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文学语言赏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1 10:31: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学语言赏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学语言赏析

篇1

【关键词】语言;文学作品;中考

笔者细读浙江省2014年至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卷,发现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语言赏析题的一些特点:设题于文本的核心处、矛盾处、细处;重在考查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其命题理念新、方法灵活,值得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参考。笔者以浙江省近年的中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语言题为例,结合肖培东老师的课例,谈谈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的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选择有品味价值的句子进行赏读

2016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指出:“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命题和教学中,学生品味有价值的语言,才能提高语言敏感度。以衢州卷为例,选用的语句不仅能体现小说人物丰富的情感、刻画出人物形象,而且表达上各具特点。2014年第6题: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爬树的男孩》)[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也没吐出”“才吐出”是安德烈在不同环境中相对立的言行表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相对立的表现必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借此触摸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就把握住人物形象。2015年第6题: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甲]在表达上的好处。(《特雷西的单车》)[甲]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乙]母亲说,我儿子的单车。“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这句话是母亲用来回复外乡人的疑问“谁的单车?”语用的基本规则就是简明,然而多余的话语正是小说人物情感的外在表现,推究这一点,母亲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语言咀嚼,破解了里边的玄妙。这样的语言训练,已经进入到较高的层面了。”再看杭州卷,选用的语句用词各有特色,能帮助考生理解作者情感或者把握人物特点。2015年第10题: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继父》)①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②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用词的精妙体现在句中加点的叠音词、短语上,“柔柔软软”传达出父亲对“我”的情感,“抹眼泪”表达出母亲对父亲的情感。命题人选用这些耐人寻味的句子,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是如何运用语言的,以及这样运用语言的效果是什么。“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与对语言的品味是密不可分的。”课堂上,教者引导学生选出表现文本核心情感或思想的语言进行赏析,不仅引领学生往文本纵深处走,而且“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肖培东老师教学《春酒》一课,他领着学生寻觅“支撑你这种情绪的文字在哪里?”紧扣文本情感品读语言,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字滋养。学生找出“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感受出“‘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用蜜蜂做比喻,表现出作者非常喜爱喝春酒,也表现出作者喝春酒时的可爱”。肖老师循着学生体会出的作者喜爱春酒的情感,步步追问。学生读出包含深情文字或平淡词语背后的味道——儿时的欢愉,邻里乡亲的质朴浓情,母亲的慈爱宽厚。品读这些语言,学生走进了深情、真情的琦君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在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有价值的语言,应该是既能体现作者独特体验,又能代表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借助这些语言,深入语境,在羚羊挂角、似无痕处觅得言语特殊的光色,来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灵敏的嗅觉。

二、品味语言关注言语形式的整体性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近年的文学作品赏析题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这些常见、常用的言语形式开始逐渐转向句式选用、语调安排、标点揣摩、语体辨析等更彰显文学作品特质的言语形式。由此可见,各市命题者对于语言赏析题命制视野越来越开阔,命制角度趋于整体性。2016年衢州卷第7题: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节选自《简•爱》第十三章)(1)“让爱小姐坐下吧。”他说。(将加点处改为“爱小姐,坐下吧”是否合适?简述理由。)(2)“先生,你小箱子里不是有件礼物要送给爱小姐吗?”(阿黛勒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此题已经从当下“加点词语的品析或修辞、描写的赏析”拟题的窠臼中跳出,彰显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多样性。第(1)题抓住语序变化后的差异,要求学生体会说话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第(2)题抓住人物特定的语言,要求学生把握语言对于表达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作用。2016年宁波卷第7题: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满足的人的衬衫》)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文体或作家不同,言语形式自然不同。出题者依托童话文体,考查学生理解童话语言形式的能力。这和2015年台州卷第6题考查学生“了解并体会海明威语言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道指向言语形式整体探究的语言赏析题,启发我们,欣赏语言不应零敲碎打,而是注重整体。“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走上几个来回’就强调了语言品味的整体性,不能是零零散散的,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课例,从关键词,句式和标点引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鲁迅小说语言整体特点,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走进文本的内核,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品读孔乙己被打得最悲惨的叙说文段,老师抛出问题:你看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此段用了一连串的问答,语气急切,表示掌柜等人对孔乙己毫不关心,关心的是孔乙己被打的故事。接着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急促对话中人们对孔乙己冷漠之情。老师又借助朗读细品掌柜说的话“哦!”和喝酒人最后说的一句话“许是死了。”叹号和句号所起的作用。“要使语文教学回到语言,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要重视语言,要能看到课文里的语言现象。”我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语言特点并以此拟题或在课堂上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怎样写的”,从而把握作品“写了什么”以及“好在哪里”,并获得文字的涵养和文体感悟,建构起语言知识体系。文学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名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名片细致品析,学生不仅能感受语言的无尽张力、文学的非凡魅力,而且通过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提升语言的敏感力和包容力。这样看来,浙江省近三年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为教师强化对现代文作品的认识,梳理文本中有用的语言知识,适时教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5.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王君.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9B,2016.

篇2

1.《圣经》中的语言艺术源泉

古希伯来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终于诞生了英美文学的圣典之作———《圣经》。从文学发展的视角来看,《圣经》不单单是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经典,也是古希伯来不同文化交融渗透的结晶,更是基督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精神支柱。因此,作为英美文学语言艺术的最初发展源泉,《圣经》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具体来说,《圣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将《圣经》包含的寓意故事直接作为创作的素材,比如《贝尔武夫》这部长篇诗集,在诗中不仅提到上帝,而且还详细介绍了妖怪格兰代尔的来历,这些都是从《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直接引用过来的;除此之外,著名诗人兰格伦笔下的经典寓言故事作品《农夫皮尔斯之幻想》,也是14世纪基督教文化与精神传播的重要文学作品。在阅读与赏析这类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对与《圣经》相关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知其所在的历史环境。第二,在故事中体现出《圣经》的寓意。比如,作者约翰•班杨所写的《天路历程》,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贯穿、宣扬的都是基督教义,甚至连灰尘遍布的客厅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诗人拜伦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希伯来歌曲》中直接将《圣经》题材作为其诉说自身情怀的蓝本;而《扫罗王最后一站之歌》则直接来源于《旧约全书•萨姆耳记》中的故事,其主要颂扬以色列人民敢于斗争、顽强拼搏、不畏的精神。

2.古希腊神话中的语言艺术源泉

古希腊神话可谓是欧洲文明起源的历史根基,对现阶段的影响范围十分宽广。古希腊神话的两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初始文学性,其在审美艺术表现以及故事情节安排等方面都是其他英美文学作品难以超越的。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在评价希腊神话时曾这样说道:“神话故事是希腊艺术起源的宝库,是艺术繁荣的土壤。正因如此,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后期的希腊文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社会或自然的艺术形式,即希腊艺术。总体说来,古希腊神话为后来英美文学发展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支持:第一是发展基础。古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学发展的起源,产生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作家与诗人,如诗人但丁、戏剧家阿里斯托芬以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等,他们的作品始终渗透着希腊神话的各种人物形象。第二是独特的思维。神话中注重对人物的个性、形象进行刻画,并且着重追求形象的完美。英美文学中追求乐观、自然美以及自我个性等思想,这些均能够在古希腊神话中追溯到原型,也正是这种赞扬斗争、讴歌英雄的思维方式,才使得希腊神话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二、从跨文化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点

1.强调使用戏剧性独白

在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的就是戏剧性独白。戏剧性独白的最早使用与发展主要得益于诗人索恩伯里,他在1857年创作的《骑士与圆颅党人之歌》中一些诗歌片段就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戏剧独白”。而戏剧性独白的广泛应用则是在1886年之后,丁尼生创作了《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观》并将其出版,从而使戏剧性独白的使用具有了高度的权威性,并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戏剧性独白使说话人与作者分离开来,如在彭斯的《威力神父的祷告》中,不仅可以听见人物的声音,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尽管其没有高度权威性,却依然能够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2.来源于现实而超越现实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从现实中创作而来,而发展却远远超越现实。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应当结合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在充分了解英美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对作品展开深入的理解与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更加注重的是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以及对社会价值追求的理解与判断,是作者在走过人生之旅后对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与领悟。英美文学作品采用的文体风格与语言文化都是多样而变化的,且在语言表现方面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对英美文学发展历程进行探究,是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精神价值与内涵的重要手段。

3.语言艺术中的经典引用与发挥

对经典的全面引用是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语言艺术的极致发挥,即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述可以体现出寓意深刻的故事。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基里斯为例,在幼年时期,他的母亲就抓住他的脚后跟将他长期放置在斯提克斯河中浸泡。正因如此,他逐渐练就了一副铜墙铁壁般的身体。然而由于他的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而使得没有浸泡在神河中的脚后跟成为他唯一的致命缺点。阿基里斯在全力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他的脚后跟中了太阳神的致命一箭,因此而丧命。也是从那时开始,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了“Achile’sheels”,表示“致命的缺点、要害部位”的意思。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传统文化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5-01

一、引言

随着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引起了一股全球热流,得到愈来愈多国际友人的关注认可与学习研究,显现出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在当今世界竞争越发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标能成为世界大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其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代代相传,熠熠生辉,魅力无限,至今仍值得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学习与研究,不断发现其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档广受观众喜爱、颇具影响力的电视栏目,其以成语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为切入点,对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成语大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成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电视栏目,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激发人们对以成语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学习与应用,让成语让汉语言文学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熏陶人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赏析能力。曾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昌盛提供着丰富的滋养。

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典故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寄托,例如成语“精忠报国”出自《北史颜之仪传》,意思是为国家尽心尽力,竭尽一切牺牲一切,其目的在于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恩重如山”、“孔融让梨”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成语旨在弘扬礼貌与感恩的优良传统,对于民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还有的成语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例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哿ν心”分别代表宽容、进去与团结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教育意义。

三、汉语言文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赏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涉及不同的地域风情,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了解其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肩负着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其涉及的领域范围广时间长,包含多种思想意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包含多种艺术形态,如音乐、各种棋类、舞蹈等;包含多个历史朝代,从先秦到两汉魏晋隋唐经宋明再到清代以及民国等整个历史长河。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赏析应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1.纵向贯穿,横向比较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其不曾间断,赏析传统文化首先应将其纵向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政朝与人民的意识水平,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将传统文化只定位于我国的发展时期远远不够,还应不断挖掘其深度和广度,将传统文化与同时期的各国文化进行比较赏析,比较其先进与落后之处,结合当时的国力强弱,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国力发展的影响。

2.运用高科技手段鲜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中传统文化的获取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而应将其拓展为更易获取的信息媒体渠道,如中国成语大会就是将成语搬上电视银屏,其娱乐色彩浓厚并富于激烈的现场比赛氛围,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产生了良好的演播效果,收视观众数量可观。相比于枯燥乏味的书本电视节目更加生动鲜活,其传播效果更好,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观众更多地了解运用成语的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的重新视赏析以及深入思考。

3.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在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性智慧性及魅力性早已走出国门,世界多国纷纷开办孔子学院,研究至今尚未完全开发的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的国外友人更是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学。总之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以其隽永深厚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不断学习研究,使其生生不息,熠熠生辉,但对于传统文化应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赏析。

参考文献

[1]李聪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浅谈.文学教育,2016(5)

篇4

[关键词]语言伤害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62-01

教育是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哺育心灵的活动,而这一切都是要通过“语言”这座桥梁来实现的。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必然会造成“伤害”。“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170名少年儿童中进行了新闻调查。结论显示“语言伤害”以81.45%的比例成为最关注的、认为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伤害的几种表现及后果

说教折磨式。主要表现是老师或父母“小题大做”“老生常谈”式历数缺点,提醒注意,述说生活的艰辛、学习的重要等等。令学生不胜其烦。老师或父母这种一厢情愿式的表达方式,会令学生处于一种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的状态,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增加与老师父母的隔阂,甚至引发学生过激的行为。

直接伤害式。主要表现是老师或父母针对学生成绩不好、行为“失当”,直接用粗暴的语言进行贬低、讽刺、斥责。这种语言伤害,一方面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产生畏惧、厌学、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等不良后果。另一个方面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难以弥合的创伤,影响其人格发展,对学生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威胁恐吓式。主要表现是教师或父母用带有威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教批评。如“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你再到处乱跑,我把你腿打断了”“再不好好学习,将来你就去要饭去”等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父母习惯于使用这类威胁恐吓式语言,则会使孩子心理形成长期的压力,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成为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形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二、语言伤害产生的原因

学校及家庭教育中语言伤害所反映出的问题,不单单是教师、家长或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折射出了整个社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缺失。现实中,以学习知识、提高“得分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缺乏对一个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高贵气质、平等意识的培养。教育中的语言伤害体现的实质是教师、家长与学生地位的不平等性,以及教师及家长对教育认识的“偏差”。教师和家长缺乏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的意识,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一个总在接受教导与斥责的孩子是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平等的意识,强烈的责任与操守以及坚韧不拔的意识品质的。

二是教师与家长教育能力的缺失。教师与家长都是本着“爱”的目的来教育学生的,但“爱”是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形式来实现的。教育中伤害性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家长不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特点,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理想的模式去要求、去评价学生的发展,不知道学生所发生问题的原因及实质是什么,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策是正确的。这些都是教育能力缺失的表现。

三是社会及学校对教育引导监管的缺失。教育中伤害性的语言,很重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在对科学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倡导上做的还很不够,科学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没有成为共识和自觉的行动。另一个方面,对于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教师及家长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权威意识,也就放松了对自己言行的控制。

四是教师与家长目标压力过大的产物。当前,教师中存在教学成绩与职称评定、末位淘汰等“挂钩”的效绩评比制度,家长也在为孩子的升学、就业费尽心思,教师与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使教师及家长不自觉的用一些伤害性的语言来宣泄释放压力。

三、克服语言伤害的对策

一是要倡导科学的教育理念。要开展科学教育理念的普及活动。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把培养人文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引导教师及家长能够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同时也要让教师及家长充分认识语言伤害后果的严重性,自觉抵制语言伤害。有的学校通过制订“教师禁用语”的形式来防止语言伤害问题,这不单纯是对教育用语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科学施教、文明施教的理念。

篇5

关键词:诗歌;审美;诗学;韵味;鉴赏

1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深厚隽永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格调有致的诗歌形式而闻名世界。我国传统的古典诗歌是一门语言凝练、内涵深刻、韵味隽永的艺术,而诗歌鉴赏则是诗歌的读者或研究者真正地了解和把握诗歌的语言、内涵、韵味的重要方式。自诗歌创作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所谓的诗歌作品的鉴赏,诗歌鉴赏为读者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此可见,分析和探讨如何在诗歌鉴赏中把握和品味作品的独特韵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歌作品,进一步掌握恰当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真正体味到诗歌艺术的美。

2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

2.1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诗歌鉴赏指的是,诗歌的接受者或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诗歌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艺术手法以及思想观点等进行欣赏和剖析。而所谓的诗歌韵味则是指,诗歌作品里所蕴含的那种意境深邃、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韵味,传达的是诗歌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在我国传统的诗歌艺术宝库里,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磅礴,还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婉伤感,抑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放荡不羁,都蕴含了无穷无尽、悠远隽永的浓厚韵味。

2.2 诗歌鉴赏与诗歌韵味的相互关系

在诗歌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歌鉴赏和诗歌韵味两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理解和把握诗歌韵味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读者要想真正感悟诗歌的美,除了细细品读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我们通常所用到的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包括阅读文本、联想画面以及体会情感,等等。总而言之,在鉴赏诗歌中深刻品味诗歌的浓厚韵味,就要展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真正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当中,在鉴赏中领悟诗歌的意蕴,感受诗歌作品的独特韵味。

3 从具体作品的鉴赏看影响诗歌“韵味”的基本要素

3.1 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我们都知道,具体的诗歌作品往往都是某一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和传达的是诗人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丰富和真实的思想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生命,同时也是诗歌作品韵味的源泉。由此可见,一部经典的富含韵味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诗人本人的理想信念、人生经历以及真情实感。而这这一切共同构成了诗歌韵味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影响诗歌作品的韵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鉴赏诗歌作品,就要从体会诗人在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入手,体会蕴藏于诗歌深处的独特韵味。例如,在杜甫《月夜》一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构思出妻儿想念自己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儿的思念之情,传达出了诗人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在品读过程中禁不住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韵味而深深感染。

3.2 诗歌塑造的意象

一部独具韵味的诗歌作品往往离不开富含韵味的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指的是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相的心中之象。在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意象有着烘托氛围、制造意境、寄托感情的重要作用。因此,诗歌韵味的产生离不开集客观场景和主观感情于一体的诗歌意象。诗歌韵味依赖于具体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感知的独特的“诗味”。例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这首诗里,诗人描绘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的美好画面。全诗紧紧围绕“夕阳”这一意象,描写了风光这般美好,无奈的是已经接近黄昏,表达了人生无奈的主旨。细细吟诵全诗,可以品读出诗歌所蕴含着淡淡的惆怅、哀婉的韵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3 诗歌创作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早的诗歌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一直以来,伴随着古典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成熟,诗歌的表现方法越来越多元化,象征、拟人、夸张、复沓等多种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的表现方式,同时这些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作品所蕴含的韵味更加深刻、隽永、悠长,使读者从中真正体会到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例如,王维的《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细读全诗不难发现,无处不表现出诗人王维高超的诗歌创作表现技巧。全诗构思精巧,表现景物细腻、直观,使得全诗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4 诗歌富含的音乐美

对于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而言,节拍和韵律是创作作品韵味的主要手法。节奏的长短起伏以及节拍的强弱大小,就是所谓的诗歌作品的音乐美。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必定是情、景、音的完美结合体。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韵味,只有通过用心反复的吟唱才能体会得到。无论是上下句平仄的协调,还是抑扬顿挫的音调,抑或是偶句的押韵,都是节奏和韵律,都是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节奏和韵律经过读者的反复感知就构成了诗歌的韵味。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节奏和韵律来分析这首诗歌可以发现,这是首富含着诗歌独特的音乐美的经典作品。从“楼、悠、洲、愁”这几字看出,这首诗押的是“ao”的韵。这一韵律让读者读起来真正感受到音韵舒缓、意境悠、。与此同时,在这首诗里,“黄鹤”一次先后出现了三次,如“昔人已乘黄鹤立,此地空徐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这一个双声问的重复出现,形成一种鲜明而强烈的节奏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登上黄鹤楼之后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使得全诗渗透出一种令人回味的独特韵味。

4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深厚隽永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格调有致的诗歌形式而闻名世界。伴随着诗歌的诞生而产生的诗歌鉴赏,为诗歌韵味的深刻领悟、诗歌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诗歌形式的变革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诗歌鉴赏中的“韵味”鉴赏,为广大读者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审美内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读者在接受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当中,必须首先领悟有关诗歌韵味的诗学理论,并进一步掌握决定诗歌韵味的几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把握鉴赏诗歌韵味的主要方法,这样才能正在体味诗歌的韵味,真正感知具体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吴建民,古代诗歌“韵味”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4):18-19

[2]邬锡鑫,论韵味的内涵及其形成因素和文化价值[J],中州学刊,2006(01):255-255

[3]徐正兵,古典诗歌鉴赏的美学方法论刍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2):69-70

[4]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J],语文学习, 2011(04):17-17

邓丽婕 , 女 ,汉族,出生日期:1983.10.27

籍贯:甘肃肃南

学校: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张掖市分校

篇6

关键词:前房积血眼外伤眼球损伤临床分析

眼球损伤后,虹膜血管渗透性增加或由于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前房称外伤性前房积血。外伤性前房积血多见于眼球挫伤,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国内统计约占门诊眼球挫伤病人的11.3%,住院病人的39.8%,轻者可以自愈,多数可在6天左右完全吸收,视力恢复,但大量出血或反复继发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及角膜血染者可以致盲。

前房积血为虹膜睫状体血管破裂所致,多见于眼外伤,当积血量大或继发出血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严重并发症,损害视力。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前房积血40例,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均为单眼,男30例,女10例,发病年龄为8~68岁,平均年龄为38岁,右眼22例,左眼18例。致伤原因:玩具枪子弹击伤7例(16.6%),石块、铁块、木棍等击伤16例(39.5%),拳击伤10例(31.3%),啤酒瓶盖、鞭炮等伤7例(15.6%)。伤后立即就诊30例,3天内就诊6例,1周就诊3例,2周就诊1例。

1.2分级及分类

I级:前房积血少于前房容量的1/3,Ⅱ级:占1/3至2/3,多于2/3为Ⅲ级。本文32例中Ⅰ级10例(31.2%),Ⅱ级8例(25.o%),Ⅲ级14例(43.8%)。原发性出血28例,继发性出血4例。

1.3眼部并发症

眼外伤造成前房积血的同时,还可以引起眼前、后段的其他损害。主要是外伤性瞳孔麻痹20例,占25%;继发性青光眼18例,占22.5%;视网膜震荡12例,占15%;玻璃体积血10例,占12.5%;角膜血染2例,占2.5%;房角后退2例,占2.5%;视网膜脱离1例,其中有的病例未出现并发症,有的病例同时出现数个并发症。

40例病人中,有合并症18例,虹膜根部离断6例,视网膜震荡14例,继发性青光眼I例,视网膜脱离1例。

1.4方法卧床休息,取半卧位,适当应用镇静剂。应用止血剂,可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不扩瞳、不缩瞳。出现虹膜刺激症状时,及时散瞳。注意观测眼压,眼压升高时,应用降眼压药物。每日观察积血的吸收。积血多,吸收慢,伴眼压升高,经药物治疗眼压仍不能控制,应作前房冲洗术。有较大凝血块,可切除。以避免角膜血染。尽快促进前房积血的吸收,防止或控制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前房积血3天内使用止血药无活动性出血,3天后立即停药;静点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点眼;⑤积血长时间不吸收,眼压升高,作前房穿刺冲洗。

2结果

3天内吸收者19例,占48.8%;4至7天吸收者18例,占45.8%;7至15天吸收者2例,占6.2%,总有效率96.9%;1例20天未见吸收有大量凝血块,行前房穿刺冲洗后,前房积血清除干净。

3讨论

外伤性前房积血是由于角膜组织的伸展,赤道部巩膜扩张,晶状体虹膜隔后移和急性眼压升高,致撕裂前房角的血管组织所致。常见睫状体前面撕裂,虹膜动脉大环分支返回支的脉络膜动脉和睫状静脉破裂所致。眼外伤最常见并发症为前房积血,前房积血的多少与破裂血管大小、多少及血管损伤程度有关。

前房积血是眼球挫伤综合征中的一种,来源主要为虹膜和睫状体血管破裂所致。前房积血本身对视力功能影响是暂时的,可随着血液的吸收而消失,但前房积血的并发症常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因此处理原则是在促进积血吸收的同时应特别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制动休息,防止便秘、剧烈咳嗽及避免对眼球施加压力可有效防止继发性出血,对活动性出血尤为重要。止血药不宜长期使用,因为正常人的凝血时间在5rain以内,而大多数患者就诊时间距受伤时间均超过20min,因此我们只是短期使用止血药3天,因为长期使用止血药促进凝血块形成,反而不利于积血吸收。甘露醇为高渗脱水剂,能降低眼内压使房角开放,有利于积血与反应性炎性渗出物的吸收。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可减少炎症反应,消除小梁组织的肿胀.有利于小梁网的引流,促进出血吸收。对前房大量积血,伴较多凝血块,20天以上难以吸收者,采用前房穿刺冲洗。防止角膜血染和继发性青光眼的出现。

此外,前房积血的疗效好坏还取决于就诊时间,因我院地处繁华街区,大部分患者伤后立即就诊,治疗后积血均能全部吸收,仅l例伤后2周就诊且为Ⅲ级出血,只好采用前房穿刺冲洗。因此搞好眼外伤病人伤后早期就诊的宣传工作很有意义。

外伤性前房积血多伴有眼部并发症,积极治疗前房积血促进血液尽早吸收对及时发现眼部其他并发症以便及早治疗保护视功能很有帮助。我院收治32例病人中,1例并发视网膜脱离,l例继发性青光眼,2例病人虽视力有所下降,但因治疗及时,出院时视力(视网膜脱离病人为术后矫正视力)均达到0.5。因此,我们认为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积极治疗对保护视功能极为重要,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篇7

一、以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发现语文现象、掌握语文规律、获取语文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提问为基础,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发现问题,确定研究问题。例如,在试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备课时可准备几个问题:①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②怎样看待“我”在私塾的学习生活③怎样评价“三味书屋”里的先生?让学生对所准备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品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品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篇8

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以"感受和体验"为核心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体验式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思想特点、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等,设定特定教学目标,以具体理论知识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创设与知识相关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供体验与感受的真实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最终达到让学生通过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目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旧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学习模式更具趣味性与生动性,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程序,通过为学生创设、模拟各种真实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会,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形成一个寓教于乐的良性互动。这样不仅能够加快理论知识的传授速度,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基础培训,还要向学生灌输商务知识,这就决定了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具有其自身特征和性质,是双重知识的教授、双向能力的培养,其中英语语言口语训练应该占主导地位,同时要兼顾相关商务知识教学,然而,目前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革与创新。多数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无法推动和促进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因为口语训练本身就是一个实际交流的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发言、沟通和交流,就无法提升学生说英语的胆量,也不能让学生养成英语口语表达习惯,无法达到理想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二)缺乏情境体验训练

口语训练需要在情境中进行对话交流、交际,真正的商务英语口语都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需要在特定情境中展开训练,也就是说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离不开情境。然而,目前的大学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却偏离了这一方向,一些高校不是没有单独开设口语课,就是将口语课教学当作普通英语语言课处理,口语课教学从不设置任何情境,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或背诵一些商务英语口语单词或短语,目的是让他们熟练掌握商务口语表达方式,充实、完善他们的商务英语口语语料库,事实上这并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反,会让学生在口语交流中倍受约束、倍感压力,无法有效运用原本掌握的语料知识。

三、结语

篇9

随着开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的视角也越来越开放了——我没有停留在“完成对整合的论证”上,我开始思考:这样做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一阶段以来,我一直在学习思考着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了这些理论对我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将作文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开始思考“教学”的理论问题。在华东师大的图书管理,我找到了施良方、崔允漷两人合著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教学策略》一书,如获至宝一般。书中介绍的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观点,使我受到了了很大的启示。

该书介绍说: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件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这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确定帮助的情景,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

第三,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提供帮助;

第四,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决定;

第五,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给与必要的支持。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大致地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教师是促进者,是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有一些言语到现在也没弄懂——“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在笔记中加了重号,但现在也没悟得其中的意思。不过,“情景”、“问题”、“计划”、“帮助”这些关键词,是我深入地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认识了研究性学习。同时,“非指导”一次,是我重新认识了作文教学:作文,一定要教师来指导如何写吗?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隐隐约约地想到了“学习情境”的问题。任何学习,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来主动学习?

整合以后,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本身是一个情境,同时,研究性学习又是一个标大的情境,是这样吗?

篇10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堂便成了这样:针对教材篇目,对于古诗古文,先是背诵默写,然后再背诵重点的字词解释,最后一步是背诵古文的翻译,这一系列程序背诵下来,学生哪能体会到相关的学习兴趣,学生哪能针对文本有着独特的体悟与观点。现代文也是如此,教师一股脑地介绍时代背景,总结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语言特色,全然不顾学生的理解,自顾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上,也许学生对于教师所讲内容有所体悟,但我们所想要的结果绝对不是学生死板地理解,我们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作文教学也是如此,针对考场作文,我们的教育系统在教育过程中全部着眼于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作文成绩,要写好字,拟好题目,怎样写开头,写结尾,运用排比句,即使真正涉及形式上的创新,教师的训练手段也有待斟酌,模仿、再模仿,而不能从根本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实施新课改,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手段,笔者总结为:

1.可以把班里学生具体分成几个小组,集中针对文本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讨论问题,对学生的讨论方向加以引导,对于学生在集中力量下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帮助,以期顺利地把课堂教学进行下去。

2.在分组进行讨论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采取竞赛方式,以期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促进和激励,对每个组,每个组员的考评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次问题的组织与解决之中。要每一节课评出优秀的小组,评出小组中的优秀组员。

3.将平时的语文活动置于一定的竞赛活动当中,譬如演讲赛,譬如朗诵会,譬如征文活动等等,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应该和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语文知识指导具体的语文活动,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

二、持之以恒地采取系列化措施,尽量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可见度

首先我们可以想尽一切措施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比如让汉字书写较差的学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练字,对练字的时间与篇幅进行一定的规定,并监督学生完成。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写比赛,以期对学生的书写练字情况进行促进。

其次要形成一定的摘抄习惯,我们说,没有材料,哪来文章,生活中不是缺少语文材料,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们应该养成善于发现的习惯,把阅读过程中能够引起自身共鸣的材料进行记录,并定期复习、阅读,这样做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好处。

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记日记,并且一定要将这种记日记的习惯行之有效,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通过这种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深度,以期使学生的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充满激情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主体参与意识 研读赏析方法 体验理解

Talk about the guidance to reading in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method of reading up and appreciating

Wang Wanming

【Abstract】Chinese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the reading way, because only students are able to read, they just have interest in Chinese and only they are interested in it,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 just can be improved.

【Keywords】New course reform idea Main-body participating consciousness Method of reading up and appreciating Experiencing and understanding

新时期,开放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已能融入了新课程教学中,特别在新教法理念中已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今天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学习中,我们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既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又做到轻松愉快地学习,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一个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会不会读课文的问题,只有学生会读,才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只有学生有兴趣,才会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出现好成绩。回顾本人廿年的教学,得几点肤浅之见,供参考。

首先是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问题,究其读书方法指导,从主观上讲,是语文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在课内外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因为课文中学生读书的范围较广,有讲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种,指导学生读课外书籍或自读课文,最主要的就是先让他们通过自学提高对课文的认识,使他们会阅读课文,这样进一步培养出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研读赏析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对阅读课的自学信心,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适应过程。这样既能弥补讲课的不足,又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注意一些问题。因为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时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在课前进行预习或提示,让学生预习课文的目的,就是为听课创造一个较有利的条件。新课授完后可布置预习提纲,同时根据重点内容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进行预习检查。当然,在预习过程中,对低年级学生要教给他们会使用辅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资料等。这样能随时扫清学生在学习中的绊脚石,做好进一步理解巩固。还可以利用少量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基本上掌握这篇文章的体裁、线索及精辟语段与文章的出处,再结合穿插讲读进行提示,这样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一种超前的想象意识,特别是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阅读中,经常需要学生有再造的想象,把文字描写叙述转化为自己头脑中新的形象去理解和掌握,突出举一反三。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时,使学生首先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园林的布局、映衬、对称以及说明的顺序就比较得体。又如在教《故乡》一文中,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变化进行对比,外貌描写以及闰土称呼“老爷”时的动作等的描写,通过阅读指导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这样,就能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品味 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汉语言品味--文章构建--审美情感"的机理,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审美体系。它是一个反映阅读教学本质,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体现阅读教学的崇高审美层次的系统。所以说,在新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品味和感情交流放在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和感悟,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1.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

1.1.赏读品味法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用优美的文字来表现秀丽的自然风光、复杂的内心情感、未曾亲见的事物等。朗读能够使学生脑海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诱发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间真情、感受万物生灵。作为教师要在范读过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倾注到字里行间,也要教会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感染学生,诱发其去想象,使其入境入情,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其对美的共鸣,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教师在朗读后,还要针对文本适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通过阅读来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具体的朗读方法灵活多样,但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1.2.比较品味法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于简练凝重的语言,如果常规的品味方式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味。新课程所选的大部分文章,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仔细推敲之后精心选择的,决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采用换词的方法,通过比较品味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如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中的一段“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一段中的“敢做”能不能换成“在做”呢?教师要引导同学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敢”字能够突出那种过年的红火景象,而“在”却在语意上显得平淡,所以二者不能互换。

2.体验情感进行阅读

2.1精心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文中真情

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文本,仔细斟酌文本的切人点,精心设计对话的话题,才能让学生既能在话题中找到阅读的支撑,又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如:《妈妈的账单》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利用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设计话题:妈妈面对账单,她做了什么?试想一下当时妈妈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应该说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后一个问题,学生想要独立地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是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才容易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也才能让这个话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学生的心拴在了课堂上,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当阅读过程中把话题打开后,可以适当地把阅读问题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议一议。如有可能,可以将口语交际的教学与阅读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灵活掌握。

2.2换位思考,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手法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非常重视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利用这种优势来设计换位思考的阅读模式是十分有利的。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当学生的理解流于肤浅时,教师要耐心给予指点;当学生徘徊于语言文字的门口,教师要智慧地引领学生登堂人室。引导换位体验课堂有效对话的手段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进人文本语言所描述的境界之中。例如:感悟《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然后进行换位思考,讨论一下:“如果文章中的‘我’变成哪位‘教授’,你认为他会做出相同的举动吗?”这时,学生的意见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会认为“我”会做出同样的鼓励,而大部分则认为,一名学生不会有老教授那样的深刻思想境界,不会做出同样的事,甚至会和其他人一样厌恶的躲开。通过这样的交流感悟,学生们会进一步地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和深厚情感,对文中的“我”的感激之情也就更容易体会了,从而全面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特色。

参考文献

篇13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被文学作品生动的语言所吸引。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使得外国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人物性格特征等内容能够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从而使读者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意识流的小说作品,作者都是通过语言对脑海中产生的场景进行描绘,而这些场景都是作者内心真实的表达。这些简单的语言描写通常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部意识流小说当中,作者对墙上的那一个斑点做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产生意识上的幻觉和遐想。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可以让读者准确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二、外国文学的情感语言到位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但是文学的形成并不是语言文字的堆砌,其还需要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投入特殊的情感,使文学作品具有真正的内涵价值,这也是语言艺术存在的重要意义。我们在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都能够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感染,因为这些作品都寄托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传递着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状态。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这是莎翁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是生存呢,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在描写哈姆雷特这段内心独白时,也是对对人性的拷问,对哈姆雷特当时的内心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当读到这段独白时,读者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情感语言描绘得如此细致,也是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三、外国文学语言描写形象

形象的语言艺术特色能够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为清晰,让读者能够从形象的文学语言中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外国文学中,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也是其语言艺术运用的主要特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语言的形象和生动完全是一个意思,其实这是错误的。语言艺术的形象性与语言艺术的生动性有着本质的区别。生动性通常是文学作品在描绘的过程中十分具体,使读者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而形象性则是从感知上让读者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文学理解的层次更高。与语言生动相比,文学语言的形象通常具有抽象性和表象性这两个特征。在抽象性特征中,形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社会现实虚构出来的形象;而在表象性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都是作者和读者在作品中形成的一个固有形象。这两个特点看似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但这都符合外国文学的语言艺术。例如:在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这部小说中,对于小说主人公小姑娘的形象,读者和作者都会认为这就是杜拉斯本人,小说也像是一部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把作品中小姑娘的形象具象地表现出来。

四、结语

篇14

论文关键词: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课程的建设是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针对高校开设艺术类素质课,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类素质课可以使学生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增强创造力,同时也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建园林欣赏作为一门精神产品的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活动。课程主要是从传统建筑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情操等综合素质为目的,从旅游鉴赏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园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文化渊源、典型案例、历史典故中,提供给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带有趣味性艺术知识和精神粮食[1]。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类素质课,针对大学素质课教学的现状,怎样提高这种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下面多年的素质课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讨论艺术类素质课程的教学。

1 艺术类素质课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素质

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在艺术上的文化品位不够浑厚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出现了偏差。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应该有更高的审美修养教育论文,特别是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应更加得体。艺术类素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具有景观鉴赏价值和体验自然真谛的综合艺术。课程介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演变、特征、美学思想,配制大量鉴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案例。

1.2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识到教育需要多一点引导、激励及自我潜能研发,少一点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期刊网。而约翰·海瑞思曾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而真正的教师是勘探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所以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华大学早就实行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必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没有艺术选修课学分的学生不允许毕业,艺术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园林赏析本身就是对东西方艺术的一种鉴赏,而经典园林却是设计者创新能力的体现。

2 素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课是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养的原则,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方法,能够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多种科学的教育。近些年,大学课堂素质课的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但同时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2.1 素质课程选择受到限制

综合素质课,顾名思义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尽可能地塑造相对完善的个体。学校应在综合素质课选修过程中的科学性、计划性问题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避免“盲目放羊”状况的出现。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了生计去挣“工分”而拣轻避重讲求“效益” 变得更加现实, ,而许多大学生也不是认真规划、合理选择素质课,或者是学校素质课本身就少,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导致学生如何拿够规定的学分,如何能轻松拿到学分,怎样不去上课也可以拿到学分还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他们追逐和选课的依据。所以像电影欣赏、音乐欣赏就成了学生素质课的首选,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却无人问津。

2.2课堂教学质量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少部分老师对待素质课的敷衍态度对课堂来说是个致命的伤害。据调查,高校有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教育课程的学习,有些教师可能专业学术能力强却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讲课沉闷无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可能在讲课内容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热点,或者所讲内容太专业化,其所讲并非学生所想听或者能听懂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课堂是学生自身原因,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种种情况势必造成师生双方配合不够默契。

3 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针对高校素质课教学现状,以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的教学实践出发,本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论文,为提高大学素质课程的教学的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古建园林赏析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课时如果像针对专业学生一样讲解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采用理论与经典案例相结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以四大名园之一皇家园林颐和园为案例,而讲到“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的艺术法则却用私家园林代表拙政园为案例来分析,用高清图片说明,同学们的记忆深刻,比纯粹理论授课的效果显著。针对古建园林赏析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法”教学,把学生带到城市公园实地上课,把公园当作教室,另外“互动式”教学在素质课也应该经常使用,由于素质课多为外专业教师上课,相互交流较少而经常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要让学生搜集阅读一定量的信息、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搞一些调查研究、写一些小论文等等,来锻炼学生观察、认识社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多样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神,教学手段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各种媒体的组合应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在教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古建园林赏析课程知识丰富,如果单凭课堂的泛泛讲授,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很难使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精华产生深刻的认识,上课时除了用大量经典的图片,还可以用高清的视频图像来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不能胜任对各种多媒体资料的快速传递,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会较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上关于古建园林的知识很多,因此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积极推广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反思,批判、追问意识以及相应多种能力的养成期刊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来思考,思考要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思路和办法,之后还要进行交流。总之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的教学效果的保障。

3.2引导学生科学地选修素质课,加强素质课课程建设管理

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样也可强化其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针对性教育论文,在课程学习态度上要努力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认真对待各门课程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对国家、社会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种积极的印象。学校应该尽量多开设门类齐全的素质课,在学科专业上加以限制,让学生每学期都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加强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切实满足师生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教材、教学资源及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扶植、建设一些具有代表现的课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阔的视野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动态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和教师校本教育的教学状态并形成互动,构成合力,建构良好文化素质课建设理念和机制。每门课程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攀登到所学学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学生以最短的路径到达学科学科前沿。若没有适当的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应当考虑编写适合素质课教学要求的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学校要加强素质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引导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实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素质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托.园林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苏志翠.大学生选修综合素质课中的问题、原因和建议[J],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