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9 11:2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针灸推拿学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推拿手法、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地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实用型通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自2002年起面向校内不同专业开设《针灸推拿学》的任意选修课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现将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意义
1.1 适应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
在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针灸推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单独的一门课程。由于中医学本身教学课时极为有限,实际教学中对于针灸推拿等有实践意义的内容仅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因此,西医院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学习针灸推拿等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而社会上针灸推拿、拔罐法等非药物疗法的广泛应用,吸引了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因为有兴趣而想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正适应了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目前,本校每年有200多人报名,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计划人数。
1.2 促进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
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常不受重视,课时通常偏少,而且由于中医学理论深奥,且多用文言文形式表达,这对于没学过古汉语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普遍感觉枯燥和玄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中医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开设一定的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本校自2002年起相继开设《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每次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实践证明,从学生兴趣出发,从技能培训入手,既能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拓展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改革。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选修学生所属专业的差异
每一期选修课程的学生中,除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过部分中医学知识外,其他各专业学生均未接触过中医学,并且由于学生所属专业不同,以致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构成及学习原因等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目的和知识接受能力,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中西医理论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选修学生多是感受到目前中医热和针灸推拿热的氛围,抱着对针灸推拿学的神秘感或持想多学一门临床技能的态度来选修本门课程。由于本校是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西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部分临床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现代医学生理、疾病的概念已深入脑海,而当面对传统中医理论时,便产生了困惑,无法客观评价。如很多学生生搬硬套地用解剖学知识解读中医学中的脏腑,用现代微生物学知识解释中医学病因,自然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3 教学改革对策
3.1 明确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定位及教学目标
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针灸推拿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临床优势,拓展医学视野,开阔思路,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而并非将其培养成专业的针灸推拿医师。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及授课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针灸推拿学基本知识和概念;熟悉针灸推拿疗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操作手法和技能。
转贴于
3.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的早段需讲授一定的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如经络、腧穴等。理论课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介绍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研究,介绍某些常用的保健穴位,介绍针灸推拿的具体病例等。另外,根据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1-2]。部分理论课也可以放到实训课上,如讲解完手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后,教师立即演示,然后观看教学视频,再强调其动作要领,努力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学生在教师简单讲授后即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配一名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做到耐心细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做到动作熟练而又规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对常见的一些针灸推拿特效病症,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针灸推拿治疗。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学生亲眼目睹针灸推拿的疗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体会动作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巩固强化所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
另外,根据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课程结束时采取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并结合平时的技能实训表现。学生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就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4 结语
通过多年选修课的教学,笔者体会到,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既可以进行自我保健或为他人保健,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机会。
因选修课程的学生专业较杂,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推拿学》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因此,建议学生报名时应该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选修人数如太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技能实训课,故应控制学生人数以进行小班化教学。笔者认为,一个班不超过60人,实训课每班不超过30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笔者通过对《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要求与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际运用出发,对《针灸推拿学》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PBL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深化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骨伤专业课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医骨伤 针灸推拿 教学改革
《针灸推拿学》作为中医骨伤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在临床运用中有重要地位,在将来的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笔者通过对高职中西医、中医骨伤专业五年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总结,结合中医骨伤专业特点与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反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研究,体会颇深,通过对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了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为骨伤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现将设计思路及实施体会细述如下。
1.《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针灸治疗、推拿手法、推拿功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等七部分内容,相当于整个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浓缩版。在以后的执业资格考试中,针灸推拿的内容占了近15%,成为很多非针灸推拿专科医生考试的难题。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以上七个部分内容进行介绍,还要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及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运用实际,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接受上也是一个挑战。
2. 教学设计方法
2.1 研究内容,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细化教材。通过对整本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可以将七部分内容划分为两大块:一是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小儿推拿三部分;二是操作,包括推拿手法、推拿功法、针法灸法、推拿治疗四部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1∶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放在理论课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笔试大纲要求。操作实践性较强的部分放到实验实训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将推拿功法、小儿推拿部分划归学生自学范围。
2.2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中主要以手法操作为主,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为突出骨伤专业手法特色,将针灸推拿学分为“针灸学”和“伤科推拿按摩学”两门课程。结合我院中医骨伤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大纲。紧密联系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兼顾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要求,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与考核标准。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推拿手法及治疗部分。
3.教学组织实施概况
开学第一周为总论部分的理论教学4至6学时,使学生对整个针灸推拿学的发展、研究内容、本门课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做好准备。第二周开始,每周2学时理论课,2学时实训课,理论与实训教学同步开展。
3.1 理论课。抓住学生“关注临床、关注考试”的心理及对针灸推拿学的兴趣爱好,结合中医执业资格考试要求,采用PBL教学法,引用大量临床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来讲解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最后讲涉及的腧穴、腧穴的特性与主治作用等对针灸治疗与经络腧穴进行讲解。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这种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不仅是资格考试的需要,更是临床医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3.2 实训课。从推拿手法开始,到推拿治疗、针法灸法,再到经络腧穴实训。方法上以执业资格考试方法作为依据,内容上以“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为要求,运用配套教学光碟辅助的方式,对各项操作技能进行教师“一对一”的规范化培训。最后阐述该实训项目在临床中的运用及考试中的要求。以推拿手法及骨伤病的推拿治疗为实训重点,反复练习,为骨伤专业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要求为依据,对针法灸法部分进行分项目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让学生亲身体验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加深其印象。
3.3 考核方式 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考试题型、方法上都与资格考试一致,理论考试时运用大量的病例,多种题型,单选题,采用笔试;操作技能采用现场问答与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
4. 教学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4.1 特色。引入PBL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执业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4.2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未进入临床,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及诊断方法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情绪化现象,尤其在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时,因达不到规范化操作要求,又不愿再次反复进行练习。所以在课堂组织中,为提高学生的规范性,可采用边看教学光碟,教师边讲解示范,逐一指导纠正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4.3 注意事项。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预习,对本次上的的内容要基本熟练。合理运用板书、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于PBL教学法相结合,防止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强调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时不忘学习本门课的根本目的,防止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全11册).中国标准出版社.第1版.2008年6月.
[2] 刘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探索.科技信息.2010年 第13期.
近些年来,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学临床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针灸推拿带来的积极效应,摆正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的基本概况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的学习方法,也被称为问题式学习。它最早被应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上,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布朗士将其引入到医学教育领域。[1]在九十年代,我国各大院校也开始引入PBL教学法,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在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授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学习并理解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针灸推拿学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针灸推拿这种不吃药、不开刀、不输液的预防保健方式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格局使得我国针灸推拿治疗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注意,这对中医针灸推拿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培养高素质实用型针灸推拿人才成为中医院校不可小觑的首要任务。
二、PBL教学法在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PBL教学法是学生将现实的临床病例作为学习对象,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在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学生彼此之间围绕病例问题相互协作,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重难点,最终得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虽然带教老师也参与其中,但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病例问题,不是直接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病例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观察、记录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受益终生。
(二)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PBL教学法旨在让学生用已学的医学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用创造性思维应对临床医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针灸推拿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带教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针灸推拿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只需简单机械地模仿带教老师的动作,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而PBL教学法依据人体的不同经络穴位,借助不同的操作手段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并针对病例提出相关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不断思考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按照具体的病例内容进行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角色模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三、PBL教学法在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设置问题
将临床病例作为PBL问题设置目标,了解病例问题的典型特征,针对病例提出相关问题。临床带教老师要依据具体的带教任务和教学目标翻阅相关临床资料,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将病例和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病例,在心中对目标有清晰的认识,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知道自己所需掌握的重难点知识。[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病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复习已学过的医学知识,查阅临床资料,以初步形成自己的认知与判断。
(二)开展分组讨论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临床病例问题,预习教材新知识,去图书馆翻阅相关病例资料,查找问题的答案。同时通过相互讨论的形式,交流彼此对问题的看法,加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v解病例
各个小组分别挑选一名学生,讲述本组的讨论结果,阐明关于病例问题的疑难点,表达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的看法和观点。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说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问题。[4]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适时、恰当地进行引导、启发,鼓励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自由阐述自己的见解,营造充满争辩、质疑、讨论的课堂氛围。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关键词 高等医学教育 考试改革 中医推拿学综合考试模式
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在不断的深入进行,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成就虽然很大,但是距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过程中,传统的考试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改革质量的制约性逐渐凸现出来。因此积极开展考试改革,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院校主要的临床课程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推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考试作为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检测手段,其改革没有跟上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虽然在一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但是仍然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进行,已经成为阻碍教学改革深化的“瓶颈”。
目前推拿学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并将期末考试的分数作为学生推拿课的最后成绩。而推拿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含推拿手法、推拿科临床诊断方法和疾病各论等等,这些内容均在理论知识基础上以临床操作为主,需要学生在学习推拿学时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但目前学生对推拿课的学习和掌握却出现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脱节,可以说现行推拿学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的配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运用考试指挥棒的逆向推动原理,充分调动学与教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培养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力,更加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我们根据国内有关医学考试的研究成果,参考其他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研究思路,借鉴国外医学考试模式的优秀经验,结合我校具体情况以及中医推拿学课程特点,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建立中医推拿学综合考试模式并进行试点研究。
1 一般资料
本课题所选择观察对象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具有推拿学教学课程的2005级中医临床方向和中医妇儿方向专业统招本科学生,选择2005级中医临床方向专业(48人)为实验组,2005级中医妇儿方向专业(51人)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中医推拿学综合考试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考试模式,即理论闭卷考试。开课之初分别告知两个班级学生本课程将要采用的考试方式。
2 研究方法
实验组采用中医推拿学综合考试模式,中医推拿学综合考试模式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临床实践能力多方面测试,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临床实践能力水平。
(1)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考试部分采取闭卷形式,题型设置在传统题型基础上增加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临床应用题的比例;
(2)操作技能。操作技能考试部分主要检测推拿手法的掌握情况,采用智能推拿手法参数测定系统进行评分;
(3)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考试部分采用多站式考试以及OSCE模式,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实际临床技能水平。
3 观察指标
对照组在课程结束后采用传统考试模式,即理论闭卷考试,试卷满分100分,并以此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推拿课的学习成绩。实验组采用中医推拿学综合考试模式,于推拿手法讲解结束后两周,应用ZTC-I智能推拿手法参数测定系统(上海尼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对学生推拿手法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满分100分,此分数占该课程最后成绩的20%。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理论闭卷考试,试卷满分100分,该成绩占本课程最后成绩的50%。最后于推拿科门诊随机抽取常见病例,由学生根据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的情况完成其完整的书面门诊病历,由任课教师对病历进行打分,满分100分,此分数占总成绩的30%。最后将三项成绩,即手法、理论和门诊病历成绩综合计算作为最终成绩。
之后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并对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考核。此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内容包括推拿手法、病史采集、查体与辅助检查、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考核分四站进行,第一站手法考核应用智能推拿手法参数测定系统检测;理论、查体和临床实践考核采用面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病例,依次完成各站的各项操作、回答提问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考核人员分别对其记录评分。
4 观察结果
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技能水平考核中手法、查体、理论以及临床实践考核各项分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综合考核评分对照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
5 讨论
医学是需要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推拿学是中医学体系中能突出显示中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学科之一。现行的灌输式课堂讲授和理论考试的教学与考试模式使学生只能对所学理论知识有单纯的记忆和抽象认识,而不能深刻理解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这是造成医学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就业或不能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并承担其工作任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推拿学综合考试模式,以培养学生“三基”为宗旨,采用理论知识检测与各项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实习期间端正态度,改变平时不努力、临考突击复习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应付考试为主动积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也普遍认为这种综合考试模式改变了一张理论知识考卷定成绩的现象,考试内容全面,考试结果客观、公正。这种考试模式,确实能较全面、系统地评价教学效果,有效地考察出学生临床操作、临床思维、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的医患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重视l临床实践,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也促使临床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更新临床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