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范文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9 10:26: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

篇1

关键词: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动因

1金融创新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金融创新是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讲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产品、市场和品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逐步认识到金融企业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自身业务发展状况,不断推出能够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才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内在动因

(1)转移风险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引发了国际汇率、利率剧烈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加剧,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使商业银行运作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由此,产生了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

(2)提高资产流动性的需求。金融资产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杠杆性,即资产能在流动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因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其盈利性和安全性也越高。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其资产的盈利性和安全性,创新出能够提高金融资产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3)银行收益率的下降,促使银行寻求新的盈利途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直接投资的兴起,廉价资金来源减少,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上升,再加上竞争及利率政策的调整,引起银行的利息收入下降,服务成本支出增加,银行要保持较高的收益,必须另辟新径,寻求新的突破口,金融创新便由此产生。同时,因为创新的金融产品提供的是特殊的金融服务,其价格没有可比性,不可能由人民银行统一定价,而只能由银企双方协商决定,其利润空间必然较大。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实体,其经营目标就是获取最大利润,只要有利可图,商业银行就有创新金融产品的内在动力。

(4)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性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像其他产品样也有其生命周期,即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金融产品与其它产品的衰退期有所不同,一般工业品或消费品进入衰退期时,市场多表现为人们不购买或不使用该产品;但金融产品进入衰退期时,则多表现为市场饱和与低利润。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需要在金融产品进入衰退期之前研制开发出替代品,使商业银行不因金融产品衰退期的来临而出现产品断层。所以商业银行在想方设法延长金融产品生命周期的同时,要承认金融产品的周期性,积极开发和设计出新的金融产品,以形成金融产品创新链条。

2.2外在动因

(1)市场经济机制的日趋完善,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特征的经济,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成熟和开放,不论是创新产品的垄断,还是核心竞争力的保持,都有其阶段性,都会由强转弱成为相对的概念。惟有创新能力,才是市场机制里最为闪光的亮点。对商业银行而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其在竞争市场中的寿命,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这无疑会加速内地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因此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程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是金融创新的时代特征。(2)中央银行的政策导向,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中央银行在确保金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一般都是鼓励金融创新的,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政策风险。

(3)银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和高层次性的拉动,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设定了细分化的目标市场。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使得由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市场,转变为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这一市场表现为金融供求关系的买方特征。近几年,尤其是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最为明显,这就迫使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适应这一变化,这种“倒逼”也加速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4)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银行业的市场竞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更多的外资银行和金融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从而使得国际竞争国内化;三是其它产业公司或其它行业向金融业渗透,参与金融业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不断下降的交易成本和不断丰富的交易品种使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金融非中介化趋势日益增强,“脱媒”现象出现,使得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有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对传统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并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5)新技术的运用,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

科技进步是实现金融创新的客观基础,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载体。新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使某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带来更大利润,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综观当代金融创新,尤其是以银行卡、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为代表的产品创新方面,其中每一项产品的创新或功能的完善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科技发展引发的。如,以数据集中为表现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变革使传统性商业银行的客户数据管理显得十分笨拙。就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而言,招商银行就是以科技为恒定支撑力而获得金融创新优势的典型范例。因此,商业银行科技实力的强弱决定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经济效能的高低,这是金融创新发展史上的又一显著特征。

另外,由于之前一些金融机构过于强调风险防范,制订了一些过于严格的条款,手续复杂繁琐,使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譬如,在申办信用卡和处理信用卡申请资料时,手续过繁,容易导致客户抵触和银行办卡效率低下。

3结论

总之,金融创新浪潮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在提高金融机构收益率的同时,也对金融系统和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商业银行创新将是全方位。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但较之以前毕竟有了很大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在客户、业务、区域、市场等方面有所侧重,将内外动力系统有效的相结合,才能实现在经营理念、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技术、金融机构和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发展先机,在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文杰刘路.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经济师,2007,(6).

篇2

关键词:基层科技;科技管理;科技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也已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逐步实现基层科技工作的均衡发展。

1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存在重叠与缺失问题。其中机构重叠主要主要体现在个别政府部门之间。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主管全县的科技工作,而其他局也设有涉及科技的股室。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还容易诱发推诿扯皮现象。第二,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职能交叉和定位不准。这种交叉主要体现在基层县市的科技局与其他局有关科技的部门之间。例如,例如部分县的科技局农村股与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之间就存在职能交叉,并诱发多头管理问题,需要进行整合。第三,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不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我国基层县市区,只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构建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数地区的科技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仍然由政府作为主要的管理和经费来源,专业化程度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2科技管理运行制度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我国地方政府在基层科技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想上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存在认识不足和认识不全面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根本不重视,没有科技管理概念。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已经取消,或挂靠发改委、经济局,不利于基层科技管理的开展。第二,我国基层科技机构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基层县市区的科技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差别极为显著,多的可达二三十人甚至更多,少的则只有两三人,显然不能承受愈加繁重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任务。此外,基层科技机构的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工作人员的专业与岗位不一致,人员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足等。第三,科技政策不完善,执行能力略显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的基层科技机构往往构建起自己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但是往往不够完善和系统化。在科技政策的实施方面往往力度不足,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2.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的改革建议

第一,健全科技管理机构。针对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的重叠问题,建议由基层县市区政府政府作为指导,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机构的合并和重组,以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建议我国基层县市区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科技咨询机构,为当地的科技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机构职能。本文认为,我国基层科技机构的智能建设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科技发展要使用市场变化,科技机构对域内科技工作的指导不仅限于宏观指导,还要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二是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域内产业科技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三,要改革科技中介机构。面对我国基层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相关科技政策,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健全各个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使科技服务更为合理高效。

2.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第一,地方政府要转变科技管理的观念,提高对基层科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视角认识和重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基层县市政府必须要成立一科技局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并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的重视程度。第二,变革基层科技人员的任用和培养制度。面对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优化科技人员配备,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科技管理队伍。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三,进一步优化基层科技管理政策。针对我国基层科技政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积极采纳他们的有益建议;二是积极拓展科技政策的视野,政策的指定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三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科技政策向地区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第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建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保证科技技术供需双方的正常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第五,基层县市政府要要从大局出发,不断加大对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增速高于当地的财政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要以政府牵头,形成一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后盾、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结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基层作为科技应用的主阵地,在地区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基层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崔红斌 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篇3

关键词:新兴产业 战略成本 管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1、新兴产业的特征

1.1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高速增长,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是未来的支柱产业。第二,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发展的前沿,资源能耗低,符合低碳、环保的先进理念。第三,新兴产业综合效益好,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新兴产业的发展决定着未来国家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实现赶超的重要机遇和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1.2产品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

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其他众多的技术相配合、支持,还要求相关配套技术也要有重要的突破性进展。现代经济的价值正在转向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同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与旧的产业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从对有形的、物质的资源的依赖转向对无形的、智力资源的依赖,人才、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资源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物质资本的重要性下降,研发设计而非生产成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就是这类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1.3高成长性、高回报率、高风险

新兴产业独有的特点之一是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技术往往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的更新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新旧技术的一次更替过程,可能就是旧生产线甚至整个产业链被淘汰,迫使有的项目刚上马不久就面临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2、新兴产业的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

2.1成本管理与战略相结合

新兴产业要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灵敏,制定有效的战略以帮助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制定有效的战略以帮助企业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适应性。因此,成本管理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

2.2成本管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特点

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其产品更新换代快,正确计算产品成本,需要很大程度上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而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计算和评价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可操作性强。按照传统成本会计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难以正确评价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无法为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误导产品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

2.3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和外向性

成本发生在产品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以及顾客服务。由于新兴产业内各个企业产品价值的相关性强,因而要求每个环节必须紧密地衔接,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机协调,确立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从而对成本链进行优化。同时,新兴产业内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应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树立全局观念,将其置身于产业链中来进行统筹规划。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和外部资源能力的整合,并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持良好合作。

2.4成本管理要考虑风险

对新兴产业规划时,必须对其巨大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防范盲目投资冲动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典型的例子是手机、电脑芯片,平均几个月产品技术更新一次,新产品刚上市,下代产品又实验成功并即将上场,而上代的产品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这样在核算产品成本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风险。

3、在新兴产业的企业中推行战略成本管理

3.1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性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具体表现为规模经济、整合程度、地理位置和技术等,反映了组织结构、投资决策和企业的经营杠杆。它们与企业战略定位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其发生与数量取决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因此结构性动因是一个最优选择的问题,选择意味着配置优化,但投入与业绩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投人越大越好,成本管理应该立足于适当的投入配置。

执行性成本动因具体表现为生产效率、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员工管理等,反映了战略执行的有效性。执行性动因分析是在已有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强化,以改善业绩,完善制度及改善制度实施的效率。

3.2价值链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差异,有助于企业突出竞争优势。价值链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等。新兴产业对价值链进行分析,首先,可以了解价值系统中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成本构成和利润分享情况,帮助企业确定自身价值链。然后,可以寻求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甚至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自身价值链分析,找出价值链上下增值的作业,通过控制成本动因和重构内部价值链寻求改进的途径。

3.3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新兴产业企业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需求很大,这是因为新兴产业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在核算与管理上具有现实可操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为新兴产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新兴产业能够正确识别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必须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贯穿于新兴产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个流程。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总成本角度进行成本控制,并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

3.4成本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时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为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通过良好的沟通,协调好各方利益等方式来降低风险,提高成本和利润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资金,只有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把资金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把货币市场过剩的流动性,疏导到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各个行业或区域去,尤其是我国正闹“干旱”的中西部地区

当沪市综合指数第一次到达6000点时,以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为准,沪深两市A股静态市盈率为71.5倍,已高于2001年6月14日的67倍,以2007年上半年业绩计算,动态市盈率为48.5倍。中国股市泡沫在膨胀已没有异议。

股市泡沫的共性和必然性

在美元泛滥、多年零利率或超低利率的日元充当国际货币“供款机”,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全球正在进行“财富大转移”:发达国家过剩资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动,尤其由美元区流向石油国家和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流量最大。近两年中国股市上涨5倍,印度上涨6倍,巴西上涨7倍,俄罗斯上涨11倍,可见新兴市场的股市泡沫化趋势有着共性。

中国经济经历30年高速增长,财富积累必然会导致价格(价值)需要重估,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反映,加之股权分置改革成功,2007年度开始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的新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到位,这些制度性“溢价”不断落实,股市价格上涨是有其合理性。这轮牛市根本动因以上因素。毫无疑问,支持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如此国内外环境中,当前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形成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股市泡沫,这不仅对股票市场,对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从规模上看,在今年10月沪市综合指数达到6000点时,两市A股总市值约为28万亿人民币(流通市值9万亿),刚好超过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证券化率也刚超100%。若与国际有影响的证券市场比较,我们A股市场规模仍然过小。截至2007年6月底,美国股市总市值超过20万亿美元,日本股市总市值也是A股总市值的4倍;美国上市公司超过6000家,日本、英国、加拿大上市公司都在3000家以上,中国A股市场刚超过1500家;从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看,美国股市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33亿美元,日本为22亿美元,而中国为8亿美元;在纽约证交易所挂牌的2800余家公司平均股价约为26美元,而A股平均股价,相当于每股2.5美元,相差10倍多。可见中国股市规模、上市公司实力和平均股价,与发达国家股市相比差距甚大。

充实:美国成功在前

在美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产业升级都伴随着资产市场泡沫,可以说,没有泡沫,就没有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完成和产业成长的顺利展开。

华尔街股市近20年来,从2000点左右一直涨到现在14000点,历经:1987年全球性股灾日,美联储买入大量国债创造120亿美元的流动性,联邦基金利率一天内下降0.75个百分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一役打爆美国一些对冲基金,格林斯潘动员资金注资于对冲基金;由于2001年“9・11”事件和对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担心,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近期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央行,向市场注资超过3600亿美元。

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方式,清晰地告诉我们:一方面小心翼翼地监管维护着虚拟经济的泡沫,使之在可控范围内不至于破灭,为新经济、新科技发展创新源源不断地输入资金;而一旦遇到泡沫危机,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来充实泡沫,就形成“泡沫――充实――泡沫――充实”的循环发展的虚拟经济逻辑或模式,以此使美国虚拟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虚拟经济市场,并且依靠庞大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来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其始终保持着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的地位。

美国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非常值得目前的中国有关部门学习和借鉴。如当前股市出现泡沫时,政府监管层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来充实泡沫,现在让H股回归、增发收购母公司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吸收合并、并购重组、加快IPO速度、并且准备红筹股、S股、N股等海外上市公司陆续回归A股市场,就是为了吸收流动性充实或做实泡沫。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资金,需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把资金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需要打通货币市场、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渠道,把货币市场过剩的流动性,疏导到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各个行业或区域去,尤其是我国正闹“干旱”的中西部地区。因此,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要利用全世界资金来推升产业结构。目前股市的泡沫,正是我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正如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经济发展时指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资本市场今后工作的重点,没有充沛的流动性资金怎么行?

刺破:日台殷鉴不远

建立一个完善、高效、强大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将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承前启后的关键。当今经济强国无不是金融强国,都是依赖资本市场发展来推动。20世纪以来的美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很好地利用虚拟经济资本市场适度泡沫发展的历史。而相反的例子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年本币升值时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在中国台湾新台币升值时,台湾当局为控制股市泡沫,以增收资本利得税方式刺破了股市泡沫;日本也是在很短时间内,将再贴现利率从2.5%很快提高到6.5%,主动刺破了股市泡沫,致使多年的经济成就毁于一旦,同时经济持续低迷十几年,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股市泡沫被刺破之前,日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解决了贫富差距的问题。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进行中,倘若此时主动刺破资产市场泡沫,那么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将很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烂尾楼,贫富差距拉大,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还要远远大于当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形成的危害。

股票市场泡沫问题,实质上是国家经济问题,甚至是国家政治问题。一些国内外资投行的经济学家们主张主动刺破股市泡沫,是不可取的。对待目前股票市场泡沫,只能也必须积极充实,而不能是主动去刺破。

篇5

关键词:企业制造;成本控制;管理理念

前言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实体经济也无法幸免,世界经济进入到下行周期,我国企业也饱受影响。企业想要度过这次金融海啸,降低成本成为了首选良策,因此,加强和完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系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使企业面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一部分,实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降低企业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化企业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成本控制的管理模式,更新成本控制的管理理念,追寻更适合于企业竞争的成本控制方法,于是现代成本控制方法应运而生,通过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新模式,支持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

一、企业制造成本控制的管理理念

(一)成本管理战略化

与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相比,传统的企业管理是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只注重企业短期内生产和销售所产生的成本,却忽略了企业长远的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现代企业必须要从企业长远的利益出发,由传统的成本管理变为战略性的企业成本控制。这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一个侧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成本控制的制度、方法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实施以此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二)成本动因多样化

成本动因指的是引起成本变化的原因,除了传统的原材料、人工等动因,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因还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的开拓以及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等,这些动因是现代企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改变,与传统的成本动因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新时期,有必要根据企业的战略成本将传统单一的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的成本动因,以便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客观、真实、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加强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

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当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成本控制理念。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按需生产和降低成本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而建立科学的成本竞争能力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着同等重要的竞争能力,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行“成本否决制”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成本管理。这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企业内部建立模拟市场,从领导者,到每一个职工,都按照模拟市场的运行方式,对自身在成本控制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制”。第二,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一是加强对成本事前管理的重视,从采购到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充分的计算和规划;二是及时进行成本的事中管理,建立与生产和经营过程同步的成本控制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对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三是对成本的事后管理,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益,结合成本分析和核算的结果,对成本控制的责任进行强化。第三,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中应当实行市场、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一是把国际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作为考察企业成本管理的的背景,实现成本控制对市场的适应和利用;二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降低,通过科技的进步实现企业效益的增加;三是在成本控制的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借鉴国外的行为科学理论。

(二)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运行机制

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第一,组织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形成由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组织机制,这也是确保成本管理顺利运行的组织保证体系。第二,责任机制。在企业内部实行成本控制责任制,确定每个成本责任的单位和部门,将成本控制的目标与措施进行分解,分别落实到企业内部与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相关的各部门,同时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实现整个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三,控制机制。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信息进行监控,企业内部的部门和职员即每个责任单位,都根据指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对本单位的成本控制负责。第四,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包括正面的激励和负面的激励,促进管理者和每个职员即每个责任单位都对成本控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关注。

(三)成本预测的有效开展

成本预测是在调查研究掌握经济信息和成本有关的各种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和推算。成本预测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对目前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判断,通过科学的成本预测,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科学的了解,对目前和未来会出现的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对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就能够发现降低成本可以从哪方面入手,可以采取什么手段来降低成本,从而确定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和措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是不断变化的市场,成本预测的重要性凸显。成本预测既要在成本决策开始之前进行,又要在成本控制计划的过程中进行。而成本决策之前进行的成本预测,能够为成本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能够帮助企业确定目标成本,据此进行成本计划的编制。在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的成本预测,能够经常性的掌握成本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个趋势有效的进行适当的成本控制,能够确保企业生产计划的顺利进行。

(四)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以计算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主要对象是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果以及执行成果的事后反映。现代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当遵循核算和管理相互结合的原则,核算的方法一般包括:定额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多种方法。随着会计理论的逐渐扩展,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方便企业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核算方法。

(五)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成本考核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 定期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定和考核。合理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需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成本的考核。在成本考核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企业销售收入的成本率、成本利润率、全部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和新增价值的比率、可比产品或全部产品成本降低等指标来考核。另一方面,应采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率, 责任成本降低率,质量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质量成本占制造成本的百分比等指标来反映各责任单位的责任履行情况,以评价其工业业绩。

三、企业制造改进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一)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1.制定先进而可行的消耗定额。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审核、控制和考核的依据。生产技术、劳动工资、设备动力、财务等部门应积极配合测算、制定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物资费用的定额,使定额成为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2.科学制定物资流程,完善物资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存制度。建立、健全物流程序是进行成本控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重要前提。一切物资的进出、消耗、都要经过计量、验收。对于可用的废料也要及时回收和计价。

3.制定费用的开支标准,明确费用的审批权限。企业必须制定各项经常性费用的开支标准,并规定对各项费用的审批权限,哪一级、哪一部门负责人有权审批何种性质费用及其金额范围。

(二)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本有效控制

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实施成本考核,全面总结成本计划执行情况,揭示影响成本变动的各种原因及影响程度,评价企业内各级单位成本管理工作情况,并按评价结果予以奖罚。另一个有效方法是严格执行成本预算。通过严格按照成本控制标准对实际费用的发生进行监督,使其不超过标准。严格按照预算方案进行成本差异的核算、分析和考核。通过实际成本和成本标准的比较,确定成本的有利差异(节约)或不利差异(浪费),并根据差异发生的原因,明确权责,最后对成本责任部门进行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最后,针对差异原因分析所显示的问题调整成本控制标准。

四、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从根本上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人才和服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某方面来说,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成效是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确保企业产品服务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成本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增加利润的主要途径。为了能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下彻底提升制造型企业的效益,并快速盈利,需要公司从上到下坚持进行成本管理,而且成本管理是个循序渐进的和持之以恒的工作。加强企业制造成本管理工作,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良华.成本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6.

[2]张鸣,颜昌军.成本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并购;跨国并购;动因

中图分类号:DF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26-04

科技进步、资本过剩、利润最大化追逐等促使了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特别是近些年并购的迅猛发展。自19世纪末至今,全球已经经历了六次并购浪潮。今天,一定程度上,并购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动因是指动力和原因。跨国并购的动因,是指促使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行为的推动力量和原因。纵观六次并购浪潮,正如卢东斌教师所言,跨国并购浪潮背后常有高新科技热潮的推动,如20世纪50年代的军事、宇宙领域的第一次高新科技热潮与60年代的能源、通讯和半导体领域的第二次高新科技热潮推动了美国以混合并购为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80年代的微机、半导体、生命科学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第三次高新科技热潮推动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的迅猛发展;90年代的通讯、网络领域的高新科技发展热潮与第五次并购浪潮。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与跨国并购一定程度上结伴而行,赋予近期跨国并购以知识产权获取为引导方向的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为FDI)理论是在传统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体部分是解释和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学说。自20世纪60年代初斯蒂芬・海默教授提出垄断优势论,到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随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跨国并购,还出现了反映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非主流理论,如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等。邓宁指出,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跨国公司活动知识性的增强,以投资企业的静态优势为基础的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相对下降,而基于拥有或获得动态优势的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FDI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这一类的对外直接投资依赖于不止一个国家的智力资本,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国外经济地收购或建立这些无形资产[1]。

二、跨国并购的一般动因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主要表现为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资本重新流向发达国家、国际资本流动以并购为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重点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导致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投资主导形式的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生产经营的全球配置。跨国并购的动因是指跨国公司实施并购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跨国并购行为面临不同的东道国、行业和目标公司,其具体动因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跨国并购是多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以及获取速度经济性[2]。跨国并购微观动机一般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投机型,包括投机动机和个人动机;经济型,包括规模经济动机、协同动机、寻求新市场动机和交易费用动机;战略型,包括赢得垄断或产业领导地位动机、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动机、资产组合动机和寻求战略均势动机[3]。当前,跨国并购的外因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金融自由化的促进、政策管制环境的变化;内因,包括效率性动机、利益分配性动机、战略性动机和个人行为动机。跨国并购动因的经济学解释,包括,一般解释(市场竞争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政府干预理论、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自负理论、效率理论、风险分散说和财务协同说),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和核心知识与资源能力解释。经济学家通过知识资本的扩张和管理来阐释当前跨国并购的相关机理。企业跨国并购是企业以自己的或获取的核心知识和资源为基础,以知识管理为纽带,不断向外延伸,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积累、开发和扩充,不断丰富充实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的中间地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微观动因出发,可以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分为:资源驱动型,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上不易得到的市场资源;技术品牌驱动型,通过跨国并购获得企业品牌、技术方面优势;市场驱动型,通过跨国并购进入国外市场,有效避免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5]。

三、当代跨国并购动因的发展

当代跨国并购推动动因具有多样化、结果平衡的动态性特点。目前,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单独解释跨国并购的全部动因,跨国并购是多动因共同推动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联系具体并购案例,同一或相关企业实行并购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知识经济时代,当前的跨国并购动因演进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在传统的FDI一般理论基础上,继英国学者邓宁(Dunning)在1994年提出了“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说”后,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跨国并购动机理论来解释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跨国并购动因。如:技术获取型、技术寻求型、技术并购动因说、知识并购等理论。

1.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说

英国学者邓宁(Dunning)在1994年提出了“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说”(亦有学者将之称之为创造性资产获取型跨国并购)。① 他认为,与传统的自然资源获取、效率获取和市场获取型的FDI不同,跨国公司战略性资产获取型投资的目的是通过全球化战略以获得技术和组织能力为关键资产,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6]。具有某种所有权特定优势的母国企业,可通过对外投资扩大这种优势;缺乏竞争优势的母国企业,则可通过跨国投资获取优势资源。近期的研究均表明:降低成本、克服贸易障碍、实现规模经济等并非“寻求战略性资源型FDI”的主要动机,其动机更在于获取优势资产、人力资源、商业氛围等战略性资源[7]。获得战略资产提升竞争力。所谓战略资产是指对企业竞争力有贡献的资源和能力,这些战略资产包括声誉、供应商关系、默会知识、研发能力、品牌和专利技术等[8]。

2.技术获取型FDI(Technology Sourcing FDI,TSFDI)

德国布鲁斯・考加教授特和张世真是最早进行技术获取型FDI方面研究的学者,他们通过研究日本对美国和欧洲的FDI,发现日本对美国和欧洲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在于日本对美国和欧洲技术的获取,借此缩小日本与美国和欧洲的技术能力差距[9]。其后,学者们在其相关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技术获取型FDI的存在。②

我国学者们对技术获取型对外投资进行研究并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如,技术获取型FDI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FDI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的旨在获取核心技术的生产经营活动或研发行为,是一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投资主体的战略利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短期利润最大化[10]。技术获取型FDI是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要素、研发机构、信息等R&D资源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R&D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11]。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是指获取与本企业核心业务相同或相关的技术为目的,对拥有其目标技术的海外上下游企业和竞争对手实施的并购[12]。所谓技术获取型FDI,是指中国企业通过FDI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兼并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在海外以独资、合资形式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研发机构等,从而获得先进技术、组织能力等关键性知识,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13]。技术获取型FDI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建立技术联盟或跨国并购等方式,可以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获得创新期和成熟期的先进性好的核心技术[14]。所谓技术获取型FDITSFDI(technology sourc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种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研发机构等技术要素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 R&D 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15]。提出技术获取型FDI之所以是我国获取核心技术的现实选择,原因在于:增强投资机制功能的动机;降低技术移入成本的动机;加快技术获取速度的动机;提高技术获取效率的动机。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改变其技术落后的状况,有可能主动采取逆向FDI方式,以便获取某种先进经济和管理技能。跨国并购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大量核心技术,提高提高其研发能力,加快创新进度。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取得现有研发成果,加快了企业创新的速度。中国企业FDI的四种动机:寻求市场、寻求自然资源、寻求技术和管理技能以及寻求金融资本。中国企业国际化的5个动机:寻求资源、寻求技术、寻求市场、寻求多样化和寻求战略资产。并购和有机扩张是中国FDI获取知识资源的主要方式。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是一组资源的集合。在动态的全球市场上,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资源(如技术、管理诀窍、营销知识和品牌等)的获取和重构来形成并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16]。

3.技术并购

技术并购(Technology-driven Acquisition)是指企业以获得外部技术、提升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并购行为[17]。技术并购指的是一类企业并购现象,学者们通常将企业以获取对方核心技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跨跃式发展为主要动机,对技术型企业进行的一种战略性并购称为技术并购。当目标方对于并购企业来说拥有独特的技术,并购方或是为了技术多样化、巩固市场地位,或是进入新产业,都有可能进行技术并购[18]。技术并购(Technology M&A)也称为“研发并购”,或者“技术驱动的新型技术型公司的收购”,是指以获取技术能力为主要动机对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并购行为[19]。

4.知识并购

知识并购通常是指企业为了获取知识资源,以兼并或收购的形式,将另一创新企业的整个资产或可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20]。跨国公司凭借知识垄断优势实施跨国并购具有知识优势的公司,通过在国外并购企业的途径来发挥其知识优势。在现代世界知识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一直是从事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也是绝大多数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和垄断者,更是多种无形资产的拥有者。目前,全球5.3万多跨国公司母公司和45万个国外子公司与附属企业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FDI、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80%以上的新工艺与新技术。正是凭借着对有形和无形两种资产所有权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才得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对于跨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通过并购相对劣势企业获得知识创新优势明显优于其他形式,因为通过将技术输入被收购企业,收购者能提高自己的垄断地位和影响力。收购者还往往收购大于其知识优势的企业,以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地位和盈利性。例如,1999年Overture公司发明了竞价排名知识,并申请了专利。4年之后,雅虎耗资17亿美元购买了该公司,竞价排名的专利也由此被其收入囊中。知识并购是组织间知识交易的最高端交易形式[21]。

四、跨国并购动因新动向――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

一种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以知识产权导向为动因、以主要的知识产权类型为内容的并购。

首先,产生的大背景是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知识产权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的知识经济时代。

其次,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买方的目标聚焦于目标公司的知识产权上,以获取知识产权为目的,以并购为其手段或途径。

再次,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产生的企业原因。一是要求内部研发已满足不了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无法保障企业的竞争力。如3M公司的发展轨迹(近100年中,3M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的传奇,每年申请的新专利数目远远超过一些企业存续期间申请的专利数目。3M公司拥有允许员工利用工作时间的15%去创作知识产权的特色企业文化,并且研发出近6万件新产品。然而,到1998年,3M发现自己无法实现在四年内通过产品创造30%利润的目标,而且其无法仅通过内部研发确保年10%的财政增长率。公司仅能从内部增长机制获得7%的增长,这大大低于其预期最低10%的增长率。因此,3M公司改变其传统的传奇发展战略,要求公司分支机构不断发掘潜在的目标公司,要求这些目标公司的尖端知识产权和创造力的研发团队能够确保3M公司获得超过内部研发的总体财务增长速度。目前为止,这种旨在购买公司而获取研究力量和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机制取得了成功。)二是出现了许多拥有前沿知识产权的初创公司,这些公司账面价值小,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初创公司的知识产权可以使一些大公司的濒临到期的专利(尤其是医药行业)重获生机;博士伦曾通过收购以小初创公司而使自己免于被强生诉讼侵犯知识产权等。三是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并购获得知识产权、营销渠道等,实现自己走出去的目标。

最后,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在具体运作中存有如下问题。尽职调查,辨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如1998年大众收购劳斯莱斯遭遇尴尬境地:大众不知道劳斯莱斯的商标专有权早在1973年劳斯莱斯集团分为汽车和飞机发动机两个部分时,就已经约定劳斯莱斯的商标权属机发动机公司。只要劳斯莱斯汽车公司为英国所有,则其可以无偿使用劳斯莱斯商标。所以,大众4.79亿英镑收购到的只是破旧的厂房和本利品牌。而其后,宝马以40万英镑获得了劳斯莱斯的冠名权。TCL收购汤姆逊取得过时的知识产权使自己陷入困境等。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并购领域的2:8定律。很多失败源于高估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以至于后期无法盈利;源于其后的知识产权整合等。并购后的知识产权转移,涉及国家安全等问题,根本得不到预期的知识产权。并购后通过知识产权优势产生的垄断及其规制等。

结论:知识经济时代,学者们对跨国并购的动机作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跨国并购动因研究而言,尚待更深入的探讨。目前已有的研究存在着不足,如研究主体有失偏颇,现有研究大多仅基于国内并购现实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企业为获取技术、知识资源而进行并购,忽略了并购主体中尚有很大一部分是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企业。在动态的全球竞争条件下,跨国并购实践中,具有局部竞争优势的技术落后企业可以通过逆向并购形式,寻求并获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性资源―知识产权,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企业为控制发展、技术防卫或完善升级、互补创新等而进行跨国并购。研究视角比较局限,仅谈到技术、知识,对于并购中大量存在的获取商标(品牌)等视而不见,等。技术、知识不同于知识产权,不容忽视的是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渐成为企业并购的导向或动因。并购不是简单的获取品牌、技术、市场规模,更可能是并购企业脱胎换骨的二次重生。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其扩张所要求竞争力迅速集中和1+1>2的经济效益。①并购是企业获取知识产权、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自第五次并购浪潮起如火如荼发展的跨国并购深受知识经济的冲击更是深深地打上了知识产权的烙印: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以知识产权导向为动因,以主要的知识产权类型为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OLI范式与跨国并购之动因[J].国际经济合作,2002,(5):42.

[2] 李甫英,陈林心.国际资本流动中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7,(1):50.

[3] 井百祥,刘平.基于微观经济与战略动因的跨国并购[J].国际贸易问题,2002,(11):40;叶勤.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2,(5):24.

[4] 王成昌,刘升幅.当前跨国并购动因及其经济学解释[J].现代管理科学,2004,(1):76.

[5] 董庆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分析[J].经济论坛,2010,(4):166.

[6] Dunning,J.H.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 Ohlin,B.,

Hesselborn,P.O.and Wikman,P.M.(Eds),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acmillan,London,1977,pp.395-418.

Dunning,J.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Addison-Wesley:Wokingham,UK.1993.

[7] 屈韬.FDI技术外溢与自主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18.

[8] 喻红阳,袁付礼.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障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3):71.

[9] Bruce Kogut,Sea Jin Chang.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ume 73,Issue 3(Aug.,1991),401-413.available at http://www0.gsb.columbia.edu/faculty/bkogut/files/

1991_RES_Kogut_Chang.pdf

[10] 孙建中.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4,(8):9.

[11] 杜群阳,朱勤.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J].国际贸易问题,2004,(11).

[12] 梁超,余芹,曹萌.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战略选择――以长虹并购欧丽安为例[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1):23.

[13] 黄颖.论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模式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08.

[14] 候静如.我国技术获取型FDI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总第674期:29.

[15] 黄颖.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模式选择――以中兴通讯TSFDI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11,(5):75.

[16] 张娟,刘钻石.跨国并购和有机扩张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J].改革,2012,(2):94-95.

[17] Ahuja G,Katila R.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97-220.转引自,李培馨,谢伟.影响技术并购效果的关键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

(5):5.

[18] 王宛秋,王淼.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技术并购整合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3):123.

[19] 于成永,施建军.技术并购、创新与企业绩效:机制和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2,(6):103.

[20] 王习农.跨国并购中的企业与政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9.

[21] 陈搏著.知识交易及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92-19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transnational merge reason

HU Hong-y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politics and law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Harbin 150080,China)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探讨

风险小、领域范围较宽、附加值高、风险小等是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在于现今社会上银行的经营项目中,个人理财项目基本已经占到了银行总收入的20%~30%,对于国有银行来讲,所占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40%以上银行总收入比例,随着现今科技社会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成为了众多银行的争抢目标,并且决定了现代化银行的效益状况,在于快速发展阶段,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前景不可小视。

1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的理论及分析

1.1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理论

在于科技发展的经济时代脚步而言,科技发展技术融入到了金融业中,从而带动了金融业的电子化和通讯设备现代化,在于物质和技术上,为金融产品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端。部分由于国家货币体系的特征和变动因素,造成了创新金融的不断涌现以及金融市场管理压力放松原因,可以说,货币因素的变化,间接性的触动了创新金融的理论思想。先进经济社会体系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了人们对金融交易以及产业的浓厚兴趣,从而间接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于科技时展的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财富性,并且伴随着群众生活品质上升,造就群众对风险规避意识提高,为金融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部分相关人士认为为了减少内部或者外部制约带来的金融压制,达到利益最大化才会有了金融创新,金融压制主要表现于来自政府的金融管制以及市场竞争的外部制约导致了金融创新成本提高。另以方面是金融机构为了维持金融资产流动性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便成立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确保自身稳定运营,从而形成了内部金融压制。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利益最大化,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以及获利能力,金融机构会基于机会成本和金融企业影子和实际价格区别量角度来进行金融创新研究。在于制度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而言,对金融创新的认知与研究,则是另外一种观点,他们认为金融创新并不是一种20世纪电子时代的产物,而是在于经济制度起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说金融创新是任何制度变革引起的变动,政府亦为了维持金融体系平衡稳定才会造就以上所说的金融压制,另外在于严格管制的计划经济制度以及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基础下存在与发展。而在于国外经济学家的理论方针来讲,其认为制度创新与市场创新是两个独立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不断斗争的状态。为了防止政府管制所造成的利润下滑、经营不利等局面,应当促进金融机构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使由此产生的损失降低缩小。对于金融创新来说,交易成本的较低是有效的体现金创创新存在价值的体现,在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的促进货币向着高级的形式进行演变和发展,从而使金融业得到刺激,促进创新,改善金融行业服务性。

1.2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分析

为了满足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需求,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了未来发展业务重点,通过理财产品的发售以及管理等环节产生手续费及佣金的模式来获取盈利。对此,各大银行便陆续开展了个人理财业务,并且随着先进时展进步,企业的金融业务陆续都开展到了网络中来展现给群众,供群众选择配型使用,从而提高银行产品收入,既不需要占用银行自有财产又可以改善银行收入,缓解银行经营管理的痛苦压力来源。在于媒介关系的角度来讲,许多资金的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输送到了需求方和融资方手里,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的效益收入,从而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作用性以及地位性,导致储蓄资产比重严重下降,在于要面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保障效益发展的情况下,迫使了金融业创新的促进,也相对的映现出了市场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基于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的前提下,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客观状况以及不断上升的趋势,投资者储蓄收益不断下降,难以得到稳定的收益保障,从而对于收益保障的基础上便有了更高收益的要求,产生了对新型理财产品的需求性以及投资渠道的迫切追求性,为此,电子银行产品便陆续问世了。而电子银行产品的问世既给理财者提供了高收益低风险的途径,并且与银行存款收益率相比较高,这位投资者的资产保值提供了相对的保障性,为其创造了相对的财富性,而在于理财分类上更是完全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自行实现。在于金融体系完善程度来讲,现在还未达到一个完全成熟的金融体系,仍然有着多方的因素影响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导致金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性受到威胁,尤其在于现今科技社会中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完善更是一片渺茫,在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问世造就了市场的混乱,致使投资者观念破裂,对于产品的分析了解更是无从问起,造成了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前景观望现象。但是对于现在的市场前景分析来看,前期的客户资源奠定了理财基础,并且对于投资者现在的需求更加容易分析了解,在于投资者现今角度观察,其需求量较大的则是短期个人理财,并且短期个人理财的收益率相比货期存款相对较高,在这点上吸引了许多闲置资金客户眼球。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具有较好的风险规避能力则是投资者选择的最佳优势,商业银行在与风险规避处理方面,都是有着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便保障了投资者资金投入的安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者资金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对于短期理财产品的转化可以使其实现连续性的短期理财,从而保障投资者收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拥有强大的服务能力以及优秀社会信誉为投资者提高了相对的可信度,并且为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的销售提供强大的支撑,并且随着商业银行团队素质提高,提供更佳的客户服务。为了减少银行的风险,政府成立机构对金融体系实施监管,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我国金融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实行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可以直接通过信托和证券经济间接的将产品推入证券、期货等市场,来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商业银行的便捷,并且对于金融创新提供一条鲜明的道路,成为了电子银行产品的重要助推力。

2结束语

经过上述对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探讨的个人叙述,希望可以让大家了解电子银行产品在金融市场以后发展的前景尤为重要,并且在于投资者的需求方面,相信也会在时代进步的跟随下,不断的进行创新,以达到更多投资者的需求性,保障个人财富不会被无形压榨,另外对于以上论述希望可以对于相关行业人士以及后期的行业研究中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徐蕾.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高铮.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赵敢.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示范区;集聚;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I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024-04

引言

科技服务业是科技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结合体,具体指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和科技服务的新兴产业,同时以促进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及管理水平为目的,并可以独立核算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全球经济正在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服务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关键产业。随着科技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不断增加,对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并逐渐呈现高速发展和集聚的态势。科技服务示范区就是在集聚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载体,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关于科技服务示范区的概念。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认为,科技服务示范区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形成科技服务机构集中、科技服务功能集成、科技服务产业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本文从科技服务集聚区集聚态势出发研究科技服务示范区形成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动因,通过研究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的发展现状,分析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规范科技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一、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发展的动因

(一)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理论支撑

第一,企业的相对集中能够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因此交易成本是集聚形成的一种原始动力。第二,厂商为追求内部规模经济会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而企业集聚的产生是在一定区域下企业寻求外部规模经济的结果。第三,韦伯在《工业区位论》(1929年)中将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区域,并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和关联企业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因此,交易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和产业集中化发展理论解释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现象的产生。

(二)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实动因

1.科技服务业集聚态势明显・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是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区域内集成的服务企业集群。随着科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不断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并率先在一线城市涌现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数量增长迅速,类型丰富,并呈现出专业技术服务集聚、以园区为载体的集聚、科技资源的集聚、专业镇的集聚、老城区集聚等多种集聚模式,各类集聚区在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建设了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成为国内首个以技术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资源“集散中心”,形成了创新服务机构集聚区。西安市建设了科技大市场,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军队科技资源的共享,形成了科技资源集聚区和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大孵化器”联盟,为初创企业提供科技金融、创业支持、公共平台、国际合作等各项服务,已有孵化基地16个,在孵企业1000余家,形成了孵化器和创业机构集聚区。苏州科技城集聚了软件园、光伏产业园、生物医药园、微系统园、膜科技创新园等若干个园中园,围绕软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吸引处于产业链前端、与现有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入驻,形成了新兴产业研发机构集聚区。广东在全省推广建设科技服务超市,把科技服务作为商品,建立经营模式标准化、专业化、连锁化的服务组织或机构,形成覆盖全省的超市服务网络。中关村正在计划打造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业集聚区,旨在成为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机构和检测、认证标准化高端服务机构集聚区。

2.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增强

课题组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泰州医药城、连云港、盐城各市县成果转化服务中心40余家典型企业和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技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服务主要业态的需求。根据217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对于专业技术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最需要专业技术服务,然后是科技金融服务和人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最缺乏研发支持服务,其次才是检验检测服务,这说明当前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研发能力偏弱,新品开发中检验检测的需求增加,而现有的研发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需进一步大力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对于科技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最需要的科技金融服务是科技小额贷款。企业反映,向银行申请贷款最为困难,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轻,所以贷款程序复杂、融资过程较长。企业反映,向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最容易,但发展规模尚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需要进一步加速发展。对于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企业认为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对其缺乏了解,其次才是投入不足和服务机构服务主动性不强。因此,政府需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宣传,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服务机构自身也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走市场化运作方式。对于科技创业服务,企业认为科技孵化器最有效的服务方式是创业辅导,其次才是人才引进和投融资。但现有不少孵化器服务方式方法有限,仅以提供场地、物业管理等常规服务为主,甚至有部分盈利还依靠标准厂房的出租。为初创企业提供所辅导、融资等增值服务的能力不强,孵化资源整合不够,公共服务平台较少,服务的深度、精度不足。企业认为孵化器发展壮大应增加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说明政府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孵化器的投入,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于科技咨询服务,企业最需要政策咨询服务,其次是投融资咨询服务,生产型企业最需要投融资咨询服务。政府则认为企业最需要知识产权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这反映科技部门对投融资咨询服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工作抓手。由此可见,企业在创新和转型发展中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要求逐渐提高,呈现出专业化、特色化、新兴化的特点。而目前服务机构提供的浅表性、低层次的科技服务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无论是企业还是服务机构集聚发展的意愿都非常强烈,要加强科技服务联盟和科技服务集聚区的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与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加大技术需求和服务供给的交融。

二、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发展的现状

科技服务业集聚现象是科技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中大量服务机构的集聚使高端人才、资金、信息、技术资源实现高度集成和有效共享,有助于形成科技服务集群,降低企业研发创新的成本,推动企业研发创新,同时可以延长产业链条,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一)政府在建设科技服务示范区中的作用

通过对江苏科技服务机构的调研发现现有科技服务机构较为分散、服务层次较低、集聚发展进程较慢,且大多数集聚区存在平台服务功能支撑不足、政策体系亟待完善,企业培养和产业培育尚待加强等问题,不能适应当前全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要求。基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优势、江苏企业对科技服务机构的需求以及广东省全国建设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的先行先试,江苏提出到2015年打造10家左右“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带动作用明显”的科技服务示范区。

近年来,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指导和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十百千”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均提出将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重点,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领域,通过百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百个集聚区提档升级和百家领军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服务业集约集聚水平。为此,江苏省科技厅专门制订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加强基层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和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三大任务;并于2012年制订了《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方案》统一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启动建设“科技服务示范区”。政府也为示范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2年多的试点,以省辖市主城区和高新区为重点,已试点建设苏州科技广场、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南通高新区科技新城、扬州广陵新城5家科技服务示范区。

(二)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的现状

课题组对江苏现有5家科技服务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该省的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刚刚起步,建设模式、机制也处于摸索阶段,但依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和特色做法。

1.以集聚高端科技资源为目标,探索地方和高校合作共建的新模式

苏州科技广场是5家集聚区中唯一一家政府和高校合建的示范区,由于地理位置建在主城区,且依托高校资源,因此实现了高端科技服务机构的集聚。目前市科技局3家直属机构已入驻广场,一方面,充分利用直属单位业务联系渠道,着力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和优质科技成果的入驻广场,已经与厦门中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博士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30家单位签订了人住协议;另一方面,在挖掘梳理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建设企业需求数据库,根据企业有效需求提供靶向。这种建设模式前期投入较少,建设周期也短,能够实现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且地理位置在主城区配套设施完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高端资源的集聚。

2.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时间较长,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因此,无锡太湖科技园以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集聚各类科技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构建服务体系,针对性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前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为了解决企业研发的资金问题,示范区注重对金融机构的引进,大力吸引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创新型科技金融机构人驻,初步形成了融股权投资体系、债权融资体系和科技金融中介为一体的三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加强财政政策资金引导,构建“首投、首贷、首担、首保、首购”的五首型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对首次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机构实施奖励,搭建创新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的平台。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合理配置各类创新要素,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需求。为了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引进包括大学、大院大所、大型央企和跨国公司物联网研发机构等各类物联网重点科研院所、研发机构32家。其中有服务产业链上游的研发机构,如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有专注产学研合作推进的高校研发机构,如清华、上海交大等在内的九大高校设立的物联网研发机构;有提供业务服务的研究机构,如五网运营商的研究机构。建设各类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6家,其中国家级公共平台2家,实现了开放共享、企业运作。

3.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探索需方补贴服务

示范区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涉足的产业多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都存在创新发展的需求,但在成长阶段普遍存在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技术水平低、产业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为满足中小企业研发创新的需求,示范区加大力度建设孵化器、标准研发楼、总部研发楼、创意研发楼和studio等物业形态,除此之外,示范区为企业量身定制的研发楼、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满足不同科研企业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无锡太科园通过发放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服务券”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服务需求,通过事前补贴企业、事后兑现服务的方式刺激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满足企业的需求,使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利用外部科研平台的实现快速成长,并激活创新资源,使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发挥最大效益。

4.以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为目标,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为克服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发展初期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经验不足的问题,苏州科技广场已经开展了技术经纪人培育工作,目前技术经纪人规模达到800人,通过整合苏州科技镇长团队伍、乡镇科技助理、重点挂钩企业的科技专员以及科技中介从业人员,初步建立了一支全流程、专业化的科技服务队伍。

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以打造“中国硅谷”为目标,建设人才引进平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与欧洲三大协会、校友会共建麒麟海外人才(经贸)工作站(德国站),于2013年10月在德国慕尼黑举办了专场人才推介会,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与国内各大猎头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面向国内外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优秀管理服务人才,充实科技服务队伍。对现有人员进一步深造,形成以中青年、高职称、高学历研究、服务人员为主体、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科技服务梯队。

三、江苏科技服务示范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示范性作用尚未显现

目前,示范区的科技服务主要依靠园区管委会职能处室和已入园的科技服务企业,无论是科技服务的内容还是服务团队的规模及专业性都还不能完全满足示范区建设的要求与标准。从服务机构来看,示范区内集聚了包括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科研综合体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大量的科技服务机构。但调查发现,服务机构以提供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为主,还有些机构并没有实质性的服务内容,没有形成针对某类产业或是企业的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也未形成科技服务的示范效应。从服务人才和团队来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强,服务链条尚未形成,示范作用也未能发挥。科技服务产业的效益不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服务人才与科技领军人才。人才要素不向科技服务领域集聚,其原因在于科技服务的示范区效应未能有效发挥和科技服务产业效益不强,效益差导致人才流动性过强,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二)示范区建设缺少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现有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缺少建设前的管理机构、建设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和维持长效运行的运营机制。首先,示范区建设缺乏规范的管理机构,能够统筹协调各类服务资源和创新要素满足中小企业各类需求和服务,政府主导建设型和市场型示范区应该配备什么样不同类型的管理机构还不明确,也没有制定和完善动态管理制度。其次,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缺少对服务过程监督、服务效果评价和考核激励的监督机制。再次,示范区运行过程中,应该配备的服务机构类型、数量、维持服务机构生存的长效机制都不明确,缺少能够集成示范区内资源并进行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最后,目前科技服务内容较为分散、单一,服务层次不高,缺少为企业提供从入驻、孵化、培育、壮大发展等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缺少可推广的服务模式。

(三)示范区龙头科技服务业企业偏少,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示范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但从目前示范区引进的机构来看,以中小机构为主,缺少骨干龙头机构,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对科技服务专业化、多样化的需求,未对科技服务新业态的形成起到引领作用,通过培育、发展骨干企业来带动、辐射中小企业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

四、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示范机制,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

充分发挥示范区在推动当地科技服务业发展上的示范、对科技服务业态的发展和骨干机构培育的推动,以及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辐射作用。在服务业态形式、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实现示范,鼓励科技服务企业进行科技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鼓励服务机构在服务链条上相互连贯和补充,借鉴广东省科技服务超市品牌化发展模式、北京中关村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模式、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创新资源集成模式、苏州博济科技园专业化托管模式。

(二)优化示范区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

在管理模式方面,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政府在平台建设前期适当介入,提供政策和资金等支持,然后将平台的建设权和管理权下放给示范区,在政府的监管下将示范区建设推向市场,实行绩效评价体系衡量示范区运作成效。在运营模式上,通过加强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集聚科技资源,在示范区内形成技术交易市场、科技金融市场、科技人才培训市场、检验检测市场、专利市场等各类载体。探索建立园区科技服务、集聚科技服务、连锁专业科技服务、生产力促进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市场化服务模式。借鉴深圳市南山“大孵化器”战略模式,形成服务机构准入制、服务对象开放制、连锁服务网络化、专业服务系列化、特色服务品牌化的“两制三化”模式。 ‘

(三)加强对骨干科技服务企业的引进和培育

骨干科技服务企业是示范区发展的重心,企业的引进必须围绕示范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选择,强化在产业规划整合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引导,努力使得各类要素和资源向骨干科技服务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挥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提高集聚区内企业的关联度、产业的关联度,充分发挥骨干服务机构在集聚区中的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将大量相关科技服务机构集聚在一起,不断拉伸和延长产业链,使原有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并催生发展新的产业,推动产业链、服务链的融合发展,从而加快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示范区企业科技服务需求集成和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集成 从实际调研看,无论是企业还是服务机构集聚发展的意愿都非常强烈,尤其对研发设计和科技金融服务的需求最大,建议加强科技服务联盟和科技服务集聚区的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与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加大技术需求和服务供给的交融;促进银行、创司、担保公司、评估公司等机构成立科技金融服务联盟,降低科技金融的贷款风险,通过联盟之间的合作,实现多对多的科技金融服务。

篇9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理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南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建立,也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好的政策扶持,同时也发挥了其低能耗,环保的特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企业数量多,但科技创新成果少。据统计,截至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户数为16.2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半数以上,已成为湖南省经济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企业有限的投入使得创新缺乏动力。我们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新的实体性投入展开分析。

一、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财力投入

对创新的财力投入主要用于:技术创新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R&D经费支出;对现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从企业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并研制出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支出。这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一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给予的资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其他资金。这些指标为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1年我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0.05%,相对于2010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根据科技进步水平的地区划分标准,中部六省中,除湖北属第二类地区(50%-60.05%) 外,其他各省均属于第三类地区(40%-50%)。中部六省中只有湖南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上年水平,由2010 年的48.66%下降至2011 年的46.94%,下降了1.72 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16 位,较上年下降了1位。由于R&D 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省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从2006 年的0.72%增加到2010 年的1.17%,提高了0.45 个百分点,但总体上各年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的前两年,我省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2008 年上升了2 个位次,排名第3。2009年和2010 年位次保持在第3,在指标数值上,与排名前两位的湖北和安徽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湖南对R&D 经费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从长远来看,R&D 经费投入情况将直接影响未来科技的创新和发展。2011 年湖南地区一级监测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中,排名上升的指标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部排名第2,较上年上升了一位,说明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改善环境,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排名下降的指标有:科技进步环境排名第5,较上年下降2 位;科技活动投入排名第4,较上年下降1 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第3,较上年下降1 位。可以看到,五个一级指标中,我省有三个指标排名下降,说明中部六省的竞争日益加剧,湖南省应加快科技发展,增强竞争优势。排名持平的指标为科技活动产出,中部排名第2。虽然湖南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在中部仍能保持原有优势,然而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较上年大幅下降,下降了八位,反映我省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效率下降较明显,不容乐观。该指标是制约我省科技进步的软肋。

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人力投入

人才是进行创新最重要的主体,据统计从湖南省科技人员分布结构来看,2010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研发人数分别占全部人数的比重为56.2%、30.3%、9.97%(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可见,分布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还是比较充足。并且2010年比2009年的企业科技活动从业人数有所提高。这说明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但是真正分布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是非常有限。通过调查发现,创新人员缺乏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人才本身是企业所有者,缺乏精力用于研发,在实验室的时间很少;另一部分技术人员担忧企业的发展,宁肯在大企业、高校、研究生从事技术性不强的稳定工作;企业难以支付高薪聘请高科技人才。所以很多科研技术力量大多集中在学校、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据调查统计,湖南省平均每2.5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仅仅拥有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个中小企业只有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在我们的实地走访调研中,50%的企业认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高是技术创新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提出湖南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制约了对人才的引进,企业的规模偏小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

自从2006 年湖南省明确“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对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在总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 年增加到2.41 亿元,平均增长率为8%。与中部六省相比,除2006 年排名第2 外,之后逐年被邻省赶超,2010 年落后到第5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技术改造经费等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帮助其引进创新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引进民间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注资,为科技人员提供相应的股权激励。第二,政府加大税收减免和其他管理制度的支持,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三,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本,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共享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昌,秦作栋.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动因和有效组织[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78-81

[2]黄志民, 蔡淑琴.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N] .经济日报,2005- 11- 24

篇10

2008年以来,外包企业的日子一直不太好过: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升让利润本来就不高的软件外包企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一直以低价揽活的软件外包企业在价格上很难提升,使得他们不能不承受双重压力。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让本来就没有经历过春天的外包产业更是进入了严冬。

抱团取暖

谈到应对冬天的策略,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抱团取暖。所谓抱团取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鱼吃小鱼,或者小鱼之间进行合作。对外包企业而言,也是如此。

“在未来的6~12个月,整个外包行业由于受到金融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增速将会放缓。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博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兼总裁王斌如此说道。而在增速放缓时期,对于一些进入行业时间较长、具有较好基础、以外包为主营业务的大型企业来说,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不会伤害到企业的筋骨,只要企业在重大的决策上不出现问题,过冬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而对于小企业而言,尤其是进入行业时间不长、目前尚处于初建期的企业而言,由于整个市场的需求减少,产能过剩,很可能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退出这个行业。所以,对一些大企业而言,现在是抄底并购的绝佳机会。TCS(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与花旗集团在2008年10月达成协议,TCS将以5.05亿美元收购花旗集团位于印度的资本事业处理代工公司。现在,这个成本中心已经变成了盈利中心,TCS还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双方都得到收益。这是金融危机给外包企业带来机遇的一个体现,目前国内的龙头外包企业也有这个需求。

但并购后的抱团不一定就能得到温暖。如果没有选择到合适的并购企业,抱团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目前,一些有能力进行并购的企业都希望以稳健的步伐度过这个冬天,因此在并购企业的选择上要求更为严格。文思创新首席运营官陈立峰表示:“文思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目前文思希望进入一些自身还未涉及的领域,希望并购一些非同质化、有独特专长的小型企业。”

而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时期,一些大企业不仅强调被并购的企业可以作为其一条独立的生产线,并购后企业文化的兼容也是他们所看重的。对此,王斌说道:“现在并购企业更加看重并购后能否同步发展,企业的文化能否融合,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互补。”

小企业之间的联合也不见得能取得1+1>2的效果。2006年中关村软件园曾经组织一些外包企业去美国直接接项目,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知名度不高,很难得到发包方的认可;另一方面,小企业的实力和经验都比较有限,一些大项目就算分解后,他们也无能为力。所以,这些小企业就算接下了一些项目,也是利润非常薄的项目。

朝好转方向发展

究竟外包的春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这个问题是很多外包企业所关注的。尽管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但业内企业普遍认为,从长远来看,外包的冬天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多的机会。王斌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时指出,金融危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向实体经济蔓延,其带来的影响仍需观望一段时间。外包产业的驱动因素,如成本节约、专注核心竞争力等因素仍然存在,所以从长期来看,外包产业正在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就是内需市场的挖掘。IT外包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国人视野,发展至今并没有像当年一些人所预言的那样如流星般消失。相反的是,在近20年中,外包规模日益扩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易观国际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IT外包市场将达到15.7亿元,同比增长22.5%。IDC最新报告预测,中国IT外包市场有望在2012年增长到4.28亿美元。中国的内需市场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这对于目前欧美市场份额正在缩小的中国外包企业而言,是一个极佳的机会。过去在国内外包市场上具有优势的企业,可以积极挖掘这部分的优势,而一些从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的中国外包企业,也可以抓住自己的优势行业积极开拓市场。

其次,就是价格提升。一向以低价优势取胜的中国外包企业如果突然提高价格,会不会让国外的企业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而丢掉市场呢?关于这个问题,北京盛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纪伟透露,盛安德因为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变动,在2008年初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报价,但是大部分客户都理解盛安德的做法,许多客户愿意与他们一起承担汇率所带来的影响。华道数据处理(北京)有限公司的刘玮也表示,在这场危机面前,他们放缓了发展的脚步,提价将是2009年工作的核心。 采用一些较为灵活的价格条款也是目前普遍实行的一个方法。很多企业在跟欧美公司合作项目的时候,会在价格条款中设定:“如果汇率波动比较大,该价格可以重新谈判。”

东软国际副总裁方发和分析说,针对国外客户关心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英语能力问题,我国软件企业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加强对信息安全、知识安全的保护,提高客户对中国外包企业的信心。将以低端外包业务为主升级到以中高端外包业务为主,是拓宽软件外包市场的必由之路。

点评

“资源来源于全球,服务输出至全球”的软件外包新模式,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出路。全球性金融危机或许是打造软件外包中国模式的新契机。现在走出去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成本较以往要低得多。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了世界软件外包业,也让中国软件业从浮躁回归商业本质。中国的人力成本和市场优势仍在,预计从2009年三季度开始,我国外包产业将会出现一个“U”型反转。

篇11

【关键词】产学研 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组织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跨组织联合体的合作随着组织形式的出现而增多。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证明,产学研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作用巨大,并逐渐向跨区域化、国际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协同是全面创新管理的的关键特性。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有效全面协同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行了不少探索,但主要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论的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展开研究,也对产学研协同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协同定义及其效应

“协同”源于自然科学。“协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与“合作” 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许国志(2000)认为协同作用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然而,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然而协同效应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波特(1985)通过“价值链”方法研究了业务单元之间的彼此关联,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协同,即所谓“协同”通俗的讲就是“1+1=3”,是“企业在业务单元间共享资源的活动”。通过协同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协同增加的成本,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

鲁若愚(200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的研发合作是主要形式。Etzkowita(2008)所著的《三重螺旋》更指出产学合作是大学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加强多重互动,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重要条件。而张力(2011)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顾新(2011)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 研究机构) 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二、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类型

(一)综合效果

产学研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一般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的综合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高校或者院所的技术所长,为企业提供或者共享多种不同的技术或者优势,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在组织联合时,高校或院所也为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提供现实依据,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整体水平。

(二)互补效果

坎贝尔等(2000)认为: 当若干领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资源而不会影响其他领域对这种资源的使用时, 协同效用就产生了。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协同效应。当一种有创造价值潜能的资源的单独使用或孤立运作不能发挥作用时, 就需要与其他资源匹配, 即以一体化或空间聚合等方式来实现资源的组合使用。企业最初的建立和运行需立足于高校、院所概念的界定、关系和评价标准等,形成一个新的内在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资源的互补。

三、总结

从文献梳理来看,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动因、影响因素等研究已经基本成熟,但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是怎样达到协同的,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是否创造了价值。本文从协同论的视角,透过产学研创新协同过程、协同效应的类型等方面为线索,对相关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郑刚.基于TIM视角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4.

[2]Ketchen, D.,Ireland, R.,Snow,C..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wealth creation[J].Strategic E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7,(1).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鲁若愚.企业大学合作创新的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2.

[5]Etzkowita H.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J].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6]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

篇12

关键词: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9-0004-05

收稿日期:2008-05-16

一、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动因

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以下趋势:第一,快速发展。世界服务贸易从2003年起加速增长,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0.6%,比1985年增长了6.1倍。第二,结构升级加速。随着服务业中技术、知识程度提高,服务贸易结构也有很大提升。运输、旅游、建筑工程承包等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比重不断下降,而以金融、保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商业服务出口额飞速上升。第三,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的区域性不平衡格局仍然存在并不断扩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发达国家,占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3/4以上。2006年国际服务贸易前10名国家中,除了中国其余均为发达国家。第四,发展中国家贸易处境进一步恶化。服务贸易的结构升级使发展中国家原先在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中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在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总之,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和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推动服务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动因。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是摆脱服务贸易发展困境、获取新的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印度、韩国、新加坡、爱尔兰目前或曾经处于发展中阶段,它们通过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即在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潜在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交叉和轮替,实现了服务贸易的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一)印度模式

印度服务业1997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达8.1%,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达21.5%。其主要原因在于,印度根据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一方面,印度在巩固原有产业比较优势和出口收入的前提下,逐渐将重心从原先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来。例如,资本密集型的运输服务近来保持稳定,占比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1980年占比达52.2%的旅游服务则在保持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逐渐降低到2002年的12.1%。另一方面,印度不断加大新兴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比较优势的培育并促进其出口(陈怡、杨琴,2006)。印度成立了国家知识委员会,负责在高等教育、科技体制、知识传播、企业应用等方面制定行动方案,并通过加强对技术和职业教育投资、应用研发项目和技术创新、知识密集型行业和企业投资、发挥海外印度人才优势等措施提高竞争优势。因此,印度软件和信息产业年增长10%以上,2003年产值达到159亿美元,占印度GDP的3%,出口收入125亿美元。2003-2004年,印度信息技术服务的就业人数为54万,出口收入近100亿美元。印度软件协会估计,印度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到2008年将超过120万,出口收入将达到500亿美元左右(裴填,2006)。此外,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其它商业服务占比在1999-2002年间上升了13个百分点(陈怡、杨琴,2006)。

(二)韩国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认识到其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在1998年出台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复苏计划。一方面,韩国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同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率,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巩固和保证现有产业出口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韩国根据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通过加大投入、促进科技发展来不断发现和培育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1998年,韩国政府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支柱产业,并于1999-2001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优惠措施。政府加大对影视、网络游戏等人才的培养,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把韩国发展成一个影视、音乐、网络游戏大国。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韩流”代表的文化产业已成为韩国出口创汇的第一大产业,涵盖了出版、漫画、音乐、游戏、电影、动画片等10个领域的文化产业市场。2003年韩国文化产业销售额达37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而世界平均比重为4%,中国仅占3%。韩国借助文化产业的崛起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带动了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韩秋,2006)。

(三)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在20世纪90年代后认识到自身土地空间和劳动力市场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发展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必将缺乏竞争力。因此,新加坡将发展服务贸易的路径设计为: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和服务业优势,发展以区域营运总部和跨国采购中心为基础的服务贸易模式。新加坡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针对性地吸引贸易伙伴在新加坡设立国际营运总部。然后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服务技术和管理,加大教育培训投入,提升本地金融、保险、社会服务、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等服务业的水平和层次,围绕营运总部和跨国采购中心,大力发展起配套和支持作用的高端商贸服务,以此为基础的服务贸易主要通过过境交付和境外消费模式提供,占服务贸易总量的90%1)2上,有效解决了新加坡自身资源匮乏等问题,也使新加坡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营运总部的行政、技术、财务管理和培训业务需求反过来也促进了新加坡商贸服务的发展,成为新加坡第二大服务出口部门和最大贸易顺差部门。新加坡成为仅次于东京和香港的亚洲第三大金融中心,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建筑咨询等新兴服务贸易部门的出口也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张欣、陈志洪,2006)。

(四)爱尔兰模式

爱尔兰曾是一个贫穷、封闭、落后的发展中农业国,素有“欧洲农村”之称,服务贸易除了劳务输出外是一个贸易进口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以吸引外资为突破口,以改善社会环境为保障,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和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重点扶持以软件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资本密集型经济转变。首先,爱尔兰政府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其次,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体制,加紧培养技术人才,填补劳动力空缺;第三,通过放宽移民政

策、工作许可及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国外知识、技术型劳动力到国内就业,弥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短缺(邵玉进、王凤鸣,2002)。经过10年的发展,爱尔兰的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56%。就业人口占全国劳动力的63%;而传统上占优势的农业只占整个经济的5%,就业人口只占全国劳动力的9%。2005年爱尔兰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出口达187亿美元,占世界该类出口总额的24.81%。位居世界第一,欧洲进口软件的60%来自爱尔兰。这些新优势使爱尔兰经济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其贸易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是世界人均第3大出口国。爱尔兰通过引进外资、发展软件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被称为“凯尔特虎”。

三、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印、韩、新、爱4国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取决于动态的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可以保持现有比较优势,为进一步的升级积累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潜在比较优势为将来获得竞争优势。例如,印度在保持低层次的旅游和运输业现有优势的稳定并逐渐降低其比重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软件、通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第二,发展中国家适应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要素高级化的过程,对资源要素的改造、组合、培养和创造利于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例如,新加坡紧跟世界经济变化趋势,重新挖掘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借助外力改造传统服务业形成新的优势要素,促进传统服务向高端现代服务的升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要素的改造。例如引入国际先进服务技术和管理,提高旧要素的效率,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要素的质量和配置结构;二是不断培养和创造新要素。例如,印度、新加坡、爱尔兰加强培养新出现的知识、金融、信息要素,韩国创造出新的文化要素。因此,发展中国家既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国现实要素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又要注重要素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维护和扩大贸易利益。这个要素和产业结构转换的路径一般包括以下3个步骤(陈利霞、王长义,2005)。

(一)有效利用优势低位资源,巩固现有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现有的比较优势大多处于产业结构中的较低层次,比如资源、劳动力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并由此造成其不利的贸易地位。但是,任何形态的比较优势都是相对的,发展中国家仍有必要继续保持和发挥低层次要素的功效,通过输出本国有优势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优势的高位资源。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或利用本国有优势的低位资源吸引其它国家有优势的高位资源,进行生产的空间组合,形成现实生产力。这些都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例如,印度在发展知识、技术密型产业同时也巩固原有产业比较优势,保证出口收入,其资本密集型的运输服务在服务贸易中比重稳定保持在10%左右,而劳动密集型的旅游服务比重虽然逐渐降低,但其收入却保持稳定增长。这些低层次产业优势的发挥为发展高级产业积累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韩国则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率实现要素优化利用和产品升级换代来巩固原有产业出口竞争优势。新加坡服务贸易的发展更是建立在利用传统的区位、旅游和服务优势的基础上。

(二)培育潜在优势资源并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资源

培育潜在优势资源离不开相应产业部门的发展。由于这一资源目前还处于劣势,因此需要通过扶持政策将人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真正的比较优势,最终促进产业升级。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缺陷,不能自动地促进比较优势升级,政府应保护潜在优势资源(陈利霞、王长义,2005),并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分析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分析本国在服务业方面的资源、劳动力、管理、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的现状,正确认识现有的比较优势。例如,印度和爱尔兰都曾是贫穷的农业国,但他们发现自身的最大优势:母语为英语、教育质量高、人力成本较低,所以将产业发展重点调整为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第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服务业的规模经济主要依靠社会化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积累的无形资产,还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将处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上的服务企业进行业务衔接,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服务效率。例如,印度、爱尔兰的软件业和信息通讯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表现出显著的产业集聚特征。当地还有高校、科研机构等完善的社会服务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第三,根据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行业特点、社会经济条件、消费者心理、供给约束等,了解市场需求有利于针对性地培育竞争优势。例如,韩国抓住本国影视产品受亚洲各国欢迎的机会,大力发展包括影视、音乐、网络游戏在内的文化产业,形成一股遍及世界的“韩流”。而新加坡则抓住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过程中筹建区域营运总部和采购中心的需求,发挥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商贸服务优势迎合这些需求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外,还需要通过开放市场、推动竞争、提高质量,形成市场竞争与服务创新的良性循环;通过对服务业的政策优惠鼓励和引导服务业发展;通过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保障服务贸易的稳定发展。

(三)发挥国内稀缺要素,培育独特比较优势

知识、人才、信息、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等稀缺要素对国际服务业竞争有重要影响。发展中国家还应发挥各国的稀缺要素,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转换发展战略,培育比较优势。印度和爱尔兰的英语、教育、人力成本优势,韩国的特色文化,新加坡的服务创新能力都是其独有的稀缺要素。在利用这些稀缺要素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逐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国内稀缺要素的培育一般先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如韩国以影视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是先在本国市场得到发展之后才逐渐向国际市场推广,逐步成长为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第二,引进国际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管理来提高现有服务水平。新加坡很早就有转口贸易和服务业,但层次和水平较低。自从将自身定位于营运总部和跨国采购中心后,新加坡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管理,改造原有的服务业,使之成为能够提供与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相匹配的高端商贸服务。第三,追踪国际最新动态,加快服务产品创新。印度是世界第一大服务外包承接国,在软件和金融服务外包方面居领先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不断追踪和掌握国际外包产业的最新信息,并根据需求不断提高现有服务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不断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品创新。第四,通过加强人力资本开发保证优势的发展。爱尔兰通过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

平,为以软件服务为代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我国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起步晚,增速快;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低;增速仍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体;长期逆差;出口市场多元化分布,进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滞后(胡景岩,2006)。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近年来呈逐步扩大趋势。第二,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首先,旅游、运输等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优势部门比重过大,而知识、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比重极小。其次,传统服务部门贸易顺差增加,新兴服务部门贸易逆差额严重。以旅游、建筑服务为主导的传统服务贸易顺差规模逐年扩大,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是,金融、保险、咨询、音像近年每年逆差高达150多亿美元。此外。一向被认为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部门,2006年达134亿美元,其部分原因在于国际运输业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刘海云、余道先,2008)。中国可借鉴印、韩、新、爱4国发展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政策路径。采取以下策略。

(一)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双边、多边谈判

服务贸易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贸易环境,这离不开政府间的贸易谈判。美国曾在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中凭借经济实力迫使外国政府消除服务贸易壁垒、开放市场,扩大美国服务业率先占领外国市场的机会和优势。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占据亚洲金融服务贸易主导地位,除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还积极与亚洲各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大力推进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积极组建“亚洲货币基金’’,使日本不仅获得了现实利益,还保护了逐步形成的比较优势(陈虹,2001)。中国更需要通过参与国际双边、多边贸易谈判,取消或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人流动壁垒,提高中国服务提供者国际流动的自由度,加强从国际市场吸引资源、创造和培养比较优势营造环境优势(王铁山、冯宗宪,2008)。

(二)提高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水平

服务贸易中的政府介入和支持可以起到保护新生、促进成长、形成优势的作用。这首先要完善管理体制。关键是建立一个高效、完善、可靠的激励环境和监管体系,同时发挥现有外贸促进机构和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及商会的作用,在重点地区和行业设立服务出口支持中心和联络办公室。其次,完善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制建设。政府应建立健全不同层次、服务部门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间的冲突,并与国际法律、法规接轨。第三,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服务贸易的优势离不开具有优势的基础设施。新加坡和爱尔兰在引进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第一步就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配套服务。第四,将吸引外资的重心引向服务业。新加坡和爱尔兰曾经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进入本国服务业,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跨国公司在本国设立营运总部,通过扶持现代服务业,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资本密集型经济转变。第五,政府应注意服务业对政治、军事、国家安全的影响,对一些敏感的服务部门进行适当保护。

(三)积极促进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一,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科技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贸易竞争是知识和技术的竞争,发展基础科学、尖端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取胜的关键。日本因实行“跟随创新”科技发展战略导致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因此服务贸易处于巨额逆差:美国因在基础科研、自主创新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因此知识、技术密集型新兴服务贸易具有显著优势。印、韩、新、爱4国政府也都曾出台过鼓励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第二,服务贸易要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巩固和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如旅游业、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以增加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产业,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和结构,在充分发挥中国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比如设计、咨询、管理、金融、通讯等,带动服务业的薄弱部门,优化服务产业内部结构。达到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为主、劳动密集型服务为辅的出口目标。第三,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中国应学习印度和爱尔兰的经验,在全球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抓住机遇,积极承接发达国家服务业外包,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国内企业、区域基地的竞争力(王铁山、郭根龙、冯宗宪,2007)。

(四)加强对服务人才的培训

篇13

【关键词】产业集群 产学研 战略联盟

产业集群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现象,它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具有竞争或合作关系,地理上相对集中的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上下游关系或平行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地区性分工协作群体网络。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特定时期和范围内,以协议形式缔结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松散型组织。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出现“特曼式大学”,这是现代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标志。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关联、利益分摊而构成的致力于实现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紧密衔接的合作组织。从产业集群的需要出发,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活力、保证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中国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亦是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改变现状的内在迫切要求。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相互联合而形成的战略联盟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创新方式。

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综述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产学研合作过程其实就是创新过程,或者说就是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弗里曼教授于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产学研合作和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强调创新不仅是产学研三方合作的行为,更是一种国家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林奇提出了企业成长有三种基本战略方式:内部扩张、外部并购和战略联盟。众多研究表明,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政策激励和科技发展,合作各方都有着特定的合作动因,这些动因会因合作的主体、所在行业和合作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众多研究分析了产学研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发展前景,并就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转型期的产学研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观念、模式等诸方面的建议与设想。在产学研战略联盟方面国内也已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但数量相对有限。如季国强“关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互动机制的若干思考”,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分析了目前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创新机制,从体制与机制的角度提出了有效运行的机制与运行模式。王天敏“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企业对策研究”,描述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基本特征和一些优势,从企业的角度建议应调整好内部结构和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以积极的心态融入产学研战略联盟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李燕燕在《上海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一文中,描述了上海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现状及瓶颈,从区域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议。栾英继在《试论高新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一文中,分析了高新区战略联盟的特征及意义,从政府角度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主要涉及战略联盟合作方式、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现有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并未从产业集群这一层面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可以说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在国内尚处在初步阶段,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对高校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意义

产业集群延伸了产业经济学中“外部经济”的概念,提供了衡量特定区域竞争力的框架,因而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定相应政策的新工具。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学研”之间的彼此互动关系日益得到重视,产学研战略联盟愈来愈多地成为地方创新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发展产业集群对高校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产业集群有助于整合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资源,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在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加快自主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都面临着科技资源不足的问题,从产业集群角度,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地利用集群内产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加快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步伐。

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网络资源,形成结构竞争力。集群内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利用产业系统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在竞争、合作、协作中提高个体的竞争力,使得企业在直接利用自身占有资源的同时可以间接利用更多非自有资源,对单个企业而言扩大了企业的资源边界。此外,集群内企业还可利用集群内较长久的关系基础建立起快速反应的机制,扩大企业的效率边界。

最后,产业集群有利于集聚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环境。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带来人才集聚,集群环境以人为本、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使人才更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主体还不成熟,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已成为提高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动力不足

由于联盟各方均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缺乏对其不同利益的切实整合,无论是企业、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对于加强产学研合作乃至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动力不足。一方面,企业习惯于采用低水平的追随战略,长期停留在以市场换技术的低水平发展阶段,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愿望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则偏向于追求研究的学术价值,而缺乏服务社会的现实关注,久而久之,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研究动力和能力同样匮乏。

2、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仍然存在壁垒

由于管理体制的分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存在领域壁垒。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是项目合作的方式,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未能真正实现各方人员的相互流动与交流,更未能在各方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尚未从体制上真正破除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合作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层次,真正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尚待时日。

3、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虽然政府花了大力气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牵线搭桥,也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实际收效并不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对于自身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对于产学研合作发展也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政府职能存在错位与失位现象,该抓的不到位,不该抓的又干预过多,现实促使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政府导引和桥梁作用的发挥是否真正到位。

四、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的措施

1、以产业集群需求为导向,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注重围绕产业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选定关键的技术和领域,选择具有相应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如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内产业集群需求也不同,针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可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2、优化产业集群环境,扶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

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优化产业集群环境,积极引导、帮助和扶持。一是立足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为企业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提供便利条件,改变短期性、浅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二是提供政策、金融服务和科技经费支持,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各方合法利益,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的跟踪与评估激励机制。

3、通过产业集群价值链升级,实现产学研战略联盟互赢

产业集群价值链升级,也称为跨产业升级,是指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外一条新的价值链,企业把在一个产业获得的能力应用到另外一个新的产业。在提升产业集群价值链中,一方面从原有的价值链跨越到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上的低附加值处;另一方面从原有的价值链直接跨越到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的高附加值处。在提升价值链过程中,产学研联盟内互惠互利、真诚相待,结盟各方要严格履行协议中有关利益分配的规定,维持合作的动力,不断激发联盟的活力、实现互赢。

4、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途径,促进产学研联盟人才资源共享

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人才,只有吸引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加盟,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实现。产学研联盟集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重点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了有效促进人才共享,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组织专家团队对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并积极促成相关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提供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充分沟通交流后,逐步形成了合作共识,自愿建立产学研联盟人才共享平台,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项目编号:D/2008/01/023。)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王天敏: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企业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3).

[3] 栾英继:试论高新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9).

[4] 李盛竹:基于集群效应视角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8(6).

篇14

关键词:国际贸易;发展动向;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在保持其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增强,国际贸易支持世界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易异军突起等特点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近期又有新的发展趋势出现。

一、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时展的新动向

(一)知识化的国际贸易发展动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就展现了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知识革命飞速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知识产业和信息技术,我们正在全面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将由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来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由原先的自然禀赋起重要作用转为被科学技术知识所代替,技术知识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自然禀赋状况的地位已被逐渐削弱,因此,这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知识要素的生产、占有、消费与分配的时代,资本竞争退下经济竞争的舞台,科技实力、人才素质、知识总量才是竞争中最为重要的根本要素。

(二)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将科技的研究开发作为战略手段,与知识经济有关的社会环境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各国都在努力维护知识产权,这样就为实现全球化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只有良好的法律经济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自由化浪潮,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经济合作和依赖也会进一步发展加深。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也越向高级化迈进,这些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所谓网络贸易,就是指通过因特网、万维网等计算机网络,以现代化电子方式所开展的商务或者贸易活动,所有交易过程绝大部分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比如和普通交易一样的磋商环节、货款收付、货物交付和签约等。显而易见,国际贸易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贸易已不是唯一的交易方式,网络贸易必将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四)垄断化的国际贸易交易市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跨国公司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高效运输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跨国经营也成为了企业更加有效容易的方式。因此,跨国公司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开辟新的市场,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策略,可分两种情况:对外要保持市场份额,对内则应提高技术水平并进行经济架构的升级。

(五)两极化分配的国际贸易利益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仍然遵循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心”的从属关系不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国际信息技术贸易是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分配国际贸易利益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心”这种矛盾将会越演越烈。

(六)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目前,国际贸易商品的结构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它的因素包括有网络贸易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电子通讯产业的飞跃,贸易领域成为了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与范围也转移到了知识经济领域,其中,知识产权、电信业、服务业是他们的代表。因此,高技术领域才是当前协调的重点。自然而然地,国际贸易关注的重点也就从自然资源过渡到了知识资源,产品也由资本和自然资源密集型过渡到了知识密集型。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第一,我国存在经济与科技发展脱节的矛盾,因此必须改革科技体制,创建新机制,以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第二,加大力度投入到科技上;第三,要改善科技投资结构不均和投入渠道单一的处境;第四,技术创新意识为主导,对高技术人才应着重保护培养好,善于发掘,注重产研结合,扶持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为企业或与企业结合,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五,要保护好创新者的利益,维护科学技术发明的知识产权,建立转让制度。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参与国际贸易,知识的商业运用至关重要,必须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目前具有这种转化的实力和可能性。具体来说,可以按以下的战略取向实施:传统产业的技术一定要调整改进,科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支撑,因而要积极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将传统贸易和网络贸易作比较我们可发现它的优势:第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二,最大的受益者是生产厂商,他们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贸易的机会多了,能开发新市场;第三,网上的虚拟市场竞争激烈,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造成产品质优价廉,消费者受益匪浅。

但是,我国现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网络贸易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企业界充分认识到,国内的网络贸易市场还没有形成,网络基础设施滞后,缺乏网络和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首先,国家要鼓励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努力开辟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其次,要制定有关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大力开展网络技术计算机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家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培养专门从事网络贸易的人才。

(四)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国际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垄断化的趋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就是国际化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我国大型的综合性跨国公司,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尽量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跨境开发资源和进行贸易,不断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途径和领域,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此同时,还要协调好境外的投资业务,建立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

(五)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企业由此承担的无形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也越演越烈,所以贸易纠纷和矛盾也应运而生。所以,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遵守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融入到国际经贸中去,顺应全球化的经济大环境,协调好知识领域的若干问题,努力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和立场应协调好,保持一致的利益,紧密联合起来维护自身的贸易优势,我国也是发展中的国家,在这一点上,更应协调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特别要关注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业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好我国的外贸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琛.全球网络经济[M].华夏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