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09:59: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外贸易的优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比较优势理论 贸易大国 贸易强国 采取措施
改革开放30余年来 ,中国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在02年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然而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能否保持良好的速度继续发展,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事关中国经济的长远快速发展。
在此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劳动力优势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赖以发展和实现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实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1:3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国家仍然是被公认的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甚至于近年来,外贸顺差连年扩大,尤其是受美国次贷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持续下滑,外贸发展严重受挫。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外贸仅靠劳动力优势是不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必须要积极的创造综合比较优势来获取外贸中更多的比较利益。
根据《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排名上升了两位至第27名 。报告认为,与去年相比,中国在大多数领域的表现都很稳定,其主要优势是其不断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稳定性、相对成熟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尽管劳动力市场确实很高效,但缺乏灵活性,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了国际经济竞争中能够获取更多的比较优势利益。我们应该着力在利用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之上,积极培育和形成与劳动力相联系的资本与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
如何让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贸易强国与贸易大国各自的特点,只有明确知道各自的特点才能更好的让中国成为贸易强国。通过对世界贸易强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外经济贸易强国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是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高度发达。作为经济强国,它们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展程度高,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和质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其次,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强。贸易强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贸易强国作为世界产品和资本的主要供应者和需求者,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左右着世界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变化方向和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20年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423.6亿美元,而1998年美国、德国、 日本商品进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额的14.7%、9%、6%。在此我们必须区分对外经济贸易强国和对外贸易发展程度高的国家。第一,他们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技术的竞争优势,在质量和技术上保持着世界的一流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所占的比重大,其贸易条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能以较小出口产品换回更多的进口物品。第二,凭借国内充裕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投资,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国投资,从国际融资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然而贸易大国指的是在进出口数量的大,忽略在整个贸易当中的所处的地位、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模式。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相比,很多的产品生产停留在初级阶段,对外贸易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世界的对外贸易当中处于劣势,不能很好的运用本国资源进行产品优势的转化,从而贸易模式没有得到优化,不能很好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即将面临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化,从而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地位,促进中国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1. 我国必须培育资本优势,实现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从而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首先,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通过将劳动力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收入部门,转到低能耗、低污染、高收入部门:减少低附加值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量,增加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缓解出口贸易受阻的压力,保持稳定的出口增长率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应该着力对我国外贸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大力改造。要从过去长期为他人代工的模式逐步转向品牌开发,实现ODM生产,改变过去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状态。
再次,通过职工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在职培训,不仅包括正规学校毕业的城镇劳动力,还应当扩大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此外,还应当逐步引进战略性投资者,加快由劳动力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型。大力引进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我国经济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我们带来设计的新创意、生产的新技术、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对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必须培育技术优势,从而实现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首先,应该通过技术进步逐渐形成和提高我国外贸的综合比较优势。我国作为技术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已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不断推动国内产业和技术的创新,逐步形成内综合比较优势——技术优势,才能增强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力,逐步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品牌,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非价格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其次,要充分调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使企业认识到其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增强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发挥技术进步在比较优势转换中的决定作用。
再次,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一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新产品的资金投入,对创新产品提供税率优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必须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降低创新成本两个方面入手,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要具有技术创新的永久动力,就要有保证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中获得应有高回报的良好环境。因此,应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及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为所有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鼓励企业“两条腿”走路,在依靠自身力量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国内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引进国外适用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缩短研发进度,降低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开发的跳跃式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中国要想在对外贸易中获得长远的优势,就必须实现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化,优化贸易结构,从而使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中国门户发展网
[2] 经济研究杂志
[3] 国家统计局网站
一、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采取的动员性金融,使金融规模一直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在数量上不断扩张,实现了充分的金融动员。虽然存在资金的损耗和运用的低效率,但在动员性金融支撑下的粗放式的金融总量增长,无论是输入国有企业还是漏损给非国有经济,都增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资金供给。金融总量的增长,扩大了资本形成规模,加快了资本形成速度,并与中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了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发挥,而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金融体系提供的外部融资支持,更是满足了这些行业的巨大资金需求,促进了规模经济的获得、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生产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乃至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导致金融总量的增加,其作用不仅仅体现为促进资本形成,改变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获取规模经济以及通过内生发展等途径实现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变迁,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经济转轨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资本短缺,而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则一直强调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对外贸易在积极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政府也一直在寻求通过提升出口商品的品质,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等途径,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这些政策意图,必然导致金融资源被大量输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之一就是,通常需要长期而巨大的外部融资支持。如果没有外部融资总量规模的保证,就会造成业已形成的大量资本要素被闲置,无法进行生产,正在培育或者已经获得的比较优势,无法得以实现或者充分发挥。因此,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张,金融总量的增加,一方面通过向经济体系提供外部融资支持,促进资本形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积累,实现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以及比较优势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各行业的融资需求,缓解了经济体系的融资约束,配合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变迁,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持续发展得以保证。非国有经济虽然未能直接或者更多受益于金融总量的增长,但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特别是转轨初期,非国有经济获取的金融漏损(卢峰,姚洋,2004),对于其起初的创立和发展还是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非国有经济在经济转轨初期,大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基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融资需求特征,融资约束并未成为非国有经济利用并发挥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障碍。可是,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非国有经济通过资本积累,正逐步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或生产阶段,而此时非国有经济所面对的融资约束也越来越成为其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从整体上看,动员性金融形成的金融总量增长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向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漏损,对于促进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形成、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比较优势的变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整个经济体系融资约束的缓解,也保证了后期形成的比较优势的有效发挥。
(二)中国金融发展的效率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在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并没有完全实现效率化和市场化,两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国有企业、战略产业的金融支持与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歧视并存。从金融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在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源配置并不是遵循市场经济要求的效率性原则,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在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下,国有企业和战略产业得到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并享有各种利率和期限上的优惠政策,这对国有企业和战略产业的产品价格优势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国有企业和战略产业获取的廉价金融资源,大多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其外部融资价格最终将回到均衡价格水平。如果国有企业和战略产业没能在丧失租金前形成企业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仍将导致价格竞争优势的丧失、比较优势的无法形成和企业的被淘汰。不可否认,政府通过对金融体系的控制,提供廉价资金着力支持某些特定企业和行业,可以使其获得低成本的外部融资,并可在短时期内促进其快速发展,但其负面问题则可能是资源配置上的扭曲,比较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并使比较优势的变迁受到阻碍。得到过度金融支持的企业或行业,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并导致其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由于获得大量低成本的外部融资,相关企业或行业也可能会失去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动力。对于非国有经济来说,在经济转轨初期,资本投入十分有限,而劳动力较容易获得并且成本较低,因此,非国有经济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生产环节。这些行业和生产环节通常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积累,以简单劳动投入为主,生产周期较短,资金投入不多,并能较快地收回,且企业多以小而散的形式存在,因而资金需求的主要特性是少而灵活,一般通过内部融资即可得到解决,内部融资也恰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需求相适应。但这种单纯依靠内部融资的生产方式只适应于发展初期的非国有经济,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进入到追求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的阶段后,就会对金融体系提供的外部融资产生强烈的需求。由经济体制、信息不对称和金融体系的经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中国非国有经济外部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导致其即使通过自身积累拥有了较高内部融资能力,也无法实现经营方式和生产领域的转变,只能单纯依赖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长期从事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生产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即使通过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但由于金融发展水平低导致的融资约束的存在,也延缓了甚至阻碍了非国有企业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转换。
(三)中国金融发展的结构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在中国金融体系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通常规模较大,而在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中又通常以中小企业为主。金融体系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主体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在获取外部融资过程中,中小外贸企业不是融资需求难以满足,就是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中国金融体系以国有银行居于垄断地位的市场结构,不仅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也限制了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水平,制约了中小企业在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领域获取比较优势。在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历经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低加工水平、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进入繁荣期或衰退期,面临产业退出和转型的压力,而以大量资金投入为特征的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进入形成期和发展期。如何在原有的产业格局下,实现新技术和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资源的合理转移和重新配置,就成为实现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对外贸易结构由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向金融体系不断提出更高、更复杂的要求。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不断更新金融体系供给特性,使其与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金融需求相适应。因而,金融发展对于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转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与经济体系中新的比较优势形成相适应,同时不断推动比较优势变迁的过程。但从相反的角度来看,金融发展的滞后则也可能成为比较优势变迁的主要障碍。中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尽管还可在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变迁,以证券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却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股权投资是以获取长期投资回报为主要目的,可以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连续的外部融资支持,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2)证券市场具有产业选择机制;(3)证券市场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衰退产业的退出提供了资本流动机制。但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不足与低效率,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变迁。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是:对于处于初创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面对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高,但可能具有巨大的潜在成长性。可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灵活多样的直接融资方式,也抑制了高技术、高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总之,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市场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获取外部融资,也因此限制了其发展并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变迁。
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转换的金融发展政策取向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金融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变迁,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转换乃至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看,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一些政策建议:
(一)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利率更好地反映资本的价值,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促使企业真正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促进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变迁。
(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在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有一定比重,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拓宽外贸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更好地满足外贸企业的外部融资需求。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积极改善银行业的垄断市场结构,大力建立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以形成一个存在多元化市场主体的金融体系。
(三)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要素禀赋结构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的原有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对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
虽然,民间金融是内生于非国有经济内部的金融组织形态,但是,由于民间融资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地将民间金融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对民间金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减少民间金融对经济体系乃至社会生活可能造成的危害。
(五)改善金融体系服务
降低外贸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对于增强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和市场范围,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继续着力改善金融体系服务,降低外贸企业的融资成本。
(六)加强对融资企业的监控
金融效率的提升,企业监控能力的加强,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促使外贸企业在科技含量高和出口附加值更高的产品领域从事研发和生产活动,提升出口商品的层次。
(七)构建企业信用制度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隐患;应对措施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益,发展了绝对贸易理论。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贸易的作用以及带来的隐患
(1)比较优势对我国贸易的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各国遵循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来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和资源,我国的比较劣势则在于资本和技术。所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这种出口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进步,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由2001年的第6位跃居到2010年出口的世界首位,占全球份额10.4%,进口也位居世界第二,据此成为对世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及影响的国家。
(2)比较优势给我国贸易带来的隐患
上述贸易结构提升了我国贸易位次和出口地位,但同时这种以低廉劳动力为优势进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导致虽然我国出口规模在扩大,但收入却增长缓慢,这种贸易出口方式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隐患。
首先,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及引进,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依然没有改变,出口品仍然多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成为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代名词。
其次,作为贸易大国,我国这种出口模式会导致我国总体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与收入弹性都比较低,我国经济规模又比较大,随着我国商品不断涌入,这类产品的供给持续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若市场容量一定,价格必定下降,进而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再次,除了我国生产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企业生产这种产品,这样就会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我国连续多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使我国对外贸易在扩张同时也变成最大的贸易争端困扰国,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
最后,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短,因此商品附加值低。(1)我国加工贸易目前仍处于简单加工或组装阶段,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极短,生产能力集中在下游产业,过度依赖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将会失去发展后劲。(2)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极低,大量利润外流。在整个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承担的往往只是对零件或原辅料的初步加工、组装等环节,导致产品附加值无法提高。
所以,我国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却也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目前我国国内工资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持续下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劳动力优势在不断消逝,仍依赖传统的比较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中国经济无疑将陷入危机。
三、面对隐患,中国国际贸易要如何应对
我国“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由低谷逐渐走出,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困难和风险。我国加入WTO的10年约定到期,我国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开放度增大带来的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带来了众多弊端,针对这些弊端,中国必须采取恰当措施。
(一)将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走市场化改革之路,促进市场机构转型
比较优势认为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对外贸易倾向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出口导向与国内经济联系较少,对促进国内经济作用有限。这种方式是一种粗放式增长形式,不能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因而,基于劳动力与丰富资源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实现对外贸易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契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加快企业改制和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扩大出口的基础上,加快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含量,占领对外贸易竞争制高点。
(二)政府与企业完善应对机制,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1)政府方面,首先应该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引用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调查,提出异议,澄清问题,敦促相关国家修正该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最终取消对我国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措施。其次,建立完善的反倾销应诉机制,加强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最后,强化规范对出口竞争秩序,设置有效地出口经营管理机制,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有效措施。
(2)企业方面,首先应该调整经营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其次,应优化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出口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以及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最后,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该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化被动为主动。
(三)提高加工贸易零件及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延长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
根据利润最大化目标原理,加工贸易企业应增加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需要做以下调整。首先,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我国的上游产业发展一直滞后,而国家的优惠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倾斜的。因此要改变对中间投入品的现行政策。其次,政府应该给予资金支持。为使本国企业的材料和零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等方面达到加工贸易出口要求,国家应该提供资金推动国内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并鼓励形成民间“风险融资”机制。再次,倡导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企业在本国采购。一方面,因为国内来料加工企业的多数产品将出口国外,对其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属于间接出口,所以可对这部分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减少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成本,从而激励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另一方面,对进料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征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艺洁,刘佳,付心刚.《我国在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中的理性选择》.《商场现代化》.2006(5)
一、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整体战略是基于劳动力资源优势上比较优势战略。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我国 GDP的持续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峻的挑战,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日渐消退,这使得我国出口商品中低端、低价值的产业难以为继,出口产品结构的挑战迫在眉睫。但这不代表劳动力已经不是我国优势所在。本文目的在于对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即劳动力依旧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二、传统贸易战略在中国的应用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各自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我们国家由于劳动力充足而资本匮乏,决定了我国应该发展本国优势资源,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从出口贸易商品的结构来看,商品一般可以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属于工业制成品。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即工业制成品。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初级产品比例占到超过5成,其中资源密集型的石油占据了很大的出口比重;而工业制成品也占到接近50%,其中主要包括纺织、织物等制成品,但是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仅仅利用了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开发劳动力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只占了工业制成品的 21.8%,而到了2011年,这一比例则达到了56.54%。从这种数据上的变化来讲,我国已经摆脱了依附于资源优势的贸易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成为主导。
可以看出,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变化,从起初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工业制成品占据主导。这就能够体现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实践运用。
三、传统贸易战略的局限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基于劳动力资源占据优势的比较优势理论,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7.5亿美元,而2011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8983.81亿美元,于此同时出口贸易排名也跃居世界第一。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现阶段我国出口贸易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受到挑战。我国优势资源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开始丧失优势,劳动力价格上涨明显,劳动力红利时代正逐渐逝去。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加薪潮,一次是企业自发的加薪趋势,第二次则是以广东南海本田零配件厂罢工事件和富士康的跳楼事件等劳动集体行动事件为导火索引发的家薪酬。这段时间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类型的企业给予了巨大的冲击。2012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了3.7%,降为1117.2亿美元。我国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我国的外贸出口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当更多的生产并且出口其资源禀赋更为丰富的产品。而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和效益都在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为继。我国实行传统贸易战略的局限性表现在:
(1)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技文化水平有限,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但工资增长了,致使单位产品成本上升。
(2)随着各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上高科技产品的涌现,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价格水平呈下滑趋势。
(3)我国将进入一个老龄化非常严重的时期,有效劳动力的降低,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下降,也会使劳动成本依赖型产业发展受阻。
四、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战略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巨大突破,对外出口贸易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以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日渐削弱,出口贸易结构亟需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依旧存在的劳动力具有优势的现状。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
贸易带来的不仅是资源上的优化,还通过技术外溢带来贸易部门的制度创新,优化了要素禀赋向更高级的发展。当前,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仍然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我国仍属于一个资本相对匮乏的国家。目前,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要优势。因此,我国决不能一味的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忽略当前的贸易结构。反而应当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其竞争力。
(二)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在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我国所具备的的世界加工厂的优势正日益虚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更快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对外竞争力。
(三)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创新。
竞争优势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理论前提,考虑怎样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从而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利益。因此竞争优势更适合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现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应当适时的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知道指导转为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外贸快速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浪费、环境严重破坏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十年来,随着全球资源配置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及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对贸易的影响引起了经济学者的充分关注,有学者提出环境对贸易影响的“污染避难所假说”。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标准都显著地低于发达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污染类”产品生产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将导致发达国家的一些污染产业或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污染类产业的避难所,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有两个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充分关注:一是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贸易大国;二是中国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本文要讨论的即是:中国是否因为贸易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避难所?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是否还具有比较优势?
二、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对于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区分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估计产品的污染密度,即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第二种是采用“污染治理和控制支出”(PACE),这种方法是通过计算生产者的污染成本大小来确定污染密集型行业,单位产出PACE高的行业则为污染密集型行业。Low(1992)计算了美国各行业的相对治污成本,根据这一计算结果,Busse(2004)对污染行业进行了划分, 即 PACE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高于18%的行业最终确定为污染行业,包括: 纸和纸浆行业、工业化学行业、钢铁行业、非金属矿产业、非铁金属行业。本文使用Busse(2004)对污染行业的分类标准,采用两个指标计算了我国16种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指数。
一种是贸易竞争指数(TC),它表示一国某类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 以及净进口和净出口的相对规模, 以此来判断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TC = (Xit-Mit ) /( Xit+Mit)
上式中Xit、Mit 分别代表第i类产品t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 取值范围介于-1(表示该类产品只有进口没出口)和+1(表示该类产品只有出口没进口)之间。当TC>0时, 表示一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是该类产品的净出口国,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TC
一种是Balassa(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计算公式,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一般认为,当RCA≥2.5时,说明该国在i产业上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当1≤RCA≤2.5时,说明该国在i产业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0.5≤RCA≤1时,说明该国在i产业上国际竞争力不明显;当RCA
RCA=(Xi/∑X) /(Xiw /∑Xw)
式中Xi表示一国i产品出口贸易值,∑X表示一国出口贸易总值;Xiw 表示世界i产品出口贸易值;∑Xw表示世界出口贸易总值。
如果“污染天堂假说”成立,作为一个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贸易大国,中国应该拥有污染类产业的比较优势。而通过采用两个指标对我国16个污染程度最高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发现,产业污染强度的高低与其国际竞争力并未呈现对应关系。从表中可以发现,中国这些高污染产业的贸易比较优势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有减弱的趋势。
从总体来看,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不利方面:
(一)环境成本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构成一定威胁
从生产角度看,环境规制的实施会影响到厂商的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环境规制政策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该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如排污收费制度实行以后,企业将支付一笔排污费,企业生产成本将会提高。生产成本提高使得企业要想获得原有利润就必须提高产品价格,对我国主要竞争力表现在产品价格上的企业而言,其结果是排污收费制度的实行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下降最终会导致产业竞争力的降低。
(二)发达国家运用“绿色壁垒”对我国进行贸易限制的机会增多
对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我国实行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其实质相当于政府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以致于未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中,当这些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目标市场国时,就会被进口国以“生态倾销”或“绿色补贴”为由,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等。
(三)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形式或技术转让形式实现其污染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增大
由于发达国家实施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限制或淘汰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这些国家或地区以投资或技术转让的方式向中国大规模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的环境问题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与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哈萨克斯坦 苏丹
Abstract : The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 current petroleum engineering.
1.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石油工程市场现状 1.1风险性较高
从国际能源格局来看,石油工程项目一般集中在多油气资源地区,这些地方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很容易导致政局动荡。如苏丹从1958-1989年的30年间,发生了8次大的动乱,目前才基本比较稳定。
1.2市场机制不健全
国际石油工程市场缺乏完善的竞争机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设定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等壁垒,保护本国的石油工程施工企业,中国目前很难打入这种市场;而中国能够进入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纠纷过多,投资风险较大,给中国石油工程的对外贸易造成极大阻碍。
1.3市场垄断严重
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工程公司借助管理和技术优势,经过兼并合作,形成规模经营的实力,占据国际石油工程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中国石油工程基于技术等方面的弱势,很难同这种格局抗衡,因此,中国石油工程好不容易抢到手的都是大的垄断企业嫌棘手的“硬骨头”,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且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
1.4中国石油工程技术薄弱
目前,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经过整合,形成一些规模作业集团,它们拥有顶尖的技术,借助技术优势有意垄断技术市场,向其它工程公司兜售过时的技术,给技术薄弱的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提升带来很大难度。
2.当前我国石油工程面临的困境
2.1技术提升举步维艰
从表1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的勘探成本和采油成本较高,预示着我国石油勘探的技术在国际具有明显的弱势,竞争能力极差。我国目前的石油相关技术有待提高和整合,以便能够利用技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算。
2.2在海外的发展明显不足
以中石化在我国石油行业的第一大地位,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尚存在很大差距,更何况实力雄厚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从表2可以看出,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虽然实力不如中石化,但是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却彰显优势,值得我国石油工程公司研究和借鉴。
表1 国际主要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成本
与采油成本(美元/bbl)一览表①
表2 中石化跨国生产能力比较
2.3投资风险较高
以苏丹为例,中国从1996年进驻苏丹,截止目前已经在苏丹投资近70亿美元。然而,苏丹从1956年建国至今,分别发生 1958 年 、 1969 年 、 1971 年、 1975 年 、 1976 年 、 1978 年、1985 年和 1989 年八次军人,有四次成功夺权。政局的动荡使我国的投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2005年苏丹南北获得和解,双方一致决定在2011年决定是建立北方领导的统一国家,还是南方独立,这就意味着我国在苏丹的石油利益存在着一定变数,对我国的投资预示着极高的风险。同时,中国工人在苏丹的人身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据新闻报道中国在2004年由2名中国石油工人遭绑架脱险;2008年由9人遭绑架5人死亡,者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工程在苏丹的稳定发展。
2.4遭利益博弈者的排挤
表3 哈萨克斯坦石油工程的博弈者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由于哈采取与俄罗斯截然不同的投资政策,使得各方利益博弈者都想在哈萨克斯坦争取到需要的利益。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石油工程在哈的发展,一度采取强势控制了哈萨克斯坦油气工业的6个大项目,试图把中国排挤出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工程建设。中国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与哈方达成协议,获得修建阿塔苏—阿拉山口的输油管道权力。但哈萨克斯坦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并且还受到美日等的阻扰,与哈的进一步合作仍然阻碍颇多。
3.我国石油工程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
我国虽然在世界石油工程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但是有挑战就有机遇,我国石油工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外贸易:
3.1借助我国在苏丹的发展,扩大在非洲的对外贸易
我国从1996年进驻苏丹作业,在苏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足以应付非洲的地质条件和气候,应该借势发展同非洲其他产油国的合作,把苏丹经验推而广之。
3.2中国石油公司的强强合作
我国石油公司应该加强合作,集中技术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以便能够共同提升工程技术,通过合作,增强竞争实力,走中国石油工程的规模经营之道,为我国石油工程的对外贸易的协作发展提供基础。
3.3发挥我国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
我国石油工程公司经过多年的国外实践,已经培养部分专业人才,但是与国外同等技术水平的人工成本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不仅能够满足技术需要,还具有相应的低成本优势,我国可以借助该优势拓展对外贸易。
3.4提升技术含量
目前,中国石油工程主要凭借成本优势和经验参与竞争,一旦丧失人力资本低廉的优势,中国工程公司将失去市场竞争机会,为了加强我国石油工程的竞争能力,我国应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相应的技术含量,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机会。
结论
总之,由于石油属于战略能源,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等联系紧密,这就决定了石油工程的博弈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我国石油工程的对外贸易应该研究国际市场的变化,面对挑战,创造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才能够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并且不断在挑战中发展。
注释
①表格数据引自2007年中国慧聪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
[1]杨嵘.中国石油产业市场行为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非洲石油大国:利比亚技术出口:未来商机无限[J].中国对外贸易.2010(4).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广西沿海沿边;经验借鉴;启示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已进入迅猛发展时期,它们名称各异,却都在本国发挥着促进区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增加政府收入等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中国政府曾明确提出“在开放区域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促进区域发展开放”战略要求。在战略驱动的策略下,近几年来,建立以沿海经济带、腹地经济区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正在积极地探索中。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许多省区都开始加入到申请自贸园区的队伍中来,其中广西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条件,又是东盟合作的重要窗口,应当借鉴国内外探索自贸园区的成功经验,同时注意联系广西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自贸园区。
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自由贸易园区萌芽于古希腊时期,那时,腓尼基人将泰尔、迦太基两个口岸独立出来,外来货船到达独立区域会受到贸易保护,减缓外来障碍和盲目监管,自此,自由贸易港区雏形构建出来。1288年,法国规划出特定范围在南部的马赛港的部分区域,免税政策下允许外来货物在进出。1367年,德意志北部联合多个自由市区,成立了自由贸易联盟,称为“汉萨同盟”。1547年,意大利创建了全球首个正式定名的自由港区即雷格亨自由港区。此后,西欧各国逐渐发展了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
(二)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殖民地的附属国要求独立。因此,有必要促进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探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指定区域筹划未来发展的道路,并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和技术。因此,“出口加工区”以一种新的自由贸易园区的形式和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1966年,在台湾省高雄市建立了出口加工区,是世界上最早,最正规的“出口加工区”名为保税区。
(三)繁荣阶段
1960年以后,自由贸易区开始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处在贸易、生产、资本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速度也得到提升,多样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在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进程中。目前,全球将近半数的自由贸易园区同时具备进出转口贸易、储存、生产制造、商品展示、金融等诸多功能,其他特色的功能也都在都在完善中,园区抵抗风险的能力和运行效率也得到提高。自由贸易园区为全球产业转移搭建了一个关键的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出口加工区为首要形式的自由贸易园区深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因此园区快速繁荣发展起来。
二、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分布概况和典型模式
(一)自由贸易园区分布概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业自由化的发展,自贸园区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据统计,自贸园区已建成的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达到1200多个。
(二)自由贸易园区典型模式
1. 物流集散模式――欧洲的自由贸易园区
自由贸易园区的起源地在欧洲,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和优越的航运使其得以建立的关键,很多西欧国家都将自由港设立在沿海的港口城市,园区定位为商业枢纽。保税区的物流配送模式在欧洲为大进大出:比如,自由港港口基础设施完备,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货物到达所在国的任何城市只需不到一天,辐射整个欧盟只需两天。如鹿特丹港运用的发达的物流集散体系,建立起一个运输网连接四面八方。
2. 出口加工模式――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贸易区物流配送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蓬勃发展,但受到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局限,以从事出口加工为主,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和运输服务为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的主要形式。多数国家建立此类模式的自贸园区,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例如,马来西亚、摩洛哥和墨西哥出口加工区。
3. 综合性模式――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
主要是在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是这样的模式,他们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刚好处于初期阶段。此类园区可供居民居住、日常生活和娱乐,而居住在该园的居民可享受免税进口的消费品。自由贸易园区通过协助各国开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l挥了“中介”的作用。其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呈现国际化的特征。这种类型的自贸园区以中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
4. 商贸结合模式――美国、阿联酋的自由贸易园区
世界上自由贸易园区最多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是美国。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美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利用广阔的经济腹地,积累了强大的商业基础设立自贸园区。该自贸园区,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并具有简单的加工业务和设备制造业务。美国的自贸园区统称为“对外贸易区”,如纽约布鲁克林对外贸易区,其中阿联酋迪拜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这也是商贸结合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国内外自由贸易园的成功经验总结
(一)欧洲自由贸易园区
欧洲是自由贸易园区的最早诞生地,拥有港口城市和优越的航运条件,枢纽自由贸易园区具有传统物流配送和高效综合服务的特点。以荷兰鹿特丹港和爱尔兰香农代表其成功之处在于:
1. 明确园区的专责机构和职责。鹿特丹港设立了一个有效的机构,例如,荷兰国际分配委员会(HIDC)旨在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荷兰设立国际物流中心。相对而言,由政府控制的区域开发公司是香农自贸园区的主要特色,其功能是协调各个行业,制定园区总体规划。
2. 园区内有优惠的政策和便捷的服务。灵活保税仓储、运输和加工的电子化管理系统,为鹿特丹港自贸园区和香农自贸园区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只需一次性提供与海关相关的信息,协助办理相关手续,便可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低税率、税收抵免、免税、防止双重征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为园区企业发展和吸收外来投资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注重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培养。香农自由贸易园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依附其空港中转作用,并通过高新技术带动信息通讯技术业成为爱尔兰的重点产业之一。鹿特丹史基辅机场运作团队,它的理念是基于城市而不仅仅是机场,这使得前往园区工作的人感到幸福和满足,这也成为国际企业纷纷选择鹿特丹作为转口港的重要因素。
(二)美国自由贸易园区
世界上自贸园区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自贸园区在美国被称为”对外贸易区”。在美国自贸园区多采用企业管理的模式,它的成功之处体现在管理模式、监管政策和产业促进方面。
1. 园区内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是公营企业或私营非营利性企业。一种由对外贸易区委员会(FTZB)授权企业可以申请资金建立一个园区,按照相关法律管理企业,并向对外贸易区委员会上交年度报告。
2. 实行“境内关外”的监管政策。 例如,实施关税减免和出口退税程序,即在园区内进口货物,免征部分地方税、出口退税等相关手续。同时,直接通关与入园手续减免等便捷化的服务。
3. 园区对主导产业的具有促进作用。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和能源巨头,在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巩固本地企业和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均拥有自己的对外贸易区。
(三)亚太自由贸易园区
亚太地区最典型的是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综合自由贸易园区。比如中国香港在自由贸易园区建设上主要体现在政策经验和制度安排上。
1. 自由贸易制度。即不设立约束和关税壁垒的进出口贸易,其办理海关手续十分简单,其物流运输也相对通畅。
2. 企业自由进入及自由经营制度。在许多经济领域能否经营由投资者自己来衡量决策,部分公共事业由特区政府直接经营。对于新开办企业要求极为简单,只需要征收公司所得税 16%。不管是来源于本地还是海外的资金,无论其资产所有形式如何,均可享受“平等居民待遇”。
3. 自由外汇制度。在香港各种形式的外汇都可自由出入,任何货币都可以自由交易或汇兑。
4. 自由出入境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86个外国政府签署了免签证协议.。
四、对广西建设自由贸园区的启示
对于广西沿海沿边城市而言,国外众多自由港区成功经验以及国内上海先行试验区都为其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版。广西应该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以沿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载体,以通道经济为基础,调整税收结构,实现与国际税收政策接轨的税收体系,统筹整合园区资源,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园区。
(一)发挥通道经济优势,拓展相关产业集群
自贸园区应立足沿海沿边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沿边临海生态保护并重,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扶持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发展,打造高端加工贸易、旅游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注重功能拓展和相互融合。大力发展金融业、保险、商贸、中介等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同时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和高端人才计划,用科技和人才武装产业集群,实现沿边临海产业规模化和可持续新发展。
(二)完善园区规章制度,创新监管机制
根据便捷、简化、灵活原则,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简政放权,规范管理、贸易等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新设计管理和组织模式。在管理中,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实现社会化监督、社会化绩效评估、管理制度清单化和透明化,保证市场竞争公平性,更大程度激活自贸区发展积极性。
(三)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统筹协调园区各部门关系
我们借鉴自由贸易园区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在立法约束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机构协助国家协调和管理,负责各个地方的自贸园区事务。对于自由贸易园区数量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给予地方政府直接监管。广西应在沿边自贸区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各园区按照功能和职责,灵活管理。在自贸园区内实现服务“一次申报,全区共享”原则,尽最大可能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便捷性。
(四)是扩大园区开放范围,提升园区影响力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在各类优惠政策和开放措施写入园区的制度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从而提升园区影响力。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即实施关税减免和豁免优惠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标准下;财政优惠,即通过资本自由流动,提供和放宽进出口补贴等措施;此外,还应包括开放国内外市场和租赁土地以加速资本贬值的政策。
(五)调整税收结构,合理控制税收优惠条件
广西自由贸易园区在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可以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为了保证园区内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税收激励的多样化,以便为投资和贸易合作活动等不同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同时此政策也对园区内企业的培训、研发等各项支出采取一定的补助政策,促使园区能够更好地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鹏.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内涵和发展模式探索[J].国际贸易,2013(07).
[2]宾建成.积极借鉴亚洲主要自由贸易园区经验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又快又好发展[J].国际贸易,2014(08).
[3]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J].税务研究,2005(08).
[4]崔迪.从欧美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看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研究[J].江K商论,2013(06).
[5]祁欣,孟文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及对比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08).
[6]李静秋.关于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4(02).
[7]胡剑波.巴西综合型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5(02).
[8]李泊溪等.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的构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9]张娟.关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若干问题研究[J].国际市场,2013(04).
[10]沈家文,刘中伟.自由贸易园区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化,2014(05).
[11]武俊奎.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战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9).
[12]陈章喜.世界自贸园区模式比较与横琴自贸园区的定位[J].珠港澳研究,2015(03).
[13]程晓宏,陈章喜.关于设立内地与港澳自由贸易区的构想[J].东南亚纵横,2004(01).
[14]李敏.新兴工业化国家自由贸易园区的比较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外经济贸易;比较优势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资源消耗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同时相关生态压力也不断的增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众多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生活实践率先在发达国家兴起,作为一种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逐步完善以及进一步深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能看得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所取得的成绩,循环经济下我国坚持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来合理和珍惜利用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每一份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而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随着国际化贸易在业务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我国在赢得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产生危机感,因此我国应采用比较的优势来赢得国际市场的份额,在国内发展我国循环经济,并为国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协同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应的我国出口行业已经面临的高壁垒也在日益增大,由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率先提出循环经济这个概念,因此许多发达国家以此为由来设置众多的相关标准来限制和制约我国产品或者服务的出口,并相应的对我国出口产品或者服务所使用的配套原材料、包装产品以及相应的生产过程来实施众多的限制,来打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缩小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来考虑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关生产过程,因此也就对我国的产品或者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包装物品必须是绿色的,所谓绿色的也就是利于回收的,节约资源并且可以减少废除产生的,并且在大自然环境中有利于自然分解,不会对土地、水及空气产生长久的污染。如今我国正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拟定包装材料回收率应达到40%;而同为亚洲的日本对回收率的规定为50%到60%,并且依据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回收率;而欧盟对包装品的回收提出了高达80%的回收率,远远高于我国所制定的标准这对我国出口包装产品的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出口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分析
1.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我国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比来看,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的是最大的,并且由于历史背景原因,大量的华人留在了美国这就为我国出口产品迅速占有美国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有关资料得知,我国出口产品占美国市场的7%,韩国占3%,其他各国所占的比例就更加小了。从另一方面也发映出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已经摆脱了只会复制粘贴的模式,我国众多引入的技术或者理论理念都结合了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进和优化。
2.我国出口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中国和日本是非常重要的贸易火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出口日本的产品,所占其市场份额比美国的份额还要多,达到了13%,韩国产品在日本所占的份额同样也比在美国所占的份额大,由于同处于亚洲,日本又是亚洲发达国家,但又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岛国,好多生产原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与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我国地大物博同时经济在飞速的发展,日本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我国的贸易往来,因此我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增长速率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也是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唯一一个不断增长的国家。
3.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由于获取每个国家的数据有些现实性的困难,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欧盟市场仅包括12个国家,通过这12个国家与我国贸易往来的频繁度以及贸易额来观察和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根据现实发生的具体情况,由于英国脱离欧盟,因此此次讨论也就不包括英国,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及其众多的竞争对手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都是很低的,且远远低于我国出口产品在其他发达国家的所占比例,这是一个共性,这也与欧盟的性质有关,但在这其中,我国的出口欧盟市场的总额在总体上仍然是竞争对手最高的,这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有关。
综上所述,在比较优势的比较中可分析发现,循环经济下我国出口的产品在美国和日本所占的份额比较大,在欧盟所占比例则很小。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较,我国在这三个市场中的比较优势都处于大幅度领先地位,这种领先优势在日本市场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美国市场据后,欧盟最小。
四、总结
本文总结了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内外实践的众多先进理念,认识到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来渐进的发展循环经济,不能急功近利。目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我国将会长期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仍需要努力发展,在此阶段应选择在不同层次上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探讨的基础上,来对比较优势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并结合我国与美国、日本及欧盟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的对比上,来进了行比较优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江林.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程博琦.人力资本要素对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刘建江,张显春.论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A].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5:10.
关键词:粉色贸易壁垒 石油化工产品 外贸 影响
一、粉色贸易壁垒释义
所谓粉色贸易壁垒,是1997年美国国际标准化组织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提出的社会责任标准,即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也被称为SA8000它是全球第一个可以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标准并且可以适用于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和企业。其中所规定的企业或组织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或者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同时还应承担其对环境、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其实、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及管理体系等。该表中重点推广使用的领域主要是零售业和跨国公司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虽然SA8000还没有转化成为ISO国际标准但是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就其内容而言,它只设计到公司雇佣人员的人身权利及其健康、安全、机会平等等同核心要素有关的初始审核,但随着贸易时间的发展会对其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最终它会成为涵盖道德、社会以及环境在内的一个标准。
SA8000对于企业的认证程序,首先申请认证的公司应该出具能够证明公司或者其工厂的主体形式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依据标准的规定完成对公司或者工程的自测,然后提交申请,该申请评估包括评估预测和评估小组的实地考察评估确定申请者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当评估小组认为申请者符合标准时向其颁发SA8000证书。
二、粉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经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而我国的优势产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便是SA8000重点推广适用的领域。该种新型贸易壁垒的出现,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存在的劳动安全事故及工资拖欠问题严重损害我国企业的形象。对于一些企业中存在的员工无法按时领到工资、劳动时间过长、劳动者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等现象多发,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安全事故等都有损我国企业在国际中的形象,从而对我国企业参与SA8000申请认证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这种新型的贸易壁垒会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SA8000以保护人权的名义,对申请认真的企业进行谨慎的评估。一些国家认为我国企业中劳动者工作时间较长,劳动收入较低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国情的差异会带来一定的贸易摩擦,从而不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
再次,就认证而言,企业不进行SA8000的认证将面临失去部分国际市场的危险。欧美一些国家对不符合SA8000的产品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而这些地区又是我国出口企业的主要市场。就标准要求的环境、劳动力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的企业能够达到其要求的数量较少,企业认证通过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能源消耗性企业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而这两者与标准中规定的环境责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为出口企业市场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最后,带来生产经营和管理结构的调整及与之相应的成本的增加。为了保证市场的维护和实现,企业便要依据SA8000的规定对现行的生产工艺、劳动者的工资、工时和福利等尽享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认证申请和评估的通过,这个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现行的生产经营结构,降低生产量的同时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支出,而这都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
三、粉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外贸的影响
具体到粉色贸易壁垒带给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外贸的影响而言,会对其出口产生直接的影响。就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而言,其属于能源消耗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企业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于环境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关注不足,而这恰恰是SA8000关注的重点。具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符合SA8000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废气废水,它们的排放带来的是环境的污染与人类健康的损害,因此其生产过程便无法满足企业所承担的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为了达到该标准的要求,企业便要采取效应的措施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自觉承担其环境保护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产结构的调整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必然受到一定的阻碍。
其次,粉色贸易壁垒限制了石油化工产品的某些出口方向。欧美国家对于SA8000的严格执行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的禁止入市的规定使我国石油化工对外出口企业面临着一定的发展风险,可能会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和库存成本的增加。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企业便要经过申请认证程序,为了认证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一调整导致企业多种成本的提升,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无法实现该种转变则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再次,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石油化工产品由于其生产原材料及生产制作工艺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安全生产的隐患和对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另外,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等都使得企业在认证申请中受挫。商品输入国从本国劳动力价格视角出发来衡量我国的劳动者工资工时标准时,便会存在不准确等现象。
最后,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该种贸易壁垒促使企业在压力中探寻新的发展机会。石油化工企业为了保证其出口贸易的顺利实现便会依据SA8000的标准进行自身的整改,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推动企业不断完善生产过程中污染的治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以及新的国际市场的开发等。当该种标准过于严苛致使我国石油化工类企业无法通过其认证申请时或者产品的生产符合标准要求时,便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粉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的外贸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从SA8000制定的初衷而言,对于环境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维护等方面讲都是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这一标准在我国使用能够使企业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环境污染,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则有效的减少劳动者工资拖欠等现象的发生,形成一种健康有序的劳动用工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来审视我国出口企业及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和在该标准执行时外贸活动的竞争力。
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当粉色贸易壁垒出现时,企业便要支付更多的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环境、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来实现资格认真,并且在国际出口贸易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徐立青.了解粉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外贸[J].化工技术经济,2005(23)
[2]吴莉.突破"粉色"贸易壁垒[J].中国海关,2004(4)
[3]凌守兴.浅析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应对国外的"粉色"贸易壁垒[J].商场现代化,2005(5)
关键词:有效汇率;对外贸易;贸易结构;协整;汇率弹性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16-06
在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最初的两三年里,与人民币汇率话题联系最紧密的,便是失衡的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和随之日益激增的外汇储备。出于对人民币升值将给外贸企业带来冲击的担忧,人民币汇率的年度升值幅度始终徘徊在5%左右。而日益变化的经济环境又为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话题,一方面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一路攀升的CPI月度增速,使得通货膨胀这一区别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指标又成为另一伴生不断加速升值的人民币问题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美元的急速贬值也要求逐步淡化仅考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概念,利用能够整体衡量人民币全球地位的有效汇率来对汇率问题进行剖析。
在汇率制度改革步入三周年的时候,笔者尝试对股改后高通胀情况下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的贸易收支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了与汇率制度改革之初不尽相同的结论。
一、研究背景
近三十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对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经验数据对于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一致结果。
从国际学者来看,Miles(1979)等人采用简化式模型,使用似无关回归和合并回归方法研究了14个国家货币贬值和贸易收支之间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贬值只引起组合资产中货币和债券比例发生改变,而不会引起组合价值大小发生变化,并不能改善贸易收支。[1]Marwah和Klein(1996)利用美国1977至1992年的贸易收支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前几个季度存在J曲线效应,一段时间后贬值反而会恶化贸易收支。[2]而持相反观点的有:Wei(1999)基于1986-1996年月度数据使用协整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的贸易收支并不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但短期贬值对贸易平衡有显著影响。[3]Wilson(2000)基于1970-1996年度数据对韩国、美国和日本之间多边贸易进行研究,发现实际汇率对韩美和韩日之间的贸易收支没有显著的影响。[4]但是,Bahmani-Oskooee(2001)又采用EG两步法研究了中东国家真实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证明实际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5]Brahmasrene & Jiranyaku(2002)研究泰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关系,结果发现实际汇率是贸易收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6]从以上文献的结论来看: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不确定的,J曲线的滞后效应也不一定总是存在,一国的贸易收支并不一定能够通过汇率的变动得以改善。
国内学者借鉴了上述国际收支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的贸易收支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探讨。戴祖祥(1997)等人利用国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从而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利于贸易收支改善,人民币升值则会恶化贸易收支。[7]谢建国和陈漓高(2002)基于1978-2000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研究整体贸易收支得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改善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并进而提出改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最根本的手段,即短期控制国内需求,长期增加国内供给。然而,该文没有分析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作用可能存在滞后效应的状况。[8]李海菠(2003)使用1973-2001年度数据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实际汇率变动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对外贸易状况。[9]任兆璋(2004)等对中美、日美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差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日元升值并未改善日美之间的贸易差额,调整人民币汇率也不是改善中美贸易收支的有效政策工具。[10]沈国兵(2005)又基于1998-2003年月度数据对中美之间贸易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认为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浮动并不能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11]综上所述,尽管理论上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经济变量的选择以及所选用的样本区间的不同,具体到不同国别的实证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对于同一国家,也可以得出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可能明显也可能不明显的结论。
为了更好地揭示汇率制度改革之后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可能的内在关系,本文参照国外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采用最新的月度数据并利用协整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审视,同时根据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分析了是否存在J曲线效应,为汇率对贸易收支的短期作用提供了信息。
二、从经济指标看有效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有效汇率与对外贸易量
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而且调整的幅度主要考虑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因此,为了准确把握人民币的调整方向和综合波动情况,由于实际有效汇率(REER)是对本国和其贸易伙伴国及贸易竞争对手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一种加权平均,它能够清晰地反映一国货币的总体价值,本文选择BI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探讨它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表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顺差
数据来源:BIS网站和商务部网站。
分析表1可以看出,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量的影响是存在的。200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有效汇率相较于第一季度均是贬值,而出口量明显上升;而2007年第一季度相较于2006年四个季度均有所升值,相应的出口额有所下降。也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出口额变动同向的情形,学术界对此原因的研究不在少数,考虑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有效汇率的时滞效应开始显现,滞后周期比较长等因素所致。
图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顺差图
(二)有效汇率和对外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的广义定义是指进出口商品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经济联系,它包括进出口商品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进出口贸易商品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商品结构。贸易结构的狭义定义是指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是在一段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商品结构的特征则是以出口初级品为主,进口工业成品为主。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贸易结构。
国际通行的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分类是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进出口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十项。1980年以后,我国开始按现行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行统计划分为10类,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I),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SITC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S),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6),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SITC5),未分类的其他商品(SITCg),其中SITC0一SITC4属于初级产品,SITC5―SITC9属于工业制产品。[12]
在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升值的过程中,也不乏有贸易顺差增大的情况出现,作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价格的汇率,它的变动事实上形成了对贸易竞争力的不同影响,伴随贸易结构的某种程度上的变动。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至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推动贸易结构的升级。
表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的关系
数据来源: BIS网站和商务部网站。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人民币汇率的趋势性升值过程中,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量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相应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量所占总量比例则保持下降。相应的,在人民币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的阶段时,贸易出口的结构发生了反向的变化,工业制品出口贸易比重呈现不断走低态势,而初级产品的比重有所增加。但究竟是有效汇率的变动是否推动了贸易结构的转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三、理论模型设计
(一)几个合理假定
假定1:国内进口需求是商品进出口价格和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函数,即需求方程为:
(1)
其中P、P*分别表示国内外商品的价格指数,Y表示国内收入水平。显然,需求随着收入上升而增加;进口价格越低,或者国内商品价格越高,进口需求越大,即:
假定2:国内的出口(Xd)即为国外的进口(M*),国外的出口(X*)即为国内的进口(Md),即X*=Md,Xd=M*。
假定3:国外出口商品的以外币表示的价格PX*与国外商品价格指数P*之间保持相对稳定。
(二)模型推导
以RP*表示外国出口商品对国内生产商品的相对价格,则方程(1)可表示为Md=Md(RP*,Y)。以e表示按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PX*表示国外出口商品的以外币表示的价格,E表示实际汇率,则有
,则:
(2)
以Y*表示国外的实际收入水平,同理可得国外进口商品的需求方程:
(3)
定义本国贸易余额的衡量指标为T=lnXd-lnMd,那么:
(4)
由假定3得知, 与 均为一个常数,故上述T的函数表达式(4)只与E、Y、Y*有关,记为T=T(E,Y,Y*),则有:
(5)
其中, 为初级产品出口占比; 为初级产品进口占比; 为贸易结构衡量指标 。整理后得出模型如下:
(6)
其中, 。
四、实证分析
下文将根据理论模型的分析,通过采用(6)式进行实证研究来初步探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数据的选取
以2002年数据为基值,本文采用的数据是2006年、2007年的各经济变量衡量指标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网站和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其中:
(1)贸易结构衡量指标?姿:选用样本期内每一月度相对于基期的中国的初级产品进口占比与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的比值。由于进出口同时受到相同价格的影响,故不需要进行价格调整。
(2)初级产品贸易余额的衡量指标用 表示: 。
(3)实际有效汇率(REER)用E代表:选用BIS测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各月度数据。
(4)国内收入用Y表示: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以2002年为基期的实际国内工业生产总值指数按照贸易权重加权测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各月度数据。
, ,
其中,Y0为2002年我国实际国内工业生产总值月度数据,Gt为各期我国实际国内工业生产总值。
(5)各样本国实际收入用Y*表示:选取以2002年为基期的各样本国的实际国内工业生产总值按贸易权重的以下加权值加权后的指数。
, ,
是2002年各样本国国内工业生产总值,再用 做变量进行拟合, 。
在该样本国的确定过程中,笔者根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网站公布的进出口统计的中国与样本国的贸易数据,利用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贸易权重进行测算。考虑到样本国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选定与我国贸易联系紧密、占贸易权重较大的15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加权的样本。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澳大利亚、欧洲联盟(作为一个整体)、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
下文将运用协整分析对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探讨改善国际收支的途径是否结合贸易特点采取有效的弹性汇率制度,并通过模型回归检验贸易结构与有效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有效汇率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
(二)贸易收支与有效汇率的长期稳定关系
两个变量之间是否长期稳定关系,是通过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我们知道,协整首要判定条件是两个变量同阶单整,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后发现,对外贸易统计指标T一阶单整,而有效汇率的衡量指标也是一阶单整,因此对二者进行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t: (1.284816)(1.286435)
保留其残差序列并检验其平稳性,结果如表3:
表3 ADF检验值与各水平的临界值
ADF Test Statistic -3.226811 1% Critical Value* -3.7667
5% Critical Value -3.0038
10% Critical Value -2.6417
分析表3可知,ADF值-3.226811在1%水平下大于其临界值-3.7667,因此二者不协整,而在5%的水平下小于相应的临界值-3.0038,因此笔者认为,二者在5%的水平下是协整的,长期内关系稳定。
(三)有效汇率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选择对以上(6)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检验。这里假设用τ衡量的国内出口初级产品与国内进口初级产品的比例与汇率不相关。在对各变量进行差分处理,通过平稳后检验之后,对如下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t:(3.63) (1.33) (-2.47) (-0.12) (-2.65)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贸易结构衡量指标与有效汇率成正相关,与国内国外收入均负相关。由于的经济意义是初级产品相对于工业制品的进口占比与出口占比之比值,这个回归结果意味着有效汇率的提高或降低不仅会影响着对外贸易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贸易结构即相应的呈现正向走势,初级产品的出口与进口的比值会相应降低或提高,使得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会相对工业制品来说下降的更快。所以结论显示,有效汇率的波动不仅会使得贸易顺差所致波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贸易结构,
(四)J曲线效应的检验
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认为,贸易收支取决于汇率、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贸易收支与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货币的升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的变动。但是这种影响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即当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汇率升值才可能会引起贸易收支恶化。在实际经济中,由于货币合同、汇率传导以及商品数量调整的相对滞后性,汇率升值在最初可能会改善贸易收支;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贸易收支才会逐渐恶化,即存在J曲线效应。笔者利用数据回归检验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类似的J曲线效应是否存在,分析有效汇率滞后期数。
根据模型(6),用初级产品贸易余额的衡量指标用 表示贸易收支,可以将此式变化为,
(7)
对模型(7)进行回归,从结果分析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各影响变量之间的走向关系,虽然R2值较大,但由于有效汇率的概率也即P值较大,为0.3940,所以在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有效汇率的系数为0的假设成立,也就是说有效汇率对对外贸易的经济影响不是很明显。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有理由假设是否是有效汇率滞后效应开始显现,下面进行回归检验这个假设,并反映出一国货币的有效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是否具有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
逐步选择滞后一期、二期、三期、四期有效汇率来回归以上模型,相应的R2与P值结果见表4:
表4.有效汇率滞后时相应的 和 值
分析比较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从R2还是P值的相应变动来看,我们都有充分理由相信人民币有效汇率
变动对于对外贸易确实存在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且从结果可以看出滞后期约为一个季度,即三个月。重新回归的方程如下:
(8)
t: (0.674) (-1.859) (1.184) (-0.1) (-4.133)
分析该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以初级产品为代表的贸易收支余额衡量指标与国内国外收入呈现负相关,与有效汇率成负相关,与国内收入水平成正向关系。并且,有效汇率的的滞后效应已经显现,其波动对于贸易收支的改善具有3个月的时滞效应,有效汇率的降低会使得贸易收支余额3个月后才其较大作用,并使得贸易收支余额呈反向变动。
五、结果分析
(一)汇率的波动会影响贸易收支状况
汇率变动是否能影响贸易收支,弹性理论认为汇率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吸收分析法则强调本币贬值降低了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国内产量和收入对贸易存在的反馈效应,故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要比完全的弹性分析法小。在弹性理论中,当汇率完全传递时,在本国相对外国没有因为汇率贬值发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不变,外币价格下降,出口市场汇率的变动完全传递给外国消费者;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本币价格上升,进口市场汇率的变动完全传递给本国消费者,进出口商品实际价格变动幅度与汇率变动幅度相同,此时,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汇率贬值才能真正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
通过本文的实证检验,笔者认为即使伴随着2007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胀情况,我国进出口价格弹性仍旧是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从长期的影响来看,两者存在着协整的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贸易顺差的情况。
通过对影响对外贸易收支因素的回归模型的拟合,笔者得到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收支构成了影响,而且J曲线效应显现,滞后期数约为一个季度,即三个月。在滞后三阶的情况下,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为负,而在当期的模型拟合中,参数并不显著。即说明人民币的当期升值对当期贸易收支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人民币当期的变化会对三个月之后的贸易收支产生负向的影响。[13]
(二)汇率波动会影响对外贸易结构
通过对影响对外贸易结构因素的回归模型的拟合,得到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结构构成了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导致进口的初级产品占比与出口的初级产品占比的比例降低,即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量的比例降低,或出口中初级产品的比例增加,而相应的带来工业制品在进口中的比重增加,或者进口的工业制品比例增加。而这种变化无疑对改善我国的贸易结构是不利的。
考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会影响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会调整国内商品的物价,又由于不同商品种类的出口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不同,汇率变动会影响出口商品结构。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升值所导致的资本成本和收入提升将在长期内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重新赋予行业不同的成长速度。
(三)近期贸易顺差的下滑就与有效汇率的波动有关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5月份的实际有效汇率为102.75,表明2008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升值4.05%。而中国海关近日公布,我国5月份的贸易顺差为202.1亿美元,延续了4月的下降趋势,比2007年同期下降9.9%,净减少22.1亿美元。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8.1%,达到1204.9亿美元,进口同比增长40.0%,达到1002.9亿美元。此外,我国1-5月份贸易顺差累计为780.2亿美元,同比下降8.6%;1-5月出口同比增长22.9%,高于1-4月21.5%的增幅;1-5月进口同比增长30.4%,超过1-4月增幅27.9%。而4月份的贸易顺差为166.77亿美元,当月出口同比增长21.8%,为1187.07亿美元,进口同比增长26.3%,为1124.81亿美元。
2008年以来,我国一般贸易进口大幅上涨,从数据上看,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1-5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502亿美元,增长69.4%。同期,进口工业制品3168.3亿美元,增长17.6%。
以上经济情况反映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促进进口,使得2008年以来贸易顺差速度一度放缓,而且影响着贸易结构的改善,初级产品进口步伐相对更快,有效汇率的滞后效应已经显现,与本文结论相同。
六、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边缘,不仅美国对进口商品的实际需求降低,还要考虑到其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减速引起贸易量的减少,同时由于我国自2007年年底以来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加大,出口型企业必要生产资料成本提高以及自去年底以来人民币加速升值产生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等因素,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迅猛扩张势头显著收敛,并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其发展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预计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仍将延续出口放缓、进口增速格局,贸易顺差迅猛扩张势头以及贸易失衡矛盾将得到逆转,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速放缓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参考文献:
[1]Miles,M.A.(1979):“The effects of devaluation on the trade balance and the balance of payment: some new resul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7.
[2]Marwah,K.and Klein.L.R.(1996):“Estimation of J-curves: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9,NO.3,August.
[3]Wei,Weixian: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oreign Trade Balance in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1999,(8).
[4] Wilson,Peter:Exchange Rates and the Trade Bal-ance:Korean Experience 1970 to 1996. 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2).
[5]Mohsen Bahmani-Oskooee(2001):“Nominal and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s of middle eastern countries and their trade performance”,Applied Economics,33.
[6]Brahmasrene, T. and Jiranyaku, K(2002):“Exploring 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rade Balances in Thailand", Managerial Finance, Vol.28, Issue 11.
[7] 戴祖祥.我国汇率收支的弹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7,(7).
[8]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J].世界经济,2002,(9).
[9] 李海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基于1973-200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7).
[10]任兆彰,宁忠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04,(11).
[11] 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6).
[12] 巴曙松,朱元倩,章宇娟.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趋势及其政策涵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8,(5).
为推进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完善国家国际税收征管体制,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8年4月1日起,在天津、上海、江苏、四川、福建、湖南6个地区试点,实行服务贸易对外支付先行税务备案的管理措施。现将有关试点内容通知如下:
一、在试点地区注册的境内机构(以下简称境内机构),到试点地区外汇指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办理等值5万美元以上(不含5万美元)的服务贸易对外支付,应当事先持相关合同复印件到辖内主管国家税务机关进行备案,填报《境内机构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表》(以下简称《备案表》,详见附件)。
境内机构办理等值5万美元以下(含5万美元)的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无需备案。
二、主管国家税务机关根据有关合同复印件确认《备案表》填写无误后,应当现场填写《备案表》中“主管国税机关填写”相关内容,编制《备案表》流水号,并在《备案表》原件及3份复印件上签章。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将《备案表》原件及1份复印件退还境内机构,留存《备案表》复印件2份。
三、境内机构在银行办理等值5万美元以上(不含5万美元)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时,应当提交主管国家税务机关签章的《备案表》原件,用以替代现行规定要求的税务凭证,并根据现行规定提交其他单证。银行在办理有关对外支付手续后,应在《备案表》原件上签章。
四、办理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的境内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地方税务机关履行申报纳税手续,或就税务事项做出说明。
五、同一笔合同需要多次对外支付的,境内机构须在每次付汇前办理税务备案手续,但只需在首次付汇备案时向主管国家税务机关提交合同复印件。
六、非试点地区注册的境内机构在试点地区外汇指定银行办理服务贸易对外支付,以及试点地区注册的境内机构在非试点地区的外汇指定银行办理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根据现行规定办理。七、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地方税务机关之间的备案信息交换制度,按国家税务总局随后制定的有关文件执行。
【关键词】滇中城市群 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 灰色关联度
一、引言
经济学界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持乐观态度,认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是“增长的发动机”,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等。二是持悲观态度,认为以初级原料和产品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将带来诸不利因素如影响资本积累、规模化市场形成等,甚至导致贫困化增长,如劳尔?普雷维什等。三是持中立观点,认为“增长主要是有利的内部条件引起的,外部需求只是起到辅的作用,其重要程度在各国和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而不是“增长的发动机”,如克拉维斯。就主流趋同的观点而言,更多的学者偏向于对外贸易能促进经济增长。产业是经济的支撑,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产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能促进经济增长,即意味着对外贸易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即产业的增量提质。在对外贸易与产业关系问题研究上,通过对2006年以来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有以下特点:(1)研究尺度,研究对外贸易与产业关系时,以国家、省域(包括直辖市)层面,即宏观与中观尺度的研究比较多,如周建华(2010)通过比较中国与印度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特点,认为贸易模式的转型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黄庆波以中国、印度和亚洲“四小龙”为对象,就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实证研究;鲁瑜以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发展进行了研究等等,省域尺度研究比较多,如刘素君就新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问题,韦正委和阙菲菲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广西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进行的实证性研究;(2)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如姜琳,李荣林对我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非常高,但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高;对外贸易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的观点。朱慧新以浙江省 1989―2011年数据对该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进行研究,认为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与对外贸易竞争力存在相互促进且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朱燕围绕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缓解了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结构供需矛盾促进了技术进步最终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3)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如张丝思以“ 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为切入点,论述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及其升级的影响。侯旭围绕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从理论角度研究了对外贸易带动和制约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实证研究主要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回归模型分析等,如刘希宋,邱瑞等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VAR模型分析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综上,不难看出,相对宏观和中观尺度的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小尺度或者说较微观层次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或不多,而以区域性重要城市或城市群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选择了云南省滇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滇中城市群作为中国西南继成渝城市群之后第二大区域性城市群,其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定位,使其在新规划的长江经济带“哑铃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与成渝城市群一道成为大西南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中心,互为犄角之势。研究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对滇中及云南发展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外向度高、竞争力强、市场覆盖面广的产业体系,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二、滇中城市群及对外贸易现状
地处大西南,与多国接壤且与邻国有着历史悠久外贸联系的云南,自对外开放以来,对外贸发展速猛。“十一五”云南对外贸易进入又快又好的发展时期,商品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31.5%,2007年增长40.9%;2008年进出口增长趋于平稳,涨幅为9.3%;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总额下降16.5%;2010年随着经济复苏,进出口增长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云南外贸进出口额连续突破60亿、80亿、100亿美元大关。“十二五”云南省对外贸易额有望继续增长。滇中城市群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行政辖区。滇中城市群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区域中心核心增长极,在云南省对外贸易格局中,其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整个云南省的对外贸易总进出口额中占据着非常大的份额。在“两强一堡”战略, 即“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1]指导下,滇中城市群不仅扩大了与美国、欧盟等的外贸联系,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联系,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滇中城市群自2006年以来,一直占据云南省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具体对外贸易态势如下表、图所示:
表一 云南省和滇中城市群历年对外贸易进出口额 亿美元
三、模型和数据来源
(一)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与等维灰数递补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与等维灰数递补模型是基于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提出灰色系统理论,即研究不确定性系统、系统的系统以及小样本、贫信息问题建模的一种方法,而构建的数据分析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灰度较大的数据是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弥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陷。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就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两者之间关联度越多,说明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即具有优势因素,反之越小,优势因素不明显。等维灰数递补预测模型是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基础上,用建立的已知序列模型预测一个值,并将该值补充在已知序列之后,同时去掉最老的一个数据,构建成新的序列,保持序列等维,依次递补,逐个预测,直到完成预测目标,具体操作见文献。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区间。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经济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2006―2012年,涉及“十一五”、“十二五”部分统计数据。数据指标类型包括滇中城市群及所辖市州的对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亿美元),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和第三产业值(亿元),第一产业内农、林、牧、渔业产值,第二产业的工业值。利用等维灰数递补预测模型得到“十二五”部分年份的预测数据。选取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为参考序列,剩余指标为比较序列,各指标数据经初始化处理,计算两者间的灰色关联度,得到两个时期的结果见表二和表三。
表二 滇中城市群进出口与三次产业规模增长关联度
四、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实证分析
(一)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对三次产业规模增长的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因素间关系的强弱。一般认为,当0
根据滇中城市群及所辖的“三市一州”,即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十一五”进、出口总额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数据(表二),得滇中城市群关联度平均值0.740,其所辖:昆明市关联度平均值0.748,曲靖市关联度平均值0.625 ,玉溪关联度平均值0.702和楚雄州关联度平均值0.614;表明:滇中城市群三次产业与进、出口总额的关联度较强,所辖市州中,昆明和玉溪关联度较强、曲靖和楚雄关联度较为弱。“十一五”期间,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对产业规模增长有着较高的关联度,这与云南省“十五”期间,形成的“大贸易”观念,通过对外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对内 “转方式、调结构、重统筹”,促进了对外贸易额持续增加。滇中城市群作为云南省对外贸易重要的窗口,对外贸易进出口也取得了迅速增长,并通过对外贸易作用于产业规模增长。滇中城市群内部各市州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关联度的差异,反映了各市州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昆明和玉溪有着较高关联度,事实上也
滇中城市群及所辖市州“十二五”进、出口总额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为:滇中城市群关联度平均值0.667,所辖市州:昆明市关联度平均值0.691,曲靖市关联度平均值0.406,玉溪关联度平均值0.640和楚雄州关联度平均值0.662,据此分析,在未来滇中城市群三次产业与进、出口总额的关联度仍较强,所辖市州中,昆明和楚雄三次产业与进、出口总额的关联度较强、曲靖和玉溪三次产业与进、出口总额的关联度降低,由“十一五”较强和适中减弱。“十二五”是云南省进一步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改造传统产业,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新型产业,特别是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时期。但,因世界经济总体水平缓慢发展、国际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仍较强,表明“十二五”期间,对外贸易总量将继续增加,而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的关联度,相比“十一五”减弱。
(二)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进出口与产业内部规模增长的关联分析。
就产业关联度差异而言,“十一五”期间,滇中城市群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与对外贸易进出口关联度最大,第二产业稍小。即第一、三产业为滇中城市群的优势因素,对外贸进出口总额影响最大,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关联度值较接近,故对滇中城市群对外贸进出口总额也颇具重要影响。滇中城市群内部各市州的三次产业对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影响表现为:昆明市第一产业为优势因素,第三产业其次,而后为第二产业;曲靖市第二产业有优势因素,第三产业其次,而后为第一产业;玉溪市第二产业有优势因素,其次为第三产业,而后为第一产业;楚雄州第一产业有优势因素,其次为第三产业,而后是第二产业。
滇中城市群“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与外贸进出口的关联性有所下降,但,三产业与外贸进出口关联度相对于“十一五”的排序变化仍不是很大。依上表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与对外贸易进出口关联度最大,为优势因素。第二产业次之;滇中城市群内部各市州的三次产业对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影响表现为:昆明市第一产业为优势因素,第二产业与“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的关联度对比,明显接近;曲靖市第二产业为优势因素,第三产业次之,而后为第一产业;玉溪市第一产业为优势因素,其次为第三产业;楚雄州第二产业成为优势因素,其次为第一产业。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云南省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对产业规模增长的灰色相关性分析,“十一五”期间,在云南省对外贸增长迅速的背景下,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有着较强的关联性,虽世界经济总体增长缓慢,如主要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等经济复苏缓慢,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但对外贸易仍然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对产业规模增长关联度有着较强的关联度。三次产业中关联度最高的是第一产业,为对外贸易的优势因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具有较强的关联度。随着滇中城市群与东盟、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进一步建立与扩大的经济联系,其对外贸易势头,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持续增长,尽管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有所减弱。滇中城市群一直是云南省鲜切花,果蔬和烟草对外出口的最大基地。滇中城市群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与对外贸易关联存在明显差异变动。滇中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原材料开发与加工为主,对外贸易的工业产品以磷化工、机电产品和电力为主,故灰色关联度较第一产业要弱。从整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关联度减弱,但,从滇中城市群内部各市州的工业相关度值的变化来看,与对外贸易与第二产业规模增长的关联度在加强。云南省服务业发展比较迅速,2007年以来累计进出口总额91.4亿美元,2011年位居全国第17位,增速居全国第5位,而滇中城市群作为以昆明为核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发展与世界对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贡献额占全省服务业总额的很大部分。对外贸易对滇中城市群的第三产业规模增长的关联度将进一步趋强。2011年以来,在桥头堡战略实施的推动下,打造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云南推进对外贸易的重要举措,这进一步推动了滇中城市群发展和壮大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扩大对外贸易额,促进经济增长。不断增加地对外贸易将带动产业规模增长,两者之间的关联度也将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和印度的比较[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4.
[2]黄庆波.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印度和亚洲“四小龙”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0,2.
[3]鲁瑜.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发展[J].中国商贸,2009,15.
[4]刘素君.关于新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研究[J].经济视角(上),2010,5.
[5]韦正委,阙菲菲.金融危机下广西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2.
[6]姜琳,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0,5.
从我国的贸易方式看,我国巨大的对外贸易额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只能赚取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费用.此外,对外贸易规模的飞速发展也无法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竞力.我国的对外贸易还不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一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大小是由国内产业与其对外贸易的关联水平决定的,换句话说,国内产业的发展能决定其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已成为对世界贸易有着重大影响力的贸易大国.但是,依靠廉价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所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造成了落后的产业结构,由此形成了竞争力不强的贸易结构.因此,我国要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依靠的不仅仅是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还要通过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等综合因素的改善和提高.
二、结构方面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对外贸易通过提升要素禀赋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初期,贸易出口中初级产品占很大比重,工业制成品占比重较小,这一问题目前基本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贸易结构正在不断改善和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发展是促使我国贸易结构逐步改善和优化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贸易结构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得以增加,但是外资企业在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过程中的主要生产环节依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表面上看,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在提高,但实际上增加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对于那些能够真正体现资本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关键设备和技术,我国也还需要进口.所以,这不是我国贸易结构的真正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若加工贸易链较长,则该增值系数较高,反之则低.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大都还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少量高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也往往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结构正在不断改善和优化.但是,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率也较低.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外贸体制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外贸体制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则相衔接。为了改变外贸旧体制,建立外贸新体制,我国必须要进行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我国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加宏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具有极大的优势。
1.贸易市场广,商品需求量大。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十多亿人口,不论在贸易市场上,还是人口数量上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领土广阔说明我国贸易市场广而且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人口多意味着商品的需求量大,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不断的消费,所以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国际贸易中没有我国的参与,就意味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失去了我国广阔的贸易市场和消费源,所以外国投资者普遍看好我国广阔的贸易市场,积极与我国建立各层次各类型的贸易关系。
2.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任何国家所无法相比的。而这里的“低成本”指的就是“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劳动力成本带来了低价优势,凭借这种优势我国的产品可以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可以想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也是以后一定时期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优势。
3.经济体制优势。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导,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改变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分工明确。政府对经济的指导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了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宏观调控为主。企业由此直接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还制定了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外贸经营机制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我国现行的外贸经营体制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虽然已打破了原有国家垄断的单一经营渠道,形成了由专业外贸公司、工贸公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经营主体结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仍处于未完全放开外贸经营权的状态。不仅外商不能与中国用户直接签订进口协议,需要通过外贸公司进行,而且国内生产企业也需通过外贸企业出口。
2.外贸宏观调控体制尚需改革和健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外贸活动的统制被打破,政府逐步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减少对外贸活动的直接干预,新的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初步建立。但是,目前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压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仍然存在;二是国家直接管理的进出口商品的范围仍然过大;三是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的外贸经营审批仍然存在;四是外贸领域条块分割,按地区和部门设置外贸公司管理部门,作为改革初期的一种措施,现已成为外贸体制建设的严重障碍。
三、我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1.继续实施对外贸易优惠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给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对外贸易规模逐步地扩大。在此基础上,针对对外贸易,我国主要实行了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鉴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极大推动性,应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给广大的我国贸易市场和商品需求增添吸引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使用优惠政策上要规范。
2.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助推器,我们应根据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等贸易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充分利用WTO赋予各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我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做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可依。
3.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4.调整外资利用政策。一是调整方向。从过去注重以外资投入拉动经济总量增长,向着重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促进自主产业升级转变,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提高利用外资促进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优化结构。鼓励引入技术辐射能力强、吸收就业能力强、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保和服务业等产业,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优先鼓励外资与国内企业特别使民营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我国对外贸易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由此而自满,而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充分地保持、发挥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宏,陈戈.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60年历程[J].管理学刊,2009(06).
[2]薛继学.满洲对外贸易中的几个问题[J].黑河学刊,19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