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的表现范文

温室效应的表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11:36: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温室效应的表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温室效应的表现

篇1

A:Are you a student leader at college?

B:Yes. I've served as the monitor of our class for two years.

A:Have you got any honors or rewards in your university days?

B:Yes. I've been on the honor roll for three academic years.

A:Have you been involved in an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t college?

B:Yes. I've been on the college basketball team.

A:What sports do you usually take part in at college?

B:I sometimes play table tennis and sometimes play basketball.

A:Is there anything you regret not having done or would like to have done differently at college?

B:I've spent so much time on club activities during the four years. However, I've never missed any of my classes. But I think my academic records would have been much better if I had put more time and energy into studying, looking back on it.

篇2

【关键词】科学 问题 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上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对目标领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目标分类体系,将目标领域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的方面,课堂教学中结合由易到难的问题设计完成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掌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曾在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浪潮。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目标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经过大量查找资料和学习外来先进教学经验,分析学科特点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课堂教学新授环节借助问题的深入设计,我们尝试“目标教学法在科学课堂中的高效应用”研究。

课堂教学“新授部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本环节采用“问题预设和深入追问”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展示交流四种形式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具体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学习任务的再分解,符合学生实际,要具体,有目的、可研究、可操作,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和深入研究的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教师点拨早预设――将学生关注不足的内容设计成预设的问题适时出示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自学质疑、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中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涉及不到的知识点,由教师按照预设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完成分析,这些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深入思考,再次探究发现的积极性,我们的学习任务能得以充分解决。如《节约能源》一课,教师既对学生不易关注的知识点进行了问题预设,又对需要学生加强认识的能源问题进行了强化,起到了双重效果。

・・・・・・

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自学任务完成独立自学,五分钟后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中教师巡视指导,根据讨论情况进行下面的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

汇报组汇报任务:我国存在的能源问题:人均不足,分布不均。

预设:汇报组回答不完整由其他小组补充,全班讨论补充,做到观点有理有据,进行简单分析:将“人口众多”使用数据分析,针对“分布不均”进行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人口及人均排名数据)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人均不足,分布不均(教师板书)。

教师点拨预设

若学生能够分析出上述知识点,教师直接利用,如不能分析出来,教师针对分析不全面的内容进行追问:老师了解到我国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你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利用课本数据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本组数据)

师生通过前后汇报出来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这两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强调我国能源储量很多居世界前列,但因为人口众多,造成“人均不足”的能源问题。

数字的对比,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我国的能源人均不足。

教师评价:鼓励回答完整,优秀的同学,激励接下来的学习要做到:观点有理有据,分析准确,补充全面。

二、教师补充信息资料――通过提出问题引出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补充文字、影音等资料,创设背景,烘托气氛,加深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为更充分解决学习任务创造条件。如《节约能源》一课,通过出示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加上教师形象的描述,加强了学生对能源短缺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印象,为下一步学生积极找到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做好了充分地铺垫。

・・・・・・

教师引导

教师出示一组能源短缺的图片(教师边出示边解说)。看后提出问题: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展示:对能源缺失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或大胆想象。

教师追问一:怎样避免这些情况发生?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展示: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并分析原因:节约能源。分析原因:既可以解决能源问题,使有限的能源使用的长久一些,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等。

如本组汇报不完整可由其他小组汇报补充:不管我们如何节约,有限的能源也会用一点少一点,还会有枯竭的那一天,所以还要开发新能源。

三、教师点拨引导,离不开课堂追问。教学任务完成,学生能力的训练离不开教师课堂中的恰当追问。当学生的认识出现空白,或是学生的思维停留不前时,教师的追问会及时打开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节约能源》一课中的追问有时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教师深入引导

教师追问二:同学们的眼光很长远,我们确实要节约能源,还要开发新能源,有了那些新的能源我们是否就可以随意使用,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了呢?为什么?

学生分析归纳得出:不能随意使用,如果我们不注意节约,新能源也会有枯竭的一天。

强调无论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种能源,不论这些能源能够开采使用多少年,为了我们人类的未来发展,节约能源的都是同等重要的,深入强化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

四、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习问题,让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课堂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将生活中的问题、现象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设计成问题,应用在课堂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再次得到实践和提升,教学的主题得到升华。

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 电价管理 职能电表

中图分类号:D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115-01

引言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用户的用电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办电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智能电网开始建立并推广,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我国对智能电网的建设投入了重大的精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智能电表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在电价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电力营销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1 电力营销工作现状分析

(1)基于行业分类的电价管理模式。在采用传统的电表计量模式下,电力企业往往根据行业进行电价管理,主要包括商业用电、工业供电、农业用电和家庭用电等。其中,工业用电和商业用电的征收是电力销售的重要赢利点。工业用电和商业用电的电价相对高于家庭用电,而工商企业的用电量较大,进而用电成本也较高,因此,工商企业的窃电现象频繁发生。(2)阶梯式电价管理模式。在传统电表计费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用电家庭的需要和收费理念,电力企业退出了阶梯式电价管理模式。阶梯式电价管理模式是根据用户的用电量来实行不同的登记计费电价,面向对象主要是家庭用户,其本质是由相对比较富裕的家庭分担较高的用电成本。通常情况下,用户的用电量越大,征收的电价相应就越高。然而,不同地区的阶梯电价政策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用户会对电价政策进行比较,进而出现电价政策攀比的现象,不利于全国各地电价政策的实施。(3)电价听证与电价系统公信力的管理。为了提高电力系统报价的公信力,我国实行了电价听证制度。电价听证制度是电力企业报价过程中必须经过的法定流程,只有在专家和用户代表对电力企业提出的电价均持同意意见的情况下,电价方可实施。然而,即使电力企业通过了电价听证,用户仍会对电价的增涨感到不满。电力系统的建设和改造为电力企业增加了成本,进而电价政策又为电力企业征收电费带来了难度,在内部成本和外部政策的双重压力下,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日益艰难。

2.智能电表的发展现状

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是用电采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其中的全费控功能是全国用电网采集信息系统建设的工程难点。随着用电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变以往陈旧的人工抄表方式迫在眉睫,建设远程抄表自动化系统取代人工抄表,从根本上解决抄表不到位,误抄,漏抄等现象以及抄表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统计数据慢,报告周期时间长等缺点,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现阶段各个企业均在利用这种技术手段,大面积改装智能电表,实现了用户由原来的先用电,在缴费,到现在的先缴费,后用的使用模式,大大提高了用电智能化,科学化的手段,为家庭以及企业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3.电力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市场观念淡薄。电力营销不仅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电力企业功能和特征的途径。但是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在我国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电力行业供不应求的用电需要,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电力工作人员对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意识还比较薄弱。部分企业尽管认识到电力营销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得电力企业没有很好的掌握电力营销市场的消费观念,电力用电潜力和营销心理分析匮乏,无法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营销方式,最终形成了极具矛盾的电力市场。(2)电价机制需要完善。价格作为市场经济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杠杆之一,由于我国电力市场管理工作的不够完善,电力企业的电价定价机制还有待提高,缺乏市场调节。并且大多供电企业都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的电力定价机制,也部以市场为基准,这些都是成为影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消极因素。(3)电费收缴制度灵活性偏低。电力缴费是电力营销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电费收缴制度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满意程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目前,电力企业的电费收缴制度普遍是机械化的方式,一旦用户出现欠费情况,供电企业通常采用断电的方式,提醒和催促用户缴纳电费。尽管采用断电的手段对于恶意欠费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暂时性欠费的企业和用户来讲,则是严重的打击。因此,根据企业和用户的历史缴费记录,采取灵活的缴费制度能够为用电企业,用电用户和供电企业创造共赢的机会。

4.智能电表在电价管理方面的优势

(1)双面通信。智能电表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能够实现通信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双向通信。通过及时,准确的双向通信,为电力企业赢得更好的效益。一方面,电气企业能够高效的实现电力数据的分析和传输,不仅能够避免传统人工抄表带来的误差,而且还可以动态监控其工作情况,掌握用户的用电情况和用电规律。另一方面,智能用电表能够实时展示用户的用电信息,并在电费余额不足的情况下,及时通知和提醒用户缴纳电费。因此,用户可以结合自己的财政情况,用电需要以及电价政策,合理的调整用电方案和用电习惯。实现透明化的消费。(2)分时电价管理。智能电表支持分时的电价管理,供电企业可以截取任意时间段的电价进行特殊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家庭用电的高峰期集中在下午八点到晚上十二点,而这段时间则是工业用电的低谷,因此,众多家庭用户用电能够享受到用电的实时政策,获得一定的优惠。另外,对于自动化生产的工业企业而言,由于自动化生产主要依赖于机器工作,对人力的需要较少。所以,此类企业更倾向于在用电低谷期进行工作,智能电网的分时电价管理功能倍受用户和企业的关注,是相比传统电表的一个重要优势。(3)扩展了服务空间。电能计算经历了人工抄表、自动抄表的阶段,其中人工抄表是一家一户独立计量,电力公司采用人工作业方式,采集电能表记录用户用电数据。是为了用户提供用电结算信息,同时利用人工录入或手持续终端导入数据的形式,为电力公司自身的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这种数据采集方式在我国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工作深入,以及智能电表的应用,我国电价管理正在迈入高级计量体系统新阶段,通过被管理表和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上级主站。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结算信息,还提高了电力公司人员工作的效率,深化了管理。同时电力公司还将提供可视化,互动化的手段,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化的免费或增值服务。指导用户合理用电,安全用电,降低电力消耗,节能减排。允许用户定制电力,运用电力市场的机制,自由购买电力等。极大的提高了电力公司的服务水平。为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带来的有利的影响。

篇4

一、人类面临温室效应威胁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大气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料表明,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增加了25%。大量的二氧化碳好像是罩在地球表面的一层保温层,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的报复,它对人类生存已构成了严重危害。

科学家分析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增高,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4 ℃时,南北极冰雪就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大面积桑田将变为沧海,大批城镇会沉没于。一旦海平面上升2米,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我国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都在劫难逃,无数生灵将面临灭顶之灾。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暖,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还会加剧飓风形成,使风暴天气更加频繁,进而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由此可见,“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对农业、畜牧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二、防范热浪危害健康

所谓热浪,是指气温持续数日高达35 ℃以上,甚至有时高达40 ℃、50 ℃的酷热天气。热浪天气的形成,与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森林锐减、植被恶化等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热浪可分为湿热型和干热型两种。湿热型热浪多发生在温带地区。这种热浪天气的特点是,湿度大、没有风,令人闷热难耐。我国东部沿海省市是湿热型热浪天气的高发区。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大气污染物和异味不易扩散稀释,反而使浓度增加,对人体危害程度加重。干热型热浪多发生在植被环境恶劣的山地丘陵地带和沙漠地区。它的主要特征是干热无风,人有烧烤一样的感觉。这种热浪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会使农作物干枯绝收。我国黄土高原和西北大沙漠地区是干热型热浪天气的多发区。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会加快化学变化,强化污染危害,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热浪对大中城市的侵扰比农村更为猖獗,沥青路面会热得流油,水泥道路和建筑物会热得烫手,高密度的建筑物之间,狭窄胡同里巷更会热得出奇。热浪袭来时,会使人大量排汗造成水盐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病变。热浪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危害有不同,17岁以上的青年多表现为热痉挛,40岁以上的中年人多表现为热衰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表现为热中暑。热浪对身体虚弱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的危害尤其严重,如防范不力,会增加发病率,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热浪没有国界,控制热浪侵袭,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应下力量保护地球植被生态环境。城市更应进行立体绿化建设,不仅有林立高楼,还应是一片绿洲,以减轻热浪对市民的危害程度。广大市民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在夏天尤其在热浪天气,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足,运动宜适度,心态宜平和。

三、平安度过高温高湿天气

空气湿度的蒸发力和人体排汗的散热效率,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觉有重要作用。高温天气,人体主要靠蒸发来散热,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增高,空气气流又较弱,汗液就不容易蒸发,人体就不能顺利散热,湿热的空气困扰着湿淋淋的肌体,使人感到格外闷热。人们形象地把高温高湿天气说成是“桑拿天”。

在酷热的天气下,湿度的大小对人体排汗、脉搏、直肠温度及耐受时间都有直接影响,极易发生中暑、感冒、消化道疾病,对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更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

在高温高湿天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高温露天作业时间,防止人体水分随汗液大量流失造成脱水。要随时补充水分,最好喝新鲜的温白开水,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走出靠冰镇饮料解暑的误区,因为过量饮食冰凉饮料会导致汗腺排汗不畅,机体散热困难,更易引起中暑,还会引发肠胃不适。

第二,饮食要清淡,多喝绿豆汤,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瓜果蔬菜,尤其应多吃西瓜、冬瓜、扁豆、苦瓜、西红柿等。

篇5

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从地球宇宙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各个部分,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几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相关环境状态数据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这些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什么联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使命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又如全球变暖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相关资料,思考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了解温室效应对我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进行分组讨论: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矿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等行为,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身边还有哪行行为是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温室效应的想法,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复杂的气候”时,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直观地突出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篇6

关键词: 对话单 地理课堂教学 对话教学

现行地理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校推出对话单教学模式,在编制对话单中,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对话单的编制要贯穿三个学习过程

1.课前对话

课前对话,以“激发兴趣,引导学习”为目的,以发现学生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预习本课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设疑和质疑。

课前对话,从具体内容入手,使内容问题化,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注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知识的冲突,引导学生发现或创设情境,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思。编写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把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转化为练习(如填空或选择练习),把基础知识点转化为练习,把新旧知识转化为练习,通过做练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完成练习,解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课堂对话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培养地理素养的主阵地。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主要有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几种形式,师生通过各种对话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如通过生本、师生对话实现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生生对话形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我对话、感悟,提升知识学习和技能获得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课后对话

巩固重点知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兴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内容:(1)巩固重点知识(复习类作业)。(2)突出知识运用(迁移类作业)。(3)引导学生自学(预习类作业)。

二、地理对话单的编制要采用四种对话形式

1.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主要指学生与文本资料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获得文本知识的主要来源。但长期以来,我们关注文本、崇拜文本,把文本奉若神明,认为文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阅读不是读者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填补。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读者阅读文本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因而,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应该是一次次对话的过程。

生本对话是学生获得文本信息的主要渠道,教师编制对话单时要明确学生生本对话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确对话任务,提高对话的实效性。生本对话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地理问题的结论,总结地理事物、现象的相关特点、规律;(2)对相关地理问题的见解;(3)构建地理知识体系;(4)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问题等。

2.生生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思想、彼此借鉴、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善于跟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经验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关系。在对话单中可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对话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如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首先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视频,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积极的旁观者(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3.师生对话

地理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基于语言交流基础上的双方精神世界的相互敞开与接纳,是知识与经验系统的相遇与协商,是地理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是由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创造性地理课堂活动。因此,强化地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让师生对话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编制对话单时留有一定空间,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和空间,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部分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获得,部分知识可以合作获得,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点拨、归纳和讲解后获得。

4.自我对话

在对话单的最后安排学生自我对话,即学习反思,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思考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通过自我对话进一步思考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课堂学习效果,寻找课堂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疑惑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地理对话单的编制要落实三个教学目标

1.用对话单教学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对话单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求知的方法,探索地理现象的成因,总结地理规律,理解人与地的关系。既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又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

2.用对话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学生虽然生活在群体之中,但是他们都有独立意识。他们喜欢接受教师的传授,更喜欢自我体验。因此,用对话单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验证知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3.用对话单教学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今日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决策者,地理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决策思维、决策方向会产生重要影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能力,因此现代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振远.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选修;温室效应;数字化实验;活动与探究

在现行新课程标准的高中二年级《化学与生活》的选修教材中,专题一第一单元中有一栏目观察与思考,安排了温室效应的化学实验,以传统实验的器材,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直观、准确、形象地来体现。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本人在该单元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温室效应这个实验,作了一些改进,引入了数字化实验,体现了明显的现象和效果。

1 数字化实验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当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渗透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产生的每一个角落。

信息技术是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重要的基本要素,可以大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对我们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信息化时代对我们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国际和国内的教育、教学专家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

(1)培养每一个公民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

(2)要求人们快速发展并掌握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有用的知识。

(3)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满足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程的变化,是理科教育对社会的新需求的一种积极的回应。我国高中教育,为了顺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正在实施的信息化教育的策略是:通过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数字化为切入点,改革我们的传统教育。在新课程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我们全新的学习与教学理念与方式,来大幅度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率,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且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数字化实验室是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实验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组成。数字化实验系统是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而开放的新的实验设备,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及数字化实验系统软件构成。由不同的传感器检测到的不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经数据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经过A/D转换后输入计算机,再由计算机经过相应的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和图形的分析、处理、给出物质运动的规律。用传感器和计算机代替人工处理,简化了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物理规律,使学生的精力更集中于对数据背后隐藏的科学规律的探究,提高实验效率。

数字化实验室建成将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实验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课程。

2 数字化实验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1 数字化实验的引入是理念上的提升。面对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颁发与实施,杭州理科教育的对策是由杭州教育技术中心通过全方位的实地考察,给我们直属中学配备了郎威(dislab)、威尼尔(vernier)加上传统实验仪器三足鼎立,阵势强大,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数字化理科实验室模式,通过培训,检查和督促,来提高我们杭州教师的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实验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课程,这是杭州教育行政部门对一线教育和教学设备上的支持,行为上的鼓励。为我们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保驾护航。

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引入。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实现。是传统实验室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是在对传统实验室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室的重新架构与设计。数字化实验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它极大地敦促了教师理念的提升,促进了教师实验行为的提高以及教学效果的改善。

2.2 温室效应的动态实验。引言:地球周围的大气本来就存在着温室效应,它使地球保持了一个适合于人类生存及其它地球生物生存的正常温度,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5℃左右,昼夜温差不大,适合我们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温室效应明显的加剧了。

实际数据(原始)与实验软件:

实验数据(已相隔25s时间段选择数据入表):

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实验器材:锥形瓶250mL×2,100w白炽灯连座,黑匣子,vernier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多媒体设备(一般教室讲台都具备)。

实验方法:用250mL锥形瓶,以常规方法分别收集空气与二氧化碳气体,按图连接实验器材,打开logger pro?3软件,设置好取值时间,默认也可。点击start,系统自动记录实验数据并且绘出变化曲线。

结论解释:由于二氧化碳的存在,使锥形瓶内吸收的热能与散发的热能之比大于另一只锥形瓶内吸收的热能与散发的热能之比,导致盛二氧化碳气体的锥形瓶内温度升高。

实验现象直观、准确,数据与图象并重,温室效应明显。

补充说明:鉴于vernier实验仪器只有一套,故分别演示。作者现业已采用朗威dislab进行实验,空气与二氧化碳两者同时进行,实验数据对比明显,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智能化的实验效果。

3 数字化实验的反思

传统实验所呈现的往往是单一的,而数字化实验的引入,则给我们的实验带来了生动和具体,增加了探究性,因为它所呈现的是多维的,数据和图象可以同时动态地表现,甚至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更快更好地完成化学实验。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新知识大量地快速增长,使得课程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大量新知识要加入到课程中,加重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课程开展的时间又不可能无限地延长。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出路是:改变课程是继承人类经验知识精华这个基本观点,即学习过程为一种单纯继承的观点,新课程应该是在传授一些基础性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性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并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全新进行设计。

布鲁纳主张:学习任何学科都应该要学习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教学过程的中心是促使这些基本知识的迁移,以及帮助学生掌握在不同应用情景中知识的迁移的技能。

4 结束语

探究条件的改善,使我们教师与学生在实验中能够探索,有利于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在以前传统实验方法受条件的限制,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数字化实验系统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进行探究的条件,能够在动态的空间情景中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发现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同时也在探索中进行化学实验。

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教学体系上的一堆仪器,数字化绝不是在传统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联合国教课文组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索。当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僵化老旧模式依然存在,导致学生间存在巨大差异。新课改后也存在一些新的误区,盲目求新、求异的现象也常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构建高效地理课堂要明确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

1构建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原则

(1)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导向的原则。 新课标对原有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改,新旧课标的主要不同不在于地理学科的内容设置,而是在于课程理念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课程理念不同也会导致教学方法和效果也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凸显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不同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新课程理念倡导的高效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重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学习。[ 1]

(2)教学过程以生为本的原则。 新课标旨在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不恰当的部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生为本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要帮助学生制定目标,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应共同把高中地理课堂建设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的教学场所。

案例:教学“温室效应”。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阅读有关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的“温室效应”的相关资料。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有关“温室效应”视频。在学生经过充分了解和思考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地球及人类生活的主要影响是什么?最后教师引出讨论话题:①目前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②人为因素与“温室效应”如何相互影响的? 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时,教师也作为机动人员加入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与学生互相配合,循序渐进地寻找答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循循善诱。这样一来,教师一方面是课堂的引导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于教师的加入,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鼓舞,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热情高涨,有关“温室效应”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教学方法多样化原则。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用正面情绪影响学生,多鼓励学生;或者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励学生;或者与时俱进,积极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等等,这些都是能够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通过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2构建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途径

(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课题。从现代教育的状况来看,由于时代的变革,师生关系的转变还是比较大的,不像从前那么古板,那么“师道尊严”了,但是学生对教师与自身关系的期待远不止于此。如何应对当前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期望,怎样处理师生间的关系成为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现在的“95后”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是众星捧月般的小皇帝,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我曾尝试严格要求学生,但是却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对促进教学也没什么益处。后来又尝试过放下老师的架子,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平等交往,倒是顺利使学生接受了我。我发现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就两个:一是尊重,二是平等。只要教师能够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来,尊重学生,就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而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往往学生也能学得比较好。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注意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十分巨大,创设出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导火索。[ 2] 高中地理教师创设课堂情境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和学科内涵;二是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能够有利于启发思维。

(3)合作探究,有效互动。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探究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很多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或唯一答案,这种地理特有的学科特点可以使许多地理问题被设计成适合合作探究和互动学习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主要表现为课堂问答或对话,而生生互动则主要表现在学生间的讨论或合作中。教师设置恰当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质疑,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积极的互动。学生之间的讨论或合作,能够使生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各有收获,共同进步。

案例:“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教学片段。

①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城市污染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相关问题,如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哪里?环境污染有什么危害?怎么保护环境,治理污染?②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互相交流。了解城市污染的种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以及产生污染的原因如大气污染的原因有:企业排放有害气体、汽车尾气排放、鞭炮、垃圾燃烧;水污染的原因有:工厂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噪声污染的原因有:汽车喇叭、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③学生汇报总结。 ④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答案。

这样设计并教学,能够形成开放性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地理知识。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积极探索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其顺应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构建高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研究课题。新课程倡导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合作探究,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切实贯彻学生为本的理念,就能找到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那么它和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取向有什么区别呢?对于连续性文本,即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对比中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两者阅读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连续性文本,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解与运用。用什么来达成这个要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课本,检测或监测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主要手段是考试。一句话,为了阅读而学习。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测试要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就有了我们国际阅读PISA测试,主要关注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到“非线型文本阅读”,应是有其背景的:学习要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希望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这与课标中对语文课程定性相吻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那么,什么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呢?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实施阅读行动呢?笔者尝试举例来说明(选取样文为例)。

温室效应:事实还是幻想?

生物需要能量才能生存,而维持地球生命的能量来自太阳。太阳非常炽热,将能量辐射到太空中,但只有一小部分的能量会到达地球。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就像包裹着我们的星球表面的毯子一样,保护着地球,使它不会像真空的世界那样,有极端的温差变化。

大部分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会穿过大气层进入地球。地球吸收了部分能量,其他则由地球表面反射回去。部分反射回去的能量,会被大气层吸收。由于这个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比没有大气层吸收能量时的温度高。大气层的作用就像温室一样,因此有了“温室效应”一词。

温室效应在20世纪越来越显著。事实表明,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不断上升。报刊上常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20世纪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小德有兴趣研究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和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他在图书馆找到下面两幅曲线图。

问题一:小德从曲线图中得出什么结论?【认为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的上升,显然是由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引起的。】

问题二:曲线图中有什么数据支持小德的结论?【指出(平均)温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上升。】

问题三:小德的同学小妮却不同意他的结论。她比较两幅曲线图,指出其中有些资料并不符合小德的结论。请从曲线图中举出一项不符合小德结论之处,并说明理由。【能够指出两幅图中,有哪一部分的曲线不是同时上升或下降,并作解释。】

问题四:小德坚持自己的结论,即地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而引起的,但小妮则认为他的结论太草率。她说:“在接受这个结论之前,你必须确定在大气层内其他会影响温室效应的因素维持不变。”请写出小妮所指的其中一个因素。【能够写出一个因素,该因素与太阳发出的能量或辐射有关。】

从这个材料实例中,我们可以厘清以下两点认识:

1.为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随着时展,阅读能力已经不再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特定的学科能力,而是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娱乐等等。这要求阅读不再是单独的课堂行为,必须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学生阅读的目的不同:在学校,学生为学习知识而阅读,在生活或工作中,为获得信息而阅读。

上例中,“温室效应”的文本属于多重文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相结合),以图为主,学习温室效应产生的原理或原因,了解温室效应的常识。文本中的主人“小德”就是为了研究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去学习了解,查阅资料,同时收集相关信息,研究、解释。这样的阅读材料和我们教材中的选文阅读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最主要表现在阅读取向上,为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知识,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对书面语言或图表的理解和反应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主要的任务要求: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这些信息往往处于图表中,或隐藏在某些数据里;二是解释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有时,也要求学生进一步判断作者的意图,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等等;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样去证明、维护自己的观点。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能有效控制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反应,并通过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使知识能以连贯的方式组织起来。

在我们小学阶段,面对当前的文选型教材,以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主,我们如何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呢?依据课程标准中所提的目标和建议,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尝试性建议:

1.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我们的课文,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课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也可以依据书本文字的描述,再“帮”作者配上自己喜爱的插图,或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等等。如《将相和》一文中的插图:

看过这幅图,可以让学生猜想故事的主人公,并想象故事内容,根据图中可知的信息,让学生想象描述故事的内容。

2.关注课外的广告图标。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药品、产品的说明书,商业图标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可以常常指导学生关注并讨论。如:

根据此图,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

。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什么?“100%精品”说明这套书

,“75%价格”说明这套书

,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

3.整合学科图表材料。语文教学中可适当地引进其他学科中图表材料,让学生阅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的能力,当然不是依图解题,而是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篇10

[关键字]遥感技术 环境监测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65-1

1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的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当中的应用多种多样,但重点都应用在对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城市温室效应的监控当中。

1.1 大气污染遥感监测

大气污染遥感监测就是向所监测大气区域发射紫外线或者微波,这些辐射在照射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及大气不同成分时,会产生不同的辐射和吸收光谱,再通过传感器将这些光谱监测出来,经过对这些光谱的分析,就容易得出大气的状态、结构以及变化走势。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具体地检测出大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微量气体以及大部分有害气体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大气当中存在的污染的范围、种类以及扩散方向,对于提出防治办法提供重要依据。

1.2 水污染遥感监测

水污染的遥感检测原理和大气污染的遥感检测原理相类似,水体当中的清洁水和污染水对于辐射的反射光谱不同,对于清洁水而言,它的反射率相对较低,反应在光谱上则表现出较短的频段,这种频段在遥感影像上的表达就趋于冷色调;相反,污染水的反射率较高,在遥感影像上的表达就趋于暖色调。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就能得出具体水污染的分布范围,合理利用这些分析结果就可以制定出水污染的治理方案。

1.3 温室效应遥感监测

随着人类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工业生产产生的温室效应问题逐步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温室效应更加明显,我们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对于这种效应的遥感监测,最多采用的检测方法就是对温度的热岛监测。对于城市地表温度进行热红外遥感监测,得出遥感影像,温度越高的区域,在遥感影像上的表达就越趋于暖色或者亮色。根据遥感监测的分析结果就能直观地看出治理城市热岛效应的重点趋于在什么地方。

2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的发展也日趋成熟。遥感技术最早出现的时候,是根据雷达来接收遥感光谱信号的,它的监测范围较小,敏感度较低,而且精度也不是很理想。很难用其来完成对于大片面积的高精度的环境质量监测。后来,科学家采用气球和飞机等航空手段来进行监测,这样监测的范围更大,但是由于距离太大,监测经常会受到干扰,所以现在只应用到了部分特殊监测工作当中。最后,通过航天技术,用卫星来进行监测,并且改良了遥感呈像技术,使得遥感环境检测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随着HJ-1A/ B环境卫星于2008年9月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环境监测遥感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对于提高中国的环保能力,推动地面空间的一体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2009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属的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正式成立,初步建立了基于环境卫星的环境应用系统,掌握了利用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的操作,从而掌握了通过卫星的监测来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卫星遥感数据,已成为环保部的一项重要的空间对地面间环境综合监测系统的基础空间数据。此外,环境遥感技术一直是中国先进的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遥感技术已经在环保部在对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当中得到应用,并且在内陆水环境和赤潮监测、秸秆焚烧、区域空气污染监测、沙尘暴监测等项目上有巨大的成功,为获取环境监测和支持环境管理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卫星遥感技术已被列入环境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环境监测、执法、环境应急、生态保护、核安全监测等。通过研究、实践和应用,环境遥感系统主要由HJ-1A/ B卫星代替来自其他卫星的空间数据和航空数据提供数据源。同时,应用操作系统对水环境、环境空气和生态环境已经设置了环境卫星数据分配,结合了卫星遥感随和空中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应用系统,从而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对广泛的区域采取快速和动态监测功能。每天都有大量的监测报告通过卫星回馈到环保部,为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监测设备的技术水平日趋成熟。我们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现有的影像获取技术了。在对于影像的高精度和高解析度要求的前提下,高光谱温感技术所产生的高分辨率光谱影像已经是遥感技术在环境检测中发展的大趋势。日后的遥感检测技术要走高精度、全天候化、高穿透力的道路,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广的应用。而对于环境监测的要求,也要从城市范围、省级范围、全国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通过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监测来研究治理全球环境,扩大思路,将是日后环境监测发展的主题。另外由于人们对每一类监测数据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了解他的特点,可以将这些数据类型化,变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样,就可以开发出一套算法来对所有的监测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判断,所以对于监测数据的智能化机械分析的开发,也将被提入日程。现阶段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检测技术、地理信息模型系统、专家系统进行整合,完成环境遥感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综合化。

4 结束语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二十多个环境监测卫星在服役,在不就得将来,这个数字会更多。我们对于环境信息的获取,已经越来越容易,信息的质量,也是越来越直观。我们获取这些信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好地球这个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环境,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至于以后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责任,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禄,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篇11

本研究涉及有关公用系统的环境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电力生产污染物数据按2010年我国发电煤耗平均水平0.333kg标煤(/kW•h),折合为热值5800kcal/kg的燃煤计算而来。CO2生成量按原煤固定碳含量50%计算;原煤灰分以20%计;电力生产、运输系统NO2、SO2生成量根据相应平均排放因子计算得到。以2010年我国火电发电排放指标换算得到粉尘和烟尘生成量(不考虑柴油颗粒排放)。以相同的电力消耗计算所有的原料开采。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环境数据,见表2。燃煤固定碳按50%计,水泥生产固体废弃物按产量4%计,燃煤产生CO2由固定碳计算得到,原料CO2按碳酸钙含量为50%计算得到。NO2、SO2生成量按表1的计算方式计算。

2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2.1分类根据LCA数据将混凝土空心砌块对环境的影响分为7类,并依据对应当量进行指标化,分为能源消耗(EDP)、资源消耗(ADP)、温室效应(GWP)、环境酸化(AP)、富营养化(NP)、人体健康损害(HCA)、光化学烟雾(POCP)。根据本试验的混凝土空心砌块配合比,计算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及再生骨料空心砌块的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见表3。

2.2特征化结合表3,按有关参照物、相对当量数据、世界总当量数据分别求得混凝土空心砌块对于环境的相关影响、环境污染当量数和环境污染相对指数。结果见表4,表中列出了7类环境指标的相关数据。

2.3标准化用单项评价得到的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潜力除以相应的全球数据,就得到了各类环境影响相对于全球大小的贡献。

2.4混凝土环境性能评估与改善由表5中数据绘制得到图1,可以看出,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与再生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ADP和能源EDP以及温室效应GWP;对三种类型混凝土空心砌块而言,这三种环境影响之和基本都占98%以上。表5及图2表现的是混凝土空心砌块生产过程各阶段的环境影响指标,可以看出混凝土空心砌块生产阶段由于使用了大量的砂、石骨料对环境生产的综合影响较大,其次是原料生产阶段,最后是能源生产阶段。由此可知,要减少混凝土空心砖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原料生产阶段和混凝土生产阶段着手,可以考虑完全使用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这样对ADP的降低效果显著。

结合表5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3种不同混凝土砌块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标见图3。由数据可知,再生混凝土砌块的环境性能优于普通天然混凝土砌块,尤其是再生粗骨料能更大提高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环境性能。主要原因是由于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可以减少天然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因而再生混凝土的环境性能比较好。

3结论

篇12

关键词:灾难片;类型电影;艺术手段

一 灾难片的类型

美国的灾难片大致有这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历史的再现,这种类型是以过去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创作的灾难片。例如《泰坦尼克号》就是以真实的灾难性故事改编创作的电影。影片讲述了1912年,号称“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其处女航的时候,不幸触礁冰山,永远地沉没在太平洋。这类影片再现真实的可怕情景,回顾令人恐惧的历史。

第二种是幻想的自然灾害,这类是立足于事实科学依据,幻想未来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难。把人类对不断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的假想,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态环境遭到大量破坏,人类的自我反思也成为灾难片的一个创作源泉。电影《后天》就是一部幻想未来自然灾害的代表性作品。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依据,预想未来的灾难性后果。

第三种是幻想人为造成的灾难,这类电影是由人类的失误或是有意制造的混乱造成的大规模恐慌。例如著名的灾难电影――《摩天大楼失火记》,讲述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晚会在摩天大楼的顶层举行,而唯利是图的建筑商人为了谋取利益不顾大楼的安全,采用劣质的电线,导致大楼电线因超负荷短路而引起火灾。

二 灾难片的景观塑造

灾难片通常以灾难性场景为欣赏对象,以大规模的死亡或恐慌为创作题材,在大荧幕上呈现大规模的灾难过程的艺术作品。作为典型的商业片类型,好莱坞的灾难电影把各种高超的特技元素融入电影当中,借助新的科技成果,展示了科技发展的独特魅力,也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

灾难性景观的表现效果是灾难片的一大艺术特色,壮观逼真的画面和音乐带给观众一场丰盛的感官盛宴。这也是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一大观赏吸引力。灾难片中的灾难性景观是通过电影艺术家的想象,营造出某种具有美感的虚拟世界。它把可怕的灾难过程巧妙地转换成了欣赏对象,运用电影语言的特征展现灾难到来的场景和人们心理活动的变化,达到了强烈地艺术效果,成为电影创作的一大艺术表现题材。

灾难电影《后天》得到高度的评价,要归功于其大量惊心动魄的灾难奇观。影片由始至终都大篇幅地运用大规模惊心动魄的画面,也是影片的叙事动力所在。影片的开头就展现了完美的艺术手法,一个长镜头从海面的冰块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再到连绵不绝的冰川上面,由俯视到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的视觉角度来换,把光滑的海平面、斑驳的冰块,与冰面相接的天空,被阳光染成各种颜色的云彩,广阔的冰川都尽收眼底,这无疑是一场丰富的视觉享受。长镜头把精心设置的景别、色彩、光影、构图的变化以流畅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为影片赋予了意义。在观赏这神奇的南极洲的同时,给人一种大自然广阔神秘,却又让人心生畏惧的感觉。在冰架崩落时,镜头随着冰架裂开的地方延生到远方,一个巨大的裂痕在宽广的冰面上,如同大自然身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痕。

在龙卷风来临时,当清洁工从黑暗的大楼里,打开那扇透着光的门时,门外的场面彻底让他惊呆了。门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整栋大楼已经被龙卷风侵蚀得残垣断壁,镜头由近及远,这座城市已经狼狈不堪,如同一片废墟,而庞大的龙卷风像一个精力旺盛的怪兽一般,还在不断地吞噬着洛杉矶。画面中的大楼、龙卷风、天空中都处理成一片灰色调,给人一种压抑、不安的感觉。

另一个触目惊心的画面是在海啸来临时,镜头以自由女神像为中心,三百六十度旋转,只见奔腾不惜的海水向曼哈顿迅速涌去,天空不停地电闪雷鸣。整个画面一片阴冷的蓝色调,海水像一条巨龙一般无情地吞噬着整座城市,人们的恐慌裸的展现。配以急促有力的音乐,让人随之紧张起来,把情节推向。

三 灾难片的叙事特征

(一)对立冲突的叙事模式

灾难电影与类型电影惯例一致的是,对立冲突在电影叙事中的主导地位。灾难片通常是以人与自然或人与科技的矛盾为主要叙事动力。在《后天》中,整个故事是以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叙事的。由温室效应引起的海啸、龙卷风、暴风雪等对人们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人们的自我救赎之间的矛盾是影片叙事动力。这个矛盾冲突也贯穿影片的始终,这也是灾难片的基本叙事模式。由于灾难片的重点通常在灾难性景观的观赏上,灾难电影的叙事通常都有一定的惯例模式。矛盾也由小到大,把影片推向,最终得到缓和或解决。

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之外,科学家杰克与副总统之间的矛盾也是影片中重要的戏剧冲突。灾难到来之前,科学家杰克就发表了温室效应即将带来灾难的演说,但副总统却毫不关心,注意力只在经济利益上。他们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灾难到来时的恐慌的情绪,在毫无准备下,龙卷风的袭击,气温急剧下降,增强了影片的叙事张力。

(二)开头与结尾的隐喻和象征

篇13

关键词:天然气 开发与应用 影响 分析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26-02

在我国主要的能源就是煤,据调查,除了交通行业外,其它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各个部门基本上煤都是主要的燃料,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煤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为生态环境与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天然气具有低污染、高能量的特点,并且储量丰富,所以,天然气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最佳选择。

1 天然气开采、勘探及利用情况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天然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我国能源结构得到了有效地改善,由原先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发展成以煤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生产体系。

1.1 勘察和开采情况

在我国天然气能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中部及海域地区。经研究人员多年实地勘探,目前柴达木、塔里木、陕甘宁与川渝等地区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大气田。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海上开采天然气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在南海与东海海域相继建成了用于天然气开采的海洋平台。据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与实际的地质资源总量差距较大,仅为总量的10%左右。

1.2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利用情况

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勘探工作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天然气在陕京线、陕京二线、忠武线及西气东输中的管道已相继投入使用,从而增加了经济发达区的天然气能源量。在广东,一些用于接收LNG的接收站及主干网已相继完工,LNG是进口液化天然气的缩写。而在上海、浙江及福建等地这些建筑也在积极的筹划中。从而为天然气的大规模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3 天然气产量及利用率不断提高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发展人工煤气是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要目标。20世纪90年代末,开采和利用天然气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其产量和消费量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高速提高。到2001年,我国天然气的年均增长为19.9%,由此可见,天然气产量及利用率在我国提升速度之快。

2 天然气能源的优势

相比煤炭与石油,天然气能源优势明显。天然气能源是由埋藏地底的古生物形成的,这些古生物均经亿万年的高温高压作用,并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其主要成分为一种热值高、无毒无色、燃烧稳定且优质高效的甲烷。主要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1)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废渣,污染程度低。无色、无味、无腐蚀性及无毒是天然气的主要特点,其在燃烧过程中仅排放出少量二氧化碳和很微量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清洁性。相比煤炭和石油,其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资源的48%,为石油资源的74%,从而产生较小的温室效应,其产生的二氧化硫与碳氧化合物、颗粒物、炉渣等都较少,因此污染程度不大。(2)能源利用率高。燃料燃烧值是指某种燃料经完全燃烧后所释放出的热量,其单位为焦。天然气燃烧值较高,明显高于一些普通燃料,所以可以用于汽车、飞机等一些交通工具中,我国十一五后对能源使用制定了规划,提出应优先发展天然气的要求,据研究表明,天然气的发电效率及利用率都比其它能源高,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国内更多地区运用天然气能源。(3)应用范围广。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天然气环保效益较高,目前在我国主要天然气使用空间为:交通能源、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及化学工业中。其中化学工业包括电力工业和生产含化肥的能源等。但由于我国国情的影响,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对天然气能源的使用要求,所以未来天然气将成为我国主要的交通能源和城市燃气能源。(4)便于运输。天然气能源主要通过管道进行连续运输,因而不会为交通运输造成压力,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也不会影响和破坏周围环境。目前我国也已建立起完善的管道运输体系。

3 对环境的影响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出,天然气能源与其它煤炭、化石及石油能源相比具有高热量、低污染的特性,因此具有明显的环保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3.1 使用天然气能够改善空气质量

甲烷是天然气能源中的主要成分,其它有机物和铅、硫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很少,具有高效及充分燃烧的明显特性,在实际生活中,若将汽油替换成天然气,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一氧化碳、铅及非甲烷类的排放。另外,它还能很好的控制运输区域烟雾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净化空气。

3.2 控制全球变暖

工业革命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明显增多,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如这一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会为地球未来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及其它温室气体产生的的,其中二氧化碳所占成分最高,所以如果能够使二氧化碳得到有效地控制,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温室效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将使用煤燃料的各个行业替换成使用天然气燃料均会降低不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利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使用天然气燃料代替石油,虽然一氧化二氮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所降低,但甲烷的排放量较高很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所以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有效地防泄漏措施,控制甲烷的排放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天然气的优点,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3.3 抑制形成光化学的烟雾

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机动车供应系统为压缩系统,所以与柴油车和汽油车相比挥发性化合物的排放量较少,甲烷是挥发性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再加上甲烷光化学的反应性极低,所以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排放物中含有少量的非甲烷成分,它们在臭氧中的生成能力也不高。

3.4 控制臭氧层的耗减

从20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就逐渐发现臭氧层正在不断耗减。在80年代中期,南极地区在每个秋季其上空都会出现臭氧空洞的现象。研究人员在不断探究其原因,最终发现全氟氯烃可能是破坏臭氧层的最主要成分,而它也在逐渐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

由于全氟氯烃可用于制作发泡剂、抛射剂及制冷剂等,所以应用范围较广,若突然完全停止消费生产,除非找到更适合的替代品和方法,否则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天然气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天然气所具有的空气调节系统与液化石油气成为最有效的替代品和替代方法。首先介绍一下天然气的空气调节系统。以往空气调节系统中氯化烃与HCFCS(含氢氟氯烃)是制冷剂的主要成分,若继续使用这两种物质会很大程度上破坏臭氧层。而天然气中的空气调节系统却不含有这些物质,它是采用一些对臭氧层无任何破坏的水和氨的融合液体或是溴化锂等。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的主要特点有:纯度高、烯和其它一些杂质的含量较少等。它是丁烷和丙烷的混合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气。主要有以下优点:丁烷可以代替一氟三氯的甲烷作为发泡剂;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质能够代替二氟二氯和一氟三氯甲烷作为抛射剂等。这些作为替代品的物质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大气的温室效应,从而遏制臭氧层的耗减。

4 结语

总之,我国天然气燃料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推广天然气的使用范围,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发展天然气工业,还能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伦友.应对估计高油价、减少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加快发展天然气[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9(4).

篇14

关键词:阳极效应 环境工程 铝电生产

一、阳极效应的发生机理及对环境的危害

工业铝电解槽里氧化铝含量低于1%时,氟离子和氧离子共同在碳阳极上放电,形成氧氟化合物(COF),随后和其他吸附化合物一起积聚在阳极表面上。此时,电解质对碳阳极的湿润性变坏,电解质会在更大程度上为阳极所排斥,于是阳极的有效电流密度逐渐增加,达到临界电流密度时,便发生阳极效应。阳极效应是熔盐电解特有的现象,而以电解铝生产表现尤为明显。阳极效应的产生是多种因素耦合产生的结果,主要表现出电解槽在物料和能量转换过程中不相匹配的因素,因此导致阳极效应发生的主要有设备、原料供应、电解槽情况、操作控制等方面的因素。

阳极效应的最大危害在于阳极效应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全氟化碳(简称PFCs,主要是CF4和C2F6)对环境的影响。CF4和C2F6是高温室潜势气体,其C-F键非常稳定、不易分解,并且具有很强的红外光线吸收能力,能吸收大量的地表及低空热辐射能,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很大。铝电解生产中,阳极效应还伴随着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性的PFCs气体的产生。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对铝电解的环保要求极为严格,已从传统的对氟化盐挥发控制,转向效应发生的PFCs=CF4+C2F6的控制,而控制PFCs(CF4·C2F6)气体是极为困难的。因此西方国家将电解铝技术输出到第三世界国家也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倡导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减少温室效应,严格控制有害气体排放成为当前环境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近些年来我国原铝工业的快速发展,产能、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减少PFCs (CF4·C2F6)排放是铝行业面对节能减排的现实问题。

二、控制阳极效应发生的具体措施

阳极效应发生的主要有设备、原料供应、电解槽情况、操作控制等方面的因素,因此,降低阳极效应系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可以从重视设备管理、优化技术条件和改变管理观念等方面入手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保证槽内原料的及时补充

电解质中氧化铝的含量是诱发阳极效应发生的关键要素。实现氧化铝的有效补充,氧化铝控制策略优化、氧化铝供配料方式优化、打壳下料机构的适时维护、氧化铝砂状含量的比例控制等都是在生产中要密切注意的内容。对氧化铝浓度的控制是通过分析电解质电阻变化引起的槽电压变化,进而控制槽电压来实现的。一般的控制策略下,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之间是存在缺陷的:在氧化铝投入量加大时控制电压是下降的,并且在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达到最大时控制电压达到最小值。由于客观限制,解决这一缺陷是困难的。因此在控制过程中常出现失控情况。净化系统投料工艺、超浓相输送系统输送、现场包括卡锤头、堵料、冒料、下料器漏料和不下料等,都会对电解槽内氧化铝的补充产生影响。实际生产中,要对净化系统投料工艺、超浓相输送系统输送进行不断优化,针对氧化铝状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载氟不均匀、结块、结渣等影响输送。为避免卡锤头、堵料、冒料、下料器漏料和不下料等影响生产,要指定专门人员通过及时分析电压与下料曲线过欠量的关系,经常进行现场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处理。

2.改善技术条件,优化控制程序

槽型其技术条件的保持各不相同,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摸索本槽型不同阶段各项技术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寻求最优的技术条件保持范围,有利于降低效应系数。控制程序随着电解铝生产的不断发展在逐步升级,从最初的简单的下料控制到浓度控制、再到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控制,控制程序逐步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操作界面更为友好。通过优化控制程序,能够更好的控制电解槽的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降低阳极效应系数。阳极状况也是控制阳极效应一个环节。阳极状况分为阳极物化质量和阳极表面状态两方面。阳极物化质量对阳极掉渣、阳极消耗异常等有直接影响,进而成为阳极效应发生的诱因之一。因此在生产中要尽量使用高质量阳极。阳极表面状态主要是阳极表面的形状,改变阳极气体的溢出性质,目前主要的措施有梯形阳极、开槽阳极、开孔阳极等,采用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气泡挠动,降低二次反应而提高电流效率或减小无效极距实现降低电解槽工作电压达到低电耗生产的目的,但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对控制阳极效应也有贡献。电解工艺技术条件的合理配置是控制阳极效应的重要内容。平稳有序的工艺运行状况对降低阳极效应系数非常必要。铝量及铝水平、电解质高度、电压、覆盖料、分子比、引风量、槽温等技术条件对合理的能量耗散分布规整的炉膛内形有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阳极效应的产生,因此在生产中要合理配置并尽可能保持稳定。

3.改变管理理念,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并重

摒弃以往对电解槽效应优缺点参半的错误认识,追求零效应系数管理理念。传统的观念认为阳极效应具有消耗炉底沉淀、清理阳极底掌、判定电解槽冷热状态的功能,大型预焙电解槽具有点式定容下料方式炉底沉淀少,单块阳极底掌面积小,炭渣容易排出,可采集和测量的参数多等特点,阳极效应对电解槽的热平衡和炉膛破坏严重,因此要树立零效应控制理念。通过对员工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培训,使之具备对电压曲线监控、下料系统异常处理、设备运行异常及时发现的能力,从而保证基础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铝电生产中产生的阳极效应不仅影响生产,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随着时代的进步,节能降耗已成为大势所趋,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铝电解生产及对阳极效应的理解和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铝电解生产实现零效应管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