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09:59: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资源教室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66-03
资源,《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的解释则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但如果仅仅将资源理解为天然的资财未免有失狭隘,因为实际上,许多后天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材料,如房屋、设施设备、品牌、声誉等,既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生活或生产劳动的重要资料。因此,资源应当是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需要或者可以利用的一切材料。强调“一定技术经济、经济条件下”这个前提条件,是因为资源具有相对性。某个时期、某种技术条件下不被人类所认识或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材料,当人类对其认识程度加深,或技术水平提高后,就成为了重要的资源。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维持独立学院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材料。它们除可以依据外在的物理形态区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外,还可依据其他不同的区分标准进行分类。如依据其所有权的不同区分为自有资源与社会资源;依据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区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依据其可迁移性区分为固定资源与移动资源;依据其耗损程度区分为消耗性资源与非消耗性资源,等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中的资源一般指有形资源。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教育性、积累性、稀缺性等特点。
所谓教育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从物质层面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应用于企业等生产部门的资源并无二致,但其教育特色仍然非常鲜明。举例而言,同样的机器设备,企业为生产效率考虑,在设备布局时注重紧凑,在设备标注上注重简洁。但当它们被应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践时,设备之间就必须留出必要的空间以便教师讲授和学生观摩、操练,设备上也应当悬挂或粘贴使用说明和操作程序等文字标示供学生查看。
所谓积累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持续累加的特点。虽然其中一部分资源属于消耗性资源,一些非消耗性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但绝大部分资源都是非消耗性资源,它们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一旦建设完成,就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使用。因而,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资源在整体数量上必然不断累加。这种累加既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给独立学院带来沉重的管理压力,也妨碍了资源的更新换代等。
所谓稀缺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就其数量而言整体上呈现不足,就其质量而言永远处在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其主要原因,一是资源配置的速度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独立学院诞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是在原有的普通公办高校无力承担扩招任务后,由政府主导而建设起来的,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类型。它的举办初衷就是为了分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沉重压力,其诞生之时又适逢生源高峰时期,因而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而在规模飞速增长的背后,资源配置的速度却远未跟上。二是与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特点有关。独立学院诞生10余年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也经历了10多年的艰苦摸索。创办初期,独立学院纷纷追随其“母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直到今天,独立学院才初步形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资源配置的相对滞后性,使得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难以配置足量的实践教学资源。三是独立学院建设的时间尚短,积累时间也短。因而,总体来说,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普遍处于不充足的状态。
如何运用体制、机制优势,实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依托与自主并举,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一、依托与自主并举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依托”,有其特殊的含义。它主要指独立学院对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适度、合理利用。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办学。”[1]这一规定是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法律依据。
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而带来的合法性,与申办高校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而带来的便利性,与申办高校专业上的趋同性而带来的稳定性等。但必须注意的是,必须把握好依托的度。如果将依托变成依赖,忽视自身建设和积累,将严重损害举办各方的利益,给独立学院和举办各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正确处理依托与自主建设的关系。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底子薄,独立学院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规模等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因此,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但是,在依托的同时,必须统筹规划。在依托的同时,抓紧自主建设。申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学科和专业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资源的余缺状况已经基本清晰,这就为统筹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申办高校富余的资源、独立学院短期内难以建设完成的资源和一些高端资源,应当以共享为主;而一些需求量大、使用频率高的基础资源,申办高校紧缺的资源,以及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特殊资源,则要立足于自己建设。
二、校内与校外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是指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不仅要立足自身,立足校园之内,也要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改变传统的闭关自守、固守校园的建设模式,主动走出校园,寻求校外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机会。
我们这里的“校外”,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校外”,这是就空间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除了要充分利用校内空间,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将资源配置的空间拓展到校园之外,以解决资源配置的空间制约问题。二是“与校外”,这是就建设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改变仅仅凭借自身力量的做法,与企业等社会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的合作,充分发挥校外主体的资源优势和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校内与校外结合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这是由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现场见习、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出来。独立学院虽然可以在校内自行建设一些校内实习、实践场所进行教学,或购置一些设备供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但它终究是模拟和仿真性质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有较大的差别,难以取代校外实训基地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论从其完备性、先进性,还是从其系统性来说,一般也都远远超过学校为实习、实践教学所配置的资源。另外,企业的技术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作为实训老师,其所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收益更多。因此,企业既是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更是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要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稳固联系,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在校外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也符合独立学院资源配置的效益性原则。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它虽然“不得以营利为目的”[2],但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从举办独立学院的过程中获得合理回报,“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3]。因此,独立学院必须也必然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关注投资效益。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注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地拓展办学空间,加快资源配置的进程,减少和降低资源配置的难度,是一条多快好省之路。
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其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租赁模式,即以付费方式租用现成的校外资源;共建模式,即独立学院与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建设新的资源,由独立学院单独使用,或定期、定量使用;免费利用模式,即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独立学院与其签订协议,以开放自身的相应资源,或向其提供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换取优先使用权。一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还可以尝试多家独立学院联合共建的方式。
独立学院要正确处理校内与校外资源的关系,统筹规划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规模、结构,协调好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使用与管理。对一些基础性、通用性、普适性资源和使用频率较高、共享资源缺少的资源,一般应当立足于校内;而那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建设投入较大、更新速度较快的资源,则应当主要以校外为主。
三、建设与管理并重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既要注重建设,也要注重管理。有效的管理能够使资源的投入最省、效用最大、耗损最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的管理比建设更为重要。
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划地为牢、封闭办学的理念。既要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我所用,又要敢于敞开校园,将自身的一部分资源向社区、向社会开放。以体育场馆为例,独立学院的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新建的,投资大、设施新、质量高,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利用率不高。如果在保证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前提下,科学安排,将体育场馆和部分体育设施适度向社会开放,并收取合理的费用,就可以在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解决一部分体育器材、设施的维修与添置经费,丰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为居民和学生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从而实现学院与社会的双赢。一些自身使用效率不高的资源,也可以与其他独立学院、其他高校签订协议,共同使用。
其次,必须转变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要大胆打破系与系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藩篱,将院内的设施、设备适度集中,努力提高资源在院内的共享度。有的独立学院建立了全院统一的实验中心,学院的大部分实验设备都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每学期初,各系、各部门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向实验中心提出使用要求,实验中心根据各系、各部门的需要作出初步安排后,与需求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协调,确定具体的使用档期。由于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周期性,所需的实验项目和实验设备也具有定时、定量、定点的特点,因而,除极少数特殊情况需要作出临时调整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按计划进行。这样,既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再次,必须高度重视共享平台建设。特别是在资源分散管理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导致资源余缺情况、忙闲情况互相之间都不了解。各系之间、各部门都根据各自的需要申购设备,往往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设备的分散度大、重复率高、使用率低,浪费了宝贵的建设资金。在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今天,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不困难。有的独立学院就建立了先进的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仪器设备的名称、性能、图片标注得十分清楚,甚至连设备可供其他部门、其他单位使用的时间、收费标准、联系人等都有详尽的标注。实际上,这种共享平台还应当延伸到独立学院之间、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之间。特别是一些大型、贵重、使用率不高的设备,如果没有共享平台作为支撑,其效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些设备往往沦为昂贵的摆设,奢侈的装点。
最后,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无论是资源的集中管理,还是资源的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就无法克服“经济人”的“理性”,集中管理就会异化为集中保管,共享就会变成“共想”。有的独立学院尝试对实验中心设备的使用进行量化管理,确定设备使用时间和使用率的基数,超过后由学院按量给予实验中心一定的酬劳。有的独立学院则对实验中心或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实行消耗材料定额管理。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主要矛盾是急剧增长的实践教学资源需求与有限的建设投入之间的矛盾。独立学院建设历史短,没有公办高校长期的历史积累;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办学规模使得资源建设的压力显得更加空出;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难以快速和直接转化为效益,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办学成本的压力下和投资回报的追求中,可能出现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投入不理解、不重视、不积极的现象。但是,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立学院只有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勇于舍弃部分短期利益,下大力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赢得长久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N].省略/jyzl/jyzc/gdjy/zh/t20080306_146626.htm
关键词: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
一、非营利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一样,都需要吸引、招纳合适自己单位的潜在员工,并不断地采取机制激励员工,保留住优秀的职员。不断的改进工作质量,提高组织运转效率,让职工在组织内部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任何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共同目标。但是,非营利组织又不同于其他事业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多样化、理想化和公益性等特殊的性质。
从进单位开始,员工就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职工和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和责任的纠纷,所以单位员工的思想素质和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的平均水平相比,就要高出很多,对主管和组织的期待也要比对企业的期待更高。所以,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在每一个管理层次上,都要体现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努力强调单位宗旨和理念,让组织和员工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性。
二、非营利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分析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营利性,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就与其他单位存在着不同。
1.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在规模要求上,要不断扩大单位的人力资源规模,积极招聘录用外部优秀人员,同时也注重对内部人才的潜力开发。在资源结构要求上,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使之成为中高级专业人才;为青年人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对申请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增加。在层次要求上,培养整体素质优良的团队,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关键岗位采取扩大机制,采用教育途径和人才培训,以能力就任。在凝聚力要求上,完善对于重要岗位人才选拔的优先聘用和评价认可机制,招贤纳士、广开门路,凝聚一批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地域的人才。在效能要求上,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按市场制度实行工资发放,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让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所做的贡献与其收益是成正比,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和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发挥。
2.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招聘录用之前就已进行了全方位的职位分析。事业单位要充分考虑到其非营利性特点,在进行招聘录用工作的时候,除要求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过硬之外,还要求人员有良好的内在素质修养和道德思想品质。只有按照这样的要求出发,成员才能在单位后期的管理工作里较快地熟悉业务和融入组织,理解单位的事业理念,从内心里愿意为单位服务,和同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组织目标,从而使单位获得最大效益。
3.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管理理念的研究出现,能让事业单位的组织工作减少重复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事业单位为了满足长远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得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和开发。以核心能力和战略为指导的方向,制定培训开发体系,大力培养员工的核心技术专长,尤其是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着文化程度的优势,适度培养,便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发展需要,成为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相对应的也应该加强员工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认知感,最终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
4.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薪酬是员工做出贡献的最直接体现,也可以通过薪酬发放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根据研究发现,员工在关注自己获得回报多少的同时,也会自觉比较与周围人的差距。所以在薪酬发放的管理时得注意公平性,包括内部和外部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公平性。构建一个公正的薪酬体系,不仅可以保留住大量的内部优秀人才,同时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部人才加入,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5.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竞争性原则,这种方式往往只注重对员工个人的成绩评定,并且管理方式也是依照量化管理来对此进行评价的,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知识型员工感到不公平,及容易击垮他们对企业建立起来的认同感。长久下去,会大大降低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单位人才的流失。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注重的应该是团队的合作性,绩效考核是团队的综合水平能力,这样不单单组建了一个优秀团队,更加强了个人与团队的凝聚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让每个优秀的人才都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才能和工作热情,提升整个团队乃至事业单位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文皓.浅谈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36-36
[2]齐秀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3:53-55
【关键词】心理特点;信息资源;通识英语;策略;探索
2004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教学有近一半的时间从课堂内搬到了课堂外的计算机校园网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尤其是视听说课程,学生是在没有教师监控的情况下自主上机利用教学软件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据专家研究分析,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学生们的听、说能力有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改方案的制定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语教学应该照顾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施教。当代学生的特点这一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这一问题,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已经作了长期的研究,并且总结出了规律,如动机、兴趣、心态、关注时间、参与欲望等等。同时,新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如多媒体、校园网等;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纳,如网上答题、学生自我评价等。据笔者对多名具有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的同行们的调查访问,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无论用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中的主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又是一群鲜活的带有青年人特点的群体,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研究、了解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并顺势诱导。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David P.Ausubel)认为,学习者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认知者元认知结构的基础。影响认知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已知道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提出:教师应基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实施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认知特点,1994)。就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最突出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对传统教育方法有反叛意识,对上机、上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接收迅速;对现代科技、现代中外文化、与现代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而对传统的、历史的、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部分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一特点突出反映在外语学习上,如果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即使是文学名篇、千古佳句,学生也很难有耐心接收教师的讲解;如此一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是以刚刚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最新消息为教学内容,学生们必然学习兴趣浓厚,记得扎实牢固,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二、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最先提出的“认知结构”理论也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内容和认知基础会对学习产生影响,不同的认知结构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时,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组织设计要要适应学习者大脑的认知结构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就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而言,对具有不同语言基础和语言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无疑是具有推进教学进程、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的,这点已经在我校的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效果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分级教学满足到了不同学生个体对教学内容、难度和方式的不同需要。据笔者对部分实施分级教学班级的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分级教学非常必要的比例高达83.4%
三、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改革后统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题式教学虽有一个共同话题,但学生们开口的还是不多,即使说了也是内容空泛,且用词简单。究其原因,归结如下:
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多以反映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有的还经过了改写,而且现在提倡的主题式教学法使得所有的语境材料及声音材料都是围绕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展开,这些都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学生听完和看完之后还是不能灵活地用,也就没有自己的输出。因此这种和学生们关系不大的语料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流畅、得体、正确地使用英语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是学生倾向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从而割裂了语境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言情景意义。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词汇,根本没有兴趣去记。而对一些流行的汉语的相应的英语的表达方式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口语复述和相关的语境练习中,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更不能依据英语语境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
三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交际环境。除了课堂之外,学生很少有应用英语的机会。不仅小班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如此,条件差的大班教学情况更糟,学生依赖的课堂英语交际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知识和此背景下的高校生活;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材语言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背景知识的交际语境不协调。这一结果充分反映在学生的日常主题交际和写作中。在英语角训练中,学生谈论的范围有限。了解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知识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非常系统和熟悉,但专业性过强,需要大量的术语和逻辑较强的语法结构,学生无法表达;另一方面,对每天通过不同的汉语媒体了解的社会和自己熟知的校园生活,无法从“英汉对照”的词汇库中灵活地运用。
四、解决的途径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善学生的课堂英语环境即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借鉴。
一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活起来。我们所教的和表现给学生的东西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产生共鸣,要同学生已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相衔接,使新传授的知识、技能在他们的意识框架内有一个落脚点,也就是说要在他们准备的范围内捕捉到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开启他们心灵的窗口,如此这般,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头脑中。要想把教学搞活,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有新意的、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生的视听感受,创造语言情景,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强化学生的自我实现感。
二是探索和实践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效的教与学的模式。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信息构建探究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老师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摸索出整合的结合点,逐步总结提升教学模式的产生,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使学生兴趣持久的方法与途径,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扩大师生课堂交互的范围、时间,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一、移动网络教室的优势
与传统网络教室相比,移动网络教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可移动性。移动网络教室可以满足多间教室同时使用的功效,且通过简单的移动和安装,就可以把传统的多媒体教室变为移动的多媒体教室。在完成这一转换行为之后,学生无需到专用教室上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是“一对一”教学环境的重要平台,因而已成为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发展趋势。二是建设快捷、维护成本低廉。移动网络教室的建设十分简单,只要拥有了必要的设备和软件,就能将其快速地建设起来,具有建设快捷、维护成本低廉等优势。
二、移动网络教室的配置
移动网络教室是传统网络教室的一种延伸,是目前“班班通”建设的高级模式,它主要是把网络教室中的台式“电脑”换成笔记本“电脑”或移动学习终端即可,而无需额外添加其他的设备,体现了配置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应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一般而言,移动网络教室主要由移动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子书等)、教师机、投影机、幕布、无线电子教室系统、无线路由器、充电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等设备组成。若具备条件,还可把其中的幕布改换为交互式电子白板,目的是更利于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强化其交互式功能。除了上述配置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情况对移动网络教室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配置。具体包括:配置中控系统,以便统一管理移动网络教室;添加扩音器,以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配置视频展台、互动反馈系统、液晶书写屏等,以丰富、扩展、强化学习效果。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移动学习终端安装教育网站APP、交互平台APP、网路授课平台APP等客户端软件,以方便学生“一键”直达网络授课教室,从而使全体师生都能便捷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移动网络教室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资源教室问题策略
一、 前言
198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计划的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把他们吸收在能过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且在1994年,沙拉曼卡会议上正式提出全纳理念:注重教育的公平、公正,追求全体学生包括残疾儿童都能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反对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在此之后,世界各国都依据国情为本国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了相应的全纳教育服务。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推行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模式,后因当时的随班就读不能完全妥善的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所以在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做法后,在随班就读教育中增加了资源教室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资源教室,弥补随班就读的固有缺陷,为儿童提供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准确的说,资源教室是一种部分时间的支援性特殊教育措施:此种教育服务的提供,通常以普通教育一般的课程为基础,其服务的对象为就读于普通班而在学业或行为上需要协助的学生,其目的在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教学的支援,以便此类学生继续留在普通班,并在学业后情感意志方面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 我国资源教室研究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项目曾经为贵州的两个贫困县配置共30个资源教室的简单设备,包括评估量表,基本的特殊儿童辅助设施等。但由于该项目缺乏后续资金,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资源教师,资源教室的建设工作不了了之。这是我国资源教室的起步。
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的大城市开展了创建资源教室的尝试。运作比较成功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这一阶段,资源教室有一些专用的特殊教育设施、设备,较为常见的是感统器材和专用的玩教具。
2000年以后,资源教室的设置开始逐步规范化,其标志是教育部和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资源教室的建设纳入特殊教育的规划。各地的资源教室以北京、上海的成功案例为模板,再结合当地儿童的特殊需要,陆续建设完善。资源教室的建设已经成为随班就读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 目前我国资源教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相关法律政策欠缺,定位不准
我国还没有资源教室的专门法律保障,各地区在筹建资源教室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依据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资源教室的建设面临瓶颈。而且对资源教室的审核也没有专业机构进行考察,总体来说,细则不明确,标准不统一。
很多地区虽然建有资源教室,但理念不澄清或是定位不准。将资源教室当做"困难学生"的收容所,而不是针对学生的需要设计个别化课程,提供相关帮助。模糊了资源教室的含义,弱化了资源教室的作用。许多人在资源教室的定位上存在质疑,错误理解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的关系,混淆两者的概念,更进一步否定资源教室存在的社会价值。
2、资源教室数量少,资源匮乏
即使已经有许多地区在筹建资源教室,但毕竟发展时间短,现实问题多,所以资源教室的数量有限,所占比率不大,能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而有些地区虽然建设了资源教室,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硬件方面,缺少包括各种图书、影像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各类测评工具等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和教室配备等等;软件方面,缺少包括特殊教育专业的资源教师,学校、家长及社会、社区的资源支持等等。
3、 专业化资源教师严重缺乏
缺乏专业化的资源教师是目前制约资源教室发展的关键。首先,我国尚无培养资源教师的相应专业,缺乏专业性教育人才。其次,通过听讲座等方式培养的普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且其上课时数少,时间零散,远不能满足资源教师的专业需要,导致其无法正确处理学生问题。最后,有相关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亦不能很好的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
4、 资源利用率不高,服务面狭窄
资源教室配备了各种软硬件设施,但有些资源教室闲置不用或低效利用。没有对资源教室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且服务对象多仅限于盲、聋学生,将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等其他类型的学生拒之门外。或不能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有效的帮助,只浮于表面,增加普通辅导时间而已。这样的资源教室就失去了帮助各类儿童发展的重要功能。除此之外,我国的资源教室多建于小学,而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资源教室出现了断层,缺少持续性的支援,不利于学生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四、 建议
1、 进一步重视资源教室的建设,明确其定位
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性政策,确定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乃至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地位。将资源教室的创建提到各地教育的日程上来。规范资源教室建设的细则,提出检察的标准,并定时对当地资源教室进行审核检查。在争取良好的创建环境的同时,加大资源教室的宣传力度,修正人们对资源教室的观念,正确看待资源教室的出现。
明确资源教室的定位。根据区域、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定位。如果是针对区域内无特殊教育学校或普校特殊班的话,资源教室是服务于各类残疾儿童的,为其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个性化辅导;如果是针对区域内已经有特殊教育学校或普校特殊班的话,资源教室是服务于普校中其他障碍类型的学生,为其提供学业或情感的帮助。如果是针对研究式的资源教室,可兼得上述两种情况,并需增加科研人员,对其做相关科研记录和分析研究。
2、 加快资源教室的建设,完善资源
资源教室的创建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还需要当地教育经费的支撑,社会、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目前募得社会资源是扩展资源教室建设的重要途径。资源教室数量的增长从理论上提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更好的帮助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但只有软硬件齐全的资源教室才能发挥他最大的功能,帮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系统的帮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加强资源教师的培养
一个规范发展的资源教室需要多专业资源,其中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辅导,特殊教育辅助技术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最急切需要的专业资源教师,则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来提高其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生而平等的教育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4、 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服务范围
对资源教室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充分利用资源。为每位学生建立IEP,设置长短期目标,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资源课程。除了知识的补救教学外,还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接纳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等。
另外,尝试在初中、高中和大学创建资源教室。可借鉴资源教室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需要,创建资源教室。
参考文献
[1]许家成,周月霞主编.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07
[2]王梅,资源教室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8.12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室;词汇;应用能力;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伴随着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事物。它对各学科的教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的直观性、交互性等特点非常适合用来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应用能力,因此它一直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应用能力的策略研究也就重要起来,通过研究,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和发现学习中的知识和规律。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学生词汇应用能力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的应用更是如此。可以说多媒体网络教室在这方面本来是极具优势的。可是如果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技术,学生虽然在词汇学习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这只是没有教师适当引导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中,缺乏教师对学生的适当引导,教师和学生各行其是,学生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络中寻找一些词汇学习资源,独立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不但不会提高反而还会下降。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应用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具备在视听网络教室完成英语词汇学习任务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学习的过程,提高英语词汇应用能力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室功能的整合水平,进一步完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应用能力的策略。
二、教师要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它同时具有多媒体播放设备和网络设施,更加适合学生扩大词汇学习资源和增加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因此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应用能力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首先,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多媒体网络资源非常适合在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生动的形象。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学生在电脑前观看课件,对课件的观看会更加清楚、认真。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多媒体播放优势,塑造和播放能够吸引学生的词汇形象,进而创设对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应用能力更有作用的情境。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更加认真,更加注意尽量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媒体网络教室中的网络资源也很丰富,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次词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丰富的网络资源完成词汇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实际情况,选择和改善其他相关的教学法如视听法、自觉实践法等,从而丰富和完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应用能力。
三、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学生词汇应用能力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在信息社会中,学生普遍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也普遍比较高。多媒体网络教室中丰富的网络资源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有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会把握不住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关注起和学习无关的内容。尤其是在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应用能力的过程中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很多词汇应用知识涉及课外知识。这样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过程中容易被课外知识吸引,渐渐就偏离了词汇应用学习的轨道,在网络中浏览一些和提高词汇应用能力无关的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词汇应用能力的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监管,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系统的相关功能,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巡视,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投入到课堂中,不偏离提高英语词汇应用能力的教学轨道。保证教师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应用能力这一教学意图的充分实现,进而保证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应用能力策略的有效实施。
(中国海洋大学数字课程资源中心,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MOOCs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体验,随着MOOCs在国内的不断发展,授课形式也呈现出不同变化,在日常MOOCs短视频教学之外,东西部课程联盟推出MOOCs见面课,旨在提升课程共享效果,拉近师生距离。优质的教学视频能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这就对MOOCs见面课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保障要求。本文将结合中国海洋大学MOOCs见面课程的直播互动实践,从导播意识的角度做一浅析。
关键词 MOOCs;见面课;直播互动;导播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practice of the LIVE MOOCs
LI Fang-yua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MOOCs provides learners with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 in China, the teaching form is also showed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daily short teaching video, the curriculum Alliance opened MOOCS on air, aim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sharing and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kown that well-produced instructional videos can yield better learning effect,which demands a higher standard for MOOCs on air.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live interactive MOOCs from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to analysis some experience of director.
【Key words】MOOCs; Meeting courses; Live and interaction; Program director
作者简介:李方圆,女,中国海洋大学数字课程资源中心,助理实验师。
1 MOOCs见面课
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随着教育资源开放化而产生的新型课程模式,能够为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2013年,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成立,国内高校进入了共建“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的新阶段。在东西部课程联盟的MOOCs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课程联盟的课程共享与互动效果,一种新型的课程形式——“MOOCs见面课”应运而生。
按照课程安排,每门MOOCs每学期开设3-4堂见面课,由主讲教师在本学校讲授课程,其他选课院校在本学校通过收视教室直播或者网页直播与主讲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由于同步直播受时间地点限制,各选课院校的课程时间安排已经固定,虽然由于受网络、设备等硬件条件限制,课堂的教学效果较之传统课堂有所减低,但MOOCs见面课作为MOOCs日常教学的有效补充手段,成为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途径。
2 MOOCs见面课特点
MOOCs见面课采取直播课堂的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现场课堂互动与远程互动为辅,这是与教师平时讲课模式最为接近。MOOCs见面课作为一种拍摄过程和播放过程同时进行的远程教育形式,也呈现出与传统课堂不同的特点。
2.1 直播可视性
采取视频直播授课,实时捕捉直播现场教学活动。各选课学校学生可以在收视教室的大屏幕显示器上集中观看主讲教室的教学活动,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直播,灵活捕捉直播现场,还原真实状态下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远程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同样充当着节目观众的角色。
2.2 即时互动性
MOOCs见面课能够通过课程的即时播放、教师的现场解说、师生间的互动等形式,充分展现教学课堂的时效性和现场感。见面课上,主讲课堂教师根据需求进行问答交流,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可以直播出去,收视课堂可以与主讲教室进行互动,主讲教师可以提问收视教室学生,收视教室学生也可以与主讲教室学生进行讨论,不同选课学校的学生获得了即时互动交流的机会,课程中关于问题的探讨或辩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参与感更强。
2.3 资源共享性
课程资源录制存储,能够支持课后点播复习。每次直播课程,主讲院校都可以及时录制备份,通过后期编辑,课后在课程平台上供学习者点播回放并下载,防止网络不畅造成不能顺利在直播时学习课程或者个别学生客观原因缺勤而落掉重要内容,使MOOCs见面课更加灵活开放。
3 MOOCs见面课直播交互环境
直播互动课程拍摄地点一般在教室。然而直播视频的实时性决定了视音频无法实现精细化编辑,直播视频课程体验上不如录制剪辑后的MOOCs日常教学视频。直播过程对视频处理,音频釆集方面有更多要求,优质视听体验的直播课堂环境更能吸引远程班学习者,所以现场环境和硬件设备是保证课堂还原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2014年按照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的《远程直播-互动-录制教室建设标准》1建成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配备专业级摄像机、工作站、导播台等设备,能够实现实时直播、教学互动、随堂录制等功能。
3.1 实时直播
通过构建直播教学系统,能够实现3路高清流(教师影像、学生影像、电脑教学课件音视频)同时直播,直播视频分辨率及课件分辨率均为1080P;通过仿真还原、图像交互等功能,实现跨校区直播和收视教室间课堂共享,使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够在跨校区收视教室看到教师的真实等大授课场景,即老师在直播教室授课,各校收视教室和个人同时收看。
3.2 教学互动
支持多种教学互动过程,实现本教室互动情景转播、远程教室学生参与互动,包括本教室互动、跨教室互动、跨校区互动等;本教室能够收视各远程教室全景,进行收视教室情景管理;本教室能够提问远程教室的学生,并转播远程回答问题的学生画面及声音。教室配备液晶墙、投影、大屏电视1080P全高清画面显示,真实还原教学现场。
3.3 随堂录制
见面课直播的过程就是录制的过程。通过构建课堂高请录制系统,图像信噪比可达50db以上,录制帧率≥25帧,扫描方式为逐行扫描;可实现多分辨率录制、能够支持6路高清视频编码;录制文件格式使用MP4封装,支持后期非线性编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存储和点播。
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为MOOCs见面课提供了一个相对专业的演播环境,对提高MOOCs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4 MOOCs直播课程拍摄流程及注意事项
4.1 设备维护、预防为先
要保障直播课程的顺利播出、录播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坚持日常维护制度,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修和测试,记录设备性能测试情况,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和安全播出。[2]
4.2 预先沟通、制定拍摄脚本
MOOCs见面课的播出特点是与教学过程同时进行,在直播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镜头的细节精益求精,无论是画面的组合还是节奏的控制都需要在切出的瞬间完成,因此,课程导播应当尽量做到对课程内容本身多些了解和周密的计划安排。
在课程直播前,直播课程制作组要做到对课程内容心中有数,确定导播策略,提前拟定拍摄脚本,该脚本要与PPT设计相结合,同时规划画面构图。
对教师、学生、助教进行必要的专门培训和镜头指导:与教师提前沟通,确定教师摄像机机位、教师走位,比如讲解重点知识和现场演示时,提醒教师注意面对摄像机的眼神和手势。确定学生摄像机机位,提醒学生在问答环节能够注视学生摄像机。另一方面,对课程设计要有全盘统筹,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
4.3 教学实录
直播课开始前,视频导播人员要提前调试好设备及直播信号、保证音视频质量(音频无噪音、视频够清晰);根据教室录制环境适当调整补光。
MOOCs见面课采取课堂实录方式,视频内容以教师形象为主,以幻听片或板书为辅,教师讲解知识点时,拍摄内容为教师行动及授课时所演示的媒体内容;在拍摄教师行动和板书过程时,多取用中景,方便教师演示。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视频形式:理工类课程关于公式、图解和推导过程的演示较多,往往需要学生清晰地看到幻听片的内容,所以多选择“幻听片画面+教师画面”为主;文史艺术类的课程对理念的讲解较多,该类课程教师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较强,所以可以选择拍摄教师形象为主,穿插学生镜头,通过捕捉现场学生反应镜头,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积极性。
4.4 直播互动
直播教学现场学生是亲身面对教师,除了感知自己全程学习活动被摄像头捕捉,发言被录音之外,其学习方式偏向于传统课堂上的交流方式,而各院校收视教室的学生与教师之间隔了一道大屏幕,为保障课程效果,必须建立合理、良性的现场互动支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需要导播人员做好镜头选取的全方位调度,以便实现高质量的互动式教学。
讨论互动环节偏向视频会议形式,与学生的及时性互动能够有效地补充和完善课程内容,扩展学生视野,可以选取教师特写镜头模拟与收视教室的学生交流,教师通过眼神、肢体语言使学生产生“老师在对我说”的感受。[3]
由于互动环节涉及到多个机位,有时还要与其他校区的收视教室进行互动,在录播软件内有不同教室全景机位、近景机位、教师机位、学生机位等,所以在直播过程中,导播要时刻关注监视器和备播画面,及时捕捉并切出学生镜头、问题回答结束要及时切换主讲课堂信号;课程讨论环节有时不以原本脚本为蓝本,讨论的程度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导播人员需做好节奏上的掌控,注意还原小组讨论环境,做好声音采集工作。
5 结语
直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开放性。在课程直播过程中,除了教学环节的安排、录播设备的技术保障之外,导播工作尤为关键。直播的特殊性要求导播必须具备全方位的调度能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够做到及时处理直播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在每次直播课程结束后要对直播过程进行总结,查找问题并从问题中积累经验。[4]在实践过程中要防止简单的将直播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直播技术的优点,在保证直播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将电视艺术表现手法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为直播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远程直播-互动-录播教室标准[OL].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ucc.sh.edu.cn/statics/pages/Announcement/interactionPage.jsp.
[2]宋英.现场直播前的准备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8):162.
[3]于青青,冯雪松.基于内录式的MOOCs视频制作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2):14-16.
论文摘要:对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对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并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实践之经验和特点,尝试构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改变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高校用于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使教学资源得到很大的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得到迅速优化。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阻碍着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发展。如何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成为目前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人数突飞猛进,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29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率达2900。如此一来,高校教学资源的投人也在不断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越来越多,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精密度越来越高,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更高。目前,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极高,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排课率超过75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90%以上的课程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有约50%的师生对多媒体教学管理比较满意,但也有16. 7%的师生不满意,说明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中尚存在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1. 1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不够科学
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但少有独立的管理部门。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有多媒体教室归属于不同的院系或部门、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的情况,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多媒体设备不是同一个时期购置的,品牌、型号不同,操作方式也不同,这导致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缺乏整体一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统一有效地管理。再者,大多数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多媒体教学网络提供教学互动,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多媒体教室资源的利用度,未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模式的资源共享、教学互动优势。
1. 2技术培训不足
新的多媒体设备引进后,缺乏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对于新设备,必然有一段从认识到掌握熟悉的过程,良好的技术培训可缩短这个过程,降低设备使用成本,提高利用率。有的学校在引进新设备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设备的使用率很高,但在教师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常常会因为操作上的失误而导致设备故障或损坏,影响正常的教学。由此可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很有必要。
1. 3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部分一线设备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岗位的特点和职责,工作理念有一定偏差,服务意识不强。少数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视自己为管理者而不是教学过程的服务者,因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对教师表现冷漠、态度生硬,容易造成矛盾,影响教学。
1. 4多媒体教学设备购置经费不足
目前高校办学难点之一是经费相对短缺。许多高校加强了多媒体教室建设,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由于办学经费不充足,学校每年用于多媒体设备更新的费用很少,而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很高,部分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维修频率较高,所以必须有经费保证以支持日常设备的维护保养。当然学校每年应有专项投人,部属高校可向教育部和财政部申请国家设备购置、修购专项,以满足多媒体教室建设需要。
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工作实践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推动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依靠高校的设备管理者、一线管理人员和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2. 1整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统一规划与调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学校全局出发,坚持“统一安排,共同使用”的原则,按品牌或型号将设备分类,尽可能地将同一品牌或型号的设备安装到同一楼层的教室或同一栋教学楼,这样有利于对设备故障的处理与日常维护,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学校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实施了“公共教学多媒体教室设备购置”修购项目,多媒体教室的情况从此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量有较明显增加。全校多媒体教室数量由98间增加到154间,座位数由13 791座位增加到18 167座位,新增56间、4 376座位,大大缓解了多媒体教室资源不足的矛盾。
(2)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视频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从无到有,现已拥有42间、6 764座位;用于精品课程、示范教学的全自动录播教室从“一根独苗”到拥有4间、472座位;更多的多媒体教室也由过去的“单机版”升级为网络中控教室,并增加了新的一键式联动控制、资产管理、安防报警等功能,可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3)多媒体教学条件、授课方式得到改善。在新建和改建视频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全自动录播教室、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的同时,更换和改造了教室内的中控讲台,新购置了一批投影机、计算机等设备,大大提升了全校多媒体教学的硬件水平。全日制本科生必修课程实行多媒体教学的授课率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全自动录播教室将反射式投影机、电子白板等高新数字化设备运用于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互动教学优势,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
2.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注重效益,资源共享
只有制度完善、科学合理,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所以说制度建设是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管理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已制定和完善了“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办法”、“全自动录播教室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服务公约和服务承诺”、“设备故障维护记录制度”、“职工考勤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借用须知”等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内控管理办法,这对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学校还实行了IC卡制度,即教师在上课前到多媒体管理办公室凭有效证件登记领取IC卡,简化了手续。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视频网络中控,远程控制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开关,进行监测、维护、安全监控及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人。
2. 3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的培训
学校采取集中、分散、派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做法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分散、轮流地将技术骨干派出去进行“订单式”培养;或将设备供应商、承担日常维护的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人员请进来,对一线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通过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也通过与兄弟院校开展管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此外,吸收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参加多媒体管理工作,也可帮助管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二是通过各种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帮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树立“管理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是专业,管理要创新”的理念。要求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务实、规范创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团队,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2. 4树立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保养意识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操作上的问题,这时他们会请教相关的设备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时,灵活、有选择地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学校实验室设备处每学期举办一次多媒体教室使用培训班或专题讲座,介绍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室使用方法,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让教师从中了解多媒体设备的性能,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对设备维护的宣传,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保养意识。
3、构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理念、新观念。该模式主要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在开放式管理的基础上,将高校的设备管理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买、使用、维护与升级、报废等流程全部由学校一个专职部门进行统一规划与调度,由其他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具体执行。管理中的所有流程都要考虑学校整个设备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加强配合,减少摩擦,一切以更好地为高校课堂教学服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人为本。要构建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设备效益指标与高校教学质量、设备使用率等相挂钩,实现计划、研究开发、运行管理和培训一体化,从而使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益达到最大化。
3. 1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是在开放式管理模式基础上的发展,具有以人为本、系统化和开放式3个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要具有目的性,始终明确管理的目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管理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施人性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要强调沟通,鼓励教师与管理员、管理员与领导、学生与管理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人为本,还需要关心管理员的业务素质与个人职业发展,进行岗位轮换,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二,系统化强调资源的整合与管理的统一。资源整合包括对设备的整合和对人员的整合,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就是要统一管理信息系统,促进部门之间信息渠道畅通。通过系统化,实现资源共享,使各项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该管理模式是将高校的设备管理看作一个系统,追求规划的统一性,讲究资源的统一分配,讲究对设备采购和使用的计划性,当设备需要维修和报废时,又要讲究工作的灵活性。因此,可以说新模式是讲究对工作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第三,开放式管理的理念认为教室不仅是教学场所,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场地,需要开放式管理。开放式多媒体教室采用的是全封闭讲台,讲台的开启通过刷卡系统实现,教室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管理部门在总控制室授权。这样既便于教师的使用,又解决了教室资源紧张的问题,是提高高校多媒体设备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以人为本是理念,系统化是管理方式,开放式是实现形式,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
3. 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的配套措施
构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系统,打破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谁管理谁占有”的状况,实现所有权与管理使用权分离,进行管理理念创新。
这个管理系统应包括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详细信息,能够查阅这些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情况以及报废等信息,这些信息根据不同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设置不同的查阅权限。该管理系统既要与学校现有的网络视频中控系统和全自动录播系统兼容匹配,实现网络互动教学或教学直播以及精品课程录制,也要与教务处教学资源库链接,便于教务处进行教学质量网络评估、教学评比与远程教学观摩,还可以实现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
这个管理系统还要具有图形查询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图形查询是根据多媒体教室中设备的位置、类型,绘制出多媒体教室设备分布图,需要查询具体设备信息时,可以直接在设备分布图中点击相应设备,即可得到所需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资产管理功能就是系统准确、便捷地收集教师机、投影机的软硬件信息,及时形成并输出资产报表(Excel格式文件),使学校快速、准确地掌握自身的IT资产状况,提高整体管理效率。该系统也应具有电子阅览室功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享受名师资源。
其次,要构建设备效益考评机制,通过考评机制来激励和引导管理人员以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多媒体教学设备效益考评指标应该包括教学质量、设备使用率、设备发生故障次数、学生投诉次数等。效益指标可以作为对科室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的依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可用它的开机时间来表示;设备发生故障次数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管理系统或管理工作日志上的登记获得;学生投诉次数的数据,由设备管理部门通过设置匿名意见簿和网上投诉2种方式获取。
关于未来教室与传统教室的功能差异的探讨
未来教室与传统教室不是时空观相比较的概念,在设计、配备及使用中,至少有以下几个不同之处。
(1)服务对象不同。传统教室主要是便于教师的教学,其主要功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封闭性场所。尽管我们看到一些现代装备技术已经应用在部分教室中,但因其本质功能没有转变,因此还是穿着新鞋走老路,难以称之为未来教室形态。未来教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它不仅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还应当是学生的活动中心、体验中心、交流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教室更像一个学习社区。
(2)开放性不同。传统教室是封闭的,每一间教室都是孤立的个体,教师成为教室绝对的主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极其单一。而未来教室彼此之间是联通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会通过技术手段变得完全开放。学生不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上,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具有多样化特征。因其开放性的变化,使得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者,而演变为学习的辅导者,其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讲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
(3)智能化不同。传统教室完全就是一个没有智能的冰冷空间。当然,现在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讲智慧课堂、智慧教室,但我更倾向于智能化是未来教室区别于传统教室的一个特点。它可以即时获取教师与学生的各种信息,可以依据情境、环境的差异表现改变教室的条件,可以依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改变教室的结构等。
(4)综合性不同。传统教室或是普通教室,或是单一的学科教室(实验室)。未来的学科建设在不断强调学科自身特性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它的综合性。因此,未来教室的设计应当是能够满足学科整合、资源整合需要的。
国内外对未来教室研究实验的主要模式
当前,各种关于未来教室研究实验的报道很多,概述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改变教室的空间与结构。当前人们谈论起未来教室,更多的是在讲装备的配备与使用,忽略了教室作为一个空间概念的属性。不在结构、空间、布局上做一定的调整,难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为改善传统物理学的教学方式,降低不合格率,增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制定MIT TEAL计划(Technologyenabled activelearning,简称TEAL),目标是打造一间新颖的互动TEAL教室,以现代科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营造一个彼此合作、高度互动(师生、生生间)、强调动手操作的环境,教室就是实验室,如图1、图2。
MIT TEAL计划最大的特色在于教室空间规划,教室内共有13张直径约2米的圆桌,每桌可坐9位学生。每3位同学一组,配有一台电脑,作为小组报告与老师教学之用。教师的讲台位于教室的中央,有利于学生看清楚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教学示范,TEAL教室配有8台投影机和13套摄影系统。整个设施就是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训与讨论环境,让沟通、互动没有障碍。TEAL的主要装备技术包括:网络教学系统、3D立体视觉模拟、实验动态模拟等。
图1 图2
欧盟新推出的未来教室实验室也是从改变空间结构、设置不同活动区域开始的。
(2)虚拟情境的设置。以哈佛大学“River City”虚拟教学实验最为典型。在“River City”中,学生使用人物角色在城市里走动、跑步与游泳,同时城市里有污染的河川与充满蚊子的沼泽。学生成队地在虚拟的城镇里探险,按下某物体就可以开启相关主题,同时可以得到影响城市与让居民难受的各种可能原因。在城市里,他们可以使用图书馆与其他信息――其中的每一课都与教育部规定的生物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匹配。
在未来教室的设计与建设中,如何通过虚拟情境的设计与建设,紧密结合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当前最为欠缺的,哈佛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与思考。
(3)交互式、自主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这是当前未来教室研究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液晶触控显示屏)、学生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电子抢答器)、视频会议系统等加上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在教室内构建一个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即时评价的教学系统。新加坡南洋大学教育学院的未来教室,荷兰的乔布斯学校,亮相于上海世博会上的澳洲“智能互联教室”,我国的台湾地区、苏州市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进行未来教室的研究与建设,基本属于这种模式。
综上,未来教室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是最为突出的。首先是空间布局的改变,即大空间、专业化且融合化;其次是装备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屏显示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等;再次就是每一间教室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室与教室间、师生间、生生间等可以建立广泛连接;最后,信息化手段的广泛使用利于便利的收集数据,从而使得教与学的分析、诊断、评估更加清晰,可以有效地使教师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演变为形成性评价,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未来教室中装备技术的应用
未来教室的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2014年1月,笔者曾撰文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教室具有数字化、数据化、虚拟化的三大特征,现就这三大特征做进一步的阐述。
1.数字化
(1)数字化的教材。学生在未来教室中使用的数字化教材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以MPR(media print reader)为基础的有声教材。随着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有声,也可以有动画或者视频资源的进入。二是以学生移动终端为使用媒介的电子教材。当前北京和上海等地把本地教材进行电子化的尝试即属此类。三是在学生教材上可以直接使用三维立体技术,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看到立体的心脏结构、山体的不同类型、原子结构模型,等等。
(2)数字化的课桌椅。未来教室中的课桌椅应当是可以拼接和自由组合的,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数字化的课桌椅表现在:一是在课桌椅中可以配置数字化芯片,记载学生的生理变化,提示学生不正确的坐姿,等等;二是将人手一机的移动终端展现在课桌上,让学生个体之间及与教师的互动演变为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及与教师的互动。
(3)数字化的交互设备。这是当前未来教室广泛使用的技术,主要手段在此不必赘述。但在使用这种技术的同时,一是切忌变成教师“监督”学生的工具,二是不能因即时、互动,忽略了学生个性成长的差异,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立性思维。
(4)数字化的实验设备。传感器将被大量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要在让学生了解掌握测量手段的便利与先进性的同时,也让学生认知最基本的实验原理。在互联时代,完全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实验设备,建立学生、班级、学校之间的实验研究项目,把验证性的教学实验转变为探究性的教学实验。
(5)数字化的教室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未来教室内的其他数字化资源建立连接,并对教室进行智能化管理。
2.数据化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因为缺少数据化的形成条件,我们根本无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样本分析、全过程分析,因此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因材施教等理念,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理性分析。未来教室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化环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1)录播技术。录播技术起源于微格教学,在中国最早广泛使用录播技术的是高等院校。传统的录播技术主要用于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分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辅助的参考。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条件支撑下,录播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教师个体,还可以利用它生成的大量资源,开展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行为分析,乃至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体分析中反溯求解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原因。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为政府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服务。
(2)云计算技术。数据化的应用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数据的存储与提取,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云计算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它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等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具有弹、资源池化、按需服务、泛在接入等特点,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终端设备均可访问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云计算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校可以把大量优质资源上传到云端,为更多的学校以及师生个体所使用,为教育的民主、公平、和谐创造新的条件。与此同时,云计算模式的存在,为泛在、移动的学习环境提供强有力支撑,使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
(3)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概括它的特点,可以简称为“超大数据、海量存储、全样本分析、个性化的选择”。
大数据从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使用全新方法来获取、存储、组织、分析数据信息,并利用分析结果做出最有利的决策。由于在未来教室中数字化的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数据的采集唾手可得,如学生的成长数据、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数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数据,等等。利用大数据的全样本分析手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并且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虚拟化
(1)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生成一个逼真的并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实时的三维虚拟环境,拓展只是呈现方式,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给学生提供大量逼真的感性材料,将学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验证的学习内容、抽象理论和概念等以三维实景虚拟呈现出来,有效弥补教学条件不足。
(2)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的新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现代化的虚拟实验室中逼真地模拟现实的实验实训环境,降低实验实训教学对客观物质条件的依赖,提高了实验实训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此外,对于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具有极大的意义。学生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现实中无条件实现的危险或危害人体的实验,操作各种精密、昂贵、容易损坏、维修困难的仪器设备,提高操作实践的安全性、高效性,节约成本,降低实验室的管理难度。
(3)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未来教室虚拟化环境中建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受非本地现场发生的真实反映。如北方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很难理解梅雨季节的特点,教师在讲到该章节时,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正处在梅雨季节的地区的温度、湿度、日照等一切自然条件下的数据传输到教室内,学生在与本地进行了真实比较后,就会有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开展未来教室研究与实践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应当充分考虑所涉及的环境不应对师生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包括光环境、声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电磁兼容性环境等,还要从人机工程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考虑装备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应性问题。
(2)在正确的理念下开展探索,绝不是经费投入的竞赛和所谓现代技术的比拼。真正的未来教室研究与实践,应当以投入产出比的效益来衡量,以是否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来衡量,以是否有效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变革来衡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教室;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指向的聚焦性,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始终把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内容的适用性,面向未来定教育目标、面向市场定培训标准、面向用人单位定学习课程,以学习新理论、新装备、新技术、新知识为主线,促使学生素质提升紧跟社会生产需要;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科学安排学习内容、时间和方式,提升实效性。
专业教室是用于专业教学目的,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具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室内教学场所,是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室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统一的基础教学设施。加强专业教室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室建设必须准确定位其功能。
1.专业教室应具有专业理论教学功能
专业教室作为教室,首先是室内场地,并具有传统教室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功能。因此,传统教室作为理论教学主要场所所具备的理论教学功能应是专业教室的首要功能。专业教室与传统多媒体教室相比,除了配备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理论讲授需要外,还应有专业相关的挂图,设备、器材整体分部陈列件,设备模型和实装设备等,可用于老师对所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形象化教学,通过现场演示或示范,使复杂、抽象的理论讲解变得简单、直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可见专业教室的优势在于老师可以利用专业教室特有的教学条件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专业理论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感性认知。
2.专业教室应具有实践教学功能
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技能,让所培养的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教学的目的必须满足这一要求,传统的理论学习不能形成岗位技能,岗位技能只有通过实践而来,开展实践需要一定的实践场所,因此,专业教室的功能必须具备实践教学功能。专业教室具备一定的实验、实作、实训等条件,使得传统教室的理论教学功能与实习车间的实做功能合二为一,老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理论讲授、实物演示和实验实作等内容同步进行,将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具体的技能实践训练,有效地促进专业理论知识向专业岗位技能的转化。
3.专业教室应具有专题研讨功能
职业教育的课程按其教学内容特点可分为讲授类、研讨类、实作类等不同类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职业教育中有大量研讨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这些课程和教学内容适宜选取专题研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导”为主,设置贴近专业实际、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更能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素质培养需求,同时,更能体现专业领域特色。针对这一需求,专业教室建设在教学交互性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应加大力度,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增设交互平台,实现专题研讨功能,满足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4.专业教室应具有专业自修功能
职业教育不同与普通的学历教育,他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因此,专业教室应具有自修功能,以满足学生进行专业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有学习资源,在专业教室应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专业资料,专业教室应充分完善网络平台,搭载网络课程、虚拟训练系统、各种电子信息库等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提供相关专业图书资料等,为学生拓展课堂知识、涉猎相关知识提供信息渠道和获取手段,学生通过专业自修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专业教室应具有专业文化培育功能
职业教育的指向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其特有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还应兼顾培育专业文化的功能。充分通过对专业教室合理布置、按职业特点模拟实训功能区、增设墙面功能:职业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加工生产流程等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和工作情境,增强学生职业岗位工作的感受,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并形成职业态度。
当然针对具体某一专业教室因其用途不同,其功能侧重也不尽一致。如用于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室具有专业通用性强、功能综合的特点,需同时满足本专业的基础、职业基础、职业岗位、职业拓展等多种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用于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室,则需要针对保障课程的特点,强调教学的针对性。 [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慧教室;教学技能提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110-05【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7
引言
众所周知,教学是高校的主要职责之一,教学技能作为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极为常用、有效的活动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并没有像中小学师范生那样具有系统的职前教育训练,有的高校为此推出了3-5天的新手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的收获,但是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通过学校教学业绩考核等发现有部分老师的教学技能总是停滞不前,甚至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满;而对于大部分教师,希望能够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长处,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带着这些问题,得益于师范生微格教学的启示,目前在高校普遍开始建立的智慧教室是否也能同样发挥作用?
一 智慧教室功能特点及学校相关策略简述
智慧教室基本可以分为“清晰型”、“深体验型”、“强交互型”三种,宁波大学智慧教室主要采用的是清晰型,在环境感知和情境感知的基础上引入各种教学资源,优化互动体验,高清记录课堂教学。鉴于本研究主旨是通过智慧教室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在此主要简述以下特点:
1 教学环境舒适,教学内容呈现优化。智慧教室中环境感知系统、情境感知系统的嵌入可以使温度、光线等自动进行调整,多屏显示可以降低认知负荷,合理调整后的混响效果使教室前后声部能均衡,给教师营造了一个舒适自然的教学环境。
2 引入各种教学资源,互动体验友好。计算机、平板、无线投影等各种设备在教师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地接入。人机互动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导航清晰,便于教师快速掌握和利用。
3 视频录播清晰,真实展现课堂场景。音频信号采集系统中通过多个灵敏度较高的拾音吊麦全方位清楚地拾取师生音频信号。摄像跟踪定位系统在课堂中较迅速地捕捉不同主体的动态,通过进一步聚焦体现具体环节。教师、学生、计算机场景平稳切换,高清展示。通过一键设置实现课程在录播的同时自动上传至视频管理平台,便于直播实时观看。
所以相对于微格教学的微型化和录播教室突出的录播功能,智慧教室营造了一个认知低负荷、资源便利、交互友好的环境,以此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智慧教室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在启用智慧教室初始学校便拟定了一些相关策略来促进目标实现。
1 优秀教师示范激励策略。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学习优秀教学者的经验和风采,学校在每周推荐2-3门优秀课程在智慧教室进行示范,积极利用智慧教室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向广大师生展示教学技能,对于优秀的教学技能,通过专家点评等措施使之详细化和突出化。
2 自我反思改进策略。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和有伦理性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任”。教师将自己课程通过课程回放,查看自己的言语行为及时地修正口头禅、习惯性的肢体动作;通过分析自己的教学技能表现和学生的表情动作反应,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通过与优秀教师视频比较,找出教学技能上的差距,思考改进策略。
3 指导评价提升策略。指导评价提升策略主要来源于教学指导专家和教师同伴的指导和评价。通过智慧教室的课程名称等信息的设置,可以让教学指导专家、教师同伴远程实时或非实时的进行教学观摩。每次实时观摩学习后,学校会组织专家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 研究假设
教学技能包含多种技能,本研究以《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为蓝本,结合国内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和高校教师常用教学技能,主要研究导入技能、板书技能、提问、讲解、变化、运用信息技术、结束等七种技能。研究假设如下:
1 智慧教室系统能促进教师部分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技能各项指标较多,不同的技能在不同的策略和环境下才能促使其发展。所以,智慧教室能提高某些教学技能,而非所有技能。
2 智慧教室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与教师年龄相关。中年教师由于教龄较长,各种教学技能模式会趋向固定化,而青年教师在职前没有受到系统化教学技能训练,可塑性较强,所以运用智慧教室系统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影响会比中年教师明显。
3 智慧教室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与教师的学科背景相关。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各教学技能上领悟不同,所以运用智慧教室对不同学科背景教师教学技能的影响会有显著差异。
三 研究方法
1 样本信息。从运用智慧教室的105门课程中随机选取35门课程,在每个课程中选取学期初始和学期结束时的课堂录像(需要包含所观测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样本。
2 评价指标的建立。本次研究中评价各项技能的指标以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标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国内该领域学者著作中关于教学技能的训练指标而确定,如表1。
3 数据采集。将上述样本信息对照指标进行赋分,各技能分别统计,各观测点权重根据本技能要点数量进行分配,观测点确定等次系数:完全达到为1,基本达到为0.8,没有达到为0.6。
四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1 对假设“智慧教室系统能促进教师部分教学技能的提高”的统计分析
在假设1验证过程中我们对各个教学技能分别进行了统计,采用了配对样本t检验,在统计中,“1”表示学期初始运用智慧教室时录制视频中的教学技能状态,“2”表示运用智慧教室一个学期后的教学技能状态,主要统计分析数据见表2。
根据t检验结果表明:(1)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技能在运用智慧教室及策略前后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且在运用智慧教室及策略后这些技能有显著的提高: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技能的p值均小于0.01。(2)在运用智慧教室前后导入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无显著变化,p值均大于0.05。所以,假设1“智慧教室系统能促进教师部分教学技能提高”成立。
2 对假设“智慧教室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与教师年龄相关”的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2,将教师年龄分成两组,小于等于40岁的定义为青年组(groupl),40岁以上的定义为中年组(group2)。将教师各技能的前后变化量总和作为一个变量,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数据见表3。
数据如上,sig=.963>0.05,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所以卢5.806,p=.000
为了分析此差异的具体表现,对中青年教师运用智慧教室后每个教学技能的促进程度进行了差异分析,T检验表明,(1)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的变化在青年教师比中年教师显著。讲解技能:t=3.846,p=.001
综上,关于假设2“智慧教室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与教师年龄相关”成立。
3 对假设“智慧教室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与教师学科背景相关”的统计分析
根据假设3,将教师的学科背景分成为两个大类:理工类(groupl)和人文社会类(group2)。同样将教师各技能的前后变化量总和作为一个变量,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
数据显示,sig=.990>0.05,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所以p=.657>0.05,t=-0.447,所以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运用智慧教室过程中教学技能提高程度无显著差异。
所以,假设3“智慧教室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与教师学科背景相关”不成立。
4 研究局限
本次研究统计分析的是高校教师一般教学技能能否在运用智慧教室及策略后得到提高,以及其是否受年龄、学科背景影响,而对于各教学技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有效促进并未做统计。另外,关于各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五 结论
本次研究证明,运用智慧教室及相应策略可以提高教师部分教学技能,如变化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技能,此种提高特别在年青教师上的作用比中年教师要显著些,此种提高变化与教师学科背景无关。鉴于这些结果,给高校建议如下:
(1)进一步扩大智慧教室的使用率,让教师熟悉智慧教室的功能并有效利用。进一步完善运用智慧教室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相关策略。
(2)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利用智慧教室,将录制好的视频及专家点评共享,起到示范作用。
在高校中,科学合理高效的课表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课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人工排课工作量十分繁重,常出现各种冲突,例如两个班级同时使用一间教室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排课算法,有效地解决了排课困难的问题。本文就贪心算法在排课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贪心算法 排课系统 最优解
1 排课的原则
(1) 一间教室在某一时刻最多只能安排一门课程。
(2)一位教师在某一时刻最多只能教授一门课程。
(3)教室的容量大于上课的学生人数。
(4)教室的类型与课程的类型要相匹配,如实验课。
(5)合班教学时尽量为同一专业或邻近专业,高数、英语等基础课除外。
(6)教室使用时利用率尽量高,即不出现十几人的小班占用容量为几百人的大教室。
(7)尽量将一位教师的课松散排布,避免连续授课多节。
(8)若一个班级在一周内同一门课有多节,应尽量不安排在同一天或相邻两天。
(9)重要课程、专业课程尽量安排在上午,下午安排体育课、实验课等。
(10)尽量将课程安排在周二、周三、周四这些学习效果较好的时间段。
(11)尽量为特殊教师安排特定的教学时间,如外教集中授课。
(12)在某一特定时段不安排教学任务,以便于所有师生能在这一时间进行集体活动,如召开各种会议。
注:上述1.1~1.4为必须满足的硬约束,1.5~1.12为尽量满足的软约束。
2 贪心算法简介
贪心算法,又叫贪婪算法(Greedy algorithm),指在问题求解时,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不从整体最优上加以考虑,仅是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解。
用贪婪法设计算法的特点是一步一步地进行,常以当前情况为基础根据某个优化测度作最优选择,而不考虑各种可能的整体情况,它省去了为找最优解要穷尽所有可能而必须耗费的大量时间,它采用自顶向下,以迭代的方法做出相继的贪心选择,每做一次贪心选择就将所求问题简化为一个规模更小的子问题,通过每一步贪心选择,可得到问题的一个最优解。
3 排课算法简介
排课问题早在70年代就证明是一个NP完全问题,即算法的计算时间是呈指数增长的。
普通的排课表算法有首适应算法、回溯法以及最佳适应算法等。其中首适应算法速度较快,但容易造成教室资源的浪费,主要就是小班占用大教室,导致在后来排课表的大班级无合适教室可用;回溯算法是一种优先搜索法,特点是按优先条件向前搜索,以达到最终目标,但当搜索到其中某一步时,发现原先的选择并不是最优或达不到目标,就退回上一步重新选择。回溯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排课表结果,但也存在不足,即回溯太多,速度较慢,而且当教室资源不足时容易产生死锁。而最佳适应算法的优点是可以使一次性排课表过程得到较好的结果,但如果有多次排课表,则前面排课表的课程班占用了较合适的资源,而后续的班级往往排课表遍历太多,使用不合理,速度较慢。
4 贪心算法在排课系统中的作用分析
4.1 数据结构
4.1.1 排课的资源数据可分为以下三个数据集合
(1)课程元集合C:其属性主要有课程名、周学时、上课总人数和授课教师,设共有n个课程元。
(2)教室元集合P:其属性主要有教学场地名、类别(比如普通教室、机房等)及容量,设共有m个教室元。
(3)时间元集合T:其属性是上课时间段。每天分为5个时间段(上午2段,下午2段,晚上2段),则1周5天,则 T共有25个元素,按序排列。
4.1.2 辅助空间
(1)二维数组course_time[n][25]。course_time[i][j]=true则表示C的第i个课程在第j个时间段被排上课。
(2)二维数组place_time[m][25]。place_time[i][j]=true则表示F的第i个教室在第j个时间段已被排上课。
(3)二维数组place[m][2]。place[i][0]表示第i个教室的容量,place[i][1]表示第i个教室在P中的序号。
(4)一维数组g[m]。容量不足分多个场地,多个同类场地放到这个数组里。数组元素存放选择的场地在 P中的序号。
4.2 数学模型
排课实际上是做满足约束条件的C×P×T的关系运算,其结果为三维表。符合约束条件的解只是可行解。而且由于软约束条件的限制,可行解的最优情况只能取决于场地的分配。使剩余场地的总容量最大的可行解即为最优解。
4.3 算法描述
两次贪心选择:先在C中选未处理且上课人数最多的课程,再在P中选能容纳该人数的最小的,且符合课程类型的教学场地:
第一步:
排课前,把 C按上课人数从大到小排序,F按容量从小到大排序。
第二步:
遍历C中的所有元素,对每个课程元做:
(1)如果已排好,则不处理,返回循环。
(2)遍历P中的所有元素,对每个时间元做。
若该课程一定要在这一时间段上课,则在course_time数组中标记班级“已使用”。
若无特殊要求,则:
关键词:全纳教育;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全纳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接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成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使所有的儿童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参与合作学习,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它不仅涉及特殊教育,还包括普通教育,甚至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领域。目前,在我国,随班就读形式是对特殊儿童的需求响应,是全纳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班就读还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师资质量没有保证、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需要庞大的特殊教育支持系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行政支持
行政支持是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教育局教研室、特教资源中心为技术指导中心的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1.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残联组成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学习全纳教育思想,以随班就读特殊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随班就读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使随班就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随班就读学生身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由教育局教研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组成教育教学专业技术指导小组,为随班就读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教育评估、筛查鉴定等支持工作,使随班就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政府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舆论宣传,及时报道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活动成果,促进社会各方面对随班就读及其特殊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4.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手段,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通过送教上门服务或机构服务等形式,借助特殊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开展学习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课补习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进而满足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学校、班级支持
随班就读学生所处学校、班级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运作和教育质量。
1.由学校领导、班级教师、资源教室教师组成随班就读的具体工作群体,全面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调查、心理评估、入学安置、学籍管理、课程设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开展兼顾到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探索和总结随班就读教学组织形式等。
2.班级教师在情感态度、教育理念、教学活动等方面全面接纳随班就读的学生,并结合特殊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
3.班级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备课、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方面充分照顾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
4.班级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安排座位,实施合作学习、伙伴帮扶,帮助班级形成尊重、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社区支持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所在,社区支持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区生活,为他们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资源中心组织特教老师或资源教师深入社区,通过张贴宣传单、散发宣传单或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支援服务,让社区居民理解、关心、支持社区内的随班就读学生。
2.社区内的残联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及其他民办康复机构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普通学校培训康复教师并为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器材及指导活动。
四、特殊教育学校支持
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学校、学生家长的要求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要。
1.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对学生家长和随读教师进行培训的任务,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帮助家长和普通学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随班就读教育技术,为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使随班就读儿童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2.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的实际出发,帮助建立资源教室,承担随班就读的巡回辅导任务,配合、指导普校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与普通学校及时商讨解决随班就读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
3.特殊教育学校协助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督促随班就读质量不断地提高,促进随读工作良性发展。
4.特殊教育学校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与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形成合力,积极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工作规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科研等等进行广泛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随班就读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向正规、科学的目标迈进。
五、资源教室的核心支持
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的、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的场所。建立资源教室出于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目的,是全纳教育理念的良好体现。
1.资源教室配置足够的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辅导需要的教材、教具和书籍;资源教室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并积极履行职责辅导随班就读学生。
2.资源教室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咨询与培训、教学辅导、功能补偿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全面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咨询和培训服务。
3.资源教室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设施和各种教育手段,既要针对学生当天课堂中未能消化的文化知识给予个别辅导和重点练习,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4.资源教室利用相关设备和资源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特殊教育技术支持。
六、结论
1.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有利于提高残障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让随班就读学生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过得开心。
2.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能充分应用普通教育学校、特殊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资源优势,使随班就读教学具有特殊而不隔离的特点和优势,并能充分发掘随班就读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1.1物联网技术
对被测物来说,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能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涵盖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该过程包括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到应用。首先基于RFID射频识别和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完成信息的获取,RFID射频识别可以对采集物体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识别,传感器技术可以对采集物体进行信息的感知;通过通信网络,可以完成接入网络物体信息的传输,包括发送信息,传输和接收信息;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可以完成对感知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最终实现对物联网被测物的智能化控制。
1.2物联网组成
一般来说,物联网系统由三部分组成[5]。首先是RFID系统,这是一种射频识别系统,这种自动识别技术是非接触式的,通过射频信号可以对目标对象进行自动识别,从而完成对物品的快速追踪以及数据的快速交换。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标签、阅读器以及天线。其次是中间件Savant系统,该系统处在解读器和互联网之间,是一种数据挖掘工具,具有数据的捕获、传送和监控功能,其主要任务是对数据进行校对、负责协调解读器、对数据进行存储和传送以及对任务的管理。第三部分即是互联网系统。
1.3物联网架构
在物联网中,可以简单的把其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6]。物联网架构的最下层为感知层,该层是物联网信息的源头,在该层,利用各种传感设备以及智能嵌入设备可以完成对现实世界中各种信息的全面立体感知;网络层就是要完成各种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完成信息的存储、融合以及远距离传输;应用层主要完成服务的发现并把服务进行呈现,也即是完成数据的挖掘工作,并对应用进行决策。
2多媒体教室
2.1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
目前建设的多媒体教室中,其教学设备较完善,首先是中央控制系统,其他教学设备都连接在该控制系统上,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投影机、电动窗帘、电动幕布、摄像头、灯光、音响设备以及实物展台和环境设备等。在多媒体教室中,对中央控制器的管理多采用内置网络,通过每间多媒体教室中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施,与网络进行连接就可以远程监控控制设备以及受控设备,甚至是对这些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达到高效使用和管理多媒体教室的目的。
2.2多媒体教室的基本架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中开始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器技术可以构成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7]。在多媒体教室的设计中,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列于表1。由表可见,物联网的三个层次分别为应用层、网络层以及感知层,在感知层中就是多媒体教室多使用的各种设备及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往往有体积小、能耗低以及性价比高的特点。在应用层中,多校区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较多,而且具有连接复杂的特点,在对设备进行连接时需要较强的技术性,系统的利用率通常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多采用云计算的技术进行应用层的架构。由于云计算采用虚拟化的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计算、存储和服务,而且在软硬件资源方面都支持用户共享,所以传统的分散资源可以通过云计算整合为可统一调度的虚拟资源,该虚拟资源还可以按需使用,所以在进行多校区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时云计算技术的使用可以节约资源,使教学环境最优化。一般而言,云计算都是虚拟化的,其规模都比较大,通用性较强,扩展性较高,可靠性强,而且成本低廉。采用智能计算技术的这些特点应用层可以实现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包括采集、处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存储和共享,最终实现信息的智能交互,并把各种参数、实时的数据等信息通过总控制室的显示屏显示出来,对多媒体教室的终端教学设备进行实时的远程监控与控制,能实现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故障的精确表述,并及时的对故障实行远程的实时处理,及时的对教师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远程协助。在网络层中,首先要选择适合的通信协议进行安全可靠的把获取的感知信息进行传输。从目前来看,全球通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该协议族中网络层的核心协议是IP,现在在应用中多采用IPv4协议,但是现在IPv4地址已经分配完毕,资源的严重消耗极易导致网络的瘫痪,与物联网对地址的大量需求相悖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IPv4的优化IPv6应运而生,IPv6地址空间丰富,安全性能较高,端到端的互联互通可以得到实现,IPv6的这些优点在校园网络建设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IPv6把人机之间的对话扩展到任何事物之间均可对话,服务对象从人类扩展到硬件设备,真正意义上成为无时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使用的多为无线校园网,添加了IPv6协议之后,用户即可对IPv6资源进行访问,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有的通信网连接的是多媒体教室的总控制室的电话、监控计算机以及各分校区的管理多媒体的技术人员的电话,通过完备的通信网络,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对多媒体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故障可以及时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故障的排除。无线校园网和通信网的融合,可以实时的对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信息进行传输与交互。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基于物联网设计多媒体教室的感知层时,分为以下四部分:首先在每个校区都要设置多媒体教室机柜,并均在机柜中进行RFID系统的安装,通过射频IC卡可以确认使用者的身份,身份确认之后就可以获得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权限;其次,在多媒体教室中要安装摄像头,对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采集,方便管理人员实时快捷的发现并解决问题;再次,还要在多媒体教室中安装检测传感器,为教学设备的远程控制提供感知信息;最后,为确保一些贵重的教学设备的安全性,要安装无线防盗报警系统。在多媒体感知层中,既有身份认证,又有对教学情况的实时监控,还可以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自动检测,还添加了设备的安全管理,使教学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物联网对多媒体教室的影响
3.1物联网对多媒体教室应用与监控的影响
基于物联网的多媒体教室实现了对多校区多媒体教室的集中控制,可以实现对多媒体教室的远程控制和监控,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应用和管理的简捷化。而且操控软件界面友好,以集中控制为主,使操作更加简便。通过局域网可以实现多校区多媒体教室与远程管理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方便主控室对每个多媒体教室的实时监控,有效的保证了设备利用率。
3.2物联网对多媒体教室维护与服务的影响
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和维护中,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很强的技术性,还需要加班加点进行设备的排查以及故障的排除。物联网改变了这一模式,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传统的多媒体管理中,管理者多为被动式服务,报修方式为电话报修。物联网的使用之后,管理者变为主动服务,报修方式也转变为一键网络报修,对设备安全隐患问题起到了明显的缓解作用。
3.3物联网对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影响
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不管在服务内容还是在管理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日常监管和设备的维护都在取代传统的工作模式逐渐走向智能化,管理人员的压力得到大大减轻。但是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