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7 15:15: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生儿脐部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9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07-02
新生儿脐部和其体内血管相通,如护理不当,轻则引起脐周炎症;重则可制败血症而危急生命。目前主张脐带根部结扎、早期修剪脐带残端,可缩短脱脐时间,减少脐部感染和促进脐部愈合[1,2]。但剪脐时间与技巧掌握不当,极易发生出血和感染,这时需进行压迫止血或结扎脐血管,部分需局部给予红外线照射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成活,可有效的降低围产儿的感染及死亡率。我们对463例剖宫产新生儿脐部护理进行了分析,并在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新生儿脐部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年7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在我科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463例,顺产的新生儿因住院天数太短,观察时间不够,不在观察之列。孕周38-42w,出生时Apgar评分≥9分,体重2500-4000g,其中男婴252例,女婴211例,住院天数5-7d。
1.2 方法:将463例新生儿按断脐时间分为2组,A组于出生48h后断脐152例;B组于出生72h后断脐311例。
2.护理
2.1 断脐前的护理:首先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前要有每日检查脐部,观察脐等带残端有无出血,渗血,渗液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只要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涂擦脐部,由内向外作环行消毒,然后盖上消毒纱布,再对脐布固定,以防感染。勤换尿布,并要避免尿布直接覆盖在脐部的敷料上,若尿湿了需及时重新消毒脐部后更换敷料。给婴儿洗澡时要做到尽量不打湿敷料,更不能将婴儿全身浸在澡盆内,以防脐部被水浸湿溃烂而引起感染。
2.2 新生儿断脐。
2.2.1 出生后1-2min用0.5%碘伏消毒液消毒脐根部及周围,在距脐根0.1cm处用气门芯或丝线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cm处剪断脐带,挤除残血,再用0.5%碘伏消毒液消毒脐部,覆盖好无菌纱布加压脐带包扎。
2.2.2 日常常规护理方法。每天用0.5%碘伏消毒液消毒脐部2次(上午洗澡时1次、下午1次),生后次日洗澡后不用纱布覆盖及脐带布包扎,而是采用暴露法,以利于脐部干燥。
2.2.3 剪脐方法。两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后48h-72h内,用0.5%碘伏消毒液和75%酒精消毒脐部及周围,范围10cm,用剪刀尖部从不同方向将脐轮上端脐带一点一点剪掉,要求无残留,再用0.5%碘伏消毒液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及脐带布包扎。
2.3 断脐后渗血。观察当天渗血情况,第二天很少发生渗血不作为观察统计之例。渗血以无菌纱布上血污染面积大小为标准,其中血污染直径2cm以上为大量渗血,(见表1):
表1 各组断脐后脐部出血情况
组别例数断脐出血当天渗血情况(%)
小量中量大量
A15221(13.8)10(6.5)00
B3115(1.6)000
2.4 脐局部干燥。以脐部无渗血、渗液及分泌物为干燥,(见表2):
表2 各组断脐后脐部干燥情况
组别例数断脐后脐部干燥情况(%)
1天2天3天4天5天6天
A15229(19.0)72(47.3)115(75.6)123(80.9)140(92.1)152(100)
B31163(20.2)153(49.1)239(76.8)258(82.9)293(94.2)311(100)
注:表中脐带干燥为逐日累加数和累加后百分比数,出院2周后电话随访均无发生脐炎。
2.5 结果。本组结果显示:A组48h后断脐有21例断脐时少量出血、10例当天有小量渗血;B组72h后断脐有5例断脐时少量出血、当天无一例渗血。提示72h后断脐为断脐的最佳时间,但B组由于脐带残端干燥,增加剪除难度,易损伤脐轮处皮肤。从(表2可见),断脐后脐部干燥时间随着断脐后的天数增加而增加,2组无显著差异。
2.6 断脐后的护理。脐周正常,脐窝潮湿用0.5%碘伏消毒液将脐周及脐窝清洗后,用75%酒精消毒,促使创面干燥愈合;脐周红肿,脐窝潮湿且伴有少量分泌物渗出,用0.5%碘伏消毒液消毒肿部2次,并外涂金霉素眼膏,1天后效果明显好转,再继续延用1天后可完全愈合;脐周正常,脐窝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用0.5%碘伏消毒液消毒清洗后,用无菌剪刀将红色肉芽组织清理干净,将云南白药粉撒在创面上加用敷料,绷带包扎压迫止血,1-2天后脐带残端光滑,脐窝干燥。
3.讨论
3.1 在正常情况下,残留的脐带逐渐干枯僵化,于1周左右脱落,创口在10-14天才完全愈合[4]。彻底清除脐部及脐轮处皮肤的异物刺激,有效防止细菌繁殖及进入血液循环,加速脐部干燥、愈合。但断脐时间选择不当,易出现断脐时活动性出血及断脐后渗血,干燥时间延迟,同样易并发脐炎。如发生脐炎处理不及时,易并发新生儿败血症[5]。适宜的断脐时间无活动性出血,且渗血率少,干燥率较高,可以避免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生。小部分的新生儿出生时脐带比一般的粗大、脆(含华通胶物质多),结扎时突然用力会扎断脐带,对这种水晶脐在72h后断脐更为恰当;相反有的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较细,很容易干,48h后断脐效果非常理想。
3.2 严把脐带结扎关键是预防脐炎发生的重点。正确掌握脐带结扎位置,在距脐根部1.5cm处断脐,残端不要过长,以0.5-1cm为宜。
3.3 加强健康教育。
3.3.1 要保持脐部清洁,提倡完全新清洁新生儿,破除“脐带风”“脐带长七寸长”等观念。
3.3.2 保持脐部干燥,每天沐浴后用5%碘伏消毒液消毒脐周及脐带残端,出生2天后,脐带以暴露为宜,利于脐部干燥。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使用尿布或尿不湿,切记不能覆盖脐部。
3.4 出院带药。准备消毒药液,指导产妇及家属注意观察新生儿脐部,并正确使用消毒药。如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就诊,以确保婴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华兰,胡婉珍,李乐花.新生儿剪脐时机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9;34(9):523.
[2] 陈秋兰,李坚彦,佘宝钻.影响新生儿脐带脱落的相关因素.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5):34.
[3] 叶彩眉,马冬梅.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学杂志,2000,35(8):481~482.
肚脐是连接宝宝和母亲的重要桥梁。在胎儿期,脐带和胎盘作为传输途径,将母亲身上的氧气和含有养分的血液传送给胎儿,再把代谢废物经过母体排出,这称为胎儿循环。当新生儿出生时,伴随着一声啼哭,医生剪开连着母亲和胎儿的脐带,新生儿开始通过自己的呼吸和进食获取养分。一般而言,3~7天后,等脐带残端所结的痂掉了,就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肚脐。
对于娇嫩的新生儿来说,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若脐部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和出血。细菌繁殖会造成脐部化脓,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甚至可能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宝宝出院时,医生一般都会用护脐贴护住脐部。一来可以避免碰触,二来也可以隔绝外界细菌,并且护脐贴是防水的,即使是洗澡,护脐贴也能牢牢保护好宝宝的肚脐。在洗澡前,家长应先用护脐贴贴住脐带残端,避免湿水。洗完澡后,要慢慢撕开护脐贴,注意先湿润,采用零角度法撕开胶布,避免皮肤损伤。消毒前,先注意观察脐部是否正常,有无渗液、渗血等,然后开始消毒。
通常来说,3~7天后脐带残端掉落是正常现象,但也有宝宝需要更长时间,甚至有的到满月才掉落。脐带残端掉落时间因人而异,只要脐部没有出现红肿异常,那么即使时间稍长,也属正常现象。
但要注意的是,与脐带残端接触的衣物、尿布等都必须保持洁净、干燥,发现潮湿要及时更换。要特别注意避免大小便污染。脐带残端脱落后没有完全干枯前,仍需要每天消毒。如果宝宝出现脐周皮肤红肿,脐部有渗出物,严重时可表现为精神弱、吃奶差甚至发烧等全身症状,这可能是提示宝宝患了脐炎,要及时就医。
【关键词】 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体会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门户,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较差, 很容易发生局部感染, 并导致新生儿脐炎的发生, 严重的更会导致败血症的出现, 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因此, 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是非常必要的[1]。近年来各大医院也对新生儿的脐部护理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根据新生儿脐部炎症的情况, 大多数医院认为临床上使用脐带包包扎最有效, 能预防炎症的发生。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526例足月新生脐炎患儿进行治疗护理, 所有患儿经过Apgar评分, 分数值≥7分, 患儿的体重为2.6~4.2 kg左右, 平均体重为(3.5±0.2)kg。男276例, 女250例, 所有患儿均足月生产。本次研究主要将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人数各263人。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在距离脐带根部约2 cm的地方使用消毒气门芯结扎, 在距离结扎部位的1.5 cm处剪断脐带, 将残余的脐血挤压干净, 再使用浓度约2.5%左右的碘酒烧灼脐带, 当清洁烧灼之后, 使用脐带包进行包扎。除了日常包扎之外, 还要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 其中护理包括以下两点:①每天进行常规的消毒工作, 在沐浴之后使用碘酒消毒脐根部以及脐部周围的皮肤, 第2天再次消毒。②在消毒过后, 使用剪刀沿着脐根部沿着椭圆形进行修剪, 在修剪完毕之后使用脐带包包扎, 医护人员每日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观察, 并更换脐带包。
1. 3 观察指标 经过护理之后, 对所有患儿的情况进行观察, 观察两组患儿的脐部是否出现潮红或者分泌物等, 观察患儿脐部周围的皮肤颜色是否发生改变, 观察患儿脐带脱落情况。对所有患儿的情况进行判定分析, 分成无感染、轻度感染、中度感染和重度感染四个方面:其中无感染:患儿的脐窝开始干燥, 并结痂脱落, 脐孔闭合情况良好。轻度感染:脐窝潮湿, 具有少量的分泌物。中度感染:患儿脐部周围的皮肤有轻度红肿情况, 脐窝具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重度感染:脐部皮肤周围发生红肿, 分泌物带有血性, 患儿出现发热等症状。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两组之间的比较以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发病率比较 两组患儿脐部渗血、潮红、粘液等方面的发病率比较, 详细如表1显示。
表1 两组患儿脐部渗血、潮红、粘液的比较[n (%)]
组别 人数 渗血 潮红 粘液
观察组 263 60(22.81) 54(21.29) 23(8.70)
对照组 263 88(33.46) 127(48.29) 48(18.25)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儿在渗血、潮红和粘液三方面的发病率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P
2. 2 新生儿脐带脱落和创面愈合比较 两组患儿脐带脱落和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 详细如表2所示。
3 讨论
新生儿脐部在正常情况下经过断脐和包扎处理之后, 残留的脐带会逐渐干枯变硬, 并在7 d内逐渐脱落, 创面在11~13 d完全愈合[2]。然而, 由于一些产妇和家属的经验不足, 对新生儿的照料不到位, 经常采用不正确的方法进行护理, 从而导致新生儿脐部感染。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新生儿生命健康, 对新生儿脐部护理非常重要。本院自2011始采取脐带包包扎, 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有效护理, 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脐带残端的修剪,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3]。
本次研究发现, 对观察组患儿进行精心护理, 患儿的脐带脱落、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观察组263例患儿的脐带脱落时间为3~7 d, 只有1例患儿在8~14 d内脱落。创面的愈合时间≤7 d有212例, 占80.61%;8~14 d的有41例, 占15.58%;≥15 d的有10例, 占3.8%。对照组只有53例患儿脐带脱落时间为3~7 d, 177例患儿在8~14 d内脱落, 脱落时间>15 d的有33例。创面的愈合时间≤7 d有66例, 占25.09%;8~14 d的有126例, 占47.98%;≥15 d的有71例, 占26.99%。可见, 观察组在护理后, 其脐带脱落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此外, 观察组患儿渗血、潮红、粘液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医护人员在修剪脐带时, 必须掌握专业的修剪技术和修剪方法。在修剪脐带的时候, 要根据患儿脐带的干枯程度选择修剪的时间, 避免过早或过晚进行脐带修剪。在正常情况下, 医护人员在患儿出生后48 h内剪除脐带[4], 对于干枯较慢的可以延迟2 d进行修剪, 以免在修剪脐带的过程中引起局部出血。修剪的方法为:将剪刀从任意方向沿着脐根部按照锥形慢慢剪掉脐带。
在修剪完毕之后, 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新生儿脐部的护理, 并记录好修剪的准确时间, 护理人员之间也要做好交接班工作, 密切观察好患儿脐部是否出现渗血, 若出现渗血现象, 则应该采用脐带包进行包扎。根据本次研究显示, 选择好的脐带包包扎,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此外, 护理人员必须指导如何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 避免感染现象的出现, 提高新生儿脐带护理的质量, 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几率, 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5]。
本次研究发现, 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护理, 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 其护理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冯桃花. 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评价.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06):664-665.
[2] 胡素芳. 新生儿脐部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05):290-291.
[3] 谭玉君. 新生儿脐部护理100例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1, 09(32):218-217.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新生儿脐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从外院转入的2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二次断脐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患儿家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家长对护理质量及护理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对新生儿脐部实施二次断脐护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促进脐带脱落。
关键词 二次断脐;新生儿;脐炎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34
新生儿脐炎是儿科常见多发性疾病之一,其发生原因与临床护理不当有关[1]。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脐带剪断后留下创伤,加之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外界病原菌容易通过创口侵入机体并引发新生儿脐部感染,如处理不当可引起患儿败血病,严重时可引起患儿死亡[2]。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对预防新生儿脐炎、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3]。为此,本文对110例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法以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降低新生儿脐炎发生风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在从外院转入的2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出生时Apgar评分>7分。(2)均为足月出生儿。(3)住院时间为3~5 d。(4)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5)所有病例均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宫内感染者及脐部先天畸形而不能结扎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58例,女52例;胎龄37~41周,平均(38.96±2.98)周;体重3586~3850 g,平均(2869.32±22.23)g;Apgar
作者单位:410007长沙市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二科
李小花:女,本科,护师
评分8~10分,平均(9.32±0.85)分。观察组男57例,女53例;胎龄37~42周,平均(39.28±2.56)周;体重3512~3825 g,平均(2798.34±21.85)g;Apgar评分8~10分,平均(9.52±0.72)分。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Apgar评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采用5%聚维酮碘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于脐带根部采用脐圈实施结扎,距离结扎部位1.0 cm处将脐带剪断,挤出残血,采用5%碘伏对脐带断面皮肤包括脐带残端、脐带根部、脐带周围进行消毒,采用无菌纱布将脐带残端覆盖包扎。对照组新生儿每次沐浴后采用5%碘伏对脐带周围皮肤进行消毒,24 h后将脐部暴露。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采用75%乙醇对脐部进行消毒,选取脐带根部与脐轮相距约0.5 cm处进行断脐,将残血挤出后,采用愈脐带袋芯将脐眼固定。新生儿于每天洗澡后及时更换愈脐带,并对脐部进行消毒。在新生儿出生后30~45 h脐带干燥,但还没有完全过硬或过干时对其行二次断脐,断脐时应离开脐带根部受压处,同时操作人员应将牵引线向上提,并与腹壁呈30°,顺时针方向将脐带残端剪除,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贴上脐贴,24 h后暴露脐部。
1.3观察指标(1)新生儿脐炎是指由于断脐或出生后护理不当而引起的脐带断面被细菌入侵而出现的炎症。(2)两组新生儿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回访了解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及脐部出血率。(3)家长满意度分护理质量满意度及护理方式满意度,采用电话访谈方式完成调查,满分为100分,>90分为满意,81~90分为良好,70~80分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20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发生率比较(表1)
2.2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及脐部愈合时间比较(表2)
2.3两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质量及护理方式满意度评价(表3)
3讨论
脐带是连接胎盘及胎儿的管状结构,其作用将母体营养输送给胎儿以满足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需要[4]。新生儿出生后需行断脐处理,脐带失去血供后将逐渐硬化、干枯并最终脱落。从断脐至脐带完全脱落一般需要7 d左右,而脐带残端在愈合过程中会产生少量胶质分泌物,从而为厌氧细菌提供良好的培养基,容易引起脐部感染[5]。轻者可出现脐周围皮肤红肿,并出现少量脓性分泌物,如得不到及时处理则会发展为重度脐炎,并形成蜂窝组织炎及脐周脓肿,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生命[6]。因此对新生儿做好脐部护理对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次断脐是指新生儿出生后30~45 h,脐带干燥,但还没有完成过硬或过干时对其再次进行剪脐。过早剪掉脐带因脐带残端未干燥而导致血管闭合不完全,易导致胶质水分过多,脐带潮湿,当脐带剪掉后容易出现渗液或渗血情况,因此增加新生儿脐炎的感染风险。当新生儿出生45 h后再对其进行剪脐,由于脐带过硬而增加剪脐难度,容易发生坏死组织残留。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30~45 h内实施二次断脐能有效减少脐带胶质水平分泌过多,降低新生儿脐炎发生风险。本研究中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解玉娟[7]对127例新生儿实施二次断脐的结果一致,从而表明二次断脐方法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出血率及脐炎发生风险,有利于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分析原因可能如下:常规断脐采用脐带夹、棉线或气门芯在距脐根0.5 cm处结扎脐带残端,脐带残端需要自然脱水硬痂后才自然脱落,所需时间在6~10 d以上,而剪去脐带残端组织,脐部干燥,使脐孔闭合时间提前,避免了潜在的院外感染,方便家长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杨柳[8]认为,二次断脐可减少脐带胶质水分的分泌,从而缩短脐带自然脱落的时间,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由于二次断脐方法能有效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降低脐炎发生率,因此家长对该种方法均表示较高的满意度。加之从患儿出院后,本院一直对新生儿家长进行电话随访,并指导新生儿家长正确进行脐部护理,从而提高了家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芝兰,郭庆玲.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09-110.
[2]唐学敏.二次断脐护理在新生儿脐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2):940-942.
[3]张国英.不同脐部护理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12,33(14):3088-3089.
[4]周晖,朱珠,夏家爱,等.产后居家护理模式在新生儿脐炎干预中的效果分析及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1):118-119.
[5]王秋菊.改良式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206-207.
[6]李正兰,范红燕.护创液体敷料用于新生儿脐炎消毒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7):3662.
[7]解玉娟.家庭访视对基层新生儿脐带家庭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2013,33(6):122-123.
[8]杨柳.二次断脐时机选择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120.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60-02
在妇产科临床上,新生儿脐部感染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脐部是新生儿比较脆弱的部位,如果护理的不科学容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在实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充分的了解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主要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才能够进一步减少和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的发生。因此,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新生儿110例针对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及其护理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该院出生的新生儿110例新生儿,将这11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新生儿,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10例新生儿有男婴60例,女婴50例,日龄在1~9 d之间,平均日龄为4 d。其中观察组55例新生儿有男婴35例,女婴20例,日龄在2~9 d之间,平均日龄为5 d。对照组55例新生儿有男婴25例,女婴30例,日龄在1~6 d之间,平均日龄为3 d。
1.2 护理方法
导致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剪脐不净,剪脐后创面较大。二是,脐部用物消毒不严 脐部感染与断脐用物消毒不严。三是,护理方法不当 在日常护理中往往发现产妇及家属采取一些不当的护理方法,这是导致局部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的潜在因素[1]。对两组新生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就是对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消毒,并且在新生儿脐部 0.1 cm处,使用气门芯进行结扎等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首先,安排护理人员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内为新生儿进行沐浴和消毒[2]。其次,在新生儿沐浴之后需要采用高压灭菌毛巾擦干全身,在毛巾的选择上,采取1人1巾的方式。再次,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新生儿的家属进行正确的换换尿垫的方法等等。临床护理时间为10 d,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期间,做好相关的记录。
1.3 评价标准
在护理后,对两组新生儿的脐部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主要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是否有脓液。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发生脐部感染1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7.3%,无感染40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2.7%。对照组临床感染率为27.3%。观察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发生脐部感染7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2.7%,无感染48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7.3%。观察组临床感染率为12.7%。见表1。
表1 2组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分析表[n(%)]
■
注: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