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7:38: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银行从业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天津市;金融人才;发展
1.1 全国银行业发展情况
2010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稳步增加,资产规模增长较快。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计19.5万个,从业人员30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6万个和20.7万人;资产总额88.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
外资银行稳步发展。年末,全国共有27个省份有外资银行入驻,较上年增加2个省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20%,外资银行资产的94.4%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对外资银行的吸引力增强,西部地区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和机构网点数占比均较上年有所提高。
县域和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合计资产总额突破10万亿元。分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加快发展,同时小额贷款公司迅猛增加。年末,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在内的全国新型农村机构共计3,519家,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1.1.1 各地区存款增长趋稳,企业存款增速回落,存款呈活期化态势。
2010年,全国各地区本外币存款增速趋稳,比上年均有所下降。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速为20%。各地区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趋缓,企业存款增幅回落较多。下半年受物价增长较快、居民理财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储蓄存款增速略有回落,增势总体平稳。受企业贷款增长放缓以及相应的派生存款增幅下降、企业用于生产投资资金增加等因素影响,各地区企业存款增速大幅降低。各地区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总体呈现活期化态势。外币存款余额稳步增加。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度较高,外币存款在本外币各项存款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1.1.2 各地区贷款增速高位回落,信贷结构趋于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0 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高位回落后总体走稳。贷款节奏趋向均衡,往年金融机构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集中投放贷款的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各地区各季度新增贷款占比总体呈“3:3:2:2”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0.2%、59.2%、58.5%和61.0%,与上年相比降幅均超过10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幅度较大。2010 年,各地区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消费贷款保持快速增长。人民币消费贷款增量超过1,000 亿元的4 个省份均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增加最多,为2,212.5 亿元。
1.1.3 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各分行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10 年7 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A+H股公开发行上市,至此,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农业银行各分行深入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甘肃、四川、广西、福建、山东、重庆、吉林、湖北等8家分行扎实推进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此外,8月中国光大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挂牌上市。
1.2 银行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1.2.1 从业人数不断上升,但总量仍显偏少。截至 2010 年底,全国银行系统从业人员规模逾300万人,其中,男性员工约占 55.7%,女性员工约占44.3%。这一数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系统从业人数占当年就业人数的比重仍显偏少,约为 2.68%。这一数字如果与英国的 13.89%、加拿大的 11.57%、美国的 10.19%、法国的 10.05%、德国的 10.12%、日本的 8.25%相比较,就显得十分逊色了。
1.2.2 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总体素质仍然偏低。从学历结构看,银行系统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约占 14%,这一比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银行系统员工本科以上学历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相比,我国银行系统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仍然较低。
1.2.3 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在我国银行系统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员工占总数的 78.2%。其中,拥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 45.4%;拥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 30.4%;而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 1.8%,高技能人才仍显匮乏。
随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积极引入,商业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素质的整体竞争力较之国外金融机构,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企业在实施员工职业素质开发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思维和习惯模式,一些现代金融理念、管理方法在员工职业素质开发过程中表现得还不十分明显。
2 天津市银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关键词】金融脱媒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金融创新 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直接金融的发展,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简而言之,金融脱媒就是资金的“体外”循环,或是资金融通的“去中介化”。
我国是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型转轨国家,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长久以来,间接融资一直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商业银行也一直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霸主。但随着近些年来金融脱媒开始在我国金融业崭露头角并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企业愈发青睐于直接投资,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国当前的金融脱媒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金融脱媒趋势长期化;第二,金融脱媒非对称性;第三,金融脱媒多阶段叠加性;第四,金融脱媒向正规金融体制外蔓延。
我国金融脱媒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第二,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第四,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
毋庸置疑,金融脱媒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有利于提高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促进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金融脱媒也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愈发艰难的生存困境,其主要表现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上。
一、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证券市场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逐渐演变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对于贷款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在间接融资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面临贷款业务发展难题。对于存款业务而言,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及负利率的资金环境迫使人们寻找比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更有利可图的投资渠道,由此造成了储蓄存款的大量分流。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可以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前者是主要来源。利息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存贷业务的整体情况。但金融脱媒的深化使得传统的存贷业务不稳定性增强,严重地降低了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可靠性。
三、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基本还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上。然而,伴随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市场风险将日益凸显,商业银行想要健康持续地经营就必须要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满足金融脱媒对风险管理提出的高要求,将风险管理上升至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经营,求胜于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转型。
(一)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努力实现收入多元化。
以存贷业务为主的,过于单一的业务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主动调整业务结构,注重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二)调整银行客户结构,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该在努力维护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加速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积极服务于中小企业。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快改进信贷管理体制,设计和开发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为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向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质服务,实现银企双赢。
银行客户结构多元化、合理化的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要加强,以此来满足控制不同客户群体所含风险的需要。
(三)彻底转变经营理念,逐步转变经营模式。
更新经营理念是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脱媒背景下战略发展的首要问题。商业银行一定要一改过去“重信贷、轻资本”的市场选择经营理念,做到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并驾齐驱。在不断巩固间接融资市场地位的同时,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市场的投资,扩大在直接金融市场上的作用,扮演好“坐市商”的角色。
(四)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
当今的金融市场是一定意义上的买方市场,买方掌握着买卖双方资金交易的主动权。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推进创新战略,加强创新的深度与广度,积极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丰富客户的选择。近些年来,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减轻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渗透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新型理财产品,不仅收益高,而且很人性化,深受客户喜爱。
(五)对内加强人力队伍建设,对外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关键词] 无锡市 旅游从业人员 现状 成因分析
一、引言
“十五”期间无锡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发展的各项指标翻了一番,旅游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旅游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无锡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描绘的无锡市旅游业未来五年的蓝图,无锡旅游业进入了科学、和谐、稳步的发展时代。
旅游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无锡市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大力开发旅游人才资源,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素质,对于促进无锡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无锡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旅游强市和实现“三大跨越”目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为《无锡市旅游人才“十一五”发展规划》(横向课题)的成果之一,笔者参与了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工作。2006年11月份至2007年2月,课题组对无锡市92家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66家旅行社,15家旅游景区景点、12家旅游推销商店、7家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形成了一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即为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和相应现状分析的依据。
二、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现状评价
“十五”期间,无锡市旅游大力发展推动了旅游人才规模迅速发展和质量稳步提升,旅游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无锡市共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1.5万,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直接从业人员中包括了旅游核心从业人员和具有旅游特征从业人员,110万间接从业人员是由旅游业带来的具有旅游经济特征的从业人员。通过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无锡市直接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见表1。
依据抽样调查报告的相关统计数据,笔者就无锡市当前从业人员的现状得出以下评价结论:
1.从业人员的地域开放性程度较高,地区之间流动性较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非常住人口(即外来打工人员)占21%,其中酒店的非常住人口从业人员达到29%。非常住人口来自江苏省内其他城市的占60%,来自江苏省外的占40%。
2.从业人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旅游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以40岁~50岁中老年层次为主,占41%左右;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以30岁~40岁中青年层次为主,占37%左右;一般员工的年龄以20岁~30岁年轻阶层为主,占44%左右。平均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比例占到75%。
3.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或培训)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无锡市旅行社新员工受职业教育培训达到85%以上,酒店业新员工职业培训的比例在60%以上。
4.从业人员流动速度较快。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十五”期间年平均递增率达到32%,而流失率达到20%。其中,自动离职成为流动的主要形式,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总流动人数的59.5%(表2),值得关注。
5.旅游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层次不高。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无锡市旅游行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分布较广泛,低到初中文化,高到研究生文化,其中以大专文化为多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40%左右,高层管理者的总体文化层次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以初中(中专)和高中文化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所占比例高86%左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普通高校大专教育和职业类教育,本科旅游专业与非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基本持平。
6.员工对旅游行业的认同度不高。抽样调查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有56%的员工认为企业发展前景一般,43%认为说不定,与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一致。造成了员工队伍不稳定。
7.旅游企业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培训经费占营业额0.1%及以下的占到63%。旅游企业忽视了员工继续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以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43%左右。而输出培训和国外短期培训的比例较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为12%左右;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以本企业岗位适应性培训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66%左右。其他类型尤其是高级培训形式比例较低。
8.旅游管理队伍缺乏“领军”人才。现有中高级经营管理队伍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倾向明显,无锡市的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还未形成,高层管理人员短缺。
9.员工的薪资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其在管理阶层中的地位刚好成对应趋势,且差别很大。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普遍较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月薪3000元以上的占28%左右;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平均收入普遍较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月薪低于1500元的占85%左右,月薪低于1000元的占54%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层管理者中也出现了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现象,而在普通员工中也不乏月薪高于4000元的高收入者,主要以酒店的厨师和旅行社的导游为主,具有典型的行业工种的特殊性。但是总体无锡旅游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较其他行业较低。
10.员工技术优势不明显。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职称与其在管理阶层中的地位刚好成对应趋势,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职称普遍较高,以专业高级职称和高级技师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31%左右;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职称普遍较低,以初级工和中级工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72%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层管理者中,也存在一部分初级工,职称偏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22%左右。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占员工队伍的0.3%,有初级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占员工总数的18.4%。
三、当前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传统观念制约了旅游业发展。传统的观念在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有所偏见,这种偏见继而引发了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过程理解上的偏见,从而形成了对旅游行业的行业偏见和职业歧视,并在旅游行业和非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这种不利于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观念有着深层次的传统文化背景,与我国旅游行业历史和现代旅游行业建立时间不长密切相关。
2.薪资制度存在不和谐因素。合理的行业薪资体系是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薪资体系存在低收入群体化、薪资政策不合理,分配体制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济缺乏、非理性的市场恶性竞争、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等。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效应;金融服务业;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F72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89-03
[作者简介]杨芳(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2E042。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2012年,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省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21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中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但与浙江省相比,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仍较缓慢,因此分析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的现状,研究相应对策,对于缩小与浙江省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集聚现状
(一)银行业集聚现状
截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银行业规模不断壮大,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建设不断加快,机构总数 6484个,从业人员 113943人,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明显增加,达235018亿元,同比增长 222%;实现净利润 2547 亿元,同比增加 416 亿元。2012年5月汇丰银行入驻哈尔滨后,哈尔滨外资银行数量达到6家。此外村镇银行继续呈现快速扩张势头,2012年新增 5 家,金融服务体系已覆盖全省城乡。
(二)证券业集聚现状
2012 年,黑龙江省证券业运行平稳,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完善,市场主体经营实力进一步提升,但整体盈利能力减弱。全省共计31 家A 股上市公司,同比增加 1 家,总市值 15925亿元,同比增长 146%。全省共计 136 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同比增加5 家;从业人员共计 4739人,同比增加 839 人;230 万户投资者开户,同比增加 10 万户。
(三)保险业集聚现状
2012 年,黑龙江省保险业稳步增长,市场秩序持续向好,保险渗透率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涉农保险业务积极推进。省级以上保险公司机构 39 家,分支机构 2455 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3442 亿元,同比增长83%;保险深度 25%,保险密度 8976 元。全省农业保险增长较快。2012年全省农业险实现保费收入 222 亿元,同比增长 351%,高于上年同期 178 个百分点。
二、浙江省金融服务业集聚现状
(一)银行业集聚现状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2%,全年新设7家法人金融机构(见表2)。大型商业银行在浙江的分支机构改革创新工作有序推进,经营业绩稳步提高。邮储银行改革持续深化,启动改革36家二类支行,12家正式开业。农村商业银行开业8家,外资银行地域布局不断优化,澳新、华侨两家外资银行分别落户杭州和绍兴,外资银行总数达到33家。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财务公司获得批准成立。
(二)证券业集聚现状
截至2012年底,受国内资本市场影响,浙江省证券市场交易萎缩,期货经营机构业务发展总体平稳。全省有3家法人证券公司,385家证券营业部,4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经营机构全年累计交易额89万亿元,实现利润163亿元。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额392万亿元,实现利润80亿元,同比增长224%。
(三)保险业集聚现状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保险业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共有112家各类保险机构,187万从业人员,新增3家保险市场主体。保险机构、中介机构、行业社团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更趋成熟。全省保险公司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55%,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0%。财产险公司利润总额达到23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
三、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集聚与浙江省比较存在的差距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集聚度不高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决定着经济的兴衰。黑龙江省受地理位置制约,金融服务业起步较晚,缺少金融集聚区,主要依靠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营业部、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保险机构在城市及周边较小范围内集聚,集聚程度不高。
而浙江省金融集聚区已具一定规模,已拥有杭州庆春路和延安路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区、钱江新城金融服务业集聚区、温州金融集聚区、台州市金融集聚区等。例如台州市金融集聚区目前已投资38亿元,117家企业入驻,从业人员近万人。预计2015年,台州市金融集聚区辖区内金融机构数量将达到155家,其中包括30家银行,65家保险机构,10家证券机构,其他金融机构50家。金融集聚区覆盖面广,有利于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加快资金、人才的集聚,促进就业、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乘数”效应。
(二)金融机构数量少,结构单一
从表1可以看到,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中大型商业银行机构2162个,从业人员55817人,资产总额达93653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只有91个,从业人员2953人,资产总额17422亿元,外资银行6个,资产总额为366亿元。
从表2可以看到,浙江省金融机构中大型商业银行机构达3866个,从业人员91029人,资产总额达346328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有623个,从业人员27289人,资产总额185787亿元;外资银行33个,资产总额达3082亿元。
与浙江省相比,黑龙江省金融机构结构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相对较少,这就导致金融集聚中公司治理功能发挥不到位,内部管理效率低下,银行经营成本上升,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四、缩小黑龙江省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金融机构集聚度
从表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金融机构数量远低于浙江省,金融机构集聚规模落后,黑龙江省必须加速金融机构集聚,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此应根据黑龙江省自身经济发展特色,结合农业大省的特点,增设金融机构网点,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入驻,提升金融机构集聚度,促进金融集聚区建设。
(二)加强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混业经营与集团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产品及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已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缺乏,制约了黑龙江省金融业整体发展质量,对金融产业的集聚和金融服务产品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阻碍。因此,要加大对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三)加快金融中心建设
作为省会哈尔滨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应积极推进哈尔滨市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进一步加快金融集聚进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将有利于健全和完善黑龙江省金融体系,提高黑龙江省金融集聚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早日建成具有标志性的金融集聚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影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现状研究[J]北方经贸,2013(5)
【关键词】村镇银行 经营现状 对策建议
一、山东省村镇银行机构人员情况
(一)机构设立情况
2008年11月,山东省首家村镇银行寿光张农商村镇银行挂牌开业。2012年末,山东省辖内的村镇银行达到52家,注册资本总额达人民币325070万元,平均注册资本额6251万元,其中注册资本额在10000万元以上(含10000万元)的村镇银行11家,注册资本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8家,注册资本额最低的2000万元。截至2012年末,山东省17个市除聊城外,各市都已设立村镇银行,绝大多数没有设立分支机构,服务范围有限。
(二)从业人员情况
山东省2011年度34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022人,平均每家村镇银行30人。从业人员数量最少的村镇银行只有20名员工,充分体现了村镇银行属于小银行的典型特点。本文对6家样本村镇银行195名员工的年龄、学历和从业来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员工年龄结构分析,在20—25岁的104人、占比53.33%,26—30岁的59人。从员工来源结构分析,大学毕业生91人、占比46.67%,企业财务人员等46人、占比23.59%,银行机构人员58人、占比29.74%。从员工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学历154人,专科学历32人,硕士研究生9人,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较高。
二、山东省村镇银行业务情况分析
(一)存款组织情况
2011年,山东省32家村镇银行各类存款余额人民币704019万元,较2010年增加438123万元,平均每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2亿元。2011年,菏泽市的3家村镇银行平均存款规模6215万元,德州1家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5755.6万元,远低于平均存款规模,其中既有吸收存款能力弱也与当地金融资源不足有关。济南章丘齐鲁村镇银行开业时间较短,存款余额2619万元。总的来看,山东省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少数经济水平较低地市的村镇银行吸收存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贷款发放情况
山东省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逐年加大,2011年贷款余额533593.35万元,较2010年增加351061.15万元。2011年度山东省平均每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16674.79万元。
2011年山东省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为75.79%,已经达到了贷款投放规模的最高上限。山东各地市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不均衡,存贷比最高的103.31%,最低的只有19.98%。青岛、烟台、潍坊以及日照4个市村镇银行严重超存贷比,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其中,村镇银行存贷比在50%以下的主要集中在山东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贷比最低的淄博沂源博商村镇银行19.98%,除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外,主要原因是当年开业时间较短。
(三)业务种类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品种相对单一,只有简单的存款、贷款等基本业务品种,服务功能不完善,吸引客户能力有限。信贷业务则主要是农户个人贷款、个体工商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等,缺乏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和村镇银行特点的贷款业务品种。同时,村镇银行没有开展银行卡业务,更未设立便捷的 ATM 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的便利程度。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受限制,存款稳定性差
当前,村镇银行在当地广大群众中的信誉度不高,同时面临同行业竞争对手众多,导致客户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导致村镇银行的存款及存款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严重障碍。截至2011年末,山东省辖内34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0.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6.01亿元,占比仅22.74%。反映出,村镇银行存款结构不合理,吸收储蓄存款的难度较大。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主要为企业流动资金、个人活期存款资金,流动性存款占比较高,存款稳定性差,少数地市的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仅占各项存款5%左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结算手段不畅,业务创新不足
一是村镇银行的结算手段落后于其他银行机构,支付结算渠道狭窄,无法实现异地支取,不能满足客户即时支付结算的服务需求;二是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差别化贷款业务;三是中间业务等新业务开展缓慢,业务品种和业务创新存在不足。
(三)员工从业能力有待提高
从分析情况看,村镇银行员工总体素质不错,但大多数员工从事银行业时间较短,欠缺从业经验和实际业务操作知识。村镇银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和后备人才体系,特别是重要岗位缺乏人员,过度依赖发起行的少数业务骨干,员工整体从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建议
(一)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公信度
村镇银行要通过建立精品网点来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等措施,逐步获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一是营造整洁的营业场所环境,提升村镇银行的正规银行形象;二是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三是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实现扩大村镇银行的社会影响的目的。
(二)创新业务品种,扩展业务市场
一是实现产品多样化,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创新适合当地情况的贷款模式,科学划分客户群体,并有针对性地开发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开展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各类金融服务,设计适合当地特点的金融产品;二是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办并拓展中间业务,丰富服务产品种类,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村镇银行营业收入结构,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强化员工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等综合能力;二是引进优秀人才,从社会上招聘具有金融机构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逐步提高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三是留住人才,通过培养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员工树立视事业如家园的信念,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让员工享受到实实在在在的物质优惠。
参考文献
一、我市二手房市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三)我市二手房贷款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1.还款风险
借款人的还款风险包括还款信用风险和还款能力风险。由于我市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商业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难以对借款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真实性和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造成银行二手房贷款形成逾期和坏账的风险。
2.二手房贷款服务机构的诚信风险。
在二手房贷款操作过程中,二手房贷款服务机构的道德风险、信用风险、资质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操作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银行的利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从调查到我市二手房市场现状来看,房屋中介公司在二手房贷款申请人与银行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二手房市场的活跃和二手房贷款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我市二手房市场刚刚起步,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制定针对二手房中介公司和专业贷款服务公司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它们的服务收费标准,造成这些服务公司的准入门槛低,市面上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的中介公司;并且,二手房中介从业人员素质大多不高,再加上一些购房人(借款人)自身的法律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致使二手房贷款市场蒙骗现象严重,收费较为混乱。如有些中介公司唆使或协助借款人虚开假收入证明,提供虚假资料,骗取银行贷款或高比例贷款,从而,向借款人收取高额服务费。在高额暴利的驱使下,这些违规操作的中介公司或个人,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客户骗取银行贷款。一旦利润到手,他们便销声匿迹。而且,二手房贷款的期限一般比较长,在房地产市场动荡和下滑时期,承担风险的只有银行和广大购房借款人。
3.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完善
由于二手房贷款只针对每一位单个住房消费者或住房所有者,贷款金额相对比较小,手续烦琐、复杂,再加上大多数借款人对二手房贷款所需资料和交易程序了解甚少,银行若要从收集资料开始直接与借款人联系,收齐资料后上报并逐级审批,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所以,银行在开展二手房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较多的是与中介公司合作。然而,由于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健全二手房贷款的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再加上银行之间竞相竞争,使得银行不科学地简化了审批程序、放松审核原则,甚至把某些关键的贷款审核环节下放给一些资质较差的中介公司,在放款的环节上不严格控制,这不仅严重违背了银行的风险管理原则,也使二手房贷款市场进入到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状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二)尽快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档案和信用等级制度
借款人是否具有借款资格和还款能力是住房贷款产生的源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1.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房屋的区域性和固定性,以城市为单位,依据借款人的工作情况、收入状况、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年龄等方面信息,评价借款人在贷款抵押期内是否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据此评定借款人的个人信用等级,作为确定贷与不贷以及贷款额度的基本依据。
2.各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审查借款人是否存在债务和先期贷款,并通过审查其债务和贷款的偿还情况,来评定借款人的信用资质。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概况
(一)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主要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在。在存款市场,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隐含着国家这一良好的信誉,历来便一直占有者大量的市场份额。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行,一些优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加大,如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接近寡头垄断的89.98%降低到了2014年的67.21%,可以说,在负债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基本呈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资产业务
零售业务中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项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收入的一大来源。自1998年来,我国的消费信贷有了快速的发展,在业务规模上表现良好,业务量持续上升,但在品种方面却发展不均衡,以上海市为例,2014年,个人住房贷款占到了近90%,汽车贷款占5%,而其他种类的个人贷款只占到了2%左右。信用卡授信方面,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4.57万亿元,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已经达到了1.17万元。信用卡越来越被普及和认知,信用消费的观念在深入人心的同时,也由于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成熟,从而造成了信用卡的坏账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的信贷总额为251.92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1.86%。
(三)中间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差距,相比于国际一流银行以中间业务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的层次,各大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带来的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业务品种也相对单一。不过从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银行卡的发卡量逐年增加,居民在生活中会产生对信用卡、借记卡的依赖性;其次,代收代付业务在不断的完善,诸如水电费、手机费、物业费等等,种类繁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便利;最后,业务的逐步扩大也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如保险、有价证券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资源营运不合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本身拥有的客户群体是巨大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息管理及分类还不够完善,未能有效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同时相比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工农中建等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客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上更加显著。高端及优质客户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量低端客户的影响,无法在银行获得相应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针对性地设计产品,满足各个层次客户的需求,从而保证并且提高银行的业务量。
(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说,银行体制内专门从事零售业务的工作人员的数量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零售业务主要面临的不再是固定的客户,而是社会上分散的群体,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营销水平,才能为银行带来客户。目前银行营销人员的理念大多还停留在拉存款拉贷款的阶段,未对零售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同质性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零售业务虽然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仍然局限在个贷业务上,而在个贷这一领域,各大商业银行又呈现出了严重的同质性,消费者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判断。究其原因,无非是各大商业银行只注重于市场份额的争夺,而忽视了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市场定位并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无法有效提高银行的收益。
三、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客户信息管理,做好差别化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分类系统,不仅仅是数据的大集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个人重要信息,做到客户细分,针对性地对各层次的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服务。相对于部分股份制银行来说,拥有大量低端客户的四大行更需要做好这一点,在满足低端客户需求的同时,有效发掘高端客户的需求,设计相应产品,提高银行服务的质量。
(二)摆正经营理念,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营销作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对它有着足够的重视以及专业的业务能力。在零售业务的发展过程中,银行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增强其业务水平,同时,制定合适的业绩考察方式,主动调动起从业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为客户带来更令人满意的服务。
(三)明确营销战略,培养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严重的同质性,不仅不利于各大银行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还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的混乱。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做的是,加快零售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发掘市场需求,在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条件下,结合自身特长,制定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务产品。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抢占相应市场,而且有助于品牌特征的形成,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竞争策略
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基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延伸业务,其尚且处于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当中的初级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范畴内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是指:各家银行综合自身渠道、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优势,结合自身所处的资金链上游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理财工具、软件等方式去帮助目标客户的个人、家庭实现其投资目标、日常生活目标、资金保价、免税等等需求目标的一种具有金融性质的综合型服务。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基本要占到其营业额的17%及以上。那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机会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必将向着国际商业银行收支比率去靠拢。
1 必须提高商业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原因所在
1.1 我国市场资源丰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较好前景
随着城镇现代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入,让我国居民生活逐渐从温饱问题开始步入全面小康的阶段。我国居民大多数已经开始有了剩余的工资、日常经营收入,让其固定的月存款、年存款的数额不断增加。在这一现状之下,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资金、安全、职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在面对财产风险方面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国居民越来越希望能够使其资金不断升值,并在投资过程中拥有相对较低风险的理财业务的推广。面对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商业银行如何满足居民需求来设计个人理财方案就非常重要了。
1.2 个人理财业务是国际环境中竞争取胜的关键
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之后,世界商业银行、券商、基金等组织开始逐渐的进入中国,我国的金融业务、银行业务也面临着外界市场的严峻考验。如何在产品研发方面与世界接轨,如何在产品方面制定方面满足国际化标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乃至世界大背景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特别是一些具有专业性质的个人资信服务、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间等项目才进入试运行期。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个人理财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当中所占比重,给予其发展推动资金和重视,规范自身业务标准、内容,不断开发与世界接轨的新产品。
1.3 个人理财业务是创新业务,是银行新利润增长点
随着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依照陈旧、传统模式所开展各类公司、零售业务为银行所带来的利润率已经趋于平缓,不再具备市场开发和高速增长的潜力。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新兴业务,其依靠传统模式的发展,是传统银行经营、市场营销模式的衍生产品。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创新型产品,其能够在传统模式价值链当中运作,并带来传统模式价值链的新的增长。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范围内的成功案例已经比比皆是,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的利润率为70%,其中个人理财业务就为其利润率贡献了整整50%。
1.4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零售业务的风险较大
在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零售业务已经受到了我国资本市场泡沫经济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官官相互”现状严重的情况下,使得对关联企业贷款、延期支付等增加银行坏账几率大大增加。特别是对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其对于银行来说存在着高额的风险,并且还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而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其占用银行的流动资金相对较少,对银行和客户双方的风险都非常低。个人理财业务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能够为银行提供丰厚的收益,大大减少坏账、呆账几率发生,从而能够保证银行资金的收回率大大提高。那么,大力发展个人理财这项优势业务将是各个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竞争策略之一。
2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经营模式单一,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其初步发展阶段,在多样化产品、品牌的背后隐藏着同质化、单一化的缺陷,并且个人理财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当中所占比重仅仅只有8%左右。基本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会拥有属于自身的一款个人理财业务,但是这些产品的开发、品牌建立不是通过自身银行管理层的创新,而是通过竞争对手之间快速的模仿所建立的,这些产品根本就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
2.2 个人理财业务后期管理缺乏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已经与个人理财业务创立的初始方向渐行渐远。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无法进行高质量、有成效的后期服务。在个人理财产品进行销售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仅仅对客户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例如:个人转账免手续费的业务、代扣代缴业务等等。这些业务无法满足需求业务客户保价升值的目的,并且让客户对同质化、无用化产品的选择大伤头脑。另外,对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准入标准和服务对象也大多局限在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对于低层顾客的需求并没有得以满足。
2.3 分行业经营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由于收到了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相关规定的影响,只能从事商业银行所固有的一些个人理财业务,而对于保险、券商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设计大多数是通过、分销的形式,这种局面导致了商业银行与我国保险、券商行业之间无法进行独立成才。过度分行经营会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资金优势也不能够得以保持。由于过多依靠竞争对手才能够提高自身产品绩效,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国际当中的竞争力大大下降。
2.4 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非常依靠银行的销售岗位选拔,而不是通过专职培训建立自身个人理财业务团队。通过客户经理、柜员岗位的历练尽管能够让个人理财从业人员熟悉业务、锻炼营销能力,但是对于像个人理财这样一个需要复合型、混合型人才的业务,却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战略眼观、经济、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不能叫做一名合格的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
3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竞争策略研究
3.1 开发多元化产品,细分消费市场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更有用的产品。对于商业银行努力研究、开发新业务就非常的关键。商业银行做好对自身产品研发的保密制度,以专利的形式开发属于自身品牌的产品,在同质化商品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当对现有产品市场进行细分,为不同用户开放、设计不同类型的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个人理财业务。例如,可以依据客户的风险承受度、家庭收入水平、个人回报期望值等众多因素为其设计科学的个人理财计划。
3.2 优化客户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
当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应当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其成效的优良应当以顾客售后反馈为标准。为客户提供具有实质作用的个人理财产品是这一方面得以实现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转变传统营销观念,将推销银行产品转变到为优质客户提供银行解决方案上来。并且,应当将顾客视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其重要的无形资产。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以个人住房贷款为核心的个人理财业务,通过采用合理分期、资产评估、售后还款计划等综合方案来得以实现。这一业务一方面能够减少银行所面临的资金回收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更多人来购买,提高银行业务量,增加银行利润。
3.3 改变分行经营向综合经营靠拢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转变现有经济模式下分行经营给其带来的威胁,将其拥有资金上游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国银行应当争取与券商、基金、保险等行业开展战略合作,而不是分销、代销的模式。战略合作模式能够使银行大大减少相关产品的成本,并且能够获得对产品需求者有用的信息。在现有模式经营下,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非常简单,通过相互之间战略合作,打开固有思想和相互之间的约束壁垒,能够提高其合作之间的亲密程度,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造成的信息失真情况发生几率。
3.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个人理财团队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育属于银行自身的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团队。商业银行应当将个人理财人员培育提上日常,建立专属部门开展业务,而不是像现有隶属于客户服务类业务。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财知识和优秀营销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券商、保险、管理咨询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商业银行可以优秀行业导致讲座、个人职业规划设计、实际优秀案例的分析来组建这支队伍。人才对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尤为关键,其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也决定了人力资源是其一项重要的资产。
4 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提高个人理财业务在整体业务当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开发多元化产品,对消费市场细分,在改变分行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过程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适合属于每个个体理财目标实现的规划,从而优化客户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人口资源、需求能力,从而提高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在国际环境中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市场竞争中,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国内商业银行或已股改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员工队伍,如何盘活存量的人才储备,尽快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人才的结构,是确立国内银行在竞争中制胜地位的紧迫需求。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银行员工培训体系,强化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分析
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现实竞争力指标(包括市场规模、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和安全性、资产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管理能力、国际化业务能力);潜在竞争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科技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服务竞争力、公司治理及内控机制)。现实竞争能力是指银行在当前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而潜在竞争力则代表了实现这一现实竞争力的进程。
我们从以下几个关键指标来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
(一)盈利能力之比较
在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下,国内银行经营同质化致使行业内存在同层面的低水平竞争状况。目前,国内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资产扩张效率与资产盈利能力即存贷利差收入,占总体盈利水平的90%以上;而中间业务创利能力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依然未摆脱种类少、收入占比低、盈利能力差的状况,其总体盈利水平在10%以下。
20世纪的最后十年,美国银行业信贷业务日渐萎缩,为此,ZF和美联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使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多元化。例如,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具有人、财、物优势的大银行,全面转产,开发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的附营业务。正是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90年代后半期至本世纪初,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整个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20XX年20.3%、20XX年的35%上升到20XX年的41.9%。到20XX年,美国商业银行业更是取得了1205.78亿美元这一创历史记录的纯利,与上年同比增长了14.2%,当年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接近50%。需要强调的是,大银行从附营业务获取的利润,其实远不止占总收入的50%!从9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已成为大约100家全世界的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
作为未来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中间业务创利水平代表银行创造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而其收入水平将更能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利能力的薄弱最主要的原因固然有政策因素,但归根结底是缺少熟悉中间业务的人才。
(二)银行对中高端客户私人业务服务能力之比较
近年来,美国银行把以往用于公司客户的一些服务手段,用来对中产阶级以上的高端客户提供私人理财服务。为这些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除了银行自身或外聘的投资专家,还可能会有税务专家,或公正机构的公证人。他们共同的任务就是为每一位客户量身制定一些经营计划与投资计划,把他们当作小型机构(或者说是小型公司客户)来对待,使他们的金融资产能规避风险,并得到保全和升值。
国内商业银行在近两年才开始尝试建立个人客户经理队伍,服务中高端个人客户的战略转型刚刚起步,处于一个销售银行产品给客户的营销员阶段,根本谈不上替客户理财和规划;个人客户经理队伍与国外商业银行在经验、知识结构、了解和熟悉国际规范、国际准则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传统银行借网络走出新路径之对比
十年前,美国一家名叫安全第一(SecurityFirst)的网上银行呱呱落地。它的出世,成为美国整个银行业全面转型的先声。以网络技术为手段,这家银行为客户提供全天候24小时服务,业务涉及信息传递、数据查询和交易支付等各项传统银行业务。借助网络手段,网上银行无需修建遍布各地的营业网点、雇用大量柜面操作人员、支付昂贵的办公费用,所以其经营成本只占营业收入的15%,仅为传统银行的1/4。比尔.盖茨预言:随着网上银行的出现,传统银行将是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为了幸免于难,近几年来各国传统银行纷纷拿出巨资开办自己的网上银行。美国人由于此前已长期使用信用卡,电脑普及率和因特网走在世界前面,因而很容易接受网上银行业务。目前,美国传统银行原来手工办理的存贷款业务几乎都转到网上银行。而花旗、汇丰等银行不仅提供个人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而且对于公司客户,他们可以提供完善的现金流管理平台、财务顾问系统,运用知识进行营销。
国内商业银行也看到了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招行、建行、工行等紧跟潮流,在国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用国际水平衡量差距仍是很大,症结之一是银行技术人才队伍数量、质量的不适应。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理财产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转变经营方式、创新产品、增加投资方面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技术的方法,以期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规范化路径,保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48-02
收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周燕燕(1983-),女,回族,广东广州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财方向。
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被推出以来,理财产品的种类、规模等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了较多的力量。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相较于2005 年推出之初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如拓展到债券型、信托型等多种类型。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信用及预期收益都呈现出良好的信心。然而,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蓬勃发展的同时,理财产品管理中也存在营销不规范甚至违规销售、理财产品设计与管理失当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理财产品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005年是我国居民的理财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理财产品逐渐被投资者及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投资的一种新途径。2005 年至今,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繁荣,理财产品的收益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更是有增无减,理财产品被广泛购买。与此同时,我国的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地开发理财产品,更加多样化了解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截止到2014 年底,我国超过160 家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已经开发了理财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看,2014 年我国的经济政策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预防通货膨胀稳定资金流为主。2014 年以来我国的宏观政策整体上较为宽松,政府一直致力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然而,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情况日益严重,投资者投诉的事件越来越多,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也日益严格,所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禁止商业银行开发超短期的理财产品,要求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并事先告知投资者投资须知,以便投资者在投资该理财产品时可以对该产品有充分认识,了解产品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自身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的理财产品被广大投资者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凭借自身的信用也逐渐增加了理财产品的销售量。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对他们来讲是一种较为保险的投资,既能确保收益率,又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比较适合个人投资者。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讲,当前商业银行开发理财产品仍然是其获取利润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不仅能使客户获益,还能使银行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通过出售理财产品,银行可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增加银行的存款基数,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第三,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和监管政策以及法律制度来看,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法律不在少数,不仅对理财产品涉及的权利义务有明确规范,还对各方主体的行为进行明确规定。此外,当前银行业监管法、保险法、证券法等都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便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众的利益。我国银监会总体上负责对全国银行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监管。银监会的合理监管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合理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有利于理财产品的正常运行,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 收益不稳定,风险防范能力较差
2008 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A 股市场在此后的几年间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很多股权类产品及QDII 类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低迷。这就导致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直线降为零甚至收益为负。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远低于预期,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导致投资者将其诉诸法庭。这不仅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稳定,且折射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差。
2. 相关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理财产品包括自营自销的及代销的产品。对于银行自营自销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总行或是分行开发,支行负责销售的模式;对于代销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一般由总行或是分行与该理财产品的销售方签订协议并进行销售。如果支行私自出售不经过总行或是分行审批的理财产品,则会极大地增加理财产品的管理风险。
因此,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及职业素养,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业人员的薪资一般与产品的销售业绩是相关的,这种考核制度很容易导致基层的从业人员不顾风险向投资者们推荐不适合的理财产品,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及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
3. 理财产品大同小异
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债券及货币类、票据类、股权权益类等多种产品,上述产品在各个商业银行中均有销售,理财产品的种类与投资方式均较为类似。即使某家商业银行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其余的商业银行也会争相模仿,并不能突显差异性。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技术的对策
1. 优化监管体系, 加强风险防范
理财产品的监管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及维护自身正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有通过监管的严格化,才能保证理财产品的稳定、有序开展,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保障理财产品的逐步发展。对此,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识别理财产品经营管理中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注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是要对理财产品经营管理及销售中各个环节的风险予以识别,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控制标准与措施。第三是要对理财产品进行内部控制,完善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并注重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实现产品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2. 加强对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人才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及业务能力培训,督促其根据投资者的实际需求推荐理财产品。同时也要加强对其的资质考核,增强其风险防控意识,把控理财产品的风险。
3. 注重创新性,开发具有特色的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应满足投资者的实际理财需求,还应满足投资者对理财服务等较为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注重理财产品的创新性及特色性。在开发理财产品之前,应该对理财产品涉及的目标客户有一个准确的分析,以便与竞争对手推出的理财产品相区别,同时还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不仅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理财产品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拓展了理财产品管理的范围,对于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综合管理阶段,涉及到的各项管理并没有很深入地进行,如何在全部商业银行的范围内推广适宜的管理政策,仍需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炜.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分析及配置策略[J]. 国际金融,2011(4).
[2] 李卫群.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1(7).
一、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内审职业是一个有别于人民银行其他职业的特殊职业,这对内审职业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职业化、专家型、复合型内审干部队伍建设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如: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开展“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加强内审“人才库”建设,建立课题制、以查代训工作机制等,内审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但是,现有内审干部队伍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与内审转型对内审职业能力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职业化程度低。对内审人员没有职业标准要求,目前内审人员配置除了部门负责人任命须上级内审部门审批外,其他人员都由各级行党委自主决定,内审人员从业未有明确的标准,例如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能力测试等;科班出生人员少,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从稽核岗位转过来或者从业务岗位上转过来,审计理论不强;专业持证人员少,虽然近年来总行大力推进内审职业化建设,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和内审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但目前持证比率还是比较低。以抚州为例,持有CIA证书人员仅为2人,持有CPA证书的人数为0。
(二)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面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其数量动辄以百万、千万计甚至更大,这使得传统手工审计的方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结构以财务类和经济金融类专业人员为主,具有科技专业背景或者从业经历的人员很少。以抚州为例,内审人员中,具有科技从业背景人员比率仅为10.3%。
(三)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内审人员相对较少,而面对对内、对外的业务种类多、变化大,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但从现行内审人员结构分析,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财务、会计等专业能力,但缺乏货币政策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工作经验,而懂得货币政策业务的内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有些年龄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分析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又相对比较弱,而年轻同志懂计算机技术,擅长模型、数理分析等,但缺乏工作经验,审计深度、语言表达等都难以到位。
(四)长远职业规划性弱。人民银行内审条线管理主要侧重于业务,而对于内审人员管理主要以属地为主。由于每个机构决策层对内审工作定位、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不够到位,一般而言,在内审人员的配置、岗位调整等过程中会顾及内审职业需要,但通常不会有更特殊的考虑或安排,如内审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特定时期内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配比、内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等,特别是在既符合专业性又符合复合型特质人才的培养上,如何做好内审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设计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做法。
(五)职业道德风险概率较高。受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体制决定,内审工作独立性差,内审人员在工作环境、身份性质、福利待遇、荣誉评比等方面与同级被监督主体完全平等,内审人员的任免、晋升完全受同级党委影响。因此,内审人员很可能在权衡个人利益时违背职业道德,存在懈怠审计等风险。
二、改进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倡导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其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作支撑。在内审工作转型的深化阶段,经过审计实践的检验,以内部控制、绩效和风险导向等为主题的新型审计理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认同并遵循的具有审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展战略、审计纪律和道德规范等都是审计文化的范畴。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碎的、孤立的、甚至朦胧的行为理念串联起来,形成审计文化,来指导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来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方式,培养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严格岗位准入,建立央行内审人员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树立审计品牌、保证审计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只有具备了符合职能能力的从业标准,控制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从业标准,是提升人民银行内审从业能力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央行内审从业标准应涵盖准入与退出机制、专业背景、从业经验、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要素。另一方面,不同层级从业人员标准应不同,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标准,分为“初级从业人员、中级从业人员和高级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由于内审部门负责人在承担内审工作的同时,履行着更多的管理与统筹职能,因此内审部门负责人在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从业经验上应该有更高要求和标准。
(三)健全各项机制,引导职业能力逐步提升。
1.构建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专业胜任能力评价,一是有助于内审人员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内审实务,了解自身内审现状和组织现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极引进和尝试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二是有助于内审人员了解自己处于哪级水平、分析查找个人水平的差距,努力提升执业水准,改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滞长”的现状,保持内审工作水平循序上升与持续发展。评估主要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内部审计准则、央行内审从业标准等要求,梳理现有人员基本信息和结构资料,运用“目标管理法、调查表法、能力测评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内审人员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工作业绩和创新潜能,以职业道德、准则遵循、内审流程和制度执行为基准展开评估。
2.完善央行内部审计人员培养机制。建立良性的人员培养机制,是保证人民银行内审事业科学性、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是建立后续教育机制。只有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保持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应通过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后续培养机制,例如规定后续教育时间、频率,后续教育形式可丰富多样,如岗位锻炼、以查代训等。二是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中长期人才建设规划。内审由于未实现专业化管理,人员职业规划性弱,应通过改进管理体制,根据人民银行审计业务活动需求,出具中长期人才建设规划,通过各种培训、激励、岗位锻炼、获取证书等方式,逐步提高内审人员理论修养,增强审计人员在基建工程、信息技术、内控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审计能力,提高内审人员专业能力。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金融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的发展情况又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金融服务逐渐地渗透到我国的农村地区,为推动农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改造步伐的加剧,原有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逐渐地退出了农村的金融市场,如县级以下的基础网点;使得一些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虽然部分金融服务机构没有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在农村地区这类银行仍然存在网点少,农民办理信用贷款手续麻烦、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导致广大农村对金融需求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据我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7月末,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34家,其中376家设在我国的经济不是很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据人民银行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8月末,在全国范围内总共设立了只贷款,不存款的小额贷款公司有4122家,通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增长速度比较迅猛,但是根据有关部门对这些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深入调查发现,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大多是来自财政资金,很少有农民通过这些金融机构贷款,即使有农民通过这些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也是采用采用小额短期贷款、整贷零还的操作模式,这样的操作管理投入成本过于高昂,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规模有限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我国的新型农村机构存在资金筹集难度较大,并且资金来源渠道少的问题。在现行县级以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部分村镇银行虽然通过一些渠道吸纳了一些存款对象,但是基于这些金融机构起步较晚,农民群众对其功能不甚了解,信誉度积累不够,营业网点较少等原因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业务的发展。此外,从目前农村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职能来分析,这类公司只具备贷款职能而不具备存款职能,并且公司注册资金比较少,致使资金匮乏,后续资金跟不上,难以满足农村贷款市场的需求,这些都是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
2.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
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时间不长、人员配备短缺等因素,使得金融机构的股东会、监事会等未发挥出其职能,不能对金融机构起到监督和约束的作用;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存在诸多漏洞,没有结合本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制定,大多是照搬其他金融机构的制度;执行能力比较弱,如审贷分离制度执行得较差、内部机构设立重经营轻管理等,没有设立独立的内审及风险岗位、强制休假制度执行不到位等。
3.政策扶持深度不够
从财政政策方面来看,村镇银行在所得税、营业税征收方面,其标准都是参照商业性银行的标准,享受不到和农村信用社一样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资金覆盖深度和广度不够,财政只针对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所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而没有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进行贴息。
4.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因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规模比较小,环境条件差和薪资比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很难聘请到业务技能及素质高的金融人才,同时基于农村金融人才接受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并且培训技能滞后,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三、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
1.努力拓宽筹资渠道
基于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规模较小的现状,应制定相应的融资措施:一是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规范地投入,改善资本结构,壮大资金实力;二是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吸收储蓄存款,扩大资金来源;三是努力探索业务创新,研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2.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
为了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建立严密的内部审查工作机制;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自2007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工作指引意见及规定,但这些政策远远达不到“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国家应继续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供给的同时,务必要有相关配套措施。
IT系统建设工程中,决策者、业务人员和IT人员经常遇到一些普遍问题和困惑。决策者的困惑是,钱给了,人招了,为什么科技工作不能令人满意;业务部门的抱怨是,要什么没什么,要什么现做什么,做出来和我们期望还不一致,不是系统实现不了,就是需求提的不细致,想分析某些问题,想要的数据不能马上取得;科技管理的烦恼是,其他银行产品开发做到手上拿着一个、嘴里含着一个、眼睛盯着一个,而我们是要一个现种一个;技术人员的委屈是,力没少出,技术水平不比别人差,还总是受到别人指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应用系统现状、基础架构设计、科技管理现状、战略管理水平存在问题。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答案是从业务驱动变战略驱动开始。大家目前都在说业务驱动IT发展,往往给人一个错觉,IT应该等业务需求提出后再去开发,然后是被动跟进,其结果是IT部门不管有多少IT资源,总是忙得团团转,还是跟不上业务的发展。要扭转这种被动跟进总是跟不上需求的局面,IT经理们应更多地关注本行战略导向,根据战略导向对未来的业务需求有所预测,做好IT规划。把有限的IT资源用在战略准备上。舍弃眼前与战略无关又极大消耗战略资源的业务,大力开发为未来战略实现必须的项目。真正实现“嘴里咬一个,手里抓一个,眼里盯一个”,而不是目前这种“业务要一个,我去种一个”。
商业银行要实现亲近客户、卓越运营、产品领先,创新是首要问题。而创新不外乎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市场营销的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创新。而且要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战略驱动,要围绕利润管理、价值管理,来采用新的工具和策略进行创新。
其次,变“以我为中心”为“以客户为中心”,更大地提高客户价值来做好你的收入上的问题,也是营销系统要做的。
第三,由控制风险向管理风险转变,以科学的方法主动接纳、管控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控制风险),目的是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回最大的利益。
第四,要由单一盈利模式向多元盈利模式转变。在发展资产业务上,实行“资产多元化,收入多元化”,坚决调整资产和收入结构,积极发展风险低、收益稳、流动性强的资产业务,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做大中间业务,改善盈利结构,提高非利差收入,将零售业务作为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在盈利理念上,倡导实现“健康利润”,引入经济资本理念,使经济资本能完全覆盖风险下获得的利润,使银行发展更健康。
第五,要由被动定价向主动定价转变。提高定价管理水平,科学评估未来资产收益、风险成本、未来利率变动下的资金成本,引入资金转移定价,做到科学定价主动定价,以销定价。
第六,要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大力发展特色业务,打造特色品牌,进行差异化营销,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不是“大银行”吃掉“小银行”,而应是“好银行”吃掉“差银行”。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机构准入制度;业务准入制度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57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行业发展呈现井喷趋势,不论是城商行还是民营银行,其规模和数量都在持续增长。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其监督和管理的强化势在必行。监管不仅要抓重点抓其业务经营规范,还要从源头做起,从市场准入环节入手,加强规范。顾名思义,市场准入是指在通过对银行机构进入市场、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依法进行严格审查,将那些不符合银行业经营规范以及存在伤及投资者利益风险的金融机构长久性地拒之门外,来保证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这不仅是肃清银行业的行业规范,更为金融行业长足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通过细数我国银行业准入发展历程、各国之间银行业准入规则比较来分析我国银行业准入规则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浅显的建议。欢迎读者批驳。
1 银行机构市场准入的发展历程
纵览银行机构市场准入方式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自由主义到特许主义再到准则主义和核准主义的演变过程。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银行业的稳健发展,银监会对于银行的监管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简述如下。
银行准入监管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机构准入,其主要流程如下图。
流程图
第二部分是业务准入。对于银行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准入条件,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部分是高级管理人员准入。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在审批商业银行时要认真辨别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主要通过审查其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业务经验和能力、日常经济行为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在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包括:了解并熟知经济类法律法规;正确贯彻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积累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实战工作能力。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旨在为银行监管部门注入新鲜的具有能力的人才,为银行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各国对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的比较
2. 1 从机构准入来看,各国对银行申请设立要求所存在的差异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世界各国对于银行的准入更注重的是银行准入的一些初始条件。对于新设银行的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对来看较低。从我个人来看,作为新设银行它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银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不断的创新,原始的市场资源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如果没有一些新的能量,新设银行在竞争力上远远不及原有银行。从整个银行也来看,如果进入的都是一些与已有银行完全一样的新设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只会造成更多的压力,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2. 2 各国对银行的业务准入监管的比较(监管指数)
从各国的监管指数(表2)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对银行业监管的松紧程度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德国和英国的监管指数比较低,几乎是允许银行从事所有的业务。印尼和中国的业务准入相对来说比较严格。不同国家监管的松紧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家当时的实际国情,另一方面与该国银行业的发展也密切相关。监管程度低的国家对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鼓励和支持的作用,监管程度高的国家对银行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强化的作用,使其发展更加稳定。
2. 3 各国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准入的比较
各国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都具有共性,这主要取决于银行业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某些品质和能力的需求。银行业也存在着很高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这就不得不对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正如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会为该行业注入一股活力。如果当银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都存在着道德品质问题,银行业的风气就会败坏。这不仅仅是会影响到银行业的整体形象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会严重阻碍着该行业的发展。此外,如果进入银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力有限,并且不会去学习去创新,那银行业只能维持着正常的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衰落。所以对于银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从表1的第五项和第六项也可以明显看出各国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见,对于银行业来说,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对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不仅仅是对于某些国家,而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监管内容。
3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现状
事实上,在《商业银行法》中,就对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准入规则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原有的内容在当下显得过于简单,并没有进行详细论述。近几年来,由于相关监管规章的不断补充,我国的银行业准入规则也在不断的完善,并有了许多突破。下面还是从市场准入的三个内容来分析我国的市场准入现状。
3. 1 机构准入制度
在我国机构准入方面的监管文件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准入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173号)、《商业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3号)、《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有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92号)等。
从各文件的主要内容来看,我国机构准入制度趋于规范化。对于机构的进入有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这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规范化的机构准入制度有利于银监会对于进入机构的管理,相关文件也为此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国银行业准入有法可依。
3. 2 业务准入制度
2002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105号),就中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准入制度作了改革。主要改革内容有两点:一是新开外汇业务与人民币业务同时申请和核准;二是增开人民币或外汇业务由商业银行总行报人民银行总行核准或备案。
新规则的出台,表明我国业务准入监管规章有了重大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本外币准入分别监管及总分行分级核准的体制,为构建统一的业务准入体制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条规则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该文件仍然将中资银行单独规定,区别对待中资银行和非中资银行,这将不利于我国现行环境下在业务准入监管上实施国民待遇原则。
3. 3 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在后期的修改中,《商业银行法》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行业针对从业人员的准入规则进行了深入的规范,通过明确划分不得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定情形,严肃对从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这项突破使用法律文件使得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更加的合法化与规范化。
4 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的缺陷
4. 1 从机构准入的监管角度分析
第一,机构设立审查与批准的程序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和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都要求经过监管机构的审查批准,但是却没有规定具体的审查时限,也没有规范对于审查复议的相关程序。这样既不利于申请人对于自己的合法权利的维护,同时也不利于监管机构积极履行职责和提高准入监管的效率。
第二,关于商业银行设立标准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设立规定的条件过于简单,不利于监管当局对于一些具体的行为做出客观的评判。
第三,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准入上有差别待遇的倾向。这不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准入氛围,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结构趋向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4. 2 业务准入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业务准入制度过于受到关注,容易导致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的过多干预。我国的业务准入制度严重限制了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银行业内部有着自己的稳定发展机制,过多的干预只会使这一体制被打破。
第二,业务准入程序机制上有缺陷,准入条件的设计存在弊端。在一些业务的准入条件上没有突出该项业务的特殊性,造成准入规则创制上的浪费。
第三,外资银行业务准入的法律模棱两可。在五年过渡期内,法律并没有对于外资银行可以经营的业务做出明确的规定。
4. 3 人员准入制度的缺陷
事实上,自我国银监会成立以后,就确立了“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但是从目前的监管实践来看,需要遵照新监管理念,将银行业高管人员的监管纳入法制和科学化轨道。
5 对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有关建议
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需要通过有关法律来使其合法化、规范化、合理化、具体化。同时也需要银监会加大管理力度。对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运用渐进式的管理体制,对于漏洞进行小修小补,而不是等到漏洞扩大到不能修补的境地之后再去想办法修补。此外,还要重视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我国银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比较缺乏,所以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去加强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符贵兴,付胜华. 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8).
[2]张羲珍. 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