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1:35: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多元养老模式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模式研究 我国和谐老龄化社会构建研究 浅谈关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以房养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方式的创新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探究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多元化探索 老龄化社会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家庭养老的探析 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蒋泽中国老龄化社会将成常态“未富先老”才可怕[EB/OL].[2012-12-19].http://newssinacomcn/c/2012-12-19/172025849673shtml.
[3]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2011-04-28].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
[4]央视新闻网我国首个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5-07-16].http://mnewscntvcn/2015/07/16/ARTI1437015127032414shtml.
[5]杨燕绥深度人口老龄化下的五大预警[J].国家治理,2014(24):23-31.
[6]李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仍有近2亿贫困人口[EB/OL].http://newssohucom/20150315/n409809232shtml.
[7]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8]韩秉志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275张养老床位[N].经济日报,2015-04-30.
[9]杨茜,梁津铭浙江5人中就有1个老人 每百位老人抢三张养老床位[EB/OL].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5/04/18/020609466shtml.
[10]潘仙华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创新家庭养老形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8-2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增速减缓 普享金计划
一个完美的普享金计划,不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还能有效的减少因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丰富普享金的各项政策,放宽平台,并鼓励全国各阶层的人们参与普享金的政策当中,不断的完善普享金计划,进一步改进退休制度,加大计划和政策的执行力,促进普享金体系的全面改革,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实现人民、社会与国家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影响
所谓的人口老龄化,也就是全国人口老年人的比率相对较高,并呈现着逐年持续上升的阶段。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出生率在持续的下降,而人口的死亡率在先进的医疗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得到了下降,这也是导致人口老龄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对于当前时展而言,人口老龄化的界限年龄普遍在60岁及以上,只要这个范围年龄的人超过了全国总人数的标准比例,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是证明这一国家在医疗水平上的进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等问题,而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性为50周岁或55周岁,由于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丧失了相关工作的劳动力,也就无法保证正常的生活来源,而国家就会针对这种人群制定相关的普享金计划,确保老年人群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保障体系,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完全影响到了我国经济问题,由于老年人无法参与到实际的劳动市场中,而社会中主要的劳动力范围在逐渐的缩小,就会造成社会生产效率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国家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制定合理的普享金计划,来减少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产生导致经济减缓的问题。
二、我国普享金政策的现状
我国的养老保险是国家给与我们的一种普惠的福利,这也是全球每个国家都有确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各个国家都会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考虑到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他影响因素而制定的。普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了每个企业单位及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并对于符合要求的人群进行相应的福利供给。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由于本身的人口就非常多,这样就导致需要享受普享金的人也在增加,而需要供应普享金的年限也在逐年的增加,这就需要我国支出相对来说非常庞大的金额,而我国关于普享金的计划及政策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不同企事业单位及工种来说存在着不同的普享金政策,这也就形成了很多政策性矛盾,而普享金计划的不完善就会导致我国经济增速的问题逐年减缓,影响了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三、正确面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合理的普享金计划促使经济增速
(一)实现我国普享金制度的改革
对于我国而言,养老保险的制度是针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有企业单位,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实现普享金制度虽然也是存在的,但是大部分的私营企业还没有将这项政策执行下去,从这就能看出我国的普享金制度在最初的实施中就存在着问题,国家应该根据我国企业单位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考察,加大对普享金计划的实施力度,拓展普享金受益人的范围,并实现普享金制度的平等性,削弱收益不均的差异性,实现普享金计划中首要任务的体质改革。
(二)完善退休制度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劳动市场而言,过早的退休减少了有效的劳动力,再加上我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数量普遍偏低,有效的劳动力人口满足不了当前的劳动市场需求,这也就造成我国经济增速的减缓。我国政府应该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并不断的完善企业退休的制度,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可以推迟相关的退休年龄,减缓劳动市场的需求的压力,并鼓励市场资源中劳动力的渗入,据可靠调查指出,美国的人口老龄化一直处于非常低的范围当中,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在移民政策上做出的良好成绩,利用移民政策的放宽,可以让世界各地的有效劳动力涌入到国家,并促进劳动市场与需求的平衡,这也就延缓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可以根据当代经济发展的现状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
(三)丰富普享金政策的多样化
面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结构复杂且不平等的普享金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不能满足于大范围老龄人口生活的需求,这也就不能给与众多老人实现经济保障,因此,我国可以在普享金的政策上,实现多种并能够满足于当前社会现状的普享金政策,开放普享金的政策要求,让社会中更多的平民阶层及生活收入较低的人群都能参与进来,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普享金计划,以此来满足于不同需求的人们。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普享金计划的执行力,以“以人为本”的计划为方针,以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为战略,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速为目标,多方面共同考虑制定一个丰富的普享金政策,削弱因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经济增速减缓问题的出现。
四、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是当代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影响着各类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大大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增速问题,我国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一个健全完善的普享金计划,并加大普享金计划的执行力,放宽普享金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的完善退休制度,实现普享金制度体质的改革,削弱制度的不平等性,实现普享金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并要满足于当展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熠.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减缓与普享金计划[J].财经研究,2014,(3).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如法国和英国,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自19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口死亡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结果导致人口老龄化。到20 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已经引起西方人口学者的广泛关注。根据联合国的人口资料,1950 年,发达国家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19 % ,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1970 年代,人口老龄化趋势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明显,而且在一些实行计划生育的发展中国家也初见端倪,人口老龄化正越来越成为严峻的全球性问题。
1956 年,联合国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一文中,对“人口老龄化”第一次做出了比较科学的定义:一个人口的老龄化是指人口定义为“老年”的人的比例增加。关于老年的起点年龄,为研究和统计上方便,联合国将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 岁或65 岁;关于老龄化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起点比例,世界公认的标准是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0 %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7 %。
一、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成因分析
1950 年代以前,一般认为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的共同下降才会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随着稳定人口理论的确立与完善以及人口预测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开发和使用) 的推广,西方人口学家对人口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和人口老龄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成因是人口生育率的下降,而不是人口死亡率的下降。联合国1956 年出版的《人口老龄化》中分析了稳定人口的构成,考察了生育率对年龄构成的影响,结论是:具有相同死亡率、不同生育率的稳定人口的年龄结构之间的差异,大于具有相同生育率、不同死亡率的稳定人口的年龄结构之间的差异。联合国1973 年再版的《人口趋势的决定因素和后果》一文中强调人口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最大因素,如果生育率下降缓慢则人口老龄化不会很快。人口学家A·柯尔将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老龄化形象地称为“从金字塔底部的老龄化”。中国1970 年代末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开始迅速下降。与此同时,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由1964 年410 %上升到1982 年的419 % ,2000 年升至6198 %。任何人口体系,只要它的出生率长期下降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也就是说,任何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中国家,迟早都会出现人口老龄化。中国已经实行了长达近30 年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西方国家。据李仲生的预测, 2010年以后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2050 年将达到217187 亿人,老年系数也急速增长,到2050 年增至951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人口的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西方人口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需求、私人储蓄、劳动生产率、社会保障体制、公共财政以至经济增长都会产生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是非常复杂的,其效应与经济中的具体条件有直接关系,如人口老龄化的具体程度、储蓄率水平、养老水平、工作时间、寿命预期和经济增长等。笔者结合中国的实际,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1. 对劳动力供需关系和就业的影响。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此后大约20 年后新增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假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变,新增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将改善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率,这样看来较低的生育率对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但是,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因为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也影响整个经济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并进而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投资和出口拉动,而中国商品的出口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如果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由于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而减少甚至逐步消失,那么国外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大量出口需求会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此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2. 对消费或储蓄需求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格利亚尼于1950 年代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一个人会以其一生拥有的要素资源总量来安排消费和储蓄,以实现一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一个人关于储蓄和消费的决策不仅着眼于现实的收入,而且着眼于终身的收入。根据这种假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储蓄率将下降。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1970 年代提出了合理预期假说,认为一个人的经济行为不但受当期的各种条件约束,也受到他对未来的预期的约束,如果人们认为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保障计划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那么现在人们会减少当期消费和增加储蓄,从而导致储蓄率上升。实践的情况是,由于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养老金制度的改革,退休金或社会保险的津贴会供给老年人的养老费用,老年人不储蓄或减少储蓄,使得储蓄率下降。如瑞典在20 世纪60 年代普遍实行养老金计划后,储蓄率从7 %下降到低于1 %;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由于社会保障的增加减少了个人储蓄总额。[1 ]从长期趋势看,老年人口的储蓄水平相对较低,通常在老年人口中,储蓄的数量和利息所得基本上是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减少,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特别是当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老人增加时,势必影响储蓄。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等于投资,储蓄的减少等于投资的减少,从而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985 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储蓄动机调查发现,2000 年以后,在中国居民的储蓄动机中排第一位的与社会保障有关,包括养老和医疗保险,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上升。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近20 年来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没有提高消费率,国内消费需求不振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发展的顽疾。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看,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储蓄,加重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消费需求不足将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长期问题,快速老龄化形成的消费需求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3. 对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等于一定时间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各种生产要素总投入的比值。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受到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人口老龄化往往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克拉克在《个人与人口老龄化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年龄构成不同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15~44 岁的劳动力人口和45~64 岁劳动力人口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明显差别。一般说来,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
中国的劳动力数量自1978 年以来以3 %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与支持。但是,未来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法国人口经济学家阿尔费雷德·索维认为,老龄化人口的观念趋向于保守,缺少创造力,从而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来说,老年劳动力的反应速度比年轻劳动力慢,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中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仍然偏多。为了给新增的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就要增加生产资料和资本的投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为满足变化着的需求,生产和生产结构也要发生变化,要求对劳动力进行重新培训和教育,而由于大龄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差,重新培训的费用较高,接受新技术的速度较慢,很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的结构性失业。不过,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中较低年龄所占比例的下降,失业压力的减轻,又会对降低失业率产生有利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对整个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
4. 对社会保障体制可持续性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养老保障是一种重要的分配制度,具有调节不同代际人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功能。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1950 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大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它的最大特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二元性。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别由民政部门、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来加以实施和管理。几十年来,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对保护老年人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毕竟是在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经济改革的深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种国家保障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加以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养老资金紧张、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较窄等。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适当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是迎接老龄化挑战的重要课题。中国是在经济还不发达和人口总量巨大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与社会保障事业起步晚,并且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多,国家、政府、社会将面临老龄化的挑战。有资料表明,2007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了1.53亿人,占总人口的11.6%左右,且每年还在以3.3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2%。届时,中国将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奋斗目标。特别是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都已将老年体育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推向社会将是必然的。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就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减少、年长人口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人口老龄化过程已成为发达社会必然出现的一种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根据调查,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社区体育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作用分析
社区体育就是以基层社区为单位,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自发性为原则,以本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群众体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种体育形态,它首先具备体育的基本功能――强身健体。另外,社区体育是在居民住所周围发生的体育现象,因此社区体育还有一些间接的功能:丰富业余文化、改革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密切人际关系、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
因此,通过社区体育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可行性。
开展社区老年体育可以减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健康长寿已成为中国人生活追求的目标。作为社会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老年体育将是老年活动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老年医疗保健事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应该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和体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老年医疗保健仅通过医学手段难以解决,只有结合体育锻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开展社区老年体育可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体育运动是预防老年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社区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服务可以对老年人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体育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了集体活动的形式,老年人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彼此间交流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大力开展社区老年体育服务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指导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开展社区老年体育可以进一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世界各国都先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已提上日程。从世界范围看,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真正的系统化、组织化和规范化,仅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开展得较好。如:日本、加拿大、孟加拉给离退休老人创造许多就业机会,三国中60~65岁的老年人就业率分别高达81.5%、68.4%和84.7%。而我国离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仅占离退休人员的30%~40%,远远低于上述国家。我国虽然在80年代就提出了“老有所为”,但目前主要还是强调“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劳动要求。这就需要老年体育这一重要的生活内容来推动。
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上分析,社区体育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才刚刚起步,发展还不成熟,从组织到管理再到实施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管理机制。为了增强人民的体质和满足人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我国先后颁布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的意见》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等法规和文件,这说明我国立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社区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法规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知道的人很少。目前我国仍存在城市体育设施缺乏立法保护和标准制约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法律规定、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难以对社区体育与老年体育的结合起到保障作用。
第二是社区体育管理不完善,缺乏组织者和指导者。由于社区体育组织是地方性的群众体育组织,缺乏专人负责管理,体制不健全,业务不熟练,使社区体育组织发展处于泛化过程。社区体育组织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据有关调查,65%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同虚设。体育指导者多为爱好体育的退休老年人,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指导,专业性不强,缺乏相应的理论、技术和健康知识,往往达不到锻炼者希望的效果。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使本想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失去动力和兴趣。
第三是社区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经费是社区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社区体育要想发展起来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我国政府无力承担过重的社区体育负担,而社区体育本身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持其自身的运行,致使社区体育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另外,组织某些项目,需交纳的参赛费很高,造成参加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少。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程度。
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发展对策。首先,完善社区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为老年体育建立保障制度。完善体育法规是保障社区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基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证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权利。在大众体育发展较好的美国、德国和日本,国家法律对社区体育都有严格的规定。在美国,为了确保每个人都有参加体育的机会,社区中心公布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成员提供参与社区体育项目奖金申请的具体标准和办法,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奖金来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政府应划分清楚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在社区体育中的职责,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固定,同时针对企业或雇主为劳动者建立老年社会保险基金等事宜出台相应的法规。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在大众体育发展较好的国家都设有健全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和活动场所。美国和德国的社区体育实行俱乐部形式,其管理是行政长官负责,下设专门机构,具体由职能部门进行运作,每个职能部门由公园与休闲委员会负责。公园和休闲委员会一般由5人组成,他们由市长任命,任期5年。日本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是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它对社区体育的发展主要起着宏观管理的作用;第二类是社区体育组织,即社会团体,负责广泛地筹措资金,吸纳社会人才,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第三类是民间性质的体育组织,由社会财团自发筹建体育中心和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并自负盈亏。借鉴国外社区体育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制定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系。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enilit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China in 21 century. Suzhou i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of aged cities which joined this trend in 80s,20th century. The rapid growth of senility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old people bring out the great old-aged demands on homes provide by institution. On the contrary, many problems and weak points could be found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welfare facilities and social service for old-aged people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institution in Suzhou, this paper will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do better service for old people in this city.
关键词:苏州市 机构养老 供求
Key words:Suzhou facilities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supply and demand
作者简介:张凌晨,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 于2006年2月24日发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到2020 年, 老年人口将达2.48 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 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 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2051 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 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 倍”。苏州是我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而且在机构养老建设情况上也排在全国前列,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此本文将对苏州机构养老进行探究。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机构养老的需求
所谓机构养老主要指养老机构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苏州市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是全国最早的老年型的城市之一。苏州市老年人口众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众多的老年人口对居住、饮食、医疗、健身、娱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完善机构养老运作与管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苏州市老龄人口老龄化现状
苏州市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且每年以一定的规模在递增,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苏州市民政局于2008年3月22日的《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称“2006年,按户籍人口统计,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1.01万人,占总人口的18.02%,比2005年增加5.85万人,增长0.61个百分点”。2007年苏州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18.20%。截至2008年底,苏州市有在籍老年人口120万,占总人口的19.50%。
2.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苏州市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2006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数约为111万,而2008年底老年人口在120万左右。苏州市老年人口数以每年4到5万的速度在增长,201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129.3万,到2030年将上升至247.7万,所占比重将上升至37.4%。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越来越多的低龄老人进入了高龄老人的行列。苏州市各区域具体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太仓市老龄化程度已达到21.69%,平江区也达到了20.61%,而常熟市则为19.91%。老年人文化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文体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相应的机构养老设施及服务无法满足迅速老龄化的需求。
(二)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分析
苏州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仅量上是非常大的,而且对设施的多样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以苏州市老年人对养老院的需求为例,截至2008年底,苏州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0万左右。苏州市统计局2008对苏州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进行了统计抽样调查,市区城市家庭60岁以上老人中有13.79%选择住养老院作为自己希望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意向,住养老院的占15.13%。因此至少约有16.548万(120万×13.79%)老人有住养老院的期望。但是由于养老院价格及其他各种原因,实际有效住养老院的需求在期望的基础上有一定缩减的。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及供需矛盾分析
苏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机构养老的建设。2008年苏州市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制了《关于全面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措施》,就是要加大对机构养老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苏州机构养老得到很好很快的发展,但是在设施供给和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现状
1.苏州市机构养老设施供给的种类
苏州市提供的机构养老主要是医疗卫生、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和信息咨询四大类。其中包括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康复院、临终关怀机构、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诊所、健身器材、图书馆、计算机室等。
2.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给数量
由于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因此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苏州市机构养老总体上供不应求,老年人对设施的占有率比较低。平均每千名老年拥有的养老院的床位为15张。到2006年底苏州市共有养老机构158所,总床位16527张,只占老年人口的1.57%;入住老年人数9327人,不足老年人口的0.9%;建筑面积469957.9万平方米。《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统计:“其中民办养老福利设施21所,股份制2所,各种养老福利设施总投资94671.39万元”;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29所,总床位3449张,入住老年人数2089人,占床位数60.6%;敬老院120所,总床位11772张,入住老年人数6417人,占床位数54.5%;护理(临终关怀)9所,总床位1306张,入住老年人数821人,占床位数62.9%。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分析
由于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裂变成现在流行的核心家庭,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的家庭及其子女并不能提供充足的日常生活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社会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机构养老。因此一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如养老院、托老所等所提供的照顾服务成为家庭照顾的有效补充。苏州机构养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中大量增加的需求,又显得严重不足。在苏州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为15张,而发达国家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数在五年前就已经超过50张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在增加,因此对护理院和社区医院、卫生站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今苏州几乎一个区或县级市才有一家护理院。对于健身设施来说,通常是很多才拥有几件的健身器材,一般都有人在使用了,常常要排队。
三、完善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一些建议
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充足的机构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吃穿住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信息咨询需求。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关系到未来稳定发展的重要事业。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现给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做好规划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调动各方资源参与机构养老建设与管理。以形成资源共享新局面。认真做好机构养老建设的规划,将机构养老纳入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不仅要在量上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健身设施、老年大学,而且应该更加注重这些设施针对不同需要的具体分类与合理的地理安排。
(二)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
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养老机构的建设,将机构养老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拨款。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养老如机构设施建设用地、用房优惠政策、机构养老收费优惠政策、机构养老事业的税收政策、福利彩票政策对机构养老建设予以优惠和倾斜。
(三)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的领域内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使用,以降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其收费。如学校有些长期闲置不用的教室等可以开辟出来做养老院;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的体育场所、健身设施可以向老人开放(可以收取少量费用,或直接由政府补助给学校)。还可以多吸收志愿者参与到老年福利事业中来,与一些志愿者团体建立稳定的关系,志愿者定期服务,可以减少如养老院这样的机构养老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因而促进收费的降低。还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组织,吸收社会捐赠,来办机构养老事业。
(四)针对需求,建立设施项目
根据老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等对他们进行特点和需求分析,更加全面的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多与老年人交流与沟通,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建议,提供相应的设施。根据不同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上的不同,建造各种规模与档次的机构养老设施,并注意设施的配套,以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需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关注老人精神生活。多在社区建设一些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场所,增加一些适宜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材,增加室内老年活动室和娱乐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的机构养老建设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苏州市民政部相当重视机构养老,但是机构养老的供给和设施的使用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设施供不应求、种类单调、分布不均、收费过高等。苏州市要立足自身,完善立法,做好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建立数量充足且符合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机构养老。并且要针对老年人特殊的需求,建设多层次多样花的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要。后期做好监督管理,保证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机构养老的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24
[2]苏州人口老龄化加速到2030年将上升到247.7万.苏州日报.2008、11、29
[3]社会化养老体系扫描.苏州120万老人安享快乐和谐.苏州日报.2008、12、4
[4]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200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