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经济效益范文

生态经济效益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经济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经济效益

篇1

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可能随意狂为,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切实措施。应对草地、林园稍做改良,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改变以往就养论养,就种论种,单一留养的传统种养模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资源利用地域划分上,对于草山、疏林地类,可经改良后发展牛、羊养殖;而对果、茶园,竹林、药材基地,为避免牛类大牲畜的踩踏或取食,应以发展山羊、禽类养殖为宜。在宜牧资源所处的陡坡、山体的中上部、管理较为不便的地段,应以发展活动力、爬坡力强,管理稍可粗放的山羊、黄牛为好;而在山体中下部缓坡地段,管理较为方便的地处,以养殖鸡等禽类为宜;在稻田中只适合于稻鸭混合种养与稻鸡轮作。在品种选择上,以选用适生性、活动力、寻食力强,肉质风味、市场行情好的绍兴麻鸭、缙云麻鸭,绿壳蛋鸡、当地芦花鸡,凉山黄牛、宣汉黄牛、当地本地种牛,波尔山羊等为佳。在生态养殖实践中,应密切注意与种植业产业基地建设、林地抚养、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紧密联系,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契机,致力于发展种、养、沼循环农业现代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增值,并以提高产出效益[1,3]。

2效益估测

2.1规模预测

根据资源禀赋和相关资料分析,借力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和省里扶持景宁县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实施之良机,通过人为措施的改良,适当降低栽种、留养密度,留置、套播优化牧草资源,辅之以诸如交通、饮水、栏舍等必要的设施建设,拟可以实现如下表1的养殖规模。以各类资源的80%面积可供畜禽养殖;养鸡以每年养2批,养羊、养鸭以每年养1批计算。由表1可以推测,如果能将景宁县可以用于发展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的80%加以利用,则每年可实现930多万头、只的畜禽养殖规模,相当于2010年77多万头、只畜禽养殖的11.7倍的饲养量,这说明在景宁县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2饲养产出效益

根据表1所列的养殖量,依据各类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拟可获得如下表2的饲养产出效益。牛以每年单体重225kg,纯收入以产值的25%计。由表2可见,如能将景宁县可用于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根据当地当前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每年可增加农业产值7.8亿多元,增加纯收入近2亿元,仅此一项,农业产值可比2012年的9亿元增加近1倍。可见,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景宁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3节省成本投入效益

实行生态种养,可起到产业互利共促的作用,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而养殖业则为种植业起到以养代抚,取食园内杂草,寻食植物害虫,控制病虫杂草发生为害,畜禽排泄肥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用[4-6]。根据景宁县的资源禀赋,如能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业,不仅可以促进景宁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资料与生产实践调查统计,可为种植业增加如下表3的养分投入[7],并拟可获得如下表4的节本效益。

2.3.1肥料投入以各类粪便有机质含量换算为栏粪便,栏粪肥以30.0元/100kg计;化肥价格以尿素1.82元/kg(含N46%),过磷酸钙0.52元/kg(含P12%),氯化钾3.50元/kg(含K60%)计。

2.3.2养鸡鸭饲料1.88元/kg,放养节省投食150g/只•天,年放养320d计。由表3、表4可以看出,根据资源禀赋,实行资源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质120648.86t,植物主要营养成分纯N6996.94吨、P2O56504.35t、K2O3576.65t。这就为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供了条件[8];并此可以增加农业纯收入19618.76万元,节省生产投入成本92854.3万元,节本增效可为景宁县14万多农业人口年均增收6632.45元,可见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3结语

篇2

【关键词】稻田养鱼;生态经济效益;探析

1引言

稻田养鱼作为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得到了农业生产领域以及农户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不仅能增加农田的经济收入,又可以防病治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兼顾社会以及生态效益。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稻田养鱼技术,提高稻田养鱼的效益,许多水产、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是能够综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实现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重要途径。

2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稻田养鱼使得养鱼不再另占耕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大大的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稻田养鱼通过人力建立起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鱼类可以起到除草除虫、防治病害、增肥以及加速肥料分解的作用。稻田养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对于高产的田块,其化肥和农业的使用量会更少,甚至完全实现了不施肥、不打农药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效的促进生态平衡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此外,鱼类可以吃掉稻田中钉螺等虫害,减少了丝虫病和血吸虫病对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的危害。稻田养鱼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

2.1生态效益

稻田养鱼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在稻田这个共生系统中,水稻与鱼类共同生活在其中,其中水稻这个系统的主体,而鱼则是依附在稻田中生活。水稻和鱼类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鱼类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翻动稻田中的土壤,吃掉许多有害的虫子,而且还可以改善田间透风、通光的条件,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的产量。与此同时,鱼类的大量残余饲料和粪便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与鱼类之间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是维持整个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杀虫的效果非常明显。大量的水田害虫被鱼类吃掉,大大的降低了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稻田养鱼可以有效的抑制病菌的产生。在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的病菌,从而避免或者减少病菌对稻田的侵染。从上述稻田养殖能量投入产出分析表格中可以看出,稻田养鱼与纯稻田种植相比,稻田养鱼所投入的能量少,而产出的能量多,光能利用效率高,由此可以证明,稻田养殖与纯稻田种植相比其生态效益更高。

2.2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的历史悠久,在农户的不断发展那和改进下,其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效更加明显。作为一种传统的稻田农作技术,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虫害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可以节约耕地的扩大再生产,可以通过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将稻田与养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减少占田挖鱼塘的面。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单一种种粮效益不高而导致撂荒等现象的发生,提高稻田种植的经济效益。在种植稻田的过程中,稻田里会不可避免的长出杂草,这些杂草会争夺稻田的养分,影响水稻的生长。然而在稻田中养鱼,这些杂草就可以作为草食鱼类的天然食物,不但可以减少鱼类饵料,还可以有效的铲除杂草。并且鱼类在自由活动中会产生大量残余的杂食以及一些粪便,可以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进而可以保证稻田粮食产量的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的产量。下边就对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更为直观的解读和分析。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分析表格如表2。通过上述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稻田养鱼与直接种植水稻相比,其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只种植水稻,因此,可以说明,稻田养鱼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应在农田种植中广泛的推广和实践。稻田养鱼建设还可以起到加固进、排水渠以及田埂的作用,因为稻田养鱼建设过程中会进行围护施工,这样可以避免农户每年维护田埂的工作,降低了因维护田埂而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更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而且鱼在稻田觅食的过程中可以疏松稻田土壤,改善稻田土壤物理结构,从而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去耕地。且由于草食性鱼类是以稻田杂草为食的,可以避免人工薅秧除草的工作,为农户减少一定的人力以及成本的投入。现在稻田养鱼得到了政府以及当地的支持,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而且很多地区因为稻田养鱼的特色,大大提高了该地区的知名度,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因此,一系列的休闲山庄、农家乐等迅速发展起来,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的农户也因为稻田养鱼发家致富,大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稻田养鱼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节约农业投资成本,而且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结语

篇3

一、树立科学的理念

要实现两个效益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树立一个科学的理念:既不能过分强调绝对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强调绝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该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森林只有实现了生态效益,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样也只有经济效益发挥的好了,才有条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在林业经济的开发中必须做到合理的开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二、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发展要多元化。我们必须根据林区或者林区周边环境特点,在坚持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经营。另外,由于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期性与林区居民要求增加经济收入的短期性存在着矛盾,在发展林区经济时,必须把林业作为林区生态经济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来看待,始终把林区的生态效益放在重要地位,并根据林区的特色来规划森林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形成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把“以林业为基础”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三、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要求把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林业经济,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林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且森林的大部分功能与生态有关,因此,林业的发展应该服从于森林的生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态林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并为保护动植物物种以及遗传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同时,生态林业实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营林人和全社会的利益的共赢,也实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加强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它要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林业生态的承载力相协调。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环境的保护应该是一致的,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短缺问题出现时,应该正确面对,进行原木林产品技术和节约技术的开发。我们要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维护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森林资源的培育、恢复和发展工作,必须切实依靠科技创新。这是由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人工培育林的生长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因而,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于森林具有被破坏后恢复原先的功能的时间相当长的特点,而依靠科学技术却可以促进其恢复的进程。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开发利用与及时更新并重,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管理,注意开发利用、更新和抚育三者的平衡,以保证林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传统的林业经济结构是以木材的采伐和利用为主,既制约了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损害了生态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挥林业景观优势,建立优质的生态旅游区。其次,以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原料林等短周期林木资源和其它相关林木资源的建设。根据地方林木资源特色,发展本区域优势林业产品,从而解决林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再次,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把过去由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技术性的加工和开发转变,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总之,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六、坚持抚育间伐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与长期以来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不注重维护和培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进行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使其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必须正确处理好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间的关系,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抛弃那种不分林种,覆盖式采伐,不及时更新林木等错误的做法,做到用科学的采伐与更新相结合。从而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源节流,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首先,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行森林资源层级负责制。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把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发展林业经济作为其任期成绩指标,建立森林资源首长目标责任制。把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生长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杜绝火灾、病虫害和乱砍滥伐纳入任期目标,列为考核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合理的限制森林资源的采伐。针对我国森林资源少且综合利用率低的情况,应该调整采伐结构,挖掘木材潜力,增强木材的利用率,减轻木材的开采压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充分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替代产品,减少原木消耗,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

篇4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途径分析

建设高效的人工符合复合群落,不但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有助于发展商品经济效益,并能让群众脱贫致富,树立以林为主,多种的经营管理理念,可以在因地制宜的建设中做好商品基地的林业分区,用以吸引更多的农民逐步走上兴林致富的道路,进而大幅度的提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

1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概述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林业生态效益,另外一方面是林业经济效益。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进程中,林业生态效益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状况,净化当前空气环境,并能在防风固沙上面起到良好作用。林业经济效益则体现在林木成才和建筑使用上面,特别是现在比较盛行的家具制造业或者水利工程行业生产进程中提供的木材使用,都隶属于林业经济效益范畴内,林业经济效益让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在满足均衡的前提下有新的发展规律,但在发展进程中需注意经济效益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处于不可分割的状态。故此,从博弈角度探寻,林业生态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之间有抵消关系。若生态平衡在离开生态效益后,必将遭遇到破坏,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生态平衡若离开了经济效益,那么生态效益的存在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而,要将领域生态效益与林业经济效益结合开来,看成一个整个。既通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总体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让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能有质的飞跃。

2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2.1加大科学投入管理

结合当前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状况可以获悉,管理进程中若忽视林木管理,将管理重点集中在造林方面,会忽视林木的质量,虽然林木的种植数量大大提升,但是整体的造林管理还存在诸多弊端,导致造林结束后不能重视管理和维护林木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屡见不鲜。结合相关调查我们能够获悉,人工造林中,林木比较矮小,所以生长速度缓慢,出现这些状况后多都归结为自然生长条件不利,其实究其根源是管理不善。管理问题的出现不但影响林业的经济收益,也会使林业的生态效益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整个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严重不达标。资金、劳动力、管理的不善和不合理,让林业抚育技术存在较大漏洞,为此,提升林业生态效益水平的前提是要加大相关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并需完善林业管理措施。

2.2提高重视创新手段

结合相关调查我们能获悉,林业发展进程中更多追求单一的效益,但是却没有在总体效益方面有所忽视,这就导致我国的林业生产模式过于简单和片面。这不仅制约我国林业的综合性效益,也不利于我国林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为大幅度的提升我国林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就要先正确的认知我国林业的双重特性,特别是在思想上有较高的关注度,并需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上进行创新。林业木材生产主要是基于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存在的生产基础。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因而现阶段对于两方需有正确的认知,在定位二者关系的时候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

2.3结合发展实际选择合适苗木种植

林木种植时,为让林木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确保林木的成活效率,就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让自然环境与实际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即选择的林木品种多样,不要过于单一,这样可以满足苗木类型的多样化需求,不但能利于林木生产,与此同时也能让林木在适宜的环境里面茁壮发育。如,在黄土高原环境内,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导致这一地区地表较多,植被也很稀疏,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表环境,并且处于半湿润温带季风性气候,水分补给不是很充足。加之地域内的自然环境情况不同,因而种植的树苗类型更具多样性,如果想要在该区域造林,就要选择坡度较为陡峭的沟谷地段,选择的种植植物多为侧柏和油松等材质的树种,但是在坡度比较缓的区域,最好选择山楂、葡萄这类经济林木。由于黄土高原多年的植树造林能力,为实现植树的价值或者意义,就要在加大树木成活效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2.4合理配置植被

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构建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充分和正确的认识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由于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和基础。尤其是系统化建造进程中,若单纯的考虑苗木选择状况显然不是很全面,具有片面性,故此选择进程中需做好苗木的搭配和植被灌木的类型筛选。目的是形成一个高低错落有致的复合型人工生态群落。建立小生态循环系统的前提是先要构成大生态群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林地使用效率,而且也能提升林木的产量,更能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根据实践经验获悉,复合式人工生态群落建立进程中,为让群落更为多样化,将署类植物、黄花菜等都引种到林木下方或者林木周边进行种植,能够让局部的群落更错落有致,并且利用各类植物的不同特性,使植物生存环境更优化,保护周边环境,满足生态平衡。如黄花菜的肉质根部能够均匀的散布到整个土壤中,并且网状的根须要渗入到土壤的每一个角落内,这能防止雨水冲刷和侵害土壤,改良土壤状态后,让树木生长更具有优势。

3结语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能离开林业生态效益而单独存在的,在效益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进程中,为达到思想共识,就需创新生产和经营理念,不断的带动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无限动力和活力。

作者:杨长明 单位:辽宁省康平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赖莹莹.刍议如何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6):11-12.

篇5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包括林业生态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两方面。在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林业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保持、空气的改良净化、防风固沙等作用上;而林业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林木成才可为建筑行业、造纸行业、家具制造行业及水利工程等提供生产生活所用的木材上。在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生态效益是建立在生态平衡规律基础上的,而经济效益是受经济规律制约的,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关系。从博弈的角度来说,林业生态效益与林业经济效益又是互为补充、互为抵消的关系。生态平衡离开了生态效益,生态必将遭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平衡离开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应把林业生态效益和林业经济效益看做一个完整的整体来提升。也就是说,可通过对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来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2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构建了综合性的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如果想要对林业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探讨,就要依据目前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林业生态系统入手,对其功能和结构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找出林业生态效益系统发展所遇到的瓶颈,从而找出方法突破这一瓶颈。因此,通过对林业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得出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需从以下途径来展开。

2.1提高重视,创新手段依据相关调查发现,在以往,我国的林业发展只注重对单一效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对整体效益的追求,致使我国的林业模式过于简单、片面。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林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及我国林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要想使我国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要正确认识我国林业的双特性,同时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上进行必要的创新。林业木材生产是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互为依存、互为提高。因此,现阶段一定要正确认识、定位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

2.2加大投入,科学管理从目前我国林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来看,只注重造林而忽视对林木的管理,只注重林木种植的数量而忽视林木的质量,造林时注重了对林木的管理,造完林后忽视对林木的维护和管理等现象仍很普遍。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很多的人造林中,林木非常矮小,生长速度缓慢,这都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效益,而且对林业生态效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严重失衡。究其原因是由于资金、劳动力投入不足,管理不科学、不合理,林业抚育技术存在问题等造成的。所以,要想提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就要加大对资金、人力的投入,并且要加强对林业的管理。

3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苗木

在林木种植中,为了使苗木适应当地的环境,保证成活率,就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苗木。同时,要注意选择苗木不能过于单一,应实现苗木类型的多样化,这样有利于苗木的生长。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这一地区地表,植被稀少;地表形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水资源短缺等。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种植苗木的类型也要多种多样。如果在这一地区进行造林,笔者以为:在坡度比较陡峭的沟谷地段,应选种如侧柏、油松、香椿及毛白杨这样的用材树种;而在坡度相对较缓的地段,要选种山楂、葡萄、大枣、酸枣、沙棘及花椒这样的经济林。黄土高原多年的植树造林实践也早已证明,要想实现植树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树木的成活率,就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

4优化配置,复合人工植被

在构建复合人工林业生态系统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分、正确地认知各种植物相互间的生态关系,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实际的林业生态系统建造中,只考虑苗木选择是不全面的,还应选择好能够与苗木相互搭配的植被类型和灌木类型,以便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高矮适宜的复合人工生态群落。先形成一个个小的生态循环系统,然后在构成大的生态群落。这样既能提升林地的利用率,又能提升林木的产量,真正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依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建设复合人工生态群落时,可以将一些薯类植物、黄花菜等引种到林下或树木周围。如黄花菜的肉质根能够均匀地散布在土壤中,网状须根密布土壤表面,其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等对土壤的冲刷与侵害,利于改良土壤,利于树木的生长。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