施工总承包资质的房建与机电的“兄弟”关系被曲解以外,在机电行业内,由于在等级标准中单立了一类“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业承包”的资质,且对可承包工程的范围作了如下描述:机电安装工程总承包一级,可承担各类一般工业、公用工程及公共建筑的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可承担各类一般工业和公共、民用建设项目的设备、线路、管道的安装,35KV及以下变配电站工程,非标准钢构件的制作、安装。

资质标准对机电工程总承包和机电设备安装专业承包这两类处于不同层面的企业,对其可承包工程的范围作如此描述,似乎专业承包资质所承包工程的范同比工程总承包资质所承包工程的范围更大、更确切、更明了,加之当今建设市场上对“机电总承包”的非解,业主宁选专业承包企业,而冷落了总承包企业。这不仅仅有悖于资质管理改革的初衷,迫使已获得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在“限定5个增项”的规定之下,重新申报增项“机电设备专业承包”资质。导致机电安装总承包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窄;对于专业繁多的机电安装,在有限的增项范围之内,必然造成有总包资质无市场的闲境。加上在60类专业承包资质中,又把原属“水、电、风”所能涵盖的机电安装工程分列为繁多的专业工程承包资质(如消防、建筑智能化、电梯安装、起重设备、石化设备等等),这不仅使得安装企业无法承建自己具备施工能力的经营范畴,更是助长了业主肢解工程之风。

四、关注机电安装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业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建筑乐章的谱写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动听。作为“大建筑”行列中的机电安装行业,将在应对现代化建设项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行业可持续发展中,不难发现,机电行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环境、社会和经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目前行业和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殷切期望全社会都来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关注机电安装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以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天然气与煤发电能源利用率对比

天然气简单联合循环的燃机热效率为35%~41%,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效率达到50%~58%。常规大型燃煤机组采用朗肯循环,热效率一般低于40%,仅为联合循环机组效率的2/3。目前浙江30万级火力发电机组供电煤耗大约为323~341g/kWh,100万级火力发电机组为285~295g/kWh,而浙江某天然气发电厂采用9F联合循环机组,机组综合能耗指标为0.2Nm3/kWh,等热量折算供电标煤耗为260g/kWh,明显优于浙江现有火力发电机组能源利用率水平。

2天然气与煤发电环境效益对比

以浙江某燃机电厂2台9F燃机(单台390MW)、某火力发电厂单台600MW机组为例,机组年利用小时数都为5000h,测算天然气发电厂相对于燃煤电厂的环境效益值[1]。计算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价值标过程中采用污染损失法、中国排污总量收费标准(PCS)和美国环境价值标准,对天然气与火力发电厂环境效益进行计算,其中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价值标准见表4,天然气电厂相对于燃煤电厂的环境经济价值见表5。采用上述方法研究表明:在此指标下,天然气电厂与相同容量的燃煤电厂相比,其环境价值低17.99分/kWh。在浙江当前电煤与煤电机组运行水平下,燃煤发电成本大约为0.18元/kWh;在当前的气价与燃气机组运行水平下,燃气发电成本大约0.64元/kWh,计入环保价值后的天然气发电价格仍然比燃煤发电高30分/kWh左右。天然气发电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发电和外送电,未来浙江天然气价格可能只升不降。在经济调度原则下,天然气发电相对于其它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可控性、可调峰性的优势难以体现。

3影响浙江省天然气发电的因素

天然气发电的发展和前景除了受能源需求量和各种燃料的比价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环境政策的影响。

3.1价格联动不均衡,气电价格缺乏竞争力受到全国的影响,浙江省的天然气价格同样在不断上涨,浙江省政府为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多次推出气电价格联动政策,部分分担了企业上涨的发电成本,但电价上涨幅度仍然低于气价上涨幅度,对企业经营带来一定压力。同时目前燃机上网电价已处于高位,上调空间十分有限,尽管如此,联动机制还并未固定,面对气电补贴规模的不断增大,政府财政压力空前,如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涨,气电价格联动机制是否能够继续根据,还不确定。下表为浙江某燃机电厂历年气价、电价变化情况表。

3.2气电双重调度,气源供应不稳定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浙江省2011年之前燃机电厂都是调峰类型项目,而2011年之后项目以热电联供为主。从调度来看,燃机电厂的发电调度权在电网公司,而气量配给权在天然气公司,从而形成双重调度状态,计划执行中经常出现“有电无气、有气无电”的情况。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天然气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电厂用气在天然气分配次序相对偏后,天然气供应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在冬季等重点以保民用气为主的时段,机组正常保养用气也很难得以保证。

3.3天然气发电利用小时低,清洁环保效益未体现持续增长的燃料成本,使得天然气发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境被动。2013年,浙江省统调燃煤机组平均计划完成率103%,发电利用小时数达到6017h,而燃机发电项目的计划完成率普遍较低,以半山电厂项目为例,一期仅完成计划(3500h)的93%,二期计划仅为1000h,却还是只能完成98.8%,未能充分体现出天然气的资源稀缺、节能减排和环保高效特性。

4浙江省天然气发电的激励政策建议

电网方面。要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善天然气价格、上网电价的联动机制,具体办法:原则上以3~6个月为一个气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气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10%(或者更小),相应调整其上网电价;如变化幅度不到10%,则下一周期累计计算,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10%,进行电价调整;同时制订电力行业污染排放权立法和排污交易法,加强对电力企业污染情况的监测与管理,在保证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标的情况下,优化煤电与天然气发电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充分发挥天然气发电的节能环保效应。天然气方面。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是浙江省天然气发电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建设调峰储气设施,大力建设管道和相关基础设施,要求管道公司提供公开准入服务,从而给予地方配气公司、大型终端用户更多的选择自由,同时优先保证高效利用天然气企业(天然气热电联产、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的气源供应;天然气价格是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影响天然气发电竞争力十分重要的因素(天然气燃料成本站发电总成本55%~75%)[2]。短期内依靠财政补贴与税收政策等补偿机制,但中长期对于未来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取向,以市场为导向必定是最终选择。要实现该目标,一是坚持以市场定价的原则,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二是政府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尤其是在管输费上限价格规制、管道运输特许经营制度设计、管输费用标准的透明和公平性等方面,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实现天然气行业的有效监管。

5结语

篇5

一、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它作为社会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下的产物,是衡量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近年来,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全面发展,涉及到我国各个行业领域,成为了我国国家政策和重点扶植的行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是为我国的机械电子工程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总值,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机电系统的逐步成熟和稳定,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更加的多元化,发展方面更加明确,在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发展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据数据显示,我国的对外出口机电产品正在逐年的增加,出口总额不断的提升,使我国成为机电出口产品的大国之一,为我国机电行业的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二、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行业的关联度减低。我国的机电业发展市场集中,产品结构单一,使机电产品在发展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容易受到影响和波动,特别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而言,市场和结构的单一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的降低。第二,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我国机电行业以大中型企业为研发主体,但这些企业对于自主创新和产品的研发重视度不够,对于资金的投入不够,使行业发展确定资金保障和创新基础。第三,人才的缺乏。受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时间限制,在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人才的缺乏将会直接导致行业发展局限性。人才在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中是主导者也是实施者,是技术的研发者和创新意识的构造者,对于产业的发展起着觉得性的作用。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需要人才的参与,人才是保障其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对于提高产业发展技术,促进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机械电子工程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发展中重视专业深度的培养,摆脱发展的局限性和单一性,积极的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在未来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以适合未来对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的需求,满足市场的变化,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篇6

东成镇座落在儋州市中部,是儋州市典型的农业大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业。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工业强镇、商贸活镇、项目带镇、产业富镇、和谐兴镇”的工作思路,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并结合本镇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积极推进2000亩现代农业基地项目。为推动项目的有序发展,我们成立了现代农业基地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检查、督促工作。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我镇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决策上来,全面落实责任,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扶持群众,目前,已完成群众的宣传发动和田块的确定工作,争取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时间内完成工地的定界、规划工作,彻底改变我镇农民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使长坡洋2000亩基地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基地,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示范基地。同时,在市农技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拟增加了大茅坡村150亩的设施农业种植小区,拟投资1050万元,已上报省农业厅待批。

二、突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冬种瓜菜品牌,实现农民增收。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种植瓜菜,增加收入。常年种植瓜菜4.7万亩,同比增长13.3%,其中冬种瓜菜2.5万亩,同比增长12.3%。去年建成的东成瓜菜冷藏库,为发展壮大我镇瓜菜深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成立了儋州市第一家瓜菜协会——东成瓜菜协会,使农民种植瓜菜吃了定心丸。曾多次被市评为瓜菜生产发展先进单位和瓜菜协会先进单位。

篇7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 outlets are the basis for bank operation. In market economy, the optimization and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bank outlets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financial service and its promotion of economy.

关键词: 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银行营业网点;营销服务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bank outlets;marketing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157-02

0 引言

商业银行实现营业网点由传统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便于有效提升营业营业网点的综合服务及营销能力。银行营业网点,作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布局的合理性及功能定位的准确性与否,反映了一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策略。目前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营业网点布局的合理性、营业网点功能定位的准确性,都非常重要,否则就会与现实市场需求形成一定违背。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也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体金融大环境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各方因素的配合,包括加强团队建设与销售管理、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销售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做好客户转介、资源上向销售倾斜、解决大堂经理、高柜、低柜以及客户经理四者彼此职能分割问题等。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1 强化营业网点建造格局

营业网点内部物理格局建设是实现营业网点转型再造的基础设施,应按照“客户分层,营业网点分类,功能分区,业务分流”的要求,划分出营业区、理财区和自助区等。各营业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对现行业务进行整合,有效区分不同业务,分类设置窗口,缩短柜台办理时间,提高柜面服务效率。营业网点内部格局转变其方式主要要围绕有利于差异化服务和交叉营销的开展,由传统的柜台封闭式向功能分区开放式转变,为客户营造一种与银行专属服务人员舒适安心的沟通环境,并通过不同功能区域的合理搭配,提高目标客户的满意度和金融业务需求“回头率”。并且优化大堂陈设,需将大堂经理位置变换至方便大堂经理观察客户、及时招引客户的方位。在客户视线关注点中增加产品宣传栏,在低柜后增设产品墙,在大堂向外侧增设产品栏,加快LED产品信息更新频率。增加大堂内产品宣传折页的布设,利用产品陈设的重复增加客户对产品的

关注。

2 优化营业网点劳动组合

营业网点作为银行最基础的经营细胞,是服务广大客户的主阵地和竞争市场的桥头堡。加强营业网点功能的转变,优化营业网点劳动组合,一是提升自助设备使用率,使大堂经理等客服人员有效分流客户到相应区域办理业务,解决营业网点服务设施不足、功能老化问题。二是通过优化劳动岗位组合,配齐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及理财经理,实行弹性窗口工作制,通过配置对讲机或畅通手机,使营业网点负责人、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和柜员实现无缝对接,有效缓解客户排长队问题。三是优化营业网点内部业务流程。将大堂经理作为营业网点管理的核心角色,充分发挥营业网点现场管理“中心”人物的作用,利用网银、流程优化、低柜办小额现金业务等手段,及时进行客户引导分流、推荐分层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维护营业现场,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四是强化营业网点规范服务,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柜员在营业前必须保证充足的办公用品、凭证,杜绝中途寻找所需用品或凭证,增加业务处理时间。并且加强营业网点业务流程再造的调研工作,密切关注日常营业过程中客户流量的变化,根据高峰低谷时间,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弹性窗口设置”,最大限度地利用柜台资源,减少客户的排队时间。同时,各部门强化服务工作,完善考核机制,优化营业网点绩效考核办法,推动促进营业网点全面转型。

3 整合销售人员队伍

为进一步开展客户分层维护、客户转介工作,需改变部门分割,并对各类销售人员的职责进行再调整、再明确。如将销售人员的职责从以产品划分逐步过渡到以客户群划分,根据客户性质和级别将维护职责明确至管理层、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客户经理等岗位;调整高柜人员工作职能,将高柜人员职能从单纯的现金业务调整为综合柜员,体现差异化服务;将低柜人员的职能从单纯的非现金业务调整为以理财服务为主;将大堂经理的非销售性工作转移到后台,增加大堂经理的大堂销售时间等。同时量化销售管理,不能对每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为了掌握每名员工真正的工作量和负载情况,需要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对每名销售人员的工作量予以量化,并将其作为决策的参考数据之一。

4 加强营业网点人员业务培训

营业网点转型作为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转型发展人为先。人是营业网点发展的主体,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团队前行的助力源,就要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促进营业网点转型,一方面组织一线柜员对信用卡、电子银行、远程授权系统等在内的多项业务培训,从而全面提高柜员的业务能力,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对一些中间业务、新业务的操作流程要求柜员熟练掌握,勤学苦练,提高服务本领,从而尽可能缩短每笔业务的办理时间。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业务考核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一线柜员的工作潜能。将业务量纳入绩效工资考核,真正体现收入靠贡献,形成了“让”为“我要干”、“抢着干”的良好工作氛围,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引导基层员工自学成才,为充实营业网点专业队伍、加快营业网点转型步伐创造条件。

5 营业网点营销方式多样化

充分激发营业网点人员营销积极性,引导营业网点做大做强。一是加强公私联动、交叉销售等指标的考核,完善客户互荐、产品捆绑和分润机制,促进客户整体营销和全产品线销售。二是整合经营性机构专业技术序列,提高从事客户关系维护的营销类员工的等级和薪酬标准。对客户经理和营业网点从事客户关系维护的营销类员工,实行统一资格准入、绩效考核和薪酬等级动态管理。三是完善业务品种,扩大经营范围。要求具备条件风险防控措施到位的营业网点全面开办各类业务,使营业网点真正成为产品与服务的展示窗口和销售渠道。

6 营业网点经营多元化

银行营业营业网点要经营多元化、个性化,提高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效率;在产品创新上,通过融资渠道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继续灵活运用“信托+理财、理财委托贷款”等创新模式,强化信贷资产流量管理,做大做强表外业务,实现资产业务转型。同时,继续发展特色产品。重点抓好保险、信用卡分期付款、法人理财、贵金属等市场基础较好、即期成效明显的业务。重点加强电子票据推广应用,选择重点客户针对电子票据的亮点开展重点营销,以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获得客户的信赖;在优化结构上,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将新增贷款优先投向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产业发展趋势的领域和客户,满足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中小企业、个人和贸易融资等需求。积极拓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等新兴信贷市场,逐步提高融资份额和比重。重点围绕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供应链、产业链、大型商品集散地、核心客户上下游等客户群体,设计个性化的融资方案,争取优质客户群。

参考文献:

[1]焦量,郁配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J].金融纵横,2009(01).

篇8

    机械产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产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进13651亿元,占全国产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产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产业的均匀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产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职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进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进步;产品结构正向公道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进步,但和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新题目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产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治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把握已有技术和进步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进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进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新题目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均匀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均匀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本钱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进步,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门,是当代产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捉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探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产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

    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新题目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均匀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进步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进步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 4)节水浇灌设备喷、滴灌设备将浇注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进步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进步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进国际市场。但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平安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进步。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展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展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篇9

相对应的在票房收入方面, 2015-2016年档期A票房收入为495.25亿元, 占票房总收入的28.04%;档期B票房收入为370.55亿元, 占票房总收入的20.98%;档期C票房收入为429.41亿元, 占票房总收入的24.31%;档期D票房收入为471.17亿元, 占票房总收入的26.67%。

考虑到电影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2016年档期C上映电影口碑整体均低于档期D, 档期C相对偏低的观影口碑影响了当期观影人次的增加, 继而导致其当期票房收入相对较低, 这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另外, 从票房收入排行来看, 排在前十位的影片当中有5部在档期A公映, 1部在档期C公映;排在前五位的影片当中, 有4部在档期A公映, 这进一步充分说明了电影产业存在季节性分布这一特点。

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风俗、习惯存在显着的差异, 那么对影片的上映档期安排则很有考究。在接下来的分析中, 我们将新上映影片区分为国产影片和国际影片, 并对国产影片的上映数量、票房收益做进一步深入分析。由表2可以发现, 2015-2016年档期A国产新片上映数量为30片次, 占上映新片数量的34.09%;档期B国产新片上映数量为13片次, 占上映新片数量的14.77%;档期C国产新片上映数量为27片次, 占上映新片数量的30.68%;档期D新片上映数量为18片次, 占上映新片数量的20.46%, 由此可以看出, 国产电影的这种分布特点恰好体现了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票房收入方面, 2015-2016年档期A票房收入为366.65亿元, 占票房总收入的36.83%;档期B票房收入为103.56亿元, 占票房总收入的10.41%;档期C票房收入为273.04亿元, 占票房总收入的27.43%;档期D票房收入为252.23亿元, 占票房总收入的25.33%, 由此可以看出, 档期A和C无论是在票房收入方面还是新片上映数量方面, 均高于档期B和D。

表2 2015-2016国产影片新片上映、电影票房季节分布情况

图1 国产新片上映数量与电影票房周期性变化趋势

图2 2015-2016年新上映电影市场收入份额变动情况

1.3、 产业周期性变动趋势

由图1和图2可以发现上映新片数量与电影票房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随季节呈锯齿形 (亦或余弦曲线) 波动趋势。上映新片方面, 当年新片放映主要集中在档期A和档期C, 并在下一年呈现相同趋势。除此之外, 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日期里, 新片扎堆放映的局面更为明显, 如2015年2月19日当天 (农历大年初一) , 有7部影片公映, 2016年2月8日也有3部影片公映。电影票房方面, 2015年档期A、C票房收入显着高于档期B、D, 说明贺岁档、暑期档是当年票房收入的两个波峰;2016年档期A票房收入明显高于档期B、D, 但档期C票房收入相较于上年同一档期有所下滑, 且低于档期D收入。对于前者主要受2016年电影整体质量下滑、口碑下降的影响引致票房收入下滑;对于后者主要受档期C上映影片质量整体低于档期D的影响。剔除电影质量、口碑因素的影响, 可以判断电影票房收入随季节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趋势。

2、 实证部分

由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 0.000749, = 1.001, 这意味着一个坏结果[0.1]。通过使用诸如分数、区域和类型的电影质量数据也不能改善。因此, 与Einav (2007) 的比较没有太多意义, 但这不意味着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由于数据年限较短, 而且在短期内各大院线及电影制片商可能更多关心特殊节庆日期的影响作用。

总体而言, 电影档期对电影票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在合适的档期内, 观众富余更多闲暇用于消费, 从而导致观影人数增加, 对票房的促进作用得以提升。但档期内的观影体验, 也更关注电影口碑, 从而对不同口碑的电影票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表3 回归结果

3、 对电影档期的管理启示

电影档期是影响票房收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是实现高票房收入的关键, 越来越受到导演和投资方的关注。电影档期本质上是属于一种电影营销宣传策略, 一般都是在电影摄影前期就开始运筹。电影档期的制度、流程化和科学化, 以及针对不同电影主题旋律分类实施不同的电影档期的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 这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电影市场是否成熟的标志。

(1) 努力提升国产电影质量。

中国电影真正的问题在于太过依赖IP和明星, 又没有成熟的机制来把控生产流程, 从而放松了对电影质量的要求。但随着中国观众懂得欣赏好的片子, 也愿意为诚意之作埋单, 圈钱已不再是中国电影的常态。唯有以质量取胜的电影才能获取预期收益。

(2) 科学安排档期。

档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春节档、暑期档、贺岁档和国庆档这四大档期期间, 有较高的流量, 如果电影在此期间上映, 才能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在安排当期的时候, 也要根据影片内涵与所属档期的合理搭配, 比如《战狼2》就是合理的利用了档期安排与爱国情结, 继而实现国内最高票房记录。

篇10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性;产业发展;决策思考

当今世界的竞争,也是产业实力较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下文仅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决策上,从系统辩证角度谈三点思考。

一、在发展观念上,从战略高度系统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核心技术新、市场需求新、发展模式新等特点,要抛弃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要从战略高度系统认识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1.用发展眼光看待动态产业,找准和培育有潜在优势的先导性产业

第一,科学技术本身发展日新月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全球产业体系中动态筛选,具有战略影响、新兴涌现、持续扩散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其核心技术是高频演进、动态发展的。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就是产业创新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也会作出适时进行调整。

第三,我国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异性。从我国东、中、西部来看,地势由低至高,资源禀赋不同,技术落差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产业同构表现为产业雷同,产业小而全,小而不优,技术含量小,各地竞相拚资源。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中,一定要落实产业的科学发展,选准、找准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立足产业链的高端,避免同质化竞争,培育成区域的先导产业。对部分省(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对比分析。见下表:

四省(市)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比表省(市)

产业1

产业2

产业3

产业4

产业5

产业6

产业7

产业规划目标(2015年)

湖南

先进装备制造

新材料

文化创意

生物

新能源

信息

节能环保产业

年销售1.5万亿元

湖北

新能源

节能环保

电动汽车

新材料

生物医药

信息

 

50亿元的企业40家,1万亿元

广东

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

新能源

新材料

节能环保

 

 

500强项目,万亿元

上海

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业

生物

新能源

新材料

 

 

产值规模实现翻番

2.用多维视角瞄准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

维度一:政府、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政府、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认同感,对要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产业范畴与产业目标定位十分重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要锁定位于:“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从定义上看来理解容易,但实际中区分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有难度的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维度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发挥产业与产业间的协调与协作。新兴产业从产业特征来讲,是高风险行业,具有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大、初始投资高等特征。从技术成熟度和产业成熟度角度分析,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或培育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新兴产业特别是需要新科技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时间跨度可能很长。

维度三:国际、省际。

省际间发展既要有竞争,但要强调协作。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任务非常艰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着总量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业配套能力差、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各区域应抓住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以项目促进企业,企业带动产业,产业集聚产业群,逐步形成主导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当然不是全国各地都要同时搞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有些地区明显不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

3.认识产业发展客观现状,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有其的一般性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有自身固有特殊规律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带动性强的特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有自身的规律。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性障碍,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于重大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过程中,对初始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着强烈的网络效应和客户嵌入性。因而,报酬递增规律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和发展的支配规律。

二、在发展路径上,改变技术发展路径探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低碳化、生态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1.明确发展低碳技术(或无碳技术)的技术路线,强化实施项目工程

第一,低碳技术的产业化,低碳技术将成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信息、生物和现代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作为经济的主体带动经济结构的轻型化、知识化、低碳化、生态化。

第二,物联网、智慧网络将成为战略性主导新兴产业。进入技术革命的转折点后,信息技术创新的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感知网、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

第三,要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工程实施。市场是选择和培育型新产业的基本力量。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低碳技术路线上,切实抓好项目工程的落实。

2.自主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浪潮,但是只有当重大科技创新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后,才能最终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相伴随的,是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出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产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制度和政策结构的重大变革。

3.培养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市场

集群(cluster)是指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的地理集中现象。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层次之间的组织形式;由于集群促进了不同维度、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助于经济发展。

面向市场,培育市场需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序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根据市场的需求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

三、在发展方法上,要整合各种资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整合是一种管理能力,也是一个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新的技术体系的采用,对产业成本构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和生产要素集聚等机制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充分发挥系统资源要素的整体功能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的形成,与一般产业经济的学科发展有其关联性和类同性,但作为以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经济体系还是有其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如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进行结构性分析,就会发现若干要素对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的系统要素的整体功能作用,促进产业的发展。

2.高度重视产业链条的整合

遵循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培育和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创新—实用产业研发”的完整链条,系统整合国家乃至全球的科研、设计和高技术制造能力,探索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和组合机制,才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方式。在我国目前现有技术、品质、资金、规模实力情况下,完全有能力进行全球化的资源整合,实现从单纯追求技术领先,向以合作、合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平台。从追求技术诀窍向寻求合作、整合创新资源的方向转变i。

第一,加强企业内部、外部资源的整合。通过全球化搜寻、整合创新资源,采取兼并重组、购买专利、技术外包等多种手段,总揽全球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第二,实施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整合战略。战略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直接推动力,随着重大技术的突破,新技术创造出新的需求,产生新的供给。技术和需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战略产业的形成。主导企业和品牌制造商是整个产业链的组织者和整合者。

整合的目的在于协作与合作。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战略研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优化区域布局,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3.破解产业投资“瓶颈”

投资一直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将打破这种“瓶颈”放到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建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持久、有效的投入机制,其关键就在于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第一,健全投融资和风险规避机制,构建适合新技术革命内在要求和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第二,积极探索新兴战略产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具有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第三,以政府引导、民间跟进作为新兴产业投融资的主要模式,发挥政府自主创新投入的导向性作用,健全自主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4.求解“体制约束和需求约束”两大难题

第一,创新产业体制

创新出活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方法不能用老的体制、老的办法来发展新兴产业。要围绕产业链完善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集中横向或纵向的优势兵力重点攻关。进一步推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打破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将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发挥转制院所技术领军和行业服务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科技、经济和金融协同推进机制。

第二,捕捉市场需求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土壤与根基。市场需求的发现和创造,研发人员、企业与企业家发挥着核心和主体作用。研发人员、企业与企业家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随时能捕捉到市场需求。对现实需求一般容易发现和掌握,而对于潜在需求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判断能力。潜在需求是指消费者虽然有明确意识的欲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明确的显示出来的需求。一旦条件成熟,潜在需求就转化为显现需求,为企业提供无穷的商机。

总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战略上“抢占先机”,抢占国际市场与区域内市场的先机;战场上“重拳出击”,以发展低碳技术、生态技术为技术路线,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重拳出击;战术上“打好组合拳”,整合有技术、市场、人才资源,加强产业协作与合作。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紧紧抓住核心技术与需求市场两个重大突破的实现,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篇11

关键词:发展背景;焚烧发电项目;焚烧技术;投资风险

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发展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城市生活垃圾与日剧增,截至2009年底,全国655个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57亿吨以上;人均产生量1.1公斤/天,并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大量的生活垃圾造成了大气、土壤、水体污染,严重威胁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恶疾,生活垃圾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被列为亟待解决的三大环境问题之首。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三种。由于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和无害化水平较高,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垃圾焚烧技术及焚烧设备的改进和成熟,垃圾焚烧逐渐已成为垃圾处理路线中不可阻挡的洪流。

2 垃圾焚烧发电国家相关鼓励政策

由于垃圾焚烧发电相较传统的卫生填埋方式的很多优势,国家各部委给予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许多优惠性政策以促进垃圾焚烧项目的发展,如表1所示。

3 垃圾焚烧技术概况

目前随着机械炉排炉的成熟和国家对环境的重视,机械炉排炉和循环流化床工艺是当今世界两种最主要的垃圾焚烧技术,现将两种技术流派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4 主要的焚烧炉设备简介

进口炉排炉技术,主要有:三菱重工株式会社的三菱马丁逆推式炉排炉技术;日立造船株式会社的日立造船VONROLL L型炉排炉技术,成都洛带焚烧厂用此设备;新加坡吉宝西格斯SHA多级炉排炉技术。

国产化炉排炉技术,主要有: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引进国外技术并成功国产化的马丁SITY2000炉排炉技术;华光锅炉集团、上海康恒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引进并成功国产化的日立造船-VONROLL L型炉排炉技术。

5 投资与经济性分析

从工程投资估算角度看,目前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焚烧技术和国内自主研发,垃圾焚烧关键设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垃圾焚烧厂的整体造价大大降低,采用国产化设备的垃圾焚烧厂吨投资约为30万元以上。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焚烧厂相对炉排炉焚烧厂投资低,吨投资约为20-25万元人民币。从技术经济分析角度看,国内垃圾焚烧厂平均每吨垃圾发电300kWh,上网280kWh,根据新出来的0.65元/kWh的垃圾焚烧发电电价政策,发电收入部分每吨垃圾折合182元左右,但实际运行中垃圾处理成本普遍不超过100元。

6 垃圾焚烧行业主要投资及运营商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巨大,项目运营和维护的技术程度较高,对投资商实力要求较高。目前国内从事垃圾焚烧发电的投资商(主要业绩统计表见附件一)多达上百个,主要分为五类:

一是专业从事垃圾处理的环保企业,活跃程度比较高的主要是:上海环境集团、光大国际、重庆三峰等。二是处于环保行业从事污水处理的大型水务集团,如广东南海集团、北京北控环保、法国威立雅、北京首创股份、广东惠丰集团等。三是地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大多属于地方国资委管辖,代表企业有:上海浦发集团、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河北建投集团等。四是传统大型发电集团,如:中电新能源集团、深能源、国电集团、皖能、四川能投等。五是其他行业的企业跨入环保行业,如广日集团,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等。

7 主要投资风险

7.1 政策风险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和垃圾焚烧项目政策调整,垃圾焚烧项目对原有工艺设备及烟气处理会优先选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适当考虑电价政策以及垃圾处理费调价机制,但是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定以企业生存为原则,此类风险相对较小。

7.2 运营风险

目前垃圾的收集和运输都是由政府环卫部门完成的,但是依据国家《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参与垃圾处理权的公平竞争,那么垃圾的收集和运输就可能由另外企业完成,但垃圾收集的质量可能就得不到保障,存在一定的运营风险。

篇12

1人员的素质和流动导致酒店业服务水平低

我国酒店行业人员由于流动性大,无论是从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存在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等现象。我国酒店业虽然兴起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但多数人都对酒店工作内容了解不够,很多年轻人不愿到酒店工作,不但大大影响了酒店业人才的培养,也导致了当前酒店管理水平不高及人才不足的现状[5]。从酒店方面来说,投资者只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对工作人员技能、兴趣的培养,甚至一些酒店管理者认为酒店培训员工就是给别人做嫁衣,或让员工被动的参与一些培训,没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都使工作人员自身发展难以实现,导致员工频繁跳槽。

2积极扭转阻碍酒店发展的劣势,加强各方面管理

2.1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提高人员素质

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是只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用一种基于尊重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柔性管理方法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使员工将个人和组织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员工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为酒店服务[6]。积极加强酒店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服务意识及服务技能。酒店业投资人和管理者应当认识到酒店企业发展最珍贵的资源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尽力给酒店管理人才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如将各层次服务和管理人员分批次的集中组织学习服务和管理经验,适当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使本酒店在服务质量上立于不败之地。

2.2建立高效的酒店管理体制,推进酒店体制改革和行业管理

建立突出自身文化特点的管理体制,如从外观建筑设计、内部装修布局、装饰点缀、广告招牌到店旗、店徽、店名、店服设计,再到内部各部门各人员的管理都建立完整、细致的管理要将本酒店的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形成有特点、有个性、难以模拟的管理体制[7];建立完善的硬件和软件,在不断提高酒店管理水平的同时方便顾客获取更多的资讯,给顾客以高管理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良好印象,促进酒店发展。

2.3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减少同质化

篇13

2010年可以说是三网融合的启动元年,如今一年过去了,广电行业究竟应该如何介入三网融合,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抓住这样的机会进入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在试点城市的不断探索中,答案将日渐清晰。

适应中国国情的三网融合

在曾庆军副司长的发言中,对于现在我们所讨论的“三网融合”做了概念的界定,即指电信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技术功能趋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这是一个适应中国本土特色的概念。事实上,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可以追朔到十年前关于“三网合一”的讨论。

国外网络融合的概念,最初并不是因为技术发展而是为了打破垄断性的市场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开始逐步形成,1996对于1934年《联邦通讯法》的进一步修改,打破了广电、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界限,让所有人都可以开展电信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这是美国网络融合发展的开始。而我国的三网融合却不尽然,“我们主要是在现有的国家的部门分工和行业分工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来创造一个为用户更好服务的一个机会,也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既包括广电行业,也包括其他的行业。”曾庆军副司长如此解释。

今年6月,我国已经批准了在北京、大连等12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目的是以广电和电信业务相互进步,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以网络升级改造为重点,同时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实现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同时也强调要坚持行业的分业监管和共同发展,广电和电信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分别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同时鼓励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广电的三网融合任务

既然广电与电信都需要承担起三网融合的任务,那么三网融合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广电在其中又应该扮演起怎样的角色?曾庆军副司长也给了与会者一个明晰的答案。

要实现三网融合,有以下几个任务需要实现:一是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接入,正是由于我国三网融合的概念和国外的以打破垄断、修改法律为契机的网络的融合有所不同,所以在现有部门的框架下,还是鼓励双向业务接入为主。有线电视网可以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输业务和其他的电信增值业务,电信网可以提供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的传输业务,广电部门负责建设IPTV和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根据总局的统一安排,节目的集成播控按照全国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原则联合建设,共同运营和管理,初步实行两级架构,中国网络电视台组织建设中央平台,地方电视合建立试点分区平台。第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监管部门对于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有效监管,在三网融合试点阶段加强网络改造和统筹规划,组建国家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广电总局已经成立了筹备领导小组,正在紧张调研和制定组建方案,将来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调动和保护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和统一管理“四个统一”。

而对于广电行业来说,尤其是对有线数字电视的建设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快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目前广电总局已经颁布了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技术要求,对框架建设、业务平台搭建、网络终端生产、运营支撑、安全监管以及宽带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局要求大力推进有线网络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在2010年年底以前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覆盖率都要达到本地区城区的90%以上,全部区域的70%以上,要做到全城全网、全数字化、全功能;同时还要求注意创造新的服务业态,提高运营支撑能力,大力发展以高清电视和互动点播为主的发挥有线网络在视频服务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可视交互、在线交互、电视理财、网络教育等新的业务,同时为开展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电话开展业务做准备,构建与现代或者将来数字国家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高整个有线电视行业的服务能力。

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广电行业的“三大准备”

在讲话中,曾庆军副司长提到,“在三网融合过程中还要注意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的任务的连接,同时要以推动全行业的升级和为适应将来数字国家的发展,创造基础和思想准备。”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完成四大方面的准备和调整。

第一,思想准备。过去广电行业的发展目标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提供电视服务,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来构建的有线电视网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广电行业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定位和业务承载。因此,要实现转型和调整,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与三网融合的发展进行对接,所有广电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先从思想上进行积极调整,做好充分的转型、升级准备。

第二,技术准备。目前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量为1.75亿,但是实现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只有7千万左右,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双向网覆盖的用户数量为3千万,覆盖率不到20%;其中真正开通了互联网接入双向业务的只有5百万左右,占总用户的3%左右。这些数字和现实条件凑成为了广电行业进入三网融合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推动的制约因素,也是广电行业进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所需要完成的准备和基础。

第三是业务准备。目前广电行业更多的只是提供单一的按频道收看的广播电视节目,新业务的开展相对比较滞后,节目内容包括服务的内容还与真正用户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第四是机制准备。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有线电视网过去都是由各地、各级广电系统管理,各自进行独立运营的。于是也就产生了主体多元、规模化程度低、产业格局无法形成的问题。与此相应的是,广电网络运营商的服务意识方也相对比较简单,服务质量也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充分面对三网融合过程中

带来的四个变化

广电行业的三网融合步伐之所以能够积极、稳步的推进,除了来自政策上的指引和有效规范,行业实践者的探索也作用巨大。在第三届广电行业发展趋势年会上,杭州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副总裁赵志峰作了“杭州数字电视全媒体的融合探索”的主题演讲,从华数的实践中提出了广电行业三网融合过程中的“四个面对”,即面对业务变化、网络变化、竞争变化和市场变化。

第一,网络的变化。广播电视网在最初其实被成为“有线电视网”,这个网络几十年来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定式,在面对三网融合所提出的光纤到户的要求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对于竞争方通信行业来说,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个较大的优势,广电行业如今如何面对这样的竞争,获取自身的优势是在走向三网融合时需要面对的第一变化。

第二,竞争的变化。原来广电行业一直采取的是广播式的业务,地面发送,全网接收。但是通信行业从3G发展到4G,吸纳了广电和电视的特点,把交互和网络融合在一,其业务提供已经于广播电视的特征变得非常类似。互联网产业也在视频内容方面积极部署,在新时代中,广电所面临的竞争已经完全不同。

篇14

一、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土壤、肥料、农具和灌溉技术方面,在这个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使铁农具开始出现,而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技术更加精细;在播种方面,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节气和四季的气候开始播种,在播种的具体操作中,开始注意种植物之间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标准有利于节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在古代,农业科技还表现在对土壤的分类和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开始根据土地的质地、色泽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对土壤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土壤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技术上,这种技术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了大量专业省力的农具,农田水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水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农具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这既与古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的影响。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农业科技都是根据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在技术分析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自己历来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然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离不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维的想像空间。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