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0:07: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学校的建设,网络文化越来越对学生的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大多数学生家庭都有电脑,并拉上了宽带,能够上网,每个老师、家长、同学几乎都有智能手机、QQ号和微信,有的学生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喜欢玩网络游戏。部分中学生因为上网成瘾,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在“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与评价实践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在开展了班级网络文化专题建设,⒒チ网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指导学生安全、文明、健康、绿色上网,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班级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开通开辟邮箱专栏,营造网络心理文化氛围
互联网交流具有隐秘、快捷、高效的特点,这就为师生沟通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
网络交流既具有不可见的特点,又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袒露心声;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平等交流,营造班级网络心理文化氛围。教师可以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告诉家长和学生,在互联网上咨询问题,相互解答,交流思想;也可以在节日、生日互发贺卡,互送礼物。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交流,也可以改善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生理发展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面对成长带来的种种烦恼,他们羞于向老师、家长和同龄人诉说,因此,我们可以在班级主页上开辟“我的成长烦恼”专栏,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教师可以介绍青春期知识,及时与学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坦然面对烦恼,消除发恼,做到心灵对话,润物无声。
二、创建班级主页,开辟教育栏目
我们向学校网站管理员申请,在校园网站建立了班级主页。建设班级主页要有技术和有内容。班主任和班级电脑爱好者可以担负起主页技术维护的责任,班委会成员根据班级特色和学生实际讨论研究主页设计和栏目设置。栏目一般包括班级介绍、班主任寄语、班级风采,教师风采、校园新闻、班级新闻、活动剪影、课外阅读、学习方法、小组风采、学生干部、读书之星,学习之星,佳作园地、班级日记、班级荣誉等。栏目设置不要求保留罗万象,可根据运行效果及时调整。班级主页建设不是班级信息技术爱好者的主页,而是整个班级的主页,需要学生共同参与。我们建立了班级特色文化和小组文化,并且连接在班级主页上。班级特色文化包括班名、班训、班号、班歌等,小组文化包括组名、组训、组号、组徽等。为了提高班级网页的制作水平,我们专门请计算机老师讲解网页制作的方法,开展网页设计大赛,既激发了学生网页制作的欲望,又建设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班级主页。
三、建设班级博客,打造网络交流平台
班级博客的出现,既有利于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了载体,可以代替网站班级主页,成为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网络平台。我们建设班级博客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班级博客的制作也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我们又请信息技术老师作为技术指导,帮助学生申请、制作班级博客。班级也成立了网页制作兴趣小组,学生利用现成模版,自行设计制作网页。班级博客模块分为我们的班级、班务公告、班级活动、成长故事、家长学校、学科教育、安全教育、课外阅读、班级日记、班级竞赛等,有些模块和班级网主页相同。如“我们的班级”模块包括班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任课教师寄语、班长寄语、班级制度等。我们成立了班级博客管理小组,负责班级博客的管理,要求学生不断更新日志内容,经常跟帖评论。通过班级博客的申请、设计、制作和运行,既增加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沟通,又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四、创建班级QQ群,探索班级管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网络
一、网络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是对班级环境、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制度,班级文化活动的综合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体现出班级主体自我管理的新诉求和新表达。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们发现,目前,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其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网民占据6.18亿总数的10.8%,这标志着网络在大学本科生中的高度普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使用率为45.0%,相比2012年底降低3.8个百分点。近年来,虽然社交网站用户使用率下降,但社交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
随着时间更迭,高校扩招,90后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当下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自我性和矛盾性的特征,个性强而班级归属感弱。他们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沟通,反应了新媒体建设和运用的新趋势。90后用户的操作习惯,就是打开电脑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或者是通过手机联入互联网,浏览微博或个人空间,这是当下大学生所处的网络大环境。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1967年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在互联网的推广反应了信息时代的诸多特点,随着上网条件更加便利,技术手段更加成熟,手机终端的推广,上网成本更加低廉,催生出高校90后群体为主体的网络小环境。
各大高校也相继推出网络信息平台,如网络迎新、虚拟校园等。北京大学于2010年推出的“北大英雄”游戏光盘,帮助新生适应未来校园生活场景;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也推出虚拟校园;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也开展了网络迎新活动,又依托微信公共服务推出“微信请假”系统,迎合了学生工作网络化的需求。
张伯阳在《大学生班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探析》中探讨了网络平台的方法,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受到网络环境影响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并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发起的一项社会实践为例分析,总结文科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网络化要求下的诉求。
二、网络平台下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项目概述
自2012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尝试。通过在成熟的web平台中开通班级公共空间,建设班级网站,激发文科大学生创意创新、交流创作的能力。这一方案融合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着重考虑班级凝聚力的建设目标,旨在培养高效率的团队,培育创新性、自主性的文化活动管理模式。以专业学术交流为例,2012-2013年间共有10人次参加两岸学术研讨会,班级读书交流会14场,这是互相激励、比学赶超的效果;网络化班级建设实践减轻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动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系学生、家长和学校,发挥协同管理的作用。
(二)项目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的困难。一是网站管理倦怠期长,资源整合不及时。二是管理模式缺乏监督。三是个人兴趣方向发生转移,时间分配有冲突。学生精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够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进行实践,网络环境下的松散状态表明班级建设网络平台只能作为班级管理的辅助力量,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特征
班级网站是班集体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它弥补了现实中高校硬件资源紧张,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长、高校教师压力过大等缺憾,以强化中文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网站激发了班级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内在能动性,是加强班级自我管理转型的新途径。
受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文科班级,想要培育班级精神,孕育班级文化,不但要强化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归属感,而且要增强文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为例,通过规划网站建设方案,逐步训练中文专业素质,练好中文基本功,提高创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视野,这是班级文化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素质的部分。
1. 服务为主,节约快速。班级服务依托成熟建站平台,减少技术难题。目前成熟的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除了博客、播客、QQ空间,利用好建站之星、微信服务账号,搭建web平台,开发APP、安卓系统应用、信息群发系统等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推送的时间,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区域资源,按照活动类别划分,缩短线上距离,服务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
2. 重视专业培养,着眼终身发展。中文学生以纸笔走天下,这对专业技能提出高要求。复旦大学首推创意写作的本硕课程,旨在培养作家和创作型文艺工作者,以满足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同样,网络平台的板块设计应紧密联系专业课程实际,鼓励学生创作,按照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与教学考核相挂钩,提高学生作品的积极性。在该班级的实践项目中,划分原创、评论、论文交流等不同板块,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提供本科生创作、交流的网络平台,在本专业内部集合、碰撞、交流,对提高本科生写作能力、强化创作因素有积极作用。
3. 班级事务透明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个体意识,自尊心强,规则意识浓厚。线下管理班级事务多是有班级负责人牵头,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下,完成奖助学贷等重要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互通消息,立足班级管理要求,在网络平台中班级管理信息,有助建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班级文化。
4. 三方联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网络平台化的班级建设,方便受众添加班级同学为关注对象,对学生个人的培育培养工作发挥监督作用。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结合院校开展的迎新活动、心理教育活动,配合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设立生活板块,展示学生个人才艺,发泄生活、学习压力,一方面方便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同学动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诉求,方便观察大学生信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班级同学提供表达意见,使得观点、意见相似的同学聚合到一起,摆脱心理孤独感。班级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达到了家长、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心理预期。
5. 自发自觉,产生辐射作用。班级的网络化建设是对班级文化的窗口展示,优秀的班级文化会发挥辐射作用,在同年级、同类别的班集体中中发挥示范作用。学生自觉地在网络环境中丰富班级形象,结合宿舍文化、文体活动、学风建设,纳集活动素材,挂贴到网站上,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班级文化的建设逐渐丰富可感。利用语音、视频、影片展播等的方式,倡导中文学生体会生活,创作创新。开展同题创作的互动,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分主题地组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流派、文艺学理论等多方面的交流,有深度地挖掘多位同学对同一问题的认识。
三、多重有益的发展方向
班级文化表达的不仅是个体的价值,也是聚合的群体的价值观念。推广班级文化的网络化建设,有着多重意义。
首先,它整合校内外资源,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益处。不仅使班班级小单元符合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还能提供师生、同学对话的平台,定向强化中文专业学生的读写能力,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教师、辅导员对网站信息监管下,及早发现问题,解除隐患,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诉求,能够利用网络平台集中展示班级文化,对内凝聚班级力量,对外展示班级魅力,增强班级的吸引力。
最后,从创意支撑向创业支持过渡,形成联接班级体的长期纽带,在中文应用快速发展的当下,有着商业价值和教育、借鉴意义。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以网络化建设的方式推进班级管理,借助平台优势,便利学生,便利管理,使班级在网络环境中互动交流,凝聚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有利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班级文化教育,对于高校文科生而言,是一个个体唤醒另一个个体,一个班级吸引另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
[关键词]无纸化办公 校园网 网络建设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办公即无纸化办公便应运而生。无纸化办公不仅能节省大笔文印经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无纸化办公网络的建设被很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上日程,尤其是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应用好该技术,在充分为学生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将来的社会。
网络平台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从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全局考虑,将无纸化办公网络建设为一个高起点、易于扩充、升级、管理和使用的网络系统。以下是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先进性和实用性
网络规划既要从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潜在的扩充,尽可能采取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使之在一定时期内都能保持较先进的水平,使网络带宽性能不仅适应现在的需要,还可以满足未来几年数据量的要求。在网络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实用性,使之易操作、易管理和维护,并且易于用户掌握和学习使用;其次要考虑采用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设备,保证投资。
二、可靠性与安全性
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鉴于网络信息的重要性,要求网络系统要有较高的可靠性,各级网络应具有网络监督和管理能力;要适当考虑关键设备和线路的冗余,使其能够进行在线修复、更换和扩充;要确保系统数据传输的正确性以及为防止异常情况发生所必需的保护性措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访问控制列表、子网隔离等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网络安全运行,拒绝未经授权的访问。
不仅要求网络能够长时间的安全运转,同时要求网络设备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在系统设计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网络的可靠与容错:1、选用高可靠性的网络设备,在网络的关键部位采用冗余备份设计,避免单点故障,保证网络长期运行的可靠性;2、采用优秀的网管系统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网络故障,采用优秀的用户管理组件,对接入网络的用户进行实时监控与保护,从接入层面对网络进行防护;3、采用可靠的备份系统,通过TFTP服务器定时备份网络设备配置。系统设计能对关键数据提供可靠的保护,对网络病毒提供防范措施。网络数据要有可靠的备份,备份系统要求读写速度快,保密性好,可靠性高。
三、开放性与标准化
系统采用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符合开放系统的标准,并能够与其他系统实现互联,将采用大多数厂商支持的国际标准协议。具体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开放性和标准化:1、采用工业标准TCP/IP协议;2、网络互联设备应支持多种协议,能与其他厂家设备互操作;3、采用支持SNMP协议的网管软件。
在总体设计中,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使网络易于扩充,使相对独立的分系统易于进行组合调整,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在外界环境改变时,系统可以不做修改或仅做少量修改就能在新环境下运行。
网络选用的通信协议和设备要符合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将不同应用环境和不同的网络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使网络的硬件环境、通讯环境、软件环境、操作平台之间的相互依赖减至最小,发挥各自优势。同时,要保证已有网络的互联,为信息的互通和应用的互操作创造有利条件。
四、经济性与可扩充性
1.扩展和升级。系统建设要考虑将来的扩展和升级,以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网络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为将来的扩展留有余地,保护投资。网络设计采用国际标准的技术和符合标准的设备,系统软件或硬件升级都不应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建成的网络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升级能力,其扩充和升级将以最低成本花费为前提。
2.易于管理和维护。网络系统的所有设备都应是可管理的,会支持远程监控及对故障的过程诊断和恢复。通过网络管理工具,可以方便地监控网络运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网络的优化提供依据。另外,网络的设计应采用简单易用的网络技术,降低运行维护的费用。
3.经济性。学校不是营利单位,资金有限,所以必须考虑可以和现有网络无缝的连接,同时可以提升现有网络的性能。
基于前面所做的分析,现提出以下的设计思想,以供参考:(1)在产品选型上采用业界最先进的产品,可以保证网络具有长期的产品升级、支持和维护;(2)在考虑网络建设成本的同时,必须兼顾先进性与适用性,求得最佳的性能价格比;(3)网络必须面向应用,支持变化,以满足新的应用的需求;(4)必须制定周密的网络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安全;(5)做好全面的网络管理与后期维护工作。
以上是网上办公的一些建议和设想,请大家批评指正。让我们携手搞好网络基础建设,迎接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
[参考资料]
1.谢希仁编《网络基础》
2.郭卫泳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局域网组建简明教程》
一、提高认识,全面构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
为了提高教师开展网络文化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学校充分利用集会、板报、橱窗、教师座谈会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教师们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之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学校成立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健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将每一个活动责任到人,制定详尽的活动配档表,层层把关,分工合作,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开展活动,扎实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旨在强化文明网络理念,达到校园网络文化的规范管理。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文明上网序列活动。 “绿色上网周”活动,宣传遵守网络道德,倡导绿色上网; “规范管理月”活动,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文明规范”为内容,规范教师的上网、使用行为;“文明上网年”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推行四项工程,落实网络文化工作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我们重点推行四项工程。“网络协作备课工程”、“信息化教育效益工程”、“网络教研工程”、“绿色文明用网工程”。
1、以网络资源为载体,养成协作备课习惯,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教师以往电子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探索。每位教师备好课后,学校进行汇总,把优秀的电子教案、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备课,把优秀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一人劳动,大家受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以“班班通”为载体,营造网络教育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益。
充分发挥“班班通”在教学中交互性、情境化和共享性的优势,使教学形式更加直观、新颖、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更加新颖、多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各班级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充分利用“班班通”这一现代教育媒体,利用课间、午休、自习等时间,通过观图片、读文字、看视频片断等多种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并适时对学生加强管理。
学校网站开辟网上“每周一荐”、“每日一问”、班主任论坛、读书论坛等栏目,为老师、学生交流、讨论搭建平台,每周中午,同学们都利用业余时间浏览学校的网站,寻找各班级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相互访问,共同提高,既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又提高了学生争创一流、比学赶帮的积极性。
3、以教育博客为载体,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超时空”对话。
学校教师人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师博客”,探索博客教研新模式。教研组长认真规划每期教研活动,在博客上下达通知,以便教师能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准备。教师们提前观看课例,积极准备,使教研活动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教师在博客里,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发的帖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教师的回应。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4、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净化网络运用环境,规范网络管理。
制度建设是学校网络文化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只有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使学校文化达到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策略
引言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研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体现在:只有弄清楚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关系,进而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的定位,才能够促进校园网络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实践意义体现在: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对于大学学校而言,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品味和人文价值;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助于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是这样对“文化”进行释义的:“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大学师生为活动主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国外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一些世界名校(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已经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国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2.1 网络文化全面渗透到大学校园
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现今网络文化已渗透进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都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校园网络、学校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载体,院系与院系之间可以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与交流。校系领导和老师能够及时交流信息,下发通知。学生也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校新闻、校园公告。利用校园网络提供的虚拟社区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辨析商讨,学生也可以讨论课程内容或者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2.2 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涌现
网络技术、电脑创意活动成为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一项基础活动,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脑及网络,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活动是最好的方式,各种专题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团体开始纷纷成立。网上的相同爱好者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几乎所有的校园网络文化形式都走向跨校区发展,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聚集在一起交流和沟通。
2.3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些高校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等校园网络服务平台,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4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体现在校园网络资源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
2.4.1 校园网络资源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为方便广大师生学习、交流提供了多种网络平台,如虚拟社区、精品课程网站、电子图书馆等。虚拟社区充分利用网络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利用网络信息传输与反馈的技术,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宫殿的桥梁。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可以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和传输的方式,满足了远程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2.4.2 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管理人员建设了较为合理的上网规范体系,致力于从制度上制约不文明、不健康的上网行为。但是网络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大力度对学校各个网站进行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
2.4.3校园网络队伍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应加强对大学网络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做到擅长网络技术、熟悉学生上网规律、能够与学生良好沟通,维护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信息。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中国社科院沈杰先生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建设高校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要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法制、基础建设(包括校园网络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3.1 加强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德育工作
积极利用网络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律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建立学校主页,通过教研网页、班级网页、个人(学生、教师)网页等,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专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辅导,以防止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
[论文摘要] 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咏今. 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与实践探索..2002.11.19.
[2]衡均 .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于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
[3]万新恒. 信息化校园. 大学的革命.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高校网络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不断融合,推动我国互联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4.64亿,占网民总数的78.5%。另据百度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2012年第4季度,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首次超过了PC互联网,PC互联网用户不断向移动端迁移。在高校,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群体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上网方式、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媒介特性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相融合的新型网络,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移动互联网不是传统互联网的补充,它将对互联网体系架构、互联网业务及服务模式、信息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变革,是继宽带之后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除了具备连通、共享、开放、交互等传统互联网的特征以外,更具有自身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上网方式的便捷性
用户上网的便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上网设备上,移动终端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移动终端采用触屏交互技术,操作起来更加方便灵活,移动终端如手机可以一直处于开机状态,方便用户随时上网;第二,在网络接入方式上,移动互联网借助运营商接入互联网,通讯方式更加便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上网。
1.2 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与用户身份的关联性更强,智能手机号码就是一种身份识别,的信息均可溯源。而且,移动终端还可以通过GPS、北斗等卫星服务系统,进行精确定位,用户发送的信息,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手机拍摄的照片,都携带了位置信息。此外,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还表现在相互交流的对象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很多是依据用户的社会关系,比如同事、同学、朋友等电话号码簿中的成员,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真实。
1.3 网络服务的个性化
由于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网络服务商可以根据用户的访问习惯,以及信息接触方式,建立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爱好、职业、教育程度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媒体接触习惯等,使用户更加精确化,利用这一优势,服务商可以主动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一对一的服务。
1.4 使用时间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随时随地携带着手机,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据2013年4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手机上网充满于网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所,其中,在路上(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的使用比例为27.2%,工位或教室的使用比例为 31.2%,公园等公共场所的使用比例为13%,说明手机上网碎片化特征明显,填充了网民了日常零碎时间。
2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2.1 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
传统互联网时代,高校通过设立网络文化专题网站,提供新闻、学术、活动,以及校园BBS等服务,传播校园文化。但是,这些信息的获取受到诸多限制。首先,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的终端主要是桌面电脑,学生必须在宿舍、电脑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地方,有网络接入的情况下,才能浏览这些网站,极大地限制了学校网络文化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其次,这些信息通过浏览器呈现,学生只有主动登录到网站,才能获得重要信息。据调查,经常主动登录到学校网络文化网站的学生比例并不高,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获得网站的一些重要信息,这又限制了高校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有了质的提高。这是因为,第一,学生采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手机可随身携带,并且可以一天24小时不关机,提供全天候的网络接入服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这在客观上提高了高校网络文化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第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站管理员可以利用推送技术,将校园网上的时政新闻、校园活动、科技讲座、校园BBS热点话题等学生关心的重要信息,推送给客户端的所有用户,这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网站信息的接触率。而且,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
2.2 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文化服务的个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网络文化以不同的形态不断涌现。当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新闻网、BBS论坛、微博、辅导员博客等多种网络文化平台,但很多都局限于日常性事务工作,内容雷同,缺乏对大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关注,致使很多网络文化平台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难于发挥网络文化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移动互联网具有身份识别功能,为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条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业务的不断发展,用户行为分析和精确信息推送越来越受到重视,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更加成熟。新的信息环境下,人与网络正在走向有机融合,“用户寻找信息”的被动服务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信息寻找用户”的主动服务模式。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可根据学生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从各类信息服务中,诸如进社区、假期实践等党团活动,文学、摄影、DV等文艺创作,以及科技活动、学习资源、BBS论坛、科研就业、心理在线等等,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系统根据学生的定制要求,主动推送本模块的最新信息。其次,系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访问记录,分析不同学生的需要,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第三,随着班级移动交流群的普及应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根据本班级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服务。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将有效提高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
2.3 移动互联网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建设
网络文化安全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为大学师生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网络的无序化、难控制、自由化的特点,又给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埋下无数安全隐患。传统互联网时代,从用户角度讲,用户身份的虚拟性,使得网民缺乏约束感,更容易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从网站管理角度讲,桌面电脑的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处理网上不良信息的及时性受到限制,比如,在传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管理员一旦离开办公场所,就无法登录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因而无法及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
移动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建设。第一,移动互联网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使得用户在网上发表信息时,要做到三思而后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的传播。第二,移动终端随身携带,网络管理员可以实时掌握校园网的信息,能提高处理高校网络文化不良信息的及时性,比如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提醒等措施,手机报警铃声一响,就能及时发现情况,及时登录校园网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处理掉不良信息,从而避免不良信息的大面积传播。
3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3.1 高校网络文化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受到限制
传统互联网时代,桌面电脑是上网的主要终端,桌面电脑具有屏幕大、信息处理能力强、上网速度快等特点,高校网络文化信息可采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有利于全面、深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内容。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将成为最普遍的上网终端,因此,建设适合手机访问、浏览的高校网络文化网站,是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表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是因为,首先,跟桌面电脑相比,手机屏幕小得多,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网站版面内容不能太多,图像尺寸不能太大,文章内容不能太长;其次,手机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弱,上网速度较慢且受计费方式的限制,这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网站上,网页内容不宜采用动画、视频等文件较大的媒体形式来展现。移动互联网对多媒体表现形式的限制,将影响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表现力。
3.2 学生沉迷网络,不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同传统互联网的网络应用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高、能随时随地上网等优点。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使用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甚至沉迷其中。在大学课堂上,上课时间埋头发微博、使用移动QQ聊天、浏览网络新闻或小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而且,随着各种类型手机游戏在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学生更加易于沉迷其中,有的学生甚至晚上休息时间还在玩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息习惯和身体健康,同样也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过分沉迷于网络,将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不利于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3-IB-0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官建文.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关键词】医德;校园网络文化
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医德教育的背景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尚医德的形成与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密不可分,医学生医德教育实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医患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医德终生教育的基础和必经之路,但学校医德教育仅仅靠医学伦理学的课堂灌输还是远远不够的,容易使学生片面的理解为医德理论脱离现实。再加上受到社会环境中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医疗卫生行业中不正之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医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的畸变,产生道德困惑。医学类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专业性强,与其他的专业型院校相比实践性强,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我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医德教育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向善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创新医德教育体系。为此,我院提出“公民基本道德补课”,“志愿者活动”,“激励学生单项奖”“五个零发生班级评选”等,积极探索我院医学生医德教育如何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作为思想活动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并且现在在校学生主要为90后,学生个性张扬,喜欢展现自我,同时,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网上,网络上信息的即时,问题能即时反映、被发现、就能得到很好的交流并解决。学院领导很重视学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希望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途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融医学生医德教育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医德教育的必然性
(一)实行医德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大批在原有招生规模下不可能进入医学类院校的学生跨入了医学院校的大门。展望医学生的未来,他们将进入各种医疗机构,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职责,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将直接影响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在医学生的各种观念还处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正确引导,无论从教育成本还是教育效果上看,都是最好时机。
随着更多的医院从公益事业向盈利事业转变,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为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赢得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尊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医德教育将增进医生的医德,增强其对病人的吸引力,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医德教育网络化的必然性
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带来新的改变。人们不必远涉千里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事情,也不只是局限于书信与电话来别人交往,网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地球村的这一概念,而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加深化了全球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和发展。在目前这种大趋势下,医德教育网络化已经具备了所有成熟的条件。学生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他们更加倾向于直接明了、快速获取所需知识的途径。网络可以汇聚所有医德教育的相关信息,然后再进行分类,让学生们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共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看法,对相关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点将大大提升医德教育的效率,对学生的医德教育有深远的影响。
三、融医德教育于校园网络文化途径与方法
(一)将医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进行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医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辅导和专业教学等结合起来,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拓宽了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将医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
结合我院的特点,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网络、宣传报道、广播、专题活动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到医学职业的无比圣洁,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促使新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增强为社会、为人类健康事业的责任感,坚定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信念。
(三)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中
将学生活动即使到网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医德教育,自觉加强医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校园网络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参考文献:
一、提炼“和美校园”精神,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作用,可以激励鞭策师生健康成长。学校在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提案的前提下,经年段,处室,校务会,党支部等各个层面多次讨论协商形成了我校的“一训三风”。学校上下一心,共同提炼的校园精神,充分发挥了其引领作用。它指导着全体师生的行为,促使全体师生为其共同目标而奋斗,得到了显著地成效。学校获得“南安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南安市平安先行学校”、“南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定点学校”、“泉州市素质教育先进校”、“省先进教工之家”、“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泉州市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实验校”、“泉州市语言文字示范校”、“泉州市文明学校”等四十多项集体荣誉。
二、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和美”校园环境
“和美校园”,安全第一。学校始终把强化校园治安和普法教育工作放到首位。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订各项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另一方面,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登记,确保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漏洞;此外,学校每学期组织多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并且不定期邀请专家莅校开展教育活动,做到了师生全覆盖,全参与,提高和锻炼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我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为我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软硬兼修”,彰显特色,建设“和美”校园文化
(一)在软件建设方面:
1、管理文化建设:学校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务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服务,事事有章可循。学校通过逐层分解,细化规则,夯实过程,让工作常规化克服了教师工作的繁忙无序,培养了孩子们的自觉、自主意识。这使整个校园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2、班级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给班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班级要有个性化的班训和名人警句;二是教室的布置要整洁、新颖,充分体现班级特点,要有展示学生个性或优点的栏目(科普角、评优栏、作品展示栏、公告栏、学习园地等),并定期更换;三是正常开展班级活动、主题班会:一个月至少一次主题班会(要有详细书面材料),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自己组织的各项活动。
3、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主体,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学校运用网络,开通校讯通与宝莲中学校园网,便于学校与家长联系,开展“书香八闽”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的素质。积极开展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网上祭英烈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设专门的网络引导老师管理员,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每年开学初,与学生签定《文明上网承诺书》,使文明上网和健康上网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刊物载体建设:为了给学校全体师生一个展示才华、拓宽见识的平台,学校坚持每年至少出版一期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求索与创新》,每学期出版2-3期的校报《宝莲之光》。
(二)在硬件建设方面:
1、立足校情,不断优化办学环境。办学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我校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努力追求校园布局园林化、科室装备标准化、教学设施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校园场地绿色化、厨窗专栏知识化,构建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的良好生态环境,极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净洁美观的校园环境。
2、充分展示学校每个角落的育人功能。为了达到听视觉文化育人的目的,我校充分利用校史馆、学校荣誉室、图书阅览室、素质教育专栏、广播室、文化墙、墙壁走廊文化和标语的作用,让文化科学知识、人文荟萃、实践理论和名人名言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校园各个角落贴挂名言警名,规范和要求,既美化了教学楼,同时也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了环境陶冶人,墙壁会说话,石头、花草蕴含生命的灵动的良好环境文化教育功效。
3、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契机,进一步充实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的相关设施。每位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读、记、讲、 悟四个过程,让师生将读书、诵读习惯化,使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四、异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彰显“和美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因此,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到了多样化,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识性;既有娱乐性、趣味性,又有实践性:
首先,坚持每周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利用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庆日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各种专题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其次,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趣味运动会”。在这些活动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和体育人才,对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效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学校认真加强特色项目――校园足球建设,广泛地组织足球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显著的成效。两年来,我校组队参加南安市中学生足球赛,均获得女子组冠军佳绩。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 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一所建设中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的延伸与拓展。校园文化建设,要打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空间;打通专业课学习与文化课学习,构建开放的文化空间;打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构建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要拓展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与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因此,职业学校更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体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激励广大师生的办学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需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和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地实践中职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是中职学校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校园核心理念建设,倡导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塑造养成教育品牌,制定并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强化知礼仪、懂感恩、会协作、强技能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厚德强技、开拓创新”的校风,“敬业笃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崇学尚技、务实求精”的学风。培养大批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2.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效
校园物质文化是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实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笔者所在学校的新校区建设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笔者学校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实训楼、食堂、宿舍及附属设施。校园整体布局合理,绿化率达47%,建筑群形象完整,主教学楼是河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校园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大片绿化广场,是学校礼仪性入口,体现出校园建筑的精神内涵。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场之间设有绿化景观,富有层次感,体现环保生态概念。校园活动场地充足、生活环境舒适,达到了环境育人的效果。
校史展示馆对入学新生进行校情教育和学校优秀传统教育,弘扬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和荣誉感。学生作品展示墙,展示学生动漫美术作品、机械图纸、手工艺品、专业作品等,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完善校园文化墙、宣传展板、标牌、室内外景观小品等,让每一面墙都在说话,让每一块石头都在教育。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景来内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重视建章立制工作,制定、修改、完善涵盖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
4.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学校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社团活动可以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社团活动也是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教学原则的体现。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按性质可分为两类,一是专业兴趣活动小组,二是课余生活兴趣小组。
专业兴趣活动小组选派精干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由对专业兴趣浓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肯于牺牲课余时间投入小组活动中的学生组成。专业兴趣小组的活动要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内容、有成果。要与企业合作,做出一批项目成果,把专业兴趣小组建成专业拔尖学生的学习、研修、提升、实践和出成果的平台。
课余生活兴趣小组,由生活情趣丰富、生活基本技能特长鲜明、乐于助人、勇于服务的学生组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工编织社研讨、创新手工艺品,展示学生特长;校园文学社积极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和规范字书写活动,参加中职学生文明风采比赛,参与校园广播站采编、播音等工作。
社团活动要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完善机制,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思想和能力基础。
(2)校园文化讲坛。针对中职学生文化视野狭窄、文化底蕴浅薄、文化体验不丰富的特点,开辟校园文化讲坛窗口,举办一系列校园文化讲座。邀请企业人士、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学校毕业生中优秀的就业、创业典型以及校内相关的教师,就企业文化、员工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个人文化素养提高等方面话题进行讲解,开启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体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个人发展后劲。
(3)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社会有一个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如果在校期间没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毕业时再走向社会,就不可能很好很快地适应社会。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增添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营造一个成长的空间。开展便民服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努力实践青年志愿者的精神;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感知企业文化,提升专业兴趣,明确专业方向;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幻想。学生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实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激励师生的报国之志;组织学生参加奥运火炬传递、节能宣传周、辽阳电视台《周末赛场・温暖之旅》等大型公益活动,体现的学生参与意识和服务理念;每年定期举办“青春风采”系列活动,内容涉及红歌唱祖国、书法、绘画、摄影、技能展示等诸多方面;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文明班级”、“内务标兵”评比,以评比促建设;组织手工竞赛、校园情景剧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第二课堂作用。为广大学生创造机会,搭建成功的舞台,展示学生风采。
5.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是就业预备教育,笔者所在学校的教育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把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以“中集焊工班”、“忠旺数控班”、“瓦轴车工班”等冠名班为载体,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室张贴一些企业形象的宣传画、规章制度摘录等,对学生进行熏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在教育管理中要向学生灌输“上学就是上班,上课就是上岗,老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学徒”的意识。学校实习设备摆放、安全警示标志、操作区域划分等都按照企业真实场景布置,处处渗透企业文化,全面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6.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育人作用,弘扬文化主旋律
网络已成为当代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如何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课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引导广大学生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为主题的网站建设,体现时代精神,发挥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弘扬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把握网络思想文化育人的主导权,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网上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着力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共筑“健康梦”征程中,医学教育能否发挥生力军作用,医学生能否尽量缩短上岗适应期,青年医务工作者能否赢得患者信赖等,都是医学教育始终关注、长期实践、深化教改的重点问题。随着医学教育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已形成繁杂多变的媒介场所、网络社会空间及网络文化生活模式[1]。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61.2%,10~39岁网民占65.1%,其中20~29岁者占比最高,大学生已成互联网使用主力军[2]。作为精英教育对象,医学生成为受网络文化辐射范围最广、影响力度最深、受益程度最多的主要群体之一,既享受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益处,也受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侵害。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加强医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主动仗,对于医学院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文化概念阐述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文化活动、方式、产品和观念的集合,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等的总称,包含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3]。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网络层面看文化,突出技术变革影响文化范式变迁;从文化视角看网络,强调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它具有开放性、实时性、群体性、虚拟性等特点,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双刃剑”[4]。总之,人类文明深受网络流行而影响,网络文化育人作用愈发强大。
2医学教育中网络文化作用的发挥
2.1网络文化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十大育人功能,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做好网络文化建设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适应网络技术发展、推动思政教育的要求[5]。医学教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求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前沿医学知识,通过网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于培养“呵护生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2.2网络文化正向作用
网络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可以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开展“自助式”学习,主动接受有益的文化熏陶;构建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节省成本、丰富认知,让生活方便快捷;借助网络平台畅所欲言,释放心理压力,形成个体交际圈;在网络空间扮演多个角色,发挥社会化减压手段的功效。
2.3网络文化负向效应
网络文化的过度发展和不合理使用,纵容医学生好奇、好胜、攀比等心理现象的发酵。如网络亚文化的“前卫”和“时尚”,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6];抖音、快手等娱乐性网络文化传播平台的无限推送信息,易致自控力薄弱的学生沉迷其中;网络直播中“低俗文化、暴力文化”屡见不鲜,影响医学生健康成长,甚至发生脱离社会现象。
3网络文化促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3.1构建网络文化体系,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树立“互联网+”“思政+”思维,创新方法提高效率。健全“学校、分院、班级、社团、公寓”五位一体网络文化建设体系,强化示范、联动和普及作用。设立网络信息员、评论员,关注动态、强化引导。办好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互动平台,畅通诉求渠道,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师生评奖评优、教师职称(职务)晋升体系,强化认同感,激发积极性。建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网络化建设,推动医学生思政教育全方位、创新性发展。
3.2拓展网络文化内涵,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打造“两微一端”思政教育新载体,完善网站、易班、官方抖音等平台建设。开拓“两创一融”新模式,即创新网络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网络实践内容,将网络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重要环节。建立网络文化讲堂、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培育网络文化项目,举办文化沙龙等。运用喜闻乐见方式,制作和传播贴近医学生的新媒体产品。整合资源成立医学院校网络联盟,实现网络思政合力育人。打造富具医学特色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推进网络思政工作拓思路、讲方法、有实招、见实效。
关键词:以人为本 班级文化 建设与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我们实施“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与评价实践研究”,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建设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开展班级书香文化、日记文化、网络文化的专题文化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评价策略,开发班级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潜在资源,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一、以人为本,建设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教室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创建自己的学习环境,让每一面墙都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有育人功能。我们根据“以德立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按照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组织班委会成员研究教室布置的整体布局和布置风格,采取小组竞标,分工协作,创建以人为本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展示班级的物质文化的独特个性,营造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以人为本,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学生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无论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成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我们以班委会成员和小组长为主体,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了班名、班训、班规、班级规约等规章制度,从纪律、学习、卫生、活动、仪表、考核等方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在班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尝试实施值周班长制度,让每一位班干部、小组长,甚至每一位组员都有机会担任值周班长,使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岗位,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益。
三、以人为本,建设班级活动文化
班级活动文化是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开展班级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还可以将班级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此,我们十分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展,在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激发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思想。按照学校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五月份开展的“校园艺术月文化活动”和九月份开展的秋季学校运动会;根据教务处安排积极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学科竞赛活动;利用板报、广播站、橱窗、班级日记、学习园地、走廊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班级好人好事;开展主题班会和周一升国旗仪式;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
四、以人为本,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精神文化是核心与灵魂,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一般包括班名、班训、班规、班歌、誓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级舆论等。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制定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班级奋斗目标,促使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质。我们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本班特色制定了班名,如“国学班”“书香班”等;班主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明主,和同学讨论制定了班训、班规、班级八荣八耻等;根据高效课堂文化建设的要求,将学生分组,每组制定了组名、组训、组号等。通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以人为本,建设班级课堂文化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创建班级课堂文化,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实施的新课堂改革是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的学习形式,因此,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建设主要指小组文化建设。我们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4-6人学习小组,又在组内建立2-3个互助组,每组选拔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分别负责小组学习和纪律管理,其余组员担任录人、发言人、联络人等。每组都拟定组名、组训、组号等。课堂活动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单位。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组长检查,梳理问题;课中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课后反馈检测,实施小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学习,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六、以人为本,建设班级专题文化
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课堂文化,还要努力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策略、新方法。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主要探索了班级书香文化、日记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新策略。第一、打造班级书香文化。我们主要建立了创建了书香教室,建立了班级图书馆。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图书专柜,书籍来源主要是学生捐书和校图书室提供,由学生自主阅读、自我管理,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第二、实施班级日记制度。每组一本日记,由小组成员按照日期轮流写作,其他组员跟帖评价,表扬班级好人好事,提出班级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班级日记检查评比活动。第三建设班级网络文化。建立校园网站班级主页、QQ群、博客,为学生布置作业、交流学习、励志教育等搭建平台,沟通了家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流。
七、以人为本,探索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策略
我们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班级管理单位,因此班级文化评价主要以小组文化建设评价为主体。为了进一步推动班级文化评价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我们制定了《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星级小组”评价细则》,开展了“学习之星、读书之星、日记之星”等“星级小组”评比活动。通过争创星级小组活动,创建了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策略,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总之,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评价研究,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班主任管理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闲暇教育 网络文化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随着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大学生日益成为网络文化中最活跃的群体,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丰富性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深度认同,网络正以其极大的广度和深度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与之伴随的,近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课程的授课时间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无法抵挡网络的诱惑,逐渐沉迷于网络甚至形成网络依赖。网络这柄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因为对网络的不合理运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①
闲暇教育是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提高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充实个人生活、提升个人精神境界,为全面发展个人组织的教育活动。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开展闲暇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促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奏效,更多地要通过对闲暇时间的合理引导和利用而实现。但在无处不“网”,闲暇生活被网络充斥的高校,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形成积极健康的闲暇习惯,培养合理的闲暇生活技能,成为目前高校闲暇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特点
2.1 闲暇生活丰富、层次不高
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每天有2个小时以上闲暇时间的占到91.9%。大学生拥有着丰富的闲暇时间,闲暇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呈现多元化特征。从闲暇的类型看来,有发展自我、提高能力的,如参加校内外各种科技文娱比赛;有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如社会实践、各类公益社团;有各种娱乐消遣活动,如上网、看电影;也有消极型的,比如睡觉、逛街等。但总体来看,娱乐消遣型的闲暇生活占到主体地位,发展性的、创造性的闲暇活动偏少。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层次有待提高。
2.2 闲暇生活盲从、缺少计划性
因为对如何安排和利用闲暇时间这一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当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普遍比较盲从、随意,对闲暇生活的安排缺乏计划性。虽然高校普遍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各类校级社团、各种文娱活动,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由于缺乏正确的闲暇观,当前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从众心理明显,进行何种闲暇生活往往是盲从的结果。在闲暇生活中,自身的个性、能力、特长等无法发挥,闲暇生活缺乏目的性和自我教育性。
2.3 网络成为闲暇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3G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为不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的大学生提供了选择。网络正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姿态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极大限度地拓展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网络现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休闲的方式,游戏、电影、聊天、人人、微博等都依赖于网络载体。这既与网络的诱惑性和虚拟性有关,又与高校闲暇教育的缺失关系重大。
3 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
在无处不“网”的象牙塔里,网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网络更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网络在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同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改变着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3.1 时空维度上网络的影响②
网络因其特殊的吸引力,使得当前多数大学生把自己大部分闲暇时间都放在网络上。在时间维度上,网络挤占了大学生相当多的闲暇时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进行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独立思考、参加文娱科技比赛等其他闲暇活动,对网络的依赖容易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发展和人格健全的平衡;众所周知,闲暇生活需要借助广阔、丰富的空间来完成,大学生目前过多地把闲暇时间投入到网络上,对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广阔闲暇空间基本无视,这样就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现实多元空间的疏离,人际交往功能受到影响。总之,网络对学生时间的挤占和空间的疏离严重限制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途径,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3.2 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闲暇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已被“网”住。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进行其他积极、健康闲暇生活方式。据调查研究发现,75%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的倾向。③沉迷于网络之后,大学生会逐步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产生消极心态,疏远、回避积极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将自己的闲暇生活看成枯燥、苦恼、无意义,在人际交往也找不到意义和价值,对他们来讲更热衷于通过上网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依赖于网络的闲暇生活,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娱乐、体验“理想”生活的心理需求,但让他们的闲暇生活过于局限网络之中。
4 基于闲暇教育的网络文化建设思考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有着更强的教育性,课外闲暇时间的充分利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闲暇教育视角,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正确的闲暇意识和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的闲暇主体意识和规划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发展网络之外的其他更健康积极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校情利用好网络载体,开展好网络文化建设,在网络化的新形势下不断开拓闲暇教育新阵地。
4.1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依然成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过多的网络行为或网络依赖,传统的“堵、压”等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更好地、更有效地方法是要疏导,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从正面去积极影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1)高校应充分做好网络建设工作,通过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和闲暇教育的新平台,开拓具有符合院校学生特点的网络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回归意识,提高他们网络生活的参与度。(2)加强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监控,从技术方面完善网络文化的检测,引导大学生主动规避不良信息的刺激和干扰,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识别力。(3)推进、完善校园网主阵地,建立符合学生心智特点和发展需求的网络特色活动,校园网不要仅限于学校官方活动报道、通知等,要通过网页设计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等活动既提高大学生对校园网的话语权和参与度,又能转移他们对网游的兴趣,从而逐步走出单一、孤独的网络依赖,不断促进个体人格完善。
4.2 提升大学生闲暇主体意识和规划能力
(1)合理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认识。当前部分大学生对闲暇的理解较片面,认为闲暇就是娱乐和消遣,闲暇本义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2)促进闲暇生活态度的转变。闲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个体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水平,闲暇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随意盲从。对于大学生来讲,应当去主动思考如何去设计、发展那些长远的积极性的闲暇活动,而不是停留在网络、睡觉等消极、短浅的闲暇活动上。(3)引导学生的闲暇行为。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充分提高闲暇技能,丰富闲暇生活方式,主动消除“闲暇迷茫”和“闲暇贫困”,从而既在闲暇中收获快乐,又能提高闲暇技能。
文化是一个极富人文意义的概念,可以说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论。《辞海》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对文化做了解释: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对于班级来讲,这种班级文化则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所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集合体。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硬文化”和“软文化”的综合。“硬文化”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如教室内的文化墙、标语等。“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然而大学的班级文化因其独特性而缺少硬文化的部分,相反更多地强调的是“软文化”,它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观念文化则包括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认识、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等方面。它可以使成员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此来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共进。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大学多以专业为准划分班级,所以班级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敏感度及思想倾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视为班级观念文化的体现。那么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在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总的来说,这种大学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性格”,它内化于大学班级成员的价值追求、思想信念和精神风貌中,外显于班级的规范体系、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上。它不仅代表着班级的整体风貌,更是使班级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基石。这种“班级性格”一旦形成,它的影响便不再局限于学校、班级,而是迁移到成员的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对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背景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文素养。然而作为引领学生价值观有效方式之一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目前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今天的大学集体精神已经不那么清晰,这种破碎的集体找不出属于集体的独特文化、独特的精神支柱,有的只是集体的形式,却没有集体的内在精 神[1]。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来自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现实矛盾,也有市场经济以及“互联网+”教育时代客观上带给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
1.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缺乏重视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更多体现为规模的扩张。在这种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和大学往往将主要精力用于拓展发展空间和加强硬件建设,而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不足,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2]。再加上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效果的潜在性,更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本该积极挑起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等德育工作的重担,可事实却是一些辅导员试图借助网络媒体取代现实班级管理,所有事物一概用网络传达,缺少了实在的行为与后果。建立的大学虚拟班级文化仅仅是拇指与文字上的文化,没有任何指向性[3]。
2.成员对班级缺乏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隶属感,是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的认同程度。成员对班级归属感的缺乏就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丧失了精神根基,也使学生对班级的间离感愈来愈深。
究其原因,一是班级缺少集体行动的机会。班级成员常以个人身份参照个人兴趣自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再加上大学通常没有固定教室,所以“班级”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被他们当作形式上的存在。这种“班级意识”的不稳定性给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是成员个体的差异性对班级归属感的削弱。大学的班级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交往圈子。另外,班成员在宗教、兴趣、性格上的不同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级归属感的形成。
三是时代原因带来的挑战。自2016年9月开始,大学全面进入“95后”时代,这一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得相对明显。再加上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平台,所以在“集体意识”方面缺少由他人提供的科学和及时的引导。
3.班级的感召力下降
班级的感召力集中表现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显著标志。然而近年来,大学班级中的“边缘人”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表现为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4]。
这种班级感召力的下降有成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与班级相关机制不健全相关。班级活动内容以及形式如果无法满足更多成员的期待,那么班级的感召力便会大打折扣。另外,缺乏有效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也会使班级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降低。
4.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如果班级文化不具有特色,那么它对成员的感染力是不持久的,也是不深入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从宏观上看,是学校没有建立起班级评价的多样化机制,班级活动缺乏自。从微观上讲,一方面是班级管理者对班级自身属性挖掘不够,没有能够在基于对全体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发掘出班级特有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与班级核心成员的影响力有关。班级中一个富有感染力、个性突出的人,会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特色文化的形成。
5.受“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近年来,慕课、微课等新型教育方式正在大学中悄然兴起,这种“没有围墙的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冲击一方面在于它使班级成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班级作用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模式使得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如新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没有给老师赋予学生人格成长引导者的角色,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开放课程的模式模糊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导致教师无法充分把握教学过程,其权威性也遭到极大的冲击[5]。
三、加强大学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虽然问题较为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在现实与挑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新理念,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加大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断改革创新,更要加强大学文化功能的建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大学宏观管理者的政府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大学的文化建设,依法落实大学自,让大学真正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扭转目前大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重视不够和主动性不足等现象[6]。同时学校也应该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多样化监督体系和评估机制。
2.开展班级文化活动要“走心”
富有感染力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思想境界,完善品格。这就要求一方面及时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不断强化班级意识,培养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如定期召开主题团日活动、心理班会等。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展班级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只会使成员对班级的隔离感越来越深。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充分结合班级具体情况,不断赋予班级文化活动以新的内涵,让班级精神发扬光大,开辟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
3.加强集体意识教育,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学分制、选课制、“互联网+”教育带给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使得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革成为必要。学校应该在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弘扬主旋律,不断完善学生品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也应注重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强化集体主义教育,对班级进行生命化提升与改造[7],充分创造条件发展人,关注“班级边缘人”的成长。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双管齐下,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4.加强班级网络文化建设,多方面把握班级特色
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把班级扩展到了网络空间。如果不对班级网络文化的建设加以引导,那么网络环境的随意性将成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第一,班级管理者和核心成员应明确内部分工,共同协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与成员有效沟通的交流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二,要与班级成员一起建立共同遵守的网络公约。如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聊规范等,打造特色的线上交流平台,作为辅助班级文化建设的工具,从而把线上线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总之,在这个充满现实与挑战碰撞的时代,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值得大家多加重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人文品格的完善,更是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大学只是学生成长阶段中一个很短的时期,但是真正有灵魂的班级对人的影响一定是恒久的。所以,面对现实与挑战的冲击,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唐汉卫,吴秀霞.大学生活:困惑与反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6]钟秉林.大学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曲建辉,路西昆.基于文化学角度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陆 韵.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J].高教探索,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