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常见效应范文

经济学常见效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4:49: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学常见效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学常见效应

篇1

论文摘要:进入市场经济后,学校也由管理提升到经营的层面。本文简要介绍了学校经营的概念,并列举了它的性质和它的经营模式。学校作为一个非企业组织,具有其特殊性,其经营主要包括学校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经营。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理论上的研究还不透彻,在实践上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最后指出了学校经营在现在社会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学校经营概述

经营是组织的一种有目性的活动,其目的就是组织通过对其控制或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作的效益。其次,也可以认为经营是组织为实现目的而策划的一系列营销活动。经营的三个基本特征指经营活动基本形态、经营活动的层次性与类别性。

对于学校经营来说,它是现代经营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学校一般为非企业组织,具有其特殊性,如多目标性、多公众性、专供服务性和公众监督性。因此可以对学校经营的概念加以修订,学校经营是指学校组织考虑到自身实际,为了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将学校的资源进行多层次优化配置和整合,分析学校的经营环境,确定学校的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的经营目标,选择学校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操作方式。

在学校经营中,既有形资源的经营,也必须充分重视学校无形资源的经营;既要重视经营的学校自身资源,也要重视经营的学校外部资源;既要善于使用传统方法经营学校,也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手段经营学校。同时,学校经营是学校经营过程中各要素与经营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它是一种能够规范和推动学校行为,使其趋向学校经营目标的内在机理,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学校行为,实现学校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机制主要包括学校正常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活力的动力机制和约束学校行为的监控机制。三是学校经营过程。这个指的就是学校为实现经营目的而优化配置资源进行经营活动的运行过程。学校的经营过程具有系统性、制约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其中,系统性指的就是学校的经营过程虽然由诸多环节构成,但是各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作为一个统一体发生作用的。制约性指的就是学校在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过程的正常运行。连续性指的就是学校经营是个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二、 学校经营的市场观念

现在,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得到了逐步完善,,学校教育也已经开始走入市场。此时,学校经营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虽然说学校作为一个非企业组织,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也要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学校经营活动的安排。学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商品(学生等)的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商品生产离不开市场,没有用户的学校也肯定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所以在学校经营过程中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具体来说,学校办学时,一定要根据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同时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产需结合。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肯定是充满竞争的,因此学校经营中,就必须始终具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在办学的过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贴于  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校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仍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它们体现在:一是学校经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经营管理者还没有认真细致的研究学校经营理论,学校经营概念和学校经营的理论框架还不是很充分。二是对学校经营的认识还不到位。在认识观念上还没有确立学校经营的的。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它们混为一体,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因此做好学校的经营,就必须真正从学校经营理论角度对学校经营现象进行认识。三是学校经营的实践还不成熟。由于现在关于学校经营的理论研究还不够透彻,还不能很好的指导学校经营的实践行为,因此学校经营的科学性、学校经营的效率和效益都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经营主要包括学校有形资产的经营和学校无形资产的经营。

(1)学校有形资产经营

学校的有形资产是学校经营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这样,学校经营才能得到顺利的开展。同时,学校经营规模扩大和范围扩展,都需要学校有形资产相应增长,学校有形资产的增大,也是学校良好经营的体现之一。学校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有形资产的增加,壮大自己的实力,如吸引投资,承包,租赁等。实现学校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学校的资产利用率。

(2)学校无形资产经营

学校的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主要包括学校的品牌、校誉、现代教育技术、经营策略、专有教学模式、学校文化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在无形资产方面的经营已经成为学校生存的重要力量,成为学校能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说,无形资产的经营在未来是最有潜力的,也是个学校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具体来说,学校无形资产的经营包括对办学理念的经营,学校文化的经营,学校特色的经营,学校形象的经营。

四、 小结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任何学校都不能避免,它是一项有着广泛实践基础,并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崭新的形式。通过良好的学校经营获得过硬的质量,优秀的生源,充足的财富支持和良好的声誉,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游.学校经营的经营战略.教书育人,2005;12

[2]王志峰,徐岚.从市场环境谈高等学校的经营观.现代大学教育,2002;2

篇2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学校经营 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

论文进入市场经济后,学校也由管理提升到经营的层面。本文简要介绍了学校经营的概念,并列举了它的性质和它的经营模式。学校作为一个非企业组织,具有其特殊性,其经营主要包括学校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经营。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理论上的研究还不透彻,在实践上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最后指出了学校经营在现在社会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学校经营概述

经营是组织的一种有目性的活动,其目的就是组织通过对其控制或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作的效益。其次,也可以认为经营是组织为实现目的而策划的一系列营销活动。经营的三个基本特征指经营活动基本形态、经营活动的层次性与类别性。

对于学校经营来说,它是现代经营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学校一般为非企业组织,具有其特殊性,如多目标性、多公众性、专供服务性和公众监督性。因此可以对学校经营的概念加以修订,学校经营是指学校组织考虑到自身实际,为了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将学校的资源进行多层次优化配置和整合,分析学校的经营环境,确定学校的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的经营目标,选择学校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操作方式。

在学校经营中,既有形资源的经营,也必须充分重视学校无形资源的经营;既要重视经营的学校自身资源,也要重视经营的学校外部资源;既要善于使用传统方法经营学校,也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手段经营学校。同时,学校经营是学校经营过程中各要素与经营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它是一种能够规范和推动学校行为,使其趋向学校经营目标的内在机理,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学校行为,实现学校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机制主要包括学校正常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活力的动力机制和约束学校行为的监控机制。三是学校经营过程。这个指的就是学校为实现经营目的而优化配置资源进行经营活动的运行过程。学校的经营过程具有系统性、制约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其中,系统性指的就是学校的经营过程虽然由诸多环节构成,但是各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作为一个统一体发生作用的。制约性指的就是学校在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过程的正常运行。连续性指的就是学校经营是个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二、 学校经营的市场观念

现在,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得到了逐步完善,,学校教育也已经开始走入市场。此时,学校经营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虽然说学校作为一个非企业组织,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也要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学校经营活动的安排。学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商品(学生等)的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商品生产离不开市场,没有用户的学校也肯定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所以在学校经营过程中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具体来说,学校办学时,一定要根据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同时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产需结合。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肯定是充满竞争的,因此学校经营中,就必须始终具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在办学的过程中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校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仍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它们体现在:一是学校经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经营管理者还没有认真细致的研究学校经营理论,学校经营概念和学校经营的理论框架还不是很充分。二是对学校经营的认识还不到位。在认识观念上还没有确立学校经营的的。学校经营与学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它们混为一体,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因此做好学校的经营,就必须真正从学校经营理论角度对学校经营现象进行认识。三是学校经营的实践还不成熟。由于现在关于学校经营的理论研究还不够透彻,还不能很好的指导学校经营的实践行为,因此学校经营的科学性、学校经营的效率和效益都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经营主要包括学校有形资产的经营和学校无形资产的经营。

(1)学校有形资产经营

学校的有形资产是学校经营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这样,学校经营才能得到顺利的开展。同时,学校经营规模扩大和范围扩展,都需要学校有形资产相应增长,学校有形资产的增大,也是学校良好经营的体现之一。学校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有形资产的增加,壮大自己的实力,如吸引投资,承包,租赁等。实现学校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学校的资产利用率。

(2)学校无形资产经营

学校的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主要包括学校的品牌、校誉、现代教育技术、经营策略、专有教学模式、学校文化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在无形资产方面的经营已经成为学校生存的重要力量,成为学校能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说,无形资产的经营在未来是最有潜力的,也是个学校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具体来说,学校无形资产的经营包括对办学理念的经营,学校文化的经营,学校特色的经营,学校形象的经营。

四、 小结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经营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任何学校都不能避免,它是一项有着广泛实践基础,并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崭新的形式。通过良好的学校经营获得过硬的质量,优秀的生源,充足的财富支持和良好的声誉,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1]周游.学校经营的经营战略.教书育人,2005;12

王志峰,徐岚.从市场环境谈高等学校的经营观.现代大学教育,2002;2

靳希斌,任建华.论学校经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篇3

一、指导思想

构建和完善我校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工作的长效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使防治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运转,切实保障我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原则

充分发挥防控领导小组的作用,校长亲自指挥,从讲科学、讲政治、讲稳定的高度,认识常见病防控的重要性,加强对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并认真检查监督,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

三、工作要求

全体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常见病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将工作做到实处。班主任要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宣传教育本班学生讲究卫生,保持校园和公共区域的环境,及时清理教室,服从大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履行请假手续,辅导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出现抵触情绪。

四、工作细则

(一)成立学校防控常见病、传染病、多发病领导小组。

(二)利用多种形式加强防控常见病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材料,板报,橱窗等宣传常见病的预防知识,使全体师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常见病防治工作,正确认识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预防各类常见病的传播。既高度重视,又不能盲目恐慌,树立必胜信心。

(三)认真落实预防常见病的各项措施:

1、教室、办公室要经常通风换气。

2、图书室、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要做到通风换气和5‰的84液擦拭桌面和地面。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四)加强校园管理:

1、门卫要做好门检工作,对外来人员进行检测。

2、常见病、多发病高发期,根据需要,每天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此项工作由班主任老师完成并进行登记,卫生室派专人检查。

3、做好学生晨检工作,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凡发热在38、5℃以上或有流感症状者,应立即隔离患者,并及时通知家长,接回去医院治疗,痊愈后持医生诊断证明(无传染性)方可复课。

4、按要求做好对发病学生的情况调查工作,并登记造册。

5、加强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保障通讯畅通。发现有传染性疾病及时向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疾病防控机构报告。

(五)增强师生健康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1、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及课间休息)。

2、根据气温变化,提醒学生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3、合理配餐,加强营养及维生素的摄入。

篇4

关键词:NOEM 投资组合管理 国际宏观金融学

一、投资组合问题

Lane & Milesti - Ferretti (2007)显示,就涉外资产/负债组合头寸和结构而言,新兴国家在股权和FDI上渐成借方,在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上则为贷方;发达国则相反.亟需解答的问题是,一国涉外资产头寸和最优风险分享型组合的决定因素,汇率和资产价格对涉外财富价值、冲击的国际传递和经济周期的影响等.Devereux、Sutherland和Saito(2006)以“随机动态一般均衡”(DSGE)方法作了初探.

设有发达和新兴两国,前者具某先进技术,预期瞬间报酬和方差为和;后者持“传统”和“现代”技术而有 和。以发达国技术为例,报酬为,

(1.1)

为标准Weiner过程增量;设、和间协方差均为零,即三种技术相互独立;因市场不完备,新兴国行为人无法购买发达国股份,发达国行为人只能购买新兴国现代部门股份(FDI);两国名义债券各以货币标示且含通胀风险,

(1.2)

即,平均通胀率为,标准差为,为标准Weiner过程增量;和的协方差为,即名义债券报酬与发达国技术报酬关联度,表实际债券报酬呈同周期变动;和独立于;以所标债券瞬时名义报酬为,实际报酬为,

(1.3)

为调整性名义利率。发达国预算约束为,

(1.4)

是财富,为无风险利率,、和 为技术、名义债券和FDI的组合份额,故是实际无风险债券份额。类似地可写出新兴国预算约束。

发达国行为人的偏好是,

(1.5)

为时间偏好率。

自上两式可得最优消费法则,

及下列最优投资组合法则,

发达国,

(1.6)

新兴国,

(1.7)

定义,可得,

(1.8)

(1.9)

发达国均衡的FDI份额为,

(1.10)

,为的增函数和的减函数,且受制于;若, 的增加将导致其FDI增加。

再者,在新兴国组合中,官方储备和无风险债券份额为,

(1.11)

(1.12)

可见,若和官方储备总为正,无风险债券量持有则可正可负。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前景展望

在开放经济框架内,经济学和金融学愈显合流。常规国际经济模型多忽略股资市场、组合管理和潜在涉外股权收益 (所谓“估价效应”)。新兴的国际宏观金融学力图构筑新型模型,以股权收益调整经常账户定义,以便探研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因此,力图把国际资产定价、国际贸易与开放型宏观理论予以统一,由Pavlova & Rigobon (2006, 2010) 模型或为值得关注的构模版式。

设世界由两国构成,各专产某特定产品,产出的不确定是唯一风险源;状态是截至期的历史,发生概率为。两国状态依存性“产出-价格”对是和.贸易条件()为.计价品篮子中,两国产品权重为和.在Arrow-Debreu市场上,存在两国的价格为和的两国单期无风险债券和价格为和的股票.行为人的预期效用函数为,

(2.1)

.因设市场完备, 可将约束表述为Arrow-Debreu形式,

(2.2)

为状态的Arrow-Debreu式价格除以其发生概率 ;为的期初财富.国际竞争性均衡由状态依存的配置 和构成,可使两国行为人均达到效用最大和产品、资产市场出清.全球最优资产配置问题是求取效用权数组 和竞争性均衡价格,

(2.3)

s.t. 乘数为 (2.4)

乘数为 (2.5)

可将外国权重规范为1.为本国单位产品在时状态下的价格.以状态发生概率加权,单位计价物在下的价格为,

(2.6)

也可看作状态价格缩减因子,即行为人在最优化时对价格指数的边际效用估价.是两国产品间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源约束乘数之比率,

(2.7)

据上可得权数,进而可为资产定价.根据“无套利条件”,股票和债券价格各为以贴现的状态依存报酬,

(2.8)

(2.9)

是以时可得信息为条件的预期.至此,勾勒了Pavlova 和 Rigobon的“构模版式”.

可将它用于国际经济理论中常见效用函数,普通对数线性偏好函数和具备冲击项的对数线性偏好函数.现仅概述围绕后者所得一些结论,其形式为,

(2.10)

表对一国需求的状态依存冲击程度,设它服从“鞅稳定”,即.据前述,将体现冲击效应,

(2.11)

股价为,

和 (2.12)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照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标准,诊断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共218例,随机分为两组。埋线组115例,年龄20~55岁,平均33.2岁,病程3.9±3.5年。其中气滞血瘀证49例,寒湿凝滞证36例,脾虚瘀浊证30例。针灸组103例,年龄22~53岁,平均29.7岁,病程3.4±4.1年。其中气滞血瘀证41例,寒湿凝滞证33例,脾虚瘀浊证2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2.1埋线组:取穴:主穴:肾俞、关元俞、子宫、腰阳关、关元、气海;配穴:气滞血瘀证加中都、地机、血海、太冲;寒湿凝滞证加地机、三阴交、足三里;脾虚瘀浊证加三阴交、足三里。器材:0.4mm×50mm不锈钢平头针做针芯、“4-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1.5cm线段若干,浸泡在酒精内备用,若干创可贴胶布。操作:根据取穴采用不同。用龙胆紫作进针点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拇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的皮肤,右手持已穿好线的埋线针垂直穴位快速进针;将针刺入所需的深度后稍做提插,出现针感后,推动针芯将肠线留于穴内,将针管退出;伤口贴上创可贴,防止感染。根据需要,一次穴位埋线选择7~13个穴位,以上穴位可以交替使用。穴位埋线后,嘱咐患者针眼位置24小时不能沾水。10天1次,6次为1个疗程,值月经期顺延治疗。上述临床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变化,不良反应症状和埋线穴位局部不良反应症状。针对常见几种意外情况预处理方案如下:①局部炎症反应:选择口服和或外用抗生素对穴位局部对症处理;②过敏反应:如因羊肠线等诱发局部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立即切断过敏源,给予脱敏药物。③其他意外:如出现低血压、血晕等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1.2.2针灸组:选穴同治疗组,使用30号40mm毫针,常规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1天1次,10天为1疗程,6疗程后观察疗效。

    1.3医疗成本的确定:医疗成本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和。直接成本: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手术费、材料费等。间接成本:患者因病假而损失的工资、交通费等费用。误工费=(患者的治疗时间+往返费时)×每时货币工资。每时货币工资以2010年“杭劳社薪[2011]199号文件:关于2010年度杭州市区全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为准,杭州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117.4元÷8h=14.675元/h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成组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评定指标: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盆腔炎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积分为0分;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2.2成本效果分析指标:以两组总体症状疗效指数和随访未复发率做为成本效果分析指标。原则上成本效果比越小,说明患者获得单位效果的花费越少,是从经济学角度应优先选择的方案。

    2.3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治疗费为直接成本,属定额收费,平均每次为8穴,每次收费约160.00元。普通针刺每次20.00元。埋线组每例总费用960元,针灸组每例总费用1200元。两组总费用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埋线组为优。间接成本:每小时耗时误工费14.68元,每次治疗交通误工时间30分钟(社区内到社区医院平均按单次耗时15分钟计算),治疗时间30分钟,单次治疗间接成本14.68元,埋线组总间接费用88.08元,针灸组总间接费用880.80元,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2.4总医疗成本:穴位埋线组由于手术时间短,操作频率低,误工天数少费用较针灸组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略)

    2.5临床疗效: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疗效显着。其中,埋线组115例中,痊愈33例,显效49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04%;针灸组103例中,痊愈19例,显效34例,有效3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83.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

    2.6成本—效果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成本一效果比较:埋线组总体症状疗效的成本—效果比在直接成本和总体成本两方面均低于针灸组,表明埋线组的经济学价值优于针灸组。(表略)

篇6

论文关键词:资源开发,外部性,可交易许可证,“庇古税”,综合治理

 

一.资源开发企业负外部性与制度需求

环境治理往往体现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控制和处罚上,尤其侧重在通过各种手段对污染“事中”和“事后”所带来的负外部性进行治理。在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中,因从事开发企业的“国有”属性,其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往往难以如实反应在市场价格中,这也是资源开发企业缺乏经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如何运用现有政策手段对资源开发企业负外部性进行有效治理,便格外引人关注。

资源开发的产出既包括产出量和初级加工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也包括拉动地方就业以及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但是,矿产资源开采会造成尾矿堆积、矿井废弃、资源枯竭,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污染成本发生在市场交易之外,没有被纳入经济决策中,便会造成社会损失,即资源开发存在负外部性(如图1所示)。

由于供给代表生产的边际成本,需求代表消费的边际收益,而两者都以内部决策为基础,因此在资源开发市场上,可以将供给函数定义为边际私人成本(MPC),将需求函数定义为边际私人收益(MPB)。假设边际外部成本(MEC)的函数为MEC=kQ“庇古税”,即斜率为k时,该产业污染的边际外部成本(MEC)是其产出的k倍(通常,k<1)。因此,考虑到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在其边际私人成本(MPC)上增加边际外部成本(MEC)来导出边际社会成本(MSC)函数,即:MSC=MPC+MEC。

MSC曲线由MPC和MEC垂直加总得到,MSC和MSB的交点决定了效率均衡水平下的Pe和Qe。在不进行任何治理的情况下,资源开发企业的负外部性应为图1中点状阴影部分和灰色阴影部分之和,但因点状阴影部分所产生的社会损失已由企业负担,因此真正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灰色阴影部分。为了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均衡,均衡点必须由E0转移到Ee,而这个转移过程,承担资源开发功能的国有企业不会主动进行站。

为了能够在整个社会实现公平的环境管理,应将对资源开发中的外部性补偿落实到制度建设上,通过由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设计来避免社会福利被这类国有企业所侵吞,同时减少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一般来说,治理环境的负外部性通常有强制性命令控制、可交易许可权和征收庇古税等三种政策工具,但因资源型产业在区域经济的独特地位和其开发企业的国有属性,导致某些常用的治理工具未必有效。

二.治理负外部性的政策工具解析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会针对环境破坏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与治理模式,某些以政府计划、指令、管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采用一些强制性手段,通过技术规制或设定排污标准来弥补市场失灵。如在捕鱼、狩猎等领域,一般采取强制性的技术限制,禁止通过炸药或氰化物来进行生物资源的获取,也往往禁止使用照明或声波仪器来吸引鱼群和兽群(思德纳,2005)。而在核工业、重化工业领域,政府也会通过制定某种水平的污染排放标准,若超过这一污染水平,企业就要面临经济或刑事处罚。

但对于资源开发企业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奏效:首先,对于规模不同的资源开发区域显然不能通过统一的污染标准或开采标准来约束,而若进行差异性标准设定,则政策制定者无法具体而准确地了解企业每项运营的污染水平和社会成本,并为其分别制定污染标准;其次,政府制定政策所依据的大量经济指标和数据需要经过数年统计才能完成,这种政策时滞使政府确定的治理目标往往偏离帕累托标准;最后,指令性控制只规定各个资源开发企业的最大开采水平“庇古税”,而没有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使这些国有产业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其带来的约束效应也远高于激励效应。因此,从长期来看,对于资源开发企业而言,政府指令性控制的控制成本较高,灵活性不够,激励作用有限,并不是弥补市场失灵、治理负外部性的持续有效的方法。

另一种常用的治理方法是侧重于通过市场来解决环境问题,具体方法是明晰产权(Ronald Coase,1988)和建立可交易的许可证市场(John Dales,1968)。近年来,该方法在各国应用广泛,John Dales最早建议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建立能够出售水体“污染权”的机构,由地方政府根据企业的污染需求和成本状况决定污染权的分配。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环保局也逐渐开始推行排污量交易计划并逐渐在企业中付诸实施。除此之外,智利对圣地亚哥工业点源中的特殊污染物质、荷兰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英国对碳排放等均先后运用可交易许可权进行负外部性治理。

通过建立交易许可证制度,政府对某个地区定出排污或消耗自然资源的最大限量,然后将污染权限以许可证的形式赋予企业或个人,同时允许相互之间进行交易,让市场决定其价格。在交易之前,企业或个人会对治污投入进行核算,使排污减少。在此基础之上,企业或个人可以将富余的“污染权”以高出治理投入的价格进行交易,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并起到激励生产者控制污染的作用。其治理的机制如图2所示。

在初始状态下,均衡点为E1,在此处边际社会成本(MSC)大于边际私人成本(MPC),此时的负外部性会导致社会净福利的损失(即图中黑色部分面积)。若政府设定一个排放标准,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许可证价格之和(MPC+Pt)、边际社会成本、边际收益三条曲线交于E2点。在E2点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社会处于最优状态。在该点,因资源开发而产生的负外部性为图中点状阴影部分加上黑色阴影部分,但企业所支付的成本为图中点状部分,因此可交易许可证制度并没有完全使负外部性内部化。

尽管许可证交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理负外部性,但对治理我国资源开发企业却未必见效。首先,产权无法真正清晰界定,尤其是矿产、油田等资源开发污染的主要对象是海洋、土地、大气等“庇古税”,而没有任何企业或个人有权利去分配这些公有资源,当然也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去保护它。其次,与一般加工型企业不同,资源开发企业大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所开发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短期内往往呈刚性,致使许可证对某些亟需通过资源开发而获得发展的地区,约束效果并不明显。以许可证交易为主的外部性治理模式更适合应用于一般的排污型企业(如化工厂、冶炼厂等)或者是常见的污染源(如废水排放、碳排放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征收庇古税。庇古认为,外部性导致社会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社会福利也就不能达到最大化,因此主张,针对负外部性对厂商征税或收费,使之降低产量,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庇古,2006)站。

运用庇古税对外部性治理,实质是治理成本的承担问题,通过税费的收取,限制这些企业的产出,并将征收的税费应用于环境治理与生态补偿,其治理机制如图3所示。

在政府征税之前,企业均衡点为E1。征税之后,企业均衡点由E1变为E2。图中AE1E2所组成的三角形为在E1均衡点处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此时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社会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在E2点处,企业生产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为图中点状部分,而企业由于产生负外部性而支付的成本为图中黑色部分加上点状部分(大于点状阴影部分),因此如果庇古税征收得当,则可以将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完全内部化。

庇古手段存在两个显著问题,一是政府获取企业外部性的信息成本问题,二是由征税而引起的抑制产出问题。由于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测定和了解这类国企的外部性时,所需的信息成本要远低于一般私人企业,由此在国企设定并征收庇古税时引起的交易成本较低。但另一方面,资源开发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营运方式,使得在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有资源开发企业征收庇古税,那么对于小型的矿山、油田而言“庇古税”,由征税而带来的抑制效应会使企业减少开采量甚至退出资源开发市场,这无疑不利于保护地方经济。

三.资源开发负外部性治理的制度设计

综上所述,由于资源开发型产业在资源占用、运营模式、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独特原因,包括污染标准(指令性控制)、可交易许可证和庇古税在内的几种治理外部性的方法应用起来各有利弊。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星罗棋布,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因资源开发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和补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那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负外部性成本较高的小型国有资源型企业(如那些功能单一、规模较小的稀有矿产资源或小型气田)因征收庇古税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我们设想,可以对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治理机制进行设计,综合运用指令性控制与庇古税(图4)。对污染水平在污染标准之下的资源开发企业,考虑到区域发展因素而免征庇古税,通过国家补贴或征收资源权利金的方式尽量对资源开发进行补偿,而对污染水平在污染标准之上的企业,则依据其外部性成本征收庇古税,使开发企业自行把污染量减小到污染控制成本等于不控制污染所缴纳的排污税的水平,激励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资源开发。

庇古税结合排污标准的外部性内部化手段如图4所示:市场的均衡点从E1移到E2点。在E2点,社会的福利水平达到最优。设定一个排污标准E(这个标准使得图中AME2部分的面积与MBC部分的面积相等),资源开发企业污染水平在这个标准之下不征收庇古税,而超过这个标准则开始征税。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开发型企业所缴纳的庇古税税额(ACDE2部分面积)刚好与由于其负外部性而造成的城市福利损失(BDE2面积)相等,从而使整个城市(社会)的福利水平实现帕累托标准,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经济和资源型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第561-572页。

[2]布鲁斯·米切尔.资源与环境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5,第534-553页。

[3]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107-142页。

[4]John Dales.Land, Water and Ownership[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1):791-804.

[5]Ronald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 (3):1-44.

[6]阿瑟·庇古.福利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6,第667-796页。

篇7

关键词:消费券 临时货币 寻租

源于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陷入经济衰退。作为全球第三大的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出现出口量大幅度下滑、沿海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失业大量增加和各种资产价格暴跌等经济放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来自国外的需求即对外出口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份量就成为政府和学者主要考虑的手段。在短期内立竿见影的“发放消费券”就成为特殊时期拉动消费的特殊的办法。

消费券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一般为三个月),在指定的购物地点购买商品,不能兑换现金。一般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本文所指的消费券是指政府发行的,免费发给公众的购物券。在它到期后以政府的财政收入兑现商家所持有的消费券。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中国台湾、杭州、成都分别发放了大量的消费券。据统计,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成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可见其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效果是明显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可能扰乱货币发行和流通秩序

相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消费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短期流通的临时通货;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消费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地方政府发行的临时货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和国家信用由国家垄断发行,具有无限法偿力。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人民币发行的唯一银行。从货币的职能来说,消费券除了不具有世界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手段外,它同人民币在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当承诺到期以消费券支付工资时,消费券起着支付手段的作用。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就好像上个世纪80年代某些地方政府以当地的产品例如茶叶等支付公务员工资一样。在短期内,比如说三个月,人民更关注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只要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消费券能够买到消费者想要的商品,商家可以向政府兑现人民币,那么在消费券的有效期内,其就几乎等同于人民币。问题的关键是消费券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在实质上同样是依靠地方政权的强制力在某一地区垄断发行。地方政府在履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职能”。消费券成了地方政府对部分商家的负债,从而间接成为对消费券持有人负债。显然它不同于债券,因为债券不能用来直接购物。当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困难时存在内在的冲动,通过发行短期消费券的形式,来代替银行贷款,有可能导致一种变相的“白条现象”的产生。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发行消费券,无疑是对中央银行职能的越位,动摇人民币的地位和信誉,使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的统计失真,削弱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和扰乱正常的货币和商品流通秩序。中央银行把消费券代替的货币量考虑在内来制定货币政策也没有意义,因为消费券的作用已经发生。

从长期看,消费卷的发放难以拉动消费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该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恒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做出消费决策的。一个人是否增加消费支出是由他本人当前的收入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所决定的。在全球经济下滑,世人普遍对未来处于悲观预期,消费者对自身未来收入的稳定性缺乏信心,就会控制甚至减少消费。消费者预期到自己未来的收入将来有可能会减少,为了使自己的一生的效应最大化,必然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减少当前的消费,以平滑自己的收入波动。即便政府发放消费券,也改变不了民众的这一消费决策趋势。消费卷的消费额只是代替了本来需要用人民币支付的消费额,并没有使消费者增加消费金额。政府只是通过设定消费卷的有效期使消费行为提前几个月并在短期内使消费集中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决定消费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的当前收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何解决就业,扩大消费者收入,公平分配财富,缩小贫富差距,加快社会保障的发展速度和覆盖面,以提振消费者的信心才是刺激消费的着力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最核心的原因并不是所谓的节俭文化所致,而是大多数人无钱或者说除掉刚性消费支出外无更多余钱用于享乐。最有钱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不愿花钱,最想花钱的人边际消费倾向高却没有多少钱。关键是前面那种人占极少数。贫富差距太大,财富分配太不公道才是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社会保障的稀缺与消费并不见得呈很强的正的线性关系。比如说日本的工作的终身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高储蓄率是并存的。所以从长期看,消费券的发放难以拉动消费,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

消费券的发放容易导致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消费券通常都被政府指定消费地点或行业。这对于非指定的行业和商家是一种政府公开的歧视行为,是政府在消费市场上的公开干预。消费券使部分行业和商户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特权。充分竞争的市场最忌的就是行政干预,行政干预会降低消费者剩余,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使部分利益集团获利。寻租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是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寻租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约束,有可能成为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由于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在法律上没有依据,发行规模、使用方向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出了问题也没有明确的惩戒机制,收受好处的政府官员很有可能利用消 费券为不法商人或利益集团谋取好处,例如指定消费券只能在寻租人的经营场所进行消费。关键问题是消费券的最后兑付人是政府,政府使用了纳税人的钱去支持了部分商家,干扰了消费市场的自由竞争。

结束语

以发放消费券的形式对于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对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分析。每一种事物在具有某些优点的同时,必然存在某些弊端。发放消费券是特殊时期拉动消费的特殊的手段,有其合理的一面。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必要?有没有另外更好的办法?为了拉动短期消费,与其发放消费券不如由政府直接购买,再发放给大众更见效,但是使用消费券却可能面临扰乱货币发行和流通秩序、导致寻租行为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等种种弊端。更何况从长期看,消费券的发放难以拉动消费。提供免费职业培训不通过消费券,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国内需求的关键在于提高国民收入和对未来的信心。多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才是根本出路。应对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手段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共投资的规模、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和及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公平分配财富,缩小贫富差距是解决中国消费不足这个命题的的核心点。发放消费券实则没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

2、樊纲:《金融研究》,《让三驾马车均衡前行》2008.19。

篇8

今天来讲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有三个背景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第二个背景是,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试图走出过度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最近的数据显示出来我们的政策非常见效,中国有可能最先走出经济衰退的谷底。第三个背景是,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当中的比重始终是一半左右。如果金融、证券包括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上海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当中的比重就要掉到50%以下。

所以,无论是上海自身的发展,还是全国的发展,都非常需要发展的动力。而从发展的动力来看,我就想谈三个观点:第一,上海太小了;第二,上海太散了;第三是上海太封闭了。

“两个中心”的建设前提

首先,我们来看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前提。最近,经济的衰退给中国带来一些新的现象,好像上海复苏的速度要比中国内地很多省份更慢。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带来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有可能被改变,似乎中国经济将迎来区域间平衡发展的时代。实际上,这是非常严重的误解,今天当我们来谈上海经济发展和全国区域发展的话题,必须要把上海经济放在全国经济大的背景下来看。说得更深远一点,必须要把上海经济的发展放在全球经济的大的视野里边看,才能把上海发展的背景看得清楚。

我们今天谈论整个中国经济要提振内需,不能误解地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越来越向中国内地转移,这样的看法是不科学和不客观的。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要下降,整个进出口与GDP的比率要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进出口总量下降。中国未来制造业要进一步发展,中国要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这个制造业的中心将会在什么样的地带?毫无疑问是在中国的沿海地带,包括上海,只有这里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成为中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前沿地带。

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定要以制造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为前提条件。如果说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前沿地带仍然在沿海地带,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地方,那么,服务业的发展也一定是在沿海地带更快。因此,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一定要依托于长三角都市圈的形成。只要经济进一步向长三角地带集聚发展,那么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一定会在上海得到发展。如果长三角地区继续走向市场整合,那么,物流业(特别是城际物流)也一定会得到大发展。

“两个中心”的依赖条件

今天谈到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国经济今天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基本背景。大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高速增长依赖于几个条件,一个就是中国的人口,第二个是中国的资本积累,中国内在储蓄率非常高,同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吸引外资的国家之一。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未来二三十年里人口红利要结束了,人口老龄化出现了。吸引外资的增长速度也要下降,于是,中国完全可能进入到一个增长速度为每年6%至8%的时代。中国必须要在下一轮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我认为这个动力就是城市化以及城市布局的调整。

最近,我研究了中国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我的研究发现有三个结论:第一个,距离大港口(比如上海和香港)的距离对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影响非常大。在2006年时,从上海和香港往内地走,走到距离大港口将近500公里的时候,土地的利用效率将下降50%。我同时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进,地理对于土地效率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基于此,我主张未来应该对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放松建设用地指标的控制。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的区域经济再配置就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在距离大港口450公里以内的范围之内,城市面积的扩张有利于城市规模经济的发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在距离大港口450公里以外的地方,城市扩张带来的是平均土地利用率下降。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经济集聚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担基础设施的成本,这给城市发展带来规模经济;第二,规模经济的来源就是“匹配”,不同偏好的消费者、不同需求的生产者,可以在城市的空间集聚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偏好的消费品,或者生产需要的劳动者和生产技术。这是规模扩大的过程当中带来第二种规模经济;第三,规模经济效应对现代服务业特别重要,不同的人之间相互学习可以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对未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来说,要充分发挥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学习效应。比如说工业设计,我到很多发达国家考察后感觉到工业设计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增长空间。在工业的设计环节上,在产品的附加值上中国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举一个例子,在芬兰这样很小的国家,一个花瓶就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代表性的产品。而在上海,却找不到代表我们上海的具有本地设计的产品。

上海太小了

城市的最佳规模也会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高而提高,换句话说,一个城市到底多大最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服务业比重越高,城市的最佳规模就越大。展望上海的未来,相对于上海未来的城市规模来讲,上海现在人口规模还不够大。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按照现在的速度每年增长30万以上,未来二三十年以后上海的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千万不能盲目限制城市规模的发展,我经常说“放弃规模就是放弃发展”。

上海太散了

我想讲的第二个观点是上海太散了,你从上海市中心往外走,你会发现上海市郊地区人口的密度太低。如果你走到东京的市郊,你会发现,那里的人口密度还是非常高的。密度高带来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人和人的距离近了,意味着服务的便利。今天在城市规划时正走向一个误区,人们都希望市郊低密度,但是这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方面,服务业集中在市中心,会进一步加剧服务业中心的拥堵;另一方面,一旦形成连成片的低密度社区,这些社区就可能没有活力,特别是到了晚上,连路灯都是暗的。

上海太封闭了

篇9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反倾销税

1倾销与反倾销的概念

国际贸易中产品倾销作为一个独立于产品补贴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各布•瓦恩纳提出。即倾销是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价格歧视。可以看出,倾销产品至少涉及两个国家的市场,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以不同的价格销售,这种价格的差异不是由于生产成本﹑效率和正常竞争造成。倾销对正常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那种掠夺性和长期性的倾销,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商造成直接损害,也可能扰乱进口国的国内贸易秩序,造成社会性危害。

反倾销法是进口国有关当局对外国出口商,本国进口商和同类产品商在产品进出口过程中发生的倾销与反倾销关系进行调整﹑管理和监督的行政法律规范。首先,WTO关于倾销的定义采用的是GATT1994第6条协议,有三个标准:①价格标准;②损害标准;③相互关系标准。其次,反倾销法国内渊源是指各国的反倾销立法。最后,反倾销法的国际渊源是指1947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和历次关贸总协定谈判达成的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按此规定,缔约国国内原先已有的与总协定第二部分相冲突的法律规定,可保留优先适用。

2各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立法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区域间的相互贸易往来也较之过去更加频繁。以欧盟为例,不光有专门处理反倾销案件的专门机构,而且欧盟反倾销法还规定,反倾销税的征收必须符合共同体的利益。

再来看美国,他们的反倾销立法和执法已有较长的历史,由于有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反倾销调查并非由政府行政部门独家包揽。并且根据美国反倾销法的规定,任何有利害关系方,只要有理由相信一国的商品已经或可能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倾销美国,美国国内某一工业因此受到重大损害,或重大损害威胁,或它的建立受到重大阻碍,就能申请反倾销调查。

最后来看加拿大,它是世界各国中第一个建立反倾销制度的国家。1904年通过的1897年海关关税修正案第6节是加拿大第一部有关反倾销的法律规定,该规定经多次修改后已成为各国反倾销法的典范。它的反倾销制度是以特别进口实施法为主要架构,由设置国际贸易法庭条例等法律及相关行政法令形成国内法律渊源。就国际法而言,为遵守国际协议,加拿大制定了实施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和实施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法律,其中有关反倾销的规定构成了加拿大反倾销法的国际渊源.

3由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看待我国近年来的反倾销实践

在国际反倾销热浪不断掀起,外国产品倾销中国市场,挤压我国内工业的严峻形势下,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国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外经贸部和海关总署负责调查倾销和倾销幅度,国家经贸委员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调查损害和损害程度。毫无疑问,反倾销条例可以用来打击外国产品在我国的倾销,保护国内有关产业。我国反倾销立法主要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有关反倾销的原则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14个有关反倾销的部门规章所组成的三级较健全的反倾销法律体系。

纵观我国的反倾销历史,最早的一起反倾销调查是1997年底开始的进口新闻纸的反倾销立案调查。1997年11月10日,原外经贸部正式接受国内9家新闻纸厂联合递交的对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的进口新闻纸的反倾销调查申请。根据原《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的有关规定,原外经贸部于1997年12月10日正式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的进口新闻纸启动反倾销立案调查,此案开创了我国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历史先河。

自1997年12月10日截止2005年3月31日,我国对外国产品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共35件。其中已经决定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共19件。我国对外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基本保持逐年递增或相对稳定的势头,尤其是在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立案数量达到了一个高峰。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同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还要不断地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促进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应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出口结构,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

从这些年的实践可以看出,与“入世”前的情况相比下,中国加入WTO后反倾销立案数量急剧增加,涉案产品类型集中主要涉及化工化纤﹑钢铁﹑造纸﹑光纤等行业。分析其原因,总结如下:

(1)我国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①世界经济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80年代以后,由于第五次经济危机的加深和蔓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经济“滞涨”阶段,导致国内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②外国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将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商品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不是以我国国内的价格为依据,而往往由进口国采用“替代国”标准计算倾销幅度,并且在选择替代国时一度故意选择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差甚巨的国家。其结果是我国被认定为高幅倾销,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我国商品不得不退出该市场。③中国企业的出口策略。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但大部分仍集中在投入少,见效快、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④我国企业应诉不利。(2)我国对外反倾销措施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我国受损产业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外国被诉企业规避反倾销措施,转向中国国内进行投资;受调查产品的进口量存在有指控对象向非指控对象国家转移的趋势。

篇10

企业的最根本目的是追求效益,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任务,这就使得各种激励手段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工具。但在工作应用中,企业采取的激励手段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1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激励手段单一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企业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略估计上,没有以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激励空挡现象和激励措施不当的错位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比如,个人绩效是企业奖惩的依据,而仍有相当部分企业对员工的个人业绩考核仅仅取决于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和主观评价。

多数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差异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最常见的情况是企业用单一的薪酬制度,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依靠员工工资和奖金进行激励,但这种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引起了员工的不满,特别是相应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时,极易引起员工产生不平衡感。单一的物质激励会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

1.2只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忽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在目前我所在的企业当中,主要是物质激励,几乎不考虑精神激励,激励对员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部分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真正的持续激励。

1.3激励的频率和程度不合理有些企业为了增强激励效果,一味的增加奖惩力度,习惯性的在年底进行重奖或重罚,忽视了激励的及时性,也造成了部分员工因为没有明确目标导致平时工作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

2完善企业激励的对策

2.1以员工需求为基础充分考虑个体差别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我们可以认为激励问题的基础,就是了解员工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制度供给或其它形式来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只有及时和较好地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其发挥潜能,具有活力和创造性。如今社会的现状是个体的需求多样化、复杂化,故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事半而功倍。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除物质利益外,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

2.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一个人的工作成绩决定于其个人能力和激励水平两个因素的合成量。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激励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其工作成绩的大小。而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对员工产生了影响,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能充分满足员工的需要。而员工除了有诸如薪水、奖金、津贴、福利和股票期权等物质待遇的需求以外,还有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精神待遇的需求。不过,由于精神待遇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它常常容易被管理者所忽略。但精神需要是人的一种堪称本能的心理需求,它不会因为这种忽略而消失。精神激励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倡导企业精神,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它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理方面,是对人精神需要的满足,通过满足员工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深度大,效果维持时间长。

2.3注意激励的频率和程度激励实施的频度和程度不能随心所欲。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以一个工作学习周期为其时间单位的。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正比关系,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两者可能成反比关系.。因此,只有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频率,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频率选择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激励物件的自身素质、工作学习状况及人际关系等。一般来说,如果工作学习性质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激励频率应相应提高,反之,则相反。对于目标任务比较明确,短期见效的工作,激励频率应当高,反之,则相反。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恰当的激励频率。例如,薪酬支付的时间间隔越短,薪酬与员工绩效的关系就越密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越明显;适当的缩短常规奖励的时间间隔,保持激励的及时性,有助于提高激励的效果;频繁的小规模奖励会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减少常规定期奖励,增加不定期奖励,让员工有更多意外的惊喜,也能增强激励效果。

对员工进行激励时,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份量都要逐步增加,达到强化的效果,以增加激励效应的持久性。有人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越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大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

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最后,要想让激励方法起到积极作用,必须在领导者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很多企业领导在激励的思想、原则上把握不够,在对激励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很多误区,往往采用了激励手段,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另外,还要注意,管理中的细节。它是企业管理的缩影。在细节上体现对员工的关怀,是真正贯彻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一个小礼物,一声问候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企业对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企业口是心非的感觉。激励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尊重员工,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稳定的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试论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2005年.

[2]论企业的激励机制.http.//.2006年.

[3]孙健.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

[4]从前.哈佛人力资源管理全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

[5]论企业的激励机制.博天人才网.2006年.

[6]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和个性化管理研究./.2005.

篇11

一、问题的引出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不确定条件下厂商投资决策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有纯数理逻辑的推论,也有以实验为背景的行为判断[1-4]。厂商的投资决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理论层次上展开,一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决策层次,一是实际投资决策的层次[8-10]。或许是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和目的,或许是由于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尽管许多经济理论文献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涉及到了这两个层次,但不同的经济理论文献有不同的分析安排。以理论分析层次而言,涉及到理性和非理性决策的文献要比实际投资决策宽泛一些。同时,经济理论关于厂商实际投资决策的分析和研究,大都聚焦于厂商的实际投资行为及其过程,而对其中所蕴含的机理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并且这些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次产业,而对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及其机理也没有予以关注。

概括而论,人们关于理性和非理性决策层次的分析,或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或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或是运用行为经济学来对投资决策作出研究;关于实际投资决策的分析,人们通常是围绕制度、主体和行为来对具体的投资过程展开的。不过,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这些分析和研究主要是围绕一、二次产业进行的,而针对三次产业、尤其是针对三次产业中的流通产业,很少有文献对其实际投资过程及其机理展开过专门的研究。其实,流通产业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运行蕴含着许多在制度、主体、行为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趋向、过程及其机制的构成,我们可以将这些共性构成理解为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机理,而将其不同于一、二次产业的投资决策程序、原则等理解为它的机理特征。

揭示流通产业投资运行及其机理的困难,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事实使然:一是流通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且自然垄断现象不明显,其充分竞争性容易隐匿投资过程中的某些共性构成;一是随着我国全面进入WTO,外资商业的大举进入会致使流通产业的投资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这两方面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根据流通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难以形成垄断等现实,从充分竞争的角度描述了流通产业的投资;一些学者则对外资商业在我国的投资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外资商业的投资理念、品牌战略、以点辐射面的商业布局等,都是以占领我国流通市场为终极目的的投资规划对我国流通产业投资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注重于问题的政策性研究,大量文献分析了流通产业投资的无序性以及外资商业在我国投资的利与弊。例如,关于外资商业在我国投资的利弊分析,可参阅:史达,等.外资商业进入对我国商业流通领域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1998(4).有关外资商业进入我国流通业是否会引发垄断的分析,可参阅:荆林波.关于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引发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5(5).涉及到流通产业组织结构所内蕴的投资制度安排的分析,可参阅: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2(3).[5-7]。虽然,这些分析和研究只是对流通产业投资运作的一种观察,但我们至少可以将这些分析和研究看成是对流通产业中投资运行机理的一种理解。当然,对事物之机理的解说,需要在一定的哲学层面上对其实际进行一些必要的归纳或演绎,流通产业中的投资运行机理也理应如此。

分析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中的投资运行机理,离不开对流通产业的投资制度安排的考察。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中的投资运行可以高度概括为:关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有序性与国内流通产业投资的无序性,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格局。有序性主要表现为我国政府必须遵循WTO的某些具体条款,允许和保护外资商业在我国流通产业的投资;而无序性则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对流通产业投资会制定出不同甚至相互掣肘的政策。针对这有序和无序的投资制度安排,一些学者在对流通产业投资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曾从市场组织、绩效等方面围绕这种二元化的投资制度安排,展开过政府要不要对流通产业实施必要的产业规制的讨论。在笔者看来,从实际问题的研究到解决问题的政策制定,不可逾越对问题产生之机理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分析对象锁定于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机理,力图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揭示这种机理的现象形态、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二、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机理分析

流通产业在宏观层次上所展现出来的投资运行态势,可以勾勒为以下的图景: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机制投资制度安排厂商投资决策融资渠道投资项目流通产业结构市场商品供应格局。乍看起来,这一图景似乎与一、二次产业的投资运行态势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这种共同现象形态的背后却包含着箭头所指示的不同内容。首先,宏观政策对流通产业的调控一般比其他产业要宽松,即在规范或诱导流通产业投资的制度安排中,市场机制所占的调控比例或作用范围要比宏观政策大得多。这种情形并非仅仅出现于体制转轨的国家,而是产生于所有混合经济的国度之中。流通产业的这一投资制度安排的规定性,一方面决定了其分散投资的特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在流通产业中的经济规制的空间和对象会受到限制,也就是说,流通产业的投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机制主导。由于这种情形存在于所有混合经济之中,它不受社会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流通产业中的一种投资运行机理。

其次,流通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开放度,支持这种开放度的组织形式往往是以国际性的经济联合体(如WTO)为依托的,这便决定了政府对流通产业进行规制的无能为力。在通常的情况下,如果某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而其流通产业不繁荣时,在缺乏必要的进入管制约束时,便会有大量的外资商业进入,于是,该国的流通产业格局便不可避免地被重塑。外资商业的大举进入通常会带来其母国的投资理念和战略,并且对流通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尽显其母国的风格。这些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流通产业的投资决策。此时,国内流通产业会改变原先完全以本国市场供求、消费偏好、消费时尚、购买力定位及风俗习惯等作为可行性依据的投资决策模式,转而借鉴外资商业的投资模式(如连锁店、专卖店等)来进行投资决策。这种转变不仅会对项目投资的资金量发生影响,而且会改变融资渠道。这种由外资商业进入所引致的以上情形,同样可看成是流通产业中的一种投资运行机理。

再其次,随着外资商业的大举进入,国内部分商家的投资决策往往倾向于采取合资经营的投资模式,他们或利用自己掌握的土地资源,或利用在闹市区拥有的建筑物和其他资产,或利用同地方政府的特殊关系及其他信息资源,以外资作为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这种投资运行模式之所以要被理解为是流通产业中的一种投资机理,乃是因为欠发达国家的厂商在面临外资商业进入时极愿采取的一种投资决策方式,它会改变国内商家的融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国内商家向银行的商业贷款量和向社会募集的资金量都会相应的减少。与此相对应,国内商家的投资决策的依据会注重于外资商业的品牌效应、专业化程度、经营模式以及由上述因素所派生的市场占有率预期,等等。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产业中的投资运行就会沿着国内商家独资、与外资商业合资的两条路径展开,整个投资运作系统便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二元化格局。

最后,无论是合资商业还是外资独资商业,都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经营的,由于这种体制模式适合于市场经济运行,因而国内商业也大都按这种模式建立起管理和决策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规定了较为明确的投资决策规则,这一规则体现为投资决策的具体程序和原则。较之于其他产业,流通产业的投资决策分散且周转快、见效快,它使得流通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同其他产业不同的机理特征。一、二次产业的投资结构到产业结构的形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该类型产业的固定资产形成生产能力的周期所决定的,而流通产业则不是这样,其投资周期主要取决于建筑物及其装璜所费的时间,商品采购及其上柜交易通常不需要较长的时间,至于广告宣传则是与开张营业同步进行的。流通产业投资周期较短这一机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在一起,会对流通产业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从而派生出另一些机理现象。

这种派生的机理现象之一,是大大小小的商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重视投资周期对投资效率的制约,以当前的市场供求、领先的经营模式、购买或消费时尚等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于是,流通产业会经常出现短平快的投资项目。机理性现象之二,是短期内容易出现类似的投资项目,并且在不同城市之间会产生一种波及效应,使得体现同一种商业文化和经营模式的投资项目遍及全国。机理性现象之三,是在追求无形资产之品牌效应的同时,商家的投资决策往往超越大众的需求心理或需求层次,从而致使投资决策的低效率。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机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流通产业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决定的。因为,董事会提出的投资决策方案在提交股东大会表决时,流通市场的直观性现象容易被大部分股东所接受,这使得投资决策规则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投资决策的操作程序和原则完全符合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规定性。

以上关于流通产业之投资运行机理的分析,是针对其共性而言的。事实上,不同国家的流通产业会由于体制模式或市场机制作用空间的不同,会呈现出在共同机理作用下的不同特点,而这种特点却往往以不同的现象形态反映出来。就我国的情况而论,在体制转轨和全面加入WTO的背景下,显示出中国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特点。如果我们将这些特点作为一种带有某种趋向性的事实来理解,那么则可以在高度概括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出我国流通产业投资决策的某些已显露出来但没有被理论界明确予以研究的特征。

三、我国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机理特征

如上所述,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机理蕴含于以下过程:调控政策与市场机制投资制度安排厂商投资决策融资渠道投资项目流通产业结构市场商品供应格局。当我们把这一过程作为一种传导循环流来看待时,至少有以下几点认识:(1)市场供应格局通常反映政府对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成效,它是宏观调控政策是否改变及政府将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市场机制的主要依据,因此,流通领域中的市场状况会影响乃至于决定政府的调控政策;(2)流通产业投资传导的循环流,是直接投资过程和非直接投资过程的统一,并且可以分阶段加以考察;(3)联系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实际,我国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在不同阶段将会呈现出不同的机理特征。显然,以上关于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循环流的几点认识,构成了我们对机理特征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的观察点。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随着WTO的全面加入,政府对流通产业之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正在缩小和减弱,这种情形主要表现为流通业态出现紊乱或流通产业内部的结构出现不均衡时,政府难以通过制度安排对其投资运行进行政策规制,即政府难以对流通领域投资引致市场的不理想状况在政策上进行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处于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的流通产业投资传导的循环流,在市场信息反馈于政府重新制定投资制度安排这一环节上呈现出弱相关的机理特征。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解说这种机理特征,由于流通产业投资的分散性以及我国现阶段开始全面履行WTO有关外资商业在华投资权益的相关条款,政府即不能通过投资制度安排约束国内商家的投资选择,也不能通过规制政策限制外资商业的在华投资;于是,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完全呈现出在充分竞争氛围下的景象。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已有充分的认识,主张对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进行规制的讨论比较常见。但如果从我国流通产业之机理特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能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流通产业的投资传导循环流中,调控政策与市场机制投资制度安排厂商投资决策融资渠道投资项目的过程,是直接投资过程;流通产业结构市场商品供应格局调控政策的过程,则是非直接投资过程。较之于其他产业的投资传导循环,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机理特征,不只是表现为直接投资过程决定非直接投资过程,而是更多地蕴含于这两大过程之中的诸环节。以直接投资过程而言,调控政策所规定的投资制度安排对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影响,在具体的调控手段上很难对商家的投资行为制定出统一的规制措施,即便有具体的规制措施,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也往往不相统一,并且会显露出零乱或非持续的机理特征。例如,针对外资商业的纷纷进入,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质上是采取分批有重点的规制措施,而地方政府则过多地考虑利润增长点和财政收入,实际上是采取了放弃规制以多多益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同时,随着流通产业中的投资日趋多元化,中央政府通常会频繁地改变调控政策,从而使由调控政策所规定的投资制度安排出现非持续性的特征。国内经济学界针对我国出现的上述情况,曾有过广泛的分析和讨论,但从机理特征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情况,尚有待于我们深入的研究。

从市场机制所规定的投资制度安排对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影响来说,这种制度安排对厂商投资决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市场供求、商业运作模式等来实现的,它们对商家投资选择的诱导,一般有显性的利润目标且在空间上具有快捷的扩散性,因此,较之于其他产业,流通产业投资决策的形成通常表现出迅速依据市场信号作出反应的机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宏观调控在流通领域中的能量和空间比例都较小,因而,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投资制度安排便构成了影响商家投资决策的主导形式。对于这种主导形式的理解很重要,它可以在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容易失控,为什么即便在发达国家也难以对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实施有效规制。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这种机理特征。

流通产业的投资决策主要受制于市场机制的这一机理特征,会在融资渠道上反映出来,而融资渠道的选择和投资决策的形成,又会与流通产业的企业制度相联系。从形式来看,我国的流通产业大都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其投资决策的原则和程序也是在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下实行的,但由于我国流通产业的股权结构同样存在着一股独大、投资决策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的情况,当董事会提出有关投资决策的项目、融资渠道、合伙经营等实施方案时,尽管股东大会在程序上以投票的方式对投资方案进行表决,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也完全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原则,但由于大股东通常能够控制局面,或者说投资决策方案基本上是按大股东的意志实现的,因此,这种情形容易引致流通企业在投资项目决定、融资渠道选择、合伙经营确定等方面出现无摩擦状况。也就是说,它较之于股权分散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决策体系,或较之于其他产业的投资决策的程序和原则,我国流通产业的投资决策从酝酿到提出方案、进而到决策形成的时间进程较短。诚然,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体制转轨摩擦与流通产业特点共同使然,并将上述情形解释为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中投资运行的另一机理特征。

不过,商家投资决策的快速形成,并非意味着商家的融资选择和投资项目也会快速形成。这几个环节的衔接时间长短对不同的商家是不同的。一般来讲,规模较小的商家投资决策的形成较快,其融资渠道和投资项目确定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金融工具的运用程度、以及与投资合伙人的契约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而规模较大的商家即便投资决策的形成较快,但融资渠道和投资项目确定所需的时间,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深化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依赖于初级金融工具和次级金融工具的运用程度和范围。以我国的情况为例,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的过渡阶段,初级金融工具和次级金融工具的运用程度和范围尚不足以给商家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支持,这一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机理现象,通常会促使商家与资金充足的外资商业形成投资伙伴,于是中外合资的商业股份公司便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我们可以将大量出现的中外合资的商业股份公司解说为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机理特征的反映。

考察流通产业的直接投资过程与非直接投资过程的关联,某时期投资决策的形成和投资项目的确定,流通产业结构以及由此规定的市场格局就会随之形成。如前所述,流通产业的这一关联具有比其他产业所需时间较短的机理,但如果我们将这一机理放置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则会发现它具有由体制因素决定的机理特征。

经济体制转轨在宏观政策和调控手段方面的指向,是力图让市场机制成为引导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尽快实现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这种指向之于流通产业投资的运行及其效应,必然是政府对流通产业进行规制的程度和范围逐渐降低和缩小。体制转轨背景下的流通领域一般存在着较大的利润空间,于是,大小商家的投资决策的形成过程、融资的选择过程、项目的确定过程等都会以极快的速度完成,这一速度之所以快捷,一是由于政府干预的因素较少,一是由于流通产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实际上由内部人控制的缘故。同时,流通产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不高,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尚不足以对商家构成进入壁垒;决定商家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市场供求而不是资金技术因素,资金技术因素的制约可以通过与外资商业的联盟来解决。因此,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投资运行之机理特征的综合反映,可以概括为投资的决策、融资和项目确定等过程完成的速度快,引进外资的规模、覆盖面和速度有逐步放大和加快的趋势。

沿着以上思路来进一步考察流通产业,尤其是从投资循环流来分析投资运行机理及其特征时,流通产业结构市场商品供应格局调控政策这一非直接投资过程,则显露出另一些不同于直接投资过程的特征。流通产业结构是由其投资结构决定的,总的来说,在第一、二次产业产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从投资结构到流通产业结构的间隔期仅仅受制于房屋的建筑期。一旦流通领域中的产业结构形成,市场的商品供应格局也就随之形成。但值得说明的是,市场的商品供应格局会体现流通领域的前期投资运行效应,而这种效应的优劣会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发生影响。在通常的情况下,政府会根据前期投资运行效应对流通领域进行政策干预,这种干预会改变后续期中流通领域的投资制度安排。联系我国目前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实际来理解直接和非直接投资的关联机理,在我国流通产业中,由投资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的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市场商品的供应格局。例如,国内商家在经营上的翻新竞争,外资商家对连锁店、超市、专卖店及仓储等大量进入,中外合资商业的不断涌现,均在很大范围内使流通领域的市场供应处于不稳定态势,从而引致政府不断改变对流通领域的调控政策。因此,如果将我国这种特有的直接和非直接投资过程的关联机理放置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来认识,则可以将其理解为我国流通产业中投资运行的一种机理特征。

四、几点补充说明

投资运行机理是蕴涵于投资活动内部且需要抽象分析才能理解和把握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是制度、主体和行为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存在的对象性既适合于集群厂商也适合于个体厂商。流通产业中的投资运行机理较之于其他产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理解为流通产业投资运行的机理特征。分析和研究这种机理特征,可以将关注点放置于特定经济体制背景下商家投资行为的程序、趋向、过程等的共性构成及其效应方面,而不必对商家的具体投资活动进行研究。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以上的框架设定来展开的。

以动态的观点来考察一国的投资运行,时间序列的规定性要求我们从投资循环流的角度来分析投资运行。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样,投资循环流所表征的过程,是制度、主体、行为在投资活动中的一种周而复始的、关联于直接投资和非直接投资的过程。这些过程由若干环节构成。就流通产业的投资运行而论,这些环节包含着许多可以通过实际验证的机理。诚然,本文只是在高度概括的理论层面上解说了这些机理,并没有对这些机理的现实作用过程展开具体而详细的分析。不过,作为对问题研究的一种探讨,指出了这些机理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便可以通过对这些机理的验证来进一步围绕现实的投资活动展开具体的研究。事实上,国内外很多有关流通产业的分析文献已在一定范围内涉及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篇12

    关键词:信息,信息商品,定价策略,拉姆齐价格

    一、         信息和信息商品

    由于信息产业属于新兴的产业,因而信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其发展历史并不长,到目前为止,各行业对“信息商品”的定义和分类没有完整清晰的界定。从本质上说,任何可以被数字化的事物都是信息。如果将这些信息进行企业化生产,并将其在市场上出售和转让,那么这些信息就转变为劳动产品,即信息商品。1977年,美国着名数理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提出根据条件概率原则有效地改变概率的任何观察结果即是信息,或者近似的表述为: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到,信息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它是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之差,或者存在知识差,降低事件的不确定性,改善经济人的决策,从而获得预期的或者更高的收益;而观察或感知信息需要依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积累,花费时间,精力,即需要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条件。也就是说,信息包括了马克思所说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是由于信息的复杂程度、效用等不同,其包含的劳动量有多有少,即价值有大有小。由此可见,信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构成商品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当它在隐性或显形市场上交换时,信息就成了商品。但是信息商品和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商品在商品特征、价格形成、定价策略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二、         信息商品的特征

    与传统的物质商品相比,信息商品有以下显着特征:

    1.   知识性:在信息的产生上,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智力劳动的比例占绝大部分。因此作为商品的信息是一种知识性、科技性、专业性很强的劳动产品。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以科学技术成果等知识为原料,由智力型的劳动者加工处理而成。其实质表现为动态性的知识形态。

    2.   高风险性:信息商品的生产是一次性的,首次研发,因此生产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必须承担远远高于传统物质商品的成本,一旦第一份信息生产出来后,大部分成本变成了沉没成本,不可将花费掉的资源再拿回来,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产业很多部门是自然垄断的。

    3.   独创性:某种信息商品生产出来后,就会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信息机构就不可能再开发相同内容的信息商品,也就是信息商品开发是一次性、非重复性的。

    4.   共享性:相同的一种信息商品可以为同一人或不同的人共同使用,或重复多次使用,可以多次地、大量地复制使用,而其获得的效用既不会被分割,也不会被削弱。这使得信息消费与信息价值无关,信息在多次传播中其价格可能会越来越低于价值。

    5.   保存性和时效性:时间的推移与信息的的重复使用都不会使信息的内容有所损耗。这样在信息的生产中,注重的是信息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某一特定的信息商品会逐渐丧失作用,表现为价值下降或失去价值。即信息商品具有时效性。

    三、         信息商品的特性

    在了解信息商品的一般特征后,有必要了解信息商品与一般的物质商品的不同特性:

    1.     边际成本低廉性:信息商品的边际成本极为低廉,几乎可以无成本地复制,拷贝数量不受自然能力的限制。其使用过程中并不消耗自身,其传递不受时空限制,从而其在交易市场和消费市场表现为多元性和隐蔽性。

    2.     信息商品交易的特殊性:对于一般的产品当市场交易完成后,所有权即发生转移,在一般情况下,卖方对买卖不再承担责任,只对少数产品保留一定的维修期。而信息产品则不同。由于信息产品多以数据、专利、流程、程序、资料、咨询等软件的形式出现,是知识产品,因而在信息产品被出售后,卖出方并没有失去所有权,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没有失去。知识和信息可以被共享,可以多次出售、转让,从而扩大了事业范围,产生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使用价值获得的间接性: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获得是直接的,消费者可以对其直接使用,并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效用。但是,对于众多的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购买者在买到后还不能直接地实现其使用价值。信息产品的使用受到使用者的条件、素质制约,其使用价值的体现是间接的,具有很大的弹性,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人手中将可能产生不同的效用。此外,信息的使用是一种综合分析、增进才智的过程,不是拿来就用,需要一定的学习比较过程和相当的时间才能见效。如消息型信息要经过分析比较才能使用,知识型信息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

    4.   信息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产品的生产也受到生产者条件和素质的限制,同一信息产品,有的人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或创造出来,有的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因此,对于信息产品不能像对物质产品那样,单从消耗的劳动量来判断其价值的高低。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信息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后,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其使用价值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无论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信息产品的价值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四、         影响信息商品定价的因素

    信息商品价格是信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信息商品价格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价格一直是用户选择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由于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信息商品的价格机制和价格政策、价格策略也相应欠完善。和许多物质商品一样,信息商品的价格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信息商品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性质,影响信息商品价格的因素又有着一些独特的地方。它们是造成信息商品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重要原因。在信息商品价格波动的范围内,各种影响因素又共同作用,“激活”或制约着信息商品的市场价格。

    (一) 信息商品特性对其价格的影响 

    信息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性商品,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知识性商品和物态商品的特点,信息商品的定价是由信息商品本身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属性决定的。

    1、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时效性。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其使用价值的时效性。信息商品的时效性比较强,存在着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信息商品往往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价格自然偏高。而在生命周期中处于饱和期和淘汰期的信息商品,则得到的经济效益较低,其价格也会随之慢慢降低。

    2、信息商品生产的风险性与难度性。风险性与价格成正比这一规律对于开发信息商品和普通产品同样适用。即生产者所承担的风险越大,生产产品的难度越大,产品的最终价格就越高,反之则低。开发信息产品有比开发普通产品更大的风险性与难度性。信息商品生产,特别是创造式生产的风险性是很大的。创造式信息产品生产过程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其生产产品性能目标往往不能确定,有可能使该产品的生产投入量大于产出量,产品的功能没有得到突破,产品生产失败。另一种情况是,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和灵感,产品的性能取得重大突破,产品的价值和信息量有很大的提高。这时产品的价格一般远远高于生产成本。可见,在信息商品创造式生产中,信息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是不确定的,这必然会给信息生产者带来巨大风险,势必会对信息商品的整体价格水平产生很大影响。

    3、信息商品的效用。信息商品的效用具有滞后性、不确定性,属于后验产品。信息商品价格会受到该产品效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效用的大小也是信息产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不同类型信息产品所具有的效用的可替代性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信息产品的价格受到效用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诸如用看电视替代读报纸之类的精神消遣,具有效用的可替代性,因而价格受到效用的影响程度较小。

    4、信息商品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为信息产品生产具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性,这种探索性所表现出来的价值量是难于用明确的计算公式加以计算的。另外,信息产品所沿用的每一条信息,每一份信息资料,并不一定对信息用户都能产生效用,而对于定型的信息产品,也难以评价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决定其价格水平。

    5、信息产品垄断性的影响。由于信息产品生产具有唯一性独创性及非重复性,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形成了信息产品价格的垄断性,许多信息生产都会经历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过程。当信息用户能从多种不同渠道获得同一内在属性的信息商品时,说明该信息的垄断性不好,此时,该信息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而当信息用户仅能从有限的渠道获得具有某一内在属性的、用户所急需的信息商品时,此时价格上升,通常会形成垄断价格。

    6、信息商品生产成本对价格的影响。信息商品的生产必然耗费一定量的成本,而信息生产者必然将生产总成本通过价格转移给买方,显然,成本越高,价格也越高,信息产品的成本决定其价格。

    (二) 信息商品供求和质量对价格的影响

    1. 供求关系。社会对于信息商品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信息商品的生产则是有限的,因此信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宏观上讲应该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具体信息交易行为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买方信息需求的层次难以完全得到表达,而信息商品的获得渠道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即需求和供给并非总是在数量、质量上一一对应,再加上“信息爆炸”、“知识激增”给信息商品的生产带来的正效应,必然导致信息交易中微观上的供过于求。同时,出于对时效性的考虑,信息商品极有可能因为过时而变为废物,而不会像普通物质商品那样大量积压后仍可降价处理。因此,相对于普通物质商品而言,信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要大的多。

    2. 信息商品质量。网络信息商品的质量会影响信息需求的欲望。对待优质商品,人们有接近的兴趣并有获取的欲望,而无论价格的高低;对于劣质的信息商品,人们对其反感,往往敬而远之,供应商势必会降价销售。

    3. 信息市场和信息服务质量。信息市场质量主要通过制约信息商品流通能力,影响信息商品的价值实现,继而影响信息商品价格;信息服务质量涉及网络能否迅速快捷地提供切合用户实际需求的信息产品。

    (三) 与消费者有关的因素

    1. 用户素质。文化教育水平的不同及对事物看法的各异形成不同的购买欲望。网络信息商品是一种知识商品,它的质量及其使用效用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素质有关。就消费者来说,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才会不断地产生对信息商品的购买欲望,才有能力去挑选商品、鉴别商品、使用商品。信息用户水平高,网络信息需求欲望高,则需求就越大;反之,如果消费者的知识水平低,信息意识淡薄,不善于获取和利用信息,必然导致信息需求少,而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又直接影响信息商品的价格。

    2. 用户经济承受能力。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总是有限度的,若某项信息商品或信息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高出所支付的费用,则用户可能驻足不前,索价若超过用户的支付能力,即使再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无人问津。

    3. 用户支付方式的影响。如果用户是一次性支付,则交易所带来的风险完全由买方承担,价格相应低一些。如果分期支付,那么支付时间越长,价格越高。

    4. 信息用户的态度。大量用户信息意识薄弱,不重视信息产业,更不重视信息商品的价值,这是导致信息产品价格普遍较低的社会心理因素。

    5. 信息商品的价格形成与消费者的预算有关。如果说用于购买信息商品的预算开支占总体预算的比例较大,那么信息商品的价格可望高些,反之就低。

    6. 用户的需求与供求关系的影响。不同的信息用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状态,用户需求状态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当信息用户能够从多种不同的渠道获得同一内在属性的信息商品时,信息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反之就要上升。

    (四) 其他因素的影响

    1. 信息商品的法律环境。由于信息商品的特殊性,因此,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普通物质商品交易中不会出现的问题。

    2. 信息市场的完善程度。信息市场是进行信息商品交易的场所,因此,信息市场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信息商品的价格。

    3. 社会信息化程度。信息商品价格除了受传统经济理论中所讲的供求关系影响之外,还要受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影响。社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则表现为信息的商品化程度和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信息资源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人们的信息意识普遍比较高,社会对信息商品的需求量比较大,信息商品化和技术水平比较高,因此有利于信息商品价值的实现。

    4. 国家政策环境影响。一个国家对信息产业的重视程度,往往影响信息商品价格普遍范围内的高低。

    5. 社会心理因素。信息商品价格中“社会心理因素”占有相当的比重。在信息商品的交易中,消费者对信息商品的认知能力、认识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虽不会直接在价格中得到表现,但对信息商品的价格制定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五、         信息商品的定价策略: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市场达到帕累托有效率;而在垄断竞争的情况下,企业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加成,而加成量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弹性。通常,企业在定价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有产品的成本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使用的行为模式等。

    (一)信息产品的成本结构和市场结构

    信息产品的成本结构的典型特点是高的固定成本(沉没成本)、低的可变成本,或者说高的生产成本、低的复制成本。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而平均成本呈现一直下降趋势,有别于传统产品的平均成本先下降后上升,这使得信息产品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甚至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

    (二)产品的成本结构决定其市场结构,对于信息产品,只有两种可持续的市场结构形式。

    一是只有“第一把交椅”(即成本领先战略)。信息产品的规模经济性、网络效应(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价值增加)以及锁定效应(高的转移成本)使得“先行者优势”格外明显,抢先占领市场者将能稳坐“第一把交椅”,对于潜在的市场进入者他能以趋近于边际成本甚至免费赠送的低价进行威慑。比如微软几乎控制了全球桌面电脑的操作系统市场。

    二是“差异者生存”(即差异化战略)。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着名经济学家瓦里安所说:“不要让你的信息产品成为一种平庸的商品”。路透集团面对美联社和道琼斯等新闻机构的激烈竞争,很好地实施了差异化战略,从而获得了营销优势。它把特定行业感兴趣的新闻包装起来,并提供信息过滤和搜索服务等,为原始信息产品增加了价值。

    (三)信息商品的定价策略:

    在理解了信息商品的特征和成本构成之后,我们来分析信息商品的定价策略。

    1、渗透定价和市场最大化

    信息产品的成本结构决定了传统的以边际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法已经不适于信息产品,而应该以消费者的“认知价值”和“价格敏感度”为基础。因为信息产品相对于传统的有形产品来说,消费者的“认知价值”差异性更大。一条股票信息对于一个股民或基金公司来说价值很大,而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一文不值。

    信息产品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信息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市场最大化”,而不是过去的“利润最大化”,尽管在有些情况下两者是统一的:不会到处游说保护知识产权,而是对盗版表现出“理性的冷漠”;定价策略是“渗透定价”,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而不是“撇脂定价”,急于赚取超额利润。

    2、个人化定制和差别定价

    瓦里安认为,要从信息产品中获得最大价值,方法有两点:“首先,对产品进行个人化定制,使它对顾客具有最大的价值;其次,建立能从这种价值中获取最大利润的定价机制。”个人化定制现在有个时髦的叫法:“一对一营销”,而获取最大利润的定价机制就是“差别定价”,厂商实行“个人化定制”和“差别定价”的基础是低的边际成本和差异性很大的顾客认知价值,以及网络提供的互动的交易空间。消费者可以定制一张只包含自己喜爱的歌曲的CD,也可以按照自己研究的需要购买统计数据,甚至可以量身定制一件牛仔裤。未来市场的主流将是“趣味经济”和“商品的民主作风”。

    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是一种完全价格歧视,又称“一级价格歧视”;把产品进行版本划分,让消费者自我选择,这是“二级价格歧视”;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设置不同的价格,这是“三级价格歧视”。完美的价格歧视能够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占有“消费者剩余”,消除“无谓的损失”。信息产品版本划分是很常见的,一般划分标准是“顾客认知价值”和“价格敏感度”,比如把新闻划分为普通报道和深度报道,把软件划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等,学生版和普通报道收取低价(甚至免费以求“锁定”),企业版和深度报道收取高价。与传统商品差异化不同的是信息产品的高端版本并不比低端产品花费更多的成本,相反有时后者成本可能更高些,因为初期生产出来的往往是高端产品,而需要额外的成本来降级为低端产品。

    由于心理学所谓的“极端转移”:如果可乐只有大杯和小杯两种,很多消费者会选择小杯;而当增加一种特大杯时,更多的消费者会转向大杯,所以在不知道设置多少版本时,最佳选择是三种。特别地,有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功能超出常规所需、价格/性能比相对较高的“黄金版”,以提高厂商主推的中级产品的“真正经济价值”。

    3、组合定价和拆零定价

    网上期刊的出版销售商可以只提供订阅服务(纯组合),也可以只提供单篇文章(纯拆零),还可以同时提供单篇文章和订阅服务(混合组合)。消费者认知价值的差异性导致了对拆零产品的大量需求。比如一个消费者可能会经常用到Word软件,而很少用到Excel、Access和Powerpoint等,那么他就希望只是购买Word软件,而不愿看到微软的捆绑销售。甚至,假如该消费者对于Word也只是偶尔使用,他觉得买下来不划算,最好是用一次支付一点钱。而网络所产生的低的分销和交易成本,以及“微支付系统”的完善将使得这一交易成为可能。否则的话,微软的捆绑销售可能会导致失去部分消费者。

    一本杂志实际上就可以看成多篇文章的组合。组合降低了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从而以一个价格向他们分销商品。较低的边际成本使得信息组合销售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而厂商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价值。因为厂商增加提供一条信息,成本并未增加多少,而价格却可以高出很多。

    现在有一个例子:假设现在有两种信息商品G1和G2,两个消费者C1和C2,C1对两种商品的认知价值分别为(3元,3元),C2的认知价值为(4元,1元),G1和G2单独销售的价格均为3.5元,而组合销售的价格为G1+G2=5.5元(一般厂商在定价时都是组合销售价格低于单独销售价格之和)。这样,若厂商纯拆零销售,只有C2会购买G1,厂商的销售总额为3.5元;若厂商纯组合销售,C1会购买组合,销售额为5.5元;若采取混合组合销售,这样C2会购买G1,C1会购买组合,总的销售额为3.5+5.5=9元。而且,从理论上说,如果厂商能够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认知价值,他就可以把拆零价格定为4元(刚好等于C2对G1的估价),把组合价格定为6元(刚好等于C1对两种商品的认知价值之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变,而厂商在三种定价策略下的总销售额将分别变成4元、6元和10元。

    4、薄利多销与高价限销。

    薄利多销是通过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对于信息商,由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销量越大,获利也越多。另外,低价能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排挤竞争产品或组织竞争者进入,信息产品本身具有的独特的网络效应,使现有用户和潜在用户享有的效用倍增。另外,由于信息产品的时效性,信息商愿意尽快回收资金,因而对于高质量、效用大、需求急的稀缺产品,往往实施高价限销。也由于信息产品属于后验产品,实行高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树立产品的优质名牌形象,吸引需求层次较高的消费者的购买,很多人信奉“便宜没好货”。

    5、拉姆齐价格

    拉姆齐价格是一系列高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定价,它能资助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当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提升所产生的净损失小于运用额外收入所产生的净收益时,经济效率就提高了,例如:公共有线电视台接入市场,假定实施用户付费的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记、如果己经存在着收看费用,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假设。简单增加这种费用的数量将对额外收入的成本影响甚微。

    图一 接入定价产生的额外收入

    如图一所示,经济价格为50元以及52万户。如果接入价格为60元,那么接入用户减少1万户,ABC区域所示的净损失达5万元、同时有线电视台净收入为510万元。用图中BCFE表示、用户从价格提升中损失515万元( ABC+ BCFE)的消费者剩余。经济效率是由这些额外收入的使用价值来决定的。如果这些收入被电视台用来购买更加优良的电视节目成本为510万元而这些电视节目可以给用户带来550万元的观赏收益,这样一来,用户损失了 515万元的消费者剩余,却从额外的电视节目中得到了550万元的收益,也就是说,公共有线电视用户以5万元的净损失从“额外的”电视节目那里“购买了”40万元的净收益。在支付“额外的”电视节目导致接入费用上升后,用户从中获得了35万元的净收益。(见图二)

    图 增加电视节目的成本和收益

    拉姆齐价格在信息商品市场以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是相当普遍的,因为它增加了社会福利,是一种有效定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信息商品内在的特殊性影响了信息商品在网络上的定价问题。信息商品的价格战略中要考虑的有零边际成本、信息悖论、非竞争性消费、转售、垄断 等一系列因素。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定价策略则需要进一步的根据每种信息商品的特性和当时的市场环境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        吉林大学网络课程 《信息经济学》[M].202.198.16.51/software/jingjipeng/course/main.htm

    2.        马费成. 《信息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

    3.        靖继鹏.《应用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        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        贺维平,夏旭.信息商品的特性对其定价的影响[J].情报杂志,2003,(2).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返乡创业 营销模式

目前,在就业强压之下,我国大学生返乡就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更多的大学生返乡之后愿意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返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并且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农村经济体制的规范与完善。然而在创业之后,很多企业都会面临到产品的销售难问题,所以,本文就着眼于产品的销售模式,经过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产品销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研究

在就业压力与国家优惠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回乡创业是实现农村“智力外流”向“智力循环”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农村生源大学生,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而小部分大学生成为回乡创业的主体,不仅可以弥补本地经济建设所短缺的人力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其创业行为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力量,既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也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此外,回乡创业也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减轻农业土地压力等。因此不少地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招聘大学生担任“村官”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返乡创业。

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多选择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的等,这些行业往往与农业密切相关,这样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然而,不论选择哪个行业去创业,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据北京日报报道,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而教育部最近的一项报告也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盈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在农村这个不够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创业的成功率更低。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过程中,80%以上的企业都在产品市场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整体运作,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

企业运作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在于获得利润,而利润的获取来自最终产品的销售。据调查,由于大学生创业资金有限,大部分的运营资金都来自产品的销售。产品销售的不顺畅,将是企业继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产品营销的好坏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而本文就从盆景行业去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产品营销问题,首先分析产品的营销模式,其次,提出大学生返乡创业中所面临的营销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最后从盆景行业总结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整个产品营销方式,并且提出合理建议。

二、产品营销及模式分析

(一)营销的定义及对企业的影响

营销是指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营销是一个过程,它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过程涉及到由科技(经济因素)和伦理(社会因素)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分配体系,通过这个分配体系产生了交易或货物流通,从而解决了市场划分,最终导致交易和消费的产生(Bartles ,2001)。产品营销重点应该放在产品上。从产品的质量上、售后服务,还有产品信誉上有一个提高才是做营销的根本。

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产品的营销,只有产品顺利销售出去,才能实现盈利。对于新生企业或实力强大的企业,在产品销售上应该做好充足的应对,不论生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产品,好的营销手段是可以成就一个企业的。所以,营销在企业的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产品营销模式分析

营销模式是以企业或客户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评价一个企业经营好坏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最终营销业绩(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知名度等)的高低,企业的营销实力,决定了企业营销业绩的高低,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70%是由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策略决定的,而30%是由企业的营销组合决定的,营销战略定位是企业营销过程的核心。

企业明确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和品牌定位等营销战略命题之后,就该考虑如何有效应对竞争,并有效地销售产品。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缺乏审慎的思考。“找经销商卖,卖不动就促销,促销不见效就降价”,这已经成为许多陷于困境之中的厂家普遍的“公式”了。根据市场竞争态势、行业市场环境等确立有机的、结构化的营销策略组合,并围绕着营销策略的重点来配置资源的营销运作方式,就是营销模式。有效的营销模式并不能弥补或扭转营销战略失误。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和品牌定位等营销战略问题的选择如果发生错误,企业将注定是走在一条没有"前途"的错误的路上。有效的营销模式只能是减少损失而已,不可能使“柳暗花明”。 在营销战略正确的前提下,按照常规的、甚至见招拆招的营销策略组合可能确立竞争优势,但是,面对时下超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多数企业的胜算机会微乎其微。因此,必须转变营销思路,确立正确的营销模式,重新结构化地组合自己的营销策略。采取正确的、有效的营销模式可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甚至击溃竞争对手,同时使企业的营销能力获得提升。这就是营销模式的力量。

目前,理论和实务界提出的营销模式众多,譬如伯德・施密特提出的体验式营销(施密特,2000)、巴巴拉・杰克逊在1985年提出的关系营销(杰克逊,1985)、马克・兰兹鲍姆提出的低成本营销(兰兹鲍姆,1999)等。作者通过对相关学者的文献参考,提炼出目前企业常见的十一种营销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营销模式种类表

营销模式的种类 具体阐述

体验式营销 即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营销的关键。

一对一营销 以“顾客份额”为中心,与顾客互动对话以及“定制化”。 企业应该从关注市场占有率到关注个体顾客的“顾客份额”上来,关注本企业产品在顾客所拥有的所有该产品中的份额,并努力提升对这个份额的占有。

全球地方化营销 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开展营销活动时,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习惯,以更能让当地人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销售和服务。

关系营销 指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并发展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低成本营销 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价值,是每个企业一直追求的。

品牌营销 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深度营销 就是以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深度沟通、认同为目标,从关心人的显性需求转向关心人的隐性需求的一种新型的、互动的、更加人性化的营销新模式、新观念。

网络营销 就是利用互联网为手段开展营销活动。

兴奋点营销 企业的产品是否能够博得消费者的钟爱,就取决于消费者的脑海中对于你的产品的期望益处的核心要点。

直销 即直接销售,把产品或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

数据库营销 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营销手段在企业获取、保留与发展客户的各个阶段都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企业能力与有力工具。

三、大学生返乡创业背景下产品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在产品的形象及定位上,做的不够深入,虽然很多返乡创业者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低碳环保上,迎合了消费者的口味,但光在低碳环保上下功夫是远远不足的。对于一个返乡创业而言,面对的大多数顾客都是农村人,他们比较偏重于实际生活,对于精神上的享受比城市中的消费群体要欠缺一些。所以在产品的形象定位上研究不透彻。

(二)由于产品种类单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吸引力,对于一个初创企业而言,要吸引住顾客,就要靠产品,除了主打产品以外,还在增加一些辅助产品,来留住顾客。

(三)产品的兴奋点营销做的不够,没有清晰地抓住消费者对于自身产品的关注点,从而促成交易。

(四) 品牌宣传较少、销售方式过于单一。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在校学到的知识,竭力推广自己的产品。目前很多创业者在自己的品牌宣传上很少,甚至没有确定一个品牌文化。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炼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在这点上忽略了消费者的感受。产品的营销模式包括网上销售、专柜销售、展览销售、联合销售、区域限量销售。另外销售方式很单一,除了传统的销售方式以外,只运用了网上销售,并且没有加重宣传力度。

四、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产品营销建议

(一)产品定位

既然是返乡,那么创业中的产品大多都是与农产品有关联,首先,就面临着生产何种产品的问题。世界顶尖经济学家保罗.皮尔兹预计,到2010年,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就将为美国经济带来每年10000亿美元的收益,这些收益来自为大众提供更健康,更美丽,延缓衰老或预防疾病的产品和服务等等,在农村,最近几年都非常倡导生态环保,所以,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契机,可以从里面发掘出很好的产品。这样,就可以把产品定位在生态环保上,这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也顺应了大众的消费倾向。

(二)低成本营销

刚毕业的创业大学生,都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问题,但利用最低的销售成本,创造更多的产品利润,这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找对了合适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低成本营销。低成本营销要力争尽可能较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可能的产出回报,让有限的资金通过营销手段和市场资源的充分整合,裂变成巨大的核能效应,这就要选好市场切入点。既然是低成本运作,就要凸现自身的市场运作优势。由于实力和推广资金的限制,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在终端运作上,要有创新举措,避开热门零售终端,实行重心下移,在周边区域稳扎稳打。对于初创的企业,他们十分强调钱的使用是否到位,十分强调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一段时间后是否赢利。所以,在组合运用宣传手段上一定要强调个性化的定位和差异化的诉求。特别是文字宣传方面不能拐弯抹角,东拉西扯,要减少技术型的、抽象型的伦理和说教,要一针见血,直入根本,要最大限度的吸引眼球,引发公众注意力,在促销活动上,主题除了鲜明有卖点外,事件营销、新闻营销等等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虽然这些大学生们是在农村创业,但也一定要走出农村的这道门槛,到达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三)关系营销

在实现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关系营销也不可忽视,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沟通应该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只有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才可能使企业赢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其次,还要合作、双赢、亲密、控制(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深度营销

在返乡创业的特定环境中,由于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而言,没有那么活跃,消费者的密度较小,所以可以从深度营销去着手,建立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深度沟通。它注重区域市场、核心客户、终端渠道和企业客户顾问等四大相互作用的核心市场要素的协调和平衡,更加注重未来和潜在的营销效益,从战略的层面着眼,并不满足于产品眼前的高效销售,重视与顾客建立持久而稳定的忠诚关系,实现品牌竞争优势的持久保持。这样可以先从小部分特殊人群出发,进而利用口碑效应,把自己的品牌、产品推向人群。

五、结束语

创业的意义很大,对于个人而言,创业能充分实现人生价值、能使创业者干成自己最想干的事情、能使创业者为社会做出贡献。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返乡

创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经济体制,同时,对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那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也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经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他们在农村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上也提高了不少,这将为更多的返乡大学生创造机会,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完善的创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学东、潘玉香,大学生创业实务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4

[2]吴振阳,创业经纬[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9-12.

[3]Gary Armstrong,Philip Kotler, Principles of Marketing[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艾・里斯,定位[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1.

[5]Armstrong,Marketingand Introduction[M],Pearson Education,2003.

基金号: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校级课题(14qn34)和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2SB10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篇14

【摘要】

“博客”是网络运行的重要工具,更是信息传递交流的有效载体,利用医院专家博客开展医学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医院信息工作的一项新举措。本文从医院开展专家博客的优势和基础、条件和目的、效果和收益三个方面阐述了医院专家博客在医院医学信息中的应用。

【关键词】 医学信息 专家 博客

中文“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博客是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它可以将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结合,把日常得到、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华及时积累起来,并在交流和共享中达到思想的碰撞。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化交流方式,作为用户自创内容的重要应用,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08年中国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54.3%,用户规模为1.62亿人。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底提高了11.7%。博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用户聚集的规模效应。博客频道在各类型网站中成为标准配置,其中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元素的加入对博客用户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利用博客的上述优势和特点为我所用,积极开展医学信息服务,值得医学信息管理人员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渴望知识,渴望健康的欲望与日俱增,医学信息的发展正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变化,扩大医学信息受众,打牢医学信息基础,不断提高公众对医学信息的参与度,只要是对公众有用的新知识,其中包括显形和隐性知识都应该属于信息范畴,只要能够传播新知识,积极推动人类健康,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人就是信息人。医院专家博客在医学信息中的应用,不仅具有良好的群众和物质基础,而且对调动信息人和信息管理者积极性,促进医学信息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优势与基础

1.1 普及化程度高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98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CNNIC的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人们的网上行为也开始与实际生活靠近,网民对于互联网深层次应用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已不再是发达国家和大中城市的专利,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到边远贫困地区;从高端、经济富裕人群到普通百姓,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已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并广泛普及,这种普及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利用博客开展医学信息传递具有现存的互联网信息条件和广泛的大众基础。

1.2 操作灵活性强 医院专家博客的开展受时间、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只要有少许计算机使用技术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申请,把个人博客与单位门户网站进行友情连接,因自由化程度较高,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操作使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专家个人手中,在休息时间,工作之余,在单位,在家里,即时即成,张驰有序,有条不紊。由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专家容易接受并确保博客开展不间断。

1.3 经济实惠投资小 经济上不需要大投入,精力上不需要大支出,家庭化、个人办公室化。硬件上只需要投入一台计算机及其辅助设施,软件上只需要申请一个账户账号,通道上可自由选择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长城宽带等网络道路,也可以依托单位局域网直接对接。投资小,见效快,展开容易,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效益原则。专家个人接受容易,单位只需政策支持和导向,互利双惠,互利双赢,与决策管理层思路一拍即合,深受个人和单位欢迎。

2 条件与目的

2.1 教育宣传 博客是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出版物,医院专家博客的作者即是创作者(信息人),又是博客挡案的管理人(信息管理工作者),出版物不受组织出版发行的限制。一是利用个人教育宣传达到组织教育宣传的目的,及时有效地把本单位最新动态,新业务、新技术推出去;二是去伪存真,提取精华,用最小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宣传医学知识,省钱、省时、省力;三是根据需要和情况变化定时,及时更新,专家博客的内容始终坚持医学情报知识这条主线,结合需要,结合流行病,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宣传。

2.2 知识共享 博客的精髓是在完成个人知识整理的同时也在为他人提供知识帮助,浏览他人的博客成为了一种新的获取信息并掌握知识的行为[1]。一方面可以跨专业、地理、民族和宗教等不同特点和层次带来的知识局限,丰富知识内容,扩大知识范围,提升人们了解掌握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另一方面可以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形知识。隐性知识挖掘应该包括经验知识管理和群组协作管理,经验知识管理主要通过医学临床工作者的工作总结以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对典型案例的管理,群组协作管理包括问题解答,提问、论坛、探讨、问卷调查及病人沟通[2]。不同领域的专家,不同的心得经验是不可多得的隐性财富,博客开放的自由表达方式,随意自然的内心独白,平等分享的认知经验,成为隐性知识的聚合器,成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分析,理论探索和总结,提取精髓,将个人隐性知识上升为社会显性知识,将个人成果提升为社会财富。

2.3 互动交流 互动性是网络信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网络信息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整合运作,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为突出,网民对生活形态语句的总体认同度更加提高。博客的应用开放自由,应用者与应用者之间可以相互呈现,阅读过程中就某一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深入地探讨,探讨可以是原创者预期的共鸣,也可能是完全对立的另一种碰撞,这些相互启发或交替转换的真实反馈以及广泛的学术技术交流,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会诊,不仅丰富扩大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同时提升了医学信息交互程度,成为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动力。

3 效果与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生存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不断提高营销手段,医院专家博客在医学信息中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医学信息工作的发展,站在医院发展的全局,同时发挥出了信息与医学发展,信息与医院建设,信息与创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把信息服务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治疗拓展到防治,从院内延伸到社会,从单纯为患者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健康人服务,使医院的医疗工作从单一化走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综合、一体化道路,进一步拓宽社会对医院的认识面,树立“白衣天使”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医院专家博客的应用是医生与患者最直接、方便、快速的联系和沟通工具,有效地医患沟通真正体现医学的整体意义和完整价值,实现医学事实与医学价值、医学知识和人性目的的和谐统一[3]。通过博客这种形式不仅积极有效地传递了医学信息知识,而且用较低的成本宣传了医院,融洽了医患关系,使医院从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获得更大效益。

医院专家博客在医学信息中的应用为医学信息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笔者认为:要真正抓好医院专家博客在医学信息中的应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完善和努力。首先,要做到严格管理,适时监控。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有关规定,严防失泄密,严防网络犯罪;其次是坚持方向,明确定位。坚持医学信息为医学所用,为提高公众健康保健和卫生防病知识所用的正确方向,加强责任心,增强使命感,保持一个良好、洁净的专家博客空间。三是精心维护,苦心经营。保证博客通畅无阻,对公众的咨询和提问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保持博客内容新颖,充实全面,贴近民意。四是增强信任,公开透明。信任是维系博客虚拟团队的核心之一,应尽力使博客虚拟团队成员间的关系公开、平等、透明,充分尊重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和文化等的差异,建立定期不同成员间的沟通机制,以促使不同地域的成员能主动交流,取得信任[4]。

参考文献

[1] 严海帆.博客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可行性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7(4):92~93.

[2] 曹雯婷.医院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挖掘[J].中国医院管理, 2007(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