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0:31: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外贸易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优势
中小企业通常是指规模相对较小或正处于创业成长阶段的企业,根据规模标准可分为自然人企业与法人企业,在不同国家的各个经济阶段内,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均有一定差异。对外贸易融资等同于国际贸易融资,它以国际结算为基准,以对外贸易为根本,目的在于促使进出口贸易得以顺利开展,优化对外贸易进出口商的融资环境,为国际贸易活动搭建平台。
(一)准入门槛及融资成本较低
对外贸易融资的还款来源是完成该项对外贸易融资授信业务后的收回款项。在对外贸易融资审查中,银行更关注的是企业历史信誉状况以及该项贸易的真实性,不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由于对外贸易融资的期限短,有明确可靠的还款来源,有相关的货权单证作抵押,银行对贷款方的授信审查条件也就比较宽松,给出的利率也相对较低。因此与其他非贸易融资授信的流动资金贷款等相比,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且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
(二)高度灵活性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具有诸多特点,例如资金周转速度快、短期融资特性、资金流动性强等,这些灵活特性能够充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银行基于这些特点,帮助企业核定不同的授信额度,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和资金链来就某项具体业务提出融资申请,申请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身资金条件选择是否提前归还贷款。与此同时,在银行负责核定的融资额度限值内,企业可以对金额循环利用。
(三)综合收益指数高
从银行角度出发,对外贸易融资还能够提升综合收益,其表现为:第一,对外贸易融资的流动性、盈利性及安全性等优势可以完善银行资产的负债结构,带动相关负债业务资产增长,减少银行劣质资产所占比例,同时还可以为银行提供汇差、手续费以及保证金存款等业务营收,最后,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扶持与融资流程中的介入,还能使银行深入企业贸易中,让双方建立更为稳固的合作关系。
二、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一)融资担保机构数量不足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超过4300万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中小企业受到规模限制,只能在对外贸易中从事生产服装、日用品、工艺品或电子产品加工等低端的产业链,贸易资金流量低,科技含量有限,营收回报远低于各类大型企业。困扰中小企业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资金周转能力,在对外贸易竞争发展中长期处于不利局面,我国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机构数量稀少,服务类型单一,在缺少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对外贸易融资体系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小,中小企业融资相当困难。
(二)金融机构限制过多
在担保融资机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要面对许多限制条件,从银行角度观察,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融资中所要承担的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并且有复杂的担保、抵押等限制,致使中小企业不但要承受繁杂的业务手续,还需支付一定数量的担保费用以及资产评估费用,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尽管有些中小企业可以应对这些复杂的限制,但融资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其中包括金融机构进行的风险评估以及融资审批,这使中小企业承担过多的时间成本。
(三)区域发展失衡
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担保机构超过4000家,整体担保总额高达50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受保企业数量在30万左右,这证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额度依然不够理想,并且在这些宝贵的资源中呈现出区域发展失衡的状况,体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以及全国大中城市所占担保资源在80%以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内陆地区的中小企业长期为融资耗费更多时间,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问题
(一)企业自身因素
在对外贸易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不惜滥用企业信誉,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套取资金,这一情况对金融机构也造成了影响,这些中小企业反复小额融资,削弱了金融市场资金流动能力,并造成了安全隐患,制约金融机构发展,扰乱了融资担保体系,最终致使对外贸易融资和金融机构形成恶性循环。
(二)金融机构体系问题
在商业活动中,无论是担保或者信用,大部分金融机构的服务体制都倾向于大型企业,在业务发展中缺乏长远的战略视野,漠视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蕴含的潜力,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评估十分苛刻,并套用大型企业信用模版,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基本没有任何形式的针对性调整,评估模式和服务方案完全按照大型企业标准来执行,这一僵化的融资体系长期影响着对外贸易融资。
(三)融资方式不灵活
通过金融机构来完成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最普通的融资方式,企业还可以和政府形成沟通,甚至利用民间资本来拓宽贸易融资渠道,但我国现阶段的融资方式远不如发达国家灵活,因为政府所能提供的融资保护机制还在建设探索之中,民间资本也无法实现制度化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始终要依赖于金融机构,在融资方式上缺乏灵活性,基本停留在传统资产评估,金融功能和服务类型相对单一,这是导致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融资文化缺失
融资文化主要是鼓励某种融资环境因素和融资行为的结合,包含银行的业务人员培训、管理沟通、重要性的确定、价值取向以及银行金融体系等。融资文化是银行经营成败和银行绩效的重要体现,融资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
(1)存在重融资、轻管理的思维模式。资金发放后,银行很少关注企业取得融资后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及资金使用状况,未进行必要的监督及检查,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会导致资金使用失控。此外,融资与业务人员的利、权、责不能合理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2)融资的基本流程停滞在表面的形式上。银行应关注业务人员在融资业务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如存在,则应进行严格处罚。
(3)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发放前的预测和风险分析不能贯穿融资的全过程,从业人员一般只关注当期显示的风险,而严重忽略融资和客户的潜在风险。
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体系构建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掌握业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第一,提升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难以融资的关键原因在于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以外在形式的改变来赢得担保机构的信任,例如提高产品科技水平、摸索上游产业链发展路径、强化企业竞争能力等,通过各种手段来规避风险,拓宽融资渠道。第二,投资收益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是融资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中小企业想要在融资渠道中取得成果,必须考虑投资收益问题,以此来吸引投资。第三,企业融资由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组成,对外贸易也是同样,在外部融资渠道受阻时,中小企业可以考虑积极开拓内部融资方法,或者与民间资本建立联系,让融资不再完全依赖于金融机构。
(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政府作用的完善方面,首先应当基于目前法律框架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问题进一步界定与规范,确保融资双方的共同利益以及所需履行的责任,在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专业化与法制化程度上寻求提升。此外,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融资管理经验,强化贷审分离制度,在兼顾企业发展与融资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政策监督制度,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对中小企业的担保项目及信贷偿还能力进行审查,让贷款偿还具有确凿依据。信贷偿还能力的审查应深入到整个信贷过程,对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与清偿能力全面评估,贷款获得批准后,协助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展开持续性监督,一旦贷款企业存在拖欠问题,要充分确保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要同步进行,为中小企业担保提供帮扶,建立专项基金并减免一定程序上的费用,尽量简化贷款手续,使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更加便利。
(三)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
融资体系建设工作是解决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问题的关键,首先应当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要与市场经济高度结合。具体可以由政府主导和推出相关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此外还应当对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加大政策支持,鼓励融资服务对外开放,为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地区性融资担保服务机构,还可以由政府主导,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三方共同合作创建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提供担保,落实这些有利于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共同发展的举措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体系的建设步伐。
(四)完善融资风险监管系统
首先,应将非现场和现场的监控工作有效结合,以此作为银行融资风险管理的一项手段,非现场监管指的是对于不同现代化工具的使用,如互联网、计算机,对融资信息和相关资料开展科学的分析统计,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发现借款者的潜在风险,一定要及时给出相应的建议或警告。其次,对融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全面监管。银行有必要对于融资企业担保品的价值变化情况、生产活动情况以及经营收益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同时对不同的融资类型产生的风险进行严格监管,尤其是部分信用级别低的企业和从事高风险行业的企业。最后,实行非定期检查和定期检查相融合的风险监管方式。对融资企业的所有财务报表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资产评估,正确判断企业的风险信息和信贷资产信息,同时,银行有必要对融资企业开展不定期检查,保障定期检查中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马登言:《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政策;建议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根据邓宁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分析,当一国人均GNP达到400-2000美元之间,该国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即随着母国基础设施改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外贸体制的改革,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对外投资额仍然较小,处于起步阶段。按现行汇率计算,2006年我国人均GNP突破16000元,而东部地区某些省份己远远超过这个规模。如果不考虑市场经济不健全的因素,我国处在对外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未来几十年是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能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阶段。从投资比率效率来看,我国对外投资水平与吸收外资水平极不平衡。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0.84,发达国家为1:1.15,发展中国家为1:0.18,而我国为1:0.04,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8%,发达国家的3.5%,发展中国家的22.2%。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分布特点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行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记者在服务贸易、资源开采和加工制造业三大领域。周边地区和拉美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场所,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截至到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存量750亿美元,亚洲地区存量480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64%。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的发展态势。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1547亿美元,出口位居世界第4位,进口位居世界第3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620亿美元,引资规模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引资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截至2004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额为499亿美元,仅占世界投资总额的0.55%,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期,不仅与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也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相适应。新晨
[关键词] 外贸经济 法律体系 保护措施
入世五年来,我国忠实地履行入世承诺,逐年按计划降低税率,按入世谈判确定的进度放松对贸易的管制,一些领域的改革速度已经超出了入世承诺。同时,我国成功地渡过了入世的五年过渡期,入世时不少人担心的国内产业大范围受冲击的后果没有出现,国内需重点保护的产业蓬勃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迅速增强。我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是一脉相通的。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大部分产品相对成本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比较优势。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一些行业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仍不具备与国外相应产业进行短兵相接地竞争的能力。如果我国放弃适度的贸易保护,我国的一些产业可能将面临灭顶之灾,一些新兴产业或尚未建立起来的产业可能无法正常建立和发展。为了尽快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护体系,特别是要对部分幼稚工业加以必要的保护。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尽快修订对外贸易法律
为全面履行入世承诺,适应入世过渡期后面临的新形势,急需迅速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来管理我国的对外贸易。首先应对现行《外贸法》进行必要的修订。现行《外贸法》是我国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部基本法律,于1994年颁布。12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营主体和经营市场更加多元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需要。WTO不少规则允许各成员方为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采取适当措施。WTO成员,特别是美、欧、日等均在其外贸立法中以各种形式列明这些措施,以增强其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与此相比,我国外贸法显得过于原则,手段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抵御形形的贸易壁垒。此外,为了应对进口可能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冲击,我国先后颁布了新的《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等,这些法规中的不少内容已经突破了外贸法,急需修改外贸法,使这些条例有上位法依据。新完善的法律首先应当成为适度的贸易管理法。既要加强政府对外贸发展的宏观调控,维护公平、有序的贸易秩序,又要充分保障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权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充分体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贸易管理制度;要从法律上进一步建立和 完善我国对外贸易促进体系,从而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应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新形势,建立健全我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防止进口产品对我国造成的市场扰乱或产业损害,以保护我国国内产业的利益。同时,我国还应继续抓紧清理涉及对外贸易管理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内部执行的规范性文件。
二、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要通过立、改、废建立和保持一套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增强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当前,政府行为法治化方面的要求突显出来,简言之就是立法要公开、透明,执法要公正、公平。与货物进出口许可制度有关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我国承诺,所有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实施或执行前,均应对外公布,不公开的不予执行;在执行前应留出一段时间以供向主管机关提出意见;与技术标准和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还要公布草案征求意见,或给成员提供磋商机会;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应在指定刊物上公布,并且应该容易获得。
三、进一步改进执法手段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方面立法无序、执法不严,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仍然存在。为理顺国家对外贸易管理秩序,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调整国家各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避免交叉和重复。只有各部门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处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为做到这一点,要克服“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倾向,在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按商品明确各部门管理范围,由多头管理向有序管理转变。由于外资企业在进出口许可制度上的优惠已经逐步减少,需对外资企业的管理办法进行清理,使之尽快过渡到“国民身份”,进而取消由商务部单独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政策管理的规定,把外资企业进出口货物按照进出口商品属性,统一纳入进出口许可制度的体系中,不再“独树一帜”。要进一步实现贸易便利化,应通过法律法规的调整, 促使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手段,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形成“政府部门建立平台,执法部门使用平台,第三方运行平台”的模式,实现网上发证和建立许可证件的“电子底账”,实现行政执法的“严密”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刘萍屈广清: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的法理学思考[J].政法论丛,2005,(02)
[2]段丽娜郭晶:WTO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经济,2005,(02)
随着这几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自身存在着缺陷,我国跟世界贸易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发展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国,在世界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也就日益明显。在 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0.78%。到了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总额的10%。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已经是一个,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贸易强国,在世界贸易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把转嫁危机作为其基本策略,贸易保护成为常态,不断的上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就是上升了外贸企业的成本。同时,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外贸企业为世界打工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出口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
国际竞争力较弱,利润率较低,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类、玩具类等,这些产品的出口主要依赖我国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资源。如果我们这些比较优势被其他的新型国家所取代,那我们的对外贸易将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品牌意识不强
我国的很大的一部分出口企业都是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生产的大多数都是那些贴着外国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而我们民族自有的品牌却屈指可数。《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0年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世界著名品牌中.中国只有四个品牌进入名单,这足以看出我国在品牌竞争力方面的劣势。
(三)企业综合实力不强
中国未能形成一批拥有高水平管理能力,较强的综合实力,能够深度参加国际竞争的企业。能够进入2009年《跨国公司排行榜》榜单的中国企业仅有18个。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指数仅仅只有15%。世界经济的趋势是全球化,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激烈的竞争。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不能及时跟上世界经济形势的脚步。其竞争力和我国的经济实力也不适应。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在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对外贸易要想拥有竞争力和话语权,必须有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这个转变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根据我国国情,有以下途径:
(一)注重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能够改变对外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在国际贸易中,把科技创新结果和国际贸易相结合,让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来替代我国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直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要在外贸企业中形成一种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理念,政府也要制定一次额鼓励、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
(二)升级贸易结构
完成从量到质的提升。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相比具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等缺陷。长期以来我国以机电产品、纺织品、轻工业产品等为出口主导商品,成为世界工厂。虽然我们占据世界贸易的大量份额,但是我们的话语权比不强硬,那是因为没能有效控制高端市场。我们必须加大资本和技术的投入,转变比较优势,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干预
完善市场机制,要提升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推进政府体制全面转型,加强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划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后股权分置时代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国内企业再投资和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指导,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市场法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四、结束语
中国对外贸易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后,成果和问题并现。首先,我们要肯定对外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拉动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并创造大量外汇,稳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其次,我们更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贸易结构不合理,缺乏科技创新,品牌力量薄弱。正是有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才能找到改进的方向。我们要紧随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实施我国对外贸易强国的政策,提高在世界贸易中的话语权、增强竞争力,我国终会由贸易大国转化为贸易强国。
关键词:对外贸易会计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对外贸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和资本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大市场对对外贸易企业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对外贸易企业一定要自强本领,不断完善外贸体制机制,完善会计管理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了解清楚现实中对外贸易会计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够找出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对外贸易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
一、 对外贸易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会计缺少完善的法规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立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立法水平和等级来看,存在着法律条文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的问题;从法条分布来看,存在着法条分布分散,缺少系统性的问题;从立法类型上来看,带有较多的行政色彩。对外贸易会计立法存在用样的问题,对外贸易会计立法政策中存在的专业性不强、适应性弱的缺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扩张,逐渐暴露出来。
(二)会计资料通用性不强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所建立的会计准则是相对独立的,与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此一来,当出现两个不同的价格以及两个不同的市场时,外贸会计就无法有效统一财务报表,且相关的核算工作以及编制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资料通用性不强,还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所产生的会计资料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在进行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别国通常会质疑定价以及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致使正常的国际贸易受到影响。
(三)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对外贸易企业的会计工作并不是单纯的会计工作,企业性质决定了需要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了专业会计知识技术,还要熟练操作会计实务,既要坚持会计原则,又要注重灵活性;
(四)对外贸易企业会计的外部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对外贸易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会计理论和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对外发展,造成企业会计外部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贸易企业对国际反倾销措施应对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与国际通用的规则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了企业在应对国际市场、国际规则时存在着事先准备不足、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第二,对外贸易企业会计结算制度不健全。面对着对外贸易市场情况复杂、多种货币使用等情况,企业会计结算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 对外贸易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会计法规政策
相关职权部门要对外贸法规进行整理汇编,对条纹简单、操作性差、不符合实际的法律条文进行删除;整合分布过于分散的的法律条文,形成对外贸易会计纲领性的指导法规;制定符合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会计政策,避免因法规和政策问题造成的贸易摩擦和企业利益受损。
(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完善对外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加强企业财务管控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对企业财产的监督效力,保障企业财产得到正确、规范、合理的使用;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管理的各种手段,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会计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企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利用协会的力量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整合集体的力量,保证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维权。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外贸易企业要解决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着手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第一,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其会计思维模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从传统狭隘的会计思考模式中走出来,接受国际先进的会计思维模式。促使其树立不断学习的正确理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第二,企业要给予会计人员实务培训的机会,锻炼其实践能力。企业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实务培训,可以加速他们吸收理论知识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促进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完善;第三,要注重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其道德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能力。
(四)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会计外部市场形势优化
企业要从内外两个层面上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外部市场形势。从内部讲,要不断优化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健全的会计制度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管理,解决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和容易出现的核算问题和贸易风险;从外部讲要建立反倾销会计系统,充分利用国际规则,解决涉及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对企业国际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适应复杂条件的能力。
三、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多,同时,时代给予的机遇也越来越多。面对机遇和挑战,企业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与企业决策和经营密切的会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会计管理的不利情况,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的快速健康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