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域医疗信息化范文

区域医疗信息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1:37: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区域医疗信息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区域医疗信息化

篇1

新医改“意见”诸条款中,直接或间接对信息化提出要求的不下20余处,其中有基层机构的,但更多的是区域性的。笔者认为,“意见”着眼的是“大卫生”、“大医疗”,信息化工作者也必须从“大”处着眼,对新要求、新任务予以足够重视。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需求紧迫

关于区域医疗信息化,除了“四梁八柱”中专门作为一柱提出的“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之外,“意见”中还有多处对区域性信息系统提出迫切要求。

新医改“意见”第一次把公共卫生提到“四梁”之首,明确提出:“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关于公共卫生的信息管理,仅从“公共”两字理解,就意味着是“大范围”、“大面积”的。无论区域是大还是小,公共卫生的信息管理,我认为最迫切的,也是最主要的是把各“条”(线)的、各种基层的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将各种动态情况实时地展现给各级管理者,以便于对公共卫生的掌控。

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排在“四梁”中第二,可它需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做的事情更多,无论是眼前的“难”和“贵”的问题,还是长远的“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都需要区域性信息系统综合解决。

就已经见到的和可以预料的结果看,如果建立起“医疗协同网络”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医疗文档共享”或称“医疗文档调阅”,可以有效减少重复检查检验,从而有效缓解“贵”的问题;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挂号、远程检验、远程查询、远程医疗咨询等可为百姓就医大大提供方便,从而缓解“难”的问题;连同诊疗记录一起网上传递的“上传下送”不仅可以使“医疗资源合理利用”,还能使医疗的连续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又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将音视频系统与这种医疗协同网络相结合,不仅可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阅片、还可以进行疑难问题讨论和远程培训,大面积提高基层医师水平,完全可以不做任何额外投资就能非常经济、方便地解决由于基层医疗水平低而导致大医院拥挤、小医院冷清的矛盾;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意见”中反复提到的,即加强医疗和公共卫生监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借助区域医疗协同系统。总之,在区域性医疗网络上可以干的事情很多,可以解决“意见”中提出的很多问题。

上述提到的,都是“意见”贯彻执行急需配合解决的,也就是说,建设区域性医疗协同系统是迫在眉睫的,是需要大干快上的。

建设区域医疗协同系统,最主要的是“统筹规划”。现在各地已经出现不同业务部门各自建设各自区域系统的趋势,按照这种趋势发展,必然又是重复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且还达不到“信息互通”。快上不等于匆忙,舍不得花费人力和时间全盘规划,到头来将是“费”和“差”。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区域性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它不属于哪一家、哪一个基层医疗机构,它是协同本区域所有医疗资源来为全民服务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资源,所以它必须由政府组织建设,而且还必须由政府运维管理。

需要基层信息化

密切配合

公共卫生的基层机构以及各级医院自身的信息化当然还要继续建设和发展,也只有基层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医疗协同信息系统”建设才算有了基础。“意见”对这些基层信息化建设也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医药分开”,这是从管理角度提出的。从业务角度说,“医”和“药”是密不可分的,医药分开管理之后,给医疗信息处理和药品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这里边又有新的文章要做。譬如:“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等。特别是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变革,社区卫生系统的“收支两条线”,势必给卫生经济管理和整个的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以及“制定统一的诊疗规范”等新举措又给传统的医疗信息处理提出挑战。

贯彻新医改精神,已经讨论了多年的“电子病历”的概念需要完善。多数人原来理解的电子病历只是本医院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记录的数字化并归档,现在必须站在大医疗的角度来理解电子病历。也就是说,仅仅本医院的诊疗记录,无论你的数字化做得多好、多么完善,都只是一个人的病历,或者说是个人电子健康记录的一部分,都不可能达到病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要求,建立个人的电子病历必须放在“区域医疗协同网络”上一起考虑。

社区的个人健康档案更是如此,单靠社区本身不可能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如果不与“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相结合,它所能起的作用将很有限。

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建立,与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之间必然发生大量的数据交换,建立多种系统接口,需要各基层机构的信息系统设计为这些数据交换和系统间接口提供方便。

需要制定新的统计指标

这次医改是革命性的,对于管理机关来说,无论是管理内容还是管理方式也都将有很大变化,由此想到,负责随时向主管者反映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工作需要尽快研究制定适应新要求的统计指标。“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现有的医务统计指标都是反映一个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质量的,统计工作如果还仍然沿用这些传统指标反映情况已经远远不够了。我认为急需补充反映“意见”要求的、能够按照新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清晰反映整个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指标。

篇2

【关键词】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大幅度提升。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建设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缓解国内相对紧张的医疗卫生状况。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设计与建设将居民的健康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建设完善的区域卫生医疗规划项目,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实现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区域性共享,提高卫生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技术的完善,给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将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进行共享,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完善、高质量的服务。

一、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和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医疗环境的需求。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国内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已经开始了信息化改造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试验,将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数字化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共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建立之后,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过去的病诊记录,居民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预约专家、自我保健管理等。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医疗科研部门也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调用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的策略

1、加强对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信息化在提高区域卫生医疗平台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信息化在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中的战略位置。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与建设还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能够协调整个体系中相关者的利益。具体来说,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最基本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入手,对区域覆盖下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理念普及。借助于数字化的操作与信息整理软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2、完善卫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卫生医疗资源的共享是完善信息化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基础和前提,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缓解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将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共享到区域平台之中,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可以按照各自的操作需求进行查阅和下载。具体来说,通过对一定区域内部各个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的互通。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各个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行状况进行适时的监控。另外一方面来来说,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需要政府医疗卫生管理保障部门以及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配合。

总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通力配合,更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自觉维护。

参考文献

[1]罗爱静.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1(32)

篇3

关键词:数据交换与交换平台;前置机;医疗机构

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正在全国各地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作为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行业,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作用,通过信息化建设,整合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全区域医疗资源、患者医疗信息、居民健康信息、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以及政府管理信息的共享,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为医改和当地居民健康提供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撑。

1区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分析

当前已经建好和正在建设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大体可分为5类:

1.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社区卫生机构以全科医生为骨干,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服务重点对象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融入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这些都需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来进行工作开展。

1.2集团化医院模式 以大医院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集团卫生系统。该系统的基本模式是在大医院或中心医院建议一个数据中心,辐射若干卫生社区。其特点是卫生社区可以直接共享到大医院或中心医院医疗资源,比如,专家资源,设备资源,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

1.3区域医疗影像中心 以地区为节点,构建整个区域的医疗影像中心,建设以医疗影像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影像平台。实现"基层拍片、中心阅片"功能,以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普及率,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1.4区域卫生信息化数据中心 是一个涵盖区域内全民诊疗信息、疾病预防与管理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全面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区内医疗卫生行业各种最新的统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利用数据中心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采集、整合与挖掘分析,提供医疗卫生业务监督与决策支持。

1.5区域电子病历共享系统 这类系统能够实现治疗记录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为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创造条件。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系统作为医疗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其核心应该是对各个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医疗文件以及医疗相关数据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对此,本文提出区域医疗服务数据交换平台的解决方案。下面分别从数据交换平台构建和技术实现的架构、关键技术展开来描述。

2数据交换平台的构建

2.1数据交换平台按照地理位置部署可分为两大部分 中心节点功能组及前置节点功能组,分别安装部署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和前置机中,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系统间松散耦合和业务可扩展。在前置机与中心节点之间、中心节点系统内部,实现双向、自动、实时、准确、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系统可以采用集中交换、分布交换、混合交换等不同模式。

2.1.1中心节点功能 文件归档存储 用于支持IHE XDS的健康档案或电子病历等文本文件和多媒体文件的归档方案。各种类型的数据全部被转换成符合HL7的消息在网络上传输,传递到目的地后按照不同的应用要求进行数据还原。利用数据归档服务器可以完成全部XML数据的临时存储或长期存储。

2.1.2关系型数据存储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主要分为交换数据、业务数据与决策数据,这些数据以独立数据库表的形式存在于数据中心的交换区数据库、业务区数据库、决策区数据库中。交换区数据库:主要包括和系统相关的交换数据,其中主要有下属平台信息、医疗机构信息等。业务区数据库:业务区数据主要由交换区数据清洗重塑后为具体业务(如新农合)所产生的业务数据项,包括运行监控、跨区域协同、基础信息等业务功能相关的各种信息。决策区数据库:决策数据库即数据仓库,主要包括用于具体业务的分析评价、趋势预测与费用控制等决策支持功能相关的信息。

2.2前置节点功能 数据抓取及提交过程按照不同的业务要求,依据不同的数据提取及转换规则完成,前置机节点提供数据源的实时的、新鲜的数据定义给中心节点。前置节点数据源有:①全区域医疗服务机构、各类收费系统、业务运营系统的基础数据;②各地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基础数据;③全区域医疗机构业务开展情况的统计汇总数据和监测、评估数据;④各类卫统直报系统数据;⑤居民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数据;⑥在业务管理、监督和决策中所需要的其他数据;⑦跨市转诊医疗费用核查数据;⑧医保、职保和新农合业务数据;⑨CDC、传染病、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系统数据。

根据区域信息平台的业务应用,以上数据可分为:运行监控数据、统计报表数据、决策支持数据、跨区域协同(转诊)数据、县级监测点数据、基础信息(字典、目录、指标、术语)等。按照数据范围分为以下四类:

2.2.1全区域卫生统计报表数据 辖区内都要通过系统提交并能正常运行平台相关功能。建议要求各地方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上报格式生成报表,上传到区域平台进行汇总的方式进行。

2.2.2以省、市、县、乡为单位的综合管理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各地管理机构的基础数据;各地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基础数据;在业务管理、监督和决策中所需要的业务数据。建议要求各地方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上报格式生成报表,上传到区域平台进行汇总的方式进行。

2.2.3每个居民综合数据 通过主索引系统调用到每个居民的综合数据包括个人基本体征情况、就医情况记录、诊断和治疗记录、就诊费用。建议采用Web Service方式,将相关数据上传至前置机系统。

2.2.4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要求的其他数据 将通过数据采集组件,按照预先制定的业务规则处理。

3数据交换平台架构

3.1数据总线服务 数据总线服务包括数据采集、转换、传输功能,包括网络链接组件、消息数据传输转换组件、消息数据路由组件以及系统监控、灾难恢复等功能。这套组件可以无缝链接几乎全部医疗机构的数据系统,保证数据被准确传输的同时,消息转换功能使得医疗机构非标准化的数据以最小的开销完成标准化(HL7)。可靠的系统监控和灾难恢复功能,可以提供7×24h不间断服务,这一点为建立一个实时有效的数据整合平台提供保证,见图1。

3.2ESB全称为Enterprise Service Bus,即企业级服务总线。它是传统中间件技术与XML、Web服务等技术结合的产物。ESB提供了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中枢。ESB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从功能上看,ESB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以及分布式的运行管理机制,它支持基于内容的路由和过滤,具备了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标准接口。ESB 适配器可根据用户的配置,适配器支持Oracle、DB2、SQL Server、MySQL等主流的数据库,可以完成数据的提取、打包、存储等功能,ESB适配器还提供数据错误日志、异常处理机制等数据安全保证。

4数据交换平台关键技术

区域卫生数据交换平台前置节点按照中心节点的要求,将从数据源采集的数据进行归集汇总,将数据传送到数据中心存储,数据传输的策略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配置。一种策略是数据中心从前置机的数据库中抓取数据,另外一种策略是前置机直接将汇总数据直接写到数据中心的原始数据区的业务数据库中。数据流图见图2。

不同类型的业务应用需求对数据采集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为满足这些不同的业务需求,区域卫生集成交换平台采用定时触发和事件触发两种不同的机制进行数据采集。

定时触发主要针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大量数据采集,如主要用于统计分析的院管理方面的运行数据,以及日常的医学影像等数据量大、数据传输及时性要求又不是很高的临床数据。在定时触发实现机制上,建议以数据提供方为主体用数据上传的方式提交至前置节点为首选数据采集方案。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无论是通过数据提供方用"推"的方式,还是数据采集方以"拉"的方式,都可以实现数据采集的目的。从实际操作的便利性、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未来的可扩展性来看,由部署于医院端的前置机直接从医院信息系统抓取数据的方式仅能作为一种医院确实缺乏必要技术维护能力的补充手段。定时触发可在每日晚上进行,通过增量式的数据采集方式,可以使得每日进行的数据传输量能够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畴,避免对网络等资源造成过大的负担。

事件触发主要针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具体所需要进行的数据采集,如急诊转诊。事件触发通常由医院端的业务应用系统发起,因此所需要进行数据采集也应当有该业务应用系统发起数据提交的请求。通过部署于医院端的平台数据采集层终端适配器,可实现及时的数据提交响应。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云存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SAAS

中图分类号:TP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01002

作者简介:马金凤(1981-),女,硕士,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远程教育;赵强(1958-),男,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技术。

1云存储

1.1云存储概念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云存储作为云计算服务的一种,即“存储即服务”(Storage as a Service,SaaS),是云计算中较为活跃并且发展颇为迅速的一个分支。由于云存储的技术可行性,相比传统的数据存储更廉价,而且也正在变得更加安全,因此云存储已经成为代表网络化存储领域的发展趋势,也为海量数据提供了可扩展的、安全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2]。

1.2云存储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多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它的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以宽带网络、WEB2.0技术、应用存储、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P2P、数据压缩、重复数据删除、数据加密、存储虚拟化、存储网络化管理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云存储系统由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四部分组成。存储层是最基础的部分,它由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的SCSI、SAS等存储设备借助于互联网或者FC光纤通道连接在一起,在此之上有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对硬件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护和故障维护。基础管理层是最核心的部分,不仅要实现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还需要保证授权用户安全访问,以及维护云存储自身的安全和稳定性。应用接口层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依据运营单位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和访问类型以及手段。整体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3云存储分类

1.3.1公有云端

公有云端,又称为外部云端(External Cloud)。其服务供货商能提供极精细的IT服务资源动态配置,并通过Web应用或Web服务,提供网络自助式服务。对于使用者而言,完全不需知道服务器的确切位置,或什么等级服务器,所有IT资源皆由远程方案商提供。

1.3.2私有云端

私有云端又称为内部云端(Internal Cloud),相对于公有云端而言,此概念较新。许多企业由于对公共云端供货商的IT管理方式、机密数据安全性与赔偿机制会有信任上的疑虑,所以纷纷开始尝试通过虚拟化或自动化机制仿真建置内部网络中的云运算。内部云端的建置,不但提供更高的安全掌控性,同时内部IT资源不论在管理、调度、扩展、分派、访问控制,还是在成本支出上都更具精细度、弹性与效益。

1.3.3混合云端

所谓混合云端(Hybrid Cloud),指企业同时拥有公共与私有两种型态云端。这种云存储把公共云和私有云(内部云)结合在一起,主要用于按客户要求的访问,特别是需要临时配置容量的时候。从公共云上划出一部分容量配置一种私有或内部云可以帮助公司面对迅速增长的负载波动或高峰时很有帮助。尽管如此,混合云存储也无疑带来了跨公共云和私有云分配应用的复杂性。

2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区域医疗通常是指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指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是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借助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物流等现代服务技术,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建立新的数字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在线交流,以及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统一存储、管理和共享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3]

3云存储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价值

李包罗教授曾指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特定的两个医院间传输其实并不困难,通过系统间的接口即可实现,但是要实现区域中几十家医院和上百个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点对点的接口方式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合理的方法是把点对点的问题变成多点对一点的问题,即建立一个集成平台,把所有的文档都传送到平台上,而所有的人在需要时再从平台上获取文档[4]。医疗机构各方提供的健康服务通过健康服务总线连接起来,协同完成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机构及病人通过基于标准的电子健康档案来共享和交换信息。

3.1更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数据存储在云端,通过集群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多个存储设备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协同工作,还可以对外提供更强大更优质更安全的数据访问服务;专业团队进行信息管理,通过CDN内容分发系统、数据加密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被未授权的用户所访问,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丢失,提供了最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用户与指定的人共享数据,用户不必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问题。

3.2更简易、灵活的用户终端

对于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医疗支持者来说,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实时分享区域中医院的病人资料,不论其地理位置。用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端的文档。医务人员可以从互联网激活的设备上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病人的电子医疗记录或检验信息都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可以全球索取,资源可以由一个医院群分享,这将形成各医院患者信息大联合的景象,提供一个无缝、集成计算及协作平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3.3更广泛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在云存储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云端,所有符合权限的电子设备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多人、不同地点地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避免重复创建数据,可以更合理地对已有数据进行管理、应用和共享,提高数据的有效使用率。

3.4更高的性价比

作为分布式计算技术,云存储具有比集中式系统更好的性能价格比,所提供的资源比各个医疗机构自己所能提供和管理的资源更廉价。医疗数据资源存放在云端,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帮助管理这些数据资源,并提供医疗机构所需的应用软件,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花销。

云存储还可以为参与区域协同医疗的机构提供各种系统的集成与协作环境建设,不仅包括以医疗机构的业务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功能,为病人方便获取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提供工具,还可方便地扩展其它功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最大化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4结语

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同时,云存储可以帮助医疗行业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和处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云存储提供了更多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来运行他们开发的应用。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云存储提供的好处更多,如方便、安全以及群组协作。基于云存储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真正实现“无缝覆盖、弹性应用、快速部署、降低投资”,充分满足不同机构的差异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34.

[2]张艳玲,徐海峰.浅谈云存储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8):4041.

篇5

建立区域医疗协同,实现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合理地使用、调配有限的医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是新医改提出的要求,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是实现区域医疗协同的重要支撑环境。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行政管理问题

“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终归是一种理想的、崭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势必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习惯产生激烈的碰撞,并且这势必会触及一些集团的利益。

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对生命和健康的追求又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们不管得了什么病,即使再拥挤,再难挂号也要去大医院找名专家,而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门可罗雀。而且,这种现象与地域、经济水平和患者的贫富没有关系,即便大医院的医药费报销比例再低,很多人也不在乎。另一方面,新医改要求大型医院逐步过渡到疑难急重症的保障,但对于运营成本本来就非常高的大型医院来说,如果只靠住院而放弃门诊,是否能够支撑其长期平稳地运行,也是医院和管理者所要面临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是新医改的推动力之一,但医疗信息化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应用,也依赖于良好的制度设计。如果没有制度设计和安排,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推动新模式的建立显然是不够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不单是技术应用问题,更是行政管理问题。因此,必须真正提高决策者的认识,必须要有政府和决策层强有力的介入和协调,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才有可能成功。

新医改催生区域医疗信息化

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建立了计划免疫、妇儿管理、传染病直报等很多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把基层信息直接报送到卫生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而新医改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区域医疗,并实现区域内的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调配和协同。这就要求医疗信息平台区域化,必须把区域内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整合,避免烟囱,以支持地方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决策。而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又催生了就医一卡通、双向转诊等新的应用,因此新医改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驱动力。

据薛冠华介绍:2009年的珠海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的提案,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督办提案。后来由于提案涉及民生,又被确定为珠海市“十大民生工程”。非常巧合的是此后不久,卫生部就颁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目前,珠海市就医一卡通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项目,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已经立项,并正在进行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和概算等工作。另据戴文灿主任介绍,尽管珠海市被确定为经济特区,但仍然是一个地级市。全市常住人口150余万,目前拥有6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院、卫生院54家,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288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42家。“珠海的人口规模和医疗资源特点,非常适合进行全市的区域医疗整合和协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珠海区域医疗卫生平台的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珠海市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珠海市居民持卡(社保卡、身份证、诊疗卡)就医一卡通,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共享居民健康档案,支撑新医改各项措施落实,支持卫生行政管理和科学决策,达到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以珠海市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异构异源数据,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指令,实现珠海市居民统一身份认证,改造和完善现有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在整合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支撑各种医疗卫生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技术支撑环境。平台建设要遵循标准,保护居民隐私,以居民健康服务为中心,同时提供卫生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支撑新医改各项措施的实施,为政府其他部门及医疗保险等第三方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和接口,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支撑区域医疗协同和分级医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开放性和标准化是关键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又没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探索创新。从厂商的角度来看,由于很多公司是从HIS转过来的,对于区域医疗也是新手,各家的解决方案也是良莠不齐,加之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认证,很难对厂商的解决方案进行判别。戴主任说:“面对这样的情况,珠海的建设规划把重点放在了坚持标准化和开放性两个方面。把握住标准化和开放性这两点,不仅可以符合国家制定的‘3521’规划,实现国家、省、市的三级信息集成和共享,还可以实现老百姓迫切呼吁的社保结算跨区域之间交换和共享。”薛冠华也表示:“如果没有把握住标准化和开放性,那么这个系统就是非标准的、非主流的,就无法实现与其他城市共享。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改造,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注重历史数据和信息的继承

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方法学方面,珠海市的规划强调“快速实现异构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继承各医疗机构的历史数据,尽可能地减少对其前端应用的干预,避免推倒重来和重复投资。”这样既可以降低医院的改造成本,又可以不干预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还可以使数据具有很好的继承性,为今后平台数据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以前没有实行实名制就医,各个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中的很多历史数据如何匹配整合,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医疗信息和数据关系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很多地方在进行区域整合时宁可丢弃这些死数据,也不能因为数据整合而出现错误。而珠海的思路是:通过建立患者主索引(EMPI)和详细的居民身份匹配方案,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不同系统中的信息整合到一个居民的身上。在不影响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把同一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里的数据进行匹配并抓取下来。这样任何一个珠海市民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看过病或者做过卫生干预,只要有记录,就可以把他的个人信息全部继承下来,形成健康档案并实现共享。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内容

从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决策驱动者的角度来讲,珠海市将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的内容划分成:集成平台、医院端、社区端、以及基于整合数据的二次开放和利用四个部分。

集成平台就是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成平台技术架构设计,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异构异源数据集成和共享,建设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同时,实现一卡通、一单通、一本通,以及双向转诊、预约挂号和区域影像共享。

医院端实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对医院原有的HIS、LIS、RIS进行改造,建设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远程会诊系统,以及合理用药和医生知识管理系统。

社区端完成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完善和优化。包括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信息系统,优化和改造现有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对现有妇幼信息系统和计划免疫系统进行改造和集成,建设“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生工作站。

基于整合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即开发院前急救、慢病管理、大病筛查、症状体征监测及疫情预警、应急救援调度、绩效考核、阳光用药、行风考评、费用控制与医疗质量监控、以及物流配送系统。

打好集成基础,实现二次开发

篇6

[关键词]癌症患者; 焦虑抑郁; 心理护理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14-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5月~2010年1月的96例经病理学和细胞学确诊的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护理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对策

对照组化疗前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静脉护理,手术或放化疗后常规护理,心理安慰等。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精神护理干预,包括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信心,鼓励锻炼社交,增加亲情温暖,指导放化疗后性生活等。

1.3 观察指标

住院时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分析焦虑、抑郁原因,测量观察两组住院前和放化疗后一周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焦虑程度测量选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29分为严重焦虑;总分>21 分,为明显焦虑;总分>14 分,确定焦虑存在;总分>7 分,怀疑焦虑存在;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

2 结果

2.1 心理精神焦虑、抑郁原因

经调查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原因基本相同。由此可见癌症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的预后和其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化疗的效果和副作用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大焦躁,也有很多认识因为对放化疗方案不了解和对放化疗后恢复程度及家庭经济负担而担忧。

2.2 焦虑程度比较

从两组患者入院时HAMA的评分结果,可以看出入院时两组患者HAMA评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HAMA的评分比较,心理护理干涉后护理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 抑郁程度比较

护理组患者放化疗前SDS评分平均为50.1±4.5,心理护理后SDS评分平均为36.8±3.4;对照组患者放化疗前SDS评分平均为50.4±4.7,心理护理后SDS评分平均为42.2±5.7,由此可见经心理护理干涉后护理组患者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加强对患者疾病认识的宣教

癌症患者在得知所患疾病时对癌症认识有所偏差,从而产生了心理和精神上压抑,大部分患者认为癌症确诊后无法治愈,或由于打击过大,过于突然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时要加强对患者疾病认识的宣教,详细告知患者现代医学中肿瘤疾病的牵引后果,详细的治疗方法和预后,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和主动配合医疗活动的进行。

3.2 提高患者信心战胜病魔

患者在正确认知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放化疗方案后,会提高部分信心,但是由于焦虑、抑郁的原因,还是会有抵触或恐惧的情绪,因此进一步提高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护理干预要通过对患者自信心提高与疾患治愈效果的关系向患者讲述清楚,并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增强信心。

3.3 注重家庭因素对心理精神的影响

有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家庭因素对患者心理和精神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患者进行信心培养的同时要注意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家庭和朋友在亲情爱情友情上的温暖,使患者得到足够的安慰,减少焦躁和抑郁的程度。

综上所述,合理正确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不仅对肿瘤患者放化疗治疗效果有益,也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放化疗治疗前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莹,胡超英.癌症患者心理障碍分析与护理干预[J] .护理学杂志,2000,15 (10):620.

[2] 张艳丽,杨长虹.心理干预在肝癌护理中的作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22(6):44.

[3] 程翠英,刘彦玲,王俊先,等.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11):101.

篇7

1.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2.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字化社区和乡镇卫生院;3.以信息共享为中心的区域数据中心、全国通用的“协同医疗卡”和各级政府管理平台;4.以人为本的公众医疗卫生服务平台;5.以保障国家卫生数字化为目标的技术标准规范、法规政策和运行机制。

国家新医改方案归纳为“四梁八柱”。四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四大服务体系必须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来支撑才能运转起来。主席今年5月28日再次强调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也只有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来支撑才能完美实现。

当代医疗卫生信息化正在应用或需要的IT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存储、交换、图像、标识、安全等方面。国内外20多年卫生信息化的实践证明,就信息技术而言,已足以为国家卫生信息化提供支撑。因而,医疗卫生行业对IT的要求,就是如何应用,如何用好;如何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如何成为四梁八柱的支撑,成为党和国家民生政策的载体。

区域卫生信息化推动IT行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医院“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区域卫生数字化国家卫生数字化”的发展,区域卫生数字化对IT行业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

1.组织规模化

过去一个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常需要多家甚至一、二十家专业公司实施,而现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要求的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的区域整体实施信息化。因而实施公司必须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相应的能力才能满足要求。

2.专业集团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仅需要规模化,还需要多专业的集团化。没有多专业集团化的队伍就难以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既需要有大医院的HIS系统,也需要小医院的HIS系统;需要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信息系统,还需要各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各级政府的集成平台等等。种类多且规模大,因此必须具有多专业的集团化的IT公司,才具备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能力。

3.实施区域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需要许多专业性很强,并与高端设备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如PACS,包括CT、核磁、普放、核医学、超声、内镜、病理、心电图等等。目前这类单项公司很多,而且规模常常很小,面对区域卫生信息化统一的网络、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管理和应用平台,常常难以适应。因此,这类公司虽然需要进一步专业化,但更需要的是区域化的能力才能适应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要求。

4.技术标准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必然成为国家卫生信息化的组成部分。要避免区域信息孤岛的产生,要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所有医疗卫生保健信息共享,必须坚持技术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近年国家卫生部为此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必须作为各实施公司的执行标准。

IT行业发展对卫生信息化有重要引领作用

篇8

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上市企业,依据国家的最新标准及规范,推出了面向区域医疗卫生新一代的完整解决方案及产品。

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和提升业务应用的总体思路,并先后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标准基础,为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全国各地掀起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一轮浪潮。

近年来,各地市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参差不齐,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推进速度较快,而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以自己的纵向业务为导向,缺乏统一的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信息难以交换和共享,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从技术应用架构来看,各医疗机构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架构,很多功能和应用重复,很多数据在采集和存储上也是冗余的。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重复利用,容易引起数据的不一致,也加大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此外,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如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卫生资源管理、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正是针对以上问题推出的。

方案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质量;病人通过该平台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居民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在社区等预防保健记录及其所在区域外医院的就诊记录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测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运营情况、疾病诊治情况等。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对各级医疗机构正应用的系统进行适当升级及接口改造,还需对尚未信息化建设的医疗机构,如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等进行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

方案主要内容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交换与共享、协同医疗服务等。横向连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实现与上一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通。

2.基层医疗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集中式托管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管理、妇幼保健业务、慢性病管理、基础医疗等业务功能。

3.居民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全区域内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4.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决策分析的系统,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5.统一门户应用平台:为居民、医务工作者等提供一站式的门户登录服务系统。该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信息门户(或居民健康信息网)、医疗机构门户、卫生行政门户。

6.数字化医院系统:以电子病历、临床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7.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8.与医疗机构及各垂直系统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

方案主要功能

1.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2.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3.建立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HIS系统或与医院现有HIS系统接口,整合各级医院信息。

4.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5.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

6.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

7.实现区域各项医疗卫生业务情况的实时监管。

8.整合区域内疾控、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管理等垂直系统,实现一体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相关案例

1.成功建设了国内多个地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易联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等产品已分别在地市中使用。

篇9

落实五项工作

根据卫生部提出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16字方针,近年来,南京市加快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南京市成立了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各区县、直属单位也明确了分管领导、分管科室,并制定了南京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是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南京市卫生局。下设4个科室(办公室、规划科、运行科和12320管理科),编制13人。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全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负责全市卫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负责与国家、省及有关部门的信息联通和交换,为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提供通信保障,负责江苏省暨南京市12320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为全体市民提供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二是在平台建设与专业系统应用方面,南京市与各区县卫生局、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间实现了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已经部分启用,HIS、LIS、RIS、PACS等系统在医院广泛应用。公共卫生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及疫情分析系统、计免管理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监管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干部保健管理系统等都已投入使用。此外,南京市卫生电子政务也已全面启动。

三是建成了南京卫生12320网,改版了南京市卫生局网站,开发了全省12320应急指挥数据汇集系统,开通了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目前,南京卫生12320网主要有三个功能:网上预约挂号服务、检验检查结果查询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查询,18家三级医院接入了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开通了12320专家热线和网上在线咨询服务。

四是启动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并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进行菜单式的专业培训。

五是组织开展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如:区域平台建设相关技术论证、云计算技术讨论、区域PACS建设技术交流、存储与安全学术研讨等,并举办了国家级、省级卫生信息化继续教育项目。

下一阶段三大重点

2010年南京市卫生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行医疗一卡通;二是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三是落实国家“十一五”重大课题的研究,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1.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

以全市为区域研究单位,推进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统一接口、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建立项目审批制度和检查评估制度,推行各类硬件、软件准入制;以区县为单位,统一HIS、LIS等信息系统及信息管理平台;以南京市民卡为载体,推行医疗一卡通,2011年底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

2.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

建立全市卫生信息化数据中心,构建统一交换平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医院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保险(新农合)、办公自动化、通信、应急指挥、监控、身份识别、户籍管理等共享,并进行数据归档、海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实现全市医疗区域协同,真正做到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

3.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经建立300多万份。但是从国家的标准来看,能够接入到南京区域共享交换平台的,能够面向老百姓开放的还非常少。怎么样把“死档”变成“活档”并实现“多档合一”,这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做的事情。计划在未来两年,完成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与示范”的开发应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并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个人全程健康服务。

落实“十一五”重大课题

2009年,我们以南京医科大学为首联合申报的课题获得了科技部的立项,项目名称为“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这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支撑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设目标是基于互操作性开放标准的大型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

该课题主要有六项研究内容,分别是: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的研究与设计、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与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构建、区域医疗卫生应用服务的构建、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应用示范。

项目涉及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建设。构建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标准与规范,为区域内各种卫生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整合与共享提供规范保证,促进卫生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应用。二是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处理。卫生信息资源信息量大、标准不一、分布异构、访问效率低。要采用合理的存储模式,以提高管理与访问效率,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探索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类、检索与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集成和内容共享,提供高效的信息处理服务。三是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区域居民健康数据分类及使用模型,设计对健康信息的访问授权、关键隐私信息的加密处理、用户隐私信息的自管理等数据安全机制,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此项目被分解为四个课题:一是基于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架构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承担;二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与服务标准化研究,由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承担;三是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处理、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由东南大学承担;四是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应用示范,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目前已完成了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基本确定了试点区县及医疗机构,完成了区域平台建设相关技术论证,并建立了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交换平台技术模型。2011年将在试点单位启动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并在区域医疗协同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思考的问题

1.各级卫生信息中心如何科学设置,职能如何确定?在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能力建设方面如何加强?

2.区域卫生信息化与医疗卫生机构属地化管理如何有效结合?如何有效利用行政的措施来保障全市卫生信息化一体化建设?

3.区域电子病历、电子认证如何解决?我们的观点是,市级不需要建RA(Registration Authority,数字证书注册)中心,可以建一个省RA中心或者省市共建。

4.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外包如何协调解决?政府部门为了省钱可能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但如何保障医疗卫生信息数据的安全?南京市将建立一个独立的卫生信息数据专区。

5.区域医疗协同能走多远?按照南京市政府建设“南京都市圈”的构想,市民卡已经在向扬州扩展。2011年将推行南京医疗一卡通,区域医疗协同最终能扩展到什么程度?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医疗信息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15

[中图分类号]TP311.13;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1 云计算环境

通过国内外对云计算的研究可知,在云计算模式中,“云”是动态调节的一种具有虚拟性的服务资源,用户的付费标准是依据使用量的多少产生的,可以在浏览器、桌面应用程序等地方发送服务请求,对于用户的要求也很宽松,不需要其有专业知识,也无需对“云”进行直接控制,所有具体要处理的都会在“云”端进行,而远端的“云”服务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会把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资源及时返回。

2 大数据下的区域医疗信息化

2.1 区域医疗的信息化现状

本文研究的区域医疗一般是指在一个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的行政区划分不同的地区,可以是区、县,也可以是市、省,在这些地区中所进行的跨不同业务平台和互通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的医疗服务行为。

在国家新医改政策下,各个地区都开始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尽可能地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相互接通和信息共享。大多数三甲级医院都基本上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影响归档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但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完善地方,还没有完全实现同一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通。

2.2 区域医疗的信息化问题

2.2.1 成本高

医疗机构信息化基本实现,但在工序需求和数据量激增的今天,很多医院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还远远不够,为了更新完善现有软硬件,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量需求,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成本投入,这也就使得其建设成本增高。

2.2.2 人才缺乏

医疗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做保障,尤其是医疗信息化人才,其熟悉医疗卫生业务,而且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也非常专业,但是,现阶段我国这种综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这也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2.3 共享程度低

当前很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上都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中心而构建信息化平台的,而且各个机构部门也比较注重业务上的纵向信息化建设,一般很少考虑到部门之间的横向性信息沟通和交流,直接导致医疗信息的“孤岛化”。

2.2.4 缺少系统的规划

当前,很多医疗机构都是出于临时需要而建立信息化系统,在整体的规划建设上并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方案和计划,导致很多信息资源浪费严重。

3 大数据中云计算在区域医疗中的应用

3.1 云计算的重要价值

3.1.1 经济方面

医疗机构实行云计算后,医疗信息会直接存储在医疗服务器中,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主机存储建设的成本,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可以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高效整合。

3.1.2 业务方面

在云计算实行后,患者在就医之前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进行网上预约和挂号,在就医之后还可以在该平台上自主查询治疗结果和方法,这不仅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节省了双方的时间。

3.1.3 IT方面

在云计算应用下,医疗机构可以对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高效管理,从而减少IT的部署和运维工作,实现数据信息的海量存储和快速检索功能,不仅能提高医疗管理水平,而且也能降低成本投入。

3.2 云计算的具体应用

云计算的服务框架由三层结构构成:第一,基础设施层,它的作用是提供网络服务、服务器以及存储设备等资源,具体部署形式有两种,即公有云和私有云;第二,平台支撑层;第三,应用服务提供层。医疗机构和患者个人可以在Web浏览器、客户端以及移动终端等的操作下,来访问相应的应用服务,它所提供的服务交付模式有三种,即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以及软件即服务。

3.3 云计算面临的问题

3.3.1 技术方面

记录云服务商提供的安全控制,是由云安全联盟提出的一种策略为主,其中包含存储、计算、应用程序、网络及用户的安全执行,并且也推出了一个免费的公开访问的关于安全性的注册表。

3.3.2 信息安全方面

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公有云上存储的信息安全性,会因为客观原因受到损坏;二是对于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三是云服务提供商的员工对云平台有权限操作和修改,也会出现恶意操作。

4 结 语

云计算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现阶段医疗服务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大数据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其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善,逐步提升云计算应用的实际效果。

篇11

区域卫生信息化经过十年的发展,各地作了许多探索,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也作了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标准规范的编制。那么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到底处于什么水平,目前的问题在哪儿,有哪些新的需求,发展趋势如何,主要对策是什么,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十年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科研和工程实践,以及参与国家卫计委相关规划和标准的编制工作的体会,尝试对以上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解答。首先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其次结合成熟度模型对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作出初步的评价,再次针对现状提出问题和瓶颈,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发展趋势的建议。

成熟度模型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内容(见表1)可以从业务和应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业务大类是医疗和公共卫生,医疗又细分为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技业务、运营管理和综合管理;应用分为一卡通、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以下简称“信息共享”)、智能提醒、综合管理、业务协同、公众服务。由于一卡通是区域卫生信息化所有业务和应用的基础,因此就不专门分析了。

以临床业务为例,在信息共享中包括诊断、处方、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健康体检等;在智能提醒中包括重复用药提醒、治疗安全、临床路径等;在综合管理中包括临床质量监管等;在业务协同中包括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在公众服务中包括健康档案调阅、远程咨询等。N/A表示没有对应的内容,空白表示对该内容还未有应用,但不排除将来有应用。

对于成熟度而言,不仅是指开发和部署了应用系统,而且是要真正使用起来,包括对应的数据是否及时、全面、准确地采集了,各系统用户使用的频率等。对于任何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表1(见下页)中的内容应用得越多,其成熟度越高。

一般而言,基于数据采集,可以初步开展信息共享、智能提醒、业务管理、公众服务等服务。对于业务协同而言,仅靠数据采集是不够的。

成熟度概况

概括而言,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一半以上的省启动了省级平台的建设,有五分之一的地级市启动市级平台建设,有十分之一的区县启动区县级平台建设。

除上海以外,大部分地区主要在做信息共享、综合管理。其中信息共享的主要内容是医疗数据,包括医疗业务、部分临床业务、部分医技业务;公共卫生主要是慢性病、计划免疫数据。综合管理虽然开发了部分系统,但是受限于信息采集,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等实质性作用。在业务协同中,虽然一般也开发了双向转诊等系统,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实际使用率仍旧非常低。在公众服务中,部分地区建立了门诊预约系统。

发展问题与瓶颈

目前,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问题与瓶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质量差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采集质量差。接入平台的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上传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很大问题。从个案角度看,居民的健康档案不全;从群体角度,无法为业务管理、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对区域卫生没有积极性。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向医院提供健康档案调阅应用。对于医院,特别是大医院来说,专家在看门诊时,一个病人仅几分钟,专家很少有时间再仔细调阅患者既往情况。另外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特别是业务、收入、费用等数据,也是医院管理者不情愿的。

2.信息共享利用少

医院门诊量较大,医生没有时间主动调阅患者的健康档案。此外,目前大部分地区开发的健康档案调阅应用,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找到相关信息,医生使用不方便,也造成医生不愿意调阅。

3.综合管理无实效

由于数据采集的范围有限,数据采集的质量较低,卫生行政管理者,很难采信综合卫生管理应用产生的数据。更不要说基于这些数据分析,开展绩效考核。

4.业务协同服务难

目前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应用还非常少。在医疗协同领域,虽然一般也开发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系统,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实际使用率非常低。在公共卫生领域,条线垂直系统仍然是主流,目前已有系统也不愿意改造。

5.公众服务水平低

目前不少地区通过门户网站向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包括门诊预约、健康档案查询。但是对于热门的专家门诊,大部分患者很难预约到,且出于安全考虑,健康档案查询还存在很多限制。

发展趋势和对策

移动医疗、健康物联网、健康云服务、医疗大数据等新兴概念与技术引起了医疗卫生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的普遍关注,并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以这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医药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并催生了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医疗卫生信息化从过去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机构信息化),当前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延伸到了居民/患者信息化(个人信息化),在这三种信息化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即将实现以医疗互联网为代表的医药健康全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以移动互联网为切入点,以健康云为依托的医疗互联网,成为智慧医药健康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实现形式。进一步结合健康物联网实现自动化健康信息采集及服务,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为居民/患者提供智能化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互联网可对以上问题有推进和撬动作用:

1.以公众服务为切入点

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是服务于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居民没有直接的感受。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居民可以积极参与到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中。例如开发居民使用的移动App,可以方便地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预约门诊、记录自己日常的健康情况。

2.促进家庭医生与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协同

通过居民的主动参与,推动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例如,对于利用手机主动记录自己健康情况的居民是家庭医生应该重点服务人群。家庭医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活跃的居民进行互动,协助和促进居民双向转诊和预约。对于专病患者,通过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合作开展干预。

以居民拉动家庭医生服务,由家庭医生与三级医院专家互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协同。以医疗联合体为抓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业务协同。这也是促进协同的重要驱动力。

3.通过个案数据采集提升数据质量

在业务协同中,数据采集和交换的方式与信息共享不同。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目前普遍采用每日定时大批量数据上传,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整合。而在业务协同中,数据采集是针对每个个体的某次业务活动,因此是个案数据采集和交换。基于个案的数据采集在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各参与方――患者、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均需要即时获得数据以驱动业务,这样数据采集和交换的错误,能立即反应出来。有了这样的闭环的机制,数据质量会大大提高。

4.通过业务协同和智能提醒推动信息共享

通过业务协同,必然会要求相关的信息共享。此外,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也可以通过智能提醒来推动信息共享,让医生和患者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相关的信息。例如医生在开药时,系统可以在后台比对最近一段时间的处方,若有重复或类似的药品,可以提醒医生。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移动App提醒他按时服药。

5.通过数据质量的提高,夯实综合管理

篇12

在这种形势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即系统平台本身在区域内民众健康维护、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能发挥的作用,反而上升为更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然而,截至目前,对于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这一现实问题促使孙卫开始思考区域卫生化平台的分级评估问题。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孙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不单纯是一个信息网络工程。软硬件配置、机构互联互通、就诊记录共享,仅仅是完成信息工程施工的阶段性成果。真正意义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除了信息工程按质量标准完工外,还必须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实现无缝对接。

然而,综观近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很多项目存在着“重信息工程、轻业务管理应用”的问题:高度关注信息工程建设标准、数据存储与交换标准、硬件选配、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但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后区域平台功能深度开发利用,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许多项目虽堪称工程学的楷模,却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个别甚至沦落为面子工程。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更需要整个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业务体系在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的应用。

而且,功能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如今,临床路径、经营效率、成本控制、服务价格测算、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等各项改革,都已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持。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的标准是否存在区别?

孙卫:2008年,HIMSS提出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分等评级。这对于引导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HIMSS电子病历适用模型,把机构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列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级别。可见,医院信息化建设更侧重医院内部系统的构建。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区域间甚至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以及医疗大数据的可用性最大化。因此,医院信息化的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评判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

截至目前,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践中,依然缺乏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评估的标准指导。这也导致了目前区域信息化建设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

我试图从功能角度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分级评估模型,抛砖引玉,希望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尽快进入建设目标明确、功能状态有序的阶段。

《中国医院院长》:您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进行功能分级?根据您的分级模型,目前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处于何种水平?

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6年多的实践经验,我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分级评估模型,希望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见表)。

根据功能分级模型,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处于Ⅱ级水平,即遵循统一的信息化工程标准,建成覆盖区域内主要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用网络,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简单统计分析,是信息技术与实施工程的成功结合。然而,由于缺乏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及卫生行政管理的紧密合作,其作用仅仅为工程意义上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而非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换言之,互联互通共享易,深度挖掘应用难。在系统规划之初如不注意解决好标准、编码、术语等相关问题,有可能使采集数据的利用成为新的难题。换句话说,虽有大数据,但无可用性。

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实现功能II级简单易行,可以避免与医疗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反复深入沟通。企业也乐于将项目建设局限于这一层级,毕竟单纯的工程实施更方便,且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当然,级别更高的项目建设已经显现。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的一些项目,在某些方面已达到Ⅲ级、Ⅳ级的水平,可实现区域内机构间的一些比较分析。

而在美国,他们更可对某些疾病综合疗效排序统计,并按疗效、质量、费用、效率等对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这些范例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促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所有参与者思考:规划建设的系统必须具备的最低功能要求是什么?最低功能要求应如何实现?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功能分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纠偏?又该如何操作?

孙卫:从技术实现的微观层面上看,目前的系统设计规划已经非常注重遵守通用的各种标准规范。但是,如果项目规划忽略各种业务应用编码的使用,忽略系统维护和扩展,最终落地的系统在共享数据上就会有量无质,且无法进行有效挖掘利用。

此外,即使注意引用诸如ICD、药品、耗材、医疗服务价格等编码,但如果没有卫生行政管理机关的统一协调实施,数据的完整性、通用性也会大打折扣。最后,标准、编码、术语等的维护,实际上是数据质量的救助机制,可以尽量避免标准、编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从社会管理的宏观层面上看,区域信息化建设必须为医改终极目标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果,控制医疗费用。这就明确了信息平台数据的用途,也解决了信息采集中数据量、数据种类的问题。

凡是与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相关的人、物、事、时间、地点、质量、效果、费用及患者感受有关的信息,均属于收集范畴。它包含了临床、预防、保健、康复、体检、血液及与之相关的费用信息,涵盖了区域医疗卫生保健的全部业务领域。而服务质量、效果、费用及患者感受,则是百姓关注、影响机构经营的核心数据。

只有全面实现标准、编码、术语统一,方可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间真正的信息共享和比对,实现客观公正的效率效果评价。

《中国医院院长》:根据您对区域卫生信息的功能分级,相关参与者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职责和任务应该是什么?

孙卫: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希望各地在项目规划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明确要求,以期使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卫生行政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不只是项目规划、筹集资金、授权执行。他们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和管理,主动进行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以确保各种业务编码、术语在系统业务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为全面实现标准、编码、术语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主管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角色及系统功能要求,明确未来要实现的目标,有效争取领导层面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组织协调医疗卫生单位、软硬件企业及其他供应商的行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他们应对规划方案提出较为实用的判断标准。

篇13

关键词 浅析;黔东南州;区域医疗;管理

1 黔东南州医疗资源概况

截止2011年底,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中凯里市区有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和贵医二附院两家“三甲”综合医院,每个县(市)有一所县或市人民医院,其中有11个县(市)人民医院正式通过了“二甲”评审;8个县有中医医院,州内所有的中医医院中只有黔东南州中医医院通过了“二甲”评审。黔东南州医疗资源很匮乏,并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州常住人口为3480626人,很显然,医疗资源不能满足全州人民就医需求。每个县的县医院初步实现了内部信息化处理,大部分县医院使用的是四川绵阳创新智通公司的HIS系统,全州所有医院(包括两家三甲医院)都没有lis系统和pasc系统,医院信息化建设非常落后。

2 推行区域医疗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将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如果实行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管理,病人每次就诊信息都保存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电子健康档案所需的信息字段可以直接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调用,可以实时的保存病人的健康状况,方便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史。

(2)有利于推行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区域医疗信息化管理后,整个州内所以的公立医院都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各个医院的工作站通过B/S模式和中心服务器连接,医院不再设有服务器,医生所开的电子处方和书写的电子病历实时保存在中心服务器上,这样就消除了因为各个公立医院的管理方式不同而难以统一推进改革的现象,各个医院的财务报表、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病人病案和临床路径等实行规范化统一管理,有利于规范州内医疗行业,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3)开展区域医疗信息化管理后,医疗资源实行集中统一化管理,医疗单位不再承担信息化建设费用,由医保中心统一负责管理,优化资源,避免医疗资源铺张浪费的现象发生。各个县的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室和乡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单位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医疗信息化管理。因为区域医疗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基于B/S模式的,不依靠任何的软件平台,要能上互联网,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站就可以和中心服务器连接起来,并实时保存病人的诊疗信息。黔东南州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负责重要的医疗任务,基层医疗单位和中心服务器连接后,可以实时掌握病人的健康信息,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民的健康信息。

3 推行基于B/S模式的区域医疗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1黔东南州自身情况分析

州内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推行后受益人群多,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基层医疗机构分布广泛,如果能推行成功,可以向整个贵州省乃至全国推广。州内医院大部分业务量少,管理相对简单,涉及的内容较少,推行区域信息化管理受到的阻力小,易于实现统一化管理。大部分医院于2009年后才开始使用HIS系统,信息化建设落后,利于统一推行区域医疗管理系统。

3.2基于B/S模式的区域医疗系统的可行性设计方案

3.2.1网络设计。黔东南州通信网络以凯里为中心,面向15个县辐射,各个县连接凯里的光纤具备几百兆以上;各个县医保网络中心到县医院具备百兆以上的连接速度;乡镇卫生院与县医保网络中心具备十兆以上连接速度;街道卫生室和乡村卫生室与县网络中心具备四兆普通ADSL拨号。网络设计采用三层结构设计,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核心交换机与县医保网络中心的核心交互机通过专线光纤连接,街道卫生室和乡村卫生室通过普通ADSL拨号与县医保中心机房连接,各个县医保中心机房和州医保中心机房通过专线光纤连接。

3.2.2硬件系统设计。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带宽满足网络需求,网络在满负荷工作时无阻塞。县医保中心的服务器群主要用于运行系统软件和处理、保存数据,一组服务器群用于运行系统软件,另外一组服务器群用于处理和存储数据,系统采用基于IP的SAN技术来连接州医保中心,实现异地容灾备份。州医保中心的服务器群具备云计算处理能力,具备存储和处理各个县医保中心上传数据的能力。

3.2.3软件设计。系统软件采用B/S结构设计,客户端工作站不再运行系统软件,客户端通在浏览器上输入服务器地址就能工作。系统软件功能有:门诊(预约)挂号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药房系统,药库系统,财务系统(门诊收费系统、出入院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州医保接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接口,物资库房管理等系统。系统软件分别在各个县医保中心的系统服务器上运行,客户端工作站直接访问系统服务器工作。

篇14

顺应改革 全方位推进智慧的医疗

2009年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化产业都积极投身到医改当中。IBM“智慧的医疗”不仅在时间上契合了医改方案的,更契合了新医改对卫生信息化提出的要求。以医疗卫生标准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医疗体系;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和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全民共享是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目标。

尽管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已经制定,但是新医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的普及性和覆盖面的增加,如何实现医疗保障体系的高效、安全、广覆盖地运行?近年来国内大型医院的业务量、门诊量、运营收入等都有很大提高。如何在医疗业务急速扩展的情况下,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院的效率,降低成本?这些问题不仅是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者、经营者以及医院的院长们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潜在推动。随着各地医改具体实施细则的不断颁布,公立医院改革、区域医疗体系建立、以及使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改善,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也为医疗信息化厂商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舞台。

IBM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的厂家,一直关注如何将先进的IT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相结合。近一年来,面对当前的医改形势和医疗卫生领域对信息化的需求,IBM在能力、资源、解决方案成熟度以及对中国用户的适用性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公司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省市级卫生主管机构、大型的医疗机构、社区、制药、以及医疗流通等领域积极寻求发展,业务涉及战略规划、发展路线、信息成熟度、信息基础架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区域数据中心、医疗信息标准、医疗业务规范化等等。IBM中国区政府于公共事业四部总经理刘洪先生表示,“我们希望利用自身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积累和研究,携手合作伙伴继续推进智慧医疗的开拓与落地。通过联袂合作伙伴展示IBM在医疗行业的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我们将向业界证明‘智慧医疗’不仅勾勒了医疗信息化的美好未来,还涵盖了一系列洞悉行业需要、切实可行、且覆盖从区域医疗协同到医院信息化改革的全面解决方案。”

区域医疗 促进政府服务创新

在过去的一年中,为推进区域医疗的实施和建设,各地卫生局都进行着各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电子健康档案和开放标准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并迈出创新的第一步。由于医疗信息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各级医疗卫生主管机构,将成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生态链中的核心角色和第一推动力。作为中国区域医疗改革创新合作伙伴的IBM公司,也借助智慧的医疗以及自身在信息科技方面的能力配合各地卫生局在医疗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广州,IBM在对广州市卫生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广州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及各卫生专业领域主要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软件选型以及实施方法等详细方案。为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目标,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方案指导。

在云南,IBM与云南省卫生厅合作,全力打造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的省级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立了全国首个基于SOA资源共享平台的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规划项目。实现了全省公共卫生、医疗保障、新农合等各个业务领域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整合,成为云南省卫生厅的信息中枢。

协作创新 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IBM作为中国医疗行业创新合作伙伴,凭借多年来服务于医疗行业的丰富经验及领先的信息技术,一直致力于帮助合作伙伴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外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开展不同医疗领域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实施,积极推进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

IBM与飞利浦的合作将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信息技术与临床技术的紧密融合。IBM的动态基础架构和虚拟技术将为飞利浦在PACS的新技术应用方面打开局面。与SAP的合作,IBM将在项目咨询、管理实施、动态基础架构等方面对SAP进行支持,共同打造创新医院管理解决方案,实现智慧的医院整体运营。IBM与天健科技的合作,将联手打造基于IBM云计算架构的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低成本、易管理且可以按需灵活扩展的信息共享平台,致力于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新模式的开发与探索。

今年,IBM还携手多家国内合作伙伴实施院内信息系统整合。IBM与南京海泰公司开展了电子病历等临床应用软件研究和开发合作,以及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与福建实达软件公司开展HIS系统开发合作;与西安华海公司开展PACS系统的开发合作;以及与广州怡捷科技公司开展临床检验室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合作。

IBM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成功实现医院资源规划(Hospital Resources Planning, HRP)及业务智能分析系统,使全医院后勤系统能实现数据流、业务流、财务流的三流合一,并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管理信息,助力医院管理层优化决策,让院长可以了解医院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实现高效智慧运营。

“智慧医疗的实现绝对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或机构能独立完成的。IBM一直致力于为行业提供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通过整合合作伙伴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实现协作创新,一起打造更全面的智慧解决方案,携手推进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IBM新兴市场医疗行业高级方案经理Fahara Nakhooda表示。今后,IBM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进行医疗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共同勾勒“智慧医疗”的美好蓝图。

推进标准 实现区域和系统的交互

IBM在中国的智慧实践同样体现在对开放标准的推动之上。多年来,IBM一直坚持合作与创新,积极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标准的研究、建立和推广应用,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能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

IBM与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采用符合IHE开放标准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探索医院、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模式、业务流程创新等内容。同时,双方也将推进建立浙江省医疗应用开发、测评、认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测评认证,共建支持开放标准的生态系统,发展壮大浙江省医疗行业信息化服务,助力医疗卫生国际国内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IBM联手海泰、嘉和、联众和杭创等合作伙伴,建立基于其区域医疗解决方案(HIE)的临床共享和互操作系统,成功地实现了不同应用开发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通过开放标准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还可以避免受制于供应商,维护用户对数据长久的访问权、开放性和继承性,提高采购资金支出的长期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