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科学特点范文

地理信息科学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1:3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信息科学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信息科学特点

篇1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学习行为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80

Research on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Study 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ase Study o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 Mi[1], XIANG Ruitao[1], QIAN Chaojun[2]

([1]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Hu'nan 417000;

[2] Loud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Loudi, Hu'nan 417000)

Abstract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students, teachers, school conditions in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survey,it survey For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thods of a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entral province of hunan.we hope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in promoting student management level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For newly 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 words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earning behavior; management strategy

1 调查背景及范围

与传统本科院校和重点本科相比,大多数处于地市级城市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整个高校生态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生源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壮大,除了科学定位办学方向,创新办学模式和突出办学特色之外,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最为关键。目前,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方面所进行的调查和研究相对较少,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愈加明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各种规格人才的培养水平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通过考察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我们才能更直接和客观地了解教育的效果,才能更加针对性地找到其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策略。

据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中文系、外语系、机电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音乐系、教育科学系、数学与计量经济系、政法系、化学系、美术系等10个系部,问卷对象涉及每个系部不同专业学生。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态度、 课堂学习行为、课外学习行为、学校日常管理四个主要方面。在218份有效问卷当中,男生占32%,女生占68%。大一学生占14.2%,大二学生占21.1%, 大三学生占64.5%,被调查的学生专业分布范围较广:经济学2.76%,法学占9.21%,教育学13.36%,文学占14.28%。理学占13.36%,工学占17.97%,艺术学占20.27%,管理学占8.75%,选取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保证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行为现状及分析

2.1 学习态度

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调查主要基于学生自身感受的学习压力大小、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障碍、学习能力、对所学课程的评价、是否厌学及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学习自主性和对认可老师的看法等方面。

所调查的部分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觉得自身学习能力一般,从而在学习过程觉得学习压力较大。有些学生因为没有制定系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感觉学习状态迷茫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生学习主要内因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制力,加上学习动力不足,更容易受到外界其它因素的干扰,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分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部分学生认为取得好成绩才是引起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体现了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唯分数论的观点,也反映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体制方面存在考核机制单一的弊端。学生普遍认为在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与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有关系。我们调查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自身学习综合素质一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校整体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需要积极持续的引导和营造

2.2 课堂学习行为

对课堂学习行为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学生上课的主要状态、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上课做笔记的方式、是否迟到及原因是否逃课及原因、对课堂学习如何总结、自身学习方法等方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上课迟到的学生较多,甚至部分学生逃课,上课的时候部分学生不听讲,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也看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讲小话,做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表现在课堂上是提不起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堂的同伴学习也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学习行为,如心理学上所说的“从众心理”,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如迟到、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很容易被其他同学所效仿,从而导致普遍性的不良学习行为的出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在课堂上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这是影响学生课堂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教师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就很容易就产生散漫学习的状态,不良的学习行为直接导致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差。

2.3 课外学习行为

学生课外学习主要调查学生课外是否与别人交流学习问题、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课后解决问题的方式、抄袭作业的行为及对抄袭的看法等方面。

课外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课外学习状态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在课前没有或很少预习,课后没有或很少进行复习;解决学习问题的方式自身的思考少,主动性不够;部分学生会抄袭作业并且认为抄袭作业的行为可以理解;学生课外活动方式单一,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给学生创造大量的课外学习平台,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容量有限,实验室的开放有限制,课外的实践性活动类型少。另外,这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关系,课外学习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4 学校日常管理

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影响到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养成,因此我们选了一些学校基本的日常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查。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和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提供的各种条件上辅助和便利方面。68.2%的学生表示学校的日常管理不是很严格,这是基于大学生已经成年,已经具有一定的日常管理能力。53.91%的学生表示平时在学校除了任课老师以外,很少与其他老师接触,只有17.97%的学生表示与系部内的老师和辅导员经常有接触。管理者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和日常的管理中,较少的接触时间导致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状况了解不甚全面。53.91%的学生表示学校不需要经常去寝室查寝,学生个人具有一定生活约束力。查寝是管理大学生的一项常规工作,这项常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校掌握和了解学生在寝室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相应的寝室生活和学习问题并予以解决。另外,我们要求学生说明还有哪些对学校管理的建议,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觉得需要学校人性化日常管理,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加强寝室和教室建设,提高寝室质量(包括用水、用电、安全性),加强教室基本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这些辅助和便利条件有助于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上的后勤保障。

3 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教育管理策略

3.1 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养成的管理策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应该重视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针对其学生特点,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对学校在教学方面和后勤保障方面的管理有自身的看法。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教学和后勤服务管理不是很满意,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结合调查分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相对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这是教育服务学生一个基本理念。

增强和改善学习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配置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策略,在硬件方面:增加图书馆的自习教室座位、增加图书馆藏书、进一步改善教室和寝室卫生条件,完善教室多媒体设备,改善寝室用水用电条件;在学习环境的软件方面:加强学校学风建设,严格奖惩措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注重寝室良好学习文化和氛围的引导。

3.2 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管理策略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互相影响。首先,学校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学校可实行弹性化学分制管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自由地选择课程,使学生以修满学分为标准提前或推迟毕业,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和增强自身的素质,以提高社会适应力。其次,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求并督促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不无故缺课,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堂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加强个性化教育,活跃课堂氛围,这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最佳方法。

3.3 创新对学生课外学习行为形成的管理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生应努力提高和完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广泛课外学习,积极与人交流,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学校要创新学生课外学习的管理和手段,提供各类课外学习的平台,多途径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各类学生团体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课题或有主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类课外创新性活动,提高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资助力度,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升学习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亚娟.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2):141-142.

[2] 张翠英,谭雪红.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4(13):154-155.

篇2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都有对GIS技术的需求,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市政工程、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动态监测等城市建设方面都广泛地应用了GIS技术,效果显著,GIS在城市建设中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规划和决策工具。主要以面向建设行业和城镇化建设为鲜明特色的城建类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根本,对学生要求实践能力强,实践是衡量是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城建类院校的当务之急。天津城建大学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服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构建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经济与管理、数字城市、城市文化等6个学科群。天津城建大学从2008年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每年招收两个班,到2013年7月,已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共108名,其中有18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目前天津城建大学已经初步形成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深层次的改革与完善,另外还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目前,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过于庞杂,主次关系不明确,难以使学生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远远滞后,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往往跟不上理论教学,造成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同时专业实验课程内容简单孤立、系统性差、连贯性缺乏,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培养。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人才新的需求。根据天津城建大学性质和专业特点,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获得对事物及现象的正确认识。目前,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已有了研究成果,课题组检索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合理利用已有的著作、论文,通过对资料的系统分析、梳理和归纳,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

2)调查研究法:对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掌握第一手资料;到相关院校实地走访,结合他人的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调研,收集有关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处理,对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

三、城建类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确定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方向与要求

通过到其它高校和就业单位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研究成果。制定出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测图、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在专业领域内的具体应用本领能够在城建、地理国情监测、测绘、资源环境、交通、土地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GPS定位原理与应用,具有空间分析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GPS定位系统技术解决地理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等相关问题;④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⑤具有创新意识和协同攻关能力,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或具体应用能力。

3.2专业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GIS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增大课堂知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2)课内实验教学:通过课内GIS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天津城建大学四门课开设了课内实验,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GIS设计与开发实验、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实验、GIS软件应用实验。任课教师确定实验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习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掌握地理信息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地理信息工程的设计、建立与应用工作。适应经济建设人才要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既培养学生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应用主要商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同时又培养利用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通过上机实验巩固和拓展理论知识的目的。遥感实习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熟悉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进行遥感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了解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增强处理和计算机分类。熟悉遥感影像获取原理,理解从遥感影像中获取各种信息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并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专业应用软件。GIS程序设计主要包括GIS软件设计和空间数据库设计两部分的内容,分为需求分析、项目管理方案设计、系统总体设计以及系统详细设计、系统部署、运行和维护等阶段。空间数据库系统是GIS软件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进行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以及数据结构,并提出空间数据库相关功能的实现方案。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的空间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体系进行编码实现,并将采集的空间数据入库,建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4)毕业实习: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综合性实习,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初步的综合考核。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较为系统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收集必要的资料,做好技术、知识、资料的准备工作。5)其他方式:通过天津城建大学学生科技活动资助项目和天津城建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GIS竞赛活动,如MapGIS二次开发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等,通过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3理论课程体系研究

1)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为提高人才基本素质需要而设置的专业通修课平台,为培养学生的二次开发能力做好铺垫。

2)学科基础课包括工程图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结构、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C#程序设计等。主要为学生奠定好专业基础,

3)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地理学、摄影测量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地图学与地图设计。这些课程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

4)专业课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开发、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GIS软件应用和空间数据库等。这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开设了城市GIS技术与方法、数字城市、城市遥感、城市规划原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和GIS技术在城市扩张、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管理、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城市管理功能、土地利用/覆盖、城市环境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素质、了解专业前沿和交叉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而设置的。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而选择修读课程,该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3.4实践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12]。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偏重于技术与实践的学科,应在注重学生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实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GIS基础与开发方面、遥感方面和测量方面。实践开设形式包括课内实验教学、实习两个模块。对于课内实验,目前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GIS设计与开发实验、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实验、GIS软件应用实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对于实习,目前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习、遥感实习、GIS程序设计实习、数字地形图测绘实习、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加强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从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到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再到系统开发的动手能力,熟练操作常用地理信息科学软件,并面向工程应用前沿与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拓宽应用领域。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GIS大赛,并积极参与老师所研究的项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特点和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需求咱1暂。因此,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原则、建设思路、内容和要求,以期为地方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地理信息科学是计算机与地理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在地理信息科学的课程建立中掌握地理信息的基础理论及其实践操作技能咱2暂。以“GIS二次开发”课程为例,当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后,相关的课程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学习缺乏衔接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或者作品的原型体系设计与研究开发变得捉襟见肘咱3暂,学生无法把毕业设计或者需的基础专业技巧与论文撰写的选题相结合。课程依赖关系考虑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水平。学生自主实践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已经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厌倦。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一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究相似,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也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紧跟当前的主流技术,及时更新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应用新一代技术的兴趣。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近几年来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建立起一支较为稳定的人才队伍。并且高校缺乏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机制,导致年轻教师的能力提升较慢。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内容

为突破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瓶颈问题,针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现状,“新工科”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建设的关系涉及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咱4暂,本文主要从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制度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角度进行论述。

(一)课程体系设置及优化

目前,我国对工科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才刚起步,对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由于我国许多应用型学校未设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资源存在不足咱4暂。针对这一现状,文章在传统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元素,加强遥感应用、测量及应用能力等内容。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框架见图1。课程框架主要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拓展与创新五大培养模块五个培养模块。依据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有关企业、高等院校的调研以及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咱5暂,优化了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的培养。课程架构采用平台+模块的“4+4”框架结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咱6暂。紧贴不同行业的发展要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要划分为土地数据处理与信息应用技术开发两方面来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并满足学生升学深造需要。

(二)实训制度建设

GIS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高度交叉性和前沿性的工程学科,GIS基础课程的应用实践技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课程的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应用实践技术教学领域的先进科技相结合,在从事课程实践技术教学的课程内容上,要求在课程相关基础软件的研究开发及拓展、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软件的应用多样化、实验教学资料的使用多元化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学术类人才,也有别于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类人才。学术类人才强调对理论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研究,而应用类人才则强调对技术的应用。因此,GIS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必须不断开辟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拓宽以应用型、实习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该时代背景下,学校采取了“3+1”顶岗实习模式,积极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大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首先,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引领,充分考虑满足学生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不同需求,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元、内容丰富、手段新颖。在当前现代化的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课堂上的PPT、微课、MOOC、学科前沿信息连线资源链接、案例、拓展性知识阅读、讨论式习题练习、提问与问题解答等教材资源都已经逐步成为所有学科必备的基本知识资源,教材资源将会成为所有学科课程基础资源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的教材资源不但为广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知识库,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定期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交流及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专业教学领域的带头人与教学监督委员会、学术社区组织以及高等院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或者支持优秀的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实质在于建立一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交流其需求,相互推广和促进,是有效保障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培养目标,发展专业性和特色,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当鼓励更多的青年老师到企业中工作,增强其实际操作经验。可以邀请著名的高校和大型民营企业的专家作为学校的访问教授,不但对本科生进行教学,而且还负责引导青年老师申请科研课程项目和撰写学术论文。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开展专题演讲,指导教师参加该领域的学科建设。鼓励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将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与全省各高校同类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安排同类型教师交流、合作、参加国内外的会议或短期访问,打造一支充分理解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热爱于教学事业的中小班级高层次、组合化的教学团队,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完善教师以及学生激励机制

为激励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口头表扬、光荣榜表彰以及设置教学成果奖等方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加分项。对学习成绩好学生、获取国家或者省级各类奖学金的学生、通过国家某些高难度考试的学生、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实习阶段即获单位正式录用且工资达到纳税水平的学生,都应该在学校张榜表彰,以激励其他学生。

三、结语

2021年,南宁理工学院开始制定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将根据毕业生所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反馈情况不断修订。对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的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优化,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在GIS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段炼,廖超明,陆汝成,等.新工科背景下GIS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2):163-166.

[2]袁本华.关于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技能教育的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12,33(05):82-84.

[3]曾微波,王春,江岭.应用型本科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09):1-3.

[4]戴仕宝,王春.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GIS专业建设探讨[J].测绘工程,2019,28(04):72-76.

[5]逯跃锋.“地理信息+”与“新工科”背景下GIS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47):191-192.

篇4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地图学;教学优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22-02

我国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以地理学、测绘学或计算机科学为背景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地图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阅读、使用和编制地图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2]。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地图制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学校该专业未来的毕业生就业率。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现代地图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较之传统地图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与发展[3-4]。当前很多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更新速度慢,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实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所学内容与当前行业研究热点不一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导致课堂出勤率不高。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探索适用于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地图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地图学课程的特点

地图学是建立在正确的地理认知的基础上的图形表达、制作与应用分析的技术科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的基础[5]。与其他课程相比,地图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1 多学科交叉 地图学与众多学科之间存在交集,如数学、测绘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色彩学、心理学等。因此,在探索地图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地图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2 实践性强 地图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的读图、制图和用图能力。因此,地图学课程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地图制图常用工具,如ArcGIS、SuperMap、ArcInfo等。

1.3 技术更新快 不同于其他学科,地图学相关的技术更新速度快,从而对地图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地图、数字地图以及三维地图等。因此,在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引入前沿技术到教学案例中。

2 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2.1 引入实际案例教学 地图学课程涉及较多的理论教学内容,若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即使在课堂上勉强吸收也难以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且容易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倦的情绪。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将书本内容以实际项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不仅可以变枯燥内容为生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最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型,最好是结合自己的项目经验选取教学内容。这种案例选取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收放自如,避免出现教学生疏现象;另外,选取教师熟悉的教学案例还能使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贯穿课程教学的各个章节,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亲身参与的某地电子地图编制项目为例,在地图投影、地图数学基础、地图符号化、地图概括、地图等章节均已该项目为例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还熟悉了类型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其之后的就业具有很大帮助。在案例选择时,还应考虑所选内容的时效性,即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当前行业生产中广泛涉及的内容,保证学生掌握该案例对其就业是有帮助的,避免选取时效性差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 实践内容与时俱进 地图学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用图、制图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在地图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6]。当前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是其感觉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工作单位中碰到的实际应用问题差别很大,所学知识难以派上用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的。笔者通过与部分地图制图行业从业人员交流得知,该现象在地图制图人员中也普遍存在,大部分地图制图人员都是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相关的培训后,才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因此,地图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例如,目前高校的地图学课程教学普遍基于传统的二维平面地图展开,给学生讲授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当前行业的研究重点是三维地图、虚拟现实地图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等,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笔者在地图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少量课时给学生讲授传统的地图制图方法外,更多的课时被用于讲解新形势下的地图制图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ArcGIS、SuperMap这类传统的地图制图工具的使用,还要求他们能够熟练使用3d Max、SketchUp等三维地图制作软件。从学生课后的教学反馈意见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材料得知,该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 目前,随着GIS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面向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竞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地图制图竞赛。这类型的专业技能竞赛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每年举行一届“GIS技能大赛”,其中必备一项现场操作组竞赛,该组考察的就是学生操作地图制图软件的熟练程度。从近几年的指导学生参赛情况来看,这类比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大作用。此外,在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也倾向于录用那些具有参赛经验的人员。

3 结语

本文基于高校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提升等教学改革方法,对地图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优化探索。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与时俱进地给学生讲授行业最新出现的技术及工具,使所讲知识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此外,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其以后的就业、择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验证了优化的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江畅,苏高华.GIS专业中地图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6(2):120-122.

[2]彭秀英,万剑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4,3:128-130,134.

[3]廖克.现代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袁堪省.现代地图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吴小芳,徐智勇,王建芳.地图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52-53.

篇6

[摘要]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各种信息技术不断整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无论从各方面讲都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有价值的。将GIS技术引入到电子商务的开发应用平台、物流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中,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物流 客户关系管理

一、引言

随着Internet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发展信息产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培养信息建设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人们不仅需要利用互联网快速检索和交互使用各种社会经济、商务信息, 同时越来越迫切需求将这些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地匹配和结合起来, 以获得这些经济信息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以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与人类生存、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密切关联, 在我国已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二、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按照地理特征的关联,将多方面的数据以不同层次联系起来,构成现实世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分析方法,提供多种动态的地理信息,为辅助决策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1.GIS的特点

GIS具有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具体来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共同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这是GIS最显著的特点之一。GIS不仅具有管理属性数据的功能,还能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并且将属性数据集成到空间数据之上,不仅直观而且可实现两者互相查询。

(2)具备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由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集成以及地理空间模型方法的应用,使GIS具备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等功能,能够满足地理研究和辅助决策。

(3)具有丰富的信息:GIS数据库中不仅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还包含与地理信息有关的其它信息,如人口分布、环境污染、区域经济情况、交通情况等。

2.我国GIS的发展

我国GIS的起步较晚,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提出开展GIS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发展,在理论探索、规范探讨、实验技术、软件开发、系统建立、人才培养和区域性试验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进展。1994年4月,我国专门成立了“中国GIS协会”,此后又成立了“中国GIS技术应用协会”,加强了国内各种GIS学术交流,研制推出了Geostar、Citystar、MapGIS等具有自主版权的GIS软件。

三、GIS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 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 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互联网固有的特性既赋予了电子商务有别于传统商务无法比拟的优点,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研究的深入,已经证明电子商务是必须以传统商务为基础,是不能脱离传统商务独立存在。

GIS虽然是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但它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是多学科集成。这种集成使GIS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合和应用,为各种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管理决策依据。特别是目前WebGIS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网络化需求。

1.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离不开传统物流,GIS使传统流通企业在运作方式、技术、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物流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将GIS引入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中,符合GIS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也符合物流业的发展。

(1) 交通路线的选择。在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中,涉及到物质实体的空间转移,运输和仓储站中成本的70%以上,因此交通运输方式及路线的选择问题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多少。这都属于空间信息的管理,这正是GIS 数据管理的强项。

(2)机构设施地理位置的选择。对于供应商、配送中心、分销商和用户而言,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都存在着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此外供应商和分销商其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式,因此物流设施的布局是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其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利润获取的多少。

(3)车辆运输动态管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 是20世纪产生的一项高科技系统。在物流领域,GPS能广泛地应用于各个环节,如用于汽车的定位、跟踪、调度,这样能极大地避免物流的延迟和错误运输的现象,货主可以随时对货物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定位管理。此外还能掌握空中交通以及铁路运输中有关货物的动态信息,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和客户服务的水平。GIS能接收GPS数据,并将它们显示在电子地图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企业动态地进行物流管理。

2.数字城市――电子商务和运营平台

数字城市的核心是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

数字城市是以空间信息为核心、以网络为支撑的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数字城市建设的任务就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空间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信息应用系统等。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它为城市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与基础信息公共平台,进而实现城市信息资源按照地理空间位置的整合和共享。

3.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GIS作为一种空间信息输入、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和输出的技术,其应用的核心在于空间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可视化分析,表面上GIS与客户关系管理(CRM)不相关,但实际上,GIS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历史的、现在的、空间的、属性的。通过这些可以获得客户资料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综合数据,如用户的历史购买力、购买行为、年龄构成、地理分布;所在区域的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程度、消费水平等。从而帮助企业做出企业和客户的空间分布、物流、营销等方面的决策。组件式GIS软件,使GIS应用可视直接嵌入到CRM系统中,实现无缝集成;采用关系数据库,将GIS数据于CRM数据统一存储和管理。随着Internet GIS 技术的发展,GIS在CRM中的应用更加广阔。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历史上是独立并分开发展的不同系统,但是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大势所趋。无论从技术特征上、体系结构上、操作的可行性上来讲,它们的结合都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有价值的。将GIS技术引入到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不仅开拓了GIS 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促进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

篇7

关键词: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郭恒亮(1971-),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骆亚波(1977-),男,湖南郴州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JKGHAD-0230)、郑州大学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14-02

一、研究意义

自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专业诞生以来,社会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断增长,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多种多样,GIS技术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的知识领域,包括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三个相互关联的子领域。其中,地理信息科学是研究地理信息的本质以及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主要基于地理学科,运用哲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地理信息技术是专门用于处理地理数据的信息技术,使用范围广泛,涉及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操作、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的显示和输出。

目前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GIS专业和相关的课程,已培养了一大批各个层次的GIS人才,为我国的高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清华、北大、武大、浙大、南大、北师大等国内著名高校,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专业。在河南,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10所高校有GIS专业。就GIS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毕业生的质量来讲,河南省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因而,大力提升地理信息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对于高校资源配置、丰富GIS专业人才结构层次、提高GIS人才水平、推动中原崛起以及完善地理信息学科体系、促进我省向全国一流高校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各高校开设的GIS专业中,所依托的专业各种各样,有测绘类、地理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环境类、水利类、建筑类等,一方面说明GIS的应用广泛,另一方面也给课程体系的制订提出了问题。在查阅大量培养方案后发现,所有高校GIS专业中的课程体系,没有任何两个院校完全一样,这就给GIS专业的学生带来很多疑问,也给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考博)带来了麻烦。基于此问题的出现,本课题考虑用“平台+模块+课程群”的模式进行解决,主要解决了GIS专业核心课程的问题,同时体现各高校的特点,为各高校的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模板和借鉴,因此本课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针对我国GIS高等教育的大背景和郑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GIS专业学科背景的实际情况,结合前一段水环学院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研讨与实施的情况以及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跨学科GIS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配置、跨学科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专业教学环境的优化提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立足我校,面向全省,覆盖全国,为高校GIS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现状分析

就其学科而言,它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它的学科发展与高校GIS教育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质量如何与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有直接的关系。

随着GIS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拓广,GIS的应用早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到目前为止,GIS从最初的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到几乎所有与空间信息相关的领域,如商业、国防、电信、教育、工程、环境、政府、卫生、资源交通等,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GIS综合性很强,需要很多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因此,高校GIS专业的人才培养 不应再是单一型,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宽阔的知识及对整个GIS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

目前我国GIS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业人员已经超过40万人,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这是对行业内包括遥感、GIS、全球定位技术等在内的地理信息工业的一种广义的理解。社会对GIS技术和应用的需求日益增加,GIS科学和技术日益发展,学科日益成熟,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以及GIS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求,急需建立新的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外早就开始了GIS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1994年成立的UCGIS,一直致力于支持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团体的工作,通过GIS的开发促进GIS教育界更广泛的共识和更加高效的工作。1998年成立了GIS模板课程工作组,2003年工作组了稻草人版报告,提出了核心体系的初步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随后经过不断的探讨、修改,最终于2006年正式。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核心知识体系的工作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才开始逐步展开,逐步深入。

在国内相关人士和高校有关专家也在关注GIS核心课程体系和创新型人才方案的培养。北京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研究所邬伦教授、美国东密西根大学地理系主任、地理研究所所长谢一春教授的积极促动下,翻译完成了《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2006》。此后,GIS学术会议上展开了GIS核心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2006年、2008年两届高校GIS论坛上也提出了GIS核心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的探讨,直到2010年第三届高校论坛上“关于组建GIS核心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倡议书,着手建立全新的GIS核心课程体系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到现在为止,在GIS核心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还没有真正实现统一。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根据郑州大学GIS专业10多年来的教学研究情况提出了本课题研究,力争为我校GIS教育,乃至全国GIS教育的发展提供范例。

三、建设内容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本出发点,对核心课程体系优化配置、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型教学环境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教学方法四大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实施。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从我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研究制订多种人才模式的培养方案,明确各种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另外结合国家与河南省政策,重点培养创业型GIS人才。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

1.以培养多种人才模式为目标,构建核心课程体系

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GIS专业的特点制订培养具有理论分析、GIS工程应用、GIS软件开发等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平台加模块的方式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加选修课比例。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重点培养创业型GIS人才;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业实践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在于建立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科技示范园区实践创新平台和社会生产创业平台。具体目标由原来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体系,优化为“平台+模块+课程群”体系,并对诸多课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包括GIS跨学科内容的整合与优化。GIS专业不是与相关学科若干课程的叠加,应该是在信息科技背景下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空间思维和GIS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2.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从理论分析、GIS工程应用、GIS软件开发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加强“校内教学基地――校外教学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进行“三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将校内GIS、数学、计算机等本科专业的理论基础进行整合,发展课程体系的基础平台。另外将多工程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组成专业实验平台,负责校内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对外开放等服务功能;加大校外基地建设,包括野外测量实验等校外教学实验基地,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实际理解,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或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资金投入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教学资源、派遣与培养师资、基地实训、企业实习与就业等完整的人才培养链。

3.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以学校实习本科生导师制为契机,组建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教学团队,以培养高素质的GIS综合人才作为目标。教学团队以教学专家、科研专家、企业专家为核心,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合格教师呈梯队,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助理讲师呈梯队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使老、中、青年教师,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高学历教师和其他学历教师互相学习,互为补充,完善GIS教学团队的组成结构。具体目标应是形成一支以教授负责为主,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教师专家,满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应形成一支以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科研等方面的教导;最后,寻求相关GIS企业的高端人才形成企业专家。

4.强化教学方法研究

采用“学生导向”的办法加强GIS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设,即课程教学方面主要以启发为主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建立长期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吸取国外相关的先进教学理念。同时发扬教学团队的优势发展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改革学校育人环境,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核心课程不统一的问题

地理信息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性,交叉的学科差距大,知识点分散,涉及课程多且繁杂,开设课程五花八门,核心课程也不统一,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很大的疑惑,特别是学生考研、考博中带来了很大麻烦,本研究力图从地理信息专业的学科与技术特性,建立即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又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2.核心课程应具有的教学内容

本专业知识更新快,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所以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夯实基础”与“紧跟前沿”的矛盾,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知识单元的取舍、知识点的覆盖等要有前瞻性和基础性。由于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应具有普适性、可操作性。

3.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创新性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从诞生到现在,就不断在创新,其应用领域由原来单一的资源和土地利用,到现在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在创新,创新是GIS专业的灵魂。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创新性,是一个难题。本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打破原来方案的禁锢,提出以“校内教学基地――校外教学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构建创新型教学环境,改革GIS理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以项目为驱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把创新学分(10个)作为学生的必修学分。

五、实施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调查分析法、基于SWOT(优缺点及机会与威胁)与层次分析方法。

第一,调研分析方法。本课题首先对国内外GIS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了解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情况,比较分析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问卷调查法。制作调查问卷,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人员主要包括高校GIS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开发企业、使用单位、毕业学生、在读学生、社会人员等,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最需要哪些课程,教师最注重哪些方法、社会最需要哪方面人才、企业最喜欢有什么样才能的学生。

第三,应用SWOT分析与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课程体系配置的优化。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机会(O,Opportunity)、威胁(T,Threat),SWOT分析法被用于企业战略制订、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将该方法用于GIS课程体系优化配置,有助于学院将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有机结合,趋利避害,或变内部劣势为优势,变外部威胁为机遇。另外,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不同课程体系优化配置后的效果,应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多种因子权重,从而更有效地进行GIS课程体系优化。

六、结束语

构建GIS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和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从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优化配置、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型教学环境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教学方法研究五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施。保证多样化的课程群能反映各学科背景下的特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技术与能力,分层次,重个性,面向产业、市场和社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创新能力,使各高校GIS专业有一个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和符合本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金鑫,郭恒亮.3S高新技术学科的特点与教学方法探讨――以郑州大学GIS专业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0,(6):10-19.

[2]郭恒亮,贺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11,(3):14-15.

[3]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4):1-7.

篇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技术上的特点,同时对它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GIS技术 环境保护工作 应用

GIS在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动地理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GIS技术的概述

GIS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的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和GIS系统三个方面的内容。GIS主要通过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等行为对地球的整个或部分表面(包括大气层)、空间和地理分布等进行数据分析的空间信息系统。在GIS中,“S”有四个层面的意思,分别指的是系统、科学、服务和研究。系统也要从技术层面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论述,具体来说会包含问题的定义、软硬件的获取、数据的采集、数据库的建立、实施分析和结果展示等环节。

GIS技术在实际中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空间的数据进行处理,第二是进行GIS的应用和开发,从而促进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对GIS来说,它是现实世界表达和模拟的工具,也是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是人们对空间问题进行解决的技术性资源,是一门和空间信息处理分析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各个方面中的应用,它在环境的保护工作中会得到良好的应用。

二、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环境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的辅助之下,GIS技术也可以在环境的保护中得到更好地应用。特别是在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决策工作中,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使得环境保护工作朝着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的方向发展。

(一)应用GIS制作环境专题图

对环境科学研究工作来说,环境制图是一个基本的工具和手段,和传统的手工制图方式相比,周期长、更新慢的传统方式在现代的环境保护过程中会慢慢的被淘汰。相比之下利用GIS建立起地图的数据库可以实现一次性投入,但是多次性产出的效果。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地图的数据库,这种方式可以帮助用户输出一个全要素的地形图,然后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各种专题图的分层输出。和传统的人工绘图方式相比,地理信息系统所建立起来的图层更加具有灵活性,同时在基础电子的地图上还可以通过专题数据的制作伸缩的产生出高质量的环境专题图,从而突出整体的效果和特点。

(二)应用GIS建立各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在各个级别的环境保护部门的日常管理业务开展中,需要对大量多样化的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对于这些环境信息来说,有85%以上的信息都是和空间位置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理信息系统就能够使得自己在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和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得到充分性的发挥。

(三)GIS应用于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开展的过程中,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一些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环境决策提供必要的辅助手段。例如在流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信息数据采集过程当中,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归纳、演绎并分析,从而可以对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和污染情况进行直观的显示,从而帮助相应的人员更好地开展数据的分析和空间分析工作,在决策上起到辅助和帮助的作用。

(四)GIS应用于环境应急预警预报

对国家的发展来说,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比较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区域预警系统,就可以在环境的应急预警预报方面发挥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一些事故的敏感区域开展相关针对性的监测工作。例如大连市的重大污染事故区域的预警系统,将重大污染事故的多种预测模型和GIS处理模块结合,要有一个风险源出现了事故,就可以立刻采取应急的措施和报警的信息,并科学地提供一些人员及物质调度的建议,从而在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指挥当中提供了帮助的作用。

(五)GIS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由于地理信息科学系统可以集成管理和场地密切相关的环境数据,因此它在信息综合分析方面是非常有利的一个工具。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目的是对建设项目有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帮助人们防治环境污染、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避免在项目建成后万一发生环境事故的时候,产生更大的环境影响及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利用地理科学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一些建设项目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帮助人确定一个更为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三、结语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相关技术在我国环境的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开发,推动其在环境保护领域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鞠文杰. 浅谈GIS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篇9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信息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280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形势而设立的专业,发展至今,出现专业定位模糊,广度大深度小,就业竞争力受限等诸多尴尬问题[1]。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简称《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教育在国内刚刚起步,探索人才培养方法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除同样面临新专业设置之初的机遇与挑战外,还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2013年10月,经江苏省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实行合并办学,组建新的南京邮电大学。在此之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特色专业之一,2002年开始招生,已有11年的办学历史,并已形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涵盖地理学、规划学、人口学等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2013年,根据《目录》(2012版)要求,该专业开始

转型,招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专业第一届本科生。合校前后,专业所依托的院校学科基础全然不同,依据新南邮的学科特色构建专业培养体系成为专业发展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文章从教育部的专业导向、人才市场需求两方面梳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定位。结合南京邮电大学自身特色,以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要求为导向,寻求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的结合点,并据此提出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核心框架。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基本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定位应重点考虑两方面要素:一是教育部设置该专业的目标与要求,二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设置导向

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是我国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两大主要来源[2]。前者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传统地理强校为代表,主攻宏观层面规划,擅长理论探索、机理剖析与经济社会综合分析;后者以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学老八校建筑老八校指之初最早开设建筑学、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八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代表,主攻微观层面规划,擅长空间设计与形体表达。两者各具特色,各有专攻。

1998版《目录》中涉及城乡规划的专业有地理科学类下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土建类下属的“城市规划”。这一专业设置与上述两大源头相对应。2012年《目录》调整,城乡规划相关专业仍为两个,一是地理科学类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二是建筑类下属的“城乡规划”。与1998版《目录》相比,保留了地理、建筑两个学科门类下的城乡规划相关专业设置,但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专业。结合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见表1)不难发现,教育部认可并引导地理学、建筑学下两规划专业各自特色发展。地理学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区别于工学下属的城乡规划专业,做到强化主线,收缩口径,夯实基础,对口应用——立足宏观、中观区域层面,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二)人才应用需求

教育部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的发展导向是否适应市场对规划类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定位必须要论证的第二重标准。

如将城乡规划系统细分,可分为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个方面。仅就规划管理来说,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规划工作者往往具有相对综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作为管理者的全局意识与综合协调能力。

规划编制工作又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的区域尺度层面。具有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规划工作者擅长区域分析与经济、社会综合分析,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宏观层面规划中发挥核心作用并承担大部分工作,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中观尺度规划工作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具体某项规划工作,其工作流程又可划分为规划分析、规划方案与成果表达三个步骤。在成果表达的制图工作中,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确有一定劣势。但在规划分析和方案设计阶段,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发挥的作用与建筑学背景规划工作者旗鼓相当。

综上,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往往具有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各类规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见图1),不可或缺。强化地理学基础、重视机理分析能力培养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完全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作为空间科学与信息科学的重要结合点,技术发展与应用已较为成熟。与CAD等绘图软件相比,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特点与优势在于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分析,能够有效管理和处理海量数据,关联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绘图软件与统计分析软件的集成。

在美国,GIS已成为专业规划师的标准工具,脱离GIS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几乎不存在,GIS用于地图处理、规划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公众参与等方面[3]。在我国,GIS在规划领域的应用相对有限& mdash;—在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构建中应用广泛,在规划编制中应用较为粗浅,主要用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分析。规划工作者如能全面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软件的规划领域系统应用,则能顺应这一趋势,在规划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海量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与发展成熟但应用不足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相比,大数据时代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则呈现出海量数据、先进技术与跨学科创新思维三大特征《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数据本身、技能与思维是大数据价值链的三个构成。 。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阿里、京东、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公司与腾讯等网络服务运营商掌握海量用户数据。随着智慧城市理论的兴起与“物联网”的建设,行政管理机构也将成为大数据的掌控者。海量数据如何提升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大数据如何为规划所用,相关研究也陆续展开。

国内外有学者通过挖掘网络数据、居民行为数据,对居民时空行为、城市空间与城市等级体系进行研究[4]。如以百度指数为依据对比分析城市间联系强度[5],通过微博数据挖掘分析网络社会空间特征[6]等。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已从利用单一GIS 软件向多种信息设备相结合的阶段转变[4]。

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国内有学者积极开展现行规划体系的“智慧”响应探索,提出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三大层次的规划建设中应用智慧城市数据信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思路与要点[7]。如城镇体系规划层次借由新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区域内各城市优势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城市总体规划层次应考虑采取合适的路网形式,合理规划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

这一背景要求规划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的数据获取与挖掘方法,探索并掌握大数据规划应用的方式途径。

三、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本原则

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应在满足专业基础定位要求的同时,结合院校优势学科——信息科学、地理学、规划学三者的交叉领域,以地理学、规划学为基础,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其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夯实地理学基础、围绕规划应用主线、突出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能力培养的原则。

1.夯实地理学基础

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区别于工学下属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体现专业定位的基本要求。通过基础必修课程学习,了解地理学基础理论框架与范畴、边界与特色,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基。课程设置中,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地理学基础课程必不可少。

2.突出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特色

大数据时代,应强化网络数据挖掘与信息设备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等理论方法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为此,应以数学、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系统强化为基础,通过设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理统计应用等与地理、空间规划相关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

3.围绕规划应用主线

无论是地理学基础分析能力的培养还是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的训练,最终应落实到进行空间分析、指导空间规划上来。城乡规划应用是专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的主线,相关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都应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城乡规划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对于夯实专业的基础定位至关重要。为使学生对城乡规划领域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等有相对全面系统的认识,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导论等应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二)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以上述原则为依据,结合南京邮电大学学科设置特色与要求,初步设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专业基本知识、专业特色知识两大模块,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层面设置课程(见图2)。其中,专业基本知识模块强化地理学、规划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专业特色知识模块突出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特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层面,设置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除高等数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学校特色公共基础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奠定了扎实的数理基础。

专业教育层面,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全面系统介绍学科基础理论、概念、方法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将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深入介绍分支学科发展及强化实践应用的课程设定为专业课程。

这一课程体系仅就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设定。在核心课程之外,可根据需求选择性设置地图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社会调研方法等辅助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分析研究方法。具体课程体系建设中,还需针对课程设置顺序、各学期学时与学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大纲编写等深入研究。

四、结语

目前在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空间信息采集、挖掘与分析技术应用相对粗浅,存在领域狭小,工具单一,深度不足等问题。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空间分析思维与技术必将在规划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应考虑增加信息类课程的设置以迎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分析应用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类专业,应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增补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如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应对规划原理、规划基本分析方法等城乡规划领域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上述背景下,文章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提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为后续学校本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拟定思路,并为其他院校该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郁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新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03-107.

[2]陈昆 仑,李 丹,王 旭. 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宋小冬,钮心毅.城市规划中GIS应用历程与趋势——中美差异及展望[J].城市规划,2010(10):23-29.

[4]秦 萧,等. 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3(9):1352-1361.

[5]熊丽芳,等.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3(7):67-73.

[6]甄 峰,王 波,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地理学报,2012(8):1031-1043.

篇10

【 关键词 】 地理信息科学;数字地球;云计算;空间计算;时空;高性能计算;地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1 引言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肯尼迪。在全球化和人类活动地域扩张的21世纪,理解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Brenner 1999; NRC 2009b)。这些变化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发生,这个范围可以小到个人或周围的小空间,也可以大到整个地球(Brenner 1999)。我们用时空维度来更好地记录空间的相关变化(Goodchild 1992)。为了理解、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类已经积累了约十万年或更长时间发生的变化的宝贵记录。这些记录通过各种传感技术获得,这些传感技术包括我们人类的视觉、触觉和感觉,以及最近发展的卫星、天文望远镜、原位传感器和传感器网(Montgomery and Mundt, 2010)。传感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记录的精度和时空范围。总的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EB级的记录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集每天以PB级的速度在增加(Hey, Tansley and Tolle 2009)。

云计算的出现为解决地理科学的挑战,即能够灵活访问广泛集中的、实体化的以及负担得起的计算机资源,带来了可能的解决方案(Cui et al., 2010; Huang et al., 2010)。21世纪的地理空间科学与所描述的密集问题可以受益于最新的云计算框架,并充分利用时空原理以优化云计算。要抓住云计算和地理空间科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引入了空间云计算:a)解决地理空间科学中的4个密集问题;b)促进实施和优化云计算汇集、弹性、按需以及其他特点。

2 空间云计算(Spatial Cloud Computing (SCC))

云计算正在成为下一代的计算平台,政府机构正在促进它的使用以降低启动、维护和能源消耗成本(Buyya et al., 2009; Marston et al. 2011)。结合地理空间科学,几个试验性的云计算项目正在诸如FGDC、 NOAA和 NASA等联邦机构内实施。商业机构,如微软、亚马逊和ESRI正在调研如何在云计算环境中操作地理空间应用,了解如何最好地适应这个新的计算模式。早期的调研发现云计算不仅能够帮助地理空间科学,而且能够采用时空原理进行优化以最好地使用分布式计算资源(Yang et al., 2011)。地理空间科学问题具有强时空约束和原则,能够通过系统地考虑通用时空规则来获得最好的答案(De Smith 2007; Goodchild 1990; Goodchild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11b):1)物理现象是连续的,数据表示在时空上是离散的;2)物理现象在空间、时间和时空关系上是异构的;3)物理现象在局部地理域上是半自治的,并且能够被分割和合并;4)地理空间科学和应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计算/处理资源、物理现象和用户的时空位置;上述四种位置的相互作用随空间分布强度愈发复杂;5)时空现象越接近越相关(Tobler' first law of geography)。

一个支持地理空间科学的云计算平台应该利用上述时空原则和限制,以便以一种时空形式更好地优化与使用云计算,而不是设置限制条件和重新设计应用架构(Calstroka and Waston 2010)。

时空云计算涉及地理空间科学驱动的计算规范,通过将分布式计算环境应用于地理空间和其他科学发现,其能够被时空原则所优化。

空间云计算框架包括物理计算基础设施、分布在多个区域的计算资源,和用来管理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资源的空间云计算虚拟服务器。

空间云计算可以用一个架构来表示,这个架构包含物理计算基础设施、分布在多个区域的计算资源,以及一个管理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资源的空间云计算虚拟服务器。

空间云计算环境的核心组件主要通过结合时空原则的SCCM来支持地理空间科学,以寻求计算资源的优化。基于传统空间云计算平台和核心GIS功能是能够实现的,例如动态重投影和空间分析。本地用户和系统管理员通过SCCM管理接口,能够直接访问私有云服务器,云用户能够通过空间云门户访问云服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IaaS、PaaS、SaaS和DaaS环境在云计算与地理信息科学两方面可用的一致性。在下一节中,我们使用四种有代表性的应用来说明四种密集的问题。

3 空间云计算应用

为说明云计算如何能潜在解决四个密集问题,我们选择了四个科学和应用场景来分析这些问题、时空原则和潜在空间云计算解决方案间的内在联系。

3.1 数据密集型

地理空间科学中的数据密集型问题至少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1)利用专门的投影和地理坐标系统,多维地理空间数据在二维以上空间表示;2)诸如卫星观测、照相获取、或者模型模拟,会收集或产生海量多维数据;3)数据的全球分布。许多数据密集型的应用访问和数据整合,因此,大数据可能在快速计算机网络中传输,或者通过组合技术实现最小传输。

为解决这些数据密集型问题,我们开发了一种DaaS——分布式的目录和基于空间云计算的门户,来发现、访问、使用地理空间数据。这个DaaS基于Microsoft Azure, Amazon EC2和 NASA 的地理空间社区的云服务上正在进行开发与测试。

空间云计算可考虑拥有和使用数据、服务、计算和终端用户的位置、能力、容量和质量等信息并予以优化,当然是在计算、地理空间科学和应用使用时空原则的情况下。

3.2 计算密集型

计算机密集型是地理空间科学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在地理科学元素中,在信息/知识的数据挖掘、参数提取和现象模拟应用中计算密集型问题愈发突出。这些问题包括:1)地理空间科学在建模和分析方面天然是耗费计算资源的;2)参数提出需要运行复杂的地球物理算法,以从海量观测数据中获取现象值(Phenomena Values),这个复杂的算法运算使得参数提取更具有计算密集型特征;3)当考虑到地球系统的所有动态参数时,模拟地理空间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周期性的现象模拟密集计算的不断循环,高性能计算机常用来提升此类计算速度。更重要的是,现象处理的时空原则可用来优化分布式计算单元的组织,以实现时空科学模拟和预测(Govett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1)。这些原则对于实现数据挖掘、参数提取、现象模拟的云计算来优化计算资源也是很关键的(Ramakrishnan et al. 2011; Zhang et al. 2011),主要通过:1)利用动态需求和能力,为计算工作选择最匹配的计算单元;2)并行化操作单元以降低这个处理时间或提高整个系统的可操作性,3)利用更加匹配的工作、计算应用以及存储与网络状态,优化整个云操作性。由于科学算法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最好的实现平台是PaaS和IaaS。

3.3 并发访问密集

互联网的发展和“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将正确信息提供给任何人”的理念,使得基于位置的地理空间服务流行开来(Jensen 2009),并允许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并发访问系统(Blower 2010)。例如,Google Earth通过其SaaS支持数百万互联网用户并发访问。这些并发密集型访问在某一时间(例如2011年3月日本海啸和地震期间)非常密集,而在另外时间则很少。为更好地满足这些并发访问,空间云计算需要弹性调用更多的来自不同区域的服务进程来应对访问峰值。

实验证明计算进程越多,性能越高。弹性自动提供和释放计算资源允许我们共享其他无并发访问峰值的应用的计算资源,以应对当前的并发访问峰值。

3.4 时空密集型

为更好地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一些被收集的地理空间数据是基于时间序列的,将已有的观测数据进行时间序列的重建工作也已实施。时空密集型的重要性体现在时空索引(Theodoridis and Nascimento, 2000; Wang et al., 2009)、时空数据建模方法(Monmonier, 1990, Stroud et al., 2001)、地球科学现象关联分析(Kumar 2007)、飓风模拟(Theodoridis et al., 1999)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传输负载与拓扑复杂性上飞速发展)(Donner et al., 2009)之上,面临着的挑战也来自于这些。

针对数据采集,不同的路径传感器、照相机以及公众探测技术用来获取实时的交通状态信息(Goodchild 2007)。已存在的路径连接和节点也被添加进来作为基础数据。模型模拟在高性能计算环境中进行。不像静态路径规划可利用Dijkstra算法实现,近实时的路径规划则不能如此(Cao 2007),我们不得不针对每一个路径规划请求进行准实时的计算。此复杂性给计算和地理科学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路径规划请求的动态特点,我们不能为应对最大量的用户而去维持最大的计算能力,通常我们不需要全部的计算能力。云计算提供的弹性与按需特征能够用来解决这个问题,PaaS最适合这种应用。

4 机遇与挑战

这篇论文罗列了21世纪地理空间科学面临的诸多巨大挑战:数据、计算、并发和时空分析密集特征。我们论证采用空间特征的云计算的最新进展能够为解决这些巨大挑战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

时空云计算的成功依赖许多因素,例如时空云计算在能够采纳云解决方案的地理空间科学家中的推广,在能够采纳时空原则进行设计、建设和部署云平台的计算科学家与工程师中推广。我们列举了几个方面,包括:

4.1 时空原则挖掘和提取

地理空间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利用四维或更多维去表示或描述其演变是可能的。我们已建立了欧几里德和其他空间去描述这些现象。由于现象的复杂性和多维的庞大,我们力图简化维度,引入现象的特征或模板去帮助更好地在理论和计算环境中表示,使得其具有可计算性。

在地理空间科学中,由于人类活动的扩展和全球化,一些表示方法需要重新定义。例如,我们需要整合陆地区域、海洋和大气进程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好地描述地理空间现象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些时空关系帮助我们形成更好的时空原则,开发多维状态下的时空案例。横向应用需要多领域的不同背景的科学家进行合作。社会上,跨领域和地域的处于分散状态的科学家合作是一个巨大挑战。

4.2 重要的数字地球与复杂的时空科学及应用

Digital Earth要求将我们星球的数字信息进行整合,并开发出地理空间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解可预知的模式并提供特定环境下的解决方案,这是非常必要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为人们提供需求便利,而且从长远看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此,需要研究:a)辨明具有较大影响的基础性的应用,以及需要的计算支持;b)结合可获取的分布式计算能力,分析应用中的四个密集型问题;c)通过考虑云计算能力和时空需求,扩展或指定数学和概念模型到计算机模型,以实现应用的可计算性;d)为决策者和其他最终用户解决或提出问题;e)通过改进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算法、数据结构和模型模拟以改善应用;f)总结经验教训,优化通用云计算技术。

4.3 支持空间云计算(SCC)特征

空间云计算严重依赖计算基础设施的状态,除了工程研究和计算基础设施特征的可用外,网络、CPU、RAM、硬盘、软件许可和其他资源的使用/状态,对于优化使用时空原则的云计算环境也是重要的。

在调研面向解决四种密集型地理空间问题的云计算特征工作中,需要进行扩展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计算基础设施和应用的时空特性,应用和计算资源的优化调度也是关键的(Mustafa Rafique et al. 2011)。

4.4 安全

云计算公司通常会使用授权和认证技术来保护用户隐私,云服务提供商确保其基础设施安全并拥有可行的保护用户数据与应用的解决方案是必须的。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The US Federal CIO)正努力合并安全访问与授权成为统一功能,这计划为三个步骤(FEDRAMP 2011):a)安全需求底线;b)持续监控;c)潜在访问与授权。

(注:本文译自《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Earth)

译者简介:

翟永(1969-),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和空间数据库系统集成以及安全保密技术。

刘津(1989-),女,学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空间数据库管理和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集成。

篇11

关键词:GIS 栅格化 八方向栅格化 全路径栅格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66-01

GIS中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两种,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是GIS的关键技术之一。矢量数据结构是把所有的地理空间实体都用X、Y坐标进行表示的一种数据结构,而栅格数据结构则是以规则的格网阵列来表示地理空间实体或有连续分布规律现象的数据组织,两者都可以用来表达地理空间实体的点、线、面三种基本类型。在GIS的具体应用中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如矢量数据能表达的实置精度更高、输出的图形更精确美观、数据冗余度小等,而栅格数据结构简单,相比矢量数据更适合于空间分析中的叠置分析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的表达。所以为了在GIS中能合理利用这两种数据结构,以便进一步对空间数据在不同的应用中进行分析处理,常常需要实现矢量数据结构与栅格数据结构间的相互转换转换。目前,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之间的转换已经发展了许多高效的算法,如对矢量线要素的有八方向栅格化、对矢量面要素的内部点扩散算法等。本文主要是提出了矢量线要素栅格化的两种常用算法:八方向栅格化和全路径栅格化,在简要介绍这两种算法的基础上,通过java编程试验的方法,对利用这两种算法实现对矢量线要素栅格化进行了实验测试和比较。

1 八方向栅格化及其特点

所谓八方向栅格化,是指在根据矢量线的倾角情况,在每行或每列上,只有一个像元被”涂黑”(赋予不同背景色的灰度值)。设有一条线段起始坐标分别为(x1,y1),(x2,y2),其算法实现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出线段端点(x1,y1),(x2,y2)所在的行、列号(I1,J1)及(I2,J2),并将它们”涂黑”。

第二步:计算出线段两个端点所在位置的行差与列差为rowCut、colCut。如果rowCut-colCut>=0,则逐行求出本行中心线与过这两个端点的交点,并将它们”涂黑”。

y=y中心线

x=(y-y1)b+x1,(其中)

如果列rowCut-colCut

x=x中心线

y=(x-x1)b’+y1,(其中)

八方向栅格化的特点:在保持八方向连通的前提下,栅格影像看起来最细,不同线划间最不易”粘连”,且容易实现。

2 全路径栅格化及其特点

全路径栅格化是用分带法进行矢量向栅格的转换,即按行计算起始列号和终止列号(或按列计算起始行号和终止行号)的方法。设有一条线段起始坐标分别为(x1,y1),(x2,y2),其算法实现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出线段两个端点所在位置的行差与列差为rowCut、colCut。(以下以colCut-rowCut>=0为例进行计算)

第二步,计算线段两端点倾角a的正切

第三步,计算起始列号ja。

第四步,计算终止列号je。

第五步,将第i行从ja列开始到je列为止的中间所有栅格”涂黑”。

第六步,遍历线段所穿过的所有行,如果不是终止行,则把je赋给ja;行号i加1,并转第四步,否则结束。

全路径栅格化的特点:栅格化后的线要素较八方向栅格化饱满,适合于要向任何方向进行探测的栅格影像或想知道矢量覆盖的范围,计算较复杂。

3 两种方法对矢量线要素栅格化的实现与对比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采取八方向栅格化还是全路径栅格化,都可以实现对矢量线要素的栅格化。为了能使测试结果有对比性,本文主要是利用了java编程语言创建了八方向栅格化和全路径栅格化的程序,并在同一个窗体上对这两种算法对矢量线要素栅格化进行了显示。如图1,通过线段的平移,以保证两线段的性质都是一样的,该程序的实现是以当行差大于列差进行测试的。

4 结语

通过上述编程试验测试表明,八方向栅格化和全路径栅格化方法都能实现对线要素栅格化的目的。但八方栅格化方法栅格化后的线要素比较精细,数据量较小;而全路径栅格化法栅格化后的线要素比较饱满,但计算较八方向栅格化法复杂。

参考文献

[1] 兰小机,刘德儿.地理信息系统(Version 2)[M].江西理工大学.

[2] 张宏,温永宁,刘爱利,等.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6,6.

[3] 李璐.一种矢量数据栅格化的方法及其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9,10.

篇1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18-02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与地理学、地图学、测绘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数学密切相关,同时涉及土地科学、资源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学科知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GIS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对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GIS专业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现有的高校GIS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还不能满足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因此,对高校GIS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

二、高校GIS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才市场供求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校输送的GIS专业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GIS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GIS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通过高等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否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就要不断深化GIS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育理念落后。目前高校GIS专业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讲授模式,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GIS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引入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也会有大幅的提升。而GIS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

2.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设计、实习、实践等,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GIS专业自身特点的要求。GIS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十分强的专业,通过课程设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具体的实践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实践课的课时偏少、对实践教学投入的经费少等原因,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实践,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实践环节还是显得十分薄弱。

3.教学手段运用单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能够创设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如果能够运用这些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但目前在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采用PPT讲授的方法,对于其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使用还很少。

4.教学考评模式简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学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教学考评模式不能延用传统的考核模式,应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开卷、闭卷多种评价手段,理论实践多元评价目标;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目前许多高校GIS专业教学评价模式仍以单一的笔试成绩来评价所有学生,教学考评模式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有的案例作为个案让学生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已被广泛引入我国高校课堂。GIS专业课程具有应用性很强的特点,把案例教学引入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2.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计算机类课程是GIS专业的基础课,注重理解计算机原理和运用计算机软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如C++语言课程的上机操作。GIS的核心课程也要求学生掌握各种GIS软件的操作,这些都需要在机房上机操作。实践教学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深化,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arcgis、ERDAS等软件,也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野外考察实习也是GIS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对校内实践课程的补充,其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地理信息的野外采集与表征方法,为GIS中空间信息的收集、处理、表达与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让学生参与科研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教师根据情况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本人或其他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这样不仅能对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的设计方面应适当加大实践操作环节,对于掌握理论课所讲授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积极运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精确描述、学生难以充分理解的抽象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能予以较好解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之迅速,意味着GIS专业的师生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持专业上的技术优势。Internet上的地理信息系统教育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些网站介绍了GIS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各类数据来源以及处理方式等相关问题。同时,许多著名的GIS软件生产公司的网址,如ESRI公司,这类网址上包含了软件产品介绍、软件包、程序设计技巧、大型数据及软件免费下载方法等信息。远程用户可以直接下载某些GIS程序进行教学演示。除此之外,GIS精品课程也为GIS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精品资源,GIS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教材、实习教材、实习指导书、习题集等,为师生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总之,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网络与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强化教学评价改革。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高度结合的课程,注重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实际的操作能力,而传统的笔试量化评价的考核方式却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这种能力,因此在量化成绩时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平时考试+期末考试、机试+笔试。平时成绩应以学生参加案例讨论、野外实习、交流、问题回答、出勤、课后作业等作为依据;期末考试也应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试所占比例可达40%,这样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从多方面考核了学生,注重知识测试和能力测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指导性相结合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社会对GIS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面广、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及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宠儿,而教学改革是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采用多媒体手段和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其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婕,汤国安,杨红,等.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材建设应用与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2007,9(4):98-103.

[2]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进展、特点与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4,(5):16-19.

[3]盛业华,郭达志,杜培军.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测绘通报,2000,(6):40-42.

[4]柳林,李万武.市场需求导向的GIS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测绘科学,2011,36(1):32-34.

[5]罗明良,汤国安,周旭,等.我国大陆高校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与空间分异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09,(6):17-33.

[6]许捍卫,张友静,张行南.21世纪高校GIS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3,(4):55-56.

篇13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物流 客户关系管理

一、引言

随着Internet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发展信息产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培养信息建设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人们不仅需要利用互联网快速检索和交互使用各种社会经济、商务信息, 同时越来越迫切需求将这些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地匹配和结合起来, 以获得这些经济信息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以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与人类生存、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密切关联, 在我国已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二、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按照地理特征的关联,将多方面的数据以不同层次联系起来,构成现实世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分析方法,提供多种动态的地理信息,为辅助决策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1.GIS的特点

GIS具有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具体来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共同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这是GIS最显著的特点之一。GIS不仅具有管理属性数据的功能,还能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并且将属性数据集成到空间数据之上,不仅直观而且可实现两者互相查询。

(2)具备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由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集成以及地理空间模型方法的应用,使GIS具备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等功能,能够满足地理研究和辅助决策。

(3)具有丰富的信息:GIS数据库中不仅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还包含与地理信息有关的其它信息,如人口分布、环境污染、区域经济情况、交通情况等。

2.GIS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GIS朝着实用方向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为GIS普及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硬件基础,GIS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GIS软件,如Arc/Info、MGE、System9等。GIS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又使得其理论研究不断完善,使GIS理论、方法和技术趋于成熟,开始有效地解决全球性的难题,例如全球沙漠化、全球可居住区的评价、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问题。

我国GIS的起步较晚,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提出开展GIS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发展,在理论探索、规范探讨、实验技术、软件开发、系统建立、人才培养和区域性试验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进展。1994年4月,我国专门成立了“中国GIS协会”,此后又成立了“中国GIS技术应用协会”,加强了国内各种GIS学术交流,研制推出了Geostar、Citystar、MapGIS等具有自主版权的GIS软件。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Internet成为GIS新的系统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供用户浏览和使用,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GIS技术相比,WebGIS具有访问范围广、平立、系统维护升级方便等特点。

多媒体技术和三维技术也正在进入GIS中,以改善GIS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成果表达与输出的效能,发挥声、像等多媒体的应用。目前,图形图像的立体显示己成功地融入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中,DPS与GIS的集成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把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变成一个虚拟实体,我们可以通过GIS的输出系统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来感知它。“数字地球”的概念必将成为现实。

随着GIS的深入发展,GIS系统与其它学科结合更加紧密,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或5S(前面3S加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专家系统ES)的集成,使得测绘、遥感、制图、地理、管理和决策科学相互融合,成为快速而实时的空间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使GIS广泛用于交通、城市规划、公安侦破、车船驾驶、农作物规划和科学耕种等。GIS己经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GIS必将发展成为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全球性、综合性软科学。

三、GIS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 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 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互联网固有的特性既赋予了电子商务有别于传统商务无法比拟的优点,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研究的深入,已经证明电子商务是必须以传统商务为基础,是不能脱离传统商务独立存在。

GIS虽然是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但它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是多学科集成。这种集成使GIS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合和应用,为各种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管理决策依据。特别是目前WebGIS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网络化需求。

1.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离不开传统物流,GIS使传统流通企业在运作方式、技术、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物流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将GIS引入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中,符合GIS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也符合物流业的发展。

GIS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所存储的信息不仅包括以往的属性和特征,还具有了统一的地理定位信息。因此能将各种信息进行复合和分解,形成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综合信息,支持各种分析和决策。这是其他信息系统所不具备的优势之一。

(1)交通路线的选择。在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中,涉及到物质实体的空间转移,运输和仓储站中成本的70%以上,因此交通运输方式及路线的选择问题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多少。这都属于空间信息的管理,这正是GIS 数据管理的强项。在基于GIS 的物流分析中,对于网络中最优路径的选择首先要确定影响最优路径选择的因素,如经验时间、几何距离、道路质量、拥挤程度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条道路的权值。物流分析中的路径可以分为这样三种情况:

①两个特定的地点之间的最佳路径;②一个地点到任意点之间,从一个地点到多个地点之间,车辆数量以及行驶路线选择;③网络中从多个地点运往多个地点的最优路径选择配对。

对于前两种情况都可以采用经典的Dijkstra算法实现。对于第三种情况,可以采用管理运筹学的运输模型结合Dijkstra算法实现,可以选用Floyd算法或是根据著名的旅行商问题(亦称货郎担问题) 的解法求解。在求得最优路径的基础上,再根据现有车辆运行情况可确定车辆调配计划。

(2)机构设施地理位置的选择。对于供应商、配送中心、分销商和用户而言,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都存在着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此外供应商和分销商其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式,因此物流设施的布局是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其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利润获取的多少。

机构设施地理位置的选择包括位置的评价和优化。评价是对于现有设施的空间位置分布模式的评价,而优化是对于最佳位置的搜寻。地理位置的合理布局实质上就是在距离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现有的针对市场功能区域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的模型很多,如Batty 的裂点方程、Peily的零售重力模型、Tobler的价格场和作用风以及空间线性优化模型。

(3)车辆运输动态管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 是20世纪产生的一项高科技系统。在物流领域,GPS能广泛地应用于各个环节,如用于汽车的定位、跟踪、调度,这样能极大地避免物流的延迟和错误运输的现象,货主可以随时对货物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定位管理。此外还能掌握空中交通以及铁路运输中有关货物的动态信息,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和客户服务的水平。GIS能接收GPS数据,并将它们显示在电子地图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企业动态地进行物流管理。

2.数字城市――电子商务和运营平台

数字城市的核心是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

数字城市是以空间信息为核心、以网络为支撑的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数字城市建设的任务就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空间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信息应用系统等。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它为城市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与基础信息公共平台,进而实现城市信息资源按照地理空间位置的整合和共享。

一个实用、可行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不但可以满足规划管理部门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辅助决策的要求,而且能够提供出行、购物、旅游、交通、教育、文化、娱乐、房产交易、证券交易等综合信息服务,是数字城市与大众的联系纽带。

地图信息服务是城市综合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建立企业机构的各个地理位置数据库,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客户灵活方便掌握企业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和相关资料,并在此平台的基础上提供企业门户网站向客户宣传介绍企业相关信息和业务,也可作为第三方企业单位的宣传和广告啊分布平台,起到提升企业形象的作用,为企业获取相关收益。

3.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GIS作为一种空间信息输入、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和输出的技术,其应用的核心在于空间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可视化分析,表面上GIS与客户关系管理(CRM)不相关,但实际上,GIS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历史的、现在的、空间的、属性的。通过这些可以获得客户资料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综合数据,如用户的历史购买力、购买行为、年龄构成、地理分布;所在区域的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程度、消费水平等。从而帮助企业做出企业和客户的空间分布、物流、营销等方面的决策。与此相联系的是一系列通用数据库文件,它具有常用的状态信息,包括各种事件记录、资源调查、交通状况以及生产流通、存储与销售状况等内容。这些图形由许多彩色图形标志,如线段、圆圈组成,这些图形可与背景地图叠加,显示客户关系管理中有关区域的变量之间的分布特征,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子系统,显示客户关系管理产品配送路线,区域商业环境等。GIS系统为整个系统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图形分析和管理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如消费趋势分析、销售力量分析、目标市场分析以及潜在客户分析等,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组件式GIS软件,使GIS应用可视直接嵌入到CRM系统中,实现无缝集成;采用关系数据库,将GIS数据于CRM数据统一存储和管理。随着Internet GIS 技术的发展,GIS在CRM中的应用更加广阔。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历史上是独立并分开发展的不同系统,但是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大势所趋。无论从技术特征上、体系结构上、操作的可行性上来讲,它们的结合都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有价值的。将GIS技术引入到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不仅开拓了GIS 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促进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1

[3]陈倬李根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初步研究[A].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篇14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地理信息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GIS)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作为非师范类专业,GIS的发展速度极快,应用范围广泛、影响领域众多,是其他地理学科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基于此背景,结合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教学研究”,对我校非师范专业―GIS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构建培养GIS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多维实践平台及其运作机制进行探索,开展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巩固地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所省属本科高校,新疆师范大学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重任。如何通过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化、科学化实践平台是我校非师范专业在学科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我校的GIS专业是学校在多年教学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其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于师范专业较为薄弱,实习基地的建设还比较落后[2-3]。加之由于承担了高等教育扩招以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我校GIS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学科建设方面,缺乏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由于教学课时所限,我校GIS专业所开设的实践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受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的限制,专业设置局限,一些应用型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不明显,很难做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设置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安排较少,实践教学的研究性和创新性相对缺乏,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对专业学习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2 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2.1构建原则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基于教学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在结合各种校内外可利用资源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意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面向GIS专业全体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根据GIS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应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4]:

(1)针对性原则 创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要求与专业培养要求一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2)条理性原则 按照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依照学生的接受力,分条递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完整性原则 平台的实践内容要环环紧扣紧密联系,前后呼应使整个实践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突出创新平台的整体性。

2.2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原则,建立了我校GIS专业由教学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组成的多角度实践能力培养学习模式,并形成了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课堂授课及课外实践,并综合教学科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5]。根据学生个体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制定多样的实践教学研究方向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2.2.1教学实践平台

教学实践平台是以师生教学过程为基础,立足于课程体系的平台,是培养专业人才及进行科研项目的前提条件。通过综合课内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构建教学实践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一、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等形式的授课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结合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二、整合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开设,保证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

2.2.2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实践平台是基于教学实践平台的,由实践技能比赛、科研项目、各类学术活动组成的平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相关学术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使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搭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2.3创业实践平台

该平台是综合教学实践平台与创新实践平台,联合实践活动以及创业能力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为了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建立和完善校内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

3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实现机制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我校GIS专业学生的GIS数据采集与获取能力、GIS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GIS综合能力(即能自主利用GIS技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6]。当然,该模式的实现要依托有效的运作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完整的保障体系。

3.1构建“简单――复杂――个性化”的运行框架

GIS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应该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近年来,我校该专业学生的一些专业课中加入了一到两周的实践课程以及操作能力的测试,增加了课程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再由学生选择,进行其他不同的实践活动,如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创业大赛等。

3.2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有力实施都是依托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更是如此。除了制定保障实践教学能顺利进行的相关制度以外,对于我校GIS专业来说建立和完善校内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大对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开放与共享,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在专业单位实习的规则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教学实践环节、创业创新项目,还是在专业实习训练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学生加强指导和管理,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3.3完善模式应用的保障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整的监督体系,通过实时掌握学生的实践过程,对模式的实施进行全面正确评价和改进完善。同时,培养模式的实施要建立在校内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前提下,更要改进和完善校外的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最后,要鼓励教师基于自身科研项目,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其中,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软硬件皆施才能保证培养模式顺利进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实质性作用。

4结语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指课程或者单指实践内容的培养,而是要形成从课程到实践再到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工作岗位中尽可能多的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不断调整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际的操作,才能培养出同时具有稳固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并兼有创新精神与开发能力的GIS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妍溪.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展望[J].信息通信2015(3):163.

[2]⑾驼裕李朝奎,陈新保,等.GIS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7(1)147-150.

[3]吴国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基于ERP平台的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366):50-51.

[4]邓蕾蕾,赵月玲.高等农业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平台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4):448-450.

[5]孙小军.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