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6 09:23: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模式的演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阶段:空调专营模式
苏宁创业初采用的是空调专营模式,专注于空调的大批量批发销售。在该模式下,苏宁与以春兰、华宝、松下等为首的一批著名空调生产厂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在家电行业首创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模式,支持厂家淡季正常生产运作、避免资源闲置,反过来,厂家旺季回报苏宁,给予货源保证和优惠政策,厂商携手,共进同退;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安装、维修等一体化服务,牢牢抓住顾客,使得“先卖货后进货”的轻资产运营成为可能。
这一阶段,苏宁试图通过依附供应商的“千鸟傍鳄鱼”方式,构建利于生存的商业生态系统。该模式在空调供不应求时期优势明显,苏宁凭借供应商和顾客两大制胜武器,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空调销售商。但是这种空调专营模式的风险很高,一方面严重依附于供应商,渠道话语权薄弱;另一方面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模式对资金投入要求很高,一旦市场预测不准确将导致巨大损失。
第二阶段:家电连锁模式
在这一阶段,供应商开始市场渠道模式变革,限制大商规模,苏宁原先的空调专营模式难以为继。面对挑战,苏宁果断转型:一方面,从“批发重心”回归“零售重心”,尝试连锁经营,采取“横向扩张”与“纵向渗透”相结合的立式拓展模式,在全国建立加盟店、直营店;另一方面,从单一的空调经营商向综合家电经营转变,销售空调、电视、冰箱等各种家电用品,并逐步建立3C(家电、电脑、通讯)连锁店。
家电连锁相对于专营店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苏宁精准把握家电连锁的核心要素:规模、平台、服务,并在这些方面投入大量资源,通过标准化复制、专业化服务,实现全国连锁。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第一,通过控制渠道终端来挤压供应商的做法,使厂商矛盾加剧。第二,连锁店的毛利水平较低,而地价、物业费用上涨,依靠规模扩张驱动成长的效应在逐渐减小。第三,B2C电子商务在3C领域迅速崛起,分流大批顾客,特别是学生、白领等年轻购物群体。
第三阶段:“综合商品零售”模式
为涉足综合商品零售,实现多渠道发展,苏宁尝试“旗舰店+互联网+乐购仕生活广场”这一新思路、新模式。首先,尝试连锁店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旗舰店+互联网”模式。在保持连锁店稳健、快速发展态势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丰富产品线、优化购物流程。两者自主采购、独立销售、共享物流等平台,一方面苏宁易购有效突破了实体经营的局限,充分利用四大服务终端为消费体验、售后、提货、物流提供便利,使电商服务实现本地化和可察可感化;另一方面,苏宁易购销售包括3C产品、图书、家居、服装等商品,品类多样、丰富,弥补店面家电产品单一的缺陷。
涉足综合商品零售的另一种尝试是通过收购日本电器连锁商LAOX,借鉴其家电为主的多元化商品销售的经验,促进苏宁在本土市场上丰富商品种类方面的创新。通过开设日本风格的乐购仕生活广场,利用全新的商业设计、商品规划与组合,以3C家电为主体、个人消费品为主导、家用家居日用品为延伸,形成了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一站式家庭购物中心,开拓连锁发展新格局。
从商业模式上看,新的战略业务单位的组合实现了实体与线上“虚实互动、协同发展”的模式,而不是简单的相互竞争。苏宁发展也呈现多业态、多渠道的特点,市场覆盖率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在租金、人工成本上涨、家电消费颓靡的情况下,这种“旗舰店+电子商务+乐购仕生活广场”陆海空结合互动,为试水综合零售的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但是该模式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怎样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门店的真正融合,特别是苏宁易购销售商品种类问题、相同商品的价格问题、售后服务协调问题?其次,如何在原有物流体系下建立小物件、单品的配送物流体系成为制约苏宁线上线下虚实互动的关键所在。
苏宁盈利模式分析
在很多情况下,商业模式被直观等同于盈利模式,即企业如何赚钱。盈利模式之于企业就如血管之于人体,只有良好的盈利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苏宁不同阶段的盈利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阶段:抓住客户,依附供应商,循环增值
苏宁从空调专营入手,面对创业资金短缺难题,大胆提出“先卖货、后进货”资金运营方式,即通过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抓住顾客,先收取货款,然后用这些资金去进货,最后再送货上门、提供安装等服务,形成“收款-进货-安装售后”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顾客的资金支持其自身和供应商发展。另一方面,强化与供应商的关系。通过反季节打款,支持供应商淡季生产,使苏宁能够得到更多的优惠价格和支持政策,并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将优惠传递给顾客,培育顾客忠诚度,形成“顾客-苏宁-供应商-苏宁-顾客”循环相生的良性商业过程。
第二阶段:多元收入,降低成本
苏宁在连锁阶段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第一,通过集中采购,得到优惠的商品进价,高价销售,“吃商品的差价”,这是家电连锁最基本的盈利方式。第二,通过控制终端,向供应商索要不同类型的返利、通道费、促销费等,并且通过对供应商延期付款、对消费者收取现金的方式取得零成本发展资金,俗称“吃供应商”的模式。第三,利用信息化达到与供应商协同的效果,充分发挥后台支持平台作用,降低采购、物流、销售等方面的费用,形成后台优化效应。第四,围绕客户需求,开发IT帮客、阳光包系列增值服务,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强盈利能力。
3、综合销售,拓展渠道,长久盈利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传统消费过度已经成为新话题,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依托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O2O模式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行的思路,即通过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加以解决。从实际发展来看,共享经济虽然在应用模式上已经初见雏形,但在理论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对影响其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从创新要素、总体架构、盈利模式、运营策略以及推广对策等角度,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力求为构建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商业模式 O2O 共享经济 商业经济
随着全球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一个完整的产业服务支撑,人们发现了有很多工作和生活存在问题,有效协调过度消费,因此便产生了“共享”的现象,即为促进共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的O2O模式为无线连接提供了平台,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
一、商业模式的演变
关于商业模式,大家的普遍认识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对定价权的控制能力,然而在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在悄然无声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在数字化世界中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体现为:1)马太效应的增强;2)边际成本降低;3)低成本的信息交互。
要想构建新的商业经济模式,那么首先就必须了解过去,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原型非常简单,为制造并销售它。从工业时代的角度出发,此时有两个成本的发生:1)商品的制造成本,2)商品的流转成本。
因此,在工业时代,规模效应对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规模效益体现在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然而从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看出曲线商业模式的演进:改善供给端能力、重新定义需求、优化流转效率、商品的虚拟化。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市场自身进化,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变化,出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改善供给端能力(2)重新定义需求(3)改善流转效率降低成本(4)虚拟化商品,流转成本为零。
因此,在制造产品并销售出去这个商业环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改变供给方式与能力、C2B、优化流转效率以及商品的数字化/虚拟化几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演进方式,比较革命的是虚拟化,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已经脱离了三维空间,从有形化到无形化。商业模式演进为“服务+产品”组合拳的形式。
二、数字世界中的未来商业模式服务模型
互联网引发了对于新旧模式的热烈讨论,许多销售产品的公司逐渐转向销售“服务”,以咨询解决方案将产品销售出去的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产品和服务有怎样的区别?服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产品的核心区别是,它是一个事件。即服务要素在时间上的消耗,它与产品的最大区别就是多了时间t变量。或者说从商品到服务,商业模式本质的变化为销售产品其实就是销售某种服务要素的时间过程。
在数字世界里,服务要素可以低成本地复制,它们都有一个服务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共同特点。比如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在线医疗,金融平台,数据服务业等等,目前正在变革的各行各业的诸多环节都逐渐显示出这样的特质。这是我们能够预想的商业模式的极致――人们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服务要素,从而提高了服务事件的数量和范围。
展望未来十年,数字化和大数据是中国商业经济模式继续变革和深化的重点,因为在数字化世界里,产品的交互是如此简单,服务要素的复制如此容易,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匹配变得越发强大和基于用户数据的多种增值商业模式将会大行其道。
原来的商业建立在点对点的连接方式,互联网将这些点扁平化地接入并交互,一个巨大的星形网络形成后,交互速度大大提高。既然商业模式的进化发展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促使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不可忽视这其中对商业模式演变的深远影响。
三、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发展现状
(一)在线产业发展迅速
共享经济其实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随着O2O平台的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地优化分享经济的优势。如旅游产业网络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旅游线路,实际上是分享经济的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的旅游资源,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选择旅游,可以实现其最大利益,共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软件将旅行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激活社会资源,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群众,分享O2O平台聚集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从而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
(二)共享经济优势凸显
大量的闲置物品和生活品如果根据功能的商品,除了买家的使用功能、休闲功能必须有一个新的用户,只能通过O2O平台闲置功能用户科学组合,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于大量调查数据,分享经济能有效提高休闲产品的利用率,同时降低成本,根据人们需求的消费者的要求,可能不需要产品本身,产品的功能,很多人使用的产品,以确保其功能全面发展。
(三)业态创新成为主流
分享经济不断创新发展,将逐步形成健全的实践体系。由于商品有许多用途,共享经济在国家创新热潮下,人们开始自觉地研究现有商品的功能以及实现价值。从经济本身的角度来看,商品和其功能的自由交换是初级阶段,随着人们自由交换越来越深入,需求将是巨大的。因此共享经济的创新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体系建设失衡
目前,中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通过O2O平台,相应的保护机制仍然完善。例如,如何解决细节的产品描述是真实的纠纷,如何保护双方的利益,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这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结果。因此如果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外部发展空间很难。
(二)闲置产能调动不佳
目前,虽然O2O平台已经建立,可以实现商品的自由贸易功能,但现实中由于缺乏评价标准和相应的条件,许多商品处于闲置状态。通过社会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分享可以受益,但分享实体经济真正闲置产能调动不佳。
(三)移动优势利用不充分
目前的分享经济,很多人主要以高价值的商品交换,主要是由于更安全的交易价值。从实践来看,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移动运营商整合差异化,而且电商一体化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每当需要分享经济需求时,如果不能建立连接到O2O平台的移动终端,那么就看不到优势。
五、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构建
(一)共享经济创新要素分析
1.信用机制
本质上分享经济交易是建立在陌生与陌生人的基础上,不能揭示客户主体的完整性,只能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衡量,才能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通过在同一平台上保持良好的交易记录,可以促进诚信。
2.发掘闲置产能
由于消费过剩的存在,产生了大量的闲置能力,可以发现只有通过分享经济的最大价值,才能找到商品相匹配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所用,因此建立相应的评价和安全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充分利用闲置能力。
3.有效共享网络
共享经济需要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帮助,建立共享经济O2O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分享经济、人力资源和材料的有效结合,逐步提高客户的经济份额的热情。
4.符合社交需求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应着眼于共同经济的社会因素,通过O2O平台闲置物品显示,淘宝可以采取相同的模式,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当消费者发现可以有效地消除剩余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那么将其会积极推动和参与。
(二)总体架构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O2O环境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结合每个要素的特点,构建基本的经济价值模型,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分析商业模式的要素和创新能力,获取、创造、传递和实现价值取向的稳定性制度,对于促进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盈利模式分析
基于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分析,盈利模式主要包括:
1.平台服务费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共享经济发展是必然选择,成为O2O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利于自由经济的相互发展,平台能参加部分服务,确保正常有序运行。
2.平台推广费
在不影响共享经济功能的前提下,由于线上线下的优势,提高信息技术的整体营销能力和水平,可以采取最大化广告收入的方式。
3.线下展示费
宣传模式也是一种服务模式,要搭建一个平台,必须进行相应的宣传,可以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的广告收入,获得运营费用。
4.增值附加费
作为数据资源积累和数据中心演进的O2O平台,当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实现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形态。如社会研究和分析的热点话题,一些业务的做法,如决策模式可以转化为收入,以保持经济份额。
(四)运营策略分析
1.诚信价值评级
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必须依靠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所有的交易都会有更高的信誉,也更有可能促进经济的相互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下,共享经济模式将逐渐由熟人转向一个陌生人经济活动,这需要O2O平台形成调节系统良好的安全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信用评级系统的价格,通过历史交易行为和表现,确定系统级。
为了提高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也可以选择与平台相对较高的平台进行合作,因为很多社交活动用户部分的平台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或共同分享经济平台。如腾讯微信也会有相应的认证功能,安全性高的指标,很少出现欺诈行为,因此将使双方一个安全感,共享经济会增加信用值。
2.互动口碑营销
从社会活动出发,分享经济更具有互动性和口碑性,信息彼此之间更透明,可信度更高,应建立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互动商业模式。发挥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用户体验的效果,并随着社会网络营销的帮助作用,形成病毒效应。评估交易过程和反馈网络平台用户满意度能得到更多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讨论,优惠券和问卷调查来增强客户的热情和参与互动,加强信息数据的深度。
3.移动终端营销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消费者最佳时机的传播平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通过手机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营销网站开始开发应用程序和相关的组,通过相应的接口设置,实现客户快速反应,共享经济的供求对接,减少供应和需求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平台实现快速的支持,移动终端的应用将推动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
4.进行市场激励及优惠推广
在中国,由于不成熟的信用体系的存在,为了实现有效的推广,必须打破国内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障碍。
(1)优惠吸引
目前,高信誉的朋友圈可以采取优惠方式,这部分潜在的支持团体,如购买商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折扣,使顾客购物消费,他们在朋友圈的经验,是一种快速提升。
(2)利益激励
对于社会群体来说,自由体验总是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参与,逐渐扩大品牌和经济模式的影响。如流行的“扫QR码,赠礼物”活动,除了平台意识外,还可以获取个人信息扫描。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全球科技取得革命性的发展,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产业行为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从实际发展来看,共享经济虽然在应用模式上已经初见雏形,但在理论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力求为构建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进而推动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参看文献: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工商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文献标识码] A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
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
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了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
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
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2.变革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在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时,应吸取相关教师的意见,顺应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规律。要让所有教师认识到,进行变革是形势的需要,变革方向的选择是科学的、合理的,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见。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过程中,积极鼓励相关教师参与,并保证教师不致因变革而遭受损失,能够分享因变革而带来的利益。培养模式变革的方案应从多角度、多侧面至少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供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进行评价、选择。
3.冻结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要及时修订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正面强化教师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稳定变革的成果。并且奖惩制度一定要公平执行,因为不公平感一旦产生,就会使教师失去对新培养模式的信任,从而产生不满的情绪,反映到教师的行为上则可能出现对变革的消极抵制。同时系统地搜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获得成功的客观证据,并把这些情报经常地提供给参与变革的所有教师,提高他们进行变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孝胜.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5):42-44.
[2]唐时俊. 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1):92-94.
[3]阎恺. 卢因三阶段理论在企业激励政策中的应用[J]. 中国氯碱,2010(6):40-42.
>>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商业模式的成功要素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链商业模式结构分析 零售企业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下商业模式要素的构成 基于ASP的电信商业模式发展分析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文化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研究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浅析及创新视角选择 商业模式中的财务要素 网络虚拟商品交易的商业模式创建 茶叶产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基于锥形价值网络结构的企业商业模式 基于CAS视角的商业模式进化分析:基于IBM的案例研究 古城特色商业街的商业模式分析 SNS商业模式分析 从商业模式的演变窥视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分析及构建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电视栏目商业模式分析 创意企业基于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分析研究 基于价值主张多元转向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分析 基于SWOT分析法的B2C商业模式研究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环境与物流企业绩效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1.Stewart DW &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 J Public Policy Mark 2000
22.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
23.Viscio AJ & Pasternack BA. Toward a new business model. Strateg Bus 1996,2(1)
24.Wei W.,Zhu W.& Lin G., “Approaching Business Models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M].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K.August 2012
25.Weill,P.& Vitale, M.R,2001,“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26.Zott, C. & 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 , Long Range Planning (2009),doi: 10.1016/j. lrp. 2009. 07.004
如果我们稍加关注一下,华泽集团的强势崛起之路,不正是其决策者在其营销战略的层面注入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因吗?不正是在商业模式的竞争中,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吗?洋河蓝色经典的一飞冲天,也不正是发挥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而获得了裂变式发展?凭借着增量式的模式创新,打通了资本市场的通道,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起了倍增式的价值链条。
由此,笔者想到,在当下巨变的市场环境下,管理大师德鲁克所提出的那个观点正是对白酒行业目前竞争发展格局的一个经典的概括。“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谁能真正挖掘出商业模式的力量所在,谁把握住了中国白酒企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谁就会在下一个阶段的竞争中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
笔者以为,以下七个方面是驱动白酒行业商业模式演变与创新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的驱使
白酒行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格局已经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高端产品为主导的产品线结构布局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一线名酒企业,已经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有节制增长的时期。每一个白酒企业都在思考战略与营销、结构与资本的转型与升级问题,都在思考企业发展怎么样进一步突破成长的瓶颈问题。
同时,地方政府逐渐介入到“产业基地战略”的规划,这将会使产业集中度不高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也将会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也正如《华夏酒报》的记者尹贵超先生分析的那样,白酒产业的“竞争点开始由单点到板块、由个体到区域、由孤立到联合,这也是政府主导的打造“产业基地”模式的初衷,这种模式或将会成为白酒业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条路径。
二、资本运营需要一个支撑的基础平台和运营通道来实现
白酒行业资本并购的革命浪潮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白酒企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到商业模式与资本层面的竞争。并购整合式增长作为白酒企业的一种增长方式,在商业模式上,需要突破传统商业模式思维的局限,进行渗透式改造、升级突破以及变革创新,需要力图寻求创造出一个优秀的新商业模式出来。
三、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要求旧有商业模式的定位做出调整、改造甚至颠覆
白酒行业消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与产品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以及消费人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等因素对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的问题要求提出了挑战。高端年份酒的需求就是因应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而扩大了市场消费边界。
四、白酒营销企业进入到了一个主要依赖成功商业模式获取增长的发展阶段。
许多白酒营销企业的决策者越来越意识到,驱动业绩的裂变式增长不再是单一或者多元的营销元素就可以支撑得了的,必须要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手段才可以找到有效增长的解决途径。
五、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营销思维,需要彻底变革或者颠覆传统的价值链,改变价值链的方向
华泽集团、银基集团为什么会在商业模式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显示出其具有强大的驱动力?笔者以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他们的营销管理决策者变革甚至是颠覆了传统的价值链,改变了价值链的方向。产业并购、多品牌运营与经销商到旗舰店连锁模式都对价值链的改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企业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应围绕着客户的核心需求而展开的。具有“中国酒业新价值链的创建者”称号的华泽集团的董事长吴向东对白酒业的价值链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条价值链与另一条价值链的竞争。我们现在建立的是一个由五粮液集团、华泽和地方强势酒厂构成的新的酒业价值链。”
六、白酒行业的战略导向管理需要有ERP系统的支撑
张维迎教授曾经说过,“管理有两个不可分割的目的:一是指引现在的运营,二是实现组织商业模式的转型。管理仍然是人的保留地,而IT提供了附加工具。”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企业必须改变其管理模式,以使增长潜力转化为企业价值,透明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和集中决策是使之实现的前提。我们在研究白酒企业的ERP系统的应用情况时,可以感觉到,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决策者都把这个作为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发现,这也是支持商业模式变革与创新的必备工具之一。比如,华泽集团、银基集团通过构建ERP管理平台实现精确化管理。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商业模式,优化路径
目前,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尚无统一结论,但通常从价值创造、运作、盈利和系统等几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描述。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通常可以描述为:企业通过为顾客提供关系资本、合作伙伴网络、企业组织结构和价值链,以获得由此所产生的价值,并形成能够持续性盈利的要素组合系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构和逻辑。
1价值链理论下商业模式的设计
1.1设计商业模式的基本思路
由传统的思维模式来看,依据“谋定而后动”的基本原则,设计商业模式需要涉及商业模式实施、商业模式设计和商业模式调研等三个主要程序。在通常情况下是基本适用这种“三步式”的商业模式设计程序的,企业基本能够依照这一模式运作。但是,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改变,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商业模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虽然能够进行全面的调研,却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因而商业模式的设计缺乏准确的依据。而且,在这一基础上所设计出的商业模式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还应对商业模式进行不断的修正,因而需要较长的改进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就需要按照一个大致的方向或是框架去实践,最终形成一套具体的商业模式。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尽管十分重视理性分析,然而,在上述情况下,企业无法忽视直觉的影响,需要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
1.2商业模式的三维设计
设计商业模式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明确其核心竞争力,了解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契合点。可以按照商业模式的结构体系选择设计商业模式的方法,实现收益实现模式、企业运营模式和资源关系模式中价值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依据编号规则实现其三个维度的排列,由三个维度坐标轴上的不同编号形成三维空间,并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对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筛选。
2价值链理论下商业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整合企业资源关系,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够利用市场交易来占有和获取资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相同的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差别并非完全体现在资源方面,而主要体现在运用和协调资源的能力。企业优化商业模式的焦点,以及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明确企业所掌握的内外部资源,以此为基础判断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产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其商业化和市场化。市场导向与机会导向不同,属于能力与机会之间的融合,机会的存在为企业获得成功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对于同行业中的企业都是均等的,只有通过资源整合,企业才能够产生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在资源关系整合上,企业可从资源种类、评价与开拓资源渠道、降低资源成本和选择资源供应者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
第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进运营过程。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率会直接影响运营过程,而企业的获利能力又会直接受到运营成本的影响。在优化企业运营过程时,需要从评价运营结果、改进运营机制、设计运营制度及规则和再造运营流程等方面出发,运用准时制生产、计划评审技术、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敏捷制造、制造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关键路径法、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现代管理技术及理论,实现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提高,以及企业商业模式的优化[1]。
第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拓展,客户效用改善,以及收益实现的创新。设计商业模式的活动由客户的需求开始至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为止的,收益实现的创新能够实现客户效用的改善,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优化商业模式,需要对企业的收益渠道、收益方式、收益价格和收益对象进行组合、评价、选择和分析,扩展企业的收益渠道和对象,改变收益组合和价格,评估和重新设计收益方式,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优化与革新[2]。
3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演变是以价值创造活动模式的改变为基础的,由产业链、价值链至价值星系和价值网络,企业经济活动的目的从为顾客创造价值转为了与顾客共同进行价值创造,持续性的创造和开发新市场[3]。传统一体化、包办所有的企业商业模式正逐渐灭亡,若要为顾客提供其最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则需要合作伙伴、联盟、供应商与企业本身共同合作,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需要重新排列组合有关的经营管理系统和关系,创造出更加符合自身需要的全新的商业模式[4]。
参考文献:
[1]郭政.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1):10--11
[2]尚光剑.商业模式转换的基本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0):74--75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自组织演化 模型
21世纪的企业发展是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导的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资源。目前商业模式的研究焦点主要是商业模式创新及创新路径的研究。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界定,从价值创造角度,结合价值链理论,Magretta、张婷婷和原磊等认为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是对存在于现有业务中的价值链的改变。从构成要素角度,Mitchell、Voelpel、Leidold&Tekie、Davila、Epstein&Shelton等通过探讨提高原有要素价值的途径或是改变各要素之间关系的途径来实现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徐迪则认为商业模式创新不是要素的简单组合,要素之间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应将商业模式创新视为一个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多集中于价值链的创新,如Paul Timmers、Gordijn、Schweizer等认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变革的过程就是对自身价值模型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Osterwalder、Linder、Knecht、Mahadevan、高闯和关鑫、原磊等根据这一过程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具体步骤和类型的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从复杂系统视角研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如:徐迪、吴兴俊、郭毅夫、谢超凡等等。但是,国内很少有学者运用自组织理论并结合运用定量方法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建立商业模式的基本演化方程,用以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一、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自组织特征
普利高津认为,某一系统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需具备以下的前提条件:(1)系统必须开放;(2)远离平衡态;(3)非线性相互作用;(4)系统存在涨落现象。商业模式创新作为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在企业原有运营模式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做生意的方法,也即如何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问题,是一个受内外部因素影响的、动态演变着的、从无序到有序、由旧结构向新结构的非线性创新系统,因而具备自组织理论所要求的条件。
1.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是开放的。这是具有自组织的前提条件。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是企业内部及其创新活动与外部环境协同演化的过程,涉及到外部信息和技术的获取、企业创新活动的输出等诸多活动。因此,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不仅存在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存在着企业与用户、供应商、渠道商及其他企业之间创新信息和技术的流动。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为其获取自组织所需要的负熵提供条件。
2.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是非平衡的,这是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有序演化的根源。这体现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者的异质性,创新所需知识和物质的分布、创新信息与创新机会的分布,以及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在组织个体及职能部门的分布的不平衡性。另外,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是随时间而逐步展开和演变的,并与环境共同演化,前后各阶段所需的创新资源与所进行的创新强度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它关于时间呈非对称性,具有不可逆性。
3.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有可能限制序参量在原定态解失稳时并不向无穷增长,而是演化到新的稳定态上。从创新主体来说,商业模式创新所涉及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是非线性的。如成员之间深层次思想观念的碰撞,是典型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可使企业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并有助于新思想的产生。从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来看,市场需求的拉动、科技发展和政策变化所提供的机会在开始时对创新行为的作用是强劲的,能对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产生正反馈效应;而当市场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科技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速度就会减缓,甚至稳定于某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外部的控制量(外部因素)会引发商业模式创新,并在一定条件下会限制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不能使其无穷进行下去。
4.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具有不稳定性,并通过随机“涨落”实现其自组织演化。创新系统演化的路径不是惟一的,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择的要素组合状态。还有,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创新本身也是一个适应性“试错”过程,因此,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不是确定性的,存在着随机“涨落”力的作用。它作为一种驱动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过程进行“创造性破坏”,使其经历由临界点前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到超越临界点后的商业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的转变。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自组织演化模型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用动力学方程来描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自组织演化的模型。因为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都是创新思维的产生和不断成熟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创新成果产业化。所以,本文用商业模式创新成熟度x即商业模式创新满足市场要求的程度作为描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演化的状态变量,它可用创新企业的资本存量的变化来反映。
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需求的推动、科技发展所提供的机会、优秀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良好的信息、技术交流渠道等都能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增加商业模式创新的成熟度。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的正向反馈用系数k表示。其次,企业原有知识技术的老化、组织结构的阻碍、资源限制等都会阻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的进程。这种负向反馈用d系数表示。再次,市场需求及科技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发生,会阻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的进行。这类因素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性质有关,主要起非线性作用,因此将其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用px 表示。最后,不确定的“创造性的破坏”因素也会随机地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用R(t)表示。其实R(t)包含有起非线性作用的因素。于是,得到以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自组织演化方程:
此方程有两个解
1.演化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在考虑随机涨落力后,系统的内容将变得丰富起来,其性质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实际上方程(7)是一个随机微分方程,状态变量x也已变为随机变量。在一般情况下,方程(7)不能精确求解,因为R(t)的分布形式复杂多变。但通过此方程可知,随机涨落力的作用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由不稳定态到稳定态的转化变为可能;而且它还决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的演化路径在分岔点上实现由旧结构向新结构跃迁的方式。所以,含有随机涨落力的演化方程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描述更切合实际,使上面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的突变分析更具有解释力。
三、结语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是开放的、远离平衡的和受制于内外部的各种力量影响的非线性系统。当此系统处于自组织状态时,初始条件中的某个变量的一个小小的改变将会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的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又会因某些变量因素如变化了的市场需求的非线性作用而得到控制。因此,对企业来说,要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和科技发展所提供的信息、技术机会,要努力培养优秀的企业创新团队、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信息、技术的交流条件、构建畅通的技术和信息的沟通渠道,要多与企业外部的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单位合作,不断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和识别不确定性因素的发生,引导其朝有利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兴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商务模式演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徐迪.商务模式创新复杂性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叶金国,张世英.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与演化模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2:74-77
[4]沈小峰等.耗散结构论[J].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53-58
[5]谢凡超.基于遗传算法的商务模式演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 Chesbrough H W,Rosenbloom R 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hange,2002,11(3):529-546
[7]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86-92
[8]郭毅夫.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9
当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多变、市场竞争激烈、内部资源紧缺的严峻挑战时,这个问题别无选择地摆在每一个企业家的面前,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在诠释商业模式问题上,“以其昏昏且使人昏昏”是断断不行的。
今天,对多数企业家来讲,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已耳熟能详,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家不思考商业模式就出手。面对询问,他会说:哦!我们当然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而且比较成功 !如果进一步追问企业家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则一定是仁智各见。
其实,我们在《实效管理》的创刊号上,已经讨论过有关商业模式的问题,今天再次专题讨论,无疑凸显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永恒常新的话题。正是坚持商业模式的创新,使IBM、丰田、苹果、戴尔、淘宝等公司在剧烈行业变化和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位置,从优秀走向卓越。
那么,究竟什么是“商业模式”?有人说商业模式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或者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还有人指出,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及方式;朱武祥教授和魏炜教授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他们特别强调: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还要包括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提出了设计商业模式的“三把尺子”,即交易价值、交易成本、交易风险等等。
分析上述商业模式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即:在明确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础上,坚持从客户需求管理入手,进一步厘清企业在市场中与目标用户、供应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特别要明晰交易结构中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和资金流动向,完善财富创造的制度。比如,我们在分析淘宝网的商业模式时,比较经典的描述是:通过聚集一大批卖家以及货源来吸引买家,即由于淘宝有效地控制了“稀缺资源”,所以可强势地制定游戏规则。那么,淘宝的商业模式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认为,淘宝打造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了丰富信息、创造了巨大的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控制了交易风险、完善了促成交易的机制。
它在目标客户和企业信誉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讲述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在淘宝实现梦想的故事。重要的是:它使交易的参与者愿意相信这个故事。
百年老店 IBM的故事也令人寻味,作为世界级的“绩优蓝筹股”,IBM的成功秘诀不仅是持续的产品和技术革命,更包括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从托马斯·沃森父子(Thomas J.Watson&Jr),到刚刚卸任的彭明盛(Palmisano),100年来,历任 CEO审时度势,在产品、技术、品牌、市场、渠道、促销等方面可谓与时俱进,但是,在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中,却又有着某种“永恒”的东西,正如 IBM的经营理念中所强调的:一切皆可改变,除了信仰。它强调模式创新的目的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IBM的信仰就是服务、就是努力去成就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正是这百年不变的信仰,构成了 IBM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核心逻辑。她为我们诠释了商业模式变与不变的奥秘。
可见,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解决企业在发展和创新问题上的方法论,使用方法的关键在于恰当,故对企业而言应该是“有模式而无定式”。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设计交易结构的选择,当然,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于企业家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从 100年的现代工业之父亨利·福特发明生产流水线,解决了大规模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到互联网时代的戴尔公司开创“定制加直销”模式,解决了大批量产品的订制问题,我们看到了技术革命始终在影响着商业模式的演变,我们显然无法预知未来的商业模式,但是,凡建设性的商业模式,都必然要重视对人的正向激励,他们都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以往,企业家以微观为主,只关注商业模式,对中观和宏观把握的比较少;但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家不仅要重视微观的商业模式,也要关注中观产业的运动变化和宏观的经济形势。但还是应该以微观的商业模式为主,因为这是企业的根本。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商业模式。传统经济是在劣势和威胁中做文章,让企业补足短板,是内部思维;而新经济则是看优势和机会,是找出企业的长板,是外部思维。在新经济中,任何短板都可以外包去做,只需要去发挥自己的长板,外部大于内部,长板大于短板。对外部的机会把握越敏锐,企业就会发展得越好。
传统经济下,很多企业家靠着单一的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经济下,企业家要靠着“新”在市场中取胜。商业模式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也做出了一个“商业模式四视角”的模型:第一是找长板。怎么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是把自己的长板做长。在找长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头脑风暴,更要有丰富经验的投资商。
第二是眼睛向外。首先要看基准。就是从最新IPO的企业中去找最新的商业模式。其次要看瞪羚,就是去看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那些商业模式。再次要看行业的演变趋势。最后要看创新高地,这是为了去对接最新、最高端的资源,进行合作,建立人脉关系。
第三是挖掘卖点。从大视角看,人类有四个阶段:买卖阶段――研发阶段――定制阶段――买卖嵌入生活方式。现在就是第四个阶段,新的买卖就是要嵌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去。商业模式越超前,就越会出现买卖方式上的创新。
第四是创新无处不在。所谓的创新无处不在,就是要做最新最好的事。
商业模式创新必然会引起产业业态的变化。现在中国取得的成绩都与产业运动有关。产业有三大运动,一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三是新业态的出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非常好地把握到了产业价值链的分解。首先从制造业开始分解,国际上大的制造业企业往中国转移,这就导致了中国制造的崛起。其次是产业模块化,一开始,中国对计算机的研发管理是以发牌照来进行的,现在又在发汽车牌照,我认为今后也会发飞机牌照。
面对越来越具体的需求,涌现出解决方案供应商。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特点就是做产业融合。分解、融合都可以看作是业态创新,新业态则是业态创新中最新的领域。新业态中的很多产业形式和产品,既是一个创业的领域,又是一个生活的领域。
自从硅谷喊出“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这个口号以后,硅谷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引领变革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运行方式等方面改变着世界。
运营商之间竞争的最终目的是收入、是利润,而收入来源于客户。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三种不同的技术标准要求三家运营商的客户必须使用不同制式的手机终端,也就是说终端的销售量直接决定了用户的发展情况,决定了运营商的收入和利润。
一、什么是商 业模式: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简单说来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如何创造或者优化商业模式,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谁是你的“利益相关者”;二是要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有什么价值可以交换”;三是要设计共赢的“交易结构”。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至少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1.成功的商业模式要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提供独特价值。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怎样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创造利润。
2.成功的商业模式是难以模仿的。企业通过确立自己的与众不同,来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保证利润来源不受侵犯。
3.成功的商业模式是深入理解客户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建立在对客户行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的。
二、**省终端销售商业模式模型: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省省手机销售量为***万台左右(不含山寨机),其中移动公司的“心机”约***万台,占总量的***%,并且相当部分是由移动的社会渠道完成的。下面将分别展示传统终端销售和“心机”销售商业模型。
1.传统终端销售商业模型
传统终端销售商业模型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厂家、国代、省代、地包、零售店和消费者。在这个链条中各个环节已经相对透明、统一,唯一“蒙在鼓里”的就是已经认为“正常”的消费者了。
2.“心机”销售模式
在“心机”销售模式下,国代、平台和消费者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尤其是消费者,享受着运营商高额的话费和成本补贴。据统计2009年我公司使用刚性成本约**亿元,另外仅家电下乡和专项活动就使用话费成本**亿,全年补贴超过**亿元。
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零售店,他们的利益被削减了。并且整个终端销售市场的蛋糕基本是固定,“心机”的销售量越大,零售店赖以生存的目标客户就越少。因此在“心机”的销售过程中,零售商只是被动的完成任务。
一方面消费者享受着巨额补贴,另一方面零售商却在承受着损失,这样失衡的模式已经违背了商业模式的原则――“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提供独特价值”,已经无法吸引零售商帮助移动公司进行“心机”的推广,甚至将演变为抵抗。
**市公司的销售模式并没有取得成功,全年心机销售量仅为**万台,销量低于**公司,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完成率低于**%的分公司。 “转型调整”的阵痛已经初步显示出来。
抛弃平台,直接由国代供货为国代提供了更多的利润空间,但也给其带来了资金压力;平台是这个链条中的利益损失者,为了减少损失,只有发挥其省代的作用增加为地包、零售店的供货量和相关资源,我们让其无可奈何地成为了**地区的竞争对手;因为缺少了平台支撑,移动公司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此种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省移动终端销售商业模式建议:
通过提高对终端销售的掌控力度,增加“心机”,尤其是TD终端在市场中的份额,来持续保持移动公司的领先地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风险控制是这条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1、供货平台的价格要有竞争力。2、进货中资金、物流及售后流程的畅通。3、通过IMEI码鉴别所销售终端的有效性。4.话费包的激活要与IMEI码进行匹配,保证一台终端只能激活一个包。以及其他风险控制手段。
另外商业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包含企业本身、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同时也包含着内部管理中有形、无形的团体及员工。如自办营业厅营业人员也终端销售链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为提升其积极性,开展劳动竞赛或其他精神、物质奖励也是一种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结束语:
关键词:百货业 传统商业模式 现代商业模式 未来商业模式
引言
百货业作为一种传统而又现代的零售方式对社会的演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重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但随着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网络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出现,百货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前所未有,许多百货商店开始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大面积倒闭的情况。如何挽救百货业成为业界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百货业多年来的商业模式演变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分析,同时对百货业未来的商业模式走向进行了适当的探讨和预测,希望能够借此抛砖引玉。
商业模式概述
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模式的核心即盈利模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如何通过模式的打造使企业持续赚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多年来,百货从业者为推动百货业发展作出了各种商业模式探索。每一种新商业模式的提出都是一种进步,但也都有其不足,落后的商业模式会被先进的商业模式所补充甚至取代。
我国百货业商业模式的演变
(一)我国传统百货商业模式
1852年,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在法国巴黎诞生,开启了现代零售业态的新纪元。百货商店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与社会进步的表现。
1900年,俄罗斯人在哈尔滨成立了秋林公司,这是中国的第一家百货商店。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零售业的主要形式一直是国有百货商店,这类传统的百货商店是一种单体店,商店内商品“多而全”,目的在于满足人们“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提高人们的购物效率。
传统百货商店大多采用了“品牌联营”模式。所谓品牌联营,即引厂进店,商场提供经营场地,请商或品牌商来商场开设专柜,由商经营,商场统一收银,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和扣点的经营模式。对于百货企业来说,品牌联营使其无需自行采购商品,从而降低流动资金占用;无需大量经营一线的员工,所以降低劳务成本;既不会发生库存积压又能够及时调整品牌,所以降低了经营风险。截至目前,这种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百货业态的主流盈利模式,联营比例一般都占到百货店总销售额的80%以上。
然而,联营模式的长期存在,导致百货店自营商品的经营能力退化,同时缺乏专业人才储备。百货商店无法从自身定位出发,选择所需要的商品类别和品牌,体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品牌联营”模式下,各百货店所经营的商品类别和品牌差别不大,造成了百货店业态内部的同质化竞争。所以,联营模式使得百货店仅仅成为品牌供应商的小店面,而且盈利模式以收取租金、分享利润为主,显得过于单一。
(二)我国现代百货商业模式
各种新型零售业态的出现以及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百货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巩固百货业的市场地位,提高百货业的盈利能力,百货企业的经营者纷纷对百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于是,以百货为基础的一些新型零售业态开始出现,如主题百货模式、奥特莱斯模式、多业态复合模式以及城市综合体模式等。
1.主题百货模式。主题百货是指百货店凭借自身资源和实力的优势,重点提供数个品类的商品或服务,并且每个品类商品或服务贯穿于鲜明主题之下,进而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目前市场上较为流行的主题百货有女性主题、儿童主题、运动休闲主题、时尚主题、家庭消费主题,以及珠宝、家电等专业产品主题等。
主题百货是百货业市场细分化的产物,以鲜明的特色主题与传统百货形成错位竞争,是百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主题百货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日本已经非常流行,它改变了传统百货大而全、针对性差的特点,从消费者体验出发,针对不同对象细分卖场,同时保证一定的规模种类,保证必要的档次和质量。
近几年来,主题百货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许多主题百货开业之后迅速倒闭。比如,广州首家最大规模女子主题百货商场“靓点1836”在高调进入天河商圈的一年之后难以为继,黯然倒闭。主题百货经营成为经营者思考的重点。笔者认为,主题百货经营者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选好店址。对于百货业实体店来说,选址的重要性勿容质疑。主题百货所针对的是特殊的目标顾客群,选址的时候一定要以这些顾客群聚集地为主或者这些顾客群容易抵达的地方为主,方便顾客购买。二是选好主题。主题百货的“主题”就是该百货店的市场定位,这在市场营销中是最重要的一步,定位准确,就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同时也能够跟竞争对手开展差异化竞争,在市场上抢占先机。三是打造特色。主题百货商场,不能只靠噱头,需要塑造不同于传统百货的特色。主题百货的特色在于品牌组合、商品陈列方式,还有服务模式等细节,这些都要非常讲究。
2.品牌+折扣的奥特莱斯模式。“奥特莱斯”是英文OUTLETS的中文直译。其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排出口”的意思,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因此也被称为“品牌直销购物中心”。
奥特莱斯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汇集各种品牌商品;二是价格较低,一般以低至1-6折的价格销售;三是购物氛围方便舒适,远离市区,交通方便,货场简洁、舒适。
近年来,在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我国大量出口产品被迫转为内销,奥特莱斯为这些名牌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种渠道。同时,我国百货业的发展培养了消费者更强的品牌意识。在低迷的经济形势下,代表“品牌+折扣”的奥特莱斯自然迎合了广大厂商和消费者的意愿。百货业作为销售高端名牌商品的主要业态,本身也有参与奥特莱斯的意愿,具有实力的大型百货集团纷纷向奥特莱斯进军。
2009年,北京奥特莱斯、北京活力东方奥特莱斯、上海美兰湖奥特莱斯纷纷开业,奥特莱斯已然成为商业新业态的流行趋势。北京晨曦百货也作出了向奥特莱斯转型的尝试,百联集团将其第二家奥特莱斯落地浙江海宁。奥特莱斯在中国的发展是百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代表了消费者对品牌和实惠的双重追求。
目前,这一模式也开始席卷广州,海印又一城奥特莱斯、天河城百货奥特莱斯纷纷开业,这对于奥特莱斯基础薄弱的广州来说,是一大新突破,预示着广州奥特莱斯开始向国际看齐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将带给人们新的购物体验。
3.多业态复合模式。百货商店诞生之后,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相继出现,这些新的零售经营形式一方面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蚕食了百货业的市场份额,使百货商店的生存步履维艰。为了推动百货业更好地发展,各大百货企业纷纷采取了多业态复合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百货企业将经营范围逐渐扩展到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经营业态,其中百货商店为主导,超市和便利店为补充,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借助超市强大的聚客力功能带动百货企业的人流量。
这种商业模式在广州百货领域已得到广泛推广,比如,广百百货、广州友谊商店等都在其百货店内开设了精品超市,走中高档路线。这种模式拓宽了百货店的经营领域,增加了百货店的销售额,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这种模式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推动超市的发展,以及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开设便利店以提高市场的渗透能力。目前,广州百货店所开设的超市一般都是中高档的精品店,但经营绩效较差,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百货经营者所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另外,便利店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虽然门店小,但经营灵活、便于复制、利润率高,发展速度较快,广州百货经营者需要将便利店经营列入重点考察范围。
4.“城市综合体”模式。“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综合物业。
大连万达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企业。万达开发第三代城市综合体,将酒店、公寓、写字楼与第二代商业地产结合,实现商住一体化。万达城市综合体通过将不同的业态融为一体,有机地整合了商业、商务及居住等多种城市商业功能,在业态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作用。在规划设计中,万达集团通过建筑功能分区实现综合体中不同业态的划分与互动。其中,以全新理念打造的商业室内步行街使商业中心内的各主力店和中小店铺有机相联,引导商业中心顾客合理流动,满足消费者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需求,成为商业中心的灵魂与纽带。该类项目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服务业档次,同时为西区居民购物、休闲、娱乐提供极大便利。
目前,这种模式比较受市场追捧,尤其是在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模式不能盲目乐观。首先,该模式投资较大,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这也意味着风险很大,一旦市场饱和,损失是惨重的。另外,广州的百货业如果想发展该模式,可以尝试在三四线城市去开设规模小一些的城市综合体,避开强力的竞争对手,同时也能抢占市场先机,跟这些城市进行全面融合,树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我国百货业未来商业模式创新探讨
现代百货商业模式相对传统的百货商业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未来的百货商业模式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完善和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创新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一)将百货经营与建筑艺术有效结合
百货商店的建筑艺术和风格对百货商店的经营和消费者的影响程度相当大。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既强烈又具有恒久性。提到巴黎的拉法耶特,人们就会想到她古典主义风格的外立面,室内色彩明快,一派皇室贵族的气象;提到伦敦的哈罗斯,人们就会想到其雄壮的罗马柱式、优雅的外立面妆点着华彩的橱窗、室内既古典又浪漫精细华美的装饰,上层社会的消费场所被建筑定位精确到了极致;提到北京的燕莎友谊商城,就会想到其沉静宽大的外立面、大尺度不断上升的弧度装饰的入口店面、室内含蓄的装饰风格,给人留下了“购物是享受,享受在燕莎”的深刻印象。
广州的百货企业店面比较干净整洁奢华,但缺乏特色,缺乏吸引消费者的经典建筑艺术元素,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法作为城市的地标而被传诵。因此,广州百货企业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关注,有所作为,有所改变。百货企业经营者可以将我国传统的园林式的建筑艺术跟百货店结合,打造园林式的购物中心,使消费者将旅游与购物有效结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当然,百货企业也可以将我国古代的宫廷建筑艺术与现代百货结合,打造宫廷式百货购物场所,提高百货的档次和品位,这些都是将百货商店跟建筑艺术结合的方式,具体的操作,各个企业需要进一步探讨,这将有力推进百货商店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发展连锁“小型百货”并实施多店面、密集型市场渗透策略
百货商店追求大型化,连锁化已经是一种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百货企业门店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效益的增长与规模的增长不同步,有规模没效益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百货单体规模越来越大,在欧美百货商店趋于小型化的同时,我国五六万平方米的百货商店随处可见,这大大超出了顾客游览商店时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二是盲目进行地区扩张,发展分店。百货商店的跨地区发展比超级市场,便利店等业态要复杂的多,因为其地区需求差异化明显,简单复制样板店很难成功。所以,可以尝试推行小型百货连锁扩张模式,即减小单体店的经营规模(不超过1万平方米),重点经营百货商店擅长的服装服饰、化妆品和家庭装饰品等毛利高的商品,实行连锁化多店铺的发展模式。
(三)推动商品结构调整升级以适应“品牌消费”趋势
商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商品品类收缩;另一个是品牌档次升级。商品品类收缩的原则是要减少大家电、五金工具、日用百货的比例,增加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及毛利高的商品品类,如服装服饰、化妆品、珠宝等品类。在品类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之后,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带来的奢侈品,时尚品的消费热潮,促使百货企业,特别是一线城市中定位中高端的百货商店,将商品调整的重点转向品牌档次的提升,进行品牌结构升级。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成为招商重点,特别是国际奢侈品品牌日益受到中高档百货商店的青睐。在追求享受、崇尚个性的时代,消费者开始从温饱型或功能型消费向品牌型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较高收入人群在购买商品时开始关注和重视品牌。时尚型奢侈型商品已经成为现代百货商店的主力商品群和利润源,品牌结构调整和升级已经成为百货商店引领潮流,争取顾客,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四)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并拓宽销售渠道
在广州,百货领域的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广百百货的总营业额是58亿,但是网上商城的营业额只有几百万元,其他百货公司也坦承,去年一年网上商城的营业额在整个营业额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一部分”。
鉴于电子商务良好的发展前景,广州百货业需要加大电子商务的开拓力度,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推动广州百货业的发展。其中,提高百货企业的配送能力是推动百货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百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百货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综合物流配送中心,为网店以及实体店提供全面、及时的服务。但仅仅依靠百货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还不能有效地支持百货企业网店及实体店的运行,百货企业还要与专业的物流公司合作。实体店可以全部由百货企业的物流中心配送;对于百货的网店业务,广州市的业务可以由百货的物流配送中心负责配送,广州市以外的业务可以由专业的物流公司配送。只有将百货的物流配送与专业的物流公司配送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百货整体的低成本配送。
(五)多种扩张模式相结合
百货企业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跨区扩张,一类是直营,另一类是收购,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大多数百货企业在跨区扩张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多种扩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柯尔百货采取的战略扩张方式主要是收购和直营,在店铺获得上主要采取接管其他零售商店铺的策略。柯尔百货两次大的收购行为分别发生在1988年和2000年,通过这两次收购分别进入了密歇根等地和波士顿市场,一定程度填补了柯尔在美国的市场空白。其他大部分店是柯尔的直营店,柯尔同样非常重视自建新店铺。而柯尔最擅长的依然是获得并改造原有的店铺,通过接手大量其他零售商的商店并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柯尔实现了店铺的快速增加,方便地进入了一些新市场。截至2009年1月31日,在柯尔运营的1000多家店铺中,有204家是接手改造的原有店铺。
大商集团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企业。大商集团是中国的大型零售集团之一,其跨区扩张非常具有特点,发展迅速。大商集团采取的依然是低成本收购传统百货店与开设直营店并举,有限度地实现纵向一体化。大商集团扩张的特点就是重点收购大量中等城市的条件较好的传统百货公司,这使大商集团实现了飞速的扩张。在收购的同时也积极建设其他业态的直营新店,开发超市、购物中心、专业店等新型业态。
(六)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
近年来,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造就了潜力巨大的商业机会。基于网络和移动技术的新媒体,例如:网络杂志、博客、TAG、SNS、RSS、WIKI等新媒体,在营销方面也显示出比传统媒体更具传播效应的优势,也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无限空间。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可能给百货零售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创新,对百货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深圳天虹与微信的结合就是百货与新媒体合作的典型:天虹与微信共同打造了天虹应用平台,该平台通过腾讯微生活,将商场商品、优惠和服务信息上传,让顾客通过订阅获取个性化资讯;同时,实现会员系统的有效对接,让会员无需持会员卡即可享受会员优惠,并获取积分和消费信息;通过智能客服,实现与顾客一对一的互动、活动预约报名等功能,平台还将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优化和更新功能。该业务将突破时空限制带来更多客户,提升购物体验及便利性,增强客户粘性。
总之,百货商店商业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单体店向目前的主题百货模式、多业态复合模式、城市综合体模式转变,同时以连锁经营形式开展跨区扩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百货业经营者需要不断根据时展对百货业商业模式进行创新,走出一条差异化的百货业经营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零售业监测与分析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林继红.浅谈郊区百货的经营定位[J].上海百货,2008(14)
3.徐慧芬,潘加钦.百货零售业动态分析报告,2011(4)
作为新兴国家进入全球分工体系的重要途径,中国企业整体上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微笑曲线”变成了“苦笑曲线”。201 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目前不少央企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跨国公司迫在眉睫,不仅仅是转变经营机制,更多的是要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通过这种商业模式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我们深化国企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目的。近期,我们连续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产业研究中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专题研究,希望能够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价值创造的动态性体现在价值主张的变化中,这一变化会受到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影响。而时间与空间本身也会产生交叉效应,从而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商业模式。
在研究商业模式的本质过程中,我们头脑中总盘桓着苏轼的那首诗《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发现,商业模式外在各种形态的变化与观察者角度的变化以及内心观念变化呈现一种对应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互动的关系。我们只有整体、系统地把握住关于商业模式观察的角度和观念变化的不同方面,才能把握住商业模式的本质。同时,人们的商业模式的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体现为商业模式的动态递进状态,直至趋于内在主观世界与外在客观世界的统一状态。
理论上说,商业模式的主导观念划分为四种:盈利观、运营观、战略观和协同观。其中前三种主导观念,是企业视角;第四种观念,是企业与外在环境相融合的整体系统的观念视角。同时,每种观念,又呈现出基于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动态发展状态。本文试图描述这四种主导观念及每种观念之下的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发展的规律性,以期对企业管理者以启发。
对商业模式动态性关注不足
商业模式被首次提出实在1958年,而普遍认为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被广泛研究则在1999年以后。对于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在商业模式的研究中则起到了基础性和开创性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及不足
原磊(2010)将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归纳为商业模式本质、商业模式体系构成、商业模式评估手段三个方面。其中,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也经过了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整合类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递进,整合类的阶段包含了企业内部的分销渠道、成本结构,也包含企业外部目标顾客、伙伴网络。这一概括较为全面,相较其他几个阶段解释力度更强。
然而,这些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都存在忽略商业模式动态变化的问题,即忽略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钟根深(2006)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虽然包含有变革模式的研究,但这种动态性“大多局限于现象描述阶段,侧重于对某些特定的假设情形的静态分析”。
基于此,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也逐渐转向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罗珉(2005)结合租金理论解释了商业模式创新,他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通过创新“打破现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经济租金。王琴(2010)则结合价值网络重构探讨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通过组合价值让渡、附加产品、顾客分类和第三方市场增加等方式重塑价值网络,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这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较好地解释了商业模式为何创新及如何创新,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起到了一定补充作用。但这些研究显然没有与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很好地整合起来。与其说商业模式创新解决了商业模式动态变化的问题,不如说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或思路。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仍然无法回避商业模式始终处于变化的这一事实。
动态的商业模式既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也同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特点有关。动态性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并不是不同的商业模式罗列,而是找到一组变量,能够解释商业模式是依据什么发生变化的。
对商业模式的动态性关注不足,就导致了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关照不够。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是在对实践的解释上存在较长的滞后性,往往当实践高度发展后,相关理论才深入研究;第二是缺乏对实践的引领和指导,由于相关理论往往停留在对实践的解释层面难以在实践发展的同时指导实践,更遑论对实践加以引领。
2.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研究及不足
商业模式本质往往与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紧密相连。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是对商业模式本质更具体的描述。因此,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是研究商业模式本质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商业模式构成体系的研究中,上述缺乏动态描述的问题依然存在。此外,目前商业模式体系构成也较为庞杂。原磊(2010)整理了1996-2005年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描述,描述中构成因素涉及的数量少则三个、多则八个乃至九个。其中,对商业模式本质解释较为全面的整合类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也最多。
这种过于庞大的系统容易造成与其他领域中概念的重叠;不断扩展的外延也容易使得对商业模式的描述流于宽泛。事实上,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描述需要以商业模式本质作为指导,在商业模式本质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就难以形成全面而系统的商业模式体系构成。
商业模式本质
1.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价值的方法和方式,因此商业模式的变化直接体现为价值的变化。具体而言即价值主张的变化和价值实现的变化。
价值主张的变化即企业对于价值的认识,回答什么是有价值这一问题。例如企业通过劳动力,将简单的原件加工为成品,期间耗费的劳动即是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价值主张便是通过更多更有效率的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再例如便利店,通过更靠近顾客的选址为顾客带来便利,企业的价值主张便是通过合理的选址为顾客创造价值。价值主张实质上是商业模式的内涵。
2.商业模式的时间动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本身所处阶段的不同,商业模式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此外,随着企业本身的产品不同,商业模式也会有所变化。也即商业模式本身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与空间上的动态性。
从时间动态性的角度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企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价值主张都会有所不同。这一点从市场营销观念的变革即可较为鲜明地看出,例如在工业化初期和二次大战后一段历史时期,企业奉行“生产观念”,即以增加生产为目的;而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企业开始奉行“产品观念”,即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由于产品供应开始增加,社会产品稍有富余。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价值主张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对利润的追求程度较高,这与其初期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紧密相关。而随着企业的发展,改善产品质量,完善内部流程控制成为了企业追求的核心。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会有一种主导价值主张,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会对这种主导的价值主张进行一定的修正,或是有一定降低,或是有一定提高。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价值主张也就不断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如果大部分企业都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某种价值主张,这时也就形成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主导价值主张。可以说,宏观的历史时期和微观的企业相互影响也相互发展。
如果我们聚焦于某一较短时间内的商业模式的研究,不妨将历史时期视为外生变量。我们甚至可以不必归纳这一时期普遍的价值主张,而只需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纳入企业发展阶段的考虑之中,从而以企业发展阶段为主要方式,考察商业模式在时间上的动态性。
3.商业模式的空间动态性
商业模式的空间动态性指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商业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时间相对应,我们称其为商业模式的空间动态性。
例如对于标准化快销品而言,提高产量是企业的核心追求。因为产品之间的异质性较小,企业只需要做到基本的质量控制,而产品销售较快,营业周转率高,从而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带来较大的收益。对于奢侈品而言,完善产品本身的工艺和顾客关系管理较之提高产量而言更为重要,从而企业的价值主张即为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4.商业模式动态性的进一步探讨
商业模式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但这一变化不意味着对此前商业模式的完全否定。这种发展类似于辩证法中的扬弃思想,总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使得商业模式更加适应时代和产品的需要。
显然,在某一时期存在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这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也提供着不同的产品。因此,不同商业模式在时空上都可能并存,这也为我们研究商业模式的动态性提供了便捷。
对企业而言,商业模式不存在严格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不同商业模式创造的价值有高低,商业模式也因此有了高下之分。因此,我们在研究商业模式时总是包含着价值判断。价值主张
我们以最近二十年为时间点,考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变化情况,也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提供不同产品企业的价值主张,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二十年问,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分为盈利观、运营观、战略观、协同观等四种价值主张的种划分,这一点得到了研究者的认同,也与实践相对应。
1.盈利观
以盈利观为主导的企业将利润作为主要的追求,并且其利润获取的途径主要通过扩大销售规模与提高销售量来达到。企业执着追求的是稳定而充足的收益,因此尽力扩大销售量便成为了其主要的目标。
从时间上来看,持有盈利观的企业主要是处于成长初期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较弱。这部分企业难以从银行贷得充分的资金,因此需要依靠自身的利润留存作为资本进行再投资,并不断扩大规模,因此处于初期的企业大多实行盈利观的商业模式。
从空间上来看,持有盈利观的企业大多是一些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由于其标准化的性质,因此企业不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太多的精力,这部分企业大多是生产l生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较大,规模报酬递增,需要具备足够的生产量才能享有规模经济性。
在现实中,这种类型企业并不少见。众多的中小企业就是盈利观的代表,这些企业雇员不多,规模不大,处于扩张的初期,需要充分的留存利润以实现企业的成长;而一些生产制造型企业,例如富士康,也处于盈利观主导。富士康主要通过不断扩张、在各个地方设立工厂,以实现产量的增加和销售的增加。富士康虽然并没有忽视管理等环节,但毫无疑问,生产量的提高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
2.运营观
以运营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强调企业需要进行合适的流程、业务设计,各职能部门也需要紧密配合。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形成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一竞争力可以是卓有成效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强大的研发环节。我们可以从波特的价值链来理解这种商业模式,企业通过强化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某几个环节,以实现价值的创造。
从时间上来看,持有运营观的企业主要是处于发展期的企业,这些企业度过了创业期,有了较为稳定的市场,也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储备,具有一定的规模。此时,企业扩展市场的规模经济l生减弱,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的难度大大加大。企业便开始通过“质”而不是通过“量”来进行价值创造。因此,企业需要进行内部价值链的重塑,明确企业自身的资源,并强化价值链某一环节或某几个环节,以实现价值的创造。由于企业此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也能够通过债务资本进行更为有效的融资,因此也具备进行相关改造的资本。
从空间上来看,持有运营观的企业大多是一些品牌商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产品提供商。产品的高度异质性也体现在价值链环节的异质性,对于某些产品而言,设计是产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强化设计这一环节,提高了产品的价值。
针对商业模式的研究逐渐以企业运营为核心,强调企业需要进行合适的流程、业务设计,各职能部门问也需要紧密配合等。这一阶段中,企业是否盈利并不是主要考量要点,而如何构建更为合理、高效的运营结构成为了企业的价值主张。
良好的运营模式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因此运营观事实上并未完全否定盈利观。但较之盈利观,运营观非但强调企业可以通过扩大销售获得利润,也强调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运营的改进获得利润。这种观点是对盈利观的发展。
在现实中,持有运营观商业模式的企业以许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为代表。许多PE与VC资本投资的公司都处于运营观主导的商业模式中,这些企业度过了成长初期,有了市场的生存能力,而PE、VC资本除了进行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往往具有一些咨询性质的增值服务,希望通过改进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强化企业价值链环节;耐克、阿迪达斯等一些运动品牌商也属于运营观主导,他们强化了研发环节,为顾客提供了高度异质化的产品(例如耐克具有运动、生活、跑鞋、篮球鞋等不同种类的运动鞋),从而实现了价值的创造。
3.战略观
以战略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强调企业除了应该完善内部价值链的强化,也应该注重外部价值链的整合。除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条,不同企业也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这种价值链条才是产品价值的真正分解。例如,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处于各个链条的企业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也需要关注上下游的企业并在适当的时候结成联盟。此时,企业主要通过外部资源与自身能力的有效结合来创造价值。
从时间上来看,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这部分企业已经完成了内部价值链环节的塑造,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影响力,此时通过企业自身已经较难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企业就需要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以帮助自己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以生产商为例,他需要通过与供应商的有效合作,为自己提供更为低价的原料,也需要通过与批发商的合作,使得自己的产品能够以相对高的价格卖出,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从空间上来看,一些规模化定制性产品的企业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这种企业大多是一些电脑企业和技术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具有标准化特点,但其产品系列和业务组合则具有高度的异厨性和差异化。其标准化的特点使得企业需要通过外部资源以实现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异质性的特点则决定了企业在利用外部资源时必须结合自身的能力。
无疑,战略观的商业模式也是对运营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的包含并超越。企业只有具备了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才能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创造价值。
现实中的大部分知名企业都以战略观主导其商业模式。例如,沃尔玛就充分整合了上游供应商的资源,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运营商的自动补货,这种联合使得企业关系既有竞争又存在合作。其合作主要产生于价值链问的企业,而竞争则是整个价值链条的竞争。而一些技术型企业,比如苹果,其不同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差异化,因此苹果占据价值链条最后端的研发,通过强大的研发能力,整合前端的制造型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4.协同观
基于协同观的商业模式以系统的视角将许多企业视为一个商业系统,此时企业并不是从自身,而是从整个商业系统出发思考企业的运转。企业并不是将外部的资源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价值创造,而是许多企业自身的资源不断向外溢流,以实现整个商业系统的价值创造。
从时间上看,高度成熟的企业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已经达到了顶峰,企业吸收再多的资源也只能形成数量上的成长,而难以得到突破。此时企业就将自身纳入整个商业系统中,通过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使得整个商业系统的价值创造最大化。此时,企业与企业之间并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价值链条,而是相互之间紧密联合的价值网络,每个企业不是孤立地进行价值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本身也创造了价值。
从空间上来看,一些咨询性质和提供用户解决方案的企业便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这些企业本身并不吸收外部资源,而是将自身的资源不断贡献到外部,实现了整个商业系统价值的提升,为商业系统创造了价值。
协同观的商业模式涵盖了战略观,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进行紧密的联系,所不同之处在于企业不是单独地进行价值创造活动,而是组成一个整体进行价值创造。
现实中,协同观主导的商业模式相对较少,因为较少有企业能够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世界500强中有部分企业实行的就是协同观主导的商业模式,例如埃克森美孚、壳牌石油等,他们通过帮助运营商建立分销网点,以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但这种协同观中仍然包含着不少战略观的组成成分,并非纯粹的协同观。而一些咨询公司、顾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则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例如麦肯锡、IBM等机构,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咨询,帮助其他企业改善自身的运营管理,将自身的资源不断外溢到其他的企业,以实现更高的价值创造。
5.对于四种观念的进一步探讨
在这四种商业模式中,企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起步,无论企业提供何种产品,几乎所有的企业在最初都实行以盈利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而在此之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分化,商业模式也开始分化。而产品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企业能够到达的高度。我们可以通过下列矩阵来说明这一点:
6.对中国企业的借鉴
首先,中国的许多企业的价值主张大多不清晰,始终在各种观念间摇摆,或是对价值主张的阐述与实际执行时发生偏差。因此,确定的价值主张,一以贯之的执行力是商业模式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一些中国的大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商业模式没有与自身的规模和发展阶段相匹配。一些国有企业在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后,依然仅仅将创收当成其主要的目标,这极大地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如果这些大型企业能够在价值主张上往前迈进一步,便能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
最后,一些中国企业难以实现从战略观到协同观的跨越。企业总是不遗余力地从外界争取更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则得不到保障,恰如一个只吃不吐的“貔貅”。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只有先予后取,共创共享,才可以使企业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能力分享;价值网络
一、企业价值链的变化
价值链专注于竞争,而价值网络强调以能力要素为基础的价值创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价值链的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要求企业价值链不得不进行重构。变化的结果带来了价值链的解构与价值网络的建立。企业价值网络使客户价值纳入到网络成员的价值链当中,就形成了价值网络。它打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流程,使价值链各环节以及各主体以整体价值最优为原则进行合作、分享、互动,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价值网络中各节的联系。加快资源与能力在网络主体之间的相互流动,最终有益于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企业价值链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价值链的中心发生了变化―突出客户的中心地位,而逐渐弱化传统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的作用。在企业价值网络中,主导中心的概念和作用都在淡化,更强调以产业链或者企业价值网络的形式,最大程度地挖掘、满足客户需求,以实现整体的价值最大化,该特征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表现明显,而这一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各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模式具体如何构建。
从产业价值链的演变可以看出,企业与企业的价值关系逐渐突破了以前的单向链式关系,逐步建立了基于产业链的企业价值网络。要想企业持续发展,必须突出企业间合作、分享、共赢的关系;对于实现共赢,价值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资源、能力共享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二、企业价值链中的能力分享
企业之间合作与能力共享是现在企业的必然选择。能力分享与能力流的实现途径有多种,合作形式为最普遍的载体,客户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源泉。在价值链中,能力流的方向由客户需求决定,为各主体取得价值增值是能力流存在的必要条件。
能力流与能力分享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能力是基础, 在企业合作过程中伴随着能力流的活动,通过能力流的交互,企业实现能力分享就形成能力流,能力流被吸收、转化并形成价值增值就有可能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上各主体的能力分享活动。能力流中既包括与能力分享有关的企业资源和企业知识,还包括企业从事活动过程中所依附的相关制度、机制和流程内容以及关键能力,所以说能力流是能力分享的一种形式。
企业能否在合作中获取对自身有用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合作的对象、商业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成员间在能力分享上的开放性,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信任性、先期合作关系、沟通渠道的丰富程度因素将影响企业能力分享的作用和效果。
能力共享的主体要关注“新水桶”效应。能力共享的模式中,企业拿最长的木板也就是关键能力加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前提下,从而获得自身的更大价值。
三、基于能力分享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
企业客户环境和产业环境与商业模式有对应关系。其中,客户环境的核心是客户价值;而无论竞争思维还是合作思维模式下,竞争环境与伙伴环境是商业模式的两个依存条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和管控模式既是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商业价值的反映,更是移动互联网能力分享商业模式构建的最终载体。
构建商业模式就能从一定程度上运作产业价值链,众多参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构建与维持也将开始运动,这些关系正式商业模式梳理下的各种关系。
从商业模式试题构成中谈能力共享,也就是谈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分享对商业模式的三大实体所起的作用。业务模式中的能力分享是整个商业模式能力共享的关键。这个要从三个层面讲:首先,在产品生产环节上能力共享。其次,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环节一差异与差距为能力分享重点。再次,以合作方式实现盈利模式的能力分享。如果不以各主体收入差异为能力分享的基础,就无法实现多方价值最大化,导致盈利模式滞后,业务模式难以为继。
管控模式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起到对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进行协调、支撑和管理等作用。产业价值链不同参与主体在管控模式上能力分享主要应关注这几个方面: 要重点在对市场反应机制方面进行能力分享,同时结合在售后服务流程和保障机制和在企业的价值关系网络、公司治理能力方面的能力共享。
价值链与商业模式有其共同点,他们都以产品为载体。不同的是,价值链是一个隐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上游到下游不断进行着价值创造,但商业模式围绕客户价值,进行产品的定价与销售,最终通过资金流的分配实现。二者关注的重点和解决的问题也有所差异。而产业价值链站位更高,能决定或影响商业模式的形态。
还应该注意的是,消费者需求、用户消费行为、决策购买行为都会多商业模式有影响,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这些互联网应用产品的典型特征使得价值链的上下游,产品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通过上文一个好的产品找到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所以通过本文分析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控模式等实体构成可能的能力共享方式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就能对价值链中各主体积极参与发挥和利用关键资源进行能力分享提供有益提示,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论文摘要】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对商业模式创新尚缺乏完善研究。针对该问题,从商业模式的概念入手,对当前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产品层面,着重于电信产品设计规则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标准化;二是在企业层面,着重于电信业务组件和组织管理的再造和梳理;三是在产业层面,着重于外包策略和网络联盟在实现价值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对于商业模式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和创新商业模式,现有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普遍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另一方面,截至2006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2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7亿户,移动电话4.55亿户。2006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已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固定电话和手机普及率分别超过30%和35%。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本文试图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
1、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框架
由于人们对商业模式本质认识上的分歧,准确界定商业模式很困难,[1]但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2]如Afuah&Tucci(2000)[3]和Amit&Zott(2000)都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4]Mahadeva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5]Hamel(2000)将商业模式分为四大要素,在四大要素间产生出三种不同的连接,这些连接重点就是公司如何赚得应有的利润。[6]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总体构造。[7]Dubossonetal(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8]Ches-brough&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和价值分配等活动的一种架构。[9]Afuah(2003)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商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集合。[1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获取更大的价值。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革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罗珉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而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的合作而被创造出来的,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传递和消费。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就电信业而言,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电信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
这种趋势要求对电信运营企业对产出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联盟,以使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创新活动相匹配。二是在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同时,每一环节的运作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逐渐发展成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三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四是在三网融合、固定移动融合的技术背景下,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并且不同生产网络之间加速价值整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双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见图1)。
产品层次的创新,包括电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产品模块分解和集成。电信运营企业层次的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其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和管理功能的梳理和优化。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策略
2.1产品层次的创新
2.1.1电信产品创新
电信产品创新涵盖了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按照创新的内容与程度,电信产品创新可分为几类:一是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二是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即产品线延伸。四是改善现有产品性能。五是改善附加产品。
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二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个人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包括:必需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工作和自我发展、使生活更为便利、兴趣或娱乐需求。组织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加强与用户、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2.1.2服务创新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2企业层次的功能再造
2.2.1电信业务重整
电信业务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清除主要指对企业现有业务环节中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简化是指在清除非必要的非增值的环节后,对剩下来的活动做进一步的简化。整合是指对分解的业务环节进行整合,以使业务运作过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减少数据反复的采集及降低单次采集的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增加信息的利用率等。
2.2.2管理模块化再造
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对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负责业务发展,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的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不同,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作为前后端的接口,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流程的顺利运行,以及负责对网络运行情况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2.3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三网融合趋势正在加强,在极大地拓展电信行业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将原来3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单打独斗式的企业难以在所有环节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电信企业的技术、资金、知识、渠道等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竞争中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2.3.1外包策略
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一般认为,将非核心环节业务或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有利于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3.2建立价值创新网络联盟
随着电信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已从过去简单的“软硬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合作模式,转变为由电信运营商、供应商群(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竞争者、相关企业、用户、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电信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的优势,成了企业的可行的选择。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契约,参与成员通过联盟带来比自身单独参与竞争更为丰厚的收益。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中国联通在推广业务时,采用与重点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合作的方式。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
三是组建跨行业联盟。与教育界进行合作提供远程教育服务,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手机游戏,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银行,与医疗界合作提供远程医疗,与政府合作提供电子政务等等。跨行业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服务,合作连接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优势,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他们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同时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各自的业务范围,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运营商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从中国电信行业已有的战略联盟的情况来看,缺乏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导入作用,而且与专业SP合作较少,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业务的低质、重复。在电信行业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应该更加注意对SP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更快地掌握电信行业的专有知识,建立特定的营销模式。对于终端制造商,则应该加大整合的程度,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双方在判断客户需求、研发产品等环节上要加大以客户为导向的力度。值得注意,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电信联盟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风险,包括:合作伙伴的能力风险,合作关系风险,投资套牢风险,信息共享风险等。因此,如何提高伙伴间信任、降低联盟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电信企业间联盟关系管理是构建战略联盟的关键。电信企业间伙伴关系管理可以从以竞合的思维选择联盟伙伴、协同联盟之间的文化、增加联盟沟通、提高联盟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以及合理分配战略联盟利益这几个方面着手。
3、结论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运营企业内部的事。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本文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的创新,企业层次的创新和产业层次的创新。在产品层次的创新上,应该尽量谋求成为设计规则的参与者或提供者,注重从模块分解与集成的角度对电信产品进行创新,从标准化角度对电信服务进行规范,尽快提升我国电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次再造上,注重从管理和业务模块功能梳理的角度,促使企业组织管理模块化,以及业务组件清晰。在产业网络层次的创新上,应借助外包和网络联盟等策略,实现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