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9 10:26: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经济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生态圈 会展经济生态圈
一、会展经济生态圈的概念与内涵
狭义上看,会展经济生态圈是以会展项目为核心,会展主办方和组织者以及为项目正常运行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和服务配套的相关行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限制内,极力促进会展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管理与发展,满足作为会展项目消费方(参展商、专业观众、一般观众)的需求,从而使各个相关主体从项目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取得各自最大利益的价值环。
会展业从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会展项目执行和运营管理提供支持的各个行业彼此具有协作关系,它的生态构成类型是协调互助型。整个生态圈的相关行业包括从事一线会展项目策划与组织(生产)、营销与推广(促进)、消费(消化)的行业:专业会展企业、会展场馆和运营组织机构、展示设计公司、展览服务机构等;还包含为会展项目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行业:展示物品运输、展品存储、商务旅游、广告营销、住宿餐饮、通讯及交通等;同时还包括会展项目举办地城市为会展项目顺利开展提供的各项基础设施:绿化环境、轨道交通、治理卫生等。
从会展产业链角度去看会展经济生态圈,所有之间都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将整个会展行业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板块。所谓会展业上游是指,将承办会展的企业视为核心,经营会展项目的策划、开发、组织和宣传等内容,其基本上都是会展服务企业以及主办企业。事实上,产业链表示的是,对主体项目的创意策划,以及对主体项目的宣传等。上游企业主要使用概念设计以及组织发展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不同节点的联系,整合各环节资源服务会展项目主题。会展项目策划是在充分考虑地点、行业与产品特性、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偏好等重要因素前体下,涉及会展项目运行的全过程,含主题、定位、操作方式、运营管控和风险防控、工作人员任务安排、物流运输安排等;会展项目组织协调是对实现项目主题和概念,为资源整合和相关活动的展开进行沟通调节,涉及招商招展、场地选址与落实、配套服务安排等,必须和相关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进行沟通,同时还要与当地的交通运输部门进行对接。
所谓会展产业链中游是指,以会展场馆为主的场地租赁和运作、设施设备、配套服务等业务环节。中游环节是会展项目的具体运作和实施阶段。
会展产业链的下游指,为会展的举办提供支持的机构,主要包含那些直接或间接提供资源或服务的部门。包括展示设计装修、展品运输与管理、保险、旅游、广告、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法律咨询等机构。
因此,会展经济生态圈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行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支持下,由特定关联的行业内外组织和项目参与主体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系统,这些组织可能是国家或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公司、高校、研究机构、公共服务组织及其他各种与整体会展业运营有关的关联性组织,会展经济生态由占据不同“关键节点”的企业组成。这些企业的关键点相互关联依靠,假设转变其中一项因素,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竞争者、合作者和替代者均发生变化。会展经济生态圈是将循环经济原理应用于会展行业市场战略后的新生概念,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会展经济生态圈的特征是,具有大量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存在的会展经济参与主体,所有行业内外参与者都与其他参与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产生一种抱团取暖的效果。会展经济生态圈中的各参与者彼此命运相关联:如果行业生态圈健康,所有参与主体能够繁荣共生;如果不健康,相关参与主体都会连带受挫。参与主体应该从相互争斗,转换为怎样更好的共生合作发展,把原来注意力从内部能力上,移到关注共生共融的合作关系上。
二、会展经济生态圈特征
从整体上看,会展经济生态圈的特性包括协调性、可控性和开放性。
(一)协调性
会展经济生态圈是一个相对灵活的会展经济生态结构,其内部企业拥有非常强的自我优化能力,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良好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不方面拥有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另一方面还存在互利互惠的协调机制。结合以会展项目为中心的产业链,各参与主体责任明确,形成会展产业链闭环。
(二)可控性
会展经济生态圈的可控性主要由行业调节者(行业协会等)来体现。作为调节者,还扮演着监督和维护会展经济生态圈的角色。一方面需要借助会展经济研究机构、专业研究院,以及政府部门等第三方机构,制定出符合需求的的政策制度和行业规范,管控和协调会展经济生态圈的相关利益主体的内部关系,调节和优化会展经济生态圈的健康发展氛围;另一方面,内部参与主体有序竞争,保留收效好、成长迅速、抗风险和创新能力强的行业参与主体,淘汰收效差、成长慢、盗用别人创意的参与主体,从而保障会展经济生态圈持续有效的发展。
(三)开放性
事实上,会展经济生态圈是一种开放系统,其在发展过程中,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有效的l展、成长空间,而且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转行和退出的余地。随着会展业成为区域经济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城市形象经济之后,会展经济的作用日益突显,展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开始关注展会经济,并且展会经济生态圈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有效的发展、成长空间,而且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转行和退出的余地。此外,会展行业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其很容易受到经济政治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干扰。
参考文献:
[1]琚胜利等.基于城镇体系的中国会展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J].城市规划学刊,2006(1).
[2]吉广林.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生态圈构建及平衡机制研究
[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孙翌伦.打造适合深圳发展的“会展生态圈”[N].深圳商
报,2008(2).
[4]赵驹、郭靖.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共生发展途径探究[J].人
民论坛.2010(10).
关键词:建筑经济;生态经济;互动机制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源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高水平的经济体制下,人们更加追求自己的居住环境,更是想要将生态概念融入建筑领域里。所以在建筑领域中加入了生态经济也给建筑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施工和最后建筑验收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验收个阶段都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概念,既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在这种新概念下的建筑风格和形式都有很大改变,也节约了各种资源,都是促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所以将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结合得到了普遍肯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建筑经济的构成和生态经济的理论
对于现代环境下的建筑,人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会越来越多的将居住环境考虑进去。居民在考虑该建筑的时候就会更多关注建筑的健身设施、环境、舒适性等。而作为施工方则更多的会考虑施工成本、施工时间和质量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所以现在的建筑往往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建筑时间等。建筑经济的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考虑到建筑本身,也融入了生态经济的概念。
对于生态经济这一概念,在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所以就提出要在重视经济个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而要将生态经济的概念融入建筑经济时,那就要考虑不仅仅建筑本身要环保,更要考虑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对资源的使用,对建筑周边景观的影响等等方面。
2.在生态经济下来分析建筑经济的特征
2.1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重视优化和智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现代化的工具被发明出来,优化和智能的概念被人们关注的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新的概念就可以应用到建筑中去。在建筑设计时就可以将设计优化,在施工过程中要更多的时候节能的材料等。如果能够在建筑始终贯彻优化和智能的概念,那么就能达到建筑经济生态化的、目标。
2.2 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环保以及生态
当今的建筑设计中已经融入了很多的生态经济的概念,所以就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时人们要时刻谨记重视保护生态和环境,在进行建筑材料选择时要选择健康环保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要尽可能去利用建筑周边的环境。对于建筑施工时,要尽量减少给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进行室内装潢时,尽量选用环保健康的材料,也避免给人体造成伤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自然和节能
现在的生活中,大家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比如,家中使用过的水就可以用来充厕所等等,让一些节约资源的举动越来越多。而在建筑经济中,也要注重这一方面。虽然可能在建筑方面达不到可以循环使用的程度,但是要尽量做到可以对资源的使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使用之前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尽量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3.实现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3.1 构建起生态经济和绿色建筑之间的体系
众所周知,如果想要两个事物相辅相成,能够彼此相互作用,那么就需要两者之间有个合理的体制。对于要实现生态经济能够和建筑经济良好的结合在一起,那么也要需要两者之间有个相互联系才行。该体系必须能偶对现代经济做出概况,也要对未来建筑中加入生态的概念有个设想,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对一些具体的制度有详细的说明,以便在实施过程中一个参照,有理有据。
3.2 对于环保型建筑的要求和内涵应该要比较明确
对于人们口中经常被提及的环保建筑,有部分人可能就清楚这种环保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也有以部分人对于这种环保的改变和要求只是知道概念而已,并不清楚到底这些概念的意义何在。而要实现生态经济和建筑经济之间的互动,那么就要让两者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只有清楚了在建筑中怎么做才是达到生态的标准,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切实做到环保,才能让建筑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
3.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不论是什么方面的改革,对于该领域原有的传统概念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也都有着远大的意义。而在建筑设计中加入了生态经济的概念,这就需要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革。不论是在建筑风格的设计还是在建筑施工时的习惯上,都是需要做出改变的。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更完美的结合时可以从各个方面都能做到节约,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在建筑经济中加入生态的概念。
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建筑兼顾到生态经济,并且效果不错。由此可见,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联系必将越来越紧密。所以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生态经济,要更多的考虑到节能、健康、环保等概念。在进行建筑施工时也要始终贯彻生态经济的概念,节约各种能源来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总而言之,要用生态经济来促进建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筑经济反作用于生态经济,二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黄国胜.生态经济理论对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6(3):278.
[2]张云华, 汪霞.生态节能建筑的经济外部性分析[J].生态经济.2009(9):27~130.
[3]洪天超.以绿色建筑为基础 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新城.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为例[J].城市.2009(5):31~32.
绿色经济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它的含义也是有不同的意义的。
最初的绿色经济是生态系统目标为导向的绿色经济,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在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浪潮下,绿色经济最初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提出,他在书中讨论的是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在90年代的时候绿色经济仍然被经济学界所用,论述的重点也是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改善,它的核心问题是讨论影响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特别是如何以此消除市场的外部性和治理环境的问题。
但是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绿色经济在概念上仍然处于模糊时期,没有具体地定义。虽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被提出,但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外在变量问题没有被重视个改变,很多人认为,资源枯竭、环境受到污染,都是工业文明出现地结果,对于此,很多学者专家只是希望能够采用一些新的政策手段和方法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的环境问题。
绿色经济的研究突破,就是提出了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系统工具。从传统的污染生产模式转化为现在的绿色生产模式。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绿色经济概念关注的焦点是污染治理的经济手段,目标是生态系统的保护。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区域金融;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发现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其金融核心作用,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所谓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概念有别于自然环境。其一,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其二,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
对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的定义,借鉴了自然科学中生态环境的内涵,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过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鼓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20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有利于建立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吸引资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三)加快地区金融市场建设
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地方政府应重视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中对本地区的看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对自己给予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服务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或取消重复设置的收费项目,进一步简化抵押、评估费用和手续,降低企业经营和信贷成本。
参考文献:
1、徐亚军.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6).
2、邓炜.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
3、孟凡杰,张扬.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07(2).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现状;自然循环系统;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2603
1 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飞船,认为在不借助太空帮助情况下,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的多,地球寿命也很长,但也只有在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上述目标。K.波丁格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增长的极限。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德尔.史密斯出版了《生态的蓝图》。1976年,日本经济学家坂本藤良出版了《生态经济学》等,标志着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入生态经济学阶段,把经济与生存系统相联系。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一章,探讨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再生、再循环。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发展局在发达国家中提高推广了3R原则。2005年3月26日~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上,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8名学者共同提出了从3R向5R原则转变,从而也标志着人类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循环经济学阶段。此时新循环经济概念主要是以系统论理论为基础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2 循环经济概念新解
新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和回收的全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1]。其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而言的。从自然角度来讲,循环经济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活动不影响自然循环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开采资源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性。
3 发展新概念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 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角度讲,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经济活动“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资源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降低环境的负荷,所以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从自然角度讲,其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和谐,两者都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一样的[2]。
3.2 循环经济的开始点和落脚点是资源
不管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循环经济都是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开始的。最终也落脚到合理利用、保护资源,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模式
3.3 流动性资源也存在灭绝的危险
流动性资源限定为那些在充分短暂的、与人类相关的时间间隔内可自然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大气、动物和植物、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流动性资源还可以再分为无临界带的流动性资源和绝对可更新资源;另一个类型是当使用不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流动性资源,也可称为相对可更新资源。但是,有临界带的资源有可能被掠夺到灭绝的程度,如果使用的速率超过自然更新的速率,那么此类资源就不可能实际上再被开发,就像任何矿产资源一样。
3.4 我国自然资源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有限性的反应,但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又有区别,它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原始的含义是指一个社会的资源有限性致使该社会不可能生产出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其衡量指标主要是通过稀缺度。稀缺度的计算公式为:
x=n/m.
式中x为某种资源的稀缺度;n为某种资源的需求量;m为某种的资源的拥有量。
图2 石油资源的稀缺度
图3 煤炭稀缺度
图4 天然气稀缺度
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虽然石油的稀缺度在200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我国3大主要能源的稀缺度总体上是呈先下降又上升的态势,与我国的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矛盾性更加突出,对经济的制约性增强。
3.5 “5R”原则的要求
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建立新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体系GDP(绿色GDP),即:
GDP=Ind1+Ind2+Ind3+Ind4-Ip+Cu+If+Iei+Ep,
Ie=(Gp*A1)/Te*Pr*Rr.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Ind1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 Ind2为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Ind3 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Ind4为第四产业的增加值;Ip为进口总值;Cu为居民与政府的消费;If 为基本建设的投入;Iei为生态修复的投入;Ep为出口总值;Ie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G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1为人的享受程度系数(01);Te为有益于生态系统技术应用系数;Pr为稀缺资源评价;Rr为资源再生利用系数(01)[3]。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资源稀缺性的程度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成反比,稀缺性的程度与环境有强烈的相关性。
4 结语
新概念循环经济它强调的不是开发资源后,注意清洁生产,回收资源充分利用,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它是从自然资源自身角度而言,强调的是在资源开发这个过程中尽量不破坏自然的循环系统,使它处于良性的循环中。从社会角度来实行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自然角度实行循环经济,它是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彭 秀,陈柏福.新循环经济的“绿色效率”及其实现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94~97.
[2] 刘 波.大兴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2009.
[3] 何 青,翟绘景,龚子柱.循环经济理论新探析-5R理论的创新[J].现代情报,2007(10):32~34.
[4] 谢高地.自然资源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沈 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J].资源科学,2005,27(1):32~38.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New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Li Leyi,Wang Weidong,Qin Jie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Xianning College,437100,China)
Abstract:In all the published articles on circular economy, the defini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been presented wide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echnology paradigm, economic patterns, etc. Howerver, the mainly discussed topic is the recycle of resources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which formes a feedback process of “resource - production - consumption - renewable resource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resources of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from a new angle of mak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ork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