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管理会计的理解范文

对管理会计的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10:0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管理会计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管理会计的理解

篇1

(一)企业管理会计对应用大数据的重视度不高导致应用效率过低

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相关企业将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所以说,在当前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会计对应用大数据的重视度不高导致应用效率过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渐渐的失去发展的时机和机遇,从而严重阻碍了相关企业的长远发展。当前企业对应用大数据的重视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对管理会计工作的片面理解上,对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应用大数据的概念理解不清楚。当前大数据技术也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虽然很多的企业已经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管理会计当中,但是却由于不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而导致其应用效率过低,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除此之外,随着当前社会中竞争激烈程度的提升,企业要想更好的在社会中站稳脚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一定要树立一种长远发展的目标,并且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充分的发挥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二)当前企业管理会计中运用大数据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企业在合理的采用大数据信息管理手段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信息收集和管理的效率,但是依然还要对企业中的相关数据信息以及客户的隐私信息进行开展有效的安全性管理。因为如果客户信息和企业的重要信息被泄露将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因素,甚至会导致企业产生大量的损失,给广大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中当前大数据应用阶段中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手机软件中的安全隐患。像手机中的一些微信、腾讯等软件都会设置定位系统,当一些用户在使用时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分析就直接勾选同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从而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给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威胁。如果企业中的内容信息被泄露,那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的内容信息将会迅速的在网络中传播,导致企业不仅损失大量的资金,还会对企业的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因素。

(三)当前部分企业中存在缺乏专业性较强的大数据管理会计人才

针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来看,我们不仅仅步入了大数据时代,而且还处于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时代。大数据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企业中大数据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不能够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这种现状不仅仅出现在我国,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同样缺乏专业性素质较强的大数据管理会计人才,并且人才缺乏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其中以美国为例,美国对高素质会计信息人才的需求是很高的,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美国缺乏高素质会计信息技术人才数量高达15万之多。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面对着数据信息的庞大,还要对管理会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针对有利于促进在大数据时代中企业管理会计发展可行性措施的分析

(一)加强企业相关人员对应用大数据来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数据时代下,我国企业要想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并且在市场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就一定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大数据,在正确认识企业管理会计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的加强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最终达到企业产业结构化的目的,为企业更好的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顺应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基础,并且还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价值。同时,相关企业要想显著的提升管理会计的重视度,一定要完善管理会计相关部门的各项指标,从而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宣传力度,这对提高企业整体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专门为从事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安排培训和讲座,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大数据对管理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价值和作用,加强自身的专业性技能,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来优化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将大数据的价值全部体现出来。

(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下管理水平的安全性

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下管理水平的安全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一定要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作为企业中重要的工作之一。那么相关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将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两者有效的结合,再选择一些具有良好信誉、知名度较高的服务商来保障企业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并且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系统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风险防范,避免企业中的数据信息被一些不法分子盗取和随意篡改。最后,企业还应当加强对计算机数据系统的加密管理工作,为企业专门建立一种数据信息警报系统,真正意义上显著的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除此之外,随着社会和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当优化和升级企业管理会计大数据储存系统。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云计算信息技术来为企业内部建立会计信息数据平台,促使企业管理会计信息数据能够顺利的通过这种平台来有效的实现PB级别的存储管理。

(三)培养和发掘更多专业性技能较强的大数据管理会计优秀人才

在大数据时代中,相关企业还应当培养和发掘更多专业性技能较强的大数据管理会计优秀人才。因此,在以后企业发展和实际的运行中一定要加强对内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学,合理的为相关工作人员设置管理会计培训中心,还可以定期为工作人员培训一些新的技术或者会计常识,将管理会计人员在学习中来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来显著的提升企业管理会计内部人员的专业性技能,促使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建立激励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来招聘和发掘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确保企业人才资源始终处于充足的状态当中。

三、总结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的了解到当前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相关企业中对应用大数据的重视度不高导致应用效率过低、大数据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缺乏专业性较强的大数据管理会计人才等都是企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企业实际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管理会计工作的进行才能更好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保障基础。再通过积极的采用加强企业相关人员对应用大数据来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度、提升大数据下管理水平的安全性以及发掘更多专业性技能较强的大数据管理会计优秀人才等措施来更好的推动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稳定进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淇,王迪.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2).

[2]张文宇,赵小羲.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0).

篇2

一、组织结构变迁影响管理会计

管理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就业机会消失最多的是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位,这实质上是组织扁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

过去10多年中,西方大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市场增长缓慢;其次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再次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企业从实践中体会到,速度、创新和知识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今天高度竞争和技术驱动的环境中,限制企业增长和战略成功的稀缺资源不是资本而是专业化的知识和专长以及蕴藏在企业中的组织能力。换言之,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资源分配、管理层次的设置、决策程序和部门间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原有组织模式进行构造。尽管企业的组织变革各有侧重、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西方大企业的组织变革呈现出一种共有的趋势,存在了60多年被几乎所有大企业采用的事业部制的组织模式正在被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所取代,这种组织模式称之为扁平化网络组织或n型组织。

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对员工整体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对于企业来说存在困难。管理会计要根据组织结构整体的扁平化,更加注重实际与理论的结合。管理会计规范性的理论方法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查找成本动因,就需要对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甚至是细微的环节总体了解,否则一旦遗漏主要的动因分析,那么下游工作的精确性就大打折扣。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尝试组织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使得管理会计的操作人员能全面熟悉本企业,但这又涉及到时间、人力、精力和专业程度、人员素质等复杂因素影响。所以管理会计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要想普及推广有一定难度。好在如今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许多企业内部也单独研发了管理会计系统,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当然其研发成本支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实力。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新发展

上述扁平化的网状组织结构能够借助于内部结构的变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还能为内部组织成员的自我完善提供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能较好地满足人本主义管理的组织要求,顺应了当今企业管理发展大潮的需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同时为提供对管理者有用的决策信息,管理会计开始呈现以本文由收集整理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应用

(1) 分权管理的内在要求。(2)合并报表规范的影响。(3)传统事业部制会计的不足。(4)企业集团范围的扩大。(5)会计基础的变化。

我们重点讨论第3点和第5点。关于事业部会计。将单个的事业部以及单个的子公司作为管理对象,并不意味着对合并企业集团之中的合并事业分部的控制,无法体现组织结构变迁对企业管理的需要。

企业集团的分权管理体系,不仅仅是有关特定业务的母公司的事业部,而且包含了从事相同业务或者相同品种的海外子公司的合并事业分部,对这些事业部进行业绩评价已十分必要。为强化事业部的业绩评价,实际管理会计工作中往往将国内的事业部与海外同类业务的子公司或子公司的事业部在会计处理上实施合并决策。这样的体系超越了过去的事业部制会计(包含子公司管理会计)的框架。为此,必须适应组织结构变迁的内在要求对以往事业部制的会计体系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创新。换言之,管理会计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好企业集团内的各利润中心,若不这样,海外生产子公司正在设立并试图集团化,以及实施世界范围内的最适调配战略可能会受阻。

关于会计基础的变化。组织结构向着扁平形、网络型方向转变,目的是为了提高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现金流量有助于增强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管理会计正是建立在现金流量制会计基础之上的,加之由于自由现金流量(fcf)及经济附加值(eva)等概念在企业评价中的广泛采用,对从事企业集团“开放式组织机构”的组织再造、业务流程重组等的经营者来说,现金流量观念更为重要。这样就引起了会计基础的变化,即由权责发生制会计向现金流量制会计的重点转变。此时,企业集团管理会计问题的研究变得更为迫切,需要从企业总体对现金流量、尤其是其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因此,在组织结构变迁、信息传递速率加快的今天,管理会计必须从企业集团的角度,即从企业长远、整体的利益角度统筹考虑并制定会计政策,以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研究的结合或统一

管理会计研究内容从单纯性研究转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研究的结合或统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这种统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

(1)会计信息使用目的的统一。(2)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统一。(3)会计处理上的共同化。(4)会计信息的交流。(5)管理会计职能增强的内在要求。

重点说以下几方面:关于会计信息使用为适应组织结构变迁的需要,管理会计需要扩展原有思路,从信息使用者统一的立场上谋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优。近年来,我国大中型企业资本经营的实践就体现了这种统一性的内在要求。

关于会计处理的共同化。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一些跨职能的网络组织结构开始出现,如作业组织、虚拟公司等,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适应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这些新变化,管理会计的作用将为人们重新认识,财务会计的处理也趋近管理会计的技术与方法。从合并事项的会计处理上看,财务会计合并事项分类上的分部损益计算处理,与组织结构转变后的事业部制管理会计的处理是相通的;财务会计上按合并事项的分部损益计算处理,包含了集团化的海外子公司的业绩,与业务部门管理会计对损益的预算编制和实绩评价的方法是相通的。再如,母公司费用等的分配处理、内部转移价格、内部利益的扣除方法等均具有这一特征。上述这些会计问题处理的特征,充分体现了组织结构变迁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客观影响。

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应对策略

一、引言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管理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国内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已经不能与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相适应。本文基于国内对于管理会计需求的迫切性,从其内涵出发,通过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深入探究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管理会计的内涵

“管理会计”一词于1952年伦敦世界会计师联合会上正式提出,这标志着管理会计的正式形成。英国特许管理师协会于2008年提出了管理会计的新定义,即管理会计是一种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系统、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的职业。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引进管理会计,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在吸收了西方观点的基础上与国内经济现状相结合,体现了管理会计的本土化。大多数观点人事管理会计是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和方法,或者是一种信息系统。在本质上,这两者是相通的,即通过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从而形成信息系统。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本文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首先,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思想,即用会计思维来解决管理问题。其次,管理会计是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的汇总。最后,管理会计的熟练应用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

在会计的整套体系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两个重要的领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的管理系统,是管理者对企业进行预测、决策的工具,侧重于服务企业内部使用者,为管理决策服务。财务会计起源于两权分离,反映了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下,经营者对经营成果的列报和反映,更加侧重于对外部投资者的反馈。

四、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不完善。管理会计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学者的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对欧美管理会计理论的引入进行研究,一直从事翻译文献或者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理论模型或者实践工具,即没有形成自身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也仅限于案例分析或特定行业、企业的试点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缺少外部客观环境的促进。正是因为我国管理会计现阶段研究的局限性,导致了我国管理会计并没有形成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不能对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指导。

(2)并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我国自2007年开始对上市公司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更为细致严格的规范以及约束,为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合规性依据。但是,由于管理会计自身学科的边缘性特征,在国际范围内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具体到国内,管理会计仅仅是为内部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的工具,因此并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体系,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从而使管理会计学科建设严重滞后于财务会计。

(3)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自身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宏观基础层面上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简单引入,并不能与我国国情良好衔接,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针对性。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中对于其职能和对象研究,受客观环境影响较大,中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文化特征的不同,管理会计职能和对象呈现很大的差异。

五、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对策

(1)建立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相关学者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于理论的深入探讨并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在引入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时,应该把中国的具体国情考虑进去,增强管理会计运用的可操作性,并且要不断检验管理会计应用理论的指导作用,创立属于自己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

篇4

【关键词】会计规范 属性特征 借鉴作用

在工程作业或其他行为中,因为无法精确定量而形成的一种标准,称为规范。规范,首先从字面上讲,“规”与“矩”相结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范”与“模”相关,说明是人类树立起来的榜样,并以此为标准形成日常生活秩序中的一种模式。从“规范”的定义上讲,名词性解释是指群体所规定的一种行为标准,比如:技术规范、道德规范等;动词性解释是指能够依照相应的要求进行操作而达到某一标准,从而使某一行为成为典范,作为示例。此篇文章中所讲的会计规范(accounting rule)是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会计行为准则,以达到会计实务操作所规定的目标。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把会计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会计活动中非正式(informal)形成的,另一类是由组织正式(formal)规定形成的。第一类是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规范;另一类是由会计资深人士或专业组织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提炼、总结及概括后形成的,相比前者,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更强的可操作性。

现如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会计规范领域的建设。会计人员能够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为管理者提供更客观可靠的经济管理信息,同时也能更好的反映一个企业的盈亏状况的有力保障,都来自一个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但当前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不够成熟,导致会计问题丛生:会计道德规范教育不够深入人心,会计假账现象频频发生,管理者因此而不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公司运营的决策;会计法律法规缺乏可实现性,民众无法树立起较强的法律意识等等。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我国首先要提高对会计规范建设的意识,加强对会计规范建设工作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各个有关部门并监督其会计规范的实施。

本文将从会计规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会计规范属性以及特征的研究,分析我国在会计规范建设方面的不足,来归纳出会计规范对日常管理的借鉴作用。

我国对会计规范属性持有以下主要观点:

一是技术标准论。这一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技术标准。会计的技术规范包含在会计行为准则中,它能够在会计主体人员在从事与会计有关的工作(核算、记录、操作)时,起到限制会计行为的作用。因为会计规范本身就是完善、有序并带有一定内涵的,所以同时也发挥着技术规范的作用,这一观点在各国会计规范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是行为限制论。这一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行为限制。有学者提出,会计规范是指所有能对会计实际操作起到限制作用的标准、法则、条例和守则等的总和,同时也是用于限制会计行为规范的准则。

三是工作规范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工作规范。对于此观点有不少人认为会计规范是评定会计工作规范的标准。也有其他人指出,会计规范是会计人员为了达到某一会计工作目标、实现会计行为的客观标准。

四是协调一致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协调一致。针对此观点,有人提出,会计规范是用来协调、统一会计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出现不同情况的处理方法做出恰当选择的准则、制度等的总和,同时它也是衡量会计信息和行为的准绳。

五是经济结果论。此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经济结果,即不同的会计规范会产生不同的经济行为,最后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果。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会计规范的属性里包含了经济结果,其经济功能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直接经济结果和间接经济结果。前者在会计规范中体现在会计信息的报表中,报表中的数据不仅仅只是代表一串数字,它也包含了一定的经济含义,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能力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后者在会计规范中体现在不同的会计规范会出现不同的会计信息,以及会影响会计的资源分配,最后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果。

从上述这些学者对会计规范属性观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会计规范属性的不同理解。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会计规范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是会计规范具有广泛性。会计规范作为指导人们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的规范,它广泛地存在于会计的实务操作中,于无形中指导着会计人员的工作。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或是通过一定程序方法研究制定的,它都是会计规范赖以生存的基础,否则会计规范就无从谈起。

二是会计规范具有限制性。根据一些具体的行为法规、制度建立起来的会计规范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它限制着会计人员在平时的实际操作中要注重会计操作的规范性,作为引导会计工作的标准,一旦违反了此标准,依情节严重性将会施以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

三是会计规范具有区域性。会计规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带有地域色彩的特点,但并不能避免国家之间会计规范的共性,此特点也会渐渐趋于统一,逐渐淡化。

四是会计规范具有发展性。会计信息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于管理当局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同时也会引起会计规范发生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周边环境的发展,使会计规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从以上对会计规范的属性与基本特征的分析概括来看,会计规范在会计领域内是一种以社会意识的形态存在的,由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拟定并落实到实践中,为了能够让企业成功运行而专门制定的具有客观性、一致性、广泛性的一种标准。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会计基本规范、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制度规范等,下面将详细展开对会计规范体系组成内容的分析:

一是会计法律规范是利用明文规定的法条来控制会计主体人员在实务操作中的行为,是约束会计人员实事求是处理好与会计相关的事务过程中的有力保障,同时法规中也明确规定了会计行为应遵循的法律规范和违反法规后会受到的后果。

二是会计技术规范是指与会计实务操作中直接发生联系的各种方法和技能。所谓的会计技术规范,是会计行为规范中的一种。会计技术规范是由财政部门或主管财政单位制定,以规律性的程序和技术为标杆,用来约束和指导会计人员的工作。

三是会计道德规范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在做账时要做到以诚信为本,遵守会计法则,最后呈现的会计信息报告必须真实、可靠,做账实事求是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道德规范约束的底线。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能否对公司的经济状况进行严格把关监控,会计人员能否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在遵守会计道德规范上的自觉性。

从以上对会计规范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技术规范是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具体表现,是会计道德规范实现的基石,会计法律规范里规定的一些内容,也需要由会计技术规范来落实和实现,且两者间还可以相互转化,来调整会计信息活动与会计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前,我国经济走在飞速发展的道路上,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后,我国的会计工作就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趋势。然而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还不够成熟,导致我国在经济方面出现了较大亏损,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人力劳动资源的浪费和公民财产的流失,同时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操作不规范的行为不重视也是导致会计报表出现数据失真,项目不全等状况的主要原因。以及市面上无数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比比皆是的原因皆是会计规范建设不够完善。下面就来探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中的不足:

一是会计法律规范的不足:因为市面上会计造假案的屡屡发生,所以很有必要建立相关的会计法律规范加以制衡。会计法律准则可以用来调整会计规范中各种难以解决的复杂情况,在利益相关者和经济信息之间形成一道稳固的桥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已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许多方面也急需完善改进,以及会计规范执法力度不够等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会计技术规范的不足:会计技术规范作为会计行为规范中的核心,此规范的短板显得犹为重要,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曾多次出现的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不承认、企业遭到欧美国家的反倾销制裁等现象,都是会计技术规范不完善所致。

三是会计道德规范的不足:会计道德规范作为指导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指向标,是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的客观体现。在我国偏重会计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阶段,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因为国家性质的原因,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导致了会计规范的制定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综上所述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中的不足,那么就要对症下药,对此进行完善。下面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是强化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建设,更好地为规范会计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依据。

首先要加强会计法制化的意识,强化会计监督管理,使全社会都树立起法律意识;完善会计法律中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研究,以适应社会会计的发展;最后要加强会计法律监督体系的建设,更好地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

二是对会计技术规范的建设,要与国际经济大环境相融合。不能闭门造车,会导致会计技术信息的闭塞与失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经营也是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的会计技术规范也应是适应时代潮流的结果。但与此同时,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不能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这不是简单的相同附和,更不是全盘接收。所以,在借鉴国际准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具体的经济环境。在借鉴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经济实质进行规范完善,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是会计道德规范建设作为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重点,需要得到更好地实现。所以要把重心放在会计道德教育上,从思想上强化会计人员的会计规范意识;同时也要注意完善单位内部奖惩机制,对会计实务操作得当、会计报表信息表露真实的会计行为予以奖励等鼓励措施,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机制来规范会计主体的行为,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客观。

总的来说,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站在我国大的国情背景下要把眼光放长远,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integration of world economy)的趋势。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做到与国际经济更好的接轨。

参考文献

[1]顾全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农业会计》,2007.

[2]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结构论.《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问题

目前阶段,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管理的优化,为确保企业内部结构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由于企业会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要素,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和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相比较而言,现代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管理,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企业会计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所谓的法制观念是指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相关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另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必须法律化与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严、违法必究[1]。但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缺少法制观念,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缺少一定的监督管理能力,而且现在的监管是将监督与管理的统称,两者之间相互独立,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不多数的企业在会计管理中都存有信息失真的情况,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因为自身的利益擅自更改相关的会计信息,又或者是为掩盖某种不良行为,但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都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2]。

(二)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一定的规范指导性

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其相对应的会计部门必须对财务信息展开详细全面的分析与整理,而且还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正确的指导。但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并不具备规范性,并在基础性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从而约束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3]。另外,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以下几种现象,比如没有及时对成本的实际费用进行详细记载、用虚假发票报账等都会造成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出现。

(三)会计监管体制的不完善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经营权与使用权都集中在一个部门,因而就会使会计管理部门在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降低了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受挫。虽然企业在实施分层管理,但因为权力的过于集中,进而给会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的内部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其工作就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使之无法真正发挥出监督的作用,以至于内审机构的设立形同虚设[4]。

二、解决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不断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责,强化会计管理的立法工作

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必须充分明确会计部门的职权与义务,深入开展会计基础性工作,并及时掌握会计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在健全会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明确会计工作实施的方案。另外,必须严格规范职员的法制观念与相关职责,而且还必须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并同时以一个管理人员的视觉对会计管理工作展开全面分析,从而达到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加强企业监督管理职能,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企业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健全会计体系的核算方式,从而使其监督管理职能得到深入发展。当企业在开展健全会计核算方法时,必须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以会计基础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并仔细的对会计制度展开全面的探讨,争取顺利实施会计管理体系。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运用合理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提高核算权利,从而进一步确保核算信息的真实与准确。除此之外,还必须对加强会计职能的管理与监督,强化会计管理力度,并同时对会计管理的内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使得资金的合理运用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需要不断提升企业会计管理的能力,强化对资金重复使用率的监督与管理,最终使得企业的经济可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以及虚假报账等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素质普遍较低。通过调查显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管理质量的好坏。因而,就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与监督意识,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提升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在企业的综合发展过程中体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将企业会计需求与实际发展需求联系起来,并严格构建会计内部管理机制,以企业的战略方针作为出发点,在以后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强化管理与控制,从而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最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浪.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163-165.

[2]周宇霞.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6(03):116-117+121.

[3]张志凌.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128.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 行为管理会计 案例研究 环境 战略

1. 引言

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西方管理会计模式很难在中国企业直接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2. 应用行为管理会计。

2.1 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与行为科学息息相连。

通过梳理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管理会计内容与行为科学息息相连。就管理会计发展前景看,新兴研究领域更加应该将管理会计与企业行为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1)管理会计的产生。

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行为科学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成本计算和控制成为需要,成本会计随之产生,并不断完善。标准成本会计主要职能致力于寻求成本的最低化,在企业既定战略确定的前提下,解决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以来,环境的变化,使其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50—60年代,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微观经济学、投资学开始运用到管理会计中来,并成为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科的引进,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分析性。

2.2 行为管理会计在应用中的建议与对策。

纵观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和变革以及未来的发展,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在围绕着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行为展开研究。在形成时期,注重研究个体行为,寻求成本的降低:

在发展变革时期,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寻求提高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注重把企业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行为研究,寻求企业行为的社会效应。虽然管理会计包括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诸多内容,但从本质上说,人是关键因素,人是计划和目标的执行者。旧本企业并不注重在现有约束条件下创优,而是注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全体员工紧紧抓住那些约束条件不断进行改进。

3. 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及创建人文环境。

3.1 对日本推行管理会计使用制度化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企业加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管理会计是以会计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指导性的制度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这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创新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它是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高度集中,市场竞争的激烈,利润的下降,这一形势而产生的,旨在提高经济预测和决策水平。

3.2 重视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

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若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重视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应当注意做到:

首先,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

其次,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

最后,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不仅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近利行为。

4. 应用管理会计案例研究。

(1)“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由于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特点,案例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使企业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把握管理活动实质,并为管理者寻求最佳管理模式提供信息资料、提供思路,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尤其是联系到我国实际,深感加强案例研究更为迫切。

(2)“案例研究”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这样学术界与实务界双方的配合与协调比较好,案例研究也开展得比较普遍。前者主要侧重于实务经验的介绍,后者则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研究。

5. 改善管理会计信息环境。

要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需要分别从信息加工的三个阶段入手。在数据输入阶段,必须考虑信息点的设定、需要采集的基础数据、数据的采集方式和频率及数据的储存形式。在数据加工阶段,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及其原理,将通过计算机得以体现。该阶段工作完成的好坏,受到前一阶段数据质量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管理会计方法科学性和数据库模型质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上述三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即构造一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可按事项会计法的原理来设计。

以事项会计为基础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全面理顺企业的数据流和信息流,从技术层面突破管理会计的发展瓶颈。重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框架从企业的战略出发,根据战略分析展开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等活动;并将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结合起来,在经济事件发生的一刹那及时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事件的多维特征数据,根据该事件的处理逻辑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大部分的事件数据都以原始的、未经加工的方式集中存放在数据仓库里,以支持多种信息的输出需求。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进入各种信息渠道,直接获取系统提供的通用信息,或者选择系统按相对稳定的信息需求所设定的模型对信息进行加工,甚至可以自行定义模型或加工规则以生成个性化的信息。通过该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①解决基础数据的采集难题;②实现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

6. 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旨在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强调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企业制定卓越的战略,在预算体系、控制方法、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所有领域,一切活动以保证战略目标实现为前提。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应及时提供各个决策层次所需要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信息,并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使目标协调一致,并最后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亦即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对传统管理会计进行全方位变革,这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从目前来看,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对象的范围,适应了战略管理的需要,注重了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多样化的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信息支持,主要表现在:

(1)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还时时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断把外部信息向管理层反馈,从而为管理层随时调整战略目标,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信息支持。

(3)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和营运情况做出评价,能够更准确的把握竞争环境,从而为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7.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管理会计已成为企业决策的基础,商业的语言。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要在经济领域内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巩固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反对形形的不正之风,管理会计更显得重要。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时间。当前,尽管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发展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惠,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 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27) .

[2]王玮芬,提高我国管理会计运用水平的措施[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07) .

篇7

 

【摘要】环境价值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施环境管理将成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会计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操作性强、适于推广的环境会计管理体系,缺乏对资源环境的价值分析、成本估算及有效信息披露。文章探讨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环境会计管理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应构建扁平化组织机构、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环境会计要素界定、加强环境作业成本分析和预算控制、引入独立环境报告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会计核算 作业成本 预算控制 独立环境报告

 

一、环境会计研究综述环境会计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f.a.beams)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t.mar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环境会计是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对传统会计系统下的经济活动予以研究,围绕着自然资源如何补偿这一主题,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对环境会计各要素做出确认、计量和报告。

(一)国外环境会计研究:尚无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国外环境会计研究是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并存的局面。宏观方面,研究视角开阔得多,环境会计早已超出会计学范畴,而是通过对与环境有关指标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相应经济学模型的测算和分析,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微观方面,研究重点集中在信息披露方面,包括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披露。

1.环境会计研究开展较早的国家。

美国是最早对环境会计和报告提出规范要求的国家。美国环境管理署(epa)早在1980年就根据《综合环境反映、赔偿和责任法》,又称《超级基金法》,要求对环境清理成本的潜在责任方予以确认和揭示。1985年,修改为《超级基金补偿和再授权法》要求对规定的化学物资和危险物资进行专门报告(hutchison,2000)。[1]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则制定了相关准则,以帮助企业正确预计其具体的环境费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对企业环境报告与信息披露实行监管。sec了《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条例》、《财务报告政策》、《会计专门公告》,主要涉及环境风险事项、环境负债、环境清理成本等具体会计与报告问题。sec与epa达成协议,由epa按季向sec提供各公司的环境信息,sec利用这些信息来评估企业是否对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做了恰当足够的披露。sec对一些环境问题严重而未能适当披露环境负债的企业进行处罚。日本是目前世界上环境会计体系发展得较完善的国家之一。

日本在2002年颁布的《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为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的理解》由《环境会计准则2002》、《问题与解答》、《事例编》三部分组成,就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报告的内容、环境要素的确认计量等给出具体标准。2004年3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书指南2003》,明确环境报告书的定义和基本机能,还颁布了《环境成本分类细则2003》,更为详尽地列示环境成本分类。2005年2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2005年版》,6月颁布《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工作指南》。英国在1997年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鼓励最大的350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瑞典、荷兰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把环境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列为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澳大利亚也在1999年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法案》中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提交环境报告。

2.联合国及其国际组织的相关研究进展。1998年2月,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要求将环境成本、负债等确认和披露列为重点,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关于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2]欧盟1990年《有关环境信息公开自由指令》,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和报告制度,1993年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1992年英国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国家标准文件bs7750。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起草全球性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标准文件iso14000系列,强调了环境管理的系统观与过程观。2003年,联合国、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五大组织在总结各国环境经济核算经验的基础上,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seea-2003》的最终修订版本,把国际宏观环境经济核算推向一个更高水平。

(二)国内环境会计研究:相对滞后,实务操作性不强相对于国外开阔的研究视角,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范围与国外的微观环境会计研究范围大致相同,研究重点放在会计计量、财务报告、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领域。环境会计要素是环境会计研究的基础,本文拟从环境会计要素角度,研究环境会计要素的界定及核算问题。经文献查阅,学者们主要围绕环境会计要素内容、计量单位、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进行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会计研究对象的认知角度不同而出现了对环境会计要素的不同认识。汪小英(2002)认为环境会计是围绕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这一主题,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学科。[3]

可见,其所指的环境资产就是自然资源资产。王冬莲、曹建安(1999)认为环境会计是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确认为环境资产,实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耗用制度。[4]其所指的环境资产包括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资产。许家林、王昌锐(2006)在依照会计确认标准对环境资产和环境成本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只有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才构成环境资产的主张。[5]朱纪红(2006)则从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角度研究,探讨了环境成本及收益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6]许亚湖(2006)以外部环境因素为对象,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7]王维鸿(2007)从环境会计科目设计角度,认为不需打破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只需在现有财务会计科目体系基础上,增设与环境有关的一级或明细科目。[8]对环境会计计量单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单位。

耿建新、张宏亮(2006)认为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环境成本数据严重虚拟化,不能转化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成本,难以形成对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所以,应加强会计协调与研究工作,实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环境核算制度的接轨。[9]对于环境会计计量基础,具有多重性,如现行成本、重置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和替代成本等。对环境会计计量方法,主要有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代品评价法、预防性支出法、恢复费用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资产价值法、调查评价法等。[10]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和报告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环境会计核

--> 算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取得很大的进展,但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公认的环境会计核算模式。21世纪的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使我们既成为经济大国,又成了一个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国家,这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与国际会计界在环境会计问题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取得丰硕成果相比,我国会计界的研究略显薄弱。本文从环境会计管理角度,研究工业企业如何体现由循环经济带来的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损失,并合理量化为货币价值,以经济核算与管理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目前循环型工业企业环境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很多与环境相关的原始信息未被收集很多与环境相关的原始信息未被收集,如产出废弃物、环保投资、企业诚信、资源消耗产出率等。这些信息之所以未被收集,主要原因是:(1)环境成本的界定不清楚;(2)目前外部环境成本大多没有纳入环境会计核算范围之内,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污染环境而造成居民健康损害和财产损失、动植物损害等,企业不愿意考虑相关信息的存在;(3)某些信息的评价和收集必须有企业外部人员的参与。

(二)环境会计要素核算内容的界定问题企业要进行环境会计核算,首先应理清环境会计要素核算范围。然而,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是会计一大难题,目前存在种种争议,如环境资产,传统会计认为,资产是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那么,环境资产是否为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购入的自然资源,还是仅仅包括达到了国家环保标准的环保设备、无形资产及环保存货;企业占用的生态环境(如森林、湖泊)是否属于环境资产;企业为了保护环境、防范生态破坏,在制造和使用产品过程中对环境的维护支出如何进行资本化、费用化界定;环境支出如何进行成本归因,将其分配到产品中;核算时环境明细科目如何细分,目前许多企业只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明细科目中体现“排污费”“、绿化费”“、环保罚款”,而其他环境支出未能细分,如企业环保投资、人员经费、环境预防支出等未能很好体现,没能抓住节省成本的机会等等。

(三)财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难以发挥财务分析、控制职能

1.缺乏环境预算的科学编制及控制。

(1)环境预算编制比较粗放。许多企业只注重产品生产预算、销售预算,不重视环境预算。环境预算反映的角度较单一,如只反映环境费用支出预算,如排污费等,缺乏从产品、客户、渠道、区域等支出流向角度分析费用形成原因及其结构。

(2)环境预算控制中很少有增值意义的预算分析。企业日常会计管理以核算为主,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缺乏价值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缺乏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固定预算体系过于僵化,缺乏有弹性的环境预算体系,无法及时有效比对环境预算指标与企业价值量的发展变化情况,难以加强对各部门环境措施的监管。

2.缺乏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价值分析。目前企业较多使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核算,缺乏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角度进行作业分析,更谈不上利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价值分析。作业成本法优点在于对企业进行成本价值分析,通过控制每个作业中每一个成本点的增值,实现对各种资源的调配和平衡。

(四)传统财务报告不能全面评价企业业绩

1.缺乏独立的环境报告。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有学者提出企业应首先考虑采用补充报告模式,[11]以弥补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中关于环境报告的缺陷。即保持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变,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报告内容等方式,反映环境成本、预算执行情况、绩效等。但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因为企业环境绩效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货币化的,有些项目虽然能货币化,但在计量上不可靠,不能够完全包含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所要求的信息。

2.未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宏观环境经济核算衔接。开展宏观环境经济核算需要企业会计核算的支持。目前来看,无论是seea还是我国已有的环境核算体系框架之中,都没有强调甚至忽略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衔接问题,使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与微观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相脱节:一方面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不能直接为环境国民经济核算所用,加大了数据取得与处理成本,另一方面,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环境成本数据严重虚拟化,不能转化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成本,难以形成对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所以,应加强会计协调与研究工作,实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环境核算制度的接轨。

 

三、循环型工业企业改进环境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企业各部门协同运作,构建扁平化的组织机构过去企业组织体系按照职能部门来划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出发,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较差,难以合理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问题。而扁平化的组织机构能合理整合企业资源计划,使企业流程达到最佳运行效果。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环境和能源小组,或称环境管理中心,从各部门中抽出人员组成统筹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指导和协调各部门,避免出现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

(二)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集成平台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应包含一个大型的中央数据库和按价值增值单元建立的众多分数据库。当环境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将经过确认的单据保存在业务单据数据库文件中,会计部门通过平台将环境信息转换为环境记账凭证;当企业需要从财务和业务视角生成相应报表时,通过生成报表系统从共享数据文件中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相应的环境报表。另外,每个价值增值单元可预先置入相关的环境预算指标,当价值活动未达标时,自动发出警示信号,提示要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三)企业环境会计要素核算内容的界定应根据资源环境的产权界定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企业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易购入自然资源(如土地使用权、水、矿产等),另一方面,还无偿占用企业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包括森林、湖泊等)。企业拥有自然资源的经营、收益权,但同时应承担对环境资源的维护及补偿责任,对环境资源的维护及补偿成本应纳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对环境的显性破坏应计量并披露在会计报表中,对环境的隐性破坏由于计量困难,则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强制事项进行相关披露。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的确认应符合资产概念并结合环境特点。企业购入的自然资源(如水、电、煤、天然气、工业原料、金属或非金属矿物、生物资产等),当然属于环境资产,另外,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是要花费代价的,同样形成环境资产,如烟尘、污水处理固定资产购置及其改造、环保无形资产(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费、环保研发支出中可资本化的部分、外购的排污许可证费)、环保存货的购置等,均属于环境资产。另一方面,与我国宏观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企业无偿占用的环境资源应在备查簿中反映。

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由于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义务。因此,环境负债包括企业通过借款购置环境设备和存货、运营过程中发生应付环境费用、应付罚赔款、隐性负债等,可能涉及短期或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其他应

--> 付款、长期应付款等环境负债。

3.环境所有者权益。环境所有者权益为环境资产减去环境负债的结果,反映企业所有者在环保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和绩效。环境所有者权益还应包括财政拨付的专门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基金,社会统筹的环保基金,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环保基金等用于环保的专项基金。

4.环境收入。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可直接认定为环境收入。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里也有相应政策,即企业利用环保设备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按90%作为应税收入。企业因环保制度的执行而享受税费返还、奖励等也应认定为环境收入。此外,现行会计核算对于节约的成本费用不进行账务处理,但此事项属于环境事项,是企业实行环保政策后,对于废物再利用所实现的负流出,应视同环境收益。因此,企业利用“三废”产品,如废水、废物再利用所节约的成本费用、取得环保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减息收入均可作为环保收入核算。

5.环境费用。若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效益,或未来效益不符合确认环境资产的标准,那么此支出应确认为环境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按环境费用性质设置明细账户,如“环境研究费用”(如环境研发机构运作费用、绿色产品、环保设备研究费用及人员工资等)、“环境预防费用”(如环境监测费用、日常维护费用等)“、环境治理费用”(如对大气、土地、水污染的恢复支出、停工损失、环境资产减值损失、排污费、环境税费)“、环境发展费用”(包括公众形象成本,即与企业环境业绩相关的企业形象支出)等。

6.环境利润。环境收入减去环境费用后的结果,反映企业的环保业绩。

(四)加强企业环境作业成本分析和环境预算控制

1.利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分析和有效控制。企业涉及环境事项的环节主要有:(1)产品设计;(2)资源采购;(3)产品制造;(4)储存、运输;(5)废弃、回收;(6)厂区环境美化。首先,将发生的环境成本归集到相应作业成本库中:产品生产消耗环境资源作业、职工健康损失作业、大气污染损失作业、水污染损失作业、噪音污染损失作业、土壤污染损失作业、厂区环境美化作业。其次,按成本动因将环境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成本动因是环境资源消耗量(包括研发、生产、回收、美化阶段)、职工人数、设备工时、二氧化硫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废水数量、噪音大小(分贝)、土壤中酸碱或重金属含量等。

2.建立同步化环境预算控制体系。预算的编制应以责任中心的划分为基础,企业环境管理中心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及推进步骤,并针对形势变化进行滚动修订。环境预算下,各项支出的用途都清晰地与产出结果相联系,实现绩效与预算的匹配。(1)生产部门编制单位产品消耗物料定额,根据生产流程制定环境支出标准。(2)采购部门编制材料的期初期末库存预算,并对采购渠道、采购质量做出说明。(3)销售部门从产品、客户、销售地区等多个角度编制环境预算,为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4)非生产部门编制自身消耗物料定额。(5)信息管理系统汇总企业各责任中心的各种物料总需求量、耗用量、产品销售状况。系统自动显示业务活动的本月预算数、本月预算已经执行数、年度总预算数、本年预算已经执行数等信息,对预算进行审批和控制。

(五)引入独立报告模式,并与宏观环境经济核算衔接

1.引入独立环境报告模式。我国目前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与《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前者侧重于对资源的核算,同时兼顾了环保支出与环境成本;后者侧重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企业采用独立环境报告模式,即保持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变,另外根据我国宏观环境经济核算框架的要求,在企业正常会计核算基础上对环境事项进行单独反映,一方面对现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冲击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数据与宏观环境经济核算衔接,避免了宏观环境会计核算数据严重虚拟化以及不能转化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成本的现象。独立环境报告应进行价值量和实物量混合编制,价值量包括环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环境现金流量变动等,实物量包括环境资源投入量、产出量信息。

2.构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表,与宏观环境经济核算衔接。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表应由环境实物量核算表、环境价值量核算表、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表组成。

(1)环境实物量核算表:环境实物量核算表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目前纳入资产核算的环境资产实物量和未纳入资产核算的生态资源实物量。反映企业环境资产和生态资源的现有存量。②环境污染实物量。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实物量。主要是从污染量角度,反映水、大气、固体的污染状况。

(2)环境价值量核算表。与上述环境实物量核算表相对应,环境价值量从货币单位核算角度,反映企业环境实物对应价值或价值的减损。环境价值量核算表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目前纳入资产核算的环境资产价值和未纳入资产核算的生态资源价值;②环境污染损失。包括显性损失和隐性损失,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带来的环境罚赔款、清理费用、失去的订单、对商誉造成破坏、或有负债等。目前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事项则根据其重要性程度持续披露。

(3)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表。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表主要从当期流量角度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力度和效果。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环境保护投入。反映企业环境资产的增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付出或耗用环境资产而发生的环境费用;②环境保护产出。包括企业环境收入,反映环境保护效果。四、结论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与环境相关的许多原始信息未被收集、环境会计要素核算内容存在争议、财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缺乏科学的环境预算管理及作业成本分析、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未能独立披露环境信息、微观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相脱节等。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构建扁平化组织机构、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环境会计要素界定、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环节进行环境作业成本分析和预算控制、引入独立环境报告及构建环境会计核算表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pohlen t l,farris t.reverse logistics in pla stics recyc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1992,22(7):35-47.

[2]rogers ds,tibben-lembke r s.goingbackwards:reverse logistics trendsand practices[m].nevada reno: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1999.

[3]汪小英.关于环境会计计量问题的思考[a].环境会计专题[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王冬莲,曹建

--> 安.环境会计中的确认和计量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5]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2006,(1).

[6]朱纪红.企业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确认及其对经营成果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9).

[7]许亚湖.企业外部环境成本会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会计),2006,(12).

[8]王维鸿.关于企业环境会计制度设计的构想[j].会计之友,2006,(7).

[9]耿建新,张宏亮.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篇8

【关键词】商誉会计;处理问题;解决对策

1.有关商誉会计的理解

1.1商誉会计的定义

商誉是指企业通过掌握先进的技术或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条件获得客户的信任,在预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的。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商誉的确认、计量、财务处理、披露等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商誉本质问题。

1.2商誉的本身的性质

对于某些事物的相对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不同的时期对于商誉的概念与解析有所不同,其中关于商誉本身性质的理解,相对具有威慑力的解释是美国权威会计学者(亨德里克森)所阐述的《会计理论》文章中提到的三个概念,分别是“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以及“总计价账户论”。以上所述的三个概念论被誉为商誉的“三元理论”。

“三元论”是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介绍的商誉的本质。好感价值论是从资产的角度定义的商誉,但它只列举了商誉的特点却不能很好的解决商誉计价问题。超额收益论中说能够产生超额收益,但没强调其产生因素的多样化。总计价账户论是从方法的角度说明的商誉的计量方法,而并非定义。

2.商誉会计理论

2.1商誉的确认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问题。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由确认商誉开始。因此,商誉的确认尤为重要。商誉按其形成来源的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

2.1.1自创商誉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并且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虽然承认自创商誉的存在,但各国会计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界对自创商誉的处理态度一般是不进行确认和计量。

2.1.2合并商誉

也称购买商誉,是在企业合并时,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并购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差额为正就会形成正商誉,合并商誉差额为负即负商誉。合并商誉产生于企业的合并且所占收购价格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将其作为一项资产确认,或将其注销作为收购企业股东权益的减少。

2.2商誉的计量

由于没有对自创商誉计量的相关规定,因此,商誉的计量其实就是合并商誉的计量问题。

3.商誉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商誉会计体系

商誉按来源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对自创商誉没有进行确认,企业合并实际操作中,将外购商誉作为合并差价的一部分进行确认计量及报告。上述我国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存在一些不合理成分,在新经济环境下,有必要重新建立完善的商誉会计理论。

3.2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商誉会计理论由于计量技术的缺陷和商誉会计理论的不完善,这让商誉会计一直都存在很多争议,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自创商誉进行计量,这是商誉会计存在的一项重大问题。

3.2.1自创商誉确认不准确

自创商誉不确认问题,违反了客观性原则,使会计信息不能被真实的反映出来。现代企业中,自创商誉在总资产比重越来越大,不确认自创商誉则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另外,只确认合并商誉,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合并商誉未被并购前是自创商誉不被确认,被并购后成为新企业的自创商誉,如果新企业只确认一部分为合并商誉,所提供的整个新企业的商誉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3.2.2商誉的计量方法不准确

在企业合并时,购买的总成本与被购买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但在实际并购中,购买价往往受到市场供求关系、谈判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偏离理论确定的价格,这样外购商誉的计量就不够准确。

3.2.3商誉会计减值测试成本高

商誉会计减值测试的时间短且成本高。商誉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会计准则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由于商誉的计量难度较大,每年对合并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增大了企业负担。年度测试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商誉不属于实物交易,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需要对其当前价值进行评估,而我国在对商誉价值的评估方面缺少技术及经验的支持,综上所述,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比较困难,同时提高了成本。

4.商誉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加强商誉会计理论研究

制定相关的商誉准则,统一制定商誉的概念、性质、计量等。完善商誉会计理论体系,把自创商誉纳入商誉会计体系,使商誉能被更好的确认、计量,使商誉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合理。解决自创商誉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找到确实可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4.2 完善对商誉会计的处理

4.2.1完善商誉减值计量

规范减值计量的程序和步骤。会计准则中对商誉计量问题解释的相对清楚,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及步骤上还需要有更详细的说明,可以将计量的过程及步骤更细致明确的列举出来,制定规范对应的计量方法,规范会计实务的实际应用,让商誉减值计量能够更加简便明确,问题与对策相协调。

4.2.2完善商誉减值确认

由于商誉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其价值变动影响较小,因此商誉减值的构成因素是其减值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这些情况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是不可预知的偶然事件,不是时间周期的连续性所导致的。与此相对应,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角度考虑,商誉会计减值测试较复杂,执行难度较大,需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为降低商誉会计减值测试成本,对每年必须进行至少一次的商誉规定测试过于硬性,因此建议在出现减值迹象时再对企业进行商誉会计处理。减值测试应与特殊事件的发生相协调进行,即采用特定测试。但由于会计管理控制的需要,除了进行特定测试外,还应该在平时举行一些限期的测试,以便更加精准地映射出商誉自身的存在意义。因此减值测试必须把重点放在特定测试,其次才是定期测试的方式进行。

减值测试的重点在于特定测试。所谓的特定测试,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时才需要的试炼。特定测试主要是依靠商誉的特点来设定,具体可参考相关规定,有某些事情或者是环境产生坏的影响时使用特定测试这一方法,举一个例子说,企业在法律环境的特定约束下企业发生一些重要的恶劣影响、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利于企业的一些行为或者是错误评估、重要监管人员的损失以及汇报给企业或是汇报给企业的主要单位很极有可能能被处理或者用于交易等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商誉在无形资产的比例与重要性日益提高,一直以来对外购商誉都是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入账的,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对企业自创商誉不予计价入账,这显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存在着缺陷。因而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会计理论,使其符合当代的会计需要,同时加快更新的步伐,以促进会计信息的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红霞.对商誉会计处理的理论新探索.现代商业:225.

篇9

[关键词] 实施 会计集中 核算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1-0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财务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排使用规范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江宁区卫生局成立了财务集中结算中心,标志着我区卫生系统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取得的成效

1.财务集中结算中心的成立运行,是会计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影响深远:一是不但解决了专业财务人员短缺的困境,而且各单位财务人员由原来的3人减至1人,节省了人力,充实了医疗业务人员;二是实行财务联签会审制度使各医疗卫生单位资金、使用流程规范透明;三是院务公开更好落实,资金的中转拨付环节减少方便快捷,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特别是对村(社区)卫生室的财政补贴资金能够完整快捷地交到乡医手中,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四是实现了国家惠民政策在财务管理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了财务行为,强化了监督管理。

2.有利于客观反映集中核算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在源头上堵塞漏洞、预防腐败。规范集中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既可促进集中核算单位收费项目的合法性,杜绝乱收费等现象的产生,从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可促进集中核算单位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保证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防止隐瞒、截留、挪作他用,甚至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严格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每一项重大开支都必须经过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严格审核,从而保证财务支出的合法、合理,从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和正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3.有利于会计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制度,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方面保证单位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地位;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可进行业集中学习、研讨,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使其尽心尽职的做好本职工作。

4.整合卫生系统的财务资源,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前每个集中核算单位都必须有自己的财务人员或专职或兼职,无论是从人员成本还是专业知识都相差甚多,因此存在着人、财、物的浪费及执行制度上的差异,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后可以节约财务人员及资金,对财务人员也可以统一要求和管理。

二、主要做法

1.核算中心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集中办公,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运行方式,按照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原则,集中核算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业务收入、其他收入及其使用。积极规范财务收支行为,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合法、准确,为各核算单位提供完整真实的会计资料,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方法,建立核算监督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

2.区卫生局在银行开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总账户,并在总账户下开设各单位收入分户,同时撤销各单位原有银行账户。统一会计人员管理。各单位设结报员一名(原则上要求是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在职在编人员),负责本单位收入上缴、支出结报及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工作。统一收付方式。各单位所有现金收入(扣除新农合直补报销所需现金)必须当日存入卫生局账户,由卫生局统一管理。卫生局根据各单位半个月的零星支出现金需求量发放备用金,用于垫付单位日常支出所需资金。其他大额支出,如工资、药品及医疗设备、车辆维修费、基本建设等支出由卫生局直接转账支付,不得使用现金。统一收费票据管理。各基层单位统一启用新的收费票据,由卫生局负责票据购买、保管、领用、核销。统一会计核算。区卫生局和各单位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实行远程网络管理,确保会计核算规范、准确、快捷,提升会计核算水平,并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工作。统一档案管理。当年各核算单位的会计凭证由区卫生局统一整理、装订、保管,以保证会计资料完整、规范、安全。次年一季度前将上年度的各项会计资料移交给各核算单位,由各核算单位负责管理。

3.集中核算单位除存折账户(备用账户)外不得开设任何银行账户,如确需开设其他银行账户,必须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确认,不得坐收坐支各项资金,不得设置账外账、公款私存和私设“小金库”,违者将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集中核算单位法人及有关当事人的责任。集中核算单位的财政补助和专项资金由卫生局考核后,根据资金计划和项目的实施情况,由财政局及时直划到集中核算单位。集中核算单位的经费支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财经法规执行,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药品和设备实行集中招投标管理。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审批权和财务自不变、单位法人的会计责任主体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监督核算单位按财经制度合理使用资金。集中核算单位要加强对财产物资及药品的出入库管理,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票据管理。票据由集中核算单位自行负责购买、使用、核销,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统一收据,禁止购买使用其他发票。集中核算单位每月实行财务诚信制度。集中核算单位每月报送的财务资料时,必须附一张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监制的集中核算单位财务诚信书(法人、报账员、职工代表签字)。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单位抵触情绪较大,实施有阻力。院长认为自受到限制,不愿配合管理。

二是矛盾上划,难以解决。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各单位业务收入下降,奖金发放水平、招待费支出额度等自然不如从前。原有债务偿还、临时人员及超编人员的工资发放无资金来源,诸多矛盾集中到卫生局。

三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绩效工资改革,资金缺口较大。财政补助资金如果不到位,集中核算工作就无法运行。

四是基层单位会计人员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财务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不参与有关单位内部工作或管理,对各单位的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无法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五是工作人员素质要求高,难以及时到位。在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尤其是要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业务素质可以在工作中逐步提高,而思想素质的提高不是朝夕之事。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成立会计集中核算监督领导小组,由财政局、人事局、卫生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单位的部分代表组成,负责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集中核算单位的监督工作。二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建立财务巡查制度,明确巡查工作的内容和权责,由专门人员对被集中核算单位和项目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指导集中核算单位的财务工作,对检查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书面向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汇报,重大情况向会计集中核算监督领导小组汇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三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建立财务信息反馈、公开制度。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建立起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集中核算单位之间完备的议事反馈制度。即:重大事项一事一反馈,日常事项一月一反馈,做小结一季一反馈,年度报告一年一反馈,议事反馈制度必须定时、集中。采用信息公开或公示,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公开或公示的内容、层次、范围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试点后可逐步、稳妥的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董多娇. 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思考[J]. 财经界(学术版),2012,11:207.

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 有效性 效果 目的 改善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2月13日,财政部会计司了《会计司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并在《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研究,积极发挥会计在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管理会计是上世纪70年代末正式从西方传入我国,可以说是随着改革开放(1978年)的进展而不断深入和发展。在近40年的发展中,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一定运用,并取得了相应成效。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应用体系。从实际效果来看,也并未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因此,随着2014年新《要点》的提出,我国企业应响应政府要求,积极开展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与研究,积极发挥管理会计在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而来,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管理会计旨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同时,管理会计还是企业管理当局用于规划、控制、评价企业信息,并对其进行计量、确认、分析、积累、传递、处理等工作的工具,确保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对其承担经济责任。

(二)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及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

企业的日常活动和持续经营离不开大量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企业成本等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还需要有关企业运营的各种管理信息。与此同时,企业所需的有关企业运营的管理信息,不仅包括经过进一步加工所形成的财务信息,还包括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大量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无一不是管理会计所提供。企业管理者依据这些信息方能实现对企业的未来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规划与控制,并达到预期目标。

2、健全与完善了企业会计制度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辅相成。相较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更侧重于“面向未来”。并利用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继而进行预测、控制、规划、决策。而财务会计通常善于针对过去信息进行记录与总结,以及编制报表和财务报告。健全的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具有明确的财务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权限,同时企业管理者需在各自权限范围内行使各自职权,组织内部管理,并制定有效的投资决策,使企业的日常运作规范化。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各司其职,共同为企业的发展与运营服务,健全与完善了企业会计制度。

3、帮助管理者进行预测与决策

决策,一直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与此同时,经济决策还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决策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具有良好的预测工作,尤其资金预测。一旦资金出现问题,轻则停产,重则破产。在当前的我国企业中,普遍流行负债经营,这种模式对资金的要求更高,需要资金持续处于良性循环状态。通常,企业管理者较为重视成本、销售、利润等方面的预测,而对资金预测相对忽视,尤其是缺乏针对资金的长期、总体性预算。而管理会计则能对资金总量需求和追加需要量等起到预测作用,并能判断资金增长趋势。从而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应用当前资本,针对市场环境,积极调动资金,为决策工作做准备。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有效性分析

(一)管理型会计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会计看重于会计核算能力,而管理会计则更看重于管理能力。因此,无论是对知识面,还是对思维模式的要求都更高。同时,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不仅要熟悉有关具体财务工作的方法、原理,以及知晓各类财经法规,还需能够全面掌握企业整体经济状况、有关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并能依据已知数据资料,设定经济参数,选取合理的管理会计方法,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趋势做出预测和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然而,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自上世纪70年代末方被引入),管理会计体系尚不完善,企业财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极为有限,而且很多财务人员混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较为缓慢,其应用也被“流于形式”。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混淆

由于财务工作能直接掌握企业的货币资金等经济命脉,因此,长久以来,我国各类企业普遍较为重视财务会计,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能积极分析和解决。相较于此,却很少有企业能够从长远角度、从战略目标的高度来研究和重用管理会计。一个显著原因,是由于很多企业都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混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及财务负责人要么重视企业的生产运营,要么重视企业的现金流,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然都是“会计”,那么也“殊途同归”,认为其都是一种会计工作。很少有企业针对管理会计设置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门的人员,普遍都是将管理会计工作交由财务部门一同负责。

篇11

一、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会计业务时,有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说因为企业的会计制度安排、技术方法、组织管理与人员素质加大了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与偏差,导致对未来发展事物与趋势缺乏科学合理预判,因此增加了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不准确的预判,也同样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损失与收益同时并存时,只有对会计管理进行风险控制与防范,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会计管理中的风险特征主要包括:1.潜在性。因为工作环境的多变性与会计工种特点,经常需要从业人员对会计管理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全面的预判缺乏理论依据,而企业发展出乎意料,那么该判断就会出现失误并且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企业在会计管理的风险上具有潜在性的特征,因为任何失误性的判断都隐藏着风险以及严重的后果。而会计管理直接关系着领导对经营活动有事项的决策与执行,所以一旦判断失去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可变性。通过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更新换代的技术变化,风险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面临着新的会计工具诞生,??对会计管理的风险起到牵制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与防范风险的作用。3.后果严重性。会计管理的判断失误不仅会致使企业负面影响增强,经济损失严重,还会致使企业的资金流失、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着社会效益的增长。

二、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从实质上看,国内很多企业的财会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会计管理制度相比,我国的会计制度并未完全健全。很多会计人员在统计会计信息时,对会计制度的条例法令理解得不透彻,总是出现会计信息与行业要求不相符的情况。

(二)经营管理着不注重风险管控

财会信息的失真现象是构成会计管理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现阶段许多企业对会计管理的风险并未形成深刻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不加强对会计管理的风险管控与防范措施,从而致使企业缺乏对经营活动的风险预判与不足的认知。再加上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对象较为混乱,导致企业会计成本的不精确性、内部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专业极大的产生了信息失真的风险性,是企业无法获得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空间。

(三)会计核算的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会计业务的发展目标着重于推广发展金融与财务管理中一切的财务经营活动,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才能明确财会管理的目标与方向。现阶段,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与财会管理的目标,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一些企业将财会管理目标定位于经营利润层面,这就会促使财政投资处于不合理性与无序性的状态下,盲目地跟从市场的走向治理企业。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下,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都是创新活动与知识资本,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惨烈竞争中,知识资本是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资本,逐步提高知识资本利用的有效性,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进行设置会计管理目标的基本需求。

(四)会计管理手段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管理技术手段更新换代频繁,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与能力,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而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对会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就会致使会计管理工作沦为鸡肋岗位,削弱了它本生的价值与能力,始终处于薄弱的一环。另外就是管理职能没有显著的变化,普遍情况下,都采用的是行政干预的管理,因此将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制度忽视不理。

三、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

(一)健全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财务风险的预警制度的建立是企业进行会计管理风险防范的有效举措,需要我们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与会计从业人员要提高风险管控与预警意识,与时俱进,对内外部环境做出一个理智客观的分析,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工作理念与手段,提供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企业对会计风险的管理与经营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明确企业的会计管理目标,结合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与外部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正确的会计管理目标,让两方面进行相互制约与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良性与健康发展;最后,加大防范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的力度,按照企业长期的经营目标、实际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建立健全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的财会风险的预警系统,强化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不断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率,进一步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

要想真正将会计管理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着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还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其进行新会计管理法规的教育与学习,提高他们对各项财会交易与事项的预见能力。现代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还要具备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深度的学习与自我提升。此外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要得到显著的提升。改善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工作态度。

(三)加强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基础环节,是防范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企业的经营活动趋于法制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提高资金运作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权责分明,建立起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平衡、相互协作的管理制度。要?⑵笠档亩?会计管理工作转变成为会计监管,从事后风险控制转变成为事前、事中的防范与控制。另外就是要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财会管理目标,不能固定死板,否则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与保障管理目标的可行性。制定详细、科学、合理的财会计划,加强信息反馈与财务分析,健全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序高效的运行。

篇12

摘要词:管理会计 问题 对策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我国众多的学者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1、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实践相脱节。就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引进多于研究。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

2、引进的会计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回归分析、保本点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运用这些方法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融会贯通。

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丰富,固然令人欣喜,知识体系的完美,也甚为重要,但这种丰富与完美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作用到企业的经营当中。因此说,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人员价值观和职业水准。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一是会计人员知识层次低;二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欠缺,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极大焦点。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4、管理会计在会计电算化当中应用的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核算、轻管理。我国现在的会计电算化前景乐观,但就应用的电算化会计来看,也仅仅局限于记帐、算帐,能用到管理当中的相应很少。而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应用了复杂的数学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回归、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比较复杂,手工计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计算机可以快速准确的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也正是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会计电算化是必然趋势。而目前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的问题是:仅仅将会计电算化应用于记帐算帐上,电算化的作用仅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且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有限,再加上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需要正确引导。

5、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较稳定的企业。管理会计当初的发展,是在工业企业当中推广并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工业企业中成熟和完善的。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当中,也大都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的,而现实是行业类型的千变万化,影响管理会计直接应用到企业当中。一位建筑业的会计在调查中说,他们的企业很难应用管理会计。而其他行业,如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还有行政事业单位,又如何应用管理会计呢?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仅要面对千变万化的企业经营情况,而且还要面对千变万化的行业。

因此,管理会计的研究应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使之不要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上。

二、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2、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

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5、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篇13

关键词:非晶合金;激光熔凝;晶化;剪切带;塑性

1引言

通过激光表层重熔处理,改变块体非晶合金近表层微观结构,来提高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研究表明,非晶合金在上述激光表层处理后,其图1.1所示重熔层地微观结构可能发生以下变化:

图1.1 激光重熔处理后非晶试样微观结构空间分布示意图

在压缩变形过程中,心部非晶体系由于表层晶体阻碍剪切带增长,从而得以使非晶剪切带各向扩散,从而提高塑性。

2.试样制备和实验方法

制备Cu46Zr46Al8块体非晶合金的铸锭是在钛吸附氩气气氛保护下,采用纯度为99.9%的Zr、纯度为99.99%的Ti、 Cu、Ni及Al高纯金属,然后利用真空电弧炉进行混合熔炼。再通过铜模吸铸法制备出直径为4mm的Cu46Zr46Al8非晶合金柱状试样,为后续激光熔凝处理使用。

采用YAG激光器脉冲式的高能激光束在Cu46Zr46Al8非晶块体表面进行熔凝处理。激光处理方法为沿非晶合金棒轴线方向逐道扫描。将处理好的非晶合金试样通过XRD分析其物质组成含量,分析激光处理对非晶合金表面成分的改变。再通过SEM电子扫描显微镜分析其微观形貌。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XRD分析

在其他工艺参数额定的状态下,在不同激光功率和激光扫描速率的条件下制备Cu46Zr46Al8非晶合金熔凝层,并分析功率和速率的影响程度。最终在功率1.0kw、扫描速率10mm/s、频率15Hz、搭接率30%、离焦量5.5mm的参数设定条件下,激光处理Cu46Zr46Al8非晶合金能得到最佳熔凝层。如图3.1,为铸态非晶合金和激光处理后非晶合金XRD图谱,明显看出激光处理后有较多ZrCu、Zr2Cu晶体相生成。

图3.1 Cu46Zr46Al8铸态非晶合金及激光处理后试样XRD图谱

3.2.微观组织分析

通过激光处理,可有效的控制Zr2Cu相的位置和形态。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微观结构,如元素体积分数和第二相的分布及形态。如图3.2,激光参数为功率1kw、频率20Hz、速度10mm/s、脉宽10ms的条件下,熔凝层附近的金相形貌。以明显看出,从熔凝层外部向内部产生了明显的多层梯度复合材料的特性。

图3.2 激光处理后 Cu46Zr46Al8熔凝层金相图

3.3 力学性能

同一非晶合金在不同加工处理后组织结构改变,导致其力学性能有所变化。图3.3为Cu46Zr46Al8铸态非合金和激光处理功率1.0kw、扫描速率10mm/s、频率15Hz、搭接率30%、离焦量5.5mm的参数条件下样品压缩应力应变曲线,铸态Cu46Zr46Al8非晶合金在压缩实验中明显表现为脆性断裂,而激光处理后的Cu46Zr46Al8非晶合金由于晶体的引入,表现出良好的塑性。

图3.3 Cu46Zr46Al8铸态非晶合金及激光处理后压缩实验应力应变曲线图

4 结论

(1)在其他工艺参数额定的状态下,在不同激光功率和激光扫描速率的条件下制备Cu46Zr46Al8非晶合金熔凝层,并分析功率和速率的影响程度。最终在功率1.0kw、扫描速率10mm/s、频率15Hz、搭接率30%、离焦量5.5mm的参数设定条件下,激光处理Cu46Zr46Al8非晶合金能得到最佳熔凝层。

(2)通过电子显微镜(SEM)对熔凝层分析可知,Cu46Zr46Al8非晶合金在适当激光熔凝处理后,会生成ZrCu、Zr2Cu相,且熔凝层中以ZrCu相为主,伴随生成有少量Zr2Cu相。随着激光功率增大,ZrCu相含量显著增长,Zr2Cu相则适量增多。且由于形核质点位缺乏而无法形成支状晶。

(3)在其他工艺参数额定的情况下,当功率为率为1kw,频率15Hz,速率10mm/s,脉宽20ms时,由此激光参数下,可有效生出适量晶体,阻碍剪切带沿单一方向扩展,而是均匀塑性形变,即可以得到近10%的塑性提升。

参考文献

[1]Luborsky F E.非晶态金属合金[M].柯成,唐与谌,罗阳,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2]旺卫华,金属玻璃研究简史[J].物理.2011(11):701-709

[3]郦振声,杨明安.现代表面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1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措施;会计内控管理;管理制度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内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单位的资金运行的安全,进而确保单位的长久发展。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管理当中容易出现问题以及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使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更加的合理与科学。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

1.结构上的不完善,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中,财务会计管理架构普遍都不是很完善,进而将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一定的麻烦。在影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效果的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就是管理架构以及控制流程,如果没有一完善的管理架构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如今事业单位在有关的授权、审议部门以及经办执行部门之间关系没有进行明确,使得整个工作流程的混乱,职责不明,进而就会到账模糊现象出现在经济流通当中。由此可见,会计控制流程在会计工作当中表现得过于简单化,并且整个流程显得非常的被动化,因此就加剧了财务内控的薄弱性。

2.岗位职责上不明确,在国家的行政机关当中,对于岗位的设置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的冗杂的,特别在在管理岗位中,在岗位相关的权限和职责上都不是非常明确。通过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岗位职责就有交叉的现象存在,进而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时,产生了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情况。其中还存在非财务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而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对于资金管理的实际经验可能出现不足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了一岗多人的现象。在岗位职责上的明确,进而表现出来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用人机制上的不合理,并且,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旦进入编制,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不大,岗位上也缺乏竞争力,进而导致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感。因此,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

3.会计内控管理系统不完善,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不够健全的,内部的控制方法以及单位的业务流程的控制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方法和业务流程控制会对内部控制管理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这就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有着必然联系的。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或者制度一般都很杂乱,在体制上就不完善。因而,在开展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国家所制定的相关章规和程序都没有被严格的执行。在有关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项目支出上没有按照规定来,也没有细致的进行研究,在工作中往往凭借个人经验做事,譬如,在有效单位虽然已经执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但是,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一遍,在实质上没有建立职权明确的绩效评价组织,进而就没有达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效果。再如,在某些事业单位,在资产的管理上,他们只重视事前的监管,却缺乏对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管,虽然在对资产的采购上有了样的审批程序,在采购和执行政府招投标的过程当中,杜绝了在采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资金的流失,二是腐败问题,但是对于采购之后的资产管理和资产的报废处理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进而使得单位的实际账面资金难以和事务资产相对应。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财务资金的管理是由财务进行决定的,在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业务管理能力以及有效的沟通,将不能为单位在内部控制上起到具体作用,反之还会为单位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支出,譬如因职位的重叠,就会增加单位的不必要的开支,进而在会计内控上就更加的麻烦,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所以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三、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出现薄弱的原因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要制度上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当中,对于财务的管理还不是非常的完善,主要还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进而在财务机制改革上还不完善。近年来许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都在尝试着进行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如今的经济发展的节奏。很多单位将自身的财务机构依附到其他的部门,此外制度仍然由领导来进行控制和安排,因而,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就不能够独立的行使管理的职权,进而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当中就显得非常的混乱。

2.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理念上比较落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社会经济高度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单位或者企业在管理上都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管理模式中吸取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的开拓进取,通过对管理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进而加强使用单位在会计内控管理上的完善,最终做到在工作流程上顺畅,管理上井井有条。

四、应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的措施

1.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会计内控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在管理上都要进行有效的规范,通过逐步在控制机制上的健全,进而实现单位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管理能力上的提升。

2.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的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财务管理的能力,对于任何管理岗位而言,要想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是在管理制度上要能够与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管理人才。对于制度上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或者改革来实现,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已有财务工作人员的培养或者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两种方法来实现。

3.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开有效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在这个评价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各个项目支出当中一步一步的展开,其次是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经验和教训,进而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方法,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作风的提高以及在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进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管理,只有通过制定出能解决会计内控管理的相应对策来改善管理上的不足,才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合理的发展。(作者单位:拱北海关财务处)

参考文献:

[1] 袁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6:47-48.

[2] 朱莉.有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环节与其对策探析[J].商,2013,22:172.

[3] 唐晓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4] 王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的比较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