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分析范文

医药行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0 15:1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医药;政策;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行业介绍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化工、能源、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下游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医药流通、社会福利事业、保险业等。从狭义来看,医药行业仅包括医药产品的生产环节,它的上游行业包括种植业、化工、能源等,下游行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和动物的健康、保险等行业。

二、高速增长的中国医药工业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消费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1.4%。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737亿元,2007年1~11月达到了5,207亿元,同比增长了24.56%,预计年底时将接近6,000亿元。

行业快速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五年来,我国GDP已连续四年增速保持在10%或以上了,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2006年达11.1%,2007年达11.4%,而居民收入增速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为3,587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7.4%,2007年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增速进一步加快。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增加,进而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

同时,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地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1998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又着手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实行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幅度扩大了医保的覆盖人群。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超过1.6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已达7亿人。

三、国内供给与需求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消费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1.4%。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737亿元,2007年1~11月份达到了5,207亿元,同比增长了24.56%,年底接近6,000亿元。

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GDP已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10%或以上了,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2006年达11.1%,2007年达11.4%,而居民收入增速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收入的增加直接使得居民在医药方面的支出增加,进而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极大促进医疗需求的释放。

对于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导致的:

1、人口老龄化促进医药市场发展。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这必将导致对医药的需求逐渐增加。专家预测,到2015年老龄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增加到2.66亿,占总人口的16.44%;到2051年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1%,并达到顶峰。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带动我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2、医疗保健投入增加。200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8,659.9亿元,比2004年增加1,069.6亿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下同)。卫生总费用构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17.9%,社会卫生支出占29.9%,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52.2%;城市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72.6%,农村占27.4%。人均卫生费用662.3元,比2004年增加78.4元。

3、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至2006年底,我国城市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城镇化水平为44%;2009年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约比4.4∶5.6;若平均以每年1.2%的速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将达到6∶4。从历年的城乡用药费用对比来看,城镇药品人均消费能力是农村药品人均消费能力的7倍,城市卫生费用是农村的4倍,且这一水平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城镇用药本身也以快于农村用药的增长速度增长。根据初步测算,城镇化将给我国医药行业每年带来约3.6%的增长。

4、居民医疗支出提升空间巨大。1998年美国人均年医疗消费已达4,080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9%,2003年更达到18.69%。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我国与其的差距都非常明显。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医疗费用支出的差距也比较大。同样,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会不断提高,同时医疗支出也会增加,相比之下,内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疾病发病率上升使得用药需求扩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过去20 年疾病谱的变化,可以预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将持续上升,而传染病等原来处于前列的疾病位次将下移。由于发病率增加的病种多属于慢性病、常见病、“富贵病”,病程长,并发症多,须长期、持续、规范用药,而且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因此可以预见,医疗总需求势必不断扩大。

四、药物进出口

2007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38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速高于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可见进出口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0.0亿美元和245.9亿美元,增速分别为26.6%和25.1%,进口增速稍快于出口增速,但出口总额远大于进口,贸易顺差达1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速度较快,贸易顺差在不断加大。

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化学原料药的需求逐年增加,世界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转移效应越来越明显。而不断发展的国内医药市场,也拉动了医药商品进口高速的增长。国内西药类商品产量虽然增长很快,但由于中低端产品占有较大比例,尚难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端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此外,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措施,也调动了企业扩大进口的积极性。

五、行业规模与效益分析

1、行业规模。医药行业资产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增速在12%左右,2006年时总资产规模超过了6,000亿元,2007年1~11月,总资产同比增长11.86%,达到6,690.58亿元。行业的旺盛需求推动了资产快速稳定增长。

2、收入和利润变化分析。医药行业利润增速2003~2006年之间一直低于收入增速7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产品降价、反医疗贿赂等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使得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到了2007年,政策的影响逐渐消失,行业利润大幅度增长,1~11月份利润同比增长了51.07%,达到499.21亿元,增速比收入增速高1倍多。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利润指数不断上升,而且上升速度很快,2007年底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点,达1.6,而在2006年下半年,处于近几年的最低点。2006年由于药品降价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大大影响了行业的利润。其后企业开始寻找发展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减少三费支出,降低成本,使得行业利润大幅度增加。

3、行业效益分析。医药行业销售毛利率2004~2006年来不断下降,进入2007年又开始回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四年来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行业发展日益成熟,规模扩大,运行效率提高,而各项费用降低。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费所占比重为不断下降趋势,从2004年到2007年11月份,所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

从发展能力看,利润总额在2007年发生了飞跃性增长,增速达到了51.07%,而2006年时仅为9.62%,收入增速也大幅度提高,资产保持了平稳发展,应收账款增长率小幅增长,运营状况良好。行业在2007年开始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2006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等对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发展速度减缓,2007年后政策的短期影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行业及时调整了发展策略,积极应对政策变化,使得行业重新恢复了快速发展。总体看,行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能力大幅度增强。

六、结论

篇2

从医药行业11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国家政策调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目前仍然表现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利润增幅终于超过10%。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表3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利润增幅及占比情况

篇3

[论文关键词]迟延进入协议 反向支付协议 本身违法原则 专利排他权测试 合理原则

一、医药行业垄断协议背景介绍

迟延进入协议被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涉及利益交换的迟延进入协议,通常原因是仿制药企业先前有滥用原研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因而与原研药企业达成无价值交换的协议。第二类是涉及价值交换的迟延进入协议,即反向支付协议,医药专利诉讼中专利药权利人向仿制药企业支付一定的报酬,作为回报,仿制药企业同意在协商的日期之前,该仿制药不进入市场的协议。在这两种协议中,第二类协议体现出了更高程度的垄断性,因而也受到了美国执法机构的密切关注和严厉打击。

二、美国对原研药、仿制药企业垄断行为调查的进展及案例分析

(一)调查进展

由于反向支付协议案件的对消费者利益和公共福祉的影响较大,美国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或审判。以下简要概述。

相比欧盟对药品行业竞争法问题近些年才开始的调查,美国在这一领域拥有较长的历史。自1984 年美国国会通过《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法》起,反向支付行为就在美国医药行业兴起。原研药厂商利用该法案的漏洞,以价值转移为对价阻止首先申请制造仿制药的厂商进入市场,从而将其他厂商排除在市场之外,以维持自己的长期垄断利润。在关于反向支付协议的案件中,美国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对反向支付协议的判断上创造出不同的适用标准。其中由美国第11上诉巡回法院审理的FTC v.Actavis Pharmaceuticals案件,美国第3巡回法院审理的Schering案件以及美国第六上诉巡回法院Cardizem CD案最具代表性,三家法院分别对原研药企业和仿制药企业之间的专利协议的合法性进行了独特的解读,采用了专利排他权测试、合理原则、本身违法原则三种不同的标准,对于研究反向支付协议乃至于医药行业其他几种限制进入行为的合法性都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目前,FTC v.Actavis Pharmaceuticals案件已经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院,各方均期待联邦最高法院能最终确定统一的判定标准。

(二)案例分析

1.美国Cardizem CD案

Cardizem CD 案是美国第一起适用本身违法原则进行判决的反向支付协议案件。涉案药品Cardizem CD 是Hoechst Marion Roussel公司研制的、享有专利的一种治疗心绞痛、高血压以及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原研药。当仿制药公司Andrx研制出Cardizem CD的仿制药后,提出了对Cardizem CD专利的挑战,与此同时,HMR为了阻止Andrx的仿制药进入市场,对其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因而启动了针对该仿制药的30个月暂停进入期。然而,Andrx于1997年获得了FDA的批准并意图于暂停进入期限届满后进入市场,销售其仿制药。为了进一步阻止Andrx进入Cardizem CD的仿制药市场,打破其垄断高价,HMR与Andrx订立了一项协议,HMR以每季度向Andrx支付现金为对价,换取Andrx的仿制药在专利侵权诉讼结束前不进入市场,并且Andrx不得行使其180天排他权。这种行为引起了药品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的不满,因而向密歇根州东部地区法院提起了反垄断诉讼。在该案中,法院确认了原研药企业与仿制药企业之间互为竞争对手,使得Andrx迟延进入市场的协议是“横向的划分市场的协议”,违反了谢尔曼法第1 条。法院认定HMR通过反向支付协议暂停了首仿制药企业Andrx为期180 天的排他权的适用,从而将其他仿制药企业排除在Cardizem CD市场之外。在案例分析中,法院采用了本身违法规则。通过法院的判决可以窥见其背后的价值选择,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从反向支付协议这一垄断行为本身进行了判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HMR拥有专利权以及对专利权的延伸保护所带来的对创新的保护,并未从其社会效果的角度来进行考量。

2.美国Schering案

1997 年6 月,原研药企业Schering-Plough 以支付6000 万美元及其销售额的10%或15%的份额为对价,使得仿制药企业Upsher-Smith承诺迟延将其仿制药投放市场,并将5种药品许可权转让给Schering。第11巡回法院在对本案的审理中适用了专利排他权测试的方法。法院认定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其本身就含有垄断的性质,仅凭反向支付协议就认定是对专利权的滥用从而构成垄断行为是不恰当的,应当适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合理的判断,即专利排他权测试。该测试由三部分组成,即专利排他权的可能范围、反向支付协议超出专利排他权范围的程度以及所导致的反竞争的效果。该案中仿制药推迟进入的日期并未超出专利的有效期限,因而法院认为这一协议并未超出专利排他权的范围,并且这一协议实质上会使得Upsher公司的仿制药在原研药专利期到期前即可进入市场,反而有促进竞争的效果。专利排他权测试方法的采用体现了第11巡回法院审判时的价值取向,即保护专利的垄断性权力,对涉及专利的垄断行为给予较为宽松的规制,保障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其目的应在于促进技术创新。

3.美国FTC诉Actavis案

2000 年Solvay 公司获得原研药AndroGel的专利,为阻止Actavis等仿制药企业进入该产品市场,Solvay先通过专利侵权诉讼阻止仿制药企业进入该药品市场,随后与Actavis等仿制药企业达成反向支付协议,该案件被FTC 起诉到乔治亚地区法院。在初审中地区法院采取了专利排他权测试方法,认定Solvay 享有AndroGel 专利的全部排他权,并且在反向支付协议中禁止的进入期限在专利有效期内。与此同时,反向支付协议实际上促进了竞争,因为Actavis 可以在专利到期前进入市场,并没有阻碍市场上仿制药的竞争。最终驳回了FTC的诉讼请求。然而此案在上诉至第11巡回法院的过程中,巡回法院推翻了先前适用的专利排他权测试方法,并且承认其在Schering案件中适用该方法存在谬误,转而采用了合理原则进行分析。法院认为,反向支付协议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与反竞争性,若不存在该协议,仿制药反而可以更快的进入市场,结束原研药的垄断局面。合理原则的适用体现了第11巡回法院价值选择的改变,单纯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动力可能会以损害公共福祉为代价,综合各方因素考虑适用合理原则是一种更为折中的选择。此案件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后,最高法院判决中表示应当采取合理原则来进行,同时支持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观点,即反向支付协议应当适用反垄断的审查,不能因其具有专利排他权而豁免。

三、反向支付协议的争议焦点

针对反向支付协议的争议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即反向支付协议的合法性和判断其合法性的方法。

(一)迟延进入协议的合法性

美国FTC认为从竞争法的角度来看,只有迟延进入协议约定的进入时间是一个更早的进入时间,且不包含价值转移,这样的迟延进入协议才具有其合法性。具体来说,进入的时间取决于仿制药企业赢得诉讼胜利的可能性,例如原研药公司持有的专利将在5年后到期,而仿制药企业大致有40%的可能获得诉讼胜利,那么合同订立的迟延进入时间最多不应超过三年。FTC认为反向支付协议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推迟应有的竞争日期而分享垄断利润,这种迟延避免了原研药企业丧失更多的垄断利润,根据FTC的上述表述,其从根本上否定了反向支付协议的合法性。然而事实上,此类迟延进入协议通常是由于原研药企业通过专利侵权诉讼与仿制药企业达成和解,此时的迟延进入是原研药企业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所取得的结果,若将此种迟延进入协议也定义为违法,则使原研药企业丧失了维护专利权的可能,因而以迟延进入的时间来判定协议的合法性是有待商榷的。

(二)判断反向支付协议合法性的标准

根据目前美国使用的标准,判定反向支付协议是否合法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专利排他权测试三种方法。

本身违法原则是反垄断法适用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对市场上某些类型的反竞争行为不管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均得被视为非法。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对案件至少可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原告极有可能胜诉;第二,审理案件的法院或者行政执法机关不必对案件作很多调查和研究,就可以认定某个违法行为,从而可以节约判案时间和费用。对于反向支付协议来说,适用本身违法原则过于简单。从客观行为来看,很容易构成拥有专利权的原研药企业滥用支配地位划分市场。然而,反向支付协议是一个复杂的协议,其订立的目的可能是对专利权的延伸也可能是对专利权的滥用,本身违法原则不能周全地考虑到多种利益的平衡,因而不应适用于反向支付协议。

合理原则是1911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案”确立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法官在处理垄断案件时采取谨慎的态度,认真权衡利弊得失,在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行为意图、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等因素后,在对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够成垄断和是否违法做出判断。合理性原则的优点是对个案行为进行实质性分析,有利于判决结果的公正性,弥补了本身违法行为原则的僵硬。缺点是合理原则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增加法官裁量权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争议解决中的非连续性和不可预见性,增加了诉讼成本。

专利排他权测试方法,即法院在专利反向支付协议反垄断诉讼案的审判过程中,首先对反向支付协议的排他权范围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协议是否超过争议专利的排他权范围;如超过,判定协议构成垄断行为;反之,则不构成垄断行为。然而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该方法的适用免除了专利权人对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从而降低了仿制药企业挑战专利的成功概率。

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创业板;医药行业

据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指数表明:在2011年之前的十年间,我国医药行业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近几年来增长速度缓慢下降,医药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选择。创业板医药企业作为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后继企业,如何在产能过剩的囧境中,达到一种既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又可以对我国重大医疗技术突破起到助力作用的双赢处境,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提升药品质量,加强基因药物、新型疫苗等生物技术的研发,力争走在国际前列。本文拟选取2011年至2015年创业板医药行业为样本,进行无形资产现状研究。同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本文对数据做出如下处理:(1)为了保证单一样本数据的充分性,本文选取2011年以前以上市的公司(2)为了便于区域研究与对比,本文对所有创业板医药行业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分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共5个区域。最终得到19家共95个样本。

一、无形资产现状研究

(一)基本情况。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无形资产总量在2011年至2015年5年中发展迅速。从2011年的5.12亿元到2015年的24.68亿元,足足翻了将近5倍。其中,发展势头以2013年为分水岭,2013年前无形资产总额增速迅猛,2013年后增速趋于平缓,同时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29.86亿元。(二)结构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界定的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软件、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著作权等。本文依照无形资产在创业板医药企业中的重要程度,将其无形资产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土地使用权,因其在无形资产中占比很大,所以将其列为一类。第二类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权利拥有人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工业设计权及商业机密等。此外,非专利技术虽然在法律上不受保护,但企业特有的经济利益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非专利技术划归为知识产权。对于创业版医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其创造利润与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将其列为一类。第三类为其他,主要包括软件等对创业板医药企业不太重要的无形资产。(见表1)由表1我们可知:在无形资产比重方面,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在经历了2011年至2013年的增长后,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5.70%,之后该比例趋于稳定,在均值5.51%左右上下浮动。在知识产权比重方面,除2014年较前后年略有下降外,呈现出年年上涨的趋势,但5年内年均增长率仅为1.41%。至2014年其总体占比仍未突破30%。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发展速度缓慢。在土地使用权比重方面,其最高占比可达无形资产总额的73.56%,最低也达到无形资产总额的62.62%。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创业板医药公司整体无形资产结构不太合理作为无形资产的核心知识产权,竟不足无形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二、专利比较

表2介绍了2011年至2015年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数的发展变化。从上图我们发现,专利权总数从2010年的76项,到2015年已达621项,在短短的5年之中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数足足翻了8.17倍。其中在2011年至2015年这5年间,我国创业板医药行业的发明性专利年年以高于30%以上的增长率迅速增长,尤其在2011年至2012年增长率达到了57.5%。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数量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此外,根据我国专利法相关规定,企业所持有的专利权被分为发明型、外观设计型与实用新型三类。由于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新药的研发和对已有配方的改进,而这些主要依赖于企业专利权中发明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两部分。因此,考察这两类专利权的占比也是衡量医药企业专利权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从表二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在数量上,不论是发明型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这两者都在5年内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其次在所占比重方面,两者占比在2011年至2015年这5年间分别为55.26%、65.07%、82.37%、88.51%、92.91%,呈现出年年递增的良好趋势,平均占比以达专利权总数的76.82%。以上结果充分表明:整体上,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在数量上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在结构上处于较为合理的良性状态。

三、研究结论

篇5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 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15%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2008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2008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2008年大致与2008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2008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9%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20%(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2008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1999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2008年3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2008年持续。

第三;2008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2008年8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3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13%~17%。

第四;2008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篇6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35-02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分析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医药制造行业包括七个子行业: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饰品加工、中成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以及卫生材料及医药服务器制造七个子行业。

医药行业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国际化高技术产业之一,也是世界贸易增加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从2003年至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工业产值从3103亿元增长到15382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22.3%,高出同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近6个百分点。

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产值、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完成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我国医药产业总资产16408亿元,同比增长18.4%;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化学原料药3305亿元,同比增长16.6%;化学药品制剂5089亿元,同比增长24.7%;中药饮片1020亿元,同比增长26.4%;中成药4136亿元,同比增长21.3%;生物生化药品1853亿元,同比增长20.5%;医疗器械1573亿元,同比增长20.6%。

2012年,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50亿元,同比增长20.1%;利润总额1731亿元,同比增长20.4%,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在七个子行业中,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均高于行业水平;生物制剂行业虽然毛利率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但由于得到高新技术税收优惠的支持,其净利润率最高;同样属于中药类子行业,中药饮品的市场规模和盈利性均不大理想,而中成药则表现较好;化学原料药行业则由于竞争激烈,其毛利率和净利率皆处于较低水平。

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10月26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划分标准,选择了A股上市公司中门类为“C制造业”,大类为“C27医药制造业”中的以化学制药为主要经营业务的2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上交所11家、深交所9家,研究样本为:浙江医药、海正药业、恒瑞医药、现代医药、天药股份、联环药业、康美药业、华海药业、哈药股份、西南药业、华北制药、东北制药、普洛股份、新华制药、北大医药、广济药业、京新药业、海翔药业、莱美药业、华仁药业。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上市公司基本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上对外公开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国泰安数据库和证券之星等。上述20个医药上市公司样本的15个财务指标均是根据指标公式,借助Excel软件计算而成。

(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分析

1.盈利能力评价

(1)每股收益

从每股收益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0.338。收益最高的为浙江医药,每股收益为1.79;每股收益最低的为广济药业,每股收益为-0.38。

(2)销售毛利率

医药行业一直有着较高的毛利率。从销售毛利率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31.2%。这说明医药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固定的前提下,考虑加入其他业务净利润的盈利能力、以及剔除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对利润的影响因素,每一元销售收入对利润总额贡献0.312元。收益最高的为恒瑞医药,销售毛利率为84%,销售利润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销售利润率为3.4%。

(3)销售净利率

从净利率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5.7%。这表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给净利润贡献0.057元。净利率最高的为恒瑞医药,净利润率为21.2%;净利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净利率为-26.3%。由于广济药业的指标值为负,且绝对值较大,对医药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率的计算影响过大,故应剔除该特殊值点计算出相对客观的行业数据,调整计算出的行业净利率指标值为0.074。广济药业该指标为负数的原因是本期发生了亏损。

(4)净资产收益率

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7.8%。表明该行业上市公司的每一元净资产能创造0.078元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为恒瑞医药,收益率为23.34%,收益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收益率为-14%。20家上市公司仅有广济药业因当年出现亏损该指标呈负数,另外,华北制药和东北制药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为正数,但是仅分别为0.004、0.007,股东的投资报酬率不甚理想。

(5)成本费用利润率

从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8.9%。成本费用利润率最高的公司为恒瑞医药,为32.2%;成本费用利润率最低的公司为广济药业,为-20.3%。

2.偿债能力评价

(1)流动比率

2012年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的平均水平为2.274,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较为合适,相比之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2012年该指标略高。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和中华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的“2012年中华工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指数”(以下简称“中华工商”)中,其流动比率参考值为1.68,医药行业的该指标也高于参考值。样本公司中流动比率最高的为恒瑞医药,其流动比率为10.258;流动比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其流动比率为0.653;只有5家样本公司的流动比率在平均水平以上,在平均值左右的公司有现代制药,其流动比率为1.738,还有康美药业,其流动比率为3.07。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进行补充的一个比率,它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值越高,短期偿债越有保障,该指标一般以1为宜,属于适度指标。2012年样本公司的速动比率平均水平为1.547,相比之下,医药行业该指标略高。在“中华工商”中,其速动比率的参考值为1.16,医药行业的该指标也高于参考值。样本公司中速动比率最高的为恒瑞医药,值为8.685;样本公司中速动比率最低的为广济药业,值为0.329;只有5家样本公司的速动比率在平均值以上;在平均值左右的公司有现代制药,速动比率为1.127,康美药业,其速动比率为2.01。

(3)资产负债率

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还有资产负债率,2012年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水平为46.2%。样本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公司为西南药业,其资产负债率为71.4%样本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低的为恒瑞医药,其资产负债率为13.79%。在“中华工商”中,其资产负债率的参考值为35.53%,在这一水平左右的公司有康美药业、京新药业。

3.营运能力评价

(1)存货周转率

2012年,选取的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率的平均值为3.67。表现最好的公司为华北制药,其存货周转率为7.06;表现最差的公司为华海药业,其存货周转率为1.76。

(2)应收账款周转率

2012年,选取的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平均值为7.38。表现最好的公司为天药股份,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4.25;表现最差的公司为华仁药业,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60。

(3)总资产周转率

2012年,选取的2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的平均值为0.73。表现最好的公司为哈药股份,其总资产周转率为1.14,表明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速度快,经营利用效果较好,公司的销售能力强,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高;表现最差的公司为广济药业,其总资产周转率为0.26。

4.发展能力评价

(1)总资产增长率

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表现各有千秋。在样本公司中,2012年总资产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5.83%。总资产增长最快的公司是普洛股份,增长率为99.21%;增长率最低的是西南药业,增长率为-3.78%。

(2)主营业务增长率

2012年,样本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0.06%,增长最高的公司为普洛股份,增长率为126.79%,增长最低的为广济药业,增长率为-13.05%。由于普洛股份的指标值为正,且绝对值较大,对医药上市公司整体主营业务增长率的计算影响过大,故应剔除该特殊值点计算出相对客观的行业数据,调整计算出的行业净利率指标值为14.44%。在“中华工商”中该指标的参考值为5.98%,与之相比,医药上市公司的该指标值高了8.46%。指标值比参考值大表明2012年主营业务较上年的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很好。

(3)净利润增长率

2012年,样本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的平均值为-9.36%(由于普洛股份和广济药业偏差明显较大,因此在计算平均值时剔除了这2个数据)。净利润增长率最高公司为普洛股份,其增长率为4065.17%;净利润增长率最低的公司为广济药业,其增长率为-13070.33%。

5.研发状况

在样本公司中,2012年研发收入比的平均值为2.86%。该指标最大的为恒瑞医药,研发收入比为9.84%,由此可见,恒瑞医药的研发能力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指标最小的是北大医药,研发收入比为0.08%。

三、综合财务绩效评价

(一)基于沃尔评分法的评价体系及其指标选取

1.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是由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沃尔在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的。该评价方法,最初主要是用于信用评价,后来通过研究改进,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比较评价。

沃尔评分法的操作步骤是,首先选取若干反映企业财务绩效的财务指标,然后分别依据不同的标准设定标准数值,将实际数值与标准数值进行比较,并结合该指标的权重,最终确定分值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

2.指标选取

关于评价指标,基于相关性、可比性原则,本文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公司的财务绩效指标进行选取。对于偿债能力,选取了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对于营运能力,选取与营运成本相关的存货周转率以及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对于盈利能力,选取了反映经营盈利能力的销售净利率,以及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对于企业发展能力,选取反映盈利增长能力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总资产增长率。

(二)熵值法

熵反映了系统无序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对于财务绩效评价,如果某一指标对于不同的企业其差异程度比较小,这说明该指标区分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优劣的作用也较小,差异系数小,相应的信息熵较大;反之,相应的信息熵较小。由此可见,某一指标下,不同评价对象的差异程度的大小,反映了该指标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地位的高低。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财务指标差异程度,以信息熵为工具,对各财务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

熵值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a.指标预处理:在该指标体系中,除了偿债能力指标,其他的都是越大越理想的指标。因此对偿债能力指标做以下处理,将其转化成越大越理想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研究

分析中选择样本中的18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13个指标,进行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的沃尔评分法财务绩效评价。

第一,依据上文的方法步骤,数据经预处理,得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由于东北制药和普洛股份数据偏差较大,故不列入表。

第二,为保证求对数有意义,坐标平移,并求权重。

篇7

1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医药行业是专业性极高的行业,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如何提升对行业核心人才的吸引力,加强人才的稳定性,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企业的核心人才,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其高超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操守,为企业做出或者正在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医药行业的核心人才包括:生产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零售管理人才等。

1.1人才流失的现状

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会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对外服务价值下降,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导致企业业绩下滑。

根据医药英才网2011年上半年统计,医药行业人才需求较去年同期上升56.3%。IMS预测,未来中国医药市场将在10年内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可以预计,医药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更为激烈。

目前医药行业的平均人才流失率为各行业间最高。其中,主动离职率排名前五位的职位依次为:销售、市场、研发、医学事务和质量人员。前四名销售、市场、研发、医学事务类职能在内资一类、二类城市主动离职率均超过20%。与供需缺口比较,二者排名前五重合的职能为:营销人员、研发人员、质量人员,即这3类职位是目前医药行业需求最大,供需缺口比例最高、员工流动率最高的职位类别。

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的经济环境以及“新医改”背景下,医药行业正面临着大重组、大洗牌,而企业减员、技术更新、“新医改”后未知的远景、新人才、新资本加盟医药行业等因素,都会带来医药企业的人才流失,在人才竞争特别是核心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是医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2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西方学者对于人才流失的研究较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和日本学者中松一郎的观点。勒温从环境推动的角度阐述了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会促使人才选择流出企业。中松一郎从目标导向角度解释了人才流失的成因,他认为,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有两个解决途径:一是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引导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向组织和群体方向转移,并努力趋于一致;另一个就是进行人才流动,流到与个人目标比较一致的新单位去。

笔者认为医药行业人才流失原因主要包括4个方面:1)薪酬管理不完善。当企业内人才自身价值提高以后,其所获得的薪酬价值与之工作能力价值达不到平衡,会使核心员工感到企业支付的薪酬不能很好地体现其个人的价值,或者是不能正确评估其对企业的贡献,这时,他们必然会选择离开。随着医药行业外资企业的进驻,许多医药业人才更愿意向这些薪资水平较高的企业流动。2)人才培训不系统。医药行业管理人才,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需要企业给予个人长时间的培养和宽平台、广视野的业务接触机会。而国内大部分企业没有系统、全面的培训和人才成长体系,或者不会愿意做这种投资,造成个人的潜能无法被挖掘或者个人积极成长的愿望被逐渐磨灭,失去对所在企业的归属感。3)职业发展不清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是分层递进的,都有职业发展的愿望。而核心人才更加明显,他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后,追求的是可以发展自己事业的平台,能够开拓自己眼界以及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企业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立清晰的、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致使核心人才在企业里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晋升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时间一长,人才的流失也就成了必然。4)企业文化不深入。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也是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若能深入人心,与员工的价值观相一致,获得个人的职业认同,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能够拓展视野,学到更多,这对于本身来说是非常有力的诱惑。

1.3上药控股人才流失分析

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药控股)是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属企业,公司专注医药分销

领域,多年来在全国医药流通企业排名第二。作为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上药控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关心员工、关注员工发展,在留住人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近3年来公司主动离职率一直保持在3%以内,与内资医药行业超过14%的流失率相比,上药控股主动离职率非常低。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总部拥有员工1 600余人,近3年招聘488人,新进员工占员工总人数30%以上。在不断加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持低流失率,充分体现了我们上药控股在留住人才上的用心与成功。

结合商业企业特征及上药控股实际情况,笔者对销售、质量两大职位作了具体分析,2011年上药控股主动离职率与内资医药行业比较,总体流失率对比比例为1:4.9,销售人员为1:5.4,质量仅为1:11.7。可见,不论从总体流失率来说,还是医药行业内正处非常紧俏的销售、质量职位,上药控股人才流失率都非常低。

2人才稳定的发展策略

从人力资源数据的回顾分析可以看到,上药控股近3年在人才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对于留住核心人才起到了显著效果。

2.1市场化分配机制

上药控股每年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将公司各岗位薪酬福利情况与市场对标,不同岗位、一线和二线人员采用不同的薪酬结构,更好地吸引和激励了每一位员工。

首先,上药控股根据岗位重要性、岗位影响的范围与层次、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程度、所需要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沟通对象难易程度及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对每个岗位进行评估并且估值、排序、整理、归纳,得到职级表(见表1)。

其次,对应职位职级表,根据市场薪酬数据与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宽带薪酬体系,即较少的薪酬等级对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即使没有职位等级上的变化,也可以根据工作业绩得到不同的薪酬收入,不会因为职位的局限使得考核和激励措施无从施展。由此形成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可以更加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公司业务发展需要。

除了基本的薪酬体系,上药控股还为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通道,解决管理职位纵向发展局限的同时,为信息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分别建立了技术职级的分配体系。

2.2多样化发展通道

一个企业只有给予员工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发展平台,才能够激起员工不断奋进、突破的强烈愿望。上药控股为员工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导航计划,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和发展通道。设置了管理、业务、技术这3个大职类由低到高的发展的标准。标准的评估内容包括:教育程度、公司服务年限、内部级别、年龄、绩效这5个方面的内容。

上药控股从人员招聘开始就充分体现了个人发展通道的重要性。以管理培训生为例,该项目的设置展现了公司资源的整合与创新。由于该项目有十分清晰的培养目标与路径,有较好的职业前景,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踊跃报名该职位,近4年报名人数分别为:552人、331人、268人和481人。随着项目的逐步完善,流失率不断下降(表2)。

此外,上药控股人力资源总部专设了培训团队,形成了内部培训师与外部培训师相结合的培训队伍,开展了参与面广、层次分明、专题丰富实用的培训。

通过立体纬度的培训体系,给核心员工搭建了自我提升的平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可以转变成为一生的“事业”,从而起到“留人”的作用。

2.3多维度奖惩机制

实践表明,对员工业绩的肯定要注意整合,形成各有特色的先进品牌,并重视宣传形式的多样化。上药控股专门针对业务部门设立了“金苹果”奖和“巅峰英雄”奖,前者奖励每年业绩最佳的销售实体负责人,后者则授予年度最佳销售人员。既兼顾到团体和高层核心人员的激励,也考虑了个人业绩的激励。两个奖项在每年公司年会颁发,获奖者均能踏上闪亮舞台并获得现金奖;2011年,上药控股为更好引导管理部门绩效,新设“金牛奖”和“创新基金”,依托工会和团委进行自下而上的项目征集并筛选立项、操作、评价,最终根据项目对公司的贡献价值进行“金牛奖”评比,员工反响热烈,相信对于管理部门核心人才的激励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4深化共同价值观

上药控股提倡“让客户满意、为员工成长、对社会负责、创企业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的征集开始,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其中,多批次访谈、调研,并下发问卷调研,旨在更好地获得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按照双因素理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满意于自己的企业,就是激励因素。上药控股将“员工成长”作为企业至关重要的责任列入价值观中,员工反响热烈。并推出畅通员工沟通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员工学校”、“党员进党校”、“团员进团校”平台;“金点子”建言献策活动和各项劳动竞赛;倡导“三学三比”等多项活动,真正把员工看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就是对员工的最好激励,最好的文化留人方式。

3结语

篇8

关键词:因子分析;医药行业;财务业绩评价

因子分析法被广泛用于各个研究领域。王文桂研究指出,因子分析是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较多的原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用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许多指标之间的联系,这些变量即为因子。李璐,范勇研究认为,相比于其他财务综合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赋予权数更加客观,适用于同行业中不同规模和经营状况的企业。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仅使投资者更加直观地考察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便于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还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进行自身经营战略的选择。

1.建模

1.1指标和变量的选取

财务指标是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信息。

1.1.1资产经营获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X3])、销售毛利率([X4])、总资产周转率([X2])和主营业务利润([X7])。

1.1.2偿债能力指标:速动比率([X1])、流动比率([X5])和资产负债率([X6])。

2.2样本选取

在样本选取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ST公司被剔除;(2)上市不足一年的公司不利于反映公司原本的经营状况,所以剔除了2010年后上市的企业;(3)剔除数据缺失的企业。考虑到以上因素后,从国泰君安大智慧中随机抽取30家医药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以2011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数据的计算利用运用SPSS18.0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其财务业绩情况进行分析。

2.因子分析

2.1适用性检验

本文使用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来判断选取的样本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可以得到: KMO的值为0.736,可以进行因子分析,[χ2]近似值为290.459,显著性检验的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确定公因子

用Z分法得到标准化矩阵。从分析结果可知,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7个财务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强。基于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可提取2个公共因子,如表1,它们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78.302%,可认为这2个公共因子基本上反映原来7个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

2.3命名因子

本文在因子分析过程中,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公共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的均值为0,对表2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

2.3.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为第一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为0.949,0.933,-0.849,载荷较大,这主要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可以将因子1识别为偿债能力因子C1。

2.3.2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为第二因子,它们的载荷值分别为0.816,-0.598,-0.596, 0.597,载荷较大,这些是反映上市公司的资金周转能力和长足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衡量上市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将因子2识别为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因子C2。

2.4因子得分,综合得分

C1=0.279X1+0.059X2+0.139X3+0.138X4+0.278X5-0.252X6+0.186X7

C2=0.143X1+0.498X2-0.28X3-0.28X4+0.121X5-0.125X6+0.430X7

可以看出,C2资产经营获利能力所占比重大于C1偿债能力,可见赚取利润是医药上市公司的关键,而偿债能力反映了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这两个因子共同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

得到综合得分函数:F=0.2085C1+0.1437 C2

从表4(见下页)中可以看出,在偿债能力方面,恒瑞医药、通化东宝、浙江医药位居前3位,通化东宝由于受很差的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因子,综合能力仅排第4,其资产经营获利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如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其赚取利润的能力,是通化东宝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资产经营获利能力方面,排名前三位的上市公司是上海医药、恒瑞医药、哈药股份,哈药股份由于受很差的偿债能力的影响,综合排名仅第5,应重点考虑优化资产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根据上述的数据分析,我们对医药行业财务业绩整体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优越的地域条件可提升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水平。

其次,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差别较大。

综合分析各主因子后,位列前3名的恒瑞医药、上海医药和浙江医药,说明了这些企业经营业绩综合情况比较好,在行业内较有优势,同时可以看到这三家企业在2个因子得分中至少一个位于前3名之内。但是,没有一个公司所有因子得分排名都是在前面的,而排名靠后的三家企业, 除了少数的因子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外,其他得分都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天方药业,在总资产周转率较高,但是速动比率较低,说明其在短期偿债能力即企业的变现能力低,流动负债会带来较大的企业财务风险,这些企业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偿债能力来保障自身的财务安全状况。

3.2 政策建议

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投资者就可以更理性地进行选择投资,另一方面,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后,每个企业应该找出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不足与优势,比较得分情况,深入分析,制定相应优化财务业绩状况的战略。如从行业发展上,企业可以优化医药产业的产品结构,规范医药行业市场,抓住医药体制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技术研发上,建设有层次的,完善的研发体系,不断开展相关药品的研发与创新工作 ,紧跟科技,储备一些新兴的技术专利;在宏观医药调控体制方面,应健全医药价格调控体制,实施人才战略,引导医药产业的专业化,推进医药行业整体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桂.因子分析法在公司并购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1(1)

[2]李璐,范勇.因子分析法在外商投资企业财务评价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5(3)

[3]孙世敏,王泽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汽车行业业绩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0(2)

[4]苏尔李,吴晓刚.数据分析方法五种[第一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篇9

财务管理作为核心地位存在于医院管理创新体系中,它自身的特色决定了要在医院经营管理的整个方面和过程中始终的贯穿下去,这也是关于医院活动的基本的条件,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充当着资料补充的作用。拥有明智的财务政策可以使会计信息的反应得到重视从而寻找到医院管理的最弱环节,进而改进缺陷。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的时期都产生内部控制制度这种产物,当下医院管理的标准是要对管理目的保证实施,分工负责为基本条件来成立各个职能部门对自身业务工作所进行的制约考试流程和方式,这样可以对内部部门的职能和权利加以清晰和确定,这样做是为了对资产安全性的全力维持,这样可以保障国家财经法规的实施,以及涉及到的经营决定、指导和政策的切实实行,保障了医疗行业工作的经济性、高效性和效益性。

2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重要问题

当下的形式中国内很多医院未设立总会计师,医疗专家通常负责担任管理财务院长,这样的团队通常对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不能完全的掌握,使得一些医院领导错误的觉得财务内控制度工作应该由财务部门来负责执行,在对医院整体管理经常中无需过多的关注和建设。即便有的医院依据自身工作的要求来编订了很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涉及到真实的管理活动的时候做不到按照规章制度实施,既是实施之后相应的跟踪检查活动也不到位,致使财务内控制度根本就没有办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财务管理系统不健全,财务控制人员没有充足的知识网来做基础,无法实际的发挥财务人员在财务内部控制中应有的影响。财务部门必须要引导和协调各个格式组织的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对本应该担当组织和控制的作用反而没有多少影响。很多财务内部控制方式对一些科室来讲通常是比较随意的。会计职位设立的不规范,相关人员所具有的设备和真实的内部控制标准并不相合适,这样会计人员自身的责任就无法做到明确,一些公立医院财务相关职位的人员配备不充足,在职岗位人员只会对自己所负责的事情关心和处理,不会积极的对经济活动做预先的调控。财务人员主要责任对财务内部进行控制,必须要有景荣、市场、法律等各领域相关的知识,但是当下财务人员自身所具备的素养并不完善,大部分都是在岗位上进行学习来获得学历,没有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必须要有的综合素养,致使财务内部控制在切实的落实方面做的不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设施基础并不完善,财务内控对其可以进行掌控的能力不足,这些状况主要的体现在医院在对物质做采选和管理上,这些方面都是需要医院管理者进行加强与规范,在将资产进行验收进库的环节上,相关的手续在办理中都不健全。当下时期,医院通过政府集中招标来进行采选药材、材料和设施活动,但是这些是过程对一些暗中的操作只能起到减少的作用,并不能完全的避免医院在采购过程中仍旧存在着有些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医院对很多活动费用支出的控制性不强,大多数的医院没有开展医疗成本预算控制制度,一些医院虽然意识到这些也依据自身的特点对成功的经营加以借鉴,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成本核算经验和做法来进行相关的工作,但实际的情况还只是停留在可是核算上,具体的内容只是涉及到奖金分配凭据的核算信息,并没有成立整体成本考核、成本分析评估和信息反映系统。医院的费用支出情况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形成各家医院成本独立成体之间缺少可比性,对成本费用的操控并没有具体的准则和凭据。在医院内部的审计职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和核算工作进行的不彻底,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功效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始终的存在公立医院日常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各各阶段,这些十分需要内部审计职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做考察、审评和评估。在现阶段的很多医院都没有成立内部审计单位和建立专业内审职位,在一些医院既使成立了这些单位和部门,但是相关的在职人员自身素质却并不过硬,设立的管理系统也并不能完全发挥功效,造成整体的内部财务控制审计评估工作。

3医院财务内控制度创新观念

在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追究产生的原因会发现这其中既有管理体制人员的因素也有领导方式上的不足,甚至是涉及到管理人员自身的手段和素质等方面。对这些问题出现的源头也会有几个方面来展开一些工作。组建完善合理的组织体系和职位,将在职人员的职能和职权明确。成立岗位授权和职位分工系统,要始终把不相关职务之间的联系做混淆,这是基本的形式原则,相关人员的职责要有划分和职权规划,对岗位职责要格外的重视起来。完善财务系统,把财务管理系统整理通顺,实施财务和会计统一融合在一起管理,这样可以将财务会计职员素养加以提升,前提是对财务管理做到足够的重视,充分的认识到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完备和改善财会系统,科学设置财会职位以便合理的调配财会人才,做到使岗位之间的调节做到井然有序各负其责,尽可能的将财会人员在医院财务内控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对财会人员的教育要做到有计划的进行和实施,以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所具备的特点相结合,与之相对应的是对财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要同步的进行,这样才可以让财会人员在最短的时间中得到整体的素质提升。成立资费成本考察指标体系,展开成本解剖评估,在成本计算的条件上做好对其操控的工作。最先要依据各种类型科室的工作性质和特色,来确定各种各样科室之间的成本考核标准。在临床科室组建单位工作量标准,像床位成本和诊治成本等项目,更能形成科室之间成本之间的对比程度,最重要的工作是考核分析业务科室间的成本调节和制约状况。药剂部门组建药品收入成本,要做到适合医疗付款方法、标准的变化,实施医疗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标准来做考察。还有在成本计算的过程中要做好操控流程。实施成本操控要根据整体的预算,要经过制作目标成本来实现对医疗工作中的全部消耗做考察和审核,做到对错误的及时发现和改正,让整体费用控制在正常的界限中。在临床科室的一次性材料成本做动态定向操控,对药品和材料实施库存限量制度,这样可以将科室材料成本加以减少,对工料医院运营成本的控制也更为的有利。对医院的所有资产的保护和操控体系要考虑财产物资的采选、检测和保管等阶段。涉及到大量的采置、基本建设和维修等重要项目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竞争,对内部开挖控制和社会监督做到全面的接受。首先是组建严谨的资产采购和付款流程,依据审核的预算和计划规划的使用方式来制定合理的方案,将适合政府来出面进行采购的范围物品坚决由政府来负责采购。

4结语

篇10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2008到2010年三年的沪深两市的33家医药公司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不仅可以使利益相关者更好的了解医药公司的财务绩效现状,而且有助于企业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财务水平。

关键词:财务绩效评价;因子分析

1.引言

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增强上市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核心竞争力,适应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准确的做出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是必要的。而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综合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序号总和理论等,这些方法均存在着信息重叠或主观赋权的弊端,不符合财务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而利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弥补上述方法存在的不足。

2.因子分析的运用

2.1选取样本及原则

本文以最近3年沪深两市医药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选取中,本文进行了如下考虑:(1)被实施特殊处理的公司(即ST公司)予以剔除;(2)上市不足一年的公司,不利于反映公司本来的资金状况,因此将2009年后上市的中小企业剔除;(3)将部分数据缺失的企业剔除。考虑到以上因素后,笔者抽取出33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来源于新浪数据库。为了使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系统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并有助于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系统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2.2因子分析的步骤

(1)运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解释的总方差和因子载荷矩阵,由于提取了6个因子,6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0.74%。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为理想。此外,根据碎石图得知第7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值都极小,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因此提取6个因子是合适的 2.3因子得分及排名

3.研究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排名可以看出33家公司中有16家公司得分为负值,2家得分为0分,只有15家公司的得分为正值,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财务绩效水平不高。因此,对于财务绩效水平较差的公司,需要在以下方面得到改善:(1)提高公司的资本运营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改善产权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等途径增强企业的资本运营。(2)提高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司的偿债能力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总的来说,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或者提高偿债能力的声誉来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企业可以改变偿还长期债务的方式或者提前偿还债务来提高长期偿债能力。(3)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通常,企业可以增加资产的规模,提高销售,增加利润的渠道来提高生产经营实力,从而达到扩张公司的发展。(作者单位:1. 华东交通大学,2. 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倩.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模型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生产力研究[J],2010(6).

[2],张荣菊.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08(10).

[3]王晓华,戴蓬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基于辽宁省上市公司的数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9).

篇11

企业是行业的细胞,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家企业。当把目光聚焦到2010年医药工业领域(化学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装备等7大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家企业(以下简称“医药百家”),这个以1.29%的数量而占工业总产值24.9%的群体是一个可以反映我国医药工业现实水平的群体,是一个将我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推进的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群体,体现了整个医药工业的运行趋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主体,是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推进力。

1 整体情况分析

1.1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数为7 782家,医药百家占比为1.29%,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2 426.7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 098.4亿元(同比增长24.1%),占24.9%,与2009年基本持平。从销售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1 824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 092.7亿元(同比增长27.9%),占26.2%,较2009年(25.2%)提高了1个百分点。

医药百家的总体规模有了显著的提升。医药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 073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医药百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 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较2008年的30.8%增加了4.4个百分点,业绩回升向好,规模提升显著。医药百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医药工业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在医药工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医药百家的规模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底线超过14亿元,较2009年的第100位企业增长了39.2%,较2009年的32.9%的增幅提高了6.3个百分点。有10家企业突破百亿元大关,较2009年的5家翻倍。

医药百家的规模分布呈波浪型,且较2009和2008年平缓一些。4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31%,较2009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规模提升所带来的产业集中在显现。20~40亿元的企业占比较2009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这些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提升了医药百家的整体实力水平,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表1)。

1.2 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中、大型企业需要培养

与2010年世界制药前10强、前50强的销售收入占世界药品市场规模的41.2%(较2009年增加2.8个百分点)和69.4%(较2009年增加3.7个百分点)相比,我国医药百家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为33.4%,较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提升相对较慢。

医药百家前10、前50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分别为34.2%和76.2%,较上年的33.0%和76.6%分别提高了1.2和0.4个百分点,这与前10家企业水平提升较快、医药百家企业收入规模呈两极分化态势有一定关系,大者更大,而中等规模的企业主要集中于10~40亿元之间,60~100亿元规模的断层亦提示这是规模增长的一个瓶颈,要形成合理的规模梯队,还需要培养一些中、大型企业。

医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是行业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宏观政策亦向做大、做强、做优倾斜。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大企业集团资本扩张的步伐,亦有研发实力提升的切实成效,品牌与品种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抓手和着力点。

1.3 各项指标表现良好,发展前景较好

以1.29%的占比,医药百家企业在各项指标的完成方面均显示了其重要的地位: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的24.9%,实现资本总额占34.7%,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33.4%,完成利润总额占34.1%,而从业人员却只占19.5%。除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外,余均较2009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且增幅最大的是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表2)。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在这一年里有了较大的体现,但医药百家在完成全行业1/3业绩的同时,其利润总额的增长却落后于行业水平,反映了医药产业在形成一定的集中度的同时,还需要在节流降耗、提高管理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多、小、散、乱”的行业局面。

1.4 位次更迭变化凸现市场竞争激烈

从2009和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的位次来看,更迭较为显著。2010年医药百家位次持平的有3家企业,扬子江药业以其250亿元的收入稳居首位,而修正药业集团和哈药集团以170亿元左右的收入居2、3位,与2009年正好换位。

位次上升的有20家企业,其中云南白药集团不仅位次提升较为显著,其100多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还使其首次跨入了百亿企业行列。

企业由于兼并重组、股权变动或主营业务转移等因素导致排名位次的变化是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位次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虽然位次下降的有53家企业,但由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而导致排名下降的企业只有4家,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转移与个别业务的重组剥离。而其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企业排位下降,则主要是由于医药百家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排序规则的影响所致。

2010年医药百家中,新进榜企业有24家,且以化学制剂(11家)、中成药(7家)、化学原料药(4家)三大子行业分布居多。在创新推动和压力驱动的情况下,制药企业产品链的上下延伸及向较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倾斜、向管理与市场营销要效率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模式值得密切关注,“慢进则退,不进则亡”是优胜劣汰不变的法则。

2 行业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涵盖了8大子行业中的7个,其中有52家属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30家属于中成药企业,11家属于化学药品原料药企业。化学药品企业以63%的占比居首位,其次是占比为30%的中成药企业(图1)。

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各项指标的增长与医药百家相比,均有不俗表现。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各项指标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情况均高于企业数占比,单位企业的指标完成率较其它子行业高,但相对较高的销售费用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影响利润总额的一大因素,减少运营销售环节的开支,是这两大子行业增加利润的一大管理手段。而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销售成本的居高不下则提示在降本增效方面还可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企业管理与提高规模效应是这一子行业降低成本的举措之一,具体各项情况见表3、4、5。

3 地区分布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江苏和浙江省入围企业均在10家以上,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35.8%和40.7%;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均有5家及以上企业入围,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21.9%和27.0%。这6个省、市的企业数合计占到61%,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地方扶持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规划得到贯彻落实,企业自身做大、做强战略实施见效的综合成果,也体现了这几个医药大省在全国的地位。与2009年相比,湖南、山西、广西3省的企业跌出医药百家名单,而内蒙古则是2010年拥有医药百家的一颗新星。

2010年医药百家中单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40.3亿元,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云南省、辽宁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等8个省、市入围企业的单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平均水平,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平均值超过100亿元的省份。突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扶持中型企业,是提升国家和地方医药行业总体水平的一个方向和举措。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这几个省、市也有一定的体现(表6)。

4 经济类型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59家属于股份制经济类型,27家属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类型,8家属于国有经济类型。股份制是我国医药行业最多的经济类型,同样体现在医药百家企业中,股份制企业以59%居首位,其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7%。

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所带来的规模扩张,在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方面都有较大的增长体现,但高增长的销售费用和销售成本提示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整合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其利润增长的低下也说明了这一点。

国有企业相对较高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相应的就是利润的削减,由此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态与对研发的持续投入。研发投入的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创新与发展。而这一不良循环在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里并未凸现。特别是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相对的高利润、低成本摊薄了销售费用的影响,并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再投入。股份制企业销售费用的攀升带动了利润的增长,但其销售费用背后的销售手段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相对灵活的销售策略作为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竞争市场份额的手段之一,值得国有企业学习(表7、8、9)。

5 企业规模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76家属于大型企业,23家属于中型企业,1家由于从业人数没有达到统计上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而被列入小型企业行列。“大”是百家企业的特点,大型企业以76%的份额占居首位,较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的增多体现了国家扶持大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导向。

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在兼并重组的同时增大了主营业务的收入,但对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掌控稍有欠缺,利润总额的同比增长相对其它指标偏低。与此相比,中型企业在企业整体规模减少的同时,利润总额却在增长,对销售费用的控制较为突出。而小型企业首先存在费用问题,其次是成本上涨与主营收入的下降所带来的利润总额的下滑,由于规模较小,因此其销售费用的大幅上涨必然导致收入与利润相应下滑(表10、11、12)。

6 运营能力分析

从2010年医药百家整体情况来看,运营情况总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经营状况、资产运营、盈利能力方面均有较好表现,综合实力较强。

6.1 经营情况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 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5.4%)近10个百分点,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医药百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较好,企业经营增长速度较快,市场前景看好。

6.2 资产运营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02次,医药百家企业为0.98次,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较2009年提高了0.03次。医药百家企业全部资产劳动效率稍低,应进一步扩大销售、有效使用闲置资产、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在医药百家企业中,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制品2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60和0.52个百分点,这2个子行业的企业尤其需要加强提高运营能力。

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药品制剂3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场竞争与出口受阻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减缓是一大原因(表13)。

6.3 盈利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利润率为11.9%。医药百家企业资产利润率为11.7%,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同时较2009年低0.1个百分点。兼并重组的进行对企业的资产盘活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利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经营管理都需要不断加强。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的资产利润率分别高于百家企业平均水平4.7、0.5和0.2个百分点,资产利用效益、企业盈利能力等有一定的提高;与2009年相比,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大幅下挫,显示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在锐减,行业极需作出适当调整。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1.7%。医药百家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1.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较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获利能力强,企业发展有可持续性。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中成药和卫生材料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3、1.1和0.4个百分点。高成本压力、价格竞争等使得各子行业企业的获利空间减小,盈利能力与中药饮片行业的25.7%形成鲜明对比和落差。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的缩水也提示该行业高利润的形势可能不再延续。

2010年全行业和医药百家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13.0%,与2009年相比,医药百家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在控制成本、费用方面较前一年有所下降,获利能力有所削弱。在医药百家企业中,除中成药行业外,其它各子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或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持平。其中,中药饮片行业高达33.8%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使得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15.8%相形见拙。中药饮片行业也成为2010年业界追捧和热钱涌动的热点,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发展调控的重点(表14)。

6.4 偿债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为44.1%。医药百家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5.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降低了0.2个百分点。整体处于通认的适宜水平40%~60%的下限,显示医药行业整体负债水平较低,而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经营风险相对稍高一点,企业经营安全、稳健、有效,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这亦是风险投资愿意向医药行业投资的原因之一。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和卫生材料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2.4、1.9和3.6个百分点,而医疗器械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各子行业中最低,为34.0%,这一子行业的融资筹资能力相对较强。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和生物生化制品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提升,显示前期的债务正在进行内部消化中,投资谨慎(表15)。

6.5 发展能力

2010年医药行业总资产增长18.9%,医药百家企业总资产增长率为31.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资产经营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兼并重组成转变增长方式的一大重头。资产的扩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有效、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本的情况下,扩大资产实力,使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进而为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7 结语

从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百家呈现规模水平扩大、增长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提升的特点。医药百家这个反映中国医药实力的群体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与提高,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研发创新等手段,正在集中优势,把大企业做得更大,并逐步地在做大的基础上实现做强。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形势不容乐观,资源与成本的压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医药百家企业面临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突破瓶颈是“十二五”面临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的基础。

篇12

【关键词】药品发展;形式;市场经济;实施战略

随着现代药品的经济增长,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药品消费也逐渐增长,不论便宜或贵重药品消费者对药品需求是量持续增长,为了适应药品行业产业发展,我市重点对药品市场整顿,对药品的注册工作,实行药品生产企业注册情况报备制度.加强了对其他药品企业监管,加强企业的自律意识,提高医疗产品质量。对此,宜昌市实行“三制”对药品的服务,即坚持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跟踪服务制;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2013年我市医药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红霉素生产基地. 全国最大的丁基胶塞生产基地;两家医药企业的8个产品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对抗禽流感药物达菲原料药试生产成功。

1.药品销售向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1.1医药市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格局.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样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形式,对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1.2 医药市场多层次方向发展构成的多层次,包括大企业或小企业对开放性市场进行招标,以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的零售市场,共同特点都是以药品市场为方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

1.3药品需求多样化: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够用量越来越大。针对有资金支持的消费者对高档药品,新药品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消费者任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在不同的购销过程中,从而形成新的格局.宜昌市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如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儿童用药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有所下降;保健品、名特优成药用药量上升.

2. 生产优质的药品并努力开发新药物从而推进发展.这其中包括. 原料药制剂工程.; 生物技术领域; 中药现代化等等

2.1原料药制剂工程包括:化学制剂工程、微生物制剂工程、生物制剂工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中药)等原料药生产制剂工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药品生产时一个特殊的制造加工过程.产品是治病救人的,是与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因此,优质的原料药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执行.宜昌市能生产多种化学原料药,总产量高达上万吨,能生产多种剂型的各种制剂品种,已初步掌握了具有世界共有的先进水平的制剂技术,原料药生产作为宜昌市药品行业发展已重大途径。

2.2 生物技术领域

在人才的规格要求上,宜昌市药品行业药品生产、生产制造、工程设计与建设和技术设备质量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要求必须掌握制药工程领域坚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宽广的药学专业知识和药品质量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才有资格进行药物生产、设计、调配等等。

2.3 中药现代化

宜昌市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为了加快实现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产业化.近几年来,宜昌市的中药产业发展迅速.每年能生产上万吨中成药,多个品种。中药的生产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基本上结束了原来只能生产膏、丹、丸、散的状况,在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现代化和生产的现代化方面,无论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产业的技术应用,还是从管理规范的制度和实施,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宜昌市药厂努力开发药品的新型制剂, 积极推进医药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医药企业提供原始创新能力和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宜昌市内包括国内生产仿制药的企业居多,对于自主开发的新药甚少几无.历来一直仿制别人的药品,对此,宜昌为了未来医药企业,加大了对仿创药的研制,在国外已有药品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对某项核心技术进行改良,从仿制药转型研发仿创药.使企业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制药企业转型是低附加值药品向高附加值药品转型,是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型.

4.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宜昌市上半年医药经济发展迅速,上半年,宜昌市采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主导产品、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有效措施,促使医药经济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逆势强劲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40%以上的增长,数据如下表:

由此医药市场经济逐渐上升,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市药品市场今后5年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其产值将达到上百亿美元,成为国内前列的几大医药市场,作为向特大城市迈进的宜昌,其人口比例随城市规模逐年递增,那么医药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大,医药企业的小型格局逐步打破,医药市场不断开发,产值也随之上涨。

5.对宜昌市药品迅速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篇13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威海市拥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 1.2 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篇14

1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及模型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三人共同提出的,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是研究同类型生产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J。采用DEA模型进行分析是因为DEA模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能对有多项评价指标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系统测量;二是评价过程以精确的数据为基础,可以避免运用其他方法时难以避免的主观随意性,使评价及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三是能够比较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的相对有效性;四是DEA综合模型不受加权、排序等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DEA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被评价的单位或部门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简称DMU),由决策单元组(DMU.)构成评价群体。处于同一评价群体的每个收稿日期:2008—12-31,修回13期:2009—04—16DMU确定的主导原则是:在某一视角下,各DMU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综合分析输入输出数据,得出每个DMU效率的相对指标,据此将所有DMU定级排队,确定相对有效的DMU.并指出其它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给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决策信息。研究DEA有效性是以生产函数y=f(X)为背景的。所谓“技术有效”是指若生产状态(x,Y)满足Y=f(x),则称生产状态(X,Y)是“技术有效”的(也即输出相对输入而言已达到最大),此时,点(x,Y)位于生产函数的曲面上。所谓“规模有效”,是指投入量X既不偏大、也不过小,是介于规模收益由递增到递减之问的一种状态(即“规模收益不变”的最佳状态)。1.1CCR模型CCR模型又称CRS模型旧1,它是由Charnes、Copper和Rhode三人共同提出的。该模型沿用Fan''''ell的固定规模假设,以线性规划法估计生产边界:凡落在边界上的DMU即为最有效率投入产出组合的DMU。其效率值为1;而其他未落在边界上的则称为无效率的DMU,效率值介于l和0之间。假设有K个被评价对象DMU。(1≤k≤K),每个决策对象均具有N种投入要素以及M种形式的产出,并且记DMUk的输入输出向量可表示为:玛=(善”%,…,~)1d=1,…,n匕=(Y”%,…,均)。√=1,…,凡Xii=DⅢt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y,i=DUMj对第r种输入的产出量基于此假设,可将简单的CCR模型公式表示如下:min(口),^2,≤,(公式1).xjxOXoJ5_^∑IAi≤ro,J-I。。Aj≥O,,=1,2,…,瓜其中,S一为各投入的松弛向量,s+为各产出的松弛向量;0、入i(j=l,…,k)、S一、s+为待估参数向量。1.2BCC模型BCC模型又叫VRS模型。CCR模型在计算综合效率时,是基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的,这一假设表明被考察单元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来等比例地扩大产出规模。这一假设是很难实现的,实际情况中,许多生产活动都不满足这一约束条件。后来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CCR模型添加了一个凸性假没:令王A,=1,这样CCR型就被改造为BCC模型¨],如公式2所示:rain(0)。∑X,A,<。OXo,(公式2)。I。∑yJA,≤Yo,J2I‘’,善A,21,A,>10j=l,2,…,几在最优解处,对那些非紧的约束,可以得到如下的松驰变量(slacks)$i-和5,+:f$i-=日‘善驷一荟A产。i=l,2,…,m{.一【s,+=乏A,,,口一Y#or=1,2,…,JDEA效率衡量可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可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Orientated)与产出导向型(Output—Orientated)。投入导向定义为不改变产出数量下,如何减少投入比例,使投入最小;产出导向定义为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比例下,如何增加产出,使产出最大。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技术效率值相等;但在规模报酬变动下,两者技术效率值并不相等。以上是我们所要求的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使投入(也即z。)最小化(也可称为投入导向模式InputOrientation)。同理,如果所要求的是使投入不变情况下的产出最大化,也可得出产出导向模型(OutputOrientation),二者的结论理论上并无差别。通过求解BCC模型,我们便能得到第k个被考察单元的技术效率0,同CCR模型所得到的综合效率一样:0≤0≤1,当0=1时,我们认为被考察对象是技术有效的。运用上述模型对每个DMU进行求解,我们便能得到所有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DEA模型的经济含义在于”J:(1)通常当0’=1。并且s--s+=O时,称被评价决策单元DMU。相对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已达到最优。(2)当0‘<1时,若8-≠0、s+≠0,则认为DMU。无效,或技术无效,或规模无效。若s一=s+;0,则技术有效,令K=I/0’∑A,,当K=1时,称DMUo规模有效,K<1时规模收益递增,反之递减。(3)若DMU。无效,我们可通过DMU。在相对有效平面上的投影来改进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在可以不减少输出的前提下使原来的输入有所减少,或在不增加输入的前提下使输出有所增加,使其转变为DEA有效。

2DEA模型在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运用

2.1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DEA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本文选取了2007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中R&D投入前二十位的省份(自辖市)组成样本,数据主要来自2008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2.2指标选取

技术创新系统是把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投入转化为创新的经济系统。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经济过程,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多种资源的投入,其中包括人员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R&D投入与非R&D投入冲o。因此,我们以科技活动人员数(11)、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t2)、R&D经费内部支出(13)以及其中R&D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14)4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技术创新的产出显示各区域技术创新投入要素组合的效果如何,可以用收益性指标与非收益性指标来评价旧1。收益性指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的销售收入;非收益性指标一般是指专利申请数,专利较接近创新的商业应用,能较全面地反映各区域的发明和创新信息。综上所述,我们选取专利申请数(01)、增加值(02)、新产品销售收入(03)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04)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见表1)。

2.3实例运用

将中国医药制造业R&D投入前二十位的省份(自辖市)技术创新系统看作4输入、4产出的决策单元(DMU),针对DMU建立CCR和BBC模型。运用Deap2.1软件,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表3):

3结果分析

3.1从整体看.根据效率值0可将上述20个区域分为三天粪第一类包括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东、天津、河南、北京、福建、重庆、四川,吉林、陕西。这十三个区域被评价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0、技术效率0及规模效率0都为l,并且8一=s+=0,达到了DEA有效——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规模报酬不变)。即在这些决策单元组成的技术创新系统中,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已达到最优。第二类包括安徽、辽宁、江西、广西。这四个区域被评价的技术效率0为l,并且s一=s+=0,达到了DEA有效.也即技术有效;但这四个区域的规模效率都小于l,分别为0.701、0.708、0.852、0.936,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即在这些决策单元组成的技术创新系统中如果不考虑规模效益,可以认为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已达到最优;但如果考虑规模效益,则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还没有达到最优,如果这四个区域增加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还可以获得更大的创新绩效边际收益。第三类包括湖北、黑龙江、河北。这三个区域被评价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0、技术效率0及规模效率0都小于l。并且s一及s+部分不为0,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说明这三个区域DEA无效,也即技术创新无效。对于DEA无效的决策单元可以通过“投影定理”适当改进,使其转变为DEA有效。改进公式为:x=0x一8一,Y=Y+B+.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造成的经济系统中对于投入凰可减少而保持原产出yo不变,或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将产出提高。

3.2区域技术创新无效的原因分析和可行的改进措施

(1)从投入角度分析河北区域的投入松驰变量s2一、s4一为0,而Sl一、s3一不为0;湖北区域的投入松驰变量Sl一、s2一、s4一为0,而s3一不为0;黑龙江区域的投入松驰变量S3一、s4一为0,而S1一、S2一不为0。都说明在创新投入中科技经费及RD经费投入或RD经费投入的占比相对不足,制约了以上三个区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考虑到这三个区域中医药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未来应加大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并提高RD经费的投入力度。

(2)从产出角度分析黑龙江区域的产出松驰变量S1+、s2+、s3+、s4+都不为…0湖北区域的产出松驰变量sl+、S2+、s4+都不为0I河北区域的产出松驰变量S2+、S4+不为0。说明以上三个区域在创新产出中专利申请数量、工业增加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或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方面相对不足,未来三个区域应该在技术创新方面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的含金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区域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从区域实际发展的角度分析和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