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0:0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心理健康的感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西部留守妇女;性心理健康;婚姻主观感受
一、问题的提出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留守妇女因丈夫长期外出打工致使夫妻两地分居,性的权利和义务因空间距离而难以实现,也使留守妇女普遍缺乏安全感,饱受性压抑之苦。同时有研究表明,在农村离婚人群中,有近五成以上是因为夫妻一方外出务工而导致离婚。我们在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因性需求和性心理达不到满足而导致其性压抑的同时,发现其婚姻幸福感缺失。性心理对她们的婚姻是否产生影响?性心理健康与婚姻主观感受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对600名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在获得第一手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将农村留守妇女的性心理健康与婚姻主观感受进行比较研究,用量化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应农村留守妇女的性心理健康与婚姻主观感受的关系,以期丰富有关农村留守妇女研究问题的理论成果。
二、研究工具
(一)性健康量表(Sex Health Seale)
性健康量表(XJK)是贾黎斋等人采用专家分析法编制,包括19 个项目,2个因子( 健康、 性心理偏离)。每一个项目为7级评分,7为“完全符合”,1为“完全不符合”。其中总分和因子1(健康)分数越高表明其健康程度越高,因子2(性心理偏离)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arriage Perception Scale)
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是王宁中等人为了有效地评定人们的婚姻质量而编制的量表,共20个项目、3个因子分别为夫妻互动、家庭关系、夫妻冲突。每一个项目为7级评分,7为“完全符合”,1为“完全不符合”。其中第1、2个因子和总分越高表明其婚姻质量越高,第三个因子越高表明其婚姻质量越低。该量表的2周重测信度为0.76,内部一致性为0.89(P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性心理健康和婚姻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表1 留守妇女性心理健康与婚姻主观感受的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影响留守妇女性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同时还进行了性心理健康与婚姻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说明婚姻主观感受与性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性心理健康总分与婚姻主观感受总分及3个因子均为正相关(P
表2 婚姻主观幸福感对性健康回归分析
以性健康总分为因变量,以婚姻主观感受3个因子夫妻互动、家庭关系、夫妻冲突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夫妻互动、夫妻冲突呈现显著性,其F=25.557,说明婚姻主观感受中夫妻互动、夫妻冲突与留守妇女性健康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可以对其进行解释和预测,其解释度为45.8%。又根据逐步回归得出,对于留守妇女的性心理健康程度,夫妻互动因素的解释度为6.0%,夫妻冲突因素的解释度为26.3%。
四、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妇女性心理健康与夫妻互动、冲突及家庭关系维度存在显著性相关,其中与夫妻互动、家庭关系呈正相关,与夫妻冲突呈现负相关。并且夫妻冲突维度,对性心理健康有着较高的解释度。说明通过夫妻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推测留守妇女性心理健康程度。
由此可见,由于丈夫在外务工, 一方面留守妇女的性需求没有合理的途径得以满足;另一方面,劳动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某种程度上也掩盖或消耗了她们的生理需求,使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换言之,她们的婚姻关系处于“低性满足”状态,婚姻本应具有的性需求满足功能在大部分时间无法实现。这也是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程度相对低下、性心理偏差程度相对较高的根本原因,即多种留守妇女性问题事件层出不穷的主要矛盾所在。
【参考文献】
[1]姚雪梅,方明,姚传健.中国农村留守妇女性心理研究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经纬),2011,9(20):132.
[2]贾黎斋,王宇中,赵江涛,王中杰.性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92-594.
关键词 心理干预;围手术期;癌症患者;心理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0年8月在我科择期进行癌症根治术的年龄65岁以下的患者20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胃癌71例,结肠癌48例,直肠癌19例,乳腺癌29例,甲状腺癌15例,肝癌11例,胰腺癌7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男43例,女57例,平均年龄(48.00±15.52)岁。干预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46.12±18.54)岁。
1.2 方法
对两组围手术期癌症患者,在入院早期采用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进行第1次心理状态评估,并将结果与国内常模[3]进行比较。对照组作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状况,另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1.2.1术前心理护理:
①术前访视患者,主动与患者谈心,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分析患者的顾虑,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减轻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恐惧心理,缓解焦虑,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适应状态。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做肯定的保证,依据不同的病情,用恰如其分的语言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还要介绍有关医生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
②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医疗设备、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技术力量、以往此类手术的成功率、麻醉方式以及本次手术周密的准备情况,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以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来更好地配合次日手术。
③耐心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危险性,使家属理解并耐心等待,消除家属的不安和焦虑。
④术前让病人了解术后恢复室,介绍术后护理措施,让病人有心理上的准备,可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
⑤对肿瘤患者实施集体心理治疗,采用抗癌知识介绍,康复方法座谈,放松训练,沟通与鼓励等方法,均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4]。
⑥在与癌症病人交往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发病时间的长短,掌握说话的分寸。护士应做好保护性医疗制度。做各项治疗时,不可草率解释。当病人得知病情而陷入痛苦之中时,护士应体贴关怀病人,善意引导其慢慢接受现实,从而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术中心理护理:
①在使用约束带前主动地与病人交谈,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尽量做到让病人好似在家的感觉,如冬天给病人盖好被子;某些创伤性术前准备,如插导尿管时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待麻醉起效后再插,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排斥感和恐惧感。
②巡回护士始终陪伴手术患者,注意意识清楚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心情过度紧张时与患者亲切交谈及时安慰,鼓励指导病人更好的配合手术,如腹部手术在牵拉胃肠,探查腹腔脏器时会感到不适或呕吐,此时嘱患者张口平稳地深呼吸即可克服呕吐。否则会引起血压升高、腹腔胀气、心率加快等不利手术的不良反应。
③器械护士尽量避免或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以减少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
④术中少讲话,多做事,特别关于病人病情、隐私、家庭等问题应避而不谈。
1.2.3术后心理护理:
①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回到术后观察室或麻醉清醒时,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告知手术效果,并进行安慰鼓励。告知切口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处理方法。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患者大胆咳嗽排痰,并告知适当的活动,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②帮助病人缓解疼痛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病房环境、噪音、光线等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术后六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疼痛。暗示可以减轻疼痛.
③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准确地了解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细致照顾,如喂饭、协助写信等。
④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对于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脏器切除、截肢等,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注意病人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并主动关心和体贴,给予同情,勉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生活,消除心理负担,争取早日康复出院,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1.3 判定标准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定量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情绪状态。用“满意度”评价心理护理效果。“满意”得3分,“基本满意”得2分,“不满意”得1分。如患者的满意度高,表明护患关系良好,是心理护理效果好的标志。反之则表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带给病人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应视为心理护理效果不理想。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入院后与术前日两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计分比较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手术种类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入院后SAS、SDS标准计分亦无明显差别(P>0.05);而心理护理干预组手术前日SAS、SDS标准计分明显减少;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标准计分(x±s,n=100)
SAS SDS
入院后 术前日 入院后 术前日
心理干预组 43.8±2.5 38.5±2.8 42.7±2.7 38.7±2.8
对照组 42.4±2.9 45.1±2.6 41.8±2.9 43.9±2.1
注: P
2.2入院后与术后1天两组SCL-90评分比较
入院后两组患者SCL-90的10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心、抑郁、焦虑、敌对、惊恐、偏执、精神病性、其它)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SCL-90的10因子进行评定显示,除抑郁和焦虑外,干预组患者的总均分及其他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2 干预后两组患者SCL-90 评分比较
项目 干预组 对照组 P 值
躯体化 1.390.21 1.610.23
强迫症状 1.370.27 1.590.25
人际关系 1.410.23 1.680.24
抑郁 1.430.18 1.280.27 >0.05
焦虑 1.490.17 1.370.22 >0.05
敌对 1.110.21 1.360.24
恐惧 1.190.26 1.480.31
偏执 1.050.16 1.270.23
精神病性 0.920.13 1.320.26
其他 1.200.21 1.430.21
总均分 1.280.13 1.590.26
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多种综合因素致病,要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需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目前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恢复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在患者接受治疗,尤其是接受诸如手术等的特殊治疗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在手术前、中、后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焦虑和心理恐惧是手术前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引起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病人没有医学知识,对于手术和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病人往往焦躁不安,顾虑重重,怕出现麻醉意外,担心手术是否顺利以及有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等。本研究中未进行任何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在术前日的SAS和SDS标准评分明显比入院后明显升高。有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得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病人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容易存在悲观和绝望。有的病人情绪低落,有时会产生自杀念头则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研究发现多数病人术后都有一种变态心理反应,即是指手术本身没有问题而病人术后却有剧烈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缺失感、易怒、多疑、性格孤僻等。术后病人发生的这种变态心理反应,与病人的心理素质关系密切,但也不排除环境的作用,这需要给病人以有效的心理引导使他们的医学知识科学化。本研究通过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并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通过量表评定(临床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满意度评定,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为癌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计划和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琳.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进展.医学文选,2006,(10):126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5-127.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区儿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儿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儿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4.28±1.35)岁。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问卷(MHT) 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分量表。8个内容分量表包括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恐怖和冲动倾向。
1.2.2应对方式问卷(WCSQ) 应对方式问卷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解决问题、幻想、自责、退避、求助、合理化,总共62个题目,题目均采用"是"或"否"来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就意味着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总共有10个题目。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对所有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评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2,P
3 讨论
3.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提出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会造成他们人际关系差,容易焦虑,自卑,无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虽然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总分,但是差距不明显,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不过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方面焦虑程度都比较高,说明无论留守与否,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严重的学习压力,两者没有差异。但就孤独倾向来看,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的。
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差异不明显,这说明留守虽然给儿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可能因为一些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的调节,缓解了伤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差,原因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在身边的教导,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缺乏自信和鼓励,导致遇事退缩或应对能力差。在应对方式方面,留守儿童处理方式一般顺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由此可见其应对方式还是以积极应对为主,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此时的儿童自我意识比较强,渴望独立,渴望自主解决问题,渴望得到同龄人及别人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上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
3.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说明自我效能感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好的认同,心理更加健康。当个体认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自我效能感便高涨,遇到困难时,会尽更大的努力去解决困难,一旦困难被解决,那么就会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自卑,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从而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如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可以帮助缓解紧张,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此外,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能够更好的促使其积极的应对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应对问题。
综上所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应对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许华山,沐林林,谢杏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赵丽丽,许华山,焦东亮,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1:72-74.
[3]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2012,01:142-147.
[4]储,赵宜生,刘翔宇,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2,03:147-149.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也让中学生群体的视野扩大,但是中学生思想单纯容易受到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形成性格的逆反心理:不爱学习、只爱玩耍。音乐课程也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音乐教育让中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获得洗礼与震撼,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也成为了一种精神动力,通过音乐舒缓心情、排解焦虑、获得勇气与自信,真正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1]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众所周知,健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与要求有所提高,身体与社会方面都达到健康标准,之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备受关注。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它不是消极的进行日常活动、预防、矫正、治疗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学科,而是有自己清晰意识去行动,对自己能全面正确分析,对未来有所憧憬,为达到梦想而去坚定信念挑战,逐步完善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1]。心理健康的明显特征有:智力正常、有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强等。[2]
2.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学习上的问题:(1)中学生学习负担重造成心理压力大:当前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堆积如山的试卷、没完没了的考试,种类繁多的作业,家长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各种补习班轮番上阵,让学生长期挣扎于高负荷学业中心理压膨胀,因而造成厌学的逆反心理。(2)考试紧张,心理素质差平时小测验成绩不错,一到重要考试就心理压力大,发挥失常,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越希望考好,反而更紧张,考不好[2]。
2.2与人相处的问题:(1)师生关系:教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不了解,一味追求成绩,个别老师带“有色眼镜”对待学生,在课堂上讽刺、嘲笑学生,缺乏足够的爱心与耐心,给学生心理留下阴影,对人对事更加消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2)同学关系:中学生贪玩,也更需要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但是不懂得调适心理,会出现嫉妒、排斥、敏感、自卑等心理,让同学关系不融洽。(3)与家长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不良性格也会在学生心灵上留下阴影,变得暴躁、冷漠、仇视等。[3]
2.3青春期问题:(1)闭锁心理:中学生情绪容易失控,若是受到不良刺激,会采取消极厌世心理,将自己与世界隔绝起来。(2)早恋:青春懵懂时期,受到影视剧影响,也产生爱慕心理,在朦胧中恋爱,是一种早熟,处理不当也造成不良影响。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1. 培养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婉转动人的音乐作品,能让中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心灵上有所震撼,当前各种考试与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因而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在了解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尤其教师挑选健康向上的题材,能在无形中带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与良好情绪:音乐就是有感而发的结晶,也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透过音乐让情感完成一次心灵历程的救赎。需要教师多搜寻蕴含丰富感情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情感的共鸣与启迪。尤其是一些欢快、喜悦、轻松、愉悦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真挚感情熏陶良好情绪。
3.培养学生高尚品格与团队合作精神:音乐是无国界的,各种音乐作品,只要是带给人美的感受,就应该加以借鉴。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舞蹈、独唱、合唱等让学生能一展才华,尤其是合唱中,要教育学生去学会团结合作、融洽和谐的工作完成。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积极开发大脑:音乐教育过程也就涵盖了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欣赏、表演三部分,音乐作品是经过思维的发散而进行创作,表演过程中将新形象与新感触融合在一起就能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学生欣赏中也带着极大的热情去感受这部音乐作品的内涵,这些都是音乐让学生领略到的无与伦比的“美”。[4]
三、音乐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践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亲切的环境中,获得心灵的释放,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妙趣横生的互动,例如布置一些音乐故事、音乐家的小贴纸,让师生能聆听音乐中畅所欲言,也记忆深刻。
2.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到学生,教师一视同仁微笑的讲课,用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除了音乐课外也要在其他方面真诚的关心学生,拉近师生关系,透过音乐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
3.精彩健康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考虑到各种因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也能代表学生心情的音乐,让学生心灵产生共鸣,同时音乐课堂也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演唱、去舞蹈、让学生不觉得枯燥而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4.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课堂外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小型晚会、音乐比赛或者请知名音乐人来给学生演讲交流,不但丰富学生知识,也拓展学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吴雅芳.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魏玮.论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 高畅,樊婷.用"新"养"心"――浅谈用新意的音乐教学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大众文艺,2010,(3):181-182.
【关键词】医学生 乐观心态 压力 心理健康 作用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未来他们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医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无论是经济压力还是频繁的考试压力,都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乐观心态对人的情感以及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与悲观者相比较,乐观的心态能够增强个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
一、医学生乐观心态、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问卷全部收回,有效问卷180份。然后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以及乐观情况进行了测量。
(一)对压力的测量
采用10条目压力感受量表评估学生的压力状况。该量表采用了五点制计分,从未感受压力与经常感受压力会出现不同的分值,最高的分值为40分,表示较大的压力感受。测量得出有16%以上的医学生被焦虑不安、神经衰弱以及抑郁情绪等问题困扰,有20%的学生感到苦恼。
(二)对心理健康的y量
采用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有8个条目,采用7分制计分方法,将条目得分进行汇总就会得到量表的总分,分值较高则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该量表在不同人群中被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心理健康量表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医学生中有17%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达到严重程度的学生占5%~7%。
(三)对乐观心态的测量
采用6条目生活定向测试方法进行测量,采用5点制计分方法回答对每一条目的认同程度,分值从1分到5分,得分汇总最高的表示乐观程度高。综合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表明,持乐观心态的学生压力较小,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医学生的乐观心态对压力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分析
(一)乐观心态、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压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压力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而乐观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持乐观心态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数相对较高。乐观心态在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一种平衡作用。
(二)造成医学生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从调查分析总体状况来看,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整体压力感受较大,受到专业课程紧、学业负担重以及就业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些具有不良个性特征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些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在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不对自身的状况加以调整,从而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
(三)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的对策
1. 学校方面。
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可以制定切实有效的减压政策减少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可以在教学或者是实践过程中降低作业任务要求,减轻任务量,避免这种压力对学生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乐观心态在压力和心理健康当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作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或者是合理安排教学形式提升学生乐观心态,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改变压力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心理专家对学生开展讲座,对学生加强心理辅导以及相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改变生活的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掌握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校园,通过交流减少抑郁状况。
2. 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加强对学校之间的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并且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此外,作为家长还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对子女存在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减轻他们的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 社会方面。
社会支持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他们的压力就会越小,从而避免更多的压力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社会各个部门应该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使他们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社会。
三、结束语
综合所述,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学生应对压力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和相关人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三种教育途径的合力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石猛.医学生的乐观心态对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J].学理论,2014(33):52-53.
[2]杨平,胡志,肖圣龙等.卫生应急实践中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应与转变[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04):39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