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1:3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装备管理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装备科是近几年新起的、为顺应医院等级评审以及规范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中用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的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医学信息系统等医学装备[1]而设置的职能管理部门,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又具有执行相关法规和设备与器械等管理的职能性,其工作与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医院正常运行。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各种医学装备技术含量与复杂程度日益提高,数量也越来越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方法,可以提高管理效能,既是医学装备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仅就信息管理在医学装备科中的应用与个人体会作一阐述与探讨。
1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应用的主要特点
信息管理是人们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活动的管理,是人类为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应用于医学装备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各类医学信息系统的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以数字化信息管理为主并逐步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②容纳信息量大,使医学装备科有关信息更系统、完整与丰富;③方便实施对各种器材进行分类,如生命支持类、急救类、植入类、辐射类、灭菌类和大型医用设备;关键设备、主要设备、一般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Ⅰ类医疗器械、Ⅱ类医疗器械、Ⅲ类医疗器械等[1-2],从而达到全面、精细和系统管理的目的;④方便数据信息读写、编辑、搜集、检索与利用,使相关数据(信息)处理更快捷和简便;⑤方便信息数据携带与保存,减少以往传统处置方法的艰辛与麻烦;⑥可任意设置使用权限,方便个性化管理与数据安全;⑦可实现远程交流与监控,方便网上办公与数据交流;⑧为上级领导决策分析与相关部门数据审查核对提供更完整与快捷的服务。
2在医学装备管理上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利用信息系统开展医院信息管理,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针对医院财务进行的管理,以后逐步扩展并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各个方面。如今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的应用已成为衡量一所医院或一个单位和地区科技水平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完善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制度并监督执行,负责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组织、制订、实施等工作,负责医学装备购置、验收、质控、维护、修理、应用分析和处置等全程管理,保障医学装备正常使用,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装备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组织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相关人员专业培训;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和机构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1]。这为信息管理在医学装备管理上所承担的职责与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各医疗卫生机构规模与管理任务不完全相同,如仅以医疗设备而言,普通的一家三级医院,在运用的大、中、小医疗设备至少上1000台(件),总价上亿元人民币。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设备总资产约占医院总资产的50%以上,一些超大规模的三甲医院的设备可占到全院总资产的70%~80%,甚至更多。设备涵盖医学影像、生化检验、电生理检测、生命体征监护、医用光学、手术麻醉、急救、康复理疗及其他各专科专用设备等,种类繁多,功能庞杂,价值各异。大多设备都在数十万元以上,有的甚至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人民币,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数字X射线摄影机(DR)、美国GE公司的64排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系统(DSA)、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等。由于医疗卫生竞争力和人类健康需求加大,各种高技术、高标准、高精度、高度自动化与高度复杂性仪器设备大量推向市场,功能从一维超声成像发展到动态实时三维成像,普通模拟成像到数字X线成像。功能越强大,分辨率越高,设备成本与维持费用越高,同时导致医学装备从管理到维护人员配置的明显差异。由于信息管理可用于医学装备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计划、审批、招投标、采购、设备安装验收使用到最后设备与耗材报废处理,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库存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对使用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等,都离不开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在医院医疗装备管理上应用的实际意义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以服务医院、服务临床为中心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②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③规范医学装备管理行为,提高工作质量;④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⑤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济效益;⑥注意决策分析,提高管理水平;⑦提高部门信誉,增强医院竞争能力;⑧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全面发展[5]。
3在医学装备管理上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然而,任何一种管理或管理模式都会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或不足之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也如此。
3.1信息系统安全方面
主要来源于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与应用层安全四部分。其中数据(信息)与网络安全影响因素最多,也最复杂,且形势日趋严重。由于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全方位信息监控和情报战略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事件频繁发生,网络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不断暴露,漏洞不断增多,计算机病毒等恶意程序大幅度增加,使我国泄密与信息系统被破坏等情况时有发生[3]。
3.2人员结构与素质能力问题
信息管理毕竟是21世纪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产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装备建设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上大型高端数字化设备的大幅增加替代了以往的普通模拟型设备,以及医学装备科大多数是在原来的设备科(组)或器械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数人因此加入了“知识重建者”行列,导致如今各单位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加上有些单位可能存在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驱动绩效体系有效运行的内在机制,以及对医院环境和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将对员工能力的发挥产生较大影响。人的主观积极能动性与其知识的发挥对各项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乃至于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始于素养,终于素养”[4],做任何事从始至终都关乎着人的素养。通过人才培养教育与知识共享提高人员素质是古往今来人们普遍认可的策略,组织认可与激励是建设与搞好人才培养与内部知识市场的基本条件。有研究表明,仅以行政命令推动知识共享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将挫伤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的教学热情,并进一步降低了组织对内部知识市场进行投入的可能性[5-6]。教育培训方面,尤其是医疗设备应用教学,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7]和以典型案(病)例为基础的CBL教学法[8],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9],可以有效提高员工操作技能。
4小结
医学装备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尤其是高科技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大型关键仪器设备,更不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熟练掌握和完全管理好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工作与管理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多观察、多学习、多交流,注意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与关键点,细心研究与呵护每一台(件)仪器设备,多为伤病员的生命与健康着想,保障医学装备质量与正常使用,提升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不甘人后,勇于精益求精与开拓创新,医学装备的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张徐婧,沈懿明.内控制度下医学装备管理[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6,37(3):174-178.
[2]杨宝成,张印则.采供血与临床输血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8-111.
[3]陈友初.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知识渎本[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5-75.
[4]林荣瑞.品质管理[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202-237.
[5]GordonEE.Mobilizingatalentrevolutioninhealthcare[J].SurgNeurollnt,2014,(5):95.
[6]BrydonM,ViningAR.Understandingthefailureofinternalknowledgemarkets:Aframeworkfordiagnosisandimprove-men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6,43(8):964-974.
[7]LuhSP,YuMN,linYR,etal.AstudyonthepersonaltraitsandknowledgebaseofTaiwanecemedicalstudentsfollowingproblem-basedlearninginstructions[J].AnnAcadMedSingapore,2007,36(9):743-750.
[8]LeeBF,ChiuNT,LiCY.Valueofcase-basedlearninginanuclearmedicineclerkship[J].JAmCollRadiol,2013,10(2):135-141.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医疗设备管理;应用方法
医疗设备不仅是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的必备条件,还是提高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并不健全,无论是在采购设备,还是在应用设备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患,对医护工作人员、患者、患者家属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医疗事业要想取得更大进步,就必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解决固有问题的同时,建立医疗设备管理上的良性循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的治愈患者。本研究主要对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及效果展开讨论,现做如下综述。
1 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1.1 程序文件的建立及其过程控制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我国相关制度,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时,必须注重程序文件的建立,还要在过程控制上努力。综合而言,贯标活动中,将医疗设备编制了3个程序文件,分别为设备管理程度、采购控制程序、监测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1]。①设备管理程序,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医疗设备,无论是日常应用,还是定期检查,都要按照程序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设备随时都能发挥出最理想的作用。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需求,我院设定了如下设备管理程序:科室提出设备申请及论证申请表要求分管领导审批医学工程科负责汇总,多厂家进行比对后递交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审核,审核通过的设备上院党委会审核,院党委会审核通过的设备上报院招标办进行采购到货安装、调试、验收医疗设备入库、出库建立档案、做好相应记录交给使用科室,完成日常使用、管理、保养日常维护报废申请审批设备报废,入账[2]。②采购控制程度。采购控制作为医院设备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并且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为避免采购程序与先前的管理发生冲突,我院结合自身情况,并且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设定了以下采购控制程序:对供方的评定从产品及供方的资质审查开始填写《供方基本情况调查表》样品评价现场考察历史情况评价供方信誉度调查填写《供方评定记录》合格供方的审批《合格供方名录》的形成建立供求关系与合格供方档案合格供方的控制与重新评定《供方业绩评定表》[3]。从采购环节来看,采购控制程序比较符合当下的医疗设备管理趋势,并且充分顾及到了采购风险和采购的后续工作发展,值得借鉴与参考。③监测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该程序属于辅助工作,但却能够对前两项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该程序在运行的过程中,并不复杂。一方面要在各个环节建立相关制度,要有专人负责工作;另一方面要将记录工作、监测工作、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尽量降低各种问题的发生概率。
1.2 程序文件的持续改进 医疗设备管理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做到上述的三点要求外,还需持续改进程序文件。①程序文件的持续改进,能够弥补固有工作上的漏洞,为医疗设备管理提供更多的帮助。②在持续改进程序文件的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要获得优化。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管理整体,需依据不同医院的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程序文件是核心部分,作为衔接质量管理体系与医疗设备管理的纽带,会促进整体管理工作的较大改变。
2 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
2.1 医疗设备的安全性有所提升 相对而言,医疗设备在应用和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设备的使用会直接影响能否治愈患者,也会对医疗纠纷的减少、缓和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医疗设备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提升。①质量管理体系对采购工作严格把关,固有的安全隐患减少;②医疗设备管理的入库、出库、维修、保养等工作有明确规定,所有的问题都被细致划分,客观上形成了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③医疗设备在管理当中,报废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所有出现问题的设备一律不准应用,只有达到规范要求或者更高性价比的设备才能应用,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医疗设备管理的更大发展。
2.2 健全了管理体系 我国的医疗机构有很多,不同的医疗机构采用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存在差异。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国内的很多私立医疗机构通过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健全了固有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①专业医疗机构(眼科医院、耳鼻喉医院)的医疗设备更加先进,提高技术的同时,保证了设备的有效性和持久应用;②综合医疗机构的设备管理,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而是通过计算机、程序、系统、人工等多方面工作结合管理,实现了管理上的良性发展。
本研究对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与效果进行论述,就当下的管理成果而言,还是值得肯定的。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需进一步贯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方案,解决固有问题的同时,不允许增加新的问题。相信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医院设备管理会更加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也会带来更加积极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方勇,郑银霞.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2:28-38.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1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角色定义
20世纪90年代,北美开始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目前,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医院采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并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中,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医疗设备的应用产生相应的医疗设备的风险。引起风险的类型主要有物理风险、临床风险、技术风险三种。这些风险的表现形式反映出设备发生故障的信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根据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应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风险控制同时对风险评估有反馈作用,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因此,如何对设备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本研究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化的动态风险评估,及时地呈现出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实现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并利用计算机实现风险控制管理,提醒设备管理者应进行计划性维护等风险控制行为。
2 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设备应用和风险管理起步发展较晚,加之长期被边缘化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学术水平低下,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相对临床发展滞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分析了当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维护、维修不全面,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不力;安全检测人力、物力不足,尚未配备基本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检测多属于结果检测,尚未实现过程检测;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水平不一,高级人才流失严重;操作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错误操作现象;信息管理不严格,设备技术系统未受重视,缺乏对使用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等。随着医学科技快速发展,临床对医疗设备的技术需求和依赖性大大增强,对医疗设备综合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新技术条件下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新的医疗环境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范同、业务量急剧增加,管理项目的复杂性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设备风险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
2.1 人员培训问题异常突出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结构要求,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学会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国临床工程师执照考试刚刚开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临床工程师上岗证等相关制度。
2.2 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薄弱
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管理仅仅停留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故障的维修上面,对于风险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预防性维修(PM)以及质量检测大多没有开展。维修质量控制即维修后的检测、性能检测、功能检测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那些设备需要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和由谁来做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能够及时把损坏的设备修理好,已经面临很大压力。解决办法首先培养好人才;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维护以及维修质量的控制;并且购买配备相关检测设备。
2.3 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的应急预案亟待完善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业务量的的迅猛发展,设备故障率比以往明显高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忙于应接报修电话,处理各类各级运行设备的故障,然而,对于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得求助专业工程维修人员。由于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响应时间过迟、维修费用过高、配件以次充好等各种违规行为。因此,整个设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设置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在采购伊始就要在合同或协议书上明确作出有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以便医院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适时、实用。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以趋完善。
2.4 医疗器械的不合理应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规定医疗单位不得改变医疗设备的用途和形式,但是监管困难。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设备管理部门往往也得不到准确信息,无法正确上报。引发媒体曝光或医疗纠纷后才得知.因而,需要设备管理部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联系,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加强风险意识,减少乃至消除不良事件。不仅要加强对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减少医疗风险,而且也需要积极推进并加强制度化建设;重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规范医疗设备购置、安装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的全程管理流程,注重环节监管;加强各类证件的严格审核。
3 结语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医疗设备安装或投入临床后,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投入人 力、物力加以管理和维护,才能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目标。我们必须创建符合实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计划,很好地识别和分析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并依据风险的可接受性标准做好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消除或降低设备风险。前期的管理只是冰山一角,后期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才是管理的重点,使医护人员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亢德洪,方洪兴 谈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5-96,76.
随着我国医疗的普及以及诊疗水平的不断上升,医院内医疗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显著增加,各种临床设备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等各个阶段,它是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医疗设备已成为评价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够客观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整体实力。由此可见,医疗设备的管理对于评价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是指医疗设备具体信息的记录与维护,其信息更新周期从临床科室提出需求申请开始,直至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或因其他原因报废为止。设备报废后,该档案还需根据需求继续保存,以便为日后其他相同或相近设备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1档案管理原则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购置、验收、使用、处置等环节中重要的资料存档,对设备使用情况具有可追溯性,对同类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对医学装备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档案法》等相关法规,档案管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档案完整,资料真实可信,具有可追溯性;②各层级条理清晰,便于档案查询,对重要信息有适当的备份,保证档案具有较好的使用效率;③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档案收集和使用有明确工作流程和记录。
2设备档案内容
2.1购置档案
医疗设备购置档案是指设备申请及购置过程中的全部公文资料,设备购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或院内议价两种方式。公开招标方式产生的购置档案主要包括委托协议、招标文件、政府采购合同等资料;院内采购方式产生的购置档案主要为采购合同等。此外,还需医院医学工程处形成包括设备购置申请(由需求科室提交)、大型设备专家论证、设备资质证明等相关资料(由设备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一同并入设备购置档案留存。
2.2验收档案
医疗设备技术档案是指设备到货验收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验收时设备配备的操作手册等相关资料、备用零部件及初始测试部件、设备验收报告、设备厂家提供的培训记录、预维护方案等。其中,为了保证设备到货准确无误、设备功能正常,验收现场应有科室负责人、医工处负责人及供应商三方人员在场,设备验收报告中应包含三方人员签字。科室自行保存所需的必要说明书及零部件,需在设备验收报告中明确标明,其余随设备一同到货的资料全部交由医学工程处登记并建立验收档案,由专人负责建档登记保管。同时,随同验收的医工处相关人员在验收完成时也需进行登记,该登记以设备验收时间顺序为依据,记录设备到货日期、到货情况、培训情况、安装科室及相关设备信息,用于设备快速查询及到货情况核对等。
2.3维修维护档案
据国外统计,不合格设备中约10%会导致严重伤害,33%会导致伤害,其他会导致轻微或潜在伤害。因此,发达国家的医院已经把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列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求医院相关部门严格执行设备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最大程度消灭或降低由于设备故障带来的医疗事故。维修档案包括:
(1)送修登记。指设备由于故障送到医学工程处进行维修,由送修人员进行的送修和取回的记录,为保障设备流转记录的可追溯。
(2)维修记录。其主要包括:①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后,登记设备的故障缘由以及维修情况;②设备维修后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时的检测数据。登记内容包括送修日期、送修科室、送修设备及附件、故障缘由、送修人等信息。医学工程处人员在自行维修或返厂维修后,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在保证设备达到质量控制标准后联系科室取回设备,并在取回时完善送修记录,确定设备及附件完好齐全的情况下取回临床使用。维护记录卡是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后的相关记录,巡检工作由医工处人员去临床科室进行外观检查,主要巡视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外观是否完好等基础内容,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纠正不正当的操作,及时排除疑难问题,并作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本次维护日期、维护人、下次维护日期,并制作成卡片形式固定在设备机身上,以便查询和下次维护。当维护记录卡记录已满时,更替新的卡片并将已有卡片交由医工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不同设备的维护周期有所不同,除颤仪、输注泵、监护仪等生命支持设备维护周期为每3个月1次,大型影像设备维护周期为半年或1年1次。
3档案管理的模式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主要体现在收集、保管和利用3个环节。首先要依据相关法规,联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我院在医院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在实行医院、医学工程处、使用科室的三级管理基础上,加强各环节管理,明确设备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规范建立设备各项档案,注重收集设备风险评估和预防性维护的原始记录,使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应充分利用档案的扩展律和时效律,挖掘和利用医疗设备档案资源的价值。例如,根据设备的购置档案结合维修维护档案,编写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报告,为医疗设备购置前期论证、规划设备升级换代等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或根据设备的验收档案结合维修维护档案为设备的临床使用和维修维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档案管理有多种模式,目前医院中比较常见的是以下两种。
3.1档案分类管理模式
分类管理是根据档案类别不同进行档案分类,我院采用该类管理模式,档案内容主要分为购置档案、验收档案、维修档案和其他4个类别。
(1)购置档案以购置项目为保管单位,依设备采购时间和资金来源为位置索引存放。资金来源以英文字母表示,如Z代表政府采购、Y代表院内采购等。购置档案案卷编号由采购时间、资金来源和案卷顺序组成,例如S-13-Z-1表示2013年政府采购项目1号卷案。卷脊信息还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卷内文件。每案卷购置档案中可能包含多台设备的采购信息。
(2)验收档案以设备验收批次为保管单位,依设备类别和立卷顺序分别为一级位置索引和二级位置索引分类顺序存放。设备类别以英文字母表示,如A代表心电类、D代表超声类等。验收档案案卷编号由设备类别、档案在该类别中的序号和档案的卷号组成。例如S-D-17-1表示超声类别中17号卷案的第1卷。卷脊信息还包括案卷题名、生产商、产地、编制日期等信息。详细的卷案目录、卷内目录和卷内文件的档案编号登记均为档案调用效率提供了保障。
(3)维修档案根据设备的种类和维修维护的模式分为:①小型设备的送修记录采取统一登记,其预防性维护记录和质量控制记录采取分类登记,且均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以便查询和统计;②保修设备,包括核磁共振、CT、X线血管造影机等,其维修记录和预防性维护记录由服务商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具,以独立设备为保管单位,依设备采购时间和种类为位置索引存放,便于核对设备维修详情和年度维护进度,能够对公司的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起到监督和敦促的重要作用。
(4)其他档案是相对独立的记录档案,包括设备计量合格证、设备巡检记录卡、不良事件上报记录等。档案分类管理要求档案人员在档案利用时,能根据利用需求,快速定位档案类别,定位档案卷案,提取档案信息。
3.2档案集中管理模式
档案集中管理是以设备主体为保管单位,依立卷时间为位置索引,即每台设备建立一卷档案,每卷档案包含设备的全部信息。从科室提交设备申请开始为设备立卷,档案中包含设备购置申请论证、购置合同等资料、设备验收资料、设备维修维护记录、售后服务记录等档案信息,随着设备使用,信息不断增加,直到该设备报废时,设备档案停止更新。已报废设备的档案应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及相关档案管理规则,保存一定年限,为后期设备信息查询及设备更新换代提供依据。目前,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采用该管理模式。
4讨论
档案分类管理的方法比较便于同类或同期档案的集中管理,有利于设备之间相同或相近信息的横向比较。不论是以项目类别划分的购置档案,还是以类别划分的技术档案,都能够在查找特定档案的同时对比同期或同类其他档案内容,使得管理人员对于档案内容具有感知,便于档案的整体管理。在档案编目过程中,分类管理的方法能够便于档案分开管理,有助于档案存储和相关统计工作;在档案调用过程中,该方法能够缩小被调用档案所在区域的范围,有效提高档案查询和调用的效率。该方法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弊端。例如,由于档案内容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因此如果需要单一设备的所有档案,就需分别查找多个区域才能将全部内容拼接在一起;每一部分档案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存储,在设备量较大而存储区域有限的情况下,该方法容易导致存放混乱,容易出现人为错误的现象等。档案集中管理的方便比较便于单个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利于单个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纵向比较。由于每件档案中包含一台设备的各类档案,在查找特定档案时能够获取该设备有关的全部信息,同时在存放过程中能够节约空间,方便存放。由于所有档案的统一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较容易检查设备档案是否全面,并针对不齐全的档案作出相关处理。在档案编目过程中,档案集中管理的方法能够便于档案整体管理,有助于统计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连续性问题;在档案调用过程中,该方法能够快速查询与特定设备有关的全部信息,保证设备信息的完整性。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档案的建立依赖于单个设备的到货时间,因此档案建立顺序受时间影响较大;又由于设备资料常有无法一次性到齐的情况,导致设备技术档案容易延迟建档或出现多次弥补的情况,致使档案的时间排序标准不统一,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维修维护记录在不断更新,造成技术档案被频繁修改,加大了人工工作量,间接提高了档案管理成本等。
5展望
档案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内容,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以下两个方向:
(1)综合性。
本文介绍的两种方法均在不同医院中实施,充分说明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需要医院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医学工程处及相关部门也可以根据两种不同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在发扬单个管理模式长处的同时,有效减少和避免单个模式的弊端,使得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加便捷,为临床使用和设备本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信息化。
[关键词]PDCA循环;中小型设备;采购时间;应用
[DOI]10.13939/ki.zgsc.2017.15.277
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期开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正从战略构想走向落实。肯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唯一的支点,是“新丝路”建设中获得中国资金援助最多的国家。中国武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工程承包之一,在非洲地区开疆拓土,先后承揽了大量非洲地区的工程项目,并以良好的质量赢得了口碑,树立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的良好形象。在采购和供应管理中相对成熟,但是中小型设备的采购由于采购量低、采购种类繁多,在采购时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中小型设备的采购需要经过设计、谈价、下单、跟单、收获、付款等步骤,因此在采购时间上周期长,不仅影响到建设,对工程拖延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阻碍了公司的快速发展。随着PDCA循环在中小型设备采购上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周期长这个问题,还对中小型设备的管理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中小型设备在采购时间上的突破口。
1 PDCA循环的概述
1.1 PDCA的定义
PDCA是由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组成的,它们分别是Plan-Do-Check-Action,即计划―执行―检查―纠正,PDCA循环就是通过不断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是20世纪中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通过对休哈特提出的构想进行深度挖掘提出的一个理论,被应用到改善产品质量上,并逐渐推广而形成的一套管理体系。
1.2 PDCA循环的特点
PDCA循环具有三大明显特点: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环;不断推进;门路式上升。这三大特点可以在循环的过程中分析事情发展的现状,找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继续的循环中可以不断完善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直到问题的彻底解决。这种从开始到结束再到开始,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包含了事情进展中前期反馈、中期解决、后期检测三个环节,这种特点目前被运用到各行各业的管理中。
2 国际工程承包中小型设备采购时间的现状
2.1 无法有效地确定计划
直接采购价格的降低可能会带来运费、库存的增加;导致设备投资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实施零库存管理,也可能导致脉冲式订单无法及时交货;如何确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中小型设备在一线的需求市场很大,但对中小型设备重视度不够,使得相关部门在采购时间上就没有科学的计划,不提前做采购的计划书。
2.2 无法确定优先顺序
无论是前端的供应商开发、供应商管理、订单处理、质量管理,还是后端的成品管理、客户交付、售后服务等,任何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另外,还有市场的不确定性、行业和经济的周期性、政策和法律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风险。中小型设备在采购渠道上单一,由于生产厂家在生产大型设备的技术上相对成熟和利润丰厚,对于中小型设备的研发相对落后,导致生产的效率低下。中小型设备采购渠道太过于单一,生产厂家不能及时进行生产计划安排,造成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2.3 采购流程不够科学化
采购管理部门针对中小型设备缺乏管理。在执行采购中,没有提前达成书面的采购协议。利用成熟的大型设备采购渠道,顺势进行中小型设备的引进,使得生产厂家在生产计划中不能将中小型设备提前上线生产,中小型设备执行力不够,出现采购效率低下,响应速度滞后,采购风险大。
3 PDCA在缩短中小型设备采购时间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中小型设备采购时间的特点,PDCA循环理论可以针对特殊情况运用特殊方法进行应用。在PDCA循环的使用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就会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是PDCA循环的应用表现,被称为“品管圈”。即产品管理循环圈,在品管圈中不仅能够使PDCA理论应用最大化,还能够使任务目标解决得更加完美和科学,接下来就品管圈中PDCA理论在中小型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3.1 P的应用
中小型设备采购计划管理。在“Pian”中强调的是提前安排,采购中小型设备时,首先可以先陈列出中小型设备的型号、名称、需求方向、具体规格、要求的生产日期、运输方式等。通过陈列需求,在采购管理部分内部首先就会有一定的概念,对时间安排上进行合理的计划,并形成报表进行上级汇报。其次在明确需求后,针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例如面对中小型设备不受重视的问题进行宣导计划,让生产厂家和上级管理部门提高对中小型设备采购的重视;中小型设备的采购渠道单一,进行采购渠道计划,分化和开发新渠道,做中小型设备市场调查,可以向社会上其他一些生产中小型设备的厂家或者商进行洽谈;对于在未来可能会遇到得一切问题进行预估并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最后针对中小型设备采购计划进行书面整理,形成计划书,向采购部门的上级进行汇报,以获得批准。
3.2 D的应用
中小型设备采购计划的执行过程。“Do”对于中小型设备采购的具体应用就是执行第一步的计划,明确一切计划后,并获得批准,就可以进行实际操作了。第一步,针对中小型设备市场进行选择,做的过程中进行生产厂家的综合评估,对价格、生产效率、运输途径、付款方式进行考虑,做好“货比三家”。在选择好一家生产厂家后,一定要做第二个备用计划,以防中途会有意外事情发生;或者是依需求量在多个厂家进行生产,以降低风险,这样有利于确定对比出哪家生产的效率快和质量高,这在下一步检查中会运用到。第二步,进行跟单,在采购运行中,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生产的追踪监控,做到信息的及时沟通。第三步,对采购人员进行素质培训,计划的绦行枰人员有良好的执行力,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利用网络科技的平台对采购人员的采购专业知识进行培训,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购人员能及时解决,并对计划进行完善。
3.3 C的应用
中小型设备采购管理检查。该部分理论的具体应用还可以是Check(检查)、Communicate(沟通)、Clean(清理)、Control(控制)即“4C”,这是PDCA循环理论,也是品管圈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检查和控制中,注意主次分明。主要控制和检查生产厂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对于中小型设备,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并不是很大,因此要定期地进行生产过程的检查和沟通,对于需求的个性化进行生产技术要求,对目前中小型设备陈旧的,不能继续使用的及时进行清理,以便在新进设备到货时候及时地更换。对于采购的设备合格率进行控制,保证采购的每一台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和使用。τ诖我的采购部分要予以控制,比如采购人员的参与数,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保证其他管理机构正常运行。
3.4 A的应用
中小型设备的采购纠正。Action的应用前提是以上三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在纠正中,主要是针对采购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采购过程中的成功点、不足点、创新点和需要改进点,通过纠正分析,对今后的采购提供宝贵的经验,使中小型设备的采购渠道和环节慢慢成熟起来。采购成功的地方进行延续,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并找出合理的改进计划,投入到下一次的采购中。例如,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天气的多变性,在计划中如果出现运输的过程刚好碰到雨雪天气,或因为天气而推迟运输时间,在下一次的采购中,实行多种方案确保采购的顺利完成。
在PDCA循环中,充分利用其管理特点,可以针对中小型设备采购的时间周期进行大大的缩短。通过采购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计划、运行、检查、纠正,保证在整体的采购效率和质量上得到提高,能解决和大型设备采购相比中的不足之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不断缩短中小型设备的采购时间。
4 结 论
综上分析研究,中小型设备在采购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理论,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品管圈,这不仅促使在采购过程中计划的科学执行,还能够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采购时间周期长,从而提高了采购部门的管理效率,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中小型设备的采购部门要积极学习和运用PDCA循环理论,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执行,控制中小型设备采购的时间周期,节约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向先进科学的采购模式发展,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志鹏,彭都喜,李越.PDCA在缩短中小型设备采购时间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