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0:44: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会计核算风险点及防控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促使事后监督重心转移。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并重的核算管理,实施安全、效率、效益的核算改革,会计核算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会计核算质量稳步提高。一是会计核算差错明显减少。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下称“福州中支”)为例,辖内会计核算业务差错数量和差错率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并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2013年,辖内会计核算差错数量分别为20笔、17笔、14笔、10笔和6笔,差错率分别为万分之0.28、0.27、0.24、0.23和0.21。二是会计核算差错程度较轻。福州中支辖内近年会计核算差错均属规范性问题和账务处理差错,未发生资金损失或性质严重的核算事故。如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会计资料要素不完整、记账串户或重复记账等,此类差错都可通过纠偏或账务调整整改,对会计核算资金安全影响程度低。会计核算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事后监督重心转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合规性监督,停留在单纯的查错纠偏上,事后监督重心应转移到防控核算风险、防止资金损失上,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通过开展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会计核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事后监督工作内涵,提升监督工作层次。
二、事后监督转型实践
事后监督转型是顺应会计核算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事后监督效能的必要途径。近年来,福州中支坚持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绩效提升为根本,在事后监督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探索监督工作机制
针对事后监督部门未实行条线管理、业务指导分散于不同部门的现状,建立福建省人民银行系统事后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是加强协作、交流经验、共享信息的议事组织。确定联席会议学习培训、风险防范和发展规划等十个方面的议题,充分发挥省会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业务指导和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事后监督联席会议,组织省内各事后监督部门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履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全省事后监督工作的建议及措施。开展全省事后监督业务竞赛,将把好核算质量关、加强资金风险防范作为竞赛目标,以监督水平提升为根本,鼓励事后监督管理及手段创新,通过竞赛推动全省监督水平的整体提升。不定期举办事后监督专题业务培训,邀请支付结算、国库等业务主管部门介绍会计核算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重点,增强事后监督部门对核算业务及相关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变化后监督工作需要。
(二)创新风险监督手段
以防控会计核算资金风险为核心,探索构建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按季发出事后监督风险提示,收集省内事后监督中发现的核算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性质、发生频率及对资金安全的影响程度,将问题分为事故、核算差错和规范性问题三类,分别以红、橙、蓝三色标识风险等级,向省内各中心支行分管领导、核算与监督部门发出风险提示,提高事后监督风险管理水平。每半年开展事后监督业务分析,总结监督情况,分析核算差错特点,探讨差错产生的原因,运用同期对比、发展趋势预测等方式,加强对监督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排查核算风险隐患。推动核算业务分类监督,将监督对象按办理的业务范围、业务量大小分类,将监督内容按资金风险程度划分,将监督时点按月(年)末、节假日前后、一般工作日区分,明确监督标准;对重点账户、特殊业务和重要时点实施监督与再监督,对资金风险较小的业务进行合规监督,促进监督工作由合规监督向风险监督转化。开发国库支付业务监督软件,对国库会计核算风险较大的拨款、退库等资金出口环节实施电子监督,并将EX-CEL应用于国库核算平衡关系及操作日志的监督,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提升事后监督效率。
(三)促进监督成果运用
加强横向部门间业务交流,定期召开福州中支事后监督联系协调会议,业务管理部门、核算部门和事后监督部门参加。通报事后监督情况,并就监督中发现的风险性、制度性、操作性问题进行探讨。近年来,通过联系协调会议提出50余条完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建议,大多数被业务管理部门采纳,或据此明确相关制度规定,或及时向总行反映,有力地推动会计核算规范、安全开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结合当前事后监督工作特点,依托福州中支内联网,建立《事后监督业务工作平台》,及时登载工作动态、分析报告、会议纪要和风险提示等信息,促进全省事后监督资源共享。建立会计核算差错案例库,收集2009~2013年全省事后监督发现的差错,界定差错类型,描述差错情况,形成电子监督成果,供全省监督部门与核算部门借鉴参考,提高监督信息转化运用的效果,有效地发挥了事后监督的综合反映作用。
三、新形势下事后监督转型探讨
近期,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地(市)中心支行不再保留事后监督中心,事后监督职责按业务条线分别交由相关核算部门履行,即由跨部门监督改由部门内监督。无论事后监督部门如何调整,事后监督职责仍将履行。面对会计核算和监督机制的发展变化,事后监督只有通过转型才能适应更高的新要求。
(一)监督机制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改为“会计核算监督”,体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监督理念。目前事前、事中监督由核算部门负责,事后监督职责由事后监督部门履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相互关联的整体被人为分割,易形成重复监督和监督不到位的格局。应通过顶层设计和底层推动,建立起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发展,符合资金风险防控需要的监督机制。一要理顺事后监督管理机制。将各级分支机构事后监督职责回归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核算部门,在管理机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条线统一管理,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于一体,统筹规划会计核算各环节风险防控,避免管理协调不畅、信息沟通脱节,重复且无效劳动等现象,有效整合监督资源。二要构建大监督机制。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要与业务管理部门现场检查、内审部门内控检查实现信息共享,职责互补,加强监督交流、沟通、反馈力度,发挥事后监督成果独立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业务管理部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要运用事后监督结果,确定会计核算检查方案,突出检查的针对性;要结合现场检查情况,调整日常监督重点,促进现场检查与日常监督互动互补,切实发挥监督合力。
(二)监督模式转型
目前,事后监督仍停留在合规监督层面,较多注重微观差错的检查,忽视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评估与判断,以及对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预警。要在合规监督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的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模式,建立风险识别、评价、预警和处置办法,充分发挥事后监督防控会计核算风险的作用。一是日常监督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关键业务、特殊时点和要害岗位的监督,坚持从动态、全面的角度出发,分析核算过程、内部控制、资金流动等风险防控环节,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二是差错纠正与管控措施相结合。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核算差错要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分析,及时反馈和落实整改,促进会计核算规范操作;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问题,要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堵塞漏洞,排除隐患。三是监督结果与质量评价相结合。依据日常监督结果,对核算过程、核算结果和核算管理持续跟踪、监测,定期评价会计核算状况,针对人员配备、岗位设置、核算操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提出加强管理的具体建议,实现由真实性、合规性为主的监督向以资金风险防控为重点的监督方向转变。
(三)监督手段转型
相对于不断升级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事后监督手段滞后,特别是占整个事后监督业务量70%以上的国库会计核算,仍以手工监督为主,缺乏层级控制、自动识别和全面涵盖。借助科技力量,改进事后监督手段,提升监督效能是推进事后监督转型的必然选择。一是开发监督系统。改变目前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手工式、粗放式监督状况,探索监督系统与核算系统的有效对接,从核算系统提取原始数据,将人工核对、计算、校验等基础监督功能以监督系统替代;依托系统功能,从日常业务监督、风险环节监控、重要事项审批等不同角度,实施重点、实时、动态监督,并对各类核算数据进行监测与统计分析。二是优化监督系统功能。ACS监督子系统,不仅具备对特定业务的实时监督功能,还通过设定监督条件对一般业务比例监督,前移监督关口、突出监督重点,相比原有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复核式比对的监督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如ACS凭证受理与账务处理前后台分离,营业网点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各负其责,该模式下核算资金风险隐患理论上只存在于凭证影像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地(市)中心支行监督职责调整后,凭证从核算到监督环节的即时传递成为可能,应将凭证影像监督由事后监督调整为实时监督,避免监督时效滞后在风险防控上的局限。同时,对核算系统能自动校验、核算环节已实施控制的业务,如商业银行通过ACS前置系统办理的财政存款、电子对账业务等,可调整事后监督频率,将按旬、按日监督改为按月监督,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监督效率。
(四)监督队伍转型
关键词: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149-02
一、事后监督防范风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事后监督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风险监督效能的发挥。首先表现在事后监督管理层面上,事后监督风险防范导向不强,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其次,目前的事后监督方法及监督系统落后于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难以做到对高风险的有效控制,监督的效果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是事后监督业务发展滞后导致监督重点不突出。目前,监督业务发展远远落后于业务部门,事后监督主要是依赖手工审核、翻阅、查对账表和凭证,监督效率低,只能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规范性、完整性和账务核对的准确性等方面的全面复审。“全面复核”的工作量大,程序多,监督人员已无精力对核算业务的风险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监督,监督方式、监督方法、监督手段与现代化的支付清算体系不相适应,监督工作处于对某一时点的静态检查,监督手段和资金风险防范手段滞后,监督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事后监督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
三是事后监督部门对风险识别、预警、风险分级管理缺乏针对性。监督部门依据相关制度规定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全面复审、检验,延续会计核算过程,装订、整理会计资料。而对防范资金风险的途径和方法普遍欠缺,特别是没有将涉及资金流出的关键岗位、关键业务环节作为事后监督的切入点进行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核查。对于事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识别、监测、风险评级,确定风险程度层面,向业务部门提示风险。监督结果对被监督部门没有起到风险防范提示、预警的作用。
二、建立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的需要。事后监督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内控体系中的重要部门,随着会计核算体制和支付清算体系不断变革,对人民银行资金风险防控提出了挑战,多元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使资金的风险点更多,防范风险的难度和资金差错造成的损失更大,事后监督中心是央行会计核算改革的产物,在央行会计数据集中速度加快的形势下,事后监督做为央行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必须赋予监督部门风险管理的职能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防止人民银行资金损失,发挥事后监督防控资金风险的屏障作用。建立会计核算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显得日益重要。
二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转变监督职能的需要。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防范作为事后监督工作的首要目标,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事后监督工作重心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事后监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金的安全。只有深刻分析排查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隐患,行之有效的监督防控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事后监督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事后监督应改变监督工作的表面化模式,对资金核算过程和核算系统运行中潜在的风险和违规行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深层次的重点监督和反映,找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执行性缺陷。事后监督部门通过转变监督职能、创新监督模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形成有效的反馈沟通机制,发挥在会计核算风险监督方面的预警提示作用。
三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完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需要。事后监督可通过全面、连续、及时的监督审核,对前台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分析。针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及风险环节,以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约束。在基本制度上保证核算业务安全性的同时,从中发现并反映制度缺失及漏洞,提出有效控制资金风险,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有利于提示各部门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事后监督部门通过风险分级预警,分析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业务风险程度,对风险度较高的会计核算业务向相关部门及时发出预警,有利于提高被监督部门的警惕性和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事后监督与前台事前控制防范的有机结合。便于业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和管理,从而达到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三、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方法
一是划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风险点。包括:一般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工作疏忽造成一般性差错,对会计核算规范或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错填、漏填凭证信息、借贷方向错误、凭证及账表漏盖公章或个人名章等。严重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操作不规范造成较大差错,对会计核算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存在一定的资金安全隐患。如会计科目及账户的设置、使用错误;重大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重大失误、操作不规范、或违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业务操作及制度缺失,造成严重差错,存在重大资金安全和风险隐患。如发出、接收业务清单与实际发出、接收业务内容不符。
二是对事后监督发现的会计核算风险问题进行评价。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管理,指事后监督部门依据对被监督部门实施核算业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业务差错,对直接或间接存在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应遵循规范性、全面性和时效性原则,即依据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各项制度,对出现的一般性风险、严重性风险、重大性风险进行综合识别判断,评价其风险程度,为及时、准确的确定会计核算风险等级,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提供判断依据。
三是对评价期内的会计核算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对评价期内的会计核算风险确定风险等级,根据会计核算风险特征以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程度,确立监测指标,按资金损失可能性、大小和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级别。
四是向被监督部门反馈评价结果。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反馈是事后监督部门对一定会计核算期间的监督结果,通过识别监测、分级评价、划分风险等级,预测风险可能带来的潜在后果,通报被监督部门并提示风险程度,督促相关部门消除风险隐患。
课题主持人:李江
课题组成员:李年有范谷岚
娜丽罗晓英
【关键词】财务;风险点;排查;防控
一、建立财务预警防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财会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财会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不断促进学院财务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进一步实现廉政阳光财务,保障学院财务健康发展,我们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为建立健全长效防控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的实施范围
财务风险防控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的实施范围包括学院全体教职工,重点是掌握审批权、审核权、经济业务相关人员及全体财务人员。不仅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学院教职工在财务核销过程中及财务管理涉及环节也要严格遵照执行,立足建立一个“全员化、全程化、全优化”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三、财务风险点产生的原因
1.财务风险监控手段不足,风险识别能力不高。2.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3.财务决策缺乏全面的论证、科学的分析。
四、财务预警防控的主要风险
点及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根据财务风险控制原则及效益优化原则,我们排查出的主要财务风险点有:核算管理风险、预算管理风险、收入管理风险、支出管理风险、票据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针对以上风险点,我们总结了他们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制定了风险点的防范措施。(一)核算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会计人员未按支出审批程序和支出标准审核支出凭证。2.会计人员对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3.原始凭证不真实,从而套取现金。4.网络安全风险。核算管理风险点防控措施: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强化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措施,全面遵守会计核算规定,严格规范财务审批程序,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制度、规定上来,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我们要严格遵照会计核算规定,严格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对发生的费用支出要及时进行归集处理。排查核算中是否按学院财务管理规定核销,是否是有效票据,对于各类票据、印章不全或伪造变造的票据不予报销;审核各类经济业务的项目、金额、日期等事项是否属实,财务核销审批和经济业务审批的程序是否完整等,通过落实制度、规定,做到事事按规定办、事事有据可依,堵塞管理漏洞,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准确、完整。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务和信息部门的密切配合、能力协作,采取以下措施,增强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网络财务信息安全。1.强化网络财务信息安全。2.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3.加强财务数据管理。4.加强财务信息化安全制度建设。5.加强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防范。6.加强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二)预算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人员、资产等基础数据不真实,核定预算经费数据错误。2.隐瞒预算收入和支出,未按要求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反映不全面。3.预算编制不准确,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变更预算,导致无预算、超预算支出。4.虚列预算项目、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5.预算安排不科学,导致预算执行不到位。6.没有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支出不合理、不合法。预算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制定全面预算相关制度,详细规定预算管理体制、组织机构、预算编制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基础数据的审核,确保预算数据真实准确。强化预算收支管理,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收支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实施条例。强化监督,加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力度。(三)收入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虚报收入,截留、挪用、隐瞒、挤占、坐收坐支、公款私存或相互转移行政性收费、罚没款及各项收入。2.私设“小金库”。3.资产处置、出租等经营性收入不入帐。4.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收入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费用,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在收入管理程序中,我们应坚持“集体决策、层层负责、控制使用、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费用,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严禁私设银行帐,完善程序制约和责任牵制制,应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合理地调度配置资源。(四)支出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假公济私、虚报发票、伪造凭证。2.超支出预算列支。3.违反规定报销,擅自扩大开支、提高开支标准。4.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5.不执行采购规定,弄虚作假、违章购买。6.会议、招待、差旅和公车使用费等挤占项目支出。7.重大开支不经集体研究。支出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制定《财务公开制度》,完善财务报销制度,严格执行财务支出管理制度,加大财务支出审核力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五)票据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违反规定印制财政票据。2.伪造、变造、买卖、擅自缴销财政票据。3.转借、串用、代开财政票据。4.票据保管不力,丢失票据。票据风险点的防控措施:落实《票据管理办法》,落实票据内部审计制度。1.不得使用自制票据收费和罚款,不得使用往来款收据收取法定收费罚款,不得使用往来款收据自立项目收费,不得向其他单位出借票据。2.票据领用登记手续齐全,票据领用登记与库存实际情况相符。3.开具票据规范、内容完备、项目齐全、字迹清楚,出票人必须签名,杜撰使用时加盖单位收费章或财务专用章。4.专设登记簿进行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六)资产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随意借支、非法挪用、“白条”抵库。2.固定资产处置不按规定办理。3.大额固定资产处置不经集体研究。4.应纳入资产管理范围的没有纳入资产管理范围。5.应收款和预付款长期结算不清。6.因车辆事故而造成经济损失。7.车辆保险购置违规操作。8.车辆报废、拍卖违反程序。资产管理风险点防范措施: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保障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固定资产采购实行学院集中采购、统一采购的方式,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招标;在固定资产防控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对固定资产实行专人管理,手续齐全,定期清查,做到帐物相符。控制管理风险,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类别和使用特点进行分门另类的管理,固定资产由各职能部门具体归口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固定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院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保证各项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流失、毁损。
五、学院财务风险点规避的要点
【关键词】会计核算 事后监督 动态化运作
在会计核算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新趋势下,为了进一步发挥事后监督的保障作用,追求健全的核算安全防控体系,探索将监督重点从着眼于对核算结果的监督扩展到对核算动态化监督,将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在会计核算动态化的各个环节,是创新事后监督理念、监督手段,改进监督效果的有益途径。
一、动态化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做到监督及时,降低核算风险可能性
目前事后监督工作的主要介质是被监督部门的纸质凭证、账表与核算系统业务信息,这些资料信息是会计核算结果的集中反映。事后监督未发现差错并不能排除核算不规范的情况,因违规业务操作不一定产生差错,却增加了以后产生业务差错以及资金风险的概率。因此,将监督重点进行会计核算动态化运作,将动态化监督与结果监督相结合,是事后监督防范资金风险,提升监督效力的必要措施。
(二)有利于完善资金风险防控体系,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目前人民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主要情况是:人民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业务部门的管理控制、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执法监察和事后监督部门的事后监督;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业务部门的管理控制属于自我控制。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是有重点的,但却是非连续、不及时的。风险防控体系缺乏对业务部门核算动态化独立、连续的监督。
二、动态化监督的实施
(一)监督传导介质为核算系统日志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基本实现了电子化,中央银行集中核算系统可以产生ABS核算系统日志,国库核算系统可以产生TBS核算系统日志。以ABS3.0核算系统日志为例,日志记载的要素包括:终端号、操作员代码、操作性质代码、账务日期、系统时间、主要内容。从日志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机器上、哪位操作员进行了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操作。系统日志集中反映了当日所有操作人员的操作明细,是对核算动态化的详细记录。所以,我们可以将核算系统日志作为动态化监督的传导介质。
(二)监督方式——电子化辅助监督
目前对核算系统日志的监督以手工监督为主,这种监督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信息量过大,难以监督全面。以国库核算系统日志为例,每天打印的日志一般有成百千条信息,靠手工监督难以面面俱到;二是信息交错记载,监督效率低下。系统日志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打印,各操作人员操作信息交错记载,监督工作费时费力,难以发现操作隐患;三是人员配备短缺,难以监督到位。事后监督人员每日忙于会计凭证的监督,仅有很少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监督系统日志。
(三)监督内容——合规性与实质性审核
对核算动态化的监督可以分为合规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两种。前者只需审核系统日志、各项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异常现象等。后者则需要将系统日志与会计凭证联系起来,审核操作记录与会计凭证内容是否一致。这里我们以ABS3.0核算系统日志为例简要阐述如何进行动态化监督。
1.合规性审核。(1)审核有无异常操作。如数据恢复操作是否经分管行领导审批;日初始化和日终处理的时间是否正常,异常情况是否提供说明;有无在非工作时间内进行业务操作,节假日加班等是否经批准。(2)审核各操作人员是否按各自工作权限操作。按“操作性质代码”排序,审核各项重要业务参数的设置和用户管理是否由会计主管进行操作;根据“操作员权限表”,审核各操作人员权限有无变化、是否按当日权限进行业务操作。(3)审核各操作人员操作流程的合规性。逐一筛选各操作人员记录,审核其操作的规范性,如是否及时签退等;找出“终端号”和“操作员代码”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中了解某操作员一般在哪个对应的终端上操作,如果其操作终端出现改变,如某账务核算员突然出现在以往是资金清算员的操作终端上操作,应当引起关注,监督人员必须及时询问。
2.实质性审核。(1)审核资金流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筛选“支付系统往来记账岗”和“国库内部往来记账岗”操作记录,审核国库内部往来、大额支付往来资金汇划(兑)、小额支付往来业务的凭证笔数与金额的一致性。(2)审核账务的真实性、完整性。虽然系统日志中有金额记载的记录只包括资金流出(不含同城票据交换)和修改记账金额两部分,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与会计凭证的对应关系,通过笔数的核对来验证账务的真实性、完整性。(3)审核查询查复等特殊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如若会计凭证审核中出现查询查复等特殊业务,可以在日志审核中筛选并验证“查询”、“查复”的真实性;同样,若在日志中发现有类似特殊业务操作,可以从会计凭证中查找相应记录,验证其完整性。(4)审核系统日志中操作员与会计凭证记录经办人是否一致。根据各操作人员的记录和相应的记账凭证,核对系统日志记录中操作员与相应凭证经办人名章的一致性。
(四)建立监督评估标准
按照合规性不同程度将核算行为操作与核算结果作等级划分为,A类正常、B类预警、C警告、D严禁、E事件;按业务类型设置核算行为核算结果标准参数,根据业务类别、业务标识号提取监督信息,并与标准参数进行比对,形成相应等级的监督评估核算结果。
(五)及时反馈动态监督预警信息
根据业务动态监督的评估结果,及时向业务经办部门主管提供预警信息,部门负责人或主管行长可随时跟踪掌控业务办理的合规性状况,及时督促纠正不规范的核算行为,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工作建议
(一)制定动态化监督制度及操作办法
鉴于动态化监督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建议研究制定有关动态化监督的工作办法,明确动态化监督的工作内容,全面深入地推进动态化监督工作。
(二)推广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电子化与档案无纸化
建议总行统一开发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程序,全面推广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电子化,制定相应的监督办法。同时制定核算系统日志多方电子备份保管制度,逐步实现日志保管无纸化。
(三)完善系统日志记载内容
建议日志内容中增加有关记账科目和金额的信息,有助于验证核算动态化与结果的一致性。详细显示有关会计主管改变系统参数的信息,将系统参数设置纳入监督范围,增强监督内容的全面性。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引言
在高校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时,易受到政策变化、教育模式改变等因素影响,没有及时更改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存在各种问题,无法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所以,应该给予高校会计核算工作高度重视,做好会计核算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标准,结合高校现有的管理体系,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把控,让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事业的稳定发展。
一、高校会计核算风险产生因素
当前,部分会计人员工作态度闲散,缺乏工作经验,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数据计算错误、录入错误等情况,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精准性带来直接影响。部分高校会计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职业道德标准开展工作,往往只按照上级部门下发的指令进行工作,存在信息失真现象,使得部分会计信息无法查证。
二、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债务风险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充,各个高校不管是在办学场地上,还是在办学设施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而这些方面都需要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实现学校正常运转。因此,为了能够让资金得到科学使用,防止资金大量消耗,各个学校需要给予会计核算工作高度重视。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为了扩招,盲目跟风,缺少对学校自身情况的评估,使得招生数量远远超出学校可以容纳的学生数量。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学校需要增加教学楼、食堂等基础设施,而学校对教育经费的投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扩招要求,再加上政府部门资金补助十分有限,学校自身资金存在缺口,使得高校不得不举债,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
(二)票据风险
票据风险是由于诸如票据伪造、变造、票据的取得不当,或者相关人员工作上的经验不足或能力不够等原因引起的,给有关当事人造成了利益损失。对于高校来说,面临的票据风险具体展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票据信息随意更改——部分人员利用挖补涂改等方法对票据信息随意更改,用于欺骗银行或者高校资金,从中获得非法利益;其次,发票汇票虚开——一些企业或者个人通过虚开发票来套取高校的资金,使得高校在会计核算上面临一定的风险。
(三)清查风险
高校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财产清查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核查和盘点高校各项资产情况,确保实际数额和账面数额相统一,以更好了解高校各项资金使用情况。政府预算安排,经费预算外拨款及其他费用,其军事高校资金重要来源,这些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通常以项目形式进行,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经办人并非为同一个人,这就使得资金在使用与管理过程中将会面临舞弊的现象,给学校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带来影响。
(四)内控风险
内部控制风险也就是指高校没有科学构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缺少具体的会计实施计划,会计核算和事后监管工作无法顺利落实,使得其随意扩大支出,乱开科研项目等现象频繁出现,造成高校会计核算信息失真。
三、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问题
从会计核算角度来说,高校和常规企业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高校大部分资源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因为受到此特性因素影响,一些高校管理人员不会给予会计核算工作充分重视。如果管理人员的关注力度不高,高校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逐渐增多,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处理,将会引发会计核算风险。
(二)内部控制问题
内部控制主要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制衡的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体系可以促进高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会计工作比较繁琐,内部控制制衡体系存在一些不足,部分人员没有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工作,存在诸多借助体系钻空子的状况。内部控制管理失衡,将会给各种谋取私利现象的出现提供条件,从而引发高校会计核算风险。
(三)监督管理问题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通常和监督管理部门有着直接关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开始对财务工作高度重视,而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力度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高校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各个部门给予会计核算工作充分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但是在实际中,因为监督管理部门职责意识不强,监管力度不足,使得高校在会计核算上依旧采取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体系,并且与实际工作和体系要求相背离,从而影响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强化思想意识,加强人才培训
要想从根源上处理会计核算的各个问题,首先应该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高校管理人员因为受到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关注力度比较弱。所以,必须要求管理人员明白会计核算在高校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并做好会计核算风险防范工作,让高校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给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会计数据支持。为了确保高校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应该科学分配会计人员,使其明确岗位职责,在会计核算中应该给予各种错误现象高度注重,减少错误发生率。
(二)完善内控体系,加大执行力度
在新形势背景下,为了实现高校更好发展,需要在高校内部创建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加强高校管理体系建设,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尤其是对于高校财务工作来说,需要加大财务管理和核算力度,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保证财务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内控环境建设和内控体系完善是创建和谐美好财务环境的关键,能够从根源上避免财务会计风险出现。为了实现高极财务内控体系建设,需要对合同法相关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在国家法律规范下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具体内容包含了政策出台、加大宣传、奖罚制度建设等。高校财务人员需要组织各级部门人员加强内部核算控制,及时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会计核算风险产生原因,从风险关键点入手对症下药,从而达到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效果。此外,一个部门的运营发展,需要得到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监管,并受到相关管理体系的约束。高校管理人员需要给予内部控制工作充分重视,结合高校运营状况,科学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管理要求落实好会计核算工作,加大内部控制管理力度,将其执行到位,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管理,及时找出存在的工作问题并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减少会计核算风险出现。
(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往往和多个部门有着直接关联,想要减小会计核算风险,需要各个部门的高度配合。高校需要在内部设定专业的监督管理部门,由专业工作人员负责,并做好内部监管工作,提高监督管理水平。首先,加强内外监管。从高校师生角度来说,会计核算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从内外监管角度入手,强化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让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到操作规范,灵活使用各种会计核算技巧,全面提高高校会计核算水平。并且,为了减少财务会计风险出现,还要把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通过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对日常会计核算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管,促进学校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内外监管体系,让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有序进行。在实际过程中,应该通过海量会计核算信息采集,并与内外监督体系融合,对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会计核算岗位人员相互配合和监管下,严把会计凭证审核关,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学校也可以利用媒体等手段,对高校会计核算进行舆论监管,深化高校会计核算监管力量,从根源上避免等行为出现,让高校会计核算人员操作更加规范专业,防止高校内部出现各种会计核算风险问题。其次,加强风险识别。在风险识别和控制过程中,学校需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这将会给风险防范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在实际风险防范和识别过程中,学校可以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等管理方式,要求相关人员对会计核算各个环节进行排查,及时找出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从根源上避免不良风险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会计核算及风险评估指标,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对会计核算整个过程进行识别,及时找出存在的风险,明确风险等级和范畴,将存在的会计核算风险问题全面处理,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灵活使用各种现代化防范手段,从根源上实现对会计风险的控制。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结合会计核算风险,对各个部门提出针对化要求,通过优化会计凭证等内容明确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之间关系,对日常会计核算过程进行客观评估,利用风险管理系统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深化风险防范和控制,提高学校风险控制水平。最后,高校需要优化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将会计工作落实到具置,明确工作职责,实现不同工作岗位职责分离,尤其是记账、核算等方面,让其相互监管和规范,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从根源上防范会计核算风险。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深入,加强会计核算,可以防范各种风险。高校应该给予会计核算风险防范工作高度重视,在高校内部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提升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高校事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伊娜.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及管控分析[J].财会学习,2019(20):159-160.
[2]吴浪.高校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存在的问题及防控措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