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8 15:24: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一、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首先,国防教育并不是作为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而是在高校之中开设了“军事理论”这样一门必修课,基本上,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只讲授关于军事理论的相关内容,而没有与大学生德育结合起来,且授课老师多数本身的军事理论素养并不高深,授课内容大都照本宣科,造成了学生更加难以从中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多数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学习这门课程都是以通过考试、以得到学分为目的,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国防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样一门课程,这门课也没有起到建立起大学生关于国防重要性的观念。最后,高校之中的国防教育并没有深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宣传方面没有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现今社会愈益发达的自媒体进行深切结合,因此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在学校之中见到过、认识到过国防这个重要概念,也没有形成相关的意识。这说明高校国防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高校自身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相应的手段加以解决。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价值

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体系需要研究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2]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国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大学生只有对国家、国防、国家安全等概念有了深刻认识,才能逐渐树立起什么是“爱国”、以什么样的方式爱国这样的观念。并且,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力量,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和谐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大学生也是当今社会中对于自媒体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之一,如果能够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正确的国防、爱国观念,他们必然会在自媒体之中自发进行传播,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这样,高校国防教育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其次,国防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国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环境、形势是什么样的,有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概念和理解之后,大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长远的规划,树立起长期的理想来,而有长远理想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才更有机会成长为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其实是很迷茫的,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正确、明确的认识,甚至所选择的专业也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之下的选择,这时候,如果学校能够进行深入的、正确的国防教育,就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对于大学生的未来也是很有帮助的。

再次,国防教育能够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国防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当前高校开设的军事理论课程只是其中一部分,它还包括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理工科知识和军事理论知识。事实上,假如高校国防教育搞得好、而且学生又学得好的话,大学生各方面的知?R文化素养无疑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他们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情操也得到了陶冶,由此,大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德育水平,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国防教育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于、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国防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和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必然会接触到这些。并且,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学习、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这会让我们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国防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30

1.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尚未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高校国防教育更加不受学校的重视。高校从思想上对国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了国防教育开展不力,缺乏的开展国防教育的专门组织,缺乏开展国防教育必需的人力、物力等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

(2)部分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高校缺乏专职国防教育课教师的问题更加凸显。部分高校尚未配备专职国防教育课教师或专职教师数量不能达到学生上课的要求,上课形式多采取几百人的大课堂形式,加上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单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深入研究高校国防教育教学。

(3)课程教学设置不科学, 教学形式、内容缺乏无创新。当前,部分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课程仍采用传统的“实训+理论课”形式,其中实训为主,理论课为辅。[1]而国防教育中实训部分的课程内容仍和高中的军事课相似,老套、单一,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4)国防教育缺乏常态机制和连贯性。当前,许多高校能够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开展军训工作,并对军训工作高度重视,能够保证军训时间、军训教官质量、军训科目科学性等,在物力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高校军训工作的开展富有成效。然而,许多高校在军训工作结束后便忽视了国防教育,缺乏后续教育和常态机制,教育的连贯性得不到保证,造成军训过程中养成的良好素质得不到及时巩固,军训后期应有的国防教育难以深化的局面。

2.加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职机构。第一,高校领导和老师都应全面理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深刻认识国防教育的作用。国防教育在规范大学生行为,磨练大学生意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大学生国防意志、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高校应保证开展国防教育的经费支持。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应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国防教育经费。在国防教育经费开支过程中也应开源节流。第三,设立专职机构开展国防教育。改变原有的保卫处、学生处兼职开展国防教育的局面,设立专职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把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保证国防教育教师的编制和待遇,按照学生数量合理配备专职教师。其次,做好国防教育教师的选拔和学习工作,在选拔符合条件的专职教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试讲、相互听课、聆听学生建议等形式开展教师间学习,保证教师质量的不断提升。最后,为国防教育专职教师提供培训和科研保障。高校应为专职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科研条件,建立健全科学的培训机制,对专职教师开展培训,保证专职教师的知识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

(3)创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第一,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丰富国防教育内容,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的形式,结合时下流行的国防教育相关的焦点,开展专题教育或讲座。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借助多媒体、模型等手段,通过拓展训练、实践教学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第二,拓宽渠道,丰富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利用重点节日庆祝等时机,将传统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和结合起来。

(4)军事理论课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使国防教育具有连续性。国防教育和形势政策课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讲,虽然两者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在教育内容上也有交叉之处。[2]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连贯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国防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青年的努力,只有对这些成长中的青年进行良好的、系统的国防教育,才能进一步做国防教育的裂变式传播,才能保证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开展良好的国防教育也是选拔和任用下一代优秀军官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能够推动国防知识的普及,保证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国家选拔优秀军官奠定基础。社会主义的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军事思想过硬的青年。青年是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源动力,只有青年人的思想意识积极向上,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是健康的,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先进的军事科技理念为依托,国家的发展才稳健。[3]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水平,也能够为我国国防工作的发展提供保障。国防教育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教育,主要面对本国国民进行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以及本国军事现状与问题的教育。通过学习,可以使广大学生在迈入社会以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国家利益,从大局着手参与工作、生活。面对国内外的突发事件,能够以民族的利益为主,并做到团结他人,共同抵御外敌,增强新生一代的团结和凝聚力,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军事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高校国防教育现今已得到普及,每一个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国防教育课程,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国防教育虽然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其重视程度仍然很低。课程形式单一,授课方式死板,考试模式过于陈旧,使得学生们无法真正地感受国防知识的重要性,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对学习效率和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国防教育的目标很难真正实现。高校国防教育以一门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多数高校却没有真正专业的老师授课,通常都是由其他老师代讲,或是外聘老师,教师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接受效果。且国防教育教师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一半教师无专业职称,加上教师间年龄差距很大,授课方式也不统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对于从未接触过国防相关知识的高校学生来讲,不仅无法真正掌握相关国防知识,更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这些都是导致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存在瓶颈的重要原因。[4]

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至今仍没有一套统一的教材,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的科研非常有限,授课模式单一,课程内容肤浅。课上老师的讲解多照本宣科。在无本可照的情况下,一些教师便自己出教材,没有规范,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没有把关,质量难以保证,这种散漫的教课形式,不仅不会让学生领会到国防知识的重要性和魅力,还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5]我国的高校国防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上,高校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没有完备的信息与资源库,造成学科内容死板单一,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深造也没有加大力度,使得师资水平一度停留在原始状态。未能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学习军事理论的环境。对外交流也很少,各高校闭门造车,对于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领悟不透彻。现如今,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未能很好地成为国家为普及军事及国防知识而搭建的学科平台,而仅仅成为了高校为应付国家政策而执行的一种学科教育,到学生那里,便很自然地成为了应试的一门小课程,无须过多的钻研与学习,只要能够及格便达到目的。而高校对于学生成绩的要求通常仅为“60分万岁”,所以,各学生们只需在考试前下下功夫,便可顺利过关。对于国防与军事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达到一种自发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高等院校国防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对于其国民思想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个民族的必修课,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来说,加强军事国防教育更为重要。高校的军事国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军事理论与国防理论的层面上,要深入探析我国所处的时局环境,居安思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其真正自发性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军事理论与实践中来。[4]国防教育的经费应做到及时与充足,其来源除了国家的财政拨款外,还应有学校的支持,确保国防教育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完善。军事视野下的国防教育必须立足当今的军事大环境,学校教学应充分应用新媒体等手段,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军事情况与我国国防所面临的问题。加强高校间的往来,各高校可以定时举办交流沟通的军事竞赛。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自主的、真正的融入到国防教育的氛围中,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国防能力。[6]

国防教育的课程不应是散漫零乱的,应该按照学生们的课程整体情况做相应的部署。国防教育的课程应该做到有的学、有的考,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也是一样。内容方面要做到完整,不得轻易减少课程内容与课时,其中第一学期主要是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通常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不少于14天。学校必须按照相应的要求与标准去执行,并严格执行考核,对于成绩不合格的,进行二次考核。近些年,高校对于教师的应聘要求越来越高,但对于军事国防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严重的把关问题。高校对于军事国防教育教师的招聘必须严格把关,由受过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人来任教,学校应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考查,以保证国防教育的师资水平,这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最根本前提。[7]

篇4

关键词:国防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82-03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使得国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实现“国防”和“育人”的双重目标,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初步构建了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先后多次调整和修改了《普通高等院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的教学大纲,确立了以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2. 形成了符合实际的集中训练模式。采取了基地集训、部队帮训、学校自训等多种军事技能训练形式,有利于学校自主进行军事课教学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3. 大部分高校把军事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为大学生成才创造了一个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特殊锻炼环境。培养了学生顽强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要求相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国防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我国《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这就是说,把学生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与《兵役法》相应的《预备役军官法》也明确规定了军训在“育人”功能之外,还有“储兵”的功能。然而,在高校国防教育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并没有从上述两个目的加以引导,而主要是从便于大学生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国防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上,对于学生掌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情况重视不够。在军训日常管理中,高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而不是国防意识的提高,致使高校国防教育存在“重学校目标,轻国防需求”的问题,影响了高校国防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重集中军训轻理论教学

高校国防教育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育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教育,又包括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既包括以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又包括以《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训练。如此丰富深厚的教育内涵不是对新生入学的短期军训所能覆盖和实现的,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来统领和支撑。但现实情况是,虽然大部分高校把国防教育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并没有把国防教育课程提升到学科的高度来管理。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重集中军训轻理论课教学,厚此薄彼现象突出。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仍然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力量

基于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上大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枯燥无味,满堂灌的现象严重。部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不高,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这种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参与性和互动性差,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大部分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路子,但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媒介的力量拓宽教学新途径。

(四)缺乏科学的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目前许多省市开展了对国防教育课程的评估,但在评估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评估照搬其他学课的教学评估体系,尽管看似合理,但没有考虑到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自身特点与规律,影响了高校军事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其次,对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考虑,采取应付的态度,为评估而评估。第三,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依靠运动式、突击式的评估,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存在较多弊端。第四,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五)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军事教师队伍不稳定,军事教师短缺,有的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甚至完全依赖于从外单位聘请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官。而不少高校虽有专职或兼职教师,但其成员构成较为复杂,有军事素质无教学经验,达不到规定学历的复转退军人;有较高学历、未经过军事素质训练或培训的教师;而真正具有高学历、高军事素质、称职的高校军事教学人员很少,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

三、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方向

为了使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和“储兵”功能,针对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国防教育势必需要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估机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明确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举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即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规格。普通高校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才能有效指导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保障教学质量。在确定国防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利益,也要兼顾大学生的个性,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举。

1. 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增强国防意识,提升公民素质;培养国防精神,提升政治素质;影响行为规范,培育品德素质;增进体质,促进全面发展;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2.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高技术人才的参与和指挥。而对人才的培养,单靠军队院校在数量上和层次上是无法满足的,还必须依托普通高校来培养。实践证明,挑选接受过国防教育的大学生入伍,能够带动基层部队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装备,增加部队战斗力;能有效改变兵员结构,提高军队素质,对加快我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向高素质兵员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后备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

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基础,以国防为本位,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重目标。

(二)完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确立其学科地位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是现有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仍存在不足,根据国防教育目标,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和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

首先,需要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学科理论研究。通过学科教育,创建学科理论队伍, 通过科研活动锻炼师资队伍,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学科理论研究,创立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其次,在原有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必修课基础上,增设国防教育选修课。比如开设“高技术与现代战争”课程,介绍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开设“孙子兵法导读”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我国深邃灿烂的军事思想。此外,有必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确立国防教育学科地位,使国防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能找到学科依托。

(三)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打造网络教学平台

在国防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以外,辅之以案例教学法和研究型教学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提升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途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将课程内容全部上网,使学生课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国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此外,高校可以以国防教育网站为依托,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宣传国防教育法规、国防历史知识、国防动态等内容,实施全方位的国防教育;再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辐射力、互动性和参与性,针对国防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和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及时为学生进行释疑解惑。

(四)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国防教育质量提升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紧紧围绕“育人”与“储兵”两个目标来建立。

其次,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是一个全过程的评价考核机制,包括教师备课、讲课、训练,学生听课、考试等各环节。确保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才能保障最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有必要把国防教育质量列入高校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由专家、教授组成的评估小组,深入检查和科学评估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消除过去那种依靠运动式、突击式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高校国防教育开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高校有必要引进具有博硕士学历的高端专业人才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高校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既可以派遣专业教师去军事院校深造,也可以聘请军事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师资培训,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第三,在现阶段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走“专、兼、聘”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更新和交流,尤其是聘请的部队院校的教师会带来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使专职军事教师从中受益。“专、兼、聘”三者相互融合,对军事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双重目标,我们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也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给予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怡华,叶欣. 高校“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的建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5):19-20.

[2]陆华.构建立体化军事课课程体系,实现国防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1,15(4):91-93.

[3]龚彦忠.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4(11):19-20.

[4]问鸿滨.立足课程建设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发展[J].社科纵横,2011,26(4):156-157.

篇5

关键词:国防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40-02

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国无防不固,国无防不安。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国民国防意识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开展国防教育的重点。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国防教育课,但很多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国家安全形势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许多高校无法提高学生的国防技能,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方面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找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领域存在的新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学生现代国防观念,维护国家安全

国防观念是公民对国防客观现象的反映,是对国家防务问题的根本思想认识[1]。国防教育是高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国家安全观、树立现代国防观念的重要途径。在科技飞速发展、形势风云巨变、我国改革时值攻坚阶段、很多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国家安全形势了解非常有限的今天,切实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形势,逐步树立现代国防观念,进而形成正确国防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2.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服务国家军队建设

我国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2]。大学生是一个智商高、学历高、思维灵活、善于创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爱国心强、报国志大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国防建设后备力量库,因此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素质是高技术军事人才储备的前提,是提升军人整体素质,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保障。

随着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实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军或服兵役,服务国家军队建设,这对增强国家优秀军队人才储备将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但大学生对军队从高校征兵的意义认识不够,参军大多是大学生心血来潮,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大学生对服务军队建设的义务了解不够,参军大多是为就业、享受优惠政策或做跳板,具有很强功利性。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军人使命的理解,提高大学生服务军队建设、服务国防建设的责任意识,对切实加强国防建设,建设强有力的国防,全面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祖国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3.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增强国家和民族使命感,强化集体主义和为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激发并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强有力的国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85年高校开展学生军训工作试点以来,各高校国防教育在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学生军事技能、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军队输送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我国现在的综合国力还不匹配,国防教育仍存在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对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够、大学生国防意识较弱等问题。国防教育在省际之间、校际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做好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新生军训作为对国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领导认识普遍不足,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高校只是将国防教育作为新生军训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把军训放在应有的位置。国防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较少,学生在校外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较少,学生国防概念缺失、国防意识淡薄现象突出。大学新生都一致认为学好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本领对自己成才就业很重要,而国防教育知识与自己前途关系不大,因此在上国防教育课时一开始感到好奇,随后就把军事理论课当成军训期间休息、身心调整课、玩的课。

2.体制不顺,管理混乱

课程建设是加强国防教育的关键,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加强课程建设的前提。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机构挂靠武装部(保卫处)、学生(工)处、社科部的多,独立设置的少,国防教育机构在高校存在设置混乱、归属不一、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松散的组织弱化了对国防教育学科的领导和管理,影响了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不足,素质不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国防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总体数量不足,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等兼职教师较多,科班出身教师缺乏,专兼结构失衡现象十分突出。上课教师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要求,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虽有少数高校引进一些高层次专业军事理论课教师,但引进人才才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军事理论课质量难有保障。由于国防教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普遍不高。

4.经费不足,政策缺位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高校国防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导致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科研条件很差,人员编制不足,教师学习交流机会较少,职称评定困难。

篇6

[关键词]增强;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利益观念大大增强,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形成强烈反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导作用。加上和平时期人们很难意识到隐藏在莺歌燕舞表象下的斗争暗流,社会群体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的淡薄化趋势不断增强,这样,高校国防教育长期以来都得不到足够重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而国防教育体系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军事理论课与军事技能课的组织实施力度的不平衡、军事理论课从授课机制到考核体系的不健全等等使得学生从根本上忽视其重要性,这又从另一面使得国防教育一直停留在简单化、形式化的层面。

根据《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等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必须把国防教育课与德育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际上,军事理论课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但一个不争的现实是:相当一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对军事理论课根本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要么把课时予以最大限度地压缩,要么把本该小班授课的形式改为大型讲座,将军事理论必修课与讲座混为一谈,从而使得军事理论课教师无法将知识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导;而由于一系列传统的、现代的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教学手段无法运用,使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军事理论知识的大学生们更觉抽象乏味,学习积极性无从提高;更有甚者把军训看成国防教育的全部,认为军事理论知识教育可有可无。所以,如何探索出一条促进国防教育课学科建设的新途径以改变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的角色定位,如何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增强军事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者们面临的头等大事。为了使高校国防教育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并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探索出增强国防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立法,逐步完善法规体系

高校国防教育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一项影响21世纪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国力的、且涉及面宽又无直接效益的复杂工程。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必须制定可操作性的法规,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各级主管部门的行为,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权利及义务,这样才能把国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涉及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法规主要有:《国防法》、《国防教育法》、《教育法》。这些法规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但都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专门性法规,而用于指导各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试点工作的通知》、《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尽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并不是正式法规,各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很难统一。因此,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出台一部《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法》,规范高校国防教育的性质、内容、目的及必要的教育经费保障等,使高校国防教育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组织领导机构

要加强和规范高校的国防教育,就要建立和健全从国家教育部到高等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相应的国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建议在国家教育部、高教委设立国防教育司,省、直辖市教育厅及高教工委设立国防教育处,各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国防教育部(暂由原人武部组成,可以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的形式),下设两个教研室即军事理论教研室和军事训练教研室。军事理论教研室负责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与实施,军事训练教研室负责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军训教官的来源可以与当地军事主管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储备具有较高军事素质的学生军训教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严密的国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以及国防教育保障实施机构,保证高校国防教育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三、把国防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确保教学保障经费

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必须依据《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计入总学分,凡军事训练课和军事理论课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取得学籍。教学保障部门还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高校国防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因为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防教育实施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国防教育必须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才能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历史的内容时代化。目前,教育经费的缺乏,是制约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

篇7

【关键词】 国防教育;课程资源;配置优化

国防资源,是指可用于国防的物质财富及其来源的统称。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防资源配置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效益和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影响着军事战略的实现和军事斗争任务的完成。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与教育的稳定发展。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调配,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事业。

一、结合实际,界定国防教育的课程资源

要想实现国防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化,必然要搞清楚一个前提国防教育课程资源配置究竟有哪些可用资源。国防教育的有关资源主要被划分为四种类型――人才资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和精神资源。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实际,对开展国防教育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界定: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国防教育不仅要完成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任务,还要肩负着促进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的重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勇敢担当时代重任、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栋梁之才。当代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兴力量,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最具时代感的背景,拥有丰富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科技的竞争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因此人才资源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机构,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技能的重点教育,担当起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担。应该运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放眼于广阔的教育空间,将学校各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机构和省市有关专家紧密联系起来,开展并建立庞大而有效的人才资源库。

2、财力资源

财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组织所实际掌握和支配的物质资料的货币表现。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高校财务应及时转变工作理念,主动适应“转型”要求,以抓好资金统筹、整合财力资源为着力点,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在新形势下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学校的资金相对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要用好这有限的资金,就必须对有限的财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预算是对所有财力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载体,一个编制合理、投向明确、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预算,可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分步实施相协调,能统筹资金数量和时间上的动态平衡。财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总的讲就是广泛地开辟财源,迅速有效地筹集资金,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金,保证财力运动的良性循环。财力资源的整合,既要坚持量力而行,更要着眼于发展的未来,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情况下,集中资金重点尽快解决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规模发展效应。有足够的资金才能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为国防教育提供动力,更好地推动国防教育的重点建设。

3、物力资源

高校物力资源指高等学校使用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资料的总和,是高校货币资金的实物形态。可见物力资源包含在教育资源之内,体现了办学过程中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目前我国高校各种的资源等资产的利用率普遍较低,硬件设备还不齐全,这对学生教育不利,我们必须做到各项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加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为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设施支援。为此,学校应该和社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好现有的一些设施,也能为国防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利资源。学校应扩大物力资源,做好全面接纳学生在教育中所需的所有物资,避免出现要什么少什么局面,否则不仅影响国防教育的全面展开,又打击了学生学习国防教育知识的积极性,一切要做到防范于未然。

4、精神资源

人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持,也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撑。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是要把人培养为“人才”,也就是社会有用的工具,只要安在特定的位子,完成特定的使命。无论是过去为政治需要培养人,还是现在为市场需要培养人,都是典型的工具教育,只是给人实用的知识,传授专门的技术,只是让人驯服地听从于现实的需要,恰恰抹煞了自由人格的成长,独立思维的发展,也就是缺乏健全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的精神建设,在校园内建设大量的精神资源,提高学生的活跃性,让学生不管在学校的哪里都能得到精神资源。如,学校组织大量的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让学生展现自我,使之丰富精神世界,做一个真正健康的青少年,为国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影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还有精神资源共同组建了教育资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由于资源的不可分性,所以在提高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提高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必须对整个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充分重视,合理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运行,尽量避免教育过程中的“零效”与低效现象,切实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的优化。

二、立足学生,优化与组合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

教育实践,归根结底其成效都由教育对象在该教育实践中的受教育程度来决定。也就是说,但凡真正的教育实践,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必须为教育对象服务。

是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其军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勇敢精神,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办学实践不断证实了学生对军事知识的渴求、对军事活动的兴趣、对军营生活的向往、对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是十分迫切的。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喜好和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以如何优化与组合国防教育课程的各种资源为研究方向,总结出了不少切合实际的有效方法:

1、根据国防教育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国防教育的课程资源纷繁复杂,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一气,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课程资源则成为国防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但如何才能选择恰当的课程资源呢?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我们认为,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必须遵循三大原则:有效性、实用性和渐进性。

(1)有效性。所谓选择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在选择课程资源时,精选出那些对国防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作用的资源。

(2)实用性。所谓选择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原则,即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始终把是否实用作为重要的标准。有些课程资源虽然看起来对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可利用价值,但从操作层面来说,却是难以保障课程顺利实施的,对此,我们坚决不采用。

(3)渐进性。所谓选择课程资源的渐进性原则,即在选择课程资源时,不能急功近利,应选择那些促使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获益的课程资源。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选择那些能循序渐进为综合活动课程实施的资源。

2、注意活动方案的实施,灵活处理实践中变化

合理的活动方案确定以后,活动是否有效,就看实施这一关键环节了。和任何教育活动一样,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措施是国防教育的三要素。但国防教育之所以冠以“综合”二字,说明相对于其它的教育活动而言,活动的各要素颇为复杂,需要组织者认真对待。因此在活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活动方案的实施,灵活处理实践中的各种变化,否则整个国防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将大打折扣。如在军训过程中安排队列操练、内务训练、消防演习、合唱比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身心感受军事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加深了他们的知识的掌握。

国防教育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应该结合科学发展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

3、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开展国防教育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实质是各项工作要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国防观念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学生只有具备与所担负的国防义务相适应的国防素质,才能切实履行好国防义务,也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为此,必须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国防观念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树立一批深入搞好国防教育,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先进典型。也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增强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国防观念,国防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当前又要兼顾长远,使当前建设与未来发展相统一。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能力的主要力量。国防教育不仅提供科学与技术技能,还为追求和应用这些技能提供动力、证明和社会支持。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做出决策的过程。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国防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国防教育要长久的,不能应要求而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因为在学校要学习,而出去后就忘了一干二净。国防教育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必须有保卫国家的责任心。

三、结语

国防教育课程资源优化与配置要切合实际,不能只谈理论,而不从实践出发感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进行一系列的国防教育,做到科学、健康学习,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必将大大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海燕.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优化与配置[D].中南大学,2009.

[2] 李峻峰,李军.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资源整合限制性因素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09).

[3] 马海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指标体系初探.湖南商学院学报[J].2008(04).

[4] 严玉明、吕家兴.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央民族大学,2008.6.

[5] 任民.国防动员学[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4.

[6] 张正明.李科.试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国农业教育,2006(5).

【作者简介】

叶朝忠(1976-)男,副教授,硕士,浙江温州人,汉族,研究方向:国防教育.

(上接第119页)

员,必须是在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工作作风和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是较好的人员,这样才能适应这种机制灵活、内容复杂的高层次管理环境,才能随时做出灵活的反应,使得这种高层次管理工作得以经常开展。

地方普通高校领导班子应率先从自身内部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进行大学文化尤其是研究生文化的建设,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为研究生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和组织保证[14]。科学设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还学术权力于学术团体。营造尊重学术、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氛围,为导师及研究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术空间,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注 释】

[1] 顾云南.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之我见[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统计数据.

[3] 邬力祥.研究生教育论坛[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陟遥.研究生社会适应力培育路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江苏高教,2011(4)89-91.

[5] 徐明敏.浅析“80后”研究生管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273-274.

[6] 葛玉莹.正确评价“80后”大学生[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7] 乔琳,李向军.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J]高教研究,2008(3)69-71.

[8] 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28.

[9] 韦俐俐.试论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J].福建论坛?社会科学版,2007(1)1.

[10] 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构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9(1)77.

[11] 张寿庭,刘韩星,张礼卿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53.

[12] 沈毅,张华.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与有关问题的思索[C].航天学院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13] 刘希山,石磊,房爱理等.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58-160.

[14] 赵长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3-105.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全民的国防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的理念,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政府部门国防教育的奖惩机制。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真正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9

一、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一)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技术武器在战场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这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不仅在军事理论,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国防力量结构和军队编制体上正向现役部队逐步减少,后备力量逐步增加;士兵逐步减少,军官逐步增加;指挥军官逐步减少,技术军官逐步增加;普通士兵逐步减少,技术士兵逐步增加的方向发展。国防后备力量正成为发达国家国防力量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正为发达国家推进军革的重要措施。我军要实现推进信息化强军战备目标,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将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有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完成我军信息化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把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需要。

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国防后备力量,为国家军事斗争准备进行人才储备,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国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可以贴近国防建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军事斗争作充分准备。高等院校的教学基础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是培养国防力量需要人才的最理想环境,在积极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军推行的依托国民教育优势,培养国防人才的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国防生制度,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地方院校招生规模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军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国民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入信息化的内容,是现代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信息化国防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战争形态条件下现代国防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一方面,能够在国家进入战争危机状态下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战争之中,另一方面,平时这些具有一定国防高科技知识和现代国防意识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队,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不言而喻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要担负起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素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国防教育的信息化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信息化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成果和应用,推进和实施国防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新军革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视野,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三、拓展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

互联网络已成为广大民众接受各种信息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省军区应当建立本省国防信息网,借助网络平台发挥本省军事教育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服务。国防教育信息网可以将优质军事理论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驻地部队军事资源和高校优质课程的优势,打破高校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破解高校寻师无门的难题,还可以使高校之间国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高校国防教育建设则要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设国防教育专栏,建立国防教育新的阵地,这对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国防信息专栏开展集信息浏览、图书资料、虚拟网站、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多项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网络化必将成为国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不但满足了信息化教育所需,而且不需大量的重复投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相关设备、资源的规模效应;还可以把国防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篇10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很多高校领导忽视了国防教育工作,没有将国防教育放到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角度去考虑并予以重视。这主要源于多数高校领导不是国防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未有直观深切感受,因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情形。高校教师包括从事国防教育和非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两类。非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在高校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普遍认为国防教育与自身关系不大,如何加强国防教育是专职教师的事情,不属于自身关注的范围。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在学生中开展以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习”[3]。他们没有从根本上看到国防教育的全民性和全方位性质。国防教育与当前社会高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国防教育观念。对于高校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管是部队转业干部还是新引进的教师,由于体制原因,很多转业干部未能取得高校教师任教资格,教学积极性受挫。而新进教师由于多数不是军事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对军事课程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因为以前从未系统接受过国防教育,对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不够了解。同时,学生普遍对军事课程持排斥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该课程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可有可无。认为国防教育应当是国家的事情,军队的事情,自己要不要了解都无所谓。这也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实用主义的流弊所致。因此,改变学生对于接受国防教育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认识的任务仍然繁重。在军事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国防教育目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国防教育就是让学生踢踢正步、练练队列,体验一下实弹射击的感觉。这种简单和肤浅的错误看法亟待纠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我国高校开设军事教育课,开展国防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开设军事课程(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概括说来,国防教育目标定位可分为两个层次。这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的国防教育目标。开展国防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国防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一是国防知识:掌握国防、战争、武装力量、国防法规等有关军事和国防知识;二是国防观念:培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具备忧患意识和现代国防观念;三是军事技能:让学生掌握轻武器射击、战场救护、单兵战术、野外生存等军事技能。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国防素质基础上,对有志投身国防事业的学生,应当积极鼓励,并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予以培养,为我军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奠定良好基础。

关于加强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建设性思路

现有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进行,内容主要侧重于短期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知识传授。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国防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深化,高校国防教育体制可做适当调整。从教育部层面,可将原包含国防教育职能的国防教育办公室(设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改设在思想政治工作司,以彰显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性,同时可整合国防教育课程,在传统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之外,开设国防教育课。在学校领导层面,可设立国防教育的领导机构———国防教育委员会,负责全校国防教育工作计划的审定和工作督促检查。在各个高校具体工作层面,可设立国防教育训练中心,挂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设立武装部,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和武装、人防等日常工作。“教学内容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4]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主要集中在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略显枯燥,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较少。因此在原有军事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当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教学”和“研讨式教学”[5],以增进育人效果。

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坚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6],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功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军事和国防知识。充分利用好学校校史馆、博物馆、兵器馆等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接受更多的课外科技文化知识,增进国防意识和爱国爱校观念。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应急避险知识和受伤救护能力。建设好一批高水平的国防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吸引学生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素质。依托高校和社会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成立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基地,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国防教育教师在高校承担军事课必修课程,“以军事学科为主要依托,以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课程为重要载体,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学生。”[7]其所承担的责任重大,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必须要予以重视。

“我国从2003年开始,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六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高校在职教师攻读国防教育专业硕士学位。”[8]这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培训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随着高校教师队伍学历的整体提高,仅有硕士学位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在部分高校设立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方向)博士点或与军队院校合作培养博士的方式,提高军事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水平。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职称晋升工作仍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硬性规定。教育部有关部门可参照高校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师职称晋升有关办法和规定,牵头制定相应的军事教师职称晋升办法。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生入伍预征机制,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入伍学生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模式,在高校成立兵员后备力量培养输送基地,建立健全征兵机制,增强征兵吸引力,吸引优秀大学生到部队进行锻炼。#p#分页标题#e#

篇11

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应当将军事理论教程与军事技能训练相结合,开展高质量的国防教育,这一方面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精神品格升华的重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国际形势新变化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要求

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做好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时展相结合,将大大拓宽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充足的储备和建设力量,这对我国新时期的国防建设是极为有利的。

(一)培育高素质国防后备军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高科技时代,普通群众不再是战争动员的唯一重点,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国防后人才,大学生成为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全球,各国都自有一套系统完备的国防教育方法。比如,美国有针对性地对社会不同阶层制定了相关法律,如针对社会大众的《国防教育法》,针对青壮年的《普遍军训与兵役法》等等,此外,美国还在高等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国防教育制度,设立了由国防部统一领导的后备役军官训练团。为参训的学生支付学杂费,还提供相应的奖学金和补贴。俄罗斯在培养军备人才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培养初级军事人才,俄罗斯不仅进行军事登记专业培训,兴办少年军校,更在高等学校设立军事系,培养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军官人才。英国在大学设立海、陆、空三类军种训练团,政府鼓励学生参加训练活动,并提供参训费。越南每年安排初中以上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且训练结束后将通过严格考核,选拔优秀者授予军衔,分配到部队技术兵种任职。

(二)现代战争技术高科技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尖端化,使得高技术战争愈演愈烈。高技术战争以高技术武器为基础,但没有精通操作的高素质官兵,高技术武器形同烂铁。制导炸弹、制导子母弹、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等精确的制导武器,隐形飞机、隐形坦克、隐形船等隐身武器,太空的军用侦察、通信、导航卫星等空间武器系统,以及正在研制的新生化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等无一不标示着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以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两伊战争为例,拥有除原子弹以外,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所有先进武器,但由于军队官兵近一半是文盲的低素质战士,使得尖端武器毫无用武之地。相反,海湾战争能够成为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局部战争,不仅因为先进武器的广泛使用,大量的高技术人才的运用是美国致胜的重要原因。

(三)开展国防教育是维护校园和谐的重要措施

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智由幼稚到成熟转变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历练,鉴别是非能力较差等原因,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消极情绪。如何磨炼大学生意志,培养其乐观向上、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成为高校工作急需探讨的问题。实践证明国防教育在培养人的组织性、纪律性,磨炼人的心智、耐力、体力方面有着卓越成效。在军事训练中学生们能够团结一致、互帮互爱,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对待军情时事,不再漠视,能够主动关心,积极探讨。这对于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园秩序,维护校园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符合时展的必要举措,更是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保证国家不受侵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之举。

二、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在理论教授,军事训练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体制建设不完善,教学模式创新力度不大等原因,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仍需改革。认清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分析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是推进国防教育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措施。

(一)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方面

当前,我国各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有以下内容:(1)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培养国防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注重军事技能训练。我国《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在我国,军训一直是各大高校国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军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最直观地感受艰苦的军事生活,了解国家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融入国防教育的大环境中,培养其国防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够培养学生团结拼搏、严谨自律的良好品质。(3)开展国防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讲座、举行先进故事报告会、横幅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国防教育接近学生生活,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增强学生国防观念。

(二)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走马观花,未引起足够重视。和平年代,当代大学生多“生于安乐”,很多学生从小便由父母包办一切,优越与安逸的生活让他们缺少了锻炼的机会,缺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存在于小说、电视上的某个情节,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数学生国防意识淡薄,认为“国防”只是空洞的口号,忽视相知识的学习,缺少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淡薄,成为国家国防建设的漏洞。

2.学校师资薄弱,国防教育队伍不足。虽然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部分院校不能很好权衡利弊,只重视科研和教学,忽略对学生教育的贯彻落实,课程开设马马马虎,未能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此外,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传授国防课程的老师多为“业余”的国防教育者,对国防教育从未有过系统的研究,更一点是阻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相关人才匮乏,国防教育后劲不足。近几年,我国为促进国防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不可否认,但“僧多粥少”,面对庞大的高校国防教育力度仍然不够,专门人才培养不到位,国防工作后劲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和国防安全需要。

三、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创新

创新促进价值的提升,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国防教育更要重视在已有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从传统教育向掌握高科技知识转变,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优秀人才。

(一)提高教师水平,建立高素质国防教育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国防教师是国防思想、军事技能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国防教育课程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对国家而言,要做好相关的组织培训工作;对教师自身而言,要不断追求上进,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二)注重理论指导,加强军事课堂教学

国防教育工作者要以时展为导向,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最新国防动态,更新知识储备、加强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军事思维,使军事国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军事课程的学习中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

(三)推进实地考察,促进教学与实践结合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和国防教育讲座等形式,通过学分计人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国防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授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军事、国防的关注与兴趣。此外,实践出真知,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地考察机会,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加深学习效果。

篇12

关键词 高校 国防教育 心理战教育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的人数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方面,具有许多绝对优势:学生是经过统一考试挑选出来的优秀学子,同时高校也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并增强广大青年的国防观念、民族意识,要求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此还制定了有关法律。实践证明,国防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二)国防教育应重视现代心理战教育

现代战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取得战争的胜利不在于从肉体上消灭多少敌人,而在于从精神上、心理上征服对手,从而使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心理战的教育。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局部战争中,心理战的样式会越来越多,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此外,在实行心理战的同时,还要进行防敌渗透和策反的宣传,以维护本国民众的心理安全,这实际上是对国民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战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国防教育则必须承担起这个任务。

国防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心理战在战争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国民的心理素质对于未来局部战争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高校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渴望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国家必须重视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心理战教育,制定相关教学大纲,并组织专家编写适合高校学生的教育内容,使国防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心理战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通过教学有效地抵制一些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

(三)着眼国防心理战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由于心理科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多次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心理战已构成了军事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的国防教育,应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筑牢其科学理论基础,坚定其革命的理想信念,从而自觉抵制某些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弱化”等政治图谋。要教育学生充分认清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充分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在国防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苦、不畏死的英雄气概,从而在精神上做好战斗的准备。这样,他们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谱写中华民族英雄主义的新篇章。此外,在现代的高技术条件下还要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积极创新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心理战教育。

(四)国防教育要加强心理战教育的队伍建设

2001年,我国为高校的国防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在2005年全部开设国防教育课,并针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现代心理战的发展趋势,高校国防教育应抓住军革的机遇,加强心理战教育队伍的建设,为我国的国防经济建设服务。

篇13

关键词:国防教育视域及方法特质

国防教育在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但从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来看,当前我国的国防教育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的视域过于狭窄,对于分析我国国防教育的特质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从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入手,剖析我国国防教育的特质。

一、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研究现状

1985年,我国开始在普通高校实行大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看做是我国国防教育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个起点,纵观我国国防教育至今的研究现状,应该说成果很多,但也存在不少不足。主要表现在:

1.将国防教育的研究仅限于高校教育之中,视野过于狭窄

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局限于高校教育,对全体公民进行国防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偏少,而国防教育是事关国家、,防御外来侵略的普及性教育活动,因此对国防教育的研究需要宽视野。

2.将国防教育的研究集中于国防教育外部条件的考察,如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环境建构等

纵观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研究的现状,大多数研究基本上都从国防的外部环境方面进行考察,都是从大学生国防意识、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教育环境、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尽管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国防教育的理论内涵,但从根本上看未能把研究的视角深入到国防教育的特质上来。

3.研究陷于观念领域,未能从实践视域进行探讨

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的研究在观念领域探讨得较为丰富,但很少有从实践角度展开研究的活动,即使在理论较为成熟的高校国防教育研究领域,深入实践的研究也少见,究其原因,对国防特质的分析未做深入的探讨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4.缺乏特定理论土壤,是无根基的探索

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全构建,国防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相对不成熟的研究领域,在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而且国防教育的研究没有学科的依托,缺乏专业化的研究条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国防教育的研究是无根基的探索。

二、国防教育特质探索的意义

1.是国防教育学理分析、持续研究的依据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国防教育的特质的分析研究不够,从而导致当前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始终未能确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研究者处于没有理论支撑的状态,研究的方法相对单一,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泛泛而谈的太多,真正深入到国防教育本质研究、实践研究的成果是少之又少。因此,要使国防教育的研究有所突破,我们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国防教育的特质,为国防教育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奠定学理分析的基础,为国防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是现实国防教育开展、深化的支撑

从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的现状看,在实践层面缺少对全体公民进行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即使国防教育开展得相对而言比较好的高校,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学校仅把国防教育局限于大学生入校时集中的军事训练,把国防教育完全等同于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搞完了,也就意味着国防教育在学校就完成了。这种国防教育的只是一种形式,实际并没有开展有效的国防教育。因此,我们只有加强国防教育的特质研究,认清国防教育的本质特征,才能有效的开展国防教育,把对全民的国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

三、国防教育特质研究的视域及方法

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实践。从实践出发,我们可以架构全新的视域。视域是一个人在其中进行领会或理解的构架或视野,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界限,而是一种随人一起流动,并且邀请人不断向前进展的东西。视域根本而言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视域体现为人与世界关系的生成,其建构意味着思想在人的现实活动中的生成。实践的视域是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以人的生活展开所达成的与世界的关系整体为范围的视域。这是一种突出人的生活、强调人与世界相通的整体、动态的视域。

当然,我们还需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即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理解事物的存在,从而抓住其本质。

篇14

一、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一)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

互联网络已成为广大民众接受各种信息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省军区应当建立本省国防信息网,借助网络平台发挥本省军事教育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服务。国防教育信息网可以将优质军事理论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驻地部队军事资源和高校优质课程的优势,打破高校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破解高校寻师无门的难题,还可以使高校之间国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高校国防教育建设则要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设国防教育专栏,建立国防教育新的阵地,这对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国防信息专栏开展集信息浏览、图书资料、虚拟网站、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多项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网络化必将成为国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不但满足了信息化教育所需,而且不需大量的重复投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相关设备、资源的规模效应;还可以把国防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