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文学语言赏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21 10:31: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学语言赏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学语言赏析

篇1

【关键词】语言;文学作品;中考

笔者细读浙江省2014年至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卷,发现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语言赏析题的一些特点:设题于文本的核心处、矛盾处、细处;重在考查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其命题理念新、方法灵活,值得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参考。笔者以浙江省近年的中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语言题为例,结合肖培东老师的课例,谈谈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的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选择有品味价值的句子进行赏读

2016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指出:“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命题和教学中,学生品味有价值的语言,才能提高语言敏感度。以衢州卷为例,选用的语句不仅能体现小说人物丰富的情感、刻画出人物形象,而且表达上各具特点。2014年第6题: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爬树的男孩》)[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也没吐出”“才吐出”是安德烈在不同环境中相对立的言行表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相对立的表现必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借此触摸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就把握住人物形象。2015年第6题: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甲]在表达上的好处。(《特雷西的单车》)[甲]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乙]母亲说,我儿子的单车。“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这句话是母亲用来回复外乡人的疑问“谁的单车?”语用的基本规则就是简明,然而多余的话语正是小说人物情感的外在表现,推究这一点,母亲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语言咀嚼,破解了里边的玄妙。这样的语言训练,已经进入到较高的层面了。”再看杭州卷,选用的语句用词各有特色,能帮助考生理解作者情感或者把握人物特点。2015年第10题: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继父》)①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②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用词的精妙体现在句中加点的叠音词、短语上,“柔柔软软”传达出父亲对“我”的情感,“抹眼泪”表达出母亲对父亲的情感。命题人选用这些耐人寻味的句子,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是如何运用语言的,以及这样运用语言的效果是什么。“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与对语言的品味是密不可分的。”课堂上,教者引导学生选出表现文本核心情感或思想的语言进行赏析,不仅引领学生往文本纵深处走,而且“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肖培东老师教学《春酒》一课,他领着学生寻觅“支撑你这种情绪的文字在哪里?”紧扣文本情感品读语言,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字滋养。学生找出“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感受出“‘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用蜜蜂做比喻,表现出作者非常喜爱喝春酒,也表现出作者喝春酒时的可爱”。肖老师循着学生体会出的作者喜爱春酒的情感,步步追问。学生读出包含深情文字或平淡词语背后的味道——儿时的欢愉,邻里乡亲的质朴浓情,母亲的慈爱宽厚。品读这些语言,学生走进了深情、真情的琦君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在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有价值的语言,应该是既能体现作者独特体验,又能代表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借助这些语言,深入语境,在羚羊挂角、似无痕处觅得言语特殊的光色,来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灵敏的嗅觉。

二、品味语言关注言语形式的整体性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近年的文学作品赏析题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这些常见、常用的言语形式开始逐渐转向句式选用、语调安排、标点揣摩、语体辨析等更彰显文学作品特质的言语形式。由此可见,各市命题者对于语言赏析题命制视野越来越开阔,命制角度趋于整体性。2016年衢州卷第7题: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节选自《简•爱》第十三章)(1)“让爱小姐坐下吧。”他说。(将加点处改为“爱小姐,坐下吧”是否合适?简述理由。)(2)“先生,你小箱子里不是有件礼物要送给爱小姐吗?”(阿黛勒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此题已经从当下“加点词语的品析或修辞、描写的赏析”拟题的窠臼中跳出,彰显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多样性。第(1)题抓住语序变化后的差异,要求学生体会说话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第(2)题抓住人物特定的语言,要求学生把握语言对于表达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作用。2016年宁波卷第7题: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满足的人的衬衫》)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文体或作家不同,言语形式自然不同。出题者依托童话文体,考查学生理解童话语言形式的能力。这和2015年台州卷第6题考查学生“了解并体会海明威语言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道指向言语形式整体探究的语言赏析题,启发我们,欣赏语言不应零敲碎打,而是注重整体。“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走上几个来回’就强调了语言品味的整体性,不能是零零散散的,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课例,从关键词,句式和标点引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鲁迅小说语言整体特点,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走进文本的内核,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品读孔乙己被打得最悲惨的叙说文段,老师抛出问题:你看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此段用了一连串的问答,语气急切,表示掌柜等人对孔乙己毫不关心,关心的是孔乙己被打的故事。接着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急促对话中人们对孔乙己冷漠之情。老师又借助朗读细品掌柜说的话“哦!”和喝酒人最后说的一句话“许是死了。”叹号和句号所起的作用。“要使语文教学回到语言,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要重视语言,要能看到课文里的语言现象。”我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语言特点并以此拟题或在课堂上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怎样写的”,从而把握作品“写了什么”以及“好在哪里”,并获得文字的涵养和文体感悟,建构起语言知识体系。文学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名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名片细致品析,学生不仅能感受语言的无尽张力、文学的非凡魅力,而且通过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提升语言的敏感力和包容力。这样看来,浙江省近三年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为教师强化对现代文作品的认识,梳理文本中有用的语言知识,适时教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5.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王君.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9B,2016.

篇2

1.《圣经》中的语言艺术源泉

古希伯来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终于诞生了英美文学的圣典之作———《圣经》。从文学发展的视角来看,《圣经》不单单是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经典,也是古希伯来不同文化交融渗透的结晶,更是基督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精神支柱。因此,作为英美文学语言艺术的最初发展源泉,《圣经》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具体来说,《圣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将《圣经》包含的寓意故事直接作为创作的素材,比如《贝尔武夫》这部长篇诗集,在诗中不仅提到上帝,而且还详细介绍了妖怪格兰代尔的来历,这些都是从《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直接引用过来的;除此之外,著名诗人兰格伦笔下的经典寓言故事作品《农夫皮尔斯之幻想》,也是14世纪基督教文化与精神传播的重要文学作品。在阅读与赏析这类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对与《圣经》相关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知其所在的历史环境。第二,在故事中体现出《圣经》的寓意。比如,作者约翰•班杨所写的《天路历程》,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贯穿、宣扬的都是基督教义,甚至连灰尘遍布的客厅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诗人拜伦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希伯来歌曲》中直接将《圣经》题材作为其诉说自身情怀的蓝本;而《扫罗王最后一站之歌》则直接来源于《旧约全书•萨姆耳记》中的故事,其主要颂扬以色列人民敢于斗争、顽强拼搏、不畏的精神。

2.古希腊神话中的语言艺术源泉

古希腊神话可谓是欧洲文明起源的历史根基,对现阶段的影响范围十分宽广。古希腊神话的两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初始文学性,其在审美艺术表现以及故事情节安排等方面都是其他英美文学作品难以超越的。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在评价希腊神话时曾这样说道:“神话故事是希腊艺术起源的宝库,是艺术繁荣的土壤。正因如此,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后期的希腊文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社会或自然的艺术形式,即希腊艺术。总体说来,古希腊神话为后来英美文学发展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支持:第一是发展基础。古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学发展的起源,产生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作家与诗人,如诗人但丁、戏剧家阿里斯托芬以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等,他们的作品始终渗透着希腊神话的各种人物形象。第二是独特的思维。神话中注重对人物的个性、形象进行刻画,并且着重追求形象的完美。英美文学中追求乐观、自然美以及自我个性等思想,这些均能够在古希腊神话中追溯到原型,也正是这种赞扬斗争、讴歌英雄的思维方式,才使得希腊神话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二、从跨文化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点

1.强调使用戏剧性独白

在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的就是戏剧性独白。戏剧性独白的最早使用与发展主要得益于诗人索恩伯里,他在1857年创作的《骑士与圆颅党人之歌》中一些诗歌片段就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戏剧独白”。而戏剧性独白的广泛应用则是在1886年之后,丁尼生创作了《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观》并将其出版,从而使戏剧性独白的使用具有了高度的权威性,并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戏剧性独白使说话人与作者分离开来,如在彭斯的《威力神父的祷告》中,不仅可以听见人物的声音,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尽管其没有高度权威性,却依然能够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2.来源于现实而超越现实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从现实中创作而来,而发展却远远超越现实。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应当结合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在充分了解英美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对作品展开深入的理解与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更加注重的是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对社会价值追求的理解与判断,是作者在走过人生之旅后对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与领悟。英美文学作品采用的文体风格与语言文化都是多样而变化的,且在语言表现方面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对英美文学发展历程进行探究,是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精神价值与内涵的重要手段。

3.语言艺术中的经典引用与发挥

对经典的全面引用是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语言艺术的极致发挥,即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述可以体现出寓意深刻的故事。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基里斯为例,在幼年时期,他的母亲就抓住他的脚后跟将他长期放置在斯提克斯河中浸泡。正因如此,他逐渐练就了一副铜墙铁壁般的身体。然而由于他的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而使得没有浸泡在神河中的脚后跟成为他唯一的致命缺点。阿基里斯在全力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他的脚后跟中了太阳神的致命一箭,因此而丧命。也是从那时开始,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了“Achile’sheels”,表示“致命的缺点、要害部位”的意思。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传统文化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5-01

一、引言

随着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引起了一股全球热流,得到愈来愈多国际友人的关注认可与学习研究,显现出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在当今世界竞争越发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标能成为世界大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其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代代相传,熠熠生辉,魅力无限,至今仍值得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学习与研究,不断发现其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档广受观众喜爱、颇具影响力的电视栏目,其以成语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为切入点,对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成语大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成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电视栏目,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激发人们对以成语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学习与应用,让成语让汉语言文学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熏陶人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赏析能力。曾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昌盛提供着丰富的滋养。

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典故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寄托,例如成语“精忠报国”出自《北史颜之仪传》,意思是为国家尽心尽力,竭尽一切牺牲一切,其目的在于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恩重如山”、“孔融让梨”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成语旨在弘扬礼貌与感恩的优良传统,对于民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还有的成语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例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哿ν心”分别代表宽容、进去与团结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教育意义。

三、汉语言文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赏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涉及不同的地域风情,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了解其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肩负着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其涉及的领域范围广时间长,包含多种思想意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包含多种艺术形态,如音乐、各种棋类、舞蹈等;包含多个历史朝代,从先秦到两汉魏晋隋唐经宋明再到清代以及民国等整个历史长河。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赏析应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1.纵向贯穿,横向比较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其不曾间断,赏析传统文化首先应将其纵向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政朝与人民的意识水平,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将传统文化只定位于我国的发展时期远远不够,还应不断挖掘其深度和广度,将传统文化与同时期的各国文化进行比较赏析,比较其先进与落后之处,结合当时的国力强弱,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国力发展的影响。

2.运用高科技手段鲜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中传统文化的获取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而应将其拓展为更易获取的信息媒体渠道,如中国成语大会就是将成语搬上电视银屏,其娱乐色彩浓厚并富于激烈的现场比赛氛围,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产生了良好的演播效果,收视观众数量可观。相比于枯燥乏味的书本电视节目更加生动鲜活,其传播效果更好,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观众更多地了解运用成语的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的重新视赏析以及深入思考。

3.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在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性智慧性及魅力性早已走出国门,世界多国纷纷开办孔子学院,研究至今尚未完全开发的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的国外友人更是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学。总之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以其隽永深厚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不断学习研究,使其生生不息,熠熠生辉,但对于传统文化应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赏析。

参考文献

[1]李聪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浅谈.文学教育,2016(5)

篇4

[关键词]语言伤害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62-01

教育是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哺育心灵的活动,而这一切都是要通过“语言”这座桥梁来实现的。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必然会造成“伤害”。“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170名少年儿童中进行了新闻调查。结论显示“语言伤害”以81.45%的比例成为最关注的、认为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伤害的几种表现及后果

说教折磨式。主要表现是老师或父母“小题大做”“老生常谈”式历数缺点,提醒注意,述说生活的艰辛、学习的重要等等。令学生不胜其烦。老师或父母这种一厢情愿式的表达方式,会令学生处于一种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的状态,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增加与老师父母的隔阂,甚至引发学生过激的行为。

直接伤害式。主要表现是老师或父母针对学生成绩不好、行为“失当”,直接用粗暴的语言进行贬低、讽刺、斥责。这种语言伤害,一方面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产生畏惧、厌学、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等不良后果。另一个方面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难以弥合的创伤,影响其人格发展,对学生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威胁恐吓式。主要表现是教师或父母用带有威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教批评。如“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你再到处乱跑,我把你腿打断了”“再不好好学习,将来你就去要饭去”等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父母习惯于使用这类威胁恐吓式语言,则会使孩子心理形成长期的压力,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成为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形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二、语言伤害产生的原因

学校及家庭教育中语言伤害所反映出的问题,不单单是教师、家长或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折射出了整个社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缺失。现实中,以学习知识、提高“得分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缺乏对一个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高贵气质、平等意识的培养。教育中的语言伤害体现的实质是教师、家长与学生地位的不平等性,以及教师及家长对教育认识的“偏差”。教师和家长缺乏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的意识,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一个总在接受教导与斥责的孩子是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平等的意识,强烈的责任与操守以及坚韧不拔的意识品质的。

二是教师与家长教育能力的缺失。教师与家长都是本着“爱”的目的来教育学生的,但“爱”是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形式来实现的。教育中伤害性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家长不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特点,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理想的模式去要求、去评价学生的发展,不知道学生所发生问题的原因及实质是什么,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策是正确的。这些都是教育能力缺失的表现。

三是社会及学校对教育引导监管的缺失。教育中伤害性的语言,很重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在对科学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倡导上做的还很不够,科学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没有成为共识和自觉的行动。另一个方面,对于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教师及家长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权威意识,也就放松了对自己言行的控制。

四是教师与家长目标压力过大的产物。当前,教师中存在教学成绩与职称评定、末位淘汰等“挂钩”的效绩评比制度,家长也在为孩子的升学、就业费尽心思,教师与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使教师及家长不自觉的用一些伤害性的语言来宣泄释放压力。

三、克服语言伤害的对策

一是要倡导科学的教育理念。要开展科学教育理念的普及活动。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把培养人文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引导教师及家长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同时也要让教师及家长充分认识语言伤害后果的严重性,自觉抵制语言伤害。有的学校通过制订“教师禁用语”的形式来防止语言伤害问题,这不单纯是对教育用语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科学施教、文明施教的理念。

篇5

关键词:诗歌;审美;诗学;韵味;鉴赏

1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深厚隽永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格调有致的诗歌形式而闻名世界。我国传统的古典诗歌是一门语言凝练、内涵深刻、韵味隽永的艺术,而诗歌鉴赏则是诗歌的读者或研究者真正地了解和把握诗歌的语言、内涵、韵味的重要方式。自诗歌创作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所谓的诗歌作品的鉴赏,诗歌鉴赏为读者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此可见,分析和探讨如何在诗歌鉴赏中把握和品味作品的独特韵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歌作品,进一步掌握恰当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真正体味到诗歌艺术的美。

2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

2.1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诗歌鉴赏指的是,诗歌的接受者或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诗歌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艺术手法以及思想观点等进行欣赏和剖析。而所谓的诗歌韵味则是指,诗歌作品里所蕴含的那种意境深邃、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韵味,传达的是诗歌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在我国传统的诗歌艺术宝库里,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磅礴,还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婉伤感,抑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放荡不羁,都蕴含了无穷无尽、悠远隽永的浓厚韵味。

2.2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的相互关系

在诗歌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歌鉴赏和诗歌韵味两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理解和把握诗歌韵味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读者要想真正感悟诗歌的美,除了细细品读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我们通常所用到的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包括阅读文本、联想画面以及体会情感,等等。总而言之,在鉴赏诗歌中深刻品味诗歌的浓厚韵味,就要展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真正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当中,在鉴赏中领悟诗歌的意蕴,感受诗歌作品的独特韵味。

3 从具体作品的鉴赏看影响诗歌“韵味”的基本要素

3.1 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我们都知道,具体的诗歌作品往往都是某一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和传达的是诗人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丰富和真实的思想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生命,同时也是诗歌作品韵味的源泉。由此可见,一部经典的富含韵味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诗人本人的理想信念、人生经历以及真情实感。而这这一切共同构成了诗歌韵味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影响诗歌作品的韵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鉴赏诗歌作品,就要从体会诗人在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入手,体会蕴藏于诗歌深处的独特韵味。例如,在杜甫《月夜》一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构思出妻儿想念自己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儿的思念之情,传达出了诗人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在品读过程中禁不住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韵味而深深感染。

3.2 诗歌塑造的意象

一部独具韵味的诗歌作品往往离不开富含韵味的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指的是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相的心中之象。在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意象有着烘托氛围、制造意境、寄托感情的重要作用。因此,诗歌韵味的产生离不开集客观场景和主观感情于一体的诗歌意象。诗歌韵味依赖于具体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感知的独特的“诗味”。例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这首诗里,诗人描绘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的美好画面。全诗紧紧围绕“夕阳”这一意象,描写了风光这般美好,无奈的是已经接近黄昏,表达了人生无奈的主旨。细细吟诵全诗,可以品读出诗歌所蕴含着淡淡的惆怅、哀婉的韵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3 诗歌创作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早的诗歌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一直以来,伴随着古典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成熟,诗歌的表现方法越来越多元化,象征、拟人、夸张、复沓等多种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的表现方式,同时这些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作品所蕴含的韵味更加深刻、隽永、悠长,使读者从中真正体会到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例如,王维的《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细读全诗不难发现,无处不表现出诗人王维高超的诗歌创作表现技巧。全诗构思精巧,表现景物细腻、直观,使得全诗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4 诗歌富含的音乐美

对于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而言,节拍和韵律是创作作品韵味的主要手法。节奏的长短起伏以及节拍的强弱大小,就是所谓的诗歌作品的音乐美。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必定是情、景、音的完美结合体。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韵味,只有通过用心反复的吟唱才能体会得到。无论是上下句平仄的协调,还是抑扬顿挫的音调,抑或是偶句的押韵,都是节奏和韵律,都是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节奏和韵律经过读者的反复感知就构成了诗歌的韵味。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节奏和韵律来分析这首诗歌可以发现,这是首富含着诗歌独特的音乐美的经典作品。从“楼、悠、洲、愁”这几字看出,这首诗押的是“ao”的韵。这一韵律让读者读起来真正感受到音韵舒缓、意境悠、。与此同时,在这首诗里,“黄鹤”一次先后出现了三次,如“昔人已乘黄鹤立,此地空徐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这一个双声问的重复出现,形成一种鲜明而强烈的节奏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登上黄鹤楼之后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使得全诗渗透出一种令人回味的独特韵味。

4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深厚隽永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格调有致的诗歌形式而闻名世界。伴随着诗歌的诞生而产生的诗歌鉴赏,为诗歌韵味的深刻领悟、诗歌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诗歌形式的变革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诗歌鉴赏中的“韵味”鉴赏,为广大读者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审美内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读者在接受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当中,必须首先领悟有关诗歌韵味的诗学理论,并进一步掌握决定诗歌韵味的几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把握鉴赏诗歌韵味的主要方法,这样才能正在体味诗歌的韵味,真正感知具体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吴建民,古代诗歌“韵味”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4):18-19

[2]邬锡鑫,论韵味的内涵及其形成因素和文化价值[J],中州学刊,2006(01):255-255

[3]徐正兵,古典诗歌鉴赏的美学方法论刍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2):69-70

[4]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J],语文学习, 2011(04):17-17

邓丽婕 , 女 ,汉族,出生日期:1983.10.27

籍贯:甘肃肃南

学校: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张掖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