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7 15:1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处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已成为当前家庭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家庭教育方式、稳定情况、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是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潜在因素,这些因素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问题行为不仅阻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成为其成人期心理障碍和适应不良的先兆。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预防儿童发生问题行为、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儿童;因素;问题行为;家庭教育方式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儿童问题行为包括行为和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如违纪行为有:攻击、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等;情绪问题又称神经症问题,包括:焦虑、恐惧和人际关系困难等。
儿童问题行为,亦称行为问题,是指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更深层次理解儿童问题行为,其具体表现有:情绪、情感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冷漠、焦虑、恐惧、狂燥等;社会行为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攻击、破坏、爱说谎、不能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逆反心理极强,任性等;学习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多动、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等。
儿童问题行为指的是儿童行为,而不是儿童本身。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
二、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分析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儿童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作用,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家庭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把家庭变成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国内外的研究均证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导致儿童不同程度地出现各方面的行为问题。结合资料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制权威型――包含要求、控制和拒绝,重视服从权威,主张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控制性非常强的家庭教育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规则,并采用惩罚等强制手段迫使孩子遵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引发其种种不良行为。
2.溺爱放任型――父母将感情无限制的给予,对子女不做行为的约束,倾向于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理智被感情波涛所淹没的家庭教育。过分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以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做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这种溺爱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困难和挫折的权利,使他们逐渐地失去了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和能力,一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
3.忽视冷漠型――与溺爱放任型最大的不同是父母对子女缺乏感情的关注
这是一种既不管教也不关心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应酬或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放弃了自身的教育职责,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这样的家庭生活的儿童,缺乏被爱的体验,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对抗情绪,导致亲情淡化,进而促使他们到社会上去寻找和温暖。
(二)影响因素之二:家庭的稳定状况(家庭结构)
家庭的稳定状况是指完整家庭还是缺陷家庭,也就是“双亲家庭”或“单亲家庭”。现代社会的发展认为,由夫妇两人和子女所构成的家庭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家庭一般来说是稳定的,所谓缺陷家庭指的是由于双亲的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持续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儿童行为问题也呈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表明,6岁以前出现行为问题要比青春期出现行为问题更容易导致成年的行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情绪和社会活动,而且以后的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药物滥用、青少年犯罪现象也与童年期的行为问题有关。
实质上,教养方式反映了一种双向的、相互依存的亲子互动关系。在离异家庭中,单亲母亲经历着重大生活变故,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自我效能感低,情绪极度不稳定,环境与情绪导向不良必然降低和破坏家庭正常教育职能。许多研究表明,抑郁型母亲对孩子的控制较多,对孩子不听话现象所做出的反应频率也较高,她们倾向于更多地采用批评方式对待孩子。这些母亲由于自身的烦恼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通过溺爱孩子来补偿对婚姻的遗憾。无论是母爱缺失或是过度溺爱,都容易诱导儿童问题行为发生,诸如不听管教、霸道、不与人交往、孤独、有较强的攻击性、敌对性等。
如上所述,有可能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缺陷家庭的不幸就在于缺乏这种天然和谐的正常教育。
(三)影响因素之三: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事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影响也许不会像家庭教育那么直接,但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关心是家庭提供给孩子的一个健康的生活场所,家长不能把儿童看成是旁观者,视而不见,要让孩子时刻感到自已的存在,感觉到民主和家庭的温暖。一种轻松、活泼、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儿童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反之,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不休、恶言相击,甚至拳打脚踢,孩子难免会觉得最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波动就会很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悲观多疑、矛盾恐惧,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缺乏同情心,形成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出现孤僻、冷漠、粗暴、说谎、出走、自杀等行为,并富于攻击性。从这个角度讲,双亲不和会比双亲不全对儿童更有消极影响。以上分析是与前述离异家庭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是一致的,因为离异前的夫妻之间往往有一段持续时间较长、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
研究证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和睦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无明显弊端,而破裂家庭或父母常常敌对的不和睦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明显不利,儿童出现心理障碍及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家庭环境中,最能有助于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是自幼建立起来的亲子感情。有人说,“问题孩子”必有“问题家庭”。这句话也许并不全对,但至少反映一个问题:健康、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可见,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于不恰当、不完善的家庭教育。家教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与愿违。家庭教育也无处不在,需要父母细心、耐心、有恒心,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寓教于生活之中,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凌燕.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04,1:61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对教育问题愈加关注。而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隔代教育成为农村孩子面临的新问题。目前,隔代教育学生的比例多大?父母是什么心态?与老人在一起到底有何利弊等等,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农村初中隔代教育的状况,我们着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拾回桥中学七、八年级,共406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主要是家长卷。问卷以长期教学中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涉及的问题为基础,着重反映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上的影响。
2.操作。《关于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5年10月20日。由班主任发放问卷,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06份,收回406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百分比统计与常规性统计的分析与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分析
通过图1可以得知,现在农村初中生中属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264人,占调查总人数65%,非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142人,占35%。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属于隔代家庭教育。
通过调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主要通过电话、视频聊天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有时候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约定时间进行短暂的视频聊天,也没有什么机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而属于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50%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5%的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2.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学生还染上了社会不良习俗,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对教师的调查,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比值大的班级较难管理,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普遍偏多,而且无法与家长进行配合教育。这部分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2)人格培养凸显危机
在教育过程中,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至使她们出现自私、孤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等行为。在受到其他同学欺负后,3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8%的学生会选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不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行为出现了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忧心
大部分接受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农村学生的祖辈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自身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和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3.原因剖析
(1)工作的性质使隔代家庭教育走向必然
有的学生家长是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自身活得有滋有味,长期外出务工,而不是选择在家务农或者附近工作,将教育子女的义务转让给祖辈。有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外地搬迁到本地,耕地缺乏,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不得不将孩子交由祖辈看管。虽然现在党和政府提倡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但是由于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大,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绝大多数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辈,甚至部分家长是把学生托付给叔、伯、姨等。
(2)不当的管理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由于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辈往往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只照管她们的生活,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学生在校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到校与老师共同处理的时候也认为“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姑息纵容,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还造成学生很难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在父母回家进行管教的时候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须的教育难以进行。时间长久后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
(3)心理健康难以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回家次数偏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无法引导和关心,往往都是用金钱和物质进行弥补。子女由于情感饥渴导致父母回家后也是对父母产生怨恨,从而产生了厌世、自卑、自闭和逆反心理。
三、讨论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隔代家庭教育学生成长档案
1.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做到“五个摸清”,即摸清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摸清学生的体质现状、有无病史;摸清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摸清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
2.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并主动与此类学生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监护网络
1.要构建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除父母为法定监护人外,要落实好由嫡系亲属或者旁系亲属承担的临时监护人,并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
2.要构建以教师为主题的帮扶网。组织全校教师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在学习上面进行优先负担,在生活上面优先照顾,在活动上面进行优先安排,接近时多看一眼,亲近时多问一声,走近时多帮一把,让这些学生在校胜似在家,时刻感受关爱。
3.更新隔代家庭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教质量。利用祖辈家长时间充裕的特点,同时又要考虑易为老年人接受的原则,帮助祖辈家长了解孩子年龄特点,了解孩子教育的方法、内容,更新祖辈家长的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培养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几乎已经成为当今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最高目标。随着我们国家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新一代的年轻父母们从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问题中解脱出来,不再为物质生活上的事情而烦恼,但是接踵而来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是当代父母发自内心的呼声。然而,事与愿违,良好和过高的期望,再加上不良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一批批的“畸形儿”。过多的呵护,致使现代的孩子普遍的自私、懒惰、缺乏责任心。错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教子之法,却非如此!那么,我国的家庭教育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溺爱娇纵,重养轻教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如今不少的父母,仍把这件最可怕的礼物不断地揣在孩子身上。处在儿童期,特别是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是行为习惯、人格、智力最容易塑造的时候,父母在这个时候会拥有最佳的时机去影响他,按照他所能够适应的速度,在他最乐于学习的时候,用他所喜欢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去教育他。然而,事实上我们的父母们却把更多的精力和关爱用在了惯养孩子身上,而不是用在了教育孩子身上。过多的溺爱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一切问题全部包办,结果只能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磨砺各方面能力的机会。父母给予的是惯养和溺爱,却希望得到教育的果实,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具有这种“养育凭父母,教育靠老师”思想意识的父母,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教育的义务,而仅仅专注于孩子的物质生活,这种单纯的生活型的父母,很可能会贻误孩子的一生。理智的爱是父母之爱的升华,培养理智的爱,疼爱而不溺爱,是父母理智与情感的结合,是爱的意愿和科学教育方式的和谐统一。
二、父为子纲,任意打骂和体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父母却完全以“家长”的身份发号施令,认为自己百分之百的正确,子女除了服从就没有别的选择余地,更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对于孩子正确的要求和行为父母要给予肯定、支持,错误的言行要坚决反对和制止,不能一味迁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去帮助,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地去克服困难。
三、教子不教自己,忽视以身作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初的“角色模仿”对象,一旦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某种习惯和处世的态度,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岳母刺字”、“曾子杀猪教子”就是很好的范例。父母不仅要直接教育孩子要怎样去做,而且自己也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榜样的作用却是无穷的。孩子们不仅会用耳朵听,更会用眼睛看,用心去体验。如果父母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如果父母宽容大度,邻里相处和谐而有融洽;如果父母拾到重金,原数奉还失主;如果父母路见不平,倾力相助……总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谨言慎行,塑造以身作则的好榜样,培养高尚的情趣和文明举止。父母要求孩子要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四、忽视挫折教育,但求孩子平安
挫折作为人类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不能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往往会使人变得消沉退缩。但是,事物总是具有辨证性的。在挫折和逆境之下,人们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加倍的劳动与努力。正是在与挫折抗争的过程中,增长了人的才能和智慧,人们抗挫折的能力才能逐渐的提高,使自己在生活中坚强起来,无所畏惧地直面人生。有人称:“挫折是到达成功的必由之路。”正是基于挫折对人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我们的父母才更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上好挫折教育这一课,使挫折教育成为孩子的“壮骨剂”。人只有经历过挫折,从小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才会获得成功,才能在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给孩子一点挫折,对孩子的一生将是大有裨益。对孩子进行挫折意识教育,教育孩子不要被挫折所吓倒。教育孩子面对挫折,勇于放手,不怕孩子碰壁、撞钉子、不要退缩,敢于迎着困难而上,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郑中 著.《救救咱们的孩子》[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
[2]冯林 主编.《中国家长批判――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访谈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家政管理 家庭教育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15-02
[DOI]CNKI:22-1010/C.20110826.0918.002
导言
家政管理是支撑家庭正常运转的动力之一,包括家庭教育管理、饮食管理、健康管理、金融管理等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的消费,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全社会空前的关注。然而,时代的飞速前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不断给发展滞后的家庭教育提出新挑战。近年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其教育的环境是家庭,主体是家长或其他年长者,客体是子女,表现形式往往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并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即“学前家庭教育”,是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小学,这段时间内家长对他们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即“终身家庭教育”,是指子女一生所受到的家长对他们实施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的或无意的。“学前家庭教育”奠定子女个性、情商等方面的基础,对子女一生的影响巨大;“终身家庭教育”起到纠正、补错、激励的作用,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子女。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片面性
家庭教育观念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片面的养教观上。家长往往把子女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教子成材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意识薄弱。[1]很多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强迫子女参加特长班、英语班、奥数班等培训活动,在精神上给孩子施加巨大压力,最终变成“逼子成龙”和“逼女成凤”。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往往独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习惯于填鸭式的被动接受,丧失了探索精神。
(二)教育内容的单一化
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家长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强调提高智商、关注身体健康和看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子女在实践、情商、心态和合作方面的能力。
1.盲目注重考试成绩,小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升学压力的日益增大,家长把子女学业上的成功单一地与考试成绩挂钩。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子女考得好,家中阳光灿烂;子女考得差,家中阴云密布。为了能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很多家长在购买辅导书、请家教、为孩子报学习班等方面“一掷千金”,毫不吝啬。在生活中包办子女的一切,为子女提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让子女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在学习上。这些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为孩子争取学习的时间,帮助他们考上名校。
2.过分强调智商的提升,轻视情商的发展。家长们以自己有一个聪明的子女而感到骄傲,而在他们眼中聪明的衡量标准通常是竞赛获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送孩子去学奥数、学器乐、学舞蹈,盲目地让孩子参加比赛,而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他们认为情商没有智商重要,殊不知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如何融入社会的大环境?
3.关注身体的茁壮发育,忽视心态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坚实基础。很多家长格外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有些甚至给孩子进行大补,而在心态方面不够重视。对于孩子出现的沮丧、郁闷和嫉妒等情绪,不采取有效的疏导手段,反而认为这是小事情。
4.看重个人能力的突出,忽略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能力突出往往意味着体面的工作和丰厚的薪金。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推动下,家长们很看重子女演讲、辩论、领导组织这方面的能力,希望子女在班里能当个一官半职,而忽略了合作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不和同学共享自己独有的学习资料,做个“低调人”。
(三)教育手段的非科学性
家庭教育手段的非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种教育模式上,即溺爱过度、放任自流和严厉专制。
1.溺爱过度。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缺乏对孩子的管束。久而久之,父母剥夺了孩子正常的生活体验机会,孩子就容易形成好吃懒惰、脾气暴躁、任性自私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
2.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样的方式会使子女感到爱与关怀的缺乏,容易产生孤单和自卑感,继而形成冷漠的心态和放荡不羁的不良品行。[2]
3.严厉专制。一些家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对子女管教甚严,子女稍有不对,轻则大骂,重则狠打。他们对孩子高要求、严标准,按照自己的意图绘制子女的发展蓝图。如此滥用家长职权,会导致子女严重的逆反心理。
三、对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它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和家庭两个角度展开原因分析。
(一)社会角度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同时社会大环境对家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本文主要从社会竞争和多元文化两个方面阐述社会角度的原因。
1.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要靠教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就业已经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了能让子女在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做好准备了,一方面他们要求子女考进名校,另一方面又要求子女样样精通。
2.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时代飞速发展,公民接触信息的渠道纷繁多样。思想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信息甄别能力不强,加之好奇心理,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阻碍重重。
(二)家庭角度
家庭是个人汲取幸福养料的重要源泉,但是以下的几点因素会让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1.家长思想文化修养偏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亦是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然而一些家长自身文化修养低,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阴影。比如,有的家长出口就是污言秽语,暴力倾向很明显,在家喜欢打牌、打麻将等等,试想有这样的父母作“榜样”,孩子的素质怎能提高?
2.家庭人际关系不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家庭人际关系不和睦会使家庭内部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容易引起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影响父母在其心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孩子的婚姻家庭观。当这种现象具有一定规模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由于家长管教理念的差异,这种不一致常出现在父母之间、父母与祖辈之间,并且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一方面会紊乱孩子正常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容易让是非分明的孩子养成只听对自己有利的观点的坏习惯。
四、解决当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绝不仅仅是家长一方的责任,它是各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解决措施。
(一)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多进行赏识教育、疏导教育和身教教育
赏识教育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疏导教育即说服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孩子辨别是非。不仅孩子易于接受,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榜样。[3]
(二)丰富家庭教育内容,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子女参与家庭决策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方面而已。家长应该以一种民主的态度,让孩子融入家庭事物中,通过家务劳动、亲子游戏、家庭会议等形式,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此外,父母也应当注意培养家庭内的高雅文化兴趣,营造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这比送孩子学十年钢琴,效果更好。
(三)提高自身思想文化修养,积极和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
家长应该努力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密切关注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并不断进行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同时,还应该经常和其他家长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家庭之间的友谊,还能将好的教育方法传递下去。
五、讨论与总结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4]
家庭教育是每一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家政管理中的难题。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材来说,犹如雨露,能够滋养一生。错误的家庭教育则像毒药,危害孩子的成长,也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家庭教育面临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杨智军.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1):311.
[2]谯景周.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1):67.
有专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教育开展得好不好,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能不能得到提高的大问题。
这种家庭教育、引导、管理上的缺少,也使得大量流动儿童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游走于城市边缘。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方面频频暴露问题,影响着农民工子女尤其是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爱和母爱的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留守儿童实际遭到的是一种冷暴力,或者是父母疏于照顾;流动儿童亦如此,这已经构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中关村》:生养分离随着城市移民的涌入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一问题带来哪些后果?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大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物。大批的农民工到城市里,部分儿童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另一部分被父母带出来,成为流动儿童。根据全国妇联的最新统计,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量分别为6200万和2800万。其中,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37%以上,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
生养分离带来的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孩子过了哺乳期,父母离开所造成的问题更严重,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孩子缺乏对父母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成长。
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或情绪不好,经常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放在别处寄养,甚至虐待孩子,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迟缓甚至出现自闭现象。有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有一项研究显示,从小不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到了成年时生病(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情况特别多。最麻烦的情况是,生下来过了哺乳期以后,母亲就离开了。因为孩子在学说话的阶段,只认一种语言,心理学上称之为“妈妈语”。全世界的妈妈语都是一样的。美国科学家做过研究,将各国的母亲对孩子所说的语言录音后发现,妈妈语的声调是一样的。
儿童言语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从1岁到3岁之间。这一时期,母亲不在身边,其他监护人照顾孩子,儿童言语发展就会出现障碍。上幼儿园之后,或表现为一种听力的障碍,听不懂别人说话;或表现为一种言语的障碍,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更严重的表现为阅读障碍,他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表达也不清楚。这是母亲和孩子早期分离的严重后果之一。
留守儿童丧失了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孩子直到成年期,可能会表现出不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在幼儿和儿童期,需要父母的接纳、喜欢、拥抱和躯体的抚慰,特别是精神上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留守儿童没有和父母形成安全、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脸上比较呆滞,不活泼,缺少自信和自尊。长此以往,会改变孩子大脑的正常功能。
调查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分别是3.13%和3.11%。留守儿童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辍学率呈上升趋势。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有些留守儿童逃学或辍学后,学校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复学率很低。
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同龄儿童犯罪当中,留守儿童犯罪是其他儿童的三倍。其中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事实是,很多孩子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家庭孩子,父母不在一个地方打工,婚外情和离婚比例非常高,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很少。有的父母不太懂得与孩子情感交流,回家就是买些好衣服和好玩具,在心灵抚慰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
另外,由于缺少监护和安全自护教育,留守、流动儿童还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童多为被拐卖对象,女童多为犯的目标。据公安部门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北京市法院、检察院近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儿童遭受害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多,且被害人年龄呈现低龄化、受害次数高频化的特点。
《中关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是怎样的?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局限性?
王大龙:一个和谐的家庭,有父母和父母的双亲,孩子的心理发育通常会很健康,身体发育良好,大脑认知能力也很强。而一切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大脑的失调。例如,父母有过离婚、吵架、酗酒、犯罪等行为,或者孩子曾经受过害、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尤其是有一段时期父母完全离开,孩子在家留守的情形,这样的伤害会造成孩子大脑发育的延迟。大脑异常会使得孩子出现多重人格障碍,包括抑郁症或自闭症。
如果监护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不会表达感情和交流,这个孩子就不愿意交流,更不会与别人交流。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产生自卑感。
而自卑的孩子缺少自信,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交友或恋爱,做事情有心理障碍,这种困惑从青春期一直伴随到他的成年期,最典型的便是抑郁症。如果农村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监护者的抚育技能缺失,不知道如何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恰好父母打工挣得钱比较多,监护人就会做出溺爱的举动。恰恰是农村最容易出现这种隔代的溺爱。因为监护人有了钱就会花在孙子孙女身上,他们又没条件用于精神文化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就不能给孩子亲情,也不能给予指导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生活上的好习惯。这种家庭下长大的孩子多少会有些心理问题难以排解。
流动儿童的问题在于,虽然跟父母在一起,但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关照孩子的家庭教育;其次,住房拥挤,孩子学习没有好的环境。这种孩子的大脑也容易受到损伤,我们称之为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的一种虐待。留守儿童受虐待的表现是有一种被遗弃感。他觉得父母不爱他了,把他扔在这里,自己出去了,我们称之为冷暴力。冷暴力对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也是有伤害的,父母跟孩子交流通常是简单、粗暴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心理的创伤也很重。
《中关村》: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王大龙: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天天早早地去打工,晚上很晚回来,有一天孩子说要告诉爸爸一件事,爸爸却说上班时间快到了,就急匆匆走了。到了晚上,爸爸回来发现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心里有些愧疚。第二天一早爸爸把孩子叫起来,问孩子想说什么事情,孩子说他把存钱罐打碎了,拿出零钱来买爸爸一天的时间,带他出去玩。爸爸眼泪倏地下来了。这个事情说明,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的爱。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他们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特别是心理的关爱。有时爸爸妈妈的一个亲吻或拥抱,抚摸在孩子身上就是一股暖流,而很多留守儿童享受不到这种感觉。
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抚摸和爱护。美国一位科学家发现,美国做实验的白鼠寿命,比日本做实验白鼠寿命要少几百天。后来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日本科学家在清理白鼠笼子时,会把白鼠抱在怀里,换到另外一个笼子里去。正是这种抚摸和拥抱增加了白鼠的寿命。温柔的拥抱和呵护可以延长生命,促进人的健康。
父亲或母亲一方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也不少。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失父爱的问题比较多。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爱和母爱的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
80%的时间和母亲在一起,他们长大以后男孩子不知道怎么做男人。男人不知道怎么做男人,两性(婚姻)之间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男人就会变得无助,越来越像个长不大的大孩子。和单身母亲生活的男孩,只能模模糊糊摸索自己的男性身份。西方国家同性恋多,与男孩经历第一个危机时缺少积极的男性影响有关。
曾经有一位山东农村家长跟我说,他特别想教育孩子,但是没时间。我说,一个人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父亲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和孩子在一起,怎么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孩子很聪明,如果你敷衍他,孩子能够看穿你的虚伪和对他的敷衍。
另外,父亲的阅读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亲的阅读量成正比。如果单是父亲抚养孩子,缺少母亲的话,情况就更严重了。因为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从母亲那里,孩子可以获得到舒适和安全感。母亲是安全和温暖的来源,父亲更多的是孩子在游戏或运动当中的榜样。父亲可以和孩子在运动中肢体接触交流。这就是学步的孩子会寻找爸爸的原因。
《中关村》:如何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流于形式?
王大龙:我认为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不久前,我参加全国妇联的关爱童年活动,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收效甚微,有些人甚至想用学校、老师的爱来代替母爱。想起“最美乡村教师”说过的话,他可以对孩子关心,但是他代替不了母爱。
我给妇联提了建议,现在国内有各种类型的基金会,好像都在关注留守儿童,但是关注半天多是刮一阵风,搞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关注就随之消失了。真正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只是蜻蜓点水,这是一种碎片化的解决办法。有些机构赠给学校一些教具,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国家能否集中财力,让孩子父母能够至少在3岁以前,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在山东搞了一场活动名为“呼唤母亲回来”。但这不是民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呼唤半天有的母亲很感动,哭着说表示愿意回来。但是回来待了一两个月,生活上的负担很重,无奈又跑出去打工了。
中国能否借鉴国外的做法,把钱补助给母亲,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让母亲留在孩子身边陪伴他走过0到3岁,在这一期间,政府每月给母亲补贴800-1000元。这样做至少解决了幼儿期生养分离的问题。
另外,我们在农村建一些幼儿园,接纳3-6岁的留守儿童,由学校来弥补缺失的父母的爱。我得到的答复是这个办法可行。
《中关村》: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机制和文化氛围?
王大龙:调查显示,无论是留守儿童的户籍所在地政府,还是流动儿童流入地政府,大多没能把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入议事日程,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与指导服务机构,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的指导服务体系与网络。
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只强调父母具有监护责任,但缺少监督与干预方面的法律规定,农民工劳动时间长、休假时间少,与子女共处的时间短,在履行监护职责上缺少政策性的支持。
在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里,缺席的往往是留守流动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也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学业发展的情况。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一些留守流动儿童居住集中的地方,关爱服务工作正在步入社区和村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托管中心正在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站、少年宫、校外活动基地等社会机构也在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中发挥作用。然而,社区家庭教育的阵地建设比较薄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还为数不多。
对待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我们是有法可依的,这个依据就是全世界各国都应该遵循的联合国儿童公约。保护孩子生来就具备的这些权利,受教育、抚养,不该存在爱的缺失和疏于照顾。中国是《联合国儿童保护公约》签署国,《公约》强调了两个重点:
第一,要保护儿童的权利。儿童不能遭受到暴力、冷漠,不能疏于照顾,不能受到剥削。现在,留守儿童遭受的是一种冷暴力,或是父母疏于照顾。流动儿童也有这个问题。
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发生了五个流浪儿童闷死在垃圾箱里的事件。其中一个流浪儿童的亲属对记者说,弟弟弟媳委托他代管孩子,他有七个孙子,照顾不过来。孩子离家出走后,他给弟弟弟媳打电话,弟弟说管不住就别管了,管他是死是活。这是典型的冷漠和疏于照顾。
近期《今日说法》栏目,接连几天讲述的都是留守儿童造成的社会问题。一个典型案件是吉林女子监狱与十多个未成年的女孩子判刑,这些花季少女中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来自于单亲家庭。另一个案件发生在四川岳池,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他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家里很贫穷,有什么好吃的他都给奶奶吃。后来他打游戏机,花了一百元钱,为了给奶奶补缺,他就去一个小卖店偷东西,结果小卖店主人睡在那里,他就杀死了这个人。这个孩子16岁,一脸稚气,他出生一个月后父母就离开了,奶奶将他从小养到大。他和父母只见过15次面,奶奶说,他的父母就知道挣钱,孩子从小跟她相依为命,她也不懂得怎么教育他,最终惨剧发生。这都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缺少爱和监护的例子。
第二,要提高流动、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素质。《公约》强调,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要给予孩子温情,包括从生活上、精神上、心理上,培养他好的生活习惯等。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潍坊教育局的支持下把所有的农村父母集中在一起,做了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只是唤醒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真正要见成效要花很多功夫。针对北京一些农民工家庭,我们也举办了讲座,包括如何预防女童犯等。我们要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意识淡漠和素养不高的问题,需要从妇联或教育部门着手做。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农民工子弟学校,做家长的家庭教育。但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教育,通过哪些部门做,应该通过企业来集中给他们讲讲家庭教育的弥补措施,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家庭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1]。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出现的负面结果和影响。笔者是做一线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经常接触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态度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和深层次的思考。目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许会泛化,乃至影响他们终生。
(一)成人教育缺失,大学生生活自理性差
大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18岁上下,经过一年的学习,绝大多数已经达到法定的成人年龄,但成熟是心理和生理并行的,只是生理年龄迈入成人门槛,心理年龄不能跟不上,一些大学生幼稚、依赖、不成熟主要源于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2]。大学以前,处处事事都由父母来包办,到了大学需要独自面对时,难免头脑空白,手足无措。大学生成人化程度不高是高等教育之前父母、老师没有教育他们如何成人。接受大学教育后,基于其教育特点的自由化程度,更没有老师告诉他们已经成人,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也不知道长大后的言行举止应该如何。
(二)成人教育缺失,育人功能缺位
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生活必需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3],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担任辅导员期间,笔者曾经多次教导大三学生如何去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如无人指导,这些大学生的确做得令人不甚满意。例如200多人的班级中,有些同学打电话,接通后就直奔主题,忽略了基本的问好和自我介绍。再则,如果连待人接物这些基本行为常识都不具备,那么这些同学对于今后的求职、面试、答辩等社交礼仪方面更是令人堪忧,所以参加招聘会时有些拙劣表现也不难理解。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漏洞,也许一些教育家认为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是父母从生活的点滴实践中教会孩子的,但假使父母教育缺位,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去弥补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学生却大有人在。
(三)上进心不足,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经济学里面有个词语叫过度开发[4],这个词用到大学生身上也是较合适的,因为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曾遭受过“过度开发”。在升学压力下,为了高考甚至是中招拿到好成绩,学生把所有的精力、精神、情感基本全部都浇注到了应试中去,这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抵触和逃避学习,再加上有的老师教育失当,灌输了劳苦一阵、幸福一生的错误理念,更使得广大未成年人对摆脱高中生活,追求所谓自由的大学生活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渴望。调查显示:无论这个学生将来是不是好学生,能不能把学习状态调整过来,至少80%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学一年级的定位是先休息一下。不少学生把大学视为安逸、放松之场所,中学时期的强烈进取心不见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不强了。
(四)同学关系淡漠,没有牺牲精神
同学之情、同窗之谊本应是一种至纯至洁的感情,但如今个别大学生同班4年竟然不知道大多数同学的姓名,甚至出现见面不认识的情况。是因为该同学太内向,还是教育对象的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结果归因就不言而喻。另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大学生没有牺牲精神,过于个人主义,不愿为他人、为班级做出贡献,这种极端非社会化的倾向,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共存现实严重相悖,或许也正是这类惟我独尊思想观念的秉承,才造成今日多数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淡漠,大家孤僻孤立、彼此戒心,自然会产生陌生感。
(五)自身定位模糊,专业方向不明确
这是个横贯大学始终的问题,从开始大学生活之日起到毕业时的前一天,有数不清的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对自身和专业方向的求索之中。自身定位不明确可以理解,认识自我比关心别人更具有挑战性,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非一日之功。但专业方向不明确,最主要的责任只能在于大学生不主动了解和积极的探寻。或许很多大学生都是被动的等待父母、老师帮他们策划,给他们解释,但是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失去其自主探索人生和把握人生的机遇。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要走的人生路途也不同,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涉及到学涯规划的事情,最好的选择便是自己动手,否则追悔莫及。我们唯一可以弥补的是拿时间换空间,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二、从国内家教方式中剖析原因
与国外的同龄青少年相比,我国青少年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存在一些差异。这除了跟饮食习惯差别有关以外,还跟我国“保姆式”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青少年往往没有长时间独立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而没有阅历看上去就难免稚嫩青涩。作为一名大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笔者觉得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
(一)娇惯孩子,把孩子当客人对待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为了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往往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其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物质条件。放眼整个社会,父母含辛茹苦,给孩子打造高一等生活的实例应该比比皆是。父母打着伞,背着包,还要抱着会走路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的拳拳爱意会换来子慈仁孝的结果吗?或许不尽然。这种把孩子当客人来对待的教育和扶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放纵孩子,家教与社会现实脱节
家教的目的是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我们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生活环境往往与社会现实不相符,甚至大相径庭。比如社会上分配的原则是同工同酬,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而在家里,家长经常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奢求。其实不妨试试让这些未成年人用劳动来换取薪金奖励的方式,尽量与社会接轨,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有劳才有得的正确观念,又可以让孩子学习到一些有关如何理财的知识。另外,社会讲求公平竞争,比拼的是实力,但在“老人疼爱孙子”的家庭氛围里,相信的大多数是眼泪,什么事情一哭一闹万事大吉,流泪好像比其他任何谋生手段都管用。这就给了孩子很大的错觉,其实家庭给孩子提供的应该是与现实社会竞争一样的竞争状态,才能让他们迈入社会的时候,不至于有太大的落差感和茫然。
中图分类号: 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9-0692-02
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偏倚 [1]。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焦虑、抑郁、羞耻等)会对儿童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2]。本文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羞耻、焦虑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唐山一所普通小学,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了一、三、五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7份,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13人,1人性别数据缺失;一年级学生96人,三年级73人,五年级98人;年龄6-12岁,平均年龄为8.5±1.5岁。
所有量表由学生带回家,由家长填写,第二天收回。填写者为母亲者208人,父亲38人,其他人6人,关系数据缺失者15人;填写者平均年龄为35.9±2.9岁。
1.2 工具
1.2.1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3] 由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填写。共113题,0~2点计分。总分超过全国常模98 百分位数,即被界定为有行为问题。分数越高问题越严重。
1.2.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4] 共20个条目,反映了抑郁状态的六个侧面:抑郁心境、罪恶感和无价值感、无助与无望感、精神运动性迟滞、食欲丧失、睡眠障碍。测试被试最近一周内症状出现的频度,0~3计分。分数越高抑郁症状出现频度越高。
1.2.3状态-特质焦虑问卷[5] 本研究采用了Spielberger 等人编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的后半部分,特质焦虑量表(T-AI),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共20题,1~4四点评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
1.2.4羞耻感量表[6] 羞耻感量表共29题,由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和家庭羞耻等四个因素组成。四点评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羞耻感越强。
1.2.5家庭环境量表[7] 家庭环境量表共90题,10个分量表,分别为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和控制性。
1.3 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男女生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及问题行为检出率比较
在267名学生中,有33人(12.4%)总分超过全国常模98 百分位数,即有行为问题。其中,男生21人,占男生样本13.7%,女生12人,占女生样本10.6%。卡方检验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χ2=0.752,P=0.687)。男生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女生(24.2±18.0/17.8±14.6,t=2.568,P=0.002)。
2.2 高、低行为问题儿童的父母抑郁、羞耻、特质焦虑及家庭环境得分比较
将儿童行为量表得分最低的35人设为低分组,有行为问题的33人为高分组。检验两组学生在父母抑郁、羞耻、特质焦虑及家庭环境各因素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被试在父母羞耻、特质焦虑,以及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矛盾性两个分量表上有显著差异,见表1。
2.3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行为问题总分为因变量,父母抑郁、羞耻、特质焦虑及家庭环境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父母特质焦虑总分和家庭环境亲密度和矛盾性因子进入回归方程,F (3, 248) = 21.247,P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男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3.7%,女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0.6%,总体检出率为12.4%,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8]。说明唐山市儿童行为问题在国内处于一般水平。但12.4%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注意。
杜玉凤等的研究指出行为问题组在家庭环境矛盾性、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本研究亦证明行为问题组在家庭环境矛盾性上得分较高,并且发现情感表达因子上高、低行为问题组得分也有显著差异。同时,家庭环境矛盾性和亲密度进入回归方程,表明这两个因素是对儿童行为问题最有影响力的家庭环境因素。
本研究中高低行为问题儿童在父母特质焦虑和羞耻得分上差异显著,父母特质焦虑进入了以儿童行为问题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表明,羞耻感高并且易焦虑的父母,其孩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提示父母的心理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产生起着一定作用,在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时,应同时注意对父母心理状态的考察及干预。
参考文献
[1]王秀珍. 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7): 667-668.
[2]Fergusson DM, Horwood LJ, Lynskey MT. 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5, 36:1161-1178.
[3]忻仁娥, 唐慧琴, 张志雄, 等. 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 上海精神医学, 1992, (新4): 47-55.
[4]刘平.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CES-D)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34-142.
[5]郑晓华, 舒良, 张艾琳, 等. 状态-特质焦虑问题在长春的测试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 (2): 60-62.
[6]钱铭怡, Andrews J, 朱荣春, 等. 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 (4): 217-221.
[7]费立鹏, 郑延平, 邹定辉.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34-142.
[8]曾辉. 海南特区中小学生行为问题因素结构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2) :83.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的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很少有学者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发展相互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郝士艳、徐东、胡丹芝等,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教育内容萎缩,教育环境不合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并针对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前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个概念界定方面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他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2)关于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自身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李泉梅在《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及策略》中指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因素有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评价、家长的行为与教育态度、家长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客观因素有家长的职业特征及文化程度、家庭的结构。”
(3)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的个性形成、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中论述了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家长的性格特点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有些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形成方面走入了误区,并提出了促进幼儿个性形成的具体方法。
2.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范围。幼儿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幼儿相互影响的教育,而大多学者都集中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幼儿影响的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幼儿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此来分析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很少深入幼儿家庭教育的内部,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幼儿家庭教育。
3.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1)研究体现时代性。幼儿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家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幼儿的观念、方式方法跟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关研究只有立足于时代,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更好地指导实践。
(2)增加幼儿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家长的感悟和学习来源于幼儿对家长的影响。父母时时刻刻向孩子学习,才能真正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 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也说明通过一定的教育,问题孩子还是能够有所好转的,但同时也强调,家长的改变和家庭氛围的改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总之,这个纪录片所涉及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不认真面对和谨慎处理。
关于家庭教育,在当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社会问题无不是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根源于完全失败的家庭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应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头脑已经清醒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有哪些真正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现状是多数家长还在延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此茫然不觉。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回过头来埋怨孩子,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听话,这就无药可救!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很多专家确实是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说却没有公认的观点和看法,更何况很多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和机构还夹杂着功利性,这怎么教别人做好家庭教育呢?眼下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本就迷惑的家长无所适从,往往花了钱却受不到什么效果。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寻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怎么能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呢?在我看来,现代的人是矛盾的,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却又无能为力,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又带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于是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中间矛盾着、徘徊着、痛苦着!
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几千年不变,在整个传统教育中处于扎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极为科学有效的,这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行业都名家辈出就能够证实。可是现代人总想发明,总想创造、总想标新立异,认识不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方面看,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要想回归正确的轨道是需要时日的,也是需要付出点代价的,若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会死心的,是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但是总有一天会接受,我相信这是一定的!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2】
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几年前从龙应台的文章中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头猛地一惊。
她写道: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而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孩子往往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之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爆发。
有人说是父母的更年期遇见了孩子的青春期,所以矛盾迸发了。
可真正的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家庭教育。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
最近,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可以说给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我也认真地看完了三集。
感触很多,一时间还难以消化,因为值得思考的地方太多。
而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不再相信爸妈的孩子。
一个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亲身父母,那是怎么的一种对抗?
哪怕父母说自己参加关于教育的课程之后会改。
但他一点也不相信。
父母以为他是因为早恋而不想上学,从来没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
妈妈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儿子说不会相信妈妈会改。
40年的脾气说改就改?不可能。
他不断试探着父母,但是内心如同坚冰,而将希望放在小小的女友身上。
看看这些孩子,都对我们说了什么?
我觉得我们不是中了病毒,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感受。一个12岁辍学的女孩说。
我觉得这里挺好,虽然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精神感受上好很多。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这是对失败家庭教育的控诉。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
有父母说,孩子如今变成了这样,完全是自由惯了,我们给了孩子太多自由了。
而实际上是行为上放任,精神上却紧紧管束。
如今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重点,完全不像我们的先辈。
那时候是强调物质上丰富起来,让孩子吃饱穿暖。
那时的人都很淳朴,社会也不是现在的模样。
就拿如今风头正兴的共享单车来说。
以前的父母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一次在粉店吃粉,一个男孩高高兴兴地跑进来,跟妈妈说自己找到了一辆自行车。
不要付钱的自行车,等会还要骑回家去。
本来是共享的东西,但是那把锁被人撬了。
这个孩子像捡到宝一样想着占为己有。
父母要不要教?
怎么教?
如今,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正确地价值观,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为经济发展的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没有精神的构建,物质的满足最后让孩子觉得没有方向,信仰丧失,理想缺位。
而且情感教育缺失,成为如今的教育之痛。
学校教育无法在情感上弥补孩子的缺失。
比如留守儿童,影片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夏阳。
父亲是船厂工人,母亲在做保姆。
25岁的夏阳不想工作,沉迷网吧,甚至不谈朋友。
沉默的父亲借了1万外债送他去了训练营,希望能改变孩子。
25岁真的不能说是一个孩子,应该说是一个男人,本应该担当很多的责任了。
可他一直是留守儿童,好像一直没有走出来。
他的世界里,父母是缺位的,没有父母的爱注入,孩子的心理就会扭曲。
我们村也有一个26岁的小孩。
他妈妈在他10岁的时候病逝了,一直由奶奶带着,但是奶奶非常宠溺他。
一看到爸爸教育儿子,就说没娘的孩子被欺负,可怜。
然后就一把老泪地把孙子搂着。
而爸爸又长期在外边打工,管的越来越少。
中考的时候成绩一般,没有继续读高中。
敏感的他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工作。
可外边的世界哪里有奶奶的怀抱那么温暖呢?
吃不了苦,流不了汗,干三天活就玩两天。
最后回家过年的车费还要爸爸打钱。
如今就常常通宵混在网吧,回家就睡觉。
他敏感而暴躁,让人无法靠近。
从小没有父母正确地爱和教养,往往会形成这样的人格。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片面的阶段。
所以看这部记录片的时候,我发现导演选择的是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切片。
但是我们从这些问题父母的反思中大致能看到。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小学生家庭教育 家长教育观念 问题 对策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许多地区产生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的地带,许多地区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的问题。江苏省徐州市南郊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本文以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为例,调查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分析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为了研究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分别编写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各200份。家长问卷回收了174,有效率87%;学生问卷回收了179份,有效率89.5%。同时,课题组还在部分家长、学生、学校中进行了问卷访谈。通过对家长问卷取样结果的统计归纳和对访谈的分析,我们对徐州市南郊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1.根据调查和访谈,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经常关心孩子的需要,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少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极少数家长认为只要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即可,其他教育应交给学校。调查显示,34.92%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非常了解,60.85%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基本了解,4.23%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想了解,认为那是老师的事。
2.从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方面,大多数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有部分家长觉得家庭教育不是很重要。从这两方面看,说明徐州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还存在错误认识,缺乏对家庭教育内涵和意义的真正了解。家庭教育不仅是照顾好孩子的起居饮食、学习生活,更主要的是家长能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包括生活、学习与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长期望片面分数化及教育方式不科学
1.调查显示,49.16%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名列前茅;45.25%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中上等;5.03%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健康成长是第一位,成绩是次要的;0.56%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抱有无可谓的态度。每次考试后,79.89%的父母能够积极询问、讨论并制定相关发展措施;13.97%的父母偶尔问一下;1.12%的父母从来不问;5.03%的父母与老师交流孩子教育问题。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大多会主动告诉家长考试成绩,如果考试不理想,则父母会主动买考试资料让孩子练习,并给予指导。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往往偏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其身心健康、道德发展与社会交往适应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阻碍孩子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少数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通过访谈了解,孩子希望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但并不喜欢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更希望得到鼓励帮助。奥苏泊尔的三大成就动机内驱力中的附属内驱力就提到年龄较低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长辈和老师的赞扬鼓励,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相反,如果孩子在刚起步的阶段就经常遭受家长的压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长大后也许会缺少自信,甚至自我放纵。
(三)家长自身对教育的影响
1.问卷分析和学生访谈的情况显示,在孩子面前,34.08%的父母能以身作则,55.31%的父母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10.61%的父母是无所谓。大部分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影响,比较注意树立正面的形象;但也有少数家长缺乏自我形象对孩子影响的认识,由此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能力,要以身作则。
2.有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会阅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学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有少数家长不在乎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影响力,因而平时不注意自身学习。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或多或少地缺少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四)家长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欠缺
1.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多数家长每周会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沟通;少数家长则很少或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这些家长在城郊结合部做小生意,早出晚归,无法保证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犯错时父母不要打骂,而是讲道理,多与自己进行沟通。调查结果显示,20.11%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命令式,75.98%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平等式,3.91%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请求式。
2.调查数据说明,一个星期中,67.04%的父母每天和孩子谈话,12.85%的父母一星期谈3-4次,16.76%的父母一星期谈1-2次,3.35%的父母不谈话。12.85%的父母没有打骂过孩子,79.33%的父母偶尔打骂孩子,7.82%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如果孩子犯错误,34.08%的父母能够摆事实讲道理,37.99%的父母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6.15%的父母采取暗示、提醒的方式,21.79%的父母是严厉批评直到孩子认错。孩子犯错误时,相当部分的家长可能会责罚打骂,尤其以父亲较多。打骂孩子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暂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反而会对孩子产生反作用。因此,只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知错就改。
二、影响父母家庭教育观念问题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与职业影响
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调查发现,58.82%的家长在初中以下学历,只有约3.52%的家长学历在本科以上。所以在教育观念、生活压力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脱离家长视野的作业辅导等类型的辅导班就因此成为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特色”。
(二)家长自我职能认识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对孩子要么过于放纵,要么过于宠爱,使孩子从小缺少真正的关爱与引导。如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而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调查结果分析显示,12.15%的孩子在家中没有人负责他们的学习,76.80%的孩子有父母负责,2.76%的是祖父母负责,8.29%的是家庭教师负责。祖辈们只管孩子的温饱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却力所不能及,因而对孩子放任自流。
(三)家庭结构的影响
问卷结果显示,徐州市南郊的家庭关系总体稳定,78.14%的同学家庭完整,其中三口之家的是21.31%,家庭由父母和兄弟姐妹组合的为27.78%,家庭由父母、祖父母组合的为18.58%;只有1.09%的同学是单亲家庭。结果显示,59.01%的学生有兄弟姐妹,即该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徐州市南郊的孩子有兄弟姐妹的占很大部分,导致家长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使对孩子的爱分散。因此,这些家长不可能考虑到自己所有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更不能保证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质量。
三、改变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在适当的环境下比如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事,听孩子说说他们的烦心事,在沟通中加深彼此的感情[1]。如果家长工作一天回家很晚或很累的话,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孩子进行聊天沟通,则可以尝试用写纸条或写信的方式,将信或纸条交给孩子,让孩子把平时不敢或不愿与家长说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与孩子建立起书面上的沟通,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应关注孩子在生活能力、品德发展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在孩子放假期间,可以让孩子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者多让孩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使孩子全面发展。
(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投资的意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当然家庭教育投资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加以支持,如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他们去买一些自己所喜欢的课外书或教参书;家长可以和孩子报亲子班或利用假期与孩子一起出去旅游。此外,家长自己也应阅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联系
家长自身在家庭教育认识上存在不足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帮助,使让家庭与学校多沟通联系[2]。
1.学校老师从中帮助家长认清什么是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改善一些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如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针对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的问题加以辅的指导,进行适当的家访等。
2.学校可以请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专家或学生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和交流会,让家长们一起进行沟通交流。
3.学校如可以帮父母征订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资料,让孩子每月带几本回家,给父母阅读,提高父母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认识。
参考文献:
[1]朱俊梅.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0(35):237-238.
为人父母,最简单,也最复杂。生而养之,不仅仅是让他衣食无忧、保他安全太平。人生的道路上,父母将与孩子一同遭遇各种成长的烦恼,并需要在各种难题面前寻求解决之道,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全的人格操守。为人父母,既要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又要确保心理健康: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做到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既要教给孩子知识,又要教他学会做人。
为人父母,要律人,更需律己,要明白身教胜于言传。“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而要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人父母,是本能,更是学问。老鹰将小鹰踹下悬崖,陪它飞翔,大狮子带领小狮子奔跑觅食,逐渐成长。求生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天性,但成才的教育却离不开父母科学、理性的指引。正如这部规划中所提倡的,只有坚持科学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推进,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了解家庭教育的奥秘,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为人父母的这门大学问。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创新发展,近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7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同时,围绕健全实施机制、落实部门职责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工作示范引导等方面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明确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落实举措。
《规划》提出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到课题研究、指导服务、亲子活动等家庭教育各个环节。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着力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站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90%的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农村达到80%。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规划》还要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每年至少开展2次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讲座或家庭教育亲子活动。
《规划》提出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大推进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力度,积极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
《规划》提出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快网络家长学校建设,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平台,借势借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到2020年,基本搭建覆盖城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规划》提出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依托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指导服务平台等,为资源匮乏的地区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80%的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孕妇学校和儿童早期发展基地,50%的婚姻登记处建立新婚夫妇学校或提供婚姻家庭辅导、婚育健康及育儿知识宣传服务。强化特殊困境儿童群体家庭教育支持服务,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要注重建立家庭指导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或台账,及时掌握儿童家庭监护情况、成长发展状况等,为他们提供常态化的、专业化的家庭支持服务以及所需的转介服务。
《规划》提出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确立“十三五”家庭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推动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
《规划》提出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全国层面,由全国妇联、教育部协同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家庭教育法的研究工作,形成立法草案,推动出台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孩子成长中存在“影子爸爸”:父亲角色缺失
一个男士吹嘘:“我老婆能洗衣服,做家务,做饭,带娃,逛街,自己赚钱!”朋友回答:“像你老婆那样的,在我们那里叫寡妇。”这个最近在网上流行的段子,虽然很刻薄,却形象地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真实情况。
如今,很多家庭的育儿工作由妈妈承担了大部分,爸爸很少参与,就像影子一样。这样的爸爸被形象地称为“影子爸爸”。“影子爸爸”不仅导致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还深刻地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稳定。
“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上学了。”自从有了孩子,35岁的外企女白领王女士对这个戏谑的说法有了越来越深刻的领悟。
孩子小的时候,她每天晚上多次醒来给孩子喂奶把尿,先生在一旁呼呼大睡。现在孩子3岁多了,王女士感觉基本还是自己一人带娃――几乎没有自由时间,逛街、美容,闺蜜聚会,通通取消,除了上班,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着孩子转。而先生,还时不时地和朋友小聚一下,每周六上午的踢足球,更是雷打不动。像王女士先生这样没有存在感的爸爸,正成为很多家庭中一种典型的存在。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身边有“影子爸爸”,其中45.1%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影子爸爸”很多。只有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身边没有“影子爸爸”。
为何“影子爸爸”如此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和部分父亲心存依赖思想,责任感薄弱,被认为是造成“影子爸爸”盛行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52.9%的受访者认为是受男人天生不会带孩子观念的影响,23.7%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当下的母亲太强大,父亲才会乐得清闲。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看来,“影子爸爸”的流行背后有很多原因。一是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二是现代女性全面崛起,从收入到学历,完全不亚于男性,甚至比男性还要强大,再加上怀胎十月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使得母亲在孩子的养育上会显现出天然的优势。
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游戏,很多东西都要不断地学习,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不少爸爸本能地选择了回避、撤退、转移,放弃了责任。同样,很多父亲缺乏远见,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教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意识,以为自己只要负责挣钱养家就可以了,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完全没有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父教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父爱的缺失,孩子会最敏锐地感受到。如何才能让缺失的父教重新回归家庭?除了从家庭内部着手,全社会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做好家庭教育立法的基础。立法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家庭教育的立法也必须回应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贵在让家长学会自我改变
“教要教人求真,学要学做真人”。而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显然不可能只依赖学校教育,担负言传身教责任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各种调查早已被教育工作者确认,缺乏家庭教育已产生了严重的子女性格障碍、家庭暴力和人格扭曲等问题。
“教孩子之前先教大人”甚至一度也成了共识。在中国一些城市,有关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的实验也如火如茶,家庭教育的全面普及上升为国家意志。
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规划》提出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试图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放置在法律框架之下,成为强制性的教育模式。明确了相当精确的目标,着力规范了各阶段家庭教育指导和亲子活动的次数等,更对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家庭教育到达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要求就目前看来实际非常之高,而且具体实施起来恐怕会遭遇非常多的难题。
应该说,即使在一线城市,家庭教育的普及都还有很多课题需要面对。首先,成年人的行为模式相对孩子更为固执,更难调整。即使在家庭教育执行较良好的深圳等地,很多家长凭借一年四次的课堂依旧难以改变什么。家长即使听课时吸收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教育子女这一关。
其次,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标准,家长的反馈流于书面,缺乏具体实践和个性指导。有关家长的教育仍需深入,并琢磨出沟通方法。
而这还是在条件优越的大都会,九部门关于家庭教育的规划还要深入广大农村。很多农村地区连相对不错的学校教育都缺乏保障,更不要说针对家长开展教育工作。部分地区的家长基本在外打工,要完成家庭教育的工作任务可谓十分困难。
在中国最缺失家长教育的家庭有两大类,一是家长疲于奔命、无暇照顾孩子的贫困家庭;二是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成功有内心焦虑的家庭,可是他们对家庭教育的信任度最低。
所以我们不单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实施计划在城乡的覆盖率,更要重视教育本身的实际作用。针对家长教育效果不彰的现实,理应改革家长教育指导方法,增加实践性和家长在家庭中的责任感,让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规则和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教育好家长,才能教育好孩子。接下来,我们要沿着家庭教育五年规划,落实落细,让孩子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九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其中,要求城市与农村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这一规划的出台,将引领家庭教育的新方向。
俗话说,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自古以来,我们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纵观历史,古有“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被视为垂训子孙及家庭教育典范的《颜氏家训》,近代有“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傅雷家书》,当代则有五花八门、品类繁多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总结。可以说,家庭的一点一滴教育、培养、规范以及耳濡目染的熏陶,便是对孩子成人的塑造过程。家庭教育搞得好,孩子就行端人正,社会就风清气正,国家就魂强根正。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也逐渐进步。教育模式由过去的浅耕粗作到现在的精耕细作,方式由专制野蛮过渡到民主文明。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产生,有的家长借口忙,对孩子“生而不伴”:有的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对孩子“养而不教”。与此同时,家长的困惑也与日俱增。随着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传统权威型家庭教育方式受到挑战:面对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家长不知如何把握教育尺度,比如重视学习成绩还是重视全面发展?诚实守信是不是就等于迂腐?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忍让是不是没出息?竞争激烈,还要不要协作互助……迎接挑战,解决困惑,必须沿着正确方向加强和引导家庭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幼儿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对幼儿教育的两大微观系统,包含非常重要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教育作用。特别是2010年由我国妇联《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全面指导科学家庭教育,规范幼儿教育阶段家庭教育重点,在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家庭教育指导应和幼儿园形成互动,为幼儿教育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育条件和环境。故此,笔者基于幼儿园视角,探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挖掘家园共育幼儿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构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沟通机制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第一步是构建双方沟通机制,畅通家园联系渠道,和家长做到经常性的沟通联系,针对个别家庭作出家访指导,确保家庭教育接收到幼儿园的指导信息。当前,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联系渠道,主要包括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园墙面和联系栏、亲子游戏活动、家园联系册、家长信箱、家访等形式,幼儿教师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家庭表现,告知家长幼儿园教学特点,建立家园有效联系,为幼儿实施针对性教育。此外,幼儿教师利用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QQ群或微信群,邀请班级幼儿家长加入,和家长实施信息化管理,构建家园共育生态互动,可以随时随地和家长沟通幼儿情况,指导家庭教育开展内容和方式,实现家园教育自由对话。幼儿教师还可以针对特殊家庭幼儿教育进行个别指导,尤其是单亲家庭、赌博习染、暴力教育等,严重危害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进行个别家访和指导,对幼儿教育进行跟踪指导,寻找家庭教育补救办法。如,笔者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和家长进行信息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日常表现,询问幼儿每日真实信息,包括睡觉、吃饭、心情等信息。同时,也告知家长应注意幼儿日常饮食营养保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让幼儿养成健康的家庭生活作息习惯,消除幼儿不良行为;笔者还建立了我班幼儿教育微信群———小4班家长群,笔者经常整理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信息,和家长在微信群共享,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关于幼儿教育的注意事项,一起抓好幼儿安全教育,加强幼儿体育锻炼,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幼儿社会适应性,鼓励家长带着幼儿参加户外活动,丰富幼儿感性知识。
二、分享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共育内容
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之间构建沟通机制后,就需要着重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正确认识,将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效延伸,在接收到幼儿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后,将家庭教育指导落到实处,让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利用沟通机制,改变家长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告知家长过分溺爱幼儿,会给幼儿带来的教育危害,不要包办幼儿所有事务,应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构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纽带,和家长共享幼儿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分享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给家长传授或共享正确的幼儿教育知识,帮助家长认识并改正家庭教育问题,让家长将家庭教育转化为有效的幼儿教育行为。如,笔者曾经在我园举办家长培训活动,主题是“儿童营养保健”,邀请我园幼儿家长参加活动,在培训活动中,笔者作为主讲人,主要向家长讲述了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如何搭配幼儿饮食,做到比例适当、种类多样、饮食定量、营养均衡,为家长宣传幼儿营养的新知识,帮助家长形成幼儿营养新理念。在活动结束后,很多家长都加了我的微信,经常在微信中和我讨论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并表达了他们的感谢,笔者感到非常荣幸,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此外,笔者还举办了很多活动,广受家长们的青睐喜爱。记得有一次,笔者举办“幼儿防拐演练活动”,将我园幼儿集中在园区内,让“陌生人”接近幼儿,试图诱拐幼儿离开我园区。活动中,很多幼儿因平时缺少这方面的安全教育,被“陌生人”带离了幼儿园,这一幕幕看的家长们心惊胆战,他们庆幸这是演练,我希望以演练促进家长们提高幼儿安全教育意识,进而通过家庭教育,形成和幼儿园的教育合力,减少幼儿意外伤害,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综上可以看出,对幼儿教育不是一方的教育责任,应该是多方力量的教育合力,形成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实现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合作,实现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共育。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该遵循《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构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沟通机制,分享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共育内容,从教育路径和教育价值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具体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佳艺.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J].中华少年,2015,(31).
关键词:家庭教育;立法;社会和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对一个孩子的全方位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早期性、基础性、独特性和终身性的教育,是最早也是最易被孩子接纳的教育,因此对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小觑。而目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相关法律作为支撑,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健康发展,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家庭教育却迟迟没有立法进行保护。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国有必要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有序进行。
一、 家庭教育立法的目的
家庭教育立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并且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普遍降低,并且“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经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一方面是社会的责任,社会教育存在缺陷,执法管教力度不够,社会不良因素及网络影响导致未成年未能正确认识事物;另一方面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教育存在漏洞,校园的法制教育力度弱,导致未成年没有相应的法律常识,一些学校对教师的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偏少,有限的法律教育并不能有效增强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个别教师甚至自身便带有不良行为却无法自察,而这些不良行为很可能已经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然而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溺爱、专制、放任等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首要原因。当孩子被同学欺负时,一些家长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暴力的泛滥。面对家庭教育立法的缺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放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公安机关可以对父母进行训诫。姚建龙指出,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强制亲执教育制度,即教父母怎么做父母。这就为家庭教育立法架起桥梁,以促进家庭教育立法的进行,使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 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体现在通过立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教育领域的种种现实问题,确保青少年可以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才,提高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并且通过立法的形式总结和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时,不少人就提出要为家庭教育立法,如今,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家庭教育立法,如日本2006年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强调了国家对家庭教育的责任。2003年我国台湾地区专门颁布《家庭教育法》,之后又出台了《家庭教育法实施细则》等。而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妇联提交了《关于将制定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国务院法制办立法规划的提案》,建议国务院法制办将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规划,尽快制定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这说明通过这么多年的调查和研究,我国制定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重庆、贵州、辽宁省鞍山市妇联已推动将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列入当地人大立法计划,江西、天津、吉林、山西、内蒙古等地也启动家庭教育立法调研工作。通告在当地进行试点活动的形式,查缺补漏,将条例转为法律,更大程度的保障家庭教育立法实施。
三、 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路
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法律名称、功能定位和基本内容。首先,任何法律的出台都应该先解决名称问题。法的名称实际上是最直观,最显现的外在符号,可以透过名称,解读这部法的内容,因此这部法律可以就叫做《家庭教育法》。其次是制定本法的功能的定位,要通过立法保证未成年人受到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并且为其服务;规范的功能也要凸显,用以规范未成年人父母的行为,也要规范服务机构。最后是本法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全方位的,包括家长的直接影响,也包括家庭环境的间接影响。一切立身形式的指导,都应该纳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当中。
推动家庭教育立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以倡导好的家风,支撑好的社会风气,以家庭的和睦文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学法和守法中,促使未成年人的父母和未成年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使得家庭结构更为牢固,以小家带大家,让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家庭教育立法,使得家庭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并且在立法工作中听取多方意见,进行多地调查,制定合乎具有中国现实意义的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对家长素质的提高,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促进具有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议加快家庭教育法的出台。
[参考文献]
[1]徐建、姚建龙。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