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环境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环境不同方式的表现形式,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可将城市公共环境分为集散型城市公共环境、商业性城市公共环境、交通性城市公共环境以及休闲型公共环境等。这几种公共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公共环境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功能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每个不同功能的公共环境都有着各自的作用,是城市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城市公共环境按照营造的方式进行划分,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是在城市建立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保护区等自然场所。人工环境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和服务,而建立起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各项环境设施,包括广场、商业区、公园以及娱乐休闲场所等。人工环境是城市发展所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步骤,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工环境的创造。
城市公共环境分类的目的也是在于更好地对城市系统进行规划,要建立一个优质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系统,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城市空间功能和形态的装饰,其中对于城市社会、生态,以及美学等综合性问题还要仔细进行研究,从而改进人工环境系统,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环境系统。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推动,在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建立应有的价值体系,并且相关的影响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从而有效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问题,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与经济环境的融合等内容。
2 城市环境艺术的意义
2.1 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中公共设施建设中加入了艺术设计后,更好地展示出公共环境的使用价值和艺术效果,比如,一些公共环境中都加入了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公共环境的美观度,同时也提升了环境的文化气息。在公共环境中,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加入为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多题材和方式,形成了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文化艺术,即生态雕塑艺术。这种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且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环境的尊重,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城市广场中都设计出了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并且融入了更多具有个性的主题元素,它们不仅有着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城市中的文化气息。不同的城市中,公共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城市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文明艺术的发展也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更多体现,并且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教化功能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向市民传递文化的载体。这种作用来自于公共环境艺术作为艺术种类所固有的影响,具有情感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在引导人们趋向文明,提高生活情操和格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市是需要公共环境艺术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古城、名城,都会被传统文化和各种各样的特殊建筑所深深吸引和打动。而这其中,公共环境艺术扮演者重要角色,可以良好地构造城市环境氛围。另外,城市公共建筑也是城市呈现给市民的一张名片,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随着时光的推移,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而不断设计变化。比如,在城市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的垃圾桶,在功能方面,垃圾桶可能只是用于垃圾收集的作用。但是,如果对垃圾桶的外形等进行美化设计,如材质,造型等,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非常注重公共环境的设计与研究,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台湾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反映出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设计中总体简约大气,细处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我认为:一,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活动的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
二,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
三,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的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我们以奥运景观设计为例。这次北京奥运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宗旨,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激情的,或传统或前卫,写实,抽象,尽显了艺术家的个性,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我们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二,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
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北京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公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现代
环境艺术除了包括日常环境美化设计的室内设计之外,还涵盖了建筑的地景艺术、景观艺术、偶发艺术等等。换句话来说,环境艺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看见的所有景观、事物都有关,它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市政设施和人文建筑等等,甚至连我们所穿的服装也都包含在环境范畴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也在提高,人们在精神上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工业开始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开始提高,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然环境受到了历史上以来最大的伤害,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这些情况甚至影响到了全球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在能源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凸显,人们逐渐的开始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各国的环境设计大师的作品开始趋向于以保护环境为主题。
二、我国当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1.城市环境管理模式不合理,使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局限性
城市环境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家各司其职,例如市政管理只管理道路交通,环卫部门只对环境场所进行日常维护。这是一种纵向的管理方式,但就是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使日常管理与公共环境设计之间很难协调统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局限性,造成了城市环境设计的水平低,没有系统性。
2.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中的自然因素不够协调
通过对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我国一直对自然与环境进行融合,使之相互间处于和谐的关系,但公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的关注明显不够,甚至不能正确的处理自然与建筑功能间的联系与关系。通常情况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集中了各种高科技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却忽略了自然资源在其中的比例,这就导致现在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不能有效结合自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表现的不够协调。
3.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过于单一,没有体现时代性,没有展现地方性风格
我国近几年的时间里,广泛的使用简单化的大草坪设计方法,以及帽子工程等方法,这导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现代艺术的特色,人们频繁的模仿陈旧的设计观念,使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地方性,不能体现时代感。
4.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参与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可以发现,不管是广告设计还是绿化设计,或者是建筑设计,他们都是由个人和私营单位进行设计的,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没有征求公众的意见与想法,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变成了个人展示的舞台,设计作品中个人意志较多,不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三、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问题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界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问题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进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对各种有关公共环境的学科进行融合,同时应该加强建筑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能够达到美化社会环境,净化人们视野的作用。
1.通过各方面协调,充分的引导公众参与到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
近几年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日趋复杂,这决定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有多方进行协调合作,让公众可以积极的参与了公共环境的设计中,从而达到公共环境美化的目的。在对这一方面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前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深入地了解公众的建议以及他们的审美需求,并对调查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设计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满足对公共环境的美化,同时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2.建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
城市艺术设计咨询机构是时代的产物,这是从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考虑,以及提高公众居住质量方面考虑的最终结果,将城市环境艺术的管理与设计进行协调统一,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使所设计的作品成为这个城市的形象和标志,有效的改善公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3.在设计中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人类正处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也应该充分的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人文背景和环境特色进行表现。
4.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的文化设计
每个地方的发展历程不同,所拥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想要在设计作品中充分的表现出这个地方独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就必须再进行设计前,充分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在设计的作品中充分的、有效的融合当地的特色,进一步实现自然、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公众的日常生活范围在扩大,涉及到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公共环境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中还有着儿童老年和一些弱势群体,良好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所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更加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4).
【关键词】城市;公共环境;环境艺术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的迅速发展已经推动我们迈入了现代型城市社会。我国城市正在不断的扩大扩张。当这股洪流渐渐缓慢下来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我们城市公共建筑的一切――如一排排高耸的楼房,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静谧宽阔的人工湖,绘声绘色的住宅小区等。对于我国发展的城市公共环境,打个比方,就像当饥饿无比的人有饭吃时会感到无穷满足,而但满足了口腹时要对食物的色,香,味等提出更多的要求,类似的,我们的城市环境建筑发展也是如此。当功能能够被满足后,对其美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的和谐能够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随着建筑,雕塑和绘画等在现代艺术中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积极融合,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转型和发展所引起的城市环境新的要求, 现代公共环境艺术渐渐成为了发展城市环境文化的重要力量,成为点缀城市氛围的调味剂。公共环境艺术不仅仅反映了艺术和城市,大众和艺术,以及社会和艺术的关系,更体现了现代人对城市审美艺术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环境的分类
城市公共环境的分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可以划分多种内容。比如按功能性,可划分为集散型城市公共环境,其为市民提供集会、观光、休息等;商业型城市公共环境,其为市民提供商业活动、休闲等场所;交通型城市公共环境,其为人们提供步行、车行、停车、货运等;休闲型公共环境,其为市民提供休息,散步、观景等。按营造方式,可划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风景区、保护区、保留区;人工环境包括广场空间环境,如市政、纪念、商业、交通、宗教、休闲娱乐广场等;街道环境,如各种道路,步行街等;公园环境,如城市公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等;居住小区环境,如小区公共绿地、住区庭院、街坊庭院绿地、宅边绿地等。
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分类,大到街区地段环境,小至环境设施,其设计内容就要局限到单纯的空间功能与形态装饰,也要包括城市社会、生态、美学等综合性问题。城市是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一个人工环境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是城市公共环境系统的主体,社会经济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城市公共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要求设计者在综合研究与设计过程中,构建起相应的指导原则和价值体系,并将各种有关因素有效利用与其中。
三、城市环境艺术的作用
(一)美化城市环境
许多公共设施建设通过融入艺术设计,可以更好实现功能效果和艺术效果的融合,例如公共设施艺术化中雕塑。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许多城市都以广场多而著称,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小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艺术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而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城市广场的城雕往往是市民及游客很喜爱去的休闲场所。百年城雕是一本翻开的书,寓意深刻。城雕往往揭示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变迁。在广场雕塑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雕塑,还可以与各种雕塑互动,如拍照取景等,灵活的让自己可以和城市雕塑环境融合,并参与其中。另外,比如城市中遍布的杂货亭和公共电话机等,可以将这些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成不同的风格,如彩蛋的样式,椭球样式,并且在这些公共设施判别放一些长凳等,不仅仅可以方便行人随时就坐休息,还可以用来装点城市环境,另外别出心裁的建筑还可以用来作为情人约会等的地标。
(二)教化功能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向市民传递文化的载体。这种作用来自于公共环境艺术作为艺术种类所固有的影响。具有情感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在引导人们趋向文明,提高生活情操和格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城市是需要公共环境艺术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古城、名城,都会被她充满传统文化和各种各样的特殊建筑所深深吸引和打动。而这其中,公共环境艺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可以良好的构造城市环境氛围。许多大城市的著名景点以及相应的建筑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映这个城市的发达程度,社会文明程度以及艺术构建程度。另外城市公共建筑也是是城市呈现给市民的一张名片,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随着时光的推移,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而不断设计变化。比如在城市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的垃圾桶为例,在功能方面,垃圾桶可能只是用于垃圾收集的作用,但是如果对垃圾桶的外形等进行美化设计,如材质,造型等,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北京街头的垃圾桶主要是利用木材等材质设计的,其造型和材质的搭配都恰到好处。而南京街头的垃圾桶则主要采用现代材料制造,在桶外用绿色植物环绕,不但具有现代感,而且巧妙的体现了艺术与环境的融合。这也印证了“创意无处不在”这句话,通过突破常规将垃圾桶设计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有一个怡人、和谐而美好的城市环境,无疑是居住在都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外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活――不仅在趣味上,而且在价值观上。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不仅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更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促进人们和谐愉快的相处。
四、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展望中,创新是其核心。由于真正属于原创性的创新是十分罕见和殊为珍贵的。艺术创新有不同层次,有克隆或移植型、二次创作或模仿型、原创型三个不同层次。客观上一件作品三种层次同时存在,但侧重不同。即使是移植、克隆、模仿也应当有所选择,在判断优劣的前提下进行。
目前的问题是,许多艺术上的等外品被大量炒作、模仿、克隆,成为视觉上的污染、环境中的败笔,造成建设性的破坏,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现有的水平,建议各类领域专家、领导和各界的朋友们,需要以良好的公共艺术环境为起点,做一些具体的建设性工作。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我们需要发扬科学民主精神,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努力奋斗,从思想观念、理论概念、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规划设计等方面,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上,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文化表现;环境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86-02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整体上蕴涵了丰富的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将成为艺术与城市整体功能联结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学科,是具有功能性的空间艺术设计,设计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思维;陶冶着人的情感。
一、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的创造性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脑力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分析后产生出的结论,因此,文化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是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的一支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的大众性
文化的实质是要解决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人民的普遍参与才能产生和发展,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普遍存在的现象的一种群体的共同认识,因此,文化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文化的历史性
文化不是僵死的,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对事物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揭示中,不断的沉淀和积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各阶段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任何文化都有时代的痕迹,所以,文化必然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四)文化的指导性
文化虽然是精神方面的产物,但其对人类的所有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力,文化可以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标准和规范。不同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准则,为了达到全社会的一致性,教育就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五)文化的差异性
由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局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文化是一种社会状态的反映,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表现出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六)文化的渐进性
这种性质是指文化在发展中的强化与弱化的关系。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些文化现今一直在使用甚至比过去更加崇尚,而有些文化现今已经成为历史只是在生活中偶尔拿出来品味一下其中的意味。
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表现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表现体现在人类解决居住需求过程中,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装饰手法来诠释室内外空间的特点,以及空间和人的关系上,在装饰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本质上看,公共环境艺术文化是人类对居住环境质量优劣的评价、理解及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人类在装饰方面积累的知识、作品、技能等的总和,是人类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公共环境设计艺术的文化表现除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历史久远:装饰活动是人类最早进行的文化活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居住在岩洞之时,在古人类居住的山洞内,洞内的岩画就已经具有了文化的特点,所以,人类从有居住开始,就产生了装饰文化,人类早期的岩画,出土的骨、贝化石,都是环境艺术文化早期的佐证;(2)有强烈的社会性:从社会学角度上看,装饰不仅始终是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反映出强烈的阶段性,不同社会等级、阶层,装修装饰的内容、标准不同,在有阶级的社会中,色彩、造型、装璜等,都能够明确反映出社会地位的不同;(3)限定性:环境艺术文化要求有载体,就是公共环境艺术工程作品,是通过作品反映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品味,所以被人们称为凝固的音乐,特定的环境艺术体现了装饰文化的限定性特征;(4)多样性:从成就上看,人类在特定环境(建筑)内部的限定空间内,在装饰上已经创造出极高的水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装饰已经深入到环境艺术文化的各个界面。
装饰活动和公共环境艺术文化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环境艺术文化的发展,要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不可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来发展和完善装饰活动。在处理与其它文化的关系上看:环境艺术文化必然要受到其它文化的影响,也要适应其它文化的发展要求,体现先进其他文化的发展要求,这也是先进环境艺术文化的重要表现。以前一阶段在旅游景点大修阴曹地府为例,就是落后的其他文化对公共环境艺术文化侵蚀的重要表现,但愿这种影响能够得到先进环境艺术文化的强有力的抵制。把体现时代特点,反映其它先进其他文化的健康作品提供给社会,促进其它文化的发展。
三、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国文化
环境设计一为自然环境、二为人文环境,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理想的环境设计意味着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都得到适当的体现。从物质层面上讲,良好的环境设计意味着安全、舒适、高效、与自然环境和谐、整个环境系统是动态循环的有机体系,从精神层面上讲,良好的环境设计反映着人类文化及美学价值特征的多样性,并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无不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这些都促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中去研究与发掘、继承、乃至发扬光大。中国当代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应该具有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的。这也正如当著名的中国建筑界前辈、两院院士吴良庸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有抱负的建筑师,应当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但各种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国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创造自己的道路。由他主持设计的北京旧城菊儿胡同改造工程,荣获“世界人居奖”等三个世界大奖,成为被人们所推崇的成功范例。又如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是贝氏寻找到了中国文化的基因要素,把它们提炼、整合,并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大面积的白色,一个个很有规律的窗洞,那青灰色的磨砖对缝的勒脚、门套、格带和压顶,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民居和园林的设计语于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使中国的地方风格与国际化语汇交融,开创了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一大批有理想的设计师们,立足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风格多样的设计作品来。作为中国的设计师,更加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成果,“纳百川于一流”,才可能使中国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走向世界与未来。
参考文献:
[1]丁炳恒.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关键词:陶瓷壁画;环境艺术;当代陶艺
随心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环境陶瓷艺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陶瓷艺术能较好地与外界环境相结合。因此,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与环境雕塑相结合,美化了城市外观。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环境陶瓷艺术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原因,并对其如何更好地在室外空间布置给出了相关建议与意见。
1 陶瓷材质在环境艺术(公共空间)中的优势
陶瓷艺术所选择的材料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陶瓷能更好地表现艺术家的想法,并且能很好地展现和谐社会,因此受到了艺术家的广泛青睐。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改造自然的能力。而随着二战之后人类社会经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化社会,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物品出现在了人类社会当中。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诸如合金、玻璃、化学物品构成的材料,工业文明的产物可谓是无处不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越来越缺乏人情味,长期在钢筋混凝土当中生活的我们已经忘记了如何品味生活。
社会发展到了这一地步,人类萌生了极强的环境意识。由于对环境的过度开发,环保的理念深入到了每个人的思想中。而环境艺术也受到了这种思想形式的影响,为了达到环保的目标,环境陶瓷艺术的发展也向更加绿色和谐靠拢。而陶瓷本身的特点确保了它能达到上述目标。陶瓷源于火焰的高温烘烤,是陶土在高温下形成的美丽结晶。在人类还处于蛮荒的时期,陶瓷就成了主要的工具之一。直到当今社会,陶瓷都是十分重要的物品,代表着人类特殊的情感。现代人通过陶瓷来感受艺术,并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艺术细胞。作为培育万物的基础,人类将泥土看作母亲,是养育自己的恩人。陶瓷来源于泥土,这种艺术形式很容易在人群中找到追求者,能唤醒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这正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2 陶瓷材质在环境艺术(公共空间)中表现的特征与形式
(1)所有事物产生于泥土,泥土自身形成的艺术品也有质朴的风格。地球是个由泥土与水构成的星球,因此地球上的大部分物质最初的来源都是泥土。陶瓷艺术品直接由泥土经过加工形成,因此与人类之间有更加深厚的情感联系,相较于玻璃、合金等其他材料,能更加有效的勾起人类对大自然的眷恋,表达的艺术思想也更加接地气,在城市美化当中使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并且由于泥土属于可塑性极强的材料,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构型,只需通过改造泥土的形状来实现。而玻璃、合金等材料可塑性差,要实现艺术思想的表达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途径,与泥土相比处于劣势,所以艺术家们偏好于通过泥土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构想。创作者通过泥土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想象力,在对泥土的改造中提升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也是现代陶艺艺术的精髓所在――无拘无束,放浪形骸。
(2)泥土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具有特有的肌理美感。这也是长期与大自然相接触所导致的后果,泥土来自于自然,因此泥土艺术品本身就带有自然的气息。在我国,泥土艺术品自古以来就是鉴赏家所把玩的宝玉,不同的艺术品之间有不同的收藏价值。一个陶瓷制品,其自身釉面的烧制方式,烧制质量都有可能成为判断陶艺作品收藏价值高低的因素。而釉面的厚度直接影响了泥土是否能表现出自然美感,所以有的收藏家并不把土陶等粗劣的泥土制品当作艺术品来收藏。而最近随着地球各个国家之间的快速统一化,人们已经开始反思以前对陶艺审美的态度,并开始重视表现泥土本身的肌理,涌现出了更多的陶土作品。
(3)由于陶制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烘制成形,因此火焰就成了环境陶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火焰的作用,泥土由原先可塑性高的物质变成了坚硬的物质,而有了其他化学原料的加入,陶器完全可能变成带有大量色彩的艺术品。陶器的色彩产生陶器本身所有的肌理,另一种方法可以产生于陶器被涂上的釉色。一般来说,我国的陶器烧制过程都会有釉面来调节颜色,釉面在烧制之前颜色并不突出,但是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化学反应,使最后得到的陶器有十分惊艳的色彩效果。最终成功的作品虽然效果较好,但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不是技术过关的工匠,就很难掌握釉面的涂抹,使整个作品毁于一旦。所以每一个环境陶艺作品都有其难以成功的原因。但正是由于釉面的色彩很难掌控,因此陶器作品就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也使许多陶器的没看起来浑然天成。
3 陶瓷材质在环境艺术(公共空间)中表现的意蕴
一个艺术品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诱人的外表,还有内在美。对于陶器来说,时间过得越久,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含义就多大,而这个陶器的内在美就越多。一个公共场所的艺术品,不光有其本身的意蕴,只要处于外部空间,就要被路人欣赏,其所处的公共空间不仅仅为其提供了被欣赏的舞台,欣赏者的定位也是不能忽略的。艺术是拿来供人欣赏的,欣赏着看到一个艺术品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个艺术品的外在表现,然后再对这个艺术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理解。假若艺术品能与周围的环境较好的融合,就能最大化的表达出艺术品的含义。也能帮助人们对艺术品进行联想与理解。上述方法的使用在我国早有先例,西汉时霍去病的坟墓雕塑就恰当的表现了上述艺术构想。陶瓷与空间的结合使陶瓷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理念,而人们也能在这种方式当中理解文化更加深层的含义,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也正是当代环境陶瓷艺术所要追求的艺术目标。
所以,环境陶瓷应当被城市建设者所重视,并成为今后城市美化的重要发展对象之一。但是环境陶瓷的美化作用并不十分明显,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构造,放置地区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形态来实现。环境陶瓷的广泛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不仅需要艺术家的无私奉献,还要有建筑工程师来设计陶瓷艺术品的摆放,才能让其发挥最大的艺术效果。陶瓷艺术品的发展要与时代挂钩,要努力去适应在室外进行艺术创作的新形势,慢慢地普及环境陶瓷艺术,使之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表现方法。
参考文献:
[1] 魏美丽.略谈陶瓷装饰中的材质运用[J].山东陶瓷,2013,36(3):4748.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公共环境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国家的人文理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突出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种文化艺术的理念,在公共环境的建设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要影响,并针对如何合理利用艺术因素,使公共环境的整体设计更加符合当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
[
关键词 ]现代文化理念;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55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需求,满足精神需求不仅要实现本身的生存价值,也要借助外在的环境,增加心理认同感。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化设计就是这种外在环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公共环境的整体设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当代文化理念对公共环境的设计产生了全新的影响,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1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概述及特点
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将艺术元素与公共环境建设进行完美的融合,使公共环境中的整体环境氛围和建筑风格具有更加明显的艺术情怀和艺术特色[1]。
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该环境设计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二是该环境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价值;三是该环境设计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环境的整体设计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艺术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设计师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主要体现,也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2]。
公共环境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的使用群体不会拘泥于某一特定的人群,因此,公共环境中的艺术设计理念必须要以最多人的审美导向为基础[3]。但是,通常情况下,不同地点的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往往具有较为固定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理念规划的同时,艺术设计人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地点公共空间环境的具体使用功能。
2目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全面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难以挽回和弥补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的文化发展理念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应用。而这种文化理念对于传统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1设计人员对公共环境的设计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经过改良后,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这些文化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师对这部分的文化艺术使用频率较小。比如国外的公共空间环境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涂鸦作画,这些画的内容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批判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是许多国家公共空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不乏优秀的绘画人才,但是他们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却存在着欠缺。公共环境空间中,更常见的是宣传标语或是一些公益广告内容,这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但却使公共空间丧失了其该有的娱乐性。
2.2公共空间的外在形式过于单一
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我国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的外形和布局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称性、和谐性。而国外的庄园更加注重使用创造性的形态空间[4]。这当然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这也使得公共空间失去了一定的趣味性。举例来说,城市的公交系统比较发达,公交车站也是随处可见,我国的一些企业看准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所以公交车站通常都是标准的庭廊形态,并且其中大多是最新的广告内容。而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公交车站的设计都是非常艺术性的,比如说日本,日本是动漫王国,每年都会产生众多的经典动漫形象,日本设计师将公交车站设计为动漫人物的形象,譬如叮当猫,或者是龙猫等。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展现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日本民众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感[5]。
2.3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我国政府执政的基本理念,公共环境空间的艺术设计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因此也是我国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公共空间环境的作用。然而,有些空间设计人员片面追求公共环境的艺术效果,忽略了其真正的使用价值。这种类型的公共环境往往美观有余,却缺少实用性。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3现代文化理念影响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有了全新的要求。在现代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首先,为了充分发挥公平环境空间的真正作用,设计者将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全方位的融合。艺术创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公共空间的整体外观和内部设计进行全面的创新。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充分体现文化的交流碰撞衍生出的美感。
其次,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在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公共空间与周围的整体自然环境相融合。比如说,利用当地天然生长的植物作为其景观带,或者利用当地独有的水文条件,形成景观湖等。这不仅可以降低公共空间设计的整体成本,也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公共环境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虽然受到当代文化理念的影响,但是,并不代表其要完全摒弃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理念[6]。设计人员在进行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的一些优良美德充分的体现并发扬出来。举例来说,目前,很多公园都会设立手工的并具有一定自然美感的景观石,设计人员将一些传统美德的诗词篆刻到这些石头上,不仅增加了其趣味性,也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结论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我国的文化理念逐渐呈现出兼容并包的多元化趋势。而随着我国绿色环保理念践行程度的不断深入,公共环境中的艺术设计既要体现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要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为社会发展增添更加深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范朝坤.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2]梁磊.陶艺书籍设计的数字化表现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王利.基于现代文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6).
[4]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关键词: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环境
由于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一个游走在青春文化尖端的阵地,是青少年活动的综合性空间,在活动场所内需要充满更多年轻的声音,并且青少年在空间内需要感觉快乐和高兴,因而色彩、光度、材质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要不断的探究,改进不足,打造一个完美的青少年活动中心。
一、光的选择及其应用
1、光对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影响
体块和表面是建筑物要表现的重要元素,建筑主要是依靠搭配可以让体块在光线的影响下呈现出辉煌和正确的表现形式,光和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人类在日光的昼夜规律下,形成24小时的时间交替。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缺乏阳光,那么孩子就会意志消沉,成人也一样。如果房间内阳光充足,那么青少能更好的集中精力,有助于孩子学习,并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因而在设计是青年年的房间应该利用其光源这一资源。
2、光线在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光能强调空间主体,由于不同的空间内部主题不同,因而光成为眼睛的直接接受途径,也就是像小说一样需要有一条主要的线。光线最先折射到人的眼睛中,然后才能触及人的心理感受,光线的选择就是空间的一个重要元素,感觉不同的空间氛围需要根据空间主题展示空间的氛围,然后借助光的亮度和光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空间主题。光影能够烘托环境氛围,在空间中光和影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对双胞胎,室内空间能够借助自然光达到烘托气氛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可以运用影子产生的各类气氛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在酒吧、咖啡厅等地点就是运用光和影的结合形式,人工点缀后,运用光源火鹤光影烘托出低调和闪耀的视觉效果,人们在此氛围中通过音乐能够快速的融入到空间内。青少年则需要更多的自然光线渲染室内空间,让室内更明亮有生气。
二、色彩的选择及其应用
1、色彩对青少年产生的心理作用
通过色彩设计可以让青少年人格更加完善,设计色彩时需要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色彩感知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更要充分的考虑色彩的搭配情况。色彩对青少年的感官有着重要影响意义,不但可以在感官中增强青少年的色彩审美敏感度,更能带动青少年对自然色彩的颜色感悟,通过色彩可以丰富青少年的内心情感。日常生活中,都笼罩着色彩,比如我们穿的衣服,居住的空间,心情的好坏与否,通过观看色彩,受到视觉的刺激,在思维方面会产生不同的环境联想,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的色彩心理感觉。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红颜色能够带来更大的力量和运动速度,有可能是正面反应,但是也要结合不同的生存环境,认为黄色可以刺激和净化身体,橙色能够资料肺部疾病,并且增加肺部容量,蓝色让人安静能够缓解疾病治疗疼痛。
2、色彩在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空间色彩在选择上和我们穿衣服打扮是一个道理,没有不可以使用的颜色,只有不合理的搭配,因而色彩在搭配上面更依赖于颜色的自然组合,通过组合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能够让青少年的色彩更符合他们的需求。因而在开展空间色彩设计时,要考虑整个空间的整体效果,在满足视觉、心理和整体性以后,相互做到表里统一。颜色选择方面,要符合使用者的具体心理,同时要求按照青少年的活动中心划分出不同的填充颜色,比如接待大厅、DIY室、培训室等,都要有不同的颜色过渡和颜色变化,运用合适的色彩搭配方案,用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关注的重点在青少年的年龄颜色体验方面。
三、材质的选择及其应用
1、材质对青少年产生的心理作用
视觉肌理影响因素主要是由材料的表面颜色和图案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对于质地的粗糙程度和软硬的触感等方面,也对人产生影响,人们在了解材质时是通过触感不是通过感官,因而在设计时,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设计出更加符合人心理感觉的空间。由于材料质地的不同,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反应,选择的材料无论是质感、颜色还是其他方面都要考虑对青少年的影响因素。例如,选材时如果质地过于坚硬那么孩子的内心就非常冰冷,但是皮毛的整个感觉就很柔软,所以同一个空间内,材料要有质感的体现,更要有视觉的呈现,需要选择孩子能够适应的心理特征的材料布置空间。
2、材质在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如果少年中心在材质设计方面多选用布质材料,运用地毯和软包等材质,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轻松坐下就能读书的环境,家具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布质家具与玻璃家具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柔软和有质感,给空间营造更多感性成分,玻璃家具更多呈现出冰冷和生硬的感觉。并且建议墙体也可以运用软包的形式,可以在心灵上给人以温暖的触觉,营造亲和力。
四、结束语
上文主要从材质、色彩和光线三方面开展深入探讨,介绍不同元素的基本理论后,研究不同的元素在建筑中的作用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总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元素的实际实用效果。
作者:邹楚仪 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夏金婷.中国古典庭园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浅析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演变[D].东华大学2004
[2]周鹏.通过产品语意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8
[3]谷惟墨.刍议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范畴及特点
(一)范畴
公共环境艺术的产生与现代城市的出现密切相关,由于人类对城市环境的越发关注,环境中的一切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后,人们希望它更多地承载城市的文化、市民的意趣。从形态上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既包括静态的,也包括动态的。静态的如雕塑小品、街具、店面招牌、绿化种植等,动态的包括动态水景、行为艺术等。从功能上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可以分为功能性的与观赏性的,功能性的包括道路铺装、休息设施、消防设施、安全设施等,观赏性的包括景观小品等,而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观赏性的,都是审美信息的载体。它随时随地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作为一种艺术理念存在于人们周围,影响着城市的风貌,反过来城市的变迁也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特点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点是公共性,它不是私人收藏品,它归属于城市这个开阔空间,使用者和观赏者是所有的城市居民和游客,它是在用艺术的符号传递信息给公众,它所铸就的公共精神可以穿越时间被不同时代的人所共享。所以,不断在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构筑意义共识的桥梁,是当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关注的问题。美国著名城市学家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同样,看看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公众的思想文化。
二、公共环境艺术的演变及出现原因
(一)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雅典城市的广场是公共环境艺术的起始舞台,那时大型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陆续出现,市民演讲、集会之风日盛,相应地产生了很多城市公共设施供人使用,公共设施的艺术性也就更增加了民主和参与的特性。
现代意义的公共环境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的美国,由于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与城市管理方法,人们增加了对城市环境艺术的理解,一些艺术家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出现了很多新的室外艺术,其中以雕塑为典型代表,公共环境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基金会实行“公共环境艺术计划”,从此,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二)公共环境艺术出现的原因分析
1.人文因素
城市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城市环境的变化,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与精神文化水平也必然会唤醒人们对艺术的思考,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在当今社会,文化逐渐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文化氛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指标。人们将这种文化投射在艺术品中,这就是公共环境艺术作品,它成为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作品代表了人们新的价值取向,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的新融合。
2.功能因素
公共环境艺术是建设现想城市的一种要求。现代城市需要给人们创造安全、便利、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就需要城市环境中有这样一种特殊载体:它既是有艺术品味的,又能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它必须是公共性的,而非个人所占有;它不是纯艺术和架上艺术,但它承载着社会的文化功能。就是在这种功能性的促使下,现代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产生了,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人们体会到生活在其中的美感和乐趣。
三、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其在城市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共环境艺术的理念在我国城市居民心中不断深入,其文化价值日益突显。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北京修建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成为公共环境艺术出现较早的地方。后来,北京798地区逐渐汇集了众多艺术家,他们创作了很多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该地成为公共环境艺术比较集中的展示基地。
我现代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其中有的艺术水准较高,有的只考虑商业效果,对城市景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第二,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更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第三,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引入,城市的环境建设更注重建筑与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从室外延伸到室内,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现存问题及对策构想
(一)关于原创性
我国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涌现出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但总体来说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公共环境艺术作品经常被批量化生产,同一条座椅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环境中反复看到,雕塑作品缺乏原创性,基本都由工厂定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好的艺术作品被克隆到另外的城市。由于缺乏原创性,许多作品浪费了建设资金,难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甚至成为一处败景。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调动一些社会资源参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比如艺术院校的师生,通过公开竞赛、竞标等方式来进行公共环境艺术方案的确定,以此来提高作品的原创性,避免雷同。
(二)关于公共精神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浓缩,是特定城市共有的地域文化的表现,因此在题材的选择和形式的塑造上都必须体现公共精神。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应该深入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研究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民风,不能仅凭着自己的创作热情和兴趣偏好进行创作。虽然我国现在还暂时缺乏对公共环境艺术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但设计师应该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公共意识,一味追求夸张的造型和晦涩的主题,就是置公众的需求于不顾,这样就会与公共环境艺术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关于艺术性
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多种艺术的有机整合,而不是随便的拼凑,它涉及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点。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经常对环境与艺术的互动缺乏考虑,机械组合的多,有机融合的少。例如,在有的环境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广告“异军突起”,只顾自己的商业宣传,完全不管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有的环境艺术作品像是街边为应付检查的点缀品,无人欣赏,无人使用,无人维修,日渐生锈,完全不顾其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针对该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公共环境艺术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不能让低级趣味的作品流入市场,对城市的风貌必须从建设之初就严格规定,不符合规定的不能批准其立项建设。
(四)关于功能的整合
现代城市是复杂的综合功能体,多种元素在此集合,在有限的空间里,要兼顾到建筑、景观、公共环境艺术作品的统一整合。然而,目前,这三者的设计、立项常常不是统一的平台,并且经常缺乏沟通,造成了其功能上的缺失和艺术上的不协调。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层面要加强立法管理,政府应从顶层设计时就开始干预,对环境中的各项功能进行整体协调后再进入下一层面的设计。
(五)关于人性化设计
人的需求是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因为城市服务的最终对象是人,如果环境中的各种“艺术品”都无视人性的需求,那么就会使人与环境陷入对立与僵局,也会使人在城市中找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如广场上只有巨大的雕塑而无遮阴的场所,地面刻意追求华丽的铺装而让行人在雨雪天行走举步维艰,城市中只有巨大的不能进入的草坪而没有合理的休息设施,凡此种种,不管设计的如何“艺术”,都是失败的设计,因为缺少最基本的原则:对人性的关怀。我们应从艺术人才的培养开始,就多做一些实际的基础性的工作,比如测量人体及活动范围的基本尺寸,考察周边环境设施的尺寸与功能,随身携带尺子、记录工具等,踏踏实实从每个细节入手,真正做到对人性的关怀。
五、Y语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人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50-01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一系列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艺术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三个特征
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了。
二、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回归的渴望。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
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和象征
在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环境;和谐统一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存空间,而雕塑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三维立体的空间结构,在美化环境、记载历史事件、进行思想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雕塑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环境雕塑涉足建筑学、雕塑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多门学科,强调将雕塑主体与公共环境的有机融合,讲究整体环境的审美效应。
雕塑的形式结构、颜色材质、内容题材等诸多因素与雕塑所处的公共环境和谐交融,是雕塑作品设计成功的关键。这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指所处场地周围的建筑景观和自然特征,还包括特定的历史文化习俗和大众的审美品味。雕塑艺术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自身与公共环境的关系。
1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1)两者的和谐统一是雕塑艺术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艺术的魅力,使雕塑的公共性、环境性、艺术性得以体现。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结合,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一大表现,所谓的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以艺术服务于社会公众为前提,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创作于特定公共环境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并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雕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雕塑公共性、环境性、艺术性的完美体现。这就意味着雕塑已不再只是艺术家单单为艺术而创作的艺术品,同时在本质上雕塑已经日益发展为公众行为,雕塑是整体环境的一组成要素,处理好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雕塑作品的设计才能成功,两者才能相互依存、彼此受益。
(2)两者的统一有利于美化和改善环境,提高公共环境的质量。雕塑以公共环境作为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为公共环境增添了美感,给观赏者带来了极高的视觉美感。相反,如果雕塑设计者不考虑环境因素,甚至还会造成公共环境的视觉破坏。城市雕塑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放置独特的城市雕塑,来营造美景,点缀城市景观,平衡广场等偏实用性建筑的审美功能,美化环境。
(3)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实现艺术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人文气息,提高审美情趣。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互为主体,空间环境为雕塑提供了展示空间,而雕塑又为空间环境增光添彩,具有艺术性的雕塑艺术记录着历史事件,承载着这一大背景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人们的思想及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影响。与环境相结合的雕塑艺术,通过表达特定的空间意境与氛围,以鲜明的视觉形象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感共鸣。
2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及实例
2.1雕塑的形式风格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
雕塑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其形式结构和风格也是复杂多变,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作品必须呈现出相应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结构与风格出彩的灵魂,同样的材料及工艺,却能创作出与环境和谐交融的不同优秀雕塑作品,优秀的雕塑艺术通过自身的形式结构及风格特征,与周围空间环境相呼应,以空间为依托,同时雕塑以其独特的审美影响力来维系空间环境,最终达到雕塑形式结构与风格设计与环境相融合。
比如中国传统的石狮造型的雕塑,应该放置在带有中国传统格调和庄严肃穆的建筑环境中,这样才能最好地凸显出两者威武宏伟的特点;而园林雕塑则应结合园林恬静闲适的特点,如意大利的《木雕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再比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里的《美人鱼》便是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美人鱼雕像倚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与礁石、天光、海水和迷蒙的倒影交相辉映,营造出美好恬淡的氛围。
2.2雕塑的尺度大小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
雕塑的尺度体积大小也是雕塑作品设计中的关键,如何将雕塑作品的魅力完美表现出来,同时又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是雕塑艺术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在尺度与体积的设计上都较为庞大,装饰性雕塑的形式则较为自由灵活,并无尺度和体积的限制。在设计雕塑的尺度与体积时,应与周围的建筑、地面实际空间以及观赏者的审美心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水平的美感。
四川的《乐山大佛》体积极其庞大,陕西《秦始皇兵马俑》规模超前,数量众多,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瀑布》雄伟宽广,这些雕塑作品都以恰当的尺度与体积,加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交融,给人以迫人的气势和宏大无比的气魄,鲜明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而如无锡的雕塑《小阿福》则以小巧的体积给人以可爱玲珑的审美感受。
2.3雕塑的材质选择应与环境相协调
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也是设计雕塑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雕塑本身的材质所具有的审美感受经由它的质感、色彩及肌理作用于观赏者的视觉,从而产生审美感受,如今现代工业的进步使得制作雕塑的材料更加多元化,为雕塑与环境的完美契合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雕塑艺术的材质,一方面要与雕塑的主题相融合,此外,雕塑的材质也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通过合理运用材质来与环境更好地交流与沟通,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奥运精神》这一雕塑采用不锈钢加工成具有强烈动感的彩色线条,不锈钢的材质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北京体育场环境和谐交融,表达了体育运动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活力。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采用天然砂岩,这一材质不仅突出大写意风格,还与雄伟连绵的山脉和肃穆壮观的陵寝和谐交融,与环境充分结合的雕塑理念可见一斑。
2.4雕塑的主题内涵应与人文环境相协调
雕塑并非独立的艺术品,将雕塑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必定有其人文价值。不同的环境,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环境下的雕塑,也承载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人们对雕塑的欣赏,不仅仅在于雕塑优美的外观和技艺的精湛,更应该从雕塑中了解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氛围。
雕塑《五月的风》放置在东海路五四广场,它是精神的象征,弘扬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五月的风、钢铁的风,其火红的颜色和螺旋上升的造型衬托着周围的人文环境,与五四广场的环境和谐统一。
3小结
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内容,雕塑艺术对于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处理好雕塑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是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将雕塑的形式、尺度、材质、颜色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是推动雕塑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J].燕山大学,2010(12).
[2] 刘强.环境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5(12).
[3] 刘伟平.雕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亮点[J].现代装饰,2003(5).
关键词:公共艺术;陶艺语言;环境
所谓“公共艺术(Public Art)”,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存在于公共空间和环境中的、适合公众参与其中并对公众产生影响的、公开和开放的艺术形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文化价值体现于“艺术性”和“公共性”两方面。艺术性是公共艺术实现其功能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核心体现,也是其终极的价值皈依。作为探讨城市空间与人类生活相互关系的公共艺术,其重要的物化形式:环境雕塑、壁画、壁饰以及多种媒材综合运用的装置艺术等都已成为一个城市提升自身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而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公共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陶艺语言的特点及其运用于公共艺术中的可能性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环境和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性代言形象,陶艺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有着自己鲜明的语言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
1.陶瓷的泥性塑造语言、釉色和烧成所产生的独特美感,是其它材质所无法代替的。创作时对陶泥进行揉、捏、搓、拍、挤、压、堆、刻、划、雕、扯等各种加工,可以产生不同的形态和肌理美感。而釉料在烧制时也会因窑位、火候、气氛、温度、烧制时间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肌理,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美感效果。从陶瓷坯体成型手法来看,又可分为拉坯成型法、泥条盘筑法、注浆成型法、模印法、泥板成型等,每种成型法有着不同的造型趣味和美感。陶瓷装饰方面,又可分为颜色釉、釉下彩绘、青花、刻坯、镂雕、镶嵌、雕塑装饰等等,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视觉语汇和审美表达。
2,陶瓷物质媒材有着特有的亲和性和情感认同。陶瓷产生所必备的物质媒介水、土、火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东西,与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制陶的材料黏上源于自然,与人有天然的亲和性。黏土与水交融、经火炙炼后产生的纯净质朴的美感,更能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陶艺的色彩变化丰富,既有天然的黏土色泽,又仃釉色的变幻及偶然的窑变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陶瓷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联系人与自然的情感化符号。
3.陶瓷材质具有恒久性。陶瓷是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具有耐磨损、抗腐蚀、强度高和耐久性等优点。陶艺作品长期安置于公共空间中不会褪色和失去光泽,这为其在公共环境艺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条件,使其成为了公共艺术中时常用到的表现形式。
此外,作为具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艺术,其材料和技艺所承载的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关怀的特殊魅力,也正吸引着众多的艺术家选择这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并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所喜爱。这也使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中的进一步运用成为可能。
二、陶艺语言运用于公共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
陶瓷生产以黏土为材料,要经过选泥、制坯、切割、上釉、烧成、安装等诸多环竹,这种材料和工艺的特殊性,使陶艺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有着自身的规律。同时,要使陶艺语言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获得更有效的表达,又不能把艺术视角停留于陶艺语言的层面,而必须把陶艺语言的运用和特定的文化诉求有效地统一起来,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文化内涵。
1.陶艺语言的选择要与环境相协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又包括人文环境。公共艺术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唤起人们对自己民族历史,对该城市历史的记忆,并以自己的方式营造新的人文环境。公共艺术所涉及到的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人为加工、改造过的次生环境,包括城市公共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有着自身鲜明的地域性。这些都要求艺术家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既要彰显艺术家的个性,又要与艺术作品所存在的环境相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校园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校园、奢华的建筑背后隐藏的却是校园思想文化的贫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的消失和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势.目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占据了公共艺术的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很多广场和街道经常会见到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这些公共艺术无论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都趋于雷同,使得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学校园也失去了个性,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校园景观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视了作为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略了场所和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让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1.2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两个区域各自为政,没有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所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构建过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与之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某些公共艺术更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这些历史痕迹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增加了校园的可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授之以渔”的高校氛围不仅源于学术的存在,更源于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氛围的熏陶、对校园历史的尊重.新校区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对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传承和延续,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时尚,忽略了对原有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很多老校区中的公共艺术造型呆板、主题陈旧老套、景观绿化无规划和美感、放置环境背景的选择杂乱无章等.
1.3设计缺乏人性化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公共艺术孤独的存在于空间中,没有人会去驻足观看或是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设计.存在于高校空间的公共艺术,经常会见到材质或是尺度不够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原本是为了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元素却成为人们无视存在或是无足轻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椅凳,夏天太热没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公共艺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感到亲近,在人-公共艺术-环境的审美场域中,达到公共艺术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交互的情境.
2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设想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校园内公共艺术作品很少,老校区仅有图书馆前的立体雕塑和第一教学楼入口的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木质浮雕.新校区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行政办公楼前喷泉广场.这是个开放的空间,六艺柱、湖边的喷泉平台、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边的刻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校训的文化石.这个对全校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形式简洁,材质单纯,引古思今,表述了学校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体来看,整个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面积和楼宇的分布并不均匀,新旧校区的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感和规划意识.对于一所历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来说,加强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素养有着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学校校园规划的基础,在遵循环境与特殊受众的互动原则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主要可以从两种形式入手: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2.1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常常会被当做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细数国内外的名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存一些该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清华学堂门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首先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绿地、场所环境的需求,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诸方面的活动,营造出校园应有文化意境.诸如结合新校区实地草坪空间、地形,选择不同自然环境的石头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种丰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动的青春活力,校园环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经意中得以显示.在处理新老校区的整体性上,由于建筑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该与校园建筑形式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犹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环境由此富有了内涵,令人感受一种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区图书馆是历史比较长的建筑,两栋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结合建筑的风格设计一组雕塑和景观小品与之结合,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往往能达到纯粹形式行的更加让人感到亲切.其次,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主题性的表达.高校校园给人们的感受不只是视觉印象,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张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具体环境塑造和表现学校的精神内涵.依据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园主门入口处设计一座具有展示学校历史人文内涵的公共艺术雕塑,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学校蕴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时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门前放置结合院系学科特征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这样可以给每个院系增添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题材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理念,用教育、学习、研究等相关的素材、名人励志求知进取的精神等诸多内容为对象.最后就是艺术性表达.作为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必须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绝平庸无趣的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立也不能单纯追求艺术品的堆砌.针对目前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偏少的情况,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以及校园湖面水系两侧增设一定数量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小品,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富有创意的、有品位的、新颖的,做到与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纯洁、唯美的同时,作品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语境的教育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要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教育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担负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传播.暂时性公共艺术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展示,经历的时间都较短“.瞬间的真实性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个特点对于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一所作为拥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来说,可以为课程教学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授课方式.目前艺术学院有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广告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都很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出来.比起放作业放在艺术展厅里,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环艺专业的公共艺术、三维设计、景观设施等课程都是产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更是对外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径.在创作空间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主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些公共艺术会随着不同课程而不断更新变化,给校园环境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将需要规划的地点在其中先放置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由教师授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如在连接东西校区的快速通道桥面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课程训练,如景观小品、三维设计练习等,这样既能丰富课程也能对校园环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课程作业转变为暂时性公共艺术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也会更好的发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潜力“.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高校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不仅仅有美化功能,更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因而,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常选择与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相关联的.这样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比起说教来的更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备批评和干预的功能.如以“文明”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创作,学生可以结合身边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创作,如食堂、银行等经常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地方.作品呈现后会让师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学校园暂时性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上,除视觉形象上的认同感之外,还要在文化语境上让公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暂时性公共艺术可能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来表达那些永久性项目艰深的概念和当下的问题.暂时性公共艺术也能够展现更多长久性公共艺术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
3结语
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环境应该好好改革一下,现以环境艺术类的教研室,学科研究工作室及一些教学用的教室为例,对其提出一些设计建议。可以尝试一下“大空间套小空间”的模式把老师的教研办公室及研究与教学连成一个整体的设计模式进行重组和创新设计。
1.1教研办公室的内部创新设计与理念
所谓“大空间套小空间”的设计模式,其实就是把平常我们需要的重要空间进行取舍,重组,改进再重新设计。在符合视觉美感的同时又满足一个空间的多功能化转变。传统的样式就如生活中一样见过的一样,规规整整的放着几台桌子,比较没有艺术氛围和气息。可以把我们所学的设计运用到自己的办公空间里面来,让他更加有艺术感,更加让老师同学喜欢上,迷上这个空间,而在这努力工作和学习。并且把可用的环保的材料利用起来,让学生亲身体会他们的用途,再结合空间的合理规划利用,墙面色彩的搭配,家具与陈设的完美组合让办公室,老师的工作室和学生们的教室一同串联起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设计宣传。让每个时间段的新鲜设计在萌芽期就被人们所关注。
1.2教研办公室的内部整改建设建议
设计的大空间,就是把教研办公室和学科研究工作室及部分重要教室联系起来,比如带毕业设计和上实践课程的教室都可以规划在某个老师学科教研工作室里,就拿环境艺术这个专业来说,一个教研工作室里可能有上美术基础课的老师,有上材料课的老师,有上理论课或者实践课,甚至毕业设计课程的老师,这样就可以根据老师研究的课程不一样合理安排每个小空间的设计。但是由于艺术是需要独立思考和安静的环境的,那么小空间可以满足需求。而日常教研室也是内部的交流和开会及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的,那么这又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可以利用大空间里的公共空间进行这些工作;这些大空间同样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而非一般的开敞空间那样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建筑本身的情况来定的。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