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0 11:35: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篇1

[关键字]环境评价 方法 放射性物探 应用

[中图分类号] DF46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199-2

1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为何环境评价如此受到重视呢?因为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随着人们不断地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受到的破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审思,如何能够使得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而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是永恒的真理。环境影响评价的首要特点是它的预测性,它强调的是在做出相关的经济开发活动时,比如有关拟建项目等等时会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进行评价,这是一种预测性的工作。因此,环境评价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环境至关重要。

过去,环境评价的方向主要是从单方面出发,因为这样的评价结果简洁明了。但后来人们发现,从单方面所评价的环境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环境的信息。因此人们的评价方法逐渐向多元素化方向发展。而近年来,环境评价的研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人类社会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建设地球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现阶段多元化方向的综合评价不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充分地利用了环境的监测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对环境进行数据分析。这样的分析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环境的质量以及能够对环境做出更真实的评价[1]。

2简述放射性物探方法

放射性物探全称为“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radioactiv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它主要是以放射性的物理性质,通过专门的测试仪器去测量放射性射线强度和浓度以便于寻找放射性物质的一种物探方法。而放射性物探方法最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是射气测量以及伽马能谱测量。过去,由于其技术主要应用于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矿井当中。之后,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人们将此技术逐渐延伸到环境评价领域中。

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比活度的检测方式通常使用伽马能谱测量法。使用多道伽马能谱仪进行分析,而对于能谱仪的标准必须进行效率以及能量刻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刻度源的形状以及体积都要和待测样品一致相同。

3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3.1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指在环境中,放射性物质其所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已经超过了所规定的标准。在城市建筑当中,由于实施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不断,使得城市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虽说放射性污染通常是来源于核武器的试验、核工业的一些放射性废物的排放和各种带辐射源的装置如电视机显像管等。但是污染环境的三大废物主要指的是“废水、废气、噪音”,这三者的废弃物中很多都是含有放射性核素,而这些通常都是在居民生活当中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源。因此,就如何解决这些放射性污染,寻找放射性污染源的问题,只有放射性物探方法才能检测并解决所含的放射性核素。

3.2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由于在自然界当中,各种矿产石头以及天然的砂岩土壤等等都是含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而现在的市面上,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人造物质也越来越多,例如一些建材石材材料,等等。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放射性物质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地和水流的安全性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致使环境放射性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城市环境的生态问题日益恶化,过去的环境评价方法已经无法准确的评估环境标准。放射性物质之所以对环境危害大是由于其会释放γ等射线以及氡气等等同位素,而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通常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进入人们的体内,而由它们本身所发出的高强度射线会灼伤人体皮肤,直接或是间接破坏人们机体内的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了巨大的损伤。严重的疾病会使得人们在短期内死亡。少量的累积照射则会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等等器官受到毁灭性的损害,发病过程往往会持续几十年[2]。

4放射性物探方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环境质量的变化却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笔者将于下文简述放射性物探方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1)因为放射性物探方法总的来说分为重、电、震、磁、测井五种方法。由于过去放射性物探方法主要运用于对矿井的开采,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物探技术的不断成熟,放射性物探方法逐渐运用到环境监测中。由于放射性物质的运用使得城市尤其是一些处于特殊地理位置或是以煤炭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城市的环境放射性状态更为严重。生活中放射性污染源随处可见,例如空气里存在的燃煤飞灰等等都是潜在的放射性污染源。例如,针对于一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城市,可以采用伽马能谱测量法,即针对地质环境进行填图。首先应运用专业仪器测量出城市中工厂主要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并制图分析空气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物探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出环境的质量,还可以监测该城市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使得人们可以具体分析城市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建设城市环境。又例如在2011年7月4日当天,在厦门高崎码头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针对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的任务圆满地完成。这次监测任务的开展主要是由于日本的核事故造成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流入海洋,为明确保证其对我国所管辖的海域并无放射性影响。这是我国应用放射性物探方法于环境评价中的一次典型事例。

(2)对于环境的评价方式之一放射性物探方法,人们在拟建建筑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拟建的建筑内或是其附近进行物探,确保其是否有电磁辐射污染源或者是放射性的污染源,例如一些电视发射设施雷达、卫星通信设施、高压输变电设施、电气化铁道移动通信发射基站、排放放射性废气废液的单位等等设施。只有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环境的发展。

5结束语

篇2

全国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o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

A.物质B.一切资源

C.能量D.物质和能量

2.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生物放大B.物质循环

C.十分之一定律D.生态失衡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有

A.物B.物和行为

C.物、行为、精神财富D.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

4.在现代环境法的发展阶段发生的较为有名的环境污染事件是

A.1880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B.1882年开始的日本足尾铜矿含毒废矿石污染事件

C.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

D.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事件

5.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

A.集体所有或农民家庭所有B.集体所有

C.农民家庭所有D.农民个人所有

6.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7.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提出的概念是

A.环境权B.节能减排

C.可持续发展D.保护臭氧层

8.我国加强城市和乡镇规划管理的基本法律是

A.《城市规划法》B.《城乡规划法》

C.《土地管理法》D.《乡镇规划条例》

9.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是

A.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B.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

C.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D.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10.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分为两大类,即规划和

A.建设项目B.开发活动

C.污染项目D.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11.征收排污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征收的依据是

A.排污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地域B.污染物的危害程度、种类

C.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D.当地政府对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标准

12.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级别为

A.蓝色B.黄色

C.橙色D.红色

13.在我国,由单位或个人直接开发、占用、利用、使用自然资源时所缴纳的费用被称为

A.开发补偿费B.开发使用费

C.保护管理费D.使用权出让金

14.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水土流失的侵权行为责任实行

A.过错责任制B.无过错责任制

C.公平责任制D.危险责任制

15.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种类繁杂、污染危害持续性强和

A.污染扩散范围大B.污染较容易逐渐消除

C.对人类影响不大D.污染危害持续性较差

16.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中所称的“水污染”是指

A.我国领海的海水污染B.我国领海的海水污染和陆地水污染

C.陆地水污染D.地表水污染

17.产生环境噪声的根源有很多,按产生机能可分为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和

A.工业噪声B.交通噪声

C.稳定噪声D.空气动力性噪声

18.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

A.放射性标识B.防护装置

C.中文警示说明D.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19.我国《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产品包装必须

A.贴有标签B.有使用说明书

C.贴有中文警示说明D.贴有标签或者附具说明书

20.我国《水法》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调解B.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

C.国务院裁决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调解

21.我国实行探矿权、采矿权

A.有偿取得制度B.归属于国家所有的制度

C.可归属于集体所有的制度D.无偿取得制度

22.某年冬天,某林区村民家饲养的耕牛被山上下来的东北虎咬死,应当受理该村民补偿要求的部门是

A.当地人民政府B.省级人民政府

C.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D.国家林业局

23.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的

A.《内罗毕宣言》B.《外层空间条约》

C.《人类环境宣言》D.《禁止核试验条约》

24.1973年通过的《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采取的主要的实施手段和方法是

A.进出口限制措施B.许可证

C.风险评估D.环境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5.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权利的情形有

A.责令停产停业B.吊销许可证

C.吊销执照D.较大数额罚款

E.不按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

26.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企事业单位B.其他社会组织

C.公民D.国家和国家机关

E.环境要素

27.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由下列部分构成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D.环境标准

E.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28.环境许可证的管理程序是

A.申请B.审查

C.决定D.监督

E.处理

29.我国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

A.突发自然灾害事件B.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C.突发安全生产事件D.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

E.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30.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

A.法定取得B.确认取得

C.授予取得D.转让取得

E.开发利用取得

31.作为确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的是

A.环境基础标准B.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环境标准样品标准D.国家标准

E.地方标准

32.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

A.有关行政机关的积极行为B.行为的违法性

C.行为人的过错D.行为的危害后果

E.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间的因果关系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3.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34.简述限期治理的对象。

35.简述我国关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定。

36.简述国际合作原则的意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论述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法律上的体现和贯彻。

38.论述我国法律关于林权的规定。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2009年3月初,某水泥厂计划投资建设新的水泥生产线。为向新生产线提供原料,水泥厂在未办理采矿登记手续的前提下,在本厂矿山开采区域内采用深孔爆破方式开采出大量水泥用石灰岩,供本厂生产使用。2011年3月,当地国土资源局根据《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其作出处罚,责令其立刻停止无证开采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问:(1)水泥厂的行为主要有哪些违法之处?

(2)国土资源局对水泥厂的处罚是否合法?为什么?

40.甲化工厂和乙造纸厂座落在一条小河的两岸。化工厂生产中排放三氯化铁残液,造纸厂生产中排放漂液废水,两厂排污浓度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在河水水位正常情况下,两个工厂排污均不会对河水造成污染。2010年5月该地大旱,河水明显减少,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冲入造纸厂的排污口,两股废水混和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有毒气体氯化氢,致使在河边劳动的12名搬运工人中毒晕倒,送医院抢救后脱险。受害人为此花费医疗费86000元。当地环保局对两工厂排污口监测表明,其排污均无异常,属于达标排放,排放方式亦未违法。当地环保部门决定对两工厂各罚款6000元,并应12名受害人请求责令两工厂赔偿受害人医疗费86000元,每个工厂承担43000元。

篇3

关键词:钴源辐照装置;辐射环境管理;γ辐照装置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4-0103-03

随着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与广泛,γ辐照装置在医疗用品消毒、辐射化工、辐照食品、辐照育种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γ辐照装置是核技术利用项目中使用的放射源活度最大、潜在危害最大的一类装置。它所应用的钴-60放射源属于Ⅰ类放射源,这类放射源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在整个行业中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辐照装置正逐渐被加速扩张的城镇所包围,由于它直接关系到环境、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其安全稳定运行将日益成为促进或制约其自身发展乃至整个核技术应用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为了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在辐射环境管理上实施统一的全过程监管。本文通过分析γ辐照装置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或事件的原因,基于辐照装置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主要针对辐照装置在厂址选择、设计建造、运行、退役等环节的辐射管理进行了讨论。

一、国内及天津市γ辐照装置的应用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设计装源能力30万居里以上的商用辐照装置已达107座,设计装源能力百万居里以上的有37座,设计装源能力400万居里的4座。我国于1958年开始建造辐照装置。经过五十余年的实践,辐照装置的设计和建造已相当完善,辐射安全技术成熟可靠,因而就辐照装置安全设施总体而言,是能够保证辐射安全的。但是随着辐照装置使用数量的不断增多、装源活度不断增强及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其厂址选择、安全运行、辐射防护管理、退役工作对环境的潜在辐射安全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目前,天津市共有三座固定源室湿法贮存商用Y辐照装置,总设计装源能力约500万居里,其中某辐照装置的设计装源能力达400万居里。由此可见天津市拥有全国为数不多的400万居里辐照装置,而且辐照装置数量占全国辐照装置数量的约4%。另外,天津市某辐照装置因建造年代久远,相关辐射安全防护设施已严重不能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目前已初步完成退役工作。由于天津市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使得原本位于较偏远地区的辐照装置正逐渐被住宅、学校、商业区及企业厂房等包围,辐照装置周围的环境状况较其建设初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旦发生任何辐射事故将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辐照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辐照装置均面临这样新的发展形势,即辐照装置所在厂址逐渐被城区包围,其环境敏感性日益受到关注。

二、辐照装置运行过程中的主要事故或事件分析

50余年的辐照加工运行经验表明,一般地,利用辐照技术进行加工是安全的,其运行的安全记录比许多其他广为公众接受的产业的安全记录要好得多。但是由于γ辐照装置处于辐照状态时产生的剂量率很高,一旦发生误照射事故,被照射人员会在数分钟或数秒内受到致死剂量。根据国内外辐照事故统计,钴-60辐照装置常见的事故类型有五种:人员误入、卡源事故、贮源井水位下降、贮源井水污染事故、地震等外部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其中前三种事故的发生主要与电器、机械故障有较大关系,其次与运行控制、管理体系不科学、不完善有关。贮源井水污染事故相对发生概率较低,且后果较前三者轻微。表1列出了五个典型的辐照事故,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简述。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上述辐照事故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由于人员受到大剂量辐射照射进而造成了人员伤亡。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辐照装置运营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对相关安全联锁系统的检查、维修及保养,设备装置带“病”运行等;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低,缺乏相关辐射防护专业知识,违反操作规程操作等。

通过分析上述辐照事故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可知,出现事故或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辐射安全理念匮乏,导致辐射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进而诱发辐射事故或事件。因此辐照装置应用企业亟需建设核安全文化,在实践中创造并形成有益于安全目标的工作环境,通过加强对员工的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使每位员工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质,要有发自内心的积极探索、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态度,并共同致力于“安全第一”的目标。同时,为确保辐照装置运行过程中的辐射安全,辐照装置应用企业应加强内部审查,及时发现核安全弱化征兆,并果断地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任务之首。

三、辐照装置安全运行的探讨

针对辐照装置正逐渐被城镇包围的现状以及其具有潜在辐射危害大的特点,其安全运行势必成为了发展辐照加工产业的重中之重。辐射管理部门应从厂址选择、设计建造、运行监管和退役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本文在总结历年辐照装置运行事故或事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辐照装置在全寿命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辐照装置的厂址选择

辐照装置厂址的稳定性是确保其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辐照装置场地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厂址稳定性、地质条件,以及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避开高压输电走廊和易燃易爆等场所。同时,较大活度的辐照装置应设置在单独建筑物内;放射性活度中等的辐照装置可以设置在建筑物底层的一端,但应有单独的出入口。

事实上,基于目前辐照装置被城镇包围的新形势,在新建辐照装置厂址的选择过程中除需要考虑上述常规安全因素外,还应该将厂址的选择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避开敏感区域,更为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假设辐照污染事故发生后对周边相关人员的健康影响及心理影响。另外,对于已被城镇所包围的大型辐照装置,需考虑适时搬迁,以确保该项辐射实践的环境适宜性,满足辐射环境管理的要求。

(二)辐照装置的设计建造

保守的设计与高质量的建造是辐照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制造单位、施工单位、安装单位是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保障。新建辐照运营单位要着重对勘查单位、设计单位、制造单位、施工单位、安装单位及人员资格进行审核。

设计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γ辐照装置的设计,设计活动应按照设计文件的规定进行。对于设计计算,辐照装置的屏蔽防护、通风及重要部件应根据经验证过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关于设计要求,主要有联锁要求、可编程电子系统、安全设施、通风系统、水处理系统、屏蔽结构、防火要求、供电要求、抗震要求等。

辐照装置的施工单位应具有国家颁发的乙级以上施工证书,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单位提供的图纸进行施工。辐照装置工艺设备的制造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并经辐照装置运营企业考查、评价为合格供方的单位承担。

辐照装置的设备安装应由具备相应资格的单位承担,并且按照设备安装文件、设备施工图或其他相关规定进行安装活动。运营单位需加强对上述设计、制造、施工及安装活动的质量监督,并且在辐照装置建成后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验收申请。辐照装置经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合格,运营单位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后辐照装置方可正式投入运营。

(三)辐照装置的运行

辐照装置的运行环节是发生辐照事故或事件的主要环节,因而需切实加强对其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运营单位必须制定辐射安全相关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并成立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机构,统一负责辐照装置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第二,人员培训与人员资格。运营单位必须配备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所有辐射工作人员都需经国家审管部门授权的单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运行人员需具备下列技能:了解并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辐照装置的操作规程;掌握辐射防护基本知识与辐照加工基本知识;熟悉设备结构性能及处理事故的应急措施,了解应急联络渠道和方式;熟悉放射性监测仪表等。

第三,做好运行记录,应详细记录辐照装置的重要活动事项,如运行工况、发生的故障及排除方法、维修活动等。

第四,制定维修检查计划,定期对相关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与保养,以便辐照装置安全连续运行。其中应重点检查的方面如下:控制系统的使用性能、安全联锁系统的使用性能、源升降系统与源位置指示器的功能、辐射监测仪表的工作性能等。

第五,制定应急预案。必须根据辐照装置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辐照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一旦出现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防止事态进一步过大。

第六,加强对辐照装置运行过程中各项实践工作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工作是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切实执行的重要保障性工作,科学合理的监督,不仅可以确保运行安全,而且可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核安全文化。

(四)辐照装置的退役

不符合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GB17568-2008)和有关安全规定,且无法改造的γ辐照装置应强制其退役,若其继续运行则具有较大辐射安全隐患,天津市某辐照装置的退役就是基于这样的情况。辐照退役前应开展退役环境影响评价,制定退役实施方案与应急预案,并且在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方可实施退役。退役过程中要做好放射源的倒装、回收及运输工作,同时做好对相关设备、贮源井水及水井的去污工作。对于建有副井的辐照装置,在排空贮源井水之前应认真核查副井的放射性污染情况,严防将放射源遗留在副井中。相关构筑物、设备经监测达到解控水平后方可进行拆除。最后,还需要对所有参加倒源退役工作的工作人员受到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应低于GB18871-2002规定的职业照射剂量限值。

另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管理部门需对辐照装置退役工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最终完成退役,使工作场所达到无限制开放使用的目的。

四、结 语

本文针对γ辐照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辐照环境安全管理问题及其面临的新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辐照装置在厂址选择、设计建造、运行、退役等环节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对辐照装置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及加强辐照装置全过程监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深根,钴60辐照装置安全技术措施和经验[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9,23(3)

[2]徐宏青,γ辐照装置运行中的辐射安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

[3]范深根,雷忠龙,张永祥,建造和使用60Co源辐照装置中应注意的几个安全问题,核农学通报,1990,Ⅱ(2)

篇4

【关键词】进境食用水生动物;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贸易量逐年上升,各大口岸(如上海、广州、深圳等)每天均有大量的食用水生动物入境,经检疫后迅速流向全国各地。进境的水生动物可能携带原病,一旦传染给当地同种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将对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另外,可能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或致病菌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本文针对水生动物的特点,对影响安全卫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做好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工作,对保障我国水产的养殖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数量和货值呈现稳定增长,这些水生动物主要于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肯尼亚、南非等国家,涉及的品种主要有龙虾、鲍鱼、皇帝蟹、黄鳝、草虾、泥蚶等。

检验检疫部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法规对进境水生动物进行监督管理,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水生动物的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和控制。

2 进境水生动物安全卫生的潜在危害因素

2.1 水生动物疫病

在目前条件下,水生动物活体及其产品的跨国运输行为提高了疫病扩散的风险。如淡水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海水鱼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和南美白对虾的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白尾病等都威胁到当地养殖业的发展。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一旦出现水生动物疫情就很难控制和消灭,对经济、社会和生态都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

OIE水生动物疫病名录(2013年)公布了包括鱼类疾病、甲壳类疾病等28种疫病。2008年,我国农业部也出台了第1125号公告,对原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了修订,在新公告中将水生动物疫病增加到35种[2]。

2.2 化学元素[3]

食用水生动物携带的化学元素可能造成食源性疾病,其化学元素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2.1 农药残留

水生动物的生存水源受到农业化学制品或工厂用化学物质的污染,造成水生动物体内携带相关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被人体摄入后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均对水生动物体内相关物质(如硫丹、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最低残留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2.2.2 兽药残留

系人为在养殖或运输过程中添加,主要包括3大类: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使用的药物,如氯霉素等;怀疑有“三致”作用的药物和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其他允许使用的但未遵守停药期规定的兽药。

兽药残留是影响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安全卫生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药物残留,欧盟规定了包括氯霉素在内的10种药物的最高残留限量;美国FDA对包括水产品在内的动物源性产品要检测221类农药、兽药、兴奋剂类的残留,以及11种禁止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的药物;我国也了食用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禁止氯霉素等药物用于食用水生动物。

2.2.3 重金属污染

主要是指因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盐类(如含铅、汞、砷等化学物质)的污染而造成重金属超标。许多国家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中的重金属有着严格的要求,如美国明确规定甲壳纲动物体内铅、甲基汞、砷、镉等的限量要求;欧盟按照2001/466/EC的要求,对鱼中镉、汞、铅的最大残留限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2.2.4 自然毒素

主要指组胺、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等。美国对组胺、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都有严格的限量指标;日本、韩国、欧盟等对麻痹性贝类毒素也有限量要求。

2.3 物理性物质

包括各种外来物质或外来颗粒,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和金属异物等。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已对当地食品、农产品和水生动物造成严重污染。

3 应对措施

3.1 对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开展风险分析

活体水生动物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从出口国家带入水生动物病原的风险,所以要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出口风险分析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最早应用于水生动物活体或水产品贸易的风险分析方法,一般包括如下流程: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4,5,6,7]。

应对首次引进水生动物品种的生长环境、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加工过程的污染等进行调研并开展风险分析,发现影响安全卫生的关键控制点,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从而确保水生动物的品质安全。此外,还要加强与国外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了解相关生产情况。

3.2 严格落实进境许可制度

我国对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严格的检疫审批,对于输入或通过中国境内运输的检疫物,由检验检疫机关根据事先已掌握的输出国或地区疫情决定是否同意输入或过境,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防止危险性动植物疫情传入我国。

应该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检疫审批,对符合要求的水生动物品种颁发《进出境动物临时隔离检疫场许可证》。入境时,由口岸检验检疫部门查验,以有效地防止来自疫区的水生动物入境,从而大大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

3.3 加强食用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

水生动物运抵进境口岸后,检验检疫机构应严格查验《进出境动物临时隔离检疫场许可证》、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签署的动物健康证书等单证,同时实施检验检疫,对水生动物进行临床检查,观察是否存在死亡或临床病症等,如果发现异常,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严格落实隔离检疫,限制动物疫病的传播。隔离检疫是对水生动物疫病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在没有跟其他生物接触之前而采取的隔离措施。在跨国境进行活体水生动物贸易时,对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检疫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的扩散,有利于保护本国及周边的资源。

3.4 落实进境水生动物疫病监测

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是一个国家水生动物卫生健康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按照国际协定,成员国应该定期向OIE报告疫病名录中的疫情信息,并采取特殊的防控措施来限制某种疫病的扩散和传播,保证国际贸易间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和健康。

检验检疫部门应严格落实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重点加强对不同来源地区首次进境品种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我们可以对一些疫病进行早期预警和制定防控方案。通过水生动物疫情信息的报告和信息共享,各个国家可以减少或消除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

3.5 做好进境水生动物残留物质的监控

为完善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科学监管体系和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等风险监控,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进出口食用水生动物安全风险监控计划》,要求各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对多项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进行检测,并明确不合格情况的处理[8]。

对于经现场检疫合格的水生动物,应按照《检疫许可证》要求和其他有关规定抽取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检疫,待实验室检测结果合格后才予以放行。

3.6 开展市场抽查检验

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流向市场,但中间仍存在运输、加氧、换水、存储、销售等诸多环节,因此市场流通的水生动物品质仍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工商和质监部门能够加强对市场流通进境水生动物的监管,并抽取样品进行品质检验,从而确保安全水生动物流向餐桌。

3.7 制定并贯彻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但仍无法杜绝水生动物疫情暴发的可能,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并落实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发生紧急疫情时,可按照应急预案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快速而有效地消除、控制和减轻疫情。

参考文献

[1]冯东岳译,Mohan,C.V.著.简述国家水生动物卫生健康管理发展战略[J].河北渔业,2011,3:42-44.

[2]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2011年度进出境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z].国质检动[2011]第l17号.

[3]吴晓丰,李百胜,柯家法等.出口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J].中国水产,2005,4:66-68.

[4]陈孟裕,舒林军,毛唯君等.风险管理系统在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学刊,2012,22(3):55-58.

[5]马云杰,孙勇,刘勇等.水生动物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J].中国水产,2004,6:76-77.

[6]SNT 2486-2010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S].

篇5

当今世界是高科技时代,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3+X”理科综合测试出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科普知识、日常生活等内容相关的科普信息题,且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试题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为载体或作为背景材料,交叉渗透面广、综合性强、创设情景新颖,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生全面了解现代科技重大成果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1、科普信息题的特点

(1)有问题背景交代。因科普信息题的来源一般不是中学课本中的现成知识,而是联系实际或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问题,故需必要的文字说明作铺垫。

(2)有过程原理简述。因科普信息题中涉及到的概念、规律、过程和设置的物理情景等都是学生不太熟悉的,故需较长篇幅的叙述作说明。

(3)起点高而落点低。因科普信息题主要用来考查中学生掌握实际知识水平的宽度和广度,故难度一般不会大。

2、科普信息题的来源

(1)来源于现代科技。这类试题以前沿的科技信息为载体,将当今科技成果、科学技术与物理知识融合在一起,具有物理的时代气息,能拓宽考生的知识面,开阔考生的视野。如对撞技术、超导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核技术、磁流体发电机、海浪发电机、α磁谱仪、黑洞问题等。

(2)来源于日常生活。这类试题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考查考生依据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缩短“科学”与“人”之间的距离。如照相技巧、安全用电、体育运动、炉灶使用、静电复印等。

(3)来源于科普知识。这类试题以科学普及知识为背景,将学科知识与自然现象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的科学素质及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温室效应、光导纤维、酸雨的形成、臭氧层的破坏、能源常识及放射性污染等。

3、科普信息题的分类求解

(1)背景型科普信息题。

题目的背景知识并非解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多以某一高起点的事件为背景,着重通过强调问题的目的意义来引起考生的兴趣。这类信息题主要用来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重点落在所学的学科知识上,可按常规问题的解题方法求解。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试题,仔细揣摩题意,在深刻理解题目所描述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排除干扰、挖掘隐含条件。

[例1]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的运动速度(称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离我们的距离 成正比,即 ,式中H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了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来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观察一致。由上述理论和观察结果可估算宇宙的年龄T,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近期观察,哈勃常数H= 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 年。

解:背景材料很新颖,但有用信息很少。只要紧紧抓住两个假设:一是中心假设,二是匀速假设,建立恒星退离的匀速直线运动模型。依题意,星体是从中心开始以不同速度匀速飞离的,故宇宙的年龄就等于大爆炸后它现在离中心的距离 除以它后退的速度V。即:

宇宙年龄 = 退离时间 = 退离距离 / 膨胀速度 = ,将H= 光年代入得: (年)

(2)类比型科普信息题。

题目所提供的科普知识是解答题目所需的有效信息,有时还明确给出可供类比的已有知识和方法。这类信息题主要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解题的关键依据题给的知识迁移方向,构建学科知识模型,利用类比转换的方法求解。

[例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自然界中的物体由于具有一定的温度,会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因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辐射。热辐射具有如下特点:(1)辐射的能量中包括各种波长的电磁波;(2)物体温度越高,单位时间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的能量越大; (3)在辐射的总能量中,各种波长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处于一定温度的物体在向外辐射电磁能量的同时,也要吸收由其它物体辐射的电磁能量,如果它处在平衡状态,则能量保持不变。若不考虑物体表面性质对辐射和吸收的影响,我们定义一种理想的物体,它能100%地吸收入射到其表面的电磁辐射,这样的物体称黑体。单位时间内从黑体表面单位面积辐射的电磁波的总能量与黑体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即 ,其中常量 。在下面的问题中,把研究对象都简单地看作黑体,有关数据及数学公式如下:太阳半径 ,太阳表面的温度T=5770K,火星半径 。球表面积公式 ,其中R为球半径。

(1)太阳热辐射能量的绝大多数集中在波长为 ~ 的范围内,求相应的频率范围。(2)每小时从太阳表面辐射的总能量为多少?(3)火星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可认为垂直照射到面积为 ( 为火星的半径)的圆盘上。已知太阳到火星距离约为太阳半径的400倍,忽略其他天体及宇宙空间的辐射,试估算火星的平均温度。

解: 本题给出了热辐射的特点,指出可以把研究的物体当作黑体来处理,明确了类比的对象。另外,所有数据都是有用信息,故可用类比转换的方法求解。

①因 ,所以 ,

, 故辐射频率的范围是 ~

②每小时从太阳表面辐射的总能量 ,代入数据得: 。

③设火星的表面温度为 ,太阳到火星的距离为 ,火星单位时间内吸收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为: ,因 ,所以 。

火星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电磁波能量为: ,火星处在平衡状态有: ,即 ,所以

(3)推理型科普信息题。

题目所提供的科普知识是解题所必需的实质性条件,但难度较类比型科普信息题大,即不告诉新知识可供类比的原有知识。这类信息题主要用来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的综合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不要被长篇的叙述、新的名词和公式所吓倒,通过分析推理寻找和选择知识迁移的方向,再应用所学知识或信息知识求解。

[例3] 太阳现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由电子和 H、 He等原子核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是2e +4 H 24He + 释放的核能,这些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根据目前关于恒星演化的理论,若由于聚变反应而使太阳中的 H核数目从现有数减少10%,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而转入红巨星的演化阶段。为了简化,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 H核组成。

(1)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需知道目前太阳的质量M。已知地球半径R=6.4×106m,地球质量m=6.0×1024Kg,日地中心的距离r=1.5×1011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m/s2,1年约为3.2×107S。试估算目前太阳的质量M。

(2)已知质子质量mp=1.6726×10-27kg, He质量ma=6.6458×10-27kg,电子的质量me=0.9×10-30kg,光速c=3×108m/s。求每发生一次题中所述的核聚变所释放的核能。

(3)又知地球上与太阳光垂直的每平方米截面上,每秒通过的太阳辐射能 =1.35×103W/m2。试估算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估算结果只要求一位有效数字)

解:该题出现了主序星演化、红巨星演化等新名词,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挖掘出本题的有效信息:太阳的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核反应方程式和太阳离开主序星阶段 H核数目的减少。再将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质能方程等知识迁移到太阳主序星演化阶段中,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设地球的公转周期为T,由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得: ①

又因地表处的重力加速度 ②

由以上两式得: ,由质能方程得:每发生一次核反应释放的能量为 ③

在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演化阶段的时间内,发生核聚变反应的次数为 ④

故太阳总共辐射的能量为 ⑤每秒钟太阳向外放出的能量为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