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地理教学理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8 15:24: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教学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教学理论

篇1

第一,“案例教学(case method )”于187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从而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种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并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最终推广到了全世界,在不同学科教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案例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构成要素:

(1)对象要素。案例是关于某种情境的记录或是描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常应包含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案例不含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仅是对事件或事实的描述。

(2)目的要素。最早倡导案例教学的先驱人物,哈佛大学Charles・I・Gragg教授曾撰文指出,正是“因为智慧不是经由别人直接告知而得来的”(because wisdom can't be told),所以才有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这一信念决定了案例教学首要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判断力,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才是学习和了解特定领域里的具体知识。

(3)过程与方法要素。案例教学通常应包括三个教学环节,即“课前的案例学习准备 ”、“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与分析”和“课后完成案例作业报告”。

第二,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实践性等特点,但是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对象是现成的知识和总结,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完成训练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生需要承担更大的学习责任,可任意采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协作性及研究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案例教学因此而具有主体性价值、教育学价值和一定的社会价值。

第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典型的地理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剖析,达到对地理原理规律的深刻理解,进而举一反三,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特性,掌握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和相关技能。

地理案例教学基本上遵循以下流程:

教师:精选案例---讲解案例---重难点及学习方法分析---介绍学习资源、组织引导探究---改造扩宽案例---案例制作及实现---评价教学

学生: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并取得成果---参与教学评价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难,包括案例选择、知识储备、表达陈述能力、机制保障等等。但是,在高中进行地理案例教学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探究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对外部世界充满兴趣,有很强的求知欲,只要能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地理课堂必将变得更加高效。

四、合适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保障,地理案例教学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①材料的独特性和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地理案例的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现象都可以用作案例的素材。地理案例应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有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必要,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像图形、数据或者景观等多种形式。例如,在学习“北大西洋暖流和西北欧气候”这一案例时,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北大西洋地区的洋流运动,同时用图片展示北大西洋东西两岸自然景观的差异性,结合拉布拉多半岛和英国的气候示意图,呈现降水和气温数据。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到更多与北大西洋暖流以及大西洋两岸气候有关的内容。以上多种呈现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投入和专注。

②启发性和主体性。教师在展示案例后,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找出关键词,厘清逻辑循序,明晰相关概念,在此,要注意教师的责任是启发和调控,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例如,在学习“地中海式农业”这一案例时,先展示地中海地区的区域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植被、交通、城市、人口等,然后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将这些景观图与地中海式农业景观进行对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问题确定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各组可以讨论同一个问题,也可以将一个问题分解,讨论不同的问题,最后汇总,得出结论。

篇2

学生们学会画图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们学会记图,地图分为剖面图,地形图等等,引导学生们对图形轮廓和特征进行记忆,以便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如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比如,黄河和长江在地图上的形状,还有南北分界线的位置等等,都可以和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然后根据地图可以分析出一系列的问题。

二、强化地图能力分析

在学生们自己学会了画图之后,还要学会分析地图,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要掌握一些读图的技巧,还要看清地图的类型和各种相关的信息。例如在读坐标图时要分清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当然还要看清图标的内容是什么,通过图标能够更加准确的获取图标的有关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最后要注意图表中的注释和图例信息,这些对分析和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地图使用简化过程

学会了画图,分析图以后,最重要的是使用地图,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放一些图文资源,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习完这些地图的基本要素以后,教师要学会转化,学会有技巧的记忆一些地图的轮廓,例如在学习七大洲四大洋时候转换成几何图形,在讲述太阳的直射点变化的时候可以将课本的图形变成平面的示意图。同时教师还可以学习利用多图结合来解决问题,例如利用等高线示意图与等高线模型图、地形图素描结合做出对比,就可以很形象的具体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样多图结合以后,使抽象的地图更加具体化,直观化,利用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思维,更好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加涅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

罗伯特・加涅(Robert Mills Gagne 1916.08.21-2002.04.2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集中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教学理论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从而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以下三点是其教学理论的基本要义:①设定教学目标;②分析学习阶层:③掌握教学历程。他的教学理论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三者的交互关系而构建的。因此一般公认加涅的教学理论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以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要义为指导,即在教学目标及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三者交互关系构建基础上,作者对高二地理《南亚概述》(以下简称《南亚》)一节进行了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1厘定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之前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条件所预定的目标,希望经过教学活动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及身心等各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5方面:发展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获得语文知识、学到运动技能、培养良好态度。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属于情感领域。加涅的三种教学目标分类与新课改理念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异曲同工之效。如表1: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设计的要求,结合加涅学习理论,笔者对《南亚》一节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南亚范围,能将南亚主要国家、临海、河流和主要城市正确填入填充图中。

②了解南亚是人类文明中心之一,印度教及佛教发源地。

③掌握南亚地形区概况,在图上填绘南亚主要地形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孟买气温与降水图及南亚季风图进行分析,简述南亚季风性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性气候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欣赏南亚自然及人文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与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2策划教学过程,调节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历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学习,都产生在教学历程之中。传统教学的缺点是教学后才检查学生成绩,此种做法只能评定学生成绩高低,对教学改进无大助益。针对此加涅根据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与内部过程相应的、对内部工程起促进作用的九个外部条件,即教学事件(InstmctionalEvents)。这九个教学事件依次呈现,构成了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九个阶段的建议是:提示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注意使之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城活原有的知识,确认学生已经学到相当程度;呈现刺激材料,提供联系机会使学生将所学得的知识输入长期记忆;以问答方式检查学生能否将记忆中的知识检索使用;设计新的问题情境考验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引发学习行为;根据教学目标综合检查;以回馈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并予以鼓励,借以对其学习产生强化作用,促进记忆与迁移。以本节南亚季风讲解为例,进行了计算机辅助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设计。如表2:

1.3分析学习阶段,指导学法。加涅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中推论出八个重要而有序的阶段,他称之为学习过程。这八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加涅认为,将学习过程与教学事件相联系对有效的教学设计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准备”包括注意、预期目标和提取原有知识。对应的教学事件是指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和提示回忆原有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和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和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知识和技能并把它运用到新的不同场合。对应的教学事件就应该是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南亚》一节中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

1.3.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播放印度电影《阿育王》音乐,同时投影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课堂。在学生明确本节讲述内容后,提示学生回忆前面讲述区域地理的方法即空间定位、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等,告知学生本节同样以此方法来研究南亚概况。

1.3.2在实际教学阶段,采用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读孟买气温及降水量图,从而探究南亚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气候成因。学生结合已有的季风性气候知识储备,相互之间合作探究后,能在讲台上较为完整的讲解出南亚季风性气候成因,并能与东亚的温带季风进行对比。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相互合作,自我展示,加深理解,实际效果很好。

1.3.3南亚教学小结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自己也编出了许多顺口溜,并且发现了南亚地理特征中的“三多”,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格外感兴趣,记忆深刻。

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后,引出作业和提供反馈,出一些层次不同的相关练习题以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需要,实时引进高考题,进行拔高。

1.3.4在学生完成南亚季风知识的学习后,投影南亚水旱灾害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季风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即提取知识和技能并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新课改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为生活”。

2、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启示。

2.1教学氛围要愉悦化,促进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地理教学设计,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地理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地理信息加工的主体、地理知识意义的主动学习者。只有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实现以上教学过程,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2.2教学手段信息化,创设地理情境。教师应依据地理学科的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搜集一些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地理图片、地理模型等制成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地理学习创设尽可能多的真实情境。

2.3教学过程问题化,促进学生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抛出一个个大小、深度不同的问题,以问题引领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问题的呈现,与教学事件相联系,依据加涅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即准备、操作和迁移。层层深入叠加,刺激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篇4

二、地理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教学活动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现在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教师谁都能胜任,特别是新课标、新教材对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多样的教学方法、高超的驾驭能力,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目前全区33名地理教师中,大学本科21名、专科12名,但毕业于正规国民教育院校的并不多,而且有19名是非地理专业毕业。且不说那14名教师的毕业院校,就这19名转行的教师而言,纯粹属现学现卖,只不过有的卖了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的是现卖。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各学科的教学方法也有相同之处,但各科的本质是根本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33名教师的课都听过,从听课的过程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实在不敢恭维,有的连最基本的知识都能讲错,而对于那些较难的知识点,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所以讲起来是一锅粥,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由于学校对地理教学的重视不够,地理教师对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不像大科目教师那样更加迫切地关注教学的新内容、新动态、新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地理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再加上教师素质的因素以及相互交流的欠缺,导致了地理教学方法的普遍落后。在全区各学校中,只有少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多样,能够跟上时代的最新潮流,大部分教师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徘徊,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式,照着书本讲课,生怕离开书本就会出错,没有课外知识的补充,结果是教师念念有词,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满堂灌,没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理解了要听,不理解也得听。与生活实际联系少,一方面没有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使知识成为空中楼阁。实践活动少,没有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知识只是留在了脑子里。不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好多学生学习了地理不会看地图。不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运用地理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课讲得不深,只讲知识,不进行分析探究。轻重不分,抓不住知识的关键,抓不住重点、难点,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学生装了一袋子东西,学生却不知道轻重。多媒体运用不科学,有的觉得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所以不管讲什么内容都用多媒体,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也用,用得太乱太滥;有的以为多媒体是万能的,在课堂自己不讲课只当放映员。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等互动活动,一味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教学方法的落后,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地理课作为一门学科,在现代学校教育的一开始便被列入教学课程,即使在应试教育最严重的年代,虽然遭遇冷落,但仍与数理化一起坚持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这说明地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而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逐渐地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教育中地理课的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其对实现科学发展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所以,加强学校教育中的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水平,势在必行。

首先,学校应站在现代教育的高度、站在大局的高度、站在未来的高度认识地理课的重要意义,从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对地理课的课时设置,对地理教师的引进、任用和培养,对教学设施和仪器的配备,对教科研活动的开展,都应做出相应调整,改变过去陈旧的想法和做法,在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上做文章,促进地理教学开创新的局面。其次,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作用无可替代。而作为地理教师,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教好学,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的优秀学生。

篇5

随着初中课程的不断变革,课堂教学教学的改革逐渐被人们重视。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同样适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建立个性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下,个体独自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往这一目标正确的路线。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全面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智能组合体,并且每个人都至少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这一理论为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随着多元智能学校的成功开办,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是多种智能有机组合的整体,因其不同的组合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色。这些智能在学生的身上有强势和弱势的体现,但每一方面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因此,学校里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个体。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3.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3.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4.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4.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篇6

一、《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实施实例

在地理师范生学习完《地理教学论》课程知识准备试教时,教师可组织一次案例教学,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带领学生到中学高一年级见习,至少听2节公开课(中学地理名教师和中学地理新教师的公开课),公开课教学内容相同,这样有利于将不同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两种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听公开课前,可先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进行教育见习前1周,认真熟悉听课内容,自己先行试讲。教育见习时,带好课本并做好听课记录,认真观摩,找出自己与2位教师的差距,不断总结提高。见习1周以内,每位学生都要进行评课,并把评课意见写成书面作业,以便督促学生思考案例。评课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目的是否正确,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得当,知识点有无缺漏,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有无知识性错误;教法和手段是否恰当,教学互动情况如何,板书、板图、板画质量如何;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引言、结尾和语言过渡是否适当,学生注意力调控和课堂秩序如何;比较两位教师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种处理方法比较好,两位教师的课哪些方面最值得学习、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你会怎样做,依据的地理教育理论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性作用,通过见习独自分析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价等案例教学法的程序后,师范生素养提升较快。他们在听公开课、分析案例时,所关注的焦点是实实在在的教师、中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地理课堂真实的师生互动。见习时,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亲身体验,用心思考,找出差距,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熟悉基础教育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学会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处理教材的重难点,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这样,他们在试讲、实习及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就有了可供选择的方案,知道从何处着手去进行教学,学生的执教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在观看、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整合了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科教学论及专业知识,迅速达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局限

1.《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提高地理师范生综合能力。地理师范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推敲案例,排除干扰,把握核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师范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增强运用地理教学论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讨论法让师范生共同合作探究,这给师范生创造了一个相互合作交流的氛围,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面对的教学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变化莫测的,案例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极短的时间内、缺少完备信息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提出正确的行动方案,提高创新能力。

改变地理师范生学习方式。案例教学要求师范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探究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包括观看录像、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通过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与参加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讨论,学生会发现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主动构建教师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彻底改变学习方式。

培养地理师范生教学反思精神。因为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等, 教学本身就蕴涵着反思教学的方法论因素。这种自我反思精神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促使地理师范生整合内化知识。案例教学可以把根据不同教学目的选择设计的真实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展现在师范生面前,给他们提供像专家型教师一样去思维的实践机会,使其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问题,逐渐体会到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有效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的是同样的决策信息,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虽然最终也许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师范生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能被师生充分地预见到,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将这些“经验”应用其中,得心应手地解决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和费用的,学生的种种尝试都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它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获。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并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促使地理师范生更快地适应工作情境的挑战。

2.《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局限

案例教学法并非适合《地理教学论》课程所有内容。案例教学法必须适时、适度。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形成,而并不适合陈述性知识的传授,特别是不适合地理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案例教学因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知识。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并非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能力水平要求。对教师而言,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心选择或设计案例,且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加,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而言,除了拥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解分析能力外,还要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勇于提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敢于维护;案例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但学生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成长起来的,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而一旦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热情,课堂就容易出现“冷场”,有时会有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

案例教学法对教学硬件有较高要求。案例教学要求①相对较小的班级规模。班级人数一般以40~60个学生为宜,最佳规模是40个学生。②专门的教室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案例教学的教室座位安排较独特:学生坐成“U”形,教师坐在“U”口处,并可以在“U”的内部走动,以便提问任何一位学生。教室应配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

篇7

 

我们一线教师,都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吗?尤其是都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让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吗?高中地理课本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地理课可以通过让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本知识,做课前学习笔记,然后教师加以指导,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然而,我们教师没高屋建瓴的地理知识理论,能把教学搞好吗?这就是我本文要谈及的话题。

 

一、对高中地理学习重点内容的引导理论

 

(一)地理基本概念方面

 

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地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二)扬地理地图教学之长

 

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怎样充分发挥图像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

 

1.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力求教学内容图像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具体作法有:

 

(1)变死图为活图。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

 

(2)化繁图为简图。如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

 

(3)变文字为图像。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像展示(地形图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则采取边画地图边讲授的方法。其结果事半功倍。

 

由此,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开拓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不断的挖掘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二、注重高中地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三)培养高中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阅读的重要意义,强调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遵循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在学生阅读地理知识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即时组织学生讲解,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总结经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与实践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将奉行继承、创新、发展的宗旨,竭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曾经的高中地理课堂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必将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地理课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整合点吗?

篇8

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是各项专业能力之首,地理专业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直接影响新课程的改革和推进。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由教学分析能力、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能力以及教学媒体、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能力等五个部分构成。高校地理教师要研究高等师范地理新课程特点,把握学生职业定向,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对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学习,提高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能够为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和建议。

由刘桂侠撰写的《地理教学设计》一书对我国高校地理专业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该书分别对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地理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如何设计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等进行详细介绍。该书按照“原理+教学模式建构+案例”的基本框架来编写,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地理教学设计,论述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流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发展趋势等。第二章“地理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和地理学习心理等,阐述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三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概述了教学设计模式、地理教学设计模式和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等内容。第四章“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论述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地理教学媒体的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编制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等。第五章“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概述了地理教学评价,论述地理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和地理教学设计成果评价,从评价反馈角度反思地理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课程教学设计没有融入课改精神、没有很好领悟地理新课程理念、未能把握住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在教学设计上依然思想守旧、未能将现代教育设计先进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中、在地理教学过程设计中未完全落实课改思想、教学设计要素不全、方法不当等。此外,地理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首先,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深入学习理论以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以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借助传播理论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模式研究。再次,要加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从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要加强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本着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重视地理新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实施标准内化策略研究,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以彰显课标理念;积极寻找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施单要素训练策略研究;进行案例借鉴策略研究,包括案例的合理选择、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案例的总结与提升等;学会自我反思,实施过程优化与再设计策略研究等。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师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将会大大促进高校地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吕清华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篇9

目前,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单一化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意识完全在老师的牵制之下完成,在主动被动关系中,属于被动关系;二是课堂相对于活跃,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先思考再回答,这在主动被动关系中,从属于半被动关系。我们探究过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素的关系理论,也有人将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论述。在此笔者也将多年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一二。

2 学生主体参与概念和原理

2.1学生主体参与概念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是一般学生无法理解的,也是老师授课中困惑的一件事情。纯粹借用老师的“演讲”教学,是无法达到学习的目标和新大纲对学生的标准要求的。事实证明,通过学生主体参与,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实在的问题。如:地理实验辅助教学的运用,学生主体参与其中,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单调、乏味的局面,能为学生展现立体、动态化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等综合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仅由此可见,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向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教师只是知识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能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的地位,是获得正确学习方法和领悟数学思想的捷径。

2.2学生主体参与的原理

2.2.1主体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理总起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的控制,一类是非智力因素的控制。而在学习中,学生心理也存在同样的两种相关联的内容,属于智力因素的一类即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其流程是感觉―思维―创造;属于非智力因素的一类即是志向活动,其流程是兴趣―情感―意识。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强时,教师的课再生动,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同时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2.2.2主体参与符合启发式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是教法是基本内核。中学地理学科主要阐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的论述,范围大,知识力度广,对初中学生来说显然承受能力不足,加之传统教学灌输法,必然会导致失败。假如能借用老师的启发引导加上学生的主体参与,那么就能在知识构建的框架之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流程自主学习,必将事半功倍。

3 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方法和作用

3.1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方法

3.1.1激感,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愉悦空间:愉悦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中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自我奇异向往思维,当其大脑处于活跃期,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更能加深对知识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学习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1.2课堂精讲,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充足时间: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要有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必须让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活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就要做精讲,讲到关键点,讲出质量。

3.1.3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途径:“质疑”是学生主体参与的体现,也是达成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对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对于学生要大胆质疑;教师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纵、横向的内在联系中发现的问题与矛盾,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着极大的帮助。

3.1.4地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运用:地理实验的目的,是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的,旨在加强学生对现象的直观感和动态感,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地理规律。老师在设计地理实验时,要充分考虑主体参与的要求,老师简单讲解实验设计思路和过程,其余的时间要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期间让学生们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就是把课堂还原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试验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3.2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

3.2.1有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设计、运作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地理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的能力;能加强相互关联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3.2.2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一直忽略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和推广,一直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不仅地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也使得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操作经验。学生主体参与大大改善了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在主体参与中,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了他们实际操作动脑动手的经验。

3.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主体参与需要灵活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如:做地理实验、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组织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学生不仅要懂得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还要面对复杂的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要认识了解多种地理物种和概念等;通过深度的学生主体参与,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观、分析问题的哲学观以及其他等综合性的能力的拓展,对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感性认识;理论与策略;研究

一、引言

我国教育体制提倡素质教育为先,但是,现在高中教学中还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教师和学生以书本为标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这一教学模式使得高中生无法与现实社会相接处,同时也是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不能为高中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我们现在的高中里往往是重视理性教育,忽视感性认识的现状,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与地理事物相结合的、具有时空观、关注人类生产、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等等。地理学科具有的这些特点,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候就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去理解地理事物,但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阶段并不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开发,使得高中生无法运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因为,学生不能把地理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分析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所以,我们有必须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学科中注入感性认识理论,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原理、研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对于高中生提高整个地理学科成绩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感性认识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习方法的改变

我们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以书本为主,平时教师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让学生靠记忆力去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与现阶段所要求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合。我们所提倡的感性认识理论教学模式,是能够加强学生多思考,多分析的一种教学模式,让高中生能够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因为高中地理知识是具有超强的空间感,并且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够提高高中生养成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并能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高中生自主判断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经养成按照教材内容讲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够灵活。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引进感性认识理论进行教学讲解地理知识,地理教师的讲授往往不能局限于课本,因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就存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图片的讲授,通过图片来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例如:高中地理知识中,有些知识可以结合室外来讲授,在给学生讲授太阳高度的测量时候,就可以在室外进行讲授,这样变换教学地点来讲授地理知识,能够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使得教学方式更灵活、教学内容更丰富。

3.有利于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知识与空间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理知识往往都是三维的内容,需要学生的感性认识过程。通过感性认识教学传授,加强了学生对空间感的认识,例如: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地图来讲授教学内容的,在课本中有自然带的分部、人口分布、工业、港口的分布等等,这些地理知识,需要我们通过感性认识去描述它。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同样离不开空间理解,因为地理知识一直在时间和空间里存在着的。高中地理知识讲授的天空宇宙的教学内容时候,需要学生对天体有感性认识,对我们所讲授的行星、太阳系、月亮等的体积、距离等都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平时教学中加强感性认识的培养,培养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分析的能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感性认识的策略

1.重视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必须付出很多努力,认真学好每一个科目。高中地理教师要帮助高中生树立好的认知过程,通过加强学生的元认知,采取好的教学方法,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认知过程,让他们明白教育的意义,采用合理的学习策略。

高中生对现在课本上地理知识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没有通过质疑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教师也没有鼓励学生去通过感性认识去理解这些知识。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从小去探索真理,通过元认知进行再认知。

2.搜集地理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并灵活运用

由于高中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的收集每堂课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不但能帮助学生学会基本地理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动机。这些地理课堂需要的感性材料首先来自图像资料,这些图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是必须呈现的,这些图像既包括了时空感,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加强感性认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加强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也有一定帮助,教师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尽可能的进行感性认识的讲授,促进教育回归现实,注重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黎敏、夏一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科学发展观”[J].编辑学刊.2009, (1):74-80

[2]吴岱峰.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 (9):6-7

[3]赵秀芳.在课堂中建构知识一以地理教学为例[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 (7):47-48

[4]张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科技信息.2010, (7) :281

[5]宁军民.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l):71-75

篇11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

课堂是地理思维的主要训练基地。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整个课堂主要由 控制系统(教师)、接收系统(学生)以及信息系统(教材)三部分组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 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产生的(见图1)。

(附图 {图})

图1 信息传递与学生思维阶段示意

1.地理信息接收阶段的思维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地理信息是科学家经过取证、教育学家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确立的信息系统,它的背景是 整个地理物像系统,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依据地理信息的这些特点,信息接收阶段 的中心任务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内涵主要包括:①形象思维,即通过各类景观图片和地理模型的观察, 再造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 即通过文字信号和各种示意图、分布图等图像信号,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 具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思维。

课堂地理信息主要贮存在教材中,以文字信号和图像信号两种形式出现。另外,作为控制系统的教师,也 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贮存者。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把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即利用语言、投影 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地理信息是未经转化的,那么只能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是“ 填鸭式”、“注入式”的。如何使得地理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的起点。不论是文字信息,还是图像信息,我们都可以按下列模式教学(见图2)。

(附图 {图})

图2 地理信息转化模式

2.地理信息贮存阶段的思维内涵

我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里的“记”,就是地理信息在贮存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地理信 息的识记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地理知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识记;二是对接收阶段的一些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的识记。没有识记,理解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理解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识记。因此,有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 能在识记方面的技巧,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3.地理信息输出阶段的思维内涵

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阶段,就是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忆”的过程, 并在“忆”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从教学过程来看,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就是教师设计练习, 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检测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互为基础的,而且每个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侧重 点都不同。另外,在图1中还应解释清楚两个地方:一是箭头⑤所代表的含义是,一旦被识记的信息发生了遗忘 ,则可以进行再学习;二是箭头④指的是,在信息的运用中,对检测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反馈,一旦发现与存 贮系统中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则应立即予以纠正。

二、地理思维的途径和思维类型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主要是从性质上对思维所作的划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思维的途径上对思维进行简 单的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

2.纵向思维。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 例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

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例如做选择题。

4.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 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

5.跳跃性思维。面对一个信息源时,还可以对具有相同属性的信息源进行联想,以求其对本信息源的理解 和扩展。前者主要指知识的迁移,后者主要是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6.逆向思维。上述各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称为思维的逆向性。这 种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是很常用的。

7.空间思维。地理思维不仅是平面化的,而且是三维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地理思维。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1.通过对信息输出的控制使思维有序

学生记忆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编码贮存的过程,编码越有序,贮存越畅通和有效;另外,当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时,则很难遗忘,并且对新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依据这些 理论,信息传递中的“序”是相当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输出信息时,应层层展开,层层递进,做到有条有 理,层次分明。

2.通过对信息传递方法的选择,使思维充满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凭借的信息载体愈逼真、愈接近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也愈大。从这 个角度来看,板画、投影片、幻灯片比文字系统要前进一步;而立体模型、录像、地理园和地理教室更胜一筹 。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和内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地理教学避免僵硬的套路、 呆板的表述,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信息流向的确定使思维有目标

人的思维是具有一定的方向的,方向愈明确,思维的积极性愈高。课堂中对学生“注意”等心理品质的关 注,就反映了这种要求。但是,单方面强调学生是不够的,教师所展示的信息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才是思维 有方向的关键所在。目前在教育界所推广的“目标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篇12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兴趣

目前,我国的教育处于改革阶段,其改革不仅包括观念的改变,同时也包括教育手段的改变。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好处,从而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知识。

1.利用各种媒介使学生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对象比较抽象,而且接触的内容各式各样。仅仅依靠课本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类似地球仪、多媒体教学中PPT展示各地景观等教学用具会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初中地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网络上下载各地的自然景观、各民族的节日风俗等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能力,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成绩。

2.将环境道德融入到教育中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中国各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例如水土流失、围湖造田、野生动植物的不断灭绝、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以及地震、海啸等威胁。在地理的学习中,这些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意识到了我们在现实中不仅仅要面对天灾,还要面对人为破坏环境后大自然给我们的惩罚,这样会使学生自发的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同时在教学中,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记住人类是如何危害大自然的以及我们的补救方法并且产生保护自然的想法,提高了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水平。同时在课堂上,也会激发老师讲课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转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能在下面听着,不管老师讲的是枯燥还是有激情,不可避免的会有学生走神不听课,这样某些内容老师会重复几遍以达到让所有的同时都学会的目的,这样会导致地理教学的效率低下。而如今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其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所以,如今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要求老师准确掌握新课标理论并会运用到课堂中,具体来说是指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使其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展开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表达的成就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样会使学生将身心放在课堂上,不会搞小动作或走神,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学习的效率。

4.培养地理老师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了国家和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进入教育建设中。因此国家大力支持师范类的学校,同时进行大规模的人才输入输出。在初中地理教育工作方面,由于各高校的大力招收,积极培养地理教育工作者,使得地理老师缺失的现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在培养地理教育工作者时,要求在学校评定职称,分发奖金时,将其与其他科目老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不偏颇,不能进行不公平对待,经常让老师参加培训,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时了解地理科学发展现况和取得的新成果。在自己进行学习时,要用学无止境的态度进行学习,努力钻研课本,将课堂内容融会贯通,给学生展现出新时代老师的新风貌,为地理教育的振兴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5.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人们常说:寓教于乐。简而言之,就是将教育寄予在乐趣里。而初中时期的学生向往着美好的大自然,所以,在地理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还能使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大量的资料,同时在亲身体验中熟记地理小知识。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学生之间要进行分工合作,最后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加快了工作效率。

6.结束语

地理作为中考必考科目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育工作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大大提升了初中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不仅依靠教师的改变,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大力支持和主动配合,只有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赵欣卓.初中地理教育评价方法的探究――以教师评价为例地理教育评价[J].速读(下旬),2014,(7):184-185.

篇13

【关键词】 多媒体应用 课件制作 教学效果

一、课题背景

(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育背景分析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倍受关注,给学科教学带来教学的变革。目前,国家与地方教育部门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视与倡导,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者更应把自己放在时代和历史的背景下,审时度势,认清自己的角色,担负起应尽的责任。落实教育部门关于推动中小学学科素质教育文件,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我校的发展与需求

学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实属不易。多媒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但我校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的优势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

(三)学生心理需求与地理学科教学特点的需要

由于地理学科特点是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对地理事物理解能力不够,学生学习难度大,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在地理教学中又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思想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手段落后等。地理教学内容大多缺乏直观性,过于抽象化,要理解掌握的概念、原理规律非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重点难点不易突破,教学效果不好。其结果是学生畏惧地理,厌学地理,极大地影响学习兴趣。目前我们老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大多数还是浅层次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将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促进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的途径。通过多媒体与地理教学不断整合,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视觉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组合教学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通过我们的实践,也发现在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课题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学校场地有限,如配套的软件、素材等资料欠缺,尤其是和地理相配套的更少之甚少;学校的一些硬件设备还满足不了要求;教师受经济条件影响,计算机普及率低,因此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普及使用。教师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存着课件制作难度大,开发技术低,备课时间长、开发周期长,耗费大,使用复杂,课时容量过大、抑制学生想象力、过多借助多媒体,缺乏师生互动,不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完全照搬别人的课件,把握不当会适得其反的效果。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相当贫乏,对多媒体技术容易产生“敬畏”心理,失去了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信心。许多教学设备非常简陋,教师接触和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开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远远不够。

在当前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强调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开发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立广泛的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课件和开发网页。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多媒体正是以各种电子媒体展示信息,并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由此可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优化信息的组织与传输方式,它所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反映,要比单一媒体(特别是老师口述)引起的反映强烈得多。这种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一)建构了新的教学理论和观念

教师教学理论初步构建:明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媒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变苦教为乐教。实验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教学媒体功能组合教学媒体,较好地处理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和时机,实现了教学与媒体、师生讲听、课本与课件的和谐。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发挥了多媒体组合的优势,可优化课堂结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观念的形成:多媒体组合教学,尤其是把C A I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观念有很大的冲击。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正是学好地理课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对计算机的接触、使用,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乐于自学的精神,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量地接触,使用不同教学媒体,改变了学习方式。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任务和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对优化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的认识。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初步显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我校开发和使用多个地理课件的实践,让教师体会到多媒体在教育中应用所具有的作用。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多媒体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4、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三)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

篇14

关键词:迁移理论;正迁移;负迁移;地理教学

迁移理论,是1968年由布鲁纳和戴维·奥苏伯尔提出的。所谓迁移,就是将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用到新的知识中,按迁移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前者是具体行为的迁移,如,动作、技巧、策略等;后者是抽象理论的迁移,如,原理、概念、态度等。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学生掌握相应学科的基本机构、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形成有效的正迁移。

一、产生正迁移的知识结构分类

1.知识中的类比结构

类比结构,即两种或多种知识拥有类似的分析方法、理解内容等。如工业区位和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可以通过气候、地形、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交通、政治、科学技术来分析和理解。

对于一些有先后学习顺序、在其内容或者基本原理上都有很

强相似性的知识,这种相似性就可以进行归纳和迁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种相似规律的总结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增强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减少记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2.知识中的推导结构

推导结构可以理解为,从较大的知识范围具体到较小的知识

范围。在类比结构中,知识的迁移过程是平级的,而在推导结构中,知识的迁移过程是从一般到具体。

推导结构的知识都具有从基本到延伸、从一般到具体的结构特征,先行学习的知识对之后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知识教学的时间顺序及其侧重点,应当有意识地强调基本知识的归纳、概括和理解,只有在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正迁移。

3.知识中的归纳结构

归纳结构和推导结构在顺序上来说是恰好相反的两种知识结构。归纳结构通过先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再将其推广到一般的事物中促进多个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这就是从下至上的知识迁移,也可以称之为上迁移。

这种知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正迁移,但对学生的归纳和总

结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归纳和总结能力形成后,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好处。

4.知识中的因果结构

因果关系可以在大部分地理现象中找到。在这种知识结构中,不管是先行学习原因还是先行学习结果,只要能充分明确其因果关系,就能有效地形成知识的正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获得知识正迁移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更多知识结构的正迁移,避免产生负迁移。为了有效地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正迁移,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方法来进行教学。

1.加强对学生理解、归纳能力的培养

对知识正确的理解是正迁移的基础。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气候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运用正迁移的因果结构和归纳结构理论来进行教学。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四个方面,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每个因素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透彻,促使他们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分析,归纳出这个地方应该是哪种气候。这是迁移理论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很多学科都不自觉地在运用这

种方法进行教学。

2.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思维模式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以前的教改试验中,不少研究者都在探导一种适合自己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迁移理论的类比结构就是一种把形式大致

相同的内容进行类比分析,花较少的时间而收到较好效果的一种教

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要对第一个区域的相关知识做比较详细的指导,后面的区域学生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其结果

既指导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界普遍认为兴趣对学习新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兴趣对正迁移的训练和培养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那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去主

动学习,实现迁移学习的目的。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其教学效果也就会十分明显。

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正在试用,不少教师也正在把迁移理论运用在地理教学中。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迁移理论也必将发挥它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焦秋生.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2009.

[3]杨丽静,牛俊杰.浅析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