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范文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9 11:2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

篇1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面临各种问题,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不仅是解决城市发展现阶段的难题,更能对于城市发展起到再生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导入立体城市规划法这一新概念。从而引导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全面由2次元向3次元转变。

关键词:立体规划,城市再生,3次元规划

Abstract:

In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faced all kinds of problems, a good city planning is not only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development at present, more can a role for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examples, into three-dimensional city planning this new concept. Thus guide and promote our country city planning by 2 times to overall $$3 times change.

Keywords: three-dimensional planning, urban regeneration, three yu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的背景

伴随改革开放下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也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住宅供给不足,生活环境恶化,城市无秩序的扩大等一系列问题显现出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试图通过郊外地区的开发,新城市的建设来得以解决。然而,我们发现,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活动的分散,汽车使用量及交通量持续上升,自然环境急速性被破坏、城市中心附加值衰退等系列新问题大量产生。因此,一味的采用扩大城市、开发郊区的平面规划法,受到了一定质疑。在此背景下,在现有城市基础上,通过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压缩城市的立体城市规划法受到关注。

相比城市平面性扩大开发中面临的民居拆迁、耕地占用、环境破坏等问题,在现有城市设施及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立体、综合型开发及整理不仅能有效扩大城市空间,更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所以立体城市规划法的导入势在必行。立体城市规划法不仅表现于立体道路的建设、超高速通信网的埋设、地下物流设施规划、电缆集中化等城市规划设施的立体化,它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大众交通中心型城市开发(TOD)。而这一概念的实现就需要以换乘中心等主要交通设施为中心,居住、商业、业务、文化等多样城市机能的集中化程度的提升。

立体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发展

广义的立体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从空间层面上看以某一点为基准,进行向下向上的多形态,多用途的综合性开发。狭义的立体城市规划是与城市规划设施的重叠铺设及城市规划设施和非城市规划设施的立体性整合相关的概念,即,在基准单一土地上各种用途综合性设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达到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各个建筑物的立体综合规划。这一规划不仅是对基础设施所需财力的节约、城心土地不足问题的解决、各种环境污染的防止,更重要的这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性、效率性利用的规划。

立体城市规划法的发展根据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的方式、程度都有所区别。但是,纵观立体城市城市规划法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

一、为了便利城市交通,高架铁路、高速公路等的修建。可称之为1次元的规划。

二、高架铁路、地下公路、地下铁等空中和地下的立体开发。可称之为2次元的规划。三、与周边建筑物相连接的综合性开发。可称之为3次元的规划。

四、既考虑到城市景观和历史建筑物等又力求精练的立体城市开发。可称之为4次元的规划。

以H市为例,浅析立体城市规划法

H市现有一条南北方向的主干道,及部分次干道和区间路。东部地区为居住区。现在计划在城市西部地区建立商业贸易区,从而把H市打造为以商业贸易区为中心,商业、居住、文化等综合化及大众交通快速化综合化的新城市,因此,我们将导入立体城市规划法来进行规划。

道路的立体化

H市西部地区为商业自由贸易区,东南方向及东北方向分别与港口城市Y、Q相连接,为了商业的发展,需要在东西方向建造一条高速公路,来缓解交通量的增加,提升物流速度。若要实现东西高速的直线化,则需要与现有的南北快道相交叉。但是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影响城市道路的贯通性,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南北快道及东西高速公路的修建全部采用地下化。假设东西高速建在地下3层,南北快道建在地下2层,那么两条道路的衔接方式就不能采用一般形态下的立交桥法。采用地上半圆循环形态的道路体系(Center Loop)来代替立交桥,不仅能连接两条道路,还能有效利用地面路段,缓解交通压力。

大众交通设施的综合化

H市主要大众交通是一条东西通向的BRT路线,以及一条南北通向的LRT线路。考虑到城市交通及乘客的换乘的方便性、效率性,南北通向的BRT路线及换乘站规划建于地上,南北方向的LRT规划建于地下2层,考虑到乘客BRT与LRT换乘的安全性,及对于路面机动车交通的无阻碍性,BRT与LRT的换乘站将规划与位于他们之间的地下1层。同时,地下2层除了LRT车站外还将设置出租车停车场、公用停车场等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来增强换乘的方便性。

公园及商业设施的综合化

既然我们规划了BRT与LRT的换乘在地下1层,那么自然而然的步行活动我们也规划在地下1层。地下1层连接换乘广场规划大规模购物区和文化区。考虑到地下空间的采光、换气、开放感等舒适性,在步行通道连接处的规划应注重大规模的清爽空间。同时与地上建筑的规划应相一致。例如,如果地上部分的规划为住宅区,那么考虑到居住者和来访者地下的规划多为休息空间和文化空间。

非城市规划设施的综合

东西高速及南北快道建成后,在其辅道周边地区规划建居住、商业、办公等非城市规划设施。从而使城市规划设施和非城市规划设施得到综合协调发展。具体来看,东西高速和南北快道相衔接的地上部Center Loop的规划不仅能缓解过度的交通量。更应考虑到人性化的亲和性。也就是说在这些辅道设置后,通过这些辅道可以使商业集中区周围建筑物的地下停车场方便快捷的直接进出。同时,考虑到交通的安全性,车辆进出时,在这些地下通道内将禁止超车、车道变更等。

结论

本论文以H市的东西高速直线化规划角度入手,通过道路、停车场、公园、换乘站等的综合规划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城市的立体规划。特别是以换乘站为代表的大众交通设施的规划,不仅缓解拥挤的交通状况,更能与周边建筑相连接,有效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方便居民的生活。

在立体城市规划概念的导入过程中,相对于城市设施与非城市设施规划的综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为城市规划设施的综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由2次元向3次元规划发展将是必然趋势。本论文以H市规划为实例,通过具体分析,为其他城市立体规划的导入,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庭伟.中美城市建设和规划比较研究,2007.

【2】H. W. Richardson,Regional Growth Theory, London: Macmillan,1973.

篇2

关键词:西方思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在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环境恶化等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揭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序幕。

在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西方社会,伴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延续,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对于西方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深远影响,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变暖、全球沙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给寄希望用科技战胜自然的人类当头一棒。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新的城市规划思潮,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 理论来源及阶段划分

1.1 规划理论来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主要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2)城市美化运动;(3)公共卫生改革。

部分学者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的观点。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 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圣西门、傅利叶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传统的思潮。

1.2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

1.2.1 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划分

如D.Kruekeberg采用年代分段法, 将过去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1)1880-1910,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3)1945-2000,标准化、多元化时期。三个阶段互不交叉,将某时段的规划理论或规划实践作为这一年代的特征。

1.2.2 以主流思潮为主线

以主流思潮为主线, 再划定年代的上下界线。如P.Hall采用思潮分段法, 以规划理论对待城市的观察角度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七个阶段:(1)1890-1901,病理学地观察城市;(2)1901-1915,美学地观察城市;(3)1915-1939,从功能出发观察城市;(4)1923-1936,幻想地观察城市;(5)1937-1964,更新地观察城市;(6)1975-1989,纯理论地观察城市;(7)1980-1989,分别从企业、生态、病理学角度出发观察城市。

1.2.3时代和思潮相结合

先按照十年为一个时代单元进行划分。通过对每一个年代各类思潮的梳理,深刻认识挖掘各类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希望能从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中认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同时以人类当今社会的主流思维角度(包括经济、人文、环境)出发,主流思潮进行划分,从而构建其知识构架。

1.2.4 本文采用的划分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以时代和思潮相结合的方法,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二战前:田园城市理论,综合规划的思想,带形城市理论,工业城市理论,城市美化运动,城市形态研究,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城市社会生态理论,战后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2)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批判城市规划, 公民参与, 规划与人民, 社会公正, 保护文化遗产, 环境意识, 规划的标准理论, 系统理论, 数理分析, 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理性批判, 新, 开发区理论, 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

(4)1990年代后: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2 理论的演进纲要

2.1 二战前

2.1.1 人本主义思想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并在《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等重要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

作为另一位西方人文主义大师,盖迪斯提出了综合规划思想,他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他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因此,盖迪斯事实上是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1.2 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以玛塔的“带形城市”、戈涅的“工业城市”为起点,通过高科技手段建设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后以建筑师柯布西耶为代表,通过巴黎城市改造的理想方案和其出版的《光辉城市》、《明日之城》两本理论书籍,系统的阐述其思想和理论体系。理性规划思想的巅峰之作是柯布西耶的《雅典》,其以功能理性主义为思想核心,提出了“生活、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城市四大功能,并以这种思想指导了世界上大量的城市实践活动。

2.1.3 其他规划思潮

美国建筑师赖特以自然主义、分散主义为思想基础,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规划思想,并在1932年出版了《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他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并通过新的技术使人们回归自然。但由于广亩城市以小汽车作为通勤工具来支撑极度蔓延城市发展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遭到“新城市主义”思想的竭力反对。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的折中方案,他在1943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详细的阐述了其核心的思想和理念。

2.2 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

2.2.1 系统论思想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门学科诞生于1948年左右,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重大发展,并对人类自然、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系统论的思想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不同土地使用活动通过运输或其他交流中介连接起来的系统,城市内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连接和相互依存的,而城市规划的实质就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的建立是理性主义的巅峰,也标志着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2.2.2 卫星城实践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卫星城理论,在二战后的大城市开始发挥价值,并被广泛用于空间、功能疏散和新城建设中。并在1944年大伦敦规划等重大的战略举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1946-1955年期间的第一代卫星城,1955―1966年间建设的第二代新城,1967年后建设的第三代卫星城。

2.2.3 整体环境观

随着城市的扩张与蔓延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担心自然资源被粗暴地践踏,担心人类生存环境遭受灾难性的破坏。P.盖迪斯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论述了环境背景在区域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E.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思想,就是力图使城市“既符合人类工作和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环境”。1959年首先在荷兰桂花街产生了整体主义和整体设计的思想,提出了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环境,以全面地分析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2.2.4 人际结合

Team10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为了适应人们要争取生活意义和丰富生活内容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特性来研究居住问题。Smithson夫妇提出了簇群城市这个具有 “后现代”特征的,体现了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新城市形态的概念。

2.3 1970―1980年代末

2.3.1 转型期发展

二战以后,因为经济、社会、政治转型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传播媒介的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在城市规划领域,简.雅各布斯对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批判,其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引起了规划师对于社会公正、人性化等全方位价值判断的深刻思考,一部分人开始转向对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探索。

2.3.2 文脉主义理论

在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突出的是文脉主义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整理、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时期提出的“拼贴城市”受到了文脉主义思想的影响,此理论不赞同现代城市规划割断文脉、文化多元性和按照功能划分区域的方式,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由具备各种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

1960年K.林奇出版了《城市意象》,其提出了著名的“城市认知地图”概念,其独特的城市设计思想区别于传统城市设计的精英意识和傲慢的姿态,在于它真正关注人的心理感知,重视人的切实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规划原则。

2.3.3 功能理性影响

针对在功能理性影响下城市更新存在的严重问题,1970年代后,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改善,而且更注重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整合行动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为打开社会需求而开辟资源等等。通过大量的功能理性影响下城市更新的实践,新的社区理念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2.3.4 社会公正命题

在196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面临的尖锐矛盾导致 “规划的社会公正”的命题被广泛提出。在美国,“区划法”作为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而社会公正命题的提出,导致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思想的蓬勃兴起,“交往规划理论”、“倡导性规划”、“联络性规划”等理论都成为公众参与在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

1977年,在智利制定了《马丘比丘》,其与雅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体现为几点:(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的转变;(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3)从终极静态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变;(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2.4 199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19年代后,规划理论的探讨出现了新的面貌。约翰.弗雷德曼发表了《世界城的假想》,为世界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开创性的理论,认为各种跨国经济实体正在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利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化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

1990年后,针对美国无限制的城市蔓延引发的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J.康斯特勒提出了新城市主义思想,认为通过重新改造传统废弃的旧市中心区,恢复其居民集中区的面貌,并重建密切邻里关系。其后发展到对郊区城镇采用密集开发模式的探索。

“生态城市”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了全面地阐述和发展。广义上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产生、生活方式,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从狭义方面,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3 结语

在百年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人本主义、功能理性主义、生态主义思想作为城市规划对于各类思潮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应对之策,指导了全球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活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使城市规划活动向更严谨、深入、贴近实际情况的方向迈进,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和成熟,并向着广泛分析、严格论证、柔性成果的方面发展。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有着大量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城市建设工作。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沿着两个方向不断前进:一是要快速解决大量的小城镇的建设问题并对无序蔓延和向郊区化发展的大城市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探求一条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J].城市规划汇刊,2000,(02).

[2]于海漪.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历史与反思[J].华中建筑,1999,(03).

[3] 周卫.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 1997(05).

[4] 胡俊.重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 1994(03).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推进,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也根据《城市规划法》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极大的调整,在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时,更加贴近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我国城市土地规划发展还不够完善,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受传统发展理念以及规划思想的影响,我国城市规划在土里利用与发展当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进。为此本文针对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发达国家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与发展的继承来看,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单向型城镇化”,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在这一发展阶段,土地利用主要以集聚为主。当城市规划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发展逐步向农村进行扩散与推移。此时城市土地发展规划主要倾向于扩散政策,在这一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城市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时同步进行的,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加大的推进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城市的工业文明也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城乡发展间的差距被进一步缩小,最终促进了发达过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全面提高。

我外发达国家已经伴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国家的城市化,而城市化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农业发展水平也非常高,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在进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城市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充分的考虑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实现了农村、城市之间的复合型发展,土地的利用与发展也实现了集聚与扩散的协调发展。

2西方发达国家土地规划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冲的体现了城市化进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城市化进程的合理发展预计城市规划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的和谐统一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充分的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2.1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发展要强调区域观念

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要具有长远眼光,并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整体考虑,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不能仅从促进城市这一单一的主体进行考虑,需要从促进城市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城乡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通常情况下城市发展规划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立足于城市区域发展特点,结合国家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相关政策,确定土地利用开发的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区域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布局情况;对城市各个区域发展建设所具有的相对发展优势以及个各种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内部各个区域之间的优势条件进行组合,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实力;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的具体目标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整策略。

2.2土地利用与发展要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结合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才能保证其科学性。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要紧密结合宏观区域经济竞争的要求,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构造适应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以求在区域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居住适宜性、历史传统保护等方面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重整策略的编制上注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2.3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状况,应进行城市的合理容量和城镇建设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在建设和保护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土地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从而达到控制环境容量小的城市,发展环境容量大的城市的战略目的;同时应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控制地区及非城市化发展地区,通过生态限制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可建设区及控制发展区的范围。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求将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环减少到最低限度。

2.4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要重视实施策略的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对其实施策略进行研究。针对城市的发展和区域大型基础设施的调整,根据现行的一系列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发展、相关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等的政策,将以往孤立的部门计划,整合为一个相互配套互为前提的战略组合,分别从空间结构、产业发展、交通系统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措施,增加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可操作性。

2.5把握发展机遇

在对我国城市发展情况进行规划时,虽然对城市土地规划利用不进行时间限制,但无论是城市化发展建设还是土地利用与发展都不能忽视各自的时间效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发展建设仍然需要把握住发展契机,只有抓住发展机会,才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建设的速度,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发展建设的质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作出适合城市土地发展利用的合理化安排。

3结束语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要充分的吸收借鉴国外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对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进行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在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过程中编制出适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正确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指导,在发展过程中还要把握住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契机,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能力,提高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与优越性,使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更具理性与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孙田,陈龙乾.浅谈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1).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77-01

1.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1.1城市规划内涵分析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与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有联系的综合性学科,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规划,而且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很多方面的设想,是综合性的、有预见性的规划。

城市规划的意义是用来预见并指引城市发展方向,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乃至城市的性质和规模都有一个综合的部署,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加符合人们的居住和生活,保证城市的发展更加有序、协调。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保证城市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

1.2可持续发展概念诠释

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很多方面,这里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2.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保证了资源和能量的可持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再生离不开完整的生态系统。人们应该积极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地球能承受人们的生活。

1.2.2经济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强调经济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和消耗,充分节约和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1.2.3社会的可持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它对社会公平公正、文明和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控制人口数量在地球的承受范围并且提高人口质量,消除两极分化、失业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着重点。最终将大幅度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和人文素质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的。

2.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

2.1 城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过度,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这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基础,因此需要对城市的发展重新进行合理的规划。

2.2 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遗产的冲突

城市的发展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它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当前中国一些城市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破坏了一些传统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城市的特色,这样的行为对城市来说是一种破坏。

3.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促机制

将城市规划仅仅对城市的建设的意义提升到投向更广阔的区域。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注重城市现实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注重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对规划区域的配置不仅要安排合理,同时还要维持甚至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规划的促进。

城市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口、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问题,也就是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规划,更是在城市工业化、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引,同时要保证我们现在对城市的开发利用不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即实现发展的连续性。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工程中,要正确地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要注意现在一些城市犯的错误,不能只注重当前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十分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规划十分重要,应该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从城市总体规划来看,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城市人口的可持续性

合适的城市人口规模会对城市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要合理确定城市的人口规模,对城市的人口增长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城市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任由城市人口无控制地增长,城市的土地将远远不够人类的使用,过多的人口将导致人们无立足之地,那时将导致混乱甚至是人类的灭亡。控制人口数量在城市的承受范围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城市人口规模的预估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3.2 城市土地使用中的可持续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部分。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必须把握一个度,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范围,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用地需求,同时又不破坏土地,子孙后代仍然能对其利用和开发。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在对土地的利用时一定要以节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要特别注意不能为了当前利益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垦,破坏土地是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居住区域进行规划,保证在建设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要从生态的角度对城市进行规划来保证人类居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3 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等能源,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总的来说是南方雨水充沛而北方雨水稀缺,而且不同季节不同年际的降水量也不同。在很多大城市都出现用水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城市规划解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4.用可持续发展理念解决以上问题方法和措施

4.1 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城市的人口数量并着力提高人口的素质,保证城市人口数量不超过城市规划的人口限度。具体方法是一要继续普及义务教育,并鼓励人民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着力改善和提高人口的素质;二要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对人口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宣传和推广其中的意义。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把人口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是实现人口可持续,人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对现在城市规划的要求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内在需要。

4.2 城市用地的可持续概念延续

4.2.1必须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要坚持高效合理地处理土地配置的问题,解决土地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要充分体现出每一寸土地的价值。

4.2.2 要保护耕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为当前的经济效益或者业绩而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垦。要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不能开发的土地坚决不能动。

4.2.3 要制定法律对土地进行强制性保护。

4.3 可持续在城市人类住区中的体现

总的来说要采用生态学的方法科学规划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城市是人类聚集生活的居民点,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往往是一种文明的集中体现。现在的城市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和消费的不可持续性,为了建造建筑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等。

5.结束语

未来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人口增长、能源消耗、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建设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是我们的目标,要想把城市建设得更适合人类居住,更加和谐,就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形态化的和作为这种表象载体的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为核心,建立起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限定了城市中各项未来建设的空间区位和建设强度,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担当了监督者的角色,使各类建设活动都成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实施环节。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架构的实现过程,就是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制约空间未来演变的过程。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认识的进步,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上各方面人士的共识,它给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应该考虑到新的理论依据,确立了新的目标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因而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问题,寻求其生态合理性,这种思想的视野是建立在全球整体环境上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等各项权利的社会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措施

1、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 运用市场规则,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 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 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 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 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宜树则树, 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 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 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 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 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 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 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 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 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 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 使二者互相促进, 协调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 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 加强科研攻关, 加强技术集成, 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 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 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 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总之,城市问题是全球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贯穿整个城市化进程的始终,想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合理的规划及治理,可以缓解矛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J]. 商业时代, 2010,(24) .

篇6

关键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是优化城市布局的行政管理手段,是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要以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当前在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也取到了一些可人的成果,但是还存在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1、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建范围也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化的建筑在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管理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管理是对城市各项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使它更加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它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指引,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建设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可以使一个城市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使城市的生态平衡得到很好的保持和发展,使城市得到更长久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城市的规划管理对一个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2、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城市规划不合理

在城市规划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盲目的进行开发,导致规划不明确,没有自身的规划特点。城市的绿化不到位,一些城市只重视建筑方面,忽视了绿化的重要性,这样长久下去,工业区的增加,绿地的减少,会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环境的污染会给城市的人们带来直接的身体伤害。在老城区的改造中,高层建筑出现速度和密度也是相当之快,这样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景观,也带来了 “温室效应”。

2.2、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不健全

目前,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这方面管理法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城市中违法建筑、违法用地、乱堆乱放等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城市的形象。因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存在许多违法的项目,在规划管理中官商违法现象较为严重。上级部门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不到位,导致地方乱用审批权利,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

2.3、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对古老的街区保护力度不够

每个城市或多或少都会遗留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区,它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不过在城市的开发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些古老的遗迹的损害,或者消失。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保护力度不够。

2.4、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的参与意识薄弱

从现状来看,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来负责的,几乎没有涉及到公众参与,没能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从而忽略了社会力量对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作用。这样在规划过程中会暴露出问题来,政府刻意追求经济利益这点就显得很突出。城市的规划管理的最终的核心是让城市各方面的利益最大化。总的来说,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式也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意识薄弱,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这方面急需要加强建立。

3、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策略

3.1、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多样化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建设必须从长远考虑,这样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

城市的规划管理,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中要体现城市的特色。对城市的规划要进行科学定向,然后进行详细科学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这些规划都要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现在城市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建设中大量的土地被征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城市的规划环境保护和土地的浪费要重点抓,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细则,避免土地的浪费,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合理的规划布局城市可以使城市健康、快速地发展。

3.2、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城市的规划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实施,在对规划中的建筑和方案必须严格的依法执行。不过现在国家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机制还不完善,我们要积极的去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体系,建立及时、有效的监督机构,从而明确各个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责任和权力,杜绝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违规违法问题的出现。

3.3、规划加强引导,保护和继承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于老城区的规划管理要有宏观的把控,老城区是历史留下来的遗迹,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起来的文化象征。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体现城市特色,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当保护与开发相碰撞时,有关部门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就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了。我们应当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认识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努力将更多的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保护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建设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要进一步处理好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管理的关系,使城市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统和谐共存,相辅相成。在城市的规划策略中,要考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在实施规划中,能够体现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古今文化的碰撞更能城市的自身有魅力。

3.4、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城市规划管理中,由于没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没有能够全面的把握公众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加强公众参与的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的规划管理的内容和结果直接体现了大部分公众的价值观。一个城市的布局规划联系着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没有参与这方面的探讨也是不公平的。城市规划管理的结果要得到公众的认同是必要的。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只有让市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市民才能有对社区认同感和现代感。由此看来,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政府单方面的决定会带来公众的不满,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考虑到公众的参与度,更好的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3.5、城市规划管理要具有长远性目光

城市的规划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所以城市的规划管理要具有长远性。有些地区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很不到位,规划不统一、目标不明确,最后造成建筑杂乱,布局无条理,好好的建筑因为规划的不合理就要拆掉,劳民伤财,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城市的规划为了给当地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越的生活空间,所以要考虑这个规划方案能不能给城市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城市规划管理要整体把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小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加快是必然的,城市的规划管理是城市化的基础,紧密联系着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管理要科学合理,具有超前性,长远性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中小城市走上更快、更好、更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多元利益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9,(4)

篇7

关键字: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与创新

城市规划档案,是城市建设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权威性、客观性、真实性等特点,是城市规划的审批环节里直接形成,具保存意义的图纸、图表、文字、声像等各类历史数据资料的记载,同时也是建设工程展开规划工作、勘测工作、设计工作、施工工作、管理工作、运行工作、维护工作、科研工作、抗灾工作的关键依据。城市规划档案应按完整、规范、标准、系统的要求实行整理及编制,包括各类技术资料与竣工图、经政府的报批档资料应该要和工程项目同时进行。在工程竣工时,作为验收条件之一,为日后维修、管理、改建提供书面依据。

1 城市规划档案的含义及特点

城市规划是在某一时期里为实现城市各项发展为目标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并为此做出具体的安排,如土地的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建筑物的综合性部署等。要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相关管理者就应该先熟悉该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市现状及其发展相关的其他情况加以了解。城市的规划档案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历史记载,可为规划部门提供可靠的相关参考。

城市规划档案源自于城市规划管理的档材料。按规划管理工作的性质,其档材料大部分在以下环节中产生:建设用地。包含建设用地的申请报告、相关部门批准的基础建设计划、项目任务书或项目计划、指标、建设用地的审查记录、承办单、用地选址材料、用地许可证、征用地材料、相关图纸、规划图等等;工程管理。主要有工程申请报告、批复等相关档、土地证、开工报告、平面布置图纸、设计图、动迁协议、工程说明书、规划方案的审定材料等等;管线工程管理。有管线工程申请书、管线工程的设计方案、管线工程的施工图、工程材料、竣工图等。

城市规划档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法律权威性。在办理建筑物相关的产权、产藉证的过程中,它起到的法律凭证的作用是其余城建档案无法相比的。在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工程一书两证的原件,是按相关法律及其他法规性档所规定的法规程序形成的,汇聚了诸多职能部门,如计划部、国土部、规划部等的相关审批意见,是土地的使用、工程的建设凭据,具备法律的权威性。

(二)客观真实性。其直观的反映了建设工程的各方面情况,在批复书上有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名称、工程的性质、建筑的面积、功能、造价等等信息。

(三)内容广泛性。它包括了单位及个人建设工程的报建、建筑物的改造、功能变更、建设单位变更、建筑物招牌、装修等内容。

2 城市规划档案重要地位

规划档案的种类众多,包含城市的总体、详细、分区、控制性、修建性、管线工程等众多规划档案,在城市的建设体系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城市规划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从城市规划的审批权限而言,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城市规划审批的权限进行规定,目的在于强化合理布局、统一管理,确保其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的方案实施。所以城市的规划档案具备权威性,是城建档案的第一档案。

3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一)意识不强。有一部分城市规划部门的档案工作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许多人觉得档案管理没什么意义,从而产生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档案工作得不到重视,使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没有形成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一些部门与工作人员档案意识较差,甚至有将重要档资料据为已有的情况产生,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收集与再利用。

(二)信息化建设缓慢。对于实施电子政务,不管是从流程、相关技术标准或是人员的素质等方面都未有充分的应对准备,另外,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行业规范标准,绝大部分只是引用了我国有关信息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而展开工作,指导上受到限制,操作上有难度。

(三)档案人员素质较低。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员在整体素质上偏低,知识结构单调、相关知识、理念没有更新、缺少专业知识、不具备档案管理从业的资质、专业知识老旧、仍按传统方式管理档案、分析鉴别的能力差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4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一)创新服务机制。首先要勇于创新,把城市规划档案的服务领域进行合理拓展。在城市规划档案开发利用中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开拓创新,做好其管理工作。打破阻碍城市规划档案发展的传统观念与方法,改进服务方式,探索新途径,对服务意识进行加强,以保证其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其次采用多样形式提供优质服务。相当档案工作者要从单纯的管理员变为主动的服务者,改变传统形式,为了城市规划档案的开发与利用营造良好环境。利用的手续进行简化,提升服务的质量,对服务的手段实施创新,实现手工和现代化检索并行的方法等,真正的做到全方位服务。

(二)实行科学管理。一是实施综合管理。将各门类、各载体的相关规划档案都纳入到集中、统一的管理范围之内,以维护档案完整性与安全性,提升工作效率,为档案资源更深度的开发利用提供便利。对城市规划档案加强保护工作,改变以往在档案出现破损后才开始修复的工作模式,在资料档案入库前就对存放环境、资料破损的实际情况等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与此同时,利用复印、扫描、微缩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实时的做好档案备份工作,以减少原件损耗,从一定程度上延长相关档案使用的寿命。二是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实际,将定性管理变为定量管理,层层分解目标并逐项进行落实。三是标准化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标准,让各个步骤,各道工序,各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现代化管理。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为指导,加强基础业务,加强保护技术,充分发挥已有设备的潜力,探索现代化管理新方法。

(三)提高人员素质。首先档案部门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档管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采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城市规划的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水平,让他们有机会借鉴别人的工作经验,开拓管理新思路。其次相关档案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档案管理人员的精神、物质各方面生活。依据部门与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相关激励方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第三管理人员结合本职岗位工作,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边学边实践,还要重视档案工作和其他专业渗透与融合,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重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能学习,让自身成为具有信息相关知识与网络技能的综合型、新型规划档案管理人员。

5 结 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是目前城市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借助于城市规划档案提供的可靠、准确的参考依据,城市才能科学、合理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兴莉,高钧.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07(6)

篇8

关键词城市;改造;发展;规划;理念;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planning for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town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Keywords cit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philosophy;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有了显著增长。然而,在城市高速增长的背后,“城市蔓延”的趋势显得越来越明显。“城市蔓延”趋势表明了现有城市的增长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在大规模的新区开发过程中,某些大城市盲目扩建,城市空间扩展导致“城市肌理”遭受破坏;某些中小城市盲目照搬大城市更新的经验,简单地通过“拆旧建新”对城市的物质环境进行改造。不仅破坏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城市功能,丧失了城市的特色,造成了城市的活力不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延续。因此,要遏制“城市蔓延”的趋势,就必须在总体思路上打破原来的固定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1、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市发展失去特色

目前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变型的16 世纪意大利广场,18 世纪法国式景观大道,20 世纪美国式的摩天大楼。“南桔北枳”的趋同现象出现在大小城市中,形成了城市必备的“三大件”,并充斥为我们 6000 座城市中的特色景观。

1.2盲目违规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在城市规划还没有完全按照法定程序运作的今天,一些地方和行业为单纯追求经济刺激因一时投资冲动而违规兴建项目的行为时有发生。在另一种重复建设中,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又加个别官员政治虚荣心作崇,使城市陷入了拆了建、建了拆的循环中。这种无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浪费了资金和土地,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泡沫隐患。

1.3部分农民和居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中心和基础。“规划法”明确规定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但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史中尤其是92 年以来,在规划 实施 中乱批滥占 耕地,使耕地面积快速下降,造成了部分失地农民和居民的生活出路和生计的困难。土地问题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城区的动迁;二是农民的土地征用。

1、城区居民动迁问题。城市动迁户大多是低收入家庭,他们房屋被拆迁后无钱租买房,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

2、农民土地的征用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正用农业用地,部分农民便自然成为失地农民。当前每亩每年付一千元左右,总共付 40 年,40 年以后怎么办?这是每个失地农民家庭都需面对的问题。此种方式使农民蒙受了的损失,这是“三农”问题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点。

1.4腐败现象仍呈高发态势

体制的缺陷性就为权利寻租行为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很多掌握土地审批大权的人不自律,利用手中的权利,大康国家只慨中饱私囊。在城市规划中这种权利病变为资本的行为已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几种现象。我国现行规划体制的弊端大体概括为:管理和观念滞后、监督约束软化、支撑制度不配套、法定规划程序被弱化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值得我们深思。

2、解决办法与应对策略

在国内外大量城市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因此诞生过许多相关的城市规划理念与方法,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2.1宏观层面——引入更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2.1.1 “紧凑城市”

1 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于布鲁塞尔绿皮书,首次公开提出回归“紧凑城市”(coml3act citv)的形态,其最基本的事实依据就是许多欧洲历史城镇保持了紧凑而高密度的形态,并被普遍认为是居住和工作的理想环境。原因有7个方面:①相对于其他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的空间规划模式,紧凑城市因为本身固有的高密度高强度特点,能够容纳更多的城市发展活动,不致违背最基本的规模经济原则:②高密度高强度意味着可以在更为方便的通勤距离内,提供更多的工作、日需品、服务以及休闲娱乐的选择和与周边朋友进行交流的机会:③更为合理地安排与利用公共交通设施:@保持已有城市地区的活力;⑤造就更有活力的城市生活;(勤更为合理地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和能源:⑦促进社会融合。

2.1.2“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蔓延“的一种反应。它力图通过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和回归充满人情味的传统社区,矫正“现代主义”开发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新城市主义”主要包括“传统邻里社区开发”(T r a d i t i o n a Neiq h bo rh o o dDeveIopment,简称“TND”)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 a n s tO rie nted DeveIopment,简称“TOD”)。“新城市主义”有8大主张:①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②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⑨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⑤增强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力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⑦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⑨实现社会平等和提高公共福利。

2.1.3“可持续城市再生”

自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再生政策逐渐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原则相融合,使得现代城市再生理论与传统的城市更新有了显著的不同(表1),形成了可持续城市再生理论。归纳起来,可持续城市再生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就再生的目标而言,可持续再生不是简单地消除城市衰败的空间,而是力求找到引起城市衰败的原因。从根源上着手,旨在塑造城市发展的能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erspective to see urban planning policy and management, not only can stand in the global perspective to see a problem, but also to find effective tactics, the urban planning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n be in step with The Times. This paper will be from the Angle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policy anatomy of the present stage exists of the error,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与管理一直是城市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随着公民的城市意识普遍提高,政府也越来越关心和重视我国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普通市民也慢慢的意识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之下,城市规划和管理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可以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政策。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剖析

在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以及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根本利益。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前需要,而且又不能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本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的原则,它不仅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而且还考虑到了城市将来的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

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让公民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二、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的三大误区

传统的城市管理规划和管理对策越来越难以实施。为了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形式也亟待变革,以下总结了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所存在的三个主要误区:

1、理念的误区

在城市规划的概念上仍存在着强烈的可参照执行和实施样板观念。再实施过程中,就会依照之前的样板进行呆板的临摹。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传统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理论已经无法应对我们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只有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新概念,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对遇到问题得以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2.主角的误区

传统的规划师经常被定格在城市建设以及规划管理方面可以包揽一切的角色,甚至可以决定一切,统筹一切。这种将规划的决策建立在“行政权威”和“专家权威”上,反而忽视了公众的力量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实情况是,在重大项目的决策程序中,规划师往往只能参与“选址”决策,而在最初的决策制定中却没有发言权。而且这些重大项目经常是影响城市布局和实施建设的关键因素。

更需要强调的是,规划师经常将重点放在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之上,对于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因素造的影响考虑有所欠缺。这其实也是规划和管理方案经常缺乏“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规划师仅仅了解规划的技术程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更多地关心规划的政策程序勇于担当起“政策协调者”的角色。

3、实施方法的误区

传统城市规划项目一般需要经历的过程是:原始资料调查到提出问题,找到问题后,分析问题,然后制定具体方案,评审机构来评审方案,最后才编制成果。但是,对于之后所执行的情况往往无人过问。这样的一种实施体系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

三、城市规划的政策和管理的形式走向

在中国,因为城市建设完全由政府包揽,因此,在财政这一方面,城市建设依靠的是比较单一的财政投资。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分散化,使得城市建设越来越依赖市场需求。

1、从技术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很多人重视的是技术层面上的具体策略和实施,但是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后期建设过程中的进度,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走向。这不仅仅是便于管理操作,而且还可以为将来条件成熟时推进规划立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技术的操作创造一个优良的基础环境。

2、从包揽型向控制型的转变

传统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包揽一切,面面俱到。从规划管理的角度看,“这样会造成管理方面的停滞不前。而集中控制,不仅可以分工明确,还可以把每一个小的部分都处理的很精细。

四、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的措施

结合可持续发展视角理念以及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来看,城市规划的政策化是必然趋势。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促进规划行业的改革与进步,是保障城市规划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有效执行的最有效办法。

1、强化执行体系

通过“合作制”的建立,可以强化执行体制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强执行力度,而且还可以与民间实体进行合作建设,从而保证公共投资的导向与规划目标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引导开发商的市场投资行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

据了解,我国城市建设与管理在内部决策方面主要依赖于行政官员和专家的经验或者直觉,因此它缺乏公众以及其它专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采取决策分离,是一种现在管理学公认的原则,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3、完善法规体系

具体地说,可以对内实行依法行政,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在这个机制当中,应该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办法,并且明确具体的操作规程,以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外应该建立外部支撑体系,也就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力量,用法律加强监督。

4、动态反馈模式的建立

将规划和管理日常监测工作,详细的进行总结归纳,并且纳入制度化程序,形成可循环修订的“动态反馈模式”,这样有利于在操作过程中能“有据可循”。只有这样,在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同时,还保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

总而言之,在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工作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传统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措施已经很难与可持续发展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应该从全局考虑,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办法,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明.树立崭新的城市规划观 把握未来的发展主动权[J]城乡建设.2002

[2]李红继.可持续环境与自然资源发展核算[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

篇10

关键词:田园城市;技术主义;公众参与;人本主义;系统综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多的浮现出来。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困局,从大城市交通拥堵、雨水淹城、空气质量恶化到用地的合理性,公众逐渐对城市规划的作用产生质疑,而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拍脑袋做决定的情形也使自己的职业自信严重动摇。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未来会有怎么样的发展趋势,通过阅读城市规划方法论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演变的相关论文,试图探寻问题的根源,进而预测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演变

1、工业革命至二战时期

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城市规划以大规模的建设厂房和住宅为主,对物质空间环境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的方面。

同时源于环境污染和卫生状况的恶化,规划开始由工业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为首的物质形态规划逐步转向解决社会与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了田园城市理论、广亩城市等城市理论。随着进化论的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开始得到了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高密度和交通拥挤成为突出的城市问题,规划界有人开始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高度集聚城市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柯布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学者获得了实用主义者的大力推崇,并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缺乏对城市现象多样性和复杂性全面和深入认知,认为物质环境能够决定社会生活质量的物质决定论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规划是以建筑师为主导的精英式规划,是对未来终极蓝图的描绘。当时的城市规划思想以理性实用主义为主导,将城市规划视为技术活动而本身不带有任何特定政治价值观或评判的观点。

2、1960s时期

受到格迪斯的“ 调查―分析―规划”理论思想的影响,系统理论与科学得到了长足进展,人们开始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城市,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尝试着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为建立复杂的数理模型提供了支撑,具有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城市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不再认可规划师描绘终极蓝图的想法,系统理论冲击了此前以物质和设计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由于1960年代的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冲突和文化反思,经过社会变革之后,分化的社会群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Davidoff对“技术主义”进行了自我批判, 认为城市规划者应当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承担委托人的倡议责任, 并应特别关注城市规划中所忽视的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从而在城市规划界产生了倡导性理论。随着西方民主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逐渐普及开来,进一步推动了对城市规划活动的政治本质认知。

在这一时期,理性过程理论逐渐得到发展,理论支持者认为可以通过对过程和程序的控制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他们认为城市规划判断在本质上更接近于政治, 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 因此将城市规划视为以实现特定价值观念为导引的政治活动,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政治问题。

3、1970s至今

到70年代初期, 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规划兼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随着黑人运动、人权运动、妇女运动的社会思潮兴起,强调自由平等、多元和差异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萌芽,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对理性过程模式产生批判,意识到好的程序不一定导致好的结果。出现了新学派、交往规划理论等。城市规划者的角色发生转变,认为城市规划者在价值判断方面并不具备更为高超的技术,不再承担技术专家的角色, 而是更多地充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者的角色。

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城市规划开始重新回归人本主义。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出现,城市规划学者开始从生态角度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可持续的规划理论开始兴起,并开始逐渐占据规划理论的中心位置,可持续发展理念至今仍在发展完善阶段。

4、城市规划方法论与方法的演变

城市规划方法论是认识世界的思路,具有哲学视角,核心理念是过程性;方法是具体的程序手段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哲学传统先后经历了唯理主义、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阶段,技术方法经历了美学工程技术、系统分析、模型数理分析、逻辑推导以及系统综合的变化。

二、我国当前城市规划方法的现状

1、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规划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由于缺乏对城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深刻认识,以规划师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判断来代替社会各类人群的需求,造成了由个人对发展趋势把握不清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由全社会买单的结果,公众参与的发展还需要民主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2、规划师角色的困惑

社会各利益阶层的诉求差异日益增大,在此现实面前规划师到底扮演何种角色,是各方利益的调和者,是保护弱势群体,还是代表强势的政府立场?这种困惑是目前规划师迫切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政府也成为了实际利益争夺的一员,保证社会公平随之被自诩为规划师的责任。但在实际的社会体制下,政府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削弱了规划师的发言权,规划师往往成为了地方政府实现某种政绩的政治工具手段。

3、规划的动态性仍停留在认知表面

虽然城市规划在空间实体上展开,但由于政府的强势地位以及追求形象的需求,很多规划仍处于美学设计阶段,对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认知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4、技术方法缺乏理性认知不足

城市规划无论是问题分析,还是方案建构,或者是理论研究,都偏于宏大叙事和个体的随想规划,缺乏理性的态度。方法都偏于“软”方法和不可检验性的方法,缺少“硬”方法和数理方法的运用。随着3S、VR等技术的发展,数理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表达变得越来越被公众所理解,应加强理性分析来提高规划者对城市这个复杂综合体发展趋势的判断。

三、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1、从工程技术手段到人文关怀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被普及,具有了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规划不再是以物质形态规划为主的工程技术手段,更侧重于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将在城市规划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2、从单一目标到系统研究

城市规划目标的单一性与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理性分析的独立性与决策研究的综合性的统一将引导城市规划技术方法从单一走向系统。在规划决策过程中更注重对多要素系统的综合研究以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及其价值理性的实现。

3、回归理性

人本主义的思想方法将进一步与现性相结合,传统依靠形象观察、直觉经验与完全主观的规划方法将逐步融入理性的逻辑框架之中。随着3S技术,虚拟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模型分析的作用将得到彰显。

4、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城市复杂性认识的日益深入,规划者对城市发展的精准判断越来越难,精英规划不再有效。随着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分化,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规划将逐步走向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尹稚,马文军,孙施文,王世福. 城市规划方法论.城市规划,2005(11):28-34

[2]邬弋军.城市规划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追问――从20 世纪西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程看中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篇11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项目改造,运营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to try to keep the original style should be,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erfect,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keep integ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sonable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ca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dr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ject transforma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的发展应该呈现一种整体性。对于广州这种兼具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商业的大型城市,如何使具有文化沉淀的老建筑与现代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相融合体现一种无所不在的整体性,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考虑的重点,下面笔者结合工程实例展开说明。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原丁坑村小学占地约3000,建有3层建筑总面积约900,由于学校合并,现有空置状态。校址位于从化市鳌头镇丁坑村,在从化市的西部,距离广州市区60公里,从化市区20公里,原鳌头镇桥头小学丁坑分教点,计划将学校改造成为休闲教育基地,前期可作为公益文化教育、实践教育基地,并逐步向对外营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丁坑村是广州市的扶贫村,该村座落在从化的西南部山区,与花都东北部的山区接壤。本项目(丁坑村小学改建项目)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从化北部山区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幸福社会的需要而展开的帮扶工作。利用废弃校舍改造为集户外拓展、教育培训、露营体验等为一体的基地,改造后作为城投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学习、实践基地,可增强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更先进的社会工作者。且在后续的帮扶建设项目中,将丁坑村作为企业农产品定点采购点,用于饭堂日常消耗及设点对内部员工销售,以实际的使用彻实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达到很好的帮扶效果。

1.2项目定位

总体定位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将丁坑村打造成为城投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重要的学习、实践基地;

第二部分:面向市场将丁坑村打造集户外拓展、教育培训、露营体验、农耕文化、乡村自行车体验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区。

1.3战策意义

1)帮扶丁坑村,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从化北部山区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幸福社会的需要;

(2)将农耕文化保留和对外展现,是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3)帮扶工作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善举,可创建更良好的企业社会公众形象,有利企业良性发展;

(4)将丁坑村作为城投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学习、实践基地,可增强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更先进的社会工作者;

(5)通过对口的帮扶工作,可将丁坑村作为企业农产品定点采购点,用于饭堂日常消耗及设点对内部员工销售,以实际的使用彻实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现状分析

2.1 自然条件

丁坑村村内水源不丰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现村内没有工业生产,污染源较少,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主要以水田种植水稻、蔬菜,鱼塘养殖四大家鱼、塘基养殖瘦肉型猪等农业经济为主.

2.2 人文条件

在丁坑村小学学校旁边有一座客家的古四合院,此院落保留得相当完整,业主不在此居住,现托人看管。该四合院继承了传统的岭南地区客家古院的建筑风格,且院内存有传统农耕文化即农业器具的。

2.3项目建设优势:

2.3.1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整,较少对外开放,对人们有一定的神秘感;结合当地生态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借助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打造“广东农耕文化、客家建筑文化体验之旅”主题;同时与周边的果园、水库构成了一个新的旅游风景线。

2.3.2 培训基地与青年旅舍运营模式为年轻背包客及团体旅行者提供了一个有点像酒店住宿,清洗,膳食的场所。然而酒店住客的关系疏离 - 住独立的房间,在独立的餐桌用餐,而青年旅舍则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持不同观点的年轻人聚到一起,相互交流。

2.3.3从化鳌头镇丁坑村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并且附近有广东地区特有的历史人文建筑(客家四合院)。改造成青年旅社后能够为当地的旅游文化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2.3.4废弃校舍改造可以节约建筑施工成本,利用已有的建筑空地,水电等设施,进行改造完善。

2.3.5借助政府推广扶贫的机会,我们将对丁坑村提供经济上、战略上的帮助,以推动丁坑村旅游业、种植业的发展;同时,拉动经济,促进当地居民就业。

3. 设计思路

3.1 基本思路

利用废弃校舍改为休闲教育基地,主要作为公益教育文化建设的学习、实践教育基地,并逐步向对外营业发展

3.2设计基本原则

3.2.1设计融入周围环境

从用地的现状出发,结合地形、地貌、地物和周边环境,体现其特色与创新性。

3.2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广场设计满足人们对优美环境与活动场所的追求,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空间,并与周围村庄景观相互联系、渗透,使广场景观与环境融为一体,以人的行为规律为设计空间尺度依据,满足群众要求。

3.2.3设计结合自然元素

因地制宜保留广场内的所有大树,只砍除杂树,调整林木和丰富天际线,增加林下低矮灌木群,改善绿化立体结构。出于生态和经济的考虑,本项目在植物上配置上重视发展乡土树种。

4 功能分区设置及改造

4.1区域现状

本项目学校占地约3000,建有3层建筑总面积约900,主楼总建筑面积588平方米,呈直线形布局,目前为有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栋,每层有3间课室,每间课室大约52,原为桥头小学丁坑分教点,每层面积196平方米。

4.2功能分区

三层主楼均在上下楼梯右侧增加设置洗手间及淋浴间,

2、一层内部间隔为会议室、餐厅,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卫生间各一间;

3、二三层为客房,是在原有3间的基础上间隔为6套房间住宿,合计设单人间1套,双人标间2套,6人旅社套间9间,合计共有59个床位

4、利用现有主楼后的部分平房,改建为员工宿舍、布草间及工具房。

5、考虑管理需要,大堂需要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还应放置多个消防设备。

6、大堂及每个客房均配备上网端口及无线上网路由。

7、室外娱乐设施配置:将原有的篮球场经加固装饰整理,改建为2个篮球场,增设球场照明,并加建卫生间。

8、篮球场后围墙,保留并美化。

9、保留学校中间空地,改造成草坪,不修建其他建筑物,使园区内的其他建筑物都能得到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

10、在各个建筑物间的空隙处设计花园,每个花园本身具有漂亮的形状,不仅是作为一块绿地,也可以作为一个装饰优雅的建筑,有自己的草坪、鲜花、树木,自身形成一个清新典雅的结构体系。

5组织经营与管理

5.1 基本策略

前期主要作为公益教育文化建设的学习、实践教育基地,后期逐步向对外营业发展

5.2 经营管理模式

公平的雇佣关系/雇员当家

义工 (Volunteering)

对青年人的辅导

环保意识的传播

青年旅舍的理念与公民教育的传播

与志同道合的有关机构合作

5.3经营拓展

5.3.1农耕文化(耕读文化)

在学校旁边有一座客家的古四合院,此院落保留得相当完整,业主不在此居住,现托人看管,建议可向其租用,将这古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农耕文化展示中心,部分房间可作为农家住宿体验点。

农耕文化即农业器具的展示、农业文明的体验、开耕仪式、六畜饲养、农作物展示等。

5.3.2户外拓展、教育培训、露营体验、乡村自行车体验营等

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方向,利用丁坑村原有的自然资源,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6 结语

篇12

城市建设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保密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管理工作来讲更加具有技术性,所要求具备的管理水平更高,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对此,应该大力探索创新型的发展模式。

1.传统模式下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弊端

1.1规章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城市化建设缓慢,因此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开展,政府部门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也没有进行重视,更没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一些传统思维和旧的模式还是根深蒂固,这就造成了旧思维和新形势之间的不可磨合的矛盾。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有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难以对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分析等等。这种规章制度上的缺失是阻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的主要因素。

1.2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单纯地将其工作范围限定在相关档案资料的保存和收藏,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作范围广泛,是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主要依据,它不但涉及到档案资料的归档和保存管理,而且还涉及到对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是各种建设项目具体情况的直接反映,而且还能够为以后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城市化发展中的特殊价值,以使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

2.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政府部门的体制和各项工作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在旧的发展模式下效率低下,管理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必须对其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转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态度,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参考资料。同时,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发展创新还能够通过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机制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在城市规划中产生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档案资料,而这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来说一般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发展创新是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3.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注意点

3.1转变工作态度,提高业务素质

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上来,积极开展本部门员工培训工作,通过座谈会、业务交流会或者报告会等形式来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使其增强责任心,转变工作态度,由过去被动消极的工作转变为现在积极主动地工作。工作态度的转变必将带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极大提升。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工作人员对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能力,使得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办公环境下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3.2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一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各级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工作规则制度的完善工作。制定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具体规章制度,设立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责任归责机制,将具体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个人,促使工作人员产生压力感,进而端正工作态度,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支持该项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来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为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外,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引进既懂管理又懂专业计算机知识的人才队伍,优化本部门的人才结构,使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信息设备的支持下可以得到高效地处理,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便于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放到要求更高的工作中去,提高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晓章.北京市公安局档案工作会议强调依法治档科技兴档素质保档.北京档案.2001(4).

[2]何嘉荪,叶鹰.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学通讯.2003(5).

篇13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1 规划管理的意义

1.1 规划管理面临的挑战

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一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1.2 规划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

首先,要树立规划的资源意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通过有偿出让、转让。土地出让转让的关键是土地价值问题。尽管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体某一块用地来说,它的价值往往由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开发条件来决定。《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明确了城市开发用地的性质、功能和容积率等开发要求由城市规划来确定,这些开发要求直接左右着开发效益。因此,通过城市规划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开发商与城市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为政府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具体地说,城市建设中容积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层、“破墙开店”等用地性质功能的改变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级差收益,但这不是项目开发本身产生的,而是政府长期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果。这些收益不能全部纳入开发商的口袋,而要通过规划的手段,使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收益回流到政府的口袋中,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规划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其次,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规划,规划管理要靠“两手”。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方式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对形成城市土地市场和带动城市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如果城市规划不利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就无法对城市建设实施有效的调控。当然,城市规划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润,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与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往往会导致土地投机活动。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而维护城市正常功能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公益事业仍然难以吸引投资,只能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市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和城市功能失调。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工作既不能单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也不能仅靠市场调节进行规范,而要靠“两手”,一是行政法规“有形的手”,二是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第三,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当前城市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市,没有资金城市就难以发展。所以.城市建设资金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城市市长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建设资金,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在国际上,城市建设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税收,西方国家都是用税收来搞城市建设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设资金是1500多个亿,还说不够。二是级差地租,以土地来挣钱,比较典型的是香港。三是各种收费,增加城市积累。就我国来说,税收不是我们的办法,规划费用也不是办法,国务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许乱摊派。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用不好,城市就不能发展;级差地租用得好,城市就会发展。

2 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 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序列、时间、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调控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火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例如、以商住楼为主体的房地产投资过猛时,可以通过严格限制其它用地性质改为商住楼用地性质、严格控制商住楼用地的开发强度、严格要求商住楼规划设计质量、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等措施对其抑制。

规范 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规范的市场才能使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境外投资考)有安全感。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考察管理来实现的,它告诉投资考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投资者犯规,则将受到纠正。

保障 投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风险来识于他人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和损害。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过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管理来实现。例如,当投资者已获得菜一块土地开发的合法权力时,他人在该块土地上违法进行建设,导致投资者在资金、机会、土地等方面的损失,这时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就是对投资考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法者的惩罚

服务 投资需要服务,这种服务来自各方面。规划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它对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宋体现。规划局机构设置和运转效率、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规划局形象好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例如,规划管理人员的腐败会直接增大投资者的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反之,良好的服务会增加投资考成功的机会,减少投资失败的可能。

篇14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一、城市规划的特点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1.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

2.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3.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1.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

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建设工程的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若没有规划干预容易产生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和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2.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

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开发依据,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选择,开发方案选取,价格评估等都能从城市规划中获得指导。合理的城市规划也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和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3.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

房地产成片开发必须经过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在较高层次规划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数量更多、用途更广的物业,从而使开发者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多快好省地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三、当前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存在着房地产开发背离城市规划的现象。

1.过度开发

在追求收益的经营目标驱动下,往往会造成一些地段内的进度的开发见的是居住片区的开发或改建过程中,开发部门为提高出房率,对住宅间距一压再压,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2.开发的随意性

在城市开发活动中,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开发时其收益水平也不同,导致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3.对公共开发的冷落

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没有开发部门主动进行投资。

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1.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

首先,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必须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制定《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使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起到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第三,必须增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意识。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新形势下规划管理权必须高度集中,不宜下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

2.规划要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因此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做到以规划为“龙头”,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仍以终极式理想规划方式占主导地位,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今后应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对规划不断作出调整和补充,逐步实现“滚动规划”。

3.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相适应的新的规划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区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规划层次,在上海、温州、广州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它一般规定8-9项控制指标(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为了吸引投资,让投资者在选址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甚至可以使用奖励容积率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