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注食品安全的意义范文

关注食品安全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10:0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注食品安全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注食品安全的意义

篇1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国家《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贸易、公安、畜牧、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的共同努力,我县的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肉食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肉品质量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放心肉”工程的实施和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极少数定点屠宰厂(场)的生产、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个别地方私屠滥宰生猪等不法行为依然存在,屠宰过程质量控制、市场准入等环节也存在一定漏洞;制售注水肉、病害肉以及以假充真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肉品质量的安全,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有的个体屠宰户还暴力抗拒,阻碍行政执法工作。肉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让广大城乡居民长期吃上优质安全的“放心肉”,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生猪屠宰管理,确保肉品安全和打击私屠滥宰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尽力统一思想,加大力度,完善措施,积极推进“放心肉”工程的深入实施和开展,确保人民群众肉类食品的消费安全。

二、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不法行为。近年来,我县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不法行为的存在,一些违法人员暴力抗法、阻碍行政执法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放心肉”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确保人民群众肉类食品的消费安全,贸易、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通力合作,联合执法,对不法屠宰户进行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公安部门要对行政执法部门打击私屠滥宰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及时查处拒绝、阻碍依法执行公务的违法活动,严厉打击拒绝、阻碍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分子。对暴力抗拒屠宰执法的大案、要案要加大侦破力度,快办快结,坚决遏制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贸易部门和各乡镇(街办)要进一步充实稽查队伍,配齐稽查设施,加大对私屠滥宰窝点的查处力度,各乡镇(街办)成立的稽查队伍要尽职尽责,共同配合贸易部门搞好行政执法工作。

三、全面开展定点屠宰厂(场)清理整顿。对各定点屠宰场,要按照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山东省《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法管理,以提高肉类屠宰加工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符合国际国内要求的肉类加工标准化运行体系,促进屠宰加工行业上档次、上水平,淘汰手工小作坊式屠宰场,在全县逐步取消手工剥皮。贸易部门要组织专家对定点屠宰厂(场)资质条件进行评估,对条件差、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管理混乱、闲置机械化设备;违反《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生产注水肉,屠宰病死猪等不符合要求的定点屠宰厂(场),要取消其定点资格,坚持予以关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对定点屠宰厂(场)违法违规行为,贸易部门要实行“黑名单”制度,定期在电视、报纸上公开曝光,发挥警示和惩戒作用。

四、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作好屠宰检疫及卫生监督工作。畜牧部门要加强屠宰检疫管理工作。必须派人驻场对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畜禽实施屠宰检疫。待宰的畜禽入场前,动物检疫员要认真检查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合格的方可入场屠宰。屠宰检疫要按规程与屠宰同步实施,检疫率要求达到100%。对检疫不合格的,要监督定点屠宰厂(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坚决杜绝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上县。动物检疫员不得对非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畜禽实施检疫和出具检疫证明。要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检疫”行为,动物检疫员要对检疫结果负责。各定点屠宰厂(场)要为动物检疫员驻场实施检疫提供必要的条件,卫生部门要做好屠宰厂(场)卫生条件的审核,督促屠宰厂(场)配备经培训合格的卫生管理人员,做好屠宰厂(场)有关卫生管理规定的落实工作。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87-02

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公共问题。近年来,基于现实考量,国外学术界以及实务界从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方、食品安全治理对策这三个维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对于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Kinsey教授认为食品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均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并总结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七个方面:一是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在种养殖过程中施用所带来的影响;二是农业环境资源,如空气、土壤、水等的污染;三是转基因等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带来的食品安全不确定性;四是食品添加剂在农产品加工及储存中的违规或超量使用;五是假冒伪劣、违法生产等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六是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七是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及技术带来的新挑战[1]。Christos Fotopoulos和Dimitrios Kafetzopoulos运用帕累托分析,确定了HACCP中11个关键因素,占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76.03%,其中首要的四因素均与雇员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雇员对有效实施HACCP至关重要,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2]。

二、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研究

具体而言,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食品生产者、食品消费者以及食品监管者。Annandale通过研究指出,企业对安全食品的供给动机受企业管理战略的影响,其中组织学习、公司文化、规制类型、强制力度、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些学者则非常关注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Markelova,Hellinetal,Kaganzietal等发现小农户通过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与超市、速食店等高端市场建立稳定联系等方式可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3]。还有大量学者研究了影响消费者购买食品行为的因素,Smith和Riethmuller的研究显示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与年龄及收入水平成正比。Mclntosh等人通过研究证明,消费者的亲身经历会影响其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其受到不安全食品侵害的经历会为其更加理性的消费选择积累经验、教训;另外,他们还发现媒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众的消费选择,且电视的影响力更大。国外学者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了。Ritson & Li 认为由于风险信息的不对称性,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食品安全的社会成本增加,所以市场经济几乎不可能提供最适宜的食品安全。Holleran等在前人基础上,如阿卡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及科斯等关于社会成本、交易费用的研究,分析了食品安全的交易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激励 [4]。Pornlert Arpanutud、Suwimon Keeratipibul、Araya Charoensupaya、Eunice Taylor建议政府通过食品安全政策的规划,对高级管理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对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将为其带来的潜在收益加以认知,此外,他们还证实了政府信息传递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2004年10月,“第二届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论坛”达成的主要共识包括:一是国家必须关注消费者权益;二是要构建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信息组织;三是要强化中央与地方之间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互动、交流、合作;四是鼓励政府在适当范围内与民众分享食品安全政策;五是敦促各国尽快加入国际食品安全部门网络(INFOSAN);六是要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引入生物反恐[5]。

也有学者从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这一维度进行研究。如Adrie,J.认为,必须满足“操作一致、国际交流、信任、透明性、与行政过程分离、以结论为中心”等条件,才能促进控制链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而只有合作的达成才能保障控制链的有效运行[6]。Rolf,M.通过对欧洲未来食物链的发展远景进行比较分析,从技术上、行政上、社会发展上总结了三种不确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四、简要评析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目前国外对于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尚存“四多四少”几方面不足:

一是经济学视角关注多,而公共管理视角关注少。通过综述,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大多是从经济学这一学科视角切入进行相关研究。诚然,食品安全确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食品安全关涉公众基本福利,关涉社会稳定,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亟需其他学科,尤其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关怀。

二是对于政府的关注多,而对于其他参与主体的关注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者甚众,除了政府与食品企业以外,还包括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国外学者虽对企业和消费者有所研究,但多是以经济或利益视角切入,从利益博弈的维度加以审视。而要治理或缓解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利益博弈外,更要多方参与,实现食品行业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必须将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等视为治理主体加以考察,改变传统研究视域下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推动实现多元参与。

三是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关注多,而关注中国的少。现有国外研究大多选取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研究蓝本进行理论探析,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技术模型。这些研究虽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世意义尚有待实践检验。必须清醒认识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社会背景、国民习性等对于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选择具有决定意义。对于国外研究,我们唯有坚持批判地借鉴,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方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可行模式。

四是定量研究多,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少。在研究初期,国外学者亦将注意力置于概念界定与外延明晰等基本理论的研究之上,但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向,定量研究迅速占据食品安全研究的主战场,大多数学者惯于选择样本企业或目标群体,运用定量技术,构建模型。毋庸置疑,基于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社会问题的食品安全,牵涉诸多价值分析与主观判断,仍无法超脱必要的定性分析,如市场内的信任体系建设、食品生产者的道德培育等。故而,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二者皆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 Kinsey.J,Will Food Safety Jeopardize Food Security?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2003.

[2] Christos Fotopoulos、Dimitrios Kafetzopoulos(2001).Critical factors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CCP system:a Pareto anal-ysis[J].British Food Journal,Vol.113,No.5.

[3] Maekelova(2009),The reliability of third-party certification in the food chain:From checklists to risk-oriented auditing,Food Control,No.20.

[4] Holleran(2001).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food safety activities.Food Control,No.12.

篇3

【关键词】 食品;安全;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43-03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Survey on Food Safet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hijiazhuang/TIAN Su*,ZHAO Li-juan,SUN Lei, et al. *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KAP) about food safet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hijiazhuang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ood safety education.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food safety KAP was conducted among 475 students and the other outside eating practic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06 students by random.Results Knowledge about food safety was lower, with an average knowledge score of 7.25±1.07 (the total was 10).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correct answer (99.8%) was the question of "Which material was mixed into infant milk powder by Sanlu Group", while the awareness rate on unpolluted foods or organic foods was the lowest (4.0%). About 94.3% students paid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Most students (86.5%) considered that outside eating practice could affect health, but 39.9% of students still ate outside everyday. TV, Internet,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were the mai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food safety.Conclus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er knowledge and attitude about food safety, but some knowledge remains fair to poo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food safety educations among young people which help them to obtain more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to cultivate health practices.

【Key words】 Food;Safety;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学校应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2],因为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预防食源性疾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和在外就餐现状,为更好地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首先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石家庄市符合条件的院校进行编号,共抽取3所院校(医大、师大、体院)。学校确定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3所院校中将不同专业的每一大班编号(包括研究生一年级班级),共抽取4个大班作为调查单位,所有学生均参加调查。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84份,收回完整有效应答问卷475份(问卷中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栏缺少任何1项或其他问题中有1项及以上未作答的,视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8.6%。其中医学类本科生306名,师范类研究生81名,非医学类本科生88名;男生199名,女生276名。在外就餐调查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完整有效应答问卷306份,回收率为99.0%。

1.2 方法 问卷1根据健康教育KAP模型[3]自行设计,经反复修改、预试验后形成,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等问题。其中知识题10题,调查对象答对1题计1分、答错1题不计分,满分10分;态度题10题,其中设有6个封闭型选择题,选项为“这样认为”、“有时这样认为”、“不这样认为”、“不关心”、“不知道”5个等级,按1~5计分。行为题共9题,不计分。问卷2为在外就餐情况调查,涉及在外就餐的频率、理由、地点以及是否考虑在外就餐对健康有影响等问题。

1.3 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录入EpiData 3.0和 Excel 2007,由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 475份有效问卷的平均得分为(7.25±1.07)分,医学类本科生、师范类研究生、非医学类本科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25 ±1.00)分、(7.33±1.30)分、(7.17±1.11)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三鹿奶粉中危害健康的物质”正答率最高,为99.8%。而“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更安全”正答率最低,仅为4.0%,且3所高校大学生本题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2.2 食品安全态度

2.2.1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和担心情况 94.3%的大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造假食品(42.0%),其次为蔬菜中农药高残留(24.9%),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位居第3(12.2%)。

90.5%的大学生担心日常饮食的安全,其中对于肉蛋奶类最为担心(40.2%),其次为粮油类(14.2%)和蔬菜水果类(13.3%)。

2.2.2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有99.0%的大学生认为或有时认为食品质量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而且3所大学在校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不全相同,医学生中持正向态度者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不同性别学生比较结果见表3。

2.3 食品安全行为

2.3.1 对于无公害食品的购买行为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79.2%)选择价格合理才会买无公害食品, 有14.1%的大学生表示即使价格高也买,还有4.6%的学生表示对此不关心。3所大学的大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2 对于过了保质期食品的处理行为 只有37.9%的大学生能非常及时地处理掉超过保质期的食品,51.4%的学生选择的是基本会及时处理,还有1.3%几乎不处理。在没有及时处理过期食品的大学生中,有52.9%选择闻味后确定是否继续食用。

2.4 大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 被调查者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来源主要为电视和收音机(21.5%)、网络(18.9%)、报纸和杂志(17.0%)。

2.5 大学生在外就餐的频次与原因 在被调查的306名大学生中,86.5%的大学生会考虑到经常在外就餐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其中认为卫生状况是主要影响因素的占85.5%。有39.9%的大学生几乎每天会在外就餐,几乎不在外就餐的仅占8.8%,且男、女生在外就餐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4。在外就餐原因见表5。大学生在选择在外就餐的地点时,依次考虑的是口味、清洁卫生、价格。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近期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更加引起了人们对饮食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

3.1 食品安全问题的知晓率较低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大学生的高度重视,而且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态度也较为积极,但是对一些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特别是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添加剂等知识方面有欠缺,这使他们对相关问题不能持有较为正确的态度。例如,对于安全性较高的无公害食品,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仅有不足20%的大学生表示即使价格高也买,且有近50%的大学生未能意识到食品颜色对食品安全会有影响。可见,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情况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3.2 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但其态度和行为与知识不相匹配 本调查结果显示,“拿食物前要洗手”、“擦桌布是可以传播疾病的”、“牛奶变酸不是酸牛奶”的正确率较高,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微生物对食品安全性的潜在危害已有较正确的认知,但是他们对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诸如“鱼、肉等生鲜食品应装入食品袋或容器放入冰箱”和“生熟食品应分别使用刀和案板”的正确态度[4]却较低;而对于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仅有37.9%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及时地处理。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具备了很高的知识知晓率,但是生活中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仍然延用着传统的食品卫生习惯,在知识的获得和运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3 在外就餐是大学生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根据2000年美国FDA揭示食源性疾病风险因素的报告,餐馆和食品零售业的卫生问题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5]。

虽然近90%的大学生知道经常在外就餐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是仍有约40%的人几乎每天在外就餐。大学生在选择在外就餐的地点时,依次考虑的是口味、清洁卫生、价格,虽然他们对清洁卫生有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口味和价格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他们对食品卫生的要求。另外,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外就餐的理由主要为错过食堂供饭时间和改善伙食,所以,学校食堂延长供饭时间和改善饭菜质量是避免学生在外就餐过频的有效举措。

3.4 应加强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食品安全知识部分,师范类研究生、医学类本科生和非医学类本科生的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梁洁等[6]的结论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本次调查的医学类本科生为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涉及预防医学中食品卫生知识。解瑞宁等[7]的研究指出,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缘于高年级医学生学习知识面广[8],同时已经接触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学科,对食品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这也提示在对非医学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对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的宣教工作。

医学院校学生的食品安全态度优于非医学院校学生的研究结果提示,医学知识的教育对持有正确的食品安全态度有积极作用[9];“三鹿奶粉中危害健康物质”一题的正确率接近100%,这与电视和收音机、网络、报纸和杂志等多途径的大力宣传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宣传和食品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10],对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转变态度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鉴于此观点,笔者建议应多开展高校校内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和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对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地、持续地健康教育工作。

4 参考文献

[1] WHO. WHO global strategy for food safety:safer food for better health.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5-7.

[2] HAAPALA I,PROBART C. Food safety knowledge,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 Nutr Educ Behav, 2004,36(2): 71-76.

[3] BOOKMAN D.健康教育的KAP模式及设计.华西预防医学,1990,8(1):50.

[4] WHO. Five keys to Safer Food. Switerland: the WHO department of food safety, zoonosese and foodborne diseases, 2006: 12-15.

[5] CATHERINE EW. Keep food safe to eat: healthful food must be safe as well as nutritious. J Nutr,2001,131(2): 502S-509S.

[6] 梁洁,向志锐,刘燕文,等. 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3): 218-219.

[7] 解瑞宁,李永华,李英娥,等. 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中国校医, 2007, 21 (1) : 33-34.

[8] 刘晓雁,毛代武,吴爱莲. 某艺术中专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2004 ,11(1): 48-50.

[9] UNKLESBAY N, SNEED J, TOMA R.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of food safety. J Food Protec,1998,61(9):1175-1180.

篇4

[关键词]消费者参与监管;社会治理;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1.014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苏丹红鸭蛋”“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速成鸡”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关注,引发公众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安全监管意义重大。

一个完整的食品链条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由于涉及主体众多、环节复杂,单靠政府部门的监管以及企业的自律,无法做到对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的无缝隙管理。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必须构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食品企业、消费者、媒体、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监管体系。在公共治理框架中,消费者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治理主体。同时,在食品安全公共治理网络中,消费者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和最切身的体验者,也是公共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是落实民主政治、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食品安全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如刘丹松[1]主张以法律为手段来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于志勇[2]主张吸收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谭德凡[3]主张重构和反思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体制,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格局;颜海娜[4]主张完善政府规制,打造“整体政府”,以解决多头管理等监管缺失问题。已有食品安全监管研究中以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非常有限。本研究拟立足公共治理理论,以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着力从消费者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参与渠道、参与保障等方面去探讨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

一、治理理论视角下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1.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参与机制构建的根本要求

食品安全监管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参与不足。[5]公共治理理论于1990年代兴起之后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它主张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治理网络,谋求善治和维护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公共治理理论为研究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审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质上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食品企业、消费者、媒体、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监管格局。因此,食品安全治理目标的实现是政府、食品生产企业、第三部门等组织间互动协调的结果,而不是贯彻政府单方面行政指令的结果。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所依靠的是合作网络的权威,而不单是政府的权威。[6]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增强,有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强烈诉求,而且消费者可以结成团体更好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从而成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一种特殊的力量。

2.食品安全监管自身特性的客观要求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的特性,体现为复杂性、广泛性、长期性、危害性等特点。食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经由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存储、流通、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甚至还要经由多个国家生产、流通。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非常复杂,单靠政府部门难以有效监管。同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应用于食品行业也兼具两面性。随着科技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添加剂等已经运用到食品链条中,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和复杂。同时,食品安全问题还具有长期性,需要常抓不懈。单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突击检查,不能做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危害性强,一旦发生就可能酿成公共危机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广泛性,要求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参与机制,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监管。所以,消费者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必然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之一。

3.消费者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与食品生产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消费者有自身的特点,可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首先,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消费者参与意识较强。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食品安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是受益还是受害。所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极高,对食品安全的参与意愿很强。其次,在食品问题治理中,消费者可以提供原始资料。食品问题涉及领域较多,消费者通过自身选择、购买、消费过程,切身体验到食品相关问题,消费者掌握的食品信息往往是政府监管部门所缺少的,而这些信息对于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二、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调查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郑州市400份消费者调查问卷为样本,采取偶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地点选取郑州市金水区、中原区、二七区的部分超市、公园、学校、居民区等人流量大的地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问卷回收率100%。在后期的分析中,运用了Spss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1.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环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食品安全环境的满意度反映了郑州市民对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从表1所示的调查结果看,只有2.50%的人认为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很好,认为一般的有34.50%,认为不好有待改善的占4500%,认为不断恶化的有18.00%。有超过60%的郑州市民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持不满意态度,说明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2.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调查结果

食品安全关注度是衡量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条件。从表2所示的调查结果看,只有10.75%的人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很少关注或不关注,有50.00%的人关注程度一般,39.25%的人非常关注。可见,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这也说明,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潜在力量。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认知调查结果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从表3所示的调查结果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有3600%的人表示不了解,有一般了解的占5950%,很了解的仅仅占250%。

4.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渠道调查结果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也是制约和影响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重要因素。从表4所示的调查结果看,消费者主要从电视、广播中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达42.75%,网络占4375%,报刊、杂志占7.75%,知识讲座占1.25%,其他途径占4.50%。可见,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且新兴的网络媒体也已成为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这些公共媒体都是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良好平台。但专业性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讲座有待增强。

5.消费者遇到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途径的调查结果

从表5所示调查结果看,在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途径中,40.25%的人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会同销售者或厂商协商解决,20.25%的人会向消费者协会求助,有31.00%的人会自认倒霉不采取行动。

6.消费者不采取维权行为的原因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消费者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对维权途径不了解而不予追究的占25.00%,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而自认倒霉的占32.26%,认为维权成本太高而自认倒霉的占25.80%,对相关部门不信任而自认倒霉的占16.94%。由此看出,消费者在维权或举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障碍。这同样制约着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三、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消费者作为一支特殊群体,对于食品安全关注度较高,但是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有待增强,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不畅,遇到食品安全纠纷时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

1.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关注度较高但满意度低

从调查结果分析,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高,而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并不乐观。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出,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对相关部门和食品企业持不信任态度。同时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行为和食品安全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很多消费者在选择购买食品时,会关注网络披露的食品行业信息以及产品包装信息。这说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及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2.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有待增强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意愿较强,但是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有待增强。制约消费者参与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认知有限,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渠道单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与企业的博弈中处于劣势。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主要通过从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获取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信息,而作为专门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渠道――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则比较有限。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让食品安全知识讲座、食品安全知识竞猜等走进社区、走进超市、走近百姓。其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较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政策很了解的消费者仅占2.5%。可见,消费者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意识不强,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普及相法律法规知识,以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3.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不畅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渠道不畅通,维权途径效力低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维权途径主要有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等。从调查结果看,消费者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通过求助消协调解、提请仲裁、向法院等维权途径运用较少。这说明现有的参与渠道和维权途径并不畅通,这些渠道并未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原因在于,消协作为社团组织没有强制力,实践中消费者消费前一般不会签订书面仲裁协议,向法院提讼成本高且程序繁琐等。

4.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成本较高

消费者在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有31.00%的人会自认倒霉不采取行动。除了考虑到已有的监管渠道不畅通且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外,消费者在面临食品安全问题时,自身还会考虑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担忧打击报复等风险成本。这也制约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以及申诉举报等维权行为。

四、构建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路径 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媒体、社会等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多元参与机制的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探索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路径,充分利用消费者自身优势,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 有害物质 苏丹红 三聚氰胺 铝

当前,食品安全已经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加引起了消费者巨大的担忧,为此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也成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的首要基础。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检验方面的科研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逐渐建立起以快速检测、定性定量检测以及仲裁检测构筑起来的三大层次食品检验体系。本文笔者主要利用高校液相色谱仪、以及紫外分光光度等常规仪器,选择食品中常见的苏丹红、三聚氰胺以及铝作为本次分析对象,对于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新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食品安全概述

1、食品安全的意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 22000-2006中对“食品安全”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食品安全按照预期用途制备和(或)食用的食品,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也可以这样说,对于提供消费者最终消费的食品,应当避免出现由于食品原料、生产、运输以及存储等环节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从广义上说,食品安全一般指的是在食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从更深的意义上说,食品安全也应当确保在规定的食用方式和食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如果食品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污染,那么食品自身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必然会引起食品质量发生变化,进而对食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一般有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以及转基因食品自身潜在的污染几种。其中化学性污染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一般指的是食品原材料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使用的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在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以及违禁化学药品的运用等。化学性污染也是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分布范围广泛而且影响较为恶劣,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和食品专家也更加关注化学性污染。

二、几种有害物质的新分析方法分析

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辣椒制品中苏丹红W及同分异构体

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燃料,为亲脂性偶氮化合物,一般用于化学染色。然而,随着2005年英国第一次在食用辣椒油中查出了苏丹红I号,引发了全球大规模的苏丹红清查。我国在2006年出现的“红心鸭蛋”事件,又将苏丹红的清查推向了另一次,我国也在积极的开展对苏丹红IV舜反异构体的检验工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样品中苏丹红W及其同分异构体的方法,能够对苏丹红的化学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苏丹红W光致异构化进行探讨,使用梯度洗脱方法,分离度>1.2,并且样品溶液在12h内RSD分别为1.0%-1.2%,稳定性好,溶液测定5次RSD为1.0%-1.2%,由此可见,该方法操作简单,而且其重复性能够完全达到实验的要求,如果在实验的同时结合光照条件,那便能够顺利的对苏丹红W顺反异构体峰面积进行有效的定量和计算,这便促进了苏丹红样品检测过程中引起定量误差的问题的解决,使该方法更加适用于日常检验工作。

2.高效液相色谱一二极管阵列法测定生鲜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使得三聚氰胺开始被百姓所关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也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三聚氰胺,也称之为蜜胺,又称氰尿酞胺,常温下其以白色晶体的形式存在,熔点能够达到354℃,其难溶于水。三聚氰胺一般用于工业生产,以及塑料的生产过程中,其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对人体有着巨大的危害。当前国内外检测食品中的三聚氰胺,一般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等方法,笔者认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一二极管阵列法,能够根据生鲜乳以及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的色谱条件进行必要的优化,进而提高检测的效率。通过检验获得样品溶液在0.1-150 g/mL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0.5 mg/kg,回收率均91.5%-93.8%以上的相关数据,另外,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乳制品进行光谱扫描,并且对其生成的图谱相似性系数进行定性,这样则能够降低检测成本,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对生鲜乳以及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进行检测。

3.干法消化一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铝残留量

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使用含铝添加剂,能够使食品蓬松酥脆,口感良好,但是食用铝过量则会对于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体每公斤体重每天允许摄入的铝不能超过1毫克。笔者认为,使用高温干法消解一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铝残留量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而且其测定结果与ICP及ICP-MS测定结果完全吻合,平均回收率为97.55%。该方法操作简单,而其灵敏度较高,在测定范围以及准确性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越性,而且其成本较低,适合针对不同的产品中铝的含量进行检测,据有广泛的选择性。

结束语:

本文以市面上几种常见的影响食品安全的有害物质的检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且着重讨论了各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设备以及检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科研对于加强食品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应当不断的加强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为国家食品安全检测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篇.化工辞典(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宫小明,董静,孙军,等.HPLC法测定植物性原料中三聚氰胺[J].食品科学,2008,29(04) [3]迟玉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技术现状分析[J].食品与药品,2006,(03A)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测检验; 模式; 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42-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虽然农业部门、卫生部门、食品药物监管部门都加大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但是由于典型的多头分散监管的体制,不同部门仅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暴露出中国弊端[1]。因此,必须在立足我国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引入多元参与机制的理论,规范食品安全监测的方法,以期为实现安全食品的社会供给的越来越有保证。

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食品是维持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和关注应该高于其他商品。近年来,三鹿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皮鞋制明胶,星巴克等均被查出含致癌物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其涉及范围之广,品种之多,后果之恶劣,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食品安全事件如此频繁地发生,不得不引发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成效的怀疑。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信任危机,这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敲响了警钟。

就目前而言我国采用的多头分散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各个监管部门均为政府部门,整个监管过程由政府来操作,从本质上手政府以垄断府以垄断的方式包揽整个监管过程,缺乏其他主体介入,受人为、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加之部分政府人员不能严以律己,受利益唆使,上传下达的信心存在虚假性的危险,政府依据这些不准确、不完全的信息对食品生产和消瘦实施监管,必然难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2食品安全检验的主要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的检验指标只要包括一般成分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及其他有害物质分析。检验的项目不同,指标相应的检测方法也不相同。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2]。但随着食物和食品生产的机械化、集中化以及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对食品的监测也面临着挑战。

3我国食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起步较晚,缺乏专业人才,基础性研究较为薄弱,相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建立起来的世界瞩目的成就和光辉文明,食品安全方面的落后和差距是巨大的。虽然学界对食品安全规制有一定的研究,但存在以下问题,①研究的参照系多是依据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规制模式。许多研究者生搬硬套,墨守陈规,缺乏对我国现实国情和地区差异的考量,研究结论的模式化太强,研究结论不具有可操作性;②研究的理论缺乏系统性。研究往往从经济分析入手,不能为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理念、机制、价值、制度和模式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3];③研究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缺位。往往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惟一的监管主体,监管什么、怎样监管、监管到何种程度等,都由政府这个单一的监管主体来确定,没有重视社会第三部门组织、市场主体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更没有意识到公众参与对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性意义;④研究的学科视角比较单一,缺乏对食品安全规制研究的多学科视角,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过于局限。

4我国食品安全监测模式的转变的方法

4.1加强部门的协调、集中和高效:随着职责集中程度的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会相应的提高。美国在食品监管上为了部门协作较差,监管效率低下的困境,将总统食品安全委员改为实质性领导地位的最高权力机构,显示出更集中的趋势。他具有地位上的独立性和职责上的明确性两大特征,一旦部门间发生摩擦,可给予及时的协调。

4.2注重过程性规制:食品监管必需从重视终端规制作响强化全程防控,不能等到出了问题才去找问题的解决的方法,要在造成恶劣影响之前,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尽量杜绝食品问题的出现。美国、日本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十分重视过程的防控,美国甚至提出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防控[5]。

4.3突出体制、机制的创新:食品历经的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众多环节之,加上食品的类型和数量之巨,食品安全监管显然具有技术性强、专业性强,任务繁重的特点。单纯的技术规制是很有限的,必需注重对规制体制上的创新,重视监管机制的职责分配,各地方安全相应的卫生监视员,将食品监管工作深入到基层,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最大范围的使公众享受安全食品。

4.4多元参与的管理模式:在食品安全领域实现从政府垄断型管制模式向民主化管制模式的转型,世界各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是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下中央集权体制传统,更应该注重对社会力量的汲取,实现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政府、市场、利益团体共同监管的局面,吸引大量的技术、管理、法律专家参与食品安全的规制。既较好地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又较为有效地减少政府被监管对象俘获的现象发生之概率[5]。

4.5强化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比较混乱,有地方之间食品安全标准的冲突,也有部门之间质量标准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有效规制。要提高食品安全规制的质量和水平,首先应该做到统一标准,以标准规范和严格执行标准规范,避免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冲突和纠纷、重大食品贸易摩擦和食品安全事件。

参考文献

[1]耿弘,童星.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制模式及其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3):97-100

[2]杨丽.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与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3):31-33

[3]张锋.借鉴与启示: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考察[J].天府新论,2012(2):100-104

篇7

一、关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紧密相联,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古以来食品安全就是社会关注的问题,社会关于食品安全的理解也不相同。我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理解已不再是简单的食物是否满足我们基本生活需求。

(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012年1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己经基本确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这个体系的核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补充,四者共同起作用。《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第二款中对其进行了定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二)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国家存在,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放松过对它的关注。纵观国内,以03年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例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观国外的情况,06年美国毒菠菜,07年染毒点心,08年法国婴幼儿乳品受沙门氏菌污染再到爱尔兰猪肉事件,以及2011年欧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大肠杆菌疫情甚至蔓延到了北美地区,毒黄瓜和毒豆芽事件让欧盟食品安全神话破灭,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直译,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CSR,即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二)社会责任。任玉岭老先生曾提出过应从八个方面来确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即明礼诚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文化建设、发展慈善事业、保护职工健康、发展科技。

三、关于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

食品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主要是指制造或加工、提供食品或类似食品的厂商的集合。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是价值观和法律、道德等准则在食品企业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并决定企业采取何种应对行动。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1)加强内部建设。食品生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要缓解当前社会食品安全的困境,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监督机构,这些才是赢得竞争优势,获得更大长期利润的战略途径与方法。另外,加强食品行业自律能力和企业文化建设,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等等也是可行性较高的建设措施。(2)加强外部建设。从立法角度来看,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即《公司法》和《食品安全法》,在法律法规中突出强调食品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把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来。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对于消费者,整个食品行业、社会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食品安全反映了企业的诚信指数,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建立新型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从企业员工出发,实现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有利于促进食品行业良性发展。食品安全并不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一个企业出了问题,常常引发的是对整个行业的社会恐慌。食品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社会大众的信任;有利于形成榜样带头作用;有利于带动整个行业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机制,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3)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绿色食品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因而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于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食品企业推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引导生态消费,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和承担者,对食品企业而言,公平竞争最主要的就是把消费者的安全当作生命,要以对公众负责为根本。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力度和强度,有利于企业改善生产、改进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产的商品,保障消费者生命权的合法实现。

篇8

关键词:商洛;市民;食品安全;科普;调查

中图分类号:TS201文献标志码:A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11.044

0引言

開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对树立市民稳固的食品安全意识、解决社会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卫生有着重要意义。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选择陕西省商洛市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地点,在走访企业、深入基层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后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食品安全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点有较大差别,因此了解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科普是十分重要的。此次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食品安全科普需求,以期为有效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丹凤、商州、洛南市民共50人。所有市民对调查均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调查。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暑期实践小分队向接受调查的市民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及问卷的填写方式等,以取得其支持和合作。问卷不记名,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分析

运用OFFICE的Excel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数据及分析

2.1一般资料

为方便分析,下面以ABCDE来指代各年龄段。

年龄段分布见表1。

2.2市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及了解情况

2.2.1购买食品的关注点

对于所购买的食品,不同年龄段最为关注的均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相关检疫证次之。如图1所示,10~29岁的人会关注外观,而其他年龄段则关注较少;对于价格的关注度除30~39岁的人极少关注外,其他年龄段都会关注,尤以10~19岁的关注最多。

各年龄段购买食品的关注点见图1。

2.2.2市民食品安全意识

在对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评估这个问题中,认为自身食品安全意识较强的有2/3,而且有明显的随年龄增长所占比例增加的趋势,其数据为41.67%~100.00%。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

各年龄段食品安全意识见图2。

2.2.3对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

各年龄段对食品相关法规了解情况见图3。

由图3可知,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对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是知道却不了解,但是在30~39岁和50岁及以上有个别人表示非常了解,同时也在40岁及以上有人表示完全不知道,从事食品相关工作的人会了解得比较多,但是也有一些中老年人完全不了解,这不仅说明他们对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陌生,也表明了食品法律的普及盲区,所以应该在中老年人群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的宣传,给予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

2.2.4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的处理方式

当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时,所有年龄段的人的处理方式都略偏消极,或是奉劝新朋好友不再购买或是自认倒霉,都是从自身方面来解决,而非投诉、赔偿等主动积极的做法。

各年龄段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处理方式见图4。

由图4可知,不同年龄的人其积极处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10~39岁倾向于与商家协商要求赔偿,此外有32%的人表示会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这说明有少部分人拒绝自认倒霉,会用多种方式来表示自己对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满。

2.2.5对食品安全科普方向的需求

各年龄段对食品安全科普方向的需求见图5。

由图5可知,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较为关注营养搭配,30~39岁的人是最为关注转基因食品安全,最不关注品质鉴别,该年龄段的人一般有父母和孩子,他们更多地决定家庭饮食,所以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更为关注,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品质鉴别能力。同样值得关注的是,50岁以上的人们的需求集中在营养搭配与品质鉴别上,对于转基因食品、食品舆论等几乎不关注。这也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关注点的不同。

3结论

不同年龄段由于家庭环境、接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影响,不管是面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态度,还是期待宣传员着重讲解的知识都反映出一定差别,而大多数消费者给出的改善措施集中在加大处罚力度与提高消费者鉴别能力,这很好地反映了大众的态度,要内外一起抓,自身能力要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也得加强。

10~19岁的人还认为要对食品从业者加强教育,而50岁以上的人则忽略了该点。这表明在中小学生的认知中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

篇9

精选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书范文   全市各食品生产企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大局。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两节”将至,在开展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之际,我们有义务向消费者展示我们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们向全市各食品生产企业提出倡议并向社会各界做出郑重承诺: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自觉执行与食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严格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安全生产,诚信经营。

  二、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各企业法人和单位负责人更要担当起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义务。逐步实施企业食品安全员管理责任制度。

  三、遵守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自觉抓好产品质量源头管理,保证生产加工工艺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保证生产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等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保证未经检验合格的食品决不出厂,加强食品生产与流通各环节的全过程监控,不生

  产、加工、销售不安全食品。

  四、自觉实施召回制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主动召回产品。

  五、加强企业和行业自律,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接受同行、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积极配合执法部门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

  六、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和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生产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运用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七、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供科学消费信息,倡导健康消费理念,推动全行业形成食品安全经验与技术交流的共享机制。

  食品安全的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神圣责任,为百姓筑起保护健康和安全的坚固长城,为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消费环境、推动全市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选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书范文

  同学们: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身边的你我他,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为增强全校师生食品安全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和谐美丽校园,现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树立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自控力。

  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质量安全标志的“四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多了解健康食品知识,不购买无卫生许可的餐饮品,防止急性肠胃炎、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的发生;不购买流动摊点或小作坊制作的餐饭,坚决抵制价低质劣的食品。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边走边吃,不在教室内吃零食,不乱扔纸屑、包装袋、饮料瓶、竹签等垃圾,保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

  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不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不暴饮暴食,不吸烟,不饮酒。

  六、树立和倡导绿色文明意识,保护环境,共创安全、绿色、和谐校园。

  七、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八、积极参与,形成氛围,相互监督,互相关爱。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健康,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杜绝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共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精选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书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古有良训:“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重视食品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对我们的学习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我们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激素催生问题,食品色素添加问题,和食品农药残留问题都和我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密切相关。食品安全大计是历史遗留问题,为营造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近期特举办了各种有关“珍爱生命,远离食品污染”这一主题的活动,要求全校师生增强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建校园食品安全环境。特此,向全省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树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提高食品安全自我防范能力,拒绝不健康的食品,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让健康卫生 的饮食走进我们的生活。

  2、杜绝一切不卫生食品,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不采摘或不食用野果(菜)和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3、不购买无卫生许可的餐饮品,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不食用流动摊点销售的盒饭,抵制价低质劣的食品,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洁净、餐具消毒、环境整洁有序的餐馆饭店。

  4、不从校外预定餐饮、食品,不携带不健康食品进校园。

  5、不浪费水,不污染水,积极参加到节水活动中。

  6、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7、积极参加食品安全整治活动,为自己,为学校,为社会添一份薄力。

  食品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良好、卫生的生活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参与到“珍爱生命,远离食品及水污染”的行动中,合力共建校园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篇10

本文基于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通过实际调研的方式,对当前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现状的认识、食品安全信息对消费者消费的影响以及当前食品消费者地位及其经济意义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信息

一、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文化程度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食品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对社会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食品安全的层面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能够充分了解到食品安全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为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700份问卷)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收入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进行了实际的社会调研,以期望公众和政府等能够认识到食品安全对我国民生福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一)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特征,年龄因素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和看法会有一定的影响。经过问卷的统计后我们发现,在日常的食品消费中,不同年龄段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统计如下:青年消费者(18岁—30岁)中有43%的人们会关注食品的安全,中年消费者(30岁—55岁)中有67%的人们会关注,而老年消费者(55岁以上)的关注度为51%。总的来看,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高,整体低于发达国家居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

(二)收入收入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安全食品需求的不同。通过此次对收入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家庭月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越缺失信心。其中,家庭月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消费者中有32.08%的人认为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基本安全,而家庭月收入为5000—8000的消费者中有19.35%的人认为基本安全,收入8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家庭只有10%的消费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这反映了我国居民对目前我国食品消费的信心严重不足。

(三)文化程度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文化因素,消费者的文化程度与其对我国当前的消费现状的认识和态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经过调查发现,消费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我国消费现状的要求也越高。例如,初中或以下的消费者中有三分之一认为我国当前的消费现状是基本安全的,而高中或中专程度的消费者中有21.88%的人同意次看法,本科、大专程度或以上的消费者中认为我国消费现状基本安全的人数比例更少。通过总结和分析消费者目前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下,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情况的现状不容乐观。将近一半的消费者认为不安全,有30.5%的消费者认为很不安全。但却仍有五分之一的消费者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抱乐观态度,认为基本安全。

三、食品安全信息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在选择消费食品之前,一般会获得该食品的一些相关信息,消费者通过这些信息,来对食品的质量、价值等进行判断和决策。而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信息数量等各有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导致不同消费者对同一食品作出不同的选择。许多研究表明,消费者在获得相关食品信息的情况下会选择食用更加健康和安全的事物。我们调查结果显示49%的消费者更倾向信任媒体,而46.36最信任政府公告,4.64%的消费者选择信任企业和直觉。为了考察为了考察食品安全信息对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我们考察了群众对食品安全消费的敏感程度,对与媒体曝光某些知名企业的食品是否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量,结果表示,只有9.27%的消费者不受事件的影响,会继续消费该产品,31.13%的消费者表示不是很在意,偶尔也会购买,而59.60%的群众则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感,并且拒绝再次消费该品牌的任何产品。被调查者对于媒体曝光某品牌食品是否会影响其对该类食品的总体态度,我们的调查结果如下: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对整个类别行业的食品也不再信任,而对食品安全较为敏感的群众中,有35.87%的人会因为一个企业被曝光而对其他企业也失去信心。换句话说,某类食品,只要有一家企业质量不合格被披露,则整个该类食品的市场将减少约三分之一,一个企业犯错会殃及池鱼。

四、当前食品消费者地位及其经济意义

调查结果表示,有30.5%和47.7%的消费者认为目前食品安全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同时,认为目前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化学剂使用问题、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和病死牲畜问题。有23%的消费者有亲身经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并发生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但是即使消费者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却仍有大部分消费者不去捍卫权益。通过问卷我们得知,有40.4%的消费者在买到质量有问题的食品时选择忍受,放弃维权,而选择向政府投诉求助的消费者只占1.99%。究其原因,主要是认为投诉太麻烦,和投诉一般没有什么结果。表明在消费者心目中,相关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很让大家信任。约一半的消费者会向商家要求赔偿,但经询问,这样的要求约有63.64%以无果告终。在市场营销学中,我们称有这样一种消费特征的消费者为“囚禁者”。消费者的在市场中的地位是非常被动的,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尽管以顾客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是无可争辩的,但这个高深理论和企业资源与生产意愿或者生产意愿之间的联系却很脆弱。根据市场营销管理的哲学,要形成良性的发展,要与顾客及其他利益方建立持久关系,为此,企业必须首先创造卓越的顾客认知价值,建立持久的顾客关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形成系统的“顾客满意”良性机制。从大局来说,消费者普遍被“囚禁”也许在短时间内会为国内厂商造成利润,拉高了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但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长期发展消费者将演变成对国内食品即不满意,也不忠诚的“破坏者”。因此当前食品消费的现状必须改变,调查显示,消费者普遍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食品生产企业的利欲熏心。2.政府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监管不力是主要原因。3.另外,执法部门对违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不够有威慑力。4.群众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不深。

五、建议

1.提高食品安全宣传政策的针对性。食品安全宣传应该提高消费者对各类不合格食品的风险认知水平,加强不合格食品种类的暴光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降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2.采取各种措施消除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传统观点,增加公众的消费信心;3.改善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形象。政府应搭建更为透明、直接的食品安全监督平台,改善政府以往不作为的形象,携手公众,共同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尹姮,张妮妮,杨蔚,李玉峰.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及其超标的认知与态度的调查———基于上海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11:42-46.

[2]陈璐.基于食品安全认知的消费者食品消费行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3]刘晓霞.基于品牌关系的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4]张磊.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4.

[5]李敏.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为及对策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5

篇11

关键字:食品安全 微生物 检验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更多的微生物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断的被媒体暴光、报道,这也使得食品微生物检验变得更为重要。下面,我将对微生物检验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作简要阐述。

一、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简单的说食品安全性就是指食品再生产、流通、储存、食用等方面符合食品健康有益,能够满足人们食用性要求的技术、措施。早在公元前16世纪我国就有了利用微生物造酒的记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们就懂得了微生物与食品的微妙联系。直到1857年,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酒精的发酵过程由酵母引起,解决了当时法国由于酒的变质给酿造业带来的重大损失问题,开创了巴斯德灭菌法(现称巴氏灭菌法),人们才真正的利用微生物检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的成熟,微生物检验与食品安全变得更为紧密。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主要是利用与防止。对于各种面包、饮料的发酵食品,我们是利用乳酸菌、酵母菌为我们服务。而还有大量的微生物是有害的,它们污染食品而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微生物对食品的侵害可以说涉及到食品生产的源头、加工过程、储存、出售各个链节。在我国食品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食品原材料检验不合格、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设备不卫生等方面。根据报道,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才是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细菌相是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菌相是指存在于某一物质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食品中的各种细菌就构成了该食品的细菌相,水中的细菌构成了水的细菌相。食品及原料都有正常的细菌相,它们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别。

1、鲜肉的细菌相以嗜温菌为主,其次为嗜冷菌。加工良好的鲜肉细菌数为103个/g左右,如加工不良会达到106个/g,肉制品的细菌数约为103—104个/g,大肠菌群MPN为10—102个/100g,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102个/g。

2、鲜蛋的细菌相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很少。

3、液体蛋晶的细菌相是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变形菌属和埃希氏菌属,细菌数量一般为104~106个/g,大肠菌群为103~105个/100g,沙门氏菌为1—100个/g。

二、微生物污染食品有很多种途径。

对于微生物引起的安全问题,人类要想方设法得控制它。关键就是要从它的污染途径入手。

(一)水作为污染媒介:水资源作为食品生产的重要原料成为了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媒介,如果不能保证食品加工用水的卫生,将会成为有害微生物繁衍的温床。

(二)空气作为污染媒介:食品由于密封不严而暴露在空气中,就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发霉变质。

(三)通过人和动物而污染:人体作为媒介接触食品而引起污染;鼠、蝇、蟑螂等污染食品 。

(四)通过用具及杂物而污染: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工设备、工作用具不洁等污染食品。

三、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有害微生物

(一)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通常情况下可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沙门氏菌中毒的症状主要由急性肠胃炎为主,症状有恶心、头疼,全身乏力、发冷、吐、腹泻、腹疼等。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肽聚糖的网状机构比革兰氏阴性菌致密。“金球菌”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兼性厌氧,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C,最适:Ph7.4,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周。它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金球菌”有高度的耐碱性,可以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三)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大肠杆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黏附素和外毒素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四、微生物检验意义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为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阐述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

其次,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情况,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供传染病和人类、动物的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

篇12

【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13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13-02

1构建食品安全的现状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响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能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和政府在世界舞台的形象。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规范的食品流通环节管理秩序。食品流通环节的管理秩序的不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相当多的食品经营企业都有小而乱的特点,导致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及其难,对食品的包装水平也很低下,有些小企业甚至不顾法律的规定使用未经检验的合格包装物;(2)一些小的企业在食品的收购、运输和存储过程,还存在滥用保鲜剂和防腐剂的问题;(3)一些经营者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牟取利润,销售的产品是变质的产品或者假冒伪劣食品。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市场和校园周边甚至还有兜售无出厂合格证、无厂名厂址的假冒伪劣食品和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

1.2由于新技术、新资源应用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新添加剂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的食品资源、新工艺等资源出现,加上酶制剂和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涌现,导致了能够直接应用在食品上的和间接与食品接触的人工化学物质不断增多。

1.3随着食品研发出现的新问题。食品安全科技在不断地发展,由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食品也不断地被食品安全检验机构发现有安全隐患问题,例如:油条中会有铝的残留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不被人知晓的,但是当检验结果出现时,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消费者对能否迟到安全食品的信心。

2食品科学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思考

2.1引入ISO22000标准帮助食品企业提高食品质量。 ISO22000标准在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下,基于本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可以通过对其有效性的自我声明和来自组织的评定结果,向社会证实其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能力,持续、稳定地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终产品,满足顾客对食品安全要求;使组织将其食品安全要求与其经营目的有机地统一。因此ISO22000提供了一种帮助生产企业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制度,有效履行其主题的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构成,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相当滞后。我国已经有企业、地方、行业和国家等不同等级的食品标准,总共的数目已经超过了前项之多,其中国家标准又可能分为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这样就使得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基础标准为本、产业标准和行为标准为辅,以检验的方法标准为主要依据的国家级食品标准体系。

2.2提高检测水平。当前我国的检测水平任然较低,不能满足大众对食品安全检验的需求。由于卫生部、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结是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主要分布的政府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方式大同小异,这就是本来就缺少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捉襟见肘,比较严重地影响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所能取得的震慑威力和监督能力。对于由于新技术、新资源应用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较为先进的、灵敏的检测方法有多聚酶链反应、基因探针等法师已经被应用在食源性病原体的检验,但是这种检测还是主要用于研究单位,没有在食品安全上进行推广使用。因此提高检测水平对于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检测手段的选择可以依据分级原理进行。国家的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要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检测能力的掌握,对于地方检测机构和企业而言就要正对地方生产的食品或者企业的产品,统计其品种,正对这些产品的特性和长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检测能力的提升,各地部门不能轻视此事,每年要投入部门资金进行此项工作的研究。

2.3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进行食品安全的检验。 根据襄阳市的食品相关企业进行检验,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产生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主的食品安全意识差。根据对襄阳市的3000余家的小作坊加工点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是:襄阳市有5家大型食品加工厂家,主要生产大米、食用油和面粉等食品,生产设备比较完善,生产的条件也满足,而且都进行了生产功能的区分,还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各种生产场所也相当齐全;而28%的食品加工企业是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仅仅获得政府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规的基本要求,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但是管理基础相当薄弱,也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另外还有60%的任然采用传统的以家庭生产为主要方式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的工作条件差,生产工艺也很简单,为了降低成本,这些企业往往不重视食品安全。因此对于检测监督的人员而言,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发出警告或者惩罚,并且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3小结

本文从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基于这些导致食品科学与安全管理体系很难构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来规范食品生产企业,毕竟食品安全问题紧靠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呼吁是不够,最主要的还是食品生产企业意识到食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在引进规范的标准后就需要进行分级式地提高检测水平,从实际出发,统计自己需要的食品检测方法,然后进行引进相关技术,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保证食品检验的基础上不会出现资源的浪费,从而构建成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食品安全 刑法 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现实需要来看,食品不安全不仅严重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破坏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最终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上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同时,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二、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定及其缺陷

(一)食品安全的刑罚规定。

(1)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是1997《刑法》修订后新增罪名。根据我国《刑法》第143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是指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疾患的行为。

(2)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该罪也是在1997年《刑法》修订时新增的罪名。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二)刑罚规定的缺陷。

目前,我国刑法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大多数都体现了传统刑法的色彩,而风险刑法理论的预防性却体现得不够,并且存在着诸多与《食品安全法》难以有效衔接之处。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设置显示出滞后性,导致一些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犯罪行为,难以准确定性。刑法中的食品安全的含义较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以及监管者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当他们违反义务应承担刑事责任时,在刑法中却不能找到恰当的罪名。与此同时,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类的犯罪处罚范围过窄,没有体现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方面,我国刑法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绝大多数属于结果犯或具体危险犯,具有预防性的抽象危险犯罪并不多见。另一方面,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预备行为难以定罪。

(三)立法缺陷。

(1)监管机构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药监局等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但是,除卫生部外,其他部门的职责并没有具体明确。

(2)政府责任无法可依。不论是以往的食品卫生法,还是现在的食品安全法,都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政府职能部门监管食品不力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后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我们倾向于适当规定政府责任,尤其是政府的赔偿责任。

(3)食品检验权没有完全放开。食品安全法鼓励和保护社会团体监督食品安全;也鼓励社会力量进行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但是,始终没有明确,民间组织的检验权。这是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适当增加过失的食品安全犯罪。

我国刑法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都需要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故意。行为人不履行《食品安全法》查证查货的注意义务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并不能根据这些罪名进行处罚。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放松对这些罪名在主观方面的要求,规定过失行为也能构成以上罪名。

(二)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在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方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其次,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最后,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HACCP体系)的力度。

(三)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

针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刑法保护现状,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同时,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企业入市门槛,以确保食品安全。国家质检总局要针对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并且认真全面实施。

篇14

吕冰:截至目前,TOP100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请问举办此类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王崇民:本次活动不仅担负着品牌推广的重任,更承载着食品产业信心凝聚的责任。作为主办方,我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食品企业一同应对挑战,走向共赢。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网络调查及专家评选来树立食品安全领域的企业品牌,表彰先进人物,推广优秀产品、技术和成功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联合推广活动,激励广大企业努力打造企业形象,提升食品安全领域的整体信心和影响力,推动食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评选程序严谨公正

吕冰:评选活动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其公平、公正与公开,那么请问本届活动采用的是怎样的流程?

王崇民:为了体现本次活动的公平性,我们在评选过程中采用公众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两种形式,并通过众多媒体将获奖情况进行联合推广将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形象展现给大众,扩大行业影响力和凝聚力,提升产品知名度,寻求整体发展机遇,致力于市场共赢,坚定信心,迎接挑战。

在活动的第一阶段,公众可登录中国食品安全网活动专题页面(省略)投票,随后产生入围名单。而在第二阶段,活动主办方经综合评定并参考相关因素指标相结合,最终获奖名单。

吕冰:据我们了解,参与此次评选的活动的企业大多为业内的大型企业和著名解决方案提供商,请问参选企业或产品应具备怎样的资质?

王崇民:参选企业成立时间必须在一年以上,需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企业必须从事与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安全技术。产品和应用等相关的工作,并在行业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活动举办意义重大

吕冰:据介绍,评选活动已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一届,在行业内已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业界同仁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那么各位认为,此次评选活动的举行将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王崇民:此次评选活动是一个来自全国,面向世界、具有高度品牌价值的系统性市场推广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后,组委会将在北京隆重举办评选结果仪式,并邀请业界知名的企业参加,通过研讨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以期进一步推动业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行业自身的规范。

成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繁被曝光,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这势必对食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会产生影响和压力。我觉得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企业参与交流,从而更好的对食品安全的行业规范以及标准的修正、执行产生作用。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及相关企业中会被越发重视,这样使更多的企业可以在经营品牌的同时开展创新研究,对食品行业的安全质量控制作出努力。媒体进行这样的一个评选,也会给公众个相关的明确信息,同时也为食品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指南与信息。

杨伟民:在食品安全乱象丛生的当今,由《食品安全导刊》杂志、中商食品安全网(WWW.省略)主办的“2010-2011年度食品安全TOP100评选暨联合推广活动”,是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造了安全保障的前提要件。积极配合国家监督《食品安全法》落实的状况,激发了食品制造商的职业道德,对食品生产商选购生产设备具有很大的指导性。

吕冰:此次活动期间,业界多家知名企业均给予了高度关注,为此作为行业资深人士请就此次评选活动,向广大业界同仁提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