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范文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8 15:24: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篇1

关键词:时尚产业升级;模块化经营方式;五大时尚之都0前言

时尚之都的发展通过时尚产业链的整合实现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并反映出了城市的特点和发展的水平,在时尚之都中每个城市都有自身时尚的特征和优势,所以在明确了产业发展的结构之后,更容易完善模块化的经营方式。在我国,上海就是时尚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城市,并把时尚产业列入城市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中,上海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时尚产业的升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综合经济的提高起着推动作用。

1加快时尚产业升级速度的措施

1.1发掘时尚产业价值创新

在五大时尚之都当中,模块化的产业价值创新是其提高经济收入的重点也是其发展时尚产业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在时尚信息流传的初期,就应该及时地掌握时尚发展的前景,从而定位发展的目标,实现产业价值的创新。同时,时尚产业价值的创新也有利于产业的升级,会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方法,通过时尚信息的引导逐渐形成全新的流程体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时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发掘时尚产业价值的创新,及时调整产业生产的方式,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这样才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产业结构的变化,确保稳定的经济收益。

1.2网络信息的捕捉

随着时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五大时尚之都逐渐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来获得产业发展的信息,这种现象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信息环境,既为时尚之都提供了新鲜的时尚信息,又加强了五大时尚之都之间的联系,加快了时尚产业升级的速度。时尚产业逐渐朝着模块化的形式和方向去发展,统一了产业发展的结构也创新了产业的价值,充分地展现出五大时尚之都的领导作用,网络信息环境的介入使得人们可以及时地了解到时尚前沿的信息和发展,提高人们对于时尚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时尚追求的兴趣,加大了五大时尚之都的影响力。因此,五大时尚之都必须及时地捕捉到新鲜的网络信息,及时的完善产业结构,明确时尚产业升级的目标,向着时尚的最前沿发展。

1.3强化时尚品牌资产的运作结构

随着季节的更替,时尚品牌的产业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对于五大时尚之都来说,其面临的消费者是面向全球的,所以五大时尚之都必须确立起自己的时尚品牌,同时具备鲜明的品牌特点,这样才能稳固品牌的资产运作结构。五大时尚之都应该针对每个季节的流行趋势去设计自己品牌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抓住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提高产业的资金收入,同时也要对品牌的下一步发展进行明确的定位,通过宣传来加强品牌产业在消费者心里的印象,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环境去宣传自己的品牌特点,这样会加快品牌信息的流传速度,品牌设计者也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时尚设计灵感和品牌的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强化时尚品牌资产的运作结构,加快时尚产业升级的速度,稳固资产结构的同时也会提高产业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实现更远大的发展目标。

2加快时尚产业模块化经营方式转变速度的措施

2.1有效的处理信息传递效应

在时尚产业模块化升级的过程中,有两类信息影响到升级的速度,分别是:系统信息、个体信息,在模块化产业链中这两种信息直接影响着产业链的整合和发展,所以五大时尚之都必须有效的处理信息传递效应,以便加快时尚产业模块化升级的速度。在处理信息传递效应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判断信息传递的特征,观察其是否独立的存在于产业链之中,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来调整模块化的经营模式。通过系统信息的传递来明确时尚的概念和时尚样品的选择,再经过设计师的设计和技术的生产来完成产业链的创新过程,通过个体信息来进行时尚产品的宣传和消费体验,从而及时地掌握时尚产品的销售情况。

2.2及时的处理结构优化效应带来的影响

在时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其传递出的时尚信息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模块化经营的影响,五大时尚之都经过对时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并可以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设计出广受欢迎的商品,提高时尚品牌的影响力。所以在产业升级之后,五大时尚之都必须及时的处理结构优化效应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通过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适应时尚产业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时尚信息的分析,要制定出针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的内容,并能提高品牌生产的质量,这样才能与日新月异的时尚信息相吻合,找到发展的方向。

2.3及时的处理知识溢出效应带来的影响

经过时尚产业的升级会呈现出密集的知识溢出效应,五大时尚之都要加快时尚产业模块化经营方式转变的速度,就必须及时的处理好知识溢出效应带来的影响。随着时尚信息的传递,人们对于时尚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改变,对时尚商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会体现出密集的时尚知识,所以五大时尚之都应该明确信息传递带来的影响,改变自身的模块化经营方式。知识溢出效应既带来了很多的考验,又为五大时尚之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处理好知识溢出的效应就会使其更好的应对时尚产业结构的变化,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收益。

3结语

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社会进步的信号都有可能引起时尚信息的改变和传递,所以五大时尚之都要想领先全球的时尚产业结构,就必须确立起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链。通过时尚产业的升级来对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利用有效的系统信息和个体信息来实现模块化产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并从实际的品牌经营情况出发,探索可以提高品牌销售情况的方法,为五大时尚之都带来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参考文献:

[1] 赵磊,常弘扬,李天奇,等.上海时尚产业政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0,32(12):110113.

[2] 徐红玲,张红艳,马淑丽,等.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原理、机制及理论挑战[J].中国工业经济,2011,51(14):152156.

[3] 雷如桥,陈际阳,李琴,等.基于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32(16):201203.

篇2

[关键词] 商业地产 主要特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房地产作为房地产开发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近年来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传统的住宅项目开发转向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以期获得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之间的竞争日显激烈。本文以零售批发商业经营场所地产项目为例,阐述其主要特征。

总所周知,房地产项目有位置的固定性、项目的差异性、资金需求大、开发周期长、建设环节多等特点,而商业地产除此之外,因其用途和客户群体的不同,而有其不同于其他类房地产的特征,以下主要从顾客构成、项目选址、目标定位、经营方式、资产经营、竞争风险、城市功能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顾客构成的双重性

商业房地产项目与其它房地产项目的显着区别之一就是其顾客构成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承租或购买商业用房的经营商户,这个层次的顾客是开发商的直接顾客;第二层次是前来商业区购物的终端消费者,这个层次的顾客是经营商户的直接顾客、开发商的间接顾客。

这两个顾客层次与科特勒将营销环境中的市场分为业务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相类似。对于开发商来说,第一层次的经营商户固然重要,毕竟项目收入直接来源于承租或购买物业的经营商户,但项目整体的发展还是有赖于第二层次的终端消费者,因为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经营商户承租或购买物业的行为,进而影响项目收益。

二、选址分析的渐进性

所有房地产项目都存在项目区位的分析与选择,包括地域与具体地点两个层次的分析与选择。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尤其要重视这项工作,并需按层次进行渐进分析。

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运营直接面向购买商品的广大消费者。不同城市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社会发展、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影响项目可达到的市场目标。项目所在城市或地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项目运营所可能面对的主要消费群体的总体状况,包括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对项目发展影响巨大。

一个城市或地区选定后,就需考虑项目的具体地点。顾客在选择商店进行购物时,店铺的位置往往是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优越的项目区位是商业房地产项目获得其他竞争者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目标定位的多方需求与整体性

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潜在的直接顾客包括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专卖店、个体经营户等不同的经营主体,另外往往还有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等机构。各经营商户的经营内容、经营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对物业的需求呈个性化。同时,商业房地产项目还要面对广大的终端消费者,这一层次的顾客结构更加复杂。因此,项目的开发建设需尽可能考虑多方面的需求。

另外,在已基本设定市场目标前提下,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规划更加追求整体性,体现在项目前期的策划定位、中期的开发建设和后期的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整体定位、统一推出,尽可能避免零散租售,否则会破坏整个商业项目的完整性、协调性及对外形象。

四、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不同于住宅等主要采用开发销售的模式,商业房地产项目采用的经营方式更为多样,在出售和出租两种基本模式基础上,包括整体出售、整体出租、租售混合、出售自营混合、出租自营混合、出售出租自营混合等多种方式,另外还有售后包租、售后托管等其它形式。实际上,大中型商业房地产项目很少采用直接销售,而以混合型运营居多。

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经营方案的比选成为商业房地产项目决策分析和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出租获得持续收益,还是通过出售获得一次性回报,以及各经营方式如何有机组合,需要综合考虑资金压力、自身经营能力、市场接受程度、近期与远期利益等各方面因素。

五、资产经营的长效性

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不再仅有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资产的经营。对于开发商来说,住宅开发销售的模式决定了其资产难以实现增值,而商业房地产项目具有长期经营的市场需求,既可以通过出售获利,还可以通过出租或其它经营方式获得长期的利润回报,在长期经营中实现资产增值。

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好了,可以满足企业在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如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持一定稳定的现金流、增强融资能力等,并能以此固定资产作为更多机会发展的基础,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大连万达集团和世纪金源集团在开发项目中都建有自己的五星级酒店和大型卖场,其目的就是基于以上所述。

六、高风险性

总体而言,商业房地产项目相对于其它一些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回报较高。但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项目本身没有明确的租约保障,没有固定的消费对象,项目的发展与商业发展密切相关。项目运营收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环境条件、营销策略,还取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的重心、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需求变化等将直接影响项目效益水平。基于商业本身竞争的激烈性,商业房地产项目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七、可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定规模的商业网点作为城市功能的必要条件和外在反映,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还能促进人口集聚和资源流动,催化城市新区的建成。成功的商业房地产项目对所在地域区段的城市功能、结构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具有显着的辐射带动效应,直接体现之一就是往往可以带动周边房地产的增值。

此外,商业房地产项目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商业本身具有对劳动力较强的吸纳能力,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运营后,能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所在地区充分就业。

综合以上商业地产特征的分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项目策划和定位,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意义

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给全球工业化带来了飞跃性发展,网络建设已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推动力,它使企业产品的各项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通过INTERNET互联网络均可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纷纷建起的网站,并已进入了电子商务阶段,使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迅速转变为全球性网络化的电子商业经营模式。在我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也建起了网站,然而,这些网站大多是在网上一下产品信息、政府消息而已,而能在网上实现在线即时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海关申报、货物保险等的网站还为数甚少,距离网络化商业经营方式——“电子商务”这一更高水准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电子商务作为行业最先进的经营模式,将为企业大大的节约金钱、时间和资源,并将对整个行业的商业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比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所能节省的资金大约是营业总额的5%~7%以上,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甚至能超过15%。

交易费用降低:电子商务免去了一切烦琐的手续,所有的商务活动均在网上一气呵成,诸如海关、商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保险、货运方式、费用、货物保险、合同签署等都能在网上完成,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为企业减少了大量的费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

三、电子商务带来网络贸易的优势

网络贸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贸易将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完整信息”,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

2.网络贸易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金融、海关、运输、保险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3.网络贸易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地位。

公司和厂商可以申请注册域名,在Internet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页介绍产品、劳务和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网络贸易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把产品推向全球,增加贸易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

总之,全球化的结果形成了地球村,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地球村各个不同成员间之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贸易为电子商务之驱动力量之一,而电子商务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易与信息传输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校园商业网点管理

1.序言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的传递、传播和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责。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最首要和最核心的任务,需要调动学校的一切力量和资源为之服务。

大学校园是大学师生员工工作、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师生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物质性条件保证,因此,大学校园里的商业活动与大学校园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大学的扩招与新校区的扩建,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生活越来越丰富,原有的后勤服务己经不能满足这种增长需要,后勤管理也逐渐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大学校园内的商业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业态上,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状态,其商业的系统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势头更呈上升趋势。正确分析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特点,避免其在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加强校园商业活动的管理对校园商业活动的良性发展与大学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校商业活动的特点

高校的人口密度大,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少者几千人,多数都是几万人,其商业活动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纯后勤经营行为转变成为社会行为,形成市场化,但总的来讲,高校校园的商业活动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2.1消费群体特殊且稳定。随着大学院校的后勤管理逐渐步入社会化,校园商业也在逐步进入市场机制,越来越多的娱乐、消费设施走进了校园,一改往日那种商业设施简单,经营范围单调的状态,形成现有的独特商业空间以及特定的消费群体,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大学校园商业经营范围、品种都有很大的变化,商业设施在校园分布的密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递增。而高校的商业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学生,在校园这个“小社会”内,消费群体相对比较单一和稳定。

2.2消费需求面广且量大。由于大学校园人口集中,数万人在其中消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文、体、娱等各个领域,且面广、量大。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一方面校园商业的潜力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也迫切要求管理者和经营者转变观念,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3消费观念时尚而超前。由于消费群体是面向教职员工及学生,尤其是学生,群体年轻,思想活跃,好奇心强,追求新潮,消费心理倾向明显,许多新的东西都会成为校园的抢手货。

2.4消费追求物美价廉。消费群体就决定了其消费价格追求物美价廉。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庭,但大学生活其所有的必需品是不能没有的,所以,这就决定了销售方式等就必须随着销售对象和销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美价廉的东西在校园才有生存空间。

3.高校校内商业活动的方式及作用。

3.1校园商业活动的主要方式。商业活动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但对于高校校园商业活动,由于受高校校园特殊环境的影响,一些特殊的商业活动不允许进入校园,因此,大学的校园商业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引入社会大型商业实体;B.社会商业实体和学校联合;C.学校经营; D.中小型社会实体招租; E.学生自主经营;

3.2校园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学校园开展商业活动,这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生活秩序、方便教职员工的需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能较好的满足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需要,方便师生的生活;

2)能推动校园经济的发展。学校资金主要是用来发展教育,而校园商业活动实体的出现可以补充学校用于改善与便利学生生活资金的投入,同时,商家提供的奖学金与助学金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待遇,节省了学校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带来的困难,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的投资环境,由于大学校园的区域特殊性,必然在校园周围带动一个巨大的商业圈的发展。

3)丰富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才。文化商业实体进入校园,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也能将一些社会上的优秀文化产品引入校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一些商业机构进驻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能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能有更好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较好的基础。

5)校园商业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能起到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是比较重的,尤其是远离闹市区的学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校园,可以说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商业设施由于其建设方式的不同,其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可能也会不同,许多学生也介入了商业活动,而这些活动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锻炼会有积极的影响。

4.高校商业面临的问题及管理的建议

以前,高校的商业经营主要是独家经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高校商业市场的开放,原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经营思想、营销策略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内部商业的要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高校她不同于社会,商业经营必须为培养人才服务,必须适应学校的育人环境。

4.1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

1)商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应该采取点线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来进行商业空间布局,更高效、方便的服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

2)存在与学校育人环境不相适应的商业活动。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她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但有不同于社会,其商业活动必须适应育人这一最基本的要求,但目前高校商业活动都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才培养。

3)由于其建设模式的不同,其经营和管理比较混乱,国营与私营经营观念的不同,甚至影响学校正常的管理和校园环境,使得学校不像学校,师生怨声载道。

4)商业经营户的参差不齐,垄断经营,甚至违法经营,不仅损害师生员工的利益,严重影响校园稳定,而且对学生价值观也造成极大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学生中滋生。

4.2管理措施及建议。

1)树立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理念,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完善校园商业管理办法。

2)在现有商业运营基础上,针对学校的规划布局,妥善调整和完善商业点的设置,使其更加规范和合理。

3)引入市场管理的概念,制定校园商业准入机制,规划适合高校的商业经营范围,采取市场化管理理念,规范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

4)不论建设投资的主体是谁(学校投资、BOT方式、联合投资等),商业机构的引入怎么样,都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领导,制定统一的管理和淘汰机制,对不服从领导的商业机构坚决予以淘汰。

5)要坚定树立校园商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不仅仅是单独的商业行为。

6)完善劳动合同及安全责任书,尤其是针对校园餐饮业、文化传播业等,涉及学校安全、稳定的商业行为,必须严格予以规范。

7)引入大型超市,取缔、合并一些无证,无安全许可等三无商业网点,使校园商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聂鑫,王鑫.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利弊分析与管理应对.[J]价值工程,2011.

[2]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规划研究.四川建筑研究,2006.6.

[3]孙毅颖.对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的思考[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C].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篇5

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通常为,以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为龙头、以百货零售为主业的单元核心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经营环境的变迁,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在从事百货零售经营的过程中,组建配送中心及大型物流中心,开拓小批发业和配送业;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结构由原有的单店经营形式向连锁经营形式逐步地转化和演变,其经营业态从单一向多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的尝试。在商业企业集团追求保持竞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的努力中,其成本控制战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社会投资大量涌入,外商外资也相继进入,商业设施四处兴建、改建,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1997年下半年我国的买方市场形成,物价持续走低,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家打折、降价,用尽营销策略,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难卖”、“卖难”的困境。销售难于实现,利润自然下降。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200家大型商场的调查显示,1998年1月—10月份,29.3%的商场亏损,66%的商场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机构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冲击也是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着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同时又经历了长期的竞争经济洗礼,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国大零售商的进入,确实对我国的商业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变迁固然对零售商业提出了挑战,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过于集中、过于趋同、商店过剩、竞争过度,也是商业企业集团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利因素。北京曾经有个在全市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一百家店还未建齐,已经建成的一些店就开始纷纷倒闭,其他的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店过于密集、数量过多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于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百货商场面积竟然高达发达国家的十倍。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Threats)是明显而严峻的。

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劣势(Weaknesses)也不容忽视。一些商业企业集团经营战略不确定,盲目地涉足于与商业经营无关、自己并不熟悉的其它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不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认真地进行新的营销策略的探索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尝试,似乎“老字号”的商誉可以永享不尽;一些商业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而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采用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影响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外部的威胁(Threats),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零售业的开放,国外商业机构的介入,对我国的本土商业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但也为我国商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商业向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按照现代商业的竞争规律,分析我国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对测度,可以认为在开放的零售商业的市场中,商家经营的好与差、商场的开张与关张是极其自然、极其正常的事情。1998年初商场“开业大挤”,“1998年是大型商场的倒闭年”不幸被言中,而1999年初一批大型商场又卷土重来。虽然商业竞争加剧,但有的商家却并不怕与别人挤市场;虽然都在搞连锁、搞超市,但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狼来了”,但有的商家却能够与狼共舞;虽然大型商场过量而又集中,但“错位经营”却使商业的良性竞争初露端倪。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掌握企业经营环境中的S、W、O、T,合理地设计和构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适当地确定经营定域、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管理框架可简略地图示如下战略态势分析是商业企业集团进行战略构思与设计、战略的选择与评价、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前述的战略态势分析中所识别的因素: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大零售商的进入,行业的成熟与集中,消费需求的变化,价格竞争的加剧等不利因素;以及国际竞争舞台的初步形成,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引入,商业经营的连锁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与前景,商家良性竞争策略的选择、自发、自觉的良性竞争行为的出现等有利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由上图可知,认识和把握这种态势将有助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的识别,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利用与配置。二、商业企业集团成本控制战略重点的确定

商业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应力求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使企业的价值活动产生尽可能多的溢价,从而保持和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集团价值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战略态势分析,商业的行业结构的特征,包括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态、新加入的外商企业的竞争威胁、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等决定了商业的盈利潜力,以及商业企业集团的低成本战略或差别战略的必然选择。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可采用差别战略,而其财务战略则必须采用低成本战略。零售商业的差别战略要求企业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提供顾客满意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而低成本战略则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与其竞争对手相同的商品和服务。较典型的例子,国外Nordstrom公司采用差异战略,强调为顾客提供超高质量的服务,而Filene公司地下商店作为打折零售店则纯粹凭低成本竞争,国内的燕莎搞高档精品商店实行差别战略,而1998年12月开张的国内第一家主题折扣店则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以有保证的质量取信于消费者。传统的企业战略观认为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但近年来企业战略倾向于二者的有机结合,并特别强调成本领先战略对于差别战略的支持作用。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和经营业务的革新,使得低成本追求与差异化追求的目标有可能趋于一致,使低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经营战略有可能形成最佳的战略组合。国外的大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成功地取得了高质量的商品、优良的服务与低价格的有机结合。基于前述的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差别经营战略的实施,差别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其成本也应当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其价格也应当表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即以追求经营差异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战略也必须密切地关注和严格地控制成本,只有在企业可承受的成本的基础之上,在低成本的企业的价值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差异战略的优势。

篇6

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通常为,以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为龙头、以百货零售为主业的单元核心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经营环境的变迁,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在从事百货零售经营的过程中,组建配送中心及大型物流中心,开拓小批发业和配送业;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结构由原有的单店经营形式向连锁经营形式逐步地转化和演变,其经营业态从单一向多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的尝试。在商业企业集团追求保持竞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的努力中,其成本控制战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社会投资大量涌入,外商外资也相继进入,商业设施四处兴建、改建,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1997年下半年我国的买方市场形成,物价持续走低,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家打折、降价,用尽营销策略,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难卖”、“卖难”的困境。销售难于实现,利润自然下降。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200家大型商场的调查显示,1998年1月—10月份,29.3%的商场亏损,66%的商场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机构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冲击也是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着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同时又经历了长期的竞争经济洗礼,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国大零售商的进入,确实对我国的商业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变迁固然对零售商业提出了挑战,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过于集中、过于趋同、商店过剩、竞争过度,也是商业企业集团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利因素。北京曾经有个在全市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一百家店还未建齐,已经建成的一些店就开始纷纷倒闭,其他的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店过于密集、数量过多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于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百货商场面积竟然高达发达国家的十倍。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Threats)是明显而严峻的。

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劣势(Weaknesses)也不容忽视。一些商业企业集团经营战略不确定,盲目地涉足于与商业经营无关、自己并不熟悉的其它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不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认真地进行新的营销策略的探索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尝试,似乎“老字号”的商誉可以永享不尽;一些商业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而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采用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影响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外部的威胁(Threats),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零售业的开放,国外商业机构的介入,对我国的本土商业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但也为我国商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商业向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按照现代商业的竞争规律,分析我国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对测度,可以认为在开放的零售商业的市场中,商家经营的好与差、商场的开张与关张是极其自然、极其正常的事情。1998年初商场“开业大挤”,“1998年是大型商场的倒闭年”不幸被言中,而1999年初一批大型商场又卷土重来。虽然商业竞争加剧,但有的商家却并不怕与别人挤市场;虽然都在搞连锁、搞超市,但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狼来了”,但有的商家却能够与狼共舞;虽然大型商场过量而又集中,但“错位经营”却使商业的良性竞争初露端倪。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掌握企业经营环境中的S、W、O、T,合理地设计和构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适当地确定经营定域、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管理框架可简略地图示如下:

战略态势分析是商业企业集团进行战略构思与设计、战略的选择与评价、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前述的战略态势分析中所识别的因素: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大零售商的进入,行业的成熟与集中,消费需求的变化,价格竞争的加剧等不利因素;以及国际竞争舞台的初步形成,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引入,商业经营的连锁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与前景,商家良性竞争策略的选择、自发、自觉的良性竞争行为的出现等有利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由上图可知,认识和把握这种态势将有助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的识别,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二、商业企业集团成本控制战略重点的确定

商业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应力求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使企业的价值活动产生尽可能多的溢价,从而保持和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集团价值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战略态势分析,商业的行业结构的特征,包括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态、新加入的外商企业的竞争威胁、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等决定了商业的盈利潜力,以及商业企业集团的低成本战略或差别战略的必然选择。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可采用差别战略,而其财务战略则必须采用低成本战略。零售商业的差别战略要求企业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提供顾客满意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而低成本战略则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与其竞争对手相同的商品和服务。较典型的例子,国外Nordstrom公司采用差异战略,强调为顾客提供超高质量的服务,而Filene公司地下商店作为打折零售店则纯粹凭低成本竞争,国内的燕莎搞高档精品商店实行差别战略,而1998年12月开张的国内第一家主题折扣店则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以有保证的质量取信于消费者。传统的企业战略观认为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但近年来企业战略倾向于二者的有机结合,并特别强调成本领先战略对于差别战略的支持作用。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和经营业务的革新,使得低成本追求与差异化追求的目标有可能趋于一致,使低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经营战略有可能形成最佳的战略组合。国外的大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成功地取得了高质量的商品、优良的服务与低价格的有机结合。基于前述的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差别经营战略的实施,差别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其成本也应当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其价格也应当表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即以追求经营差异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战略也必须密切地关注和严格地控制成本,只有在企业可承受的成本的基础之上,在低成本的企业的价值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差异战略的优势。

篇7

[关键词] 经营模式专业商品市场汉正街市场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地专业商品市场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维护自身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一场以自身变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以及经营管理的策略手段变化。而汉正街作为专业商品市场的代表,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接受着二次创业的挑战。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和访问等形式对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正街的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汉正街的商业经营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汉正街经营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经营模式的最新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务院中心研究员陈淮在谈论商业街经营模式时指出,以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为核心的商贸流通街区,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个新型功能分区。原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丁俊发则坚持要实施投资多元化,股份制改造,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一定要市场化运作。但是现在还没有针对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专门研究,遂以此文,希望为汉正街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路,也为其他专业商品市场地发展提供借鉴。

二、汉正街经营模式现状

1.汉正街的发展历程

汉正街作为专业商品市场的典型代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经营模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5年)小商品市场的恢复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阶段。汉正街市场走的是粗放型、外向型的发展路子,其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第一种是沿街吆喝式,这是市场最原始的流动经营模式;第二种式地摊散乱式,这是最早出现的露天经营模式。第二阶段(1986至1992年)汉正街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和综合型市场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定点经营模式,主要是棚户粗放式或室内混杂式,也即前店后厂的形式。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汉正街市场改造与专业化商贸社区的形成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汉正街市场规模已有所提升,开始走集约型、内涵型的发展路子,过去的前店后厂已转变成了厂店分离模式。同时,像特许经营、、专营专卖等一些比较好的经营模式在引导汉正街市场的繁荣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具有汉正街特色的商贸旅游区正在兴起与发展之中,它将为国内市场的扩大,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铺平道路。

不难看出,汉正街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以下分类:按经营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沿街吆喝式、地摊散乱式 、前店后厂式和厂店分离式:按经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特许经营、、专营专卖等。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05年汉正街商情网的建立和开通,是一种对交易平台的创新。

2.汉正街的经营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汉正街已经发展成为占地2平方公里的华中地区最大的商贸区;拥有服装、布匹、家电、小商品等50个专业市场,总经营面积100平方米;汉正街经营户由103户发展到现在的13000多户,安置就业人员40余万人,从业人员60000余人;有品牌总总经销3000多个,辐射国内近4000个市场,日均人流量20万人次。自1998年起,汉正街连续五年的销售额均超百亿元,上缴税收都逾亿元。2004年汉正街市场交易额逾180亿元,税收1.4亿元,市场规模居国内同类中心城市前列。2005年汉正街被评为”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表1清晰地反映了汉正街的总体经营发展状况。

表1 汉正街市场不同年份经营指标比较

注:①为1985年数据;

②根据1996年汉正街大型市场经营面积估算。

资料来源:1)朱文尧等:1997年 武汉出版社.2)汉正街市场管理委员会: 2003年,杂志增刊

我们选取了汉正街三个典型市场服装、家电和小商品市场,对其中90家经营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1 经营户购货地调查

图2 经营户销货地调查

(1)进货来源和销售方向。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受调查经营户在异地购货占总数地88%,而销货地在湖北省内占85%,武汉市本地产品在市场中的比重较小。

(2) 主要经营方式。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汉正街目前实施的经营方式有制、特许经营、自产自销、网络营销等。

表2 经营户采用的一般经营方式

在表2中,实施制和特许经营地经营户共有70家,所占比重为77%。制和特许经营是汉正街长期以来实施的经营方式,对汉正街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经营方式的效益正在慢慢下降。图3表示的是制和特许经营的经营户的年收入状况。有30%的经营户经营效率较低,他们普遍认为经营外地品牌,竞争压力过大。

表3 制与特许经营的经营效益

实施自产自销地经营户有20家,所占比重23%。这类经营户大多拥有自己的品牌,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自己生产成本太高。因此整体经营效益水平不高,有50%的经营户年收入额在10万元以下。

调查中只有6家经营户采用网络营销,比重不到7%。虽然汉正街大部分的经营户都有自己的电脑网络系统,但他们主要担心网络无人问津,认为网络营销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作用不大,因此网络营销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从已实施网络营销的6家经营来看,年收入额在50万以上的有4家,10万~20万的有两家,经营效益颇为可观。

(3)物流方式和物流成本。调查的经营户中,采用的物流方式主要有三种:扁担下货、货运公司、厂家直接送货上门。其中使用扁担下货共有65家经营户,选择运货公司的有30家,而厂家直接送货上门的有35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50%的经营户认为物流成本过高,原因是物流渠道不通畅导致往往不得不采用多种物流方式。

3.汉正街的经营模式特点分析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一些结论:

(1) 实行制和特许经营的商户由于没有自主经营品牌, 陷入无序恶性竞争中; 自产自销的商户虽然拥有自己的品牌, 但因生产成本过高使经济效益低下。如何解决这种品牌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呢? 一种创新型的经营模式――虚拟经营为此提供了借鉴思路。温州使虚拟经营在我国实施的成功典范。其经营模式的特点使核心企业抓住产品设计和品牌运作两个关键环节,把生产外包给其他厂家。温州广泛地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打造区域名牌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汉正街拥有丰富的品牌资源优势和专业分工细化的基础,为虚拟经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汉正街网络营销的力度不够。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网络营销实际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网络营销在商业经营种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营者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另一方面,武汉市发达的现代化电信网络和众多的高科技人才,以及科研机构,都为网络营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汉正街商情网的建立,又为各商户实施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此,汉正街应大力推动这一经营模式的发展。

(3)在物流运输方面,由于扁担运货效率低下,市场的无序竞争,不规范的管理体制,导致汉正街市场各产业链脱节严重,市场效能较低,通过“集团办市场”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义乌小商品市场集团化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大力发展集团化模式,不仅能加强市场产业链的有效链接,最终实现产,销,运,外贸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同时集团统一的运作和协调的管理,可以不断增强整个汉正街市场的对外竞争力,再者,由于集团化股份制的优势,市场吸引大量投资,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做大做强。

三、汉正街经营模式的变革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经营模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汉正街发展的瓶颈。在汉正街“二次创业”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变革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汉正街最为迫切的事情。

我们认为,结合汉正街专业商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其经营模式可以这样进行:从缺乏自主品牌的特许经营到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虚拟经营;从力度和反响不够的商情网到全方位实施的网络营销;从效率低下的物流运输到规范管理的集团化模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商贸旅游区的优势,终走出一条具有本地发展特色的路子。

1.虚拟经营

汉正街在建中的都市工业园为虚拟经营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都市工业园地处汉正街附近,且汉正街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可以有效地解决生产厂家供货不及时,供应链供货不畅地问题。汉正街应当发挥自身品牌优势,采用虚拟经营模式,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品牌的开发设计和销售上,把生产及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研究管理交给都市工业园专门的加工企业,从而保持产品较高的附加值。而都市工业园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承担汉正街品牌企业的外包业务,与品牌企业结成一种合作关系,成为品牌企业的“卫星工厂”。这样汉正街的供应商与分销商分工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共同推动汉正街虚拟经营的实现。

2.网络营销

目前,网络营销在汉正街的实施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层次,市场上有很多商家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网络营销,它到底能为经营带来多大的收益。因此,首先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使网络营销深入人心;其次政府应加快法律条文制定步伐,搞好商情网的建设和利用,构建一套完整的网路体系,制定优惠措施,降低费用,保障网络营销的诚信,鼓励人们网上销售与网上购物;最后,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物流系统,使人们能够方便安全交易的同时,也能享受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实现款到发货的交易行为。

3.集团化模式

汉正街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业态混乱、产业链脱节、管理缺乏经验等,这些问题阻碍着汉正街集团化的实施。对此,汉正街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其一,认真规划总体布局和功能服务分区,改善水货与品牌共存的混乱商业业态,为汉正街集团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奠定基础;其二,汉正街须由过去单纯的物质聚散地向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强自身的“产销链条”和配套物流服务,形成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其三,汉正街市场有限公司须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严格实施,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4.商贸旅游区

在加快推进汉正街市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口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的初步设想,希望通过3年~5年努力,把汉正街市场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辐射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华中地区商贸流通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把古老的汉正街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繁荣、发达的现代商贸旅游新区。

具鲜明汉派特色的都市购物旅游景观和都市旅游购物中心――汉正街商贸旅游区成为汉正街的一大亮点,它是一个融合商务、旅游、观光、餐饮、休闲、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由现代批发中心、时尚生活中心、商贸旅游中心组成多功能商贸区。汉正街文化底蕴雄厚,地理区域优势,以及企业集群支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为商贸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必须不断加强产业配套,增强产业集群,这正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再次腾飞的关键。另外要加强保障措施;统筹汉正街市场旅游的开发的管理,建立汉正街市场旅游管理规则,成立一个汉正街市场旅游领导小组,培养旅游人才,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如招商引资,社会集资,银行贷款,财政性投资,资本市场融资,旅游基金等。同时还要加强商贸功能和观光功能;继续保持和扩大专业批发市场现有的优势,可以按照“分类改造交易所、逐步更新交易方式”的思路,逐步使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交易成本低、交易信用好、交易手段新、交易信息灵、交易服务优的华中商品流通中心。

四、结论

在汉正街市场的恢复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流通业态发展迅速,产品档次逐步提高,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市场辐射范围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但是,一些问题的存在,如产品无序竞争,物流渠道不畅等,也直接制约着汉正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汉正街经营模式合理而有效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汉正街应当注意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而不应机械地照搬其他先进地区的经营模式。这一点也是其他专业商品市场在变革经营模式时所应当注意的。因此建议:

1.汉正街在实施虚拟虚拟经营时,应当加大品牌开发设计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充分利用都市工业园的加工优势,努力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2.汉正街在实施网络营销时,应有效利用商情网的便利,来降低自己的成本,刺激消费者的网上购物。

3.在集团化模式的实施过程之中,市场主体应当建立宏观规划及长期目标,加强自身产业链条,制定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真正实在的做事。

篇8

关键词 旅游 商铺经营型住宅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这一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传统农业以种植销售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求。在当前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因地制宜地开发有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近年来,以体现乡村风情和自然风光为主题的“乡村游”成为很多地方的特色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村镇的整体环境得到全面的提升,这涉及到原始自然风貌的保护,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新建建筑的协调等等。在旅游型村镇的建设过程中,村镇住宅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旅游业所带来的餐饮,住宿,娱乐等需求促使传统的村镇住宅必须发生适应性的改变。

二 商铺经营型住宅的特点

商铺经营型住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俗称的“路边店”,就是这种住宅的原型。直到今天,这种传统的商住形式至今仍在很多地方得以保留。现代住宅,从最初原始洞穴产生的为人们挡风遮雨的居住功能延伸至今,结合了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愈加丰富的功能要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特色的旅游型村镇,住宅增加了新的经营型功能,由此衍生的新的住宅模式顺应村镇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为各种旅游特产提供销售场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愈加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

相对于传统村镇住宅,旅游型村镇商铺经营型住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建筑选址的不同

经营户型住宅选址除需综合考虑温度、湿度、降水等气候特点之外,还要从经营户型的特殊性来分析,充分考虑其商业经营所需的各项条件。交通是否便利,是经营者首先要评估的因素。周所周知,对于任何有商业性质的建筑而言,选址即地段,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对于其商业价值的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旅游型村镇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可将经营型住宅置于村镇的主要道路边,一方面便于主人进货、运输;另一方面便于游客选购商品。二,可将经营型住宅选址于村镇的中心区,或是入口处等人流集散处,在游人等候及游览的过程中把握商机。另外在旅游型村镇的整体规划中可以考虑将经营户型住宅集中布置,造就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商业街。各种不同经营项目分类设置,形成合力,既方便游客选择,又实现了商业效益的最大化。

室内空间布局的不同

传统村镇住宅普遍缺乏前期的精心设计,其特点是建筑面积大,但功能布局不够合理,使用不便。由于经营型住宅在居住的基础上增加了商业需求,在设计中一般将商业空间置于住宅的前部或是下层,居住空间置于住宅的后部或上层。这样两者之间既相互隔离,又联系紧密。在经营管理中,可对外出租,也可以自己经营,十分灵活方便。

3)建筑造型设计不同

建筑造型问题,传统的村镇住宅是基本没有纳入考虑范围的。因为其建造过程大都依赖家族式操作,建造之前基本没有图纸规划,完全依赖施工者自身的建造经验和有限的结构知识来完成。住宅朝向全部根据地势形态,建筑高低错落,形态风格迥异,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在科学合理的促进旅游型村镇经济发展的方针下,村镇住宅,特别是和游客接触密切的商铺经营型住宅,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尤其需要进行整体的详尽的造型设计和规划管理。上文已经提到,商铺经营型住宅在选址上适宜集中布置形成商业街的形式,那么在整体造型规划中,不妨就借鉴成熟的商业街立面的设计模式,在材质,色彩,细部形式上加以统一。当然,在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务必结合该旅游型村镇的历史人文特点和当地典型的建筑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提炼,形成“中而新”的设计风格。

二 商铺经营型住宅的设计分析

商铺经营型住宅,顾名思义,要满足居住和经营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上住下店”的设计模式以其使用上的方便性和对于建筑占地面积的节省等优势,在工程中较多采用。下面我们以笔者自绘的“上住下店”式商铺经营住宅为例,对该种类型的设计特点加以分析:

“上住下店”,简而言之就是商铺经营空间位于建筑底层,居住空间位于上层。底层经营空间可做较大规模的商业销售如小超市等,亦可划分成不等的小空间分开出租经营。

1 平面布局

该建筑共三层,一层为商业经营空间,二、三层为居住空间(图1,2,3)。建筑平面采用规整的矩形建筑平面,节约土地便于施工,符合农村建设的现状。住宅功能分区明确,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楼层上相分离,互不干扰。建筑整体通风良好,各个房间都有直接采光。底层经营空间直接临街,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三个空间,可根据需要分别出租,适应各类型销售需求。(图1)。

居住空间由于对私密性要求较高,设计中全部置于二三层,并在底层设置单独的出入口,与商业经营空间使用流线完全分开,避免打扰。住宅内的起居厅、主要卧室均位于南向,通风采光良好。厨房卫生间等辅助空间均置于北侧,不占用较好朝向。本着提升居住品质的原则,主卧室设计了单独的卫生间(图2),方便主人使用。客厅位于二楼正对楼梯处,形状规整采光良好,方便主人会客休闲及家庭交流等。客厅上部两层通高,上下通透,便于交流,营造舒适的室内小环境 (图3)。

2 立面造型

立面造型方案力求朴素、大方,采用传统的坡屋面,借鉴了山村原有的建筑形式,简介质朴,力求体现 “农家小院”的亲合自然。二层平台局部坡面的形式,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底层商业经营空间采用落地门窗,便于采光及展示,上层空间开窗面积较小,形成对比。建筑采用青砖青瓦,以传统的色调体现古风古韵。 (图4)。

三 结语

旅游型村镇的开发是一项综合的工程,涉及到村镇建设的各个方面。目前很多此类型的村镇,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整体规划监管。依靠农民自发分散的开发和经营,极易形成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以及建筑风格杂乱无章的局面。旅游型村镇的特色住宅模式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紧跟不断变化发展的旅游需求,在保证舒适性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发和建设。从建筑选址到内部布局再到建筑整体立面设计,进行科学而详细的考察和规划,设计出既方便经营管理,又提升居住品质的村镇住宅。将传统民居形式与现代村镇住宅的需求相结合,再现传统经营方式中小店铺的人情味特征,创造现代的旅游型村镇新风貌。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调研组著[J].建设好旅游型村镇是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又一坦途——浙江省旅游型村镇建设调研的感悟[J].小城镇建设2006(7)

2. 凌 申.海岛旅游村镇建设刍议——以刘公岛为例.小城镇建设2004(3)

3. 骆中钊著.小城镇现代住宅设计[M].2006.2第1版

4.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作者沈 辉 (1978-)男,河南省建设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师

篇9

一、我国现代零售业主要经营方式

当今我国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业企业把经营方式的转变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跨进21世纪的门槛,顺应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潮流,零售商业调整经营战略,开展经营方式创新成为当务之急,现代创新经营方式主要有:

1.复合经营

复合经营主要是将零售店组合的功能加以扩大,提供各式各样商品供销售者选择。新型业态可能有集购买、旅游、消遣、工作于一体的“新兴商业街”,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型购物中心,对消费者有巨大吸引力。

2.集团经营

集团经营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效益原则,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加盟、连锁、兼并等低成本扩张的方式,走集团化、连锁化经营之路。我国大型商场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体居多。热衷于原地扩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远不能形成规模经营的优势,目前已成为制约商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3.连锁经营

所谓连锁经营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若干同业商店以统一的店名、标志、经营方式、管理手段连结起来,共同进货,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动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

4.跨国经营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外商进入我国流通业的规模势,必进一步加强,速度进一步加快,为此。可以考虑,调整我国流通企业的资源配置。引进各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策略,开发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商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5.品牌经营

零售商经营品牌战略。就是指零售商业企业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需求信息。提出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最终在本企业以自有品牌进行销售的战略。发展自身品牌实际上是大型零售集团品牌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可以保证商品质量,使商品结构更加充实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有助于商品价格的降低,是世界性的大型零售集团发展的趋势。

6.网上经营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网上虚拟商店的产生。网上商店就其经营特点而言。属于一种无店铺的销售方式。它不需要店面摆放商品,不需要营业员,以其成本低廉、全天候营业、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发展十分迅猛。

二、零售企业经营方式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各种现代零售业态,在国内大中城市不断涌现,虽然打破了零售业态的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但总的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零售企业的发展变革仍是一种浅层表面变革,有的甚至偏离了正常的方向。形成了整体上的虚浮状态。中国零售业经过改革后尽管有了质的飞跃,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业态布局不合理,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而农村新型业态发展滞后,网点数量不多,规模普遍偏小,超级市场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特征难以体现。

第二,业态组织化程度低、运作不规范,各业态的优势难以发挥。百货店长期以来是各大城市零售业的龙头。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多样化需求。其次就是超市不超、连锁不锁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地方的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很少真正做到“统一”配送、“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

第三,业态结构调整内容基本上是纯粹的模仿式。这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和外在的创新,主要是简单引进别人模式,尤其是国外商家的一些店铺形式、商品布局,模仿某些营销手段和技巧等。也正是这种“拷贝式成长”使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形成经营梯度,以致于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业态都有众多商家迅速效法跟上。业态趋同发展,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

第四。产业高度分散。中国的零售业高度分散是当前最显著的特征。而且,目前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零售企业。最大的零售企业――联华超市也只是在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发展。虽然跨地区发展已成为一个趋势,但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多数企业并没有找到跨地区扩张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产业分散的根本原因。

第五,经营方式缺乏竞争力。目前大型超市、便利店、仓储会员店、专业店等逐步成为主流。与此同时,连锁经营方式也逐渐在零售业中广泛采用。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哪家企业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哪一家企业创造出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总体来说,目前零售业还缺乏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水平较低,员工缺乏培训,整个行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管理上缺乏一贯性,服务上缺乏一致性,企业也就缺乏相应的形成差别化的有效措施。

三、零售企业经营方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几年,我国零售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总体规模将不断扩大。

据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零售市场中,15%的市场份额将由中小超市占领,大卖场的市场份额约为10%。百货店业态将占10%,其他各种零售业态单体可能不会超过10%以上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国内零售业不断发展、整合,大大提高了经营化程度,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物流水平也将大大提高。

2.“规范化”是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第一,我国传统百货店将会从两个方面发生变化。一方面百货店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让位给超市和专业店;百货店中高毛利、低周转的商品比重增加,并提高服务,从而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是一部分百货店仍然以大众消费需求为目标市场,但将自身改变业态,向大型综合超市转化。

第二,超级市场是我国零售业中的生力军。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链条逐步形成,食品超市中生鲜食品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加,并达到规范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型综合超市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分食品超市也将会发展成大型综合超市。这一业态将会成为中国零售业中的主导业态。

第三。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方便店所需要的强大的消费层的支持,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内本土化的方便店的大规模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国外大型配送企业进入,会促进方便店这一业态的发展。

第四,专业店尤其是专卖店在我国会有长足发展。它们会在商品的品牌、经营方式、规范服务等方面形成自身的风格。其中一部分精品店、名品店会进入到大型百货店中设址;专卖店将进一步向个性化、民族化方向发展。以连锁制形式开设的专业店和专卖店,在商业街、商业中心地区,以及在大型商业设施和百货店中也都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3.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连锁商店将发展到各种零售业态,并在某些业态中居支配地位。

我国的连锁业比重极小,只不过刚刚起步,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国连锁业将发展到各种零售业态上,连锁经营的百货商店、方便店、专业商店、仓储商场会成为连锁业中的强大力量。

4.业态将更趋多样化。

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仓储商场等业态是20世纪商业业态的成功典范,曾经并且将继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出巨大贡献。任何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发展都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尽管我国各种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等不断完善,以及我们对各种零售业态内涵的逐步理解,再加之国外规范化的零售业态的示范效应,我国的各种零售业态必将逐步走向规范化。

篇10

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给全球工业化带来了飞越性发展,网络建设已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推动力,它使企业产品的各项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通过INTERNET互联网络均可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纷纷建起的网站,并已进入了电子商务阶段,使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迅速转变为全球性网络化的电子商业经营模式。在我国,已有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建起了网站,然而,还仅仅是在网上一下产品信息、政府消息而已,而能在网上实现在线即时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海关申报、货物保险等的网站还为数甚少,距离网络化商业经营方式——“电子商务”这一更高水准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而且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现在,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不是是否要走电子贸易之路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在这条路上走多快,能够走多快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行业最先进的经营模式,将为企业大大的节约金钱,时间和资源,并将对整个行业的商业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比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所能节省的资金大约是营业总额的5%~7%以上,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甚至能超过15%。

交易费用降低:电子商务免去了一切烦琐的手续,所有的商务活动均在网上一气呵成,诸如海关、商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保险、货运方式、费用、货物保险、合同签署等都能在网上完成,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为企业减少了大量的费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并为顺利进入WTO奠定基础,铺平道路。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电子商务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它冲破了国家和地区间设置的各种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三、电子商务带来网络贸易的优势

网络贸易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1)网络贸易将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完整信息”,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2)网络贸易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金融、海关、运输、保险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3)网络贸易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地位。公司和厂商可以申请注册域名,在Internet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页介绍产品、劳务和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网络贸易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把产品推向全球,增加贸易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

总之,全球化的结果形成了地球村,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地球村各个不同成员间之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贸易为电子商务之驱动力量之一,而电子商务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易与信息传输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使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交易方式和经营战略发生改变,对国际贸易的管理体制带来便利和挑战。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何琳纯.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篇11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历史的参照作用将会越来越小,而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间有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商业关系,并由此改变现有的商业环境和企业的商业模式。商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家们不仅要面临企业升级转型的外在压力,还要面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阻碍,如何认识商业本真,颠覆思想、观念,是企业家们应对风险与挑战,把握历史机遇的首要一步。

速度改变价值

为什么同样是服务行业,飞机上的空姐、高铁上的高姐、普通列车上的列车员、大巴车上的售票员,却有不同的社会认知和经济价值观?因为“速度及对速度价值的认知改变了价值”。如果说加快推进中国市场经济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那么助力与帮扶中小企业认知“速度及对速度价值的认知改变了价值”则迫在眉睫。无论是计划经济、机会经济、关系经济、市场经济,还是未来的知识经济,在某种意义上,企业间的竞争就是时间与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能率先发现价值,利用价值,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贻误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站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不仅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还要快。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纵向把控企业经营发展脉络,延长产业价值链,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更要横向审视当下企业所处的商业大环境,站在全新的商业角度,规划企业发展的新坐标,以时间、速度为横轴,以价值创造为纵轴,将处于战略地位的主营优势业务放在第一象限,让知识、创意成为价值的催化剂。与其垂死挣扎,倒不如反戈一击,殊不知转方式调结构正当其时,“转”的是企业经营方式、方法,“调”的是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经济增长结构,先颠覆思想,有了新概念和商业模式,还要制造市场引爆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商界传奇。

商业的本真不在商业本身

美国商界传奇人物李・艾柯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做演讲时说:“中国一只脚迈进了明天,一只脚还留在昨天。”中小企业的发展恰如进行中的中国,正面临着混合经济业态的多重考验。艾柯卡关心的并不是长安街行驶的是进口车还是老旧国产车,而是改革中的中国企业。当下,部分中国企业就像长安街上的小汽车,有了升级转型的冲动与意向,忙不迭地穿了一件名叫“互联网+”的改革外衣,殊不知光鲜的面子,更需要不断产生内动力的里子。否则,经济泡沫散去,企业要么进退维谷,要么濒临破产。“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情境,观察者处于不同的位置与角色,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实互联网真正的价值在于企业经营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升级。爱马仕真的只是一条皮带吗?对于大部分顾客而言,它更是身份、品味的象征,对于CBD豪华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白领来说,LV就是时尚和所属圈子的标志。所谓的“商业的本真不是商业本身”,就是将商业经营思路上升到了战略层面,行业、领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等新概念层出不穷,纷至沓来的还有新的商业模式、商业理念,跳出行业看行业――“做什么不像什么,而又是什么”,我们不难发现,太多耳熟能详的营销经典案例,都是嫁接了异业思维并上升到经营战略层面。突破行业禁锢、突破经验思维,化竞争为合作,众筹异业智慧,跳出商业本身,俯瞰商业全貌,不仅可以开阔商业视野,也有可能创新“破”局,学习企业经营规律,开辟企业经营之道。

篇12

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点评: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台湾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福建商帮中的许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帮这棵枯树上开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台湾的福建籍1人身上得到延续。

2、广东商帮 内涵丰富

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点评: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

3、陕西商帮行道多多

在明代的商业界里,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或是山陕商帮。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势力很大,他们从经营盐业中获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们内部开始分化,陕西盐商与山西盐商分道扬镳,最终陕西盐商到了四川独立发展,这也为陕西商帮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陕西商帮生财的行道较多,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江西商帮相似。陕西商帮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帮,他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一般商帮相同:尽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陕西商帮以盐商最为著名,经营布业、茶业和皮货业也是陕西商帮盈利的重要途径。

点评:虽然贵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且民风习俗与山西商帮相近,但在外人看来陕西商帮见识短浅,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与晋帮相比。而对于商业资本的使用上,陕西商人采取的是土财主方式,很少有人投资手工业,这与江南地区商人积极发展手工业的情况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4、山东商帮 全民经商

山东商帮是山东人,自然具有山东人的特点:直朴单纯,豪爽诚实。正因为如此,与别的商帮相比,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显得单纯,直截了当。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概括起来,就是长途贩卖和坐地经商的商业经营方式,讲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规范的商业行为。同时,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虽然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相对其他商帮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但他们的这些经验和经营方式非常实在,生意做起来踏实。

点评:山东人经商,是好的地区的人要经商,不好的地区的人也要经商。一个省份的人,经商的动机和条件相差甚多,仿佛是中国十大商帮的综合缩影。这在中国是仅见的。

5、宁波商帮 后来居上

宁波商帮是中国商帮中的后起之秀。从它形成之时起,便显露出它的见识不凡和卓尔不群。

宁波商帮,是指宁波府的商人,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是一个盛行于国内和海外的商帮。宁波商人外出经商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经商,并且结成商帮则为时较晚。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点评:宁波商帮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却非常之快。他们的活动区域不断拓展,最终形成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的局面。宁波商帮不仅善于开拓活动地域,还善于因时制宜地开拓经营项目。他们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点,也非常实用:以传统行业经营安身立命,以支柱行业经营为依托,新兴行业经营为方向,而往往一家经营数业,互为补充,使自己的商业经营在全国商界中居于优势地位。

6、晋商 学而优则贾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帮。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晋商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成同(1851-1874)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

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晋帮有自己的经商秘诀: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本帮商人的向心力;用传统道德规范经商的行为;寻求政治上的靠山,庇护本帮的经商活动。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点评晋商学而优则贾理念没有多少文字记载,而是深深隐藏在晋商的心中,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正因为如此,使得晋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商帮是比较高,他们的

经营模式也是最先进的,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已经在他们身上萌芽。我们从晋商的成败,品出了晋商的文化哲理,一个经商世家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晋商不仅是商人,也是有学识之人,言传身教,治商有方,并在家族内形成重教之风。

7、徽商 贾而好儒

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人都是经商能手,他们善于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在买贱卖贵的不等价交换中牟取厚利,大规模的长途商品贩运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被誉为儒风独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现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的商业道德观带有浓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的道德说教作为其商业道德的根本,使他们在商界赢得了信誉,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

点评:大凡称之为儒商的人,理所当然是一个睿智的人。在他们身上,既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时展相适应(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他们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身,恪守做人第一,经商第二的准则。商人的务实和精明,加之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处处体现着儒家理想人格的魅力。总之,儒商是属于有知识、有道德、有谋略、会赚钱的人。

8、龙游商帮 海纳百川

当徽商、晋商在商场争雄之时,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个颇有影响的龙游商帮。历史上所称的龙游商帮,实际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团,其中以龙游县商人人数最多,经商手段最为高明,故冠以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观念上也比较新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投资上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者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而龙游商敏锐地意识到,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转向手工业生产和工矿产业上。他们果断地投入于纸业、矿业的商品生产,或者直接参与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新生产关系。龙游商人还不排斥外地商帮对本乡的渗透,并且相处友善,吸收外地商人于己帮,推进了龙游商帮的发展。

点评:龙游商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是他们良好的经商心态的反映。他们虽然是出自一个偏僻之地,既无官府支持,又无强大的宗族势力作坚强后盾,但他们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各大商帮中崛起,自立于商帮之林。

9、洞庭商帮 善于审时度势

几乎就在龙游商帮兴起的同时,另一个商帮在中国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觉地兴起了-洞庭商帮。

当年范彝财色尽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他经商成功,一定给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洞庭商帮是在明万历年间才初步形成。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这是聪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这样聪明的商帮。洞庭商人没有与微商、晋商在盐业和典当经营上争夺市场,而是扬长避短,稳中求胜,利用洞庭湖得天独厚的经商条件贩运起米粮和丝绸布匹。他们还不断更新观念,开拓经营新局面,向外部世界发展着。尤其是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事着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活动,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点评:洞庭商人十分讲究具体的经营手段,而这些手段看起来则非常符合现代经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场信息,时常预测行情,在经商过程中,洞庭商人会根据市场行情与商品交换的情况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经营策略,不拘于成见,只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还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比如商人资金和民风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独特的经营方式。

10、江西商帮 讲究贾德

篇13

【关键词】晚晴;江西对外贸易;商业;影响

一、晚晴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概述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江西的北大门九江进入江西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对外贸易的繁荣。资本主义经济的到来不仅瓦解了江西内部传统经济模式,而且还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经济元素,对晚清江西商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晚清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随着贩运、转口、批发、零售、加工、等多元化商业活动的出现和盛行,形成了以坐商、囤户、贩运商、零售商、批发商、牙人、买办、绅商等多种不同类型商人构成的商业主体。2、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更多的商人逐步意识到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促进了商人思想观念的革新。3、对外贸易冲破了传统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九江等城市成为进出口货物的流转集散地。4、国外商品大量涌入江西,促使江西商业的行业结构发生转变,不仅出现了百货、五金、油漆、西药等新式行业,还有与外国洋行挂钩的茶、瓷行栈。5、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了货物交通运输的多元化,轮船运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铁路运输、陆路运输逐渐发展。6、商会、银行、工厂、商业城市等资本主义化的商业组织诞生。7、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国外资本进入江西,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经营方式,促使江西商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二、对商业主体的影响

1、商人类别多样化

早期江西商业市场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就近赴集,以农产品、手工业品卖钱,再交换所需之物。后来出现坐商和囤户,他们成为市集上主要卖方之一,多半为地主、富农,也有一些以囤积为职业的商人。他们在市集上开设店铺,囤积货物以贩卖给贩运商,以赚取季节和地区差价。随着贸易的扩大,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零售商、批发商、牙人(即市集贸易的经济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加工商也随之出现。此外,晚清时期,江西市场经济的生长遭到了外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的遏制,帝国主义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同一部分华商相勾结,再加之江西商人自身经营管理上的缺陷,因此江西的商人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是买办和绅商的出现,他们都是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诞生发展的。绅商与买办两个群体之间是交叉关系,但并不等同。有部分买办发家后通过捐官等手段成了绅商的一员,有的甚至还在绅商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贩运、转口、批发、零售、加工、等多元化商业活动的出现和盛行,形成了以坐商、囤户、贩运商、零售商、批发商、牙人、买办、绅商等多种不同类型商人构成的商业主体。

2、商业思想观念革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思想,所以商人在中国社会几千年里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然而继承正统儒家血脉的江西文化人更是因循守旧,重农抑商的思想更为盛行。江西子弟都是以读书入仕为首选的人生道路。地主商人两位一体,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用于购买田地成为新地主,商人难于走不出商人地主循环往复的怪圈,不大可能转变为商业资本家。随着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变化,把工商业的发达与否与国家的盛衰乃至生死存亡联系到了一起。江西也不例外,江西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触摸到资本主义的脉搏,使他们从封建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放眼世界,摆脱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的先进思想观念,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迫于自救,也颁布一些振兴商业的政策和措施,江西在这样的情况下试办商徒启智学校,教授商业相关课程。而江西商人在实际的商业中也感受到商务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经商者的“在职”学习。1894年3月翁方伯在省城(南昌)设立蚕桑局,在城外购买荒地,栽种桑秧,并且带动当地农民种桑养蚕,后来又设立农事试验场,征订各种农学丛书及农学报指导生产,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实业,到上海、日本购置化学仪器和优质种苗,请农业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管理,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江西人开始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开始接受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江西人思想观念的革新促进了江西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三、对商业结构的影响

1、促使商品结构和市场的拓展

晚清之前江西商业活动尽管十分繁盛,但都属于传统经济范畴内的小商业交换。商品交易的范围,主要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米、木材、棉花、土布、纸张等。九江开埠后,对外贸易的扩大,经九江港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瓷器、芝麻、桐油、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的则主要是“洋药”(鸦片)、棉布、棉纱、食糖、玻璃、煤油等消费品。江西进口量最大的是鸦片,成为当时“五大行”之首(其它“四行”为洋行、钱业、杂货、洋货)。这使江西的进出口贸易一开始就出现很大逆差,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为了弥补进出口之间的巨额贸易逆差,不得不把江西大量的土特产转化为出口商品,如此一来,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品向商品化的过渡。至1878年,九江直接对外贸易出口货值达932706海关两之巨,与1866年相比增加了10多倍。而同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取得和保持他们在贸易上的优势,不择手段地向我国倾销商品。至1911年洋货净进口总值已达12709811关平两大关。对外贸易不仅大大增加了江西商业活动的对象,而且也极大地拓展了江西商业活动的空间。不仅打破了开埠前江西商业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作为交换对象的传统商业格局,而且也奠定了九江作为洋货转运集散中心和内地土货汇集转运出口枢纽的商业地位。

2、促使行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外国廉价商品潮水般涌入,江西传统的行业结构迅速发生改变。江西的商业以绸布、百货、南北杂货三大行业较大。1840年以前,百货多系手工业产品,经营日用百货的店铺称为杂货铺,有杂货、广货、京苏鞋帽、丝线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签订后,沿海五口通商,洋布、洋火、洋碱、洋伞、等舶来品流入江西市场。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以后,百货行业逐渐形成。九江开埠以后,英、美、俄相继在九江设立租界,外国商人发展洋行买办,倾销洋货。光绪十四年(1888)九江口岸进口洋布总额达27万磅,比光绪十年(1884)增加长了近1倍。以后,国内织造的棉布日益增加,外国输入的相应减少。江西棉布商业是以销售土纺布和推销洋布形成的。清代绸布和土布合为一业,经营纺织品的商店土洋兼营,以后改土为洋,称洋货店。这一时期,煤油与火柴(洋火)、肥皂(洋皂)、矿烛(洋烛)及铁钉(洋钉),构成了“五洋”,经营这些商品的行业被称为“五洋业”。随着“五洋”商品输入量的逐年增加,“五洋业”也成为江西商业中重要的一支。西方殖民者对江西的经济侵略,使江西传统商业很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由此派生出一批与进口洋货相关联的新式商业,如华洋百货、五金、油漆、西药等行业。同时又设有大批茶、瓷行栈,同外国洋行挂钩,从事收购、加工、包装、出口土货的活动。在如此的情况下,江西的传统商业结构在洋货贸易的冲击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四、对商业流通方式的影响

1、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以来,特别是咸丰十一年(1861)九江对外开埠后,“按自长江通航后,出入货物概由洋船运输以期稳速,而以轮船为最多。良由中国帆船行程迟缓,不但有欠安稳,而且航无定期,上行时尤感困难。于是下行船只达到目的地后,不顾价值如何,即就地出售者,比比皆是也。以视轻便之洋式帆船,如横帆船、纵帆船之类,逊色已多,而轮船则尤非其敌也。”虽然民船运输业逐渐衰败,但是内河航运仍然是江西商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随着陆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的逐渐发展,海洋运输也占一定的地位,由于对外贸易和商业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多元化。

2、促进了新式商业组织的诞生

九江开埠前,江西就有自己传统的商人行会组织。南昌的行帮很多,以徽帮势力最大,几乎各行都有大户。开埠后,由于江西对外贸易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组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会及其下属同业会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省商务总会成立,各府、县、镇相继成立商会组织。商会开展保护和发展商业活动:沟通商情、调查商业、维护商权、劝办业场、商业学校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与商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组织渐渐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江西近代城市的初步形成,对江西金融业和货币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促进了江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从而还引起了社会变迁。

五、对商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前,江西农村集贸市场上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两者之间较少以商人作为交换媒介,这是市集贸易的基本形式。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一些贫苦农民开始充当小商贩,在市场上担任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渗透,由行商和店铺收购农副产品完成商品交换成为主要的方式,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则由本地和外地贩运商充当交换媒介。

九江对外通商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分逐渐深入江西。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商品生产直接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江西省民族资本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作坊、工厂相继产生,商人从早期主要到集市上收集农产品(收集范围多在10华里以内),把在市场上收购到的零星农产品囤积起来,然后成批的贩售给贩运商,变为大批量收购。随着家庭手工加工业与商业资本相结合,家庭手工业者通过产销的变化,成为工业资本家的雇佣工人。一些商人采取供给手工业者原料,让其在家加工,待收回成品时付给工资的经营方式,这种形式“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上跨了很大一步”,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专业的售卖店铺出现在集市里,规模不断的扩大。在清末民初,江西商人经营的店铺达623家,资本总额达13.4万元。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经朝廷批准,在南昌市闹市区万寿宫开创“劝农场”,设东西陈列所,店摊有秩序的摆设,均须按确定的大小,颜色一律的悬挂招牌。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清同治元年(1862),美旗昌轮船公司在九江设立分公司,开设码头货栈。光绪元年(1875)春,俄新泰砖厂在九江设立分厂,加工砖茶出口。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瑞记洋行、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在九江安设趸船。由此可见,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江西商业市场经营的方式也向近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江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志[M].方志出版社,1998.

[2]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对外经济贸易志[M].黄山书社,1997.

[3]陈荣华.江西近代贸易史资料[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4]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M].

[5]班思德编.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M].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1931.

[6]钟建安,孙伟.19世纪中后期江西对外贸易对城乡社会经济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7]陈晓鸣.九江开埠与近代江西社会经济的变迁[J].史林,2004,4.

[8]余恩海,卢晋.中国商业社会学[M].商业出版社,1995.

篇14

关键词:商业全球化 国际化经营 市场空间 商业发展

商业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经营国际化、跨国经营是三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同一的概念。全球化是对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描述,国际化与跨国经营则是对企业经营地理范围的界定。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或跨国经营,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和总和,后者则是前者的基础和条件。商业属于服务领域,商业活动的全球化属于服务在跨国流动。商业全球化表现为三个层面:

流通经营模式和技术的全球化

商业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百货商店之后,相继出现了超级市场、便利店、大卖场、邮购商店、仓储式商店、折扣商店、网上购物等新兴零售业态,以及连锁经营、购物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新型流通经营方式。商业的发展是人类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结果,应为全世界分享。新型业态和先进的流通经营方式可以通过引进、学习的方式在国际间传播,但跨国经营加速了新兴商业模式的扩散,世界零售巨头的海外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国零售模式和技术的革命。流通经营模式和技术的全球化缩短了世界各国(地区)商业发展的差距,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符合商业自身发展的规律。

商品流通全球化

以中国为例,近两年一些世界级零售集团每年前来采购的商品逾百亿美元。世界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量采购商品决不是偶然现象。全球大型商业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在抢滩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的同时,已逐步清楚地意识到中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制造中心的存在,他们已将中国列为全球商品采购的重要基地。

由于消费文化与传统的关系,居民消费的消费品一般以本国产品为主。同时,商品的充分国际化是不经济的。但这并不等于消费品就不可能全球化。通过国际跨国零售企业的采购,让世界人民享受到了廉价、优质的商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全球化的优势所在。

商业资本的全球化

商业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商业全球化的载体。商业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客观上弥补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商业资本的不足,帮助这些国家尽快发展新兴的零售商业。商业资本国际间的流动体现了各国对这种资本的互相依赖性。

有专家认为,生产的全球化本身是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表现。据此我们认为商业或流通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更为先进的交换方式,是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指出“只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分工给予特殊类资本家的职能,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国际商业资本跨国媒介商品交换,效率大幅度提高。其商业的效率表现在两方面:大量购进,生产企业尽早回收资金;迅速卖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顺利实现商品“惊险的跳跃”。商业资本的基本职能媒介商品交换。商业资本的职能与其归属和运行的区域范围无关。因此,作为一种职能资本跨越国界媒介商品流动合乎规律。

我国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与对制造业的全球化基本认可,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表示欢迎不同,国内对商业的全球化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和排斥。跨国零售巨子抢滩中国市场,引起了理论界和业界深深的担忧。然而人们在高度关注外资商业进入对国内流通冲击的同时,显然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即我国商业资源已经过剩,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世界级的大型商业难以成长。当前我国商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并不是应该如何避免(事实上不可避免)被卷如全球化,而是恰恰相反,如何尽快走出去,主动参与全球化以求得进一步发展。

如何摆脱供应过剩、过度竞争,引导商业持续健康发展?国际化经营、融入全球化经济是有效途径。

国际化经营为国内商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内各地区商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6%,商业网点占全国网点的比重高达62%。西部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7%,零售网点占全国零售网点的比重不足16%。然而将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商业企业的布局是不客观的。西部区域内购买力偏低导致商业资源难以在东西间流动。我国市场结构调整需要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即国内的商业资源需要跨越国界进行配置。

商业企业在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国内市场展开,各国市场商业的供求和竞争态势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市场态势在不同的国内市场并存。这就为借助国际市场调节本国商业提供了条件。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商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积极向外拓展。单向开放不仅超出承受能力,而且失去机会。商业企业国际化经营,首先,为国内过剩的商业资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二,互补的国家国民将从中得益;其三,资本对外扩张可以减缓国内市场的竞争,推动市场结构逐步优化。

国际化经营是培育世界级商业企业的必由之路

2000年美国零售巨人沃尔玛一年营业额高达2000亿美元,家乐福年营业额达789.7亿美元,而同年中国的零售业老大――上海联华超市集团一年营业额仅为111.4亿人民币。人们在感叹国内商业与世界商业巨子的规模巨大落差时,很少探究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即2000亿和近800亿美元背后需要有多大的购买力给以支撑。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世界级商业企业,然而简单的合并无法造就中国的沃尔玛和中国的家乐福的,有限的国内市场缺乏培育国际级商业巨鳄的容量。必须走出去,向海外扩张。跨国经营,到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去谋求发展是培育中国沃尔玛、家乐福的根本出路。

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国际化经营涉及各个方面,是国内商业面临新的课题,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思维、探讨新的策略和新经营方式。

多层次展开国际化经营

当前在推动国有大型商业向国外渗透的同时,应当支持富有生命力的民营商业资本到海外去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上世纪末开始,我国一大批地区性民营商业企业开始崛起,据报道这些企业的年采购和销售额已达10-30亿元左右,有的已经入围国内零售前30强。今年初民营企业家,湖南步步高董事长自费请专家起草法案要求制订“大店法”以限止跨国零售在华的扩张,为民企成长赢得时间和空间。然而,且不说《大店法》与WTO的承诺是否冲突,即使通过《大店法》,在国内商业资源已经过剩的背景下,民营商业企业同样难有快速发展的机会。

企业实现国际化

要真正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本身国际化。商业企业国际化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经营人才国际化 参与世界市场竞争需要聚集世界一流的管理人才。商业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管理(总部)当局应该聘请国际著名专家,并为他们主持企业(集团)的管理和经营创造宽松的条件。我国一些成功的商业企业领导有丰富的经商经验,但他们熟悉的是国内市场,国际化经营则是新的课题。

企业组织国际化 国内商业缺乏海外经营的经历,应该考虑举办合资公司,通过这种方法使国内商业企业链接到全球化经济中去,“借船出海”。合资可以由外方控股,权利和义务对等,外方占有的股份与承担的风险是对称的。与那些成功外国商业合作可以分享其丰富的经验、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已有的影响力和市场。与当地企业合作则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

谨慎选择目标市场

海外投资目标市场选择以投资环境的评估为前提。政治方面,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十分重要,政府变化必然影响政策(包括对外资政策)的延续。国内是否存在种族纷争、宗教冲突或排外情绪,这都严重影响外国资本的经营。恐怖活动则是当前必须考察的,它将对投资和投资者形成威胁。经济方面,东道国国民的购买力水平制约着市场需求的规模;但从长远看经济的增长率的高低,决定外资能否分享成果;劳动力成本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外资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有法律、金融、文化都是选择国家(地区)需要考察的因素。

我国的商业国际化应从周边熟悉的国家开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我国经济关系密切,目前正不断开放,前景十分广阔。越南、柬埔寨、泰国、文莱、老挝等国与我国有传统经济往来关系,当地华人多,中国商品受欢迎。这些国家同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协议将对我国企业在当地投资提供便利。此外,如果有机会,那些与我国关系友好的非洲、拉美国家,也可以成为国内商业发展的目的地,但目前重点似应在周边熟悉的国家。

根据国情确定业态

零售业态,从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品牌专卖店到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店,直至购物中心、销品茂都是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提高相适应的。各国国民的收入不同,需要不同的经营方式与之匹配。同时,零售业态还受城市规划、人口分布、居民购物习惯等众多因素制约,因此,无法确定统一的进入业态形式。

进入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应该从百货公司开始,温州商人在朝鲜的成功就是先例。但在具有资金和经验的基础上,如果当地具备条件(包括当地政府支持,居民收入提高)也可考虑向其他业态发展。进入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则可以考虑筹建大型超市,这种业态商品齐全,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买服务,价格比较低廉,因而比较容易吸引顾客。但必须考虑当地的城市规划(大超市一般建在城乡结合部)和当地政府的态度(因为此种业态对周围商业的生存影响较大)。

政府支持,企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