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7 15:1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篇1

为适应国内外医疗市场的需求,我国自1985年起开始创建英语护理专业,至今开设英语护理专业的院校已达百所。时代的进步对全方位、多技能、高学历护理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全国很多省(市)卫生学校并、转为大专或职业学院,但各省(市)卫生学院英语护理专业并未停办,相反,其英语护理专业的招生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中国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无法达到国际化护理市场的人才要求,学生参加国外护士执业考试过关率低,专业教育的目标和渠道不够完善等问题日渐突出。近几年一些高校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英语护理专业陈旧的培养模式并未出现根本变化。相关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研究人员研究总结得出,要促进英语护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学校和教育者要结合时代背景,更新教育理念,了解我国近20年英护教育的历程,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英护专业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与时俱进得创新,改革以求发展。

2.护理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发展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国英护专业教育理念相对传统,甚至滞后,多数相关院校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教育,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我国护士护理理念和人文情感上的严重欠缺。研究表明,我国英护专业毕业生在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上,决不低于国外护士,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技巧,人文关怀方面,中国的护理人才却显得尤为薄弱。因此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要从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入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人文关怀理念,深刻理解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将护理观念集中在人和疾病上。确定新型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暨在疾病的处置过程中,护士处于助手地位;在健康教育、指导及管理等工作方面,护士与医生地位平等,是同事、是协作者。其次,英语护理专业人才教育观念应突出国际人文特色,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本专业教育理念的一大核心还包括对不同国家人文、伦理、护理理念、工作标准的知识传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发展

3.1新型英语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英语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使护理人才具备到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内涉外医疗机构工作的能力。因此,英语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能满足国际护理对象的需求,提供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能力;应具备从事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的能力;应具备从事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既熟悉本国文化又了解国外文化,具有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3.2改革培养环节,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原有的护理模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护理医学理论知识偏多偏重,而实践应用课程偏少,外语能力训练课程不足,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第三,人文素质教学缺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与之相对,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是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模式,实行边理论边实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精简护理医学基础理论课,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学习;三是重视英语课程,适量增加外语听说能力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关怀素养。

3.3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新型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保障。首先要注重教师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教师团队充满德艺双馨的优良骨干,引导教师团队卓越发展,将优良品行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其次,该专业教师应具备当今国际护理理念,把握护士角色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要需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该专业需要护理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相对过硬的教师。多组织挑选相关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专业语言能力。也可采用兄弟院校、合作院校间教师的合作交流,促进英护专业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3.4加快教材建设改革与发展

随着全球对护士市场的重视度关注度日益提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与文化的交流频繁,国际护士市场对涉外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护理专业必须以时代为背景,跟上时展变化,面向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英语护理专业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国情,还必须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要不断更新完善相关教学教材,积极借鉴国内外护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更要重视外语教材的更新,提高外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

4结束语

篇2

1.1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本研究随机抽取郑州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20个教学班,每个班随机抽取20名学生,共计400名学生;随机抽取护理专业相关教师60名,其中专业课教师40名,基础课教师20名;抽取郑州市较为知名的医院、社区门诊等相关医疗机构30家。发放调查问卷,对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课教学与实践安排、师资队伍、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调查。

1.2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及数据,同时结合小组访谈、个别访问的方式作为补充,对所抽取的调查对象分别发放预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行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法和改革意见,构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将该新模式在我校护理专业的30多个教学班进行试行,观察效果,逐步完善和优化。

2.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整理,共回收有效问卷481份,其中学生问卷394份,教师问卷58份,相关医疗机构问卷29,有效回收率均在96%以上,调查结果更具说服力。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

2.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能够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结合性整体护理保健服务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而现有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以生物护理模式为主的临床疾病护理,能力、素质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2组织教学与培养专业思想不契合

目前,在教学模式方面,绝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都是采用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脱节;在临床教学方面,任课教师主要为临床医生,使学生所学护理理论知识不能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组织方面,常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形式,致使一部分学生的护理专业思想发生动摇[1]。

2.3课程设置与专业特色不配套

现阶段,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比例不协调[2],护理专业知识所占比例过少,临床课程医疗专业知识所占比例过大;人文课程所占比例过小,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知识涉及的不够;课程内容多以生物医学模式为框架构造,以学科为中心,各课程间过于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各课程之间、前期课程与后期课程之间重复过多。然而,现代护理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不但知识覆盖面广,而且实践性强,在与医疗专业相互交叉的同时,又有自己的侧重点。因此,现有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医学模式转变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与日益成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脱节。

2.4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和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中专院校层次相对较低,高学历的人才不愿选择来中专学校当教师,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护理教师的学历起点仍比较低[3]。据调查显示,目前,中等卫生学校教师本科学历教师为主,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低,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更低,部分学校至今没有医学博士学位的教师;一部分教师是大专学历,且多为各中等卫生学校自己培养的人才,缺少外来人才,造成教师队伍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另外,各中等卫生学校护理教师在选拔、培养及执教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因学校教师资源短缺,部分任课教师身兼数职;护理专业教师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相比,所占比重较小;部分临床任课教师需从事临床工作,工作繁忙,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且课后与学生交流时间不足,都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学校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3.结论及讨论

3.1明确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

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与医疗卫生职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作为要培养护理人才的中等卫生学校,要时刻认清社会背景,对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收集毕业生反馈,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等各方面要求,用以指导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4]。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对护理人才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卫生学校须为培养适应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护理人才寻找新的途径与方法[5]:(1)把好生源关,提高生源质量;(2)选择合理的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建立良好的基础教学设施,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3)拓展好的医疗机构作为实习基础,并安排师资负责实习工作,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2树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如下新的护理理念:(1)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要让护理专业学生的认为护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疾病”,将服务意识由“病”转向“人”,加强对病人的关注与尊重,为病人创建温馨的医疗环境。(2)整体护理理念。整体护理是指导护理实践工作的一种思想方法,开展整体护理,树立整体护理观,从社会、心理及生理多方面评估病人潜在的或存在的健康问题,并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提供全面的、主动的整体护理,以满足病人多方面的需要。(3)开放系统理念。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护理学生只有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并不断地的与外界环境互动,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3.3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新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改革是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要有创新思维,课程设置应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已将护理学从医学领域,转变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的范畴。现代护理模式要求课程设置中要注重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对部分课程优化重组,强化其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如将外科护理学与内科护理学重组为护理课程Ⅰ,将儿科护理学与妇产科护理学重组为护理学课程Ⅱ,将精神护理学、传染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与康复护理学重组为护理学课程Ⅲ,这些课程的优化重组,既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又注重了学科间的交叉和联系,突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满足不同时期、层次的人对健康的需求,有利于整体护理的实施。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篇3

关键词:素质要求;“T”型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实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研究卫生发展趋势,明确市场、根据社会和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课程模式,引向纵深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

1. 现代护士素质要求

1.1 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要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求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1.2 护士的形象要求:护士要有端庄、稳重的仪容,训练有素的举止。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护士的完美形象不仅体现在护理操作中,而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角色中。

1.3 改善服务态度,创造温馨的沟通环境:护士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在微笑中为患者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安全的、可信赖的氛围。掌握沟通技巧,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需求,给予对症施治。

1.4 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护士应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能,有较高的独立操作能力。护士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1.5 学会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服务对象、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要做到数据准确,资料真实客观,及时完整地记录患者的病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 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前一方面护理人才紧缺,另一方面现有护理人才知识面不适应现代护理,同时,当前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1 我国护理人才紧缺,有待加速培育:有数据统计,我国护士严重紧缺,目前每千人口护士人数仅为一名,在全世界的排名为倒数第三,远远达不到每千人口两名护士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2.2传统的护理教育不适应现代需要,护理教育有待更新:过去人们总认为:护士不过是打针、发药、给医生当下手,这种看法既不科学又不全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的现代人需要能呵护身心,象亲人般的关心、信赖,集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现代护士。因而,新的护理教育模式必须产生。

3. 护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概念:“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继续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还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关于“职业院校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并联系多年来的办学实践,构建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课程体系优化最重要:要形成比例合理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就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有护理一线的高水平和护士长乃至护理专家参与。因为T型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他们能及时吸收护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

4. “T”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4.1 现代护士必将是“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T”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就体现了这些内涵。“T”型中的横向拓展就是培养护理学生综合素质的知识水平;“T”型中的纵向深入就是培养其专业技能水准。所以,当代护士必将在“T”型模式下产生。

4.2 技能型紧缺人才离不开“T”型人才培养模式:“T”型模式可以尽快培养出技能型紧缺人才,同时,要培养出技能型紧缺人才就必须运用“T”型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就护理人才而言,既要与患者、患者亲友沟通,又要与医生配合,综合素质很重要,同时又要进行专业护理,业务能力显得更重要,二者都不可忽视,惟有运用“T”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造就合格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泓.护理面对WTO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2,16(12):713.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学习能力;教学时数;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然而,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其教育目标与途径尚未规范[1],培养的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并没有增强[2]。护理职业教育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具体来讲,在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还没有定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大的差别,人才培养方案还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如何修订,修订什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厘清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是培养人还是培养人力的教育

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现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调“高技能”培养,相对轻视“高素质”培养的倾向。不同专业各种规格的技能大赛成了所有职业院校竟相争夺的目标,它成了衡量一所职业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在日常的护理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与大学生素质要求不符的例子。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消极化”的倾向,对其人生观、道德观、学习就业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连申请书、请假条、总结等都不能顺利完成。实习医院对我们学生的评价是技能比较强,理论基础比较弱。学生体能堪忧,有的学生教学见习时竟晕到在病房。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早就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精神需求。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离出来的,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我们要用是培养人的教育还是培养人力的教育来衡量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职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的需要,是否体现了基于高素质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

2.学习能力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

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原因,高职护理学生的录取是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设计和安排。护理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基础医学知识、护理技术的掌握以及护理病人的能力的培养上,更加注重认知、情感、交流等层面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以及持续发展与合作能力等[3]。

由于高职课程有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特点,如不需要逻辑推理,大量的公式演算等,只需要记忆、模仿等技巧,学生学好高职课程是完全可能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必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

3.课程教学时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学校的分配体制上,教师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课时费。这决定了教研室在课程开设和学时安排上具有个人倾向性。课程教学时数越多,当然对学生专业能力有帮助。然而在2+1学制下,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每门课程到底需要多少学时才合适,或者说,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在素质教育框架中怎样在课程时数设置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很重要。

作为教师来讲,涉及个人利益方面难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但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一定要摆正素质教育的位置,坚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为人才培养纲领性的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职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和适应护理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及奠定个体生涯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创业创新和学习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素质拓展教案的编写、职业生涯规划、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施“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4.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换档升级而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而职业院校往往把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混为一谈。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内容说成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从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建立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4]。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时数的合理性以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作出适当的裁剪与补充,适应社会对护理职业教育的期待,也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严彩红,曹晓慧.浅谈本科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对策[J].黄石理工学院报,25(4);54-56.

[2]傅静,鞠梅,张世友,等.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差距与改革思路[J].泸州医学院院学报,2010,33(4);475-476.

篇5

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1)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应更为注重学术研究、人才应用价值培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能用自身的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满足一线岗位正常运转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应基于这种实践性和学术性的要求,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社会岗位需求的引导下,培养拥有应用型护理知识的高素质操作人才。

(2)要能适应临床护理发展需要。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岗位胜任力的导向下,以理论知识培养为手段,以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为重点,充分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高职护理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护理适应能力。基于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充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并通过知识、技能培养范围的拓展,提升学生的临床岗位适应能力。

(3)在遵守实用、需用和够用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注意所设计的课程内容能突出实用、需用和够用原则,通过理论内容整合和精简,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占比,尤其是要提高实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占比。同时,还要重点提升学生的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和临床应变思维能力,檠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奠定基础。

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教学手段改革

(1)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突破点,用问题触发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自主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当护理专业学生难以凭借自身能力解决临床问题时,这一方式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进行探索,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驱动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发新技能和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放式实验教学。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因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评判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采用可以在计划、目的等准备工作的支撑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切身感受护理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而实现技能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双重培养,增强他们的应变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其思维评判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

总之,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应持续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评判能力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双语教学是将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并使该语言与学科知识被学习者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所注重的绝不仅仅是外语,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是将外语学习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通过双语教学,在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以便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目的。[1]

二、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在建国以后就大力发展护理教育,护理人才培养在专科层次上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的开设更是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护理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化的护理专业人才。为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高端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应具备:

1. 护理专业全面、扎实的知识功底

2. 医院所要求的各项护理操作能力和综合护理技能

3. “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和人文关怀的态度

4. 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的临床思维能力

5. 良好的医院岗位外语应用能力

6. 国际理解、合作和人际、跨文化沟通能力

7. 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护理职业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对双语教学的要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护理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将愈加频繁。而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包括专业交流)是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对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展开,而双语教学尤其引人注目。[2]

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对双语教学的定位不完全一样,标准有所差异,同时对双语的要求和建设也不一样。这种差异主要来自教师的师资水平和学生英语能力的差别。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在培养方面需要什么样的双语教学呢?先要清楚双语教学在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要让老师和学生都了解到要努力教好、学习好护理这门课程必须通过双语教学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从教材上来看,双语教学的教材不宜太过高深,毕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英文水平不算太高,接受起来也不是太容易。教材太难了,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双语教学模式上,宜采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模式。前期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允许部分内容采用母语或第一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学生逐渐的适应和深入的学习,后续可以采用沉浸式的双语教学进行授课,以达到培养学生英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的相互推进和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学习和应用。运用双语教学来进行授课,同样须在师资水平上下足功夫。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先进的师资力量可以很好地促进课程的开展,也能更好地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使得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从而学好这门专业课程,成为专业的、国际化的护理人才。

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双语教学,也离不开双语教学。如果适时、适量、适度地在某些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逐步掌握有关护理的外语专业术语;并提高学生用外语进行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其用外语进行各种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逐步“学会用外语表达”与“用外语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真正地达到在国际前沿领域和前端问题上自由地“与世界对话”。

同时,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受益的不仅是技能上的提高,更多的是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双语教学的理解,绝不是对其字面含义的解释与分析,而应该将其放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中去考察;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限于外语能力的提高与专业视野的开阔,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及其对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3]对于护理学生来说,从基础理论教学的初级阶段开始就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这就是给学生建立了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也使得学生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接受国外先进护理教育的熏陶,也有利于世界先进护理科技和文化知识被学生所吸收。所以高职高专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双语教学。

篇7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三、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篇8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大专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成效。方法:针对目前护士短缺、护士流失率高的现状,结合合作单位要求及学生意愿,我校将三年制护理专业专科生作为护理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由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订单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实习,毕业后合作单位就业。结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按需培养,使教学体系更完善,并利于建设师资队伍与稳定护理队伍,最终实现学校与医院双赢。结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大专护理;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62

作者单位:621000绵阳市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段艮芳,何海艳),绵阳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何梅)

段艮芳:女,硕士,副教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根据今后的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1-2]。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见,“订单式”培养作为直接与岗位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政府教育部门和许多高职院校的支持,开展订单式培养研究已成为落实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需要。

1护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2012年1月9日,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十一五”末,我国护士总数205万,每千人口护士数1.52,“十二五”期间,需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由此推算,“十二五”期间,全国需要增加护士人数81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增加66万余人。四川省地处西部地区,护士缺乏更严重,2010年底,我省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按8042万人口推算,我省“十二五”期间至少需要新增护士人数7.24万名。我市辖区及周边地区同样存在护理人才需求大、人才短缺的问题,据卫生局统计,2011年底,我市注册护士7707人,根据卫生部的全国标准,未来4年我市需要新增护士人数1836人。因此,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缓解护士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为我省唯一的一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第一线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护理人才。

2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路径

2.1确定培养目标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毕业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从业素质要求,重视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突出定位于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共性培养,又注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个性化训练,充分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3]。

2.2确定合作单位及订单量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充分地调研论证之后,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确定“订单”合作意向,选择我市三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合作单位。因三级以上的医院均具有一定的规模、较强的技术实力,且调查显示,近年来护士短缺、较高的护士流失率是三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严峻问题,因此,医院对护理人员需求量大,且完全具备能力与合作培养及安排就业,是“订单”的有力保障。根据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及本单位护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订单量。

2.3建立合作管理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医院不再局限于共同管理临床见习及实习,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享有办学的权利和利益,共同承担办学的义务和后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成立“订单式院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此机构是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人才培养的决策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管理。(2)双方应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共同控制教学过程;双方共同商讨制定“订单”协议,包括三方法律责任的明确及利益的维护。(3)管理机构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就合作培养过程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

2.4确定“订单式”培养对象将我校三年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及分析能力。首先,于第一学期开始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向对应的相关专业新生组班信息,采用公开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标准由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商讨设定,包括理论基础知识考核、面试及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测试等,并组织报考学生对合作单位进行参观,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及学生意愿,由合作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协议,确定“订单班”。

2.5实施培养方案

2.5.1学制安排对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三段式教学法,即第1学年为公共课和医学基础理论课;第2学年为专业教育课程;第3学年为实践培养。“订单班”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培养模式,这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较多采用的一种模式[4]。即第1学年实行普通护理专业同一教学计划,完成护理专业通用的课程教学,第2学年进行分流教学,“订单班”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另行安排。

2.5.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我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体现素质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覆盖职业考试”原则指导下,深入分析护理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职业能力,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合作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发展及需求,可在现有普通大专护理班课程体系上增设一些专业课程,以体现“订单班”的特色与优势。

2.5.3组织教学订单班学生数量较普通班少,所以采用导师制对其进行综合指导,导师均为具有一定教龄及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位导师负责培养6~8名学生,使导师能掌握每1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本在前三学期开设,此阶段教学任务主要在学校完成,第四学期我们依托合作单位,将订单班整体搬至医院,护理专业课程(如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均在医院内完成,教学任务由合作单位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承担,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在医院教室内上理论课,到医院各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按计划完成医院实习任务。

3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3.1教学体系完善,服务模式转变近年来,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广大同仁探索与实践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实践)得以完善。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我校由以往的被动服务社会转向主动服务社会,实现护理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直接服务于医院的重要突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5]。

3.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我校的护理实训基地2010年得到中央财政支持,采用模拟病房设置,积极开展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使设备水平接近或达到护理行业先进标准,能够开出临床护理常用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力争使实训设施满足“订单”要求。这些硬件设施不仅能保证“订单”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临床需要紧密对接,达到实训仿真化,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3.3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是护理学专业课教师。“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下,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由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临床实际工作指导,以保“订单式”教育的实现。与三级医院的合作使我校专业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及时接收到来自临床护理工作最新的观念与技术,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扩大了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合作培养,吸引了合作单位更多优秀的临床老师加入教学工作,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临床动态,学到的东西可真正运用于临床工作。

3.4稳定护理队伍近年来,大学生多为自主就业,医疗市场的开放更是给护理专业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风,就业后一旦医院不能满足要求即产生离职想法,这也成为年轻护士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可减少护士的流失,因我校采用公开选拔机制,学生在入校后第1学期可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合作单位的发展前景,在学生与家长自愿的情况下签订协议,且“订单班”的见习、专业课学习、临床实习均在合作单位完成,学生对医院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在“订单班”学生培养中融入了医院文化教育,医院也把他们当作“准员工”,缩短学生与合作单位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医院有认同感、归属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文献表明,可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实施岗后关注,使学校经常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现场了解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能力[6]。

3.5实现学校与医院的双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医院双方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诚信合作”的原则,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合作办学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对医院而言,使培养的护理人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有效缓解了医院护士短缺、流失大的严峻问题,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翔云.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3,36(2):221-226.

[2]王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62-66.

[3]王强,周凡.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3):130-132.

[4]莫选荣,罗心静,周玲玲.社区护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9A):24-26.

[5]周琦.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11-213.

[6]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0):5-9.

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如何深化教学和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等专业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现有护理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表现为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单一,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未完全摆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护理教学方法和内容尚未摆脱传统医学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各课程间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教材编印周期长、内容陈旧、反映滞后;医学教育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法,即基础-临床-实习也带来了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脱离实际、临床又脱离预防的局面)等等。

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护理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

1、人品与能力相结合。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继承和批判相结合。

4、多种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理念、勇气和能力、自学能力等)。

(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以整体人为中心的护理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社会发展与需求为导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人才为目的,培养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进一步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护理创新人才质量标准的需要。

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素质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增加选修课教学,包括人文社科类、科学研究类和护理专业类三种。

2、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1)减少专业课程,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后期分流”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培养的原则,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中所要求的观察、组织、应用等综合能力,都与创新有关,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学生可以自己选题,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明显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1)增加有关“创新”方面的选修课和讲座,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规律,如创新的心理需求,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的常用方法,创新应具备的冒险精神及承受挫折与失败的心理素质等。(2)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修课的减少,选修课的增多,为学生选择知识、选择教师提供了机遇;后期实施的专业方向的分化,可为学生二次选择发展方向提供一次有利机遇,特别是护理专业导师制方案的实施将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挖掘、兴趣爱好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3)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特别是实验室的开放,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开出,可给学生提供多项展示自己创新才华的机会。(4)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性格特征的重要方面。图书馆、网上教学资源开放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自学能力的有效途经;设立“业务班主任”制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

4、教学管理及运行体系:(1)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如“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以及有效的反馈机制等等。(2)狠抓考风考纪,教学管理中要明确“以考风促学风,以学风带校风”的原则,制定或修改教考分离制度、阅卷办法、考试成绩分析的规定、临床护理教学严格出入科考试制度等等。(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定“高年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办法”,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等等。

总之,护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追求科学涵养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养成,心理个性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创新机制的建立,更注重教育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更新,课程设置从局部走向整体优化,教学模式运作从继承走向改革、创新和发展,教育技术应用从微观改善走向宏观的大手笔立新等。当代护理中专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着我国护理专业前进的步伐,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护理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汪金萍.浅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J],中化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3):255.

[2]梁琼芳,陈志超,梁玮.从我国护理队伍的现状论护理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51.

[3]杨建梅.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的构建[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8).

篇10

关键词:民族地区 护理本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61-03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 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 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 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 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 ,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 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2.1 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 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 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 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 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 “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 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 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 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 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3.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护理教师的培训教育,一方面是采用短训班、学术交流等形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对护理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护理教师有多种途径参加继续学历教育,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提高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通过校际联合、国际联合,加快护理师资的培养[2]。在护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医护联合授课的办法,共同办好高等护理教育。同时,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或读博,提高护理教师的学历层次。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急救护理专业;院校合作;实践效果

临床护理人员的来源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等,其中高职高专方向的护理人员较多,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展开了相关教学方式的调查。本次调查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护理专业方向院校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为此选取了院校内两级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教学方式下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校内护理专业2013级与2014级学生各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将2013级学生分为对照组,2014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学生有男生4名,女生46名;实验组学生有男生3名,女生47名。

2.方法

(1)对照组培养方式。对照组选择传统护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是讲述理论知识,其课程教学由校内教师负责,课程设计为常规方案,初级为护理基础学教学,第二学年逐渐加入急重症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重症监护护理学等,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见习培训。

(2)实验组培养方式。实验组采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培养机构选择:经由专业的承办组织选择临近3家医院为合作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参与教师。

课程体系设定:第一学年与常规教学方案一致,讲授基础护理学理论,第二学年开始进入分化课程设计,以急救与ICU专科护士的培训课程为参考,强调专业领域与全新技术的相关技能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进行融合,建立综合教学方案。以急救护理相关需求为核心,合理地压缩理论课时,加强专业课程与常见急症患者护理技能的培训。

整合教师资源:课程教学由校内所筛选的教师以及院方所提供的急救护理专业护师或教授组建师资团队。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院内教师主要负责实训及技能培养方面教学。其中,实训课程教学于院内建立模拟仿真培训环境,由责任教师进行过程监督,之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整合教学方式:急救护理工作所面对的多为病情危急、疾病变化快、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等工作,因此,需要结合其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课程设计,可建立模拟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单项急救技能与多人综合急救配合能力等。

建立考核体系:由校内教师与院内教师以及参与管理人员进行协商,制订考核体系。针对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不同的考核,其中理论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实训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实际操作能力与应急能力考核为主。

3.评价方法

根据所要调查的核心目的,对参与学生及教团队进行教学方案的回馈意见调查,同时调查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二、结果

1.学生与教师对教学方案的反馈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课程设计、大部分教学方式、实训课程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大部分教师对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能够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

2.人才培养效果对比

经对两组学生考核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反映出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急救护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

三、讨论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主要教学机构,基于近几年自然灾害事件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对急救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也随之上涨,因此,高职高专护理教学中逐渐增加了急救护理相关专业。急救护理工作需要掌握充足的急救类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其掌握急救技能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因此,在对此类护理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显然不能够充分满足急救护理专业的需求,为此,应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院校合作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且参与的教师与学生均对院校合作培养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高专急救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等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护理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给高等护理教育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求不同层次的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实现护理服务的功能。几年来经过研究与实践明确了我校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定位,构建了应用型护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我校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构建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及“面向基层、服务区域,坚持培养‘三得’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化现有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同时,要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积极探索开放型教育,开创一条具有国际化办学特色之路;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南,对护理学专业进行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是构建我校护理学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几年来笔者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全面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推进教学建设,加快教学现代化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动护理教学工作上台阶。

2 构建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2.1 准确定位原则 我校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省属医学院校,为了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的认可,学校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从地域角度出发,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统一办学思想,找准位置,定准培养目标。经过笔者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能够成为应用型特色、紧缺型、高素质的护理学专业人才。

2.2 贯穿高素质、特色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原则。

2.3 强化护理实践教学原则。

2.4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5 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相同步原则。

2.6 国际化培养原则。

3 高素质、应用型特色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现途径

以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应用型高素质特色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以护理技能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照医疗服务机构对护理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护理职业技能和护理职业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1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提高质量意识、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把更新和完善具有先进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作为难点予以突破,努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按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实验大纲、实纲等教学文件,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整。

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实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连动,鼓励、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经常性地举办“护士礼仪大赛”、“护理技能大赛”、“专业思想教育”、“演讲比赛”等活动,2004年我院学生参加黑龙江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9名选手全部获奖。

3.2 课程体系改革 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把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护理行业需求联系为一体,从单纯的学科教育向综合化、整体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高技能的护理专门人才。

3.3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护理理论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法。推广“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选用“病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演讲法”、“小论文法”、“角色扮演法”“PBL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鼓励教师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学院还定期开展教学课件制作比赛;探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课的改革和管理,增加了《护理学基础》的实验课程带教教师比例,通过示教、回示、强化训练、开放实验室、技能达标考核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4 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形成以教育教学督导组为中心,学院、社会包括家长、学生和系自身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课堂教学的督导,教学环节的检查,教学质量的评估。建立教学督导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分三个层次:学校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系督导委员会评价。两个学年为1个周期,最后对教师做出总体评价,根据评价得分每个教师得到一个评价级别,为A、B、C三个等级。根据教师教学级别的不同确定讲课费的等级,学院还对A级教师给予奖励。

3.5 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与建设 从组织上加强对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计划、成果管理、实践推广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从内容上要求教学研究项目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互动机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和检验教研成果,使教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坚持开展集体备课、教案比赛、教师讲课比赛、板书竞赛、科研讲座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

4 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新形势,与时俱进,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育才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质量意识,指导、统领护理学系的教育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4.2 要以人为本,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明确一切为学生、为教师服务的观念。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搞好教风、学风、考风、系风建设。

4.3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严格按照学校所处的办学层次的质量要求与标准,规范笔者的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确立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4.4 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从整体上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5 加强教学建设管理,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分期进行教学建设。为保证教学建设的力度和效益,从学校实情出发,在建立教学改革与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分期分级地进行教学建设,逐步加以落实,以保证护理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护理杂志,2005,22(6):76-78[2] 李剑.五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1,(6):19-23.

[3] 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21-24.

篇13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目标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要素

在旅游国际化和“互联网+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旅游市场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更加明确,要求旅游应用型人才能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一)知识性要素

1.专业基础知识。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旅游业的专业性更加突出,从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到旅游产品的运营与管理都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熟练掌握旅游管理理论和政策、旅游经济与发展战略、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文化等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能有效的为旅游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2.工具性知识。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知识。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能迅速及时的掌握国内外旅游发展的信息和旅游市场情况,不仅能够应用国际先进理念服务于旅游业,而且根据所掌握的旅游市场信息对旅游资源的配置、旅游市场的管理及运营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控。

(二)能力性要素

1.社会实践能力。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社会实践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有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导游服务等方面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通过有效地管理方法,充分利用旅游行业内部的各种资源来实现旅游市场的服务,把知识转变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具,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2.创新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本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敢于探索,敢于挑战,敢于开垦前人未曾开垦过的领地,在实践过程中“悟”出新鲜的“血液”同时,也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勇气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志气,为旅游业“创造”出新鲜的“血液”,以使旅游业获得长效利益。

(三)素质性要素

1.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从事任何事物最基本的条件。旅游从业人员既能长途跋涉完成旅游资源考察,也能久坐办公室设计旅游产品,旅游业属于一个高强度的行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求学生勤于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运动,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2.职业道德素质。旅游业涉及宽广,在从事旅游或者社会其他行业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方面的诱惑,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克服如今社会“钱”、“权”利益的诱惑,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与单位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国旅游业已经迈向世界旅游强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现代旅游管理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强调学术理论,而是培养旅游市场亟需的旅游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把握当前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而且要迎合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三个方向来进行培养: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

当前,应用型的定位仍比较抽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不到位,还需要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归纳凝练工作。首先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明确,真正体现“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旅游管理教育培养能够服务于旅游行业的应用人才,包括导游讲解、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品牌营销、旅游市场开拓等旅游服务。其次,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进入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的方法及技能,更要求打下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现状,在拥有相当的旅游业实践经验后,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解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再者,培养其相当的管理才能,能够做到科学地分析旅游这个复杂市场的动态,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有效地管理企业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他们今后能够更快进入企业角色而不与企业相脱节打好基础,为旅游行业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局限于单一专业,应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与能力的培养。随着国家旅游业迅猛发展和旅游市场国际化,旅游市场对集知识型、沟通型、协调型于一体,并能站在国际化高度洞察国内外各方面旅游动态的高层次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以适应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转型发展需求。由于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旅游活动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性。旅游行业是一门服务性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这样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保证业务熟练的情况下,能与顾客沟通良好,提高服务质量,又要与同事和领导沟通,以形成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好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篇14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护理专业课程是护理实践教学活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个别指导或指导实验占34%,具体案例研究占14%,具体训练时,边讲授边演示占52%,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护理教育的教学观念创新不足,实践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整个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缺乏,主要从教师到学生单向式灌输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的作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资源,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在高职护理实践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专业教师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专业教师缺少具体案例分析研究方面的临床经验,在进行讲授时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具体案例的讲解分析,采用具体案例分析的专业教师仅占14%;近52%的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训练时采用边讲授边演示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结合现代教学元素,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单一

1.临床实习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且较晚。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特点,一般来说实践实习安排时间比较晚并且比较集中,临床实习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实习集中安排时间为10个月左右,而且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临床实习的集中、一次性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由于临床实习的集中性就造成了学生的应变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活动情况,学生在校期间(1-4学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参加义诊、见习临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没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样更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自身缺少创新能力

2015年和2016年分别对不同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统计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或工作中缺少创新实践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在见习实习、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缺少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诚信度相对不高;同时,高职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欠缺,达不到学生的需求

在“您的学校在组织实践教学时,经常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吗?”问卷调查中,长期能够与企业保持联系的学校占30.32%,偶尔联系的学校占46%,联系特别少的占20.22%,调查结果表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校企合作的情况,不难看出,当前高职护理院校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学校组织实践教学不足,使得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医院的真实工作场景感到陌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完善。高职护理院校学生实习采取的方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一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由于各高职护理院校在学生临床实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管理指导等方面不尽相同,给集中或一次性的临床实习带来了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着手,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过程,我院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联合,建设“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的专业学习由医院与学校共同完成。“校院循环”指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习实践活动和医德培养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反复交替,达到协同育人。即第一学年为“认知见习”,加强学生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每周一天到合作医院进行见习,及早接触临床,通过学校和医院共同合作,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第二学年为“跟岗见习”,即在第一学年“认知见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逐渐接触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信息,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学习;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本学年,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基本全部结束,主要是在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以提高其职业素养。“实景育人”指学生在医院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内容,并联系理论知识反复实践;校内建成高仿真实训室,由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学生在医院的实景体验,促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追求的内驱力,并提高职业能力。

(一)以社会实践见习为起点

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态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感受医院文化。学生入学后即着护士服,第一学期即到医院见习,感受医院文化,使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医院创造条件,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企业负责人亲自到学校做职业培训,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护士的职业氛围,明确学习方向。2.前三个学期每学期共计18周,实现“互联—渐进式”课程框架教学。每周一天,组织学生到医院做义工活动,让学生及早接触临床,了解服务对象。我院安排专门带教老师陪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望得到提高。3.第四学期为临床见习活动。专业课陆续结束后,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加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临床操作技能。见习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综述》,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临床实习基地医院进行为期40周的临床强化培训。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

(二)建立“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

通过“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在国家的高职高专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指导思想下,结合我校实际和护理专业学生成长需要,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建立起以基础专业学习、综合技能学习、素质提升学习为支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一定的岗位调研,结合我国护理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了高职护理专业核心服务能力,确定高职教育核心课程。根据目前的岗位需求选取适合高职护理的教学内容,把医院典型的工作案例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习任务,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设置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三)创新“做、学、教”教学模式

“做、学、教”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还未“教”时,学生已经通过临床实践中“做”了,在实践的同时又跟着临床“带教”老师“学”了,然后,学生会带着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有目的地去学,而此时老师再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我们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践行了“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教学过程”,目前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做、学、教”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与医院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达到“边做、边学、边教”的效果;同时,这种“做、学、教”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系统性、条理性地讲授重点知识;通过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能够观察获得更具体、清晰、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促使学生能够把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然后通过练习,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保证知识掌握、理解操作的准确性。同时,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了合作医院,形成以校院合作为核心的不同阶段学习,进行校内外职业技能实训、认知实习、跟随实习、顶岗实习、节假日社会实践见习等方式,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论

我院护理专业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从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积极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适应护理专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校院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让学生在入校第一学期就接触临床,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把过去填鸭式被动的学习模式变为现在的带着问题主动进入课堂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校院协同育人。同时,早接触临床让学生感知病人的痛楚,可以激发学生医者的仁爱之心,使其产生一种为早日解除病人痛苦而奋发学习的动力。这种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创新思维的开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各种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玉英,孙亮.医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