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4 09:56: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物理教学;开发;发散性思维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教学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思考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结合本人多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和教研经验,本文就《物理教学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作一些探讨。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探索结论的思维方法。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物理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它们没有现成的、固定的、唯一的答案,需要经过学生积极的发散性思维,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物理方法,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物理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新的课程理念,注意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为此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多动脑筋、多花时间,把“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到:
1.精心设计课堂案例,案例力求做到具有发散性
1.1 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性。
思维活动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集中表现为思路宽广,能全面考察问题。教师在精选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问题内在的潜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学生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以某一数式为扩散点,设想它的多种来源。可在物理总复习时,进行这样的尝试: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中学物理中什么物理量为零?”。结果可能得到很多有趣的答案: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合外力为零;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为零;超导材料的电阻为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是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或描述为物体除保守力作用外其余合力为零);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时,回路中感应电流为零;宇航员在宇宙飞船内的重量为零;入射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为零;电场中的电势为零时,场强不一定为零;宇宙中的极限低温为零开。…学生们写出来的“物理量为零”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花园。可以想象,若经常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今后当物理情境中再出现某物理量“为零”时,在学生眼中“零”已经不再是僵化的数字了。
1.2 触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敏捷性。
思维活动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其集中表现为能迅速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简化运算步骤、环节和推理过程。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去求解问题,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出符合题意的同一个答案,从而触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敏捷性。如在复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已知一滴雨水从一定高度的窗户经过的时间,求该滴雨水下落至…的高度”。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解法,比较用哪种解法简单,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时,就可能做到得心应手。
1.3 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刻性。
思维活动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其集中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规律,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善于总结规律,并能迁移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不断改变问题的条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状态,对物理问题的本质、属性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刻性。如:以图形等材料为扩散点,设想它的多种变化。在学生对物理知识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把直线从一个位置平移至另一个位置,试写出这种直线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这里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是有关某个物理问题的图形,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揭示出上述直线图像所隐含的物理意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物理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3.1 直线在纵轴上截距为正时,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则该图像表示物体做的是初速度不为零而加速度为正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3.2 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正时,若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压强(Pa),则该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做等容变化;
1.3.3 直线在纵轴上截距为零时,若横轴表示力,纵轴表示加速度,则该图像表示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
1.3.4 直线在纵轴上截距为零时,若横轴表示电压,纵轴表示电流,则该图像表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3.5 当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负数时,若横轴表示照射光子的频率,纵轴表示光电子离开金属表面的最大初动能,则该图像表示在光电效应现象中,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的频率变化的图像。在这里将光电方程用图像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看出光电效应现象中,存在一个极限频率的问题,因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可能为负值。理解更加明确直观了。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1.4 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思维活动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集中表现为能根据问题的基本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思维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迅速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梳理、归纳、训练,使学生思维活动通畅、反应灵敏、联想丰富,能在短时间内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律,迅速结成知识网,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思维越流畅,解决问题越能变换自如、思路灵活。如总结“打点计时器纸带上数据的处理”这类问题等就属于这一情景。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验创新;自制教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4(S)-0027-2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是使教学直观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来进行创新。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通过改进演示手段,演示方法或演示技巧进行实验创新
当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的现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所进行的,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也就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样的做法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演示力的合成实验中,很多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一个方木板上固定三个滑轮,如图1所示:在P点固定一条橡皮筋,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两条细绳,分别通过B、C两滑轮悬挂三个和四个钩码,画出拉力方向。然后只用一根细绳通过A滑轮悬挂五个钩码。这样就证明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我认为这种做法,效果不太好,可信度较低,思维有局限性。可将这些缺点列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改进的方法。我在做这个实验时,在黑板上边缘相隔一定距离的地方钉了两颗铁钉A、B,直接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悬挂在铁钉上。然后叫两组学生(每组两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做一次实验,如图2、3所示。F1和F2是两把弹簧称拉动皮筋时的读数大小和方向,F′是一把弹簧称将橡皮筋同样拉到O点时的读数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力的图示作出F1和F2的合力F,最后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由此得出结论: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利用自制教具创新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自制教具本身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平抛运动是学生接触曲线运动的第一个实例,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的,但水平分运动的情况课本上是通过频闪照片分析而得,在课堂上是无法演示的,因此我做了如下图4所示的平抛运动演示仪应用于课堂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演示器材结构如图4:右端上、中、下是三根完全相同的斜槽轨道,它们由两块竖直铁片固定。斜槽轨道底端水平,这是为了使小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在斜槽轨道右端相同位置固定三个电磁继电器,三个电磁继电器的接线端用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两根接线柱上。底端也是用两块铁片固定在水平轨道上,并在铁片上标出刻度,刻度的零刻线在斜槽轨道末端,其目的是为了能直接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而水平轨道左端向上弯曲,则是为了防止小球在运动中运动得太远。
在平抛运动的授课过程中,竖直分运动是由两颗小球在同一高处分别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来演示。实验时让两个小球同时开绐下落,由于它们同时落地,可知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但水平方向的运动如何通过实验来完成呢?
首先将两根电线通过一个开关接在电源上,闭合开关,将两颗小球放在中、下两斜槽轨道上,让电磁继电器吸住。然后断开开关,两小球同时下落,并在水平轨道上相撞。由于两小球通过斜槽轨道末端时速度大小是相同的,只是上面一颗小球做平抛运动,下面一颗小球离开斜槽轨道末端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两小球相撞就说明它们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即证明小球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我又做了一次,只是这一次我是将另一个小球分别放在上、下两个斜槽轨道上,也就是改变了两小球间的高度差,两小球最后还是相撞了。因此充分说明了平抛物体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另外,由于水平铁片和竖直铁片上都有刻度,由刻度可知上、中两斜槽轨道的高度差为H1:H2=1:4。引导学生思考:只用一颗小球能否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呢?答案是可以的。其做法是先将小球置于中斜槽轨道,让小球运动,由水平铁片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1。然后再将小球置于上斜槽轨道,让小球运动,由水平铁片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2。因高度差H1:H2=1:4,故可知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T1: T2=1: 2,因此,只要读出S1:S2的值就可知道,如果比值等于1:2,则也可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3 打破常规,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定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注入式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打破常规,多角度思考,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伽俐略的理想实验;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时的“月――地检验”实验等。他们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打破常规,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已知加速度去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那么,我们能否反过来思考:在不计一切阻力的情况下,能否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呢?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创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的迫在眉睫。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懂得如何去思考、去分析。只有具备了思维能力这把钥匙,学生才能把历史学好、学透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可见,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今,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做学生潜能、素质和能力的培育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越到位,学生的逻辑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越好,对新事物的认识和领悟能力就越强。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我们理应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讲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究层次和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多样性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一)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思维灵活,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以及做题质量。
(二)教学中要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例如,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将历史发展的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最好能辅之表格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辅之相应的思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答案。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组织展开课堂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角度回答,有的从经济角度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回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外交和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答案。
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再像小学生那样勇敢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材料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提纲挈领地分析材料或找出重点语句,而往往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或是文段的纲。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某些重点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时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例如,“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到了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段文字里的“主要”和“波及”两个词的运用,就把世界大战的范围说清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亚洲国家的参与,且参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国家也很清晰。这样把握住关键词句,学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开放性思维;重要性;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38-01
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教学,而应该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更注意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一 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和思想认识教育,教材被等同于教科书。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历史考试的答案,其实也是历史教科书的字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只是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则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
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他们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二 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在历史的教学中,要培养开放性思维应注重以下策略。
1.于意义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学意义的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即低级到高级的程序,它包含了诸多能力,包括识记鉴别能力、领会注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同时,历史思维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有顺时思维和逆时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等。显然,思维的不同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说明了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凭中学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2.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在教学中,知识还是要传授的,但是却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参与,避免他们只在“听故事”,而忘记了去思考。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等,以激励他们去思考。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广泛意识、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的问题。
3.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思维含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15-01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感悟,下面我从历史教学的内容上、教学的方法上和教学的实践上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 引言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教学,而应该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更注意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2 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和思想认识教育上,教材被等同于教科书。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历史考试的答案,其实也是历史教科书的字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只是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则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 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生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3 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那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呢?
3.1 在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并非静止,也不是由一个个片段所组成。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显得过于重视甚至是局限于教科书了,学生往往是照搬教科书上的观点和结论,不能真正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观点。其实,学习历史的教材应该更加广阔,而不应仅仅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包括了教科书、其他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其他用于教学活动的资源(如周围的自然环境、现实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教材还应包括教师本身。
为了更好地培养开放性思维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历史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历史知识的组合能力。学生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清晰明了,并且,教师的开放性教学也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带着知识的整合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出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历史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把学生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甚至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质疑。 更新观念,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不仅使教师的授课显得更加生动和易懂,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所提高。在教学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考的能力明显加强,有效减少了人云亦云的局面。
3.2 在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在学习上,则存在着情绪化的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和为了成绩只好拼命背书并存的状况。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3.3 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对教学实践并不是很重视,因为历史教学所占用的教学时间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要少很多,并且历史课更多的是一门关于思考的课程,似乎与实践离得有点远。但是,要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的实践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走向更大的知识的海洋,指导学生如何就自己的问题寻找资料。(2)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感受历史。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爱,现有实物的感触还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开放性的思维。(3)可以用一些较有争议的话题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找资料和思考。在辩论中,由于场面的激烈,学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才论辩能力。(4)可以开展学史作文和写作小论文的活动,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理解和掌控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68-02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接触历史知识的初级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中应该得到充分的思想转变,同时对于教学氛围也应该进行不断的优化。本文就结合这几方面展开相应的研究过程,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在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得到充分的拓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同时对于知识点的衔接过程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知识点的串联以及对于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着很高的要求,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应该高度的重视。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
1.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大多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是比较落后,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识严重不足,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主要应该体现在平时的记忆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思想还是紧紧地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教师应该继续加强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同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
2.课堂上缺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就课堂教学气氛而言,很多教师认为自身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并不高,这样教学过程显得尤为枯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较为缺乏,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氛围。
3.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与开发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但在平时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传统的“灌输式”以及“填鸭式”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受到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也达不到预想效果。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正确认识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发扬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是落实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所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以及拓宽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重点,也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自身应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认识程度。
2.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营造教学氛围而言,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对于教学情境模式的应用过程,这是让学生直观体验到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得到创新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激发学生对于中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使“要我学”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为“我要学”。例如,“探究性”教学模式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展开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3.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到剂的作用,对于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的更新应该做到及时而又充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竞赛法”与“合作法”进行积极的应用,同时将“探究式”教学法与之进行融合,这样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中会更加积极。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言,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进行融合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关键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创新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对于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以期对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永明.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J].西北职教,2007,(10).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18-01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提升对事物的判断力和感知能力,对于正处于性格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历史课堂不仅仅是单向灌输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成为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启发思维的场所。提升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中学课堂非常重要的一项长期教学任务。
1.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出和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特殊思维类型,它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的高度综合。"同时还应考虑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学生也存在着创造性思维等其他思维形式。
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最早是在国外提出的,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因果分析的能力,解释历史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决策提出正确的依据和看法。不过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但史学界很多学者都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一般的思维活动和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能够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毋庸置疑的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对学生学会历史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
2.掌握中学生特点,重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2.1掌握中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历史教学任务。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3-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生的历史教育课堂应该多以形象思维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将生涩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纷繁浩杂的历史人物进行筛检,选择出较为生动,容易理解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初中生掌握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基本历史常识,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由于初中生阶段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立批判能力萌芽的状况,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就成为了很多中学课堂的惯常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一些抽象理论:如宗教思想等尽量以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较少涉及这类晦涩的知识。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着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2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中学历史学科能力方面,历史思维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学历史教学所研究的,是学生的历史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思维能力培养。因此,从历史学科的思维特征入手,同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等具体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把学生从书本死教条的知识中解脱出来,自主学习互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史实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明确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在事实面前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
3.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
3.1教材、丰富历史事实。历史事实中存在着大量可以比较鉴别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尤其发展脉络和规律。掌握大量的历史事实,能够便利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思维就能灵活起来。从教学内容而言,历史事实要尽可能保持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应该是动态的,实时更新,不断使学生引发新问题,新思考,并解决新问题。历史事实的积累为历史思维提供了条件,而历史思维的发展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史实,更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
3.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严密系统的历史思维。在对中学历史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不能仅记住单独的历史知识,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对老师的要求来说,就要很好的处理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明确每个章节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注意历史时间脉络的延续性和前后纵横联系。
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必要性策略创造性思维主要指的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对事物进行创新,进而获得新颖思路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综合性、过去性以及具体性等特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针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还是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历史学科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新课改标准当中曾规定,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准确把握计算历史年代和历史图表的使用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全面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这就表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讲,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历史教师的专业性不强,许多初中阶段的历史老师并非历史专业文凭,而是学校随机分配和安排的,即使有些老师是历史专业出身,但是其在教学方面还是沿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此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顺应时展的必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创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未来人才必需要具备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决定了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而这种条件的产生则主要依赖于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因此,我们首先要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确保知识的传授具有启发性。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教学不再是单纯的陈述知识,而是提出问题和导读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主动创造提供必要的心理和外部条件。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交流、讨论,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处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当中,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拓展。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将历史事件的脉络和走势理清,帮助学生总结和思考。此外,教学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尽量消除或是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鼓励学生创新。
(2)引导学生大胆思考
在教学当中适当安排实践和讨论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个人见解,对于思维走进误区的同学,教师要抓住机会,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十分强烈,鼓励学生课外探究和思考,对历史知识进行批驳和论证,不仅能够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激发学生的聚合、发散思维
(1)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指的是对刺激做出流畅的反应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则思维的流畅性越好。一般来讲,历史现象和内部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联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存在各种原因,所以在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一方面要求学生细微活动要迅速、畅通,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假设和变式,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指的是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发散性思维的第二特征,即在面对问题情景的时候可以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某一思维受阻时,可以进行思维的快速转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正向思维的机械性,有效活化学生思维。其次,要重视对侧向思维的训练,即通过对近似知识的类比,使学生获得新的启迪。在实践教学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变式和假设,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3.鼓励史料探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深化
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增强其研究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一般而言,史料是过去人们对于某件事物的看法,写史料的人员一般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发表观点,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何通过史料来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基础史料,让学生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实在何种情况下,写作者以何种目的写出来。通过课堂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
4.正确处理接受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过多年时间证明的结果,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非完全抛弃过往的接受学习,节节课都让学生独立思考。接受学习是人类固有的思维模式也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由于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探究,因而接受学习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一个个发展阶段,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成熟,因此在面对难以理解的问题时,依然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所以,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当中,要特别注意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郭瑞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才智,2009,(22).
(一)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就在于历史学习是有关于历史纪实材料的分析和探究的过程,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顺序、人物等进行仔细的梳理。初中生对古今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对比较陌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以饱满的热情去探究历史学科。而历史图片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还原,具有客观性、真实性,能够进一步补充文字信息的不足,而且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透过历史图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总结,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二)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还未发育成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逐渐对周围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才刚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有意在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想象力是构建思维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图片具有较强的关注,完全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历史图片,并配以相应的图片解析和文字概述,来丰富和拓展想象的空间,进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如何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要想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图片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历史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如何运用历史图片来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运用历史图片讲解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都是存在前后联系的,任何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到位,都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因此,如何掌握历史知识,特别是其中的重难点知识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单纯的利用文字材料进行讲解,并没有辅助的参考资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也并不深刻。这个时候,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学习起来也存在较大的难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实践证明,运用历史图片来讲解历史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往往能化难为易,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开运河创科举》中隋朝大运河的规模和分布时,很多同学都很难把握,这个时候,通过让学生仔细在课本上以及在多媒体幻灯片上播放隋朝大运河的地图,学生就直观的掌握了运河的起终点,运河的规模、分布、名称以及所沟通的水系。
(二)运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加上历史知识的枯燥无味,学生对历史学生产生厌弃的心里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字材料和图片紧密结合起来,就会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就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图片,首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讲解战争的背景以及爆发的原因等等。
(三)运用历史图片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是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所求。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可见,新课标要求在强化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是适应新高考形势的需要。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学科能力要求的不断强化是2011年来江苏历史高考的趋向。不仅在解读材料方面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亦更加全面。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均非常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比较等学科能力,还重视对辩证思维、扩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以及灵活、深刻、严谨等思维品质的考查。
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细节滋润课堂。
历史本就是遥远的过去,而现行的历史教材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在编排上往往选择主干知识进行叙述,淡化甚至省略了对历史细节的描述,这就使得原本有血有肉,丰厚饱满的历史被空洞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取代,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其应有的立体感而变得干枯生硬。学生无法感受历史的鲜活本色,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制约着学生对历史全面理性的认识。因此,关注并运用历史细节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精神食粮。
另外,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理解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要密切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从多元的角度理解历史,不盲从一种声音。下面以我对人教版必修一《》一课中的处理为例说明。
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战败的原因归结为清政府的腐败和保船避战政策,战争中清政府的态度是极为消极的,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只有邓世昌等人的反抗。事实上,除邓世昌外,还有许多清军爱国将领也是积极抵抗的,尤其是当战火烧至中国境内时。为了还原历史,让学生全面公正地认识历史,在授新课时我引用了戚其章先生的新作《走进甲午》中关于中的一段内容。
“在中,仅日本第一军就死亡387人,其中包括14名军官,伤2243人,包括84名军官。总计减员4759人,占第一军总数的1/6。可见,辽东之战的激烈。宋庆时年已75岁,他统率的毅军7次与日军大战。其中,大平山之战从早上达到晚上……宋庆骑马来往指挥,毅军士气高昂,在巷战中顽强抵抗,毙伤敌人百余名。”
通过这段材料的引入,学生从详实的历史细节中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目睹了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公正的认识。在教学中适时引入相应的历史细节并与史学研究的观点相整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形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深厚的历史学科素养。
2.让思维启迪思维――优化问题设计。
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爱因斯坦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题的提出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提问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技巧。精彩的课堂提问是诱导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然而,未经精心设计的提问往往会因脱离教学目标,空洞肤浅等显得低效。所以,历史课堂的问题设计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有效性”、“层次性”“、启发性”是问题设计的三大原则。总之,巧妙地设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实现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长此以往,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锤炼,这种课堂走出的学生更能适应课程改革和高考创新的形势。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53-02
如何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一课题一直都受到专家学者和历史教师们的关注。尤其是为了加强素质教育而实行的新课程改革和高考中对历史问题分析运用能力考查的加强对教学的震动最大。它已经引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但也无庸讳言,一方面是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还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学和知识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这一课题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就成为促进历史教学改革及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步骤。
1、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现实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明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必须性,防止“和平演变”;尤其在我们这样的边疆地区,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宗教观,有效地抵制达赖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的图谋。为了使历史教育在社会政治中显露效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对一些基本历史问题的认识错误与否,就需要加强对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能像传统的历史教学那样,只注重掌握知识,而不要求掌握形成这些结论的思维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教育,将教材中科学的认识结论变成教条来背诵,而没有经过个人的思维过程。没有经过个人独立思考而获得的思想观念,不会成为坚定的信念。对历史教学中的这种现象,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通常所进行的历史能力训练,仅仅是狭义上的运用知识,其目的还不能说是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和未来的需要。在思想教育方面,往往使之同化于知识教育中,忽略了学生思想认识的自我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世界观的科学培养。”其结果是“学生不会运用已学过的东西去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当他走向社会时,会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怀疑以前学过的那些知识、理论”。
历史事实表面上既不带有思想,又不具有意义。只有经过人们的解释说明,历史事实才获得思想和意义。而人们又总是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某些理论前提和概念出发来理解一件事实。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头脑中的理论和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完成讲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且应当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认识历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变成学生思维的定式,使经过历史教育的对象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这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
2、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多特殊性,最突出的特点是历史学本身所表现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培养思维能力也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决定的。充分认识本学科的特殊性,对于深入研究教学问题至关重要。
历史学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历史事实,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研究历史是没有绝对客观主义的。有人曾撰文特别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即“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理性和爱国主义觉悟”,以及“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两点在教学中的落实,都围绕着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间题。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接受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但是,掌握基础知识并不能保证达到提高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和爱国主义觉悟的目的。要使历史教育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培养。只让学生多次机械地重复现成结论,或者重复教材所划定的思维模式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从学习历史中升华出社会理性、思想觉悟以及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除了情感成分外,主要来源于对历史事实的独立思考。而这种思考的认识工具则应当是历史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的历史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历史学的基础,如果忽视了对这一基础的培养,不仅会抽掉无产阶级历史学的精髓,而且会使科学的历史结论教条化、公式化。所以说,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全面完成国家给中学历史学科制定的教育任务。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表现于发展人类的思维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开发我们整个社会智能的前提。历史学科对形成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辩证思维的普遍规则都应用于历史学科之中,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更是在本学科得到体现。专门研究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初中二年级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开始,也是逐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的开始”。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已经向学生提供了发展历史抽象思维的材料基础。中学历史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认识历史的目的在于认识现实。历史思维是人们认识过去、现在并予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很显然,如果对中国的过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今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形成坚定的信念。有人经过专门研究后指出:整个中学时期内,青少年对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的兴趣随着年级升高而不断增加,尤其是重点学校的学生,主动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对重大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人数比一般学校要多。这说明,越是喜欢学习、聪明的学生,越关心社会现实问题。这无疑给教育部门一个警示:随着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的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同时,这也向我们说明了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即:学生只有逐渐掌握了历史事实及其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基本原理,才有可能独立、灵活地驾驭知识,以正确的思维去理解、分析和思考过去和当代的具体事实和现象。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思维;培养
在新教改突出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拓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试论学科思维的培养之相关问题。
1.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其中学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够从各个角度认识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2.高中生历史学科思维的现状
2.1思维狭隘,缺乏批判性思维
现在的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善于多角度思考。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候,不善于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往往是一味追随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路,等、靠思想存在,以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历史学习不能停留在接受和记住教材中表述的史实和结论,而是需要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大胆推理、大胆试问,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差必然导致思维狭隘和批判性思维的缺乏。
2.2阅读量少,概括能力差
现阶段看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法,老师们提高本学科成绩的最重要方式依然是题海战术。只不过有些老师单纯注重以量取胜,有些老师则注重划分类型题,针对每种类型总结方法,公式化答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概括能力较差,审题和读材料的能力都有待提高。这跟大量做题忽视日常的阅读密切相关。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阅读课本以外的书是浪费时间,殊不知没有海量阅读做基础,不重视知识的延伸而只关注题目,短时间内对应试可能有帮助,但是却是跟现代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弊端也显而易见。
3.培养历史学科思维的关键点
3.1创设情境,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教学活动中,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不仅需要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准确的表达历史概念,还需要指导学生把握史实的特征和规律。老师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考虑好课堂上所使用的事例和问题,提高设问的有效性。从新课的导入到整个学习过程,整堂课的设问应该环环相扣,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注重设置一些有着开放式答案的设问,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枯燥无味的,是史实的堆砌,是个只需要背书的学科,如此必然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活跃思维。为了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历史老师应该在平时注重积累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讲发人深省的故事、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幽默动人的表述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特别是讲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穿插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小故事,是学生体会到书上面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从而感受到立体的历史而不是扁平干涩的历史。在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候,多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这也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3引导阅读,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另一方面也是更容易操作的即是引导学生读好教材。教育有独特的传承文化的功能,教材以浓缩的方式将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历史学科来说,更是将古往今来很多重要的史实囊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需要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自学阶段提供阅读提纲指引学生寻找重点问题;让可以学生多关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因为这最有可能是点明本段主旨的一句话;还可以让学生概括一段话或一段史实材料的主要内容;另外,还能和语文老师配合,做一些现代文和古文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3.4巩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有些学生总觉得历史难学,历史书难背,历史题难答,这是因为对于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历史课听懂了,或者书上的内容看懂了,还只是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巩固知识,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书上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想要熟练掌握,需要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历史框架来说,内容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来考虑,纵向即是以时间为轴,从古到今,横向即是各个时间段史实的类别,如人物及其思想事迹,经济方面如科技、农业、水利,社会变革前因后果等等。最高的要求莫过于将高中历史教材里甚至于一些必要的补充囊括在一个大表格里,基本要求也需将一课或一个单元内容以括号或表格的形式将知识框架整理出来。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课和单元甚至于每本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体会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5深入理解,让学生撰写史学小论文
我们常说在面对题目阅读材料的时候,长材料要读短,短材料要读长,也就是说,面对较长的材料,学生应该具备概括总结的能力,而面对短材料,学生应该具备发散分析的能力。目前学生比较习惯于以答主观题的思路来面对史实,用已经掌握的书本的知识点来对应题目材料,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应该让学生写一些史学小论文,让学生在写作中深入了解,认真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剖析和评价一个人物、事件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阐述出某些新的观念,从而也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途径都有其各自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究和总结。总之,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能够超越书本具体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有义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做一盏明灯,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卓越的思维能力,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时间;测量;计算时序思维
关于时序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该题的重要意图是,检查学生能否把上述四个重大事件,置于具体的时间条件之下,进而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
在史学研究中,对于近若干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请亲历者或当事人进行口述,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口述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当事人的回忆,因此使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主要的前提就是亲历者是健在的。那么,如何才能弥补学生在时序思维能力方面的不足呢?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给我们以启发。该标准把历史思维能力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就是“时序思维能力”。为培养时序思维能力,标准要求引导学生:测量和计算时间;解释时间表所呈现的内容;解释历史的嬗变与延续等。
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和计算时间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初步测量和计算时间,我向学生介绍了两个故事,并引导其思考:
故事一:根据《史记》的记载推算,褒姒生于周宣王(前827―前781)初年,在周幽王(生于前795年,前782―前771在位)时期入宫。从年龄上推测,周幽王会特别宠爱褒姒吗?
故事二: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羽中毒箭以及“刮骨疗伤”的事情,发生在公元219年;《三国志》又载,公元208年曹操杀了华佗。从时间上推测,华佗会给关羽“刮骨疗伤”吗?
【分析】根据出生时间与入宫时间计算,出现在幽王视野中的褒姒已年过40岁。从两人的年龄上推测,青春少年的周幽王不会对褒姒特别宠爱。根据史书记载,关羽中毒箭之时,华佗已去世十年以上,无论如何他也不可能给关羽“刮骨疗伤”。
为了帮助学生解释历史的嬗变与延续,我向学生呈现了戊戌时关于告密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告密导致慈禧太后发动
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15日,光绪帝第一次密诏,嘱咐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
17日,光绪帝第二次密诏。康有为等人决定发动兵变,迫使太后交权。
18日夜,谭嗣同游说杀荣禄,对太后或囚或杀。
20日上午,觐见皇帝。随后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20日夜,荣禄赶回北京,到颐和园向太后报告。
21日晨,慈禧发动。
观点二:慈禧太后发动导致告密
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20日上午,觐见光绪后,即乘火车返回,傍晚才到达天津。即使迅速行动,赶到荣禄处也已经是夜间,荣禄也不可能当夜赶往北京去告知太后。因为,当时的铁路和火车缺乏夜行的技术条件。
回天津后尚未立即告密,21日晚听到北京发生的消息后,以为事情泄露,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谭嗣同所说的围园劫后密谋,致使事态扩大。
【分析】观点一认为,的告密导致了戊戌的发生。观点二认为,戊戌的发生导致了的告密,而的告密又使太后扩大了抓捕范围,并且给康有为定的主要罪名也由“结党营私、诱言乱政”改为“纠结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
总之,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把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有效内容,引导学生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进行历史陈述;进行历史分析时,重视文献中时间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 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高级英语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英语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译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英语演讲与辩论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等 苏格拉底的对话思想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英语幽默欣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9) 试论英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测试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10-25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④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67.
⑤ 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
⑥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2001(5):9-15.
⑦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⑧ 文秋芳.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9.
⑨⑩吕德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生活教育,2010(5):62.
转引自汤广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德里克・博克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J].教育学术月刊,2012(3):10.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觉[J].外语教学研究,2012(3):28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