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范文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9 11:20:59

篇1

(一)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较大,增速较快

截至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80000人,占16.00% ;15-64岁人口为6628910人,占76.84%;65岁及以上人口为617595人,占7.1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7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5个百分点。

(二)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衡,单身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女性人口数量多于男性人口数量

截至201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422024人,占51.26%;女性人口为 4204481 人,占48.74% 。

(三)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截至201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3432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66815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6620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09323人。

(四)家庭结构及家庭小型化的改变,导致家庭养老负担较大

截至201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436501 户,家庭户人口为766722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0人减少0.35人。

(五)以家庭养老为主,导致老年人贫困率较高

在所有不工作的老年人口中,大约30%靠领取退休金,65%靠家庭养老,领取基本生活费、财产性收入、保险、其他等方式小计不到5%。由于领取退休金、基本生活费的老年人基本上享受正式社会保障体系支持,依靠财产性收入、保险等收入保障程度较高。

二、当代城市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主要采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家庭养老功能会弱化,而机构养老由于成本偏高、老年人心理不适应等原因也困难重重,社会养老事业遇到了新情况,碰到了新问题。

(一)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解决高龄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般而言,在老年人超过75岁以后健康状况会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会下降,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日常照顾、生活护理等各种服务的需求。

(二)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

一是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二是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三是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

(三)雇请保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居家养老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居家养老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只得自己雇请保姆,照顾老人。但由于现在保姆市场管理欠规范,请保姆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面对的“两难”问题:不请,家中老人无人照顾;请,则由于文化、习惯、观念等多方面原因,平添许多矛盾,苦不堪言。

(四)机构养老难以满足高龄老人养老的现实需要

大部分老年人是不得已才选择去养老机构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选的还是在家养老。此外,机构养老床位少、成本高,即使在经济发达城市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满足高龄老人养老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郑州市养老模式的政策建议

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及郑州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应采取多种养老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作用,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大力发展社会保险、社区服务,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为我国城市老年人构建一个严密的养老网络。

(一)继续提倡家庭养老

为鼓励子女与老人共居,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的做法,为养老有困难的家庭提供养老补贴或特别优待。比如对那些赡养老人的人,增加假期;对照顾无自理能力老人的家庭,提供资助;对子女和老人同住或就近居住的,给予减税优惠等。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不能与老人共居,也要力求在居住距离上二者尽量靠近,对此,日本的“一碗汤距离”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将社区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主要模式

1.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的形式

可以有两种: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托老服务是对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白天家人将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送入托老所,晚上子女将老人接回家照顾;上门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能部分自理的老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比如上门做饭、打扫卫生、陪同购物、陪老人聊天等。

2.确立社区机构的服务性、专业性地位

由权威机构或部门在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建设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社区地位和形象,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使人们的归属感、凝聚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们了解、接受并采用社区养老的形式。

3.加大社区养老投入

政府在社区中建立老年人活动室、日间照顾中心、医疗服务室、餐饮中心等基础。

4.将社区养老服务所需纳入建设预期

在未来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要求建筑单位预留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将来社区办公服务和各类养老设施服务的需要。

5.明确养老服务的项目和责任

社区养老必须形成其特有的养老服务项目明细和服务规章制度,让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了解社区能为其提供什么样的、什么标准的服务,更是给社区养老服务制定一个量化标准。

6.选择性引入市场机制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应建立相应的服务系统,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如,家政服务、专门陪护、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

(三)进一步发挥养老机构作用

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兴建更多设施比较齐全,服务质量比较好的养老机构。对于现有的养老机构,也应该着力改善设施设备,提高服务水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生活得更舒心。

(四)推广“以房养老”的养老新概念

“以房养老”,即在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产品,由房屋产权的拥有者,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综合评估人年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房产价值等诸多因素后。在特定的年限范围内,每月付给房主一笔固定的资金,而房主在生存期间仍获得居住权,一直到其去世。其房产出售,所得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和评估费用,升值及超出部分归抵押权人及其继承人拥有。其实质是在老年人“有房无钱”的情况下,采取的住房养老财务证券化融资手段。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组织领导

政府要鼓励社会、个人等捐助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各种经济组织及外资合资合作企业兴办各类养老服务企业组织,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要牵头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协调推进全社会关注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养老服务的多元化的不同需求。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

一、前言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在总人口当中,年轻人占比减少,老年人占比增加。老年人主要是指年龄在60或65岁以上的人,国际上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超过10%以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或7%以上的65岁以上老年人,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老年人空巢化、失能化、高龄化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因而社会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结构调整、体质转化的重要时期。而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也非常严峻,为社会发展进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既是社会大众的期盼,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际标准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我国当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经超过12%,预计每年增速将达到3%。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17%,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30%。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当前的城乡老年人口分布、老年群体状况、家庭结构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传统的三代同堂式家庭占比逐渐降低,“四二一”结构家庭比例逐渐升高,老年人独居情况较多,因此老年人会感觉到愈加严重的失落、孤独、和被排斥感。一方面需要子女亲友给予更多的陪伴,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同辈互助关系,缓解感情孤独。

目前,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纯老年人家庭占比约为43%左右,同时高龄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73岁,8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1600万,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年人数量将超过1亿,在全世界高龄老年人中,占比将达到25%。在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增速往往最快,我国高龄老年人增长率平均增速已经达到5%以上,远远超出所有老年人口平均增速。当前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发生倒置,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通常高于农村,而在我国则正好相反。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超过城镇。对于农村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要远大于城镇。此外,老龄化的情况已经超前于现代化,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等,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在养老保障制度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充足的养老资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使得抚养结构发生了改变,本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就比较晚,而养老金缴纳者大量减少,养老金领取者大量增加,使得养老金供需面临较大矛盾。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在医疗卫生资源消费中,老年人是重要的消费主体。然而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总体不足的问题,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政府投入力度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升,给医疗保障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独居、病残、高龄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照料护理服务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不过,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床位数严重不足,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迟缓,服务能力也较为不足,因此,国家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照料及护理服务。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化服务管理要求,已经难以满足。随着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而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仍存在较大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社区应当对老年工作机制进行大力建设和健全,并致力于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对老年群众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老年活动项目的组织提供、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因此,社区服务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点工作。

四、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经历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老龄化进程又十分迅速,因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并不客观,社会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基于此,应当针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不断提高老年人服务于保障力度,从而实现社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篇3

>> 试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对养老保障制度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可持续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分析 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的养老保障 老龄化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老龄化“高压”下的养老保障制度及其相关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亚洲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 承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影响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67.

[8]郑功成,实现全国统筹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既定目标[J]理论前沿,2008,(18)12-15.

[9]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沈阳?押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121.

篇4

【关键词】城乡统筹 流动人口 养老保险 参与实证

当前我国在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流动人口中只有少数人参与了社会养老保险,处于一种比较低而对参保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前对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进一步提出城乡统筹全民参与保险的建议,才能真正的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下面将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实证进行详细讨论。

一、流动人口参与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参保水平低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阶段中我国的流动参与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整体处于比较低的参与状况。这种社会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存在着流入地参与社会保险和户籍地参与社会保险的双重保险等问题存在,影响着流动人口正常参保。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应优先鼓励流动人口参与流入地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避免原本重复参保或者难以参保等问题的出现。

(二)地区参保差异明显

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参保人数要比非农业人口参保人数低很多,甚至只能达到非农业人口数量的一半。这说明了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受到了阻碍。通常来说非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农业户口流动人口,这也是导致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参保数量少的一项重要原因。农民们难以得到城市资源共享,受到的福利水平较低,这是当前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最先迈进老龄阶段老人参保困难

随着流入时间的不断延长,流动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比例却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不同的停留时间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程度在当前是几乎持平的,这就说明了最先一批迈进老龄阶段的这批群众将在养老保险方面表现出比较低的态势。同时,相关调差显示,当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中,男性的参保比例要明显的高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主要参与家庭劳动的情况有关,同时也是限制流动人口女性参保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建议

(一)扩大农业户口参与覆盖范围

农业户口流动人口作为我国流动人口当中比例最大的人群,当前应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对农业户口参保者覆盖范围进行全面的拓展。只有将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参保范围进行扩大,才能整体上实现流动人口参保水平的提升。同时,作为政府应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加以重视,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得到逐步的完善。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当中,因此,积极的对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建设和完善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年长者有限参保

年龄比较大的流动人口也就是最早步入到老龄阶段的人群,当前阶段解决这部分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最为紧迫的工作。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我国的流动人口参考数量却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年龄上升流动人口的就业比例会下降,即便很多仍然处于就业状态,但他们当中更多的人会倾向于经营个体工作或者类似的自营劳动。因此,当前阶段应首先考虑到年长者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来进行控制,促使老龄人口能参保。

(三)统筹实施资金措施

我国当前处于老龄化人口状态,但与之相对应的老龄化养老保险和养老资金供应之间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应将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科学统筹和扩充,从长远的角度来做好打算,以便于应对未来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满足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通过养老保险基金的形式来达到资金增值的目的,并充分积累足够的养老资金。同时,政府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保险基金管理企业,由政府来进行监管,保证养老基金的管理能得到科学的控制,促使资金能处于增值的状态。此外,应尽快的加大资金市场的建设工作,为养老基金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扩充。

我国流动人口参保情况当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限制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问题主要在于个人原因和家庭等方面,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要想提升我国的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与度,还需要从全面的角度进行分析,扩大参保范围,为年老者提供相应的帮助,从而促使我国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吕学静,李佳.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有限理性”学说[J].人口学刊,2012,(04).

篇5

关键词 更替水平;权衡;人口平衡状态;老龄化;人口迁移

中图分类号 C92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10-0114-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6

随着欧洲各国工业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骤降和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这使得他们开始尝试通过移民来改变人口年龄结构(United Nations[1]; Juham[2])。然而,中国目前也正面临同样的人口生育率大大低于更替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困境,并由此会导致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较为严重的人口负增长状态(彭秀健[3]; 彭希哲,胡湛[4]; 张熠[5])但是通过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负增长的时间会在2020年之前(国家统计局网站)出现,这将会使得这种趋势进一步被提前。中国能否在这仅剩的6年的时间里做好应对人口负增长状态呢?从欧洲16国家的人口政策来看,一方面,均鼓励国民生育,国民的生育会是一种丰厚的“福利”;另一方面,他们均采取了“高技术”移民来改变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迅猛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模式来缓解人口结构失调性的矛盾呢?鉴于此,笔者将结合欧洲16国的人口结构及移民状况来分析这一问题。

1 文献综述

从目前已有的人口增长理论和人口模型来看,其假设均是人口的增长是指数形式的(Keyfitz[6]; Espenshade. et al[7]; 贾绍凤, 孟向京[8]; 朱农, 曾昭俊[9]; 胡鞍钢[10]),这不符合实际状况,特别是当把人口预测和优化目标区间设定在30年以上时,研究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使得研究结论失真。尽管不同的静态模型可以用不同的方程表达,这也能够提供一定的解释力,但是这些模型的构建是在人口迁移率为常数的前提下展开的(Mitra[11];Schmertmann[12];唐家龙,马忠东[13];王桂新等[14];陈沁,宋铮[15])。实际上,人口迁移并不总是常数的形式,迁移率与人口的年龄规模是成正比的(Rogers[16])。为了使得研究更加符合现实人口迁移状况,本文假定,正向或负向的队列净迁移与人口出生状况是成正比的。这将便于我们分析生育和迁移变量组的均衡点。本文采用了人口封闭状态下的相关方程对人口增长率和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和测算。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将队列净迁移与人口出生状况成正比的假设引入模型,并且采用欧洲16国及中国的相关人口数据来对迁移生存函数作经验分析。第三部分,笔者将重点分析净迁移对出生率的影响效应,并且将测算生育-迁移的均衡点,也就是生育和迁移的动态变化形成的人口相对静止状态。进一步地,笔者将基于北欧国家的相关人口数据给出经验估计的结果。采用北欧福利国家的人口抚养比数据,分析移民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效应。最后一部分,笔者将针对中国相对静态人口格局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总结,然后,从两个视角提出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

让λ=0,可以得到静态人口的特殊形式,表1结果表明,目前的迁移水平对欧洲16国家人口增长率产生了正向效应。接下来,笔者将重点通过欧洲典型国家人口结构变化情况来分析人口增长均衡的问题。上文中我们提到,近似的稳定状态在F=1时,并且在不存在人口迁移的状况下是成立的,但如果存在人口的迁移,情况将会产生较大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北欧4国中,挪威的生育率降到0.70,则在目前生育概率和生育分布不变的情况下,净迁移率应该达到0.35左右来维持这种平稳状态。数组已经用“*”标在图中,北欧4国的相关数据可通过表1展现出来,挪威生育和净迁移率数组为(0.84,0.28),瑞典为(0.76,0.34),丹麦和芬兰分别为(0.78,0.14)和(0.78,0.12),而中国的生育和净迁移数组为(1.18,0.15)。挪威数组值在其均衡曲线的上方,芬兰和丹麦显著性的在其均衡曲线的下方,瑞典基本上位于其均衡曲线上,这说明瑞典稳定状态的人口增长率趋于零。这种横向比较表明,从长期来看,人口迁移对人口增长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影响程度也是有较大差别的。要达到稳定状态,丹麦的人口净迁移应该达到0.28,但芬兰的人口净迁移应该达到0.39,这种差异性取决于不同国家的H(x)函数的变化值。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中,通过对欧洲16国及中国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模型变量的估计,我们测度了人口迁移和其生育率的相关数据和指标,建立了稳定状态的人口模型。在生育率和净迁移率相对稳定的动态条件下,研究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本文假定的是一个开放的人口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人口迁移率与生育率是成正比的,人口的流入具有稳定性。实际上,一个国家的人口也是有一定的流出率的,其与人口的规模也是成正比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变的净流动率假设暗含了流入人口的规模是可容纳人口规模的线性函数。从这个视角来看,这两种假设没有看上去的差异那么大。净迁移水平和移民生存函数对人口年龄分布结构有显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否定人口迁移能够加重当地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效应具有敏感性。移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口增长率,这会使得人口的年龄分布更加年轻化。但是,如果控制人口增长率,增加的人口在会低生育率的条件下,使得人口分布更加趋于老龄化,因为迁入的人口总是比新生人口更加老化。我们最期望的结果是人口的老龄化是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然而,如果人口老龄化的发生是因为人口的负增长,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广义的生态学意义上来看,尽管我们会认为正的人口增长率是不可持续的,但是通过减少人口的净迁移来规避人口急剧下降问题,会减少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口的赡养负担,从而增加他们的福利,这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还有增长的空间,那么,日益增长的净迁移能够显著性的降低人口老龄化状态,对于一个具有较低净迁移率的国家,其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于该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几年甚至十几年而导致的人口老龄化状态。但是对于大部分欧洲国家,这种效应是在递减的。他们已经把这种“移民效应”发挥到最大作用了,其稳定的人口增长已经为正。如果他们目前期望在不加剧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通过降低净迁移率,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增加本国人口的生育率。

我们假设移民和本国人口生育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缓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假定是合理的。因为过去的移民是目前稳定的人口基础。然而,如果移民有更高的生育率,那么这些国家的老龄化率将会比预测的更小。鉴于上述对欧洲16国家的人口结构、移民状况和老龄化趋势的均衡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本文认为,这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缓解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以从两个视角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5.1 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

从目前中国人口的更替水平来看,中国已经陷入了“超低生育率”陷阱。在未来50年中国不单单是劳动力人口快速下降,老龄化比率会迅速提高。而且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人口的生育模式以及生育理念会进一步的改变。按照发达国家的相关生育状况来看,随着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生育率会逐渐下降。这会与目前及今后中国逐步依赖内部消费来驱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战略是相悖的,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本文认为,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选择适当的生育模式,进一步落实父母“单独”家庭的“二孩”的生育政策。从而,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

5.2 制定各种吸引政策,鼓励国外高素质人力资源移民中国,更好的完善人力资源结构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欧洲的做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国家通过比较优势,不断地从发展中国家中获得优质劳动力资源,我们称之为“高技术”移民,这些人力资源不仅仅是处于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更多的还是在科技上有高能力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欧洲很多国家中拥有高度发达的经济及科技和信息是因为他们高度发达的教育培养的以及通过比较优势获得国外优秀劳动力人口建立起来的,不是简单的劳动力人口堆积。而且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站在经济和信息化的制高点,而不仅仅是拥有劳动力。因此, 本文建议,中国应该制定更多的吸引政策,鼓励国外高素质人力资源移民中国,更好的完善中国人力资源结构,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结构,远未达到优化状态,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

延长,退休年龄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仍然维持在20世纪50年代的

水平。为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劳动力人口结构,本文认为,应逐步建立激励性的

弹性退休机制。允许劳动力人口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及退休收入方面具有一定的弹性。这

方面,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弹性退休金制度,来设定和优化适合中国的激励性弹性退

休机制,也就是通过退休年龄段的选择、工资税的差异及阶梯式的替代率来达到激励劳动

力人口延迟退休的目的。劳动力人口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年龄段退休,相应地享受不同替代率

水平的养老金水平,最终使得劳动力人口结构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nited Nations. Replacement Migration [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8.

[2]Alho J. Migration, Fertility, and Aging in Stable Populations [J]. Demography, 2008, 45(3): 641-650.

[3]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J]. 人口研究, 2006, 30(4):12-23. [Peng Xiujian. The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Analysis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pplied [J]. Population Research, 2006, 30 (4): 12-23.]

[4]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23(2):121-141. [Peng Xizhe, Hu Zhan.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 23 (2): 121-141.]

[5]张熠.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减缓与普享金计划[J]. 财经研究, 2014, 40 (1):16-25. [Zhang Yi. The Aging the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Slowed down and Enjoying the Pension Plan [J]. Finance and Economics Research, 2014, 40 (1): 16-25.]

[6]Keyfitz 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s of Population [M]. MA: AddisonWesley, 1997.

[7]Espenshade T J, Bouvier L F, Arthur B W. Immigration and the Stable Population Theory [J]. Demography, 1982,19(1):125-133.

[8]贾绍凤, 孟向京.中国仍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12(6):135-137. [Jia Shaofeng, Meng Xiangjing. China Still Should Strictly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relationship Betwee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12 (6): 135-137.]

[9]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4,26(5):9-18. [Zhu Nong, Ceng Zhaojun. The Analysis on Chinas Determinants of City Population Growth[J]. Chinese Population Science, 2004,26 (5): 9-18.]

[10]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 2012,36(3):14-26. [Hu Angang, Liu Shenglong, Ma Zhenguo. Population Aging,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Panel Data[J]. Population Research, 2012,36 (3): 14-26.]

[11]Mitra S. Generaliz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and Stable Population Model[J]. Demography, 1983, 20 (1):11-15.

[12]Schmidbauer H, Rsch A. Population with Constant Immigration[J].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Studies,1995,78(5):341-58.

[13]唐家龙,马忠东.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 2007,31(5):42-51. [Tang Jialong, Ma Zhongdong. Selectiv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ig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ve Census Data[J].Population Research, 2007,31 (5): 42-51.]

[14]王桂新, 潘泽瀚, 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2,34(5):24-32. [Wang Guixin, Pan Zehan, Lu Yanqiu.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Regional Pattern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2000 and 2010 Census Data[J]. Chinese Population Science, 2012,34 (5): 24-32.]

[15]陈沁,宋铮.城市化将如何应对老龄化?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视角[J].金融研究, 2013,33(6):1-15. [Chen Qin, Song Zheng. How Urbanization will Deal with Aging Problem?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Flow from Rural Area to Urban Area to the Pension Fund Balance [J]. Financial Research,2013,33 (6): 1-15.]

[16]Rogers A. Multiregional Demograph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Extensions[M]. New York:Wiley,1995.

Studying on Population Aging Problem of Migration and Fertility Rate in the State

of Steady Population

WANG Zengwen1,2

(1.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

2.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

Abstract

篇6

关键词:农村;老龄人口;养老;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18-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养老问题作为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之一,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是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这是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比城镇老年人辛苦,经济收入低,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被长期忽视等因素造成的。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相应地就解决了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那么就称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位。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有关专家预计今后中国老年人口将长期居世界首位,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急剧增加,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1000万,占总人口的25.8%。需要养老的老年人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我国现有1000万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者)需要照顾。这些体现了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巨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以及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增加、寿命的延长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给我们以新的警示:当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这就是说,原来那种对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的认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人口的流动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口,越来越多地移居到了城市。这在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促动。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口,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储蓄,要靠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一旦农村老年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老年人丧失经济来源。这给农村老年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难,从而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重。

(三)陕西省老龄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一,陕西省已进入老龄化行列。2010年陕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8.53%,据此判断陕西省已进入老年省份行列。第二,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正逐步加快。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陕西省老年人口分别为133万、170万、214万和318万人,老年系数依次为4.57%、5.15%、5.94%和8.53%。目前陕西省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陕西省总人口数将于2020年进入人口高峰平台,老年人口将于204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

二、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东南坊村养老问题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60岁以上的东南坊村老年人为对象,采用与老年人面对面交谈并带老年人填写问卷的方式完成调查过程。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基本情况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年龄、现常年居住地、原职业等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健康医疗方面的若干问题,分别涉及身体状况、医疗保险、体检、就医以及医疗费用等情况。第三部分是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状况的相关问题调查,主要包含主要倾诉对象、是否有孤独感、日常生活以及老年人文化活动情况方面。第四部分是针对老龄人口的养老方式的部分,主要涉及居住方式、养老方式、经济来源、养老金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

1.老龄人口基本状况: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和女性分别占到39.13%和60.86%。被调查的老龄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由此可见,农村老龄人口的构成中女性多于男性;农村老龄人口中33.60%的人年龄在60-64岁,35.56%在65-69岁之间,这也就是说将近七成的老年人口在60-69岁,这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老龄人口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

2.医疗状况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医疗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可得出84.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同时,绝大数人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尽管人们参加了医保,但是看病难的问题还是存在,人们普遍觉得就医费用过高,不太能承担医疗费用。与此同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得出:年龄在60-69岁人的健康状况比较好,年龄在70-79岁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年龄在80岁以上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好。

3.精神文化状况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精神慰藉依次来源于子女、配偶、朋友、其他亲戚和其他五个方面, 其中大多数依靠配偶和子女的慰藉;从这一层面上也说明农村老年人还是以传统子女养老方式为主。同时,78%左右的老人不参加老年活动。日常生活主要是带小孩、聊天和做家务,老年娱乐生活不丰富。

4.养老方式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 子女数量两个到三个及以上的比较多,老年人所希望的养老方式也是传统的与子女一起住,不愿意去养老院。该调查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提供。对养老方式数据做交叉分析得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经济来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经济来源由退休工资和子女提供时,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低保收入和其他的情况。其中,由子女所提供的经济来源的满意度又占半数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对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来源方面,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老年人越来越难以依赖成年子女的经济供养生活,子女因工作的流动很可能不与老年父母住在一起,而置身于现代劳动的子女很难有足够的收入同时来维持自己和老年父母的开支。因此传统社会中“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做法在这里受到现代化的极大挑战。

第二,医疗保健和生活照顾方面,老年医疗保健的问题是晚年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方面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疾病,在寻求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以下问题:(1)医疗费用高,长期的医疗费用是一般老年人经济状况能力所无法承受的;(2)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缺乏,使得老年人在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三,精神文化方面,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的娱乐生活有些单调,村上很少组织活动,即使组织老年活动也因为各种原因使得老年人积极性不强,参与率不高。因此,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状况和总体生活质量。

三、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从调查来看,家庭养老在目前农村养老中仍占主导作用。我们将从道德教化和加强法律实施两个方面加强子女对赡养父母义务的履行。

第二,加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首先,实现新农合在农村老年人中的覆盖率;其次,提高老年人常见病的报销比率;最后,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

第三,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应加强农村娱乐文化和健身设施的建设,确保每一行政村建有一处“老年人活动室”和建设设施,供老年人使用。定期组织一些老年人喜欢的剧团等下乡演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08).

[3] 沈芬娟.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4] 刘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 (11) .

[5] 朱钰、杨殿学.统计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 朱胜、冯亮能.市场调查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 刘欣玲.我国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纵横,2007, (01) .

[8] 李广义.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取向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02).

篇7

【论文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难满足现阶段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需求。本文试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切入,就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言。

一、人口的老龄化及其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的问题

(一)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成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 96%,己基本达到国际公认老龄化标准。z据估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2. 93%将上升到2020年的24. 69%,到2036年将高达29.58%; 65岁以上人口将从2005年的9. 01%上升到2020年的20. 42%,到2040年将高达23. 74%0换言之,从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算起,在短短20年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达到现在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欧洲发达国家水平,完成欧洲老龄化进程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速度之快可谓惊人。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

与世界上其它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数多、增长快、超前于社会发展水平等特点。欧洲国家一般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财富,具备了满足老龄化带来的日益增多的养老保险金需求的能力,通常称之为先富后老;而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在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整个社会经济尚处于不发达状态的条件下出现的,即存在着未富先老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老龄化会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年轻劳动力资源却相对缺乏,就会出现养老保障基金的支取显著增加,而基金的缴纳却越来越少的严峻形势。另外,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使得领取养老保障基金的人数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必将在筹集养老保险金方面面临严重的问题。

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达到获得养老保险标准的人越来越多,养老保险账户收支难以平衡,养老金账户面临严重的清偿危机。我国目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个人账户做实,并将做实以后的个人账户基金投入资本市场使其保值增值。但是完成养老体系这一转轨和个人账户的做实,需要一笔数额巨大的转轨成本。由于目前转轨成本的不到位,我们现在只能继续地实行过去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即将当前就业人口交纳的养老保险金作为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付,也就是所谓的个人账户处于“空账”的运作状态。

在现收现付模式下,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费用的支出也必然相应增加。通过下图可见:

图表显示,老年抚养比在不断增加,养老金与工资比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现实劳动力得到的工资中用于养老金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给现实劳动力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后,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步伐缓慢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农村人口8073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 91%。按全国平均老龄化程度10%来计算,大约有8000万的老年人口,然而这还是9年前的数据,最近这两年老龄化人口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财力有限。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还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但毕竟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部分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结果造成“个人缴纳为主”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也没有国家、集体、个人义务的强制性,基本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有其名无其实。

3、我国资本市场严重滞后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成为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模式转变的瓶颈和掣肘

我国资本市场存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在积累制养老保障模式建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1)资本市场不成熟,投资风险较大。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在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2)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缺乏保值增值的途径。对滚存结余的养老基金长期以来局限于存银行或购买国家债券,基金增值保值无从实现;

(3)养老基金市场化运作刚刚起步,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经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人口老龄化现状下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

以上分析了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努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

1、借鉴西欧国家养老金改革的方法,冻结“人均第一支柱”的养老金金额,将资金来源由“收入缴费型”转入“资产缴费型”

比如在荷兰,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将养老金改革的重点放在增加第一支柱的资金来源上。该国将第一根支柱的基金来源从“收入缴费型”转向“资产缴费型”,要求政府每年将相当于GDP总额0. 75%的原来用于偿还国债的金额划拨给该基金,以补充未来第一根支柱养老金的需求,这样在养老金支取高峰到来之前,提前进行资金积累工作,资金的积累计划到2028年终止。

我国可借鉴此方法,逐年将GDP的一定比例划拨给社保基金,用于填补现处于“空账”状态的个人账户及支付前述的转轨成本,将做实的个人账户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运作,其资产回报可用于抵减下年的GDP拨付额,从而使得做实的个人账户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下,也能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支付压力。 2、利用庞大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为社保制度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这种方法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个通常做法,尤其近几十年来,许多经济体将其过多的官方外汇储备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用于建立主权养老基金,即完全符合应对老龄化的国际惯例,又可解决社保制度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在我国如今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主权养老基金的合理筹集及运营,不仅能够满足老龄化所带来的未来社保体系财务能力的客观需要,还能实现官方储备的多元化投资以达到风险最小化的目的。

以加拿大主权养老基金为例,根据2007年11月9日发表的“季度报表”,“截至2007年9月底,加拿大主权养老基金的规模已达1231. 48亿加元,而2006年9月仅为1015. 54亿加元,一年增加了近220亿加元,在过去的五年里增加了一倍多,并且增量部分完全来自缴费,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挪威的世界第三大主权养老基金,基本与瑞典主权养老基金并驾齐驱,并列第四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加拿大的主权养老基金呈不断上升之势,我国也应汲取这方面的经验,利用庞大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为社保制度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3、通过财政激励等方法刺激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建立和提高

不少国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对企业年金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扩大这些国家第二根支柱“的覆盖面。政府财税政策对企业年金计划的鼓励体现在三个环节:雇主、雇员缴费在税前列支,从而减少应纳税额;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获得的收入免税或推迟纳税;企业年金支付阶段免税。这对企业和员工建立与发展企业年金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不少国家都对缴纳给私人养老金基金的款项实行免税,这也有助于私人养老金基金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我国现阶段虽没有分养老金为基本养老金、职业养老保障金和个人自愿购买的养老金三部分,但可借鉴西欧国家的这种做法,对一些可减轻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投资渠道给予减税或免税措施,以鼓励这些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建立与发展,像是对我国个人购买保险中含养老保险部分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免税。

4、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步骤地引入一定数量的目前还处于青壮年时期的流动人口

篇8

关键词:老龄化聚类分析分类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而国际上对老龄化标准则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这就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将对我国这样出口大量依靠制造业的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并随之对其他领域如政治、卫生、公共服务等也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我国的老龄化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计划生育造成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二胎”等政策,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全面开放二胎已经成为了现实。随着“二胎”的来临,是否会出现“婴儿潮”也是一个问题,即使该政策能对老龄化的状况起到重要抑制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目前来看我国的面临的可能老龄化问题依然突出。文章通过SPSS软件对31个省,地区以及直辖市的老龄化状况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分类,给不同类别的省市的社会政策包括公共服务,医疗等政策的制定一定的参考。

文献综述:使用聚类分析来分析人口老龄的国内文献并不多,林琳,马飞的《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1]和李津的《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2]都只是关注了地区性的老龄化问题.谭姝琳和贾向丹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3]衡量老龄化的指标过少并且数据时使用2008年的。杜肖俏和王连峰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聚类分析》[4]也存在数据的过时问题,使用的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其中一个衡量老龄化指标“过去十年平均老年人口增长量”不十分适合。本文试图选取比较合理的聚类变量和聚类方法[5],对我国各省,地区和直辖市老龄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希望能对全国老龄化水平进行一个相对科学的区域划分和整体分析。

变量设计:样本的选取来自全国31个省,地区和直辖市,本文选取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老龄化指标分别为:1.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少儿人口(14岁以下)占总人口的比重3.老年抚养比4.少年抚养比5.老少比6.年龄中位数分别设为x1~x6。数据来源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2014》。其中能反映老龄化指标的“过去十年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由于统计年鉴上的统计断档一年所以无法得出,给予剔除处理。

X1: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2: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3:老年抚养比;X4:少年抚养比;X5:老少比;X6:年龄中位数。

聚类结果及分析:为了消除不同的计量单位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Z分位数,然后运用ward最小方差法对已经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如下的分类结果,当d取7时分为3类。

第1类地区为:吉林、黑龙江、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西、福建、内蒙古、辽宁、江苏、北京、天津、上海,规模为14。

第2类地区为:重庆、四川、山东、湖南、安徽,规模为14。

第3类地区为:江西、河南、海南、甘肃、云南、广西、贵州、宁夏、新疆、青海、广东、,规模为12。

根据分类的结果在下面表1中对比衡量老龄化的指标的均值

第一类地区的65岁老年人口比例为8.195%属于第二高,但是老少比则是最高的并且年龄中位数也是最高的,老年抚养比和少年抚养比处于中等地位,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而这类地区基本包括了例如北京、天津、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通常都比较严峻。由于经济发达使人们生活、医疗水平提高所以老年人口寿命增长也是造成老龄化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宽裕,所以这些地区应该加大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和医疗。并且这类地区的少儿比和少年抚养比是最低的,表明在这类地区急需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来减轻老龄化。

第二类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502%是三类中的最高比例,老年抚养比也是最高的,说明当地劳动力赡养老年人的负担重,年龄中位数达到33.05接近最高的34岁,少年抚养比也明显高于第一类地区,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应该是最严重的。观察到这类地区属于人口基数大,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这类地区的少儿比例也是比较高的,有点类似与中间小两头大的状况,当地的青壮年负担重。所以这类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医疗水平应及时跟上去。

第三类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最小,达到7.4%。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也最小,其中年龄中位数更是只有24.97,低于30岁。而少儿比例和少年抚养比则最大,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状况最轻。并且这类省市绝大部分都是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可以加大对少儿的经济投入。而且,这一类地区的总和抚养比是三类地区中最高的,因而对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和财政的压力也是相对较大的。

P值也就是显著性都接近于0,说明类别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老龄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均比较严峻。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大致可分成3类,政府应根据3类地区的不同状况来制定不同的政策。

本文的不足有:年龄中位数的计算。本文根据的公式是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人口总数)/2-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中位数组的人口数}×组距

这个公式算出来的,而实际上现在对于年龄中位数的算法有学者提出了可能更精确的算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深究。

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采取加入医疗投入,耕地和人口流动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加入可能更加能反映我国特殊国情下的老龄化。(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9

[2] 李津.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4.3

[3] 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篇9

[关键词]老龄人口红利;释放原则;主要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11

我国劳动年龄上限较发达国家平均提前5~15年,伴随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老龄人口红利释放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重点。当前我国已飞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即为老龄化。[1]研究表明,中国老龄化率将于2050年达到30%以上,并将一直持续至21世纪末①。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我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验。[2]针对这一状况,笔者通过对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并从我国社会现状出发,提出在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渐进式推进以及分阶段改革的释放路径,为我国未来相关政策的铺展打好理论基础。

1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依据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红利测算方法主要有数据分析和模型计量这两种,分别以人口抚养比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测算依据,其中以人口抚养比最为常用,指计算非诙人口数占劳动人口数比例描述社会劳动人口的人均抚养负担。[3]笔者将根据已有文献资料,说明现存老龄人口红利的规模并对其现状做简要分析。

11我国人口红利现状简述

国家统计局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式转变成老年型,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0%②。在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1%,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8年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1243%和846%,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47%。

12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测算及结论

本项目成员袁婧怡、林艳F采用人口抚养比分析法构建模型,选取2015年静态人口结构作为基础数据,分别计算四个劳动年龄上限下我国未来二十年的人口结构,并通过改变劳动年龄上限后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释放的状况得出具体结论。根据测算结果,2015年劳动年龄上限为女50岁、男60岁时,人口抚养比为644%,老年抚养比为372%,若退休年龄延迟到男女皆为65岁,人口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下降到37%和143%,逐次提高劳动人口年龄上限可有效降低人口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达到释放老龄人口红利作用。若我国将劳动年龄上限由目前女50岁、男60岁逐步提高至女55岁、男60岁,男女皆为60岁和男女皆为65岁,到2035年,以上三个延迟退休阶段将分别释放465286万人、445925万人和1177074万人的劳动人口,释放出总共将近2亿的劳动人口。

综上所述,我国潜在劳动人口数量巨大,合理进行释放势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不容忽视的贡献。由此,本文将对释放老龄人口红利的路径和措施进行充分研究,建立相关的法律政策,以便充分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

2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人性化原则

由于需要对新角色和新生活进行适应,大多数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老龄人口无法立即适应当前生活。并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许多老龄人口已然保持着较高的身体素质水平。政府应在尊重人、满足人的前提下,根据老龄人口特有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和岗位,以充分挖掘老龄人口身上的智力上、经验上的潜能。可通过开展老年心理健康课程鼓励老龄人口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经济增长。

22政府诱导性原则

我国的退休政策已实施多年,且大多数劳动人口已经适应原有退休政策,不愿在达到规定劳动年龄上限后继续工作。因此,国家需对群众思维循循善诱,改变其现有思维模式,同时实施优惠政策,增加其延迟退休意愿。可以通过如规定养老保险的最低交纳年限,给予延迟退休时间长的员工较高的养老金标准;在延迟退休期间进行税收激励,对自愿延迟退休年龄退休的员工的收入减少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自愿延迟退休的劳动人口基于医疗、交通等方面的社会福利等政策诱导劳动人口进行思维上的转变,逐步接受劳动年龄上限的提高。

3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主要路径

31渐进式推进

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将释放大量劳动力,同时还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据研究分析,有更高的学历背景的男性更加不愿意延迟退休。[4]此外深度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大,因此,轻度延迟退休更有利于解决养老金亏空、弥补人口红利缺失。[5]因此,延迟退休政策应适应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人民意愿和国家社会实际情况,走循序渐进的道路,一是在制定政策前多听取民众意见,制定出符合人民意愿的政策;二是逐步推进,不能着急;三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应对不同情况。[6]

32分阶段改革

推行过程中在时间上要逐步推行,在空间上要优先实行于发达地区;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保证推进改革的同时保证社会稳定。为了有效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需建立和完善新型退休政策,鼓励具有劳动力能力的老龄人口继续工作。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制定于20世纪70年代,即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而我国当前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583岁,女性为524岁③,低于规定退休年限。从全球角度看,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许多国家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如美国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7][8]考虑到我国现有退休年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因此,推行政策应该与时俱进,分阶段进行延迟,避免产生就业压力,以便更好开发老龄人口资源,减缓社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9]

注解:

①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年。

②以下数据除特殊说明外,数据来源皆为国家统计局并由作者整理得到。

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年)》。

参考文献:

[1]沈年耀,孙木兰论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J].襄樊学院学报,2005(4):39-43

[2]万芊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促进研究――基于上海市的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13(6):114-117

[3]周渭兵未来五十年我国社会抚养比预测及其研究[J].统计研究,2004(11):35-38

[4]李琴谁更愿意延迟退休?――中国城镇老年人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5(4):119-128

[5]邹铁钉普遍延迟退休还是分类延迟退休――基于养老金亏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动效应视角[J].财贸经济,2015(4):134-145

[6]胡晓义渐进延迟退休符合我国实际[J].新华每日电讯,2013(12).

[7]王晔美国是如何调整退休年龄的?[N/OL].(2012-07-03)[2017-04-09].http://view163com/12/0703/08/85FOHDLN00014MO9html

篇10

一、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养老设施建设及医疗设施建设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依然处于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国家阶段,无论是养老设施还是以老保障体系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较为完善的水平;同时由于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多数老年人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持其长期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尤其是我国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群体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必须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

二、与我国老龄化特点相关联

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这是我国老龄化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我国政府提供大量的养老居住场所并快速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但这样的需求又是以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短时间内不能较快解决的问题。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共有38060个,床位266.2万张,仅占老龄人口数量的1.59%,与国际通常由4%-6%的可供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的情况相差较大。因此我们提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的居住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老年人自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来弥补养老机构的不足,这才是我国快速解决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的正确途径。

三、与我国老年人的意愿相一致

篇11

关键词: 老年人

紧急呼救

产品

开发

一、老年人年龄的界定

人的年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日历年龄、生理年龄、角色年龄和心理年龄。从生理学角度考察,进入60岁以后的个体,各种生理功能以及神经、消化、泌尿、循环、呼吸、免疫和骨骼等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而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个体进入60岁以后,其人生体验和社会角色等事实上都进入了不同于以前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此,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把60岁左右作为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我国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中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全球人口老龄化是毋庸置疑的现实。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或即将进人老龄社会。我国在1999年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人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是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为1998-2005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指标。第二阶段,从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21 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2050年继续上升到30%。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受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成立后持续近10年的中国第一次出生高峰因素的影响,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40~59岁人口数量较多,当这部分人在未来20年时间内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也将呈现出持续快速的上升趋势。

其次,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由于经济发展,生存压力的减小,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使得整个老龄化结构将会向高龄化发展。

第三,家庭结构小型化与空巢家庭的增加。

第四,农村老年人口形势严峻。

第五,老年人口文化素质迅速提高。以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南京市为例,2000年时老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为41.1%,预计到2020年将急剧下降到12.5%,而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与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也将由2000年的28.6%、13.9%、8.8%与7.8%分别提高到2020年时的29.4%、27.9%、21.4%与8.6%,其中初中与高中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第六,老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现在的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老年人的健康程度更高,受教育时间更长,而且经济状况也更好,因而存活的时间将更长。

第七,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之后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即“先富后老”,因而具有为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要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前到来,增加了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难度。

三、我国老年人文化水平及经济状况分析

(一)老年人文化层次分析

根据南京市独居老人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独居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文盲半文盲)与小学文化程度的独居老人占独居老人的四分之三(74.5%)。而且,男女独居老人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性独居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性独居老人的受教育程度。以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南京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城市,情况尚且如此,就全国而言,老人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教育程度的老人做占的比例将会更高。

以2009-201 9年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为例,出生年份为1949-1959年,正好是建国的初期,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本应接受良好的教育却因而荒废了。由此可以看出在1 949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年龄越大则他们在年幼时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因此教育对于老年人的影响也就越微弱。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会有所提升,老年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在未来的十年中,我国拥有相对高学历的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不可能有显著的改观。

(二)老年人经济状况分析

1、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分析

通过对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的本质分析,可知,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老年人的养老消费的收入来源于前期劳动的剩余产品。本质上是老年人自己给自己提供养老收入。其实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一直是我国老龄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的劳动收入及离退休金收入。

从工业发达国家来看,老年人口的收入主要是社会保障金和退休金,其次是劳动报酬、个人财产收入和储蓄金。美国财政部在1 993年调查发现退休人士的生活费用来源有:23%来自社会保障金、19%来自退休金、32%来自个人储蓄、24%劳动收入、2%来自其他。在我国,老年人口收入主要有退休金、家庭内部转移到收入、劳动报酬,另外还有个人储蓄、财产收入和股利分红等。

2、老年人收入的城乡差别分析

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国老年人的生活费用中43.83%来源于家庭。2004年12月张明新等人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发现老年人口的第一位收入仍是“子女提供”,占61.6%;劳动收入占21.4%;由政府或社团提供的占8%;有退休金的仅占5.4%。

而另一份针对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南京市独居老人的调查显示:独居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退休金,其他的主要生活费来源依次为社会救助,子女资助,配偶遗嘱补助,亲友资助与企业养老补贴等。

从我国老年人银行储蓄也可看出城市老年人的不管是存款额还是存款率普遍要高于农村老年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存款的数量也在逐步的降低,尤其是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其实也从侧面表明高龄老人,由于劳动能力的丧失,收人将会大幅度减少,所以他们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将会增加,也就是说这些老年人在经济上缺乏安全感,所以在消费的时候更是万分谨慎。

四、国内外老年呼救产品开发现状

(一)国内外老年产品开发现状

西方很多国家由于老龄化出现较早,所以关于老年人需求的研究也相对较成熟,由此带动出现了一大批专为老年人紧急呼救设计的产品,这些产品带来以人为本的养老新理念。国外的产品无论从技术还是造型都走在前列。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数量都无法与当代中国相比较。我国对于老年人需求的研究相对较晚,老年产品更是滞后发展。从老年产品品类上观察,目前市场上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主要都是集中在传统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例如衣食、住居等,而且产品品种单一且档次不高。而紧急呼救方面,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产品种类很少且功能单一。同时从整个市场来看,专门为老年人提品和服务的企业和厂商也不是很多。

(二)国内老年人呼救产品匮乏的原因分析

1、设计因素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其产品品种很少,大部分企业都把大众消费产品作为开发设计的主力,而忽视了老年产品的开发。或者更多的企业采用的是模仿和抄袭的方式,使得老年产品外观设计人才的严重匮乏,一些从事这个设计行业的人员也急需要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创新更多,更有特色,更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2、缺乏系统研究

现有的对于老年需求的研究主要是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而中国关于老年需求的研究起步较晚,也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尤其是老年呼救系统。除此以外对于老年产品的人机工程学研究也很少见有著作,老年产品的设计方法也没有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所以老年产品的开发很难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

3、产品功能不合理

产品设计的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外观造型上,产品的功能设计同样要体现以老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现有的很多产品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设置了名目繁多的功能,而没有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因而也违背了人性化的设计初衷。

4、市场因素

现有很多老年人呼救系统产品技术含量低,开发商所获利润空间很小,所以这也是导致该类产品发展速度放缓的原因之一。许多企业都处于观望态度,尽管他们对于向老年用户提供自己的产品也非常感兴趣,但是仍宁愿先看看其它的公司是如何发展的,然后再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国内急于求成的市场因素导致我们总是模仿国外品牌产品的影子,而不敢大胆创新,也是国内不能发展自己老年人产品品牌的原因。

五、小结

篇12

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情况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达到高效率的应对。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对象的公众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统筹老年物资保障与老年精神保障,统筹老年福利事业与老龄产业,统筹敬老道德建设与老年法制建设,一定可以做到让未来所有的老年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每一个老年人的吃、穿、住、医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问题保障制度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一)中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数最多的国家。由于计划生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将降为1/7。然而,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快速增长,在本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老龄人口总数仍将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中国今后50年内的老龄人口数仅受这一时期内死亡率的制约,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将从1990年的0.67亿增加到2030年、2050年的2.32亿与3.31亿。

(二)老龄化增长速度快

按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从2001年到2100年的100年间,可以划分为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的将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2.37%。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由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进入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三)城乡老龄化水平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所在。

(四)地区之间老龄化状态差别较大,分布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老龄化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此外,我国农村生育水平高于城镇,欠发达省、区的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决定了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低于城镇与发达地区。目前,上海、浙江、北京等发达城市与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比较高,宁夏、青海、新疆等不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较低。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大量青壮年人口迁移流动到城镇及发达地区务工,未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分布状况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即农村老人比例将高于城镇,相当一部分欠发达省区的老人比例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其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历史机遇。

(一).社会保障压力日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尚未达到保障全体老年人口的水平,特别是广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能力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关系到全面建高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技术创新和进步

自然生物规律的作用,导致体力下降和脑细胞减少,因此,老年人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而当今世界信息发达,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老年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处于相对老化的不利地位,从而给科技创新和进步带来不利影响。其次,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大幅度增长,可能使投向科学、教育、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减少,从而使技术更新的步伐放慢。

(三).老龄伦理问题突出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口绝对量增加和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主要由于老年人口增加,资源在社会和家庭不同代际之间分配和转移,需要在观念上认同,使各代人都不受到伤害和都能得到公正对待,以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和“代际和谐”仍然需要时间。在观念上没有得到认同的情况下,基本伦理原则便不能得到有效遵循。近年来涉老案件呈增多趋势的现状也反映了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广泛的。

(四).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将在人口机遇期里体现得更加明显

如果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那么最严峻的挑战则集中体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特别是经济能力不足。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逐步增长的长过程发展起来的,它们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时,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正在建设小康社会远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就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对于出生高峰时代出生的即将步入老年期的人群,其庞大的数量将给我国原本就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带来更大的压力。

(五)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滞后存在矛盾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日趋完善,但是我国社会发展明显落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更严重落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因此加重了转型时期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这既是以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保障”观念的典型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决策者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缺少必要的制度准备。

(六)发展新的老龄市场提供了条件

人口老龄化为积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建设新的适合于老龄人口的市场,切实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以及文化需求,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新的老龄化消费市场包括诸如老龄人口健身馆、老年人的娱乐场所、老年人的消费品消费市场、老年人的食品消费市场等,这些都是适应老年化的社会提供的机遇。

四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如何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仅靠政府采取扩大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手段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应大力发展老年产业。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老龄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引导老年需求。

老年人口消费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其商品和服务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性。老人的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由于市场日益成熟,市场逐步细分,老年人特定的需求必将形成愈来愈鲜明的老年特定市场,并以此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和成熟。

数千万低龄的老年人,是一支智力型、经验型的人力资源大军。适合老年人继续做贡献的职业也很多,如教育、科研、卫生、文化、旅游、信息、咨询、评估、文秘等行业,都可以让老年人继续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

(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法定退休年龄一致,这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为了体现照顾妇女、照顾艰苦、危险、特殊工种、岗位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别给予规定5~10年提前退休期限,在这个期限内由他们自主选择退休时间,养老金视同正常退休发放。或者是采取适当的经济杠杆,有条件、有限制、有折扣(养老金)地允许一部分干部职工提前退休。并采取奖励措施,鼓励高级知识分子、紧缺人才推迟退休。再者,在一些行业、工种试行半职半薪制,允许有需要的职工不全职、不全年上班,相应减少薪酬。同时,对因伤残、疾病丧失劳动能力而申请提前退休的要严格审查、严格把关。

(三)借鉴国外的有用经验

一个国家的养老模式是伴随着本国老龄化趋势以及老人的需求取向逐步建立起的,一个国家的养老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一个时期也并不只存在一种养老模式,一种养老模式也可以转化成几种而同时存在于同一阶段。

养老模式的多样性在日本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日本,无论是“在宅服务”、“旧托护理”还是极具特色的“远距离护理”,都体现了日本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养老模式的多样性,使得日本的老年人有选择性的养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养老负担,使得养老服务趋向规范化和人性化。虽然在我国已经有部分城市进行了诸如“居家养老”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这些仅仅是初步探索阶段,在这些养老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实践。

要预防和延缓老年疾病的发生,我国有许多老年人患慢性病,有些老年人还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老年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因此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发展壮大社区的医疗保健队伍,加强老年常见病的防治指导,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帮助老年人树立现代健康观,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投资意识。

(四)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现行的制度办法进行调整、完善,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模式。当前的养老金体制是基本养老保险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混账管理。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基本养老部分不超过工资的20%,个人账户不超过工资的6%,其余部分由政府承担。从目前情况看,每年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还在不断加大,因此将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面对21世纪的战略新机遇,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国家级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正在进行当中。这次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注重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入、系统地对中国人口的数量特别是结构、质量和分布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并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熊必俊研究员认为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使之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趋向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既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篇1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减少,同时,年长人数量增加而出现老年人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基本上是将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某地区或某国家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老龄化发展快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透露: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图1显示了1982年到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化人口的增长状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11年,我国老龄化态势发展迅速。例如,在1982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4991万人、4.9%,在2002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9377万人、7.3%,然而,在2011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12288万人、9.1%。在30年间,增长率约为146.20%,平均增长率约为4.873%,很明显,我国老龄总人口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一、农村与城市老龄化人口现状对比

首先,从老龄人口数量上看,在各个年龄段中,农村老龄人口比城市老龄人口多。例如,在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89岁、90-94岁和95-99岁时,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分别为3309758人和1491823人、2365669人和1017491人、1851058人和868098人、1355747人和621766人、771285人和333147人、326641人和133128人、87601和36178人、18110人和7950人,农村老龄人口约为城市的2.2倍、2.36倍、2.13倍、2.18倍、2.32倍、2.45倍、2.42倍和2、28倍。从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看,在各个年龄段中,总体来说,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要高于城市老龄人口比例。例如,70-74岁,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为18.35%和17.92%;85-89岁间,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为3.24%和2.95%。

二、农村与城市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对比

说明:劳动收入为居民劳动所得,养老金为离退休养老金,保险金为失业保险金,保障金为最低生活保障金,财产收入为财产性收入,家庭供养为家庭其他成员给予的资助。)

从图3可以得出:1.农村和城市老龄人口的劳动收入分别为4154038元、298361元,农村约为城市的14倍;2.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离退休养老金分别为463789元、2990182元,城市为农村的6.5倍;3.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别为452284元、105310元,农村约为城市的4.3倍;4.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财产性收入分别为18879元、30788元,农村约为城市的0.613倍;5.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从其他家庭成员获得的收入分别为4816425元、1011831元,农村约为城市的4.76倍。虽然农村老龄人口的总收入现状比城市的好,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差异性以及经济全球化冲击等条件,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收入潜力下降,所以,为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探索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

三、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措施

在老龄化背景下,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经济不均衡发展所导致的各地区生活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的身体素质、农村社保体系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农村老龄化人口从其他家庭成员获得收入的持续性、环境风险和物价风险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等。针对以上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有:

1、加大制定与出台差异化的政策与措施。我国相关部门应依据不同地区农村老龄化现状,科学与合理的给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强大的资金支持,并对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定期审查、评估与修正,切实的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优化支农政策体系,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此外,加强对建设和执行农村社保体系的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为地方金融机构提供优待政策,扩大地方投融资的范围。建立和培育多层次、多元化与综合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调整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地方金融机构对农业支持的覆盖面。我国政府应当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3、加大对趋于老龄化和老龄化的农村居民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建立农民就业和社会需求相衔接的体制与机制。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重视示范效应和改善农村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村与市场互动的信息服务体系网络,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4、加强农业保险的预防体制在农业收入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积极的倡导和鼓励农民给自己的农作物买保险,当损失发生后,政府可以给已经买保的农户和保险机构一定程度的补贴。5、当地政府适时的、适当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储蓄投资于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应将融资合理的投资于当地的实体经济。另外,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农产品期权与农业风险基金帮助农民多渠道的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老龄人将农忙过后的时间投入到当地民俗文化传播和民俗工艺品制作中去。例如,在农村建立手工艺品制作小团体,然后,定期集中收购与销售,这样,老人们可以通过闲暇获取一些额外收入。

[参考文献]

[1]王睿,蒲勇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2]王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决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变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

[3]王春超.加增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J].经济科学,2004(1)

[4]刘小林.关于新时期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J].消费经济,2005(2).

篇1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财政 社会保支出

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14年年底,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大于60岁的人口已经占据了2.2亿,也就是说几乎占据了近16%,并且2015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评判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主要依据是该国家居民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数占据了该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或者大于65岁的总人数数量占据总人口人数的7%以上时,则说明该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根据有关的准确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会不断加重,预计在2050年左右会达到最大值,如下图所示。

根据有关数据,在我国的现有老人中,独居老人要占据一半的人数,并且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照顾的,即失去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的老人要占到3千万人以上,因此国家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可以继续良好的生活必须要加大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决定一国人口模式情况的因素很多,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历史采取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基数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是未富先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20世纪,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十分高,社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国家积极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该项政策实施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很快的进入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不可避免的加快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是快于国家进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人均GDP方面看,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的都是先富后老的行列中。这些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时候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数据显示,根据国际标准来看,我国在21世纪刚开始就正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当年的人均GDP仅仅是1041.5美元,在同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不及美国和日本的4%。到了2012年年底,我国人均GDP虽然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增加了6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大。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并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样的速度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十分的大。

二是出现老龄化现象地区间的差异大。由于我国人口地区分布数量差异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老龄人口数量的地区差异也会较大。 从宏观地区角度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数量较多,老龄人口也相对较多,因此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最为明显。西部正好相反,人口密度不断减少。虽然留守老人较多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和西部近年来依托国家的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人口老龄化也开始向中部与西部进行转移,但是由于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总体差距过大,因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仍然相当明显,如下图所示:

三是自然增长率下降,高龄化现象显著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不断下降。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近十分之一,即使21世纪初期有轻微的回落,但是总体呈下降态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最主要的影响是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21世纪初期至2012年间,人口出生率从14.03%下降到12.1%。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以及食品监督力度的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总体也不断变化。

由上分析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的态势,虽然中间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结合人口出生率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相当大,但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多,高龄化现象就会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不可避免的加重国家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针对老人生活方面的支出,从而会进一步加大国家的财政负担。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加重财政负担。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行政事业单位中达到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退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用及退休工资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并且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没有社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会带来很大规模的财政支出。

(二)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加重财政负担。在当前我国的企业中,企业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和企业支付。企业人员中老龄退休人口的增多会加大财政为这些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不计入纳税范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三)医院卫生财政负担加重。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的配套的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压力也会增加。老年人口是我国医院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发病的概率是中年人的两倍之多,是年轻人的四倍之多。根据我国当前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老年人进行医疗费用缴纳时有相当大的优惠,其差额由国家财政补助,当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进行医疗费用的补贴也是对应的不断在增加。

(四)老年福利服务的财政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加大对老年人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设施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发展的态势呈十分良好,但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的增长力度要大于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从另一方面考虑,老龄人口日常生活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因此简单的资金投入并不足以提高老龄人口的是实际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对于老龄人口的精力投入还需要增加,因此对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还有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社会福利机构的主办方式以民办为主,但是财政方面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张时飞(2009)在研究中指出,当前情况下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财政补助可以按照床位需求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财政计算,如果每个福利机构的床位为计算基数,每个床位给予国家补助一万元,则需要财政支出补助约为250亿元。

三、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的政策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压力是当前财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科学的减轻社会保障方面财政支出的负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政策研究方向。为了促进社保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一)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报告内容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逐步增强社会公众救助能力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同时着重关注社会基本养老,人民医疗卫生情况,以及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并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时汇报老龄人口的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尽快扩大社保覆盖面。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社会保障情况来说,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效并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根据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多为城镇居民,而中国的城镇居民只占到中国的人口的小部分而已。大多数的农村人并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一直无法提高上去。

根据这一情况,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即将带来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负担的重要步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层次分步骤地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的推广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逐渐纳入更多的居民进入社保体系。

(三)提高人们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导致国内很多人缺乏积极的参保意识,一旦公众没有参保意识就会忽略社会保障系统的作用,从而无法积极配合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更无法对于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积极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人符合当前建立的老龄人口养老保险体系的标准,却因为缺乏相应的参保意识从而不去参加老龄人口福利保险等。对此,为了防止以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负担过重,国家可以有意识的先去积极宣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

(四)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作用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不管从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程度与社会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单纯的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相应的政策来提高财政在其中的作用力度以及提高财政在支持社会保障工作过程中的利用效率。

首先可以完善财政支付结构,根据各个地方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财政社会保障的专项拨款,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财政拨款大规模,少利用的现象出现。其次是培训一批优秀的财政管理专业人员,在地方财税体系中进行良好的社保保障支出管理人员培训,从而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力度,有利于高效便捷的使财政支出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后,在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群众中进行适当的宣传与教育,让当地的老龄人口充分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和及时参与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从而为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中的发展过程可以一帆风顺,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 2007(10).

[3]周太彤.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J].社会 福利,2006(7).

[4]胡明坤.做好社区老龄工作构建社区和谐社会[J].新疆农 垦经济,2007(2).

[5]姜向群,万红霞.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提出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