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7 15:15:12

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2-01

被调查对象为本园3―4周岁新生幼儿家长,这些家长来自本区19个乡镇,每个家庭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前,我们通过与多名带孩子来园面试的家长交谈与访问,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家庭教育难点的内容的选项,如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拼音,孩子不肯吃饭等等。最终问卷由6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型问题所组成,每个封闭式问题有5―18个不等的答案供家长选择。

本次共发放家长问卷251份,回收234份,回收率93.2%,从中随机抽取200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出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排序情况。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的保教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说明大多数母亲在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将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除了父辈和祖辈共同承担保教责任外,有近20%的家庭由祖辈独自承担保教重任,他们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和父辈们是存在着差距的,他们更多的应该是保育,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又有什么不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排序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培养品德培养艺术教育动作发展,文化知识又以传统的语数知识为主,如“学习古诗和儿歌”、“数数”等;习惯培养以生活习惯为主要培养内容;能力培养以观察力位居榜首,其次是记忆力的培养;品德培养已受到了45%的家长的重视;艺术教育又以歌舞为主。

(三)家庭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绝大多数家长采用了正面教育教育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时或单独采取体罚、谩骂或吓唬、哄骗手段的仍占有不小的比例,它们分别是14%、10%和11%,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家长发现错怪孩子时的做法。83% 的家长是明智的、民主的,把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自己有了错误能放下架子向孩子赔礼道歉,可见大多数农村家长已从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这是可喜的进步。

(五)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和家长的接触中,经常会听到“孩子不肯吃饭”、“孩子不听话”、“天天就喜欢看电视”等种种抱怨,那么家长眼中这样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不肯吃饭、任性占总人数的一般以上,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是不肯独自睡觉,占35%,接下来依次是看电视时间长不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好好学习做事马虎。

(六)家长对家园沟通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希望幼儿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呢?家长们的选择依次是:召开家长会、和孩子教师一起活动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电话交谈个别咨询从家长园地上获取信息来园听课看家园报纸。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与孩子班级老师直接交流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家长会和参加孩子的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其次又希望通过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

二、对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延伸。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各方面必须关注从0岁开始的婴幼儿成长和教育。幼教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应该延伸到0―3岁婴幼儿家庭。对婴幼儿家庭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各个阶段发展的关键期到各年龄段的训练内容、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避免婴幼儿错过关键期的发展,接受不适合年龄特点的知识教育。

(二)增加教师与家长直接交流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很乐意和孩子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参加家长会、来园和教师孩子一起活动等,渴望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老师应该增加这样的机会,让家长走进班级,参加各种形式、各个时间段的不同的活动,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外出参观,和老师一起组织教学、观看孩子一日生活录像等等,以便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多举行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有自己的困惑,但也有更多的家长都有自己的教子经验,那么幼儿园、教师,可以以园或班甚至组为单位开展经验交流会,大家共享好的教子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召开案例分析会,让家长说说自己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再现各种典型的案例,如孩子赖在电视机前不走、不给买玩具就哭闹、把自己的物品扔得乱七八糟等等,进行教育难点剖析,各人献计献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实现家园互动、家家互动,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

篇2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 in Poor Areas.An Educational System Grappling with Poverty[M].China 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 Report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15、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角色要正确[EB/OL].教育互联网,2004-09-18.

篇3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篇4

下面我就接触到的几位学生分析如下:

一、案例介绍

案例1:小康,男,11岁,行为习惯差, 自制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上网。内心深处自卑,攀比心强。没有感恩意识。自制力差,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家境艰难,内心深处自卑,但攀比心强。

案例2:小科,男,12岁。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情绪波动较大。课堂上爱发言,但自我控制能力差。爱说话,爱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有事出口爱骂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家庭情况特殊,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没有感恩意识,爷爷和奶奶照料总认为是理所应当。

二、案例分析

首先,这里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两者都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心中都充满着严重的自卑。由于家庭的破损带来了很多问题,生活处处亮起红灯,主要是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

其次,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三、教育过程及体会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小康、小科和他们的家人,我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爷爷和奶奶对孩子的关爱,主要体现在对吃喝穿的悉心照料,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和学业辅导,导致该生学习不够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2)缺少亲情沟通。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小康自小和父亲以及爷爷奶奶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是非判断,遇事也只是消极回避闪躲。比如感到无聊,经不起诱惑去上网。小科的奶奶也只能勉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3)家庭教育方式不对。对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进行交流,没有让该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而是出于爱怜之心,而不了了之。

(4)对该生劳动养成教育不够。只有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农活,学生才能生体力行,知道家长的辛苦,知道自己现在生活处境的艰辛。从而对爷爷奶奶的辛苦才会有所感知,进而才能激发感恩之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们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的疏于管理和亲情交流和他们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爷爷奶奶交谈,同时我对他们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而不能借着爱的名义,对他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不能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③感受家庭的爱。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来自家庭的亲情教育感化。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

(2)其次,感受学校的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比如,教师经常关心、询问他们早餐吃饱没有、衣服换了没有等细节问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诚的亲人之爱。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学生感受到理智的师爱。

篇5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篇6

关键词:年轻父母;觉察力;家庭教育;检视

事物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和发生发展的轨迹,它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迹象可循,人们可以因此对事物进行精准的了解和判断。对事物进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就是觉察力。所谓觉察力,就是洞悉彻悟事物的发展规律、方向的高度预见性的一种本领和能力,是能够以小见大、以心见性、见微知著、敏捷独到的一种超前的感悟能力。[1]具有较强觉察力的人,能运用心理、思维的力量去了解事物,解开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即父母发现家庭教育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家庭教育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等都能有所发现和认识,并洞察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明察家庭教育的成效。

一、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的后果分析

家庭教育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是一个渐变过程,不是突变的过程。家庭教育问题出现的最初阶段,很容易被年轻父母忽略,使得家庭教育问题日积月累,越发严重,以至于有的问题积重难返。对家庭家庭问题的失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影响深远。多重家庭教育问题互相牵扯和纠缠,严重影响问题的解决。

(一)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造成错失家庭教育良机,影响深远

父母应该对家庭教育的状况有所监控和觉察。但很多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后知后觉,家庭教育失当而不自知,导致家庭教育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很多家庭教育问题是随着孩子的学业问题或者品性问题而暴露,也有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到孩子成年才被觉察,因而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育影响相对于教育行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因家庭教育不当产生的问题,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大学阶段呈集中爆发状态,有的会延后到下一代择偶、组建新家庭时才会有所表现。这使得众多家长往往不能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归因,不能回溯家庭教育问题,而将此归因于外部条件的变化。比如,他们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产生叛逆”,“孩子进入大学,生活环境条件变化,不能适应”,“年轻人进入婚恋期,一时不知道如何相处”等等。实际上,其中很多的问题都源自家庭教育失当,造成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

(二)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造成家教问题积重难返,影响深刻

家庭教育问题与原因之间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样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元素纠缠的结果。比如,年幼的孩子喂养困难,不愿意好好吃饭。究其原因,有孩子自身先天或者后天的消化能力问题,但也可能是年轻父母喂养方法不当,没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造成孩子脾胃失和并影响到食欲。其间还可能夹杂着年轻父母对孩子不良养育态度的影响:父母或者马虎忽略,或者迁就溺爱,影响了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此外,家庭情感关系不良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也可能造成孩子食欲不佳。反过来,孩子的喂养困难问题,会引起年轻父母的焦虑情绪,父母双方可能推诿责任并互相指责,导致家庭冲突增多,家庭情感氛围不良,进而引发新的家庭纠纷和冲突,再一次影响孩子的喂养。影响家庭教育的多样因素的纠缠与牵扯,产生的影响不是1+1=2而是1+12。如果长期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导致若干家庭教育问题纠缠在一起,最后分不清孰因孰果,那么处理此类问题就会非常棘手。所以,年轻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不自知,就会贻误对孩子的最佳教育引导时机。如果不能对家庭教育问题保持清晰的认识,及时检视家庭教育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就会成为家庭教育的隐患,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隐患,导致外部因素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出家庭和孩子新的问题。

二、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的原因分析

教育素养是指父母为了合格地担当家庭教育实施者的角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特殊品质,包括教育知识、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2]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受到家庭教育本身特点的影响,也和年轻父母自身的素养及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了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

1.家庭教育即时性、随机性和零散性特点,使得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容易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教育过程,而是伴随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机、即时、零散地进行的,需要家长敏锐地捕捉教育的信息与契机。虽然新时期的年轻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但对于何时是教育的契机、用何种方式教育效果最佳,年轻父母很难把握好。而家庭教育的规范很少有明文规定,年轻的父母本身对家庭教育要求并不明晰,要在实践中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规范甚至要等到孩子“违规”之后才被发现。家庭教育可能“处处是教育、时时是契机”,但年轻父母却常常忽略机会,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契机,或者因为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而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变成“坐失良机”。此外,年轻父母因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繁忙、家庭教育经验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容易忽略家庭教育的契机,忽略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2.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是动态的、多元的,年轻父母很难整体把握家庭教育系统不少年轻父母的“父母角色”意识不够,对家庭教育不重视,因而忽略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更多年轻父母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但对家庭教育问题也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成效是受多元、动态因素的综合影响。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中的人员结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等,都深深影响着家庭教育成效。另外,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孩子的特点。孩子用自己的气质特征、性格特点、智商才能甚至是外貌特征等,与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影响着家庭中各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年轻父母对于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因素缺乏完整的认识,难以整体把握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难以发现诸因素之间复杂的关联,因而容易对家庭教育问题失察。

(二)年轻父母自身的特点造成了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失察

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还受制于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情绪、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觉察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1.年轻父母的个性特征造成了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细致家庭教育问题往往是“于细微处见精神”,需要年轻父母对问题能明察秋毫并防微杜渐。但不同个性的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有较大的差异。比如,情绪型性格的年轻父母,处理事情习惯“大大咧咧”且容易被情绪左右,对孩子的照管和教育情绪化严重,常常出现粗枝大叶不细心的毛病,对细节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不够,遇事急躁不冷静,他们容易忽略孩子和家庭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理智型性格的年轻父母,又可能出现过度关注,过度敏感,导致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客观。2.年轻父母觉察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不全面“见识”即看见并认识。所谓“有见识”,就是个体看见并且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它是觉察力的基础。“事事留心皆学问”,人们可以通过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得出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决策。掌握的信息越全面,认知分析就可能越客观越深入。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越专心越用心,得到的有效信息就越多。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家庭教育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掌握。虽然信息无处不在,但是年轻父母家庭教育临床经验不足,在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过程中,容易忽略与孩子成长有关的信息,比较容易捕捉到的是能引起他们情绪体验的内容,而情绪体验中觉察的信息却未必客观。比如,孩子牙牙学语,符合年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期待,就会引起他们的兴奋,他们因“牙牙学语”这个事件而出现“晕轮效应”,产生认知偏差。3.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对问题的觉察不深入觉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脑子想。“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所谓行家,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很高的人,相关的知识背景是觉察敏感度的基础。年轻父母如果没有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问题觉察力不足,对问题的了解不具体,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者关注问题的表象而忽略现象之下的隐性问题,尤其是对内在问题的觉察不足。比如,孩子与伙伴关系不良而情绪低落,父母容易觉察到孩子人际交往状况,看到孩子缺乏交往主动性和交往技巧,却不容易发现孩子的内在体验,无法关照到孩子内心安全感不足,或者是不够自信而不能很自然地和同伴交往因而回避交往。如果年轻父母忽略孩子的内心体验,就会使得问题的解决走上歧路,甚至会加深对孩子的伤害。比如,上例中的父母,忽视孩子的内心体验,强行催促孩子去与同伴交往,会引起孩子更深的恐慌和更严重的退缩性行为,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新的更深的伤害。年轻父母家庭教育实践经验不足,对家庭教育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够,对孩子早期表现出的问题重视不够,就越发不能很好地觉察家庭教育问题。

三、用“多元检视”方式提升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

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智慧在其核心表现上与觉察力密切相关。”[3]提升父母的教育智慧的核心也在于提升其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除了要从观念上帮助他们,使他们重视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更重要的是要从方法上帮助他们,使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多元检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倾向和层次去觉察家庭教育问题,找到更多的家庭教育问题关注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年轻家长提升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力。

(一)从多角度检视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的成效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如此。觉察家庭教育问题,就要重视检视与问题相关的诸多元素,包括家庭居所、家庭收入、家庭的社会阶层、家庭人员构成等客观因素,也包括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成长经历等主观因素。年轻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观因素的检视和觉察,如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教育素养等。前者会影响后者的方向,后者会影响对前者的审视深度。年轻家长检视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视点有:1.对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关系的检视新生家庭和原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每个新生家庭都来自原生家庭,并成为下一组新生家庭的原生家庭。因此,家庭教育不是零起点,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到新生家庭。年轻家长要尽量与原生家庭保持健康的关系:所谓健康关系,就是看到关联,又能调整问题所在。年轻父母对自己所在新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容易出现“当局者迷”的困惑,反观自己的原生家庭则会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对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觉察会更客观更全面。而且,自己作为当事人,容易检视到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成效,从而可以对新生家庭的教育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对原生家庭的检视,重点要检视原生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对孩子的期待及其促进策略等,并注意把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进行比照,既不能完全推翻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也不能不加分析地进行全盘复制和吸收。年轻父母在对原生家庭的理性检视基础上实施新生家庭教育,使得新生家庭教育有较高的起点,可以帮助新生家庭对家庭教育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落进原生家庭问题的窠臼中。2.对自己“父母角色”的全面检视年轻父母在社会生活中身兼多种角色,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或者是“职业人”的角色成长比较受关注,但其“父母角色”的成长常常被忽略。年轻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执行者,需要对自己的“家长”这一角色及其成长状况进行认真和长期的检视。(1)对履行父母角色职责的检视年轻父母是否把握好自己的“父母角色”职责,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年轻父母要对父母角色的多元定位加以检视:做为监护人,父母是孩子成长资源的提供者,使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得到基本的保障,而不要让孩子流离失所。作为监护人,父母还要保障孩子的心理安全,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父母同时是孩子的成长伙伴和顾问,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孩子自主学习和成长的机会。(2)对父母角色成长状况的检视“陪孩子一起成长”是当下父母成长的重要方式。缺乏完整家长教育学程的年轻父母们,大多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脚步,在实践中摸索着成长的。他们的教育智慧和能力,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得到扩充与提升。父母要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对教养有效性进行检视,同时也要检视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最主要的检视途径是对教养成效进行检视,通过了解孩子积极的正向的变化情况来检视父母学习和教养成效。(3)对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关系健康状况的检视良好亲子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即使孩子出现阶段性的成长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亲子关系是检视教养成效的重要指征之一。常见的亲子关系问题是亲子关系疏离、亲子关系过度依赖、亲子关系冲突等。孩子的个性不同,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对父母的需求不同,良好亲子关系的格式也会有所不同。良好的亲子关系表现为依恋不依赖,理性不冷漠。父母需要很好地回应并引导孩子,使亲子之间和而不同,保持一种有弹性的融洽关系。

(二)从不同倾向检视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的表现从其倾向性可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外显的家庭教育问题可视可感可检测,比较容易被发现。青春期阶段家庭教育问题暴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春期阶段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反应得以显示,父母因此发现家庭教育问题。但青少年青春期阶段暴露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不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才生成的,而是过往问题累积之后的集中爆发,在此之前问题常常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但父母没有发现或者未加关注。不同倾向的家庭教育问题产生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不了解内隐的深层次的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往往就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对症下药。1、外显家庭教育问题的检视所谓外显家庭教育问题,就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可感可测的教育问题。比如,孩子平时不能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不愿意与小伙伴分享玩具等。通过孩子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外显行为反应,可以发现孩子社会性发展不良的问题。父母对自身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出来的言语与情绪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比如,父母对于自己情绪失控而怒斥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懊悔之情,就是检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后的反应。虽然多数父母没有经历专门的家教理论学习,没能很好地掌握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但通过对自己几个孩子的对比或者和别的同龄孩子的对比,父母就很容易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在专家指导之下或者是自己有意识地加以调整。当然,如果用别人的孩子做参照,就要有意识地防止“别人家小孩”的现象发生,要对自己的家教问题做客观的评断。2、内隐家庭教育问题的检视内隐家庭教育问题是指没有通过可感可测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和当下还没有表现出现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年轻父母要特别用心去检视内隐的家教问题。(1)检视父母的教育观念“观念决定行为”,父母内隐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家庭教育行为。在可以检测的家庭教育问题行为背后,一般都有需要反思和调整的内隐的家庭教育观念问题。比如,父母一味的强调孩子的课业学习,为孩子选报各类课外学习辅导班,与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新的谬论误导,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并体现在他们家庭教育行为选择上。(2)检视父母自身的行为示范“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言传与身教有效配合能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妈妈洗脚”这一则公益广告,对言传身教做了很好的诠释。而家庭教育问题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父母忽视行为示范有关系。比如,孩子挑食偏食,常常都源于父母饮食习惯的影响。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中言传的内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会注意给孩子积极的正向引导。但是,也要注意自身行为示范,发挥身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用行动给孩子以积极影响。(3)检视家庭教养范式的适切性检视父母教养范式的适切性,就是检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鞋子合不合脚,脚知道”。与孩子的个性和成长需求契合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反之亦然。检视家庭教育范式的适切性,要检视家长的家庭教育动机、教育目标,检视日常生活中亲子双方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等。如果消极的劣性的情感体验多,就要对家庭教育多加注意,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检视家庭功能的状况对家庭功能的检视,是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深度检视。家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教育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深度检视,需要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思想基础之上。家庭中的关系结构、家庭对问题反应的灵活性、家庭成员交往质量和家庭亲密度等因素,综合地反应家庭的功能状况。

篇7

记者:首先请您谈一谈《课题指南》制定的背景?

丛中笑:为配合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更好地为决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全国妇联童工作部编制了《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是在充分考虑了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五次全国妇女童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童发展纲要(2011―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中家庭教育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后制定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课题指南》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丛中笑:《课题指南》在突出工作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将研究范围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研究:加强政策研究,推进立法进程。

家庭教育的研究要突破家庭教育自身的问题,注重宏观研究,既要关注社会环境变化对家庭教育带来的各种影响,又要从社会文化建设、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的角度研究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因此,围绕家庭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探讨如何制定实施家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并努力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 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着眼理论体系的完善,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随着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要基于教育实践,同时要重点关注理论指导实践的适宜性,确实发挥理论指导、服务实践的重要作用。

3 家庭教育实践研究:关注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突出时代特征。

深入了解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及时发现并深入研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盲点问题。由于家庭教育实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应结合教育实践,选择重点关注的领域和人群进行家庭教育的研究。同时,由于家庭教育实践的变化性,要重点关注不断变化的多元因素对家庭教育带来的诸多不同影响。

4 家庭教育工作研究:着眼指导、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研究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家庭教育指导、支持和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探索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模式和新载体,提升家庭教育支持、服务的公益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扩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覆盖率。

记者:您认为《课题指南》的意义是什么?

丛中笑:首先,《课题指南》在借鉴其他领域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课题申报、课题管理和课题验收等环节的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保证课题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其次,《课题指南》的意义还体现在整合研究力量,实现家庭教育研究长远发展。研究人员不足和分散是我国家庭教育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研究工作开展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如选题重复,浪费研究资源;缺少交流,影响研究效率等。

第三,《课题指南》的也是为了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一是通过课题申报,淘沙见金,把最优秀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予以支持,协同攻关;二是本周期课题由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负责管理,该指导中心将安排专人负责各省的联络工作和成果推广,以便为大家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逐渐形成家庭教育研究的管理机制。

记者:中国童中心是综合性的少年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平台。作为中国童中心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围绕《课题指南》的,中国童中心有关家庭教育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丛中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实践了十年的时间,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本周期的课题管理委托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负责,该机构是去年成立的,日常办公设在中国童中心。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一定会认真履行职责,推动这项工作的科学、公正、规范的发展。

在中国家教学会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新一轮全国家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已经开始,目前已确定了“家庭教育立法研究、流动与留守童家庭教育研究、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实施研究”等几项关系到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重点课题。

记者:为推进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国童中心都做了哪些有效的尝试?

丛中笑:中国童中心借助全国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平台,申请了学会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本课题希望能从一个更加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联系,对重点问题环节有所突破,建构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框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当前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

记者:在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中国童中心将落实哪些具体工作?

丛中笑:中国童中心将很好地完成全国家教研究指导中心的工作,按照学会的统一要求,搭建家庭教育研究信息资源库,以全国家庭教育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家庭教育政策法规、学术研究、热点评论、专著及专家等相关信息资料,搭建全国家教研究与交流的信息平台。

中国童中心是一个面向家长和童的校外教育机构,每年有十几万童参加相应的活动,我们将加大家庭教育研究工作,拟定针对家教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方案,举办由专家学者、家庭教育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家长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研讨与培训,对家庭教育管理、指导服务活动与运行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开展校外教育阵地的家教讲座、咨询与指导服务活动。面向广大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咨询、个性化指导与服务活动。注重指导服务活动的示范性与引领性。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师;前景;亲子

(一)家庭教育之渊源

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业最早出现于经济、教育发达的美、英等西方国家,而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完善,逐渐成为全球家庭教育指导战线的领军者和先锋队,在家庭教育领域起着导航员和风向标的重要作用,不但为美国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是推动全球家庭教育事业快步发展的生力军,促进世界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坚强力量。①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行业的发展为社会稳定、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起到领航作用。这些国家平均约1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约300万人。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家庭教育的许多现实问题,使家庭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我国于2006年底也引入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的职业及其培训制度。

(二)家庭教育之现状

教育的萌芽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家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国际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竞争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因此,应需而兴的家庭教育指导行业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三)家庭教育之调查分析

(一)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的了解程度

如下图所示,大部分人在一点都不了解和了解一点之间,也就是说,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还处于陌生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是有了解的,这说明这个职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就像出生的太阳一样,开始生起了。

(二)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分析

在对学历和家长眼中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中,如下图所示,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认为不严重的比认为严重的要多。这个数据跟我们的已知的结论有点冲突。

而在我们数据分析中,发现,大多数的家庭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然而这种想法又跟现实中孩子的现状呈现矛盾,因此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三)对家庭教育重视及了解程度

在对这项数据的分析中,正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学历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因此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人群是下一代得到良好教育的保障。也是祖国未来的良好发展的保障。可喜的是,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和很重视的家庭占了总数的80%以上,这说明大多数家庭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意识,这正是家庭教育的黎明前的曙光!

在这个基础上,从以下数据中,我们又看出,70%左右的家庭对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不懂或者懂一点,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在大众的脑海中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很多家庭不知道怎样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怎样的方法才是对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而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各种教育书籍,学术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因此,一个正确的,良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急被需求。而家教育指导庭师,也许就是一个突破口。

(四)对待孩子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84%的家长是认为孩子不听话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这个正验证了标题三中的结论,也就是说普遍的家长意识到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而联系到学历,我们得出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的初中占17%,高中占15%,占17%。这个数据差不多,也就是,跟学历的高低没有多大关系,无论是什么学历的家庭,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的不多。而寻找解决途径的方法各不相同,成百家争鸣的状态。

(五)培养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前景问题以及发展

我们在调查中问,如果有收费的培训可以让您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您回去接受培训吗?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比较纠结,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5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接受培训。这个结果令我们惊喜的,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家长是愿意接受培训,愿意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的。这一个方面体现了家长们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是不吝啬的。另一方面更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师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而下面的图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时需要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六)家长是否愿意聘请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情况

统计结果是34%的家长是愿意聘请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但是,这个数字确实很大了。我们可以想象,中国13亿人口,而13亿的34%,是个很大的数字了。而这么34%的人的I型能够为是完全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或者一个新兴事物的产生的。

(四)家庭教育之前景

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及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家长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奉献精神是其他各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这正是中国“四世同堂”,“天伦之乐”“传宗接代”等传统精神的延续。因此,中国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家长们再怎么样才能正确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在寻找方法。可是没有一个正确的系统理论的方法可寻。

结语

综上说的,大多数家庭还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而且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缺失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是对教育的方式问题,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愿意去寻求出路来解决,而且家长们是愿意机培训或者聘请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因此,家庭教育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行业的发展将是我们未来家庭教育的主流。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的建设上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

[作者简介]姚红玉(1977-),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0-02

婚姻家庭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基本看法,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家庭的态度,而一个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经历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又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对婚姻家庭的态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婚姻家庭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只是在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中涉及有关大学生谈恋爱的内容,在部分大学或者大学的部分专业(如教育专业)开设了家庭教育学课程,大多数的院校只是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的院校与我国目前的本科院校相比仅占2.75%左右。这说明我国高校在进行婚姻家庭观教育方面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对大学生开展婚姻家庭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允许符合婚姻登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我国新的《婚姻法》规定,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都可以结婚,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到23周岁,这些都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可以步入婚姻的殿堂。尽管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并不准备在求学期间结婚,但是,有结婚意向的学生也不少。“禁婚令”的取消一方面体现了其人性化;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的婚姻家庭教育也给高校的教育内容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使抛开“禁婚令”,大学生一毕业也将面临婚姻家庭的种种问题,所以,大学期间的婚姻家庭观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是个完整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要随之丰富和改进。教育的最大功能和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习得技能和享有幸福。对大学生传播婚姻家庭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利于他们步入社会后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婚姻和家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享有家庭的幸福。就这一点而言,有效的婚姻家庭教育是和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家庭教育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1994年7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2000年,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长、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以后的教育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家庭教育的效果,大学生作为未来几年的家长,担负着未来的家庭教育,即将面对这一问题,这就决定了高校应该肩负这一重要使命。开展大学生的婚姻家庭教育,可以使他们自身受到良好的科学的教育,以后能更好地维系自己的婚姻,拥有幸福的生活。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教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接班人,幸福自己人生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性生理已成熟,性意识已觉醒的特殊年龄阶段,大学生谈恋爱在校园中已很普遍并且这几年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阅历的缺少,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学生在恋爱动机、择偶条件、性观念、离婚等问题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由此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校园悲剧。部分大学生在对待恋爱和性的问题上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对对方必要的责任感,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和开放性。而这种随意性和开放性也容易给大学生未来家庭幸福埋下隐患,由于婚前的轻率态度,双方不能从多方面更深入地了解和适应对方,所以当家庭建立后,一旦夫妻差异显现出来或生活中出现一点不顺心,极易发生“婚外恋”或“第三者插足”,从而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对此采取禁止和漠视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必须在相关问题上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的指导,才能有效地防止更多悲剧的发生。

二、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虽然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问题认识和重视不够,简单地按照教材的理论进行教学,不能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1.教育者思想的观念落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的家长和中学教师一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谈恋爱问题只是以简单的命令式方式禁止,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姻和家庭问题。即使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婚姻家庭问题,许多老师认为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和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姻家庭观教育中,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使婚姻家庭观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中,过于强调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许多高校采取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没有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也偏重于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2.婚姻家庭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婚姻家庭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碰到的具体问题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目前高校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通过课堂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由于婚姻家庭观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会出现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比如谈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出现这些问题时学校往往是突击检查宿舍,一旦发现就用严格的校规校纪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这样的教育方法预防性不足,只是简单的批评和惩罚,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不能有效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3.婚姻家庭观教育内容滞后。在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涉及婚姻和家庭观教育的篇幅较少,内容宽泛、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虽然我们要重视传统道德原则方面的教育,但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许多大学生简单地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性自由思想的流行和的随意。

三、改进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呈现的特点和婚姻家庭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更新教育内容,重塑大学生婚姻家庭道德观。

1.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更新教育观念。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往,追求美好的爱情,是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在未来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任务。应该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要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婚姻、家庭问题,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和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渗透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

2.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可以开设必要的讲座、利用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辅修课程等形式开展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最大限度地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回答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自我保护,正确对待婚恋挫折与婚恋失败,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积极化解婚恋矛盾。目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传播方式,高校可设专属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沟通,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加强人文修养,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可以开展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宣传和放映,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健康、文明的校园爱情。

3.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丰富教育内容。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教育者在进行课本上涉及的恋爱和家庭道德理论教学之外,应该结合当前社会上婚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性生理知识、心理知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全面、长远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恋爱与婚姻、家庭统一性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自己、为别人、为现在、为未来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一些涉及婚姻和家庭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切身的体会和了解婚姻家庭的深入内涵。还可以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体制,和家长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提高婚姻家庭观教育的针对性。

总之,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教育不仅对于大学生目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未来的家庭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深入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也只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

[参考文献]

[1]熊吕茂,肖瑛,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张霍君.试论大学生婚姻家庭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篇10

关键词: 低年级班主任 特殊家庭 沟通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系统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班主任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势必导致家长不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进而影响孩子的顺利成长。

特殊家庭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不同于普通家庭,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特殊,或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缺失的家庭。此类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尤橹匾。特殊家庭比较典型的有隔代教育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等,班主任如何实现与这些家庭的有效沟通,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供同仁参考。

一、与隔代教育家庭的沟通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育,有因父母双亡或父母在外导致的隔代教育,也有因父母忙碌导致的隔代教育。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趋于理性,而隔代教育则趋于感性。隔代教育,隔开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还有感情与心理。缺少亲子交流,孩子内心孤独、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而祖辈们平时只懂得关心他们的生活,面对孩子的种种思想变化,不知如何是好。祖辈对孙子过分宠爱,加上父母觉得自己不在孩子身边有亏欠感,使得隔代教育孩子唯我独尊,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厌学、逃学、恐学、离家出走、偷窃等不良行为,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由于自身认识、体能等条件局限,一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即使主动或被动与老师沟通,通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其心理、情感、性格等很少触及。沟通方式基本限于面谈或电话,沟通的频率不高。鉴于此,班主任在与这类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特别耐心和细心,尽量利用他们接送孩子的时机。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父母建立联系,指出孩子细微的身心变化,与家长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另外,班主任还要善于观察,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看管孙子时遇到的棘手问题,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二、与单亲家庭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乐园,父母更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不完整、不幸福,必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习惯养成及世界观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比较自卑、敏感、内向。由于家庭的破损,单亲家庭的孩子带着内心无法解脱的困惑成长,而单亲家庭的父母将承受终生的失落与遗憾。单亲家长独自抚养孩子、独自撑起家庭,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缺乏完整的爱,所以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任性和偏执。

班主任和这些家长沟通时,要在汇报孩子学习生活状况的同时,更应该就孩子的精神面貌、心理活动、与同学交往情况等方面与家长交换看法,争取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主任和单亲家长沟通时,还要选择妥当的方式。如果孩子的唯一家长是母亲,而班主任恰好又是女班主任,那么班主任不妨主动上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在家庭内外的各种表现,进而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如果男班主任遇上女家长,建议班主任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当面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以便采取合理的对策。

三、与问题家庭的沟通

家庭问题一般分为父母自身有问题、父母不和、父母犯法等几种情况。

(一)父母自身有问题的家庭

父母自身有问题主要指父母有不良嗜好,如赌博、酗酒、性格极端等。孩子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所以父母的言谈举止、人品性格等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有不良嗜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说服力,往往自顾不暇,甚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类父母,班主任应该针对孩子的特点和优势,把孩子的养成教育和发展目标相结合,跟他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问题家长受性格、职业、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错误观点和做法各不相同。所以,在与问题家长沟通前,班主任先要了解家长,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谈话内容。这样,班主任的责任不只是教育学生,还要教育家长。班主任要带着家长了解他们自己的孩子,让家长从孩子角度重新审视大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父母不和的家庭

指父母感情不好,有家暴情况,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情人,或者经常闹离婚等的家庭。处于成长阶段的子女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天伦之乐。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然而在问题家庭中,夫妻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冲突或战争的气氛,子女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目睹父母从和睦恩爱走向势不两立,从而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并时常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这样就形成了性格内向、偏执自卑等人格障碍。

针对此类家庭,班主任应该告知家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问题家庭中的家长,由于自身对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和班主任主动联系的意愿。因此班主任必须主动就孩子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形式可以为电话或面谈,也可能通过QQ、微信等。在问题家庭中,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几乎无人监管,这些任务就落在了班主任头上。此外,班主任还应给问题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并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判断是非等。

(三)父母犯法的家庭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触犯法律而服刑的家庭。此类家庭生活较为贫困,却很少得到社会救助和关注。家有服刑人员,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孩子的管教成了问题。这类家庭的孩子在经济、学习、心理、发展诸方面,都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孩子经常出现自卑、逆反、嫉妒、做事极端等严重心理问题。

由于部分家庭成员在服刑,孩子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和教育。班主任就要主动上门,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多方疏导,使孩子从家长犯罪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另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地把孩子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补上;二是对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家访情况要严格保密。

总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特殊家庭的有效合理沟通,不仅关乎班主任工作的成败,还关乎一个孩子养成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计划、有部署、有理有节,在学校和问题家庭之间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把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引导到光明大道上。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班主任工作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顾静连.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徐中收.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李淑飞.浅谈班主任与特殊家庭学生家长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几点[J].俪人(教师版),2015(22).

篇11

关键词:农村;儿童;家庭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74-02

家庭,是孩子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家庭,无疑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那家庭所应该承担的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呢?城市家庭教育在其经济、教育水平上都呈现着较为良好的上升趋势。但是,农村家庭教育因为传统教育理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儿童家庭养成教育现状,笔者对甘肃地区的农村儿童家庭养成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农村儿童家庭养成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调研基本情况概述――红旗乡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在调查农村儿童家庭养成教育情况时,我们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来了解被访者家庭养成教育的相关情况。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红旗乡的孩子在六年级(不包括六年级)以前,绝大部分都在红旗乡本乡的明德小学就读,但是因为明德小学没有开设六年级课程,所以六年级的学生都到红咀小学就读,还有小部分学生随打工父母到临洮或者兰州上小学。而在明德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由母亲一方照顾,父亲则多数到临洮或兰州务工,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及家中农活均由母亲或祖辈照料。从以上可以得知,红旗乡的孩子基本都在本乡就读,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的家庭教育主力军仍是母亲。

二、红旗乡儿童家庭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红旗乡儿童家庭养成教育的现状

1.在本乡就读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在本乡就读的学生家庭,父亲基本上都在外务工,家务由母亲操持,在母亲忙于农活时,祖父母会帮忙照看孩子,或由家庭中的哥哥姐姐照顾。

(1)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情况。在对红旗乡明德小学学生的家长进行走访时发现,很多学生家长因为忙于农活,采取的都是放养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他们既不会主动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也不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在和孩子沟通方面,他们和孩子基本没有过多的交流,有的甚至很少和孩子说话。

(2)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关心程度。而谈到孩子的学习时,绝大部分家长都表示不太关心。家长们都提到,孩子学得好那自然是好事,如果学不好,我们做家长的没文化,也教育不了,只能看孩子自己会不会学,想不想学了。

(3)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情况。在调查中也发现,对于和学校老师交流,很多家长除了参加家长会以外,基本不和学校老师主动联系,更不会通过老师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很多家长都认为,参加家长会就够了,没有太多必要再和老师联系。

2.在县(市)就读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在本县(市)就读的学生家庭,都是由于父亲在县(市)务工,母亲和孩子随父亲在县(市)租房子居住并让孩子在县(市)上学。家庭仍由母亲操持,很多家庭的母亲只在家照顾孩子并不工作,收入由父亲一人承担,而父亲几乎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1)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在县(市)上小学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明显增多,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时,都会叮嘱孩子好好学习或询问孩子当天在校情况,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而当孩子放学回家做作业时,尽管家长不太懂,但还是有一部分家长陪着孩子做作业,等孩子完成作业。而孩子也很乐意与家长聊天,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

(2)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关心程度。在县(市)上小学的家长由于受到当地教育氛围的影响,他们,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十分关心的。基本每天都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没有没学会的,有没有遇到困难的,并鼓励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

(3)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情况。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县(市)上小学的家长除了参加家长会以外,还经常和老师打电话了解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情况,并主动向老师请教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与学校老师交流十分密切。

(二)红旗乡儿童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本乡就读与在县(市)就读的学生,由于地理环境与教育氛围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纵观这两种情况,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1.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

在对红旗乡的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毕业或未完成小学学业者占绝大多数。因为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基本上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课业辅导或家庭德育教育,即使是在县(市)陪读的父母,平时也只能与孩子就课业以外的一些话题进行交流,而对于孩子的课程就爱莫能助了。

2.家长与孩子交流情况少,亲子情感互动欠缺

家庭养成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家长和孩子没有交流。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农村家长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然而,在农村,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单纯的放养式教育使得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家长不了解孩子心里所想的,也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亲子情感互动欠缺。有一大半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询问孩子在校的情况了。

3.对孩子的教育大多由母亲一方承担,父亲教育严重缺失

无论是在红旗乡上小学,还是在县(市)里上小学,21户学生家庭中,只有2户学生家庭的父亲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经常询问孩子学习情况,而19户家庭都是父亲忙于生计,很少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很少过问。其中6户家庭由祖父母负责教育孩子,5户家庭由哥哥或姐姐负责教育孩子,余下的8户家庭均有母亲负责教育孩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红旗乡父亲教育的缺失很严重,而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4.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家长双方都在兰州市或其他地方打工,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身上。这种隔代教育或旁系亲属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所具有的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养育”观,在观念上过分溺爱孩子。而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三、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鉴于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经济落后

农村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禀赋与经济发展的限制,大部分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温饱问题,家长们根本无力投资改善家庭教育设施,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其结果是大部分农村家长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抛下子女到城里去经商或打工,将更多精力用在赚钱养家糊口上。

(二)农村家长文化素养偏低

由于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远远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首先,许多农村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其次,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再次,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影响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交流。

(三)农村家庭关系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给孩子学习上、生活上会有更多的温暖、关心和帮助,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恶劣的家庭成员关系,则会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譬如夫妻关系不和,经常口角争吵,甚至摔东西、扭打,天天吵离婚,不管子女,这样的家庭怎能不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呢?不仅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也让孩子从小产生了冷漠、孤独、自卑、仇恨等心理。

四、红旗乡儿童家庭养成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农村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和原因,但是依据以上的问题与成因,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考量。

(一)社会、家长、学校应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诚然,家庭养成教育主要在于家庭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但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社会、学校和家长在他们家庭养成教育中更应该承担各自的责任。

政府应当适度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学校教师要当好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教师应该多奉献一份爱心,给孩子多一些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多多留意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生活中的烦恼,在感情上的困惑等,以弥补家庭教育责任缺位及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

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纸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二)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篇12

关键词:再婚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伦理

再婚家庭包含多种形式,包括双方无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双方无子女,再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等等。在多种形式中,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一子女的组合形式且前夫、前妻建在的家庭组合形式。

一、重组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1.“伦理学”“伦理”指的就是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也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实际上是关于道德的学科,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育道德人格、建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处理人际关系等。广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指的是家庭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狭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是指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再婚家庭教育”再婚家庭中的家庭教育与正常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再婚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延续性和权威性相对较弱。因为再婚家庭夫妻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存在着很多诸如情感、能力、精力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即便如此,再婚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育人成才”的责任也不能减弱。

(二)再婚家庭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必将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再婚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样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必须注重人格、价值观、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子女正确处理好与亲生父母和继父继母的关系。具体来看,再婚家庭子女教育的内容是与再婚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三)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教育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1.再婚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意义再婚家庭的子女经历了两个家庭生活和两种家庭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模式自然就会在青少年心中形成对比,那么哪一种家庭教育相对科学,哪一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最深刻就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素质的培养,最后决定了青少年的发展前途和人生高度。2.再婚家庭教育对社会的意义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与转型,特别是人们的思想“抵抗”能力经不住多元思想意识的冲击,表现出了动摇和迷茫,自然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危险的思想状态毫不掩饰地暴露在未成年人的眼前,再通过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使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无力抵抗,如不及时引导纠正,就会造成家庭中代际的恶性循环,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二、再婚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在家庭中的直接表现就是离婚率的提高。父母离异对子女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昔日亲密的父母关系的决裂,直系亲子关系的变迁,重组家庭后,新的家庭成员的出现,使生活于其中的子女心理活动复杂。

(一)教育主体

再婚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实施家庭教育,对再婚家庭中教育客体施加影响的主要力量,主体主要有亲生父母和继父母四种角色,这四种角色同样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依与子女日常生活的远近不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机会有多和少的差异。由于再婚的婚姻现实,很多继父母出于责任感和道德感,希望能够弥补青少年受伤的心灵,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关系和疼爱。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急切补偿的“好意”事实上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无论是再婚家庭还是传统的婚姻家庭形式,都要正确认识青少年的敏感性和可塑性。此外,更多的是亲生父母和继父母由于家庭关系的变更,无视或者推卸教育子女的责任、对于两个及以上子女实行差别待遇。不平等的教育观念即使对于受“优待”的子女来说也是一种误导,对于受歧视的子女带来的更是心灵和情感的伤害。家长能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没有任何的硬性资格考证,只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也就使得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有高有低,而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性,家长的消极情绪和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家长把自认为有益的东西强加到青少年身上,或者自认为青少年能够“自学成才”,使家庭教育成了无稽之谈。在再婚家庭的子女教育中,由于重新组合的家庭关系不融洽,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隔阂,家庭关系紧张,内部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又是以简单粗暴的单向性为主要形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子女必定是充满了问题与矛盾的。

(二)教育客体

教育客体即家庭环境中的被教育者,一般指的是青少年群体。再婚家庭中的青少年被动地接受父母关系的破裂、家庭关系的重组,家庭结构的变迁,这需要很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一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家庭的变故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证明,巨大的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父母关系的疏离、陌生监护人的出现,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使青少年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常表现,比如被忽视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展现出不愿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对事偏执的状态,出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恐惧,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还有很多青少年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温暖的家庭环境的丧失,使他们把失落和愤怒的情绪转移给周围的人和事,对周围的环境态度冷酷无情,内心敏感,从伤害他人、虐待自己中寻找快感。在重新组合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很难正确对待新的家庭成员,给家庭气氛加上一层无形的压力,长时间的压抑和抵抗就如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这是对继父继母角色的考验,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巨型障碍。如果继父母能力素质较高,有耐心教导子女转变其不良心态,将对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继父母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就使这种个人问题、家庭问题扩大为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埋下不良的种子。

三、解决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再婚家庭就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的家庭组合形式。换言之,传统的家庭模式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伦理困境,家庭幸福与否的衡量标准是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主观感受。

(一)优化社会环境

教育作为知识能力、理想信念的培育、传授过程,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交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正能量,消除歧视和冷漠的路人立场,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给再婚家庭子女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帮助,营造积极的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政府要完善保障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法规具体到事、落实到人,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效性;相关的社会机构和社区组织要深入细化责任范围内的工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家庭了解再婚家庭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状况,帮助甚至强制性使青少年的法定监护人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对无视非亲生子女教育、歧视虐待非亲生子女的行为进行处罚;贯彻实行家长资格认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长素质,为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二)加强学校指导

学校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设有专门的教学设备和专业化的实施教育的人才。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教师在学生们心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细心观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信息,特别要关注特殊家庭环境下的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给出专业性的教育方案,并注重实施的效果。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宽严相济,既要尊重理解又要严格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要教导其它学生正确对待“特殊学生”,形成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不仅有利于“特殊学生”的成长,而且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情感素质教育。

篇13

一、工读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问题学生产生于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必定产生问题学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从我们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而言,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只能用“失败”来评价,一个教育失败的家庭显然是很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家庭在继续着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的同时,又一直在拒绝着学校教育的介入。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就缺乏这方面的指导能力,而且很多操作的理念都已经落伍,这就需要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给教师引入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并专门开设一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以提高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的指导能力,使我们的教师能适应教育对象与时展的要求。

二、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策略

1.加强教师培训推进家庭教育指导

问题家庭十分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而我们的教师绝大部分缺少这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把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作为一块重要的内容来解决,帮助教师掌握家庭教育指导的先进理念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让我们的教师能走近和走进问题学生的家庭。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科研工作,正确地把握问题家庭在家庭教育指导上的需求,从而能够实施有效的指导。

2.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型家校关系

要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学校、教师首先要有唤醒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的信心与责任,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近年来我们学校提出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就是希望在我校教师树立一种服务意识,这种意识的,确立,让学校与问题学生家庭的关系趋向融合,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家校关系,从而保证我们的教育能够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家庭中。

三、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原则

1.计划性。学校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校、年级、班级各层面相互配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每一次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有家长参加的活动都是有计划的安排,它的内容也是有针对性与延续性的,而不是因为学生有了问题才去召开家长会。

2.互动性。以往我们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求每一次的家校联系是互动的,即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家长的心声。这样的方式有三个作用,一是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二是教师可以请班中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家长谈些心得,这样的效果也许比教师自己讲更好,更有说服力;三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让家长自觉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3.平等性。在很多学校中,家校活动处处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只考虑学校、教师的需求而不照顾家长的需要,活动的时间、地点只考虑教师的便利,家长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我们学校提出:“走进康定,康定给我自信,走出康定,康定为我自豪”就是为了点燃孩子的自信,唤醒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信心与责任,让学生和家长们从此能够有一个正常的、乐观的心态踏进我们的校园,更好地来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4.差异性。我们知道每个问题学生背后的家庭是各种各样的,也就是说每个家庭对于学校的家庭指导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在教育方式上有问题,有的是在沟通上出现了问题,有的在学习指导上发生困难,有的甚至出现教育失控的局面,这些都需要学校教育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四、工读教育向问题学生家庭延伸的途径

1.经常性地与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是单指传统意义上的家访了,它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其次,联系的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不要出了问题再与家长联系,教师可用“赏识”的理念,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多讲讲学生好的方面,然后再提出一些希望得到家长配合的地方,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2.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系列讲座,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能力。讲座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如关于家庭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青春期教育,告诉学生家长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情况等等,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教子方法,让家长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提提意见建议等,也可结合家长的实际需要,为家长搭建家校与家长间交流的平台。

3.心理咨询为家长提供服务,让家长和专家(学生也应参加)共同探讨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科学测定,共同制定诊治教育方案;同时,也让专家帮助家长调整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心态。

篇14

(一)家庭因素

1.有残缺的家庭。“家庭残缺”势必造成教育的残缺,这一因素在当今社会,更加凸显,比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或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低下,生活有各种问题等。他们主要表现为内心脆弱、自卑、放纵自己、沉默寡言、仇视家庭或社会、个性较强、缺乏爱心等。

2.留守家庭因素。现在也有些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经商或学习,特别农村家庭,父母外出务工,而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祖父母、外祖父母居多)监护、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引导较少,缺少父母更多的关怀和爱。这些问题学生表现为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

3.家庭教育方式因素。一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现各种不正确的方式。一是对孩子管教过严,要求、期望太高,总是要求孩子按大人的理想去做事情,不容忍孩子犯任何错误,孩子失去了就有的自由,感觉不到快乐,问题也随之而然出现;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放纵。这类父母往往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衣、食、住、行,或对孩子不闻不问,很少关心或忽视孩子心理的成长,总是在发现问题后却发现不能补救。

(二)社会的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一种教育叫作潜移默化,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耳闻目染地对接触到社会当中的一些不良气息。当中或对缺少父母、学校的及时引导,从而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孩子表现为是非混淆,模仿不良形为等。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地方,但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一个因素。比如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一些学校过分追求分数,学生压力过大,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厌学情绪;班级容量过大,班主任、老师鞭长莫及,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及时处理一些问题,导致各种问题的滋生,问题学生也会产生。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也会有一些个例因素存在。

二、“问题学生”的管理策略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对于学生教育最重要的平台,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帮助问题学生的义务和责任,班主任的教育更为重要。

1.放平心态。应对问题学生要以平和的心度进行转化教育,不去抱怨。绝大部分“问题学生”本质是好的,他们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关注。

2.树立榜样。教师的每一个语言、动作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教育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榜样。榜样的作用对问题学生同样适用。

3.尊重学生。真正将问题学生放在心上,以平等的眼光去看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地位和其他人一样,不能以暴制暴,形成对立面,要让他们知道教师更加关注他们,期待他们的转变。

4.用爱感化。霍懋征老师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位问题学生都期待教师用爱去感化他们。要对他们做到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真诚,多一点爱心,多两回交谈,多几份宽容。

5.德育教育。重视德育课,增加学生法律素养。给学生介绍了各种法律法规,借用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多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

总之,要针对问题学生的成因特点,灵活地选择教育方法,促进问题生的转化。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避免和减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家长要与学校一起做问题学生转化工作。

2.搭建学校家庭教育平台。教师家访是帮扶优化家庭教育的重要举措。便于直观感受和把握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缺陷,究竟是教育方式问题、教育环境问题还是教育关系问题,都可以通过家访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缺陷。同时也可以开展家长讲堂、问题学生转化经验交流会等,增进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和学校要及时发现问题,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远离社会上的不良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