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0:4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村经济;国民经济;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0-1
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出发。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合理造成农民的耕地减少,生产排放的有害物质造成很多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加深等很多问题。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高品质的提升。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个问题,分别为: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以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慢以及国家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1 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小及农业结构不够合理
农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存在,现今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农业起步晚,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上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落后一些,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范围还有局限,推广的方式也不够先进,亟需提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跟上国际的脚步,由于地理的原因,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农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农业种植这方面,没有创新思维,只是在强调种植的量,没有注意种植的质量,更加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科学种植不但要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另外很多地区的种植模式很单一,难以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某种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进行市场分析,造成这种农产品大量积压或者某种农产品大量缺乏的现象出现,所以必要的市场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时代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才能把握第一市场信息。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但是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民收入这方面,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与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加的速度还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另外在农业发展中,有的农民朋友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造成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更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国家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我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都比我国快一些,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收割方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机械化处理。我国在最近几年才采用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仍采用手工为主的种植方式。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又占有很大的比例,国家的投入还不能完全的满足农民朋友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农业发展方面上,仍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闫宝芳,刘芳,王淑梅,宫文明,刘波.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1,(03).
[2] 许晓蕊.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特区经济,2011,(02).
[3] 田玉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0).
近几年来,大型农业机械在购机政策的扶持下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平原地区,机械化作业面积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作业效率十分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相比之下,丘陵山区的机械化作业发展却显的滞后。
在我国丘陵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二,要推进机械化全方位覆盖并非易事。其主要原因是:地势的形状弯弯曲曲不规则;地块大小不等;坡度处于大、中型机械操作极限;种植结构不合理。面对这诸多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我们需要有个从新认识和长远规划。
目前丘陵山区农机化已成为我们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特别是从事农业机械研发的专业精英们,他们把目光也重点放到了适合丘陵山区机械研发上。今年三月初,在福建省漳州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业机械展览会上,400多种适合于丘陵山区的机具展示一新。这为我们今后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做好丘陵山区农机推广工作,改变农业机械生产落后,实现农业机械全覆盖,笔者认为从事农机推广人员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各地区要建立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平台
1.信息化网络平台是保障农业机械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架
创建卫星平面区域分布图,利用模块颜色掌握田地种植种类及地块的大小形状分布图,利用模块色颜的色差区分地块的坡度。这样通过直观的网络地理结构,有利于统一安排机械化作业,掌握机械保有量分配,不盲目购进富余产品或不适宜产品。
2.建立地方网络农机产品推介会
建立地方网络农机产品推介会,有利于农机推广人员及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户对于农机产品全面了解,并能时适的掌握农业机械发展动态,选择最适宜的农机产品。
3.建立网络办公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网络的建立,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与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户及村、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研究指导机械作业方案、种植结构,合理调配机械作业。通过网络对话可以节省推广人员的时间,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可指挥整个区域作业。
4.建立农业产品市场价格分析
建立市场经济分析,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更重在的意义是可达到统种统收的原则,促进机械化推广,合理安排机械作业。
二、组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户要长远规划
建立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户是我国目前唯一可行的有力措施,也是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现代化全覆盖的安全保障。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组建的农机合作社已具一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已凸显出组建农机合作社合作的优势,特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丘陵山区合作社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就可借鉴他们先进的方法,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广出一个更具特色组建形式。要做好这项工作,建义从以下几方面组建:
一是靠优惠政策扶持,利用优惠政策促使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机户或热衷于农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立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道路上来。组建的形式可以多种方法,比如:农机户与农机户之间联合;村与农机户之间联合;农机科研与农民之间联合;纯资本之间联合等等。以解决机械全覆盖为目标,以工商注册为主体。
二是组建规模性农机具停放场地。对于农机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言道“兵马末动,粮草先行”,组建农机具停放场地也是如此。要具备现代化农业装备,必须有可靠的管理体制。
三是要按区域面积合理组建农机合作社,确保区域机械作业。未来的农机专业组织都要靠市场经济收入生存,所以组建农机合作社或农机专业户都要科学合理的设置,不要造成机具大量闲置,合作社收入不稳定等现象。因此,对于农机合作社的组建要有长远目标和规划。这样就需我们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市场分析导向能力。
三、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快速发展现代农业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丘陵山区适龄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中、小型农机具需求日趋迫切。未来的土地闲置、荒废更为显现。
面对即将出现的新形势,对于我们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也是一项考验,掌握农业市场经济十分重要。对于每一个区域土壤适合种什么,用什么的结构种植,种什么相对收入高,都是要有科学依据的。农民对于科技治富非常重视,如果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搞的好,就会有利于农民,提高了说服力,也为我们今后的农机推广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人员
关键词:农机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为推进农机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高素质的农机人才队伍,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
无为县地处长江中游,与芜湖、铜陵两市隔江相望,土地肥沃,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作物为主,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农业大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有了适度规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无为县农机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机化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节约、增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并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农机化发展现状
2000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尤其在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全县农机装备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2009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1.5万kW,比2008年增长5.1%。各类拖拉机1.92万台,其中农田作业大中型拖拉机350台;联合收割机452台,其中油菜联合收割机34台;水稻栽植机械132台。农机资产总值达3.7亿元。2010年,无为县中型动力机械和复式作业机具保持较高的增幅,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作业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无为县一家一户小而全的小农机逐步被大中型农机作业服务所取代。随着土地逐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机作业也向大中型专业化方向发展。2009年全县机耕面积5.97万hm2,机播(插)7 733.33 hm2,机收5.5万hm2,机植保5.87万hm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以跨区机收、机耕、机植保为主的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县农机户总数达到4.9万户。以跨区作业为品牌的农机作业市场不断扩大,农机服务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200多个各类农机作业队组活动在江淮大地,农机化资源正在整合和共享,作业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2009年全县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6.42亿元。农机服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全县有200多个农机大户的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无为县祥胜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在购机补贴的带动下,一次性投入8万多元购置了2台高速插秧机,在有效拓宽了合作社的作业面,提高合作社作业水平的同时,增强了合作社在各地农机作业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并在六安等地承接了逾167 hm2的机插秧作业业务;牛埠镇种田大户项江品通过购机补贴购置了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中拖等农机具,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所承包的逾33.33 hm2耕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2009年实现纯收入20多万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社会化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目前,全县4.9万农机户当中,加入专门服务组织的不达总量的10%,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进程。
2.2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差
据调查,目前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人员均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接受教育的途径非常有限,局限于跟着别人干,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相当缺乏。大部分农机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2.3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
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公共服务能力非常薄弱。
3对策
3.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要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3]。
3.2规范引导,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
有组织才有规模,有组织才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组织和引导农机大户、农机能手、龙头企业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紧密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经营农机业务,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利用当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尤其是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标准和范围这一契机,帮助和引导农民购置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高性能的农机具,要积极争取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减轻农机手负担,要为农机户组织跨区作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增加收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提高农机服务范围。
3.3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人才输入和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科技下乡、召开现场会、开展帮扶活动”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加强基层农机组织机构建设,改善办公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传递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咨询、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重要及时信息,及时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等方面信息,提高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4]。
3.4利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势,推进农机化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土地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和组织要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农机销售、维修、信息化网络建设及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供技能培训、减免税、信贷扶持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农机市场化建设。各级农机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广和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利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载体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人才队伍,为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人才、组织和制度保证。
4参考文献
[1] 童纪氚.慈溪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机,2009(6):6-8.
[2] 孙德祥.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42,344.
近年来,福建省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设施规模逐渐增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省相继引进和发展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中小塑料温棚栽培技术、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等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蔬菜、瓜果、食用菌及花卉的生产中;到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塑料薄膜棚、塑料薄膜大棚、连栋温室等农业设施得到了相继发展并进行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设施园艺种植面积共37333.33万m2。其中遮阳棚、小拱棚面积30793.33万m2,大棚面积6266.67万m2,现代化连栋温室面积达220万m2。设施养殖场已有两万多个,其中封闭式养殖场200个,面积约15.6万m2;窗式养殖场约5000个,面积约95万m2;开敞式养殖场约1.5万多个,面积1300多万m2。其中仅2006年度福建省设施园艺面积就发展了20302.47万m2[1]。2010年福州市农业局调查,福州市设施农业面积1214.47万m2,比2009年的791.27万m2增加65%,其中钢架大棚577.93万m2,占91.2%;标准竹木大棚55.67万m2,占8.8%。福州市钢架大棚亩均效益达到7000元以上,竹木大棚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分别是露地栽培的6倍和4倍,设施农业效益明显[2]。以福建省大棚蔬菜种植龙头企业———福清绿叶公司为例,2008年这家公司设施栽培平均产量为150t/hm2,纯收益高达15万元/hm2。2012年福建省农业工作会议报告指出,2011年福建省新建各种设施农业大棚1400万m2,带动新建各类设施农业大棚10826.667万m2,补贴新购置农业机械19.46万台(套),安装节水灌溉微滴灌设备2400万m2,受益农户达10.09万户,带动农民投资7.5亿元。在果树设施栽培上,福建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果树设施栽培总面积为3627.13万m2,其中主要为葡萄和草莓,分别为776.33和850.8万m2,果树设施栽培,提升果树生产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增强果树周年生产与均衡供应能力。福建省设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少数集中规模经营。全省分户经营的设施栽培农户中,80%以上均在自己承包土地上建设农业设施,自主经营,通过农户-经纪人(或外地客商)-市场(或公司)的市场链进行销售。国有农业企业(如蔬菜公司)以及招商引资建设的农业企业建设的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高,资金投入量大,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已建立基地-工厂加工-市场(出口)的模式经营。
2福建省设施农业主要做法
2.1积极协调,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是影响设施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福建省各地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福清市通过村委牵头,或成立镇村中介,或网上信息等方式组织流转;长乐市通过每亩耕地年租金600元、流转服务费100元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村耕地合理有序流转[3];永泰县发挥村两委作用,积极帮助设施农户做好流转土地协调工作,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2.2财政支持,利于设施建设
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设施装备等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支持。2009年该省增加了喷、滴灌设备的补贴;在中央追加补贴资金下达后的补充目录中也将标准配置的设施钢架大棚列入补贴,每平方米补贴7.8元,每公顷大概补贴75000元。将乐2011年新建农业设施连片面积10000m2以上,每亩县补贴1500~10000元;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冷库菇房起补室内占地面积应达1000m2以上,库房高度4m以上的,县财政每平方米库房补贴标准为30元;微灌设备起补面积连片达33333m2以上,县财政每666.67m2补贴标准为150~200元。同时整合有关农业项目资金,投入500万元(除购机补贴、县财政补助等)完善配套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福清市财政从支农资金中安排500万元,重点补助连片2000m2以上钢架大棚的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以鼓励蔬果大棚连片规模发展;长乐市政府拟对蔬果大棚按福州市级补助标准1∶0.5进行配套补助;连江县拟对钢架大棚按1∶1进行配套补助。
2.3开展培训,促进农技服务
为了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福建省一些科研单位、政府等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集约化育苗、大棚反季节栽培、遥控微喷灌和膜下滴灌、绿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耕作等设施栽培技术。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通过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开展全省性主会场远程培训10期,讲授41个课程,140多位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现场解答240多个问题,各地开设分会场9255场次,共培训农民85.9万人次,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技术培训平台。还有,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培训,以将乐县为例,2010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受训1080人次,大多种植农户掌握了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福清市通过969155热线开展农业科技下乡30多场次,培训3200多人次。永泰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技人员组成百人技术指导员队伍,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先进生产技术传递到设施农业基地。
3福建省设施农业存在问题
3.1地区发展不平衡
福建省各地设施农业发展不均衡。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政府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强度大,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稳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也有部分县市对设施农业重视程度不高,设施农业发展阻力重重,资金短缺,设施过于简易,零星经营,无特色优势产品,竞争力不足。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整体提升,不利于福建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设施农业已向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方向发展,虽然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目前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基本上由企业和农户自筹,在闽南地区有不少设施农业设施是由台商投资建成的,各地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一些龙头企业中也有少量的政府投入,但所占比例不高。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也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农业科研是提升设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技术支撑。科研工作的进行需要科研经费的支持,近年来福建省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强,但整体看来,政府对科研开展、科研工作的环境创造还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3.3机械化程度不高
设施农业应是高效农业,体现的是高效率高效益,因此每一个设施农业园都应尽可能运用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措施。但福建省用于设施农业的装备还比较少,自动控温、喷(滴)灌设备、药物喷施设备主要应用在农业企业的连栋温室中,而农户建造的小拱棚、竹木大棚等农业机械的使用几乎为空白。目前福建省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等绝大部分作为均为人工进行,生产效率低。造成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资金困难导致农户购买设施农业机械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机械操作问题。农户机械操作技术掌握不足,或机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缺少,让农户在购机前心存担忧或存在使用障碍[4]。
3.4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增质提效,但目前福建省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许多生产管理还是以经验为指导,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产品生产标准有待完善;二是生产标准化宣传及推广力度不足。设施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与价格标准等。目前,农产品生产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无公害的生产标准存在一定瑕疵,例如标准繁琐,增加了农民劳动量,或是制定的标准技术含量低,或是针对性不强,无法明确适用于何种设施与品种,由此导致了这些标准难以被农户接受并应用,从而阻碍了标准化生产的推广与提升。同时,全国尚没有一个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和价格标准,让农户对购买这些设施心存担忧。仅靠建立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还不足以推动标准化生产的进行,加强宣传及推广力度才能让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设施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投入基本上是靠农民个人或企业自行投入,表现为生产基地规模小,设备落后,零星分散,拳头产品少,产业链短,品牌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产业化水平低。
3.5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设施农业要又快又好地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包括经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农业保险机制等。在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福建省已初有建立,但尚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市场定位不清,生产与市场对接错位,设施农业企业融资难,农资市场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市场销售体系以及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农户生产与销售脱节,产品流通环节受到影响,不利于农户效益的提高。目前信息体系的不完善体现在信息总量少,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缺乏市场分析预测、新技术、新品种信息,准确性与代表性不高,从而导致农户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抗风险能力减弱。
3.6设施农业研发技术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设施农业人才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但要知道农业栽培管理的知识,还要精通环境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但目前福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农科或工科,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没有或很少接受设施新技术的专门培训,缺乏适合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复合型人才。福建省现代化农业设施生产基地中能够独立操作的技术人才不多,仅数百人,远远不能适应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效益不高,制约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经常发现一些城市,领导为了业绩或者检查,建设了高规格、高科技含量的实施农业,等检查或验收过后,不懂的管理使用,就栽种一些科技含量很低、效益很差的作物,有些设施大棚甚至杂草丛生,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4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对策
4.1发展符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国外与其他农业发达的省份的现代设施农业各有特点,表现为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当。因此,福建省要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应加以借鉴,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引进其先进的理念、技术等。福建省是农业不发达地区,且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每年有多次台风天气出现,年降雨量大,丘陵山地较多,平地较少,地形变化较复杂,有些区域交通不方便,各地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鉴于福建的地域特点,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作物种类和设施类型的选择、设施结构等方面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创建适宜的生产模式。例如设施作物种类可更多地选择热带、亚热带特色园艺植物;设施类型则注重地膜覆盖、避雨设施等小型设施、简易设施,以降低成本;大棚、温室的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设施的抗风能力与排水能力。因此,福建省各级政府在规划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省份的模式,而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出适宜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形成适合福建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4.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大,福建省政府应该推出减化农业贷款手续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来促进带动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以此激励农户、企业等行为主体参与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在贯彻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基础上,允许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土地原则,进行土地的转让、互换、转包等,通过让土地自由的流转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促使设施农业集中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同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加大对设施大棚建造以及设施设备购置等的财政补贴力度。
4.3大力提高设施农业生产者素质
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体现。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其他省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福建省的设施农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农业设施生产者的素质。政府要依托科研单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田头示范、远程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大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各级政府从支农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设施农业机械化培训,切实解决好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同时,政府要定期组织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去先进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帮助其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设施农业的巨大优势与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4打造品牌,提高设施农业的示范作用
设施农业一定要结合品牌战略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益,不管是借牌子还是树牌子,一定要进行品牌化经营,发展品牌农产品[5],有利于拓宽销路,改变供求格局,提升产品价格。在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发展园艺设施栽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山地竹林设施栽培、畜禽规模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在福建省每个县建设2~3个设施农业示范区,发挥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设施农业基地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设施农业示范区通过新品种以及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精确作业、精细管理等新技术手段和农艺措施,不断发挥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引导作用。示范园区集科研、推广、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全省重要的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典型宣传、专题报道等多种方式,发挥设施农业园的示范作用,极大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4.5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低的设施农业,将无法确保设施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也是相当有限的。只有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优势、经济效益优势,从而使设施农业能走上一条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或财政奖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设施农业相关科研研究,并激励其提高科研转化率的方式,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奠定科技基础。因此,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重视设施农业相关生物技术的协作攻关,积极开展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因地制宜地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6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
设施农业要健康稳定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机制,包括保险机制、安全监管机制、市场机制等。
(1)健全保险机制
设施农业生产受农产品生长周期影响,对市场反应表现迟缓,再加上农产品不耐贮运的特点,导致设施农业生产风险高于其它产业,故应完善相关保险机制,尽可能地扩大参保农产品的品种范围,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如组建相关的担保公司或引进期货机制,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健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设施农产品的农残超标问题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零星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督,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应落实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对投入生产的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进行监督管理,出台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面禁止或限制销售与使用的具体规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质量追溯体系,真正做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中,我国的农业逐渐地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机制、经营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建立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可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让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农民为企业提供农产品原料,企业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其他社会化服务或是农民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的方式实现一体化[6],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资本支持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采取多种方式投资设施农业。目前,促进设施农业增收的机制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各项机制的健全还有待于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现代烟草农业;现代烟农;对策;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26-03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主产烟区的支柱产业。2007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由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发展思路,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一基四化”的发展目标。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给烟叶生产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却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束缚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解决好“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3个问题,尤其是要综合运用现代设施、现代管理等手段,培育现代烟农,解决好“谁来种烟”这一关键问题,努力转变烟叶生产方式,从而稳定烟叶生产规模。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烟农队伍[1],培养现代烟农在转变烟叶生产方式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在现实烟叶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直接限制烟叶生产组织方式的突破;另外,长期进行小农生产的烟农协作与组织化意识不强,烟农素质普遍不高,缺乏职业技能,烟农队伍不够稳定,分散种植的传统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需要[1]。因此,从有利于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如何培育现代烟农成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一项势在必行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传统烟农现状
目前,传统烟农现状与现代烟农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烟农素质普遍不高;二是烟农老龄化严重;三是烟农掌握运用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的能力不强;四是烟农缺乏协作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营。
以丰都烟区的烟农为例,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截至2011年,小学文化程度占43.45%,初中文化程度占51.85%,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4.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35%;烟农年龄偏大,年龄分布为:20~30岁,占2.75%;31~40岁,占19.72%;41~50岁,占41.8%;51~60岁,占22.22%;61岁以上占13.51%。可见,烟农年龄主要分布在41~50岁。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的倾向性更高,从事烟叶生产的烟农主要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低素质和高年龄势必会影响到烟农对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因此,如何加快培育现代烟农将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关键[2]。
2 现代烟农的基本特征
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内涵,其基础是规模化、方向是集约化、保障是专业化、装备是机械化、关键是信息化、出路是科学化。具体来说,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烟草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烟叶生产,用现代手段管理烟草农业,用培养新型烟农发展烟叶生产。这种新型烟农与传统烟农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懂得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善于市场经营[3],这种新型烟农实际上就是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现代烟农。
烟农在烟叶生产中既是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又是生产资料和土地的所有者,是生产关系中的主要因素,这就决定了烟农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主体作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离不开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现代烟农,现代烟农是烟叶产业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现代烟农与传统烟农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以烟为生、精于种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烟农。现代烟农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有文化。即具备现代烟草农业知识,具有现代烟草农业的观念和意识,受教育程度较高,遵纪守法,规范经营。②懂技术。要具备接受和掌握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能运用现代农业机械从事烟叶生产,适应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既可以成为种植大户或农场主,又可以从事专业化服务。③规模化种植。规模化种植是实现专业化服务的需要。现代烟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经营目标,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将发展烟叶生产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④会经营。即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够合理配置人、财、物以及土地资源要素,掌握成熟的经营模式,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在当地烟农致富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 培育现代烟农的建议
3.1 发展烟区职业教育,培养现代烟农队伍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及其功能发挥程度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如何提高烟农技能素质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关键所在。发展烟区职业教育,把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作为地方政府和烟草部门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不仅要加大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还要积极宣传现代烟草农业经营管理理念,让烟农能种烟、会种烟,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得到实惠。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拥有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3.1.1 根据不同层次的烟农特征,对烟农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差异化管理,尤其是要加大对种烟大户、专业户和职业烟农的培育力度。把种烟面积稳定、以烟为主的烟农作为主要培养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对烟农进行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化培训,使烟农掌握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有所专长,可以满足专业化服务需要。更为迫切的是,要努力培养有文化的青壮年成为种烟能手,用优惠政策、技术扶持、补贴倾向等一系列措施,打造成为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烟农队伍,持续提高种烟收入占烟农家庭收入的比重,让烟农以烟为生、精于种烟[3]。
3.1.2 要实施人才兴烟战略,重视基层烟站技术力量,创新用人机制,引导鼓励专业素质高、能吃苦耐劳的烟草专业大学生到基层烟站施展才华。技术岗位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原则进行调整,技术岗位中三分之一从事科研试验示范,三分之一从事专业化服务引导指导,三分之一从事适用技术推广,为培养现代烟农提供智力支持。
3.2 实施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由于严重限制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在烟草农业内部的流动,分散经营、土地利用率低的传统生产方式依旧占着主导地位,导致传统烟农的种烟比较效益缺乏明显优势。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闲置耕地现象突出,为适度规模的要素配置提供了可能。
实施土地流转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有力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有效配置资源,促进规模化种植发展。实施土地流转,可以化零为整,将闲置土地及种烟水平差的烟农土地集中到种植大户和现代烟农手中,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条件;二是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专业化服务。通过土地流转,把非烟农民和种植水平低的烟农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烟农专业合作社鼓励这部分人以土地参股形式投资烟农专业合作社,实现资金、技术、人力、土地资源的高度集中,有效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提高种烟比较效益,稳定基本烟农,为培育现代烟农走出一条规模效益的路子。
因此,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使要素突破家庭界限。按照“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专业合作”的要求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村委会和乡镇等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出台惠农政策,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发展土地租赁、土地置换和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烟区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烟农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是烟农之间的自发流转模式,该模式的不稳定性特点对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具有限制意义。因此,要实现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可以在烟农专业合作社框架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合作社对基本烟田范围内的适宜种烟区域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科学规划,把土地资源优先向现代烟农配置,发挥规模种植效益,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稳定烟农队伍,推进烟叶种植规模化。
3.3 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推动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分工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在市场经济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合作社对于现代烟草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专业化服务的主要载体。加快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为什么要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什么样的烟农专业合作社”、“如何发展综合服务型烟农合作社”3个问题,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发展方向,以基地单元为单位,积极推进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分工,重点推进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构建“全面覆盖、全程服务、全体受益”的服务体系,全力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全程专业化”的目标,全面提高烟农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服务水平。要积极引导烟农成立综合性或分环节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资产权属清晰、行业有效掌握、烟农普遍受益、设施长期使用、服务全面到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另外,要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越来越依赖机械化[4]。机械化也是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有效保障。要加强行业内外技术合作,鼓励自主创新,加快研制功能集成、适用于山地烟区的先进烟草农用机械,提升机械装备水平。将专业化合作社作为机械设备的管护载体,因地制宜地拓展机械化作业的范围和领域,优先解决机耕、起垄、植保等用工量大的环节的机械化作业。
3.4 建立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烟草农业,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供科技支撑[5]。但是,现代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和烟农被动所造成。要强化技术队伍建设,以产学研为渠道,以分公司、烟站科技服务为主体,采取多种技术培训和服务方式,提高现代烟农和技术人员素质;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强化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科技项目的实效性和指导性;加强重点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包括品种培育、测土施肥、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烘烤调制、农用设施开发等方面内容;要创新现代烟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合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各级主体、各种资源要素,满足现代烟农、烟叶、烟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和专业化分工服务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建立健全科技人员考核奖励机制,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烟叶战线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5 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切实保障烟农利益
要以维护烟农利益为突出重点,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风险基金制度,积极引入商业性保险推动地方政府、烟草行业和烟农共同投保的烟叶政策性保险,减轻严重自然灾害给烟农造成的损失,稳定烟农种烟积极性,为培育现代烟农解决后顾之忧。
4 参考文献
[1] 苏新宏,郭三党,蔡宪杰,等.现代烟草农业背景下烟农的意愿和行为特征[J].中国烟草学报,2010,16(1):76-84.
[2] 王现军,李成贵.市场化条件下烟叶政策选择[J].中国烟草学报,2005,11(5):3-8.
[3] 谢兴源,练华珍.培养新型职业烟农以促进烟区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