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文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09:56: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相容性的定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

篇1

关键词:血液净化预后

1、应充分重视和保护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

透析患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近几年研究提示残余肾功能(RRF)的存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不仅可以改善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减少透析时间,维持较好的血红蛋白水平,同时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是病死率强有力的预测因子[1],即使残余肾功能处于低水平状态,也能够明显减少透析患者的病死率,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其重要性,尽可能地保护好残余肾功能。透析过程中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提高患者的透析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低血压是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快,常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导致透析不充分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可直接危及生命,同时低血压可导致肾脏血供显著减少,缺血会使肾小球功能进一步受损。导致低血压常见的原因是超滤过多过快及血浆渗透压的急剧下降,所以要定期准确评估患者的干体重,避免透析超滤量过大;同时要提高透析充分性,也可适当提高透析液中的钠浓度,以使血浆渗透压不发生快速变化,使血压趋于平稳。另外透析中应尽量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因醋酸盐有血管扩张和心肌抑制作用,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增加,且醋酸盐代谢缓慢,有时会加重酸中毒[2]。总之要尽量保持透析过程中的血压稳定,避免低血压引起的肾供血减少,保护残余肾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血液透析膜的选择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早期,血液透析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归功于有效透析膜材料的不断发现与广泛应用。透析膜的必备条件有:抗血栓特性、稳定的通透水性能、蛋白丢失限定在最低范围、组织相容性好。在血液透析中血液与透析膜接触,因透析膜组织相容性不同,对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程度及由此而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亦不同。生物相容性透析膜被定义为患者使用时炎症反应产生程度最轻的膜。有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可以降低透析患者感染发病率和腕管综合征,可以降低病死率的危险度,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透析膜的组织相容性将影响肾功能的恢复。相关研究中还没有描述其他可能的结果,如因肺部弹性蛋白丢失而发生的改变及血中红细胞寿命的降低等[3]。

透析膜的组织相容性不同而对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产生的不同影响,提示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在透析处方中应该是被重点考虑的因素。要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组织相容性好的PNA膜、PS膜、CTA膜,以尽量减轻对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程度。

3、体内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

对尿毒症毒素的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现在已知慢性肾衰时体内有200种以上的物质水平比正常人增高。所谓的尿毒症毒素是肾衰时蓄积在体内的多种物质,包括PTH、磷、尿素、肌酐、胍类、酚类和吲哚等,其中有许多是中大分子的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有活性的激素以及与人体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炎性介子等,这些毒素的较高浓度存在,会对其他重要脏器造成进一步损害,同时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胰岛素抵抗等。血液透析主要依靠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所产生的弥散作用清除溶质,对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较好的清除率,对中大分子的清除效果差,而血液滤过与血液灌流因清除方式的不同,对中大分子的毒素及脂溶性的毒素有更好的清除效果[4]。所以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定期行血液滤过和(或)血液灌流治疗,以清除体内的中大分子的毒素,减轻对心、肝、神经系统等的进一步损害及对免疫内分泌代谢造成的影响,以减少或延缓其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4、透析患者的营养问题

此类患者在开始透析治疗前即因体内毒素作用致长期食欲减退,胃肠道症状,及慢性肾功不全非透析治疗阶段的低蛋白饮食等已存在营养不良;透析治疗阶段,因胃肠功能紊乱,透析并发症,透析时蛋白质、维生素的丢失,药物的不良反应,内分泌紊乱所致的负氮平衡,血清瘦素水平的增高,感染及精神因素等均可引发或加重营养不良。大量研究表明有超过1/3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着中至重度的蛋白质营养不良,且营养不良的程度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作为预测指标,低血清白蛋白与患者的病死率保持着相当高的一致性[5],因此要重视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经常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加强宣教,帮助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普及营养治疗的知识,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热量,适量的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注意补充电解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调整透析剂量,保证充分透析,减轻因体内毒素蓄积所致的胃肠道症状及代谢紊乱。可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重组人生长激素,促进体内合成代谢及营养物质的利用,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营养状况、透析器的生物相容性、体内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均与患者的生存时间长短,生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顾勇.应充分重视和保护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411.

[2]苗里宁主编.肾功能衰竭[M].第一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28.

[3]血液透析膜的选择.见:[美]威廉.L.亨里奇,主编.姜埃利,韩瑞发,主译.透析原理与实践.第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9.

篇2

 

关键词:  血液净化  预后

    1、应充分重视和保护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

     透析患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近几年研究提示残余肾功能(RRF)的存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不仅可以改善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减少透析时间,维持较好的血红蛋白水平,同时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是病死率强有力的预测因子[1],即使残余肾功能处于低水平状态,也能够明显减少透析患者的病死率,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其重要性,尽可能地保护好残余肾功能。透析过程中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提高患者的透析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低血压是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快,常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导致透析不充分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可直接危及生命,同时低血压可导致肾脏血供显著减少,缺血会使肾小球功能进一步受损。导致低血压常见的原因是超滤过多过快及血浆渗透压的急剧下降,所以要定期准确评估患者的干体重,避免透析超滤量过大;同时要提高透析充分性,也可适当提高透析液中的钠浓度,以使血浆渗透压不发生快速变化,使血压趋于平稳。另外透析中应尽量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因醋酸盐有血管扩张和心肌抑制作用,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增加,且醋酸盐代谢缓慢,有时会加重酸中毒[2]。总之要尽量保持透析过程中的血压稳定,避免低血压引起的肾供血减少,保护残余肾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血液透析膜的选择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早期,血液透析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归功于有效透析膜材料的不断发现与广泛应用。透析膜的必备条件有:抗血栓特性、稳定的通透水性能、蛋白丢失限定在最低范围、组织相容性好。在血液透析中血液与透析膜接触,因透析膜组织相容性不同,对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程度及由此而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亦不同。生物相容性透析膜被定义为患者使用时炎症反应产生程度最轻的膜。有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可以降低透析患者感染发病率和腕管综合征,可以降低病死率的危险度,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透析膜的组织相容性将影响肾功能的恢复。相关研究中还没有描述其他可能的结果,如因肺部弹性蛋白丢失而发生的改变及血中红细胞寿命的降低等[3]。

透析膜的组织相容性不同而对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产生的不同影响,提示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在透析处方中应该是被重点考虑的因素。要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组织相容性好的PNA膜、PS膜、CTA膜,以尽量减轻对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程度。

    3、体内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

    对尿毒症毒素的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现在已知慢性肾衰时体内有200种以上的物质水平比正常人增高。所谓的尿毒症毒素是肾衰时蓄积在体内的多种物质,包括PTH、磷、尿素、肌酐、胍类、酚类和吲哚等,其中有许多是中大分子的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有活性的激素以及与人体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炎性介子等,这些毒素的较高浓度存在,会对其他重要脏器造成进一步损害,同时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胰岛素抵抗等。血液透析主要依靠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所产生的弥散作用清除溶质,对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较好的清除率,对中大分子的清除效果差,而血液滤过与血液灌流因清除方式的不同,对中大分子的毒素及脂溶性的毒素有更好的清除效果[4]。所以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定期行血液滤过和(或)血液灌流治疗,以清除体内的中大分子的毒素,减轻对心、肝、神经系统等的进一步损害及对免疫内分泌代谢造成的影响,以减少或延缓其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4、透析患者的营养问题

    此类患者在开始透析治疗前即因体内毒素作用致长期食欲减退,胃肠道症状,及慢性肾功不全非透析治疗阶段的低蛋白饮食等已存在营养不良;透析治疗阶段,因胃肠功能紊乱,透析并发症,透析时蛋白质、维生素的丢失,药物的不良反应,内分泌紊乱所致的负氮平衡,血清瘦素水平的增高,感染及精神因素等均可引发或加重营养不良。大量研究表明有超过1/3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着中至重度的蛋白质营养不良,且营养不良的程度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作为预测指标,低血清白蛋白与患者的病死率保持着相当高的一致性[5],因此要重视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经常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加强宣教,帮助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普及营养治疗的知识,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热量,适量的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注意补充电解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调整透析剂量,保证充分透析,减轻因体内毒素蓄积所致的胃肠道症状及代谢紊乱。可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重组人生长激素,促进体内合成代谢及营养物质的利用,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营养状况、透析器的生物相容性、体内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均与患者的生存时间长短,生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重视。

参 考 文 献

[1]顾勇.应充分重视和保护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411.

[2]苗里宁主编.肾功能衰竭[M]. 第一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28.

[3]血液透析膜的选择.见:[美]威廉.L.亨里奇,主编.姜埃利,韩瑞发,主译.透析原理与实践.第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9.

篇3

[关键词] 氧化钛薄膜;血液形容性;血栓;生物材料;钛合金

[中图分类号] R318.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7-0163-03

Research progress of surface titanium oxide film of LVAD and its blood compatibility

TIAN Kun1,2 WU Yadong3 LIANG Fayu3

1.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East Area of Handan Central Hospital in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Heart and Chest Surgery, the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Titanium and titanium alloy have favorable blood compatibility because of a layer of thin titanium oxide film formed on its surface. The LVAD prepared by titanium allo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cuing the life of the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The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rombus on the surface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also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of titanium oxide film. It also makes expectations on the prospect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itanium and its alloy have favorable biological compatibility, owing to the oxidation layer on the surface.

[Key words] Titanium oxide film; Blood compatibility; Thrombus; Biological materials; Titanium alloy

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状态,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药物治疗效果十分不佳,最终需要心脏移植治疗,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心脏供体的缺乏以及供体与患者之间的不匹配,使医生无可奈何[1],而左心辅助装置在心脏移植的过渡期及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对挽救患者生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4]。但是左心辅助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十分多的问题,如感染、出血、血栓的形成以及心率失常等危险事件,其中尤以血栓形成最为严重,所以使用具有良好抗凝血性能的生物材料在心衰终末期的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5,6]。作为生物材料使用的钛及钛合金,由于其表面自然形成了一层薄的氧化钛膜,因而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7,8]。但这种自然形成的氧化膜却很薄,只有5~10 nm,因此会有很多的缺陷[9],而人工合成的氧化钛膜就会倍受关注。

1 生物材料表面形成血栓的机制

1.1 血液相容性的定义

血液相容性是指植入人体后的生物材料,不会导致血液的聚集,不会损伤血液的相关组分,也不会更换血液内环境的相关性质,故不会导致血液凝集、血液的溶血、血小板的损耗以及血小板的变质,也不会导致血液中相关蛋白的特性和结构的变化等,而这对于生物材料最终应用于患者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1.2 血栓形成的机制

在临床应用中出现血栓是左心辅助装置面临的重要问题,尽管如此仍未能完全阐明血栓形成的明确机制。通过分析相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具有预防血栓形成和抗凝血等保护机制是人完整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而非自身体内的生物材料表面则没有这些功能,故血栓来源的一方面是左室辅助装置的表面[10];(2)额外的剪切力作用,如在装置的进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以及血泵内血液遭遇剪切力的时候,因为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途径以及免疫细胞可以通过这种剪切力被激活,导致血液在身体局部以及全身出现高凝集状态,进而形成了血栓在心室辅助泵和体内相关器官[11];(3)与血栓形成紧密相关的还有心室辅助泵内的流体力学特性,然而它们之间却又有十分复杂的关系,从而对血液内的不同成分造成不同的影响[12]。例如:在体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成人的心室辅助泵与小儿心室辅助泵,表现出了相似的几何形态,然而却由于不一样的体积大小而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小儿心室辅助泵形成了很多血栓,而成人的心室辅助泵却没有血栓形成[13]。另外还有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说明减少血栓的形成可以通过流体力学分析技术改善心室辅助泵的研制;(4)血栓的形成也可以发生在血液低的剪切力和不流动的状态下,如在临床上发现了无血流的左心室内或通过左房插管也可导致血栓的形成;(5)心室辅助泵引起的感染也可导致血栓形成,如Holman WL等[14]研究发现,通过对HeartMate左心室辅助泵在临床上的研究,出现感染的患者合并有神经系统事件发生的概率为43%,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血液中细菌和内毒素导致了血栓栓塞,还有一种原因是引起的血栓栓塞是通过凝血系统与炎症介质的互相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异物触发的凝血机制是目前许多研究者一致公认的。随着生物材料植入的应用,作为一种异物,尤其是心脏血管等植入材料,如左心室辅助泵,当其与血液接触时即开始了触发凝血机制的研究。当生物材料接触血液时,在其表面血栓形成的凝血机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首先发生在材料表面的是血浆蛋白的吸附,而使血细胞粘附和激活的是吸附的蛋白层,或通过血液中激活的凝血因子引发的凝血级联反应,从而导致血栓形成[15]。在此过程中,蛋白的吸附是最先发生的,而促使凝血发生的重要点则是作为第一凝血因子的纤维蛋白原在生物材料表面的吸附与激活,当材料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后,通过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促使结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内部电子的释放,进而对释放的电子进行转移,这样纤维蛋白原就会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而纤维蛋白丝状体则可在激活的血小板ⅩⅢ 因子的作用下聚合形成,进而收集血小板和红细胞,促使其凝集、变形,最后导致血栓形成[16]。

2 氧化钛薄膜目前的研究现状

近十多年来对氧化钛薄膜的血液相容性已经实行了十分系统与完善的研究,包含了不同的晶体结构(如:金红石、锐矿钛、板矿钛型)[17,18]、不同的化学组成成分(非化学计量的氧化钛膜,如掺入了铊、磷等)[19]、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如半导体、静态及动态表面张力)[20]以及对蛋白粘附与变性、血小板激活与粘附、凝血因子的激活等的影响,还包括模拟的近似体内的植入试验。研究已经发现,通过对生物材料的表面进行相应的表面改性,薄膜形成的厚度、半导体的特性以及表面所产生的张力是影响氧化钛薄膜血液相容性的重要因素。如Chen JY等[19]、Huang等[8]研究发现薄膜掺杂氢、铊、磷等元素或者增加氧化钛薄膜的厚度,血液相容性也会随之增强;Takemoto等[21]也专研于对氧化钛薄膜血液相容性的干扰条件,发现氧化钛薄膜的成分构成以及薄膜厚度很大程度上会干扰血小板的附着,以至于会远超表面亲水性的干扰,并随着不断增加薄膜的厚度,从而展现出很好的血液相容性;Huang等[8,22]使用许多制备薄膜的技术制备了一连串的氧化钛薄膜,发现一种具有宽禁带宽度的n型半导体是具有氧缺位的非化学计量比的TiO2-X薄膜的共同特性,可以明显的抑制纤维蛋白原γ链C端398-411序列的暴露,进而减少了血栓的形成;Wang等[20]制备的氧化钛薄膜,是使用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而其是一种n型半导体薄膜,表现为含氧的缺失,表面张力的色散分量的贡献较小,而极性分量的贡献较大,其粘附的血小板数量也很少,说明氧化钛薄膜表现出了良好的血液相容性;Tsyganov等[23,24]制备了很多种结构的氧化钛薄膜,利用了金属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和沉积的相关技术,发现金红石型氧化钛薄膜被磷注入其中后,其在血小板粘附和凝血时间的试验中会表现出更好的血液相容性,由于磷离子被注入,且薄膜含有n型半导体的结构,从而抑制了电子从蛋白中转移到改变表面性状的材料表面,进而也抑制了生物材料表面会使黏附蛋白变性的发生,说明了其也表现出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研究已经证实,随着氧化钛薄膜厚度的增加,且与蛋白之间有较低的界面能时,其表面粘附的血小板数量会相应减少,而决定界面能的关键因素是氧化钛薄膜的半导体特性,因此具有n型半导体结构的氧化钛薄膜或掺杂有氢、铊、磷等元素的氧化钛薄膜会有更好的血液相容性。

3 氧化钛薄膜目前的应用现状

钛及钛合金材料由于其表面形成的氧化钛钝化膜、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弹性模量、高比强度、无毒无磁及其耐腐蚀性等特点,因此具有更适宜的生物医用特性。它广泛应用于人工关节(如髋、膝、肩、肘等关节)、骨创伤产品(如髓内钉、螺钉、固定板等)、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牙种植体、牙托、牙矫形丝、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介入性心血管支架、矫形器械等医用材料[25]。

目前二氧化钛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存在,即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其孔径大小在2~50 nm之间,拥有非常有序的孔道结构,孔径分布规则,孔径尺寸变化范围较大,介孔形状多样,兼具光催化与介孔两个特点,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很多生物医学研究者对此都具有很高的研究热情,其在骨修复与移植的研究,癌症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6]。如Bjurten等[27]通过实验验证了介孔二氧化钛纳米管能够非常好的改善成骨细胞的增殖和黏附,增强骨粘连的强度。张爱平等[28]运用涂覆法合成了锐钛矿型的介孔二氧化钛纳米薄膜,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此纳米薄膜在紫外光照射下对胃癌细胞有很强杀伤力。Wu等[29]利用乙醇钛在乙醇中水解的方法合成了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好的球形介孔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并将其用于癌症的诊断与治疗。

4 总结与展望

血液和材料之间由于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想要设计出具有完全血液相容性的生物材料对于我们是很困难的,并且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相关技术和机制,距离了解其中的全部机制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目前在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方面的相关研究机制及如何提高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方面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学者已经作了十分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我国近年也有很多的研究报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薄弱。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强对氧化钛薄膜的研究投入,各个研究团体之间也应加大合作力度,早日研制出新颖的带有创新性的生物材料,使血液相容性的研制和生物材料的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令人瞩目性的前景,促使我国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达到国家先进水平,从而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Gass AL,Emaminia A,Lanier G,et al.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in the New Era[J]. Cardiol Rev,2015,23(4):182-188.

[2] Krabatsch T,Potapov E,Soltani S,et al. Ventricular long-term support with implantable continuous flow pumps:On the way to a gold standard in the therapy of terminal heart failure[J]. Herz,2015,40(2):231-239.

[3] Partyka C,Taylor B. Review article: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 Emerg Med Australas,2014,26(2):104-112.

[4] Anand J,Singh SK,Hernandez R,et al. Continuous-flow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exchange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prolonging support time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eart failure[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5,149(1):267-275,278.

[5] Garland C,Somogyi D. Successful implantation of a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in a patient with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J]. J Extra Corpor Technol,2014,46(2):162-165.

[6] Whitson BA,Eckman P,Kamdar F,et al. Hemolysis,pump thrombus,and neurologic events in continuous-flow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recipients[J]. Ann Thorac Surg,2014,97(6):2097-2103.

[7] Nan H,Ping Y,Xuan C,et al. Blood compatibility of amorphous titanium oxide films synthesized by ion beam enhanced deposition[J]. Biomaterials,1998,19(7-9):771-776.

[8] Huang N,Chen YR,Luo JM,et al. In vitro investigation of blood compatibility of Ti with oxide layers of rutile structure[J]. J Biomater Appl,1994,8(4):404-412.

[9] Mussivand T,Hendry PJ,Masters RG,et al. Development of a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for out-of-hospital use[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1999,18(2):166-171.

[10] Pae WE,Connell JM,Boehmer JP,et al. Neurologic events with a totally implantable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European Lion Heart Clinical Utility Baseline Study(CUBS)[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2007,26(1):1-8.

[11] Okamoto E,Hashimoto T,Inoue T,et al. Blood compatible design of a pulsatile blood pump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J]. Artif Organs,2003,27(1):61-67.

[12] Balasubramanian V,Slack SM. The effect of fluid shear and co-adsorbed proteins on the stability of immobilized fibrinogen and subsequent platelet interactions[J]. J Biomater Sci Polym Ed,2002,13(5):543-561.

[13] Daily BB,Pettitt TW,Sutera SP,et al. Pierce-Donachy pediatric VAD:Progress in development[J]. Ann Thorac Surg,1996,61(1):437-443.

[14] Holman WL,Bourge RC,Spruell RD,et al.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 as a bridge to cardiac transplantation[J]. A Prelude To Destination Therapy Ann Surg,1997,225(6):695-706.

[15] Wise DL. Biomaterials and Bioengineering Handbook[M]. New York:Marcel Dekker Inc,2000:205.

[16] Bizions R,Dee KC,Puleo DA. An introduction to tissue biomaterial interactions[J]. Job Wiley&Sons. Inc,Hoboken. New Jersey,2002:53-87.

[17] Mo SD,Ching WY.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phases of titanium dioxide:Rutile,anatase,and brookite[J]. Phys Rev B Condens Matter,1995,51(19):13023-13032.

[18] Roach P,Farrar D,Perry CC. Interpretation of protein adsorption:Surface-induc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J]. J Am Chem Soc,2005,127(22):8168-8173.

[19] Chen JY,Leng YX,Tian XB,et al. Antithrombogenic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energy and optical bandgap and hemocompatibility mechanism of TiTa(+5)O2 thin films[J].Biomaterials,2002,23(12):2545-2552.

[20] Wang WH,Zhang F,Li CR,et al. Improvement of blood compatibility of artificial heart valves via titanium oxide film coated on low temperature isotropic carbon[J].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2000,(128-129):36-42

[21] Takemoto S,Yamamoto T,Tsuru K,et al. Platelet adhesion on titanium oxide gels:Effect of surface oxidation[J]. Biomaterials,2004,25(17):3485-3492.

[22] Huang N,Yang P,Leng YX,et al. Hemocompatibility of titanium oxide films[J]. Biomaterials,2003,24(13):2177-2187.

[23] Tsyganov I,Maitz MF,Wieser E,et 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itanium oxide layers prepared by metal plasma immersion ionimplation and deposition[J].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2003,174-175C:591-596.

[24] Tsyganov I,Maitz MF,Wieser E. Blood compatibility of titanium-based coatings prepared by metal plasma immersionion implantation and deposition[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4,235:156-163.

[25] Kulkarni M,Mazare A,Gongadze E,et al. Titanium nanostructur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 Nanotechnology,2015,26(6):062002.

[26] Fadeel B,Garcia-Bennett AE. Better safe than sorry: Understanding the toxicolog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manufactured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Adv Drug Deliver Rev,2010,62(3):362-374.

[27] Bjursten LM,Ramusson L,Oh S,et al. Titanium dioxide nanotubes enhance bone bonding in vivo[J]. J Biomed Mater Res A,2010,92(3):1218-1224.

[28] 张爱平,孙彦平,樊彩梅,等. 纳米TiO2对胃癌细胞的光催化氧化杀伤效应[J]. 应用化学,2004,21(11):1109-1112.

篇4

【关键词】磷酸钙;支架材料;载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80-02

在骨组织工程中,药品这个词不仅包括抗生素和抗炎药物,还包括生长因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酶,非病毒基因(DNAs,RNAs)等物质,在组织工程中应用不同药物的目的是加速植入生物材料骨诱导愈合过程。作为药物的载体,这种物质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和骨组织结合,具有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在靶器官部位被逐渐吸收由新骨组织代替[1]。磷酸钙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条件,所以这种材料有希望成为骨骼系统理想的药物载体。成骨活性是骨组织非常重要的属性,虽然磷酸钙没有成骨活性,但是已有学者证明,加入生长因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或成骨药物的磷酸钙生物材料具有成骨活性。与其他陶瓷相比,磷酸钙由于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而应用于骨科和口腔科。本文主要探讨采用磷酸钙涂层,骨水泥和支架材料作为目前常用药物和生长因子的载体在骨科和口腔科领域的应用。

1磷酸钙支架材料作为生长因子的载体

人们将支架定义为:一个能为生长的细胞和组织提供机械支持,使细胞内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在理想的情况下,支架材料在新生成的组织占据空间后会降解消失,这些磷酸钙支架材料的降解速度取决于不同类型磷酸钙的溶解度。支架的孔隙可以有两种类型:大孔(孔径>50μm)和微孔(孔径

人体骨组织由无机-有机成分复合构建而成,所以人们常常应用磷酸钙与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聚合,从而提高磷酸钙陶瓷聚合物支架材料的机械性能,磷酸钙支架表面的有机聚合物涂层可以改善其脆性和提高强度。在载药过程中,聚合物涂层还有利于陶瓷支架的表面药物吸收以及控制药物的释放。有时,药物也会浸润到聚合物涂层表面,最近人们越来越关注聚合物涂层亲水性官能团,它能与药物更好地结合,并与药物形成共价键。Kim等人,用羟基磷灰(HA)石粉末和聚己内酯(PCL)的混合物,通过聚氨酯网状发泡的方法,制成了孔隙率为150–200μm,孔隙度为87%的羟基磷灰石聚合物涂层支架材料。药物的释放依赖于支架涂层材料的溶解,而溶出率主要取决于HA/PCL比率。人们发现,随着涂层溶液浓度的增加,药物释放的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在PBS中最初的2小时,被载的药物约20-30%释放,根据涂层组成成分的不同,在7天时间里约40-60%的药物释放。还有学者指出,随着孔隙度百分比的增加,抗压强度随之下降,而随着PCL浓度的增加,抗压强度随之增加。

组织工程中所用的支架材料的建筑性能与生物和机械性能一样,也非常重要。支架的3-D互连孔必不可少,他可以更好地促进细胞粘附、宿主组织和支架材料间的机械连锁、养分和代谢废物的运输。支架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来承担体内的压力,在新骨代替可降解生物材料之前在靶作用点承担压力。支架可以有微孔或大孔,或两者兼而有之。药物释放主要取决于磷酸钙和药物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化学和静电作用。当药物分子和磷酸钙之间有相互作用时,药物的释放还取决于磷酸钙的溶解度/降解率。药物或蛋白质分子也可以浸润到聚合物涂层内。磷酸钙支架聚合涂层的药物释放也取决于药物分子在聚合物涂层上的扩散和降解、百分比孔隙率、孔径、固有的微孔的存在、孔径互联率,所有这些因素可能对药物的吸附率和释放行为有重要影响。Kundu发现,药物吸收率随着表面积和百分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人们观察了许多情况下的释放,发现百分孔隙率高的样品释放率也高。与低体积分数孔隙和孔隙尺寸小的样品相比,高体积分数孔隙和孔隙大的样品药物释放的速度更快。

2磷酸钙骨水泥(CPC)作为药物的载体

在20世纪80年代,LeGeros、Brown和Chow介绍了磷酸钙骨水泥的制作方法。CPC是指半固态或膏状的磷酸钙形成固体磷酸钙。半固态或膏状的磷灰石是由磷酸钙骨水泥粉末和水泥溶液混合制成的。CPC粉末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磷酸钙混合而成,而液体只能是水或者水溶液。CPC的可注入性使它可以完全适合于骨缺损和骨腔。CPCs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他可以在体内较低的温度自我凝结而不损伤任何周围组织。此外,CPCs也可以用于不同骨骼疾病的靶作用点给药,如骨肿瘤,骨质疏松症或骨髓炎。利用CPC将药物递送到靶部位,可长时间保持有效药物浓度,为临床治疗骨疾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由于CPC有较高的微孔结构,因此可以将药物纳入到材料中。药物既可以引入到液态又可以引入到固相的CPC,但我们应该注意,在CPC凝固和发生反应时药物和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不应该改变的,将不同种类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癌药物,生长因子,蛋白质/氨基酸,抗菌肽(AMPS),用不同的方法纳入到CPC中,人们发现,阿仑膦酸钠(AD)可以影响CPC基质的凝结时间、抗压强度、药物释放动力和生物学活性。将顺铂和咖啡因一同加入到CPC中,由于咖啡因的持续释放,可以延长抗肿瘤的活性,这样顺铂可以进一步抑制由肿瘤细胞增殖带来的破坏。咖啡因作为一种抗癌药物,可以增强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细胞杀伤。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纳入可能使CPC的机械性能恶化。Alkhraisat等人发现加入盐酸强力霉素(DOXY-h)(一种抗生素,常用于牙科击败牙周致病菌)可以使CPC最终凝结时间增加,拉伸强度下降。Ratier等人在将磷酸钙与盐酸四环素结合后再纳入到CPC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限制。尽管CPC有优异的骨传导性和方便的适用性,但是将其用于载药还是受到限制的。CPC使用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载入药品的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改变而使其最终活性的改变。另外,由于磷酸钙的机械性能很弱,人们常常在其中加入聚合物来增加其机械性能,控制其退化。

药物释放动力学,受到药物的理化性质影响如溶解度和化学性质,也受到CPC的微观结构,结晶度,密度的影响。CPCs的降解行为以及药物和骨水泥的相互作用通常在水化和凝结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如果一种药物应用于CPC,那么他的释放动力学还取决于其分子量,溶解度,降解率,药物和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理条件下,磷酸钙的化学性质与部分无机骨相似,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是非免疫原性的。他们通常以涂层和支架的形式应用于靶作用点给药。虽然,在过去十年我们目睹了陶瓷系统中不同的给药方法的突出进展,但是许多科学和技术的挑战依然有待解决。由于我们对植入物和周围宿主骨组织界面的微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骨骼疾病的药物。我们这里讨论的磷酸钙为基础的药物运输系统,是磷酸钙作为药物和生长因子的运载工具来治疗不同的骨骼肌肉紊乱和疾病。这方面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挑战和问题也是本文一再强调的问题。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的和改进的方法可以解决现有的限制,并将为磷酸钙的可适用性开辟新的途径。成功的做法是在微米和纳米水平进行更精确的研究,进行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化学基础,工程学以及动物的深入研究,从而开发以磷酸钙为基础的药物运输系统。

参考文献

[1]Bose S,Tarafder S,Edgington J,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s in drug delivery. JOM,2011,63:93–8.

[2]Zhu X et al. A facile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SERS ef?ciency in the presence of inositol hexaphosphate. J Colloid Interface

篇5

关键词:关节 凝胶 双网络

中图分类号:TH1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028-02

人体关节软骨主要功能是缓冲载荷,以及减少相邻两骨间的摩擦[1]。天然的关节软骨作为一种承重材料,具备较高的强度、冲击韧性以及极为的表面,同时有高达75%的含水量,是性能优良的“软而湿”的材料[2]。然而,天然软骨的周围缺乏血液供应,损伤后难以再生,将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寻找理想的人工合成软材料以替代损伤的天然软骨,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软骨修复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机械强度、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水凝胶材料作为一种含有大量水分的三维网络聚合物,有着类似于人体软组织的力学特征,同时其三维网络多孔结构便于小分子在其中自由扩散,使其生物相容性优良,因此水凝胶被认为是用于软骨替代的较为理想的材料。然而大部分水凝胶十分脆弱,为了改善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思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种是双网络水凝胶(Double network hydrogel,DN)的概念,其设计思路是首先用交联度较高的聚电解质合成第一层网络,以此为模板,在其中引入中性低交联度第二层网络,以形成双网络结构。第一层网络为DN凝胶提供了刚性骨架,保持凝胶外形,而柔性的第二层网络填补其中,很好地起到吸收应力的作用。研究表明,DN凝胶在保持了高含水量的同时,其压缩强度为兆帕级别,弹性模量为0.14~0.19MPa,接近于天然软骨。

目前关于DN凝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强度DN凝胶的体系种类较少,本文针对此问题,制备了一种新体系的丙烯酸/丙烯酰胺(PAA/PAAm)DN凝胶,选用PAA作为第一网络,主要是由于PAA作为一种聚电解质大分子,能在第二网络的单体溶液中充分溶胀,便于第二网络单体大量进入;且聚丙烯酸本身无毒,在人体生理学环境中对蛋白质有抗性,因此在体内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适用于生物医用材料;选用AAm中性聚合物分子作为第二网络,和AA形成的PAA/PAAm的体系也满足Gong提出的双网络体系组分的组成原则。同时向DN凝胶中添加一定粒径的SiO2微粒,制备DN-SiO2复合凝胶,探讨了SiO2的含量对凝胶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丙烯酸单体(AA)、丙烯酰胺单体(AAm)、SiO2粉末,分析纯,均购自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α-酮戊二酸,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TEGDMA),分析纯,购自上海晶纯实业有限公司。

微量移液器,WKYⅢ-100,上海佳安分析仪器公司;磁力搅拌器,big squid,德国 IKA 实验实验技术有限公司;超声细胞破碎仪,XO-1200,南京先欧仪器制造有限公司;自制紫外灯;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XL-30,荷兰飞利浦公司;动态力学热分析仪(DMTA Q800,USA)。

1.2 凝胶制备

步骤一:取AA 10mL,交联剂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TEGDMA)400 μL,适量的去离子水,一起倒入烧杯中搅拌30 min,至溶液呈无色透明状态。再取一定质量的SiO2微粒,加入去离子水,置于冰浴中超声搅拌30 min,将超声后的SiO2水溶液倒入上述AA单体溶液中,经计算后配置成20%v/v的AA溶液,向此溶液中加入水溶性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00 μL,继续搅拌5 min,然后将溶液倒在事先置于玻璃片上的硅胶环模具中(硅胶环厚度5 mm,直径12 mm,硅胶环涂以凡士林以防止溶液渗出),再用玻璃片盖住,将两块玻璃片用夹子夹紧,置于宽范围波长的灯下(灯的波长范围200~2500 nm,其中包含紫外部分)辐照5 min,形成不溶于水的PAA-SiO2单网络复合水凝胶。

步骤二:将以上制备好的凝胶从模具中取出,泡在一定浓度的AAm单体溶液中(AAm溶液体积至少为PAA凝胶体积的5倍以上,此AAm单体溶液中,已事先加入了光引发剂α-酮戊二酸,其中,α-酮戊二酸的质量为AAm单体的1wt%),浸泡24 h后,PAA凝胶达到溶胀平衡状态,取出凝胶,置于相同的灯下辐照5 h,使PAAm网络在PAA凝胶的内部发生交联,制备出PAA -PAAm DN-SiO2复合凝胶。

1.3 复合凝胶的表面形貌表征

本实验中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水凝胶横截面的真实形貌。将制备好的每个凝胶取中间部分,切一2 cm×2 cm大小的正方形小样本,用ESEM直接观察其含水状态的表面形貌。

1.4 力学性能

用力学实验机测试PAA单网络凝胶和DN复合凝胶的单向压缩性能。以20%应变/min 的压缩速率对水凝胶样品的进行压缩,若过程中样本无断裂,则最大压至0.95应变。由于应力-应变曲线在0~0.2应变内趋于直线,所以选取此段区间的斜率作为弹性压缩模量。所有测试都在室温下进行,样本从水中取出后立即进行测试,以最小化水的损失。压缩应变的定义为:

ε=(h-h0)/h0

其中,h0为样本初始厚度,h是压缩后的厚度。

压缩应力的定义为:

σc=F/R2

其中,F为施加载荷,R为材料原始半径。

2 结果与讨论

2.1 复合凝胶形貌

如图1所示,凝胶样本为含大量孔洞的三维网络状结构,(a)和(b)中均为单网络的凝胶,其平均孔径大小约50~80 μm,大于图(c)和(d)中双网络凝胶。由(c)和(d)比较可知,SiO2微粒的加入会显著减小凝胶的孔径大小。

2.2 双网络复合凝胶的力学性能

图2所示的为DN凝胶和单网络(SN)凝胶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PAA SN凝胶在很低的应变(0.4)即发生断裂,然而PAA/PAAm DN凝胶的最大抗压应力达到了3.6MPa,是PAA的12倍以上,DN凝胶的最大压缩应变达到了94%,明显大于PAA SN凝胶的39%。

3 结语

结合双网络凝胶(DN)的设计思路,利用紫外辐照引发自由基聚合原理制备了一种新体系的PAA/PAAm-SiO2 DN复合凝胶。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凝胶的微观结构,复合凝胶单向压缩力学性能。压缩实验表明,PAA/PAAm体系组合可以形成高强度DN凝胶。这对其应用于软骨修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Wong M,Carter D R.Articular cartilage functional histomorphology and mechanobiology:a research perspective[J].Bone,2003,33(1):1.

篇6

关键词:伏邪;冠心病;介入;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9.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3-0530-02

Pathogenesis of CHD After PTCA Based on Latent Evils

DING Yi1,LU Shichao1,PENG Li1,ZHANG Junping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2.First Afflil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Based on systemic review of literatures, understanding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hogenesis has been reviewed. Combined with modern medical development, it is proposed that latent evils can explain the pathogenesis changes after PTCA. Latent evils can lead to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Heart-Qi deficiency can provide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for latent evils and heat evils are the inducing factors.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new thinking of treating in clinic.

Key words:latent evil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TCT; pathogenesis

收稿日期:2011-10-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0901904);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JCZDJC20700)

作者简介:丁义(1984-),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张军平,男,甘肃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脉血运重建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即刻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开拓了冠心病治疗的全新局面。然而,介入治疗也带来了再灌注损伤、无复流、慢血流等新问题,影响了PCI的远期疗效。随着对冠心病病机认识的不断完善,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显示了肯定的疗效和良好的前景。通过系统复习中医伏邪理论,结合冠心病现代研究进展,我们提出从伏邪理论辨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规律,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1伏邪理论概述

1.1伏邪理论的渊源伏邪理论源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描述了伏邪发病的过程,为后世伏邪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晋至明以前是伏邪学说的初期阶段,王叔和的“伏寒化温”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温病病机公认的解释。明清时期,伏邪理论发展到鼎盛,涌现出不少力倡伏邪的医家和伏邪专著,如吴又可在《温疫论》首次将“伏”与“邪”联用,提出了“伏邪”概念;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云:“感六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把“邪”的概念由“伏寒”扩展为“六伏邪”,突破了早期阶段病因学上的局限,出现了质的变化。此外,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叶子雨的《伏气解》、雷少逸的《时病论》等,标志着伏邪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趋向成熟。

1.2伏邪的内涵与特点古代医家对伏邪早有研究,但对伏邪成因及发病特征,各家观点不一,未能明确提出伏邪的概念。当代学者多把“伏邪”定义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指出伏邪不仅包括六,还包括伏痰、伏饮、血瘀、虫积、食积等各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伏邪的本质是一种病邪,易潜藏伏匿,待时而发,伺机而作,诸多病理因素在致病前均可成为伏邪。有学者[1]将伏邪特征概括为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其病理表现为病情重,病位深,病程长,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正气多虚、脏腑多损等特点。然而伏邪致病需具备以下要素:邪毒内伏、潜藏的内环境、诱发因素,三者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2冠心病病机认识的变迁

冠心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的论述颇多。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明确指出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尽管历代医家对此见解不一,但关于病机“胸阳不足,阴寒上犯”的看法却基本一致。自此“阳微阴弦”与相应的“温阳散寒”治法便成为后世论治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与治疗方法。

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指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中以气虚为多,也有心阳不足、气阴两虚、心脾肾阳气亏虚等;标实多指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其中以血瘀、痰浊最为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此时“阳微阴弦”的病机认识略显局限,临床上气滞心胸、痰瘀互阻等实证逐渐增多。

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冠状动脉造影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与此同时介入治疗也得到了普及。然而,面对介入术后出现的诸多问题,“本虚标实”也已不能全面解释介入术后病机的变化,只能作为始发病机。术后“标实”仍然存在,并潜藏体内;“本虚”为其存在与致病提供了条件,这与伏邪易潜藏伏匿、伺机而作及易导致正气亏虚、脏腑损伤、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不谋而合,为从伏邪理论诠释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提供了思路。

3从伏邪理论认识冠心病介入术后病机

3.1邪毒内伏易致疾病反复介入治疗可归属于中医“祛邪”治法,具有破瘀通络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祛除了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迅速解除冠脉狭窄的情况,明显缓解了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但冠心病原有的病理产物未能彻底清除[2];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介入对机体来说也是一种机械性损伤,使血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血脉受损,脉中气血不宁,造成部分已动之血不能还故脉道,遂生离经之血。体内残留的宿痰旧瘀与新生瘀血共同形成以瘀为主、兼有痰浊的邪毒,内潜心脉,伺机反复,正如刘吉人《伏邪新书》所云:“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

此外,支架作为异物置于体内,迅速开通了闭塞冠脉,但其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成为术后的最大问题。机体的神经及体液系统,会对支架产生一系列侵蚀影响和排异反应,且支架置入的同时,损伤了局部血管,激活体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并刺激了局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反应,从而产生血栓、炎性介质等病理产物[3-4]。中医视其为“瘀毒”、“内生之毒”,当此邪毒积累到一定阈值时,疾病则反复。因此体内宿痰旧瘀与术后新生瘀血作为内在伏邪,与支架这一外来伏邪共同作用,形成邪毒内伏,潜藏体内,伺机而发,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2心气亏虚为邪毒提供存在的内环境《素问・评热病篇》曰:“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虚是邪伏的基础,是伏邪能够存在的内环境。冠心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由于介入手术的实施,清除了心脉中的瘀、痰等病理产物,使心脉暂时得以畅通,标象得以缓解,但患者正虚本质依然存在,加之手术不可避免会损伤脉管、伤气耗阴、耗伤人体正气,因而心气亏虚是介入术后的重要病机[5]。在中医外伤学说和气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介入术后的病理特点,有学者也认为气虚血瘀是病理基础,络脉脉体损伤是重要的发病环节,提出气虚络伤、瘀阻心络是介入术后的主要病机[6]。因此介入术后心气更虚,无力驱邪外出,致使邪毒留恋,使其长期潜藏成为可能,正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

3.3热毒为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病理疾病,冠脉介入治疗并没有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远比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重要,动脉内存在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常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危及生命。不稳定斑块的生物学特征主要有:炎症细胞因子的浸润、较大的脂核形成以及纤维帽的降解等,炎症因子在斑块内的数量及活化程度对斑块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有学者[8]提出易损斑块及其所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以阴虚毒瘀为主要病机的科学假说:阴虚是易损斑块主要的病理因素,是病之本;热毒和瘀血是病情发展和恶化的病理基础,是病之标。热毒贯穿其中,既是病理因素,又是致病因素,是斑块易损和破裂的关键因素,阴虚则热,日久则热聚成毒,结于局部,造成炎症细胞在斑块内大量浸润,热毒日久又会耗伤阴液,加重阴虚;阴虚则血流不畅,血液稠浊,易于成瘀,热甚伤血,热与血结,亦可致瘀,瘀血日久不散,既可致新血不生,阴液难复,又可酝酿成毒,形成毒瘀相结于络脉的顽疾。热毒是诱发病情反复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从外科治疗痈的理念,运用清热解毒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可稳定易损斑块[9]。

4小结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其病机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运用伏邪理论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又一表现,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防治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鑫,张俊龙,郭蕾,等.伏邪特征的诠释[J].中医研究, 2006, 19(4):11-14.

[2]方显明,黄红英.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药康复治疗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152-157.

[3]曾伟杰,凌友,支晓兴.心血管支架材料生物力学及生物相容性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13):2531-2534.

[4]冯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并发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35):6915-6918.

[5]顾宁.从补虚扶正角度防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思路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 10(10):6-7.

[6]胡元会,吴林,周次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病机治法钩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2):14-16.

[7]Davies MJ.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eart, 2000, 83(3):361-366.

篇7

目前能够用于3D打印的材料大约有200余种,而传统减材制造、等材制造的材料有数万种。和传统制造业的基础材料相比,用于3D打印的原材料通常对于耐热性、灵活性、稳定性以及敏感性有更高的要求。

材料类型

3D打印行业对于打印材料种类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按照材料的物理状态可以将打印材料分为液体材料、薄片材料、粉末材料、丝状材料等;按照材料对应的打印技术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SLA材料、LOM料、SLS 材料、FDM材料等;按照材料的化学性能,可以分为工程塑料、光敏树脂、金属类材料、陶瓷类材料等。

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是3D打印最常见的材料,占到商用3D打印材料的90%以上。用于3D打印的工程塑料成本比传统工艺要贵得多,例如热塑性材料成本为$200/kg,而传统喷射铸造用材料成本仅为$2-3/kg。

工程塑料包括热塑性材料和热固性材料两类。这两类材料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热塑性材料在高温下可以反复熔融,而热固性材料一旦定型后则不可以再次熔融。热塑性材料主要包括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工程塑料和聚碳酸酯(PC),而热固性材料的代表则是尼龙(PA)。

工程塑料主要应用于FDM设备,需要挤出成丝状。因此需要满足以下性能:料丝应具备一定的弯曲强度、压缩强度与拉伸强度,以保证在送料过程中不会发生断丝现象,满足一定的收缩率以防止零件变形,还应当具备足够的粘结强度,使得各层可以牢固结合在一起。

目前3D打印用工程塑料的研究方向在于基于各类低成本材料进行改性,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使其满足3D打印工艺要求,并满足最终产品的特殊性能要求,如耐高温或强度等,塑料方面的研发进展将降低FDM设备的使用成本。

ABS 塑料是当前最热门的FDM 热塑性塑料之一,通常情况下呈丝状。ABS 塑料可以进行多种颜色的选择,甚至可以自定义颜色。比如Stratasys 公司的ABSplus材料在FDM技术的辅助下就能提供象牙色、白色、黑色等九种颜色的选择。这种材料的优点在于打印出的部件机械强度好且有很高的稳定性。同时ABS塑料还可以和可溶性支撑材料一起使用,能够比较容易地制造出复杂的产品形状。这些优点使得ABS 塑料成为桌面机用户理想的打印耗材。

PC材料是一种白色工程塑料,能够和FDM技术相结合制造出耐用的模型、工具或最终的产品零件。与ABS塑料相比,PC材料具有更好的强度、耐高温性、抗冲击性等优点。PC材料优异的物理性能使得它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子消费品、汽车、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等领域。

尼龙粉末材料在所有的FDM打印材料中,具有最佳的Z轴层压、最高的冲击强度和出色的化学抗性。但其缺点在于使用这种材料打印出来的产品表面比较粗糙,一般还需要后续加工。尼龙材料能够应用在航空、汽车和消费品等多个领域。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现阶段市场份额较小,产量低于30万吨/年,但扩张速度最快。3D打印金属材料以金属粉末、金属箔以及金属丝的形式存在。3D打印用不锈钢成本为$8/cm3,比一般商用级别的贵100多倍。

金属材料一般呈现粉末状,可以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直接金属激光烧结(DMLS)、电子束熔炼(EMB)等工业级别的3D打印机。而如果把金属材料加入到某些工程塑料材料(如ABS)中去,则可以制成适用于FDM 机型的具有一定金属属性的线材。比如将磁铁粉末加入到PLA材料中,就会使PLA线材在经过抛光处理以后具备金属的光泽。

金属材料的高熔点是其应用于3D打印领域的难点。在3D打印金属材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金属的固液相变、表面扩散和热传导等。而且用于3D打印的金属材料在纯净度、球型度、粒径分布和含氧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钛合金、不锈钢、钴铬合金和铝合金等。金、银等贵金属粉末材料也会被用于打印首饰或艺术品。

金属粉末的形态直接影响3D打印产品的质量。金属粉末制造成本仍较高。目前粉末制备方法按照制备工艺主要可分为水雾化法、气雾化法和等离子球化法等,如何改进制备方法,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所需的球形金属粉末,将显著推动SLM、SLS设备的发展。

钛合金材料可以被应用在EMB等高端打印机上制作工业零部件。钛合金材料的强度、耐腐蚀性和耐热性能都非常优异。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钛合金零部件的强度很高而且其制作的尺寸也非常精确。这些优点使得钛合金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和汽车等领域。但是钛合金的售价较高,一般每千克需要340到880美元。

钴铬合金材料则是一种由金属钴和铬在高温下熔合而形成的合金。钴铬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而且其机械性能也非常优异,使之在航空航天和医学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目前用于3D 打印的钴铬合金售价为每千克120到550美元。

不锈钢材料可以应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打印机上,主要被用来制作模型和打印工艺品。不锈钢具有坚固和耐腐蚀等优点,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打印材料。不锈钢材料可以用于打印模型,也可以用于打印大尺寸的工业产品,而且打印出来的产品强度都很高。现在不锈钢的市场售价为每千克70到120美元。

铝合金可以应用在电子束熔炼(EMB)的打印机上,其在医学、建筑和工程领域都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铝合金的密度相对钛合金和不锈钢都低,同时具有熔点低、重量轻、负重强度大的优点。

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一般呈现粉末状态,通常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打印机。3D打印用的陶瓷粉末是陶瓷粉末和某一种粘结剂粉末所组成的混合物。由于粘结剂粉末的熔点较低,激光烧结时只是将粘结剂粉末熔化而使陶瓷粉末粘结在一起。之后,需要将陶瓷制品放入到温控炉中,进一步高温烧制才能够形成最后的成品。

陶瓷粉末和粘结剂粉末的配比会影响到陶瓷零部件的性能。粘结剂份量越多,烧结比较容易,但在后置处理过程中零件收缩比较大,会影响零件的尺寸精度。粘结剂份量少,则不易烧结成形。

陶瓷颗粒的表面形貌及原始尺寸对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非常重要,陶瓷颗粒越小、表面越接近球形,陶瓷粉末在激光直接快速烧结时液相表面张力大,在快速凝固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从而形成较多微裂纹。

陶瓷材料具有高强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优点,具有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等领域的潜能。同时由于陶瓷材料可以选择的颜色很多,能够打印出形态逼真、色彩丰富的产品,所以陶瓷打印材料也是工艺品、建筑和卫浴产品的理想选择。

树脂材料

光敏树脂是用于光固化成型(SLA)或数字光处理(DLP)系统的重要材料。它能够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聚合反应而固化,一般呈现液体状态。这种3D 材料具有高强度、耐高温和防水的优点。但是通常光敏树脂都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进行密封保存。光固化树脂材料主要有三类成分,包括齐聚物、反应性稀释剂和光引发剂。

齐聚物是含有不饱和键的低分子聚合物,具有许多种类。最常见的种类是各类丙烯酸树脂。齐聚物是光固化材料中最为基础的材料,决定了光敏树脂的黏度、硬度、断裂延伸率等基本物理化学性能。所以对于齐聚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其选择标准是无毒、气味小和难挥发。

反应稀释剂是含有双键的小分子溶剂。反应性稀释剂调节体系的黏度,降低齐聚物的黏度,避免喷头因黏度过高而堵塞。反应性稀释剂还参与到光固化反应之中,影响到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聚合程度以及固化物的物理性质等。反应稀释剂的选择标准和齐聚物一样,也需要具有无毒、气味小和难挥发的特性。

光引发剂是最为关键的组分,它决定了光固化材料的质量与光固化反应的速度,光引发剂根据产生的活性中间体的不同主要分为阳离子型和自由基型两大类。光引发剂可以根据引发辐射的能量不同而分为紫外线引发剂和可见光引发剂。由于紫外光引发剂具有存储稳定的优点,现在3D 打印市场上所用的光引发剂都是紫外光引发剂。

光敏树脂体系的组分很多,其配方的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不同的设计配方将会产生不同的材料性能,所以材料的研发公司通常会把设计配方当作公司的核心机密而不对外公开。

生物用高分子材料

生物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支架材料与直接细胞打印材料。

其中支架类材料需满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细胞和机体无毒害;良好的生物降解特性,可完全被机体降解吸收或排出体外;良好的机械特性,具备一定的力学强度和可塑性,结构长时间保持稳定,具有较高的孔隙率;良好的表面相容性,利于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与生长。

目前支架类材料主要包括:聚富马酸二羟丙酯(PPF)、聚丙交酯(PLA)、聚碳酸酯、蛋白质、多糖与水凝胶等,其中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与人体软组织相似的力学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

目前细胞和组织打印技术主要是基于携带细胞的水凝胶、藻酸盐或是胶原,直接控制细胞在微观尺度的排列分布。

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领域仍处于初始阶段,要实现3D打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还面临很多挑战,包括高分子原料的选择、后处理过程中保持成型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等。关键材料的研发进展将推进3D打印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其他3D打印材料

导电打印材料是热塑性材料的一种,可以用于制造具有电子或是机械功能的3D打印产品,比如电路板、手电筒以及可穿戴的照明设备等。首先对这种新兴的3D打印材料做出尝试的是美国的Functionalize 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4 年,是一家专注于导电打印材料研究的公司。其首款导电打印材料F-Electric 已经研制成功并且进入市场出售。这款材料的电阻能够低至0.75 欧姆/厘米,其导电性能比纯PLA线材还要高。

碳纤维材料是一种新兴的3D打印材料。它的强度是钢的五倍而重量却只有其三分之一,且还具有耐高温和耐腐蚀等优点。目前MarkForged 公司已经制造出专门用于打印碳纤维材料的专业打印机。但是目前碳纤维材料还停留在制造模型或工具的阶段,并没有成功的工业产品问世。

材料销售模式

打印设备厂商对于打印材料的销售有封闭和开放两种模式。封闭模式是指消费者只能从打印机设备生产商处购买到与该机型相匹配的打印材料。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材料销售的设备生产商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但同时也会限制自由市场竞争,不利于材料性能的改进和新材料的研发。在3D打印材料中,大多数工程塑料的销售采用封闭模式。

而与之相对应的开放模式则允许消费者从第三方材料供应商购买标准的打印材料。绝大多数金属打印材料采用开放模式。这种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公司来生产和销售金属打印材料,使得市场更为充分地竞争,材料价格不断下降。同时也鼓励生产商家不断创新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现在金属打印材料已经成为打印材料里增长最快的市场。

相对应的,市场中上游耗材厂商有两种类型:单一业务供应商和全产业链厂商。前者盈利模式非常简单清晰,后者主要借助打印材料的非标准化市场环境,将打印材料与打印机锁定从而获取高毛利。

篇8

摘 要:本文阐述了压敏胶黏剂的定义和种类,并分别列举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和防老剂D,介绍主要污染物及对人体危害,为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压敏胶黏剂 危害 污染 粘合

1 压敏胶黏剂定义

压敏胶(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PSA)是胶黏剂的一种,全称压力敏感型胶黏剂,俗称不干胶,是一类只需施加轻度压力即可与被粘物粘合牢固的胶黏剂。压敏胶粘剂能直接用于各种材料和物品的粘合,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将其涂布与塑料薄膜、纸张、织物等基材上,制成压敏胶粘带、压敏胶粘标签等制品来使用。

2 压敏胶种类

压敏胶按其主要成分可以分为树脂型和橡胶型两大类,具体又可以分为橡胶型压敏胶、热塑型压敏胶、有机硅类压敏胶、聚氨酯压敏胶和丙烯酸酯压敏胶五大类。

2.1 橡胶型压敏胶

橡胶型压敏胶是由橡胶、填料和溶剂等原料制备而成。其中主要材料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或两者并用;其他原料主要有增粘树脂、软化剂、溶剂、交联剂、防老剂等。

2.2 热塑性弹性体类压敏胶

热塑性弹性体压敏胶是由热塑性弹性体、增粘树脂、软化剂和抗氧剂等组成。热塑性弹性体(TPE)又称热塑性橡胶,因其既可在高温下形成低粘度的熔融物用于配制崛垩姑艚海HMPSA),又可在有机溶剂中溶解配制溶液型压敏胶,所以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

热塑性弹性体压敏胶可分为热熔型、水分散型及溶剂型压敏胶。热熔型热塑性弹性体主要有SBS(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与SIS(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

2.3 丙烯酸酯压敏胶

丙烯酸酯类压敏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压敏胶,可分为乳液型、溶剂型、热熔型和辐射固化型等,具有耐光性、耐老化性佳和抗氧化性好等优点。丙烯酸酯类压敏胶压敏性和粘接性俱佳,其胶带制品在各个领域中均得到广泛应用。

2.4 有机硅类压敏胶

有机硅压敏胶不仅具有优异的电性能、对金属无腐蚀,而且冷热交变性好、耐腐蚀性佳、耐候性好。此类压敏胶还具有一定的生物惰性和液体可渗透性,可用于治疗药物与人体皮肤的粘接。在有机硅橡胶的组分中,硅橡胶对有机硅压敏胶的黏度起决定作用。使用低黏度的硅橡胶可提高其固含量,但会降低压敏胶的性能,甚至失去压敏性。目前,通常采用黏度相对较低的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低粘度的氢基硅氧烷来代替以前的高黏度硅橡胶。

2.5 聚氨酯类压敏胶

由于普通的聚氨酯材料不能满足压敏胶所要求的合适黏弹性,所以PU压敏胶使用得并不多。但聚氨酯压敏胶具有许多优点,如其制品吸水性、透水性、毒性低和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所以,国内外对PU压敏胶的研究工作从未间断,且已取得一定进展。合成聚氨酯压敏胶的主要方法有溶液法、本体法和乳液法。

3 主要污染物及对人体危害

3.1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酯是世界上生产量大、应用面广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之一,这种物质现已广泛存在于化妆品、儿童玩具、食品包装中,如果其含量超标,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对邻苯二甲酸酯的一般毒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对其特殊毒性的研究起步较晚。邻苯二甲酸酯急性毒性不大,对Ames试验呈阴性反应,但在大剂量情况下,对动物有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显示较强的内分泌干扰性。其具体包括致突变性、致癌性和致畸(生殖毒性)等。

3.2 防老剂D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防老剂D的致癌性,Heng-wen Wang等做了N-苯基-1-萘胺和N-苯基-2-萘胺的动物实验。经实验发现,两种防老剂对小鼠有明显的致癌作用。据相关研究,防老剂D具有潜在的致突、致癌作用,有植物、动物等的毒性试验研究,在相关行业的人们中也有防老剂D的研究。防老剂D受热分解后释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致敏作用。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以及制品使用过程中因磨损而释放的防老剂D,都能导致人体中毒。防老剂D与人体接触后,会产生高度致癌物β-萘胺即2-萘胺,长期接触β-萘胺将导致膀胱癌。

防老剂D早已被部分发达国家淘汰并禁止使用,但我国目前仍没有对此类物质的法规约束,虽然其用量不断减少,但至2007年仍有近千吨产品在销售。2009年,经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助剂专业委员会上报,防老剂D已被环境保护部列入高环境风险高污染产品,坚决予以取缔。环保部强调,高环境风险产品因在生产和使用中对人体健康存在巨大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列入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名单的产品,环保部将向财政部、税务总局提出取消其出口退税的建议,并向商务、海关等部门提出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玉龙,杨勇.压敏胶黏剂[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篇9

中图分类号:R722.1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21-01

VSD负压流是一种治疗急、慢性创伤创面和(或)创腔的方法。1992年由德国东南大学医学院创伤外科Reischmann博士首创,最初用于治疗躯干、四肢的软组织感染创面,应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并逐渐被推荐到创伤后各种问题创面(problem wounds)。

1、VSD负压引流的概述

1.1 VSD负压引流的定义

VSD负压引流的护创材料由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制成的医用泡沫敷料,泡沫内置2根有多个孔的硬性硅胶引流管包裹多侧孔引流,使泡沫材料成为引流管和被引流区之间的中介。再利用透性粘贴薄膜封闭被引流区,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形成一个高效负压引流系统。

1.2 VSD负压引流的优点

1.2.1可塑性、透水性和生物相容性VSD负压引流一次性使用护创材料外观类似海绵,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时,会失水变硬如石膏,再次浸入生理盐水,会重新变软,恢复弹性。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有效覆盖和保护创面后,能起到良好的渗透和抑菌作用,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降低再污染的机会。

1.2.2 高效引流“引流区”提供了一个洁净性伤口床,利于组织生长和防止感染;增强血流,增强细胞活性,促进伤口修复细胞。从而加速肉芽的生长速度,促进愈合。

1.2.3 用做药物载体VSD负压引流的护创材料的广泛吸收性可用做药物载体,是目前已知的与创面组织和皮肤具有最优相容性的材料。

1.2.4 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姚元章[1]等用常规换药和VSD负压引流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VSD负压引流组二期处理的病程可缩1/3~1/2,患者住院的总体费用得到降低。

1.3临床适应证

1.3.1用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和创腔

1.3.2慢性伤口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致小腿慢性溃疡,骶尾部压疮患者,体表脓肿感染切开引流术后等。

1.3.3 用于植皮术的辅助治疗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应用能加速组织消肿,加染腔隙的闭合,提高植皮术的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1.4 VSD负压引流的禁忌证癌性伤口、湿性坏疽改变、干性焦痂伤口、未经治疗的慢性骨髓炎、正在出血的伤口、暴露的血管神经及脏器。

1.5 VSD负压引流使用的时间一般在7-10天。一次负压密闭引流一般在7-10天后拆除或更换。若行植皮后用负压封闭引流法加压打包,负压状态需要维持12-15天。临床中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VSD负压引流的护理

2.1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管道的密闭和无菌。连接负压引流后应观察VSD负压引流的护创材料塌陷,有明显的管型,如果敷料是膨胀的看不到管型,要积极查找创面没有负压的原因。创面没有负压的原因:覆盖敷料没有完全封闭,伤口敷料处有漏气声音,其次为引流管阻塞,引流管接头处漏气,更换敷料贴膜或引流管,并应严格无菌操作。

2.2引流液观察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气味、量,如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引出时,应立即停止吸引,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2.4引流瓶的处理 引流瓶每天常规更换。更换前应阻断压力,夹闭近端引流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过的负压瓶可用l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冲瓶后使用。

2.5创面的护理 术前创面准备手术部位、取皮区按常规消毒及备皮,以利手术后透明薄膜的紧密粘贴。

2.5.1术后创面观察和护理定期观察患者创面情况,包括局部微循环皮温及患肢的瘙痒、肿胀情况。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有时会透过半透膜散发出臭味,甚至护创材料上出现各种污秽的颜色,这并非创面的坏组织所致,不会影响VSD负压引流的治疗效果,一般无需处理,皮肤粘贴薄膜时应避免过度牵拉及反复粘贴,以免张力性水泡的发生。

2.5.2创面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帮助患者正确评估疼痛,指导患者采取预防或减轻疼痛的方法。如疼痛未减轻反而加重,考虑负压值过大,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故障处理

3.1引流管堵塞用双手距穿刺部位10cm处交替挤压引流管,或用两把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阻断负压后,用30ml注射器抽取10-20ml生理盐水连接VSD负压引流进行缓慢注入,浸泡10-15分钟挤压引流管,待阻塞的引流物变软变碎在重新连接负压源效果满意。也可采用0.9%氯化钠溶液间断冲洗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方法选用合适的VSD泡沫敷料,放置引流管,同时内置一根去除针尖并剪有侧孔的头皮针细管,外接普通输液器,输液器的另一端接0.9%的氯化钠溶液500ml,将引流管与中心负压相接持续吸出创面内渗出液,负压维持在60-80kpa,每隔2-4小时停止负压吸引3-5分钟,开放输液器开关氯化钠冲洗,冲洗速度为60-80滴分,待分泌物逐渐减少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应用糜蛋白酶间断冲洗:糜蛋白酶具有分解肽键的作用,选择性分解变性蛋白质,溶化坏死组织,使脓液变稀,易于引流,消除炎症过程中所引起的纤维素沉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0.9%氯化钠溶液符合人体生理特性,故而作为冲洗液冲洗或间断冲洗是最安全有效的。

3.2 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鼓起常见的原因,除了引流管堵塞外,还应考虑负压源异常,应及时寻找原因给予对应处理。

3.3 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干结变硬根据放置引流时间不同其处理方法也不同。如VSD负压引流术后前48h变硬,可以从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浸泡,护创材料变软后再次接通负压。若是48 h之后变硬,引流管中已无引流物持续流动,可以不做处理。

3.4 VSD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变色护创材料内有时会透过半透膜散发出臭味,甚至材料上出现污秽颜色,这是因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不会影响VSD负压引流的治疗效果,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3.5新鲜血液吸出当发现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立即停止引流,查找原因,对应处理。

篇10

固定义齿修复美观舒适,远期效果良好,是目前临床上牙体缺损及牙列缺损常用的修复方法之一[1]。而在固定修复过程中,基牙预备后,行永久修复前,制作临时冠桥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保护牙髓,恢复一定咀嚼功能,防止牙龈变形,固定基牙位置,同时还具有发音和美观功能等[2]。长期以来,临床上通常采用甲基丙烯酸树脂制作临时冠桥,其制作简单、价廉,但是仍存在气味大、固化温度高刺激牙髓、强度低等缺点。近年来,复合树脂发展迅速,一些新型冠桥材料不仅克服了甲基丙烯酸树脂的缺点,同时还具有机械强度高,美观性能出众等优点而得到患者和医师的青睐[3]。笔者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选用的242颗integrity临时冠桥树脂材料制作临时冠,并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以其为临床选择适合的临时冠桥材料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选择130例242颗进行牙体预备的活髓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70例,女性60例,年龄18~65岁。选择采用densply integrity(注射型)临时冠桥材料,贺利氏藻酸盐印模材。

1.2制备方法:牙体预备前先制取藻酸盐印模,并放在一定湿度的环境中保存,防止印模材干燥收缩。牙体预备完成后,修整印模,去掉影响印模就位的倒凹,包括牙间隙及桥体部位等,可现在口内复位,检查其就位完全性。然后采用注射型integrity临时冠桥材料,注入印模的相应部位,然后将印模在口内准确复位,保持2min后取下印模,然后让integrity自固化7min后从印模中取下临时冠。用慢速丙烯酸车针和高速金刚砂车针修整临时冠后,在临时冠内表面涂布一薄层均匀的integrity tempgrip水门汀。逐步加压,在基牙上就位,去除边缘多余的水门汀,注意不能移动修复体或对修复体施加扭力。

1.3评价指标[4]:见表1。

2结果

242颗临时冠完成后按表1标准进行评价,包括边缘适合性、颜色匹配性、解剖形态、表面光滑度进行评价,满意度分别为98.35%,97.13%,99.15%,94.09%,无牙髓过敏性疼痛。

3讨论

临时冠是固定修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目前临床上的临时冠桥材料种类较多,densply integrity是一种自混合的、基于多功能甲基丙烯酸酯的双组分材料,可用于短期、长期的暂时性冠桥修复材料。

本研究在边缘适合性、颜色匹配性、解剖形态和表面光滑度4个方面对densply integrity临时冠进行了评价,满意度均较高。部分病例出现边缘适合性不良,考虑原因可能是对材料固化时间掌握不加或操作技巧有关。一些临时冠表面光滑度欠佳可能是印模的调拌和制取影响所致。总体来说,患者对采用integrity临时冠的修复效果满意度较高。通过临床效果评价,提示integrity临时冠桥材料临床修复效果良好。主要包括:创新性的小型注射器,具有混合头小,材料浪费少,无需手调,气泡少等优点;高抗压(291mpa)和抗弯强度(83 mpa)使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使用持久,不易折裂;口内温度变化小于5度在使用过程中生物相容性好(不会损伤牙龈),患者舒适;聚合收缩小使暂时修复体密合性好,易于修整和取下;多种颜色可选(a1, a2, a3.5, b1)从而保证了美观效果;同时其操作快捷、可靠、省时[5]。因此,可以认为densply integrity是一种理想的临时冠桥材料。

此外,对本研究不满意病例分析提示临时冠修复要达到最终良好的修复效果,不仅与临时冠桥材料相关,同时也需注意一些操作细节[6]。包括:材料注射:注入临时冠桥材料时应从底部开始,并轻微震荡,以排除气泡;印模修整:必须完全去除影响印模就位的倒凹;临时冠修整:临时冠边缘要与肩台平滑过渡,牙间隙等处适当缓冲,切勿压迫牙龈。合理选择临时冠桥材料,并规范操作步骤,才能最终达到良好的临时冠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haselton dr, diaz-arnold am, vargas ma.flexural strength of provisional crown and fixed partial denture resins[j].j prosthet dent,2002,87:225-228.

[2] wittneben jg, buser d, belser uc, br gger u.peri-implant soft tissue conditioning with provisional restorations in the esthetic zone: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technique.int j periodo

ntics restorative dent.2013,33(4):447-455.

[3] 孙健,张建中.新型冠桥用复合树脂的研究和进展[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2,11(4):198-200.

[4] croll tp.preformed posterior stainless steel crowns: an up-date[j].compend contin edue dent,1999,20(2):89-92.

篇11

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30例CKD5维持性透析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按完全随机原则分为三组,第1组:单纯高通量透析(HPD)组10例,每周单纯行高通量透析3次;第2组: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 (HPD+HP)组10例,每周高通量透析2次,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1次;第3组: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PD+HDF)组10例,每周高通量透析 2次,血液透析滤过1次。开始入组前各组病人均行为期8周低通量血液透析,每周3次(洗脱期),治疗12周后再对比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同时测定治疗前后每一位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

结果 HPD组、HPD+HP组及HPD+HDF组三个组治疗12周后血压、血iPTH、血 β2-MG 浓度都出现大幅度下降(P0.05)。

结论 单纯高通量透析、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及高通量透析+血液透析滤过三种治疗手段对慢性肾脏病5期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都有很好的帮助,降压作用明显,并能对体内蓄积过多的血iPTH 、血 β2-MG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关键词】 维持性血透;难治性高血压;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

中图分类号:R54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3.0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 modes of high permeability dialysis(HPD)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ypertension(RH)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5(CKD5).

Methods 30 cases of MHD patients with RH of CKD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groups (10 cases in each group):HPD group,given pure HPD 3 times a week;HPD+hemoperfusion (HP) group,given HPD twice a week and HPD+HP once a week;HPD+HDF(hemodiafiltration)group,given HPD twice a week and HDF once a week.Before being grouped,each patient underwent low permeability dialysis for 8 weeks with 3 times a week(washout period).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Meanwhile,serum iPTH and β2-MG concentration of each pati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blood pressure,serum iPTH and β2-MG concentration of the HPD group,the HPD+HD group and the HPD+HDF group declined significantly(P0.05).

Conclusion HPD,HPD+HD and HPD+HDF are all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with CKD5 and RH.They have obvious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and cleaning effect on blood iPTH and β2-MG.

【Key words】 MHD;RH;HPD;HP;HDF

慢性I脏病5期(Chronic Kidney Disease5,CKD5)维持性血透(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MHD)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几乎都合并高血压,国外Agarwal R等人开展的一项针对369例MHD患者横断面高血压发病率调查发现,其中82%合并有高血压,而只有38%患者血压控制稳定[1];而且透析时间越长,出现高血压的概率也越大,血压升高的幅度和控制难度也越大。通常我们采用调整饮食、充分透析、加强超滤调整干体重及联合应用降压药等方式来控制血压,但仍有部分患者的血压控制不佳,反而更高。难治性高血压(Refractory hypertension,RH)定义是指当患者合理应用足量降压药,并改善生活方式,维持4周以上,血压控制仍未达到理想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及需服用4种甚至4种以上降压药物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2~4]。RH因其难治性及对MHD存活率的影响而受到广大临床肾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大部分RH患者在改进血液透析模式后血压会较前明显下降,之前国内有学者采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对RH降压效果的临床分析,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那么不同组合的高通量透析模式对RH的血压改善情况如何呢?本研究选取CKD5合并RH患者,分为行单纯高通量透析(High Permeable Dialysis,HPD)、HPD+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及HPD+血液透析滤过(Haemodiafiltration,HDF)三个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比较不同组合的高通量透析模式对CKD5合并RH 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科门诊规律维持血透患者中选取30例符合RH患者,透析时限在3个月以上,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56岁,平均(32.5±13.5)岁。透析时间3~52个月,随机分成三个治疗组,分别为:HPD组、HPD+HP组及HPD+ HDF组,每组10例。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CKD5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的标准;②所有患者规律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③透析处方均为:HD 3次/W,4 h/次;④排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继发于内分泌腺体瘤或增生及肾动脉狭窄等引起的高血压,观察期间所有病例均未退出研究。

1.2 方法

30例患者血管通路均樽蕴宥静脉内瘘,使用的透析机为东丽TR-8000透析机,透析液、抗凝方式均相同,透析时血液流速220~250 ml/min,透析液流速为500~600 ml/min。HPD组每周接受3次HPD治疗;HPD+HP组每周接受HPD治疗2次,血液灌流治疗1次;HPD+ HDF组每周接受HPD治疗2次,HDF治疗1次。透析器采用费森尤斯Fx600聚砜膜透析器,面积1.5 m2,超滤系数60.0 ml/(mmHg・h)。使用的灌流器为健帆医用生物材料厂生产的HA130型树脂血液灌流器。

1.3 观察指标

测量治疗前、治疗12周后每人的24小时动态血压,并计算平均动脉压;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治疗前、治疗12周后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β2微球蛋白(β2-MG)的浓度,并完善每次血常规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是否为正态性分布。若为正态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事后多重方差分析;若为非正态数据则采用非参数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版软件完成,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血压、血iPTH、血β2-MG浓度对比 经过正态性检验Shapiro-Wilk结果显示,各组临床指标的数值均符合正态性分布(P>0.05),故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三个组治疗后血压、血iPTH、血 β2-MG 浓度较前均大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正态性检验Shapiro-Wilk结果显示,临床指标的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分布,故采用多组方差检验。三组之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有研究表明,90%以上慢性肾脏病5期MHD患者有明显的高血压并发症,且高血压一旦升高,血压难以维持理想水平[5]。虽然大部分患者通过综合降压措施可以将血压控制在满意的范围内,但仍有约10%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符合难治性高血压的标准。影响MHD患者血压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患者机体水、钠潴留容量较多;②血压高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③肾性贫血需要补充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④在CKD5患者中,各种微炎症刺激身体的交感神经过于激动;⑤全身血管RASS系统被激活;⑥CKD5患者动脉钙化明显,血管弹性下降;⑦合并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体内甲状旁腺激素过多,导致细胞内钙增多,使得血管收缩。CKD5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如果脱水量大,机体容量下降明显就会刺激肾小球细胞分泌肾素增加,使血压更高,血压太高又加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刺激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内皮素刺激外周血管导致血管收缩,患者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使肾脏出现缺氧、缺血情况,刺激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分泌,从而进一步增加内皮素的释放,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不仅要注意清除过多容量,而且还要注意清除肾素、内皮素、甲状旁腺激素以及血管紧张素等物质。常规HD主要是清除小分子毒素如肌酐、尿素等,对肾素、内皮素、甲状旁腺激素以及血管紧张素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能力差。高通量透析器采用高分子合成膜,可以通过对流和吸附清除中分子毒素,聚砜膜能更好地吸附蛋白、PTH等大、中分子物质[6]。灌流器目前多使用大孔径活性炭,具有多孔、生物相容性好、吸附容量大、吸附率大的特点,HP主要非特异性的吸附大、中分子物质,对水、电解质、尿素等小分子物质的清除能力差。所以只有将HP与HPD联合应用,形成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清除大、中、小分子毒素。HDF应用高通量透析器生物相容性好,不仅对小分子电解质、肌酐、尿素等有高弥散性、优越的清除作用,同时兼具对中分子物质的高对流性清除的优点,还可提高钠钾 ATP 酶活性,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钙离子的浓度,降低血压,也可较好地清除甲状旁腺激素[7~8]。因此从理论上讲HPD、HPD+HP、HDF能清除中分子毒素,阻断难治性高血压的一些中心环节因素,对MHD并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有一定帮助。本研究中,高通量透析器在三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治疗MHD并RH患者12周后发现,三组血压明显下降(P

总之,高通量透析器不同治疗模式(单纯高通透析、串联灌流及联合血透透析滤过)对CKD5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并对体内蓄积过多的血iPTH、血 β2-MG有很好地清除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Agarwal R.Epidemiology of interdialytic ambulatory hypertension and the role of volume excess[J].Am J Nephrol,2011,34(4):381-390.

[2] Chen SJ,Jiang GR,Shan TP,et bination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with hemoperfusion:a safe and effective model of artificial kidney[J].Int J Artif Organs,2011,34(4):3393-3347.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Chobanian AV,Bakris GL,Blan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JAMA,2003,289(19):2560-2572.

[5] w 进,邱川红,蔡 伟.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3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2):296-297.

[6] London GM,Marry C,Marchais SJ,et al.Arterial calcifi-cation and bone histomorphometry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2004,15(6):1943-1951.

[7] 程晓晶.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870.

篇12

AKI的病因

根据AKI病理、生理及处理方法不同,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3类。下面根据AKI的分类,探讨其相应的病因。

肾前性AKI 肾前性AKI是由于肾脏低灌注引起的肾脏功能性的反应而非器质性的肾损害,其机制是肾脏血流量的急剧减少造成肾小球滤过率的急剧下降,从而导致AKI。常见病因有呕吐、腹泻等原因引起大量体液丢失、大面积烧伤、出血等,导致绝对血容量不足;休克、低蛋白血症、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引起的相对血容量不足。目前认为,肾前性AKI是增加肾性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甚至是肾性AKI的前期,持续的肾脏低灌注可引起肾脏不可逆的损伤。

肾后性AKI 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引起的AKI,如输尿管肾盂连接处狭窄、泌尿系结石、尿道口瓣膜畸形、肿瘤压迫、血块阻塞等。

肾性AKI 由各种肾脏实质性病变或肾前性AKI未能及时祛除病因,阻止病情进展而导致AKI。其病因可分为肾小球性、肾间质性、肾小管性、肾血管病变等。

早期诊断AKI的生物学指标

目前,血肌酐和尿量仍是诊断AKI主要的检测指标,也是AKI分期的依据。但是,血肌酐并非敏感指标,从血肌酐的代谢及分布来看,血肌酐不仅反映肾小球滤过率,还受到其分布及排泌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尿量更易受到容量状态、药物等非肾脏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早期诊断AKI的生物标记物。

目前已发现部分有价值的指标,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肾损伤分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白细胞介素18、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钠氢交换子-3等。

目前的基础研究及少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这些指标可能较血肌酐有更好的敏感性,有助于鉴别AKI的病因。但这些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以上新的生物学指标能否作为AKI早期临床诊断的敏感指标,需要进一步验证。

AKI的预防

监护措施,正确评估患者的基础肾功能,避免使用加速肾脏损害的肾毒性药物,维持体液容量和血液动力学的稳定,预防AKI。

一级预防 是指原有或无慢性肾脏病患者,没有AKI的证据时,降低AKI发生率的临床措施。包括尽可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早期积极补液;及时有效的ICU复苏;危重患者预防急性肾衰竭/AKI时,胶体溶液并不优于晶体溶液;需要使用造影剂时,高危患者应使用非离子等渗造影剂,静脉输入等张液体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等张碳酸氢钠溶液优于等张盐水;抗氧化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亦有一定的疗效。

二级预防 是指原有1次肾损伤的情况下预防再次损伤。包括避免低血压,维持体液容量和肾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当需要血管加压药逆转全身性血管扩张时,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AKI治疗

AKI的支持治疗 首先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如控制感染、止血、补充血容量等。避免接触肾毒性药物,根据肾功能调节用药剂量,预防二次打击及再次损伤,防止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应给予高糖、低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严格“量出为入”,控制钠、水摄入。每天给液体量=尿量+显性失水(呕吐、大便和引流量)+不显性失水-内生水。同时应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此外,足量补充液体对肾前性和造影剂所致肾损伤的防治作用已获肯定。早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对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产生一定预防作用。此外,对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所致AKI的治疗,强调激素冲击和(或)免疫抑制剂冲击。

AKI的肾脏替代治疗

治疗时机选择 对于急性肾衰竭患儿早期肾脏替代治疗可显著改善AKI患者的生存率,但肾脏替代治疗时机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儿童常用的紧急透析标准为:①少尿或无尿>2天;②出现尿毒症症状,尤其是神经精神症状;③严重水钠潴留或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④血尿素氮(BUN)>35.7 mmol/L(100 mg/dl)或BUN每天增加速度>9 mmol/L(25.2 mg/dl),肌酐>620μmol/L(7 mg/dl);⑤难以纠正的酸中毒;⑥血钾>6.5 mmol/L;⑦急性中毒,可通过半透膜清除的药物、毒物。但是部分患儿可能不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肾功能就能恢复,过度的肾脏替代治疗可能增加肾脏损害,增加风险。因此,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如肾损伤程度和并发症进行个体化评估后,再确定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

儿童常用的血液净化模式 目前儿童常用血液净化模式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

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儿童最为广泛应用的血液净化方法。小儿血液透析自1955年开展以来,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常用的小儿血液紧急透析1次透析时间为2~4小时。血流量一般为3~5 ml/(分・kg),如婴儿为40~60 ml/分,幼儿为80~100 ml/分,学龄儿童为100~200 ml/分。透析液流速500 ml/分。超率量通常不应大于体重的3%~5%。肝素首次用量30~50 U/kg,维持量15~25 U/(kg・小时),如患儿有出血倾向,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小剂量肝素化法,若出血严重,则应采用无肝素透析法。

腹膜透析:是一种将透析液灌入腹腔内,使之与腹膜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水与溶质交换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更是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极小,适合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及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损伤者。

篇13

大多数乳状液是由水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组成的,包埋于乳状液中的物质必须是可溶在水中或在非极性溶剂中。这种严格的溶解特性限制了可被包埋的物质的量或类型,无水乳化液作为一种特殊的乳化形式,打破了这种局限性,扩宽了乳化液中可包埋的物质的范围。从水样的流体到黏稠的膏霜,乳状液是化妆品中运用最广的一类剂型。乳化技术的突破对于化妆品的研究、生产、保存及使用等都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国外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出现了在无水乳化方面的研究,但在国内,无水乳化技术起步较晚,查找有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在该技术上的研究相对较少。

1.无水乳化定义

无水乳化不同于含油、水两相的一般的乳化体,而是采用各种多元醇和橄榄油等油类作为两相制成的乳化体。极性相包括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400,用橄榄油作为非极相液体。乳化是通过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实现的。无水乳液,也称为油包油或非水乳液。首先由哈米尔和彼得森开发了两个不混溶的液体,如蓖麻油/硅氧烷或乙二醇/脂族溶剂,通过不同低分子量的表面活性剂乳化。

2.无水乳化类型

现有的无水乳化体有油包油型(O/O)、油包醇型(P/O)和醇包油(O/P)三种类型。已经发表的无水乳化体系的组成有碘油/无水乙醇,甲醇/环己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环己烷、甲酰胺/环己烷、聚乙二醇400/石蜡、N,N-二甲基甲酰胺/液体石蜡丙酮/石蜡,甲醇/柴油、植物油(玉米油)/聚乙二醇400等。

3.无水乳化的稳定性

适用于有水乳化的一些理论并不适用于无水乳化系统,例如Griffi的HLB理论,甘油包油型乳化液制备时所需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为1.8至16.7,而油包甘油型乳化液制备时所需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为4.0至11.0。通常情况下,无水乳状液比含水乳状液稳定性更差,相对乳化剂的HBL值对无水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乳化剂结构也会对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Span 85和Tween 80作为同类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它们结构相似,复配时分子在胶束界面排列不存在空间阻碍,而且亲水性部分EO,-OH可以长短搭配,胶束表面的聚氧乙烯“外壳”更厚,增加了两相之间的作用力,使制备的乳液更稳定。目前有较多利用嵌段共聚物来稳定无水乳液的研究,研究发现其对于无水乳液的稳定具有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Ostwald熟化也被证明是影响无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化合物少量的溶解在油相中并且在连续相中有极低溶解度这一条件完全阻止Ostwald熟化,以便得到稳定的乳液。

4.无水乳化的应用

4.1难溶于水的药物输送

难溶于水的药物输送已经成为很多研究的主题,也有些药物在水的存在下是不稳定的,因此不能被掺入含水制剂中。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乳状液可以被制成没有水相的乳状液或油包油乳状液。高载药量的油包油乳状液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油包油乳剂可用于水溶性不稳定的化合物,使其得到更好透膜渗透和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4.2制备药物微球

4.2.1O/O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

聚己内酯(PCL)是一种半结晶性聚合物,其优越的可生物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可作为医用材料应用于人体。但由于PCL官能团单一,疏水性强,结晶性也强,降解时间较长,使得它在医学应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聚乙二醇易溶于水,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它能改善PCL结晶性强的缺点,也可以使降解时间缩短,因此,经甲基化聚乙二醇(mPEG)改性的PCL,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可能在药物缓释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常用的O/W法很难制得微球。故采用O/O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PCL微球。将mPEG-PCL分别于37℃溶解于5mL丙酮和5mL丙酮/二氯甲烷(1:1,1:4及4:1,V:V)的混合溶液中,浓度为50g/L,倒入45mL含w=0.5%司盘80的液体石蜡,25℃,600r/min机械搅拌,密闭15min,敞开1h,升温至60℃,10min,立即冷却至室温,冷却过程中将转速调为300r/min。聚合物的丙酮/二氯甲烷溶液倒入石蜡中后形成液滴,二氯甲烷被提取到液体石蜡中(丙酮与石蜡不互溶,而二氯甲烷与石蜡互溶),从微球的形态上看,可认为这一过程有利于微球内部聚合物排列更加致密,因为单独用丙酮作为溶剂形成的液滴中有很大空隙,比较松散。1h后,丙酮和二氯甲烷基本挥发完,微球既有破碎又有相互粘连,圆整性较差,热处理(60℃,10min),共聚物材料处于熔融态,微球中高分子链段发生运动和重排。用此方法可使得到的微球比较致密,干燥后,放在水中,不易破碎。

4.2.2无水法制备干扰素-α-2βPLGA缓释微球

蛋白类药物最常用的微球制备方法是复乳法,该方法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突释作用小,但其主要缺点在于制备过程中形成了油水界面,以及初乳的制备过程中超声乳化等苛刻条件皆易导致蛋白质失活;完全无水法(s/o/o)则可消除油水界面的存在。精密称取一定量PLGA溶于适量的乙腈溶液中,将IFN-a-2b锌离子微粉加入PLGA的乙腈溶液中充分涡旋使其混悬均匀,逐滴加入适量的注射用大豆油(含卵磷脂作为乳化剂)中高速搅拌乳化2min后低速搅拌30min,用分散相不断萃取乳滴中的乙腈溶液使其固化成微球,然后缓慢加入15mL轻质石油醚,继续搅拌4h使微球固化完全,用石油醚涡旋离心洗涤3次,离心收集微球,冷冻干燥24小时,于4℃储存。扫描电镜下观察到微球圆整性好,不粘连,几乎没有微孔,粒径分布较均匀,表面光滑,有少量的微粉吸附,吸附微粉颗粒小。冻干后微球重新分散性好,不粘连,球形圆整。从微球切面图可以看出完全无水法微球内部结构致密,仅有少量的微孔和孔洞。

4.3化妆品方面

4.3.1稳定化妆品中维生素C的油包多元醇体系

VC,又名抗坏血酸,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止黑色素生成;VC还能降低紫外线诱导的细胞损害,因此VC对美白肤色、保持皮肤弹性以及防止皱纹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常用的VC产品在空气和水中极不稳定,易氧化形成脱氧抗坏血酸,从而使VC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多元醇体系对VC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升效果,其主要原因是无水环境限制了VC的电离,同时氧气在甘油等多元醇中的溶解度明显低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氧气在每克甘油和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008mL和0.031mL),因此减少了VC与氧气的接触。但多元醇手感不佳,且单纯高浓度的使用在皮肤安全性上存在风险,因此不适合直接作为个人护理产品使用。为兼顾舒适度和有效性,将VC溶解在多元醇溶液后进行乳化,配制成P/O乳化体系,4周后VC保持率高达99.07%,优于多元醇溶液。这主要是由于在P/O体系中多元醇相作为内相被油酯包裹在当中,阻碍了氧气的扩散,进一步减少了VC与氧气的接触,从而保持率得到提高,VC的保持率随着乳化体系中含水量的增加而急剧下降;非水的油包多元醇乳化体系对VC的稳定性帮助非常显著,且适合皮肤外用,在个人护理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3.2无水有机硅乳液

硅油是化妆品组成中一种特别理想的成分,因为这种材料赋予肌肤干燥,光滑均匀的感觉,以及增加化妆品表观光泽的作用。但是低分子量的硅油具有挥发性和较低的黏度,加入增稠剂后可增加溶液的黏度和减缓挥发性低分子量硅油的蒸发损失。但此过程有降低硅油的铺展性的缺点,并且给皮肤留下沉重油腻的感觉,改良配方制备无水有机硅乳液,硅氧烷相包含一种交联的硅氧烷弹性体和低分子量硅氧烷流体,有机相包含有机液体。含有硅氧烷相和有机相的无水有机硅乳液是在各种个人护理化妆品中是非常有用的成分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可以作为纤维素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的载体基底的添加剂运用在清洁湿巾、面巾纸、毛巾等产品,一般是在个人卫生和家居清洁方面的功用。无水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可用于除臭剂,止汗剂、护肤霜、面霜、洗发水、慕思、造型凝胶,防护霜、液体肥皂、剃须皂、彩色唇膏、口红,腮红、睫毛膏等化妆品的制备。另外,在配方中添加了有机硅成分或一些旨在改善化妆品外观及功能的材料[包括润肤颜料、着色剂,香料,防腐剂、激素、药用化合物、抗微生物,抗真菌剂、维生素、盐,紫外线(UV)辐射吸收剂和植物提取物]时,化妆品的制备也会使用到无水乳化技术。

4.4其他

4.4.1医学方面

在医学上采用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使用容积比为2:1的碘油/无水乙醇乳状液依次栓塞肿瘤的各支供血血管,可以在毛细血管水平有效地栓塞肿瘤,并可保护正常肾组织,最大限度保护肾功能。无水乙醇作用于靶器官可以达到毛细血管水平,引起组织蛋白凝固,血管内皮破坏,血细胞淤滞于小血管内,导致永久性栓塞,不易形成侧支循环。碘化油与无水乙醇联合应用,具有相互强化作用:前者可以延长后者对靶器官的作用时间,而后者能够延缓前者在病灶内的清除。

4.4.2高分子材料方面

通过界面聚合制备的微胶囊被用于包埋各种各样的材料,包括粘合剂、农用化学品,活细胞、酶、香料、香精,药物和染料。由于大多数乳状液是由水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组成的,被包埋的材料必须是可溶在水中或在非极性溶剂中。这种严格的溶解特性限制了可被包埋的材料的量或类型。一些初步报告表明,发生在油-油界面的聚合反应可以仅在非常特殊的系统实现,MurisKobaslija和D.TylerMcQuad将这些方法延伸至更普遍的系统中,使用环己烷包极性质子溶剂或非质子溶剂乳化剂成为形成聚脲微胶囊的模板,选择那些能够既分散在环己烷中也能溶解聚酰胺单体(聚乙烯亚胺,PEI)的极性有机溶剂用于创建聚脲壳、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甲酰胺满足这两种标准。通过实验所得到的聚脲微胶囊具有光滑的壳,除此之外,胶囊还显示出了承受渗透压而出现的可逆收缩和膨胀的能力,这种新的界面聚合方法可应用于不溶于水的分子的封装。

4.4.3甲醇/柴油乳化燃料

甲醇/柴油乳化燃料是油包醇型乳状液,即柴油包甲醇,由于甲醇的沸点远远低于柴油,当气缸内温度急剧上升时,处于乳状液内侧的甲醇先达到沸点,先汽化然后膨胀。当内部压力超过油表面及环境压力之和时,甲醇摆脱柴油的包围,冲破压力爆炸,即“微爆”效应,“微爆”后的柴油液滴更小,燃烧更充分,从而达到节能效果。如果一相或两相是油单体,那么获得的稳定的无水乳状液或它的聚合体将开辟不能有水存在的涂料,油漆,防腐蚀等领域的研究途径。乳状液也能够作为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

篇14

云南昆钢医院,云南安宁 650302

[摘要]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尿毒症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血液透析治疗,实验组给予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法。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皮肤瘙痒、高血压、贫血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肌酐(Cr)、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等生化指标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肤瘙痒、高血压、贫血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是实验组各项的改善程度更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r、BUN 水平均有所下降,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Hb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β2-MG 清除率也比对照组显著提多(P<0.05)。结论 采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法治疗尿毒症,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

[

关键词 ]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尿毒症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62-02

尿毒症主要指患者出现肾脏功能障碍之后,导致体内代谢形成的废物、毒素、水分等无法有效排出体外,引起多种有害物质体内潴留造成的机体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1]。目前,治疗尿毒症最有效的方式的血液透析(HD),但是该法对顽固性尿毒症许多的并发症缓解效果不明显,例如,皮肤瘙痒、高血压、营养不良等[2]。对此,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提出,血液透析对顽固性尿毒症作用不显著主要是因为β2-MG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无法有效清除导致。最新研制的血液灌流(HP)是一种通过吸附作用清除β2-MG的办法。为了研究血液透析 联合HP治疗尿毒症的临床效果,本组研究对40例顽固性尿毒症患者采取了此种办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尿毒症患者,初步诊断为顽固性尿毒症。男43例,女37例,年龄38~67岁,平均(35.8±7.2)岁。血液透析的病程为6~80个月,24h的尿量每天均不超过500 mL。原发病种类:糖尿病肾病22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7例,梗阻性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17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狼疮肾炎8例。并发症种类:皮肤瘙痒31例,高血压17例,贫血21例。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据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治疗,主要采用的设备是德国费森尤斯4008s型血透机,透析液为碳酸氢盐。每次实施常规的血液透析4 h,血流量为220~250 mL/min,使用肝素抗凝,同时给予铁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进配合治疗,血液透析2次/周。实验组给予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法。血液透析治疗方法与设备、条件均与对照组同。血液灌流的设备是HA130型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由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灌流器的容量为65 mL,面积1 000~1500m2,常规血液透析 2 h,2次/周。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治疗的观察指标

本组治疗的观察指标有:①皮肤瘙痒、血压水平、贫血等情况,通过测定血红蛋白与血红细胞压积评价贫血情况;②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Cr、BUN、Hb、β2-MG等的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取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两组的均数比较用t 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状况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皮肤瘙痒、高血压、贫血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贫血症状的改善表现在Hb与红细胞压积升高,但是实验组各项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显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治疗后各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接受治疗之后,两组患者血液中的Cr、BUN、β2-MG水平均有所下降,但是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P<0.05)。

3讨论

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的支持下,尿毒症定义为患者的肾脏功能丧失之后,体内出现代谢紊乱造成的废物、毒素、水分等多种有害物质体内潴留,从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综合征。临床研究指出,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对尿毒症的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目前,治疗尿毒症最有效的手段是血液透析,但是大量临床治疗研究显示,血液透析对清除Cr、BUN等小分子物质效果较好,但是对β2-MG、PTH等中分子物质清除率较低。目前,临床对于尿毒症伴发的皮肤瘙痒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论断,推测与与患者皮肤干燥、钙磷代谢紊乱、血浆血胺水平升高,周围神经病变或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相关 [4]。反映了血液透析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能力差是导致皮肤瘙痒发生的机制。临床也认为,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也是导致并发症发病差异的重要因素[5]。

本组研究中,选择了80例顽固性尿毒症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确保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分别给予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单纯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显示,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皮肤瘙痒、高血压、贫血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贫血症状的改善表现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但是实验组各症状的改善程度更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r、BUN、β2-MG水平均有所下降,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P<0.05)。这表明,增加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Cr、BUN等小分子物质与β2-MG等中分子物质,降低其水平,在此基础上,患者皮肤瘙痒、贫血、骨病、神经性失眠等并发症也有显著改善,改善程度更优于单独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尿毒症患者采用一次性使用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实施血液灌流治疗,存在下列优点:①生物相容性较好,安全有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②设备操作简单、便捷,且易于在临床推广;③联合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疗法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皮肤瘙痒、高血压等并发症控制较好,为顽固性的尿毒症患者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果,可作为治疗尿毒症的最优方案在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梁碧琴,朱征西,陆绍强,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观察[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9,7(5) :23-25.

[2] 王新彦,宋晓丽,谢彩霞,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肾性骨病疗效的观察[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1,9(3):30-32.

[3] 傅艳群,兰垂秋,周冬林,等.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清除的研究[J].江西医药,2011,46(9) :834-836.

[4] 罗海燕,杨丽媛.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2,7(6):27-63.

[5] 李忠.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17-119.

(收稿日期:2014-02-21)

汉字数字的用法

1.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句,应使用汉字。例如:二倍体、一氧化碳、十一五规划、十二指肠等。

2.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加标点,如七八公里、五十二三岁、两三家医院等。

3.我国清朝以前(含清朝)以及非公历的历史纪年要用汉字。例如: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八月十五中秋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