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从业现状范文

银行从业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17:38: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银行从业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银行从业现状

篇1

关键词:天津市;金融人才;发展

1 全国银行业发展与从业人员情况

1.1 全国银行业发展情况

2010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稳步增加,资产规模增长较快。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计19.5万个,从业人员30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6万个和20.7万人;资产总额88.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

外资银行稳步发展。年末,全国共有27个省份有外资银行入驻,较上年增加2个省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20%,外资银行资产的94.4%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对外资银行的吸引力增强,西部地区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和机构网点数占比均较上年有所提高。

县域和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合计资产总额突破10万亿元。分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加快发展,同时小额贷款公司迅猛增加。年末,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在内的全国新型农村机构共计3,519家,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1.1.1 各地区存款增长趋稳,企业存款增速回落,存款呈活期化态势。

2010年,全国各地区本外币存款增速趋稳,比上年均有所下降。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速为20%。各地区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趋缓,企业存款增幅回落较多。下半年受物价增长较快、居民理财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储蓄存款增速略有回落,增势总体平稳。受企业贷款增长放缓以及相应的派生存款增幅下降、企业用于生产投资资金增加等因素影响,各地区企业存款增速大幅降低。各地区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总体呈现活期化态势。外币存款余额稳步增加。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度较高,外币存款在本外币各项存款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1.1.2 各地区贷款增速高位回落,信贷结构趋于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0 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高位回落后总体走稳。贷款节奏趋向均衡,往年金融机构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集中投放贷款的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各地区各季度新增贷款占比总体呈“3:3:2:2”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0.2%、59.2%、58.5%和61.0%,与上年相比降幅均超过10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幅度较大。2010 年,各地区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消费贷款保持快速增长。人民币消费贷款增量超过1,000 亿元的4 个省份均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增加最多,为2,212.5 亿元。

1.1.3 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各分行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10 年7 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A+H股公开发行上市,至此,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农业银行各分行深入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甘肃、四川、广西、福建、山东、重庆、吉林、湖北等8家分行扎实推进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此外,8月中国光大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挂牌上市。

1.2 银行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1.2.1 从业人数不断上升,但总量仍显偏少。截至 2010 年底,全国银行系统从业人员规模逾300万人,其中,男性员工约占 55.7%,女性员工约占44.3%。这一数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系统从业人数占当年就业人数的比重仍显偏少,约为 2.68%。这一数字如果与英国的 13.89%、加拿大的 11.57%、美国的 10.19%、法国的 10.05%、德国的 10.12%、日本的 8.25%相比较,就显得十分逊色了。

1.2.2 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总体素质仍然偏低。从学历结构看,银行系统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约占 14%,这一比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银行系统员工本科以上学历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相比,我国银行系统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仍然较低。

1.2.3 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在我国银行系统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员工占总数的 78.2%。其中,拥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 45.4%;拥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 30.4%;而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 1.8%,高技能人才仍显匮乏。

随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积极引入,商业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素质的整体竞争力较之国外金融机构,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企业在实施员工职业素质开发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思维和习惯模式,一些现代金融理念、管理方法在员工职业素质开发过程中表现得还不十分明显。

2 天津市银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篇2

【关键词】金融脱媒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金融创新 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直接金融的发展,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简而言之,金融脱媒就是资金的“体外”循环,或是资金融通的“去中介化”。

我国是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型转轨国家,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长久以来,间接融资一直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商业银行也一直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霸主。但随着近些年来金融脱媒开始在我国金融业崭露头角并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企业愈发青睐于直接投资,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国当前的金融脱媒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金融脱媒趋势长期化;第二,金融脱媒非对称性;第三,金融脱媒多阶段叠加性;第四,金融脱媒向正规金融体制外蔓延。

我国金融脱媒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第二,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第四,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

毋庸置疑,金融脱媒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有利于提高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促进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金融脱媒也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愈发艰难的生存困境,其主要表现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上。

一、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证券市场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逐渐演变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对于贷款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在间接融资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面临贷款业务发展难题。对于存款业务而言,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及负利率的资金环境迫使人们寻找比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更有利可图的投资渠道,由此造成了储蓄存款的大量分流。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可以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前者是主要来源。利息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存贷业务的整体情况。但金融脱媒的深化使得传统的存贷业务不稳定性增强,严重地降低了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可靠性。

三、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基本还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上。然而,伴随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市场风险将日益凸显,商业银行想要健康持续地经营就必须要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满足金融脱媒对风险管理提出的高要求,将风险管理上升至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经营,求胜于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转型。

(一)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努力实现收入多元化。

以存贷业务为主的,过于单一的业务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主动调整业务结构,注重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二)调整银行客户结构,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该在努力维护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加速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积极服务于中小企业。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快改进信贷管理体制,设计和开发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为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向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质服务,实现银企双赢。

银行客户结构多元化、合理化的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要加强,以此来满足控制不同客户群体所含风险的需要。

(三)彻底转变经营理念,逐步转变经营模式。

更新经营理念是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脱媒背景下战略发展的首要问题。商业银行一定要一改过去“重信贷、轻资本”的市场选择经营理念,做到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并驾齐驱。在不断巩固间接融资市场地位的同时,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市场的投资,扩大在直接金融市场上的作用,扮演好“坐市商”的角色。

(四)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

当今的金融市场是一定意义上的买方市场,买方掌握着买卖双方资金交易的主动权。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推进创新战略,加强创新的深度与广度,积极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丰富客户的选择。近些年来,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减轻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渗透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新型理财产品,不仅收益高,而且很人性化,深受客户喜爱。

(五)对内加强人力队伍建设,对外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篇3

[关键词] 无锡市 旅游从业人员 现状 成因分析

一、引言

“十五”期间无锡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发展的各项指标翻了一番,旅游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旅游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无锡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描绘的无锡市旅游业未来五年的蓝图,无锡旅游业进入了科学、和谐、稳步的发展时代。

旅游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无锡市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大力开发旅游人才资源,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素质,对于促进无锡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无锡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旅游强市和实现“三大跨越”目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为《无锡市旅游人才“十一五”发展规划》(横向课题)的成果之一,笔者参与了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工作。2006年11月份至2007年2月,课题组对无锡市92家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66家旅行社,15家旅游景区景点、12家旅游推销商店、7家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形成了一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即为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和相应现状分析的依据。

二、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现状评价

“十五”期间,无锡市旅游大力发展推动了旅游人才规模迅速发展和质量稳步提升,旅游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无锡市共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1.5万,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直接从业人员中包括了旅游核心从业人员和具有旅游特征从业人员,110万间接从业人员是由旅游业带来的具有旅游经济特征的从业人员。通过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无锡市直接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见表1。

依据抽样调查报告的相关统计数据,笔者就无锡市当前从业人员的现状得出以下评价结论:

1.从业人员的地域开放性程度较高,地区之间流动性较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非常住人口(即外来打工人员)占21%,其中酒店的非常住人口从业人员达到29%。非常住人口来自江苏省内其他城市的占60%,来自江苏省外的占40%。

2.从业人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旅游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以40岁~50岁中老年层次为主,占41%左右;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以30岁~40岁中青年层次为主,占37%左右;一般员工的年龄以20岁~30岁年轻阶层为主,占44%左右。平均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比例占到75%。

3.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或培训)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无锡市旅行社新员工受职业教育培训达到85%以上,酒店业新员工职业培训的比例在60%以上。

4.从业人员流动速度较快。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十五”期间年平均递增率达到32%,而流失率达到20%。其中,自动离职成为流动的主要形式,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总流动人数的59.5%(表2),值得关注。

5.旅游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层次不高。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无锡市旅游行业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分布较广泛,低到初中文化,高到研究生文化,其中以大专文化为多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40%左右,高层管理者的总体文化层次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以初中(中专)和高中文化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所占比例高86%左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普通高校大专教育和职业类教育,本科旅游专业与非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基本持平。

6.员工对旅游行业的认同度不高。抽样调查显示,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有56%的员工认为企业发展前景一般,43%认为说不定,与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一致。造成了员工队伍不稳定。

7.旅游企业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培训经费占营业额0.1%及以下的占到63%。旅游企业忽视了员工继续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以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43%左右。而输出培训和国外短期培训的比例较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为12%左右;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以本企业岗位适应性培训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66%左右。其他类型尤其是高级培训形式比例较低。

8.旅游管理队伍缺乏“领军”人才。现有中高级经营管理队伍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倾向明显,无锡市的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还未形成,高层管理人员短缺。

9.员工的薪资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其在管理阶层中的地位刚好成对应趋势,且差别很大。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普遍较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月薪3000元以上的占28%左右;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平均收入普遍较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月薪低于1500元的占85%左右,月薪低于1000元的占54%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层管理者中也出现了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现象,而在普通员工中也不乏月薪高于4000元的高收入者,主要以酒店的厨师和旅行社的导游为主,具有典型的行业工种的特殊性。但是总体无锡旅游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较其他行业较低。

10.员工技术优势不明显。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职称与其在管理阶层中的地位刚好成对应趋势,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的职称普遍较高,以专业高级职称和高级技师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31%左右;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职称普遍较低,以初级工和中级工为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72%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层管理者中,也存在一部分初级工,职称偏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占22%左右。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占员工队伍的0.3%,有初级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占员工总数的18.4%。

三、当前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传统观念制约了旅游业发展。传统的观念在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有所偏见,这种偏见继而引发了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过程理解上的偏见,从而形成了对旅游行业的行业偏见和职业歧视,并在旅游行业和非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这种不利于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观念有着深层次的传统文化背景,与我国旅游行业历史和现代旅游行业建立时间不长密切相关。

2.薪资制度存在不和谐因素。合理的行业薪资体系是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无锡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薪资体系存在低收入群体化、薪资政策不合理,分配体制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济缺乏、非理性的市场恶性竞争、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等。

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效应;金融服务业;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F72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89-03

[作者简介]杨芳(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2E042。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2012年,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省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21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中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但与浙江省相比,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仍较缓慢,因此分析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的现状,研究相应对策,对于缩小与浙江省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集聚现状

(一)银行业集聚现状

截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银行业规模不断壮大,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建设不断加快,机构总数 6484个,从业人员 113943人,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明显增加,达235018亿元,同比增长 222%;实现净利润 2547 亿元,同比增加 416 亿元。2012年5月汇丰银行入驻哈尔滨后,哈尔滨外资银行数量达到6家。此外村镇银行继续呈现快速扩张势头,2012年新增 5 家,金融服务体系已覆盖全省城乡。

(二)证券业集聚现状

2012 年,黑龙江省证券业运行平稳,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完善,市场主体经营实力进一步提升,但整体盈利能力减弱。全省共计31 家A 股上市公司,同比增加 1 家,总市值 15925亿元,同比增长 146%。全省共计 136 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同比增加5 家;从业人员共计 4739人,同比增加 839 人;230 万户投资者开户,同比增加 10 万户。

(三)保险业集聚现状

2012 年,黑龙江省保险业稳步增长,市场秩序持续向好,保险渗透率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涉农保险业务积极推进。省级以上保险公司机构 39 家,分支机构 2455 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3442 亿元,同比增长83%;保险深度 25%,保险密度 8976 元。全省农业保险增长较快。2012年全省农业险实现保费收入 222 亿元,同比增长 351%,高于上年同期 178 个百分点。

二、浙江省金融服务业集聚现状

(一)银行业集聚现状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2%,全年新设7家法人金融机构(见表2)。大型商业银行在浙江的分支机构改革创新工作有序推进,经营业绩稳步提高。邮储银行改革持续深化,启动改革36家二类支行,12家正式开业。农村商业银行开业8家,外资银行地域布局不断优化,澳新、华侨两家外资银行分别落户杭州和绍兴,外资银行总数达到33家。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财务公司获得批准成立。

(二)证券业集聚现状

截至2012年底,受国内资本市场影响,浙江省证券市场交易萎缩,期货经营机构业务发展总体平稳。全省有3家法人证券公司,385家证券营业部,4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经营机构全年累计交易额89万亿元,实现利润163亿元。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额392万亿元,实现利润80亿元,同比增长224%。

(三)保险业集聚现状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保险业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共有112家各类保险机构,187万从业人员,新增3家保险市场主体。保险机构、中介机构、行业社团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更趋成熟。全省保险公司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55%,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0%。财产险公司利润总额达到23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

三、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集聚与浙江省比较存在的差距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集聚度不高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决定着经济的兴衰。黑龙江省受地理位置制约,金融服务业起步较晚,缺少金融集聚区,主要依靠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营业部、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保险机构在城市及周边较小范围内集聚,集聚程度不高。

而浙江省金融集聚区已具一定规模,已拥有杭州庆春路和延安路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区、钱江新城金融服务业集聚区、温州金融集聚区、台州市金融集聚区等。例如台州市金融集聚区目前已投资38亿元,117家企业入驻,从业人员近万人。预计2015年,台州市金融集聚区辖区内金融机构数量将达到155家,其中包括30家银行,65家保险机构,10家证券机构,其他金融机构50家。金融集聚区覆盖面广,有利于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加快资金、人才的集聚,促进就业、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乘数”效应。

(二)金融机构数量少,结构单一

从表1可以看到,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中大型商业银行机构2162个,从业人员55817人,资产总额达93653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只有91个,从业人员2953人,资产总额17422亿元,外资银行6个,资产总额为366亿元。

从表2可以看到,浙江省金融机构中大型商业银行机构达3866个,从业人员91029人,资产总额达346328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有623个,从业人员27289人,资产总额185787亿元;外资银行33个,资产总额达3082亿元。

与浙江省相比,黑龙江省金融机构结构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相对较少,这就导致金融集聚中公司治理功能发挥不到位,内部管理效率低下,银行经营成本上升,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四、缩小黑龙江省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金融机构集聚度

从表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金融机构数量远低于浙江省,金融机构集聚规模落后,黑龙江省必须加速金融机构集聚,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此应根据黑龙江省自身经济发展特色,结合农业大省的特点,增设金融机构网点,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入驻,提升金融机构集聚度,促进金融集聚区建设。

(二)加强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混业经营与集团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产品及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已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缺乏,制约了黑龙江省金融业整体发展质量,对金融产业的集聚和金融服务产品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阻碍。因此,要加大对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三)加快金融中心建设

作为省会哈尔滨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应积极推进哈尔滨市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进一步加快金融集聚进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将有利于健全和完善黑龙江省金融体系,提高黑龙江省金融集聚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早日建成具有标志性的金融集聚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影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现状研究[J]北方经贸,2013(5)

篇5

【关键词】村镇银行 经营现状 对策建议

一、山东省村镇银行机构人员情况

(一)机构设立情况

2008年11月,山东省首家村镇银行寿光张农商村镇银行挂牌开业。2012年末,山东省辖内的村镇银行达到52家,注册资本总额达人民币325070万元,平均注册资本额6251万元,其中注册资本额在10000万元以上(含10000万元)的村镇银行11家,注册资本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8家,注册资本额最低的2000万元。截至2012年末,山东省17个市除聊城外,各市都已设立村镇银行,绝大多数没有设立分支机构,服务范围有限。

(二)从业人员情况

山东省2011年度34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022人,平均每家村镇银行30人。从业人员数量最少的村镇银行只有20名员工,充分体现了村镇银行属于小银行的典型特点。本文对6家样本村镇银行195名员工的年龄、学历和从业来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员工年龄结构分析,在20—25岁的104人、占比53.33%,26—30岁的59人。从员工来源结构分析,大学毕业生91人、占比46.67%,企业财务人员等46人、占比23.59%,银行机构人员58人、占比29.74%。从员工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学历154人,专科学历32人,硕士研究生9人,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较高。

二、山东省村镇银行业务情况分析

(一)存款组织情况

2011年,山东省32家村镇银行各类存款余额人民币704019万元,较2010年增加438123万元,平均每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2亿元。2011年,菏泽市的3家村镇银行平均存款规模6215万元,德州1家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5755.6万元,远低于平均存款规模,其中既有吸收存款能力弱也与当地金融资源不足有关。济南章丘齐鲁村镇银行开业时间较短,存款余额2619万元。总的来看,山东省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少数经济水平较低地市的村镇银行吸收存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贷款发放情况

山东省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逐年加大,2011年贷款余额533593.35万元,较2010年增加351061.15万元。2011年度山东省平均每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16674.79万元。

2011年山东省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为75.79%,已经达到了贷款投放规模的最高上限。山东各地市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不均衡,存贷比最高的103.31%,最低的只有19.98%。青岛、烟台、潍坊以及日照4个市村镇银行严重超存贷比,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其中,村镇银行存贷比在50%以下的主要集中在山东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贷比最低的淄博沂源博商村镇银行19.98%,除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外,主要原因是当年开业时间较短。

(三)业务种类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品种相对单一,只有简单的存款、贷款等基本业务品种,服务功能不完善,吸引客户能力有限。信贷业务则主要是农户个人贷款、个体工商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等,缺乏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和村镇银行特点的贷款业务品种。同时,村镇银行没有开展银行卡业务,更未设立便捷的 ATM 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的便利程度。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受限制,存款稳定性差

当前,村镇银行在当地广大群众中的信誉度不高,同时面临同行业竞争对手众多,导致客户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导致村镇银行的存款及存款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严重障碍。截至2011年末,山东省辖内34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0.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6.01亿元,占比仅22.74%。反映出,村镇银行存款结构不合理,吸收储蓄存款的难度较大。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主要为企业流动资金、个人活期存款资金,流动性存款占比较高,存款稳定性差,少数地市的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仅占各项存款5%左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结算手段不畅,业务创新不足

一是村镇银行的结算手段落后于其他银行机构,支付结算渠道狭窄,无法实现异地支取,不能满足客户即时支付结算的服务需求;二是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差别化贷款业务;三是中间业务等新业务开展缓慢,业务品种和业务创新存在不足。

(三)员工从业能力有待提高

从分析情况看,村镇银行员工总体素质不错,但大多数员工从事银行业时间较短,欠缺从业经验和实际业务操作知识。村镇银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和后备人才体系,特别是重要岗位缺乏人员,过度依赖发起行的少数业务骨干,员工整体从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建议

(一)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公信度

村镇银行要通过建立精品网点来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等措施,逐步获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一是营造整洁的营业场所环境,提升村镇银行的正规银行形象;二是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三是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实现扩大村镇银行的社会影响的目的。

(二)创新业务品种,扩展业务市场

一是实现产品多样化,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创新适合当地情况的贷款模式,科学划分客户群体,并有针对性地开发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开展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各类金融服务,设计适合当地特点的金融产品;二是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办并拓展中间业务,丰富服务产品种类,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村镇银行营业收入结构,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强化员工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等综合能力;二是引进优秀人才,从社会上招聘具有金融机构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逐步提高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三是留住人才,通过培养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员工树立视事业如家园的信念,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让员工享受到实实在在在的物质优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