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能训练的含义范文

体能训练的含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6 16:55: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能训练的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体能训练的含义

篇1

【关键词】汉译英 对比分析 非英语专业学生

一、前言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目标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充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译 5种应用英语的技能。然而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是很重要的版块之一。在历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都会有汉译英的题型,并且作文这个大版块其实也是在考察学生的汉译英的能力,因为贵州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还达不到直接用英文思考或者写作,他们没有培养足够的语感,也就是阅读量太少,大脑里储存的句子结构,模板甚少,所以他们只能把自己心里所想的中文翻译成英文。这样也就变相要求了学生的汉译英的能力。然而翻译一直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难题,因为翻译要求了他们有足够的词汇量,句型,语法等。特别是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想要用猜词来翻译都是不可能的。

二、现状分析

笔者从教学至今一直在帮助学生解决此困惑,但是通过很多他们的练习看出,学生的翻译一直以来就是根深蒂固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模式,以下是他们在翻译练习中的一些例子:

(1)听说他的新书是根据发生在田纳西州一个小镇上的真事写的。

译文:It is said that his new book is according to happen in a small town in Tennessee the true story.

(2)自信是件好事,但自信与自负是有区别的。

译文:Confidence is a good thing, but confidence and conceit is different.

(3)团队环境中员工个人的成功能带来公司的成功。

译文:Team environment employees' personal success could lead to the company’s success.

(4)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译文:Many people realized the harmony with the nature’s importance.

(5)像代沟这样的问题是不可以被掩盖起来的。

译文:such as the generation gap’s problems is not buried.

(6)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心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需要金山银山,更需要绿水青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坏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蓝天、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译文: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ople's well-being national plans for the future. China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nformation, must be out of the solid development path. China clearly highligh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position. We need to jinshan yinshan, need more hills and green. We must not at the expens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moment. w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trategic task, leave children blue sky self-identify water net homeland.

(7)我们将大力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新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同亚洲和世界的利益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对外投资也将大幅增加。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

译文:We will hard promote the Asia and the world’s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Since the new century, China's neighboring countries have made many important investment source's biggest trading partner's largest export market. The interests of China and Asia and the world fusion in unprecedented breadth and depth. Current and future a period, China's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maintain a healthy development momentum, domestic demand, especially consumer demand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foreign investment will also be greatly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he more can br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Asia and the world. 从这些汉译英的例子所犯的错误来看,并不难看出,他们对中文的句式没有掌握清楚,没有划分清楚汉语的句式结构,导致他们完全根据单词来翻译,并没有把整个句子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学生的译文还能发现学生主要是不能很好的划分中文的句子结构和没有弄清楚中英文的差异,不能很好的把中文的句子结构简单化,总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就导致了缺主语多动词等的错误句子。所以笔者想大力加强他们对中英文句式的比较,在比较中加强划分汉语句子结构的训练,进行英汉句子结构差异的讲解及其训练,让他们不仅要了解这些差异还要不停的在训练中去体验和反思这些差异,以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不仅了解这些差异还能直接运用到翻译中去,所以笔者的宗旨是对他们进行划分汉语句子结构的训练,弄清汉语句子成分,然后再对他们讲解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差异,看他们是否能避免母语负迁移所带来的对中文逐字逐句翻译成英语的习惯,是否能灵活的把了解到的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差异运用到汉翻英中。由此来提高学生汉译英的能力,也希望能提高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和作文的得分,解决大家的困扰。

三、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有效措施

1.理论意义。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吕叔湘先生更把比较看作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他说:“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他最早提出了语言比较与探索人类精神的关系的思想:“不计其数的民族作为人,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担负着创造语言的任务,而比较语言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详尽地探索这些不同的途径;倘若忽略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之间的联系,比较语言研究便会丧失所有重大的意义。”而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却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它在欧洲与美国可说有两个源头。在欧洲,关于对比语法的设想是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最早提出来的,他在其名著《语法哲学》一书中提出。而美国的对比语言学肇始于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与叶斯柏森相同,他是把对比研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并且最早提出了“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次大战以后,由于外语教学的需要,语言学家弗里斯在《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对比作为教学基础的设想。根据这一构想,拉多于1957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全面讨论了如何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进行对比。现代学者一般以此作为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正式成立的标志,尽管此书并没使用“对比”这一字眼,而其实际所做的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把比较扩大到了“任何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

2.实验过程。笔者在2016年3月初把笔者所教授的两个班分成了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笔者在教授实验班翻译时会讲解把中英文句式进行比较,讲解其差异,之后通过大量例子来训练学生划分汉语句式结构,找准句子的主干,时间为一学期。对于对照班的学生,笔者只是对他们的翻译错误进行指正。

在实验班中,笔者讲授了中英文句式的差异,之前很多学者对中英文句式结构的差异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讲解中英文句式差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其差异,然后尽量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也对中英文的句子结构做了大量比较,让学生掌握中英文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避免出现句子结构上的错误。笔者通过大量例子让学生练习划分汉语句子结构。比如:(1)这项协议将为两国的持久和平铺平道路。在这个句子中,我会先让学生划分出句子的主干,其实中文的句子主干和英文的句子主干就是主谓宾或者主系表,其他的都是定状补,至于定状补的成分应该放在句子的什么位置待会再考虑,先把句子的主干划分清楚。从这句话划分主干就是“这项协议铺平道路”,“为了……”就是目的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是先翻译主干,再翻译目的状语。所以就可以得出:“This agreement will pave the way for a lasting peace between the countries.”(2) 这本小说描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一个大家族的兴衰沉浮。训练学生把一句话当成一个整体,不要看到什么马上翻译成对应的单词或词组,应先划分这句话的主干,也就是“这本小说描写了兴衰沉浮”之后“一个大家族”是定语,接着是时间和地点。所以就可以得出:“This novel describes the ups and downs of a big family during 1920’s and 1930’s in China.”(3)只要食物好,馅饼地道,他们基本不在乎谁收碗碟。在这句话中仍然先找出句子主干:“他们基本不在乎谁收碗碟”,“不在乎”是这句话的谓语,但是谓语后面不是一个简单的宾语,而又是一个句子,充当宾语的位置,所以是宾语从句,“只要食物好,馅饼地道”用一个连词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在此我会和学生们再次提到主句和从句,主句和从句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都会有自己的句子主干,语法和时态,从句就会用连词和主句隔开,届时又会提醒大家背单词要被词性,因为你只有记住了词性,才会知道什么词性充当什么句子成分,这样才不会词性乱用。所以这句话就得出一个主句,一个从句,有连词的那句就是从句。“Truckers don’t generally care who buses tables as long as the food is good and the pies are homemade.”(4)真正让我担心的是那些高谈阔论的大学走读生,那些因惧怕“路边餐馆的细菌”而用餐巾悄悄擦拭银餐具的雅皮士势利眼儿们,还有那些穿白色衬衫、使用公款消费、认为餐馆里每个女服务员都渴望调情的商务人员。这句话是一句长句,但是还是会先找出句子主干“那些人是大学生,雅皮士势利眼们还有商务人员”其余的都是定语,定语可以使用定语从句或者是非谓语动词做定语。“The customers who concerned me were the mouthy college kids traveling to school; the yuppie snobs who secretly polish their silverware with their napkins for fear of catching some dreaded “truck-stop germ;” and the pairs of white-shirted businessmen on expense accounts who think every truck-stop waitress wants to be flirted with.”学生通过对中英文句式差异的了解和对这些汉译英句子的大量练习,会渐渐的把句子看成一个整体,不在从头翻译到尾,会划分中文句子的结构,并且通过译文也能慢慢感知中英文句式的差异,翻译时发生的变化等。

通过一学期的汉译英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划分汉语的句子成分,并大致知道除了句子主干之外的成分放在句子的什么位置,学生还了解了主从句的区别与运用,了解什么词性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通过对照英文翻译了解了很多中英文在翻译时的差异等。所以无论是在篇章翻译还是作文中都大有进步,不再像以前的断句翻译,逐字逐句翻译,现在有了一个整体性,会抓住句子的主干,句子的结构,而且也不会中文有的每一个词都会翻译成相对应的英文单词,主要是翻译其大意。所以现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很少发生在句子结构和词性的错误上,而是一些没有记住的词组搭配,或者没有掌握的习惯用语,这些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自然会有所提升。

四、结语

本文旨在对如何提高贵州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进行一些实例分析。如何给学生进行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差异进行讲解,让他们清晰了解然后对比英汉语言句式的异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有效的划分中文句子结构并能灵活运用英文的句式翻译,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这几年的英语教学中,一旦提及汉翻英,或者在写作文时(在写作文时也要用到翻译能力),学生们的译文就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得出中式英语,逐字逐句的翻译,想到什么说什么,完全没有按照英语的语序和英语句子该有的结构。这样的话学生在四级考试中翻译和作文部分就会严重丢分。所以本文想把这一理论和方法实施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改变原来的翻译模式,让学生清楚翻译一个中文句子,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从第一个字开始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而是把这个中文句子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划分句子结构,得出句子的主干,然后了解其余的句子成分在英文中是插入到主干句子的什么位置才符合英文的句式。如果能证明其有效性,这样便可深入到今后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志洪.英汉语研究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篇2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 体能训练 跆拳道训练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以下肢腿法攻击得分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其运动特点为攻防快速多变,对速度力量、对抗性及技能性要求极高。跆拳道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训练与实战中能够学会攻守技术,并且运用攻守技术有效地打倒对手,因此,在实际的体能训练中,主要是以提高学习者的速度、力量、反应以及协调等能力为目的。但是,目前跆拳道运动的体能训练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人们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体能训练的方法一直以来都很单一,尤其是体能训练与专项的结合不够。

一、体能训练的含义和内容

一直以来体能的含义受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训练学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探讨,认为体能训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身体训练,也不是单纯的专项身体训练,它应该是国人在实践中中西结合的创造,要充分地体现训练思维的分化与整合。

体能主要是指运动员的一个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文所分析的跆拳道体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改善运动者的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最终达到提升运动者的身体机能的目的。在实际体能训练中,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六大方面:第一、力量素质训练;第二、速度素质训练;第三、柔韧素质训练;第四、心理素质训练;第五、灵敏性素质训练;第六、专项素质训练。总的来说跆拳道的体能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训练中的作用

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提升技能的基础,只有体能训练到位了才能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一般来说,体能是提高运动员专项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的训练中,通常把跆拳道运动定义为单一的技能类运动项目,但是随着跆拳道发展的不断更新与变革,尤为在实施电子护具后,跆拳道的对抗形式更具激烈,技战术运用更加多样化,单一的体能训练已远远跟不上时代革新。在跆拳道训练中,如果运动员能够重视体能训练,那么将能进一步提高其攻击和防守的技能战术,为实战对打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对的不重视体能训练的话,运动员根本不可能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掌握复杂多变的运动技术,更加不可能在实战比赛中发挥高超的运动技术,赢取最后的胜利。因此,高水平运动员之间往往在技战术训练水平上相比没有根本差别,真正的差距在体能、心理和对抗能力等方面。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

跆拳道训练中的速度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非常的重要,提高了速度将会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在进行速度训练的时候,运动者最好是把速度力量训练和完善动作技术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运动员的跆拳道动作,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速度,使动作与速度完美地融合。例如,在进行两人实战的时候,可以采取单次或多次数踢,当然也可以运用如皮条、身体负重等负重器材手段来提高下肢的蹬地启动能力。

(二)提升力量的训练方法

跆拳道训练中的力量训练主要有三大内容:第一最大力量;第二速度力量;第三力量耐力。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员身体肌肉全面均衡发展,促进运动员身体的整合力发展,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最大肌肉生理横断面增加肌肉收缩的最大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做具有协调性的训练动作、急停、急起动以及杠铃训练等,通过这样的锻炼方式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充分调动身体的每块肌肉协同运行。另外,也可以进行负重练习,如绑沙袋跑、背器械跑等负重训练。

(三)提升耐力的训练方法

跆拳道训练中的耐力素质主要包括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耐力提高能够提升运动员身体的摄氧、输氧以及用氧能力。在实际的训练中,一般提升耐力主要是通过采用持续、匀速负荷和变速负荷等方法来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的负荷强度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心率控制在150~170次/分左右。另外也可以采取10―30秒力度快踢或1-3分钟的变速快踢等方法进行训练。

四、关于跆拳道训练的体能训练一些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体能训练观

运动员想要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在平常的训练中一定要长期有规律地进行系统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获得一定的高水平体能后,如果不再进行体能锻炼的话,身体素质很难保持原来的状态,因此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体能训练观。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

运动员要充分理解跆拳道训练的特点,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把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相互结合进行练习,只有在加强基础体能训练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施行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

(三)提高体能训练课程的趣味性

在实际训练中,可以把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战术训练结合起来练习,采用这样的训练方法可以摆脱体能训练的枯燥无味,增强跆拳道体能训练课程的趣味性,使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充满快乐和激情。

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提升技能的基础,只有体能训练到位了才能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因此跆拳道的训练方法要摆脱传统的单一性,把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相互结合进行练习,从而促进跆拳道训练的体能训练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姜冠军.我国男排二传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现状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2]袁林,袁雷,袁吉.国外优秀射箭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方法与有效手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10).

[3]万树平.跆拳道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9).

篇3

关键词:体能训练 基本理论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64-01

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体能问题的研究仍是当前体育理论和教学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1]随着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对运动的影响与渗透,当今世界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化进程也不断的得到加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运动技术、先进和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世界竞技运动的商业化与运动员职业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加之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方式与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得运动员的成绩不断提高。[2]80年代中期以来,“体能”训练越来越被各个运动项目所接受。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日益完善健全,比赛项目和训练中体能这一项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体能训练也逐渐被教练员所重视,通过体能训练能够对身体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运动员在超负荷的运动量下能够承担训练和比赛的一切压力。

2 发展趋势

体能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器官系统能够有机协调运转,体能训练有利于掌握先进的技术,在充分发展自身运动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掌握技术。现在的竞技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也在为了能够创造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大的胜利而进行高强度的专项训练,为了达成更好的训练效果,运动员会专门找专业的体能训练教练对自己的进行因材施教。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高效的成绩,同时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有机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增强骨骼、肌肉等运器官的功能,有利于促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预防伤病,延长寿命。

3 对体能训练的探讨

3.1体能训练的含义

体能是人体机能的运动力,是竞技能力的关键环节,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术水平、获得优异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身体机能和素质是体能的最重要的因素。体能训练是是通过合理科学的动作练习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发展的训练活动。

3.2合理科学的体能训练需要遵循的原则

3.2.1适应性原则

从人体的健康角度出发,人体会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使内部如体温、体液等生理机能产生波动。因此体能训练需要与外部环境和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相适应。

3.2.2科学可行性原则

体能的训练一定要符合运动员自身情况、竞技比赛需求和与专项训练的结合的实际情况的基本要求。

3.2.3训练强度与质量相结合原则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会使运动员在进行下一环节的专项训练时不能完全的投入和很好的掌握,所以需要体能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质量统一结合起来。

4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长期的实践中,运动学研究人员对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的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实现人身体机能的每一个器官都达到负荷的规律性变化,首先,要了解产生人体运动的生理机能的器官,从而一点一点的去实现身体的合理运动。其次,实现过程是通过骨关节和骨骼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以及合理的协调共同完成的。[3]其所需要的基本原理主要有:(1)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肌肉收缩获得力量能力。(2)在体能训练期间通过周期性的运动练习出反应动作速度。(3)拉体能的过程中就是在为持久的耐力训练做铺垫。(4)在体能训练的中加强素质练习就是检验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和肌腱等组织的伸展性。(5)体能训练期间需要完成考察灵活度的环节。

5 体能训练方法论研究

为将体能训练达到最佳效果,体能训练的方法论便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体能训练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训练:整体训练、专项训练、康复训练等。

5.1整体训练

整体训练主要涉及到整个骨干和盆骨的肌肉,很多是深层的小肌肉群。保持身体的姿势正确,重心稳定,将身体处于平衡状态,运动期间预防动作中产生损伤。

5.2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就是运动员在进行基本的热身、拉伸、放松等动态与静态的训练结合后进行的相对专项的体能训练。田径中的400米与200米的一系列一般体能训练,然后进行放松后再进行专业项目的战术和技巧训练。

5.3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是借助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功能康复学的手段进行的,依靠结合科学营养学采用合理的体能康复训练方法来预防训练中运动员的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体能训练主要练习的就是防卫能力、肌爆能力、柔韧性、速度、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和心肺耐力等。体能训练是在一种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能训练中是对器官和机能系统超负荷的适应训练以达到机能潜力的挖掘和整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可以通过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的方法进行提高。在发展最大力量的采取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依靠改善肌肉内协调和肌间的协调能力,提高肌肉和肌间的协调性;另一方面是依靠肌肉体积增大来增强力量,训练系统中蛋白质的急剧分解使肌肉横断面积增大,再加之训练锻炼的肌肉协调性从而使力量发展起来。在此阶段中需要注意力量练习的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搭配。在发展速度力量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发挥肌肉的力量能力在是力量最大化从而练习爆发力。也就是在锻炼肌肉的收缩速度和量的能力,这一能力的练习需要依靠短跑来达到。在柔韧度和平衡性的练习中,主要是依靠静力的拉伸、动力拉伸、转体练习等等。大多是正压退、侧压腿、前压腿、后压腿来练习肌肉的柔韧度。

参考文献:

[1]田文学,田学礼.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分析[J].论体能训练的方法论,2009(2).

篇4

摘 要 艺术体操项目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里的一种项目,在我国发展比较年轻,随着规则不断改变,技术发展对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以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征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手段特征,为艺术体操项目体能的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艺术体操 体能 训练特征

在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相关理论也有一定的展开,体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体能训练与运动机能的水平关系,对我们认识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了很好借鉴。本文通过对艺术体操教练访谈和自己调研总结了目前我国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采用不同手段,以期能够丰富体能训练理论,为艺术体操运动员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了相关书刊文献、学术论文作为课题研究需要的基础资料。

(二)专家访谈法。访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的专家,了解体能相关的含义及其应涵盖的内容;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了解艺术体操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改进对策研究。

(三)问卷调查法。问卷发放的单位为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以及武汉湖北大学三所有一定代表性的体育院校,问卷的类别如下:1.近三年都参加过省级以上艺术体操赛事运动员问卷80份;2.艺术体操教练及专家问卷共16份。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是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的特点

艺术体操训练中体能训练是基本部分,和技术训练占很大的比重。技术与体能紧密相结合的专项体能训练是艺术体操运动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体能状态以及专项训练过程中变化必然影响到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在准确掌握艺术体操专项特征和训练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基本动作结合体能训练贯穿于运动员多年训练及各年度训练全过程,基本动作内容选准、选精和选全;难新动作的训练过程要尽量精细并分阶段来依次实施;规定动作有很强时间特点,需要运动员尽快掌握;自选动作训练中,注重扬长避短。艺术体操对机体耐酸能力需较高供能特点,应选择合理训练方法;对机体应激能力需较高的生理学特点, 所以选择科学控制训练的过程。

(二)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

艺术体操专项体能训练中,全面技术动作与有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的项目的能力训练融为一体,将组合技术运用到以力量耐力、速度耐力等乳酸能系统为主的供能能力训练中去,使之共同、协调、高度地发展、巩固提高,以适应实际比赛需要,把不同类型间歇训练法引入到艺术体操专项体能训练实践并且进行合理有效设计与运用,对提高艺术体操训练科学性、实效性有一定现实意义。

1.器械技术与体能训练的相结合

艺术体操基本器械运用,高质量重复练习,以完成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最终目的。练习之前要明确完成动作相关的标准和常见技术错误,避免重复错误,多次间歇重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用器械技术的能力,可以提高运动员耐力素质,可采用强化性间歇的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负荷强度比较适中的运动技术和熟练程度,提高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及供能状态下速度耐力素质、力量耐力素质和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与体力能同步、高度、协调地发展,以适应实际比赛需要。

2.身体难度与体能训练的相结合

艺术体操身体难度的高质量地重复练习能够提高运动员身体能力的目的。而且这种训练方法能将3-5个身体难度编排成组合,让运动员进行练习。同时应该注意身体难度的连接要顺畅,而且难度动作之间也可有一些比较小的连接动作,但是这些连接动作数量要尽量少,不宜过多。一套组合中的难度动作能是同一类的难度类型,也可是不同类难度之间的组合动作,必须要依据训练目标来定。

3.身体技术和器械技术与体能训练的相结合

艺术体操身体难度应该结合器械技术进行高质量重复练习以达到提高运动员身体能力的目的。将3-5个的身体难度结合器械编排成组合进行练习,选择低级别的身体难度来结合器械中的基本技术;选择低级别的身体难度动作来结合最典型的器械技术动作;选择高级别的身体难度动作结合的最典型器械技术动作,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素质。

三、结论

(一)艺术体操运动训练中不仅仅注重运动员技能训练,还要加强运动员体能训练,尤其是身体机能训练,让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体能和谐发展,才能提高其运动成绩。

(二)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具有明显的专项化特征,在成套动作体能训练过程中,建议采用间歇训练法,同时采用心率表来控制运动的强度,心率在170-180次/min,也要让队员在高强度水平状态下维持一段时间,以此来提高成套动作的机能储备。

(三)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当务之急要求我国艺术体操教练员重视运动员的体能问题。

参考文献:

[1] 段宝斌,肖琴.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初探[J].中国学校体育.2006(4):37.

篇5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强化专业教学,更要加强体能训练。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应结合当前的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融合教学,以发挥体育学科的服务作用,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文章就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以资参考。

关键字高校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融合教学

在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下,高校体育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不再是高校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而是引领学生走向终身体育的一道桥梁。进行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融合教学,是高等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培养现代化综合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2014级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100名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6名,女生24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校、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融入体能训练的期刊、文献等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对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70名,女生20名。通过对实验对象授课前、授课后的问卷调查,取得了学生对体能训练课程的学习期望、学习认知和学习建议等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分析研究心体能训练课开设的意义、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1 201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四轮体能训练教学后,调查结果表明:93.1%的学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能训练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95.4%的学生对该融合教学课程有参与兴趣;97.2%的学生赞成开设体能训练课;91.6%的学生在体能训练中获得成就感,认为自己表现出现,能为团队带来荣誉,营造团队价值;85%的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能训练后,自己的团队凝聚力提升较快;而其中有96.8%的学生对团队感觉良好。整个体能训练项目下来,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感悟成功与失败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收获。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整合

(一)重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在高校体育中融入体能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需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事业发展的资本,高校应构建以“终身体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能训练。而教育体系则可以以健身基础知识及技能为中介服务于培养学生终生健身的教学目标,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对健身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能训练中。此外,学校还可以再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职业场景模拟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平台把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联系起来,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化职业素质。

(二)开展课外体育,整合课程模式与扩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活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以及柔韧性,更能深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尤其是在日后的信息技术开发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心理较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实现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使用间歇训练法、游戏训练法、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综合训练法等训练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三)执行多元评价,细化体能训练考核标准

学生们无论是在身体素质、心理特点还是在体育基础上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考核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一,在该考核评价体系中,要做到结果和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尤其是要加大对过程评价的重视力度,这样才能使那些体育基础较差、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感受到体能训练的快乐和成就感。第二,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把客观性元素在体育成绩中的比重降到最低,加大学习态度和学习进步的比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作为一门以促进学生机体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为终极目标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融合的重要性,开展有效的体能训练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⒖嘉南祝

[1]李芙蓉,吴新炎.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篇6

关键词:坐式排球;动力学特征;专项体能

中图分类号:G84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141-04

Research on the Fitness Speciality and Training Methods of Sitting Volleyball Players

MA Dongmei,DUAN Wenyi,CHENG Hui

(P.E.Dept.,Tianshui Normal College,Tianshui 741000,Gansu 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uses physical fitness speciality of sitting volleyball as its breakthrough point to elaborate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rizontal stepping,moving by supporting the upper body,striking by arm,quick forcing by he waist and abdominal muscle.On the basis,it proposes the rubber band training method,the training method of overcoming resistance in the sitting position,small and quick strength training method,ect.And according to the handicap level,the paper proposes tailored training requirement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The thesis cites the testing chart of the special fitness training and stamina performance which utilized during the author coaching in the national sitting volleyball team, explores and summarizes, inherits and enriches the specificity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methods of sitting volleyball events after longtime practical train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sitting volleyball;specificity;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坐式排球是为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而专门设定的竞赛项目。自2000年第5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将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后,全国先后共有17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男女坐式排球队,并参加每年的全国锦标赛及大型综合性全运动会。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坐式排球运动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其中国家女子坐式排球队于2004和2008年已连续两届获得残奥会冠军。

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在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从项群训练理论看,坐式排球属于技战能主导类项群的项目,技术和战术应该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然而,运动竞赛的实践也证明:“体能训练是提高技术、战术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基础,特别是专项体能的优劣已成为制约排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1]。我们知道,体能训练必须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训练密切结合,因此,对运动员体能的训练乃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整体提高都将造成更加复杂的局面。长期以来,该项目在我国发展的训练,竞赛实践也证明,制约坐式排球运动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该项目的“专项体能训练",这也是长期困扰教练员提高训练效果的突出矛盾。

为促进坐式排球项目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坐式排球运动整体竞技水平,文章以探讨坐式排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的构成为切入点,从方法学层面分析坐式排球专项体能的训练问题,阐述坐式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并研究其特殊性,旨在为该项目专项体能的训练提供参考。

1坐式排球运动员完成非常规技术动作时身体工作能力的特殊性

体能包括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这是所有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泛指[2]。而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是在这四个方面的特殊性和决定性的特指,即以专项运动动作与其在用力特点上相似的运动动作作为练习形式,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专项技术战术所需要的专项运动素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专项机能,掌握专项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3]。据此,专项体能训练应包括三层含义:1)专项体能要遵循该项目的竞赛方法和技术特征;2)强调专项技术结构及专项技术结构的动力结构,这是最重要的因素;3)必须满足比赛的需要或特征,包括比赛持续的时间、强度、环境和条件等。

构成坐式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所有要素,它们之间有一个最佳的关系组合,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千变万化的联系,这正是该专项体能的生命力所在。诸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体现均衡性,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也要注意体现非均衡性,即所谓专项体能发展的辩证性。在实际的训练中,如果遇到各素质发展不均衡,我们要利用“木桶效应"来补短,在补短的同时考察诸要素综合效应,不能在补短的同时抑制了 “长板效应"的发挥。

从竞赛方法、规则及坐式排球运动技术的动力学特征分析,其比赛形式及方法内容与普通排球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运动员在完成所有技术动作时必须坐在地板上进行,并且在进攻性击球时臀部不允许抬起。这些规定使坐式排球的发球、扣球和拦网动作,不允许身体的任何部位有腾空动作。因此,比赛中运动员必须在坐姿状态下完成各类技术动作,相比健全人排球项目,这实质对运动员身体调控能力即身体姿势的瞬时应变能力的要求更高,我们把这种能力命名为“完成非常规技术动作时的身体工作能力",这正是坐式排球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特殊性专项体能要求。因此,坐式排球专项体能训练,既有排球项目在脚步移动、腰腹肌屈伸、手臂挥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也应充分分析该项目技术动作特征,着重考虑以发展运动员腿部在水平方向的蹬地(取位――进攻、防守取位)、上肢支撑并移动身体(取位――进攻取位、防守取位)、腰腹肌的快速发力(进攻性击球时)、手臂挥击(攻防兼备)等4方面的能力,这4方面的能力是坐式排球区别于健全人排球项目对专项体能构成的特殊性所在。从坐式排球项目比赛的持续时间、强度、条件及环境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坐式排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构成应从以上4个层面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要素上,综合、均衡、系统的予以发展。同时,由于坐排运动员大多采用小场地、低训练设备并在坐姿状态下完成体能训练,这也是该项目在专项体能训练上的特殊性反映。

2坐式排球运动员完成非常规技术动作时身体工作能力训练理论分析

2.1水平方向的蹬地能力与上肢支撑并移动身体能力的分析坐式排球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坐在地板上依靠手臂、臀部和功能脚的蹬地来完成各种运动动作。运动员坐在场上的移动能力显著区别于健全人排球项目。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完成移动动作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健全人依靠步伐,残疾人则是由手臂、臀部和功能脚的蹬地移动来代替;2)完成移动动作因个体差异,下肢腿的摆放位置不尽相同。其中,下肢摆放是内收或外展,要根据不同残疾程度来定。如髋关节脱臼的运动员腿部关节活动受限,只能向外展摆放;其他残障者一般采用一腿内收,另一腿外展的方式摆放;3)完成移动动作时腿部的摆放与速度有关。左右移动时腿部内收一侧的移动速度快,外展一侧的移动速度慢;向前移动比向后移动快;4)完成移动动作时,功能腿的充分蹬地与移动速度有关。在移动中,两腿功能健全时,移动速度增快。一条腿截肢的运动员在移动中速度更快,这是由于移动阻力减小造成的结果。下肢功能丧失的运动员在移动时,腿部成为移动阻力,移动变得缓慢。纵观以上分析,如果我们在坐式排球运动员的移动能力训练中,在进攻或防守取位时,能有效提升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蹬地能力以及上肢支撑并移动身体能力,那么运动员在场上的移动速度会显著得到改善。

2.2腰腹肌的快速发力能力(进攻性击球时)分析因坐式排球在击球时,臀部不能离开地面完成动作,腿部的蹬地力量受限,因此,在进攻性击球时,腰腹肌的快速发力能力就成为运动员坐姿状态下完成动作的主要发力特征。腰腹部屈伸动作以及转体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腹直肌、髂腰肌、臀大肌、竖脊肌、腹内外斜肌、前锯肌等肌肉群的协同配合来实现。因此,抓好这些肌肉群的力量及协同工作能力训练,就成为腰腹肌的快速发力能力训练的重中之重。

2.3移动的特殊性移动能力的特殊性,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信号的反应能力、应答刺激信号的选择能力、移动的动作速度、耐力和与之相适应的身体形态、器官系统的机能的总称[3]。坐式排球的移动是运动员坐在地板上,主要依靠手臂、臀部和功能脚的蹬地来完成[4]。移动能力的特征等同于健全人。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完成移动动作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健全人的步伐,残疾人是由手臂、臀部和功能脚的蹬地代替;2)完成移动动作因个体差异,下肢腿的摆放位置不同而不同。其中下肢摆放是内收或外展,要根据不同残疾程度来定。如髋关节脱臼的运动员腿部关节活动受限,只能向外展摆放;其他残障者采用一腿内收,一腿外展的方式;3)完成移动动作时腿部的摆放与速度有关。左右移动时腿部内收一侧的移动速度快,外展一侧的移动速度慢。向前移动比向后移动快[5];4)完成移动动作时,功能腿的充分蹬地与速度的关系。在移动中,两腿功能健全时,借助蹬地力量,使移动速度增快。一条腿截肢的运动员在移动中速度更快,由于功能腿的充分蹬地在移动过程中,阻力减小。下肢功能丧失的运动员在移动时,腿部成为移动的阻力,使移动变得缓慢。

2.4移动训练特殊性与示例坐式排球训练移动训练中,排球训练方式大部分都能运用。训练中只需将站立的动作改为坐姿来完成,其中将下肢训练的全部内容剔除。运动量和训练强度的掌握注意减半,这是坐式排球的场地也是排球场地的1/2。其训练中的特殊方面还有以下3种:1)不用手,用臀部与脚的蹬地来完成移动。坐式排球移动是由手臂、臀部和功能脚的蹬地来完成。下肢功能健全时可借助脚的蹬地完成移动。在训练的中,专为下肢用力的移动训练可采用不用手,用臀部与脚在地面上移动的方式;2)身体的侧倒、前扑、后倒动作在移动中都能运用。在坐式排球移动训练中,如移动不到位,球已快落地时,左右前后倒地是弥补移动的最好方式。如向前运用前扑垫球,向后运用后倒传球,左右移动时可运用侧倒单手击球等;3)移动中转体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不同方向的来球决定了运动员的必须选择最短距离移动到位。360°方位都必须能够转动,这一点往往会被教练员忽略。坐式排球运动员转动起来的支点是臀部,面积大阻力也大,身体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360°转体后,做前后的移动练习,360°转体后,摔球练习等。

2.5手臂挥击能力分析训练手臂挥击能力是指挥臂的力量、速度、耐力和与之相适应的身体形态、机能的总称[4]。因为坐式排球运动员在进攻和防守时不能腾空,导致坐式排球与健全人手臂挥击能力有着动力学特征的显著区别,这就要求坐式排球运动员在不同点及更大控球范围上完成挥臂击球的能力更高,这对坐式排球运动员躯干的柔韧、力量、手臂多方向的发力能力提出了更高专项体能要求。

研究表明:“排球运动主要是无氧供能,但以有氧供能为基础”大强度间歇法训练将取代过去的长时间有氧耐力训练[6]。以往训练主要通过大力量训练为主,为了运用大强度间歇法训练,国家队主要采用以下训练法。

3坐式排球运动员特殊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3.1移动训练方法坐式排球移动训练中,可与健全人排球训练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训练中只需将立姿完成的动作改为坐姿状态下来完成。训练中的特殊性体现在3个方面:1)不用手。采用臀部与脚的蹬地来完成移动。坐式排球移动是由手臂、臀部和功能脚的蹬地来完成,下肢功能健全时可借助脚的蹬地完成移动。在训练中,专为下肢用力的移动训练可采用不用手,而采用臀部与脚的协同配合来完成身体的移动;2)身体的侧倒、前扑、后倒动作在移动中都能运用。在坐式排球移动训练中,如移动不到位,前后左右倒地是弥补移动的最好方式。向前可采用前扑垫球,向后采用后倒传球,左右可采用侧倒单手击球等;3)移动中转体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不同方向的来球促使运动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球。360°范围内身体必须能灵活转体,这一点往往被教练员忽视。坐式排球运动员转动时的支点是臀部,面积大,阻力也大,身体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可采用360°转体后前后移动练习,360°转体后摔球练习等训练方法。

3.2拉橡皮筋组合训练法拉橡皮筋组合训练法,主要用来对运动员上肢多方向发力能力的训练。坐式排球运动员上肢力量需要的是快速力量。训练实践证明,拉橡皮筋练习法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对练习肌肉施加阻力,而且通过橡皮筋阻力大小的调节,可有效提高肌肉训练的针对性,且有利于在坐姿状态下完成训练动作(图1)。

图1拉力筋训练法3.3坐姿状态下克服人为变阻力的组合训练法坐式排球运动员残疾程度不同个体发力特征也不尽相同,克服阻力训练法相对于不同个体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达到了区别对待和因材施训的目的。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克服自身阻力、克服外界阻力,相比较而言,克服外界阻力训练法对个体力量训练效果更加明显。为了适应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在技术动作中克服阻力要求的不同,我们采取人为变阻力的组合法。如,扣球动作在动作的第一阶段需要克服大阻力,第二阶段击球时速度占主导地位,克服阻力则需要减小。这种变化我们用人为方式来控制,则更加容易实现。如拉绳训练挥臂时,教练员在运动员体后,先用力拉,后放绳加快运动员的挥臂。腹背肌训练中也可使用,如:腹肌训练中教练员在运动员身后向后施加阻力,背肌训练中教练员在身后向前施加阻力等。

3.4坐姿状态下小力量的快速训练法手臂挥击速度是爆发力的体现。爆发力的训练,主要为白肌纤维的收缩发力。快速训练是最好的方式,坐式排球挥臂动作与健全人不尽相同,它既有常规动作姿势下的快速发力,又有不同下,多方向快速发力的显著特征。因此,训练应在大力量训练的基础上, 主要配合排球手臂在多方向,不同时挥击动作和相应肌肉群(腰部肌群、肩带肌群、上臂肌群、前臂肌群)快速力量练习。训练内容有:挥臂击球、挥臂扣击标志物、扔垒球、掷羽毛球、前抛实心球和手持哑铃挥臂等。以下介绍手持哑铃完成训练示例。

手持哑铃坐姿:扩胸――大鹏展翅――双臂屈伸――双臂肩上屈伸――双臂斜前上举――体后双臂屈伸、耸肩――双臂前平举转体――颈后双臂屈伸(图2)。

图2小力量的快速循环训练法手持哑铃的训练组数、次数和重量可根据年龄、力量、训练时间,做相应调整。持续性的循环练习,可有效改善坐姿状态下小肌肉群在多方向上的快速发力能力。

4坐式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注意的问题

坐式排球运动员一般都属于下肢残疾,且残疾程度不尽相同,另外,从我国对坐式排球运动员选材来看,大多队员年龄相差较大,没有或缺少专业的系统训练,在训练中一般不采用统一体能的训练方法,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个体类型,从方法的选择、负荷的大小上区别对待。因此,训练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对象在训练中反复实践,不能搞大一统,更不能盲目效仿[4]。

4.1小儿麻痹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儿麻运动员脊柱受损,在核心力量训练中,表现为借助外力完成的现象。由于该类运动员肌肉萎缩程度不同,绝对力量也各不相同。肌肉萎缩少的,负荷应相对加大;肌肉萎缩多的,负荷应相对减小。

4.2截肢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根据截肢部位的不同,训练中应注意技术动作的平衡性。截肢高的队员平衡性差,在坐姿状态下训练体能要减轻重量,以保持在平衡下完成体能训练。

4.3先天性缺肢、短肢、畸形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这些运动员由于身体形态的不同,针对上肢的训练无区别。在下肢训练中,要根据肢体的残障程度,在个人的体验中完成,不可盲目使用。如小腿变形,但肌力没有改变的运动员,训练就不必区别对待;如一侧腿肌力丧失,训练中则要重新调整训练负荷。

4.4髋关节脱臼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该类运动员在完成腹背肌体能训练中,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尤其是背肌练习时,由于关节运动幅度受限,要注意练习幅度的控制。在移动训练中,由于髋关节脱臼一侧大小腿无法屈膝、内收,只能外展,左右移动时成为阻力,导致左右移动速度慢,在训练中要注意随时调整腿的摆放位置。

4.5专项体能训练中下肢力量训练不容忽视坐式排球运动在表面上看主要运用的是躯干和上肢,其实不然,每一项技术动作都离不开下肢的配合。移动需要下肢在水平方向上的蹬地,技术动作的完成需要下肢随时调整摆放位置,保持动作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因此,体能训练时要增加下肢功能腿的训练,尤其要强调下肢在水平面上的多方向抗阻力练习。

4.6训练强度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体能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平衡的训练是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况,使运动员在特定的环境中训练更得当、更有效,更贴近运动员的承受度[5]。教练员的这种“量配”技巧的合理,也就是及时能调整运动负荷。

4.7专项体能训练后的恢复训练后的拉伸和放松是体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拉伸的作用是解决肌肉僵硬问题。应该根据队员的特殊性,选择性地常采用做伸展操以及一些适合该群体队员的放松操等;,放松的作用是以其加速机体的恢复,同时也可以采用训练学、营养学、心理学和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的综合运用进行[6]。

5结论

1)坐式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构成的特殊性,即“完成非常规技术动作时的身体工作能力",主要包括运动员腿部在水平方向的蹬地能力、上肢支撑并移动身体能力、腰腹肌的快速发力能力及手臂挥击能力。

2)对坐式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特殊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与健全人排球专项体能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凸显了对该项目体能训练方法的更高要求。

3)结合训练实践,总结了坐式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特殊方法,即橡皮筋组合训练、坐姿状态下克服人为阻力训练法以及坐姿状态下小力量快速力量训练等方法,对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提出了不同残疾类型及程度运动员在训练中应注意的事项。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排球,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杜广金,杨烨.浅析排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202.

[3] 朱欣华.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2):96-97.

[4] 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 马冬梅.坐式排球移动训练法[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5):88-91.

[6]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编写组,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指标;专项体能结构模型;权重模型;专项体能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45-06 文献标志码: A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Index of Elite Man Sports Aerobics Athletes in China

WANG Zhiming1,ZHU Hongwei1,WANG Hong2,LI Xueping1

Abstract: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Delphi method,field tes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the present research,taking the men sports aerobics athletes preparing for 2012 World Sports Aerobics Championships as research subjects,sets to construct the physical fitness structure model of elite man sports aerobics athletes in China,so as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oaches to arrange integral and the individual trainings,and to provide a criterion and guidance for athletes to evaluate themselves in different trainings period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 the physical fitness structure model for elite man sports aerobics athletes in China includes eleven indicators and five main factors,which are special collaboration indicators(Thomas unlimited),special flexibility indicators (shoulder,anti-shoulder,trunk dividing flexor,horizontal fork,left vertical fork),special speed indicators(120s figure-of-eight 10m shuttle run),special strength indicators(60s pike straddle jump,30s prone push-pull ball,inverted unlimited),special endurance indicators (60s hip- at right angles to support the swivel combination);2)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structure model and the weight quality index model shows that rapidity strength,physical control,collaborative ability,flexibility quality and anaerobic endurance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match;3) Based on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structure model and the weight quality index model,we build individual score criterion and comprehensive Level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Key words:sports aerobics;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index;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structure model;weight quality index model;evaluation system of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收稿日期:2013-02-26

作者简介:王智明(1972-),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项目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朱宏伟(1969-),男,辽宁锦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王宏(1972-)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国家健美操队主教练,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李雪萍(1971-),女,辽宁锦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世界地位不断提高,完成了从突破到逐渐稳步发展的飞跃。我国国家健美操队要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除了要保持集体项目的优势之外,还必须在专项体能方面有明显的突破,并在专项训练安排的设计与实施、训练负荷监控、信息收集、心理调节等方面给予综合的科技支撑,这是国家健美操队不断增强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对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特征及基础体能等方面的研究,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从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专项体能结构模型、权重模型和效果评价体系3个维度构建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专项体能评价体系(单项评分标准与综合等级评定标准)[1]。弥补以往对专项体能训练中研究不足,指标的专项性不强、且缺乏比较客观的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备战第12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的中国健美操集训队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健美操国际健将、国家健将及国家一级运动员,并将其定义为优秀运动员)。共计53人,其中重点队员8人,预备队员4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

通过跟踪观察国家健美操集训队备战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随队调研时间为2011年2月—2011年8月)及备战2012年第12届健美操世锦赛(随队调研时间为2011年9月—2012年5月)的训练现场(北京体育大学国家集训队训练馆),记录、收集、了解、掌握有关体能训练方法、手段、训练过程中有关专项体能的训练内容及每个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情况;观看运动员重大比赛及比赛录像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具有丰富理论与训练经验的训练学专家、教练员、现已退役的冠军运动员及国家队队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就有关高水平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点和测试指标的筛选征求专家的意见。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及丰富的信息。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表 1 访谈专家基本信息

1.2.3 特尔菲法

经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初步拟定16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协调及上述素质的结合指标)。邀请国家队教练员、相关领域的训练学专家、现已退役的冠军运动员等16位专家运用特尔菲法按照重要程度对各指标分别赋予5、4、3、2、1分,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最后结合专家建议,把数值大于4的指标作为初选指标用于下一步的测试中。初步筛选出的指标分别为:左纵叉、右纵叉、横叉、躯干并屈、躯干分屈、正肩、反肩、托马斯无限量、60 s屈体分腿跳、30 s俯卧推拉球、提倒立无限量、60 s提臀—直角支撑转体组合、120 s“8字”10 m往返跑。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初选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为:60 s提臀—直角支撑转体组合、提倒立无限量、正肩、反肩、躯干分屈、横叉、左纵叉、托马斯无限量、60 s屈体分腿跳、120 s“8字”10 m往返跑和30 s俯卧推拉球等11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确定专项体能指标模型,取累计贡献率在85%左右且方差贡献大于或等于1的前m个成分为该研究问题的主因子,每个的因子权重计算公式为 Tj=λj∑mj=1λj 其中Tj表示j因子在反映整体信息中所占的权重,j因子的贡献率用λj来表示,∑mj=1λj表示前m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

依据相关公式 Tj=|ij|∑mj=1|ij| 计算出各指标在各因子中的权重,|ij|代表i指标在j因子上因子载荷的绝对值,∑mj=1|ij|代表该j因子中所有指标因子载荷绝对值的代数和。

表 2 专家对拟定指标的赋权结果 (n=16)

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中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即指和竞技健美操项目关系密切,并能直接促进专项技术的掌握和专项成绩提高的最主要的运动素质,通过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下文中称为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其指标为运动素质指标体系[2]。

2.1 专项体能指标的统计学筛选

为验证初选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避免由于指标间的相关性过强而出现的重复测试现象,本研究运用初选指标对国家健美操集训队男子运动员进行初步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检验[2](见表3)。

统计结果显示,左纵叉和右纵叉、躯干并屈和躯干分屈等指标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P

表 3 初选专项体能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注:*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表 4 剔除显著性相关指标后其余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剔除右纵叉、躯干并屈指标后,除了60 s提臀-直角支撑转体组合与60 s屈体分腿跳之外,其余各项指标间的相关程度不高(R

2.2 体能训练中专项体能指标的权重模型

在明确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专项体能指标重新分类,以确定各指标在反映专项体能上的权重[3]。本文以专项体能指标模型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以求寻找反映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权重的共性特征,见表5。

由表4可知,根据特征值和方差百分比(累计方差百分比达到78.03%),可以确定为5个主因子,这5个主因子概括了78.03%的整体信息,故可以认为其他因子变量(除去这5个主因子以外)对方差影响较小。由此,将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指标分成5个主因子。由于各因子在反映整体信息中所占的权重有所不同,按照方差百分比计算各因子的权重(贡献率),结果如下:因子1的权重为0.39;因子2的权重为0.201;因子3的权重为0.156;因子4 的权重为0.13;因子5的权重为0.123。在反映运动员专项体能的结构上,因子1的权重最大,因子2的权重大于其他3个因子。

表6是按照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结果,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因子变量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且相近的载荷,含义会比较模糊,经过正交旋转以后,各因子的含义更加清楚[4]。由表5可知,因子1中,60 s屈体分腿跳和30 s俯卧推拉球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反映了因子1的主要信息,故可认为因子1主要由这2项指标组成。60 s屈体分腿跳主要反映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水平,30 s俯卧推拉球主要反映运动员的核心区动力性力量,两者均体现出运动员的快速力量素质,因此,命名因子1为速度力量因子;同理,因子2主要由正肩和反肩2个指标所组成,这2个指标分别反映了运动员肩部柔韧素质,故将因子2命名为肩部柔韧因子;因子3主要由躯干分屈、横叉和左纵叉3个指标所组成,分别反映了运动员核心部位的柔韧性,故将因子3命名为核心区柔韧因子;因子4命名为无氧耐力因子,代表性指标为120 s“8字”10 m往返跑;因子5命名为协同力量因子,代表性指标为托马斯无限量。由于提倒立无限量和60 s提臀-直角支撑转体组合2项指标在因子1和因子4中都有较高的权重,很难具体归于哪类因子中,这2项指标主要反映身体控制能力、上肢及腰腹的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肌肉耐力。由此可见,快速力量、力量耐力、核心区力量在竞技健美操这一项目中的重要性。

通过因子分析,专项体能指标被分成了5个相关程度较小的主要因子,并且各指标在每个因子中有着不同的因子载荷,因子载荷反映了指标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指标与因子的相关性越强,因子载荷越大,该因子反映的信息越多,权重越大;因此,要构建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权重模型就必须了解各指标在各因子中的权重。根据研究方法中计算不同因子中各指标权重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在各类因子中的权重(见表7),而确定各指标在每个因子中的最终权重是构建专项体能权重模型关键的一步。

表 5 总的方差解释

表 6 最大方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 7 各个指标在每个因子中的权重

由于各指标在各类因子中的权重还不能充分反映各指标在专项体能上的重要程度,只有计算出各指标在反映专项体能上的权重,才能进一步完善专项体能结构的权重模型。由于各因子有着不同的权重,且各指标在各因子中的权重也不相同,因子是代表指标的集合,指标是研究权重的最小功能单位,故可以根据研究方法中各因子权重及各因子中指标权重的相关公式,计算出各指标的最终权重[5](公式为:各指标最终权重=0.39×因子1权重+0.201×因子2权重+0.156×因子3权重+0.13×因子4权重+0.123×因子5权重)。

表 8 专项体能指标权重模型

从上述专项体能指标的权重可知,托马斯无限量反映了运动员身体多个部位力量协同能力,指标权重较高,定量化的数据表明这一项目对上、下肢及核心区快速力量及力量耐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该项目技术动作特点和实际调研结果相一致。反映肩部、躯干及髋关节柔韧素质的正肩、反肩、躯干分屈、横、纵叉的权重指数也很高,柔韧素质是高质量完成高规格技术动作的必备条件。60 s屈体分腿跳反映了运动员的下肢和腰腹快速力量的指标权重处于第4位,这一数据表明该项目对下肢及核心区力量要求很高。反映身体控制能力及力量耐力水平的提倒立无限量和60 s提臀-直角支撑转体组合也占据了较高的权重,数据表明运动员需要很好的上肢基础力量、身体控制的稳定性、核心区力量和较强的肌肉耐力。反映运动员无氧耐力及移动速度的120 s“8字”10 m往返跑同样占据了较高的权重。在指标的最终权重中,协同力量、快速力量、柔韧素质和无氧耐力等指标均占有较大的权重,提示训练中要给予重视和加强。定量化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克服了以往定性化评定的弊端,为教练员安排整体和个体化体能训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2.3 体能训练中专项体能指标的单项评分与综合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运动员专项体能模型中各指标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在构建专项体能指标模型、权重模型和均值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其专项体能模型的评价体系,建立专项体能模型的理想标准,以明确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状况。

2.3.1 专项体能指标的单项评分

由于专项体能模型中的各指标有着不同的度量单位,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首先统一各指标单位,标准化各指标分值,赋予每一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指标以相应的分值,使综合评价专项体能模型成为可能;在对单项指标评分的基础上,再对专项体能模型这一整体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地反映出每一名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整体情况,使不同运动员专项体能之间具有宏观的可比性。

本文采用百分位法制订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模型各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制订的具体步骤为:分别找出各专项体能指标的最高值与最低值;计算各该指标的33.33、66.67百分位点,把66.67%以上水平定位三级并赋值3分,33.33%~66.67%之间定为二级(赋值2分),33.33%以下定为一级(赋值1分)[6]。(由于测试中柔韧性指标是以打分的形式出现,因此,本研究只对柔韧素质之外的其他素质指标进行评分)据此,确定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模型的单项评分标准,见表9。

表 9 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单项评分标准

表9是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由单项评分标准可知:托马斯无限量、60 s屈体分腿跳、提倒立无限量、60 s提臀-直角支撑转体组合、30 s俯卧推拉球、120 s“8字”10 m往返跑等指标,随着指标数值的增大,所赋予的分值也相应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上述指标数值与专项成绩呈正相关的原因造成的。这些充分说明了从专项体能方面要求运动员具有相对较高的协调能力、快速力量,核心腰腹控制能力,空间移动速度及较强的肌肉耐力。

2.3.2 专项体能指标的综合评价

在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结构进行综合评价时,应根据各指标权重大小,在单项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评价。首先应该使不同度量单位的专项体能指标具有可比性,把每一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指标转换成相对应的分值(根据单项评分标准);其次,依据每一名运动员各项指标的得分及表7专项体能指标权重模型,计算出专项体能的总分。专项体能总分计算公式为:

专项体能总分=0.091×60 s提臀-直角支撑转体组合得分+0.088×提倒立无限量得分+0.073×正肩得分+0.087×反肩得分+0.096×躯干分屈得分+0.084×横叉得分+0.095 ×左纵叉得分+0.115×托马斯无限量得分+0.092×60 s屈体分腿跳得分+0.085×120 s“8字”10 m往返跑得分+0.093×30 s俯卧推拉球得分。

最后,按百分位法(同单项评价标准的制定)找出运动员专项体能总分的33.33、66.67的百分位点,确定综合等级评价标准为一级、二级、三级。从而完成对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的综合评价,见表10。

表 10 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

运动员专项体能综合评价标准

在专项体能各指标单项评分的基础上,对专项体能指标进行量化赋分,据此制定了专项体能模型的评价等级,从而构建了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单项评分标准和综合等级评价)。

综上所述,在构建专项体能结构模型(指标模型和权重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项体能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与综合评价体系,对于了解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的整体情况,并进行量化评价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参照所构建的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对每名运动员专项体能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使教练员清晰直观地了解运动员专项体能所处的等级,对实施体能训练,监控整个训练过程,诊断、评价专项体能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7]。此外,专项体能模型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将为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专项体能方面的有益参考。

3 结论与建议

1)通过特尔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筛选出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分别是托马斯无限量、躯干分屈、左纵叉、30 s俯卧推拉球、60 s屈体分腿跳、60 s提臀-直角支撑转体组合、提倒立无极限、反肩、120 s“8字”10 m往返跑、横叉、正肩等11项指标,从而初步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模型。

2)运用因子分析,把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划分为速度力量因子、肩部柔韧因子、核心区柔韧因子、协同力量因子和无氧耐力因子等5个主要成分,各因子和各指标在反映专项体能方面所占的权重各不相同。

3)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权重模型表明,协同力量、快速力量、柔韧素质、专项速度、无氧耐力及身体控制的稳定性对比赛胜负影响较大,应该成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重点。

4)在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模型(指标模型和权重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专项体能评价体系(包括单项评分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专项体能结构模型的理想标准,以了解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整体情况。

参考文献:

[1] 韩春远,赵晓雯,王卫星.我国优秀男子水球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的构建与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6):117-121.

[2] 王智明.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其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王卫星,黄宝宏,吴星亮.中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运动素质指标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433-436.

[4] 陈及治.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16-217.

[5] 罗智.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各等级项目群体的区域分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篇8

摘 要 随着国内外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多赛制且竞争激烈残酷的比赛对人体的运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开始被引入到竞技体育中。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了解和探究分析,目的是发现我国身体运动训练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身体运动 功能训练 学校体育

2012年为备战伦敦奥运会,提高我国运动训练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和美国AP公司合作,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这样一来身体功能训练就被引入了中国,在当时引进身体功能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国家争取荣誉,同时对代表国家队的运动员带来了新的训练模式,改进了运动以往的细节动作,同时也减少了运动的伤病,以及对运动伤病的恢复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伦敦奥运会我国代表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概念的理解对一项训练方法接受与认可度有很大的差距,国内外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学者和专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美国。美国运动委员会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一般的体能训练相比,训练形式多样化,更趋向于整体性,它的训练目标是以动作为基础,能够更好的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对身体的全身协调性和动态稳定性都有提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也会使用一些其他训练方法,如瑜伽、脊柱恢复、体操、普拉提等,最终使练习者的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核心稳定性、专项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的应用和理解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能训练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一部分,它的侧重点是功能,身体功能的含义就是身体肌肉、骨头、关节所具有的能力。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动作要求,身体运动训练就是针对项目的特点,从小肌肉群整合到大肌肉群,注重训练趋向于比赛,更接近比赛的训练模式。功能训练最早应用在医学。最初功能训练是对运动损伤和伤病的恢复,例如肩、肘、腰、膝盖、脚踝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上升到运动层面就是某个专项运动中针对身体某个部位的练习,依据项目的整体特点,是专项运动核心领域的支撑力更强、薄弱环节得到拟补。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见解,本人认为身体功能训练的作用是预防和恢复运动的伤病,增强身体的机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通过科学的训练的方法,使运动寿命增加。

三、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用现状

本人只对国内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应用进行概括,发现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只运用于竞技运动项目,对于人群的普及还非常匮乏,通过文献搜索和访谈体能专业方向的学生和老师本人发现,在社会体育和老年体育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是空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最早起源于医学,并应用于伤病康复中。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起步和发展时期,从2009年以后,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经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专项培训,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教练团队努力之下已经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中流砥柱。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高校之一,2012年先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五、总结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和内容体系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介绍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一支有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团队,但是他们只服务于国家队及极少数的省队,在非国字号的队伍尤其是基层队伍的教练员团队中,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及方法理解和应用的非常少,甚至会有理解成身体功能训练等同于体能训练。本人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中了解到,由于我国对身体功能训练引进的较晚,目前只服务于国家队的个别项目和几个省队的运动项目中,从2012伦敦奥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身体功能训练应用到运动的身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自然规律来看,身体功能训练的发展前景远大,受益人群将会大大的增加,从职业运动员到普通健身爱好者,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到老年体育。而我国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老年体育应用身体功能训练的研究较少,希望我国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家可以加大研究,使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普及化。

参考文献:

[1] 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9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能教育;人类动作发展观;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80-03

Contemplation of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the human movement development view

QIAO Xiu-mei1,TONG Jian-guo2,ZHAO Huan-bin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6,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Anyang Normal College,Anyang 455002,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such a social sign as the continuous deterioration of the physical capacity makings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da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uch a view as to implement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by bas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n the human movement development view, analyze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theory on the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stage and procedure attributes of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 benign effect of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on the lifetime movement curve of people; the sensitive period of physical making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logic layer attribute of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n, the authors contemplated such issues as curriculum textbook nature determination, the organization mode of curriculum textbook contents,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organization mod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human movement development view;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

近年来的一些调查显示:中小学生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一直不高,尤其是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人数显著增加等等。而《体育与健康》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历时12年之久,却不能像数学知识那样给学生留下终生的影响,这种耕耘与收获不相匹配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体育人深思。通过对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1-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体育教材[1]的查阅,认为上述的现象与当前的中小学生体育教材中的体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无关系。本研究试图从人类动作发展的观点,对中小学生体育中的体能教育定位进行思考。

由于本研究所涵盖的群体是中小学生,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生长发育和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生的体能应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又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因此,本研究界定的“体能教育”,既不是“体能训练”[2],也不是“体能锻炼”[3],而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包括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应用能力和体育创新能力)所进行的体能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

1人类动作发展观对体能教育的启示

人类动作发展是一个研究“人类一生中动作行为的变化、构成这些变化的基础和过程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的学术领域[4]27。它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强调要采用“发展的视角”将个体当前的动作与过去以及未来的动作联系起来,就变化的各个要素(即质的、序列的、累积的、有方向的、多因素的和个性化的)来看待变化,并主张“发展和年龄相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其次,“阶段”是该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它认为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应该具有相对明显的起始和终结,从而与它之前和之后的阶段分开;还认为,阶段是普遍的,以相似的方式出现在所有人身上,并且各阶段的顺序也是固定的。这些观点给中小学生体能教育以两点启示:

1)体能教育对一生中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从人类动作发展观出发,个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阶段性和程序性。身体素质作为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也具有阶段性和程序性。因此,可以把人类一生当中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设定为一条宏观曲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婴幼儿到青年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身体素质基本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只有柔韧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第2阶段是人的壮年阶段,这一时期,人的身体素质可以达到最高并能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第3阶段是从壮年到老年阶段,这一时期,人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身体素质的这种变化是由人体生长发育的自身生物规律所决定的,人本身是无法改变这一曲线所描述的整体规律的。但是,通过体能教育,却可以在这3个阶段使人的身体素质产生良性的变化,甚至可以延长保持身体素质高水平的年限。例如,一般人在25岁左右速度素质就会停滞不前并开始下降,而经常进行体能锻炼的人,却能使自己的速度素质保持较长的时间。

2)体能教育过程具有逻辑层次性。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决定了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逻辑层次性。敏感期又称为关键期,“所谓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一个时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获得某一经验(或环境刺激)最有可能发展某一特定的行为”[4]73。这一观点既强调了干预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序列性。在敏感期缺少合适的或足够的发展,可能导致身体素质发展的延迟或缺陷。例如,青少年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8~13岁,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女子是11~15岁,男子是12~16岁。其中,7~14岁爆发力增长很快。这就要求在体能训练的安排上既要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序列性,又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2中小学生的体能教育

2.1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现状

1)体能教育的相关内容安排过少。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体能知识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不同学段已有所体现,这说明体能教育已受到重视,但是内容安排过少,不足以发挥它在学生身体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从所占比例来看,仅仅占多个章节的一个小节;从内容设置来看,主要包括体能的含义和组成,了解和发展自身体能的一些小常识,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手段的内容。

2)体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陈旧。

当前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所提供的体能锻炼内容和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体育项目或辅助练习上,缺乏对内容实施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趣味性的考证。例如,在7~9年级教材中只对发展不同身体素质列出了一些动作和运动项目,没有对锻炼的时间、负荷、强度等的说明[1],显然它的可操作性不强;列举的练习内容缺乏新颖性,趣味性、不符合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心理。

3)体能教育内容的组织缺乏层次性。

当前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所涉及的体能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如“体能的含义和组成”内容,在7~9年级、10~12年级的教材中重复出现;对发展体能的方法和手段,只是简单内容的罗列,缺乏有层次的安排。这显然不符合运动素质之间的转移和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的阶段性、次序性规律。

2.2对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定位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体能教育之所以不能做到切实有效,主要是在操作层面出现了问题。从人类动作发展观对中小学生体能教育进行思考,引发出以下几点看法:第一,中小学生体能教育应当从宏观上具有能够指导个体良性发展的理念和理论,即要有体能教育课程教材;第二,能够把教材内容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主线,进行层次鲜明的组织;第三,教材内容应当引进先进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

1)体能教育课程教材的定性。

只有把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学生获得真知。要使学生获得真知,各课程教材都应把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理论性课程的教材应在正确阐述基本理论或应用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包括实际和历史),分析典型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操作性课程的教材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体能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从系统论出发,“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5]21。那么,部分的功能应被涵盖于整体的功能之中。所以,体能教育除了具有体育教育的部分功能之外,还拥有自身特定的功能。从体育教育的功能方面分析,体能教育课程教材属于操作性课程教材。

2)体能教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模式。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所能发挥的作用”[5]。要实现体能教育的功能,就要对它的课程教材结构进行合理的组织。合理组织体能教材内容,既要考虑纵向组织教材内容的顺序性、连续性和关联性,又要强调横向组织教材内容的范围和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充分重视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均衡性)。

在纵向组织中的“纵向关联”强调的是在不同学段或年级中,前后出现的各种内容要素之间的垂直关系;横向组织中的“横向关联”是指同时出现在一个年级里的各种内容要素水平之间的联系。教材组织的均衡性意味着通过有效的逻辑组织形式,使进入体能教育内容的各要素,在体育教材内容知识体系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中达到某种平衡、主次分明、各得其所。这既包括不同年级(年龄段)各类别内容之间(如体能知识与技能)的动态平衡,也包括各类别内容内部基本构成要素(如技能中的速度、力量、柔韧等)比例。

3)体能教育教材内容的构建。

“最佳观点,也称最优化,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要选择最优的方案,使系统具有最优功能”[5]。落实到教材内容的构建,首先,对于构成内容的各个元素的构建,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中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内容体系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从加减法到乘除法,再到方程运算,培养了学生计算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数理知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语文学科从拼音到识字,再到造句,再到写作,发展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那么,我们体能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是否也可以遵循这样的规律,培养学生终身自我锻炼的能力,实现体育教育的“留下终身痕迹”的功能;其次,对于内容所涵盖的方法和手段的构建,应把先进的现代体能训练理念(核心训练、平衡训练等)和方法(魔梯练习、瑞士球练习、悬吊练习、弹力球练习、弹力带练习、拉伸练习等)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还增强了体育课的趣味性,让学生“不仅喜欢体育,还喜欢上体育课”。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应当把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握整体性原则,以发挥整体的功能为目标,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做到不仅“认识结构、掌握功能”,还要“完善结构、强化功能”。也就是以掌握体能教育整体功能为基础,构建各个要素(即体能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内容体系;以人类动作发展为主线,按照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最优化的实施方案,最终实现切实有效增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让体育教育给人的一生留下“终身痕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体育与健康,1-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世勇. 体能训练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李鸿江. 青少年体能锻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部分体育考生均选择了武术作为专项,专项从过去的20分制,到现在的50分制,考生的专项成绩一直居高不下,20分制时我校专项平均水平在18.5分左右,50分制我校专项平均水平在47分上下。而对于我校的体育考生来讲,他们并没有武术基础,专项训练时间也不长(武术一般训练3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现就谈谈个人对武术专项训练的一点心得。

一、基本功训练方面

多年以来,我校学生在武术基本功考试过程中,很少丢分。拳谚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在平时训练中,我特别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武术基本功里重中之重是柔韧素质,柔韧素质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切不可急功近利,在平时训练当中应加以注意。其运用的训练方法有各种拉伸、压腿等,在各种拉伸、压腿过程中要做到“动与静”相结合,当然在此基础之上,也运用一些外力作用法。对于基本动作的教学训练中,首先强调动作规范,在动作规范的基础之上,再追求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腾空类动作相对于其他动作较难些,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分层教学,同时要熟悉考纲,注意把握好细节,从而减少扣分点。

二、套路训练方面

首先,让学生了解长拳主要特点:动作舒展、节奏鲜明、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其次,让学生了解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只有了解了其攻防含义,学生才会找到发力点,才能真正做到有招有式,有模有样,不会出现“摆”动作的现象;另外,让学生了解套路演练与自由搏击的区别,自由搏击是强调实战,而套路演练具有表演的成分,必须注意神、形、态,令人赏心悦目;最后,让学生注意节奏变化,合理分配体力,气息顺畅自然,即动作成串,自然舒展,力度到位,真正做到神行具备,跌宕起伏。

三、赛前强化训练

在考试前10天进行强化训练: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

方法,基本上采用一对一的方法进行辅导;加强学生体能训练;注意动作节奏与动作路线的变化。

篇11

关键词:网球;训练模式;竞技体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8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001-08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Thoughts on Building a New Model for Tennis Training

JIANG Hong-wei

(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210014,Jiangsu China)

Abstract: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nnis in the decades,compared with the mature professional system in the West,China’s tennis is still at the period of learning from others.Especially,in the aspect of the capacity of learning,innovation and operation,China still lags behind and still has some systematic problems and stereotypes.In these years,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China has achieved our own fruits.Therefore,we shall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issu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hina’s tennis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succ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integrate the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of the West so as to form a dynamic tennis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ennis; training model; competitive sports; professionalization

上一个奥运周期中,在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网球管理中心、各个省市网球管理机构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网球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在竞技成绩实现突破的同时,几年来,我们也对于网球的训练和比赛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由于职业网球的赛制演变,传统的训练模式和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相关的训练理论也相应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性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的推进对传统的训练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北京奥运周期的探索和尝试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了一些较为适合中国网球,特别是中国女子网球发展的路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后奥运时代的竞技体育应当如何发展,大家都在谈论,在思考,而对于中国网球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女网金花的单飞,无论成功与否,已经开创了中国网球选手与西方职业网球圈全面接轨的先河。展望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在宏观上引入和创立新的训练理念和认识,在具体训练中增加和完善新的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仍是目前中国网球训练和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去年以来,经济危机的爆发引起西方学术界对于“变革”的大讨论,学者普遍认为,要从以往总是强调“微调”的构成式变革观中摆脱出来,在深刻分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否定重建”的生成式变革观。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总结就是“不破不立”。这种全面变革的思想,同样适用于现阶段的竞技体育。我选择了“理顺脉络,打通节点,突破瓶颈”作为题目,就是希望与大家谈讨我们要如何在世界网球快速发展的态势中,触摸发展的脉搏,寻找发展的规律,找到中国网球训练和管理过程中的症结,寻根源,下猛药,来实现中国网球的真正变革,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隔靴搔痒的缓慢进步。作为网球训练变革的实践者,教练员的思想是否开放,理念是否先进,方法是否有效,措施是否得当,对项目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项目运动特征,才能在源头形成正确的训练方向;只有更加突出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才能全面和完整地把握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只有更加强调动态和细节,才能实现训练效益的真正最大化。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网球发展规律和训练规律的一些看法。

1 重新审视网球属性,理顺网球发展规律脉络

20世纪末以来,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哲学思想的创新对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哲学思维,为我们从“整体”或“系统”的角度,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运动训练、把握运动训练及反思运动训练,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思维视角。

过去,我们习惯于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通过将训练中的要素简单化,程式化来降低训练控制的难度。用于指导训练的规则往往依赖于经验,依赖于对优势项目的参照和借鉴,而非依赖于训练方法的功能和项目特点本身。简单的“拿来主义”和“本本主义”使得训练与项目所需能力脱离,训练与比赛脱离,最终的后果就是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网球项目所需的实际能力脱节,导致训练中“出工不出效”。

系统论对于我们把握运动训练规律所提供的最重要参考,在于它提出: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律,其规律对要素有影响,但各个要素都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且并不等同于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

换言之,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各个专项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帮助我们确立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尤其是近年来,在生物科学发展的推动下,“人体的生物适应性规律”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训练中,推动了各个竞技项目的发展,并帮助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三从一大”等训练原则和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然而,当训练进入高水平,当训练的对象是精英运动员,当训练的目的是适应高水平高强度的职业化比赛,就必然要求实施精细化训练,就对训练过程的把握提出了新的诉求,而满足这些诉求的前提则是我们必须探索各个项目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即专项化规律。对于专项化规律的探索,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运动项目的本质,对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控制训练的正确方向,设计紧扣项目竞技核心要素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练员的角度,就网球训练而言,专项化规律则至少应该包括对于网球项目属性的认识、对于赛练关系的认识、对于训练各个环节具体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对于网球训练操作要点的认识以及对于多学科介入的专项化训练理念的认识等。

经过两个奥运周期以来的探索,我们逐步确定了网球项目的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

1.1 自然属性 网球是一项以无氧能量代谢为主;以速度和爆发力技术为主;并具有长时间、间歇性、运动和恢复交替的专项特征的运动项目。该项目需要较强的专项运动节奏感、良好的身体协同性,协调性的身体机能特点;其所需能力的提升是在职业赛事赛练穿插的过程中,通过选手能力平衡状态的不断打破和上升式重建来实现的。

1.2 社会属性 网球是一项社会化程度极高的运动。它具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竞赛制度、项目规则和理念扎根于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又通过赛事举办过程中的球星打造、广告宣传等方式,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产生重大的文化影响。

1.3 发展属性 网球的发展属性是指:随着职业赛事的不断变革,规则和赛制的不断演变,网球比赛的对抗更强,竞争更激烈,项目的职业化、商业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介入和科学化标准的不断建立,对于网球项目的训练和运作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不断引领项目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对网球项目属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要适应项目的自然属性,就必须建立与项目要求相符合的训练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介入,挖掘选手的潜力,充分利用人体适应性发展规律,顺应选手状态的涨落施加适宜的训练刺激,不断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要适应项目的社会属性,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化意识,加强对网球赛事的理解、对网球文化的营造和对教练、裁判等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打造,推动我国选手职业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要适应项目的发展属性,就必须使得训练和管理更具有前瞻性,在深刻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把握世界和中国网球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适应规律要求,引领项目发展。

在认识网球项目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要更深刻的认知中国网球的现状,寻找制约中国网球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主要瓶颈。之所以称之为瓶颈,是因为我们的许多教练并不是带不出好的队员,而是将队员带到某个层次或水平时,就仿佛进入了电脑的死循环,再也无法在训练中看到明显的效果,再也无法带领队员取得进步,再也无法实现在竞技能力上的突破。于是,往往出现大量运动员到达某个平台之后,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处于“倒退-回升-倒退”的不良循环中,直至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始终无法达到竞技能力的高水平。这种“平台现象”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我们的执教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一些没有处理好的死结,也就是我所说的――瓶颈。

从今年全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整体表现来看,从训练和技术环节上来讲,目前我国选手的训练和比赛中主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问题:

1)重心瓶颈:运动员普遍在比赛中表现出重心高的现象。不但击球重心高,移动中重心更高。过高的重心使得运动员控制身体平衡和发力都受到影响,制约了整体的技战术能力;

2)节奏感瓶颈:运动员普遍在比赛中表现出节奏缓慢、平淡、混乱。事实上,我国运动员在绝对力量上要完全和欧美选手抗衡难度比较大,必须要建立“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快重并举”的技术和战术风格,通过加快抢点进攻,加快节奏,赢得时间,获得“时差性”的速度。只有建立良好的进攻节奏感,才能对场上局面实施更合理的控制。

3)发力瓶颈:运动员普遍在处理轻、软、高、低球方面容易失误。击球习惯于原地发力,或在击球时等来球完全没有速度时在低点发力,忽略了合理利用身体重心的移动所产生的“助力”。网前拦网时,常靠拉大动作发力,忽视内在“借力”所产生的“合力”作用,导致拦网的效果不佳,出球不实,没有足够的速度。

4)组球瓶颈: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技术的训练“痕迹”重,比赛运用战术的“做球”能力差,常常创造了机会却把握不住机会,有了机会不会利用机会。高水平训练阶段对于“组球”能力的训练不足,运动员手上熟练,但由于训练与比赛脱节严重,比赛中往往措手不及,没有制胜手段。

5)步伐结构瓶颈:相对于技术和体能,目前我国运动员在场上步伐移动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在西方的网球训练中,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根据来球的特点,选手的实际站位和选手的技术风格进行专门而细致的步伐训练计划,而我们的队员在场上的移动方式单调,左右移动训练多但显僵化,前后移动能力差,而前后移动恰恰是攻防转换的关键环节,因而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选手的技战术水平。

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训练的模式、节奏、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而进行这些调整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理清思路,明确全新的网球训练观,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训练,才能实现我国网球新的突破。

2 重设计,重节奏,“板块”指导打通训练安排节点

2.1 从“计划”到“设计”:训练安排重要性的突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观察和改变世界的方式都在不断的发展。即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处于信息时代。就资源的共享而言,不可能再有什么保密的训练方法;也就是说,大家几乎都互相知道在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训练。从我们对世界高水平训练内容和安排上的了解来看,外国的教学在绝大多数方面与我们相似,甚至看起来相同。因此,许多教练会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的或者是最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但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就是在大家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如果在训练过程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获得训练效果也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而这正是我们的训练与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之所在。

现代科学与经验科学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现代科学通过严密的论证,以数据作为支持,对过程进行控制,因而提高了活动的准确性。训练作为一种科学,其水平的高低同样取决于过程的严密性。科学理论向训练方法转化是通过设计而实现的,网球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构成训练活动的空间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构成训练活动的时间因素,运动训练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实施运动训练计划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竞技能力训练目标与训练计划作为教练员开展训练工作的主要依据,绝不应仅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应当是以运动员的需求为核心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的个体化动态训练方案。

2.1.1 训练设计的系统性 训练的系统性是指对于选手在一段时间内所实施运动训练的整体把握,训练的系统性应当体现赛练关系,反映选手状态的波动和能力发展的整体趋势。在重视小的单元训练的同时,必须根据选手的实际情况、比赛的分布和安排等综合考虑,制定系统而有明确目标的阶段性训练计划。

就高水平职业网球训练而言,运动训练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适应循环的过程,可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专项比赛所需的运动潜能。第二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能够充分利用已经获得提高的运动潜能,并通过逐渐增加强度的比赛性练习或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热身赛,使比赛能力逐步表现出来。第三阶段也就是比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已提高了的运动潜能在重大比赛中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这一阶段也是适应循环的结束阶段。

在大的训练阶段明确的前提下,周期的划分逐渐精细,以往我们更多关注年周期的安排,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一般基础能力的训练,常常在一年中规划不止一次4周以上甚至10周左右的集训。如今,在重视整体规划的同时,我们给予了双周计划乃至于单周计划更多的关注。要求周计划的设计制定也应当体现出系统性和连贯性,主要体现在训练目的的推进,周内、周间训练内容和目的的衔接以及负荷量度的变化,并通过训练课监控的实施来保障周计划的连贯性、可控性和高质量。

(技术周监控、周计划的例子)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我们在江苏男队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团体决赛的过程中某一周训练课的监控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监控内容包括:从准备活动到技术训练、体能训练以及牵拉的时间、内容和各自所占的比例,此外也包括运动员的感受等。

周计划的监控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帮助教练和运动员更好的理解和安排训练。

2.1.2 训练设计的目的性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训练对象,每一堂训练课的结构是不一样的。训练方法针对性的使用和筛选,训练有效刺激和恢复后再刺激的关系正确处理,训练中计划实施中时间火候的调节和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刺激的尺度把握,训练情绪的调动和保持等,都是需要围绕训练目的来进行设计的。

运动员机体是通过“训练刺激―疲劳―恢复”之间的稳定与失稳的矛盾来实现竞技水平的提高。高水平职业网球训练必须在科学把握总体负荷的前提下,将一些对运动员专项成绩有重要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地优先发展,即训练中必须体现出明确的目的。在总负荷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核心素质的训练负荷,通过集中训练和优先发展,实现专项能力的突破。在训练安排上,依据运动员个别核心能力突出发展的需要,其训练时间要按照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所需要的适应性进行安排。通过每一次训练课重点的刺激和连续课刺激的深度以实现超越原有适应性水平,并以此达到更高水平适应的训练目的。

以江苏男队曾少眩在备战全运会中的训练情况为例,作为一名28岁的队员,根据他的体能状况和技术风格,我们在训练的设计中着重突出其体能的训练,强调他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在技术风格上解决“快”的问题。最终使得他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快速抢攻的进攻风格,在团体和单项赛中都有较好的表现。

2.1.3 训练设计的个体性 竞技网球是职业化、国际化、专项化、个体化很强的人才培养过程。忽略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所设计的一般意义上的训练是难以培养出顶尖选手的。由于受传统训练观念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安排,更多强调的是整体性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个体提高的要求。

为适应当今职业网球的发展要求,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我们在高水平选手的训练组织形式上要逐渐尝试“一带一”甚至“二带一”,也就是至少有一名技术教练指导一名选手的训练,或增加一名专业的体能教练同时执教该选手的体能和康复训练,并负责牵拉放松等相关训练辅助工作;在训练保障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做到“多对一”,实施包括营养、心理、康复、体能在内的全面保障;并以运动员个体的水平、身体机能状况、打法特点、排名、伤病等因素作为个性化训练方案的主要依据,使运动员既是计划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计划制定的主体;对组织实施过程的把握,方法手段的采用,强度负荷的掌控,技术结构的完善与调整等方面,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始终把握好质量和效果这个根本的落脚点。

竞技体育打造的是“精品”和“孤品”,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应用技战术时暴露出的每个小问题和细节都不能放过。要通过及时的观察和调整使运动员掌握更加细腻的技术,更加准确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更加完善的打法,更加合理的战术运用体系。在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中,必须紧扣运动员技术动作结构的小细节,抓住看似小问题,但可以引发和制约运动员提高的大问题。只有注重小环节,才会有大突破。某一技术动作细处的改进,会带来一个选手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某一战术合理的组合运用,新的战术思想的形成,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不断挖掘出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加快全面推动其技战术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1.4 训练设计的动态性 训练设计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训练要有计划而不唯计划,职业网球教练在比赛中的训练计划,好多是“现在进行时”的“即兴计划”,“创意计划”,现在的训练对计划的要求,强调针对性极强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安排,尤其是注重根据训练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设计制定个性化计划。职业网球教练更是需要有动手能力,许多计划是通过自己和选手对打贯彻训练意图。

2)训练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状态来进行安排。运动员的需求才是训练开展的最终依据和归属。在训练中,教练员必须随时和运动员进行沟通,在明确训练目的的前提下,及时对训练的负荷、量度、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以避免运动员机体没有受到足够的刺激或由于过度训练而受伤,通过及时的调整达到训练计划的真正落实。

2.2 从“周期”到“板块”:训练宏观安排的新思路 训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冲突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就如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一定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训练中的思考则总是推动我们去寻找新的,符合训练要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训练效率的提高。

随着网球训练实践的发展和条件变化,由马特维耶夫所提出的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开始引发争论,它所倡导的用足够的时间优先发展运动员一般能力的训练理念和模式忽视了“比赛”这一训练的唯一目的,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了一般训练,脱离了专项的特点,虽然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而言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显然已不符合当今职业高水平网球比赛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和当今职业网球赛制变化的要求。

相对于周期理论,“板块结构理论”显然更符合网球项目的实际。在实践中,我们也在逐渐深化着对于该理论的理解。首先,“板块”取代“周期”并非是简单的时间上的缩短,“板块”实际上相当于周期中的功能单元,若干个“板块”构成一个训练阶段。其次,在每个“板块”或每个训练阶段中,都要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的综合考量,科学地选择当时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并结合专项技术,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和优先发展。通过单一或者两个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使运动员的身体受到集中的、适宜的刺激,从而打破机体原来的平衡,完成生物适应过程,达到训练目的。

网球比赛全年会有44周的比赛期,由于职业网球的赛事设置以及积分排名办法的要求,为获得更高的排名,高水平运动员在一年中一般要参加20-25站比赛。在板块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小周期的独立性,强化训练操作的实效性,在全年训练中根据比赛的安排划分若干个包括训练和比赛在内的独立训练单元,将训练和比赛真正融为一体,逐步加强网球运动员适应连续比赛能力的培养,根据现代职业网球对于选手的能力要求来实现全新赛练一体模式的建立。

2.3 从“赛练”到“赛练-恢复”:训练微观安排的新思路

2.3.1 重新认识职业网球赛练关系 传统的训练周期安排很少顾及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在原则上认为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一定会有一次爆发,而事实上竞技状态是始终处在波动中,且波动规律个体化很强的。对于竞技状态的深入研究也进一步提示我们,要在当今国际大赛上取胜不绝对依靠在训练场上获得的先进的技术,制约取胜更重要的因素还有丰富的经验、胆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发挥,这些构成竞技状态的非技术因素只能在参加真实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比赛、理解比赛、适应比赛来练就。高质量的训练课应当按照网球比赛的场景,比赛的节奏,比赛的强度,比赛的战术套路,比赛分和局的间歇时间,运动员不同技战术风格的特点来安排。简言之,像比赛一样练习,运动员才有可能像练习一样的比赛。

在小周期板块训练模式中,过去那种“训练是积累,比赛是消耗”的旧观念已被,取而代之的是比赛阶段是训练阶段的延续和拓展,比赛对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技战术水平以及对调整竞技状态的作用已得到广泛承认。

就职业网球选手而言,在全年的小周期板块训练安排中,无论是比赛的负荷量还是时间,在整个年度的负荷量和训练时间中都占有较重的比例,甚至与训练的负荷量、时间大致相等。如今的比赛不仅仅是训练的目的,也是训练的一种手段,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

2.3.2 “比赛-训练-恢复”的有机安排与赛间训练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进行训练设计时便不能再简单地将比赛视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应该在进行系统规划时将其纳入到整个训练的过程进行统筹计划和安排。把比赛也视为训练负荷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比赛数量的增加无形中也提高了整个训练过程的强度。通过将比赛与训练穿插结合而形成的训练负荷的“面”的推进和“点”的突出,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多赛的小周期项目训练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对赛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恢复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训练和比赛中更多的负荷和更强的刺激必然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更多的疲劳。比赛越多、规模越大、压力也越大,运动员身体资源的消耗也越多,将导致整体竞技能力和状态从平衡向失衡逐渐转化,若不进行及时的恢复,当机体状态过度失衡,便可能产生伤病,造成严重后果。

在赛练一体的体系中,机体疲劳的恢复必须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被动恢复,即“消极休息”,转变为以提高基础代谢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主动恢复,也就是“积极休息”。在这个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事实上我们形成了全新的“比赛-训练-恢复”的一体观。高水平训练不仅仅从机体疲劳恢复的专门手段和措施方面注重恢复,例如慢跑、牵拉、按摩、水疗、营养等;而且从训练的负荷方面加强“恢复能力”的培养,将康复训练与体能训练结合起来,作为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上提高运动员的恢复能力。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在实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恢复理念。许多世界优秀运动员之所以拥有较长的运动寿命,并能够一直保持高水平的运动能力,与这种新的训练恢复理念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赛练观的改变,赛间训练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过去我们认为在赛间要保持体能,减少消耗,才能确保比赛过程中体能的充足,因此选手在比赛之外往往是“吃喝睡”,能不动就不动,准备活动也生怕时间太长而浪费了体力。充分的热身对于防止伤病的意义早先已经逐渐被大家认识和重视了,而赛间训练的重要性对于选手竞技能力的提升而言显然比热身更加重要。我们现在已经明确的认识到,运动员比赛能力和状态的保持是通过训练和有效恢复来实现的,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养”出来的。恰当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能力,同样是一种特殊的恢复手段。

在赛间安排有针对性的技术与体能训练,其针对性必须非常强,目的便是解决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练习内容应当短小精悍,适可而止,体能则是以调整和保持为主要目的,不施加过大的负荷刺激。有效的赛间训练不但不会因为消耗而使选手的状态下降,反而可以起到帮助促成比赛状态生成,减少疲劳负效应等一系列积极效果。当然,赛间选手的体力资源无疑是宝贵的,因此,无论是技术训练,还是体能训练,都需要做到四个精,即:精选练习内容,精排练习顺序,精算间隙时间,精控负荷大小,通过精密的设计和安排,来确保赛间训练的高质高效,从而帮助运动员在连续的职业赛事中保持状态在良性区域内有序波动,获得持续的优异比赛状态,增强连续作战能力。

3 多学科介入实现叠加辐射效应,打通训练专项化节点

3.1 网球专项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特点及其诉求 运动训练学在发展中逐渐深化了对于竞技能力构成特征的认识,近几年来的新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是“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提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一方面强调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整体性特征,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另一方面则强调竞技能力具有层次性,各能力对整体竞技能力的贡献不同,且彼此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影响机制。总之,选手具备的各个子竞技能力依个体差异形成特殊的网络结构,不同能力之间既有线性的因果关系,也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与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选手赖以竞技的专项能力。

高水平的训练是要对选手专项竞技能力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全方面的支持,使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得到有机的融合和优化。我们通常在训练实践和理论中提及的“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柔韧训练方法”、“技战术训练方法”等,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单边”界定,这与网球专项能力的“多元性”或“整体性”是相背离的。专项训练要求不同的训练方法和理念之间高度融合,达到互补,任何训练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都不能被人为的割裂。

仔细审视网球项目的属性,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目对选手竞技能力的多元化要求是与“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描述相符合的。网球对体能素质的要求以无氧速度和爆发力为主,同时需要选手具备极强的协调性、节奏感、柔韧性等其他体能素质;对技术的要求不仅包括完成技术动作本身,还包括技术的有机串联、流畅连接、快速衔接等多方面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选手具备较高水平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综合竞技能力。

正是由于网球项目所具备的这种多元化的竞技能力要求,使得训练对于专项化程度的要求比其他项目更高。过去我们很多的训练与其他项目无本质区别,只满足与提高一般能力,许多所谓的“专项”力量练习流于形式,是在静止和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虽然能发展大肌肉群力量,却刺激不到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群;许多技术训练只是简单动作的多次重复,甚至是错误动作的重复,对于提高实战能力没有任何贡献;训练与比赛严重脱节,在训练中没有模拟比赛环境,运动员没有获得心理抗压能力的机会,因此训练一个样,比赛一个样。长期的无效训练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扼杀了许多优秀选手的天赋和能力。

综上所述,训练对于专项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几种可能:一是错误的训练导致运动能力几乎完全没有改变,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极少出现了;二是运动员的能力改变了,但不是专项所需要的,例如发展了大肌肉群却忽视了项目所需的小肌肉力量,这是我们现有的训练方法中最重要的问题;三是训练有效提高了专项所需要的能力,如专项速度和耐力的提高,场上步法的改善等。显然,这最后一种高质量的专项化训练正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

由于网球专项能力具备上述多元化非衡结构特征,就要求网球专项训练方法必须相应的具备多维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多维性特征是指各专项训练应当包括一系列训练方法和手段,各个具体训练方法之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是专项训练必然的趋势。发展性特征则是指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构成也随之发生改变,发展原有专项能力的方法也必须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方法内容的度量上,更重要的是对方法的性质进行重构。

在向西方职业网球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组建科研团队,引入多学科专家介入网球专项训练,是提高网球训练专项化水平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并在实践中对这一团队服务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3.2 专项化科研团队的叠加辐射效应

3.2.1 组建专项化科研团队的必要性 美国奥委会总经理比尔•舍尔在谈到新世纪的竞技体育时说:“一个教练员有效训练一批运动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任何一个伟大运动员的身后,都有一个由多学科人才构建的教练团队。”

随着对于职业网球项目特点和竞技能力特征认识的深化,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和教练团队的组建已经是司空见惯。教练个体向教练团队的形式转化,本质上是训练职能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使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日趋系统化。从无团队到有团队在中国网球训练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变革。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由于在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持下,国家女网才能顺利完成了备战任务,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如今,科研团队在发展中分工日趋精细,结构要素不断扩充,原来的辅助群体(人文科学管理、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统评估与诊断,心智科学的技术感觉与动机激励)已经逐步融入训练主体。

如今,各个省市在发展网球项目过程中都给予多元化科研团队的组建以相当的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全运会期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队伍都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甚至人数几倍于运动员,从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多对一”。然而,是不是有了团队训练效益就一定能提升?究竟什么样的团队才是我们发展网球真正需要的?奥运周期以来国家女网的攻关实践和江苏十一届全运会的备战经验提示我们,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要发挥最大效率,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是团队是否具备专项化特征,也就是说,是否科研服务是围绕网球专项的需求开展的。只有当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在了解本项目特点的前提下,依据网球专项运动员在各个科研领域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来开展工作时,科研团队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

早期我们在团队发展“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团队的“复合性”,希望团队内尽可能包含多的训练科研人员,体能、营养、技战术分析、训练监控、心理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各个学科的简单组合并不一定能带来训练效率的大幅提升,脱离网球项目的理论再多也无法推进训练的进程,目的不明确的服务再久也无法帮助提高训练的质量,而在总体目的不明确,统筹不合理的情况下,不同学科之间视野的冲撞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可能使得科研团队成为教练员在手中的一块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

3.2.2 提高团队专项化程度,促叠加辐射效应形成 强调提高科研团队的专项化程度正是为了解决科研团队服务效率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复合型科研团队的最主要作用是“信息”,信息时代大量资源的爆发使得教练员很难及时全面的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前沿动态,而先进监控和操作手段的专业性也是技术教练难以完全掌握的,但这部分信息对于训练而言又非常之关键。通过形成多元学科构成的科研团队,可以迅速建立其以网球为核心的复合性知识体系,从而为技术教练提供了更多的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参考信息以及决策依据。教练员通过信息的统筹作出综合决策,再通过技术训练辅以各个学科专业人员的操作,包括监控和干预等,就能对运动员产生综合的,更具备深度和广度的训练效应。这个教练综合决策和团队执行过程以网球为轴心,以教练为重心,使简单的“累加”效应升级为纵向的“叠加”与横向的“辐射”相结合的链动效应,将各个学科真正的有机融合在一起。

叠加效应是指各个学科在本领域内采用具体方法,来提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不同方面的薄弱能力或做到“优势更优”,从而实现加强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即每个学科单独对训练作出贡献。例如,针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暴露出的技术和体能环节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和体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某项技术水平和某种体能素质。

辐射效应则是指通过竞技能力结构某方面的调整,来加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带动其它要素水平同时提高,即各个学科通过互动来对训练做出贡献。

辐射效应一方面体现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横向联系上,例如体能训练和运动营养补充之间就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体能训练重点发展肌肉力量时,就需要配给运动员同样用于发展力量的乳清蛋白、肌御等营养品,且要根据选手机体在训练中受到刺激的强度和恢复的情况,选择恰当时机服用营养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又如训练环节和心理状态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加西在30岁复出网坛后,通过进行扎实有效的体能训练,不但有效提高了体能水平,还对其自信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左右了他在场上进行比赛的战术选择和整体技术风格,改变了他的竞技能力结构,使得他达到了竞技领域的又一个高峰。有时,竞技能力某个要素的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其它因素的大幅度提高,获得以“点”带“面”的训练效果。

辐射效应同时还体现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纵向联系上,这时的辐射效应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随着运动员能力上升而不断推进的良性循环。仍以阿加西为例:由于体能训练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加上技战术的调整,他会在比赛中越来越多的夺取胜利,而这些胜利的战绩会进一步加强阿加西进行体能训练的动机。随着他的体能训练不断推进,对及时的营养补充、康复训练都会产生自然而然的需求,这种主动的需求又会促进科研团队所提供服务对于阿加西影响的进一步深化,最终使得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有机联系,互补互助,互赖互利。

3.3 专项体能训练在网球训练中的特殊地位 网球项目是一项体能主导的运动项目。专项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竞技体育各个项群的体能特征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在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特别是以体能为主导的大多数项目和技能类对抗性项目中,由于顶尖运动员之间技术差别不大,或各有千秋,因而体能的因素逐渐被看成是取胜的关键。体能专家成为竞技体育运动工作人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教练员、运动营养师、运动治疗专家同等重要的角色。

就网球项目特征而言,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肌肉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核心稳定性的改善。在专项化训练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能训练在本项目训练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职业比赛中,谁能保持体能,谁就有较长的比赛战斗力,谁就能在巡回赛中保持好的竞技状态,谁就有较长的职业生涯,因此,必须把体能训练看成是训练的核心部分。

3.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要求 体能训练的专项化程度是决定体能训练质量的核心要素。专项化体能强调功能性动作和功能性竞技能力,要求在确保运动员具有扎实全面的体能基础上,形成专项体能优势。体能教练需要为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专门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应该依据运动项目对耐力和力量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抗阻力训练的运动形式;负荷和练习的时间安排应当取决于不同练习和比赛对运动员肌肉组织结构的要求。

专项体能训练旨在消除比赛和训练的差距,因此不仅是一种时尚,更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提高被我们认为是“后天运动素质”的那部分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曾认为是运动员“天赋”所具备的运动竞技能力;由于专项体能训练更注重功能性和目的性,与解决比赛中具体问题直接相联系,因此训练活动不会再被认为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单调枯燥的大负荷运动,而是直接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具体方面的提高。当教练明确了训练的目的后,运动员的参与会更加主动,动机会更加明确。从心理上会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我懂练”,此时只要方法得当,训练效果的提升是必然的。

3.3.2 专项体能训练的操作和实施要点 从整体训练计划实施上来说,专项体能训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体能教练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运动员的基本状态,结合体能训练领域不断丰富的资料和方法,对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所取得的进步做经常性、规律性的评估,对每一个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总体方案进行有效管理,及时调整和完善。从单次专项体能训练课的操作来看,一次课的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训练目的、训练频率、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以及每一训练内容具体的结构特征,如力量或有氧能力训练或计划类型构成。

好的网球专项体能训练计划和实施过程应当能够体现项目以无氧无乳酸为主的代谢需要;应当能够根据具体选手的正、反手、发球等动作和移动中的特点,预测其机能不同部位损伤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专门强化;应该根据选手在击球过程中的用力特点建立符合肌肉收缩类型以及生物力学特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总而言之,应该让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所耗费的身体资源用在“刀刃”上。

4 树立职业化理念,提升职业化素质,促进网球项目可持续发展

关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强调的是革新思维对于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没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抛弃旧思想树立新理念,很难有高效率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而在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管理中,如果没有先进的职业化理念,没有不落后于西方的职业化素养,就很难站在同一个高度上,与西方选手进行硬实力的打拼与软实力的较量。

网球作为一项发源于欧洲,扎根于西方文化的高雅运动项目,更多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由于急功近利,使得我们对于项目的引入类似于截肢式的移植。中国现代体育人一方面缺乏西方人文精神的滋养,类似网球、高尔夫等西方运动项目的内涵、价值并没有被广泛了解和接受;同时又很难被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所包容,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在所难免。

网球项目具有高尚、高雅、高贵的项目特征,在网球从业者当中营造先进的职业化文化、理念是中国发展职业化网球的先导。要走好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仅仅要追求运动成绩上的接近,办赛形式和教学模式上的表面类同,更是要追求全面和国际接轨,“全面”的含义应当是把网球职业的文化、职业的精神、职业的境界、职业的素养、职业的能力等多方面元素融入进来。

4.1 全面提高教练员职业素养 现代运动训练的多样化,科技化和极值化,对教练员的素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职业网球项目所特有的国际性、高度职业化等特点,又为网球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面向全球化的国际性教练,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学习进取的知识性教练,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教练。

“面向全球的国际性”是要求教练员在突破英语语言观的基础上,胸怀世界网坛,勇于找寻契机,融入职业网球圈。由于网球项目扎根西方的特殊项目背景,最前沿的网球训练和管理动态主要是以英语为主。英语能力受限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于新规则的理解、对于先进训练方法的把握,必然使我们的训练理念和操作相对滞后。在跟随队员打拼职业巡回赛的过程中,时时需要与外国裁判、赛事组织人员和官员沟通,为队员争取相关的利益和机会。因此,不懂英语的教练在当代已经很难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练。要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要敢于学习、善于学习、持之以恒,英语并不是一道攻不破的难关。

“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是要求教练员具备沟通的技巧和合作的理念,这也是新时代对于教练员教学艺术的最高要求。职业化网球需要教练与运动员之间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同时教练作为复合性团队的核心,需要统筹各方信息,因此,与运动员和团队人员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就十分重要。在理念上我们要认识到,网球训练中运动员是作为训练的核心和主体,教练员是运动员训练的辅助,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只有关注运动员,真正的相信他们,真正的关心他们,真正的融入他们,才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运动员对于训练的需求,才能在训练中有的放矢。沟通是一种技巧,需要学习,真正成功的教练员应当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手段高明的沟通家和行为管理家。

“学习进取的知识性教练”强调的是不断学习和自我超越作为一种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反思过去的网球界,学习风气不浓,缺乏对本项目训练规律、比赛规律的深入研究,不注重有效的积累,训练长期处在低水平的反复恶性循环,学习方式基本属于“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粗放型的学习状态。奥运周期以来,在孙晋芳主任的督促下,我们对国家队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开始有了一些总结和积累,学习的风气逐渐形成,一些教练员在训练学的研究上注意跟进时代的潮流,有不少新的见地,但可惜这还不是普遍现象。成功的教练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的技能,能够在需要时改变旧的方式方法,能够接受建设性批评意见,能够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真正的知识型教练会保持开放意识,时常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会在工作实践中,一直具有危机感,感到对训练、管理知识的匮乏,从而督促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教练”是强调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要有创新的意识。在国家队担任体能教练的南非籍教练Richard还很年轻,但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并且在职业网球圈小有名气的教练。我留意到他经常在训练中使用一些自己改良过的方法和器械来进行训练,他时常思考并非常愿意和其他教练、运动员沟通的问题是如何将体能训练的手段最大程度上的接近于网球比赛的实际,并且他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着各种新鲜的方法和手段。事实上,许多中国和西方的优秀教练员对于本项目学习研究的投入程度都达到了“痴人”的境地,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这也正是他们胜人一筹之处。创新必须从否定自己开始。有时否定自己还需要有点勇气。唯有加强学习,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不断产生新的训练思路和训练创新的灵感,才能始终保持执教理念的先进性。

4.2 全面提高运动员职业素养 作为训练和比赛的主体,竞技体育的真正核心和主角,运动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当是训练之外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女网逐渐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职业网球的运作体制和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之间的差异,中国运动员素质与西方职业选手素质的差异都曾经给她们带来烦恼和困惑。如今,五朵金花单飞在外,有喜有忧,她们在职业圈的摸爬滚打中逐渐适应了同西方选手一样的自给自足,她们自己打起背包,用不那么熟练的外语和外教沟通,接受记者采访,穿起礼服参加晚宴,她们的经历改变了她们的思维,让她们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加“大牌”。

我们判断一个球员是否是“大牌”不完全凭借其成绩,还取决于其综合素质以及在方方面面表现出的令人称道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选手热爱网球事业,全情投入;他们尊重网球规则,尊重教练,尊重裁判和工作人员;他们对项目有深入了解,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准确判断;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沟通;他们珍视自己的形象,国家的形象,为自己营造竞技能力之外的附加值,使自己在事业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对于中国运动员而言,我们需要提高的还有很多。除了攻破语言关之外,如何引导他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了解网球文化,善于钻研自己所从事的项目,学会沟通,学会正确的面对利益和职业圈的各种考验,仍是摆在教练和年轻选手面前的一道道虽不算高,但也不易逾越的门槛。

回顾中国网球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已经接近完善的职业化体系,我们在许多方面一直并仍然处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尤其是在项目整体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运作能力上,与西方的差距仍较为明显,仍然囿于许多体制症结和陈旧的观念、行为惯性。西方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我们要学习它,但也绝非是要完全僵化的照搬。我们这些年来在探索和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经验与西方的职业化体制融合,我们才能形成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由中国特色的网球项目发展体制。

不破不立,不立则衰,不进则滞,这就是没有退路的竞技体育。也许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能够应对现阶段的发展,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竞技体育形势,面对不断发展的规律和制度,我们要善总结,重积累,敢创新,求特色。我们必须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理顺发展中的规律脉络,必须要用超前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执行力去打破训练和管理中的节点,必须始终保持执教理念的先进性,执教状态的先进性,一切都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才能突破一直以来制约着中国网球发展的诸多瓶颈。

在中国女网取得突破之后,在以双打促单打的策略为中国打造了第一批网球明星之后,我们要更加投入学习,更加勇于探索,我们要给予男网更多的关注,要力求在单打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要力求完善中国的训练和赛事体系,完善中国的球员运作体系,逐步推进和深化中国网球职业化的水平和层次,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打造中国特色的“后奥运新网球”。

参考文献:

[1] 蒋宏伟.国家女子网球队训练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7):101-104.

[2] 孙晋芳.锐意改革 不断进取,努力实现中国网球更大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2):1-7.

[3] 刘世军.内善技术,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69-571.

[4] 周建梅.我国国家网球队女子高水平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7):1001-1003.

[5] 孙晋芳.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4.

[6] 刘世军,张运亮.制约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116.

篇12

【关键词】曲棍球;体能;训练

本论证体系阐述了竞技体育中的功效性体能锻炼的观点和途径,其关键思维是“认识组成,驾驭功效,改进组成,提升功效”。利用在我国曲棍球队实现实证论证,为基本能锻炼论证者和教练员给予了可借鉴的锻炼思路和锻炼方法,同一时间也持续充分了中国体能锻炼的观点系统,促进中国体能锻炼论证范围的提升,这不论是对中国的曲棍球项目提升还是对体能锻炼论证范围都具备开拓性的含义。

一、当前我国曲棍球体能实际状况

综观以往实际运动,和全球强队比较发现,体能一直是我国队和全球强队抗衡的重要砝码,我国队在实际运动中体现出的大领域的攻防转换和整场奔跑的体能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近两年的实际运动中,我国队的体能优势早已日趋减少,还我国队参赛选手在和全球强队交手时体现出许多重要的体能问题,我国参赛选手在某些部分拼抢(涵盖在 16 码线内)中没有优势可言,在对方紧逼局面下很难规范应用专业动作。其因素重要有如下几点:第一,肢体比拼实力不足,上肢能力不足,下肢稳定性不足;第二,突然起动、加快和变向实力问题,跑动时步幅大但步频慢,步伐灵活性不足;第三,连续应用专业动作的实力较差,两个专业动作中间的交接速率慢;第四,参赛选手普遍重心偏高,在短时间某些部分拼抢中下棍频率慢,防守面积小。

二、论证曲棍球体能特征及锻炼途径的必要性

从如今全球曲棍球的提升倾向来看,强队中间的实际运动比拼越来越激烈,攻防转换越来越快,某些部分拼抢也越来越激烈,对参赛选手的体能指出了更高的规则,尤其是对短时间内的高力度比拼和高速运动实力,我国队若想在今后和全球强队的抗衡中赢得优势,一定在这角度有深入地认识,并采用有对于性的体能锻炼方案来增长这一部分专项体能。

三、中国曲棍球体能锻炼途径实际状况

所谓体能锻炼途径是指高效增长运动员肢体能力的办法或途径。论证锻炼途径对增长锻炼的科学化层级具备重要含义。相比中国曲棍球队和韩国球队体能锻炼途径发现,从途径学方面讲锻炼的途径乃至要点是大致一样的,但锻炼方法的规则存在根本的不一样。在频率能力锻炼角度,中国曲棍球队的频率锻炼在实践中仅仅着重提出要快,而韩国球队的速度锻炼却对训练时运动的远近乃至节奏提出了详细规则,规则训练和实际运动场上的冲刺远近大致一样,同一时间频率带有重要的专项特征。对于中国曲棍球参赛选手速度耐力差和曲棍球运动的专项特征,建议中国曲棍球参赛选手做多组 6 × 25m 折返跑或按规划的路线锻炼来增长频率耐力,这几种训练的不断时间都应管控在 40s作用,强调训练总数和训练间断。在能力锻炼角度,中国曲棍球队按照项目标特征,规则具备爆发力,于是能力锻炼就非常着重提出迅猛,而韩国球队队,却规则参赛选手在每一项训练中促进能力性克制动作和退让动作相根据,还规则完成克制性动作用时比退让性动作用时少 2倍,静力性动作和促进能力性动作相辅相成,举起重物维持一段时间,再放下。能够说,从方式上讲中国曲棍球队的能力训练是按照目标规则实现的,而韩国曲棍球球队的能力锻炼更多着重提出的是怎样高效改善参赛选手能力所规定的机能情况。另外在对韩国球队能力锻炼课的观摩中发现,能力锻炼规则采取训练的动作组成和专项专业动作尽可能一样。如在提升腿部能力训练中,采取承重半蹲练习,此种的动作在用力的方面和方面上和实际运动中专业动作相吻合,反映了能力锻炼的专业度,中国选手的耐力锻炼仅仅对训练的远近指出了事实规则,而韩国球队耐力能力锻炼,要求全体参赛选手在跑的整个进程中维持步调一样,且一定齐声喊口令。以上规则对增长参赛选手肺活量和动作节奏组织一样,防止资源物质过多消耗,增长氧气的摄入量存在主动的效果。

四、完善我国曲棍球体能训练的对策

(一)有氧耐力锻炼。在有氧耐力锻炼角度,我国曲棍球队在非赛前锻炼期内每周至少 5 天早上实现有氧耐力锻炼,通常实现 3~4 次 4000 米或 5000 米耐力跑,耐力跑是在约等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次极限下力度连续实现锻炼的途径,重要目标是增长和维持参赛选手的大致心肺功效和乳酸代谢实力,保持参赛选手的有氧做功效力。

(二)无氧耐力锻炼。在无氧锻炼角度,我国曲棍球队重要采取的是间断跑和短远近频率短跑锻炼。间断跑是由如下 5 个原因组成,即:每次训练的远近或时间;每次训练重复的次数和组数;每次训练的承载量力度;每次或每组训练中间的间断时间;间断时的休息形式。

(三)频率和灵活性锻炼。我国曲棍球队通常每周实现 1~2 次频率和灵活性锻炼,重要在曲棍球场实现,重要锻炼要点是借助软梯实现多种步伐锻炼和做多种方面的短远近短跑训练,重要提升参赛选手的脚步灵活性和短远近短跑实力,时间在 40~60 分钟左右。但每次频率锻炼的早上还得实现耐力跑锻炼,参赛选手在上午的频率锻炼中很难形成很好的精神状况。

(四)能力锻炼在能力锻炼。角度,我国曲棍球队每周实现 3~4 次能力锻炼,通常是进行 2~3 组 60~70%最大承载量力度的多器械可持续发展训练,重要锻炼要点涵盖:承重半蹲、承重(或空手)弓箭步、承重或空手上台阶、承重蹬腿、双腿内收、斜板举腿、斜板仰卧起坐、承重转腰、卧推、下拉、上臂弯举、硬拉、承重背屈伸、背肌训练、承重腕关节屈身、橡皮条上肢拉伸、橡皮条踝关节内收外展等,和频率锻炼类似,每次能力锻炼的早上还得实现耐力跑锻炼,参赛选手在上午的能力锻炼中很难形成很好的精神状况。

参考文献

[1] 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04).

篇13

摘 要 本文对评价指标的含义、设计的原则进行了阐述,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对能够反映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评价指标进行初选、筛选、优化等步骤,最后确定了15项指标,以期为教练员的选材、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 排球 专项体能 评价指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和查阅大量有关排球专项体能、训练及现代训练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

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函调,请专家、教练员对指标进行重要程度认定,提出更好意见,为指标的筛选、优化提供依据。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二、专项体能评价指标的设计

(一)评价指标的定义

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一方面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它是社会经济统计中的术语,评价领域借用这一术语,以目标为中心,层层分解,将目标分解成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因素,通过评定这些因素来反映目标的整体特征。所以评价指标就是根据评价的目标,由评价指标的设计者分解出来的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

(二)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选取指标和制订指标评价标准时应该实事求是,要注意掌握指标体系在结构和内涵上的客观正确性,每个指标如实反映客观本质,指标应体现广泛、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要求。

2.简捷性原则。简捷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满足完整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指标的数量。这样一是使评价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二是可以减小工作量便于评价数据处理,可以避免繁杂。

3.相对独立性原则。尽量使各项指标之间互不相容,每个指标都独立地提供信息,不能有重叠关系,避免冗余指标的干扰,保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者针对基础指标知道如何去判断,可以较容易地给出评价意见。对于能够保证有数据来衡量的指标应尽可能用数学公式来测评,对于不宜或难以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应有明确评价标准以便二次量化。

(三)指标的筛选程序

本文经过初选、专家评定和统计优化三个程序,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将第一次筛选的指标,按身体形态类、运动素质类、身体功能类和健康水平分别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专家问卷对指标进行精选、优化。

1.初选

(1)收集已有的相关指标作参考。收集目前已有的体能评价方面的指标,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作为第一手参考资料。在收集现有指标的过程中,还特别注意收集了有关排球体能评价方面的各种指标体系。

(2)确定一级指标。根据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目标的主要方面,考虑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身体形态、运动素质、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3)确定二、三级指标。根据自己的评价要求和研究资料,按照一级指标逐层次罗列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长度、围度、身体成分,心血管机能、呼吸机能、感觉机能,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弹跳力、耐力素质、灵敏与协调、柔韧,既往史、现病史。

三级指标包括身高、指距、臂长、手长、小腿加足高、足弓高,颈围\胸围、小腿围\大腿围、上臂放松围\上臂紧张围、头宽\头长×100、踝围\跟腱长×100,克托莱指数、维尔维克指数;伊文考夫测试、心率、心律储备、心功能指数、血型,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呼吸频率,视野的测定;引体向上、俯卧撑、卧推、深蹲最大值、收腹据腿、羽毛球掷远、实心球掷远,30米跑、60米跑、10秒步频、5米往返跑、36米移动、 “米”字移动,助跑摸高、原地起跳连续摸高、立定跳远、立定多级蛙跳,400米、800米、6球测试、300米,反应时、一分钟单摇跳绳、一分钟双摇跳绳,劈叉、立位体前屈、转肩距;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恢复情况。

2.指标的筛选

在初步列出的指标中一般都存在着相互重叠、相互包含的指标,还可能存在对于排球运动员体能水平评价作用不大的指标。对部分指标进行删除和合并。通过专家问卷,采用五级评分法对指标进行精选、优化,最终得到评价指标。

三、结论

本文根据客观性、相对独立性及可测性等原则,经过初选、专家筛选和优化三个过程,得到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包括身高、指间距、小腿+足高、基础心率、30秒仰卧起坐、羽毛球掷远、助跑摸高、体前屈、36米移动、6球测试、克托莱指数、伊文考夫测试、心率储备、踝围/跟腱长×100及伤病情况,共15项。

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3JY022。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篇14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 长跑训练 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及技战术训练一样,是构成现代运动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也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青少年长跑运动员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具有某些超常的身体技能、极大的生理潜力和遗传优势,而且还具备了发挥上述优势的超常的心理优势能力,例如善于激发积极的心理能量、善于控制紧张和焦虑、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等。这些能力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训练才能获得,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才能更好地训练他们。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务必善于运用心理教育,用这样方法去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紧扣运动员的心理情况,正确指导,克服其心理障碍,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觉投入到训练中,以提高训练质量。本文试图从中学生运动员心理入手,剖析其在不同运动水平阶段的心理变化,为今后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一、心理训练的含义

心理训练是对人们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发生有利于活动的变化。心理训练首先出现在20世纪初期,是从病理心理学的应用开始的。当时,德国精神病理学家舒尔茨用瑜珈的放松动作、催眠性暗示对病人进行以松弛机体和精神状态为特征的治疗,获得了极大的心理疗效。此后,放松治疗方法在体育运动中被广泛使用,对缓解运动员的临场紧张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心理训练的手段也趋向于具体化、科学化,并使用现代仪器进行记录和监控。概括地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使其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运动行为的过程。

二、了解体育运动员心理品质的项群特征

按照项群训练理论,可以把运动项目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每一类项群中又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项群的运动员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比如长跑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耐力性项群。

速度性项群运动员大都表现出反映速度、思维敏捷、行动效果、朴实直率等特点。耐力性项群运动员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长跑运动的训练和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能够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和心理的极度疲劳,最大限度地动员体能潜力。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满足比赛的需求。

1、强调动机、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运动员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其学习、训练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和主管动因。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无疑是成才过程中最宝贵的东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训练目的教育,启发队员的自觉性;利用训练结果的反馈作用,树立训练的信心和决心;保持训练内容和方法新颖、生动、具有启发性;适当开展竞赛,激励队员的进取心等等。总之,体育教师只要用心,即可发掘出很多方法,来激发运动员的动机和兴趣。

2、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每一个优秀运动员必备的共同心理特征,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少儿时期是意志品质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意志品质训练。但是,意志是通过意志行动表现出来的,意志行动不是光靠讲解、示范就能加深认识、推动行动的,而要结合到体能和技战术的训练中。

3、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也是运动员的“灵魂”。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即使有优秀的身体条件也不会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技战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积极启发运动员的思维,正确提供多种直观材料,从抽象到具体,促进运动员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并鼓励运动员用准确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