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10:0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老年期痴呆;心理干预;综合康复训练;疗效分析

老年期痴呆是老年期各种痴呆的总称,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此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脑病综合症,80%以上痴呆患者在疾病的某个阶段表现为精神行为症状,是患者被收住院的最常见原因[1]。患者主要表现在记忆力、计算力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我院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康复训练重点是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自我认知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及对周围环境记忆能力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延缓了老年痴呆的进程,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得以提高[2]。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了经精神病医院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病程1-5年,无其他精神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来我科进行康复治疗的46例老年期痴呆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7.8±6.9)岁。

1.2、方法

1.2.1、心理治疗方法

由于老年期痴呆患者伴有抑郁、攻击、幻觉和妄想等所谓精神和行为症状(BPSH)[3],家庭照料非常困难。我科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鉴于痴呆患者年龄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给予利培酮口服液减轻精神症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纠正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态心理,使患者保持好的心理状态,为康复训练的实施提供好的心理基础。

①开展工娱疗活动,激活老年患者对周围事物感兴趣的能力,减少和消除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②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诉说,从情感上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③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帮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

④心理治疗师尽量满足老年痴呆患者的合理要求,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采用鼓励、安慰、暗示等方法予以心理疏导。

⑤老年期痴呆患者多住综合科治疗而非精神科[5]。因此,我科开展积极的心理治疗,防止患者功能衰退,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如听音乐、讲故事、做健身操等,使患者心理与社会功能得到提高。

1.2.2、综合健康训练

1.2.2.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对于轻度老年痴呆患者,康复科医生、护士指导患者从日常生活方面的事情做起来,如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沐浴、进餐、入厕等生活基础方面进行训练。对于中度痴呆患者,主要向患者介绍现在做什么事情,怎样做,由护师或康复治疗师向患者示范,最后让患者共同参与训练。进餐时,尽量让患者自己进食、自己拿筷子和勺子,训练患者手与大脑的协调作用。

1.2.2.2、记忆能力训练

患者记忆力障碍,主要表现近事遗忘,甚至瞬间即忘,事后也想不起来。随着病情发展,远事记忆力逐渐衰退。

①我们采取问答式进行记忆力训练,如“你家住在哪里?”“你的家人分别叫什么名字?”“你原先从事什么工作?”“你现在住在哪里?”“你住几号病房?”“你的床号是多少?”

②采取简易选择的形式,对于记忆力较差及智能严重减退的患者,设计一些简易选择题,让患者做肯定或否定回答,或进行2:1训练,即给出两个答案供患者选择,答对的给予鼓励和表扬。

③根据患者记忆能力的差别和实际接受能力,不定期调整和修改记忆力训练计划,反复刺激,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增强记忆,逐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1.2.2.3、认知、思维能力训练

老年期痴呆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思维和判断力障碍,词不达意,絮絮叨叨,语言表达不流畅,敏感多疑、计算力、判断力、智能活动全面下降。训练方法:

①计算力训练,如给患者面前放几个苹果,后拿起两个等,让患者算算还有几个?伸出手指,让患者读数,问算数2+5=?等等。

②让患者说出自己家属和自己的关系,是否记得他们的名字。

③对失语患者采取一对一训练方式,鼓励患者发单音,指导患者看图,或用纸上书写方式与患者交流。

④注意力训练。注意力减退是认知障碍的一个方面,也是中心问题。我科对患者加强了注意力训练,记忆、学习、交流、判断力训练,有效地促进认知、思维能力的恢复。

1.3、评估方法

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巴氏指数(BI)进行评估,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①智能量表MMSE19项检测,包括17道问题和两项操作,量表总分为0-30分,内容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语言复述及阅读理解等。

②巴氏指数BI共10项,包括进食、穿衣、控制大小便、上下楼梯、上厕所;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

2、结果

46例老年期痴呆症患者经12周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后,简易智能量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比治疗前分值增高,见表1

表1、患者12周后二种量表评分情况(例)

3、讨论

本组患者MMSE增加8分,BI增加21分,说明经心理治疗,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痴呆患者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延缓老年痴呆病程的发展。我科在收治老年期痴呆患者过程中,重视培养患者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参加康复训练的患者在维持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由康复护士带领去康复中心参加康复训练,康复科的医生、治疗师根据患者患病的程度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专人负责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老年期痴呆的特点是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以延期记忆力障碍为最常见的表现。因此,在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过程中从4个方面着手:

①心理疏导,缓解精神方面症状,如躁动、攻击、压抑、焦虑等;

②治疗痴呆的基本症状,如记忆、语言、注意力、定向力、智能等,主要通过综合康复训练;

③减轻疾病的进展速度;

④延缓疾病的发生[6]。

主要治疗手段仍是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重在控制精神症状,做到针对患者不同年龄、患病不同程度、不同病情特点有针对性进行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有效地促进了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的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老年医学及康复医学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州 血管性痴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8

[2]张庆华、赵红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J] 白术恩等医学院学报2007.5(6):361-362

[3]龚广厚、姜可、沈青峰等 利培硐口服液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研究 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386-387

[4]赵春燕、张元珍 56例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护理干预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3):469-470

篇2

太极拳是在我国中医学“阴阳学说”和“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哲学、武术、吐纳、导引、医学等学说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是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项目之一,具有简单易学、不需要特殊场地和器械、经济适用的特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注意力集中,讲究“用意不用力”,对大脑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同时,太极拳的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要求前后连贯,不仅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还需要大脑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1-2]。因此,太极拳对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太极拳在补充医学与替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康复运动方式。本文就近年来太极拳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太极拳在神经康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相关的依据。

1脑卒中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遗留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已被国内外学者不断证实,其改善平衡功能、防止跌倒、提高步行能力及改善步态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运动功能、本体感觉及肌肉协调性丧失,无法维持正常的姿势,因而容易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造成平衡功能障碍和偏瘫步态。而太极拳可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行动能力和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同时可调节前庭和躯体感觉器,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防止其跌倒[3]。太极拳步态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抗重力肌肌力,改善其下肢伸肌张力过高或膝关节反张以及增强对骨盆的控制能力[4]。KimH等[5]将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太极拳为10个不同的动作(具体动作不详),每次训练60min,每周2次,共6周。评价指标包括功能伸展测试(FRT)、动态步态指数、10m步行测试、起立-计时测试(TUGT)、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以及健康调查量表中的躯体功能、肌体疼痛、机体活力、健康状况、精神状况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aylor-PiliacRE等[6]对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145例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观察,其中太极拳组53例、力量训练组44例、常规护理组48例。太极拳组采用简化24式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组和力量训练组每次60min,每周3次,共12周。评价指标包括跌倒率、2min步行测试以及健康调查量表(SF-36)。

结果发现太极拳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说明了太极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有利于社区推广应用。ZhangY等[7]招募了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太极拳为简化24式太极拳中的6个动作,分别是起势、云手、野马分鬃、转身搬拦捶、搂膝拗步、收势。每次训练60min,每周5次,共4周;后期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行太极拳训练3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发现太极拳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该项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证据显示太极拳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方法用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一项纳入9项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显示,中国传统功法包括太极拳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8]。李海勇[9]研究了太极拳步法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他将40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和Prokin平衡训练仪。太极拳步法主要包括起势、前后步、侧并步、倒卷肱、野马分鬃、云手及上下步等动作。太极拳步法训练时间为每次40min,每天1次;平衡训练仪30min每次,每天1次;治疗时间都为6周。治疗前后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及本体感觉指数(A.T.E)进行平衡功能的评估。通过试验发现太极拳步法联合平衡训练仪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周祖刚[4]将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强化组。常规组采用针刺和常规康复训练,强化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

太极拳步法包括前上步(搂膝拗步)、中定步(六封四闭)、后退步(倒卷肱)、侧行步(云手)、独立步(金鸡独立)、变向步(行步)。每次训练20~30min,每天2次,每周10次,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6周采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步态参数、功能性步行量表(FCA)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研究发现太极拳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患侧步长、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步宽和左右步长差,提高步行能力。刘体军等[10]将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家庭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简化的太极拳训练。两组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结果显示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国内有将太极拳运用于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相关的研究,运用两者都具有的大脑意念活动来规范运动想象疗法的指导语内容。章惠英等[11]研究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第1~3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云手运动想象,B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两组均不治疗,为洗脱期;第6~8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常规康复训练加用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对患者上肢及手的精细功能进行评定。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章惠英等[12]观察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为1~3周、4~5周、6~8周3个阶段。A组第1阶段是常规康复训练加用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第3阶段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反之;第2阶段均为洗脱期,均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治疗3、5、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和Tinetti步态评估测试患者步行能力。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目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发病后病情呈现缓慢进展,最后出现运动功能的完全丧失。目前PD的治疗仍以药物控制为主,但毒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的费用较高,并且容易出现药物的依赖。现有新英格兰杂志首先发表了太极拳干预PD患者的报道,同时有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太极拳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控制功能,丰富了PD的治疗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KimHD等[13]观察了12例轻度及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给予每周3次,共12周的24式简化太极拳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压力轨迹变数进行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提高PD患者的动态控制能力。因此太极拳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效、安全的干预方式。GaoQ等[14]将8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杨氏太极拳训练,每次60min,每周3次,共计12周。

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起立-计时测试(TUGT)测试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6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调查患者的跌倒次数。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降低其跌倒次数和风险。TsangWWN等[15]将195例PD患者随机分为了太极拳训练、抗阻训练、牵伸训练3组。3组训练时间都为每次60min,每周2次,共24周。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采用稳定极限、功能伸展测试和TUG进行平衡功能的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AmanoS等[16]将45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又分为了两组,其中Group1每次60min,每周2次;Group2每次60min,每周3次;两组都练习简化的杨氏太极拳,共计16周。对照组给予安慰治疗。采用PD评定量表(Ⅲ)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步态参数测试患者的步行能力。研究发现16周的太极拳训练并没有明显改善PD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认为短期的太极拳训练是否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TohSFM等[17]对2003~2013年发表的关于太极拳运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702篇外文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证明太极拳对PD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功能有效。汪亚群等[18]将62例早期的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多巴丝肼片加PD康复操,康复操由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云手、如风似闭、收势等太极拳动作组成;对照组单纯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采用PD评定量表(UP-DRS)中III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研究发现治疗组的两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太极拳组成的康复操可改善早期PD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缓解相应的运动症状,从而提高PD生活质量。黄豪等[19]研究了10例原发性早期患者,观察期间给予美多巴基础治疗,由太极拳专业教练教授太极拳“五功六法”,实验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均观察干预效果分别为1~4周、9~12周;第二阶段为洗脱期,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长期效应及疗效的消退情况。太极拳五功主要为太极桩、开合桩、起落桩、虚实桩和阴阳桩;六法主要为云手、野马分鬃、搂膝拗步、金鸡独立、左右蹬脚和揽雀尾。太极拳训练每天1次,1次3遍,每周5d,共计12周,练习时以polar表监控心率,要求患者的心率达到靶心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PD评定量表(Ⅲ)运动能力检查在第一阶段前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后给予评定。研究发现PD患者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第二阶段洗脱期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因此认为太极拳运动可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同时说明这种干预效果具有长期性。但是这种干预效果是否会随着洗脱时间的延长而消失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李建兴[20]将56例PD患者随机分为了太极拳组和步行组,两组均给予美多巴药物治疗,太极拳训练为每天2次,每次30~45min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共计8周,要求患者练习的心率达到靶心率,并持续8min以上,选用腕表式心率测定器SPikeWatch进行测试;步行组要求患者步行速度保持在40~60步/min,运动时间不少于40min,同样达到靶心率,并持续10min以上,共计8周。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Ⅲ)运动能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运动功能,Berg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39项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测试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太极拳组的三项测试指标明显优于步行组,说明太极拳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加强患者的运动控制,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其平衡功能,降低跌倒的风险,改善其生活质量。张小波等[21]观察了30例原发性PD患者,研究九式简化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侧向姿势稳定性的影响,干预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强化Romberg检査法进行测试。研究发现PD患者的睁眼和闭眼的站立时间均增加,说明太极拳可以改善PD患者的侧向姿势稳定性,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

3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又被称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多病因神经变性痴呆,其起病具有隐匿性,病程呈现进行性恶化,临床主要以记忆障碍为主,特别是近记忆障碍出现最早,同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非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其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22-23]。现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认为,一定量的运动或体力活动可明显降低AD的发生率,从而改善AD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24]。王蔚等[25]招募了60例AD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有氧训练组采用踩车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70%),每次训练时间为40min,每周3次,共计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评定量表(ADAS-cog)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ADCS-ADL)以及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QOL-AD)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有氧训练组的各项指标值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太极拳运动舒缓柔和,强调动作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患者进行膈式呼吸,因此太极拳运动也属于有氧运动范畴[26]。李日臻等[27]将62例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给予药物治疗加记忆思维、生活自理能力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了24式杨氏简化太极拳,每周5次,共计3个月。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ADL量表进行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结合脑灵汤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太极拳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康复疗法。LiF等[28]观察太极拳干预年龄大于65岁的MMSE评分在20~25分之间的具有轻度认知障碍的46例老年人,将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训练组和对照组,太极拳训练每次60min,每周2次,共计14周;对照组主要是由于时间和交通问题不能参加太极拳训练,因此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起立-计时测试(TUGT)测试患者的运动功能。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MillerS等[29]对发表的关于太极拳运动干预社区居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12篇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太极拳运动可以明显提高社区居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存在着太极拳运动样式、运动量的不统一以及老年人认知功能测评的差异。WagnePM等[30]评价太极拳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的Meta分析显示,太极拳运动对轻度认知障碍到老年痴呆的患者都具有较小但仍然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作用。因此认为太极拳运动对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的老年人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项纳入8篇文章Meta分析发现,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兼有的运动,可明显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31]。现有研究认为太极拳可能是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动作协调性和运动身心状态等方面来改善大脑的功能和结构,从而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32],降低其患痴呆的风险。

4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以白质脱髓鞘、胶质细胞增生、轴索损伤和变性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常常发于中青年人群,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灶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该病具有高复发率和病残率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各种新的治疗手段广泛运用于临床,对降低复发率、延缓疾病的进展具有积极的作用[33-34]。目前,康复训练运用于MS患者日益受到关注。蒋天裕等[35]根据MS的特点和运动康复规律,开发了一套多发性硬化康复体操。他将5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MS教育,治疗组给予康复体操训练,干预时间为1个月。研究发现MS康复体操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功能。因此针对MS患者的康复训练很有必要。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使用辅助器具的能力。制定针对MS早期和中等功能受损期,以患者为中心,家庭为基础,患者主动参与的康复干预模式很有必要[36]。现有研究认为,运动训练对MS患者有效,可以增强其肌力和有氧能力、改善患者的心情、减轻劳累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MillsN等[37]研究发现2个月的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改善MS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患者的情绪。JaninaJM等[38]招募32例MS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常规治疗组。太极拳组为常规治疗加6个月太极拳练习。通过干预后发现,太极拳组可改善患者平衡、协调功能以及降低患者劳累程度。AzimzadhE等[39]选入36例MS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杨氏太极拳,每次45~60min,每周2次,共计12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BBS进行评定,研究发现太极拳干预可以改善MS患者的平衡功能。HeineM等[40]对46个RCT的系统评价表明,太极拳练习可明显减轻患者的劳累程度和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5小结

太极拳在神经康复领域中作为一种有效的运动训练方式已被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所证实,但仍存在问题:(1)研究证据等级较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有效性;(2)太极拳训练的具体动作和运动量多样化,无统一的标准,导致临床疗效存在着差异;(3)太极拳样式、招式多样,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功能障碍程度选择太极拳运动形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4)虽然目前研究显示太极拳临床疗效存在着差异,但太极拳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手段,因此除了临床疗效研究外,还需加强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方面作用的机制研究,可通过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为太极拳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相应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代宇,潘虹,文超,等.太极拳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7):67-69.

[2]王茂斌.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2-353.

[3]WuG,KeyesL,CallasP,parisonoftelecommunication,community,andhome-basedtaichiexerciseprogramsoncompli-anceandeffectivenessineldersatriskforfalls[J].ArchPhysMedRehabil,2010,91(6):849-56.

[4]周祖刚.强化太极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及步行能力的影响[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5]KimH,KimYL,LeeSM.EffectsoftherapeuticTaiChionbalance,gait,andqualityoflifeinchronicstrokepati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habilitationResearch,2015,38(2):156-161.

[6]Taylor-PiliaeRE,HokeTM,HepworthJT,etal.EffectofTaiChionPhysicalFunction,FallRatesandQualityofLifeAmongOlderStrokeSurvivors[J].Archive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2014,95(5):816-824.

[7]ZhangY,LiuH,ZhouL.ApplyingTaiChiasarehabilitationpro-gramforstrokepatientsintherecoveryphase:studyprotocolfo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Trials,2014,15(1):484.

[8]Bing-LinChen,Jia-BaoGuo,Ming-ShuoLiu,etal.EffectofTraditionalChineseExerciseonGaitandBalanceforStrok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PlosOne,2015,10(8):e0135932.

[9]李海勇.太极拳步法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刘体军,秦萍,陈杏枝.太极拳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1):781-782.

[11]章惠英,王燕,章雅青,等.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6):3297-3301.

[12]章惠英,卿阳洋,章雅青,等.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9):1268-1275.

[13]KimHD,JaeHD,JiHJ.TaiChiExercisecanImprovetheObsta-cleNegotiatingAbilityofPeoplewithParkinson’sDisease:APre-liminaryStudy[J].Journdofphysicaltherapyscience,2014,26(7):1025-1030.

[14]GaoQ,LeungA,YangY,eta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andfallpreventioninParkinson’sdisease:arandomiedcontrolledtri-al[J].ClinRehabil,2014,28(8):748-753.

[15]TsangWWN.TaiChitrainingiseffectiveinreducingbalanceim-pair-entsandfallsin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J].Jour-nalofPhysiotherapy,2013,59(1):54-55.

[16]AmanoS,NoceraJR,VallabhajosulaS,etal.TheeffectofTaiChiexerciseongaitinitiationandgaitperformanceinpersonswithParkinson’sdisease[J].ParkinsonismandRelatedDisorders,2013,19(11):955-960.

[17]TohSFM.ASystematicReviewontheEffectivenessofTaiChiExer-ciseinIndividualswithParkinson’sDiseasefrom2003to2013[J].HongKongJa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2014,23(2):69-81.

[18]汪亚群,谢慧淼,江霞,等.帕金森病康复操佐治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6):2012-2014.

[19]黄豪,张文召,杨朴,等.太极拳对早期帕金森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81-282.

[20]李建兴.太极拳配合美多巴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控制作用[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1-7.

[21]张小波,汪亚群.九式简化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侧向姿势稳定性的影响[A]//2014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

[22]谷巍,金晓仙,张燕军.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2):1156-1159.

[23]温蒲圆,周军.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2013,33(14):3524-3527.

[24]MiddletonLE,BarnesDE,LuiLY,etal.Physicalactivityoverthelifecourseanditsassociationwithcognitiveperformanceandimpair-mentinoldage[J].JAmGeriatrSoc,2010,58(7):1322-1326.

[25]王蔚,朱奕,杨思雨,等.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51-1155.

[26]周圆,林海丹,何成奇,等.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2):1306-1309.

[27]李日臻,刘运林,王良鑫,等.脑灵汤结合太极拳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693-694.

[28]LiF,HarmerP,LiuY,etal.TaiJiQuanandglobalcognitivefunc-tioninolderadultswithcognitiveimpairment:Apilotstudy[J].ArchivesofGerontologyandGeriatrics,2013,58(3):434-439.

[29]MillerS,M,Taylor-piliaeRE.EffectsofTaiChioncognitivefunctionin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Areview[J].Geri-atricNursing,2014,35(1):9-19.

[30]WaynePM,WalshJN,Taylor-PiliaeRE,etal.EffectofTaiChionCognitivePerformanceinOlderAdults: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JAmGeriatrSoc,2014,62(1):25-39.

[31]WuY,WangY,BurgessEO,etal.TheeffectsofTaiChiexerciseoncognitivefunctioninolderadults: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3,2(4):193-203.

[32]ChangYK,NienYH,ChenAG,etal.TaiJiQuan,thebrain,andcognitioninolderadults[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3,3(1):36-42.

[33]侯世芳,刘银红,许贤豪.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0):849-853.

[34]谭书伟,罗家明,余巨明.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2):145-148.

[35]蒋天裕,瓮长水,吴卫平.多发性硬化康复操的临床初步研究;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C];2013.

[36]蒋天裕,吴卫平,黄德晖,等.多发性硬化的家庭运动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37-340.

[37]MillsN.,Allen.J,CareyMorganS.DoesTaiChi/QiGonghelppatientswithMultipleSclerosis?[J].JournalofBodyworkandMovementTherapies,2000,4(1):39-48.

[38]BurschkaJM,KeunePM,OyHv,etal.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sinmultiplesclerosis:beneficia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coordination,fatigueanddepression[J].BMCNeurolo-gy,2014,14(1):1-9.

[39]AzimzadehE,HosseiniMA,NouroziK,etal.EffectofTaiChiChuanonbalanceinwomenwithmultiplesclerosis[J].ComplementaryTherapiesinClinicalPractice,2015,21(1):57-60.

篇3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治疗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占全部脑卒中的80%其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表现有肢体运动功能、言语、认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其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最大障碍[2]。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早期介入康复,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体征不再发展后48h康复即可开始[3]。在我国,多数医院已经形成了综合康复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笔者对康复治疗手段做一下分析和探讨。

1.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摆放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脑卒中偏瘫痉挛姿势表现为上肢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下肢外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包括健侧卧位、痪侧卧位和仰卧位。无论何种,均需要2小时翻身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王静等研究了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良肢位摆放治疗组在肢体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痛、足下垂、废用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4]。王淑会等通过对18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早期康复中良肢位的摆放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

2.关节活动度训练

从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有效防止肌肉年废用性萎缩的发生,促进全身功能恢复。刘学文等研究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对患者肌力的影响,结果使用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康复组肌力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6]。侯丽双通过对65例脑卒中患者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后观察得出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减轻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7]。对患侧肢体的关节多采用被动方式,训练时患者取舒适、肌肉放松,治疗者手法要轻柔、缓慢,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依次进行。关节的活动应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时,避免引起疼痛和组织损伤。

3.高压氧治疗配合康复训练

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及血氧含量,加速氧的弥散速度,改善脑细胞氧供,恢复部分存在重组能力的脑组织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液流变,提高受损脑组织区域的细胞功能;增加脑干和网状激活系统供血,促进大脑整体功能恢复,改善认知功能。王毓雯等人的研究证实高压氧+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8]。

4.神经促通技术

神经促通技术是指为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正常运动模式、姿势、控制力及平衡反应的形成,抑制和避免异常运动模式而采用的一系列训练方法,包括两方面:①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姿势反射、平衡控制能力形成;②抑制原始、异常的运动形式[9]。李莉华运用促通技术持续治疗8周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有显著提高[10]。

5.健侧代偿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因老化逐渐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的改变,包括器官系统的储备能力下降;内环境调节能力下降;外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应激能力下降;产生消极的心理,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认知障碍[11]。对于患侧肢体预后不佳的老年患者应尽早采用健侧强化、代偿的训练方法,而且,我们在长期的康复工作中发现许多脑卒中偏瘫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健侧肢体也出现一些运动障碍,这使得健侧强化、代偿训练更有必要。

6.患侧下肢负重训练

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脑卒中偏瘫患者常有平衡功能障碍,它影响步行等日常生活活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加跌倒发生率。以功能实用动作为目标,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在负重率反馈下加强患侧下肢负重训练。金挺剑[12]等人观察了该方法对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负重率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治疗可加速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能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对于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萍,胡静仪,张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06,13(4):158-159.

[2]关晔,王茂斌,励建安.临床康复学[M].2006,1:36―37.

[3]李剑,袁文斌,冉春风,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2):144-145.

[4]王静.偏瘫早期良肢位摆放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123-125.

[5]王淑会,程晓霞,李淑萍.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良肢位的护理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

[6]刘学文,陈淑江,杨丽.关节活动度维持及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5:59-61.

[7]侯丽双.早期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1.9:63-65.

[8]黄东峰,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2―274.

[9]励建安.康复医学[M].科学出版社,2008:7-108.

[10]李莉华.促通技术及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现代康复,2001,5-7.

篇4

常见的康复治疗误区有哪些呢?

1.不用做康复,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后果:观念错误导致乱治疗、白花钱

很多人认为,治疗中风偏瘫、不会说话、不能吃饭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针吃药,甚至包括一些大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也都这样认为。其实对脑梗塞来说,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细胞持续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救活这些脑细胞,也就是说打针吃药都没有效果。当然,急性期使用的一些药物,如脱水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血脂药物,对防止患者再次发病、稳定病情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在得病6小时内还可以行溶栓治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而对脑出血,是没有药物可以治的。

康复治疗是目前对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这在临床上是经过证实了的。在国外,中风7天后患者就要转到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大约一个月后,转到社区康复中心做进一步的康复治疗。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社区康复中心,甚至大多数医院未设康复科,老百姓更缺乏康复意识,中风后不去康复训练,而是一味打针吃药,最后的结果就是乱治疗、白花钱,对恢复一点帮助也没有。

2.等到出现后遗症才开始康复治疗后果:耽误治疗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很多中风患者及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康复治疗要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导致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发病3个月内)。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事实上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7~14天开始进行。

3.康复治疗很简单,无非就是动动胳膊、拉拉腿后果:自以为是,终致残废

这是最严重的错误观点。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严格按步骤进行训练。训练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如果随意训练,自作主张,必定会出问题。比如好多患者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就是没有按照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的要求做训练所导致。这个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基本上患者这只胳膊和手就残废了。

4.训练时尽量用力后果:用力过度,造成新伤

当人体的感觉功能和肌肉张力正常时,肢体的运动会受到本能的自我保护。例如,某位老年患者由于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平时手臂向前抬起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只能达到150度,如果手臂受到外力继续向上抬举,就会感到肩部疼痛,同时肌肉也会出现反射性收缩,以对抗不适当的运动,这就是自我保护。如果保护机制不存在了,肩关节任由外力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就会受伤。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患病早期就处于肌肉松弛瘫痪状态,患者家属或没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希望其早日恢复运动功能,贸然在患侧肢体不能主动做各种运动时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就极易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等,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这种损伤最常出现在肩关节和髋关节。

5.急于求成,反复练习后果:徒劳无功,痉挛加重

有些患者知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也很刻苦地锻炼,但不注意讲究方法,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痉挛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但是如果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造成更严重的阻碍。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6.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越好后果:导致走路“划圈”步态,难看笨拙

篇5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

1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4],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病情缓慢进展,女性较男性多见。病理改变有弥漫性的脑萎缩、神经细胞变性及特征性的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早期出现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患者经常丢三拉四、找不到东西、记不住别人的姓名或数字等,逐渐加重为概括、判断、推理及计算能力等智能的全面减退,并在此基础上伴感淡漠或欣快、片断的幻觉妄想、高级意向减退、低级意向亢进,生活逐渐不能自理可伴有失语、失认及失用等神经系统症状。在5~10年后逐渐恶化死于各种并发症。

2康复护理概述

康复护理[5]是指在康复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综合运用护理理论和康复技术,帮助康复对象从被动地接受他人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专业化护理。康复护理内容[6]:①继发性残障的预防,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②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③对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有关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使患者具备"自我护理"能力;④心理护理。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的目的[2]是延缓和阻止痴呆的进展,减轻痴呆严重程度和改善认知功能、抑制痴呆病理改变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寿命。

3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方法

国内外学者采取多种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3.1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饮食,大小便,生活起居,个人卫生,身体的移动等动作[7]。

张彩华、徐奕等[8]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了序贯护理训练模块进行训练。序贯护理包括4个模块:第一模块是自理能力;第二模块是行走能力;第三模块是平衡能力锻炼;第四模块是生活处理能力。经过6个月的训练,得出序贯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适应能力及协调性,体力活动明显增加,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减到最低。

王颖[9]对40 例住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4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她得出的结果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程,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徐红[10]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要依据痴呆的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对轻度患者,鼓励其自己完成日常生活和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对中重度患者,训练过程中强调尽量让患者自己完成,护理人员应给予帮助、也可适当的协助完成,尽可能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时动作应简单到复杂,强度应从弱到强,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范秀娟[11]对66 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得出:训练后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患者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比较明显,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也有统计学意义,总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得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朱红霞,张彩华[12]通过对85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9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得出:轻度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中度患者无明显好转但也无恶化。

3.2认知功能训练 包括定向、思维、记忆等的训练 康海华、马莉[13]对3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给予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及缅怀训练,训练4 w后进行自身对照,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有效地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进展,维持并一定程度的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水平。

伍力,王燕,余发春等[14]对39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智力训练(下棋、拼图、认字、写字、读报等);瞬时记忆训练(强化日期、时间、重复电话号码);推理能力训练(一年有多少天、简单算数运算)。得出,目前药物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效果不佳时,开展认知功能训练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方法。

陈玉花[15]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智能康复训练:包括 ①顺序记忆训练;②瞬时记忆训练;③短时记忆训练;④智力锻炼。她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训练越早效果越显著,早期明显诊断就应该进行效果最好。

李红梅[16]对50例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鲍蕾,何敏慧[17]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早期识别认知障碍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认知功能训练和护理,尽可能地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进展。

3.3娱乐活动 听音乐、做游戏、唱歌、讲故事、集体舞、老歌回放、钓鱼、套圈等。古秀容、丁佑萍[18]将40例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 对研究组辅以为期3个月的音乐体育活动、文化学习、种植和饲养小动物等娱乐活动。结果显示对痴呆症状有所改善和延缓, 其作用得到肯定。

郑福妹[19]认为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宣泄内心情感。吸引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对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大脑的智力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3.4运动干预 林晓莉、王君俏[3]等对3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小组运动锻炼,包括坐位运动,颈部运动训练,上肢运动训练,腰部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运动训练等。她们通过痴呆心境量表的统计,表明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境状况,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梁月冰、黎雪松、邓瑞娟[20]等对80例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计划的进行体能训练。体疗室内设有站立器、步行器、固定的脚踏车、扭腰器、手拉器,跑步机、按摩床等。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锻炼,以帮助他们减少肢体关节僵硬及退行性变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

3.5心理护理 王丽萍[21]对2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尊敬老人,主动关心和帮助老人,非原则之事,尽力满足其要求。同时鼓励家人及亲人关心老人,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掌握每个老人的心理变化,因人施护,实施最有效的心理护理达到良好的效果。

杜滨、陈丽娜等[22]对3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用人文关怀的心理护理方法,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护理计划中,给予患者更多的重视和关怀,缓解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3.6综合康复护理 任宪芳[23]对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健康教育、作业疗法、心理健康、生活技能训练等。得出的结论是:综合康复技能训练,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都是有利的, 是值得推广的。

袁燕、邢红霞、李静[24]对2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方法包括强化心理护理、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生活能力训练、体能训练及认知训练。

4康复护理评估常用工具

4.1日常生活活动量表[25](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DL量表共有20项,包括行走、穿衣、洗澡等。评分标准为每项1~4分,1分为自己完全可以做,4分为自己根本无法完成。标准分值在20~80分,得分20分者完全正确,>20分开始出现功能下降,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得80分者最差。

4.2改良 Barthel指数[26] Barthel指数是1965年由美国Barthel发表,是用来测量个体基本生活能力的工具。Barthel指数包括饮食、大小便控制、个人卫生、生活起居等10项内容。标准分0~100分,5分为1个等级,分值越低生活自理能力越差,0分最差,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00分为满分,生活完全自理。0~20分生活完全靠他人照料;21~40分生活重度依赖;41~60分生活中度依赖;>60分生活部分依赖。

4.3简易智力状态量表[2](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该量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评价的量表,由Folstein于1975年编制。MMSE共有时间、空间、简单的算术等30个项目,每项得分是0分和1分。标准分是0~30分,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评价标准:0分无自知力,得分≤9分者重度认知功能缺损,10~16分中度认知功能缺损,17~24分轻度认知功能缺损。

4.4修订的长谷川智能量表(HDS-R)[2] HDS-R由日本学者长谷川和夫编制于1974年,量表的主要用途是在老人或可疑痴呆人群中筛选出可能有痴呆的对象,80年代引入我国。总分在0~32.5分,

4.5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2] 该量表是目前常用于对阿尔茨海默患者痴呆程度评定的量表,对患者的个人、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的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力等17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定。分值为0分、0.5分、1分、2分、3分5个级差。评定标准为0~51分,0分为无痴呆,得分越高痴呆症状越严重。

4.6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27] 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是临床上最普遍使用于有抑郁症状患者的抑郁程度的评定表。该量表共24项,每项0~4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总分0~8分没有抑郁症状,总分>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症患者。

4.7中文版痴呆心境评估量表(Dementia Mood Assessment Scale DMAS)[28] 此量表包含17个条目,用于评定心境,最高得分是102,得分越高,表明心境越恶劣。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6,1代表在正常范围内,此量表是针对痴呆人群的,而且包含较好的心理测量部分,所以经常用于痴呆心境的测量。

4.8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修订版(QOL-AD)[29] 由Logsdon等编制,一共有13个项,包括生理、心理、生活、家庭、经济等13个方面的内容。用于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目前生活质量的评定。目前已被许多国家使用,现被翻译成中文并进行了适合中文使用的修订,原量表内容保持不变的,13个项目采用5分计分法,标准分值为13~65分,1分表示很差,2分表示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好,5分表示很好。

5结论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护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内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护理主要集中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音乐治疗、运动训练、心理护理等,国外还有灯光疗法,但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干预效果的评价,多局限于MMSE、HDS、CDR和ADL等客观能力指标,较少关注患者的情绪(HAMD),心境(DMAS),生活质量(QOL-AD)。近来有的研究也注意到了患者的情绪、心境等问题,但研究的方法不够严谨,缺少随机对照,仅仅为自身前后对比。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呈现大脑皮层的全面衰退,患者本身具有的各种能力逐渐下降,而且是不可逆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康复护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护理模式。HABILITATION模式是美国近年用于对痴呆患者进行专业护理的,这一模式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根本的治疗和护理并不是去复建和恢复痴呆患者已经失去的功能,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现有的潜能,尽可能的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

近几年,国内逐渐开始采取综合康复干预方案,综合康复技能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单项康复干预,可提高轻中度AD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维持轻中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轻中度AD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 但由于工作量大、时间长,难度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我们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同时需要得到全社会共同支持,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活动氛围,最终达到改善痴呆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0.

[2]马永兴,俞卓伟.现代痴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97-403.

[3]林晓莉,王君俏.老年期痴呆患者实行小组活动套餐项目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2011,46(9):875-876.

[4]胡佩诚.宁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2-123.

[5]黄永禧.王宁华.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7.

[6]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1-163,104.

[7]沈珍华.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8,8(增刊2):181-184.

[8]序贯护理对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1):30-33.

[9]王颖.康复护理在老年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及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77-78.

[10]徐红.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处理能力与认知功能的训练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05-3106.

[11]范秀娟.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15):129-130.

[12]朱红霞,张彩华.日常生活训练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自理能力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3):33-35.

[13]康海华,马莉.认知功能训练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08,15(9):33-35.

[14]伍力,王燕,余发春,等.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老年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92-1794.

[15]陈玉花.老年痴呆的早期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7):4416.

[16]李红梅.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1,4(4A):90-91.

[17]鲍蕾,何敏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增刊2):243-246

[18]古秀容,丁佑萍.行为疗法对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康复疗效[J].当代护士,2008,3(专科版):35-36.

[19]郑福妹.轻,中度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康复护理模式探讨[J].当代医学,2008,6:105-106.

[20]梁月冰,黎雪松,邓瑞娟,等.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11):1-3.

[21]王丽萍. 老年性痴呆的康复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814-815.

[22]杜滨,陈丽娜,等.人文护理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提高生活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10-12.

[23]任宪芳.综合康复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6(专科版):51-52.

[24]袁燕,邢红霞,李静.护理干预在改善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心理行为及提高生活质量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3-5.

[25]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

[26]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203.

[27]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