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的形式范文

智慧课堂的形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20 10:44: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课堂的形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课堂的形式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半肯”;知识课堂;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32-04

【作者简介】黄海滢,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42)副校长,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名教师。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创生智慧,从而实现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激情与智慧相生相长的过程。教育研究专家成尚荣先生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场域,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智慧n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将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心智,唤醒他们的创造潜能,以此充实、滋养课堂,实现转识成智、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半肯”评价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有助于实现对生命成长及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推动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型。

一、以知识为价值取向的数学课堂弊端分析

打造智慧课堂是很多教师追求的目标,但秉持知识取向课堂观的教师也大有人在。这样的课堂观不利于智慧课堂的生成,弊端重重。

1.满足于知识增长,能力发展难以落实。

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他们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无法理解、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难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数学素养。

2.热衷于方法记忆,深度学习难以实现。

在遇到新问题、新现象、新概念时,很多教师不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往往不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而是等待教师给予方法和结论。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获取浅层知识,难以实现深度学习。

3.崇尚教师权威,主体地位难以凸显。

当下课堂中,仍有部分教师夸大其主导地位,课堂呈现“教师给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与动力,主体地位难以凸显,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学习热情与智慧被压抑。

二、“半肯”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探析

(一)“半肯”的内涵诠释

半肯,源自古代禅宗思想――半肯半不肯。它的意思是对所持的观点不全部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对教师而言,“半肯”要求不固步自封,教学时不必和盘托出,而是鼓励学生质疑,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对学生而言,“半肯”要求不盲从教师,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观点等不照单全收,而是持质疑的态度,善思、善问、善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追寻新观念,产生新见解。

(二)“半肯”教育价值探析

1.“半肯”有助于引领学生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成为课堂参与者。

在当下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半肯”能引领学生从课堂的“观众”走向“演员”,使学生敢于创新与质疑,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2.“半肯”有助于引导学生由“尽信”到“质疑”的转变,成为深度思考者。

“尽信师,不如无师。”智慧课堂要培养的是有个性、有创造力、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半肯”鼓励学生对书本或他人的推理、结论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为自己的疑问寻找根据,进而进行深度思考。

3.“半肯”有助于引发学生由“他悟”到“自悟”的转变,成为学习自明者。

教师过度讲解往往造成学生非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处于“他悟”的状态。其实,学习是一种体验与积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完成的,这正是“半肯”提倡的“自悟”状态,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

三、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之道

成尚荣先生说:“给认知留下通道,让心灵留出空间,就像杯子里不应该注满水;而且,对任何知识、认识、结论,以至任何权威都只能是半肯。”教师应秉持“半肯”理念,还学生思考的时空,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实现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

(一)教师的“半肯”理念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护航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半肯”就是从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的“道”。

1.坚持儿童立场,稚化教师思维,让知识为智慧铺道。

与学生相比,教师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设计教学,以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为契机,为他们汲取知识、生成智慧创造条件。

[案例1]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师:一管牙膏出口处的直径是5毫米,如果每次挤出12毫米,可以使用36次。改进包装后,出口处直径为6毫米,每次仍挤出12毫米,现在可以用多少次?

生感觉数据繁难,提出把刚开始的直径5毫米改成4毫米。

师:如果不改,你能想出解决办法吗?

生1:列方程算。

生2:我是这样想的,直径比是5s6,底面积比就是25s36,可以算出答案是25次。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进行“换位思考”,稚化自己的思维,从而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思维特点,顺利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催生数学学习的真正发生。

2.坚持以学定教,从“基于教”转向“基于学”,让知识为智慧开道。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才是有意义的。“半肯”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放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由指导者转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多元发展的境界。

[案例2]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

师:每位同学选择3个数,先写成a×(b+c)的形式,再写成a×b+a×c的形式,然后分别计算出结果,看两个式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将等式写出来。

生思考后写出几组等式并汇报。

师板书并追问: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右边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讲给学生听,学生的学将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仅能获取浅层认知。如果教师通过一系列引导性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触发、协调、维持学生的深度思考,则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知识教学向智慧教育进阶。

3.坚持氛围营造,学生发现学习,让知识与智慧同道。

“半肯”追求的是真正的对话,它基于平等,达于理解。教学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必完全相信教师和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创造,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演奏课堂乐章。

[案例3]苏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猜想的?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轮流回答,并就反馈的方法进行交流。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对于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比较、论证中寻求方法的最优化。对话成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有效方式,学生参与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全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的“半肯”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引航

疑问是一颗创造的种子,课堂教学中的“半肯”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为知识课堂转向智慧课堂引航。

1.“半肯”为学生提供敢于发表见解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发现,当学习者可以向外界显示和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会更深入,效果会更好。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知识尚未成型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敢想、敢说、敢探索的机会。

[案例4]苏教版五下《圆的周长》

师:你打算怎样测量一个圆的周长?

生分别演示用绳子围、在直尺上滚的方法。

生1:我打算用剪刀剪出圆的周长。先在剪刀的刀刃上贴上刻度,剪圆时,记下每次剪刀剪过的距离,然后相加,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了。

课堂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是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产生过程,这正是“半肯”要营造的课堂文化。“剪”出周长是在“半肯”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智慧和灵性的充分彰显,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2.“半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超出教材的要求和教师的预设,教师难以做出适当的评价。“半肯”评价则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还学生个性思维的空间。

[案例5]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判断“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这句话。

有的学生认为不对,有的学生认为是对的,学生们各说其理。

师:你们的想法很独特,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什么是圆,什么是半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见解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如果教师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异议,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半肯”评价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课后查找资料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3.“半肯”催生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决。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案不能过早地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要采用“半肯”评价,特别是一些开放式问题,“半肯”评价可以催生学生群体创新思维的火花。

[案例6]苏教版六下《体积的变化》

师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正方体,其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如果把它们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思考、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30+30÷6;30÷6×(6+1)。

当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方法时,教学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继续前行。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更多观点。如此教学,学生的联想将越来越丰富,思路将越来越宽阔,解题方法将越来越新颖、多样,发散思维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半肯”评价所追求的思维多样性。

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斯指出,对教师的要求是为学生“提供诞生出色观念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提供和保证,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探索,这正是“半肯”努力倡导和建构的教学文化。教师应秉持“半肯”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完成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人民教育,2010(23):36-40.

[2]孙朝仁.同课异构“准半肯”评价的思考――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6(Z1):99-102.

篇2

最近,我在教学《折线图统计图》这一部分时,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反思,对于“智慧课堂”实践,促进课堂教学品质内涵发展有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创造性整合教材,实现高效,在有限时间内促进智慧的生成

智慧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作用。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且要创造性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完善,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在本节课中,我尝试创造性整合教材,将教材中单式、复式统计图内容合并成统一的上海人口问题,提高了教材的紧凑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连贯,更高效。

例1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单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学生认知不成为困难,一课时时间很充裕;例2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前面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经验,如果设置合适的情境,应该也不成问题。所以,我尝试将例1、例2整合在一起,将例1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内容换成例2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习画图,然后将例2上海人口死亡情况作为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折线统计图,再设置问题情境,在不断的冲突中解决问题,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图。

教材这样整合后,我将教学目标同时整合,目标确立如下:

1.学习画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特点。

2.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3.学会看折线统计图,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4.体会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对统计感兴趣。

实践证明,这样的整合使得教学目标有了深度,教学有了广度,学生学习更顺畅高效。

思考二:设置冲突,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智慧课堂需要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有了认知冲突,才会有任务驱动,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思考,促进智慧的生成。我尝试在我的课堂上设置这样的冲突,试图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

在这节课中我设置了两次教学冲突。

第一次冲突,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出示做好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抢答:(1)哪一年死亡人口多?(2)哪一年到哪一年出生人口增长最快?(3)哪一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人数最接近?由此,学生发现:第三个问题不能直观看出来,如果将两张图重叠在一起会更方便比较,学生有了将二图合一的驱动,动手绘制。

第二次冲突,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

出示合并好的半成品“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下?”

在学生重叠后,利用课件展示重叠后效果(如右图),发现这个合并图更令人迷惑,于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重叠后如何区分?,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样的冲突中,学生对于两条折线的颜色、图例、标题合并等逐渐清晰起来,完善形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模型。

思考三:问题设置,小组交流,增强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据分析的乐趣

智慧课堂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在学习内容、方式、速度和时间上的选择权,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团体,共享学习的成果,分享学习的快乐。

具体就这节课而言,折线统计图这个内容很容易上成画图课,学生掌握折线图的画法即可,教师对于数据的分析往往忽略。而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教学重点定为:学会画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两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定为:体会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分析、预测数据。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又不使得教师的教学显得问题零碎,尽是满堂灌?小组合作,便成了实现目标的首选。本节课安排了两次合作:

(一)第一次合作安排在例1的教学,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条形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特点时,设置任务单如下:

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1)请你观察两个统计图有哪些异同?

(2)上海出生人口总体的变化趋势怎样?哪个图看起来更明显?你还发现了出生人口数据有哪些变化?

(3)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如此问题设置后,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思考后的交流更具有价值,学生之间的合作更能达成思维的碰撞和共识。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既分析了统计图的数据,收获了分析数据的策略,又感受到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一举而两得。

(二)第二次合作安排在例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学生补充完善好折线统计图之后。设置合作单如下:

先思考,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1.哪条折线数据大?说明什么?

2.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整体趋势怎样?哪组数据增长快?

3.比较:两条折线的距离在逐渐发生着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4.你们觉得2016年,上海的人口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请说出你们的根据。

篇3

一、探究准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习有“温度”

这是导入新课环节,它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整节课成败的关键。

以往教学,导入形式多样,如“讲故事式”、“做游戏式”、“猜谜语式”、“制造悬念式”等,但是多样的导入形式是否真正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真正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是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物体,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猜想,场面很热闹。接着,我又在旁边画了一个正方形,并告诉学生这是同一个物体,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又开始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是一个牙膏盒,有的说是一块地板,不过可以看出他们逐渐勾勒出一个立体图形。这时我把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逐步链接,一个冰箱模型完整的展示在黑板上,很多学生看到老师画的是一个冰箱,表现的很惊奇。我继续告诉学生:刚才的那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淘气和笑笑看到的冰箱的样子,这时有同学提问了:“为什么淘气和笑笑看到的冰箱不一样呢?”抓住这个精彩的问题,我继续问其他的同学们:“对呀,你们觉得奇怪吗?”这个问题提出后,超过一半的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的说:“不奇怪,因为他们观察冰箱的位置不一样!”正是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兴奋、好奇的情绪和基于解决问题的愿望之中,并在“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二、探究实践——设计体验活动,让参与有“维度”

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

小班化课堂教学,我们要以“关怀成长每一个”为行动策略,践行小班化教学方针,教师要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活动,使学习者在有意识思考各种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充满生命活力的智慧课堂。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数学《乘车》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新知的探究中,以体验活动为教学形式,师生合作在教室里表演乘车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将原来教材中呈现的情景信息转化为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活动的过程,学生容易观察;活动的过程,学生容易理解;活动的过程,学生容易陈述;活动的过程,学生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和教师语言的渲染,不仅将课本上的情景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而且大大吸引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探究体验——关注小组合作,让练习有“梯度”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呈现、提供、挖掘并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拓展性、创新性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应用获得的知识。

以往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做题,好同学对简单题不屑一顾,中下生对有点难度题直接放弃,学习兴趣逐渐地消失。因为小班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激励每个学生学习,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采取“分层设题+竞赛激励”的形式,激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把“关怀成长每一个”的小班化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

1.教师按A.简单基础题B中档一步转弯题.C综合题,三层设计闯关习题,逐层呈现习题。

2.以组内同学互助,小组竞赛为主带领学生层层闯关

(1)第一回合:A习题,教师只批改各小组中做得最快、最好的同学,并将小组批改和总结任务交给这些优秀学生,于此同时“小先生”通过传、帮、带等途径,帮助徒弟纠错,形成生生互助的学习氛围。

(2)第二回合:B习题,各组中同种类型的学生板演,教师重点批改各层次的边缘生,对发现的共性问题,直接抛出,学生解答,教师适时点拨。

(3)第三回合:C习题,以小组合作探讨为形式,然后选派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想法。

在进行小组比赛时,实行低层优先制。

一开始,只有好同学在动,各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和成绩稍差的学生因为担心答错问题被埋怨始终保持缄默。为了调动中等生及学困生的积极性,我把突破口选择在评价上,将各组成员分成三层:A层—优秀;B层—良;C层——尚待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答题,得分按10,20,30依次提高,课堂上实行低层优先制。为了使自己小组获胜,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学生的全员参与,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探究发展——分层配置作业 让研究有“广度”

1.分层配置作业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探究作业:C层学生,低起点,重基础,带着走,多鼓励,以做基础作业为主;B层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以做提高作业为主;A层学生,重能力,有综合,主动走,多拓展,以做拔尖作业为主。

2.分层配置作业要做到四结合:

以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结合;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练习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数学知识与探究阅读相结合;使数学作业延伸到自然中,更加生活化,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篇4

教师是学校的根本,作为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挖掘自身潜力,提高教育质量呢?我想,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停留在我讲你记、磨时间、赶作业、一切教学为了考试的时代了。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给予者,而是思考着、发现者,是学生发展道路上的伙伴。

一、师生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

罗杰斯强调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首要条件。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以一定纪律保证课堂顺利进行的同时,教师大可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友善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作为一门起始科目,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也容易产生学习热情,而且大都想学好化学。再加上教师处处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给学生积极的正强化,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把你当成他们的知心伙伴,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烦恼,愿意和你讲讲学习的成功和困难,愿意在毕业后和你保持联系,你还担心他们不能学好吗?

二、要成为思考型、发展型的教师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的教师,是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状态的教师,是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状态的教师是思考型、发展型的教师,其特征是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

我们身边很多“潇洒”的教师过着第一类人的生活,也有很多第二类教师在“劳苦”地工作着,但我始终憧憬着能成为第三类教师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应该是愿意奋斗的人,是不只做经验范畴内的事的人。只有在必须要面对经验范畴之外的东西的时候,才会迸发出勇气和潜在的力量和智慧,才会去思考、去创新。学生有个性,教师也要有个性,这种个性,不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上,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教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如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会让学生问一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学生问了,就给他解释清楚,尽量不留学习的死角。那是否可以换个方式,学生问了,请其他学生来答,可能回答不出来,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讨论呀,大家越是讨论,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深了。所以,数学界在得知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后,曾经有人在高兴之余无不惋惜地说:“我们杀死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而从学生中问出来的问题不正是能产生更多思考的“鸡”吗?

刚参加工作时,学校有位老前辈教师曾经跟我说过:“教师上课要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把自己的精彩展现给学生。”课堂不仅仅要“高效”,还应倡导“环保的绿色教学质量观”。那究竟什么是环保型的课堂呢?

1.生态型的课堂至少是高效的课堂

在课改逐渐深入的今天,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概念的普及无疑显示了基层教育者践行课改的热情,但值得警惕的是,概念普及的过程也往往可能是概念被泛化、被肤浅化,甚至被妖魔化的过程。那些舍本求末的、有其形而无其神的“伪高效课堂”亟待矫正。其实,高效课堂来源于对传统课堂弊病的批判与矫正。而高效的课堂在于开发学生的学习力,其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在他们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

2.生态型的课堂应该是幸福的教育

教育的价值何在?康德认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它是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为目的,最后达到人人都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幸福教育需要幸福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创造,它的幸福才是终身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这种智慧的课堂基于知识的有效教学,不是堆积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教师投入教学改革和实践智慧的提炼,同样也享受着个人价值实现的快乐。所以,幸福的教育只有在智慧的课堂上才能实现,而所谓智慧课堂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依托学生的生活而来的。

篇5

【关键词】智慧;语文教师;高效课堂

新课程呼唤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智慧型语文教师有教育的智慧。但是,智慧型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或者说语文教师的智慧应该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如果把智慧的语文教师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它也有树根、树干和果实枝叶。智慧的这棵大树要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创造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一生,需要“九商”,即:“心商”、“德商”、“志商”、“智商”、“情商”、“逆商”、“悟商”、“习商”和“健商”。

一、智慧之根――“心商”、“德商”、“志商”

(1)“心商”。所谓“心商”,就是维持心理健康,调试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心商是教育智慧的基础,是教师的成功之根。

“心商”优良的智慧型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堂是“快乐的场所”,积极地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把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和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作为“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2)“德商”。 所谓“德商”,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新课改呼唤“绿叶”型的智慧语文教师,智慧型语文教师的“德商”,应该有绿叶的奉献品格。智慧型语文教师,不但应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

(3)“志商”。所谓“志商”,就是确立人生志向和目标的能力。“志商”是信念的基石,是毅力的源泉。人生是小志小成,大志大成。新课改中的智慧型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挑大梁的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是胜利的基石。信念并不深奥,信念其实就是相信自己,相信成功,相信自己所确定的目标,相信自己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具备的能力。一个人拥有绝对的信念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信念,力量会自然而生。

二、智慧之干――“智商”、“情商”、“习商”、“逆商”

(1)“智商”。所谓“智商”,就是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商”高的智慧型语文教师善于选择。“智商”高的智慧型语文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智慧型语文教师,不怕失败。不怕失败,才能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才能避免失败;学会选择,才能学会创新。我们不可以选择社会,但我们可以选择机会、选择方法、选择方向、选择走向成功的道路。智慧型语文教师会选择,才有充满智慧的人生。“智商”高的智慧型语文教师善于创新。智慧型语文教师,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造实践机会

学生在知识应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

(2)“情商”。所谓“情商”,就是认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高的智慧型语文教师,具有一颗宽容的心,有宽容自有人生精彩。智慧型语文教师,能使周围变得开朗、开放、开明,能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能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

(3)“习商”。所谓“习商”,就是教育教学操作的实践能力。教育智慧说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体现知识的力量,又要体现爱的力量,体现智慧的力量。

(4)“逆商”。所谓“逆商”,就是如何认识逆境和战胜逆境的能力。智慧型语文教师,能把挫折当作走向胜利的又一个起点;再次,要海纳百川,妥善处理与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智慧型语文教师,似浩浩长江,不拒细流,如茫茫大海,接纳百川,会用真情去呼唤真情,用真诚去赢得真诚。

三、智慧之果――“悟商”、“健商”

(1)“悟商”。所谓“悟商”(也称为“灵商”),就是一个人对人和事物本质的慎思明辨的顿悟能力。智慧型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悟商――教育反思能力。新课程将反思看作是一种教学实践,智慧型教师能不断地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与别人交流,促进个人信念的发展。有专家讲:一个教师的成长= 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

篇6

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探究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要从实际出发。如在教学测量物体高度时,可和学生一起用量角器、木杆、带有重物的线自己来制作测倾器。根据制作的原理,学生很容易熟练地利用制作出来的倾器来测量出倾斜角,而在要求完成活动二、活动三(测量学校旗杆高度)时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活动,得到所要测量的结果。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教学中的主体,真正还课堂于学生。

二、在课堂上动手制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数学对初中生来说,枯燥无味,只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数学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就会更好如我教七年级数学的“几何体”时,让学生用硬纸做成长方体、正方体等盒子,同时让学生自带水杯、篮球等物体进入课堂,这样既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寻找和制作几何体,又使学生中获得知识。在寻找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象有了感性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成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学习兴趣异常高涨。

另外,利用课后的“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低,更谈不上创新。而在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单易懂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课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我在教学正多边形和圆时,同样通过让学生用一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面积最大?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涉及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

“做一做”活动也可以为教师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如我在讲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先把一张硬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打开硬纸,这时一个轴对称图形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轴对称的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对抽象的概念、性质、自然印象就深刻了。

三、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太阳与影子时,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分成小组,带上自己准备的木棒、皮尺、三角板,应用三角形相似知识、通过测量计算最后的结果。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比或测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都得到探讨交流,特别是促进差生与老师、其他学生间的探讨交流,让差生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通过这个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数学、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关注了教学的过程,又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过程与方法”的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

四、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能激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课桌摇动时,怎样固定呢?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用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把它订成一个三角形,用四根木条订做成一个四边形。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然后讨论上面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篇7

有人说:“教会学生做答案的老师只是一个及格的老师,教会学生思维的老师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设置出具有有思维性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设置具有思维性的问题发表以下拙见。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正向思维为主,以逆向思维为辅的思维过程。当一个问题提出,首先,根据我们已掌握的知识与方法,正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正向思维是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互交替实施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问题的特点,所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已有的经验,产生一种思维上的联想并予以尝试,当这有尝试受阻时,又经发散性思维设想另外的方案。定势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没有牢固的定势就没有灵活的发散,但若一味强调定势思维,很容易转进小胡同而不能自拔,形成思维的呆滞。同样若一味强调散发性思维,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盲目。其次,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序列到逆向思维的转换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逆向思考,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般会涉及到四个点:知识点、思维点、方法点、启情点。在讲课的时候,教师仅仅讲清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上课不等于解读教材,知识作为载体,更深层次的是上课是用教材知识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情感的。比如:笔者在教学《东西部差异》这一课时,在了解了东西部差异的基础上,我先后设计了三个有阶梯性的问题:1、东西部的差异,将给各自发展带来哪些影响?2、面对现实,我们该如何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3、国家也提出了策略,那我们温州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构成一个有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让问题问得更有效,更具有思维性呢?笔者认为要从两方面入手:(1)问题设置应该从多个角度,谨防思维惰性的发生。(2)注意答案的多角度性,允许一题多解,保证散发性思维的发展。当然,还要注重过程的分析,明确提问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只是求得某一种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求的思维的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品德的塑造。比如,在谈科举制的看法时,如果你作为当时的宦官子弟,你是如何评价的?如果你是当时一般的读书人,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再比如,讲到长城时,你可以问学生,看到长城你会想到到什么等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总之,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置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篇8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73054

[摘要]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非常高。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应当适当引入一些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实效性与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社会热点;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因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中各类冲突与矛盾问题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通过网络,社会热点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社会大众中,人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群体对各种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大众。通过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可以认知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言,透过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要想顺利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具有多个方面的途径,然而其都必须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将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来说,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一般都是贴近实际、贴近现实以及贴近生活的内容,而这些社会热点所彰显的社会现象与引发学生的思考,都在无形中契合了大学生的关注焦点[2]。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通常都会遇到各种社会热点,往往需要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只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群体所重视的思想问题,无法直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思想,往往就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感,导致课堂流于表面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思想政治课堂才更具说服力、针对性以及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更高,也才能够充分彰显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二)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一直以来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良好的实践体验通常包含两种途径:其一,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各种实践;其二,通过课堂情境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在对应的情境中模拟实践。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思想政治课堂要想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而将社会热点引入到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将其转化成一种社会情绪或者某种社会心理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进来,其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能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意识[3]。然后,思想政治教师在将学生的这些积极性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针对其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体验,教师在进行适当的点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性必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措施与建议

(一)精选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标准:首先,针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和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有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典型性,只有当社会热点问题具备普遍的意义,具有极为明显代表性,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进行剖析以后,才能够与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进行联系,也才能够从这些社会热点当中得出有关的结论。再者,及时性,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让学生与社会大众同步参与到社会热点的分析、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热点中产生共鸣,如此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所以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是近期的,具有及时性特点。最后,焦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不仅要是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应当是与社会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政府与党需要解决的焦点。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社会热点应当充分彰显焦点性,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为全面的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了解社会。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当站在客观的层面来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关社会热点的讨论会与讲座,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背后的思想,切实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构建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及时更新一些社会热点内容,并构建对应的讨论板块,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板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如此,不但能够方便学生及时掌握社会热点,为思想政治课程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利用社会热点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正如上文所述,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而将社会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这个特征,能够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利用当前“空巢老人”这个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慰问空巢老人的义务活动,使得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4]。

三、结语

社会热点不仅是社会形势在当前的彰显,同时也属于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的昭示。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发展形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与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秀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1-92.

[2]张亮.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11:112.

篇9

1.长期吃素易骨折 研究发现,比起吃肉的人来,素食者的骨头更脆,骨折的风险更大。青少年素食者更容易出现饮食紊乱症,体内铁、锌、钙、维生素B严重匮乏。

2.女性长期吃素月经紊乱 从女性生理角度来看,素食者容易出现月经紊乱、贫血。女性素食者由于脂肪摄入量少,导致雌激素分泌过少,极大地影响和生育能力,并容易长皱纹,促使女性加速衰老。

3.长期吃素容易缺钙 完全性素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缺钙。摄入过多的蔬菜也会对健康有危害,比如菠菜、青菜、芹菜、番茄等含有较多的草酸,与其他食物中的钙结合,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这就是很多吃素的女性易患结石病的原因。 (王涛)

女人心情随体重变化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女人每15分钟就担心一次自己的腰围和体重,如果她们发现今天重了两磅,她们就会认为这一天就算毁了。

有87%的女人讨厌自己短粗的大腿;79%的女人对腰围很不满意;65%的女人对自己的胸部尺寸和形状感到失望;65%的女人不满意她们的脚;59%的女人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

女人们对自己的身材特别在意,英国城市中的女性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吃过减肥药和尝试过节食,有七成女性一看到盘里的食物,就开始计算自己会摄入多少热量。女人的心情,也会随着体重改变而变化。

(刘彩霞)

女性在三个时期不宜长期吃素

1.育龄期 若常吃素,可致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引发孕育障碍。

2.青春期 长久素食可致雌激素水平不能“达标”而导致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或发育迟缓,有碍女性、性腺发育并影响女性形态美。

3.更年期 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萎缩,雌激素生成及分泌量已减少或缺乏。此时若坚持素食,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会更加突出。雌激素缺乏还极易导致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李丽)

糖的危害远在脂肪之上

吃糖太多不利健康,已被大多数人所认知。但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糖,与烟酒一样,被归为“具有潜在危害且会使人上瘾”的东西,这一点大多数人却不知道。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指出:糖是一种纯热能物质,含有高热量,但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即为“空热量”。除了导致发胖外,还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上瘾。“糖上瘾”已是一个新名词。

研究人员指出:一方面,糖分影响人体内荷尔蒙,使大脑无法发出饱腹的讯号,肚子饱了还想继续吃;另一方面,糖会使大脑不间断发出要摄入糖分的讯号,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过去50年,全球糖消费量激增3倍,糖摄入过多造成的慢性疾病在全球高发,糖的危害远在脂肪和卡路里之上。

专家表示,糖能带给人们快乐与满足的情绪,然而,过量摄入糖容易引起如高血压、胰腺炎、营养失调、肝功能损伤等问题,对人体不利。

对于孩子来说,过量的糖分还会抑制其体内生成“饱腹感”的荷尔蒙,即使已经吃过量,他们仍会觉得饿,间接导致吃太多而长胖。

专家称,糖是多数慢性病的“主犯”,却拥有无害的公众形象。

(王光辉)

彩瓷餐具要慎用

绘有五彩缤纷图案的陶瓷餐具,会给就餐者一种美的享受。可是对其潜在的危险,却鲜有人知。

不论是绘在瓷器或陶器上的高温彩釉还是低温彩釉,所使用的原料都是由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和其他化合物制成的。如彩釉中的大红色多数是含镉的化合物,奶油黄色含氧化铅,翠绿色含氧化铬。

用这种瓷釉器皿盛果汁、醋、酒等弱酸性食物时,彩瓷釉花中的有毒重金属就会被溶解,随食物进入人体,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引起慢性中毒。

镉中毒可引起肺、骨损伤。铅中毒会产生贫血、神经衰弱、骨髓增生受抑等症。

因此,对于彩瓷、彩陶等餐具,特别是器皿内壁涂有彩釉图案的餐具绝对不能使用。 (巴宾)

弹簧床垫可导致乳腺癌

过去的30年,乳腺癌和黑素瘤发病率稳步增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增加了这类癌症的发病率呢?

瑞典专家指出:生活在被FM和TV传输塔覆盖地区的人患黑素瘤的可能性明显要高于别的地方。FM和TV传输的电磁辐射波能削弱人的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癌症发病率。

在美国和英国,床架和床垫多是金属材料,床的长度刚好是FM和TV传输波的一半,而一半的传输波刚好与金属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波。人们在弹簧床垫上睡觉时,身体就是暴露在电磁辐射下。

日本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仅是瑞典的3%,前列腺癌只有美国和英国的10%,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侧现象”。“左侧现象”是指人们身体左侧患癌症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如左侧胸部患乳腺癌的几率高于右侧10%,左侧身体患黑素瘤的几率也高于右侧。

研究发现,日本人的床垫通常是直接铺在地板上,绝大多数的床都不是用金属做成的,且日本的FM和TV的传输波也不是其他国家经常用的87~108赫兹,因此日本的癌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此前有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都更倾向于靠右侧睡觉,当侧右睡觉时,身体的左侧就会暴露在强磁辐射下,并且这种强度会放大两倍。这就是导致我们“左侧现象”在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表现都很明显的原因。

因此,要想保持健康,就要将你的床和床垫换成非金属的,或是让房间里的电视机等最容易接受传输信号的电器或家具彻底远离你。

(周波)

多睡大脑会早衰

人的正常睡眠时间应为6~8小时,睡眠太多或太少都会导致日后大脑衰老提前4~7年,认知能力加速衰退。而大脑衰老会影响到大脑功能,最终会导致体质下降和早亡。

伦敦大学科学家针对5431名参试者展开了为期5年的研究。每晚睡眠7小时者在各项认知测试中成绩都最好,其次是每晚睡眠6小时者。

在男性参试者中,每晚睡眠6小时、7小时、8小时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如果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或超过8小时,那么就会对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篇10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智慧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在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造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内容。网络学习空间的利用,能更好地帮助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有效建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对于智慧课堂的基本阐述

培养学生对于思维的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主性是智慧教育的主要内容。智慧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智慧课堂因此也就应运而生,智慧课堂更多地加强了技术和教育的交流,必然会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含义

知识的接受者,其智慧能力可以在智慧教育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使得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教育的学习环境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同时智慧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内容的多元性以及探究性等,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智慧能力进行综合锻炼。

(二)智慧课堂的创建路线

是否实现了提升学生智慧能力这一目标是判定一个智慧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智慧教育的实施,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提升自身能力,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路线为:将日常教学任务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智慧教学的理念,结合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足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不足

教师对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较为欠缺,更多的只是简单往网络学习空间上传相关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类似小图书馆的空间。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没有在网络学习空间的环境下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网络学习空间在提供信息的快捷等方便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使得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二)对于教学实施的不足

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利用过于形式化,更多的是将教学内容传至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与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相结合,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教学工具没有更好地利用,以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反思和评价过程中的不足

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后,往往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反思,教师在第一次上传的基础上,只是增加了一定的习题资料,没有重视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记录以及交流等其他功能,对于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没有真正了解,在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时,无法做到针对性的教学辅助,智慧课堂中提倡的提升学生智慧能力这一目标,也无法得到真正实现。

三、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新的教育改革也要求教育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网络学习空间就是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良好工具,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究:

(一)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设定教学目标

能够较为自主性的,利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是对于智慧型学习人才的判定标准。网络学习空间因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一特点,为智慧型人才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学习平台,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不再受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需要更多地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学生能够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为重要目标。例如在进行《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时,传统教学方式会将教学内容分成认识钟表,包括对于时针分针的区分以及钟表的基本构成、认识整点时间等。智慧课堂则可以将教学目标优化,对时针、分针以及秒针进行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的读法等方面。

(二)利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在进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设置问题或者布置任务,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问题或者任务的设定,既要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超过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身能力,避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在进行问题设置时,需要对问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进行思考,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避免学生落入思考能力僵化的窠臼中,使学生在自主积极性的探索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开展小组合作竞争等多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同时,利用小组的合作竞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竞争意识。

(四)注重学生在智慧课堂中的情感变化

智慧课堂的建立需要更多考虑学生自身的情感变化,学生之间的知识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智慧课堂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展示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网络学习空间对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帮助,增强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诸多的优势,决定了教师需要对网络学习空间下的智慧课堂教学认真思考。

作者:张翠萍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话教育,2015(7):49-54+65.

[2]许美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5):62-63.

篇11

1什么是智慧型化学课堂

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人们“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在古希腊语中,“哲学”就是“爱智慧”。有的学者认为,智慧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感性、实践多个层面上发生,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是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在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智慧型的化学课堂,应该是源于生活,活化已知,探究未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应该是注重过程,传递方法,启思释疑的课堂;应该是实验先导,注重积淀,适时以思,灵活机智的课堂;更应该是在体验中得到愉悦,求真中寻得快乐,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课堂。

2智慧型的化学课堂应该凸显的几个方面

一个课堂有没有智慧,决定于师、生、教学资源等,其中教师是主导性的。所以,一个教师有没有智慧,要在课堂实践中来看,智慧型的化学课堂应该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2.1活化已知、探究未知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中,是给学生活化的知识,还是死知识,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形式。我在讲授高一化学(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时,介绍了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如:氧化剂KMnO4、K2Cr2O7、Fe3+、Cl2,还原剂Fe2+、I-、S2-、H2O2……,并没有停止于表象,而是增加了如下四个实验:

2.3 实践积累,适时反思

在这里,笔者所倡导的教学实践积累来自课堂上的点滴积累和运用,她是丰富化学智慧的源泉。某位老师讲解Na和水反应时,让同学做分组实验,让几位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补充和完善,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实验现象的要点:红、嘶(师)、浮(傅)、游、熔(泳),教师顺势一句“红师傅游泳――速度(反应)真快的“歇后语”归纳,自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激发。可见,幽默语言、形象的比喻往往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课堂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互动,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正在上课,有一位学生问他:假如你的相对论和预言被证明是错的,你会怎么办?爱因斯坦答:那么,我会为亲爱的上帝觉得难过,毕竟我的理论是正确的。从这个小例中,我们看到了大师的幽默。

适时的反思也是积淀教育智慧的重要手段,包括了教材、教法、学法、试题、整个教学设计等等的反思。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多种,教后记、案例、教学日志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关键是教师能及时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点滴闪光点,长期坚持,定能达到教学智慧的深化。

2.4 源于生活,实验先导

当今的化学课堂,知识与生活脱节,知识与应用分离的现象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于知识的应用之中;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鲜活的,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的距离。知识、生活、应用的融合,既增长着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既起到验证所学知识的作用,也起到探究未知的桥梁作用,在适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实验探究才会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才能体会在探究的过程中智慧的生成,所以,化学教学必须实验先导,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功能。

我们可以预测,将生活、实验探究、思维融于一体的化学课堂,肯定是智慧型的课堂。在讲解Fe3+、Fe2+性质时,有位老师进行了如下的课堂设计,提供给大家赏析:

可见,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应用中深化理解知识,在过程中激疑、释疑,整节课体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融、思维互动,也充溢着智慧。

3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3.1 知识的多少与教学智慧不是正比关系

学科知识的多少与教学智慧并不是正比关系,但是知识越多的人,他对教学智慧的理解、捕捉应更深刻和灵敏。

3.2 化学课堂是形成和展示智慧的主阵地

化学教学智慧并不是自己看书学来的,这只是别人的东西,大的智慧应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也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用。

3.3 教学有“格”但更要出“格”

长期以来,传统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按部就班、程序化,就象车间的生产流程一样,这样的“格”对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和年青教师的成长有帮助,但教师必须进入教学设计的自由王国,才能有利于化学教学智慧的产生。

3.4 教学机智不是教学智慧的全部

教学机智是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但不是教学智慧的全部,因为它缺少理性和深刻。

篇12

关键词:智慧课堂;移动互联;智慧APP;学习行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74-03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工作、娱乐和其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包括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设备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其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手机依赖症”人群日益庞大。从一些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此番移动智能革命已经波及现代大学校园,由此产生的消极效果显然大于积极效果,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日趋严重。[1]其中,最重要也是对大学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了智能手机上。对教师来说,由于人数众多和手机这一设备的特殊性,监管难度非常大。因此,如何发掘手机和其他智能终端设备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戒除课堂“手机依赖症”,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以教学内容实时传达、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生生协作学习、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为主要特征,以传统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大学智慧课堂,对其具体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大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智慧课堂的特性

唐烨伟等给出了智慧课堂的定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形成旨在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2]结合大学传统课堂、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的特点可以得出,智慧课堂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

目前,大学课堂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和PPT的投影图像传达,具备实时性。但是,大学课堂人数众多、投影效果不佳和教师声音小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传达的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听课,进而产生课堂手机依赖。通过教学广播系统在计算机机房授课的模式能够达到教学内容清晰、准确和实时传达的要求,但在一般大学里,所有课程均按此种教学模式开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慕课和微课等在线教学形式给予了很好的参考。在Coursera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虽然教师面向的是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但学习者体验到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所有教学内容都直接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且可重复观看,便于复习。可汗学院早期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在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萨尔曼・可汗认为,视频中出现的教师头像和教室里其他物品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这其实也是目前大部分慕课和微课都不建议教师图像一直贯穿课程始终的原因。这种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当前智慧课堂的构建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智慧课堂中,教学内容的传达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主动性,更高效地利用学习资源。

2.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

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多半是师生一对多的随机问答,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非常低。传统课堂需要改变单一的提问模式,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进师生有效互动。在信息化智慧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强调课堂教学灵活和机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有着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都会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师生之间要建立真正的“课堂讨论”,也就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的交流模式,即教师先引导讨论开始,1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或是自己的见解,第2、第3名学生加入,其余学生相继参与其中,当其中一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能仔细倾听,氛围良好,当讨论陷入瓶颈时,教师才重新加入并适当点拨或引导。慕课教学中的Quiz给予学生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有利于产生自我肯定的情绪。在智慧课堂上,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实现高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3.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而要有很好的协作就必须保证良好的沟通。协作会话性工具能够保证学习者在协作的同时进行良好的交流,并且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指导。通过这种性质的工具可以确保学习活动顺利流畅地进行,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慕课的学习讨论区自由开放,可以实现高度的师生互动,也可实现协作学习;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线上和线下学习讨论的机会。这些形式都应该在智慧课堂中展现。

4.学习行为的记录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智慧课堂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估和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课堂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来自于各种考核结果,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需要对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和一体化的评估。

学生在智能终端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是随时随地的。这些学习行为数据对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估是十分有价值的。智慧课堂需要通过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收集、处理,以实现学习行为建模和个性化评估。智能终端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个性化学习行为的建模以及未来学习行为的预测,都是智慧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说,网络教学缺少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反馈系统,学习者与教育者均不能得到适当的反馈信息,极大地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智慧课堂。

三、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胡钦太教授对于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深度融合”的表述,智慧课堂需要“以学生为本,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4]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将智能终端与教师授课计算机进行同步,学生可以在无法看清投影图像时通过智能手机观看教学内容。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上的智慧APP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互动,教师适时对互动进行引导,控制整个授课过程。课后,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内容实时传达需要对课件进行智能获取与过滤。通过智能终端APP,将教师PPT、课堂板书和其他课件内容实时呈现在学生的智能终端上,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听课环境更为友好,记录更为简便,分享更为快捷,以实现愉快课堂、轻松课堂和趣味课堂的效果。

智能课堂中的高度互动是其标志性特点,将分为在线互动和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在线互动是教师在课堂特定时间内,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在课堂内部开放的交流形式,所有学生可以提交问题或学习感受至在线平台,类似于一些视频网站上的弹幕,或者采取群聊的方式。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一些羞涩、胆怯或自卑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线互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时段进行,不能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否则会影响整体讲授效果。另外一种形式为面对面互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智能终端的辅助下开展问题探讨。智能课堂毕竟不是在线课堂,学生仍然还在同一个教室内听课,适当的面对面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课堂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很难做到与每一位学生充分交流和了解,这也使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和想法,以至于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智慧课堂针对学生在课上用手机端听课的情况、截屏做笔记的次数、以弹幕方式提问的次数、笔记分享次数,连同从校园网端和教务管理系统获得的学生个人数据储存于云端,构建大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化需求,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教学设计也将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针对学生个体,构建基于学习行为的个性化模型。学习行为建模可以直接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需求和趋势,不同的学习行为数据提取算法所获得的学习行为数据的准确性与价值性不同,不同的分类算法决定了学习行为的性质。“数据驱动课堂,分析变革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教育领域相关模型,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成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5]

四、小结

在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中,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教育产生变革的根本性力量。[6]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的教育变革被誉为第四次教育革命,此番革命来势是凶猛的,但过程却必定是漫长的。智慧课堂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核心,承载着教育参与者对教学新生态的希望。在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教学内容的精准同步、良好互动课堂环境的构建和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是三个主要支撑点。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隐私保护、教学效果评价、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都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将是本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2]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3]方圆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41-48.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 (1):35-39.

篇13

【关键词】 智慧 激活 英语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25-01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是否把我们的学生越教越聪明了?长期以来,教师把各种理论模式照搬、移植到课堂,没有经过自身的体验、感悟而对其进行实施、利用,以致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被萎缩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被淡薄了,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盲从程度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问:当下的课堂究竟缺少了什么?或当前教师的素质中亟待加强些什么?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教育智慧。

一、什么是教育智慧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慧生教授在《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一文中说道:“如同智慧之于个体一样,教育智慧之于教育,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那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智慧的真谛是给予学生智慧,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呼唤“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只有智慧型的教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才能让学生的个性突现出来,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充满智慧。

二、如何让英语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

智慧型的教师会用自己的智慧与灵感开启学生的智慧,保护学生积极的求异性,激发他们灵感的活跃性,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他的课堂应该也是充满智慧的课堂。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巧妙、多样的导入让学生动起来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的溶入到英语课堂中,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灵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利用学生汇报、师生交谈等谈话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也可以利用chant、儿歌、英文歌曲等使学生唱起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音像等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刚一上课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步伐,为输入环节铺设了良好的开端。

2.非预设生成促使课堂精彩

非预设性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生思维的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或结论,与教师课前预设相左,或者是在教师的预想之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学生的回答都能吻合自己的意愿。可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一个富有个性体验的生命体,他们对每个词、某个句子,对教师的每句话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中往往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的。也许有的老师为了避免尴尬,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会用严厉的眼神、过头的言语制止学生,有的会避开学生的提问,甚至会斥责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没有想到,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做法而扼杀了课堂中的亮点与精彩,有时甚至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智慧型的老师会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并创造性的进行开发利用,让“意外”在英语课堂中生成精彩。

3.有效的小组活动让课堂活起来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套路,构建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智慧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运用去完成。并且会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如:游戏、表演、歌唱、绘画、讨论、争辩、记者招待会等活动。这样通过较好的小组活动设计,创造良好的英语交际“情景”,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会话”,从而完成学生不知不觉中听说能力提高的“意义建构”。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活动,把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既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更能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以更佳的状态,高效地投入到新的语言功能和结构的操练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14

关键词 SPOC 智慧课堂 构建 策略 研究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型交互媒体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促进了智慧教育的发展[1],给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构建带来了新机遇。智慧课堂具有的宽泛开放智慧型教与学活动、深度智慧交互行为、海量教育数据分析、科学智慧课堂评价体系等优势是变革与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智慧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与强大的生命力。普遍认为,采用“线上/线下”将在线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融合的SPOC教学模式是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趋势[2]。

一、SPOC和智慧课堂的内涵及联系

1.SPOC的内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译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起源于MOOC(幕课)。“Small(小范围)”对应于MOOC中的“Massive(大规模)”,指人数少、规模小,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参与度、师生互动性及课程的完成率;“Private(私有)”对应于“Open(开放)”,指对课程设置准入条件,只有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才能被纳入SPOC学习体系,这有利于开展面对面的实体课堂教学。因此,有人将SPOC理解为“Classroom+MOOC(教室+幕课)”[3]。SPOC教学流程可简单描述为: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课前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预习作业(实现知识的传递);课上答疑解惑、师生互动、小组协作探究、接受测试与评价(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巩固提升(实现知识的应用)。

2.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即充满智慧的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智能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智慧,促进学生向全面、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的课堂,它具有“开放性”、“思维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特点。智慧课堂关心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注重学生知识的吸收、积累、反思与顿悟,注重学生智慧螺旋上升的过程,强调差异性、针对性、发展性,强调师生的情智交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激发,注重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知识,鼓励通过创新获得智慧。智慧课堂最终目的是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3.内在联系

SPOC继承、发扬、创新了MOOC的优势,创造性地将MOOC在线教学与面对面的传统实体课堂教学两方面的优势深度融合,强调教师的引领、监控和启发,注重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等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和学生学习的范式得到彻底革新。课前教师搭建SPOC资源平台、推送教学资源的过程既能体现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更能体现教师的智慧;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全面深刻领悟教师的意图,这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智慧。实体课堂教学释疑解难、协作探究、交流互动、总结评价阶段既是检验教师教学智慧又是体现学生学习智慧的重要阶段。课后学生利用SPOC平台及课外实践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创新实践阶段,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智慧以及学生创新实践智慧。

三、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构建策略

1.以SPOC平台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互补”的知识融合型智慧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内完成,课堂容量大,可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非常有限,同时课前、课后教师和学生处于分离状态,学生的学习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智慧得不到激发。而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变革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巩固三个阶段。

课前导学。教师任务:(1)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需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及媒体的视觉表现形式;(2)将教学内容细化为知识点模块并制作成5-10分钟的教学微视频,搜索相关教学资料,构建虚拟交互平台,准备在线测试题与探究主题;(3)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践项目等制作具有循序渐进的“任务导学单”;(4)将教学视频、相关教学资料、“任务导学单”推送到SPOC教学平台;(5)利用SPOC平台构建班级学习群组,指导学生完成SPOC平台身份注册确认;(6)与学生互动,引领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学生任务:(1)M入SPOC平成身份注册确认;(2)利用SPOC平台,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3)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相关教学资料,根据“任务导学单”开展探究学习,初步掌握课程内容;(4)利用SPOC平台、QQ群、微信群、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5)记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课中研学。面对面实体课堂是整个智慧课堂的核心,实体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深度心智交互的过程,是教师智慧与学生智慧碰撞迸发的过程。教师任务:(1)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分析“谁在学”、“怎么学”、“学什么”、“学的效果”等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辅导;(2)围绕重难点做进一步讲解、疏理;(3)解答学生所提出的共性或个性问题;(4)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训练;(5)发起并参与学生的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主题探究;(6)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价,展示优秀作业,分享成功经验。学生任务:(1)接受教师的集中或个性化辅导,释疑解惑,查漏补缺;(2)通过聆听教师的讲解,厘清、理顺所学知识的体系结构;(3)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主题探究;(4)完成知识迁移训练,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5)接受教师的测试与评价。

课后巩固。教师任务:(1)以SPOC平台为基础,以课外创新实践平台为补充,教师向SPOC教学平台推送课外作业及创新实践项目;(2)通过SPOC平台查看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3)发起在线讨论,在线批改作业,完成评语上传;(4)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今后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依据。学生任务:(1)通过SPOC平台查看教师作业批改情况、阅读教师的评语;(2)接受教师在线辅导、在线测试;(3)围绕探究主题进行在线讨论;(4)总结反思学习效果,交流学习体验;(5)通过“拓展知识”进一步开拓创新,让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

2.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研、学、训、用”的能力培养型智慧课堂

(1)“研”,指研究。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研究SPOC平台上网络教学资源、相关学习素材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交互资源重新构建满足自己学习需求的个性化特点的微型学习平台;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层次、性格特征,选择相关同学组成研究团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再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在SPOC平台及课外实践训练平台上下达的课外实践任务,致力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激发智慧。

(2)“学”,指自主学习。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非常适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做到学习目标技能化、学习内容实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时间随时化、学习空间虚拟化、学习求助师生化、学习形式游戏化等;其次,课程目标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消除学生的孤独感、树立学习信心、养成互帮互学的习惯及自我调控学习内容与进度的能力。

(3)“训”,指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最有效也是最流行的开发智力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来确定思维训练的目标和重点,确定每个单元、每个知识点宜采用何种思维形式、何种思维方法进行训练,确定是训练心理、训练品质,还是训练能力。训练要适度,要循序渐进、要从简单到复杂、要由浅入深。其次是思维训练要科学,讲究步骤:第一步是加强训练指导,分章节或知识点进行训练,每章每节或每一个知识点做一个训练;第二步是突出训练重点,围绕最能促进学生智力成长的知识点进行思维训练;第三步加强综合训练,综合训练应紧扣课程教学内容、课后练习题或思考题。

(4)“用”,指学以致用。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智慧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和能力。仅有知识不能叫智慧,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才叫智慧。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构建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要培养“在哪里”、“怎样做”[4]。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无论是课前导学阶段,课中集中研学阶段,还是课后巩固阶段,都特别强调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协作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基本作业、基本任务,强调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去完成更具挑战性的拓展任务。

3.以“自主合作探究新”为主线,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开拓创新”的创新实践型智慧课堂

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转换了教师的角色,赋予了学生新的学习体验[5],“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是课堂的主线,它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发现、开拓创新成为可能。

(1)自主。在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中,教师由“讲师”变成“导师”,由传统课堂教学“毫无保留”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变成利用SPOC平台向学生推送精心准备的教学视频、教学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并引导、协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由课堂的“忠实”“倾听”者变成借助SPOC平台、实体面对面的课堂、课外实践平台自主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传递,实现基础知识的原始积累,为开启智慧之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作。合作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策略,“问题式合作”、“讨论式合作”、“表演式合作”等是比较典型的合作学习方式[6]。教师要利用SPOC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特点,根据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水平等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每个成员优势,鼓励取长补短,鼓励彼此互勉、互相竞争,通过合作与竞争并举的方式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

(3)探究。在不同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创设不同层次的探究题,这些探究题要有明确的指向,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要兼顾各层次学生,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探究。学生借助SP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依靠教师的引领指导及小组协作、利用创新实践平成各阶段的探究任务。

(4)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传统课堂很少有创新能力实践的场域,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表现出来。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自由空间:首先,该课堂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学习的体验式学习情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能力的培养。这种体验式学习情境在一定程序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智慧。其次,该课堂模式从教学资源提供、教学平台架设、面对面实体课堂互动、课后创新实践平台构建等各个层面为学生进行智慧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有充足的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途径来完成创新学习。再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进行问题探究过程时,需要筛选学习资源、内化课程知识、接受教师指导、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探讨等,这个过程也是不断思考与尝试的过程,更重要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是建立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科学、智慧、高效、全面育人的课堂,重要的是它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而且还让“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让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养成成为课堂教学的意识与习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的研究力度,构建真正平等、信任、宽容、尊重、理解的课堂,构建有效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堂,构建真正能够开启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4).

[2] 陈然,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

[3] 尹合栋.“后MOOC”时期SPOC教学平台的设计[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4).

[4]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4).

[5] 张蜜.SPOC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