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发展史范文

生物科学发展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4:49: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科学发展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科学发展史

篇1

事实上,逻辑思维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无论你想要学习哪一个学科,要学得好、学得快,都要求你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具有条理性、连贯性的特点,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更需要靠逻辑思维、推断演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和引导。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中来。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

分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然后分别加以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方法在科学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把复杂事物简单化,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第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易于深化、易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方法的应用,曾经是近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近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认识到,从整体上观察植物杂交后众多性状的遗传行为,推导出它们的遗传规律是困难的。因此,他只选择了其中7对稳定而易于区别的相对性状(种子的圆滑和皱缩、子叶的黄色和绿色、植株的高与矮等)分组研究。把分析方法成功地运用于杂交实验,把豌豆众多的性状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撇开其它各种复杂因素,将被考察的因素暂时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允许其单独起作用,从而进行精细、周密的考察,研究每一因素世代传递的行为。以此科学事实为依据,孟德尔才能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科学的假说。可见,分析方法对于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复杂的感观材料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把统一的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逐一进行研究。

分析方法的局限在于:一方面,由于它割裂事物的联系,着眼于局部的研究,这就容易使人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养成一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分析的结果,只能得到关于事物各个部分或因素的局部知识,这就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分析阶段,不能孤立使用它,必须由分析发展到综合阶段。

2.综合

综合就是把分析中得到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的认识按照其内在联系在思维中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方法在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注意事物各个部分和因素是如何相互联系而表现出整体特征的。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对DNA分子各部分认识的一次综合。他们一方面综合了当时生物学家所揭示的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信息传递功能,另一方面又综合了生物化学家分析DNA各种成分的大量材料,特别是综合了威尔金斯等人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图样和实验数据,把DNA的整体结构完整地再现出来。通过这一综合,使人们对DNA的各个片断认识达到从整体上把握了它的结构与功能。由此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机制就是DNA分子的自我复制和改制。

必须指出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的过程中,要强调不能主观地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因素进行简单地相加或随意凑合,而必须按其内在的联系将它们重新结合起来,使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

人们在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在科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在对自然界的不同的物质层次的认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这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要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的思维结合起来,既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各种因素和各个部分,又要看到各因素、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部分和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的进行抽象与概括。

二、抽象与概括

1.抽象

抽象就是在思想上把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属性或特征。经过抽象过程,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界限清楚了,这样,认识便上升到了理性阶段。

孟德尔在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发现F2的表现型出现了9∶3∶3∶1的比例,这与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3∶1有什么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9∶3∶3∶1是(3∶1)2的展开式,由此孟德尔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抽象为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3∶1的乘积――(3∶1)2。进而通过分析,提出假设: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能够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其实早在孟德尔之前就有许多人做了大量类似的杂交实验,先驱们已经清楚地证实了遗传定律中的许多事实,但却没能发现遗传规律。孟德尔正是在前人的指引下,总结自己实验的结果,运用概括的方法,第一个提出了遗传定律。

抽象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规律。学生通常在观察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区分本质与非本质或者不能果断的舍弃非本质属性,就无法进行科学的抽象。这是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重点。当然,这也和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2.概括

概括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就是把抽象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上升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巧妙的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演绎出的推论,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正确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篇2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注重的是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处理生物科学史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常常是由教师简单介绍这些生物科学史,然后给出结论,重在让学生理解结论并能加以应用。不少学生觉得这些科学史学习起来枯燥,往往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记住相关结论,在涉及相关知识应用时常常出现知识结构模糊不清的现象。难道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些经典的科学史不那么枯燥吗?这恐怕是每一个生物老师都曾想过并想解决的问题。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有了不少变动。

二、案例描述

新课程体系下的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编排上有很大变化。旧人教版教材采取直接展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的双分子层排布,以及直接表达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学生也没有去细想为什么磷脂要排成双分子层?单分子层不行吗?更没有人深刻的体会到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的功能特点。然而新教材并没有直接展示这些知识点,而是通过一段生物史的介绍━━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让学生重走了一遍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在考虑当时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下,逐步自己总结出生物膜的结构并完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本节内容授课要想达到好的效果,仅有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编排还不行,还依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教师必须多花心思组织课堂,利用生物发展史中的实验对象、实施方案、观察统计对象、结论设定相关节点设置问题串实施探究性教学。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有章法、有目标、有适切性评价,而不是机械的记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这样才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也就不会觉得枯燥。

首先,融合生活情境元素,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热情

贴近生活引入问题:若给三种材料:普通布、塑料袋、弹力布,你会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的模型?为什么?体现了什么观点?学生大都都会选择弹力布,认为弹力布有弹力可以让一部分物质通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也能答出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这时我借势追问:那么生物膜究竟是怎样的结构才使它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呢?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探究重点。然后师生互动,从欧文顿试验中,学生都能捕获“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结论,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理解,我在此有几个设问:①对“欧文顿实验”,最初实验得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②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③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④思考技术对科学发展起什么作用?学生将这几个问题思考清楚后,会理解当时只能得到这一推测的结论,因为还没办法提取到细胞膜直接分离鉴定。

其次,思维节点设疑引入 巩固发展学生生成资源

根据欧文顿的推论,细胞膜除了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过渡到脂质和蛋白质怎样形成细胞膜呢? 学生阅读课本,从这一实验:从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红细胞膜的2倍,可以得出细胞中脂质分子排列成连续的两层。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排布以及为什么排成两层?这时我只提供磷脂结构示意图,简单介绍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请学生自己展开大胆想象,推测以下问题: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并画出如何分布的示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理解了磷脂的特点。接着解决下一问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在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条件下,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排成一层行不行?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可能怎样排布呢?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对这三种模式选择不一,最后意识到细胞膜内外都有水这一特点,而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这一特性,学生能自己理解并记住应该选第一种模式图,整个排布可以用右图表示,这样也就理解了磷脂双分子层。

再次,问题串层递演进 丰富延展学生思维视野

我接着带领学生思考:磷脂排布方式清楚了,那蛋白质如何排布呢?学生阅读课本能找到罗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的观点。很多学生也许也接受了这个观点,这时我反问学生:能否用刚才的观点解释以下现象呢?例如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裂与复原现象。最后师生一起解决,学生也能理解若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紧接着问题递进: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吗?假如做实验应该采用什么实验方法来判断?如果是同学们自己做这个实验,大家又会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呢?同学们经过仔细分析加上阅读课本,很自然就过渡到了下面这个实验。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从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学生根据我设计的问题串自然领悟了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法: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不同膜蛋白,并且找到观测指标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观察不同荧光的分布情况得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最后引申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最后,知识信息转换实践 厚实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内化评价

学生经过对这一段科学史的自我探究,自己也能画出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示意图了,并且还能描述出成分主要包括磷脂和蛋白质以及它们各自的排布方式,这样排布的原因也能理解。因为理解了,后面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就可以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而且不容易遗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对这些知识点不是靠死记硬背而得来,都是通过自己重走科学家道路分析而来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感。学完这节内容后,我还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生活中的素材自己制作一个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学生分组采用泡沫盒,牙签,橡皮泥,萝卜等自己身边的材料,形象准确的制作出了符合生物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物理模型。

三、案例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关生物学的重大科学发现也都是经过大量的探究实验而获得的。新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探究、操作及自我发展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就能达到课程要求,而应该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中有关实验探究内容的教学,抓住每次机会,重视实验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循序渐进地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而课本中的生物科学史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给学生乐于探究的动力,而动力来源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自己对待课本中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内容时,不能简单对待,引入时应该融合生活情境元素,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热情。

对待生物科学史中的探究思想和探究历程也要深一层次的进行挖掘,多维视角展示生物科学史 丰富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载体,教学生将这些看似枯燥的内容通过探究内化成自己生成的知识。生物学上每一次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因此,课本中每个科学研究史都是学生探究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机会。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如果能把传统教学方式中枯燥的科学史的讲解变成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探究,会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鼓励学生再现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评价、改进或重新设计,让学生会更有兴趣主动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再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实验设计思想有清楚的认识,同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遗漏和错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更多的获得成就感而提高生物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篇3

1.1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1992)中,与实验动物科学有关的学科分别是“实验动物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病理学”等,分别归属于动物学和基础医学等。实验动物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基础科学,它是融合生物学、动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科学,并引用了其它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门科学是综合性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不仅要以生物学、医学、药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为对象,以遗传学、育种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还要引用机械工程学、环境卫生学、建筑学等科学,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开发和研究。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以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1.2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概括地讲,实验动物学包括了实验动物繁育和实验动物应用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围绕实验动物种质培育和保存、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饲养繁殖与管理、质量控制、野生动物及家畜禽的实验动物化等开展有关研究,使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后者主要以各学科的研究目的为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实验的设计、试验方法与技术、动物模型的制造、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各因素的控制以及在试验中实验动物反应的观察和结果外延分析等,以保证科研教学活动中动物实验的质量。实验动物学研究范畴包括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福利、动物实验伦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等内容。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制药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生态保护等许多学科和行业结合越来越密切,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1.3实验动物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动物是“活的精密仪器和试剂”,是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诸多领域的科技支撑条件,是四大科技支撑条件中最不可控的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设备、试剂、信息已不是科学研究的制约因素,而实验动物已成为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影响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将许多领域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近交系动物的培育为遗传学研究、育种学研究和免疫学等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免疫缺陷动物的成功培育对于器官移植、组织细胞移植、肿瘤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因工程动物使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迅速发展,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改造动物成为可能,为比较医学提供了研究基础,也成为揭示生命科学本质和了解病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1.3.1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基石

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已经融入到许多前沿科学中,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动物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研究新药的靶基因、靶器官、作用机理和毒性作用,通过转基因技术研制现代医药工业的生物反应器等,通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动物模型,研究传播途径、传播规律,研究发病机制,研究预防、治疗措施,药物疫苗的创制与开发等。

1.3.2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医药学的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医药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与医学的进一步融合,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实验动物科学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1.3.3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

实验动物科技已成为保障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所以,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宣传我国实验动物科技成就,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技术规范化行业特色,以及实验动物伦理、福利和替代研究进展,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感受先进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福祉。支持和促进实验动物学发展,营造和谐、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2 实验动物学科特点、发展动态、发展模式

2.1实验动物学科特点

实验动物是一种遗传限定动物,是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和科学培育获得的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又不同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等“实验用动物”,它既具有野生动物的共性,同时又有生物学特性明确、遗传背景清楚、表型均一、对刺激敏感性和反应性一致的特点。这些自身特点有利于仅用于少量动物就能获得精确、可靠的动物实验结果,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因而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及药学科研与教学。

实验动物能复制多种疾病的模型。由于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十分复杂。要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能完全在人身上进行,以人为实验对象在道义上和法学上往往受到种种限制。人类的疾病均可利用现代医学实验技术通过实验动物复制和模拟出相应的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用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疾病过程,观察药物及其他各种因素对生物体机能、形态及遗传学的影响,既方便、有效、可比性高,又易于管理和操作。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它的重要性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愈来愈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水平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已经成为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将生命科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给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创造出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2.2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2.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法、澳、日等国,对实物动物高度重视,均已实现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他们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其管理已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目前,国际实验动物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围绕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和满足科学研究对高质量的实验动物的需求两个方面。各国也相继制定了各种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与使用提出一系列规范化要求。

发达国家以美、欧、日本为代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基本现状是: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商品化、社会化,标准化质量管理行业化,实验动物保种和新资源开发政府资助的公益化,科学研究资助力度加大化,动物实验技术规范化。尤其在科学研究、保种育种和新资源开发方面,政府投入力度非常大,有利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2.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为加快我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1988年,我国颁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在此之后陆续颁布了10条配套法规,规范了实验动物管理、许可证制度、种质中心、质量检测网络和动物福利等方面。各省、市、自治区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体制。

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国家资助基本建成了包括啃齿类、实验犬、兔、禽类、小型猪和实验灵长类的国家动物种子中心和种植资源基地网络。成立了国家省市两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已经形成低等级小动物使用量不断减少,SPF级、基因工程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使用量不断增加的局面。调查发现,我国实验动物生产量已达到1900万只的规模,使用量也高达1600万只,高于欧盟25国的总和――1210万只,成为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国内机构从原来单一的生产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最直接地参与动物实验服务和拓展业务转向其他相关产品和业务。

2.2.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起步较早,在1993年就提出并实施省实验动物公共实验室建设计划。近年来,福建省科技厅先后资助建立了4个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动物实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省在实验动物工作在法制化管理、质量控制、资源建设和人才教育与培训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验动物科学学科体系基本建立。

(1)实验动物管理体系现状。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科委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管理部门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按照职能分工,福建省科技厅主管全省实验动物工作,负责制定实验动物科技发展规划,印制、发放和管理实验动物许可证,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1991年成立的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管会”)由省科技厅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及专家组成,省动管会主要是宏观上对实验动物科技领域依法实施科学管理的执行机构。近年来,我省强化了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调整了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成员,颁发了《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验收细则(修订)》、印发《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文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了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近5年来,省科技厅采取“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方式,累计资助1 500万元,先后建立了福建医科大学鼠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中医药大学兔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科研所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和厦门大学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

(3)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及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制度。实验动物许可证经审核合格由省科技厅发放认定,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经培训考核合格由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放认定,“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学员1 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验动物设施内环境指标检测报告由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出具(该中心于1996年通过福建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认证为省级实验动物环境检测机构)。

(4)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和资源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全省饲育、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近50家,其中有34家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生产使用实验动物达10余个品种品系,2011年动物的使用量约12万只,生产量约4万只,其中实验大小鼠用量占85%。全省共有实验动物设施12000m2,通过许可证评审并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屏障系统以上级别实验动物设施6000m2。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清洁级及SPF级动物实验设施达2100m2;福建医科大学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实验动物设施3000多m2,特别是正在施工的1200m2的GLP实验大楼,将为我省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创造了条件;福州总医院1800m2和厦门大学6000m2的实验动物中心大楼已经建成。近期拟提交验收。这些都将为我省实验动物的科研及实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建立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实现全省实验动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与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福建科技信息网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系统的链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实验动物信息网调研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可为用户提供信息浏览、产品搜索和信息等服务,信息量包括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许可证专栏、学习园地、知识之窗等12个栏目,现有信息已达20000余条。

(6)充分发挥实验动物学会的作用。我省于1993年成立省级实验动物学会,业务主管部门为福建省科协。实验动物学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学会的专家团队作用,解决了我省专门从事实验动物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极大地发挥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7)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我省实验动物科学获国家、省级科研项目(课题)12项,科研经费7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和厦门大学联合创立的“福建省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继之前在省内率先成功完成了多个转基因小鼠品系的创建之后,最近又成功构建了福建省首例基因敲除小鼠,该项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2.3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2.3.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在市场经济制约下,已经成为专业化商品,并形成了实验动物产业,这一产业以实验动物的生产供应为主体,同时也包括相关产品如饲料、垫料、笼具、仪器设备及工程设施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这种在市场竞争下所形成的商品化生产供应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发展实验动物科技可以借鉴的模式之一。

在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40%涉及实验动物,而60%的生物学科研课题需要实验动物,国家卫生署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的经费是4亿美元,全美有1300个有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生产与研究单位。美国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和杰克逊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遗传保种和遗传研究中心,仅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就维持着250种近交系大小鼠。创立于40年代的美国查理士河公司的产品约占美国实验动物市场60%的份额,欧洲市场80%的份额。该公司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从一间车库开始,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在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独资和合资的分公司。

欧洲国家已建立全国性的、现代化的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中心及辅助用品的生产公司。而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和法国实验动物中心在70年代相继关闭,德国实验动物中心在经过严格审查后才得以保留。在欧洲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机构的发展方向没能针对实验动物自身学科发展要求运转,偏离了对实验动物学科自身的研究,同时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不再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

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计划地在各个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现代化的动物实验设施,并且很快实现实验动物的商品化、标准化。2000年5月建成的日本熊本大学动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保存有已育成的与人类疾病相近似的病理动物模型417种。在实验动物的生产、培育方面,日本在国际上占有明显优势。全国专门生产实验动物的公司有50多个,大小鼠每年使用数为1560万只,但40%的实验动物仍需要从美国进口。

2.3.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大约有3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每年生产实验动物达1900万只,大小鼠品系50多个,其中SPF级动物产量占年产量的5%~8%,并逐年增加,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科研需要。已经建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各省市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并建立适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已形成了地区性生产基地,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供应社会化方向发展。

(1)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建设速度很快,已逐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层面为加快实验动物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国实验动物整体水平,建立实验动物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初步建成的实验动物平台包括实验动物信息平台、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灵长类GLP动物实验平台和比较医学技术共享平台。按照国家建立技术服务平台的要求,全国已有17个省(市、区)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立项建设实验动物平台,突出为本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突出为本地科技活动的中下游提供支撑,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

(2)中外合资模式。上海西普尔一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10月,系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B&K环球有限公司合资的国内首家生产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企业。主要从事大小鼠、犬、兔、猕猴等实验动物的繁育生产及全价颗粒饲料的生产,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该公司每年向社会提供大小鼠达30万只和部分兔、犬、猴等标准化实验动物,并向国外出口,为探索中外合资模式发展我国实验动物产业积累了经验。

2.3.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布后,福建省科技厅于1 990年提出并实施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承担全省实验动物生产供应、检测和培训的发展模式,以期实现到2000年四大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联手建成能承担风险,有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自负盈亏、全方位开放,全省性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科研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该发展模式预期目标未能实现,但仍为我省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落实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规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福建省科技厅采用“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管理方式,先后扶持建立了鼠类、兔类、非人灵长类和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四个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法律地位确立、政策法规确定和管理办法制定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推动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和研究、开发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法规制定、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财政的资金扶持和培育。

3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实验动物的管理走向法制化

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制化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按照《许可法》的要求,完善实验动物的法制化才能为在我省范围内实施实验动物管理行政许可提供法律支撑,这是加强生物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动物的法制化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3.2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扩大和质量提高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实验动物种子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设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分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种子网络体系。用于科研的实验动物种类,从啮齿类、兔、犬到实验非人灵长类动物不断扩大。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实验动物使用量增加,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增加,用于科研方面的啮齿类普及清洁级,部分实验室将使用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3.3实验动物福利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3R理论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家所接受,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索能够达到相同目的或获得相同结果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是今后我省实验动物工作的发展趋势。

3.4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

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重点,质量管理是实验动物管理的核心。我国通过立法,实施实验动物的许可证制度和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提高了实验动物的质量,保证了人员安全,也保护了动物福利,推动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加以系统研究和完善。

4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生命科学、医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当前我省实验动物体系存在品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政策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保障体系薄弱、共享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4.1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我省常用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单一,规模偏小,有时需要从外省引进,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4.2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存在漏洞

实验动物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个别单位存在有法不依、有标准不遵守现象。实验动物福利伦理认识程度低,缺乏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规范和机制。

4.3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

符合质量要求的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不足,缺少政府的扶持和资助,难以保持,更不能形成产业化局面。

4.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匮乏

具有一定实验动物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虽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逐年增加,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缺乏专业系统教育,省内符合第一任职要求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有必要集中省内优势技术力量和资源,建立健全系统而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5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面临的机遇

5.1时代机遇

随着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作为生命科学、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的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发达国家大型实验动物资源匮乏、动物实验成本高、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影响以及动物福利和伦理学的要求,动物实验特别是大型实验动物临床前研究呈现出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显著趋势,为我国承接国际医药动物实验业务带来了机遇。

5.2政策机遇

目前,科技部正在努力打造科研基础平台,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以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宗旨,加强我国实验材料资源的收集、抢救、整理、整合、保存,根据实验材料的描述标准和规范,实现实验材料的数据化,建立E平台,实现实验材料资源的信息共享和实物共享。我国科技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以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为核心、20~30个功能独特的实验动物种源单位共同形成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网络平台。在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实验动物品种(系)与类型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共享。这无疑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5.3产业机遇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发达国家,人口、健康和医药卫生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其产业规模和产值迅猛增长。我国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都将生物技术列入重点支持领域。而医药、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对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思路和目标

6.1发展思路

以提高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实验动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大实验动物科研及质量监控力度,完善法制建设,努力培育我省实验动物产业,走出既符合国情,又有福建特色的实验动物科技发展道路,为我省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6.2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建立能生产并满足全省大动物和常用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需求量的供应体系。合格实验动物生产量达10万只,其中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8万只,普通级实验兔1万只,实验用猴和实验比格犬3000只。建成能满足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供应与使用的标准化和社会化,为我省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保障。

(2)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的快速诊断技术及其应急系统基本建立;基本形成实验动物检测、自检和抽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测体系。

(3)实验动物科研水平显著提高。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的建立,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底,基因工程小鼠达300种,开展转基因大鼠或转基因猪等转基因大动物的创建与研发;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7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7.1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争取在2013年将《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省政府立法并实施;同时完善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并实施。

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实和调整福建省实验动物专家组,真正发挥专家组在我省开展实验动物发展研究、为我省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的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页上增加实验动物学会活动窗口,加强实验动物信息网后台管理建立实验动物信息网的专业信息平台,加大实验动物科技宣传力度,使社会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实施应急反应体系。为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其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和重大实验动物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形成全省性的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应急体系,保证和促进实验动物持续健康发展。

7.2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力度

在科技计划立项、成果管理活动中加强有关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条件的审核,强化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或未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进行的科学实验、检定,其实验、检定结果无效,科研项目不予以立项。

加大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抽查和报告制度。全面推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严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或不合格的动物进入流通渠道。

加强本省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建议设立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员、实验动物信用管理、实验动物质量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7.3健全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7.3.1规范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管理。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必须进一步规范质检工作,加强实验动物监测与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开展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新项目、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7.3.2全面实施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为保证对新版标准的贯彻实施,应开展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宣贯会,全新解读新版国家标准内容和标准编制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确定,推动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及动物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实验与科研工作的需要。

7.3.3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我省缺乏掌握实验动物科技管理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必须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技能,建立技术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7.4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7.4.1建立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随着海峡两岸整体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的提升,生物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等也将逐步提出对转基因/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动物的需求。所以,开展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供应生命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特种实验动物、以满足实验动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

7.4.2建立开放系统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基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省内对大动物实验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所以,开展大动物(犬、猪、羊)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动物实验技术培训、实验动物共享数据库、实验动物设备设施共享、大动物调剂供应,以满足省内动物实验所需的大动物(犬、猪、羊)逐年上升的需求。

7.4.3建立福建实验动物科普、伦理和远程教育基地。通过该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动物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同时向公众开放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7.4.4建立实验兔繁育及福建黄兔实验动物化研究技术服务基地。在省内使用量较大的单位建立生产常用实验兔基地,承担我省实验兔的生产、供应和满足福州市区实验兔调剂服务及周边实验兔的需求,以解决目前全省所使用的实验兔不达标的问题。同时,开展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提升福建实验动物科技水平。

7.4.5加强常用动物和饲料的生产供应。充分利用鼠类技术服务平台现有条件和人才优势,在其生产清洁级实验大小鼠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年产超5万只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的生产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5万只以上规模的实验兔繁殖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标准化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车间,年产各类实验动物饲料500吨,以满足科研、生产及部分教学工作的需要。

7.5实验动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5.1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科技基础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发福建实验动物专家数据库、相关联企事业单位数据库、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资源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实验动物管理、科研、生产、使用或经营管理集成性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远程、互动、及时、高效的网络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查新、咨询、策划、信息、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推介、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7.5.2实验动物、饲料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场调研系统,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类市场调查,定期向相关服务群体提供行情报告;建立网络性的共性市场开发平台,接受供需双方的委托,对服务群体及服务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组织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供需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协调解决实验动物来源和供应问题,合理引导和培育实验动物市场。

7.5.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和上岗考试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将提供最优秀的实验动物科技培训资源,该平台只要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接受培训和考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同时结合从业人员水平层次的不同,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课程答疑服务。该平台根据福建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管理实际,主要用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考试,到2015年底,使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

8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加强法制化管理

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省科技、教育、农业、医药卫生等行业坚决按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的要求,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新药研究、行业验收与认证工作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中逐步实行实验动物一票否决制。

8.2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规范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实验动物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从事实验动物的管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尤其是对单位法人或主管领导进行必要的实验动物法规和基本知识培训,促进科学管理。

8.3加大投资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我省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生产、新品种的培育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经费十分有限,制约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应开辟资金渠道,通过地方匹配投资、争取国家财政经费和吸收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实验动物的投入强度,逐步形成实验动物多元化投入格局。建议设立实验动物专项发展基金,纳入省级科技计划,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为实验动物科研和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8.4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报指南中增加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研究水平,加强和完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将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列入省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支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和省基金项目资助范围。

8.5建立确保平台良性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平台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平台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方法。日常运行经费应通过开展各类创新服务和承担企业、政府委托的科技项目,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和企业资助等途获得,通过平台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来获得平台自我发展的资金保障。

8.6重视学会的工作,支持学会开展工作

省实验动物学会是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人才集中的地方,学会要积极努力,将省内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家组织起来,开展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实验动物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彼此之间联系与协作,使实验动物事业更好地为生命科学研究服务。

8.7加强闽台间的学术交流,追踪国际发展趋势

通过近年的努力,我省的实验动物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为我省开展闽台间实验动物科技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我省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有资源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到我省进行实施,以利于追踪国际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中学生物 教学研究 科学意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在讲皮肤结构时,引出如何才能使皮肤进行正常地生理功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皮肤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诗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良好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生物学科中处处都充满着这些辩证观点,教师在讲述中可以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如,介绍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与酵母菌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的一面;生物的进化历程与生活过程反映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普遍真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中学教学大纲别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做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如,有丝分裂实验,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不同的压片方法来设计试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选取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进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获得求知本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知观点。

篇5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28-02

教师工作是一门专业,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拥有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的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与维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更直接地显示出教育对维系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教师的专业性才能凸现出来,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就成为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一、生物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生物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是生物学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生物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教师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新课程“全人”的培养目标;才能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发展性课程评价观以及新的生物学课程资源观;才能帮助生物教师摆脱“知识中心”、“课堂中心”、“学科中心”等偏向,关注生物学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以优质的课程结构促进全面育人目标的落实;才能使生物学教师在获得一定课程权力的同时也意识到更大的责任,并在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创新中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高研究水平,在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与生命价值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物学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式的思考路径,不仅关注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而且要结合学生的经验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此外,还要关注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学习领域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的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使学生掌握由“点”到“面”再到“类”的知识与学习方法。

这必然会对生物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学习方式与发展途径等方面提出多样化的要求,也有助于提升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生物教师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除具备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外,一方面要具备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教育的目的、功能、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掌握课程的设置及知识安排体系,熟悉常用的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要具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即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常识,以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速度与科技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课程改革中迅速前进。

作为生物教师,更要具备生物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精通生物学科本身的一些概念、原理、事实,能把握学科知识的体系和概念的结构,具有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生物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生物专业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当今课程改革与时展的需要;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师生创造性思维的共同发展。教师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生物教师们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能引发教师的好奇心,引发新的联系乃至幻想,从而增加点燃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机会。

三、生物教师要提升教学语言修养

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和科学上的独特性。生物学也有自己的教学语言,生物教学中的语言有两种,主要是文学语言和生物学语言。

生物学语言是生物学教学语言的核心部分,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体现了教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文学语言是不同学科教学中所共有的,主要用以组织教学活动,有转承、提问、指令、强化、心理调节等作用,它服务于生物学语言,体现了生物教学的教育性和艺术性。

生物学教学语言是以生物学语言为主体的两类语言的有机结合体。没有生物学语言的教学就不成为生物学教学,没有文学语言的生物学教学又无异于拿一本生物学专著照本宣科。生物学语言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生物学知识和方法主要积淀于生物学语言之中。正是有了生物学语言,才使得进一步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界成为可能。

例如,在复习神经系统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以人体为例,系统地学习了神经系统的调节。现在提出几个问题: ①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 ③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为什么是单向的?

生: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通过膜电位的变化来传导的;兴奋在神元间单向传导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这里,“前面几节课”、“以……为例”、“系统地学习了……”、“现在提出几个问题”等都是文学语言,而学生的回答则是典型的生物学语言。此外,在讲述生物的应激性时,可以引用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文学语言加以形象的说明。

相比文学语言,生物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和概括性。科学性要求在运用概念、阐述现象、引用材料和逻辑表达上准确无误,不能犯目的论、特创论等错误,也不能将生物学术语与日常生活俗语相混淆。生物学教师必须提升语言修养,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生物学语言现象,包括教材的、学生的和自己的,在提高自己的同时示范学生。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物学教学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利于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生物教师要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习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吸氧”、“补钙”、“添加维生素”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取源头活水,加强自己的专业发展。

新世纪的生物教师作为教育者同时又应是需要持续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一方面要培养随时学习的习惯,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行动者;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知识,需要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来提升学习的能力,从有效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辨别,到知识吸纳内化与分享学习,再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知识管理的循环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运用学习的社会性特征,特别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共同领域主题,群集一批教师进行帮带互助学习,形成进行社群学习的实践社团,对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主题的共同探讨,积极展开各种学习交流的实践活动。

人们曾经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现在则有人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学生一碗水。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不灭的火种,引燃学生求知的热情;成为涓涓的溪流,引领学生融入知识的海洋。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挑战,要求教师的思维更为活跃,视野更为宽阔,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并且终身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习和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实质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发展是其核心要义,终身学习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冬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趋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2]李作为.浅述新课程下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养[J].生物学教学,2008,(3).

[3]张希波.浅谈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J].读与写杂志,2007,(6).

[4]李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决策导刊,2007,(4).

[5]蔡其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6]尉智林.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教育革新,2007,(2).

篇6

生物实验是生物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物探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探究性学习,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11条具体要求[1]。这些要求涵盖了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各个环节,涉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甄别变量、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交流与报告等科学实验过程(方法)的诸多方面。《课标》还指出,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1]。但诸多调查却表明,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生物实验课的开课率虽达到80%以上,但是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却不高[2];在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缺乏、设备欠缺等困难[3];一些生物教师思想观念上不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素质有待提高[4]。

生物实验是实施课改、探究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今却陷入“有名无实”的发展窘境。而关于如何破解中学生物实验开展难题,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生物实验的改进,缺乏从课程层面对中学生物实验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的基础上,对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以及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实施要素

作为课程,中学生物实验的实施又具有其特殊性,这是由实验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作为生产事实的实验,过程中要涉及大量的劳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需要有社会组织、机制等的支持。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与生物学系统知识(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实验教学除了需要教材、教师和场所以外,还需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经费等条件的支持。总体看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实验得以运行和实验课程得以开展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分为基本条件、师资条件、运行条件和反馈条件这四大条件(见表1)。

基本条件: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实验教材等构成了实验运行的基本条件,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物质性基础。通常情况下,场所、仪器设备与材料药品等属于学校的不动资产,由各级教育部门统一配备和补充。实验教材才是基本条件中的核心因素,以往一直受到忽视,它包括教师的教学用书、学生的实验记录本和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与实验报告在实验课程实施中尤为重要,这既是实验过程必需的步骤,也是实验进程和实验结果的反映,更体现了实验产生事实的“书面技术”。研究显示,学生在实验后形成的成果有:实验报告(lab reports)、小海报(mini-posters)、口头陈述、反思(reflections)和记叙性报告(narrative lab reports)等[5]。师(生)资条件(以下简称“师资条件”),由实验员、生物教师和学生组成,提供了实验课程实施的人力条件。一所学校,当拥有了物力、人力两个基本条件以后,就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一些无需经费的生物实验,比如观察花的结构、制作植物标本等。但生物实验课程要想得以长期发展,还需要经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许多生物学实验材料是一次性的,在教育部门配给的基本条件中并不包括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新鲜实验材料,这部分费用必须由学校支出。但很多学校却因经费紧张不得不停掉实验,可以说经费是目前制约实验课程开展的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实验室药品、设备以及安全等都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生物实验课程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生物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课程运行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

如果说基本条件是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基础,运行条件则为生物实验课程发展提供了动力。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效果与质量如何,还需要课程评估的监督与评价。因此,课程评估充当了实验课程实施的反馈条件。实验课程评估包括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实作能力评价等。实验课程发展的3个条件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推进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发展的策略探讨

1.满足基本条件

诸多调查表明,现阶段,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条件的欠缺。对于中学生物实验室的装备问题,早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就出台了21世纪生物实验室规范[6]。200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校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教基[2006]16号文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配备理科实验室以支持新课改的实施。5年过去了,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依然没有建立生物或其他理科实验室。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中学实验室装备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满足中学生物实验以及中小学理科实验课程发展的基本条件。

2.强化师资条件

篇7

学生,让学生找到个性发展的舞台,进而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学科社团 个性发展 特色发展

世界的魅力在于万事万物都具有多元化与多样性。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多元化,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机

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按照不同的学科成立学科社团组织,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补充,为教师和学生彰显个性、发展特色搭建成长的舞台。

学科社团的成立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学或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大,思想趋于成熟,能够由学生自行组织成立社团。而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和中学生,他们思想尚未成熟,还不能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社团组织。这就要求学校要对此进行策划,由有专长的教师组织成立社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需求。

一、学科社团是彰显教师魅力的主阵地

魅力总是与个性、语言、情感、特长联系在一起。要想让教师彰显自己的魅力与专长,学校就应该给教师搭建展示

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兴趣和专长组建学科社团,并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保证社团组织能够健康地运行。以我校的学科社团拓展教学为例,就是以教师所学专业或某一方面的特长为依据,由教师自愿申报,填写申报表,写清楚自己申报社团的发展方向,招收社团成员所在年级及人数,需要哪些设备,再经学校领导考察审核,逐一审批申报的教师是否有此方面的特长,能否胜任对该学科

社团的组织与活动的辅导,成立该学科社团,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决定是否批准成立该社团。在审批过程中求精而不求多,绝不能报一个批一个。已经成立的社团组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我校最初只成立了9个学科社团,涉及的学科领域范围较窄,满足不了所有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师和学生参与率都很低。经过两年实践,学科社团队伍不断壮大,由最初的9个增加到如今的28个学科社团。这28个学科社团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音乐、体育、数学、英语、美术、科学、实验、剪纸、园艺、创

意……无论是学科数量方面,还是学生人数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让那些有魅力有专长的教师找到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的专长得以充分发挥,其实最受益的是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就像演员一样把自己的绝活或专长展示给观众。同时,也能吸引到大量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

二、学科社团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阵地

发展学生个性,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之一。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科社团的成立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个性的舞台。每一学年初,学校都会制订并下发社团教学招生表及社团教师简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社团纳新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和辅导教师。为了丰富学科社团教学内涵,保证社团活动数量、质量和成果。每个社团都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和活动时间,确保社团活动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我校的28个社团中,美术方面的社团有4个,从内容上看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素描、色彩、简笔画等。此外,还开设了版画、沙画、立体造型、纸盘DIY、手工制作、陶艺等,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感受美,体验美;音乐方面有电钢琴社、合唱团、军乐队3个社团,学生可以在那里快乐地识谱、弹奏、演唱,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英语方面的社团有3个,学生可以在那里练习表演英语童话剧,学唱英语歌曲,学习英语寓言故事、小笑话等,使参与其中的学生既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接触到一些西

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英语知识,拓展了课堂学习内容;数学方面的社团有2个,学生在那里可以学到速算、巧算等课本以外的知识,让那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施展才华;体育方面有篮球、乒乓球和田径3个社团,在那里学生既能掌握篮球、乒乓球的动作要领,又能学到太极拳、花样跳绳、花样踢毽子等其他体育项目,让学生在运动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让教师和学生在社团展示活动中彰显个性

学校为了检验每个社团的活动情况,在每一学年期末都要给社团辅导教师和社团成员搭建展示的平台,届时每个

社团都要把这一学年,最优秀的成果呈现出来。在展现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多样化的方式,使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只有这样,各社团的教师和学生才能把本社团的特色呈现给大家,让同学和家长了解各个社团的活动内容,同时也为下一学年各社团招收新成员奠定基础。

我校的28个社团,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展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Happy Life英语俱乐部、探索之星实验社、哥德巴赫数学社、预见能力网上训练社、炫酷动漫社、 Doremi电钢琴社、旭光乒乓球队等8个学科社团以制作PPT或视频的形式进行了展示。Cosplay表演社、美文美诗朗诵社、巧乐园数学社、舞韵舞蹈团、语丝文学社、心声合唱团、萌芽书画社、军乐队、灵思飞扬宣讲社、雏鹰运动队、腾飞篮球队11个社团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展示。蓓蕾园艺社、北极光创意工作室、云锦绣坊、四叶草心理工作室、镂月裁云剪纸社、新视觉摄影社、紫绘轩书画社、黑白艺术工作室、青鸟陶艺工作室9个社团以展台、展板的形式进行了展示。

四、创设参加比赛的机会

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涵和特色文化。为了能够让各个社团都着力打造成特色社团,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学习先进

经验,积极参加社团之间举办的各种比赛。通过比赛与其他学校的教师相互交流,取其精华,丰富经营社团组织的经

验。如我校的北极光创意工作室,自2010年以来,有30余人分别在国家、省、市级的创意、航模、电脑制作等大赛中获奖。萌芽书画社、黑白艺术工作室、紫绘轩书画社的辅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在黑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大赛和大庆市中小幼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这些社团已经成为北湖学校的特色社团。

总之,要想让学科社团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和主打品牌,使社团能够持续完善地发展,既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扶持、宏观调控,又需要各学科社团的辅导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更新社团活动内容,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使社团活动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这样,学科社团教学才能不断地完善,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补

篇8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先后开启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相继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特点是在技术产业化需求驱动建立起来的具有其自身特性,且反映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沿特征。各个学校的本科教育课程虽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课程设置上大致可以分为科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关注领域课程、设计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等六类。不同学校本科课程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点开设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并培养学生在相应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这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力学专业,进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后来,一些医学院校在医学物理和医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于是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类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上述两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模式各具侧重,遵循了共同的学科基础,在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层面上有显著特点。相对来说,工科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注重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功能拓展,医科院校则注重医学与工程结合、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综合应用。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种交叉学科,交叉的学科基础及其融合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水平,交叉的学科发展推动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并且使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变得十分广泛,而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1.1 学科发展轨迹

在中国,基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信息计算分析、生物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分析、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工程优化方法、手术规划图像仿真以及图像导引手术及放疗优化等;有基于力学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计算生物力学和微观尺度的细胞生物力学等;基于化学材料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学效应等。

1.2 学科发展特点

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交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一种良好的交叉结构,对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的交叉学科的描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交叉学科如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连接桥梁,如果在河两岸没有坚实的基础,桥是无法建立好的,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座建立在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来说,它的发展要求具有坚实的交叉学科基础和交叉学科紧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构建良好的交叉结构,需要选取具有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的主干学科进行交叉,凝练学科方向,不能大而全,过于宽泛。

目前,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该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能有力推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是现代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技术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业化驱动也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动力,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大力促进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方法的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一流的学术研究不但能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开拓学科纵深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增强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将确保学科建设的发展动力和趋势以及学科发展的活力。

交叉学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减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学科的特异性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应用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理论应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借助理工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是理论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应用研究是应用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驱动型和应用驱动型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学具有良好的理论创新基础和强大的交叉的学科背景,开展理论驱动型研究具有自身优势。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医学资源,面临着大量需要应用理工知识解决的医学问题,开展应用驱动型研究,将很好地实现与医学的应用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力推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各自的学术优势将有利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从而增强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实现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

1.3 学科体系

作为一级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包含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且该体系离不开所交叉的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支撑,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既要有学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这样学科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医疗卫生、生物科学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术理论问题及基础应用开展学术研究。实现良好的学术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守正创新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bigdata),或称海量数据,是指由于数据容量太庞大和数据来源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工具软件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挖掘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V”特征:①数据容量(volume)大;②数据种类(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③动态变化快,如各种动态数据,非平稳数据,时效性要求高;④科学价值(value)大,尽管目前利用率低,却常常蕴藏着新知识和重要特征价值或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大数据是需要新的分析处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蕴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

人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涌现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发生源,这种源源不断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检测、处理与分析,将给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将带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生物医学大数据广泛涉及人类医疗卫生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临床医疗、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药研发、临床工程、心里、行为与情绪、人类遗传学与组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远程医疗、健康网络信息等,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生物医学大数据中蕴藏了种种有科学价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数据挖掘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行关联和融合计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医学大数据中的信息关联和特征关联和数据空间映射关联,既能为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康复提供系统化的全新的认识,有利于深入疾病机理研究分析,开展个性化诊疗。还可以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与临床数据,更准确地预测个体患病风险和预后,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和治疗。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面临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主要包括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多种类医学信号数据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内有着广泛深远的应用前景,从三个方面应用将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开展多模态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从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准,未来的趋势是看得早。只有看得准和看得早才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提高治疗预期。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在影像诊断、手术计划、图像导引、远程医疗和病程跟踪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挖掘多模态影像数据的特征数据和特征关联,将会提供强有力的影像诊断分析手段,极大地推动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2)开展多种类医学信号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信号大多直接产生于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信号,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生理和病理相关机制特征。融合多种医学信号的大数据计算分析,能对生理病理过程进行更好更全面的阐释,不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状态特征和过程特征,而且能实现个体健康监测和管理。可以很好地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进系统化的医学应用研究。实现强大的多种医学信号数据的特征挖掘及特征关联计算分析。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准确度和发现弱关联的能力,能更好地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本质。

(3)开展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涌现了海量的需要计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数据,已进入计算系统生物学的时代。开展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可以拓展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从环境交互、个体生活方式、心里行为等暴露组学,至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蛋白质调控网络,再到人类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表型组学等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实现大规模的关联计算分析,可以全面阐述生命过程机制,挖掘生命过程特征及关联特征。

3.结论

篇9

创新办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于2009年5月27日下午在生物创新办副主任办公室召开,创新办三名领导:赵志春、谢斌、叶红敏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县创新办主任赵志春同志主持,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小组成员车建忠、唐慧生指导。会议的主题是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成员向会议汇报交流学习和工作调研情况,分析问题,查找问题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二、民主生活会的准备。

为了认真开好这次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我办领导高度重视,首先会前领导班子各成员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各自都按要求形成了书面发言材料。二是开展“三问三访知不足活动”进一步征求意见。我们于五月中旬,在主任的带领下,组织全办职工,一是深入到工作联系点白水镇直邑村委会,同镇领导、村干部及群众座谈,帮助镇上解决10000元扶贫款,全办八名职工还每人捐款100元,合计800元,为四户农民送去200元,补助一点化肥、农药款;二是深入服务对象,到千山生物发展龙头企业同公司经理、副经理、职工围绕中央、省委、州长委、县委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如何发展我县生物产业进行座谈。三是开展回头看,结合调研做到“四对照、四查找”。在调研阶段召开了全办职工会,重点按照“三照三查”找出个人和单位存在的不足,找出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于五月二十日又印发意见梳理表,按照“四对照、四查找”,向职工再次对班子、单位征求意见。四是认真设计问卷表,向部门、单位、服务对象广泛征求意见。印发了120份调查问卷,从单位解放思想发展生物产业等八个方面进行调查。五是五月二十日下午开展交班子心谈心会,查找班子和个人存在的不足。

三、是针对查找问题,加予认真分析和总结。

民主生活会上谢斌副主任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走访、座谈和开展“三问三访知不足”活动。共征集到59条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归纳为:

县创新办干部职工好打交道,服务态度好;工作务实高效,不拖拉推诿;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不会吃拿卡要。

存在的问题分为三方面:一是班子:(1)深入调研不够,服务不到位。(2)抓学习不够。(3)关注事多,对职工关心不够。(4)抓党建工作不够,支部活动少。二是单位机制:(1)机制不够顺,只局限于工作中见子打子。(2)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工作纪律不够严肃;(3)岗位责任体系不健全,科室间责任不明确。(4)生物产业创新意识不够,宣传办度不够。(5)激励措施不够,难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三是单位队伍:团队意识差,职工互相合作干事精神差。建议:一是希望办领导进一步转变作风,多到公司和基层群众中走访指导;二是请创新办领导进一步加大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的开发创新力度,着力在培植、引进和创新上有新突破;三是希望县创新办广泛加强与周边县市和企业的横向交往联系,加强产业发展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加快发展;四是要切实加强产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五是多搞一些有利于增进同志间沟通交流互动双赢的活动,使职工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亲密、团结和战斗力更强。

四、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这次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创新办领导班子3名成员认识明确,态度端正,都从各自的分工和系统工作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汇报和交流了学习、工作和调查研究情况,既总结了经验,又查找了存在问题及根源,思想剖析深刻,问题查找准确,意见建议中肯,落实措施有力。这次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始终在积极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会议民主空气浓厚,大家都畅所欲言,有针对性地展开了汇报和交流会议,主题突出,紧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课题。最后县学习科学发展观指导小组车建忠和唐慧生作了指导发言。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02-01

1.抓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掌握适应时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高中生物概念,一般均为文字性较强的内容,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概念,并从关键性的字词入手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强化了概念,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基本概念,总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组成的。在这样的概念讨论学习中,教师不但让学生自己建立清晰的概念,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他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2.改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似乎一提到"教学",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3.紧扣课标、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课程标准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旧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还必须包括教具准备、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4.在教学中以切身切所见所闻从生物的角度生动地向学生描绘

此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从中产生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因而增加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红细胞为什么作为制备细胞膜的原材料时,适当地提到红细胞以及其它血细胞的寿命,并从这个角度讲解献血的相关知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再转到课本上的内容,学生会觉得学起来有意思。又例如,在学习无机盐的作用进行导入时,我模仿电视上一些与无机离子的作用相关的广告,举了缺铁性贫血症和大脖子病的表现症状,让学生来猜猜是与哪种无机离子有关。当然,学生能从中猜出来。重要的是能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践,我也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个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尽量地让我的课堂在活泼、幽默、生动有趣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信心,能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也是我们老师希望得到的效果。

5.可以适当加快教学速度

教育学家梅丽尔·哈明认为,当教师在课堂上以快节奏讲述课堂内容时,学生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采用快节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高效参与,是实施高效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师在加快教学节奏时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快速问答训练、快速联想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课的小结阶段,我利用了3-5分钟在全班进行了一次快速问答训练,学生就本部分内容进行提问与回答,第一位同学设问,第二位回答,答完后大家给予评断,若错误给予纠正,若正确则这位同学继续给下一位同学设问,注意在这个环节中问题不要重复。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高三的复习课中,也可以多用用快速联想训练。如:复习《细胞》时,提到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复习了细胞壁的功能、成分,鼓励学生联想一下其它具有细胞壁的生物种类,它的细胞壁成分,还有植物细胞工程中与这相关的知识点,提醒学生联想回忆要迅速、全面。这样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教学快节奏并不是一味地求快,而是运用合理的手段引发学生高参与,有较高程度的师生互动。

总而言之,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教学目标,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知识教学上能够突出重点,做到当堂巩固落实,能力培养上能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并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鲁善坤;人的发展--教育的基本维度,2005;

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高校安全队伍素质

中图分类号:G471.7文献标识码:A

Enhance the Quality of Defense in College Under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ZHANG Tiem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defense in college must develop with the times.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principles, tak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s support theory and strategy guid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domain to defend the quality, and explore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defense in college.

Key words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llege security; quality

1 高校保卫队伍素质的内涵

1.1 素质的含义及分类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素质是人们在先天遗传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起来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素质可以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2 保卫队伍素质的构成

根据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性质,保卫工作队伍的素质可以归结为三类: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力、自我控制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研究表明,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构成保卫队伍素质的要件。

2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保卫队伍素质提升的要求

2.1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与利用人才资源,把发现、造就、合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因此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本化理念,明确人本化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贯彻实施。协调发展是指管理工作要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等相协调,促进队伍的结构优化,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创造机会和空间,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设备和人员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实现资源的整体升值;就管理工作个体而言,部门为个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进修提高,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2.2 高校保卫工作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的要求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政治性、法律性、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对保卫人员的素质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历史及人为的原因,保卫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环境和对象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和矛盾。尤其是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特别要求保卫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从事专业工作需要的系统的专业知识素质,包括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才能保障和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2.3 “以人为本”对高校保卫队伍素质的要求

教育部曾文件提出要求,从事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高,适应学校发展的整体态势,满足工作对象的基本愿景,维护学校安全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保卫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学生特点,尊重工作对象,转变工作方式,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将工作重心由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行为约束,转变为换位思考的具体生动的防范教育和行为指导。了解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

有效实现所有师生的共同协调发展,学校要在解决硬件设施问题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发展性辅导,即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更多全面发展机会。安全保卫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师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一方面,对普通师生要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其放平心态、安心生活、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师生,不仅要让其认识到错误,还要尽力为其设计出路,不把问题人员随意推向社会。

保卫人员不仅要有发现和解决职责范围为内事情的能力,还要有用以影响和感染他人的素质。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处世方式,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和感染人;在工作中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用人格魅力影响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经常深入师生,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以保证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提升高校保卫队伍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学生活动规律性不强,而且立场不坚定,受外界干扰因素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扎实的政治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政治理论包括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行动,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客观事物,辨别是非真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教育规律办事等等。

3.2 强化业务水平

高校是培养各类社会有用人才的摇篮,要和学生有效沟通,要求安全保卫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仅要熟悉而且要精通,不仅做执法和管理工作,而且还要为师生提供学习、就业、维权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同时,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门专业,有它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学体系,需要安全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

3.3 提高综合能力

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增多,懂得知识也越来越广。安全保卫工作者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具有权威性和人格魅力,增强工作效果,就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如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等等。良好的知识积淀才能与师生有效沟通,才能教育人、影响人。

学校工作需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安全保卫工作涉及生命和自由,更需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始终正确遵循安全工作规律与个体成长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保卫队伍建设,提升保卫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实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提升[J].人才资源开发,2010(6).

[2]申小蓉,张泽宝.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篇12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b)-0164-04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in China in providing convenient medical servicesfor residents,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effectively alleviatingstress of large hospitals,and reducing medical burden by measures for urba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including perfecting service network,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and optimizing service mode.However,problems still exist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such as deficiency of policy protection,lack of sustaine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and shortage of continuing appeal t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formulat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eam,establish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perfecting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ode.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cientific development;Suggestion;Countermeasure

保障居民健康幸福是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步伐,形成了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1-2],但通过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也凸显出了一些政策、规划等顶层设计无具体化和针对性,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3]。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构建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供商榷。

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

1.1 社区卫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1.1.1 实行网格化管理,扩展服务触角 对卫生服务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方式,为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带来极大的方便,对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普遍性和公平性有着实际意义[4]。近年来,为有效实现卫生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我国采取整合优化卫生资源、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效率、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和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资源[5]。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全面夯实了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北京市目前已建成运行19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半径达到居民出行15 min内,为居民基本医疗网格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1.1.2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与人员的素质、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的关键[6]。北京市为培养优质社区卫生人才,2014年提出了设立社区卫生方面的科研基金和专项资金,培养“十、百、千卫生人才”服务社区的计划,实现到2015年培养成13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91名社区健康管理专家的阶段性目标[7]。为实现这一计划,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办法,具体如下。①培养全科骨干医师:通过实施人才折子工程,在社区培养一批掌握全科医疗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的全科骨干,全面提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转诊、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技能。②加强医学培训基地建设: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创建了社区全科、精神卫生、急救网络、康复(肢残)、社区中医、影像(B超)六个专业的培训基地,对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③聘请医学专家进社区:推进“中医经方进社区工程”,建立激励二、三级医院专家乃至国内外知名医学工作者等各种类型的高级卫生人才深入基层开展诊疗的工作机制,使专家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④系统培训新入职的医师:北京市为使新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全面掌握适合社区卫生需求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新参加工作的医科毕业生到二级或三级医院的内科、外科、精神科轮训三年,培养成适合社区卫生发展的全面手才可到社区开展诊疗工作。

1.1.3 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层次 为社区居民做好卫生服务,各社区卫生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发挥功能作用。①组建全科医师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对居民区划分网格,各团队成员上门开展针对性地健康管理服务;②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与居民增强沟通与交流,签约卫生服务协议,保障居民享受到主动、连续的卫生服务;③实施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对社区医院转诊患者,大医院优先收治,实现居民不出社区,通过转诊就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统计显示,近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已接近全市门诊量的1/4,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得到居民的首肯。

1.2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

1.2.1居民获得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北京市政府安排近年投资17亿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使城区、郊区、山区半山区群众分别在15 min、20 min、30 min路途内就可以到达医疗机构,实现基本医疗卫生便捷、公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覆盖面广、建设标准高、方便周到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调查显示,倾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已达90.4%,对社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满意率达93.9%,对社区就诊费用满意率达88.3%,表明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高度认可[8]。

1.2.2加强了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 未来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约会从2亿人上升到4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非传染性慢性病快速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据统计,我国城市两周就诊率老年人组平均为23.75%,其他年龄组为14.66%;住院率老年人组平均为7.62%,其他年龄组平均为4.36%[9]。我国在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上,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就医便利、覆盖广泛、服务周到的特点来吸引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到社区就诊并提供优质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等常见的老年病慢性病患者,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筛查、加强社区康复与管理等方式,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10]。

1.2.3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初,服务功能不健全、覆盖面也不广,居民普遍会选择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服务,到医院挂号、看病成了老大难问题,对于北京、上海等医疗水平较高城市,由于叠加了大量外地患者,更是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近年来,逐步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了功能,居民对社区医院开始认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分流了患者,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如北京市2013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就签约413.3万户,覆盖892.7万人,对于分流患者人群、缓解就医难发挥了重要作用[11]。

1.2.4 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目前我国医院某些诊疗和医药费用与医院的级别成正比,如果计算就诊时交通和排队时间等成本,选择大医院就诊会比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费用高出很多,这都是可以节约的费用。系统全面地看,社区卫生服务重点采用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方式,这使居民的一些疾病在发病初期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及时遏制病情的进一步蔓延发展,节约了社会总体医疗费用。美国健康管理人员研究得出,开展健康管理后的个人和企业,会由90%的医疗费降至健康管理前的10%[12]。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人才培育等工作还在探索和完善当中,由于受到历史习惯、思想观念等影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这种新模式及医疗条件、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健康服务效果等很难认同和信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严重阻力和障碍。

2.1 政策制度的保障不足

有些地方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整体统筹安排,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保政策不完善。目前不同级别医院的医保政策差异很大,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在报销比例上给予倾斜,但在药物使用和检查项目上却有很多限制和制约,使很多正常列入上级医院医保的一些常用的药物和检查项目,没有列入社区医保。如宫颈超薄细胞学检查(TCT)纳入了二级医院医保,在社区医院则是自费项目。对于未列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更难以吸引周边患者前来就诊了[13]。②医疗药物配备不齐全。当前社区医院只能出售国家基本药物名录中的药品品种,一些被居民熟悉和认可的马应龙痔疮栓、开瑞坦等常用药物都没有配备。③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受社区卫生发展方式的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设置上大多无病理科、CT室等辅助检查设施,一些化验室检测项目也不能开展,造成病人在社区医院诊治难以系统化,医院间的这些差异,降低了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的积极性。

2.2 持续人才培养机制欠缺

社区卫生服务面对形形、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要求医疗人员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的沟通交流能力,需要集预防、医疗、健康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但从当前发展现状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人才培育渠道不畅,具体如下。①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学历和技能水平相对偏低,又缺少培训进修机会进行系统地培训,技术和知识都得不到更新与提高,造成医疗服务能力偏弱和医疗观念落后,难以满足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要求有较高的医疗、心理等素质和修养,但工资收入上偏低,如北京市2012年社区卫生人员年平均收入为7.6万元,而三级医院的年平均收入已有14万元。③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医务人员重点工作是社区健康管理,但在晋升职称时难以与大医院专门从事医疗和科研的同专业人员进行竞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上缺乏竞争力,同等条件的医务人员总收入水平与大医院差距很大的现实,使社区没有优势和措施吸引到优秀人才,一些骨干为了自身发展更愿意到大医院工作,难以形成良好的医务人才结构[14]。

2.3 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社区卫生机构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放在首要位置,医务人员在治疗普通常见病的同时,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的个性化服务。受长期形成的以治疗疾病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影响,很多居民存在医院提供的预防、保健等服务不是治病的思想,对社区医院采取预防保健服务为主的医学模式存在一定误区。另外,社区医院的主要功能是让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不能满足病人病情时,向大医院转诊会受到一些科室限制,对于大医院手术治疗后,适宜在社区康复的病人,受到大医院利益需求以及病人心理落差等影响,很难转入社区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不顺畅造成居民到社区医院就诊和康复的积极性不高。

3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无论是定位上,还是发展机制上都需要针对性的政策支撑。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属性的保障机制。由于社区卫生机构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重点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国家应对社区卫生服务在基础建设、医疗设备等方面,建立持续的投入机制,满足社区医院的实际需求。②完善社区卫生发展的各项制度。加快完善医疗保险、药物配备、健康教育与康复、家庭式医生服务等制度,使这些制度符合当前国情,可操作,能实施。③缩小医院之间薪酬差距,加大宣传社区卫生的作用和贡献,对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声誉和精神上给予激励,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具体如下:①因地制宜,采取多样的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如充分利用轮转实习的机会,结合理论学习提高入职者的技能水平和医学知识;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心理治疗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满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等。②建立人才相互交流学习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综合医院选派医务人员来到社区医院出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提升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同时也要选派社区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专项诊疗,从实践中得到锻炼。③完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机制。通过设立社区发展专项基金和完善人员晋升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职称上升渠道,吸引优质人才留在社区工作,解决社区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

3.3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上,弱化经济效益这个评价指标,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导向。①对医务人员考评,要以服务的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建立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及跟踪服务对象的数量、患者满意度和程度调查等作为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②采用科学的激励办法,对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中做出成绩、得到居民认可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荣誉和物质奖励,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5]。

3.4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建立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纳入同一个利益团体的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①利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将大医院的一些诊疗号源有针对性地分配给社区服务中心。②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技术帮扶制度,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参加社区医院的疑难病患的会诊工作,并对病人的转诊提供绿色通道。③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以及双向转诊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居民小病在社区诊治,大病到大医院治疗,治疗后再转到社区医院康复治疗的分级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梅.城市社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2):152-153.

[2] 金炜玮,陆富生.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29-30.

[3] 刘文宝.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5(1):175-176.

[4] 郭红民,陈霞,刘冰冰,等.大连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72-174.

[5] 沈志洪,王晓芳,华海庆,等.关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机制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16-19.

[6] 赵炜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成本管控的方法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69-172.

[7] 北京市卫生局:大医院预约号主要投到社区医院[N].北京晚报,2014-1-15(10版).

[8] 郭洪伟,尹文强,赵延奎,等.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6):164-165.

[9] 姜浩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问题分析[J].新西部,2013,10(30):77-78.

[10]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95-2800.

[11]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将缩小社区与大医院薪酬差距[N].健康报,2014-1-16(8版).

[12] 宋艳丽,解颖.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 23(12):1042-1043.

[13] 禹颖,李海宇,刘如渝,等.对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69-1071.

[14] 曾宇明,丘鑫雄,谢俊杰,等.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难点和对策[J].中外医疗2008,27(12):91-92.

篇13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实施现状 实施建议

当前,人类并没有因为进入新的世纪而出现生存状况的转机,相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化。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理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科学观、伦理观、教育观,必须把生态和环境维度整合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生物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虽然各个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分别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教师培训,其中在职教师是培训对象之一,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各学科中都可以渗透,但其实与生物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所以强烈建议对广大的一线生物教师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培训,以便他们在实施教学的同时,适时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有系统地接受知识的来源。

2 在生物教材中注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关内容

国家或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和可实施情况,在生物教材中的可实施内容上加上明显标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内容”,并根据教师培训中的切实操作,注上具体的实施方案,让授课教师有本可依,学生有本可看。比如苏科版教材中“环境的污染与保护”、“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食物链”中DDT的积累以及实验“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等内容都可以尝试教材编写工作。

3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建议

3.1实验学习,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有些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在实验室完成,而且平时实验是正常开设的,所以只要提供有关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就可以了。比如在实验“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中,教师只提供金鱼、香烟及其他常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实验想象的观察过程中,通过自己判断和与他人交流过程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自身或周围的人的某些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人类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3.2电脑模拟的应用,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对于像“食物链”中DDT的积累这样的复杂情况,在城市生活中学生不容易接触得到,通过简单的方法也不容易检测到其中的DDT。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电脑操作人员或社会人士可以进行“电脑模拟社会”创设一个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实际场景,要做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地呈现“食物链”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环境污染逐步导致的结果,让学生自己真实地悟出这种人为导致的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是谁。这样可逐步让学生们意识到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幸福,同时环境也是靠每个人去维护的,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行动起来;与此同时逐步让学生们体会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在涵义。

3.3深入自然,体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参观大片绿油油的农田,亲自到田中耕种;到牛奶场挤牛奶、到养鸡场去收获鸡蛋,从中体验无限的乐趣;这些体验活动,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这些道理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参与者体验出来的,其教育效果印象深刻而更具有实际意义。

转贴于

3.4知识迁移,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3.4.1绿色消费

在讲解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其中有消费者,教师一般只帮助学生理解到动物消费者的层次,至于人类消费者只是略带而过。现在进行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将其扩展到人类,并倡导绿色消费者。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吸收人类排放的废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们都生存在一个渺小的“地球村”中;为他人敲响的丧钟,也是为我们自己敲响的丧钟。因此,人们必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每个消费者的习惯直接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购买和使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无异于支持破坏环境的行为。购买和使用包含濒危动植物成份的产品,则等于间接毁灭濒危物种。因此,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应该自觉地把手中的货币投给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并选择一种崇尚俭朴的绿色消费方式。

3.4.2思考人类后代生活

篇14

关健词:科学发展观;医院;基层一线;机关;服务

医院是救治病人的场所,基层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是大量表情、心情、病情不一的病人,工作繁重、精神心理压力大,为缓解基层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后顾之忧,使他们腾出更多的精力服务好病人。机关科室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基层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为服务重点,为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现将医院机关职能科室服务基层一线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简述如下:

一、当前机关科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不主动。少数机关科室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期间坐办公室的多,基本不下到基层一线,除了处理自己所要办的事外,很少听取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所思所想;还有少数机关科室即使下到基层一线,对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反映的问题,也要进行过滤,只对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给予答复,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过后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等等。这些都是工作不主动的种种表现形式。

2.服务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不及时。少数机关科室对基层一线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明是自己责任范围能够立刻解决,却非要搞形式,走程序,左请示右汇报后再办;还有的机关科室对基层一线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先来个经验主义,自我“评估”,自作主张地认为办与不办,对基层一线的影响不是太大,因而有意无意拖着不办,等把基层逼急了,告了状才去帮助解决等等,这些都是工作不及时的各种表现形式。

3.服务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不到位。少数机关科室服务基层一线除了不主动、不及时,还存在不到位现象。有时虽提供服务,但不全面、不彻底,明明能一次性把问题解决到位而没有一次性把问题解决到位;有时提供服务的产品使用不久,就又出现问题,不仅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不满意,而且还会一定程序上影响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服务病人的质量。

二、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官本位”思想作祟。存在上述问题的少数相关科室人员,或多或少地存有“官本位”的思想。认为自己手里掌握着一定的行政权力资源,你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有些需要办的事,不经过我点头同意审核批准,就别想办成。存在这种想法的机关科室,就会使本来应该主动服务基层一线的事情变成了基层一线求我为其办事,我才为其办理。这是典型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机关工作的优越感自我膨胀,自我放大,以为自己有了一官半职就可以做官当老爷了,忘记了自己手中权力是谁给的,应为谁服务,殊不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然你这张所谓的“官椅”是坐不稳的。

2.“病人中心”理念淡薄。医院是救治病人的场所,基层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每天面对前来就诊的病人,都要一视同仁,精心施治,热情服务,目的是让病人安心、放心、舒心,使病人早日康复,展示镇江四院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良好面貌,这是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具体表现。而我们少数机关科室不能体谅基层一线工作的艰辛,慢腾拖拉的工作作风,阴晴不定的面部表情,以我为中心的傲慢态度,将会影响基层一线医务工作者对病人施治的心情和专注度,是“病人中心”理念的淡薄,甚至是无视。

3.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少数机关科室不能很好的服务基层一线,存在不主动、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主要是计划经济的意识还在脑海里存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或缺乏,对竞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当今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以竞争取胜,靠服务、技术、环境等各方面的竞争优势来吸引病人、留住病人,占领医疗市场。竞争可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竞争中占优势,医院就能生存和发展;反之,医院就可能出现生存困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病人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三、如何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发生

1.转变观念,摆正位置。要解决机关科室服务基层一线的作风问题,首先要加强教育,强调机关服务基层一线是本职,基层一线服务病人是天职,两者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最终使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又得到优质的服务。通过教育要使机关科室转变观念,积极主动服务基层一线。要使机关科室摆正位置,树立机关科室就是基层一线的“勤务员”的思想和观念。

2.提升服务水平能力。机关科室有了服务基层一线的意识,还必须有服务基层一线的能力水平,有服务的意识,而没有服务的能力水平,这种服务是无效的服务,只能给基层一线添乱。因此,要使服务有效高效,就必须注重平时自身各项业务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技能,掌握各项本领,做到业务知识烂熟于心,业务技能掌握手中。只要基层一线有需要,随时都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医院发展争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