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9 11:20: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
一、前言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在总人口当中,年轻人占比减少,老年人占比增加。老年人主要是指年龄在60或65岁以上的人,国际上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超过10%以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或7%以上的65岁以上老年人,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老年人空巢化、失能化、高龄化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因而社会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结构调整、体质转化的重要时期。而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也非常严峻,为社会发展进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既是社会大众的期盼,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际标准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我国当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经超过12%,预计每年增速将达到3%。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17%,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30%。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当前的城乡老年人口分布、老年群体状况、家庭结构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传统的三代同堂式家庭占比逐渐降低,“四二一”结构家庭比例逐渐升高,老年人独居情况较多,因此老年人会感觉到愈加严重的失落、孤独、和被排斥感。一方面需要子女亲友给予更多的陪伴,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同辈互助关系,缓解感情孤独。
目前,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纯老年人家庭占比约为43%左右,同时高龄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73岁,8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1600万,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年人数量将超过1亿,在全世界高龄老年人中,占比将达到25%。在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增速往往最快,我国高龄老年人增长率平均增速已经达到5%以上,远远超出所有老年人口平均增速。当前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发生倒置,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通常高于农村,而在我国则正好相反。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超过城镇。对于农村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要远大于城镇。此外,老龄化的情况已经超前于现代化,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等,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在养老保障制度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充足的养老资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使得抚养结构发生了改变,本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就比较晚,而养老金缴纳者大量减少,养老金领取者大量增加,使得养老金供需面临较大矛盾。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在医疗卫生资源消费中,老年人是重要的消费主体。然而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总体不足的问题,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政府投入力度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升,给医疗保障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独居、病残、高龄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照料护理服务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不过,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床位数严重不足,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迟缓,服务能力也较为不足,因此,国家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照料及护理服务。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化服务管理要求,已经难以满足。随着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而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仍存在较大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社区应当对老年工作机制进行大力建设和健全,并致力于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对老年群众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老年活动项目的组织提供、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因此,社区服务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点工作。
四、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经历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老龄化进程又十分迅速,因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并不客观,社会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基于此,应当针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不断提高老年人服务于保障力度,从而实现社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养老保险也被称为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国家按照规章制度对退休或者达到法定年龄的老年人给予资金的补贴。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其一,养老保险是在规定的范围中劳动者与退休人员所享受的政府补贴,这里所讲述的规定范围是指劳动者按照法律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且符合养老待遇的城镇职工。其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能够保障职工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具备基本的生活补贴,具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其三,养老保险往往需要社会保险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以此实现保障的基本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激增退休费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离休退休职工的费用逐渐上升,在2001年突破3000万元,2003年突破4000万元,截止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近7000万元。之所以导致全国离休退休职工费用上升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是离休与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11年退休人数超过3000万人,2013年则超过5000万人,2014年则突破7000万人。每三年便会增加3000万人,导致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另外,在近几年时间间隔产生缩短的现象,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人。其二是每年每人的退休费用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500元到今天的4000—5000元,可以得知退休费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与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上升,对国家财政而言带来威胁与阻碍。
2.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本的筹集方式发生变化
从整体角度分析,人口年龄与基金的筹集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人口年龄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模式会导致养老金支付、收缴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致使养老金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自21世纪初国家便颁布了相应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制度,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方式也从原先的现收现付转变为部分积累,这种筹集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金额,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积累资金。此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老年人的数量多、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老龄化地区城乡差异明显等因素,导致积极转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其中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转变中需要进行一定基础的基金积累,从而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稳定发展。
3.人口老龄化致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数量比较多,受到资金增加、覆盖面积困难基金缴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不足现象。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扩大,从上个世纪150亿元到21世纪10000亿元,可以明确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另外,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伴随着隐形债务支付高峰期的来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还会有所扩张。所以,为进一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有序发放,国家政府需要对缺口资金进行弥补,加大资金投入,否则会导致出现严重财务危机,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4.人口老龄化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制的构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职业教育 挑战 机遇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指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增加的过程。由于城市地区经济水平及医疗水平较农村地区好,所以城市居民的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占全国总人数的四成左右,在未来20年里将会突破六成,这就意味着我国城市地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老年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社会的一个趋势,职业教育需要就当前社会现状调整自身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凸显,我国在政策上开始鼓励老年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会推动涉老服务业的发展,更能够让许多老年人接受再教育,获得再就业,从而减缓社会压力。但是,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涉老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诸如养老院之类的服务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第二种,涉老服务人员。其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精神慰藉以及良好的沟通等服务;第三种,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这些往往都是临时性的。就上述三种涉老人才类型来看,其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前提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涉老知识和服务知识。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就业人员对老年产业的认识不足,所以一些高知识结构的人才甚少进入此行业,从而导致了我国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经验技能不足,服务人员大多为农民工,其对养老服务的认识也仅仅止步于生活照料。加之,这些人员没有强烈获取再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了我国老年产业发展极不成熟。
(二)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不符
虽然目前我国鼓励涉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产业刚刚流行于市场当中,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建立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当前我国涉老职业教育从专业建设、科研水平以及培养体系等方面都依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甚至仍然有许多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涉老职业教育这一科目,从整体来看,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严重不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由上可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找到职业教育突破人口老龄化屏障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年龄后延,急需职业教育辅助就业
受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我国实际劳动年龄将会逐步后延,这些后延的劳动者社会经验历练充足,且有劳动欲望,如果进入老年产业将会整体改善涉老人员知识水平低的现状。如果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对此类劳动者的吸收和招纳,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其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针对这一空缺提供相应的教育,使这一部分的劳动力能够继续为社会服务。
(二)老年产业的兴起使得市场就业需求增加
老年产业主要是从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为老年人提品及服务的一个产业部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凸显,老年产业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对于此类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这样也会带动人口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是为受教育人群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迎合了老年产业迅速发展、相关人才亟待扩充的市场需求。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社区人力资源的辅助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有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之这些劳动力人口还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责任,如果单靠他们来承担老人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依然还很低,需要有专业化的家政服务或照料服务人才来为老人营造更细心、更舒心的居家养老环境。而这些专业化的社区人力资源需要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机构予以培养。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通过上述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及机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
想要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关于涉老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并将其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系,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传达给受训的每个学员,让他们了解到该行业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往该科系职业教育成功案例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及财政扶持状况分享、老龄化趋势的必然性分析等使接受涉老职业教育的人群能够在该行业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期望值。
(二)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一直困扰我国社区人力资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向前发展的一大阻力。想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及地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加大,以切实保障涉老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有充足的资金;第二,社区财政支持。涉老职业教育不可能完全靠国家及地方财政拨款,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社区财政支持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涉老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
涉老职业教育不仅要依靠个人、社会的力量,更需要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以实现涉老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以及权威化。因此,加强涉老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将是对涉老服务未来发展在制度和法律上予以了肯定和保护。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就国外先进且相关的立法经验进行借鉴,以确保我国法律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四)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
未来我国涉老职业教育需要积极拓宽教育的范围,以迎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说:第一,重点强化涉老服务理论知识以及规范化服务礼仪的培训。由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涉老服务人员大多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虽然我们在致力于改善这一问题,但是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因此,在对涉老服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之时,要让其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规范化服务,从而在基础学习上予以提高;第二,学员年龄要拓宽要求。由上可知,我国劳动年龄是逐步后延的,许多年龄较大的后延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以后,也可以引入到涉老服务行业,而且此类劳动力在心理上能更接近于被服务人群,未来工作也更好开展。而且,这种相当于老年人自己服务于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极大地缓解涉老服务的压力;第三,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就基础教育项目、闲暇教育内容、文艺生活情趣教育内容、家政组合管理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以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从理论化层次上升到实践性上,让涉老服务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予以直接借鉴。
(五)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人口老龄化现状不仅要求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更要求了针对涉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辅助一部分人进入老年产业。相对于让众多青壮年进入这一行业,笔者认为,可以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采取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老年人进入老年产业及涉老服务行业实现再就业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解决了老年人老无所长、老无所依的状态。
总结
总而言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且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上予以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俊山,尹银.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王延辉,宋殿娇. 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挑战和启示[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新疆 产业结构 人口老龄化
新疆是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近几年来在党与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消费发生变化、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涵义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我国采用的是2003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具体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总之,现代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总是同各国的工业化或工业的现代化过程相互联系。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新疆远离全国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新疆多民族杂居,经济、社会、民族和人口本身发展的特点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
新疆人口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008年中国社科院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新疆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但是,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开展的时间晚于全国其他多数地区。汉族人口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直到1988年才开始进行,并且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是比汉族多一胎的政策。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使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对于内地大多数省区要慢得多,使得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内地相比相应地小些,这对于新疆应付未来老龄化的挑战是有利的。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调整对策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劳动者队伍整体的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变迁等,这些最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加重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积累,同样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导致社会对老年保障服务的需求强烈,会使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娱乐消费中,这将给生产领域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前景。目前新疆老龄化程度较低是比较有利的。新疆总人口距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时期。在这段期间,可充分借鉴我国在解决老龄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把人口老龄化给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客观上要求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针对老年人群的服务产业,第三产业是老年消费最集中的产业,从消费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将产生超强需求。其中:
第一,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产业必须加强;
第二,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第三,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医疗保险
前言
人口是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社会实体。自建国以来,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在1982年以前,大多数人对这一概念是闻所未闻的,直到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老龄化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从联合国文件中引进并一直使用至今。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由于近年来计划生育的实施,大约在2013年人口总数增加缓慢,因此,随着老年人口总数不断地增加,而有效劳动力人口总数不断地减少,我们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研究。这种一种不可逆的人口结构改变,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探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概述
1、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成为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上看,当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还很不够,此方面的文献很少。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关于人口老龄化与消费、投资、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结果。钟若愚(2005)提出要从劳动力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考虑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另外,也有一些文献从劳动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上升,而不同年龄层的劳动力本身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同时,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总供给下降,将诱发各部门的技术创新,提高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2、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不是数量概念,而是结构比例概念。从1949年后进行的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自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开始,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就持续升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按照国际标准,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1883万人,占8.87%。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1、中国三大产业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自1990年以来我国三产业所占比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通过比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可以看出:1990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7%,到2014年,所占比重下降到9.2%,降低了17.5%;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90年的32.4%增长到2014年的48.2%,增长了近16%;而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在40%-50%之间波动,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比较平稳。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人口老龄化对于产业的影响
人口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最终主体,它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供给和需求方面体现出来。从最基本的层次来看,人口结构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需求结构,从而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状态。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其中婴幼儿(0-14岁)的人口不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地下降,而且在绝对数水平下都不断下降;15-64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先增加然后降低,呈现U型;老年人(65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的上升。因此,在以后的时间中,我国的婴幼儿产品的市场需求会降低,用于服务于青壮年的市场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然而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会增加。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对于婴幼儿和少年的产业需求会降低,而对于老年人的产业因需求的会增加,其发展机会也比其他产业机会大,所以,人口老龄化是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
三、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途径
产业结构的本质是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反映为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各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和比例关系的内在因素包括各种要素的比例和配置关系、使用的技术效率等。老龄化将通过供需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间接地影响到这些因素,从而影响各种资源、要素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分布、配置和使用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带动老年的形成和老年产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将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数量增多,为老年市场的形成提供的基础条件,由此导致老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2)促进现有产业结构的长期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转向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主,使供给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
四、实证检验
在借鉴上述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在Raiser(2003)得出的基准产业结构模型中引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建立一个单一劳动力要素的三部门总量数理模型。该模型简单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影响,对于老龄化促进的产业(本文举出两个第三产业的两个行业:保险和医疗),通过简单的计量统计,分析老龄化对其的影响。
首先,需要定义人口老龄化程度指标。本文假设经济系统中只存在老年人口和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不参与生产活动,只参与消费活动。因此,人口老龄化程度可以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即:当人口总量为N,就业人口总量为L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为:Φ=N-LN(1)
就业人口将分别配置于三个产业部门,本文假设劳动力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具有完全替代性,同时不存在部门间的交叉就业情况,即每一个劳动力都只从事一个部门的生产。如果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部门的就业人口总量分别为L1,L2,L3,那么就业总量等式可以表述如下:
L=(1-Φ)N=L1+L2+L3(2)
在劳动供给方面,从公式(2)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提高的一个直接影响效应是减少就业总人口,即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在需求方面,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将导致老龄用品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促进老龄产业发展,而老龄产业主要内容多是在服务业。因此,人口老龄化将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养老服务业的需求的效应。
1、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与保险
本文采用Eviews7.0计量软件,对1990年-2014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与离退人员参与保险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y1=1.207x1-0.059(1)
t:53.68-35.37 ;R2=0.99DW=1.41F=2878
此方程在5%检验,此方程是显著的,即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与离退人员参与保险率呈正相关,即65岁老年人口比率增加1%,离退人员的保险率增加约为1%。即人口老龄化有助于保险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模型的怀特检验:nR2=7.57,P=0.02
2、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与医疗(医院个数)关系
老年人的患病率和人均医药费用高于年轻人,多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疗程长,预后差,费用大,因此,老龄人口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人群。由图可以看出65岁老年人口数量与医院个数整体上呈正相关。
运用Eviews7.0计量软件,对1990年-2014年65岁人口数量与全国综合医院个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y2=1.492x2+3905.661(2)
t:23.72-5.25;R2=0.96DW=0.53F=563
此方程在5%检验,此方程是显著的,即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与全国综合医院个数两列成正相关,每增加1万个老年人即可增加约3900个医院。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医院的个数,促进了医护人员的增加,有利于医护人员的就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模型的怀特检验:nR2=4.01,P=0.013
结论
现在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时刻,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也是非常的关键。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包括增加值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有效劳动力,促进再就业事业的发展,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有效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进而达到优化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效果。现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已经完成了调整产业机构和优化的第一个方面。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们必须给予重视,虽然人口老龄化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第一步完成,但是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对于产业结构第二步是目前我国所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但是人口老龄化必然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解雇且有利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在面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可以优化生育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合理大力发展老年产品,促进老年人消费,促进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第二步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率;抚养比;预测
对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发现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特征,预测研究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可以应对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为制定湖南省人口政策与规划、发展湖南省老年保健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也可以为发展老年人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对湖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及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人口学通常将人口总体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岁-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是否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追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其次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劳动就业制度、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差异,国家之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差别很大,就业者的退休年龄也相差很大。
尽管如此,世界上还是产生了对于一个国家人口类型划分的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口老龄化率,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老龄化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如果大于7%,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另外一个判断国家人口类型的标准和界限就是老化系数,即若一个国家或地区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二)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从人口老龄化率来看,我省1995年的人口老龄化率为7.1%。也就是说湖南省自1995年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湖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47%,即人口老龄化率为7.47%。而到了2006年,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率则上升到8.89%,比2000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抚养比来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的老年人抚养比是10.33%,2006年的老年人抚养比却高达12.00%,比2000年高出1.67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人口总数来看,根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湖南省的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601.68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453.29万人)增加了148.39万人,增长了32.74%。
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湖南省已进入老龄社会,且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迅速。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构成的某种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是随着我省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平均期望年龄的延长,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湖南省的老龄化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且会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倘若处理不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会影响湖南省整体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政府和企业的资金积累规模和投资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阻碍湖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影响我省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湖南省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老龄化速度增长迅速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湖南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总数是453.29万人,2006年则增至601.68万人,仅6年时间就增加了148.39万人,增长了32.74%,平均每年增加24.73万人,递增率接近4.9%。由此可见湖南省老年人口的基数变大,规模扩大速度很大。
自1995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当时的人口老龄化率为7.1%(按65岁及以上的老人计算),到2006年则达到了8.89%。11年间提高了1.79个百分点,老龄化率的增长速度很快。
这种现象反映了湖南省人口寿命的延长,也从侧面说明了湖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现象,湖南省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容应对。
2、湖南省各市州人口老龄化率的程度不一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化系数超过10%,也认为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湖南省14个市州都已经进入老龄化,但区域程度不一,湘潭市的老化系数最高,达12.62%,而岳阳的仅有10.22%。2000年湖南省的平均老化系数是11.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湘潭、益阳、张家界、常德、长沙、株洲、怀化7个市。
3、湖南各市州的老年人口数都有较大增长
图1表示的是1990年“四普”时湖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地区分布,图2表示的是2000年“五普”时湖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地区分布。可明显看出,老年人口数在30万人以下的城市有原来的4个减少为2个,即湘潭和株洲的老年人口数突破了30万。老年人口数在50万人以上的增至8个城市,新增加的城市为岳阳、益阳、怀化、永州。
1990年和200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数都在30万人以下的城市只有张家界、湘西自治州两个,尽管都没有超过30万人,但两个地区的老年人口数也都有所增长,张家界由13.93万人变为17.95万人,湘西自治州则由18.99万人增至26.5万人。早在1990年老年人口数就突破50万人的常德、长沙、邵阳、衡阳,老年人口也有很大增长,其中长沙、邵阳、衡阳三个地区超过了70万人,仅这三个地区的老年人口就占湖南省老年人口总数的31.14%。可见,湖南各市州的老年人口数都有较大增长。
4、湖南省的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状况
1995年湖南省迈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为3336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即使到了2006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达到了8.89%,人均GDP为却只上升到了11830元,折合成美元也仅为1480元。世界上一些国家在190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就已经超过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例如,法国、德国、瑞士和美国在1900年时的人均GDP分别为2849美元、3134美元、2516美元和4096美元。湖南省与这些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低,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是“未富先老”,必然造成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高。
5、湖南省的高龄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所占比重上升
一般来讲,将60―69岁的老人称为低龄老人,70―79的老人作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看作高龄老人。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就是用低龄、中龄、高龄来测算的。由表2可知,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低龄老人。60―69岁的老龄老人在1990至2000年的10年间,仅增长了30.1%;而80岁及以上的低龄老人却增长了62.15%,比低龄老人的增长速度高出了32.05个百分点。
再有,低龄老人在老年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减少,高龄老人所占的比重却上升了。1990年,低龄老人有326.88万人,到2000年达到425.28万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由62.56%下降至59.99%,减少了2.57个百分点;相应地,高龄老人却由37.54万人增为60.87万人,所占比重由7.18%上升为8.59%,增长了1.41个百分点,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186人上升为521人,增加了335人,增长了180.11%。还可以看出中、高龄老人所占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可见,湖南省的老年人年龄结构有高龄化的趋势。在未来几年,高龄老人的比重和绝对数量都会增大。
6、湖南省高龄老年人对医疗状况满意度不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低龄老人、中龄老人一般身体状况稍好,因此,我们在这采用了高龄老人对医疗状况的满意度。
医疗收费是高龄老人最不满意的地方(从表3可以看出),有49.5%的人非常不满意,31.5%的不满意,也就是说81%对医疗收费不满意,表示满意的仅有6.6%。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一下原因:第一,高龄老人一般退休在家,没有了工作收入,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甚至有的高龄老人没有退休金)支撑他们的生活和医疗支出。其次,高龄老人处于身体日渐衰弱,疾病频发的阶段,这导致他们的医疗费用支出较常人多许多。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1再次,目前的医药费、手术费等都很昂贵,较过去有数倍增长,患者经济负担沉重。
表3高龄老人对湖南长沙市医疗支持的满意度单位:%
项目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比较满意 非常满意
医疗设施情况 18.7 20.3 31.7 23.4 5.9
医疗服务质量 18.3 19.4 37.9 23.3 1.1
就医便利程度 3.5 7.3 43.5 36.6 9.1
收费合理程度 49.5 31.5 12.4 6.1 0.5
数据来源:易想和,王翠绒.城市高龄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调查――以湖南省长沙市310位高龄老年人为例[J].人口学刊,2006,(2):46-50
由表3可知,高龄老人对医疗设施也不满意。有31.7%的高龄老人觉得医院的医疗设施一般,39%的调查对象感到不满意,仅有29.3%的老人认为医疗设施满意或非常满意。许多城市高龄老年人反映,由于行动不便、经济拮据,他们在生病后,往往优先选择社区医院或小型医院,而这些医院的设施很难满足高龄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要求。因此,很多病检查不了,要么换医院,要么只好拖着,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医院的看法和评价2。
另外,现在医院的服务质量也存在很多问题。有37.7%的高龄老人对医疗服务质量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37.9%的老人觉得医疗服务质量一般,仅有1.1%的老人对医疗服务质量感到非常满意。
三、湖南省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本文选择湖南省1990―2006年的历年人口数据,以此数据作为建立模型和计算的依据。
对于湖南省总人口的增长,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来预测。其人口学意义:p为人口数,a是人口数量的极限值,b是人口增长率,c是达到极大值数量之半的年份。根据1990―2006年湖南省人口统计数据,得出湖南省总人口的计算公式。其中a=7199.476756,b=0.06275516773,c=26.38891225(以1990年为第一年)。
再次就是对老龄化率的预测。为使测算结果增加可参考性,本文设定未来湖南省老龄人口增长速度的低、中、高三个方案进行相关模拟测试。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把握未来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率的变动走势。
(1)低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2.612%,这是1992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最低增长率。
(2)中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3.388%,这是1990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平均增长率。
(3)高方案:假定未来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率平均增长率为5.763%,这是1992年―2006年间老龄化率的最高增长率。
预测公式为A=A(-1)*(1+N),其中,A是所要求的老龄化率,A(-1)是上一年份的老龄化率,N为老龄化率的增长率。取定初始年份为1992年,此时的A=6.03%。表4中的老龄化率就是按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老年人数则是老龄化率乘以总人口数得出。
表4湖南省人口预测数据表
年份 总人口数
(万人)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老龄化率(%) 老年人数(万人) 老龄化率(%) 老年人数(万人) 老龄化率(%) 老年人数(万人)
2006 6768.10 8.89 601.68 8.89 601.68 8.89 601.68
2007 6781.15 8.88 605.16 9.94 677.56 13.97 952.59
2008 6805.20 9.11 623.12 10.28 702.94 14.78 1010.97
2009 6827.95 9.35 641.48 10.63 729.13 15.63 1072.73
2010 6849.45 9.59 660.27 10.98 756.16 16.53 1138.05
2015 6940.32 10.91 760.94 12.98 904.91 21.88 1525.70
2020 7008.26 12.41 874.11 15.33 1079.39 29.00 2038.74
2025 7058.75 14.12 1001.66 18.11 1248.38 38.31 2717.65
未来的几十年,湖南省的总人口将持续增长,将在2020年左右突破7000万人。
从老龄化率看湖南省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中方案的结果比较适中,而高、低方案的结果则提供了上、下界的判断。利用上表的老龄化率数据绘制曲线图(见下页图4),可以看出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呈现递增的趋势,并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在2010年,老龄化率将达到10.98%左右,上下界在[9.59,16.53];到2015年,湖南省老龄化率将达到12.98%左右,上下界在[10.91,21.88];到2020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将达到15.33%左右,上下界在[12.41,29.00];到2025年,湖南省的老龄化率将达到18.11%左右,上下界在[14.12,38.31]。
从老年人口数量看湖南省人口发展趋势,湖南省的老年人不仅在相对数量上有所增加,绝对数量也增长较快。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省的老年人口数在2020年左右将突破1000万人,由此可见,老年人口的相对数量也增长很快。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省老龄化率在未来的二十年里将有很大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有很大的增加,湖南省的老龄化程度有所加重。
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这一社会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求政府从多方面做准备,迎接人口发展过程中这一必经的历史时期。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与引导,从而从容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
图3未来二十年湖南省老龄化率的发展趋势
1、完善老年医疗体系,提高老年人对医疗状况的满意程度
针对上述提到的大多数老年人不满意医疗设施的状况,有必要加大对医疗、保健设施的投入,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设施。
另外,继续完善卫生服务网络,方便老年人就医,消除他们对就医便利程度的不满。一方面在城市里,建立更多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要提高城市社区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水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最适合老年人,因为他们一般采取上门服务这一方式,这可消除老年人行动不便引起的就医障碍,方便老年人就医。尤其是对于那些处在慢性疾病的康复期的老人。同时可以通过社区医疗机构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咨询等。从这一点上看,应该增加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培养社区医务人员的技能,加强城市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与保健意识。对于农村,政府应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实施农村地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计划,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完善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人人平等地享有卫生健康服务。
再次,针对湖南省的医疗收费是高龄老人最不满意的地方,政府应责令缩减医药的销售环节,降低药品的价格;规范医院的收费标准,降低就医的门槛,让老年人有病时可以看得起病。
2、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尽量减轻社会负担和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
在未来几十年里,湖南省的老龄化率提高,意味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提高,不仅如此,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必然导致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为此,应鼓励老年人再就业,一来可以减轻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二来还可以保障低龄老年人养老时有更多的经济收入。这项措施有可行之处: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比较低(男60岁,女5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处于低龄老人阶段,大多身体还能适应工作。一般来说,退休下来的低龄老年人的工作经验很丰富。
3、继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体系
“未富先老”,城乡发展不均衡,这要求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我省现状的措施来应对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
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建立城乡二元养老保障体制:一方面完善城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确保老年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倡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和个人相辅助,即个人储蓄养老资金和子女供给相结合。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采取家庭养老的老人进行适当的补助;也要鼓励农村的老年人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供养为辅”。
4、重点开发老龄市场,发展老龄产业
随着湖南省老龄化率的提高,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老年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开拓老年人市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老年人需求就要促进老龄市场开发,其中老龄市场包括老年医疗保健市场、老龄服务市场、老年用品市场。事实上,老年医疗保健市场属于老龄服务市场的范畴。
在老年医疗保健市场里,应该大力发展护理行业,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应该将老年人的护理与预防、诊治、保健、康复有机的结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另外,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增设与老年人医疗保健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快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老年人的巨大需求。
对于老龄服务市场,一方面应加强老年人公寓、老年活动场所等福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开发老年人旅游专线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发展老年人家务管理行业,因为老年人,尤其是中、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子女忙于工作,日常生活、家务需要有人照料和管理。
引导和鼓励老年用品市场的发展是开发老龄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应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走产业化道路。以需求为导向,激活老年人消费商品市场,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要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道德环境,维护老年人权益,首先要培养公众的“爱老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宣传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树立老年人正面形象。倡导青年人与老年人进行交流、交心,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是健全和保障老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保障老年人权益落到实处。严厉打击虐待、遗弃老年人的违法行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
面对新一轮“老龄潮”的到来,湖南省老年人口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要应对这样的老龄化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壮大湖南经济实力,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正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也利于形成一个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石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对策[R].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课题成果汇编,2002:271-275.
[2]黄润龙,帅友良.人口增长的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9):25-27.
[3]陈卓颐,陈伟然.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求索,2006(10):87-89.
[4]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5):287-291.
[5]万克德.山东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6):28-32.
[6]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7]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J].人口学刊,2004(5):10-13.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社区护理干预;优越性;效益成本
当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而如何为老年人慢性病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减轻老年人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了医疗事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是综合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笔者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老年人慢性病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寿命增长,当60岁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0%以上,即可将该国定义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我国早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老年人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0.09%,随着科技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大大加深。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老年人中,能够保证自身仍处于健康状态,重要脏器无严重疾病的老年人仅占总体老年人的1/5~1/4左右,老年人普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类型的疾病,疾病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对自身及儿女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2 当前我国对于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干预
2.1建立患者相关资料档案 对老年人患者进行护理,首先要掌握患者的具体信息,如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并对患者的患病时间、患病严重程度等天蝎入患者病历档案,使得社区护理医院对患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方便情况,决定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访问或要求患者定期来我院进行病情检查。
2.1提供基本的护理 由于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并不是很高,因此,主要对老年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注射治疗以及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等治疗,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出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就该疾病对患者自身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危害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式
2.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应对患者进行老年人慢性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使得老年人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够更科学的避免疾病恶化,保证自身的恢复质量。
相对于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后再进行治疗,更应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病的相关健康教育,使老年人能够对该疾病进行预防,这是从根本上控制老年人慢性病出现的方法。主要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口头宣教、定期在社区内举办老年人慢性病相关的讲座,向老年人讲述慢性病的危害、如何会患有慢性病以及如何加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的疾病预防能力等内容,帮助老年人制定出相对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预防疾病。
2.3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家庭回访 近年来我国医学领域响应国家号召,采用人性化的医疗与护理模式,针对老年人患者可能行动不方便等现状,我院制定了护理人员定期回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方针,这能够提高老年人患者于我院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老年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及时作出下一步的医疗判断,减少了老年人出现健康危险行为的几率。经过不断的实践,我院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定期回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医院口碑提高,老年人患者治疗效果较以往显著提高。
3 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所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 一般对于专业人才来说,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之间大型医院有更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大部分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在就业时均选择大型医院,导致了社区医院在人才上出现不足,因此,社区医院应注重对于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对于专业人才的待遇,以此吸引人才就业。
3.2吸收借鉴新兴的护理理念与模式 我国社区护理尚不属于成熟阶段,因此,应广泛吸收外国以及大型医院的护理方式与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的护理质量,吸引广大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来我院就医,注重新型护理方式与护理理念的创新,提高社区医院的知名度。
4 讨论
当前在我国广大的老年人群体中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不在少数,而慢性病并不需要长期在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大型医院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对许多家庭会造成较为沉重的负担;相较于大型医院来说,社区医院消费较低且十分方便,适合老年人就近治疗。
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海丽,张桂珍,崔玉凤.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家庭与社区护理干预分析[B].社区医学杂志,1672-4208(2008)23-0053-02.
[2] 刘霞,张新娟,王海燕.社区护理干顶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1004一7484(2013)一O1一0234一02.
[3] 陈绪新,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09, 23(7): 1869 -1871.
[4] 苏艳美,陈秀霞.社区护理在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88-89.
[5] 张莹莹,张新宇.老年患者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9-121.
[6] 刘小芬,陈轶君,卢兴优.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社区护理干预及效果研究[J].现代医院,2007,4(5):12.
关键词:劳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32-03
人类预期寿命的逐渐延长、死亡率降低以及出生率下跌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从2005年一直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达到92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数量之比将从当今的大约11%提高至22%;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数量之比将从当今的大约8%提高至16%;超过80岁的年人数量将在4亿以上。我国情况相对而言更加严重,已提前发展至老龄社会,预计在2030年的时候,我国会出现老龄化高峰,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会达到31.2%,我国必须面对这种“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局面。
一、实证方法和研究数据的选取
研究样本数据采用的是1993―2014年的具体时间序列数据,通过人均GDP指标衡量经济增长,对于人口方面,着重测度相关老龄化因素,通过老年抚养比指标,也就是ODR对我国老龄化程度进行衡量,并且增加了人力资本―HC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PGR的指标,其中前者可以将人口质量变化有效反映出来,后者可以将我国人口数量发生的变化准确反映出来。ODR指标、HC指标以及PGR指标共同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因素造成的影响[1]。依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数据可得性,选择我国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口数以及同期劳动人口数量之比来表示老年抚养比,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可以通过年度教育总经费以及当年GDP之比来表示其度量。本文所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或者是世界银行,同时,为消除源数据所具有的异方差性,全部数据都选取自然对数构建相应的模型。
二、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计量分析主要要求之一就是数据变量保持平稳,可是在实际经济生活里面,时间序列数据一般处于非平稳状态,因此,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首先应该对四个变量实施平稳性单位根相关检验环节,选择对数后的具体变量数据和相应的一阶差分开展ADF检验(其中5%表示达到显著性水平)工作。
依据EVIEWS最终分析结果能够知道,PGR、PGDP以及ODR全部拒绝了有单位根这一原假设,属于一阶单整序列,而其中HC的原数据以及一阶差分均处于非平稳状态,继续对以上几个变量的具体二阶差分实施ADF检验(其中5%代表显著性水平)过程。依据检验结果可知,上述四个变量全部拒绝了原假设,也就是具有二阶单整关系,属于同阶平稳序列,需要对其协整性进行验证[2]。
(二)协整检验
分析时间序列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所用时间序列处于平稳状态,也就是没有随机趋势或者是确定趋势,不然将出现“伪回归”现象。因为实际经济里面的时间序列一般是非平稳的,如果对变量进行差分让变量平稳,就将丢失总量的具体长期信息,因此需要采取协整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3]。
首先应该确定VAR模型具体滞后阶数,能够通过综合运用HQ、LR、SC、FPE以及AIC相关标准来确定,通过分析结果能够得出2属于最优滞后期,同时AR根模倒数全部在1以下,因此这一模型非常稳定。
因为VAR模型具体滞后期是2,所以协整检验滞后期应该是1,通过Johansen检验协整检验每个序列,依据检验结果可知,迹统计量或者是最大特征根统计量都于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对原假设进行了拒绝,这表明HC、PGR、PGDP以及ODR间具有协整关系。其中,标准化协整方程如下:
PGDP=-6.520141 ODR+2.098707PGR+2.824500HC+μ
通过上式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反向,而人力资本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如果老年抚养比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人均GDP将会降低6.52%,依据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率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抵消老龄化加剧以及减小自然增长率,增加人力资本是个有效的手段。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经过协整检验之后可知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可有没有构成因果关系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对HC、PGDP、PGR以及ODR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其中确定滞后期是2[4]。依据最终检验结果能够发现,当处于5%显著性水平的时候,HC、PGDP、PGR以及ODR相互之间是格兰杰原因,这种因果关系具有双向存在性,并且均属于经济体系里面的内生变量,经济增长(也就是人均GDP)和人口变量(包括人力资本、老年抚养比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对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对于脉冲响应函数――IRF而言,其主要作用时对源于某个内生变量的具体随机扰动项里面某一标准差冲击给相应VAR模型里面全部内生变量当前值以及未来值造成的影响进行衡量。本文将分别对PGDP予以一个HC标准差冲击、一个ODR标准差冲击以及一个PGR标准差冲击,其中脉冲响应分析图可以将冲击作用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如下图所示)。
依据脉冲响应分析图可知,在第0年的时候对PGDP予以一个ODR脉冲,不会严重影响到前五年的PGDP,可是从第六年开始不良影响逐渐开始显现,同时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发展趋势,这说明人口老龄化会给经济增长带来长期负面效应。同时,在时间不断累计的条件下,这种负效应就会逐渐增加,变得更加严重。而对PGDP带来一个PGR的相应脉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在第五年的时候这种影响程度提升至最大,之后慢慢降低[5]。尽管本文获得的脉冲响应图仅仅将十年之内的冲击效果显示出来了,可是能够通过这种响应图对收敛的趋势进行预期,其中预期结果是该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并且最终将逐渐回归到零,即对于人口增长率而言,其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时效性。此外,还应该考虑HC给PGDP造成的冲击,PGDP遭受冲击后的当时会产生负面影响,慢慢加深到第三年就会达到最大程度,之后这种负面影响逐渐降低,直至第六年变成零,接着会呈现出一定的正面影响,同时影响程度逐年提升。这种现象说明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在起初几年不仅不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正效应,还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可如果从长期来看,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给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正效应是非常深远的。
三、结语
尽管当前我国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不会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可在老年人口高峰期逐渐临近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力必然会承受老龄化的冲击。国家在关注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时候,更应该全面了解劳动力老龄化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制定合理的政策预案,从而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去解决劳动力短缺的相关问题,达到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君君,胜,关之烨,等.劳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9个省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49-159.
[2]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5):15-24.
[3] 孙爱军,刘生龙.人口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1):37-46.
关键词:石景山区;老年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6-54-04
引言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依此标准,石景山区已于2000年步入老龄社会。2010年石景山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61.6万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13.5%,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经达到9.6%。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老年人口规模和比率不断扩大,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十二五”时期是石景山区实现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石景山向绿色生态石景山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战略机遇期。正确认识老年人口现状及特点,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需求,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景山区老年人口现状及变化特点
(一)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增速明显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石景山区常住人口61.6万人, 60岁及以上人口8.3万人,所占比例达到13.5%;65岁及以上人口6.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9.6%。
2000年至2010年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37709人增加到59511人,平均每年增加2180人,年均增速达到了4.7%,较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的2.3%高出了2.4个百分点(见表1)。
(二)老年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绝对数看,八角街道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1676人,占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19.6%,而广宁街道老年人口数为1792人,仅占全区老年人口的3.0%,各街道老年人口区域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从相对数看,各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不平衡,其中,老山街道老年人口为5628人,占所在街道常住人口比例最高,占比为13.2%,其次是金顶街、广宁和八角街道,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11.5%、10.3%和10.0%,而五里坨街道老年人口为2089人,占所在街道常住人口比例最低,仅为6.9%。
从老年人口密度看,石景山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密度为705人/平方千米,各街道也出现了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其中,金顶街和八角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分别为2163和2131人/平方千米,是老年人口密度最大的两个街道;而五里坨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只有84人/平方千米,各街道差距非常悬殊(见表2)。
(三)高龄老年人增长趋势明显
将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按年龄分成7个年龄组,其中,65~69岁人口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7.7%,较五普时的47.3%减少了19.6个百分点,下降比例明显;而75~79岁和80~8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3.9%和12.1%,较五普时分别提高了9.4和6.3个百分点,其他高龄年龄组较五普期间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可见,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占比较五普时增长明显,而仅65~69岁年龄段人口较五普时减少明显,表明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已非常明显(见图1、表3)。
(四)老年人口女性数量大于男性,80岁以下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达87.4%
图2显示:无论在哪个年龄组,女性老年人数量都大于男性老年人数量。此外,80岁以下低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87.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12.6%。
(五)老年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图3显示: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27.6%,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达到25.9%,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是17.9%,而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也有10.6%,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石景山区老年人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六)两成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
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35%的身体状况为健康;45%的人处于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人为14%;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6%。可以看出,石景山区有20%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需特别关爱。
(七)87.1%的老年人口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
六普数据显示,石景山区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最多,占到了87.1%,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到9.2%,主要生活来源为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各占1.6%,其他为0.4%。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比例高,说明老年人经济上的独立程度高。由于不同的收入来源具有不同的经济稳定性,离退休金、养老金的稳定性要好于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
二、石景山区老年人口需求现状问卷调查
2011年8月,石景山区相关政府部门对石景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总样本量为1500份,最终有效问卷1368份。调查显示,石景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需求
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对照顾服务和医疗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所在社区能够提供相关服务,尤其是医疗照顾和保健服务。15.6%的老年人部分生活能够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12.5%的老年人感觉身体状况不好;56.9%的老年人感觉身体一般。据此推算,全区目前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超过1.2万人。
(二)参与社会需求
不能把老年人只看作是被社会扶养的对象,应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潜能。调查显示,近59%的老年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33%的老年人会根据活动情况决定是否参与。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提供聊天解闷的帮助,五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帮助其他老年人解决纠纷,十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家务、照料或者医疗帮助。
(三)养老担心及养老意愿
有18.8%的老年人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有33.7%的老年人担心生病时没有钱治病,有38.7%的老年人担心养老金不够养老,有9.2%的老年人最担心的是生病时没人照料。
老年人所倾向的经济保障方式主要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自己储蓄养老。56%的老年人倾向于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首要的经济保障方式,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把储蓄养老作为自己首要的经济保障方式。
(四)养老方式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75%)倾向于居家养老,因为家中条件适合日常生活。14%的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希望社区和社会提供入户服务和居家养老的支持。11%的老年人倾向于机构养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不方便照顾,机构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服务。
高龄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同住。在低龄老年人中,有40.3%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在高龄老年人中,则有近60.0%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
婚姻状况也是影响老年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的重要因素。在居住意愿上,丧偶老年人中有近60%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已婚有偶老年人中只有38.7%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随着健康状况的下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意愿也在增强。
三、石景山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快速推进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石景山区养老服务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压力加大
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使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能力开始受到日趋严峻的挑战,目前已形成“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年人和1个孩子,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许多独生子女父母过早地步入“空巢”生活轨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变得日益脆弱。
(二)医疗保障压力加深
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是一个患病率较高的群体。据有关部门推算,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其他人员的3~5倍。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医疗保障资金需求迅速膨胀,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占全部人口医保费用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老年人一旦生病住院,康复所需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如何解决老年人的陪护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三)养老金支出压力加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金支出的压力将会日益加重。一方面养老标准越来越高。为了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近年来政府逐步提高了社会养老金标准,今后为了更好地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养老金支出的总量还会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城镇离退休职工大量增加,随着退休人员的大量新增,养老金支付的群体将不断扩大,财政负担会越来越重。
(四)为老服务压力加重
一是机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际标准为平均每百名老年人有养老床位5张。《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要求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8张。按“十二五”末全区老年人口10万人推算,石景山区需要建设养老机构床位数3800张,但实际仍有近千张床位缺口。
二是社区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职业类别不同,文化程度各异,这就决定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是多元、多层的。但目前社会为老服务网络尚不健全,老年人活动场所相对较少,公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居家养老服务券结算金额看,就餐服务占65%,家政服务占28%,生活照料服务占1%,精神慰藉服务占1%,而医疗服务则为0。这与调研显示的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服务为医疗服务大相径庭,原因并非老年人没有这方面需求,而是缺乏专业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商。
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一)养老服务具有针对性
老年人是一个异质性很大的群体,不同的老年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随着新一代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及经济能力的提高,预计他们将有更多不同的需要。他们会主动提出需要,对服务种类、模式、素质均有更多不同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强服务设计并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使养老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养老服务向社区化、综合化发展
传统上,家庭是照顾老年人的核心。但是,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推进,大大削弱了家庭照顾老年人的能力。虽然养老机构可让老年人得到全面的照顾,但调查显示老年人还是愿意留在家中养老。因此,养老服务的发展要以社区照顾为基础,即尽量为家庭提供协助,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及熟悉的小区中得到照顾,安度晚年。养老服务应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跨专业的服务,以便能让老年人留在家中或熟悉的环境下接受服务。这就需要把当前的一些服务项目进行整合。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单位、社会密切协作的综合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四)加快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建设
目前多数社区都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等提供老年人娱乐的场所,但由于疏于管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又由于缺乏资金,很多老年活动中心只有单一的娱乐项目,很多服务项目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重塑老年活动中心形象,关键在于服务项目必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以娱乐为主走向健康交往与体现老年人价值为主。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积极扩大养老服务队伍,吸纳一大批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让他们经过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后进入养老服务队伍,并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建立“劳务储蓄”制度等方式,实行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同时,重视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培训上岗、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措施,使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迅速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改进。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9月23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省略。
[2]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10月20日北京民政网站bjmzj.省略。
[3]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石政发〔2011〕9号,2011年3月。
[4]邬沧萍,《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高级公务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
[6]姜向群,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讨,《人口学刊》,2004年第5期。
[7]郭蕾,北京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保障需求调查报告,《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上册)》,同心出版社,2011。
[8]安慧,北京老年人口特征分析,《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上册)》,同心出版社,2011。
老年人是我们社会的重要群体,老龄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使他们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所定义的老龄化社会,如果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这个国家就进合国所定义的老龄化社会范畴。从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来看,我国到2020年,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的家庭将要呈现一种“8421”的结构,既一户家庭有8个老人,4个小老人,2个青年再加1个孩子,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和家庭提供赡养服务,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同时,未富先老的趋势在我们国家也是普遍存在,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10000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到1000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养老、助老的国力财力远远不够。我县是人口大县,也是老龄大县。目前,全县现有总人口58.23万人,而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6万人,占到总人口数的10%,而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县将与全国一道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加快,将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老龄工作面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超前应对,充分利用现阶段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黄金时期”,抓紧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要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老龄工作的目标,以法制化和社会化作为老龄工作的方向,不断加强老龄各项工作。各级党政部门一定要以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抓好老龄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神圣义务,千方百计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让老年人共享户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使他们晚年生活幸福美满。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围绕“六个老有”的总体要求,统筹和加强城乡老龄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构建为老服务体系,着力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和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社会养老的最大问题在农村,这是因为农村养老基本上靠家庭赡养,他们一旦遇到重大疾病,个人和家庭一般难以抵御。要真正解决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的问题,就是要切实加快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家庭保障制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对老龄工作的管理和扶持,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等养老保障体系。同时,要强化对养老各项资金的管理和监控,及时拨付各类养老费用和补贴。县老龄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老龄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以好媳妇、好儿女等形式为载体,在全县积极开展“家庭赡养协议书”等形式多样的“尊老”活动,切实强化家庭赡养的保障功能。要切实加强对老年福利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助老资金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敬老院、老年公寓的管理,不断提高和改善孤寡老人的生活质量,切实推动老龄工作的健康、全面开展。
(二)要大力推进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和权益维护等服务。要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设施齐备、队伍严整、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养老服务网络,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公共服务对老年人的服务力度,比如提供公交、公园免票等制度,切实给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环境。县老龄委要认真贯彻执行《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办法》,继续加大发放优待证力度,力争让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部领到“老年人优待证”,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领到“寿星优待证”,90周岁以上的老人全部领到保健补贴。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待遇的具体措施,确保落实到位,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服务。
(三)要依法加大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力度。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道德的标准和约束力发生了新变化,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县司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把《老年法》纳入到全县的普法计划之中,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增强保护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体系,加快建设法律援助队伍,不断完善法律服务网络,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优抚、就近的法律服务,切实把老年维权工作做在前面,落到实处。
(四)要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繁荣和发展老年先进文化,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整合现有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发展老年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县宣传、文体广电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为老年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让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占领老年人的思想文化阵地。要积极实施老龄化战略,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切实推进全县老龄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迅速传达会议精神。会议结束后,大家要尽快将这次会议的精神传达到基层,传达到广大老年群众中。要深刻领会我县当前面临的老龄化现状,进一步明确做好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以及工作原则。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辽宁省;养老保险;制度
1 问题的提出
占中国3.3%人口的辽宁省,先于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1995年,65岁人口占比就达到7.02%,虽然到1996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为6.92%,但1997年这一数据快速提升至7.25%。至2010年,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45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31%。
人口老龄化会对社会各方面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现有的养老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较高,65岁以上人口同14~65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值持续上升,致使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例处于不断升高的状态。辽宁省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例由199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3.17%。加上当前典型“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被弱化,同时也会在养老方式,居住状况,照顾模式,交往和沟通形式等方面的代际关系产生大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社会养老转化成为当前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2 辽宁省养老保险运行规模分析
2.1 辽宁省养老保险缺口较大
2001年起随着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逐渐深入、辽宁省养老保险收支规模均不断扩大,基金征缴收入由2001年的135.4亿元,到2011年增加到727.2亿元。但是快速增长的收入却无法满足养老保险支出的需要,辽宁省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由2001年的178.6亿元,到2011年增加到883.6亿元。造成辽宁省基金缺口不断增加由2001年的43.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6.4亿元,平均缺口水平可占基金支出的17.4%。
2.2 养老保险替代水平有所下降
通过收集历年《辽宁统计年鉴》中关于养老保险的有关指标,并以此指标下的数据为样本,经过整理得出辽宁省从2001年至2011年十一年间的现实养老金替代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2001年的60.94%,2002年的57.59%下降到2008年的44.08%,此后虽然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大,到2011年为46.91%。其中辽宁省从2005到2011年间波动较小,最大值为2006年的47.47%,2008年的养老金替代水平处于最低值,为44.08%。这七年间的波动范围都控制在3%以内,基本维持在45.00%左右。
2.3 国内生产总值保险系数较为稳定
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也决定了社会成员晚年基本生活需要满足情况和生活质量。根据国际通行规则,一般以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满足社会成员养老需要的份额。
利用辽宁省历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2001-2011年养老保险支出增长幅度平均水平为17.5%,比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16.1%要高,国内生产总值保险系数基本维持在4%。
2.4 实际缴费水平不足
辽宁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缴费人员主要集中在企、事业职工与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上遍及省内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但从2001年至2011年征缴收入、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对比关系测算出的实际缴费率平均水平为17.59%,未能实现养老保险制度设定的28%缴费率。
3 改进建议
3.1 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
由于《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规中对于处罚条件规定不够详细以及惩处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存在,造成执法力度不强,部分企业钻政策空子存在着不参保、缴费不及时、不足额缴费等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使得实际实现的缴费率能够不断提升,最终达到制度预期的缴费水平,这样有助于通过提高实际缴费替代率,从而实现制度预期的缴费替代率水平。
同时,通过不断的对养老保险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宣传,使得企业以及企业的职工,其中尤其是第二产业企业及其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缴费的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社会公众成为主动关注企业为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情况的监督员,成为监督企业缴费的生力军。这样即可通过提高实际缴费率,实现制度设定的替代水平,而且可以增加职工累积的缴费年限,实现社会统筹中32%的代际供养替代率,进一步促进制度设计替代率的实现。
3.2 加强基金的增值能力,减缓替代率水平下降速度
利用前人的一些研究,当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既定的情况下,工资增长率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会出现反向的相关关系;若工资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与替代率会出现正比的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平均工资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水平处于较高的层次,个人账户的自我保障能力也会不断强大,养老金个人账户能够实现的理论替代率也会较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省人均工资水平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平均水平已到达14.4%,致使养老金替代率呈现出快速下降的态势。在当前工资水平快速上升时期,要求养老保险的积累基金必须能够实现较高并且较稳定的收益水平。目前提升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水平比较现实的方式是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金融投资运作部门或独立的运作单位,强化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能够有助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得到提升,从而能够保证辽宁省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有较充足的供给。
3.3 建立养老金指数化调整制度
由于辽宁省老龄化加剧以及制度赡养比例的节节攀升,养老金替代率下降成为必然。保持一个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适应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既有利于对养老保险制度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还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退休持续时间必定也会随之增长,在退休时所确定的养老保险金发放水平必定会因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为了确保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在养老保险发放制度中引入指数化调整机制是必然的,从而实现保障退休人员的收入能够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保持适度的增长,从而保障养老金的购买能力。
3.4 采取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模式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国家保障到社会保障所产生的较高转制成本,仅靠向企业和企业职工收取养老保险费这一条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势必会产生较大的收支缺口,形成个人账户空账和对政府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因此必须积极从其他渠道来筹措资金,如出售国有股份、发行社会保障彩票、个人所得税收入全部或部分转入等方式筹集资金,以维护基金的平衡和制度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 保险产品 创新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
2.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3.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4.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我国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
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
农村市场在开展保险业务时,一定要明确法律关系,明确保险公司所担当的角色;在客户服务中,绝不能有欺诈和误导行为,务必搞好售后服务。针对农村市场的脆弱性,保监会已于 200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相信这必将对规范农村市场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打击和防止误导行为,实行保护性地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起到强大的指导作用。
【摘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必须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要积极的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保险事业,从而保障我国广大农村百姓的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保险产品创新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
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
2.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3.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4.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我国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
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
农村市场在开展保险业务时,一定要明确法律关系,明确保险公司所担当的角色;在客户服务中,绝不能有欺诈和误导行为,务必搞好售后服务。针对农村市场的脆弱性,保监会已于200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相信这必将对规范农村市场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打击和防止误导行为,实行保护性地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起到强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社会保险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6—0099—04
长期护理在本文中是指为慢性疾病、失去自理能力或感知紊乱的人提供长期的非治疗性的康复与支持性照顾和服务,以维持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长期护理保险是补偿被保险人在护理机构或家庭护理中所发生费用的津贴型险种。国际上,一些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荷兰于1968年颁布了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法,美国、法国先后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了长期护理商业保险。①近年来,欧洲的德国、英国,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中国,2006年《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首次将护理保险列为一个独立的健康险种类别,以因保险合同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的护理支出提供保障。中国目前的护理保险主要是商业护理保险,这种商业保险远不能适应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老年人与失能群体的实际护理需求急剧增加的现实状况。中国老年人与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问题已从家庭责任转变为一种社会问题,因此,中国急需建立一种覆盖全社会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背景状况分析1.人口老龄化与预期寿命延长
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中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上涨,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②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显示,全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比重1.54%。③老年人相对于青年人来说,身体各器官功能都在减弱,更容易受到各种慢性疾病的侵袭。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也决定了病人主要康复过程的护理和生活服务需求庞大。为满足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护理需要,中国有必要建立覆盖城乡老人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
2.重大疾病与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
在现代社会,各种严重疾病发病率与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重大疾病致残率非常高,不仅直接治疗费用巨大,而且后期护理费、营养费、康复费等开支也相当庞大,加上家属照顾病人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都对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5.7%,比2003年患病率上涨3.4%。④如关节炎是45岁以后人们常患的慢性非致命疾病⑤,这种疾病虽然死亡率极低,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从而产生较多的护理需求。除此之外,慢性病患者的长期行为依赖与情绪障碍,也加大了对长期护理的实际需求,产生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需要。
3.家庭小型化
中国目前家庭规模逐渐向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发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⑥近年来,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也逐渐增多,一些地方三口之家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这种家庭小型化现状为家庭护理增加了更多难度,造成老人晚年护理的严重缺失。家庭小型化直接导致了家庭对于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需求增加。
4.护理成本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费用上涨,护理成本也有所增加。有学者基于拓展的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对于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成本和临终前照料成本予以分析:2005年,我国一个65岁城镇老人和农村老人在其余生中需用于支付照料的总费用(日常照料费用与临终照料费用之和)大约分别为11600元和6500元,初始状态为伤残的老年人其期望日常照料费用比同年龄能自理的老年人要高出2倍以上,临终前照料费用65—80岁的老年人一般在2000—3000元之间,80岁之后下降到1000—2000元之间。⑦
以上是按照2005年照料成本水平计算的长期家庭护理的直接经济成本。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目前照料成本也在快速上涨,加之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用于支付照料的费用也连年攀升。除此之外,家属为护理其家人所牺牲正常工作或减少工作时间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精神负担,都增加了长期护理成本。护理成本的提高也间接增大了对于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需求。
二、国际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分类与经验借鉴
1958年,威伦斯基和勒博首次将社会福利分为补缺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补缺型社会福利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国家和政府只有当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失灵而难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时,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度型社会福利则重视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张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为个人提供所需的社会福利。⑧与此同时,英国学者蒂特马斯认为,国家为人民提供福利是对工业社会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的适应和积极回应,政府不仅应该提供国家福利,而且应该提供普及型社会福利。⑨他强调普惠型社会福利是一种面向全民的社会政策,旨在提升全民的福利水平。本文将目前国外已经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与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其中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又包括国民长期护理津贴计划以及长期护理社会保险。
1.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
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其中,免费向国民提供服务的可以称为国家长期护理津贴计划,它是一种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以澳大利亚等福利国家为代表;有偿向国民提供服务的可以称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以德、日、韩等传统社会保险国家为代表。
(1)澳大利亚的国家长期护理津贴计划。澳大利亚推行以公共财政为主要责任的长期护理津贴计划,该计划是其普惠型国家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就其老人护理来说,政府为老人护理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按照2∶1的比例分摊老人护理服务经费,并支付给护理服务提供机构。⑩众多非政府组织,如ANZ医院(与澳大利亚国家银行合作)和AMP(澳大利亚互助提供者),参与老年护理服务。
(2)德、日、韩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德、日、韩三国在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制度设计中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要求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护理保险费的个人及其家属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到护理保险的给付。首先,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按照遵从医疗保险原则,不论参保人参加的是法定医疗保险还是私人医疗保险,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投保人的配偶和子女也在被保之列。护理保险机构的职责由医疗保险机构兼任,保险缴费原则上由雇员、雇主共同负担,保险机构根据护理类型和评定的护理等级,对需要护理的人提供帮助和补偿。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每年支出金额一般维持在社保总支出的2.4%左右。其次,日本与韩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与德国相似,但是在给付条件上有严格的年龄与病种限制。就日本而言,2000年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法律规定护理保险的保险人为当地政府;被保险人为40岁以上人群,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为第一(The First)被保险人,其有护理需求便可享受保险待遇,40—65岁为第二(The Second)被保险人,其只有在痴呆、脑血管病等15种疾病的条件下才能享受护理保险待遇;保险缴费比例由公共基金、被保险人、服务使用者按照5∶4∶1的比例分担;老人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服务,标准分为5级,每级都有最大预算,根据经费限制,选择护理服务的种类以及数量。韩国护理保险与日本相似,只有65岁以上的老人和64岁以下的患老龄疾病的人可以申请护理保险并得到给付,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残疾人不在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内,保险费由被保险者、政府、受给者共同分担,韩国长期护理保险费管理主体是国民健康保险工团和市、郡、区的基础自治团体。
2.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
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国家和政府只对少部分弱势群体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大部分国民的长期护理依靠家庭或商业护理保险。美国实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即为此类。2009年,美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大部分还是完全依靠家庭成员或亲属来提供护理服务,只有9%的老年人依靠有偿护理服务。美国传统上只有针对穷人的医疗救济并为相应人群提供大部分正式长期护理的补偿,虽然2010年美国健康保险改革法案强调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性,使拥有一项自愿国家保险(voluntary national insurance)的人同时获得长期护理保险,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仍然有限。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还是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除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以外),都是由国家和政府建立并面向某些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它不仅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福利,减轻了家庭的照料负担,而且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我国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思想文化、相关保险制度的特点,借鉴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
1.中国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基本条件
(1)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建立创造了经济条件。就国际经验来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建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日本、韩国、德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时,其国内生产总值均达万亿甚至十万亿美元以上,人均国民总收入也都在2万美元以上。虽然中国目前人均国民总收入与德、日、韩相差甚远,但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都以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3%。以这种经济发展速度来看,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具备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所必要的经济基础。
(2)相关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建立提供了制度基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成熟,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基础。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险对象、资金来源、受偿条件、福利偿付、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可以借鉴以上两种保险的相关模式。除此之外,中国也可以参考国外经验,使护理保险遵从于医疗保险,在参保对象、制度运作、机构设置等方面依附于医疗保险,这样既有广泛的覆盖范围、成熟的管理机构与运作机制,又相对减轻了设立独立承保机构的行政成本。例如,在覆盖范围方面,2010年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超过12.6亿人,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居民的全面覆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护理保险,也必然会实现对居民的全面覆盖。
(3)社会化护理理念的普及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空巢家庭的增多、社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发展,社会化养老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也为社会化护理观念的普及提供了思想基础。就老年护理来说,在传统社会里,养老基本上由儿女或配偶承担,其中由于男女预期寿命与患病种类的差异,大部分护理工作还主要由女性来承担。但是当前经济的发展与妇女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严重冲击了老年人家庭长期护理的模式。除此之外,护理费用的不断攀升,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难以承受对老年人护理所带来的长期繁重的经济与精神压力。这些都促进了社会化护理观念的发展与普及。社会化护理不仅减轻了家属的护理负担,同时风险共担、社会共济的社会保险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长期护理的经济压力。
2.中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设计
中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因此,在社会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原则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制度设计如下。
(1)在保险对象方面,在制度建立之初,可以采取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只对特殊群体进行保障。随着制度逐步完善与政府承受能力的增强,可以将所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人都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之内,参考日、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保险享受者的年龄与病种进行限制。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参考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将参保人配偶与子女也纳入覆盖范围,不再限制年龄与病种,只要符合规定等级,便可享受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
(2)在缴费方式方面,参照医疗保险缴费。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被保险人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护理保险费,国家提供政策优惠。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被保险人由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护理保险费。对不同群体实行灵活的费率组合制度,量能缴费。
(3)在保险给付方面,实行现收现付制,按照护理等级来支付护理补偿。以家庭与社区护理为主,护理院等机构护理为补充,实行服务给付与现金给付相结合的方式,护理对象分摊一定比例的护理费用。
(4)在服务提供机构方面,包括公立机构、民间机构(营利机构与非营利机构)、护理互助组织等。医疗保险机构与护理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合同包括护理类型、服务内容以及保险偿付范围等,采用第三方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
(5)在管理机构方面,护理保险机构的职责由医疗保险机构来兼任。护理保险基础法律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基金的监管与运营,具体事务的经办等也由负责医疗保险此类事务的政府部门负责。设立专门的护理服务等级评估机构,对申请护理人员的资格和等级进行严格审查,根据等级确定服务内容。
(6)在质量监控方面,由医疗保险质量监控机构定期对护理服务展开调查和评估,制定量化评估标准,重点审核被护理者的满意度、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以及护理机构的配备情况,定期将抽查结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在网站等公共媒体向公众公布。
3.相关配套政策
(1)建立家庭照料人员(caregivers)减压系统。我国在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同时,应注意家庭照料人员减压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美国对于照料者的解压放松政策主要三种:一是教育计划,二是支持组织,三是提供暂缓压力服务。我国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社区医生或护士定期对家庭照料者进行护理知识教育,如特殊器械运用、康复策略等,教育照料者如何获得社区资源以满足病人及家庭需要。同时,鼓励并促进公立或民间的照料者支持组织发展,在照料者需要帮助时及时提供相关服务,如对照料者提供感情支持,给其发泄不满、生气、沮丧等负面情绪的机会,帮助其开发应对措施等。另外,在社区提供日托性质的暂缓压力服务,帮助照料者暂时护理其家人以减轻其压力并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减轻照料人员负担,又可以促进家庭与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这是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政策内容。
(2)完善护理人员培训政策。当前专业护理人员非常缺乏,比较专业的护理人员一般都集中在正规医院,护理院等相关机构的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一般较差,家庭护理人员由于多为家政人员,更是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一套护理人员培训体系,完善护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开设专业护理课程,如精神科护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等。同时,应制定不同等级护理人员提供服务的种类及学习时间以及护理人员人力配置标准。这可以参考韩国的实践经验,护理人员通过规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得到认证书,认证书分为两个等级,一级认证书证明员工可以提供老人身体活动方面的服务,二级认证书证明员工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服务。完善护理人员的培训政策可以促进护理的专业化与正规化,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及需求者的满意度,与护理保险制度相辅相成。
(3)鼓励家庭护理,将家属护理措施制度化。虽然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其需要护理时可以进入某些养老机构或护理机构,但老年人和失能人员需要的护理不仅仅在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其精神赡养更为重要。对于这一点,家庭护理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且就国际经验来看,家庭护理的成本也要低于机构护理,家庭护理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长期护理保险的支出,鼓励家庭护理是国际上所有拥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必不可少的政策之一。因此,我国在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积极鼓励家庭护理的发展,基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的现实状况,制定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亲人护理优惠政策。如借鉴德国护理保险的改革经验,提高家属护理待遇,规定护理假期,规定家属在护理期间享受基本养老与失业等社会保险等。
注释
①戴卫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理论与模式构建》,《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②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p:///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③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电子版3—7。④数据来源于《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电子版8—6—3,8—6—4。⑤Rose Weite.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Illness, And Health Care.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A. Third Edition 2004, p.55.⑦蒋承、顾大男等:《中国老年人照料成本研究——多状态生命表方法》,《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⑧代恒猛:《从“补缺型”到适度“普惠型”——社会转型与我国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⑨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⑩汉瑞娟、王志红:《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困境的护理保险举措》,《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第24期。Lois Bryson AND Fiona Verity. Australia: From Wage-Earners to Neo-Liberal Welfare State.In Pete Alock & Gary Craig. International social policy.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79.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1页。Takafumi Ken Uzuhashi.Japan: constructing the welfare society. In Pete Alock & Gary Craig. International social policy.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227.金弘文:《韩国护理保险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外资》2011年第12期。Rosemary K. Chapin. Social Policy For Effective Practice. Routledge, NewYork. Second Edition 2011, p.379,p.3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http:///tjsj/qtsj/gjsj/.《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tjfx/ztfx/sywcj/t20110301_402706119.htm,2011年3月1日。《2009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超过12亿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jrzg/2010-01/22/content_1517510.htm,2010年1月22日。Armeda F.Ferrini & Rebecca A.Ferrini. Health In The Later Years.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USA. 1993, pp.414-416.
参考文献
[1]刘燕斌,赵永生.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上)[J].中国医疗保险,2011,(5).
[2]刘燕斌,赵永生.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下)[J].中国医疗保险,2011,(6).
[3]彭双运等.国外长期护理保险介绍及其对我国护理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