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1:35: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气象学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通常,中学生的前概念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实践。如:冬天摸户外的铁块和木块,感到铁块冷些,就认为铁块的温度比木块低。
(2)来来源于其它学科的干扰。如: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t,它具有数学的比例形式,就认为速度v与位移s成正比,与所用的时间t成反比。
(3)来来源于直觉认识。如:由“有力拉车,车就动;不拉车,车就不动。”这一简单的实验现象,就认为物体的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
前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没有经过认真的思维加工,也没
有分析自然现象在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只是根据个体观察的结果对自然现象从表面上所做的概括和总结。所以说,前概念一般比较含糊,没有明确的表述形式,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
教师在了解了“前概念”的形成、来源、特征、分类以及它对物理学习的影响之后,帮助学生把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的物理概念便成了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帮助学生把前概念转化为科学的物理概念,关键是要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顽固信念的基础。综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历次重大观念变革到来之前,都要经历一系列的“灾难”或“危机”的剧烈冲击。而在这些危机之前,人们也并非未遇到不和谐的迹象,但这些小小的不和谐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只有当这些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成“灾难”、“危机”,再也无法回避时,人们才不得不走出他们建造的象牙之塔,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定他们曾坚信是完美无缺的塔的根基,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发现问题,从而导致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学生学习物理也有类似的情况,要使学生放弃他们曾深信不疑的观念,将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复。
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步骤、方法来实现前概念向科学的物理概念的转变:
第一步,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认知结构。
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使学生暴露前概念的前提条件。教师方面的精细直觉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情绪状态、感情压力、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自信心,所有这些情感方面的问题影响着物理教育的成功与失败。[6]要使学生的前概念转变成科学的物理概念,情感因素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并相信即使讲错也不会招来学生的耻笑,只有在这种融洽的教学气候下,学生才会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前概念全盘托出。
使学生暴露前概念的方法很多,如:
1、谈话法[4]
要想发现学生的前概念或了解他们已有的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个别访谈。教师在访谈中应以个人化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太难,也不要过于简单,注意在易于回答的问题与较难回答的问题之间保持平衡。提问的重点是让学生显示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通过个别访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前概念,有利于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重点。不过,用这种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2、预测――实验――解释法
首先,教师对学生头脑中可能存在的前概念进行预测,可以根据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回忆或参照物理学史,但最重要的是靠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经验进行设计。然后,教师根据预测,有针对性地巧设实验,诱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或结果的观察,说出自己对这一现象或结果的解释,从而得到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纳斯鲍姆和诺维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其内容是有关气体理论的问题。为了观察学生的反应,实验人员给学生呈现一个烧瓶和一个真空抽气筒,并告诉学生:烧瓶中的气体已用真空抽气筒抽出一部分,然后让学生想象:假定给他们一面魔镜,通过它能够看清楚烧瓶中剩余的气体;接着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幅有关烧瓶中剩余气体的图形;画完图以后;再让学生描述一番并作出解释。这种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对他们的前概念做出言语的和图形的解释。[4]
不同学生对烧瓶中剩余气体之状态的描述
甲同学解释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空气分子也不例外,所以烧瓶中的剩余气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应沉于瓶底。
乙同学的解释很简单:空气很轻,故应上浮于瓶口。这倒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一致。亚里斯多德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由气、水、土、火四种元素组成,所以物体有它们的自然位置。气和火因为轻而上浮,浮于天空;水和土因为重而下沉,沉于地面。
丙同学认为:气体分子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故气体各分子由于受到其它分子吸引力的作用应集中于烧瓶的中央。
丁同学则认为: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它可以“流动”,故剩余气体应充满整个烧瓶。
结果显示,学生对气体本质所持有的观念是不同的。在教学的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观点不抱偏见,不仅应对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有内在的兴趣,还应把这种活动当做弄清学生前概念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这里,教师应注意延迟评价,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都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
第二步,适时暴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组织讨论,甚至争论,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矛盾,暴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给予其原有错误的理论沉重的一击,从而使学生自愿放弃原有的观点。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使其转变为科学的物理概念绝非易事。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对于遇到的新的问题,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解释,无力解决;过去认为很重要的某些经验,现在看来,在解释某些现象时,已不是必要的了,或者说,原来的认知结构并不是某些现象的最终原因,可能有更根本、深刻的概念来取代之;发现原来的认知结构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常理或已公认的原理;从原有认知结构推出的结论是荒谬的,无法接受;原认知结构与其它有关领域的知识相冲突,这时,学生便会自愿的放弃原有的错误观念,而渴望找到一种能够有力地解释这一物理现象的正确的认知结构。
对于错误前概念的揭示可采用类比、实验等方法:
1、类比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体即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的相似性非常重要。类比是促进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有效工具。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对一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做出解释,这时,把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学生先前所熟悉的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可促进学生对新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前概念:光在任何介质中运动的速度都是 。这时,教师可利用类比法对这一错误认识进行批驳:光线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的情况与小车由光滑的平面进入毯子相类似。学生通过前述的学习容易得出小车的速度将减小,于是对“光速不变”产生了怀疑。
2、实验法
科学实验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不仅能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建立科学的理论,还能验证某些假说,纠正人们心目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所以,用实验法来引发学生放弃旧的错误前概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有“重物下落得快”的错误前概念,此时,教师可用下面的实验来揭示这一错误认识:取两张同样的纸片,把其中的一个团成纸团。实验前,可让学生设想:它们谁下落得快。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同它们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那么同样重量的纸片与纸团将同时落地。这时教师不要加以评论,开始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发现,实验的结果与他们的设想恰恰相反。于是,他们对于“重物下落得快”的信念便开始动摇了。
第三步,引导学生接受(或尝试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只有当学生认为新的认知结构具备以下优越性时,他们才愿意接受。
1、能够成功地解释旧的认知结构无法解释的现象或问题。2、新认知结构比旧认知结构包括了更本质的内容。3、新认知结构及其推论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4、新认知结构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其它知识没有冲突。
当学生对自己原有的错误认知结构产生怀疑时,教师应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地分析、推理、因势利导,解除疑惑,从而实现把错误前概念向科学物理概念的彻底转变。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学生凭空臆造的,而是客观事实在学生头脑中粗略的、经常是非本质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埋怨、责怪学生,对前概念不能回避,也不能简单地采取消灭的手法,而应放在桌面上进行讨论。教师的任务,旨在缩短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而不是跨越这一历程;旨在改造旧的认知结构为新的认知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弃旧立新。
下面结合本人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实例,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前概念”的来源及其影响。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影响这方面知识的前概念主要是由于受到某些反应条件、不熟悉物质之间的反应和物质的性质等造成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用“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能闻到樟脑丸的气味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樟脑丸发生了升华,升华是物理变化。但由于初三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有限,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日常生活经验来判断。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般如果没加以分析的话,很多人会觉得是物理变化,但实质上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了氧气,而植物的呼吸作用则是吸收了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灯泡通电发光”,总有部分人会根据化学变化常伴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从而得出它是化学变化。而事实上,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和放热(摩擦)的现象。所以,综上所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根据这点判断万无一失。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受这方面前概念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
2、“溶液的知识”。在教学初期,影响这个知识点的前概念很多,大部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如“颜色深的、气味强的溶液浓度大”“浓溶液是饱和溶液,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等。如“液态氧是由氧气和水混合而成的溶液”,有很多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是学生错误推理和望文生义造成的,学生之所以认为液态氧是氧气和水的混合物,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液态的物质都是某物质与水的混合物,依此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到的结论就发生了错误。另外,学生看到“液态”,潜意识就作怪了,然而液态只是一种状态,不一定就是水,几乎任何物质都有液态。液态氧是指达到液化点的氧气,是单质。“凡是均匀、澄清、无色、透明、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有很多的学生判断它是正确的,这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概念理解偏差造成的,因为平常见到的很多溶液都是无色的,但我们书本有三种溶液,像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液体,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液体,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液体,教师如果以实物让学生看到,相信“溶液无色”这个前概念会很快在学生头脑里消除。再者,溶液的定义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而上面那句话只提到液体,而不是混合物,那举个例子,“水”符合上面那句话,但是水并不是溶液。所以,溶液的定义中,应注意,“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浓度都一样、性质都相同;“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液不会分离,不会产生分层或沉淀的现象。
3、“质量守恒定律”。在学生头脑里存在的前概念有认为“变化前后质量相等就是质量守恒,而如果质量增加或减少就质量不守恒”,经常会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理解偏了,如“适量的水的质量与全部蒸发后所生成的水蒸气的质量相等,因此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判断这句话是正确的,判断依据是因为它变化前后质量相等,还有“铁生锈后质量会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判断依据是因为它反应后质量增加了,这都是单纯从字面判断,而没有深入去分析。像第一句,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在运用质量守恒时,要注意它只运用于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前后质量变化的问题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释。而第二句,铁生锈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的质量之和与反应后生成铁锈的质量相等。铁锈的质量当然比铁的质量要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应弄清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根据其质量变化进行解答。
4、“物质的构成”。关于这个知识点,正确率都很低,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较多的化学前概念,如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章讲到分子的时候,为了说明水分子的大小,教师会做类比,把一滴水放大到地球那么大,那么一个水分子就只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这样,学生就会很单纯地认为分子是圆球形的。如“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H2和O2,是因为水中含有H2和O2.”电解水实验不能证明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水是一种物质,一种纯净物,由H2O分子构成,水里只含有水分子,不含有氢气和氧气。这种前概念对化学概念学习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学生习惯通过文字阅读来理解文字表面的东西,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字面看似乎很合理,可是氧化物是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而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含氧化合物。
5、“初中基本常识”。因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前概念与本概念重合点比较多,所以这个知识点学生的正确率比较高。如“CO和CO2均为有毒气体”,学习了CO和CO2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了,但是一般学生潜意识里会觉得CO2会使人窒息死亡,所以CO2有毒,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二氧化碳吸入少量是不会造成人死亡的,尤其是在有氧气的条件下一般是不会死人的,但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氧气重,会把空气中的氧气和其他所有的气体者挤走或者冲稀,让人得不到人所需要的正常的氧气含量,让人吸不到足够的氧气,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窒息死亡,虽然人照常在呼吸,但吸进去的全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当然会窒息死亡。“所有的盐都能食用”,我们日常生活食用的盐和化学概念中的盐是不一样的,日常生活食用的盐是指食盐,化学概念中的盐是指金属阳离子+酸根离子组成的物质。综上可知对学生学习化学影响较大的前概念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⑴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
⑵化学知识的缺乏或旧知识的影响作用
⑶错误的阅读习惯或对化学用语的错误理解
⑷将认识宏观世界的方法套用在微观世界上
⑸对书本例题的死记硬背
⑹教师上课时不恰当的比喻
关键词:概念;策略;特点
一、高中有机化学概念的特点
1.种类较多
高中有机化学概念的数目很多,比如: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等,这就使得学生需要记住的东西很多。
2.重复率比较高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很多基本的概念会重复的出现,例如,“同系物”首次出现于学生在学习烷烃时,但在之后在学习烯烃、炔烃、芳香烃的时候也碰到了这个概念。
二、高中学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1.采取典型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有机化学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去学习,学生在比较、分析之后就会比较容易好理解,而不会因为单纯的学习概念而感到枯燥,而且会记得比较牢固。比如: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在学习同系物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甲烷、乙烷等相邻烷烃来举例子。
2.运用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了解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次就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而是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如:在学生刚接触同系物概念的时候,学生只要了解这个概念就可以了,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同系物的概念再次反复地出现时候,教师就应该全面地介绍,并且强化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概念有系统的理解。
3.运用比较的方法让有机化学概念明确
比较法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的最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强化,还可以系统地认识新的知识。掌握所有的有关概念。另外,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知道各类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分子结构等等,让学生了解有机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高中有机化学的概念复杂而且繁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多种方法进行使用,不能让学生觉得困难而放弃学化学,教师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概念时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有条理地分析各类概念,把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差异见解清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好高中有机化学。
参考文献:
[1]徐敏.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陈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何瑞.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衔接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仅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往往更多地依赖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通常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的框架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微观环境,如经营目标、管理制度、工作和人际环境等,外部环境是指企业在市场宏观环境中的地位,如产品定位、市场行情、竞争优势等。企业的人才招聘和配置也需要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本行业内建设良好的企业雇主品牌,招聘和吸引优秀的雇员,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本文主要就招聘管理中时常出现的心理效应进行探讨,以提高招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 企业员工的招聘和配置
企业员工的招聘和配置宏观上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效应,本文将结合企业的招聘实务来具体探讨这些心理效应。面试官和应聘者在面试和求职过程中,应尽力避免以上这些心理效应。
1.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是指新近获得的印象信息比之前获得的印象信息影响作用更大的现象。往往表现为先入为主,对候选人最先接触到的印象信息在整个印象形成过程中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初次与候选人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人选主观上的情感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候选人的综合评定。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候选人的资历资质及是否可聘用性,往往是不全面的和有所偏颇的、不科学的。
1.2 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新近获得的印象信息比先前获得的印象信息在整个印象形成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作用的现象。如候选人在最近一次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往往在面试官头脑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会改变对该候选人的之前的评价。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初次会面的情境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境下产生影响,如在面试过程中对经过多轮面试的候选人的评价。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1.3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心理学家将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为刻板印象。它是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物较为稳定固定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是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往往会以偏概全,有失偏颇。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对候选人评估时通常会有刻板印象的存在,从而忽略了应聘者间的个体差异,降低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4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外表缺乏吸引力时,那么他在其他特征上的评价也会更糟。也叫做“光环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差。在面试过程中如果应聘者外表出众,其经验资质往往会得到更高的评估分数,从而会忽视应聘者综合的能力和素质。
1.5 内隐人格理论
每一个普通人对人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理解,都认为人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了。这种“内隐人格理论”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建立起来的非科学化的观念,没有系统的科学依据,常常会出现错误,往往以偏概全。这在有经验的面试官身上更容易发生。
1.6 投射作用
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去的现象。投射作用使得人们将自己本来具有的东西看成是别人具有这些东西。在面试和企业招聘的过程中,面试官的这种投射作用往往会给和自己相似的候选人以更好的评估和更高的就业和择业机会,并把自己的职业倾向投射到候选人身上去,往往最后得到错误的结果。
2 招聘实务
在招聘实务过程中,面试官和招聘人员除了要避免以上所谈到的心理学效应之外,本文作者还谈到了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以期对于候选人的甄选与评估更科学准确,同时能支持企业长期的用人发展战略和人才长远储备。
2.1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指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认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二是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的能力;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的能力。这是因为情绪智力高的员工,往往智商也较高,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综合能力较强。简单而言,情绪智力高的员工工作绩效会更好。在人才招聘和甄选过程中,有效评估和识别候选人的情绪智力,为人处事,对于组织的人际和谐以及工作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心理契约
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这一概念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雇用契约规定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也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在企业招聘过程中,挑选那些可能和企业形成良好心理契约的优秀候选人,不仅关乎企业绩效的达成,也关乎员工能否长期留任。
2.3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在通常意义上作为积极性的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尤其强调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是超越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培训来获得的竞争优势。心理资本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它强调六个内容: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幸福感、情绪智力、韧性。这六大领域曾经被识别作为今天组织行为管理中最有积极意义且对组织绩效最有贡献的方面,这其中,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都可以称为心理资本。在某些职位的甄选和招聘中,考察候选人是否具有某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心理特性,这是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之外,可以为企业带来无形经济效益和成长潜力的心理能量。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救抢救方法与改进措施。 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2年2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2006年1月~2009年11月入院的患者65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未改进的急诊抢救;2009年12月~2012年2月入院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行快速平稳降压、吸氧治疗、预防惊厥、防治脑水肿等改进抢救措施。统计改进前后急诊抢救的总有效率,比较改进后患者经抢救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含量水平的差异。 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23%(58/6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85%(4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观察组治疗1 h、停止急诊救治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1 h、停止急诊救治后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后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含量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抢救应以快速平稳降压为原则,同时依据患者靶器官的损伤程度制定个体化的针对治疗,并积极给予吸氧治疗等改进措施,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危象;急诊抢救;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a)-0041-04
Research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improve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HUANG Yongmou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risis first aid trea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Methods 130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treated i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from January 2006 to February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this study. 65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06 to November 2009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emergency rescue; 65 patients from December 2009 to February 2012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rapid and smooth drop in blood pressure after admission; oxygen therapy was given before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convulsions and brain edema were prevented.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emergency rescue was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mproving. The difference in levels of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serum potassium, glucose, urea nitroge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d emergency treatment. Results ①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89.23 % (58/6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ontrol group group was 73.85 % (48/6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②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observation group 1 hour after treatment, after a full stop of emergency treatment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difference of heart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among 1 hour after treatment, after a full stop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before the treatme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③The difference of serum potassium, blood sugar, urea nitroge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roviding rapid and smooth drop in blood pressure are the important treatment principles in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based on the degree of target organ damage, giving oxygen therapy and other improvem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protect the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Emergency treatment; Improvements
不同日期内连续3次测得血管收缩压不低于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高于90 mm Hg的60岁以上患者,符合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老年高血压危象则指的是患者遭遇负性诱因后短时间内引发的血压急剧升高,收缩压高于200 mm Hg、舒张压高于120 mm Hg的危险现象。急诊抢救是在紧急情况下帮助挽回生命、提高后续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方法还尚存争议[2],各项老年高血压危象方面的临床急诊救治与处理工作也有待完善。老年高血压危象发病急、临床病症特殊,患者常会同时遭受机体重要脏器如心脏、肾脏、脑部或视网膜等功能器官的损害[3]。所以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抢救必须及时,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特殊病理或生理特点,依据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尽可能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本研究选择急诊抢救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分析其急诊抢救的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2年2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收缩压均高于200 mm Hg、舒张压均高于120 mm Hg,均存在头晕头痛、恶心烦躁、胸痛心悸、呕吐多汗、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符合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临床高血压危象的诊断标准。2006年1月~2009年11月入院的65例患者为对照组,2009年12月~2012年2月入院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60~87岁,平均(71.21±5.67)岁;病程5~32年,平均(19.82±8.01)年;急诊抢救时间30 min~6.5 h,平均(2.28±1.01)h;高血压危象的诱因:情绪激动因素12例,未按时服药因素25例,天气因素9例,饮食因素3例,劳累因素13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62~85岁,平均(68.79±6.02)岁;病程6~31年,平均(20.01±7.75)年;急诊抢救时间28 min~6.5 h,平均(2.34±0.98)h;高血压危象的诱因:情绪激动因素10例,未按时服药因素26例,天气因素10例,饮食因素1例,劳累因素12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急诊抢救时间与发病诱因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诊抢救方法与改进措施
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未改进的急诊抢救;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行快速平稳降压、吸氧治疗、预防惊厥、防治脑水肿等改进抢救措施。急诊接诊后患者取半卧位安静休息,首先询问高血压史,尽快明确高血压病史与血压上升程度的相关性。患者转入监护室后,保持其呼吸通畅并给予常规面罩吸氧与心电监护,维持血氧饱和度高于95%。迅速为患者建立1条或多条静脉通道,同时行血压与心率的连续测量,测量间隔为5 min。准确测量患者血压,详细询问患者降压药的应用情况,了解其日常血压控制状况。另外,要尽早对患者行快速的体格与血液生化检查,仔细判断靶器官的受损情况;还要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详细检查是否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系统病变。
全部患者的救治均以静脉滴注降压药为主,静滴速度由静脉泵控制,如有需要可辅以口服或舌下含服给药。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降压目标:常规降压目标为
单纯高血压危象、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肺水肿的老年患者应用硝酸甘油静滴降压,若需口服给药或舌下含服则选用卡托普利片降压;治疗时依据患者血压实时测量值调整给药剂量,硝酸甘油的剂量范围为5~20 mg的药物溶于100~250 mL的生理盐水中,滴注速度为4~25 μg/min,卡托普利的选用范围为25~50 mg。合并脑出血或肾病终末阶段的患者:将12.5 mg乌拉地尔稀释在适当体积的生理盐水中后静脉推注,再以25 mg的剂量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静滴;合并脑梗的患者:选用5 mg尼卡地平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静滴;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应首先在15~30 min内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然后选用合适剂量与浓度的乌拉地尔、尼卡地平或硝普钠(避光)静滴。给药0.5 h后每隔10~15 min测量1次患者血压,尽量确保全部患者于治疗1 h内动脉血压的平稳下降,且下降范围在20%~25%。患者接受治疗2~6 h后,当其收缩压稳定降至140 mm Hg左右,舒张压稳定下降至90 mm Hg左右时,撤去静脉给药系统,维持口服给药治疗。此时的口服降压药种类与剂量的选用可参照患者平日里经常服用的降压药和给药剂量,帮助实现初始治疗24~48 h后的正常血压水平的恢复。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者行气管插管辅助患者呼吸;出现颅内压的显著上升时,及时给予20%浓度的甘露醇快速静滴;出现惊厥则给予苯巴比妥钠或合理剂量的安定镇静。救治同时观察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动态变化,实施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与观察指标
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制定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40 mm Hg,舒张压降低≥20 mm Hg为显效;有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15 mm Hg,舒张压降低≥7.5 mm Hg;无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进前后急诊救治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进后的急诊救治方法,抢救结束后平均血压均有所下降。其中44例老年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值较治疗前有较大幅度下降,达到显效标准;14例患者血压下降趋势达到有效标准。治疗总有效58例,总有效率为89.23%;急诊救治无效例数7例,治疗无效率10.77%。对照组患者急诊救治总有效率为73.85%(48/65),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改进前后急诊救治效果的比较[n(%)]
2.2 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患者血压与心率变化
观察组患者治疗1 h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停止急诊救治后,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大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治疗1 h后心率随着血压的降低而出现加快现象,停止急救治疗后心率加快现象消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x±s)
注:P1表示治疗1 h后与治疗前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结果;P2表示停止急诊救治后与治疗前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结果;1 mm Hg = 0.133 kPa
2.3 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患者血常规、血液生化与肝功能的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后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含量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急诊救治前后患者血常规、血液生化与肝功能变化的比较(x±s)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有10例老年患者出现口干、面赤症状,另有5例患者用药1 d后仍伴随头晕头痛体征,但能耐受,无需停药或降低给药剂量;3例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
3 讨论
3.1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原则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发病急,病情凶险临床总死亡率高。该病发病原因复杂,症状多样,常伴随多种靶器官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性损害[4]。对于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来说,急诊抢救若不及时,则这种不可逆性损害极有可能累及到其他重要的功能器,提高患者死亡风险[5]。已有众多文献研究指出,急诊降压抢救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危险病死率,降低患者继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风险,对其预后与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6]。对于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地迅速降压。这是因为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动脉血压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下降幅度过大时,极易刺激血栓形成,引发脑部缺血等负面效应。所以,急诊抢救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时,应充分依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按照其临床特点选取适当的降压速率、合理的降压药应用时间,以保证尽早尽快的将血压把控在合理范围内,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本研究遵循了以上降压原则,依据患者血压动态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降压药的给药剂量。同时还参考患者不同靶器官的损害程度,选取适当种类的降压药物,制定了恰当的降压目标与血压控制标准。
3.2老年高血压危象急诊抢救的改进措施
降压药种类选择的改进: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危象时,常首先考虑选取符合患者具体情况的降压药物静脉滴注[7]。这是由于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发病急剧,病情凶猛,口服给药途径难以及时达到降压目的,增加患者病情进展风险[8]。本研究在急诊抢救老年高血压危象时,仍遵循了以上治疗法则,优先考虑静滴降压药物。但本文的改进措施为:参照患者不同靶器官的损害,选取不同的降压药静滴;同时依据患者血压降低的实际状况,选取不同的给药剂量。这种改进措施实现了患者血压的平稳下降,达到降压目标的同时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降压目标的改进:高血压危象的初始抢救降压目标常设定为恢复患者正常血压[9-10],本研究制定的目标与以往不同。本研究在抢救临床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时,初始目标定为患者血压的平稳控制,逐步实现血压的稳定下降。这种降压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更好的调控降压速度与范围,降低患者死亡率,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降低靶器官的损害。
急诊救治流程的改进:本研究选取的65例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其急诊抢救流程均得到了规范化管理。全部研究对象在急诊抢救同时,加强了吸氧治疗,极大程度地发挥了氧疗对救治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急诊抢救高血压危象患者时,脑组织会随着血压的下降而急需氧气供应[11-13],缺氧环境极易导致脑组织不能耐受,引发并发症甚至死亡[14-17]。本文研究资料表明,经过规范化的急诊抢救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降低的同时,患者的不良症状也获得了缓解,该结果就证实了吸氧治疗的不可或缺性。
[参考文献]
[1] 陆惠华.关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新进展新理念[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5):5-6.
[2] 任慧琴,乔着意,王梅,等.56例老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救治疗体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4):2452-2455.
[3] Marik PE,Varon J. Hypertensive crises:challenges and management [J]. Chest,2007,131(6):1949-1962.
[4] Hebert CJ,Vidt DG. Hypertensive crises [J]. Primary care,2008,35(3):475-487.
[5] Aggarwal M,Khan IA. Hypertensive crises:hypertensive emergencies and urgencies [J]. Cardiol Clin,2006,24(1):135-146.
[6] Backett NS,Peters R,Fletcher AE,et 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 [J]. N Engl J Med,2008,358(18):1887-1898.
[7] 陈颖芳.高血压危象32例急救治疗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4):315-316.
[8] Feldstein C.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ve crises [J]. Am J Ther,2007,14(2):135-139.
[9] 孙丽华.43例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救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11):91-92.
[10] 邱男.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救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6):76-77.
[11] 林东杰,叶鹏.高血压危象患者中,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实验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0):946.
[12] 王梅,李宁,乔着意,等.救治老年人高血压危象患者83例临床体会[J].重庆医学,2010,39(8):976-977.
[13] 张忠南,卜明强,王玉,等.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危象60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30):104-106,109.
[14] 何子祥.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和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67-68.
[15] 李伟安.急诊高血压危象的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74-1675.
[16] 张红,岳瑞华,沈钧乐.静脉泵入地尔硫卓治疗高血压危象30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11)1402,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