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范文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10:0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物和遗迹遍及全国各地,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曾经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曾经繁荣昌盛的实物见证,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卓越的智慧、惊人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精神,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文明的生动教材。这些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的特点,为了能够使它们能够长期保存,流传子孙后代,就必须对对其加以保护,使其充分发挥出特有的社会效益。笔者通过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认为,现时期,要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文物保护法》第四条的规定,文物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即是《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和灵魂,也是文物工作的要领所在,只有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个方针,才能充分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保护、抢救、利用、管理作为文物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把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核心和前提,作为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把文物本体和文物环境的保护、保存放在主要位置,及时做好文物抢救工作,合理、科学地做好文物利用工作,同时把管理作为文物保护的基本保障。

《文物保护法》总则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开发必须遵守文物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第九条)。”可以看出,《文物保护法》总则十分明确的突出了保护为主的方针,这对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是具有极其重要指导意义的。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应把文物保护工作与经济的发展战略有机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个体经营者在从事生产劳动时,都要把文物保护放经营牟利之前。

二、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这体现了历史的责任感,时代的紧迫感,及责任的重大性。每一位文博工作者,都要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中,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认识,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国家的精神财富,就是保卫祖国。

三、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往在探讨文物保护不力的原因时,我们往往只局限于对政府急功近利,建设方见利忘义的讨论,而没有对文物保护群体自身建设加以重视和讨论。通过对文物遭破坏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文物本身特性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物有其唯一性、特殊性等特征,注定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政府来说要制定出完备的,具有实用性的文物保护手册,规定每位文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避免在在文物保护中发生类似的常识性错误。 同时,各文物保护单位还应着重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等项工作。加强各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沟通学习,相互帮助,还要鼓励单位人才进行各方面的深造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

四、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增强对文物的技术保护

文物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比较脆弱,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也容易受到不同的损害。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要制定“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及时清除破坏文物的“隐患”。对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因素进行研究,及时排查“隐患”,还没有对文物造成危害时,要注意防止和消除,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另外,要恰当有效地对文物进行保养,延长文物的寿命。文物的保护并不是仅仅保存而是要进行一定的修复和不断保养,对文物进行保健,延长其寿命。

总之,文物工作是一项内容极其广泛而又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事业,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除了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方针,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素质,增强现代技术保护能力外,还要健全法律,健全组织机构,依靠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保护历史文物,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浩斯巴依尔:《加强文物保护 确保文物安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10).

[2]马国芳:《怎样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1).

[3]吴家云:《浅谈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

篇2

[关键词]文物保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61-02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物所积淀和产生的价值,也就是文物遗产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每个时期的文物,都只能进行保护,而无法对文物进行创造和完全修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认为文物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我国应该增强文物保护力度,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一、历史文物保护过程中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意义

(一)空间容量得到扩大

对历史文化区进行改造过程中,大部分改造区都或多或少存在空间容量不足的情况。在利用地面之上的空间来扩大其容量时,为了不让原有的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其建筑容积率及高度可以说是扩大容量最大的限制。地下空间一直以来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其功能主要包含仓储、防灾、防空、市政、商业、交通等。可以对原有地面文物建筑及城市使用功能等起到调配及补充作用。但从总体功能来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改善城市环境,让文物安全性得到保证

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将地面城市功能渐渐转移到地下。具体而言,可以在地面上增设更多的休息场所,不断改善整体环境,让历史文化保护区质量得到完善,其空间容量得到扩大。通常历史保护区中都会存放许多珍贵文物,可目前保护区中的防盗、防火、环境保护等,大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对文化保护区进行改造时,可以将地下空间的稳定性、抗震性、防护性、隔离性,以及抗御人为和自然灾害等性能运用其中,让文物的防灾及收藏技术得到质的提高。这对文物的展出及长期收藏来说十分有利。

(三)让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更新

历史文物保护区中一直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政设施没有足够的容量、道路通行不顺畅、路网的结构较小、没有足够的停车位、严重的交通堵塞等。为此,要在文物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基础设施的地下化、综合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可以把地下的停车场、地铁等地下交通枢纽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全新的地下交通系统,在交通量较为集中的地方更好地实现人车分流的目的。高效的地下输送可以更好地支撑地面与地下设施的有效运转。地下所设的停车系统能够有效增强地下车库的使用率,从而让地面上的道路压力得到缓解,同时还能让历史文物保护区实现更好的路网格局。

(四)让不可移动文物更具展示性及完整性

就保护历史风貌及历史文物的层面来讲,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应该注重地下空间的有效运用。对历史路段及文物古迹路段必须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研究及前期调查,并通过良好的自然条件、地质、地下空间等,让文物特点得到更好的保护。比如新建的历史文物博物馆可以将功能空间转移到地下,让地面上的空间更加充足,地面上原本的历史环境得到更好的保存。从能源节约层面来讲,地下空间中有着大量的岩土,而隔热性正是这些岩土最大的特点,这就有效避免了地下空间受到地面温度影响的情况发生。由此可见,从所消耗的能量来看,如果将建筑物放置于地下的岩土之中所消耗的能量远比地面少。从控制成本上来讲,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能为博物馆减少更多成本。从技术应用层面上来讲,博物馆对室内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地下良好的环境也不能缺少精良设备及先进技术的有效支持。因此,由于地下隔离性、抗震性及热稳定性等特点,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先进技术在地下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有利于地下水资源保护

目前,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虽然人杰地灵,但是却十分缺乏水资源。为此,可以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起相应的储雨设备循环处理污水,做到一水多用沩避免水资源浪费和保护水资源而制定出更多节约用水的措施。尤其在开发地下空间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地下水资源,解决水资源贫乏这一问题。

二、保护历史文物过程中利用地下空间的实际作用

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可以把壁画、石刻、石窟寺、古建筑、古墓葬等归纳成不可移动的文物,把图书资料、手稿、文献、艺术品等归纳为可移动的文物。可移动文物中又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从古代遗址上进行划分,按照古遗址特征可以分为城市遗址、史前遗址以及建筑物遗址等三类。从保护观点对古遗址进行划分,分为地面遗址和地下遗址两类。

有些遗址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对这类遗址进行开发时,一定要开发地下空间。汉阳陵帝陵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地下博物馆,其建筑总面积达到6520平方米,并且地面完全保持了古代帝陵陵园风貌。其地下层高为6.5~10米,总深度达到14米。在陵园内司马道北侧设置博物馆展示厅主入口,对于地下建筑来讲,其朝南或者东南建筑方向是最合适不过的,这样可以保证太阳光能够照射到地下建筑内。在设计主入口的深度形式时,都可以保证自然采光,也能起到节能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将下沉式庭院设置在北部,这样游客可以在参观完葬坑后,通过长坡道之后,进入到庭院,进行短暂休息,在休息之后,再起身参观其他地方。地面上并没有太多突起物,保持了陵园的历史风貌。

在扩建历史文物建筑遗址过程中,开发地下空间,既可以解决地面空间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人车通行的问题。同时开发地下空间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确保历史文物得到更好保护,有利于历史文物进一步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巴黎卢浮宫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宫殿之一,虽然空间容量很大,但只能展示一些艺术品。作为一个大型博物馆,如果仅仅只展示一些艺术品,那么它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卢浮宫所设置的研究用房和地面库房容量也不足。存在这样的情况,必须得对巴黎卢浮宫进行扩建。但通过考察巴黎卢浮宫周围的环境可知,其周围并没有可用的地面空间,在地面上进行扩建是很困难的;并且如果强行在地面上扩建,会影响到巴黎卢浮宫的历史面貌。最终在地下对巴黎卢浮宫进行了扩建,不但保留了巴黎卢浮宫的历史风貌,也解决了巴黎卢浮宫扩建地面面积不足的问题。在设计博物馆出入口时,为了强调出入口的形象,确保地下建筑也可以获取到自然采光,在广场正中原宫殿交叉的轴线上设计金字塔形式的玻璃天窗,可以保证地下建筑物获取更多的自然采光。结合扩建遗址工程,不但解决了新老建筑之间结合的问题,而且也提高了地下服务水平,同时也获取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出开发地下空间对于保护历史文物风貌的优越性。

在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环境过程中,想要解决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之间的问题,唯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斯波莱特作为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其占地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历史中心位于圣伊利亚周围的斜坡上,阿尔波罗斯大教堂建立在山顶上,但是斯波莱特当地经济水平并不高,人们生活水平很低,这座城市的游乐性也无法提高,因此到斯波莱特旅游的游客非常少。这种情况导致这座城市的旅游业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很多居民都已经从这座城市搬离到其他城市。同时,这座城市的交通状况更是非常糟糕,大多数情况下,步行都十分困难,车辆更是堵塞得无法行驶。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完全关闭城市中心的各条交通要道,建立起一套特殊的城市交通系统,既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机动车。在斯波莱特历史中心共同建设三个大型停车场,一个在地面建设,另外两个在地下建设。另外,停车场直接与市中心连接。采用自动化隧道模式,每一个竖井之中都有两部电梯与地面连接,这些设施都在地下设置,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风貌,也保护了城市的建筑环境。这种系统消除了噪音与大气污染,为历史中心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在保护城市中心区文物建筑中,采用地下空间模式,为保护历史文物和发展历史文物提供了更多实用性的选择。在西安市,钟鼓楼广场位于其中心,无论是鼓楼还是钟楼,都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为了更好地保护景观和文物,对钟楼周围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一定要求,不能过高。因此通过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功能转入到地下,通过下沉式广场和地下步行街以及地下停车场之间相互连通,这样将各项功能集为一体。在地下各层营业厅中根据实际需要情况,设置一个中庭,这个中庭可以供人们休息。西安钟鼓楼广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不但加强保护古城历史风貌,也缓解了城市中心交通压力。

对于一些还没有探明的历史文物保护区,在利用地下空间时,应考虑各方面因素,使地下空间充分发挥作用。

对于一些还没有发掘的文物,其中是否存在危险,我们无法得知。如果遗址最终被人们发掘和发现,那么这是幸运的。有人认为对于遗址应不做任何改变,这种观点是在潜意识上要放弃遗址,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如果遗址在没有被发现之前,就已经被破坏,那么文物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在开发地下空间之前,一定要探明文物的具置,最大限度保护文物。

篇3

关键词:考古资产;保护措施

引言

考古资产的保护对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国家传统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无价之宝,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同样也是民族精神思想建设的主要支柱。我国是历史文化古国,具有五千年悠久民族文化,是我国人民精神努力的智慧杰作。因此,对考古资产的保护是对历史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表现,考古资产是我国各民族精神桥梁、促进各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谐发展,是建立和谐主义发展国家的重要前提,是考古学者以及每个民族同胞应有的社会责任及义务。

一、关于考古资产保护情况发展现状

(一)考古资料记载不受重视

在考古学中,一旦发表相关文物发掘计划书,就会根据具体计划确定考古工作的基本流程,但这样贸然确定考古工作流程并不具有一定科学性,在一定程度影响最终考古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应当对古代考古学者的个人记录进行仔细查看,对这些记录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尊重考古学者的个人劳动成果。在过去长时间的考古工作过程中,对考古遗址的完整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群众的关注,但却极大程度的忽视了考古记载资料及文献方面的保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考古事业的引起足够关注的时间较晚,没有意识到考古记载资料对历史文物发现工作的重要性,主观的将具体考古工作者排除在关注范围之外。

(二)缺乏有效考古资产保护措施

我国对于历史文物保护方面也出台了很多具体条文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或是相关法律保护政策中,并没有详细哪条规定对考古资产保护的具体内容,我国文物行政方面,在管理工作中也没有制定关于考古资产的保护制度,而且在考古学中,仍然没有对考古资产方面的统一规定或制定,在考古行业中,最重要的工作行为遵守流程规定中,就已经对文物现场及发现的具体文物的详细保护工作规范要求。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文物管理局亦或是重要的考古工作规定中,都对考古资产保护措施这一方面缺乏详细的规定,造成考古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因素的破坏。

(三)考古资料管理受传统因素影响

考古资产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就是考古相关资料记载与考古文献,但在实际考古资产保护工作中,在考古资料的管理上面,整体出现闭塞性以及教条性等不好的传统因素,影响了对考古资产的保护工作有效进行。一些关于考古遗址的具体资料记录,被某些考古组织利用一些灰暗的市场手段进行私有占有,尤其是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久远的遗址资料,更是从不向外界展示,就算本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想查看考古资料,都需要层层审批,很难轻易看到。因此,造成很多考古资料数据,大部分都被放置管理库中,长时间容易被人遗忘或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丢失。

二、加强考古资产保护的相关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考古保护重视

根据我国关于文化遗憾保护方面新出台的政策,倡导全民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保护历史文化的整体与准确性,按照具体行为规定与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积极有效保护。因此,首先就要提升对考古资产保护的重视,主动开展考古文化的宣传活动,加强历史文物专业知识探讨,使考古界与历史文物界的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将文物保护演变成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将考古资料视为保护工作中重要内容,历史考古资料是我国精神文化遗产中无价之宝,只有加强对考古保护的重视程度,才能最终有效的确保考古资料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完善考古保护制度体系

将现有文物保护法进行完善,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制定出严格的文化遗憾保护法。我国文物管理局的各部门应该积极配合,规定有关考古资产保护的具体条文规定,在原有的考古工作重要遵循守则中,将考古资料与考古文献记载等内容加入到文物现场保护工作当中,并且要对考古现场以及相关文物资料管理工作上制定系统化的评判机制。同时,要加强对考古资料紧急保护工作,国家文物管理局要通过具体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人将手中收藏的稀有历史考古资料文献上交给国家珍藏,促进我国考古学发展,进行历史文物资料抢救工作过程中,仔细对相关退休的考古学者进行询问,将那些消失在考古学中的重要资料文献通通深度挖掘出来,进行重新整体编排,由国家相关考古部门进行严格管理,把这些珍贵的考古文化瑰宝收集起来后,运用到将来的考古工作中,有利于考古保护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与完善,促进我国日后考古博物馆项目的建设,将历史文化展示给现代人,加强人们对我国历史精神文化的认识,感受到考古文化自身的魅力与价值。

(三)与时俱进加强考古信息建设

关于考古资料管理方面工作,应符合当前时展基本需求,做到管理技术上的与时俱进,创新资料管理方式,结合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将考古资料及其具体文献记载等文化瑰宝收藏到网站中,实现资料共享、信息公开化,形成数字化现代资料管理系统,提升人们在网站中的浏览率。在将来的考古博物馆在展览相关资料或是文物作品时,要将相关为考古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考古学者加入进来,让世人看到他们工作中的成就c奉献,将他们个人优秀作品设置专栏展览,把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历史文物与其工作照片放在一起,避免出现见到物体不见考古学者的尴尬现象。同时要加强考古工作过程中的记录,规定每个考古学者在文物发掘中,对具体文物有什么重要发现应当及时记录下来,丰富原有的考古资料记载,促进日后考古事业发展,通过将来考古博物馆的具体展示,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考古工作现场是什么状态,与此同时更要加强考古网站的建设,开通考古官网微博账号及微信公众号,多种渠道拓展人们对考古文化的了解。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更加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考古资产是对我国悠久精神文化的重要记载,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因此,关于考古资产的相关资料及文献记载,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考古资料管理保护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出台具体考古政策,规范考古工作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加强建设考古资产现代数字化系统,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们对考古文化的认识,丰富考古知识,为考古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扬. 浅谈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J]. 赤子(上中旬), 2015, (07): 19-21

篇4

关键词:历史文物保护 住宅小区 宋代古井

中图分类号: G623.41 文献标识码: A

1. 简介

在现今的城市开发展中,开发者常常由于工程实际的需要,事先会对用地区域进行肌理勘测(如地质状况等)。但在项目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时常有可能发掘出未知的城市历史文化,例如广州泮塘的龙舟赛,珠村的七夕飘色巡游,甚至可能是埋藏在地底下千年的历史文物,会因此被揭开神秘的面纱,譬如在1995年,广州市电信局计划在的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大院内增减一座综合大楼,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纵横如网格状的桩孔。后来,更发现挖上来的泥土中夹杂许多瓷片和带有“万岁”字样的瓦当。经专家确认,这里为南越国的行宫。电信大楼建设被终止,并且,紧邻的广州市旧儿童公园,为了配合南越王宫署的开发,于2001年完成了搬迁。不过,虽然在城市建设中发掘出文物的新闻屡见不鲜,但很多开发单位因为不愿意拖延工程进度等各种原因,有存在知情不报的现象,甚至有罔顾国家法律对文物进行破坏的情况。这种行为对城市文化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对于从事城市开发工作的利益群体(发展商)而言,城市文物的意外发现可能是开发进程中的包袱,如果保护文物一方面会拖延开发进度,另一方面会造成增加巨建设成本和日后的管理、维护成本,还有可能使得工程被迫取消。

表面上,兼顾高效的城市开发与妥善的文物保护难度很大,但实际上,只要端正思想,通过巧妙的处理方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尽管开发商会因为文物保护负担额外的开发成本,但通过合理利用历史文物的附加价值,开发商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客户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基于此,作者将结合在广州果子厂商住宅项目采用的一些做法,使文物保护与开发项目取得了双赢。

2. 广州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现状

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社会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2005年,全国掀起了文明城市评比的热潮,而广州于2011年成功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在此背景下,广州的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引起了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同时,在广州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曾经多次发现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发现对于广州历史,广州城市建设史,乃至岭南文明发展史的深入研究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考虑到历史文物的不可复制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关注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的工作,实现及时、有效的文物保护是新时期城市土地资源开发的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仍有不少打着文物保护的旗号来破坏文物,致使在一些城市掀起了一轮文物复建的热潮。可见,虽然文物保护工作在不断完善,但在城市开发中依然存在着相当多不利于文物保护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发为先,文物保护为后

由于缺少相关文物保护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不少地方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不当的项目开发。其中就有不当利用古建筑、文物资源等,譬如将历史园林改建为私人会所,或打着文化旗号进行房地产和旅游招商。通过这种手段,开发者的确可以借助文物吸引大量资金。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常识,开发者难以保证文物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开方者在完成项目开发后,成为文物事实上的管理者,这样,使得相关部门有藉口推卸了文物保护的责任。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打着文物主题的项目不能提供足够的商机,开发者在巨大利益回报的驱动下,更多地会选择对文物进行肆意地拆旧建新,以追求使用空间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开发为先,保护为后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而且必然会发生的现象。

(2) 过分强调保护,妨碍开发

片面强调对文物的保护,忽视历史古迹的开发价值,矫枉过正,致使历史古迹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难以体现。有些历史文化价值不足的古旧建筑,若过分地强调保护,不进行拆除或改建,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今天,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广州市级保护文物,城隍庙在2010年以前一直处于荒废状态,而且因为其坐落于市中心的商业步行街地带,破败的古旧庙宇与周围的现代商业气息显得格格不入。在2010年以后,旧城隍庙被改建,并于同年正式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广州市政府利用新城隍庙作为主题,推广府文化,于每年正月的举办广府庙会活动,为广州提供了另一道亮丽的景观和商业契机。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对城市历史文物的保护不是唯一目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文物同样重要。如何在两者之中取得平衡,利用历史文物的文化外部性为城市带来空间红利才是文物的价值体现,同时,被动的保护也不是一个能产生多方共赢的城市历史文物保护方法。

(3) 不当开发,损害文物古迹

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往往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容易遭到破坏。很多开发商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开发利用文物时,随心所欲地进行“改造”。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北京的八达岭上,由于当地人“占山为王”的做法,在长城上肆意建造好汉碑,供游客拍照留念,从而收取费用。这种造法实际上是在无形地破坏原汁原味的长城,让游客无法辨别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文物古迹,从而降低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在城市更新运动中,由于技术原因,对文物古迹作出的不正当修复,也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例如将明代的园林修复成清代风格。

综合上述三点可见,文物的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相生的矛盾,然而两者并非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不少的现实例子告诉我们,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我们能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取得一个双赢的平衡点。本文的余下部分,将以广州果子厂商住宅项目(恒荔湾畔花园)为例,阐述如何做好住宅小区中的文物保护,为城市开发中的文物保护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 广州果子厂住宅项目概况

广州果子厂商住项目(恒荔湾畔花园)位于广州芳村大道210号地段,正好是山村大桥东端起点的北侧,地块的西面是花地河,东面有26米宽的上市路,北面毗邻珠江白鹅潭,南临芳村大道并与绿树林荫的醉观公园相望。该项目距离地铁1号线芳村站仅有500米。因为地理环境良好,交通方便,周边视野开阔,开发商恒果集团对此商业住宅项目抱有很大的期望。

项目在2004年顺利完成了所有报建手续后开工了,在工程土方开挖的过程中,在基地的中央位置约3.米左右深度,发现“一口古井和一些散落的钱币及陶罐”等东西,开发商随即上报有关部门。不久,广州市文化局组织了有关考古专家,对相关发现进了多方的考证,结合相关地方志及记录,经麦英豪邓多位考古专家鉴定,确认这里就是在宋、元、清三朝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古井遗迹。据说当时这位置是“宋代大通寺”,而这口井位于大通寺内,故称为“大通烟雨井”。在南汉时期大通寺就建在大通津畔(今芳村花地河畔),那时称宝光寺.大通寺面向白鹅潭,背靠大通港,前后种有古桧数百株,为唐开元年间所植,景色幽雅。该“井”始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并沿用至民国年间。经专家组研究一致认为是千年古迹,极为珍贵的文物,必须要原地保留。

下面图1~4为大通烟雨古井遗迹的史料和项目开发的现场实景。图1为广州陈家祠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的羊城八景版画拓片,画中描述了清末明初的大通寺概况;图2所示为大通烟雨井内实况,在保护工程前,古井是发挖出来的,

图1. 民国初年羊城八景之大通烟雨版画拓片

显得残破不堪;图3所示的为大通烟雨古井申办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证书(于2005年通过);图4所示为,在广州果子厂商住项目建设初期,开挖的工地现场实装,图中圆圈所示为古井所在位置。

图2. 井内实况

图3. 挂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文物保护原则与设计调整

4.1文物保护原则

为了使文物能够修旧如旧,保持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修复和保护工程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要原址、原物、原状进行保护;(2) 文物保护特别注意保护其周围的环境风貌,要划定保护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3)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养、迁移、使用等阶段皆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必须重视保护全历史信息;(4)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必须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由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修缮施工。(5) 应科学、合理、适度地利用文物,文物的修复要注意可识别性,可逆性和可续性。(6) 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要保障文物的安全,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安全的活动。(7) 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只允许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局部复原,必须遵守不改变建筑原状的原则,并严格按审批手续进行。对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结构物必须坚决拆除,且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图4. 工地开挖初期现场

4.2古井保护难度

在发现大通烟雨古井时,整个工程已经完成了政府部门的审批工作和施工图纸设计。本项目原设计由9栋住宅塔楼分为A、B、C三个区域布置,围合形成一个中心花园。原设计图的中心花园是以热带风情做景观主题的。但由于“古井”恰好位于花园中间,依照原来的设计方案,古井的存在,将大大地影响原设计的园林景观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井顶的标高比花园的设计标高低约3.米,井的深度约3.5米(井底标高比±0.0低6..8米),即这口古井深度已经穿越了本项目的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车库空间,将破坏车库的完整性,降低车库的停车数量,无法满足规划要求。

4.3设计调整

为了让住宅项目顺利进行,并且配合原地原貌保护大通古井的工作,经与多方协调,计划在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与古井有关系的地方划出适当面积对古井加以保护,根据古井位置及标高,围绕古井的主题设置一个下沉庭院,并加建一组仿宋形式亭台檐搁作为保护和景观,重塑宋代历史韵味。

(1) 首先,在“古井”坐落的范围划出一块区域(约570平米)配合“古井”原貌标高确定做一个下沉式庭院。在下沉庭院利用仿宋的造景手法,主要建有护井亭,影壁和连廊,采用白墙绿瓦以配合花园整体的和谐观感。下沉庭院护栏采用花岗石仿宋式护栏,最大程度展现古井的古典韵味。同时,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一方面缩小了原来设计的游泳池面积;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区游泳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小区业主,我们迁移了泳池配套的更衣室,为古井庭院的建设提供足够空间。

图5. 古井庭园实景

(2) 在建筑结构方面考虑,古井口低于花园地面3米,古井底的深度-6.8米,而地下二层的标高为-9.65,即是,古井的最深处已经在地下二层。如果不作任何保护措置,施工将会对古井造成破坏。为使古井能够完整地保留,井内结构不受破坏,我们在地下二层古井的对应位置划出车库面积60平米做结构保护措施。

(3) 根据文化局的意见,尽可能地发挥古井的文化影响力,我们在古井庭院东面的地下一层划出一块约700平米建筑面积,设置古井文化展览馆。另外,为满足古井文化展览馆将来对外开放的需要,我们在B区首层划出展览馆入口大厅。

5. 文物保护对住宅小区设计的积极影响

本文中的古井主题庭院是国内现有的少数在住宅区内保护历史文物的成功典范。如今的大通烟雨古井,不再坐落在曲径通幽的古寺里,而是位于人来人往的居民小区花园中间。一方面,住宅小区的动工建设赋予了大通古井新的生命,让古井历史得以重现天日;另一方面,由于小区花园内有了古井保护景观,使得以热带风格为主题的小区花园增添了一份优雅的历史文化底气,使得本来就有良好的通风和朝向的小区住户,在享受美满家庭生活的同时,多了一份难得精神粮食和文化滋润。另外,随着古井文化展览馆的免费开放,古井庭院也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休闲的场所。

图6. 免费开放的大通烟雨古井文化展览馆

广州果子厂商住项目于2007年落成验收,于当年基本销售完毕。目前,小区业主对花园和古井文化的设计表示满意。

6.结语

城市的开发与历史文物的保护往往很难兼顾。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得开发可以顺利进行的同时,又可以尽可能较好地保护历史文物,是城市建筑者和设计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住宅小区中保护历史文物的实例,讨论了一种切实的保护措施,通过景观营造,提高了小区价值,实现开发商和文物保护部门的双赢的方法。案例的成功论证本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概念的扩大与保护方法的多样化[J]. 2001,(10): 33-36.

篇5

看文明发祥之地,看历史文物遗迹,别样的地方,别样的方言,别样的风情---难忘的别样的体验,难忘别样的情感。 山西有着久远而辉煌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带领山西南部人民劈山治理黄河,培育五谷。尧。讼。禺曾经在晋南建都。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风光好在哪里,首要的就是这里有星罗棋布的文物。

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位于五台县境奈。五台山由顶部山峰组成,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翠岩峰,海拔最高的北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峰奇秀险,古松挺拔,云山雾海弥漫,清水河穿绕山间,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奇丽景色犹如仙境,堪称佛教艺术的宝库。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建筑圆林。山上松柏青翠,山前清泉环绕,殿阁巍峨,古木参天,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祠奈圣母殿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以其雄伟的建筑,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世界。

当近,有的文物由于日久失修已经毁坏得不成样子了,有的被人门用来盖建店铺以赚外快,保护文物,客不容缓。

文物,是山西人的骄傲,山西的自豪,是勇敢而伟大的山西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把她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出于对中华民族的一往情深,在此,我们向所有有知识之士发出呼吁;行动起来,保护文物。

篇6

旅游业被称作“无烟工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作用和贡献日益突出,并成为一些城市的支柱性产业。文物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财富,对旅游业的发展和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承德是一个拥有众多文物的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因其离首都北京只有两百多公里,可谓位居“天子脚下”,清朝历史上曾作为京师陪都,因而承德市具有比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承德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文化旅游品牌的大力打造,促进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将根据承德市的具体实际,探讨文物保护与承德旅游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历史文物是承德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历史文物是人类智慧文明的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旅游资源。承德市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城市,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20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0多处,比如:仅世界知名的承德辟暑山庄内,就有380多处清代皇帝题词牌匾的大小建筑。此外,还有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折叠普陀宗乘之庙,外八庙喇嘛教寺庙群,明代金山岭长城等等,具有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承德市先后被国务院授予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物古迹,能够有效满足游客游览参观、探索求知的需要,为承德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关系探析

(一)文物保护是促进承德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存世的“化石”,文物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文物保护能够使得文物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升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游客参观游览的积极性,从而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承德市将历史文物资源作为旅游开发和利用一般与三种方式:

1、直接将一些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为旅游景区(点),从而吸引游客来参观游览,例如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2、将体型较小或可移动的文物集中起来成立展览馆或博物馆,进行专门、专业的陈列和展览,既能够满足旅客的观赏需求,又能够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的修缮保护。

3、将前两种方式相结合,在以文物资源为依托设置旅游景区的同时,将部分小体型文物进行集中展览。相比第一种方式而言,第二、三种方式更有利于文物保护,更有利于促进文物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的发展为承德市文物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文物保护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技术手段的重要工作,没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和物质基础,文物保护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增加旅游景点的性价比和吸引力,旅游管理部门必然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和人力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从而文物保护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从而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进而可以聘请更专业的人员和引进更现代的文物保护技术,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也会存在矛盾与冲突

文物作为一种文化遗迹,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沉淀,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不可随意取代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则可能造成文物的破坏,甚至对文物的价值产生毁灭性的的影响。例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人数的大量增长,文物保护区内的商业摊点、游客通道、厕所、生活垃圾等增加,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会对避暑山庄、普乐寺、外八庙等景点内的古建筑、古牌匾、古时刻等造成损害;一些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如乱涂乱画、随地吐痰等,也会对文物古迹造成很不好的破坏和影响。此外,一些文物古迹的旅游景点管理部门,片面追求旅游收入的增长,在扩大景区规模、增加景区旅游人数方面不充分考虑文物古迹的物力、化学特性和环境承载能力,加之缺乏将旅游收入用于投入文物保护的相关机制,使得文物保护经费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割裂了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现文物保护与承德旅游发展平衡共进的对策思考

文物资源是承德城市发展的重要“名片”和“窗口”,是承德市持续长远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力量源泉,是推动承德旅游发展的文化宝藏。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承德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要努力坚持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两手抓”、两手硬重和“两促进”,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和谐发展。

(一)要将文物保护计划纳入全市和各区县的旅游发展规划之中,实现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的长期规划与统一管理。在积极谋划承德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各区域的文物普查、调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建立所需保护的文物资料库,切实摸清文物的“家底”;另一方面,要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擘画出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的“双轨道”。

(二)要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人、财、物和技术投入,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承德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和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物古迹和社会资源。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职责,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和执法力度。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旅游发展部门,既是文物的保护者、旅游的开发者,又是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行为的监督者。在推进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专项保护资金,不断拓展文物保护融资和集资渠道,为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不断建立完善文物古迹动态监测制度、文物定期修缮保养制度、文物单位保护制度等相关制度机制,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此外,还要在旅游景区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增强游客的文明旅游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并加强经常性的文物保护巡逻和执法检查,对故意破坏和损害文物古迹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制止、处罚和打击。

(四)要注重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文物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媒介,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在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过程中,要坚持“文物保护第一、旅游发展第二”的原则,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积极防止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单一或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或忽略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导致对文物的损害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冲击。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文物建筑;维修问题;维修原则

文物建筑承载着古代社会很多的历史信息,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同时也体现着居住在这个建筑中的民族特征和那里的地域特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物建筑之多,种类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皇帝的陵园,历史的都城,军事长城、烽火台,交通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等,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的和保护的,所以对于文物建筑的维修就是保护这些文物建筑的重要环节。

一、文物建筑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光辉的文明史,我们的先祖们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灿烂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物。字画、音律、青铜器、服饰、建筑等等很多方面都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古建筑是历史文物中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在中国随处都可见到历史为我们留下的古老建筑,北京的明十三陵、长城,陕西临潼的秦陵,洛阳的白马寺,嵩山的少林寺,湖北的武当山,芮城的永乐宫,苏州的拙政园,山西的平遥古城,河北的赵州桥等等众多古建筑,更有像西安、南京、洛阳、开封、北京这样的历史都城,这里的古建筑就更是多样了。在肇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唐宋明清各朝代古建筑。城区内就有梅庵、宋城墙、高要学宫、阅江楼、崇禧塔、骑楼街等,在周围县城还有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等等,可见中国的古建筑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巨大、分布之宽广是在世界上都少见的。这么多的古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宝藏,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里一颗闪亮的明星,在世界文化遗产里占有重要位置。

文物建筑它真实地反映着当时时代的特征,是每个时代的标志。他所持有的巨大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甚至可以消除语言的障碍、民族的障碍,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一点是,文物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它的每一砖每一瓦和每一块青石板都不能再生,消失了就再也不能恢复,消失就意味着永远的失去。文物建筑这样重要,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文物的维护和修缮工作,加强保护。

在肇庆城区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庵,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为纪念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此插梅而建。梅庵是古建文化、禅宗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是肇庆历史文化的阵地和宣传精神文明的成就的窗口。2011年,梅庵的山门因受周边建设工程干扰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出现地面沉陷、墙体开裂等现象,急需抢修加固。2012年5月,抢险加固工程通过论证和设计,经过5个月的施工,在2013年1月竣工。通过对山门的抢修,解决了该文物建筑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达到科学有效地保护国家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文物建筑维修存在的问题

1、维修所使用的材料方面

文物建筑的本身有很多是木质结构的,在进行维修时要使用风干了的干木料,但现在却很难有干木料可供使用。在过去,就是在我国计划体制的时代,那时因为计划体制的关系负责文物建筑维修的部门可以提前根据国家法令提前收集木料,放在仓库中风干备用,所以那时并不缺少干木料。但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由于要考虑市场的原因,企业不会提前就购买大量的木材,这既需要企业出售大量的资金,也被国家相关法律所不允许。加上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全国对木材的需求变大,木料供应紧张,湿木料都供不应求就更别说干木料了。但湿木料对于文物建筑的伤害非常大,一是容易糟朽,二是湿木料会干缩,修完没几年又会出现问题,还要再修,这样反反复复对文物建筑的危害极大。

不仅是木料,还有砖瓦,还有油饰彩画的颜料等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部分人为了个人的私利,不顾政策法规和和相关的规定,砖瓦使用不符合文物建筑维修的传统尺寸和形状材质的,使得文物建筑的砖瓦模样参差不齐,十分难看,破坏了文物建筑原有的容貌。文物建筑上使用的颜画材料本来都是天然矿物质的,但现在的一部分人为了私利,而使用劣质的含有化学成分的颜画材料,不仅在绘画的色彩和感觉上破坏了原画的美感,而且其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对彩画造成一定的腐蚀,使得文物建筑上的彩画装饰遭到破坏。

2、维修技术人员方面

过去文物建筑的修建者们个个都是能工巧匠,雕梁画栋,样样精通,才给我们留下了这样或精致、或雄伟的建筑。现在,传承古代建筑工艺的技术人员本来就少,有的部门在进行文物建筑修补工作时,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大量雇佣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务工人员,这些人本身对古代建筑的修筑知之甚少,使得工人在修补文物建筑时,不懂得这其中的价值,不珍惜,反而造成文物建筑更大的破坏。

三、文物建筑维修的原则

1、应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我国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特别成立了《文物保护法》,根据此法,文物建筑在进行维修时不能够擅自改变文物建筑的原状。不改变原状,不是意味着就不修了,如果对毁坏厉害的文物建筑不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修缮,那么可能几年内这座文物建筑就会倒塌,消失在尘埃中成为历史。对文物建筑进行修补,要对文物建筑原有的结构、构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尽量按照原来的构建方法和原来的构件,尽量采用与原来相同的材质的材料,仔细细致的进行还原,不要破坏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感。

2、应具有完备详实的档案资料

在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前,一定要建立这座建筑的完整详尽的档案材料,包括建筑的照片,各部分的结构图、所需材料、背景资料、设计施工说明等等。有了这些详尽的材料,对于建筑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对要修复的建筑的原貌有个基本的认识,确定一个修复完成后的基本目标,才能开始动手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还要随时的进行记录和补充,不断地完善档案资料,才能对整个建筑有更深层的了解,有助于建筑的修复。

3、应建立文物建筑维修的制度

长久以来,我国的文物建筑的维修工程并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国家标准的规范制度和验收标准,导致有的部门在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时,十分随意,有恃无恐。工人在进行维修时,也没有人对其进行监理,对工人施工后的成果进行验收,检查问题,使得文物建筑的修复有很多并不过关,当时修完挺好,但过不了几年又会在相同的地方出现同样的问题,这就是在修复工程完工后没有相应的规范制度和验收标准对修复做出检验的后果。所以加快建立文物建筑维修方面的规范制度和验收标准,是有关的文物保护部门应该立即着手进行的,以免更多的文物建筑遭到破坏的命运。

4、应遵守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在文物建筑被划分出来之后,应该对其周围的历史环境也加以保护,扩大保护的范围,保持文物建筑周围原有的历史风貌。包括街区、景点、人口布局等等之类都应该划分到保护范围之内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原来所在的地区的历史风貌,准确传达出原来的历史信息。现在很多文物建筑的周围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孤零零将建筑本体划分出来,却在周围建起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使得整个原来的历史风韵荡然无存,最终难以逃脱被拆除的命运。尤其是对历史古城、民居建筑这样占地较大的文物建筑群,更加要维护整个古城内的一种历史感,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精心保护。

结语:

文物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爱惜和保护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不能够为了一时的私利去破坏它。文物建筑的每一片砖瓦、每一块石板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保护。对于文物建筑的维修要格外的慎重,因为每一次的修补实际上都会对原来的建筑造成破坏,使得其原来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丢失,所以本文在这里将对文物建筑的维修的一些原则也列了出来,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保护祖宗的遗产,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代代都能够享有这份珍贵的文化宝藏。

参考文献:

[1] 林立峰. 古城改造中古建筑保护[J]. 城市建设,2010(30).

[2] 杨荣彬. 多项选择与文物保护工程[J]. 南方文物,2007(03).

篇8

关键词:民俗文物 ;保护 利用 ;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5-02

我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自然环境殊异,因而具有丰富的民俗文物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对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民俗文物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上社会飞速发展,许多民俗文物正趋于消亡和流失。所以,如何理解民俗文物的概念和价值,如何加强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仍是我们博物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民俗文物的基本概念

从前,我们对文物分类通常理解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少数民族文物),较少谈及民俗文物的说法及其存在的事实。即便认识到民俗文物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因受民族文物概念的影响,习惯上常常将其等同于民族文物,因此出现理论概念上的认识不足的现象。为此很有必要对民俗文物做一界定。

什么是民俗文物?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文物的问题。

民俗,简言之就是民间的传承文化。即指人们历代相传的播及于社会和集体的,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信仰和游艺等等。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陶立燔先生将民俗归纳为四大类。即(1)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仪礼、岁时习俗。(3)口承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4)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民俗是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又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了解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和精神面貌,了解每个民族的不同性格和特点。《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定下较翔实的规定,其中一项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这一项可作为定义民俗文物的依据。所以,民俗文物是与人们的民俗活动,即民间的生产、生活、文艺、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民俗事象有关的富有特色的典型器物。因此,民俗文物与历史文物、民族文物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以,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重点恐怕在于近现代民俗文物,况且,民俗文物面临消失的危险性较大,应成为重中之重。

二、民俗文物的科学保护

博物馆它们所遵循的方针和承担的义务是一致的,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这种变化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将是十分剧烈的,因此,民俗文物受到的冲击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博物馆要做好民俗文物保护,必须开展以下几点工作。(1)争取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解决专门的经费供博物馆使用。这种经费支持应该长期有续地保持下去。(2)博物馆应该组成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深入民间,调查和征集民俗文物。同时,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让人们懂得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保护的重要性,防止民俗文物的自然的、人为的流失。(3)在具体工作当中,眼光不能只盯在实物的年代是否久远,物品是否精美。民俗文物大都是制作粗糟,好多还在流传和使用,因而,没有多少年份、多么精美可言。好多物品不出几年就再也见不到了,这就需要调查和征集者们具有超前眼光。这一点,老一辈的民俗文物工作者体会最深,他们常常感叹,当年司空见惯,俯拾皆是的器物,如今已难见踪影。(4)在工作中,不应只满足于获得实物材料。因此,要作好文字记录,并写调查报告,与文物一起入库。另外,在调查和征集中应引入影视记录和电脑数码技术,采录民俗文物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情况,丰富民俗文化内容。(5)民俗文物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牵涉到同一个地区,多个民族的民俗文物,所以,博物馆收藏民俗文物,不应只局限于某几个方面或某一个民族。

三、民俗文物的合理利用

新时期,国家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明确了保护和利用的相互关系。

第一、利用民俗文物可以开展科研工作。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了获取民俗文物,需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所获取的民俗文物又带有大量的民俗学和民族学信息,因此,博物馆拥有着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具备着其他科研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搞出许多科研成果。这种研究工作,不仅会提高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而且对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信息和实物材料,最终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第二、利用民俗文物可以进行陈列展览。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的精神产品,是向大众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方式。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应灵活多样,可以就某个民族的全部民俗事象进行陈列,也可以某一特定的民俗事象为题应用多个民族的实物材料进行展览。在具体的展览陈列当中,应尽可能地采用放映电视录象的手段,并邀请该民族群众进行演示,增强视觉效果,活跃展览气氛。因为大多数群众的心理是不仅要知道它为何物,还要知道它怎样产生,如何使用。另外,我们的民俗展览应考虑让观众参与,让观众自己动手,体会其中的艰辛和乐趣。但是,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性的陈列展示,一定要资料翔实,充满文化气息。

第三、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利用还可以考虑进行民俗商品的开发。许多民间工艺技术如今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民间调查,发现民间艺人,发挥其技能,仿造工艺作坊,制作原汁原味的民俗工艺品,让观众边参观,边购买,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博物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博物馆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性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抢救和保护面临岌岌可危境地的民俗文物,丰富文化宝库,促进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文物保护;问题;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物,保护文物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为了保证文物的完整性,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大力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并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大力倡导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但是,社会各界文物保护意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淡薄,很多地方都在重视开发建设,忽视了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很多群众都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使得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经常盗取文物,给文物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二)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不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很多历史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战争的洗礼受损非常严重。比如古代历史建筑,很多古建筑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损毁严重,所以非常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维修。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文物保护经费和人手都不是很充足,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文物保护专业知识,从而使得文物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文物保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科研机构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防火、防潮、防震等文化保护技术。同时,由于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因此,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多,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先进的技术,而且修复工作量很大,人才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另外,我国文物单位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

(一)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也不例外。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对《文物保护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去,保证文物修复工作能够拥有充足的经费。除此之外,我国相关政府还应该建立文物保护监督部门,强化对下级机关的法律监督,让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一旦文物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追究相应负责人的责任,把相关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并构建立体执法体系网,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古建筑都位于城镇老市区,因此,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重点关注城镇老市区的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同时,在具体的建设规划中,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尽量避开古建筑所在地,努力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另外,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对文物进行及时维修,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争取做到能迁移保护的就迁移保护,从而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三)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技术含量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在对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文物的历史特征,尽量不改变文物的原始面貌。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摒弃以往的传统落后技术,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来对文物进行修复。针对古建筑来说,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文物档案系统,比如,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手段,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又能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文物保护制度,并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文化保护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工作人员出现懒散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资金筹集力度,保证文物修复拥有足够的资金;再次,文化保护单位还应该加强文物库房和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文物保护单位还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淘汰。

(五)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注重宣传,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与沟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从而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关心文物、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我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健全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与管理制度,并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8:159-160.

[2]刘建美.陕甘宁边区文物保护工作述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1-57.

[3]文晓丽,王静.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篇10

【关键词】文物建筑;外墙;修缮

一、项目实施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文物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越来越被广泛的发掘。1930年产生了中国关于古建筑保护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专门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并批转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报告》。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某高校体育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35米,宽21.3米,高15.1米,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建筑层数两层,上层为球类馆,下层是健身房。屋顶采用三绞拱钢架与钢筋混凝土,大跨度空间和别具一格的山墙、屋顶造型、孔雀蓝琉璃瓦屋顶随三绞拱的弧线轮廓而转折,形成轮舵式的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四隅设亭。二层内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整个体育馆融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和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为一体,堪称我国20世纪30年代体育馆建筑经典佳作。

体育馆自建设至今已逾七十年。建筑物已至高寿。由于该建筑当时的设计、施工水平很高,建筑的基础、结构依然十分稳健。主要问题在于:屋面瓦破损严重,普遍性渗漏;内外墙粉刷层酥碱、残损,局部窗鼓、脱落,局部机械性外伤;混凝土及砂浆自然老化,收缩裂缝普遍;墙体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盐化严重;楼地面部分老化或使用不当引起的开裂、破损;木门窗自然碳化、受潮糟朽、开裂或变形;铁构件腐蚀生锈、机械性受伤变形;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物的不当干扰和功能性增删;历次修缮中的不科学干预和损害;建筑物供排水系统局部滩痪,供配电、供水系统老旧等等。外墙粉刷层酥碱、残损;混凝土及砂浆自然老化,收缩裂缝普遍;墙体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盐化严重。基于文物本身的特殊重要性和其面临的生存危机,抢救和保护工程不容懈怠。

二、外墙保护方式

修缮前场馆外墙体因长期受自然环境影响,出现粉刷层酥碱、空鼓;灰尘、大气污染物腐朽锈斑;局部砌体已经开裂;外墙憎水功能衰减。

实施墙体清洗分有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几类方法,在不损伤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的这一前提之下,选用了高压水枪清洗此物理方法来清除原有外墙涂装的乳胶漆、真石漆等当代漆料和日积月累下来的灰尘及大气污染物的腐朽锈斑。施工中采用高压水枪先进行清洗,而不是采用锐器凿铲方式,几乎没有引起墙体的修缮性伤害。

清洗后,针对现已发黑起霉、酥碱、鼓涨、裂缝等墙体,根据其损坏程度,采取择砌、剔凿挖补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局部鼓涨部位。先将其剔除干净,掸净杂物,后用改性环氧树脂结构胶填补,后用水泥砂浆抹面,批平。对于墙体裂缝部位,实际施工当中沿着裂缝走向两边切割,凿除裂缝部位,清理碎杂物,后用改性环氧树脂填补凿除部位,后用水泥砂浆抹面批平。为了取得较好的修复感官和功能效果,反复进行了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小样实验,最后选择高分子聚合物混合砂浆,突出砂面粗糙质感,最后用无色透明氟碳漆罩面防水憎水处理,前后用九道工序,既还原了墙面历史时代,又彻底修复墙体病害,增强了今后墙体表面的防水憎水功能。

三、工程小结

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了体育馆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能保则保,最小干预;文物建筑的最大价值在于传递历史信息。尽管在修缮中我们难以避免对建筑的干预,但要尽最大努力去保存其真实的历史信息;

(二)谨慎处理文物建筑的修复后可能造成的“失真”问题,工艺方法、表面质感、色彩力求与原物一致;

(三)不得不“干预”的部分尽最大努力减少其影响;历史建筑不仅仅是供人们观赏的收藏品,其本身是为人类提供使用价值的。同时,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和需求水平的提高,老式的场馆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提升功能也是合符时代要求的。

但是,任何增加的设施,都不可避免会对历史建筑产生“干扰”。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要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法则来展开,把影响减小到最低

(四)注重真实历史信息的“辨识”;妥然处理历史建筑审美价值趋向,再现民国时期建筑物的历史风貌。

(五)现代材料和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取得较好效果。对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不同工艺产生的结果,从而决定不能实施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明星、董卫,《基于Gls的古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

篇11

关键词:科技考古;计量分析;发展趋势

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遗存,获得更多的古代人类活动信息,从而尽可能地构建古代人类社会的面貌。

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开始形成。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都有快速发展,并在国外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的科技考古事业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有较大进步和喜人成绩。

科技考古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国内已有学者专文介绍过,它包括年代学研究、环境、植物与动物考古学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物质结构及化学元素分析、田野考古新技术、计算机技术考古及文物保护等方面。

科技考古的文章主要发表于《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文物》(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江汉考古》八种考古类刊物上。其中《考古》、《文物》、《考古学报》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公认的三大权威刊物,代表了中国文物考古的学术主流,都是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

有学者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对九种中文核心期刊(其中八种考古类核心期刊,一种为物理核心期刊)《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现《中国历史文物》)、《江汉考古》、《核技术》等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的统计中发现:我国科技考古论文统计曲线呈现三个平台,它印证了我国科技考古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倡导期(1950-1977),初步发展期(1978-1989),快速发展期(1990-2002)。这种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文核心期刊所登载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很有学术意义和价值。我们借鉴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我国科技考古文献,不仅看文献的数量,也分析文献的质量和内容。综合上面各种因素,本文选择了考古学界认可度较高、影响较大的考古三大刊近十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了解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情况,进而提出对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趋势的一些拙见。

考古三大刊十年来(2005-2014)来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50篇(见表1)。每年大约都有10多篇文章,每年文章的数量变化不大,其中《考古》最多,有87篇,占总数的58%,《文物》的数量也不少,约占33.3%,《考古学报》数量最少。

按大分类统计(见表2),年代学研究19篇,环境考古学(含动植物考古)研究32篇,体质人类学研究7篇,物理化学分析技术70篇,田野考古新技术16篇,计算机考古3篇,文物保护研究8篇。数量统计表明:高新技术在考古中应用的次数频率在增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物理化学方法(含核技术),特别是金属分析占据重要位置,环境考古学研究呈上升趋势;传统的碳十四测年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许多考古新技术的应用无法从这三大期刊中反应出来,这三大期刊更多的反应的是这些技术对考古研究的促进作用,许多领域还没有广泛的推广开来,受众的群体还不多,所以科技考古要得到发展,首先就要突破传统考古,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适当的降低门槛。

十年来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确有较快发展,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1)《文物》、《考古》杂志开辟的“科技考古”专栏,几乎每期都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2)各地的文物,考古杂志都有一些科技考古。(3)一些科学史研究杂志也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4)近年来发表的考古报告和出版的考古报告,大都附有科技考古分析报告。(5)有数量可观的“科技考古”论文集出版。(6)一些考古文集和科技史论文集中发表了部分科技考古论文。(7)近年来举办了数届“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8)一些高校纷纷成立科技考古系,培养科技考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9)部分高校和研究单位先后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所)。(10)各种中外联合考古队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科技考古调查和发掘。(11)中外学者合作的科技考古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通过分析近年来科技考古的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1、科技考古基础理论的建设很薄弱;2、科技考古学的多学科协作研究还不够深入;3、我国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的国际合作还不够活跃。

总起来看,随着考古学对生态环境、文化整体面貌以及文化间相互关系综合研究的不断加强,近年来科技考古的研究重心也在产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的研究更偏重于单个遗址、单一材料或某一种技术手段的应用,那么现在的研究更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研究方法的关联性,具体说来,如下3个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一是更加注重研究古代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古代遗物和遗迹的分析研究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继续探究“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文化嬗变的动力问题。科技考古与考古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因为两者的目标其实并无二致。科技考古越来越多地强调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遗物和遗迹所蕴含的信息,并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加以释读或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及其演变的规律。

二是更加重视不同区域技术与文化发展所显示出的独特性,冶金考古对云南、新疆和陕西汉中等地区金属技术特征的揭示就是很好的例证,玉器考古对各地玉料矿物学特征的揭示亦复如是。注意技术与文化演进中的区域性特征,不仅有助于认识地理及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探讨不同区域或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从多种角度揭示文化演进背后的动力。

三是科技考古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可能出自同一考古遗存,而且体现在研究手段上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从而使得相关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随着研究方法或手段的不断进步,研究者能够获得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因而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分析或阐释这些信息,并有条件展开综合性的比较研究。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多样,许多都能很好的促进科技考古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向其他学科,其他国家,其它领域学习,拓宽视野,利用更好的科学技术来协助考古研究。

参考文献

[1]梅建军:《近两年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 2010年第1期。

[2]钱俊龙等:《从九种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第7期。

[3]向安强:《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l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篇12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保护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66-01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留下众多璀璨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各类信息,如生产、资源、民俗、文化、科技等方面,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基于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文物保护工作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文物保护效果不佳,很可能造成文物损坏,使之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降低。针对此种情况,应当探究有效的路径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良好的保护文物,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直传承下去。

一、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1.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实物。自1992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就是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就是见证历史,并且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传承下去。基于此,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需要制定与时俱进的、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按照文物保护的级别,良好的展开各项文物保护工作,避免我国珍贵文物受损[1]。

2.社会效益是文物利用的前提

透过文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家各方面发展历程,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文物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将其予以科学的运用,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具体来说,将厚重的历史呈现在国民的面前,激起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将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呈现在国民的面前,让国民深受熏陶和影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够将科学呈现在国民面前,让国民透过人类智慧结晶,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进而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所以,良好地进行文物保护,对文物进行科学的利用,可以创造较高的利益。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的确,博物馆做好文物保o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通过对近些年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文物收藏和陈列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的设置标准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数据,如湿度标准、温度标准,很少有博物馆能够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文物收藏陈列环境标准予以研究,提出适合的、合理的保护标准,致使博物馆文物收藏陈列环境并不是非常适合放置和存储文物,这会给文物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粉尘、毒气等充斥在空气之中,即便博物馆文物保存在封闭的环境中也容易受到侵害,致使文物发生物理变质的可能性较大[2]。

2.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博物馆肩负着文物保护和修缮的任务,需要一批优秀的、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来负责。而通过对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一些博物馆内并没有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专业队伍的构建,致使博物馆内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或专业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或专业素质较低、或修缮技术了解甚少等,致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不能专业的、合理的、规范的进行文物保护和修缮,这同样不利于长久的保存文物。

三、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思考

针对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不佳,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提出的建议是: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要想真正改变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提高文物保护有效性,首先就要注意极大财政投资力度,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才能搭建良好的文物收藏陈列环境,从而保证良好的保护环境;只有保证资金充足,才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修缮技术研究,提高修缮技术水平,科学的进行文物修缮,良好的保存文物[3]。

2.构建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

上文已经提及文物保护队伍不佳,将直接影响文物保护效果。基于此,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需要积极构件优秀的、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也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相关培训活动,包括文物保护认识及重要性方面的培训;修缮技术的培训;素质教育等,逐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构件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执行各项文物保护工作。

3.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

近些年,文物收藏热度较高的情况下,我国文物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国内外不法分子意图盗取文物,进行文物贩卖。为了良好的保护文物,避免文物受损或者被贩卖,博物馆还要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也就是完善文物安全规章制度,对文物的陈列、展柜安全性能标准、展厅管理等方面予以严格的规定;制定员工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以便员工能够从责任出发,良好的执行工作;加强科技防范,也就是积极的引用先进的安保技术,不断强化博物馆安保,防范盗取现象的发生。

结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特点,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有着重要的实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良好的保护文物很是必要。但是,近些年国内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落实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文物保护效果不佳。对此,应当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构建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建立健全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等路径来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向菲.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的若干问题思考[J].华章,2014(17):338,348.

篇13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 现状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1、城市规划管理的涵义。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很多内容,有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编制管理是指组织编制城市的规划,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综合协调,对规划的质量进行把关。审批管理是指对城市规划文件制定的审批制度。实施管理是指对一系列管理的检查与监督,如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以及规划实施等。

2、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2.1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

2.2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3城市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许可,不可任意更改。因此,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

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管理不够科学合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部门,城市规划管理单位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性作用,在城市发展方面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部门并没有发挥职能作用,在规划和管理城市方面过于注重某个项目的规划与管理,而使得其陷入一定的盲区,不能看到整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失去了宏观调控和整体规划设计的意义。另外,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进行规划设计中大都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分析论证,在规划管理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在设计城市广场或景观绿地时,往往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改变原规划方案,使得最终的城市建设杂乱无章,难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市民的基本需求。这也当前城市规划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2、对历史文物遗产的保护不到位。一般来讲,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遗留基础上的。我国很多城市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城池,其中所保留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也很多,甚至还有一些“活化石”,如古树等。这些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是历史文明遗留产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保护。但是目前很多城市急于向现代化扩张,对于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的保护不到位,使得很多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毁灭,这是人类的损失,也是该城市的巨大损失。如何针对历史保护区域进行特殊城市规划以保证历史文明的延续,是当前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3、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规划不仅仅要从经济的层面对城市发展方向进行把握,还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但是目前生态环境似乎都被人们忽视。就生态破坏来讲,除了最普遍的空气污

染、水污染之外,还有光环境破坏、声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例如城市高层建筑过于密集,天空几乎被矗立的超高层建筑蚕食,人们在城市中心很难看到天空,居住区也很难照射到阳光,使得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大打折扣,也会对当地的小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再例如噪声污染

问题,城市建筑过于密集,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噪声和交通噪声,再加上某些地区的工地噪声,都给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城市规划不够合理。

4、缺乏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规划的制作者常常忽视土地的生态安全,结果造成城镇土地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土地资源超强度开发等等,尤其是在建设房地产的时候,就会有规划滞后、用地结构松散等结果,造成投资过高浪费严重的局面,而一些生态园区的建设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城市规划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系。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规划管理体制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前景。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城市目标、城市功能、城市特色进行定位。同时要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城市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把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相互协调好,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城市。

2、加强用地管理。用地管理是对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布局环境质量、城市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3、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用已经渗透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当中。特别是计算机储存技术、网络技术和3C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城市规划管理手段更多、速度更快。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反馈的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储存,能够把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料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统一。特别是城市呈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能够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网络通信系统(MS)是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能够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

4、加大公众参与程度。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5、兼顾环境效益。城市规划管理出了要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之外,还要兼顾环境效益。现代城市发展常常忽视环境和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作为发展的基石。城市规划管理就要协调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意见的关系,建设生态性城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同时保护城市传统面貌,保护地方主义特色。

四、结束语

综述所述,我们应该认清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力求使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历史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历史建设相统一,城乡统筹相协调的管理目标,推动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娟.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篇14

一、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一)旅游产业规划的制定。在旅游产业规划的制定上,当地政府不仅要考虑本地区的自认资源以及社会人文资源,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要了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全面的了解,首先应全面认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其次是要考虑生态平衡的问题,注意历史文物的古迹的维护与旅游资源的可开发程度,而且还要考虑可开发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最后就是要做好旅游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协调,合理的设计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针对旅游产业建议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评估现有的法律法规石油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符的制度要废除,同时还要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设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规范了旅游行业的行为,并制定监督评估平台,确保旅游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制定奖罚制度,对保护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责任的精神和行为进行奖励,这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三)制定监督检查制度。政府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和检查制度,检查旅游企业的运行情况,并对企业当前的状况进行评估,是否按照制定的规划来进行,经营的活动是否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有所影响。最重要的是评估各个旅游企业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能力,不断的降低消耗,提高重复利用的能力,同时政府还强烈的要求各个旅游公司要积极向客户传播保护环境以及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激励客户的良性消费。

二、政府在旅游产业的管理中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制定计划必须要遵循市场客观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政府部门制定的第三产业的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导向的作用,而且具有宏观性、方向性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所以当前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必须要从客观性、可行性方面进行考虑,确保制定的规划适应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否则就是失败的规划,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处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首先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承担对民族、对历史文化负责的重任,正确的处理经理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对于那些不正当开发资源、浪费资源,破坏历史文化的旅游企业要进行重点检查,对严重违纪的公司要进行重点严查。所以政府确保经济和环保协调的发展,强有力的手段就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每个旅游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对不合法的资源开发一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