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5:1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药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医药;政策;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行业介绍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化工、能源、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下游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医药流通、社会福利事业、保险业等。从狭义来看,医药行业仅包括医药产品的生产环节,它的上游行业包括种植业、化工、能源等,下游行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和动物的健康、保险等行业。
二、高速增长的中国医药工业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消费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1.4%。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737亿元,2007年1~11月达到了5,207亿元,同比增长了24.56%,预计年底时将接近6,000亿元。
行业快速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五年来,我国GDP已连续四年增速保持在10%或以上了,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2006年达11.1%,2007年达11.4%,而居民收入增速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3,587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7.4%,2007年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增速进一步加快。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增加,进而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
同时,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地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1998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又着手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实行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幅度扩大了医保的覆盖人群。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超过1.6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已达7亿人。
三、国内供给与需求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消费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1.4%。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737亿元,2007年1~11月份达到了5,207亿元,同比增长了24.56%,年底接近6,000亿元。
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GDP已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10%或以上了,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2006年达11.1%,2007年达11.4%,而居民收入增速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增加,进而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
对于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导致的:
1、人口老龄化促进医药市场发展。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这必将导致对医药的需求逐渐增加。专家预测,到2015年老龄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增加到2.66亿,占总人口的16.44%;到2051年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1%,并达到顶峰。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带动我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2、医疗保健投入增加。200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8,659.9亿元,比2004年增加1,069.6亿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下同)。卫生总费用构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17.9%,社会卫生支出占29.9%,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52.2%;城市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72.6%,农村占27.4%。人均卫生费用662.3元,比2004年增加78.4元。
3、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至2006年底,我国城市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城镇化水平为44%;2009年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约比4.4∶5.6;若平均以每年1.2%的速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将达到6∶4。从历年的城乡用药费用对比来看,城镇药品人均消费能力是农村药品人均消费能力的7倍,城市卫生费用是农村的4倍,且这一水平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城镇用药本身也以快于农村用药的增长速度增长。根据初步测算,城镇化将给我国医药行业每年带来约3.6%的增长。
4、居民医疗支出提升空间巨大。1998年美国人均年医疗消费已达4,080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9%,2003年更达到18.69%。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我国与其的差距都非常明显。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医疗费用支出的差距也比较大。同样,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会不断提高,同时医疗支出也会增加,相比之下,内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疾病发病率上升使得用药需求扩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过去20 年疾病谱的变化,可以预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将持续上升,而传染病等原来处于前列的疾病位次将下移。由于发病率增加的病种多属于慢性病、常见病、“富贵病”,病程长,并发症多,须长期、持续、规范用药,而且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因此可以预见,医疗总需求势必不断扩大。
四、药物进出口
2007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38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速高于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可见进出口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0.0亿美元和245.9亿美元,增速分别为26.6%和25.1%,进口增速稍快于出口增速,但出口总额远大于进口,贸易顺差达1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速度较快,贸易顺差在不断加大。
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化学原料药的需求逐年增加,世界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转移效应越来越明显。而不断发展的国内医药市场,也拉动了医药商品进口高速的增长。国内西药类商品产量虽然增长很快,但由于中低端产品占有较大比例,尚难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端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此外,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措施,也调动了企业扩大进口的积极性。
五、行业规模与效益分析
1、行业规模。医药行业资产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增速在12%左右,2006年时总资产规模超过了6,000亿元,2007年1~11月,总资产同比增长11.86%,达到6,690.58亿元。行业的旺盛需求推动了资产快速稳定增长。
2、收入和利润变化分析。医药行业利润增速2003~2006年之间一直低于收入增速7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产品降价、反医疗贿赂等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使得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到了2007年,政策的影响逐渐消失,行业利润大幅度增长,1~11月份利润同比增长了51.07%,达到499.21亿元,增速比收入增速高1倍多。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利润指数不断上升,而且上升速度很快,2007年底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点,达1.6,而在2006年下半年,处于近几年的最低点。2006年由于药品降价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大大影响了行业的利润。其后企业开始寻找发展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减少三费支出,降低成本,使得行业利润大幅度增加。
3、行业效益分析。医药行业销售毛利率2004~2006年来不断下降,进入2007年又开始回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四年来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行业发展日益成熟,规模扩大,运行效率提高,而各项费用降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费所占比重为不断下降趋势,从2004年到2007年11月份,所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
从发展能力看,利润总额在2007年发生了飞跃性增长,增速达到了51.07%,而2006年时仅为9.62%,收入增速也大幅度提高,资产保持了平稳发展,应收账款增长率小幅增长,运营状况良好。行业在2007年开始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2006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等对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发展速度减缓,2007年后政策的短期影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行业及时调整了发展策略,积极应对政策变化,使得行业重新恢复了快速发展。总体看,行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能力大幅度增强。
六、结论
从医药行业11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国家政策调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目前仍然表现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利润增幅终于超过10%。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表3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利润增幅及占比情况
[论文关键词]迟延进入协议 反向支付协议 本身违法原则 专利排他权测试 合理原则
一、医药行业垄断协议背景介绍
迟延进入协议被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涉及利益交换的迟延进入协议,通常原因是仿制药企业先前有滥用原研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因而与原研药企业达成无价值交换的协议。第二类是涉及价值交换的迟延进入协议,即反向支付协议,医药专利诉讼中专利药权利人向仿制药企业支付一定的报酬,作为回报,仿制药企业同意在协商的日期之前,该仿制药不进入市场的协议。在这两种协议中,第二类协议体现出了更高程度的垄断性,因而也受到了美国执法机构的密切关注和严厉打击。
二、美国对原研药、仿制药企业垄断行为调查的进展及案例分析
(一)调查进展
由于反向支付协议案件的对消费者利益和公共福祉的影响较大,美国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或审判。以下简要概述。
相比欧盟对药品行业竞争法问题近些年才开始的调查,美国在这一领域拥有较长的历史。自1984 年美国国会通过《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法》起,反向支付行为就在美国医药行业兴起。原研药厂商利用该法案的漏洞,以价值转移为对价阻止首先申请制造仿制药的厂商进入市场,从而将其他厂商排除在市场之外,以维持自己的长期垄断利润。在关于反向支付协议的案件中,美国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对反向支付协议的判断上创造出不同的适用标准。其中由美国第11上诉巡回法院审理的FTC v.Actavis Pharmaceuticals案件,美国第3巡回法院审理的Schering案件以及美国第六上诉巡回法院Cardizem CD案最具代表性,三家法院分别对原研药企业和仿制药企业之间的专利协议的合法性进行了独特的解读,采用了专利排他权测试、合理原则、本身违法原则三种不同的标准,对于研究反向支付协议乃至于医药行业其他几种限制进入行为的合法性都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目前,FTC v.Actavis Pharmaceuticals案件已经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院,各方均期待联邦最高法院能最终确定统一的判定标准。
(二)案例分析
1.美国Cardizem CD案
Cardizem CD 案是美国第一起适用本身违法原则进行判决的反向支付协议案件。涉案药品Cardizem CD 是Hoechst Marion Roussel公司研制的、享有专利的一种治疗心绞痛、高血压以及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原研药。当仿制药公司Andrx研制出Cardizem CD的仿制药后,提出了对Cardizem CD专利的挑战,与此同时,HMR为了阻止Andrx的仿制药进入市场,对其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因而启动了针对该仿制药的30个月暂停进入期。然而,Andrx于1997年获得了FDA的批准并意图于暂停进入期限届满后进入市场,销售其仿制药。为了进一步阻止Andrx进入Cardizem CD的仿制药市场,打破其垄断高价,HMR与Andrx订立了一项协议,HMR以每季度向Andrx支付现金为对价,换取Andrx的仿制药在专利侵权诉讼结束前不进入市场,并且Andrx不得行使其180天排他权。这种行为引起了药品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的不满,因而向密歇根州东部地区法院提起了反垄断诉讼。在该案中,法院确认了原研药企业与仿制药企业之间互为竞争对手,使得Andrx迟延进入市场的协议是“横向的划分市场的协议”,违反了谢尔曼法第1 条。法院认定HMR通过反向支付协议暂停了首仿制药企业Andrx为期180 天的排他权的适用,从而将其他仿制药企业排除在Cardizem CD市场之外。在案例分析中,法院采用了本身违法规则。通过法院的判决可以窥见其背后的价值选择,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从反向支付协议这一垄断行为本身进行了判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HMR拥有专利权以及对专利权的延伸保护所带来的对创新的保护,并未从其社会效果的角度来进行考量。
2.美国Schering案
1997 年6 月,原研药企业Schering-Plough 以支付6000 万美元及其销售额的10%或15%的份额为对价,使得仿制药企业Upsher-Smith承诺迟延将其仿制药投放市场,并将5种药品许可权转让给Schering。第11巡回法院在对本案的审理中适用了专利排他权测试的方法。法院认定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其本身就含有垄断的性质,仅凭反向支付协议就认定是对专利权的滥用从而构成垄断行为是不恰当的,应当适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合理的判断,即专利排他权测试。该测试由三部分组成,即专利排他权的可能范围、反向支付协议超出专利排他权范围的程度以及所导致的反竞争的效果。该案中仿制药推迟进入的日期并未超出专利的有效期限,因而法院认为这一协议并未超出专利排他权的范围,并且这一协议实质上会使得Upsher公司的仿制药在原研药专利期到期前即可进入市场,反而有促进竞争的效果。专利排他权测试方法的采用体现了第11巡回法院审判时的价值取向,即保护专利的垄断性权力,对涉及专利的垄断行为给予较为宽松的规制,保障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其目的应在于促进技术创新。
3.美国FTC诉Actavis案
2000 年Solvay 公司获得原研药AndroGel的专利,为阻止Actavis等仿制药企业进入该产品市场,Solvay先通过专利侵权诉讼阻止仿制药企业进入该药品市场,随后与Actavis等仿制药企业达成反向支付协议,该案件被FTC 起诉到乔治亚地区法院。在初审中地区法院采取了专利排他权测试方法,认定Solvay 享有AndroGel 专利的全部排他权,并且在反向支付协议中禁止的进入期限在专利有效期内。与此同时,反向支付协议实际上促进了竞争,因为Actavis 可以在专利到期前进入市场,并没有阻碍市场上仿制药的竞争。最终驳回了FTC的诉讼请求。然而此案在上诉至第11巡回法院的过程中,巡回法院推翻了先前适用的专利排他权测试方法,并且承认其在Schering案件中适用该方法存在谬误,转而采用了合理原则进行分析。法院认为,反向支付协议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与反竞争性,若不存在该协议,仿制药反而可以更快的进入市场,结束原研药的垄断局面。合理原则的适用体现了第11巡回法院价值选择的改变,单纯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动力可能会以损害公共福祉为代价,综合各方因素考虑适用合理原则是一种更为折中的选择。此案件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后,最高法院判决中表示应当采取合理原则来进行,同时支持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观点,即反向支付协议应当适用反垄断的审查,不能因其具有专利排他权而豁免。
三、反向支付协议的争议焦点
针对反向支付协议的争议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即反向支付协议的合法性和判断其合法性的方法。
(一)迟延进入协议的合法性
美国FTC认为从竞争法的角度来看,只有迟延进入协议约定的进入时间是一个更早的进入时间,且不包含价值转移,这样的迟延进入协议才具有其合法性。具体来说,进入的时间取决于仿制药企业赢得诉讼胜利的可能性,例如原研药公司持有的专利将在5年后到期,而仿制药企业大致有40%的可能获得诉讼胜利,那么合同订立的迟延进入时间最多不应超过三年。FTC认为反向支付协议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推迟应有的竞争日期而分享垄断利润,这种迟延避免了原研药企业丧失更多的垄断利润,根据FTC的上述表述,其从根本上否定了反向支付协议的合法性。然而事实上,此类迟延进入协议通常是由于原研药企业通过专利侵权诉讼与仿制药企业达成和解,此时的迟延进入是原研药企业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所取得的结果,若将此种迟延进入协议也定义为违法,则使原研药企业丧失了维护专利权的可能,因而以迟延进入的时间来判定协议的合法性是有待商榷的。
(二)判断反向支付协议合法性的标准
根据目前美国使用的标准,判定反向支付协议是否合法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专利排他权测试三种方法。
本身违法原则是反垄断法适用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对市场上某些类型的反竞争行为不管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均得被视为非法。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对案件至少可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原告极有可能胜诉;第二,审理案件的法院或者行政执法机关不必对案件作很多调查和研究,就可以认定某个违法行为,从而可以节约判案时间和费用。对于反向支付协议来说,适用本身违法原则过于简单。从客观行为来看,很容易构成拥有专利权的原研药企业滥用支配地位划分市场。然而,反向支付协议是一个复杂的协议,其订立的目的可能是对专利权的延伸也可能是对专利权的滥用,本身违法原则不能周全地考虑到多种利益的平衡,因而不应适用于反向支付协议。
合理原则是1911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案”确立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法官在处理垄断案件时采取谨慎的态度,认真权衡利弊得失,在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行为意图、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等因素后,在对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够成垄断和是否违法做出判断。合理性原则的优点是对个案行为进行实质性分析,有利于判决结果的公正性,弥补了本身违法行为原则的僵硬。缺点是合理原则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增加法官裁量权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争议解决中的非连续性和不可预见性,增加了诉讼成本。
专利排他权测试方法,即法院在专利反向支付协议反垄断诉讼案的审判过程中,首先对反向支付协议的排他权范围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协议是否超过争议专利的排他权范围;如超过,判定协议构成垄断行为;反之,则不构成垄断行为。然而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该方法的适用免除了专利权人对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从而降低了仿制药企业挑战专利的成功概率。
关键词:无形资产;创业板;医药行业
据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指数表明:在2011年之前的十年间,我国医药行业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近几年来增长速度缓慢下降,医药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选择。创业板医药企业作为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后继企业,如何在产能过剩的囧境中,达到一种既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又可以对我国重大医疗技术突破起到助力作用的双赢处境,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提升药品质量,加强基因药物、新型疫苗等生物技术的研发,力争走在国际前列。本文拟选取2011年至2015年创业板医药行业为样本,进行无形资产现状研究。同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本文对数据做出如下处理:(1)为了保证单一样本数据的充分性,本文选取2011年以前以上市的公司(2)为了便于区域研究与对比,本文对所有创业板医药行业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分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共5个区域。最终得到19家共95个样本。
一、无形资产现状研究
(一)基本情况。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无形资产总量在2011年至2015年5年中发展迅速。从2011年的5.12亿元到2015年的24.68亿元,足足翻了将近5倍。其中,发展势头以2013年为分水岭,2013年前无形资产总额增速迅猛,2013年后增速趋于平缓,同时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29.86亿元。(二)结构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界定的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软件、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著作权等。本文依照无形资产在创业板医药企业中的重要程度,将其无形资产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土地使用权,因其在无形资产中占比很大,所以将其列为一类。第二类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权利拥有人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工业设计权及商业机密等。此外,非专利技术虽然在法律上不受保护,但企业特有的经济利益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非专利技术划归为知识产权。对于创业版医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其创造利润与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将其列为一类。第三类为其他,主要包括软件等对创业板医药企业不太重要的无形资产。(见表1)由表1我们可知:在无形资产比重方面,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在经历了2011年至2013年的增长后,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5.70%,之后该比例趋于稳定,在均值5.51%左右上下浮动。在知识产权比重方面,除2014年较前后年略有下降外,呈现出年年上涨的趋势,但5年内年均增长率仅为1.41%。至2014年其总体占比仍未突破30%。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发展速度缓慢。在土地使用权比重方面,其最高占比可达无形资产总额的73.56%,最低也达到无形资产总额的62.62%。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创业板医药公司整体无形资产结构不太合理作为无形资产的核心知识产权,竟不足无形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二、专利比较
表2介绍了2011年至2015年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数的发展变化。从上图我们发现,专利权总数从2010年的76项,到2015年已达621项,在短短的5年之中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数足足翻了8.17倍。其中在2011年至2015年这5年间,我国创业板医药行业的发明性专利年年以高于30%以上的增长率迅速增长,尤其在2011年至2012年增长率达到了57.5%。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数量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此外,根据我国专利法相关规定,企业所持有的专利权被分为发明型、外观设计型与实用新型三类。由于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新药的研发和对已有配方的改进,而这些主要依赖于企业专利权中发明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两部分。因此,考察这两类专利权的占比也是衡量医药企业专利权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从表二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在数量上,不论是发明型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这两者都在5年内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其次在所占比重方面,两者占比在2011年至2015年这5年间分别为55.26%、65.07%、82.37%、88.51%、92.91%,呈现出年年递增的良好趋势,平均占比以达专利权总数的76.82%。以上结果充分表明:整体上,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在数量上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在结构上处于较为合理的良性状态。
三、研究结论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 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15%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2008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2008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2008年大致与2008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2008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9%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20%(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2008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1999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2008年3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2008年持续。
第三;2008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2008年8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3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13%~17%。
第四;2008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