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篇1

1、建筑类专业,薪资相对高,对修建、规划、策划、出售等人才的需要较旺,近两年来,路桥建造等专业开端升温,用人单位表明,这主要与制作业升级换代及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造力度加大有关。

2、医学类专业,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就会变得抢手。由于现在医疗职业的卖方市场,医学类专业人才也将越来越好。据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生、家庭护士将成为抢手人才。

3、艺术类专业,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能、工业、修建、办理等学科不断穿插,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如广告规划、工业规划、修建规划、环境艺术规划、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规划等专业,且这类人才紧缺。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归纳的方向开展,艺术的使用规模越来越广。

4、机械类专业,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依然稀缺,具有开发才能的数控人才、机械规划制作与加工专业的人才,仍旧是市场上。从现在的开展看,打印机械、数控机、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商品的远景依然看好。该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开展,向光加工、环保这么的新式范畴拓宽。

5、农林类专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开展带来了期望。据分析,将来需要较多的将有农林经济、畜牧、兽医、动物养分和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私规划与制作、森林路途与桥梁、园林、林产工业化等专业。

篇2

关键词: 网上租房;意愿;大学毕业生;合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84-02

0 引言

当今社会,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寻找工作,职业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而高企的房价也令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不大可能购买一套住房。因此高性价比的合租成为了这一人群的首选。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毕业生网上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尝试找出影响大学毕业生网上租房意愿的主要因素。

1 文献回顾

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Rogers)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消费者决策的模型,将整个采买过程分为知晓-兴趣-评价-试用-采用,为消费者的决策阶段提供了证明。以此为依据,又提出了恩格尔、柯莱特和布莱克威尔(Engel, Kollat, Blackwell)模型,这以家庭为决策单位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为细分技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归因理论为依据,Russell W.Belk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将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归纳为境况型决策行为和产品型决策行为。

2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 本文将主要依据Rogers和Russell的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这一模型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考证影响大学毕业生网上租房的各种因素。

消费者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作用于消费者的两种外部力量是产品和境况。消费者通过考察产品和境况,决定要买哪种产品。消费者心理状态(需求、态度、偏好)、境况及产品之间的互动让消费者进入选择过程,最终付诸行动。境况和产品也可从环境认知原理这方面来讲。在这一原理中,消费者对刺激区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显著与不太显著两类,从而将刺激组合到人物(前景)和场面(背景)之中。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消费者的行为受到环境影响,“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等宏观环境和家庭、参照群体等微观环境。通过对Russell的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如图2的研究模型:

2.2 变量的定义 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模型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产品特征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2:环境因素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3:信息流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4:家庭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愿相关性强。

2.4 变量的测量

2.4.1 量表设计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研究设计了各变量的量表,如表2所示:

2.4.2 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①问卷初测。本文的调查问卷的题项由表2中的量表问项组成,使用Liket的五点量表对题项数据进行量化。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先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了语义表述等问题。随后在小范围发放问卷进行初测,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并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

②问卷发放和回收。本文对C市4所高校的四年级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有33份没有收回来,收回来的367份,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0.25%。

3 实证分析

3.1 量表项目分析 依据得分高低,将所有被试问卷的得分综合进行排列,得分前27%为高分组,得分后27%为低分组,对两组在每道题目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t检验。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调查问卷量表问项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就说明全部问项都具有鉴别度,被试的反应程度能通过它鉴别出来。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2.1 效度分析 以研究模型的假设为基础,制定一份包括30个问项调查问卷表,并据此来考察5个影响因素。对这30个问项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份分析和Kaiser标准化的最大方差法,可以获得5个因子,并不与研究模型中所说的变量个数有差异,且相应自变量相同,这表明问卷结构效度是非常好的。

3.2.2 信度分析 本文基于SPSS对问卷获得的数据,开展了Cronbach''s α信度检验,进行计算之后,得到提取因子的Cronbach''s α值都不小于0.7,这表明量表问项之间和自变量质检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拥有良好的信度。

3.3 模型相关性分析 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是指二者有一定的关系,只要体现在发展变化的大小和方向上。相关系数R是最大范围应用的度量研究变量之间关联强度的统计量,其取值在0~±1之间,0代表无相关性,±1代表完全相关。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因子与网上合租意愿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3.4 研究假设的整理 在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后,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了各个假设,结果如表4: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产品特性和家庭因素对大学毕业生的网上合租意愿影响不大,而环境因素及信息流则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①大学毕业生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租房屋能满足其基本生活即可。因此,希望经营者出租一些能够对房屋进行集中管理的房子,把它们改造成像是学校宿舍一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②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如合租者的详细情况,与招聘网站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招聘、职业辅导、咨询等信息服务;

③通过分析租房人的特征,为他们推荐匹配的合租人。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0.4.10.

[2]冯建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pp1-2.

[3]徐孟晓,王旭.消费体验对大学生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pp111-113.

[4] Russell w.belk. Situation Variables and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75.12, pp158.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价值取向 对策

职业是学生进入到社会的标志,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就业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变化,对高校实施就业课程培训,提高社会各个岗位的人才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分析

(一)职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重视,各大高校的招生数量在不断提升,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上升[1]。在90年代初期以21世纪初期,大学生更加偏向于公务员以及继续考研,以保证自己有个稳定的未来。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扩大择业范围,将择业逐渐转向国有企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私企以及外企等方面,这从一定程度上为当前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选择,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在对个人未来规划上的慎重考虑。

(二)择业选择上更加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生产业,相比传统的生产企业与金融机构,这些新生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渐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而这也必然会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选择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企业作为参考标准,并且在相同规模与相同经济体的企业选择上,大学毕业生也往往倾向于岗位晋升机制灵活、企业文化丰富的一方,这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逐渐走向成熟化的发展道路。

(三)就业地区更加偏向于一线城市

在以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所在地往往将家乡作为首选区域,因为离家近并且各种资源也比较丰富。然而在当前的就业选择上,大学生毕业生则更加倾向于一线城市,尤其是沿海发达城市,往往是毕业生的首选,比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种择业地点的转变一方面是一线城市在薪资报酬上要比二三线城市高,并且在一线城市可供毕业生岗位选择的种类也相对较多,这对于当前越来越具个性化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非常大的诱惑。

(四)创业成为就业新方向

当前,政府、学校越来越提倡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在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创业基地,在社会上也有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很多学生将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新方向,通过创业来实现人生的发展[2]。并且相比传统的就业而言,创业更加具有挑战性,这对具有创新活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导向。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引导策略

(一)强化自身专业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在当前就业压力大以及就业岗位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想获得满意的就业选择,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校学习期间,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技巧。此外,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在校期间,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各种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课程,明确未来就业方向,正确对自我进行定位,并且还应勇于挑战传统的就业观念,如果有创业条件,应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将个人兴趣、专业特长发挥到创业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发展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二)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的引导作用

政府、学校以及家庭作为引导学生良好就业取向的角色,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政府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使大学生能够在岗位工作中发挥自身价值。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使学生在未来岗位中不断发挥自我价值,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3]。而家庭作为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父母应找准自己在学生就业选择上的位置,不应以扼杀学生兴趣、特长为代价,使学生的就业不符合自身期望,父母应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承担社会责任感,通过指导来鼓励学生找寻自己喜欢的职业道路,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高校应做好就业信息的及时

在大学生即将毕业前夕,很多企业往往会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来招收人才,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心仪的工作,高校应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将院校承办的就业招聘时间、招聘单位等及时在学校院网中,使学生提前几天进行准备,保证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企事业单位能力考核[4]。此外,学校还应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建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四)拓宽政府就业政策

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以创业作为就业方向,然而由于学生资金能力、人脉等条件限制,往往是学生放弃就业的念头。因此我国政府应不断拓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具体可以从就业环境以及就业政策两方面入手,打粞生创业过程中其他企业对其歧视与打压现象。并且的学生毕业就业过程中,政策上还应消除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出现的不公平招聘情况,有效维护学生的就业权利。并且,政府在相应的政策上还应将重点关注到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扶持上。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会随着时展观念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应继续努力,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政策、创业环境,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专业特长,挖掘自身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可持续供应。

参考文献

[1]李朝晖,赵彦莉.当前大学生社团活动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4(24):157-158.

[2]陈丽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62-166.

[3]常素枝.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10):188-189.

篇4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电影《青春路上》是一部难得的青春励志电影,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别样的青春年华和新农村新农民的人生风采。影片紧扣大学生就业时代特征主题词,真实地演绎了以大学生村官郑杰、方菲为代表的大学生从高校到农村、从理想到现实、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落到成功的历程,充分彰显了新一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精神风貌和生活追求,很好地诠释了“青春在创业中闪光”新时代青年精神。影片真实感人,是一部主题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的精品力作。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面对目前就业的特殊环境,我们择业观念必须转变。

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在这一期间,由于各高校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导致这一阶段的毕业人数以平均每年100万的数量在增加,这为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艺术类大学生更是在“艺考热”的狂潮推动下,仅2004年至2007年的增长速度就为72.78%,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中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在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中,艺术专业均以就业率低、失业率高而榜上有名。这一系列的数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但收效甚微。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必须了解社会赋予我们的新的任务,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现状,转变就业观念。

一、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同时就业岗位增长相对缓慢,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相关部门服务不到位,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才流通渠道不畅、就业方式相对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者工资福利状况差别也十分显著。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大学生把眼光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上,很少愿意到基层国家急需人才而又条件艰苦的地区、行业工作。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希望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艺术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如果我们的学生愿意像影片中郑杰、方菲一样投身基层、走向中西部地区,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其实,所谓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二、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就业态度要改变,坦然接受,先就业,总结经验,时机成熟后再有目的地、有方向地择业。艺术类学生就业渠道窄,更要求我们做到先就业。虽然专业方向不对口,但是工作经验是相通的,这对我们以后再择业都是有利的。就如《青春路上》女主角方菲,她的专业方向是计算机并非畜牧业,但她的观点就是,先就业当村官搞生猪养殖,同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三、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我们毕业的学生,真正从事艺术工作的其实占少部分,大部分毕业以后都从事其他的一些专业工作。就业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如果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那么由就业到创业将成为这种制度变革的一次新的革命。

看完电影之后,深有感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影片刚开始旁白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从此上路了”。这句话从侧面道出了大学生村官事业的一个很现实的功用,让那些躁动、困惑的“80后”大学生有了一个奋斗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不是那么遥远和虚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就业;择业;理性;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27-02

1 清醒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

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主要因素是:

(1)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有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缩减,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

(2)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毕业生通往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管径狭小,毕业生总供给和就业总需求比例严重失衡,此其一;其二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向非公有制企业流动滞缓;其三虽然城乡等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也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3)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学无所用。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由此,从现象看,大学生就业难与1997年以来大学扩招相伴而生,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但从本质上看,大学就业难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如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状和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难以出现根本性转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继续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还可能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可能加大,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对可能长期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2 理性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句俗语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境,人们应该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和适应之道。同样的道理,大学生择业也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形势、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择业趋向。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估计就业困难程度,理性的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2.1 择业理性化

择业理性化就是指,择业时,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看到优势和劣势、现实和可能,要权衡得失利弊,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择业理性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要摒弃掉两种观念。

①摒弃自我精英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学生。的确,很多大学生把自己视为骄子,把人生规划得完美十足,认为受过多年高等教育,有知识,有专业,因而就业不堪“下嫁”。造成大多数挤向大城市、大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而乡镇规划放线的,打井钻探等这类的岗位很少问津。结果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无岗可就。因此,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要放弃大学生本身自视甚高精英思想。

②摒弃“一业定终身”的观念。一个人的职业方向由自己的秉持的理想和所做的努力决定,但也很容易受到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而有的大学毕业生抱着就业要专业对口,坚持非理想岗位不去等一业定终身的思想,坐失了很多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人在会在一生中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产生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有的当过农民,干过工人,做过技术员,他们在经过各行各业历练之后,抓住人生的各种机遇,使自己成为耀眼夺目企业家。其实,改革开放前,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下,他们的职业理想是要当无产阶级接班人,并非当企业家。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至少改变职业一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职业方向。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不管你曾经干过什么,现在干什么,只要有理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2)大学生就业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①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和国家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尊重,但是重视个人利益是有边界的,决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来说,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的需要、国家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国家重视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现实点说,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利国的同时也利己: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就业问题,为个人发展积累工作经验和物质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职业需求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②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一条鸿沟,阻碍着理想的实现。对于正在择业或身在职场的年轻大学生而言,这种感受应该是最深的。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来衔接和实现理想。同时还应该解放思想,在择业和就业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目标。既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甘于沉沦、不思进取。

2.2 择业夏活化

择业灵活化是指,择业时,方向要广、条件要少、思路要宽、手段要新,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策略,做到不呆板、不拘泥。择业灵活化要重点做到两个方面。

(1)坚持择业方向上的多元选择。所谓多元选择,就是坚持择业范围和方向的多样性、多向性。多元选择既坚持择业的纵向层次性,也坚持择业的横向广泛性。具体要做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妨将视野放宽一点,不管什么职业,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范围;不管单位属于哪个层次。只要有利于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方向。没有必要将择业范围和方向。局限于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职业或单位内。学外贸专业的横向选择上,可以到外贸企业任职,可以选择当

老师,也可以当公务员,还可以自己创业;在纵向选择上,可以选择中央级单位,也可以选择省市级单位,还可以选择县乡级基层单位。

(2)实现择业条件上的合理取舍。择业必然与目的相连,要实现择业目的,我们必然会附加自己认可的择业条件。条件太多、太苛刻会增加择业的难度,降低就业的可能性;条件太少可能无法激活从业者自身的从业积极性,增加自己困扰。因此,根据职业规划和择业目的,合理配置择业条件,使自身的择业条件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出,既符合自身的需要,又满足社会的需求。譬如,如果是为了经济利益,那可以适当降低就业的职业要求、地域要求和单位级别要求}如果为了自己的职业兴趣,那就可以考虑牺牲点经济利益、地域要求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代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们择业一定不能要求太高,一定要有所取舍。

3 合理利用政策并敢于走出择业的第一步

篇6

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主要因素是:

(1)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有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缩减,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

(2)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毕业生通往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管径狭小,毕业生总供给和就业总需求比例严重失衡,此其一;其二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向非公有制企业流动滞缓;其三虽然城乡等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也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3)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学无所用。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由此,从现象看,大学生就业难与1997年以来大学扩招相伴而生,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但从本质上看,大学就业难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如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状和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难以出现根本性转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继续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还可能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可能加大,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对可能长期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2理性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句俗语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境,人们应该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和适应之道。同样的道理,大学生择业也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形势、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择业趋向。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估计就业困难程度,理性的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2.1择业理性化

择业理性化就是指,择业时,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看到优势和劣势、现实和可能,要权衡得失利弊,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择业理性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要摒弃掉两种观念。

①摒弃自我精英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学生。的确,很多大学生把自己视为骄子,把人生规划得完美十足,认为受过多年高等教育,有知识,有专业,因而就业不堪“下嫁”。造成大多数挤向大城市、大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而乡镇规划放线的,打井钻探等这类的岗位很少问津。结果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无岗可就。因此,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要放弃大学生本身自视甚高精英思想。

②摒弃“一业定终身”的观念。一个人的职业方向由自己的秉持的理想和所做的努力决定,但也很容易受到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而有的大学毕业生抱着就业要专业对口,坚持非理想岗位不去等一业定终身的思想,坐失了很多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人在会在一生中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产生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有的当过农民,干过工人,做过技术员,他们在经过各行各业历练之后,抓住人生的各种机遇,使自己成为耀眼夺目企业家。其实,改革开放前,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下,他们的职业理想是要当无产阶级接班人,并非当企业家。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至少改变职业一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职业方向。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不管你曾经干过什么,现在干什么,只要有理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2)大学生就业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①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和国家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尊重,但是重视个人利益是有边界的,决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来说,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的需要、国家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国家重视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现实点说,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利国的同时也利己: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就业问题,为个人发展积累工作经验和物质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职业需求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②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一条鸿沟,阻碍着理想的实现。对于正在择业或身在职场的年轻大学生而言,这种感受应该是最深的。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来衔接和实现理想。同时还应该解放思想,在择业和就业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目标。既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甘于沉沦、不思进取。

2.2择业夏活化

择业灵活化是指,择业时,方向要广、条件要少、思路要宽、手段要新,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策略,做到不呆板、不拘泥。择业灵活化要重点做到两个方面。

(1)坚持择业方向上的多元选择。所谓多元选择,就是坚持择业范围和方向的多样性、多向性。多元选择既坚持择业的纵向层次性,也坚持择业的横向广泛性。具体要做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妨将视野放宽一点,不管什么职业,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范围;不管单位属于哪个层次。只要有利于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方向。没有必要将择业范围和方向。局限于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职业或单位内。学外贸专业的横向选择上,可以到外贸企业任职,可以选择当老师,也可以当公务员,还可以自己创业;在纵向选择上,可以选择中央级单位,也可以选择省市级单位,还可以选择县乡级基层单位。

(2)实现择业条件上的合理取舍。择业必然与目的相连,要实现择业目的,我们必然会附加自己认可的择业条件。条件太多、太苛刻会增加择业的难度,降低就业的可能性;条件太少可能无法激活从业者自身的从业积极性,增加自己困扰。因此,根据职业规划和择业目的,合理配置择业条件,使自身的择业条件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出,既符合自身的需要,又满足社会的需求。譬如,如果是为了经济利益,那可以适当降低就业的职业要求、地域要求和单位级别要求}如果为了自己的职业兴趣,那就可以考虑牺牲点经济利益、地域要求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代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们择业一定不能要求太高,一定要有所取舍。

3合理利用政策并敢于走出择业的第一步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30-01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大学的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就业形势、专业发展、专业技能、毕业选择、考研热潮、扩招、高学历低就业、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全面概括了现在大学生面临的或者即将面临的种种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

1.对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认识到就业环境的严峻的,29%的同学认为现在的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更有52%的同学认为现在的就业十分困难,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笔者分析其中原因,随着技能的逐渐掌握,更能全面的了解以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式,会主动去深入以后的工作环境中,从而比大一新生对就业形式的了解更客观、更深入。

2.高学历与低学历的就业难易程度。在大学生看来,虽然认为高学历毕业生在竞争中比低学历的人群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即使高学历就业仍然不是很容易。42%的在校生认为高学历的就业不一定很容易,更有21%的在校生认为即使是高学历的就业仍然很难。

至于原因,在此之前已经简单介绍过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危机、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民工化,这些名词都使在校大学生倍感压力。

(二)大学生对待专业的态度

1.专业发展。在17%的在校生看来,他们觉得他们的专业很有前途的,尤其在理工类如轻化工程、包装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等。其他专业,会计、市场营销的专业也是前景大好。但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还有1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所学专业并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都有辅修其他的专业。

2.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2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不好,笔者认为,这也和自身的发展观与价值观有联系的,以至于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加强。

(三)大学生对待毕业的态度

1.毕业发展方向。48%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这一选项,这也表明了大学生并不明确自身的专业方向与专业价值,并且在工作选择这一方面仍有着盲目性与不确定性。但是仍有着28%的调查者表示会先择业再就业,并且有19%的同学表示将继续深造,其他同学则表示会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当前就业压力下的不错选择。

2.对待考研的态度。在此次的调查中,将近60%的同学表示,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的结果,使整体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将近20%的调查者,仍然对当前的考研现象抱有一丝信心,表示 继续深造还是可以躲避就业高峰,增加就业优势。

(四)对待专业不对口问题的态度。61%的大学生表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现象给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可以克服,34%的学生则乐观表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容易克服。在所有调查者中仅有1人表示专业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笔者分析这与调查者所学专业(应用心理学)有关。

(五)对待高校扩招的态度。高校扩招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这一现象,72%的大学生能够客观看待,表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还有少数人表示这使已经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好,但是从笔者的观点出发,不得不承认在增加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机遇。

(六)从就业中缺少的技能分析。虽然在所做调查中,各个技能的缺乏皆有提到,但是有接近半数的调查者表示最担心的是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这也是因为调查的主要面向者是大一新生,可能在工作经验社会经验这一方面确实缺乏。但是英语、计算机也是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掌握的技能之一。

三、大学生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创业要做人生规划。80后的创业先锋、北京康盛创想的总裁戴志康用自己的创业经历鼓励大学生们,创业要早做人生规划,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在高校在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时就告知学生要做一份详细的学生生涯规划并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接触社会工作。据调查,超过90%的公司会更看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实习经历。智联招聘给大学生建议,在学校的时候,最好能够争取在寒假、暑假增加自己实习的经历。北京某制衣有限公司施威今年负责为企业招聘员工,他建议,大学生先要明确方向,并做好从最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先沉下去,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机会很多,像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基层上来。”

(二)大学生在一定专业背景之下可以开公司。广东省的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副主委温洋建议,大学毕业生可以不走寻常路,尝试自己创业,甚至个体小商贩也可以尝试一下。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认为,摆摊儿是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途径,大学毕业生跟他们去竞争,是以强欺弱。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篇8

【关键词】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 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检验学校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虽然学校的正常教学不能单单参考就业率这一项指标,但是,就业率确实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职业指导的介入,可以使学校更加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

一、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与个人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生涯在本质上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它受到个人内在和外在力量的影响。职业指导突出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影响,它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及咨询服务三方面的内容。它与个人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要求相结合,通过正确认识自身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对个人的局限和自身条件做客观的评估,实现人和职业的合理搭配。所以,综合地说,职业指导就是指通过各种学习训练手段引导个体了解自身、认清自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培养个体择业观和职业观。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据调查,高校毕业生失业除了竞争激烈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自身就业定位不明确,对高薪水、优待遇工作充满了向往,却忘记了岗位的高要求,造成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往往不被用人单位接受。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的观点已被大众所接受,用人单位在接收高校毕业生时,从基层工作中考查其工作能力的方法屡试不爽,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有了强调高起点的普遍想法,高校毕业生的低就业率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转变毕业生就业的旧思想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二)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少走弯路

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属于初就业者,没有经验,难于适应。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经过职业指导,不仅能帮助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且能帮助他们提供需求信息和择业策略,从而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成才铺路搭桥。

(三)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正确定位

大部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饱受群众意识、家庭期望、社会舆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摆正自己正确的位置,盲目择业,片面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职业需要,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职业批导能给予毕业生以正确的方向引导,教会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定好职业方向和目标,摆正自己的位置,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就业方向,寻找合适自己的岗位,从而大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2]。

三、现阶段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方面: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供大于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很大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来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可能入学时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等毕业时就成了滞销的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

(二)高校方面:专业设置错位,知识转化率低

高校的专业及课程置,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在某一专业供给大于需求。而以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应有的动手能力也较弱。

(三)学生方面:职业生涯模糊,择业观念滞后

调查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才开始考虑“生涯”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相结合。对于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一概不知。从调查高校历年校园招聘会来看,尽管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较多,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成对接率并不高。很多学生抱着简历像赶集,没有目标,没有针对性,对于有意向的企业要么没信心要么准备不足。择业观念的滞后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较大。

四、如何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无论在重视程度、理念、方法、内容和经验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一)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就业指导是毕业生获得良好就业指导服务的系统支撑,完善就业指导机构,要不断完善“硬件”建设,加快就业信息化进程,为毕业生、学校、招聘企业提供良好有序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职业指导中的实践环节

定期开展模拟应聘,让毕业生提前感受就业应聘现场,使之对整个过程有所体验;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安排毕业生统一到单位顶岗实习,通过实践发现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

(三)职业指导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职业指导不仅要面向毕业生,而且要面向家长。学校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分析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得以顺利就业。

五、结论

职业指导要不断适应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变化,才能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使毕业生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同时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帮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减少盲目性,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设计好切合实际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庆娣.浅谈就业中职业指导的作用[J],财经界,2010,24:62.

[2]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沈鸿银.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60-61.

篇9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以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扩一招、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作为这个问题主体的大学生1身及其就业的思路。本文侧重于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探讨在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从供需两方面看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宏观角度来看,可分为两个层面:在数量上,一方面我国高校规模的连年扩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新高,由2001年的114万人猛增至2007年的495万人;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许多企业面临停产、大幅裁员甚至破产,新增工作岗位数量减缓,造成新增毕业生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在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这就必然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在就业结构上,我国就业结构总体呈不平衡状态:一是地理上的不平衡,绝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流向大中城市及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而在西部及一些偏远地区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问题;二是学科专业就业形势也存在不平衡,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2)从微观角度来看,虽然在总数上新增就业人数远远大于新增岗位数量,但在现实中既存在大量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职业岗位是大学毕业生所无法胜任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来自高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在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方面普遍缺乏有效体制,已经建立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也存在缺乏专业管理经验,从业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欠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有的指导中心只对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井不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招生和就业安置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个人有更多自由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责任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观念和能力,不能够全面剖析自己,不能很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在校学习期间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能力训练和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时义表现出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盲目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

2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职业生涯是指与工作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它几乎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状态。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培训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总体计划和总轮廓的勾画,具有粗略性、目标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它为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含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源自于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我的全面剖析,结合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以及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白己的大学阶段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生涯及未来工作中付诸实践。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专业教师辅导、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指导以及相应课程的开设等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合理地选择未来职业方向与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1)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湃规划教育,促使大学生客观、全面剖析自己,正确看待目前所学专业以及认识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好基础信息储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评估阶段,对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构成、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人探析,使其能够正确、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及潜能,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铺垫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学生就读专业进行正确认识,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征与对职业信息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专业与特定职业之间的关系,探索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方向,为就业做好充分的信息储备。

(2)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及目标,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到有的放矢,为就业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及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口的以及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各项技能,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就业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

(3)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发挥自我专长,寻求发展潜力、个人提升空间大的职业岗位;着眼于长远利益,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并很好地把握机会。打破传统的择业观念,将社会需求与自我需求完美结合,为自己开创良好的就业前景。从整个社会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人才供需中的现实问题。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就社会而言,要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为学校提供及时、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学生实习工作岗位,使学生对职业要求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就学生而言,要主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尽早开始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1)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广泛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目前,我国高教主管部门及各级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情况是我国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在《高等教育法》第59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使大学生在人学初期就能够接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问题,井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使大学生尽早全面了解自己,确定目标,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从容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反馈与修正等四方面的内容。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客观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正确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从而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合理规划实现日标的策略。在之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不断调整和修正目标及其实现策略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口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都能够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的成因

(一)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立法及行政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加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各用人单位为此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而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就业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情况,提出了诸多不公平的用人条件,有些甚至不合理的规避了国家劳动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市场中层出不穷的出现了不少虚假招聘、恐吓招聘等不利于就业市场环境的现象。还有就是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等手段。如此环境,对满怀奉献社会的求职者,是很不利的。而就业立法仍未切实到位,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没能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条例,行政执法者往往无法监管,导致毕业生深陷就业陷阱而不能自保。

(二)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传播就业政策和讲授一些求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不涉及就业维权方面。不排除现在有部分高校涉及权益保障内容,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毕业生就业时不能对这方面知识加以巩固,使毕业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客观上说,就业的观念、政策等内容在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点不适应,高校学生往往对此说教性的指导有抵触情绪,凸显指导力度不足。当这些大学生满怀希望单纯的走向社会,非常容易掉入一个个就业陷阱中。所以,各类高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灌输就业维权知识,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各类就业陷阱,并指导大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的劳动权利。

二、毕业生就业求职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目前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权在法律范畴之中规定的尚不明确,更别谈操作性了,当大学生受到侵权行为时,往往不能得到更好的救济,而在我国,侵犯毕业生的就业权的行为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实施监督。平等的就业权在我国虽然法律上有规定,应该按照法条执行,但是在实践中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劳动者应有平等就业权;视为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相对于以往来说已经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视就业歧视的情形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行政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行政法规上对于制裁措施规定尚不具体,很难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平等权利。应不断完善《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及法规,将大学生毕业求职劳动保护列为单独的章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的相关法律责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对毕业生的劳动保护规定执行的标准有所差别,所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要掌握本地区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结合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本地区用人企业及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企业人才稳定、遵章守法的用人单位要制定出降低税负、放宽经营范围、优先贷款等一系列政策加以奖励,要张贴于就业市场的显著位置,让求职者更好的辨别。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维权服务机构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学生事物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职能。各高校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的指导和就业场所准入的管理之外,可结合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在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立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期间发生的维权问题进行个案咨询、权益保护讲座等,这将为毕业生维权起到重要作用。

(四)毕业生增强就业法律意识

对于求职毕业生而言,应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要不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对不法企业规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求职者应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对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有所了解,通过熟悉的人或者是本校在该企业工作的学长去了解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再或通过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核实单位的真实性。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要注明双方谈妥的薪资、福利、保险、食宿条件和劳动保护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就会有据可查。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与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情况不符的,求职者可以向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多投简历就会有好单位的心理,要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参加招聘活动,对自身资料应加强保密,不要到没有公信力的网站参加求职。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屡破新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时候,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可供企业选择的范围大,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弱势地位,再由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不足,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问题、新情况。毕业生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代,要更好的生存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 徐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

篇11

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意义 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经济形势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2. 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

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因此,职业的选择既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更是对人生幸福的选择。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走弯路,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

3. 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指导通过对行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风向标。同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供需信息畅通,解决了供需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加强就业政策指导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的就业规定和学校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克服学生择业时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走出择业的误区,消除择业时的困惑、幻想,从而增强择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2、加强就业信息指导

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预测就业动态,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时信息,让所有的毕业生都知晓国家有关政策和人才的需求情况。要将毕业生的表现、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奖惩情况等录入计算机和制成表格,随时供用人单位查阅,向用人单位推荐。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场所,配备相关设备;建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和就业资料阅览室。

3、加强就业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伴随就业指导全过程,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力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还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等等,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

4、加强就业心理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急躁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依靠等待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调适,就会妨碍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择业和今后的发展。要结合实际,分析产生这些心理的主观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传授就业技巧、调整择业观念、分析就业形势等各种方式来疏通思想疙瘩,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定位,找到满意工作。

5、加强就业技巧指导

通过技术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目标,以便在不同需求形式下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帮助毕业生掌握自我推荐的方式、应聘和面试的技巧,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避免走弯路;再次,帮助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以便在求职择业中保持主动。

6、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得广大学子更加感性的认识社会,提高了社会认知度,包括对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这对于青年学生定位人生谋求个人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引作用。

7、加强创业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之源。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毕业后就具有了更强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也要开阔思路,善于学习,寻求多种形式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其实,它与学校的发展、声誉和稳定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大事。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贯彻“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以“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择优推荐”为原则,通过“双向选择”,不断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于晓光.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2] 沈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3期

篇12

[关键词] 现状;就业;指导;可行性;全程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69-1

一、现今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中就明确提出把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当成高校问题的中心。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集中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随着就业人数的递增,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时也更加有选择的余地。面对多种选择,一些用人单位往往提高门槛,在应聘人中间选拨更加优秀,综合素质更加突出的毕业生。以联想集团为例,在2014校园招聘过程中,该集团的招聘毕业生多为硕士或是博士,且有工作经验,或者对某些岗位的工作具备特定的技能。

(二)就业地域多偏向中大型城市

由于受到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以大中型城市为第一选择,有些毕业生甚至产生”非大城市不就业“的观念,所以导致大中型城市就业困难。虽然国家对大学生跨地域就业、党大学生村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补助,但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地区开放水平等条件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还是偏向往大中型城市发展。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专业技能,第二是社会能力。由于目前高校教授的课程多以理论课为主,学会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性指导,而用人单位则更偏向与录用专业实践能力较高的毕业生。其次,由于部分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社交活动范围较窄,造成沟通与协作能力不强,使自身的能力与社会所需相脱节。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与问题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形,优化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对现今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调查研究后发现,比较国外高校的就业指导,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性不足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针对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更加重要的是从新生开始。但是由于受到更方面的影响,现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缺乏持续性。从上文中对目前就业情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阶段性的就业方向指导和就业政策解读不能起到根本上帮助学生就业的作用。

其次,毕业班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过程中也同时面临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一阶段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他们往往抓不住重点,亦或者不能投入较大精力来吸收就业指导知识。所以,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更加持续,更加系统。

(二)就业指导力量不足

虽然现今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才还是相对缺乏。由于当今社会对于毕业生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大学生应该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目前在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就业指导老师是主力,但是势单力薄,这样就缺乏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践性。

(三)就业指导课缺乏实践性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与社会连接最紧密的课程,其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由于受到教材、任课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就业指导课程通常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国家政策,毕业生人生、社会岗位数量等多方面的影响,每一届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都会不一样。但是受到教材更新速度、任课教师的信息接收程度不同,学生所吸收的就业指导知识往往滞后,甚至不能应用到就业当中去。

三、就业指导改进措施

根据上文分析所体现出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应把侧重点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上。如何向这一方向努力,根据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经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系统性的指导

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应该转变观念,把阶段性的的指导变为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指导。例如,高校可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设置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讲座、实践等内容。把就业指导落实到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次,增加大学生实习环节。现阶段各大高校虽然增加了许多大学生实习,但是对学生实习的反馈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敷衍了事。所以,各大高校应对不同年级的实习情况作出系统的分析,以便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

(二)提升就业指导力量

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力量不应局限在部分老师,应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专业任课老师可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情形和专业技能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向学生教授沟通技巧和互动能力、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目前社会就业形势等等。学校也可以应该设置专门的就业补贴,奖励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也应该鼓励有社会就业资源的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信息,这不仅仅针对毕业班学生,也应该针对其他年级,因为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岗位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增加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

就业指导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该不仅局限于教材。更应该从时间角度入手,通过案例来分析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就业指导教师应时时更新自己的就业指导信息,根据不同届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指导,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程实用性更大。再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丰富授课方式,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短期实践活动等来实地感受就业。这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实习;困境;原因;建议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下热点话题,各种“就业难”新闻层出不穷,许多高校大学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31.5万,其中蚌埠各高校毕业人数也有数万之多,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形势严峻。数据显示蚌埠各高校考研人数占10%左右,除了极少部分出国群体,其余群体均加入到就业大军之中,再加以当前企业对求职人员的素质要求颇高,如实习经历、在校成绩、相关证书等硬性条件,广大高校毕业生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就业之前纷纷投入实习之中。

在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之中,市场对求职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各方面都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多数就业岗位看重大学生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这也正是当前毕业生所欠缺和有待提升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除了加强在校学习和校外个人培训之外,实习就是解决毕业生自身能力的不足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模糊,对未来工作方向考虑不足,在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工作。再加上很多公司在对于大学生实习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很多实习生在公司里做的都是零碎的杂活,大学生实习花费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后并没有获得相对应的实习经验。这些问题都形成了目前巨大就业压力之下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2)选题意义

本文以“大学生实习对其就业的效用分析――以蚌埠各高校为例”入题,首先通过文献,统计年鉴,网络等渠道了解大学生实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进行总结;其次通过各渠道深入了解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以蚌埠各高校为例,采取调查问卷、实地采访等方式搜集并整理蚌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实习对其效用等内容;最后针对提出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可行性分析。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实习和就业之间的阻碍问题有着重要理论和参考意义,便于广大高校毕业生能够认清实习对本人就业的影响,积极推动实习良性循环。

(二)相关理论综述

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就业即指劳动者就业,在本文中的大学生主要指的是蚌埠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本文中所述的大学生成功就业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目标,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就业准备,在获得毕业证书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解决本人的就业愿望。初次就业率指的是截至9月1日,教育部根据各高校每年上报的统计数据获得的已就业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即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其中,“已就业人数”包括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继续升学或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国家相关单位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不少文件,如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此外国家号召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到边疆地区、到农村,到中小企业中去,加强就业意识,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但是由于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得大多数毕业生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困窘境地,年年规模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局面难以打破,就业被戏称为“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再加上之前没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追赶经济发展的步伐,过度追捧热门专业,使得企业所需人才数量与高校的供给数量相矛盾,大学生数量供过于求,加剧了就业难的境况。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为了能提早的适应高压的社会生活,在毕业之前都会通过实习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实习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运用,通过实习可以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于实践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预先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前适应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此外,通过实习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确定方向。实习作为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提前预演,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沟通大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企业为了能让毕业生能更好的融合到职场中,对于毕业生的实习经历也有相应的要求。所以实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校期间有实习经历的人比没有实习经历的人更有机会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了解到,去除一部分考研,考公务员的人员外,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有银行,证券业公司,基金公司和中小型企业,就业范围覆盖广。在直接就业的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人在校期间都有过实习经历,他们表示,就业前的实习对于寻找工作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大多数学生表示,实习机会是通过家人、朋友的关系获得,稀缺的就业机会使得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满意的实习单位。从大学生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心理问题,存在着错误的择业心理,不愿意去一般的小企业实习,吃不了苦,希望找到环境舒适的工作;此外,多数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缺乏工作能力;从实习单位来看,由于大学生实习属于暂时性就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合适的岗位提供,此外,招收实习生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复杂化,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实习生的培训费用和工资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所以多数企业都不愿意招收实习生,是因为企业觉得实习生既无法创造收益反而浪费了企业资源,得不偿失,导致实习单位的供给数量较少。

(二)实习生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大学生为了获得实习机会累积工作经验,往往不在意工资报酬,企业利用大学生这样的心理,让其充当廉价劳动力,多数大学生表明,实习期间工资少,甚至没有工资;大学生作为尚无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对相关的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没有与企业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使得自身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三)实习工作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作用甚小

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能力和技巧,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委以重任,在实习期间只是做一些打杂或者助理的琐事,不会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对于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作用不大。

(四)学校和学生自身对实习工作缺乏重视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方面投入不足,实习培训的师资配备也不合理,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高度的重视,学生不能通过学校这个高效的媒介寻求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缺乏有效的保障;此外,学生自身尚未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或者因为实习工作难找或者不满意而放弃实习机会。

四、对策建议及可行性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引起广泛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实习态度,还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建立相关的就业实习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合适公平的实习工作。对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实习意识,正确定位就业方向

大学毕业生在实习之前应树立正确的实习态度,有着自己的实习计划和安排,在选择实习单位之前应该考虑好自己的就业方向,避免盲目实习。实习一方面是检验自己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契机。大学生在找到实习单位之后,要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能做出有损企业利益和学校形象的事。在单位实习时,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学会职场上与人交流的技巧。每位大学生都要不断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和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加强实习服务和管理

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大学生实习质量,加强实习服务和管理。学校一方面应建立与实习相关的实习服务中心,统筹学生实习工作,协调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习渠道,提高成功率,并且严格对大学生实习进行必要的考核。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相关知识培训和实习单位的介绍,根据大学生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合理规范的毕业实习内容,并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争议时给及必要的援助,维护本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加强实习生工作的人力资源安排

企业应该积极对待大学生实习工作,这是互利互惠的工作,这同样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招聘实习生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积累丰富经验,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而言,企业应该积极与学校进行必要的沟通,可以通过诸如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提出意见或提出实习计划等方式来有意识地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同时大学生实习也是宣传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大学生实习生对于收入的期望不高,这对于企业来说,并无坏处,企业可以在不涉及公司机密的其他方面给及实习生力所能及的工作安排,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其实,在当前很多企业缺乏和亟需专业性人才,而有效的人力资源安排则可以通过接纳实习生来实现低成本、计划性、大范围的选择人才。

(四)完善立法,以法规切实保护实习生权益

政府在对待大学生实习上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建立相关的政策服务体系,如人身权,基本薪酬保障等,切实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法律援助。对于当前中国的就业环境下,实习生就是一类“弱势群体”,他们在遇到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多数情况下只能不了了之,无法得到必要的援助,所以在这个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的就业环境中,政府理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大学生实习单位,制定出相应的实习政策,促进学生更好的实习以及学校和实习单位更好的发展。政府在对待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问题上,应该对于那些实习单位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为大学生实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大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建立需要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要理性看待就业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要认识到就业实习的重要性,政府也要把就业实习提高到事关就业问题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身工作素养,提高与人交流技巧与能力。(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宏梅.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实习效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2] 李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分析就业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3] 张金英.经验歧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浅析[J],经济师,2008

[4] 戴欢,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企业视角[D],中国计量学院,2012.

篇14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推行大众化发展,各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且毕业生人数也快速增加,使得步入社会投入市场怀抱的大学生措手不及。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严重不符,造成毕业生大量剩余。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情况仍然很严峻,虽然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调控,但仍然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渴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保持较低状态。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就业制度进行的改革

在以往的就业制度上,国家实行精英教育和精英就业方式,对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工作分配。毕业生不必为找工作而发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国家就业制度转变为竞争就业机制,学生需通过自身的寻找和竞争来获得就业机会。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许多毕业生无法适应,在就业观念上仍存在较多误区。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是当前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过分追求收入报酬和社会地位,而忽略了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以及每项工作的重要社会意义。毕业生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且在地域选择上也只看重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前的就业情况,造成就业率低下。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同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高校不能结合市场情况和学生的能力和专业进行专业性指导。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诸多疑虑而得不到有效解答,只能在择业时盲目选择,失去方向性和针对性。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进行有效的政策调控

国家应当充分发挥其政策调控的作用,通过发展社会经济,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应当采取有效办法,规范高效办学,避免其盲目扩招,且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合理规划,去除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另外,应当通过相关就业项目,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支农、支边和支医等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可能性。

(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于其择业和就业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应当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其对于自我认识和社会市场的认识能够正确,并在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上做到理性思考,并拥有积极态度。大学生在校时应当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来实现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就业思维上进行创新,可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应当使其明确大学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只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才能拥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其次,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应当改变其落后和错误的就业观念,并向毕业生普及当前的市场情况,使得学生能够拥有择业方向,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择业就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