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的重点范文

基础护理的重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0 15:16:41

基础护理的重点

篇1

关键词:基础护理 护理质量 护士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最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1]。2013年卫生部倡导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将医院标准与患者标准相结合,使评价标准更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2]。在此新形势下我院针对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以往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

我院以往的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依靠护理部、大科护士长及各护理单元护士长组成的三级督导和护士的自觉性来完成。护理部没有制定出量化和细化的管理规章,导致管理被动、处罚无力;在临床科室护理工作量大加上部分护士、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职能、范畴界定不清,由陪护人员帮忙翻身叩背、鼻饲、做口腔护理等均视为平常,未意识到自身职责及其所蕴涵的专业技术;部分高学历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低,对临床重复性基础护理操作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认为是保姆行为,重治疗,轻护理,出现了病人三短九洁都由陪护执行,大小便标本没有正确指导留取,导致有时病人出院了病历上仍缺大、小便检验报告单等一系列问题。

2.措施

2.1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是行为的风向标。思想道德教育要列入长期的措施严抓不懈。为此护理部安排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反复强调护理职业道德。通过这些活动,重新找回了广大护理人员对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树立了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敬业乐业,忠于职守,救死扶伤。

2.2将人文精神融入基础护理实践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基础护理服务对象是病人,如何关注病人满足病人的各项需要是基础护理工作的重点。我们在全院各护理单元开展了“假如我是病人”、“假如病人是我的亲人”等活动,通过换位思考,促使护士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角度,从病人的角度感受需求,活动成效显著,当有病人角色再转回护士角色后,更贴切的了解病人所需,真正急病人所急,送病人所需。

为了使我们的“人文精神工程”细致化,我们提出了“三个一”、“十个点”活动。三个一:首诊病人一杯开水,接诊病人一个微笑,遇到病人一声问候;十个点:动作美一点,笑容甜一点,关心多一点,话语亲一点,治疗轻一点,观察细一点,巡视勤一点,专业精一点,感情浓一点,服务广一点。

2.3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基础护理的有效实施,我院建立了医院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基础护理小组的三级护理管理。病区基础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基础护理质控员―责任护士构成,小组成员签订责任书,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从组织机构上得以保证,真正实现了长期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评价的全院性基础护理质量控制工作。

3.成效

实施以来我院住院病人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每月星级护士的评比最大程度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服务更加积极主动,病人感受到全程被关怀与重视,因此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由于基础护理措施的落实到位,一些意外事件及时得到了处理,如躁动病人的防坠床护理、术后患肢制动约束等。干预措施的行之有效,意外发生率明显下降,确保了住院病人的安全。

4.体会

我们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的培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基础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使护士尤其是新上岗护士改变了以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她们认识到了基础护理丰富的知识内涵与重要性。

通过建立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各级质控组织,实施有效地考核,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得到了更好的细化和量化,虽然在实施初期有很多护士因为没有得到五星级护士称号而有所抱怨,但这刚好促使她们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主动向五星级护士学习靠拢,而最终考核成为五星级护士。随着满意度的提高,全院形成良好的医疗护理氛围,也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更加得到病人和医生的认可,充分体现了护士的专业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苏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2]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

篇2

[关键词] 优质护理 基础护理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93-0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生活服务及完成常规治疗等,均属基础护理范畴。它既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又是病人诊断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不仅反映了护理水平的高低,而且反映了管理质量的优劣。而限于目前护理人力资源普遍短缺的现状,以及护理人力配置、工作安排等方面诸多不合理问题,基础护理的提升受到一定限制。所谓优质护理服务,即在临床护理服务活动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生活的”服务[1],其中心就是创建一种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使临床护理工作真正以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社会为目标,树立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优质护理试点前后的同期(即2010年4月-7月及2011年4月-7月)相关数据。其中包括出入院人数、手术人数、一级护理人数、患者满意度、陪住率及基础护理工作量(包括口腔护理、会阴擦洗、洗头、床上擦浴等)。

1.2 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试点病房共有床位46张,主要收治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意外患者。试点前床位与护士比约1:0.32,试点后增至1:0.4,同时增加了2名护理员。

1.3 统计学方法 原始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及X2检验。

2 结果

2.1 试点前后相关人数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 1 试点前后基础护理工作量比较(χ±s)

2.2 基础护理工作量比较(见表2)。表2显示,将试点前后基础护理工作量进行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

表 2 试点前后基础护理工作量(次/d) 比较 (χ±s)

2.3 陪住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试点前后陪住率分别为69.4%、16.7%,经检验,P

3 讨论

3.1 合理配置是护理管理的基础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的数量是护理管理的基础。优质服务启动后,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3],心内科病房护士人数从试点前的15名增至18名,同时配备了经过培训和考核的护理员2名,有力地保障了基础护理质量。

3.2 合理安排是落实基础护理的关键 合理的排班应考虑到病人的病情、危重病人数、基础护理工作量、病人起居习惯、护士能力、护士需求等5个因素。病房根据危重病及基础护理工作量进行班次调整,同时根据患者生活起居习惯,加强晚夜班人员配备,由原来的1名增加至现在2-3名。白班护士的上班时间前移,以满足患者的生活起居需要。做好月排班和日调度。每日排班,充分体现“责任到户”的排班理念。对护理员同样实行弹性排班制,根据病人的生理需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在护士长的领导下由主管护士对护理员灵活管理,但护理员不能照顾危重症病人。

3.3 加强管理、确保巡视到位是减少陪住率的前提 探视和陪住对于患者而言是必要的。患者通过亲友的探视、陪住产生心理上的安慰感,有利于早日康复。但是探视和陪住人员的流动性,既干扰了患者的休息,影响了正常医疗秩序,又增加了院内感染机会[4]。针对探视和陪住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心内科患者的特点制定了人性化的陪住标准,并调整了探视时间。在陪住减少的情况下保证了基础护理到位。因此,突出对危急重症病人的有效管理,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取得合作,是陪住率下降的关键。

3.4 强化分层管理是调动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试点后再分层管理的基础上体现“责任包干制”原则。主管护士任组长全面负责本组病人的护理工作,特别是药疗管理必须由主管护士完成。危重、一级护理病人的护理工作(基础护理、给药、治疗及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均需由主管护士或护师亲自完成,同时主管护士还要负责对下级护士进行工作指导。执行护士、基础护士在主管护士的指导下负责本组非危重病人的护理,发现问题,及时与主管护士沟通。护理员只负责普通病人的一般生活照顾。通过分层管理既能保障护理工作的质量,又能将基础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增加患者满意度。总之,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满意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根本,以管理为关键的全程优质护理,才是强院之路。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部在南京开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R].2010.

[2] 刘苏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篇3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模式;基层医院;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124-02

2010年3月国家卫生部下达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以进一步强化对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管理,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1]。优质护理服务示范a工程的实施对医院护理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效率等。本文结合工程在本院实施的现状,具体探究了优质护理服务对基层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的影响,现将具体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本院把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做为第一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区;2010年9月,着手开始第二批试点相关工作,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试点病区中,患者数量为47~62例,平均51例,护士15~26名,平均17名。试点病区的床护比为1:0.25~1:0.45,平均为1:0.37。患者住院时间为7~45 d,平均16 d。

1.2 方法

1.2.1 统一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不仅是医院护理水平的体现,而且是医院管理水平的反映。基础护理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也是患者接受诊疗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包括完成常规治疗,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生活服务等[2]。本组研究关于基础护理的落实主要包括两种方法:第一,理论学习。为了积极相应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号召,护理人员在护理部、护士长等领导带领下以推选代表论证、小组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基础护理的内涵和对患者的重要性;第二,实践检验。要求护理人员将所学基础护理知识和心得落实到护理实践中去,工程主管领导带领专家队伍对护理人员具体的实践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1.2.2 优化管理临床护理工作时间首先,简化护理病历书写表格并重新规定书写要求。护理记录旨在从接触患者的过程中获得其病情变化的一手资料,为患者接受进一步的诊治提供参考。为此,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程试点时,将与医生记录重复的内容如护理病历首页等从护理病历中删除,同时规定护理人员将书写病历的时间安排在患者给药、基本治疗后。

其次,实施临床护理的时段模块管理方式。依照患者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时段模块管理规定。护理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基础上,还应注意时间管理效率,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高效、到位。同时,将基础护理内容纳入到全天护理工作中,将以往的晨间、晚间2个时间段的护理改为晨间、午间及晚间3个时间段的护理。

再次,改善护理临床路径模式。针对同类型患者人群,构建一套标准化的护理程序,让患者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护理。以表格的形式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内容列出,同时将患者的基础护理措施、专科护理措施、专科监测和评估、诊治措施和宣教护理等内容明确列在其每日的护理临床路径之中,使护理人员有章可依。

1.3 统计学方法

2010年6月起,每月给试点病区的患者、护士、医生发放相应的“满意度调查表”,对163名患者、68名护士、52名医生进行随机调查,现场完成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83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7.53%,借助SPSS 14.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2 结果

统计发现,试点病区99.7%的患者、医生、护理人员对本院强化基础护理的做法表示认可;在使用新版护理病历后,100%的责任护士每日能在半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工作;新实施的时段模块管理方式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7.6%的护理人员表示工作负担加大;对于改善临床护理路径的做法,100%的护理人员认为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其中,如表1所示的护理工作时段模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 讨论

通过上述试验可知,在基层医院普及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改善护理工作模式,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依照患者自理程度提供有效护理服务。根据Orem自理理论[3],责任护士应依照患者病情、护理级别以及自理程度每日对基础护理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以切实满足患者需要。因此,建议医院护理部门制定不同护理级别的基础护理工作内容及标准,并在公告栏内予以公示,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监督。责任护士在完成每日护理工作之后,均应认真填写护理病历,注明患者自理程度变化情况,为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护理服务。

其次,切实践行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主要负责一级护理患者、危重患者的护理,责任护士、执行护士以及基础护士组可以成立责任小组,明确各个主体的护理任务,上级护理人员可以监督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但是下级护理人员不可越级[4-5]。责任制护理能够真正地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精神实质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患、护、医的满意度,需要在试点病区外的范围进一步推广实施。

最后,进一步强化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基层医院护理部和护士长应该加强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并时刻重视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护士长每日检查基础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护理部每周督导、检查各单元基础护理的质量。并对病房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予以督导改进,并跟踪检查管理,不断深化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6]。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正对基层医院护理工作模式产生极为有益的影响,这些改变正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会芝,卢杰骆,金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工作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29-31.

[2]王宝珠,付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基础护理内涵[J].护理研究,2010,(28):44-46.

[3]徐国仙,陈芳芳,吴云花.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产科护理品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110-112.

[4]朱丽丽.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为契机全面提升供应服务质量[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4(11):130-132.

[5]温雪霞.浅谈如何搞好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疗养医学,2006 ,15(2):130-131.

[6]王彩云,贾金秀.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32-33.

篇4

我院做为卫生部开展基础护理六家试点之一,既是一种信任,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与责任。基础护理到底是什么?…做为一名临床护士,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试点工作中,在平日的实际护理工作中,让我对它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基础护理,学科角度的定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应用技术和护理艺术,为人们生老病死这一生命现象的全过程提供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服务。而我的理解,从简单而实用的语言来讲,就是除了医生干的大事,其他的相对而言也就是基础的护理了,包括病人不能自理的日常生活,维持昏迷病人的身体机能需要等等,基本卫生,基本生命体征,病情的观察,为了协助医生的手术做的准备工作等等。

做为一名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我自己对基础护理的开展、实施感触颇深:我们科室从科主任到护士长,再到全体工作人员都非常重视基础护理和争创优质服务活动,能够成为医院首批优质服务试点病房,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对我们工作的推动和鼓舞。许多护士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是个大学毕业生,怎么能给病人整理床铺、洗头、洗脸,甚至伺候大小便呢?那可是保姆干的活,让不是大材小用了吗?其实不然,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病人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是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诊疗效果和危重病人的救治。举个例子,如果因为未做好床单位的整洁而使患者产生褥疮,未做好会阴护理使患者尿路感染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心有触动,于心不安,不仅如此,在重症监护病房,做好基础护理更是至关重要。

我本人做为一名护士,一名监护室的护士,一名监护室的男护士,我觉得基础护理在我们科室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在这一理念提出之时,我们科就一直在做这些最基本的护理,它的提出让我们的这些护理更规律、更有计划,更明晰了。为了将基础护理的试点工作做实、做细,月,又试行分层护理来完善和推动基础护理工作。依据我科收治患者和护士排班的特点,将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排班,主管护士,执行护士,助理护士,三层护士层层管理,层层相扣,既分工明晰,又相互合作。eicu实行的是无陪护病房管理,护士排班实行12小时制。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患者的一切都由护士去做,本来就因为病情的危重让家属非常担心,若是因为一些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没有到位而让患者家属更加的焦虑,对我们失去了信任,这样就使我们的护患关系更加紧张。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我科每天轮流为他们床上擦浴,洗头,随时修剪胡须、指甲,保持患者的干净,每2~3小时为病人翻身,叩背,协助患者进餐……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沟通困难的患者我们还准备小黑板、特殊的“呼叫器”等以便护患之间的沟通,面对这些特殊的病人,12小时工作下来让你忙碌而又充实,更需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诚心和热心”,我们的点滴付出,都得到了家属和患者的充分认可,今年科室的护理满意度较去年有明显的提升,这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重要和必要。通过基础护理的实施和分层护理的辅助实施,我的体会是: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还增强了低年资护士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同时巩固了护士的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工作着,收获了快乐;我们辛苦着,收获了心安,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岁月里,在我们的漫漫职业道路上,通过辛勤的努力,奉献爱心,让我们的护理工作越走越远!

篇5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护理;实践;效果

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治疗效果、医院效益及医院发展[1]。

基础护理的主要内容为生活照顾、饮食护理及观察病情等[2]。它直接为患者提供各种生活和技术服务,是最能贴近患者的护理方法。根据少数民族地区风俗、、生活习惯的不同,我们采取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风俗习惯的动态护理特点,在抓护理安全的基础上狠抓了基础护理的到位管理。对危重患者、一级护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者)“三短六洁”的护理措施落实到班、时间到人。重视最佳基础护理流动红旗评比,促进基础护理质量达标。现将我院实施优质护理的情况总结如下。

1 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1.1 进一步组织学习由新疆护理质控中心下发的5本护理指导用书,即:《医院护理工作制度与护理人员职责》、《护理质量管理指南》、《护理人员消毒防护技术及操作指南》、《护理工作应急预案指南》及《护理文书书写指南》。

1.2 全院各科室将原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分类建档、组织学习,各科根据收治疾病的种类,至少建立5种本科最常见的疾病常规,并要求每位护士掌握。

1.3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实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原则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全院各科尤其是试点科室按照本科的特点制定适应本科的实施方案,制定质量规范和标准指导临床工作。

1.4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实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制定出了“吐鲁番市医院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标准”包括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标准,作为护理质控的项目之一,保证基础护理落实到位。

1.5 改变排班模式 改变以往的功能制排班模式,探索成组护理的排班模式,实行责任包干制排班,固定护士所管床位。责任组的组长为高年资主管护师,并配有护师、低年资的护士及助理护士,各班均保证每班至少有两名护理人员在班全程服务,并增加了“帮班”,尤其重点科室,如:外二科、急诊科、儿科、产房实施各班双班;其他科室只要有危重患者,在第一时间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根据情况启动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及时增援护士,保证基础护理质量的落实和护理安全。特别是危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者,护士谁负责谁护理,把基础护理落实到每一个班次及每一个人,做到患者不洁不交不接,床单位不洁不交不接,呼吸道护理不到位不交不接等。

1.6 配备各种基础护理用品,方便护士工作 为使各项基础护理工作能顺利开展,在患者入院当日告知基础护理所需物品准备的清单,科室还配备了患者使用的脸盆、脚盆、剃须刀、洗发水、指甲刀等用物,以方便护士工作。

1.7 确定每周三为基础护理日 床单位整理工作由每日晨间一次改为晨间及下午各一次;当班完成新入科患者的个人清洁卫生;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均由护士完成。

1.8 为保证基础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各科每日晨间及晚间由护士长及组长进行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检查,每月护理部不定期,不同时段的进行质量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进行整改。

1.9 增加了病号服、被服的配备基数,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1.10 按照《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各科尤其是试点科室加强了各项基础护理,如:为不能自理的患者喂水、喂药、喂饭、洗漱、擦澡,协助入厕、活动、护送检查等;

2 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改善护理服务

2.1 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切实落实工作责任确定外二科、急诊科、妇科、内二科作为我院的首批试点科室,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提供规范、安全、有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并通过公示栏公开分级护理服务标准、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服务内涵和工作标准,接受患者、家属和社会的监督,并在每个病区张贴。

2.2 将每周三定为基础护理服务日,在护士长的带领和指导下具体落实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为患者洗头、擦浴、剪指甲等,真正做到“三短”、“六洁”、“七知道”,每日翻身、扣背、吸痰、擦浴等一样不少。

3 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丰富工作内涵

3.1 组织全院护士学习沟通的技巧,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患者较多的特点,提倡汉族护士学习简单的常用民族语言,积极减少语言沟通障碍,以增进沟通,使护理贴近患者,着实解决患者的困难,提供双语服务,提高年轻护士的沟通能力,及时为患者答释疑惑,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改善护患关系。

3.2 在做好规定护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将有关内容贴在排班本上并将达标项目落实到各班次。

3.3 加强卫生健康宣教,制定护患联系卡、术前术后教育卡,严格明确基础护理中护士的职责和陪护的协助范围,增强安全意识,达到安全护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及时上报意外事件,人人参与病房管理,做好护理安全。

3.4 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护理文书书写多采用表格式书写,将关键点书写清楚即可,使护士又更多时间完成临床护理工作。

4 完善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

4.1 完善了临床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考核指标,保证护理工作的落实。

4.2 每日晨间及晚间由护士长或责任组长对基础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护理部每周定期监督考核,做好质量考核,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并在全院护士长会议上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改进。

通过我院实施优质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更明确,操作流程更规范,工作思路更清晰,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5%以上,医生对护理工作得到了肯定,院长对护理工作更满意。

参 考 文 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28-02

该文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试题中的基础护理学部分,为今后护理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教学和复习方案,促使基础护理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将具体的报道作如下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该次研究对象,试卷内容以模块的形式体现,重点分为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其中专业实务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操作的熟练情况、护理伦理、相关疾病的病理分析及辅助检查等一些基础性医学知识;而专业实践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各种疾病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具体包含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情况、治疗原则、护理干预促使及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1.2 方法

根据所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进行归类整理,按照试题学科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将其分成不同护理模块,对试题归纳并总结了解到所有考试试题中包含基础护理部分、内科护理部分、儿科护理部分、妇产科护理部分等,这些内容具体考察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实务;另一类是实践能力,通过归纳并分析近4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及试题的发展趋势,深入探究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提高护士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的通过率[2]。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

该次研究中,对所有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数资料使用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 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通过分析近4年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并将其围绕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两大类试题展开讨论,最终结果显示:基础护理部分有35道专业实务题,内科护理部分有30道专业实务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6道专业实务题,儿科护理部分有8道专业实务题,外科护理部分有25道专业实务题,其他学科有31道专业实务题;基础护理部分有2道实践能力题,内科护理部分有45道实践能力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9道实践能力题,儿科护理部分有12道实践能力题,外科护理部分有30道实践能力题,其他学科有37道专业实务题,试题之间的比例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

3 讨论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表明:对《基础护理学》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根据无法满足护理学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延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课堂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地位,无法提高护理实际操作问题,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包含: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乏,基础护理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法不灵活等,这些问题导致《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通过率较低。因此,针对这一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在学习中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技巧,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4]。

篇7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

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

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结语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2011-12-31)[2016-02-01].

[2]金叶.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困境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63-64.

[3]王岚,闫贵明,曹晓娜,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2):100-102.

[4]郑金伟,叶菊风,李闪闪,等.国内护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理论成绩影响的Meta分析[J].医学信息,2015(43),78-79.

[5]李根亮,李韬,李曙波,等.医科生对实验教学中实施TBL教学法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108-109.

篇8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教学实践

引言: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是将护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是各大教育层次的护士生们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护士生的技能素质水平,从而为临床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主要通过如下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护理学是护士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培养护士生护理技术的重要学科,现阶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对此,在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时,要打好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发展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在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将基础护理学的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将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如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都是基础护理学中较为复杂、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穿插图片、影像等方式,将较难懂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调整好教学节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主场地,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好课堂气氛之间影响着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投入情况,影响着整个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要面带微笑为学生授课,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操作时要将模拟人看作真的病人,要有人文关怀。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药采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提出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对妇产科的护理方法时,教师可先设定好命题,如面对剖宫产的患者,整体护理所需要的步骤有哪些?通过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进行操作者、病人、评判者的角色互换,在练习中不断交流感受和想法,纠正错误、点评不足,当操作练习中遇到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问题归纳汇总后,向指导老师请教。

四、加强基础护理学的实践操作训练

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要兼顾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训练的教学搭配,要增设基础护理学的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根据基础护理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数,以培养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护理技巧,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能力。

如教师可以根据基础护理学将实践操作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进行反复强化的训练,加强对护理技巧的掌握和总结,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从人体模型或者病人进行综合型的实际操作。在实践技术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好学生对护理方面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中的紧急应对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

护理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考试考核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还可以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护理技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护理知识能够融合到实践操作中。

如基础护理学的考核的内容不要仅仅是单一的操作考核,要丰富考核的内容,从日常教学中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成绩和考勤情况都可以纳入护理技能考核的内容中,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中体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也可以作为考核标准,还有对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考核等等,在不同层面上增强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全面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知识,掌握基础护理学技巧提供有利的督促作用。

六、将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融合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

医护生不仅仅要具备完善的职业技术、丰富的医疗护理的知识储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所谓的职业素质就是医护人员的医德和职业操守,医护人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患者各种各样,医护生必须要保持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准则,才能更好的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

例如对于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就应该加强对医护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医护生对工作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精神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护理中要保持工作严谨、认真、仔细的态度,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一个医护生完成护士角色的转变。

结语:通过以上对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可见要想加强对护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尝试,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培养护生高水平的护理技能,能够在未来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护士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利用课件教学、开放实验室等举措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柳秋实;解霜雁;护理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2):期12-13

篇9

1.1一般资料

2011-01~07我院妇科住院患者600例,均为女性,年龄21~78岁。其中子宫肌瘤3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101例,宫外孕40例,卵巢癌35例,宫颈癌40例,其它病例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两组年龄、病种、病情、治疗方法、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士每天按照分级护理标准要求及基础护理服务项目适时提供基础护理服务。

1.2.2观察组护士每天告知患者及家属各项基础护理的内容及时间并按照分级护理标准要求及“妇科基础护理时间表”,在规定时段内提供对应的基础护理服务。

1.2.3两组患者均由相同的护理人员提供服务。

2结果

按照基础护理时间表实施护理(观察组)与没有按照时间表实施护理(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部和科室的护理质量考核与住院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达标例数(达标率)、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达标例数(达标率)及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人数(满意度)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护理基础教学;职业能力

在护理基础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运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对促进学生的护理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正确认识应用翻转课堂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探索与完善。

一、在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意义

首先,与传统的护理基础课堂教学不同,应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其学习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集中学习一些难点与重点知识,在课前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资源进行预学,课后可以利用其进行复习。这样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1]。

其次,翻转课堂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并且是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教学资源呈现出来,进而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可以在教师设计的与真实的病房环境的教学情境下,学习相关的护理技能,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在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紧密结合教学背景,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

在开展护理基础教学中实施教学背景分析是基本教学环节。教学背景分析是具体包括岗位分析、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岗位分析就是要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从而对其进行指向性的设计,将就业作为其开展课程的导向,将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也能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材分析就是要对护理基础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结合在教学中已有的教学资源对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设计,对学生的预学途径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在预学的过程中就能有所侧重,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情分析,就是要对当前学生已经掌握的护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够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情况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二)编排预学活动,提升学生技能感知水平

在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了保证实现其教学效果,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就能够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护理动作、护理技能形成初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集中讲解学生存在疑惑与理解困难的知识点,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2]。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护理基础教学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通过应用教师提供的预学案,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查找与学习,同时学校应该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与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预学的实验室和实践场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也可以启发学生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探索,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预学中集中存在的问题与学习难点,在教学中就可以进行集中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护理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护理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进行预习,对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形成初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集中对自己存在疑问、困惑的地方进行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展示病例,学生对护理动作进行纠正的教学程序,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并在教学结束后及时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典型问题要进行集中讲解[3]。

三、在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要想实现其教学目标还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首先,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为应用翻转课堂,大部分教学资源来自于计算机网络视频,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后,要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翻转课堂视频。因此,就要求教师能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能够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件,使学生通过高质的翻转课堂视频进行预学与回顾,从而有效提升其教学质量与效率。

其次,也要求学生能够不断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护理基础教学翻转课堂的直接参与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对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前,主动积极的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学习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并能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4]。

最后,还需要学校能够给予大力的支持,因为护理基础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练习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同时,在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对电子资源设备的配备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校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购置必要的教学设施,并能进行及时维护与升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翻转课堂实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效教学课堂的形成,促进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实现其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其教学业务能力,学校也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更好的促进翻转课堂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颜丽霞,谢海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07:626-628.

[2]孙慧悦.护理基础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J].亚太教育,2015,12:178.

篇11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病人住院的全过程需要基础护理服务,在一定意义上,基础护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和标准,近年来,由于护患双方的价值观、需求观都在发生变化,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和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医院基础护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如何提高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强护理人员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要做好新护士入科教育,使每位护士上岗前均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基础护理与专科治疗同等重要的意识,摒弃重治疗轻护理的思想,其次是通过高年资护士的现身说法,列举基础护理促进病人康复的典型案例,激发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动力和成就感;三是护士长言传身教,对护理事业执着,对工作负责、热忱、树立良好的形象感染护士,通过以上方法,使护士认识到价值观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护理工作的目的是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让病人感受到实惠,得到病人的认可,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产生持久的工作激情。

二、强化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护士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感悟患者住院期间渴望满足的各种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力争做到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以患者和家属方便、放心、满意作为护理工作目标,帮助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病人擦澡、洗头、刮胡子、剪指甲、翻身按摩及各种功能锻炼,让患者在病房中得到最细致、周到的关怀和照顾,感受到最温馨的护理服务。

三、加强护士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

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使每个护士规范地掌握各项护理操作,学习的内容不仅限于基础护理操作,还拓展到专科护理,沟通技巧,职业礼仪、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只有加强护理队伍人格素质的培养,才会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有了优良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基础护理工作是护士观察病情的重要途径,是护士对病人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护理人员要站在满足病人健康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为病人提供全身心的整体护理。

五、重视培养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抢救技能

认真学习应急风险预案,让护士熟悉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方法,并通过不定期的演练、模拟及情形训练加深印象。为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护士长每日应参与危重患者的护理,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将护士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情况作为量化考核的内容之一,每周对护士进行提问,或定期进行书面考核。尤其是危重患者的皮肤、治疗、管道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每个月坚持护理查房,提高护士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护士进行危重患者护理技能及抢救中使用cpr技术、呼吸机、监护仪等护理仪器的操作培训。

六、合理分工与合理安排

篇12

关键词:神经内科;细节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随着神经内科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各种新技术的应用, 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节管理是在某一条件下,围绕某一目标,对工作程序中的所有细节进行分析、分辨、补充和完善[1]。神经内科老年、卧床、危重患者居多,他们意识不清生活不能自理,这就意味着在神经内科中开展细节管理工作是非常急迫的。本文在神经内科中强化细节管理工作,并与常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究细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基础护理组中男109例,女91例,平均年龄(57.3±19.3)岁;细节护理组中男108例,女92例,平均年龄(54.7±14.3)岁。基础护理组患者脑出血102例,脑梗塞90例,其他8例;细节护理组患者脑出血99例,脑梗塞91例,其他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基础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对患者实行全程的责任护理和管理;细节护理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细节护理工作,具体方法:

1.2.1强化细节管理理念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讨论,分析其中的细节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全体护士的细节思维意识,提高注重细节的能力。

1.2.2 坚持规范化制度管理 以流程为导向,将每项护理服务、技术操作中的细节进行规范,使每项护理活动都有章可循,坚持核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应急预案等。

1.2.3工作安排中的细节管理 每组的护士长可将护理人员分为两个小组,排班时应分组护理,每个小组由小组长分配和管理管床护士,每班落实到人头,做到每个人对所管床位有连续性观察,每班床头交接,重点突出,责任明确,专科水平要求高。

1.2.4做好"传、帮、带" 从基础护理入手,注重最繁杂、最易被忽略的护理内容,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面色,二便,肢体感觉观察外,对受压皮肤颜色很敏感,褥疮预防很重要,每班作分值评估,翻身改变体、位、气床垫,tdp照射是常用的预防措施,每班对效果作评估,由资历高的护士先进行示范,避免主观忽视。

1.2.5 突出重点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较多,如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这些患者最易出现安全事故,因此要将危重患者的服务和安全监护作为细节管理的重点,加强监管。

1.3观察指标 参照《病区护理安全管理》[2]对两组的病房管理、护理操作、安全防护、护理文书、护士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 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实施细节护理后,细节护理组的病房管理、安全防护、护理文书的评分、护理操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基础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神经内科存在"三多",即老年人、危重患者多、患者安全隐患多,很多患者常因镇静、降压、降糖出现眩晕、肢体活动不灵、视力下降及脱水。实验结果显示细节护理组的各项护理指控成绩、患者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等与基础护理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

3.1制度约束是核心 规章制度不仅是实施细节管理的依据,也是大家必须遵循的准则。健全的制度不仅包括如何规范护士的操作,还包括如何检查、监督和考评,制度管理最大的意义在于规范人们行为,克服随意性。

3.2管理到位是保障 管理的关键不仅表现在科学合理,还必须有效,因此细节管理必须全程、全员、全面实施。因此,细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领导开始,有组织保证,做到护理质量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3]。总之,细节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对护理质量及安全问题要经常讲、反复查、重点监督,善于捕捉工作中的薄弱点及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昊,叶春香.细节思维管理方法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14):274-275.

篇13

护士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最基本的组成局部。病人住院的全过程需要基础护理服务,一定意义上,基础护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和标准,近年来,由于护患双方的价值观、需求观都在发生变化,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和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医院基础护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如何提高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强护理人员价值观的教育

使每位护士上岗前均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做好新护士入科教育。树立基础护理与专科治疗同等重要的意识,摒弃重治疗轻护理的思想,其次是通过高年资护士的现身说法,列举基础护理促进病人康复的典型案例,激发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动力和成就感;三是护士长言传身教,对护理事业执着,对工作负责、热忱、树立良好的形象感染护士,通过以上方法,使护士认识到价值观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护理工作的目的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让病人感受到实惠,得到病人的认可,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干发生耐久的工作激情。

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二、强化护士主动服务意识。

感悟患者住院期间渴望满足的各种需求,护士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变主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做”为“要做”力争做到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以患者和家属方便、放心、满意作为护理工作目标,协助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病人擦澡、洗头、刮胡子、剪指甲、翻身按摩及各种功能锻炼,让患者在病房中得到最细致、周到关怀和照顾,感受到最温馨的护理服务。

三、加强护士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

使每个护士规范地掌握各项护理操作,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学习的内容不只限于基础护理操作,还拓展到专科护理,沟通技巧,职业礼仪、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只有加强护理队伍人格素质的培养,才会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有了优良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行为规范,才干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护理质量

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对病人沟通的最好桥梁,基础护理工作是护士观察病情的重要途径。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护理人员要站在满足病人健康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为病人提供全身心的整体护理。

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抢救技能

五、重视培养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让护士熟悉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顺序及方法,认真学习应急风险预案。并通过不定期的演练、模拟及情形训练加深印象。为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护士长每日应参与危重患者的护理,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将护士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情况作为量化考核的内容之一,每周对护士进行提问,或定期进行书面考核。尤其是危重患者的皮肤、治疗、管道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每个月坚持护理查房,提高护士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护士进行危重患者护理技能及抢救中使用cpr技术、呼吸机、监护仪等护理仪器的操作培训。

篇14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使用现状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护理专业教育计划所列的基础医学课程,迄今未见一套教材是按护理专业培养的要求编写的。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使用的医学基础教材是借用医疗专业的教材,这些教材对护理专业而言,专业针对性不强,内容偏多、偏深,整体分量偏重(每学时字数介于4100-6600之间)。从基础医学教育的要求来说,亦应随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时数的差异,所选用教材也应有所不同。由于一种教材供多专业使用的普遍现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中矛盾尤为突出。故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这个关键,有必要编写一套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及早改变护理专业教材不配套,缺乏专业特色基础医学教材的现状。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编写的构架

根据我们多年从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的经历认为,教材编写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面向护理专业,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材的编写,在联系临床实际打基础方面应注意偏重护理专业特点。基础理论知识在保持其原有系统性前提下,应尽量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吻合,但要防止牵强附会地凑合护理内容,而消弱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出现基础代替临床、理论与实际脱节或本末倒置的现象。教材的编写既要以基本理论为主干,又要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与护理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做恰到好处的延伸与扩展,达到学以致用,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不能简单的消减内容,降低要求以适合教学时数。而是要精选内容,与护理专业相关部分的理论知识深广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均应着重加强,使之更切合护理工作的要求。例如,在生理学循环生理章节中有关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条件和机制、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知识应重点阐明,而且应配合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理解深而透,使之与后续的临床应用能相呼应。

教材编写中,在保持本学科基本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那些与护理工作关系不大的繁琐理论知识,可以删繁就简。这样才能在阐明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篇幅得以充分的保证。如,在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章节中,关于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及计算过程尽可删除,而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测定的注意事项应详细阐述。对体温的生理变动、散热方式、途径及调节,可结合生活过程,联系临床护理实际,做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基础理论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总之,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教材,既要传授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又要面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学习后续的各科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要为今后参加护理工作实践需要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2)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一本高水平教材,不仅要介绍本学科的传统内容,而且还应反映本学科进展的现代水平,并能适当的指引未来,使读者能开阔思路,培养富于创新的精神。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现代化,要立足于不断“更新”和认真“精选”。先进性不能理解为有新必录、凡旧必删;而现代化也不是要把科学前沿和尖端内容都编进去。应该是把学术上被广泛肯定,技术上属于现代适用,且被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使用的内容编写到教材中去。

在强调教材先进性、反映现代水平时,要防止把本学科应该掌握的传统内容和经典理论当作陈旧的东西而被弃之。众所周知,传统的经典理论,往往是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它对于奠定基础、启迪思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材编写应处理好传统内容和现代进展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更新仍应以传统的经典理论为主干,去掉那些已被淘汰和繁琐的内容,精选那些与现代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的部分,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阐明基本概念。

反映教材的现代水平,应按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围绕“三基”,针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去精选内容。要注意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把尚未成熟、尚未能被广泛使用的东西,过早过急的引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某些区域以达到先进水平,但还有较多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备还较简陋,因此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护理人员应有较大的适应性,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应有所体现。这就是说,既要吸取当代科学新进展,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还应注意反映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动态。

此外,教材不同于专著,不能侧重与显示编者的学识和才干,教材的着眼点要放在适应教学所需,应便于教和学,因此,教材的结构和编排方式,要符合教学规律。

3)有利于培养能力

教材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力培养的范围很广,我们认为应侧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思维能力

教材的编写在传输知识的同时,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求教材结构前呼后应,左右沟通,使学生通过阅读、钻研,能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在相关章节穿插一些国内外学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史话。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自学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容量急剧增加,因此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善于关心与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进展,主动吸取新知识。这样,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水平,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教材应特别强调文理上的深入浅出、通顺明了,使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学和阅读能力。

(3)实践能力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医学教材,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负有重要责任。应针对护理人员的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实习,实验项目要精选,适当可减少些项目,增加实验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动手,主动去观察剖析所得结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作为教材应努力提高“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性和教学的适应性”等等。此外,我们认为应该提倡一门学科有多种版本教材,以便择优选用。对于全国通用教材出版以后,应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评议,及时组织修订,使之不断完善,以利教材质量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