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

农业科技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11:37: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科技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科技管理

篇1

英文名称: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农业

主办单位:吉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611

国内刊号:22-1143/S

邮发代号:12-6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原因,解决办法

作者:何东东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合理组织、策划各项农业技术活动,在最合理、最有效的经济和时间范围内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实行的是以农促工的策略,大力促进工业化生产,完成大量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不受重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范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但是因为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尚待改进。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业科技管理主体不明确。现代农业就是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子,依靠科技、人才、资金、管理走新型农业发展的路子。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都是各级政府,但是管理主体地位一直没有有效实施。与此同时,部分科技投资主体、收益地位不明确,就很容易导致管理上出现问题,制约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缺乏。国家政府在新时期虽然不断重视农业的投入和发展,都会将农业发展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下面各级政府也会加大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但是我国依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地方的主动权不是很大,用于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不多,因此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管理的投入效果就不明显,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就会因为缺乏资金错过良好的机遇。

3.农业科技宣传不到位,农民采用新科技的热情不高。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素,科技的具体实施还是要靠农民的支持和推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管理依然是政府主导,政府并没有加大农业新科技的宣传,这样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农业科技难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同时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规模化农业发展程度不够,也使得农业科技难以推广。

4.农业资金匮乏,总体机械化水平较低。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研发,也影响了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就难以发挥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对策

1.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的制定,进行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为农业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明确科技管理主体,打破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管理体系,有效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其次还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加强成果转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后还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将科研投入作为农业发展持久的内在动力

2.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转化。科技转化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机制,所以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科技转化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必须建立良好的利益关系,有效发挥科研成果的推动作用。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企业的有效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避免中间资源丢失,信息误差。

3.不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农兴国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农业人才。现代社会,人才是竞争、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同各级人才机构的联系,加强科技转化力度,实现“政、企、校、研、资”良性互动。政府还需要建立人才储备库,在这种长效机制下建立一支文化、技术、管理兼备的现代化农业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人才发展机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现代农业体制改革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程度。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即使有一些农技站,也早已变成了空壳子或者变成单纯的营利性机构。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推广体系,积极应对加入世贸后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冲击;其次还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尽力挖掘各地农业发展潜力,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风险抵御机制,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于现代信息平台,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各县市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还要转变政府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科技科技管理机制;最后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和有效的农业预警机制。

篇3

1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

1.1创新性

农业科技项目的本质属性就是其创新性。没有创新性,其立项及实施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创新性是一种具有探索性、独创性、新颖性、实践性的人类活动。农业科技项目的创新性不仅指项目的阶段或可交付成果具有创新性,还包括对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创新。任何一个项目的管理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可供参考,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实现对具体项目的有效管理,寻找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思路[1]。

1.2明确指向性

农业科技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内容是具体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农业科技项目的明确指向性贯串于论证、立项及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旨在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或某个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有效实现农业科技项目预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1.3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不可预见性等多种因素,导致农业科技项目完成的不确定性。农业科技活动是一种创造和创新活动,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有些项目由于研发方向的失误或研究条件的限制,不但没有实现预设的科技目标,反而进展缓慢,甚至失败;有些项目由于研究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而需要重新变更研究内容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农业科技活动的时间进度、成本预算以及质量都是很难把握的,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对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和不可预见。

2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立项前期可行性论证不足

农业科技性项目的重点是先进性、可行性、可靠性、适应性和经济、社会效益等,目前农业科技项目论证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急功近利,仅仅为了项目而项目;二是对项目承担单位相关的生产经营、信用状况、开发条件和组织管理能力缺少深入、客观的调研;三是项目负责人贪大求全,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等。

2.2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测机制

项目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项目追踪、评估等动态监测手段,未能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投入情况、项目实施进度了解不细,项目实施单位存在任意改动攻关目标、不按合同要求使用科技经费、不按合同要求期限结题等情况[2]。

2.3农业科技项目“小、散、低”,无法形成链条模型

农业科技项目规模小、课题孤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虑。项目负责人往往也是“父子兵”,或直接单干,未能形成“大兵团”作战,不能有效发挥项目承担单位原有的经济技术条件,难以体现科研在基础研究和成果开发方面的引导带动作用,更不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实现理论或技术上的突破,难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2.4没有引进竞争机制,难以组合一流团队

传统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封闭、僵化,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缺乏竞争与交流,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科研队伍组建受固有的部门隶属关系制约,不能聚合一流人才、集中科研力量、整合相关科技资源,造成农业科技项目的低水平重复,未形成项目链、产业链,项目实际效益不理想。

2.5成果评价机制倒置,导向作用偏离初衷

项目成果鉴定、验收体制不完善,评价方法不够科学、严谨,导向作用偏离生产力转化目标,项目验收结题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无法体现对项目成果推广工作的推动作用。

2.6履行合同缺乏法律约束

惩戒措施未建章立制,签订的农业科技项目合同法律约束力不强,对如何履行合同缺乏明确、清晰、有效的规章条款。实际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监控措施来保证项目承担方严格履行合同规定,违约后的惩戒措施无章可循[3]。

3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对策

3.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增强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转变观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贯串于农业科技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的全过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农业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其管理方法也应是多层次的。如基础研究中,目前国际上通常是实行基金制,采用专家管理模式,科技攻关计划采用集中管理模式。而一般的技术开发工作应推向市场,采用招标和合同制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有相应政策和管理方法。

3.2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

保证农业科技项目遴选、评估、监管系统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项目管理部门职能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的专业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实施项目全程化跟踪、评估和控制。项目监控评价体系的职能包含风险管理、过程管理、费用管理、验收考核、跟踪评价、信用档案6项内容,监控评价程序包括项目论证、项目监控、项目验收和项目跟踪评价4个过程。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农业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一方面,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成立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的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项目监管系统通过指定的中介机构参与项目的跟踪与反馈,在独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做出客观评价,以获取客观、全面的信息,以此总结项目实施运行情况的评估报告,并建立反映项目首席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及参与项目论证的专家的信用档案,为以后的项目立项提供参考信息。项目监控评价体系要严格规范合同签订、进度评价、结题验收等各环节工作,明确项目实施规程,制定项目监控管理办法,加大对执行项目的监管力度;引进中介评价体系,建立项目研究与成果推广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3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培训工作

农业科技项目的效益不仅与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有关,还取决于农业科技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是造成一些农业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定期开展有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是提高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培训包括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投资机会研究、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资金筹措、商务谈判、招标投标、设备采购安装、项目竣工运行以及项目设计能力及水平达标等各项内容,涉及行业技术、经济、财务、组织机构、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方法。项目管理培训不但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增进项目的整体效益,而且可以促进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4]。

3.4推广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

以往项目小组往往是临时组建的,缺乏组织建设的经验和手段,工期、投资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项目建设期一拖再拖,概算一调再调,投资一增再增,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项目的整体效益。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投资效益,实施项目承包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实践证明,通过招投标的办法择优选定承担单位,对项目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能有效地实现对项目进度、费用和质量的控制,从而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这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办法。

3.5推进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网络化

受传统沟通方式的制约,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效率难以有根本性的突破。通过网络化管理,搭建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突破地域、时间和范围的限制,提供实现信息共享和提高效率的管理手段,为项目管理提供统一、方便、高效的管理平台。推进项目管理网络化,一是需要建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库[5]。数据库不仅是系统实现各种功能的核心,而且是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基础,只有具备统一的数据平台,才能保证系统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二是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包括投标报价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投资控制管理系统、综合文档管理及集成办公系统等在内的网络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项目管理信息的全面控制与管理,形成网络化的项目管理平台。

3.6完善农业科技项目评估体系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项目的选择都是单纯地凭借管理者和咨询专家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致使项目选择失误率偏高。农业科技项目选择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由此而引起的项目决策的风险性,还表现在对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复杂程度、收益、费用等估计上的困难。因此,科学的农业科技项目评估体系应从科技管理的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影响因素,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提高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经济、社会效益。

3.7引进农业科技项目风险评估系统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加上其特有的属性,使其潜在风险性远远大于其他一般项目。一个项目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中的任务是否能如期完成、资源是否能合理有效使用等。这些潜在的风险可能会对项目的计划、成本、技术、产品的质量、项目的效益产生负面影响。风险管理是在这些潜在的问题对项目造成破坏之前进行识别、处理和排除。项目风险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制订与评估规划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项目规划或计划进行审核并发表意见,不断寻找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尝试指出各风险的管理策略及常用的管理方法,以处理随时出现的风险。

3.8建立农业科技项目承担方信用档案

现代项目管理要求人们在合作的过程中讲求信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是通过合同将项目参与各方结合起来的,农业科技项目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合同实施状况。“诚实信用”作为合同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在项目开始前要提供真实的信息,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农业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合同要求完成约定事项。但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项目合同规定的内容往往不能完全按要求得到执行。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中,进一步严格考核项目承担单位的信誉状况,建立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乃至项目评估专家的信用档案,以作为科技立项的依据之一。

篇4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

三、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WTO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点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下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1几种主要的农业信息技术

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进入 90 年代,计算机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广域网和局域网紧密结合使得企业网络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建造了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 Internet, 为在 21 世纪进入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网络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系统。

2)专家系统技术,所谓专家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大量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特殊领域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做出决定,解决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专家系统与传统的计算机程序系统有着完全不同的体系结构。

3)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决策支持系统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决策服务的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结构,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般描述。 概念结构反映系统的大致功能,简单、通用、具有可扩展性,是建立各种以知识为基础的 DSS 的普遍结构模式。 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有三个部分组成:语言系统、知识系统和问题系统。

4)3S 技术,3S 技术是遥感技术 RS (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的统称 , 是空间技术 、 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3S 技术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先导,是建设数字地球、信息高速公路所需的高新技术,对全世界的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5)多媒体及计算机视觉技术、人机界面友好技术,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做到图、文、声、像一体化。

2 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管理的关系

信息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能否提高其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 因而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离不开农业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热点及未来趋势, 不断调整经营方向, 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保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当地优势等, 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工作的配合。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分工协作的横向联合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合。只有通过信息传递, 才能把各自的经济活动统一协调起来, 共同实现整体的联合目标。农科教结合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能够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需求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农业信息技术能对农业决策起到辅助作用。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是结构化决策问题。农业信息的应用为生产、管理者能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3几点思考

3.1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必须抓住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时机, 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 建立起符合青海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科技规律的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省级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技术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与创新活动有关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联合和合作, 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成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扩散和应用的基石。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 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主体。

3.2 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制度创新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进行一系列制度的创新。一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农业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作出更多的发明, 创新扩大农业新科技的供给。二要建立技术、信息、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降低农户采用农业新信息技术的风险和成本, 刺激农户对信息新技术的需求。三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 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机构、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3.3 进行农业信息技术组织的创新, 推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向产业化方面发展

加强企业同科研实体的合作, 实现需求终端同技术源头的对接。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 克服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

3.4 加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目前农民、基层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仍较淡薄, 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对青海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3.5 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共享性

翔实、丰富、共享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青海省已建成了一大批信息资源, 但其质量与数量还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 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需要,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数量的同时, 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 全方位、全覆盖、全社会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农业数据库, 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3.6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软件开发研究

今后农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过程的统一规划与合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生物性、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农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对这些软件的开发, 应采取专家咨询、统一设计、分工协作、重点突破的方针,应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与农业、经营管理专家的协同攻关, 确保软件的结构、功能、界面、程序规范化, 提高软件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二是农业知识工程的研究。把知识工程的思想、方针和技术与我省农业领域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相结合, 从中产生出适合青海实际的新技术、新方法, 是农业知识工程的首要任务。三是技术集成和信息的综合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日趋迫切, 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多种信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结语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而且为推动整体社会的信息化搭建了平台。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难题尚待解决,短期内可能无法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只要加强领导,不懈努力,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定能实现信息共享,带动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使用,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科技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王德斌.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

[2]王斌,张强,黄高鉴,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