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09:56: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开发;发散性思维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教学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思考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结合本人多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和教研经验,本文就《物理教学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作一些探讨。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探索结论的思维方法。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物理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它们没有现成的、固定的、唯一的答案,需要经过学生积极的发散性思维,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物理方法,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物理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新的课程理念,注意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为此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多动脑筋、多花时间,把“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到:

1.精心设计课堂案例,案例力求做到具有发散性

1.1 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性。

思维活动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集中表现为思路宽广,能全面考察问题。教师在精选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问题内在的潜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学生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以某一数式为扩散点,设想它的多种来源。可在物理总复习时,进行这样的尝试: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中学物理中什么物理量为零?”。结果可能得到很多有趣的答案: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合外力为零;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为零;超导材料的电阻为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是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或描述为物体除保守力作用外其余合力为零);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时,回路中感应电流为零;宇航员在宇宙飞船内的重量为零;入射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为零;电场中的电势为零时,场强不一定为零;宇宙中的极限低温为零开。…学生们写出来的“物理量为零”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花园。可以想象,若经常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今后当物理情境中再出现某物理量“为零”时,在学生眼中“零”已经不再是僵化的数字了。

1.2 触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敏捷性。

思维活动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其集中表现为能迅速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简化运算步骤、环节和推理过程。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去求解问题,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出符合题意的同一个答案,从而触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敏捷性。如在复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已知一滴雨水从一定高度的窗户经过的时间,求该滴雨水下落至…的高度”。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解法,比较用哪种解法简单,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时,就可能做到得心应手。

1.3 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刻性。

思维活动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其集中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规律,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善于总结规律,并能迁移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不断改变问题的条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状态,对物理问题的本质、属性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刻性。如:以图形等材料为扩散点,设想它的多种变化。在学生对物理知识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把直线从一个位置平移至另一个位置,试写出这种直线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这里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是有关某个物理问题的图形,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揭示出上述直线图像所隐含的物理意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物理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3.1 直线在纵轴上截距为正时,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则该图像表示物体做的是初速度不为零而加速度为正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3.2 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正时,若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压强(Pa),则该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做等容变化;

1.3.3 直线在纵轴上截距为零时,若横轴表示力,纵轴表示加速度,则该图像表示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

1.3.4 直线在纵轴上截距为零时,若横轴表示电压,纵轴表示电流,则该图像表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3.5 当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负数时,若横轴表示照射光子的频率,纵轴表示光电子离开金属表面的最大初动能,则该图像表示在光电效应现象中,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的频率变化的图像。在这里将光电方程用图像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看出光电效应现象中,存在一个极限频率的问题,因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可能为负值。理解更加明确直观了。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1.4 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思维活动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集中表现为能根据问题的基本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思维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迅速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梳理、归纳、训练,使学生思维活动通畅、反应灵敏、联想丰富,能在短时间内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律,迅速结成知识网,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思维越流畅,解决问题越能变换自如、思路灵活。如总结“打点计时器纸带上数据的处理”这类问题等就属于这一情景。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验创新;自制教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4(S)-0027-2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是使教学直观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来进行创新。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通过改进演示手段,演示方法或演示技巧进行实验创新

当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的现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所进行的,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也就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样的做法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演示力的合成实验中,很多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一个方木板上固定三个滑轮,如图1所示:在P点固定一条橡皮筋,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两条细绳,分别通过B、C两滑轮悬挂三个和四个钩码,画出拉力方向。然后只用一根细绳通过A滑轮悬挂五个钩码。这样就证明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我认为这种做法,效果不太好,可信度较低,思维有局限性。可将这些缺点列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改进的方法。我在做这个实验时,在黑板上边缘相隔一定距离的地方钉了两颗铁钉A、B,直接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悬挂在铁钉上。然后叫两组学生(每组两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做一次实验,如图2、3所示。F1和F2是两把弹簧称拉动皮筋时的读数大小和方向,F′是一把弹簧称将橡皮筋同样拉到O点时的读数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力的图示作出F1和F2的合力F,最后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由此得出结论: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利用自制教具创新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自制教具本身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平抛运动是学生接触曲线运动的第一个实例,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的,但水平分运动的情况课本上是通过频闪照片分析而得,在课堂上是无法演示的,因此我做了如下图4所示的平抛运动演示仪应用于课堂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演示器材结构如图4:右端上、中、下是三根完全相同的斜槽轨道,它们由两块竖直铁片固定。斜槽轨道底端水平,这是为了使小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在斜槽轨道右端相同位置固定三个电磁继电器,三个电磁继电器的接线端用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两根接线柱上。底端也是用两块铁片固定在水平轨道上,并在铁片上标出刻度,刻度的零刻线在斜槽轨道末端,其目的是为了能直接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而水平轨道左端向上弯曲,则是为了防止小球在运动中运动得太远。

在平抛运动的授课过程中,竖直分运动是由两颗小球在同一高处分别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来演示。实验时让两个小球同时开绐下落,由于它们同时落地,可知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但水平方向的运动如何通过实验来完成呢?

首先将两根电线通过一个开关接在电源上,闭合开关,将两颗小球放在中、下两斜槽轨道上,让电磁继电器吸住。然后断开开关,两小球同时下落,并在水平轨道上相撞。由于两小球通过斜槽轨道末端时速度大小是相同的,只是上面一颗小球做平抛运动,下面一颗小球离开斜槽轨道末端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两小球相撞就说明它们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即证明小球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我又做了一次,只是这一次我是将另一个小球分别放在上、下两个斜槽轨道上,也就是改变了两小球间的高度差,两小球最后还是相撞了。因此充分说明了平抛物体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另外,由于水平铁片和竖直铁片上都有刻度,由刻度可知上、中两斜槽轨道的高度差为H1:H2=1:4。引导学生思考:只用一颗小球能否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呢?答案是可以的。其做法是先将小球置于中斜槽轨道,让小球运动,由水平铁片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1。然后再将小球置于上斜槽轨道,让小球运动,由水平铁片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2。因高度差H1:H2=1:4,故可知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T1: T2=1: 2,因此,只要读出S1:S2的值就可知道,如果比值等于1:2,则也可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3 打破常规,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定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注入式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打破常规,多角度思考,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伽俐略的理想实验;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时的“月――地检验”实验等。他们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打破常规,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已知加速度去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那么,我们能否反过来思考:在不计一切阻力的情况下,能否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呢?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创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的迫在眉睫。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懂得如何去思考、去分析。只有具备了思维能力这把钥匙,学生才能把历史学好、学透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可见,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今,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做学生潜能、素质和能力的培育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越到位,学生的逻辑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越好,对新事物的认识和领悟能力就越强。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我们理应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讲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究层次和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多样性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一)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思维灵活,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以及做题质量。

(二)教学中要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例如,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将历史发展的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最好能辅之表格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辅之相应的思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答案。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组织展开课堂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角度回答,有的从经济角度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回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外交和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答案。

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再像小学生那样勇敢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材料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提纲挈领地分析材料或找出重点语句,而往往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或是文段的纲。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某些重点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时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例如,“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到了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段文字里的“主要”和“波及”两个词的运用,就把世界大战的范围说清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亚洲国家的参与,且参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国家也很清晰。这样把握住关键词句,学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开放性思维;重要性;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38-01

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教学,而应该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更注意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一 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和思想认识教育,教材被等同于教科书。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历史考试的答案,其实也是历史教科书的字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只是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则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

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他们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二 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在历史的教学中,要培养开放性思维应注重以下策略。

1.于意义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学意义的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即低级到高级的程序,它包含了诸多能力,包括识记鉴别能力、领会注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同时,历史思维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有顺时思维和逆时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等。显然,思维的不同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说明了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凭中学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2.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在教学中,知识还是要传授的,但是却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参与,避免他们只在“听故事”,而忘记了去思考。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等,以激励他们去思考。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广泛意识、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的问题。

3.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思维含量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15-01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感悟,下面我从历史教学的内容上、教学的方法上和教学的实践上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 引言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教学,而应该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更注意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2 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和思想认识教育上,教材被等同于教科书。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历史考试的答案,其实也是历史教科书的字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只是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则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 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生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3 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那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呢?

3.1 在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并非静止,也不是由一个个片段所组成。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显得过于重视甚至是局限于教科书了,学生往往是照搬教科书上的观点和结论,不能真正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观点。其实,学习历史的教材应该更加广阔,而不应仅仅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包括了教科书、其他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其他用于教学活动的资源(如周围的自然环境、现实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教材还应包括教师本身。

为了更好地培养开放性思维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历史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历史知识的组合能力。学生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清晰明了,并且,教师的开放性教学也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带着知识的整合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出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历史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把学生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甚至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质疑。 更新观念,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不仅使教师的授课显得更加生动和易懂,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所提高。在教学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考的能力明显加强,有效减少了人云亦云的局面。

3.2 在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在学习上,则存在着情绪化的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和为了成绩只好拼命背书并存的状况。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3.3 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对教学实践并不是很重视,因为历史教学所占用的教学时间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要少很多,并且历史课更多的是一门关于思考的课程,似乎与实践离得有点远。但是,要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的实践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走向更大的知识的海洋,指导学生如何就自己的问题寻找资料。(2)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感受历史。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爱,现有实物的感触还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开放性的思维。(3)可以用一些较有争议的话题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找资料和思考。在辩论中,由于场面的激烈,学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才论辩能力。(4)可以开展学史作文和写作小论文的活动,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理解和掌控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