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09:59: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资源教室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66-03
资源,《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的解释则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但如果仅仅将资源理解为天然的资财未免有失狭隘,因为实际上,许多后天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材料,如房屋、设施设备、品牌、声誉等,既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生活或生产劳动的重要资料。因此,资源应当是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需要或者可以利用的一切材料。强调“一定技术经济、经济条件下”这个前提条件,是因为资源具有相对性。某个时期、某种技术条件下不被人类所认识或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材料,当人类对其认识程度加深,或技术水平提高后,就成为了重要的资源。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维持独立学院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材料。它们除可以依据外在的物理形态区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外,还可依据其他不同的区分标准进行分类。如依据其所有权的不同区分为自有资源与社会资源;依据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区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依据其可迁移性区分为固定资源与移动资源;依据其耗损程度区分为消耗性资源与非消耗性资源,等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中的资源一般指有形资源。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教育性、积累性、稀缺性等特点。
所谓教育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从物质层面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应用于企业等生产部门的资源并无二致,但其教育特色仍然非常鲜明。举例而言,同样的机器设备,企业为生产效率考虑,在设备布局时注重紧凑,在设备标注上注重简洁。但当它们被应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践时,设备之间就必须留出必要的空间以便教师讲授和学生观摩、操练,设备上也应当悬挂或粘贴使用说明和操作程序等文字标示供学生查看。
所谓积累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持续累加的特点。虽然其中一部分资源属于消耗性资源,一些非消耗性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但绝大部分资源都是非消耗性资源,它们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一旦建设完成,就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使用。因而,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资源在整体数量上必然不断累加。这种累加既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给独立学院带来沉重的管理压力,也妨碍了资源的更新换代等。
所谓稀缺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就其数量而言整体上呈现不足,就其质量而言永远处在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其主要原因,一是资源配置的速度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独立学院诞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是在原有的普通公办高校无力承担扩招任务后,由政府主导而建设起来的,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类型。它的举办初衷就是为了分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沉重压力,其诞生之时又适逢生源高峰时期,因而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而在规模飞速增长的背后,资源配置的速度却远未跟上。二是与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特点有关。独立学院诞生10余年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也经历了10多年的艰苦摸索。创办初期,独立学院纷纷追随其“母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直到今天,独立学院才初步形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资源配置的相对滞后性,使得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难以配置足量的实践教学资源。三是独立学院建设的时间尚短,积累时间也短。因而,总体来说,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普遍处于不充足的状态。
如何运用体制、机制优势,实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依托与自主并举,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一、依托与自主并举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依托”,有其特殊的含义。它主要指独立学院对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适度、合理利用。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办学。”[1]这一规定是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法律依据。
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而带来的合法性,与申办高校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而带来的便利性,与申办高校专业上的趋同性而带来的稳定性等。但必须注意的是,必须把握好依托的度。如果将依托变成依赖,忽视自身建设和积累,将严重损害举办各方的利益,给独立学院和举办各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正确处理依托与自主建设的关系。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底子薄,独立学院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规模等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因此,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但是,在依托的同时,必须统筹规划。在依托的同时,抓紧自主建设。申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学科和专业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资源的余缺状况已经基本清晰,这就为统筹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申办高校富余的资源、独立学院短期内难以建设完成的资源和一些高端资源,应当以共享为主;而一些需求量大、使用频率高的基础资源,申办高校紧缺的资源,以及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特殊资源,则要立足于自己建设。
二、校内与校外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是指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不仅要立足自身,立足校园之内,也要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改变传统的闭关自守、固守校园的建设模式,主动走出校园,寻求校外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机会。
我们这里的“校外”,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校外”,这是就空间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除了要充分利用校内空间,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将资源配置的空间拓展到校园之外,以解决资源配置的空间制约问题。二是“与校外”,这是就建设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改变仅仅凭借自身力量的做法,与企业等社会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的合作,充分发挥校外主体的资源优势和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校内与校外结合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这是由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现场见习、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出来。独立学院虽然可以在校内自行建设一些校内实习、实践场所进行教学,或购置一些设备供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但它终究是模拟和仿真性质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有较大的差别,难以取代校外实训基地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论从其完备性、先进性,还是从其系统性来说,一般也都远远超过学校为实习、实践教学所配置的资源。另外,企业的技术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作为实训老师,其所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收益更多。因此,企业既是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更是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要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稳固联系,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在校外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也符合独立学院资源配置的效益性原则。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它虽然“不得以营利为目的”[2],但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从举办独立学院的过程中获得合理回报,“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3]。因此,独立学院必须也必然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关注投资效益。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注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地拓展办学空间,加快资源配置的进程,减少和降低资源配置的难度,是一条多快好省之路。
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其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租赁模式,即以付费方式租用现成的校外资源;共建模式,即独立学院与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建设新的资源,由独立学院单独使用,或定期、定量使用;免费利用模式,即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独立学院与其签订协议,以开放自身的相应资源,或向其提供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换取优先使用权。一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还可以尝试多家独立学院联合共建的方式。
独立学院要正确处理校内与校外资源的关系,统筹规划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规模、结构,协调好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使用与管理。对一些基础性、通用性、普适性资源和使用频率较高、共享资源缺少的资源,一般应当立足于校内;而那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建设投入较大、更新速度较快的资源,则应当主要以校外为主。
三、建设与管理并重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既要注重建设,也要注重管理。有效的管理能够使资源的投入最省、效用最大、耗损最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的管理比建设更为重要。
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划地为牢、封闭办学的理念。既要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我所用,又要敢于敞开校园,将自身的一部分资源向社区、向社会开放。以体育场馆为例,独立学院的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新建的,投资大、设施新、质量高,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利用率不高。如果在保证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前提下,科学安排,将体育场馆和部分体育设施适度向社会开放,并收取合理的费用,就可以在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解决一部分体育器材、设施的维修与添置经费,丰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为居民和学生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从而实现学院与社会的双赢。一些自身使用效率不高的资源,也可以与其他独立学院、其他高校签订协议,共同使用。
其次,必须转变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要大胆打破系与系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藩篱,将院内的设施、设备适度集中,努力提高资源在院内的共享度。有的独立学院建立了全院统一的实验中心,学院的大部分实验设备都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每学期初,各系、各部门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向实验中心提出使用要求,实验中心根据各系、各部门的需要作出初步安排后,与需求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协调,确定具体的使用档期。由于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周期性,所需的实验项目和实验设备也具有定时、定量、定点的特点,因而,除极少数特殊情况需要作出临时调整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按计划进行。这样,既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再次,必须高度重视共享平台建设。特别是在资源分散管理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导致资源余缺情况、忙闲情况互相之间都不了解。各系之间、各部门都根据各自的需要申购设备,往往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设备的分散度大、重复率高、使用率低,浪费了宝贵的建设资金。在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今天,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不困难。有的独立学院就建立了先进的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仪器设备的名称、性能、图片标注得十分清楚,甚至连设备可供其他部门、其他单位使用的时间、收费标准、联系人等都有详尽的标注。实际上,这种共享平台还应当延伸到独立学院之间、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之间。特别是一些大型、贵重、使用率不高的设备,如果没有共享平台作为支撑,其效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些设备往往沦为昂贵的摆设,奢侈的装点。
最后,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无论是资源的集中管理,还是资源的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就无法克服“经济人”的“理性”,集中管理就会异化为集中保管,共享就会变成“共想”。有的独立学院尝试对实验中心设备的使用进行量化管理,确定设备使用时间和使用率的基数,超过后由学院按量给予实验中心一定的酬劳。有的独立学院则对实验中心或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实行消耗材料定额管理。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主要矛盾是急剧增长的实践教学资源需求与有限的建设投入之间的矛盾。独立学院建设历史短,没有公办高校长期的历史积累;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办学规模使得资源建设的压力显得更加空出;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难以快速和直接转化为效益,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办学成本的压力下和投资回报的追求中,可能出现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投入不理解、不重视、不积极的现象。但是,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立学院只有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勇于舍弃部分短期利益,下大力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赢得长久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N].省略/jyzl/jyzc/gdjy/zh/t20080306_146626.htm
关键词: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
一、非营利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一样,都需要吸引、招纳合适自己单位的潜在员工,并不断地采取机制激励员工,保留住优秀的职员。不断的改进工作质量,提高组织运转效率,让职工在组织内部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任何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共同目标。但是,非营利组织又不同于其他事业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多样化、理想化和公益性等特殊的性质。
从进单位开始,员工就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职工和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和责任的纠纷,所以单位员工的思想素质和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的平均水平相比,就要高出很多,对主管和组织的期待也要比对企业的期待更高。所以,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在每一个管理层次上,都要体现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努力强调单位宗旨和理念,让组织和员工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性。
二、非营利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分析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营利性,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就与其他单位存在着不同。
1.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在规模要求上,要不断扩大单位的人力资源规模,积极招聘录用外部优秀人员,同时也注重对内部人才的潜力开发。在资源结构要求上,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使之成为中高级专业人才;为青年人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对申请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增加。在层次要求上,培养整体素质优良的团队,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关键岗位采取扩大机制,采用教育途径和人才培训,以能力就任。在凝聚力要求上,完善对于重要岗位人才选拔的优先聘用和评价认可机制,招贤纳士、广开门路,凝聚一批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地域的人才。在效能要求上,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按市场制度实行工资发放,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让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所做的贡献与其收益是成正比,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和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发挥。
2.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招聘录用之前就已进行了全方位的职位分析。事业单位要充分考虑到其非营利性特点,在进行招聘录用工作的时候,除要求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过硬之外,还要求人员有良好的内在素质修养和道德思想品质。只有按照这样的要求出发,成员才能在单位后期的管理工作里较快地熟悉业务和融入组织,理解单位的事业理念,从内心里愿意为单位服务,和同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组织目标,从而使单位获得最大效益。
3.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管理理念的研究出现,能让事业单位的组织工作减少重复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事业单位为了满足长远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得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和开发。以核心能力和战略为指导的方向,制定培训开发体系,大力培养员工的核心技术专长,尤其是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着文化程度的优势,适度培养,便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发展需要,成为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相对应的也应该加强员工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认知感,最终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
4.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薪酬是员工做出贡献的最直接体现,也可以通过薪酬发放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根据研究发现,员工在关注自己获得回报多少的同时,也会自觉比较与周围人的差距。所以在薪酬发放的管理时得注意公平性,包括内部和外部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公平性。构建一个公正的薪酬体系,不仅可以保留住大量的内部优秀人才,同时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部人才加入,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5.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竞争性原则,这种方式往往只注重对员工个人的成绩评定,并且管理方式也是依照量化管理来对此进行评价的,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知识型员工感到不公平,及容易击垮他们对企业建立起来的认同感。长久下去,会大大降低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单位人才的流失。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注重的应该是团队的合作性,绩效考核是团队的综合水平能力,这样不单单组建了一个优秀团队,更加强了个人与团队的凝聚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让每个优秀的人才都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才能和工作热情,提升整个团队乃至事业单位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文皓.浅谈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36-36
[2]齐秀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3:53-55
【关键词】心理特点;信息资源;通识英语;策略;探索
2004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教学有近一半的时间从课堂内搬到了课堂外的计算机校园网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尤其是视听说课程,学生是在没有教师监控的情况下自主上机利用教学软件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据专家研究分析,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学生们的听、说能力有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改方案的制定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语教学应该照顾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施教。当代学生的特点这一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这一问题,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已经作了长期的研究,并且总结出了规律,如动机、兴趣、心态、关注时间、参与欲望等等。同时,新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如多媒体、校园网等;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纳,如网上答题、学生自我评价等。据笔者对多名具有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的同行们的调查访问,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无论用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中的主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又是一群鲜活的带有青年人特点的群体,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研究、了解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并顺势诱导。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David P.Ausubel)认为,学习者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认知者元认知结构的基础。影响认知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已知道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提出:教师应基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实施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认知特点,1994)。就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最突出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对传统教育方法有反叛意识,对上机、上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接收迅速;对现代科技、现代中外文化、与现代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而对传统的、历史的、固定不变的知识的学习部分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一特点突出反映在外语学习上,如果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即使是文学名篇、千古佳句,学生也很难有耐心接收教师的讲解;如此一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是以刚刚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最新消息为教学内容,学生们必然学习兴趣浓厚,记得扎实牢固,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二、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最先提出的“认知结构”理论也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内容和认知基础会对学习产生影响,不同的认知结构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时,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组织设计要要适应学习者大脑的认知结构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就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而言,对具有不同语言基础和语言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无疑是具有推进教学进程、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的,这点已经在我校的分级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效果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分级教学满足到了不同学生个体对教学内容、难度和方式的不同需要。据笔者对部分实施分级教学班级的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分级教学非常必要的比例高达83.4%
三、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改革后统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题式教学虽有一个共同话题,但学生们开口的还是不多,即使说了也是内容空泛,且用词简单。究其原因,归结如下:
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多以反映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有的还经过了改写,而且现在提倡的主题式教学法使得所有的语境材料及声音材料都是围绕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展开,这些都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学生听完和看完之后还是不能灵活地用,也就没有自己的输出。因此这种和学生们关系不大的语料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流畅、得体、正确地使用英语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是学生倾向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从而割裂了语境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言情景意义。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词汇,根本没有兴趣去记。而对一些流行的汉语的相应的英语的表达方式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口语复述和相关的语境练习中,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更不能依据英语语境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
三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交际环境。除了课堂之外,学生很少有应用英语的机会。不仅小班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如此,条件差的大班教学情况更糟,学生依赖的课堂英语交际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知识和此背景下的高校生活;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材语言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背景知识的交际语境不协调。这一结果充分反映在学生的日常主题交际和写作中。在英语角训练中,学生谈论的范围有限。了解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知识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非常系统和熟悉,但专业性过强,需要大量的术语和逻辑较强的语法结构,学生无法表达;另一方面,对每天通过不同的汉语媒体了解的社会和自己熟知的校园生活,无法从“英汉对照”的词汇库中灵活地运用。
四、解决的途径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善学生的课堂英语环境即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借鉴。
一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活起来。我们所教的和表现给学生的东西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产生共鸣,要同学生已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相衔接,使新传授的知识、技能在他们的意识框架内有一个落脚点,也就是说要在他们准备的范围内捕捉到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开启他们心灵的窗口,如此这般,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头脑中。要想把教学搞活,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有新意的、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生的视听感受,创造语言情景,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强化学生的自我实现感。
二是探索和实践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效的教与学的模式。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信息构建探究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老师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摸索出整合的结合点,逐步总结提升教学模式的产生,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使学生兴趣持久的方法与途径,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扩大师生课堂交互的范围、时间,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一、移动网络教室的优势
与传统网络教室相比,移动网络教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可移动性。移动网络教室可以满足多间教室同时使用的功效,且通过简单的移动和安装,就可以把传统的多媒体教室变为移动的多媒体教室。在完成这一转换行为之后,学生无需到专用教室上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是“一对一”教学环境的重要平台,因而已成为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发展趋势。二是建设快捷、维护成本低廉。移动网络教室的建设十分简单,只要拥有了必要的设备和软件,就能将其快速地建设起来,具有建设快捷、维护成本低廉等优势。
二、移动网络教室的配置
移动网络教室是传统网络教室的一种延伸,是目前“班班通”建设的高级模式,它主要是把网络教室中的台式“电脑”换成笔记本“电脑”或移动学习终端即可,而无需额外添加其他的设备,体现了配置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应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一般而言,移动网络教室主要由移动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子书等)、教师机、投影机、幕布、无线电子教室系统、无线路由器、充电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等设备组成。若具备条件,还可把其中的幕布改换为交互式电子白板,目的是更利于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强化其交互式功能。除了上述配置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情况对移动网络教室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配置。具体包括:配置中控系统,以便统一管理移动网络教室;添加扩音器,以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配置视频展台、互动反馈系统、液晶书写屏等,以丰富、扩展、强化学习效果。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移动学习终端安装教育网站APP、交互平台APP、网路授课平台APP等客户端软件,以方便学生“一键”直达网络授课教室,从而使全体师生都能便捷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移动网络教室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资源教室问题策略
一、 前言
198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计划的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把他们吸收在能过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且在1994年,沙拉曼卡会议上正式提出全纳理念:注重教育的公平、公正,追求全体学生包括残疾儿童都能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反对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在此之后,世界各国都依据国情为本国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了相应的全纳教育服务。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推行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模式,后因当时的随班就读不能完全妥善的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所以在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做法后,在随班就读教育中增加了资源教室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资源教室,弥补随班就读的固有缺陷,为儿童提供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准确的说,资源教室是一种部分时间的支援性特殊教育措施:此种教育服务的提供,通常以普通教育一般的课程为基础,其服务的对象为就读于普通班而在学业或行为上需要协助的学生,其目的在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教学的支援,以便此类学生继续留在普通班,并在学业后情感意志方面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 我国资源教室研究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项目曾经为贵州的两个贫困县配置共30个资源教室的简单设备,包括评估量表,基本的特殊儿童辅助设施等。但由于该项目缺乏后续资金,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资源教师,资源教室的建设工作不了了之。这是我国资源教室的起步。
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的大城市开展了创建资源教室的尝试。运作比较成功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这一阶段,资源教室有一些专用的特殊教育设施、设备,较为常见的是感统器材和专用的玩教具。
2000年以后,资源教室的设置开始逐步规范化,其标志是教育部和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资源教室的建设纳入特殊教育的规划。各地的资源教室以北京、上海的成功案例为模板,再结合当地儿童的特殊需要,陆续建设完善。资源教室的建设已经成为随班就读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 目前我国资源教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相关法律政策欠缺,定位不准
我国还没有资源教室的专门法律保障,各地区在筹建资源教室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依据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资源教室的建设面临瓶颈。而且对资源教室的审核也没有专业机构进行考察,总体来说,细则不明确,标准不统一。
很多地区虽然建有资源教室,但理念不澄清或是定位不准。将资源教室当做"困难学生"的收容所,而不是针对学生的需要设计个别化课程,提供相关帮助。模糊了资源教室的含义,弱化了资源教室的作用。许多人在资源教室的定位上存在质疑,错误理解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的关系,混淆两者的概念,更进一步否定资源教室存在的社会价值。
2、资源教室数量少,资源匮乏
即使已经有许多地区在筹建资源教室,但毕竟发展时间短,现实问题多,所以资源教室的数量有限,所占比率不大,能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而有些地区虽然建设了资源教室,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硬件方面,缺少包括各种图书、影像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各类测评工具等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和教室配备等等;软件方面,缺少包括特殊教育专业的资源教师,学校、家长及社会、社区的资源支持等等。
3、 专业化资源教师严重缺乏
缺乏专业化的资源教师是目前制约资源教室发展的关键。首先,我国尚无培养资源教师的相应专业,缺乏专业性教育人才。其次,通过听讲座等方式培养的普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且其上课时数少,时间零散,远不能满足资源教师的专业需要,导致其无法正确处理学生问题。最后,有相关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亦不能很好的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
4、 资源利用率不高,服务面狭窄
资源教室配备了各种软硬件设施,但有些资源教室闲置不用或低效利用。没有对资源教室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且服务对象多仅限于盲、聋学生,将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等其他类型的学生拒之门外。或不能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有效的帮助,只浮于表面,增加普通辅导时间而已。这样的资源教室就失去了帮助各类儿童发展的重要功能。除此之外,我国的资源教室多建于小学,而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资源教室出现了断层,缺少持续性的支援,不利于学生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四、 建议
1、 进一步重视资源教室的建设,明确其定位
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性政策,确定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乃至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地位。将资源教室的创建提到各地教育的日程上来。规范资源教室建设的细则,提出检察的标准,并定时对当地资源教室进行审核检查。在争取良好的创建环境的同时,加大资源教室的宣传力度,修正人们对资源教室的观念,正确看待资源教室的出现。
明确资源教室的定位。根据区域、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定位。如果是针对区域内无特殊教育学校或普校特殊班的话,资源教室是服务于各类残疾儿童的,为其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个性化辅导;如果是针对区域内已经有特殊教育学校或普校特殊班的话,资源教室是服务于普校中其他障碍类型的学生,为其提供学业或情感的帮助。如果是针对研究式的资源教室,可兼得上述两种情况,并需增加科研人员,对其做相关科研记录和分析研究。
2、 加快资源教室的建设,完善资源
资源教室的创建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还需要当地教育经费的支撑,社会、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目前募得社会资源是扩展资源教室建设的重要途径。资源教室数量的增长从理论上提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更好的帮助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但只有软硬件齐全的资源教室才能发挥他最大的功能,帮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系统的帮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加强资源教师的培养
一个规范发展的资源教室需要多专业资源,其中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辅导,特殊教育辅助技术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最急切需要的专业资源教师,则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来提高其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生而平等的教育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4、 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服务范围
对资源教室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充分利用资源。为每位学生建立IEP,设置长短期目标,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资源课程。除了知识的补救教学外,还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社会情感的发展。接纳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等。
另外,尝试在初中、高中和大学创建资源教室。可借鉴资源教室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需要,创建资源教室。
参考文献
[1]许家成,周月霞主编.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07
[2]王梅,资源教室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