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7:3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皮肤管理理论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信息披露 政府管制 理论依据 现实路径
建立有效可行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非营利组织信息的透明度,是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和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中,信息披露首先选择自愿性,这是组织的非营利和公益属性决定的。然而,披露成本的存在和决策层的激励不足,会导致自愿性披露受阻,为了保护捐赠人和受益对象的利益,监管者的管制成了信息披露的保障。所谓政府管制,就是政府行政机关以强制力为后盾对被管制者活动进行管理和限制。具体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管制,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等进行强制性规定,对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惩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等一系列活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政府管制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路径。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政府管制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是指一个人对其进行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机会的一类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所有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无需付出代价,公共产品的供给方无法将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正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使得公共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公共产品,因为得不到相应的费用补偿,故他们对满足公共产品需求的供应缺乏积极性。公共产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总是供不应求,因此,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实施管制和保护。
非营利组织相关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当非营利组织的信息公布以后,现实的、潜在的利益相关者等,均可免费获取相关信息,并享受其带来的相关利益;而且某个用户对信息的使用并不会降低其他用户对其使用的效用。由于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非营利组织的最优选择是少花钱、少披露,缺乏向外部进行充分、有效信息披露的动力。这样就使得非营利组织信息和其他任何公共物品一样,会产生供应不足的现象,从而引起市场失灵。为解决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不充分问题,对其信息披露进行管制是不得不考虑的措施。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按照现代契约理论,企业被认为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合,契约的关系人如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债务人等被假设为理性人,投资者(委托人)将资产委托给管理者(人)经营。在这种契约关系下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委托人与人利益的不一致性,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会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而委托人处于企业外部,并不直接参与组织的日常经营,所以他们很难监督管理者。从契约关系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管理者没有主动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动机,相反的,他们更乐意保持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是不一样的,两者存在着利益冲突。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
对于非营利组织,也可视为一组正式和非正式契约的组合:捐赠者、会员等作为契约的缔结方,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层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为了防止组织内部“偷懒”和“贪污”等行为的发生,外界的资金提供者在与管理层达成的协议中会要求其生产并披露会计等相关信息,尽管这种信息不以净收益等指标为重点。与企业类似,虽然原则上应为信息生产直接订立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不同缔约方的信息偏好不同,很难达成一致的协议,即使可行,也会因谈判成本太高而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政府加强管制,以准则的形式来规范能满足大多数外部信息需求的信息披露行为便成为必要。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日益扩大,这种日益扩大的差别意味着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处于市场信息的非对称分布之中,亦即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而在交易双方占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为了自身利益,就有可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隐瞒相关信息,选择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从而发生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两个核心内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逆向选择又称为不利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相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藏相关信息,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行为。
为解决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委托人有两种方法:一是委托人本人或者委托人的代表对人进行信息搜集并评价。这种方式存在两大困难:面临专业知识门槛的问题;面临时间精力有限的问题。所以,解决委托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披露管制就有了出现的必要。而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它降低了监督的交易费用,因而又使得它有了存在的可能。二是加强信息披露管制也可以制止由于信息披露的垄断性而带来的信息质量低劣的弊端。
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样存在于非营利组织中,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所掌握的信息远远要多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掌握的信息,而且利益相关者很难发现管理者是否存在欺骗行为,从而使管理者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并依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及项目资助。显然,管理者的偏好与理事会的偏好、利益相关者的偏好之间肯定存在不一致性,这最终会导致公益资源的浪费,降低公益事业的效率。因而,通过加强信息披露管制,强制要求非营利组织进行信息披露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信息的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政府管制的现实路径
(一)制定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管制的法律规范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管制的法律规范是政府管制机关为了提高组织运营过程中的透明度,规范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行为而进行管理、监督所依据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一套针对本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管制的法律规范,最健全的是美国,如《示范非营利法人》、《统一非法人非营利社团法》、《联邦税收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等,分别从不同层次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所规定。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主要有:《民办教育促进法》、《会计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社会团体年度检查暂行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办法》、《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等。这些法律规范涉及到信息披露的基本对象、基本程序、基本内容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转贴于
当然,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大多都是原则性的规定,不够完善和具体,缺少具体配套制度,实际操作性也不强,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直接披露非营利组织相关信息
政府管制机关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通过制定并执行法律法规强制要求非营利组织公布信息,还会将对非营利组织的检查等情况进行披露,从而保证非营利组织的信息供给。这一点在法律规范文件上也有规定,如《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规定:完成年度检查后,登记管理机关向社会公告年度检查结果,并向业务主管单位通报(第十二条)。政府管制机关披露的信息包括宏观层面信息与微观层面信息。宏观层面信息主要是指非营利组织总体或部分总体情况的信息;微观信息是指每个非营利组织的年度报告、年检结果等信息。
在政府直接披露信息过程中,所披露信息的内容和力度是必须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就目前状况看,我国政府管制机关除了注重财务信息披露,更应注重非财务信息披露,同时对非营利组织信息直接披露的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分析与评价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质量
信息披露的质量是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质量,信息披露就只能是走形式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质量的分析与评价是政府管制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政府管制机关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可以依据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标准来进行。从定量(或数量)标准来看,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应该是充分披露、持续披露、有限度地扩展披露。从定性方面来看,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应尽量达到及时、有用、可靠、可理解等要求。
从我国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上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标准制度主要蕴含于年检制度之中。因此,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质量的基本要求就是对非营利组织年度检查的基本要求。尽管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年检的内容、程序的规定体现了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等基本要求,但这些法规和规章大都没有在法条中作明文表述,或者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因此,我国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四)惩罚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违规行为
作为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和维护者,政府管制机关可以通过法规、制度的制定、实施来影响与决定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过程中行为模式的选择。基于中国国情,在非营利组织相关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政府应当设定严格的和可实施的惩罚机制,严厉惩罚信息不透明的组织。事实上,这样才可以使得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向规范行为转变。
对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是以规范与完善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法律责任为前提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三种方式,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完整的法律责任制度。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完善的重点应为补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当非营利组织提供报告中的文件因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或者及时性,而给国家、捐助人、受益人等主体利益造成损失的,非营利组织及其主管、直接负责人员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此外,为了加大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的造假成本,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对信息造假者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直接负责人施以刑事责任,以打击和遏制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等犯罪行为,维护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秩序。
参考文献
1.陈岳堂.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及其治理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护理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序、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等。同时,有关临床实践和健康服务的护理研究论文显著增多,加之护士掌握了计算机文献的检索方法,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循证护理的发展。近几年来,循证护理观念在护理领域逐步兴起。如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一项研究应用模式(OMRU),旨在针对压疮问题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实证;英国的McInnes等系统地提出了治疗腿部压疮的RCN循证护理指南;美国的Rasmussen应用循证护理实践模式成功地探索了胸痛的最佳管理方法。
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内涵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它包含了3个要素:(1)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2)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3)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护理学科才能进步。
循证护理的实践程序
循证护理模式包括4个连续的过程:循证问题(evidencetriggered)、循证支持(evidencesupported)、循证观察(evidenceobserved)、循证应用(evidencebased)。从护理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循证护理模式比全面质量改进(totalqualityimprove-ment)的模式意义更深远。EBN模式针对在护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寻找最佳的护理行为,再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评价它能否取得最佳成效,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如此循环,不断地上升,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循证护理对护理学发展的影响
1·循征护理理念融入现代护理是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护理理念是护理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1]。传统护理是以个人经验为主,强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临床经验为指导。而循证护理是以客观证据为主,强调以临床护理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循证护理理念融入现代护理是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循证意识,不仅注重护理技术的提高,更应通过客观证据发现并提出病人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利用循证护理的现有成果,积极开展循证护理的应用研究,为病人健康服务提供最佳和有利可行的“证据”。循证护理是一种观念,应渗透到护理的各个领域。传统护理阻碍了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护理决策的行为方式,护理人员只有树立了循证护理理念和意识,才能在护理实践中,始终学习循证护理基础理论,改变个人习惯和行为,投身于循证护理临床研究,用最有力、最可靠的护理证据为病人提供最佳的健康服务。
2.循证护理充实、丰富并促进现代护理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护理学是以自已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模式,作为护理实践的基础和指导思想。循证护理是现代护理领域新兴发展的临床护理模式,具有广阔的外延,所提供的实证是科研结果、专家经验以及病人意见的综合体,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动态性,并注重终末质量评审,它的诞生为临床确认和解决健康问题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并促进现代护理理论的发展。
3.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证明了护理对健康保健的独特贡献,并支持护理人员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权威和自治。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为依据,为临床实践制订指南,改变了临床护士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加拿大多伦多医院的Simp-son强调,护理研究者与实践者应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护理人员参与循证护理有利于:(1)鼓励护士参与医疗干预。(2)发现护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3)发展并使用标准语言来描述问题、干预和结果。将护理问题与循证护理有机结合,可在医护合作问题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对疼痛、脱水、失禁、生活状况改变、移动障碍、知识缺乏、焦虑、皮肤完整性受损等问题的处理。我国的护理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经验,开展“实证为基础的护理”,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科学的整理、系统的应用,对提高护理学术水平、临床护理质量、护理实践的科学性、护理服务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循证护理使护理管理发生变革。21世纪的医院,无论从组织、经营、服务方法和范围均将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临床护理管理,仅凭经验去应对,远远不能满足服务对象和时代要求,循证护理注重以“实证为依据”的科学管理,管理者必须接受循证护理继续管理教育,系统进行循证护理管理理论、信息、方法、科研、教育等学科的学习,用循证护理管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管理实践[2]。英国利物浦大学的Caine和Kenrick护理管理者促进循证护理的角色研究中,通过对临床护理管理者在预算分配、目标和政策制订等方面的调查表明,临床护理管理者如果试图用职位和组织权威来促进循证护理的实践必将面临着失败。
5·循证护理使现代护理教育面临新挑战。
(1)护理教育理念的挑战。循证护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它的兴起促使护理教育者本身需要反思。首先,在护理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里,有多少是有确切的基础研究和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系统分析的结论?其次,临床护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循证的临床思维方法,主动研究性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将传授护理实践中的临床经验与循证护理和临床证据结合起来,培养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循证护理观;第三,学校护理教师应积极主动接受循证护理教育,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中最新的科学论证,传授给护生,要求护理教师首先应树立循证护理教育理念,有责任在护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临床护理问题从循证护理中来,回循证护理找答案”的科学思维态度与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护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建立,在教与学的决策中,应使学生转变观念,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对现存的实践模式寻求实证,积极思考,勇于探讨,在将来的护理实践中不断改进护理质量。
(2)护理教育实践的挑战。循证护理要求临床护理工作者运用循证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护理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文化、教育、经历、宗教、语言及生活等方面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对不同国家、不同医院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人际交往惯例的差异,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思维和行动上实现一元到多元的转换[3]。现代护理教育者理应在这种日趋多元化,日趋全球化的格局下,搭建多元化护理教育平台,对护生进行多元化护理(transculturainursing,TCN)理论教育,形成多元化护理教学与实践体系[4]。培养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从护理角度出发,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习俗禁忌、、饮食习惯、健康观念、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及常用护理手段[5]予以循证护理科学证据,实施多元化护理,使循证护理与多元化护理在护理实践中得以应用,摆脱旧的护理观念,成为人类健康维护、教育、组织和实践方面的专家,从而有利于促进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总结危机管理在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体会。回顾性分析258例外出检查的危重新生儿出现危机事件的原因,提出危机管理的方法,即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等。经过两年危机管理的实践,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关键词:
新生儿;危机管理;安全管理;外出检查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新生儿尤其是危重新生儿住院期间,需到辅助科室行相关检查,对需要持续监护或生命体征维持的危重新生儿来说,从病房转运到检查科室并接受检查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或发生不安全事件。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并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分析,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规划、调整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减少和避免危机因素带来的威胁[1-2]。本院新生儿科自2013年初将危机管理应用在新生儿外出检查的安全管理中,通过危机前的预防及控制进行管理,两年来在安全、质量和护患关系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新生儿外出检查危机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外出检查的258例危重新生儿,原发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外出检查过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2例、呼吸暂停6例、呕吐5例、低体温26例、镇静无效12例、设备物品故障4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原因分析。
1.1.1患儿因素
新生儿由于刚脱离母体,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呼吸、循环、体温等尚不稳定,病情危重,变化快,随时有生命危险,而且同时做多项检查(如CT、MRI、彩超、脑电图、胃肠道钡餐等),需要辗转多个科室,而这些检查又多要求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下才能完成。因此,新生儿外出检查对镇静的需求也显著增加,然而新生儿脏器功能不完善,镇静药物易在体内蓄积,产生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发生[3]。
1.1.2疾病因素
外出检查新生儿原发疾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由于病情危重、复杂且进展迅速,易在检查过程中出现面色紫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口鼻腔分泌物所致的呼吸道堵塞、呼吸心搏骤停、低体温等危机表现。
1.1.3护士因素
转运护士的资格和能力是确保转运成功的基础[4]。本科室护士的平均年龄为28岁,护龄在3年以下的占40%,护士普遍年轻,经验不足,预见性差,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缺乏或急救技术不熟练,同时法律观念淡薄,不了解“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护理工作稍有疏忽或沟通不到位,极有可能诱发危机。外出检查前护士未与相关检查科室、途经电梯及护送工人沟通协调,导致患儿等候时间过长,或镇静超时失效,结果未顺利完成检查。
1.1.4设备物品因素
由于在转运途中一般用氧气袋供氧,流量调节欠准确,另外由于对转运患儿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未多准备氧气袋,都可造成氧气供给不足导致患儿出现经皮氧饱和度(SpO2)下降。由于危重患儿带有各种仪器如呼吸机、微泵注射仪、便携式氧饱和仪等,在转运途中无交流电,只能依靠仪器中的内置电池供电,内置电池供电量不足而导致仪器低电压报警。另外,护士对患儿检查可能出现的危机预见性不够,未携带所需使用的药品和物品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
1.2危机管理的方法
1.2.1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
科室组织开展专门的危机培训课程,要求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树立危机意识。设置的课程包括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处理危机的方法等。同时告知护理人员尽管危机很难预测,但大多数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预兆、有过程的,并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来强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5]。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警讯事件与案例剖析,不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1.2.2建立危机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和护理制度是保障危机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6]。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分工到位,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对科室潜在的危机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制定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制度及护理应急预案,如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窒息、低体温、意外拔管、停氧、停电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理预案,患儿家属投诉处理预案等。
1.2.3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
对3年以下护理人员重点培训窒息复苏、心肺复苏等各种急救技能,开展各种急救仪器、急救药物使用的培训与考核。定期进行各种患儿转运途中发生意外的应急模拟演练,当场点评,通过案例的学习与分享,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外出检查安全隐患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增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新生儿科专科特点及疾病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并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及前瞻性预防危机发生能力的提高。
1.2.4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
1.2.4.1准确评估病情
危重新生儿病情凶险、变化快。严格遵循“转运前尽可能使患儿病情达到最佳稳定状态”这一基本原则[7]。护理人员在转送前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着重评估呼吸、循环系统,预见性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针对性给予吸痰、胃肠减压、扩肛、镇静止惊、止血、保暖、纠酸等相应的处理。需气管插管者,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并妥善固定;必要时抽吸净胃内容物,防止转运途中因呕吐而窒息。使用静脉留置针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便于转运途中静脉输液和抢救用药,对需要安静睡眠状态检查者按医嘱使用镇静剂诱导入睡,动态监测心电和SpO2。
1.2.4.2转运人员配备
为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转运护理人员必须由具有新生儿抢救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以使对新生儿病情有正确估计,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认识,并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与预防措施。
1.2.4.3转运设备物品的配备
抢救仪器由专人负责,定时充电、班班检查,保证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估计检查所需时间,备足氧气袋供氧、连接便携式监护仪监护,携带简易呼吸气囊及便携式的急救箱备用,内置相应的急救用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抢救药品,注射器和吸痰管等。
1.2.4.4鼓励家长陪同
通知患儿家长,向家长交代患儿病情、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途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取得患儿家长最大的理解和配合,并陪同完成检查。
1.2.4.5与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
外出检查前与各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包括检查科室相应人员及科室的相应准备、沿途各关口(如电梯等),以减少患儿在转运途中不必要的等待。告知检查科室患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镇静效果等,需要准备的抢救药物和仪器,并应配备氧气筒和足够多的电插座以备仪器使用;冬春季节通知检查科室先开空调预热,保持室内足够的温度,避免在检查过程中松衣被而受凉。
1.2.5转运过程的处理与救护
1.2.5.1安置合适
视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呼吸道分泌物多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时误吸,病情稳定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搬动患儿时注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轻震荡。
1.2.5.2呼吸道管理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儿SpO2变化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防止气管堵塞、气胸等异常情况发生。
1.2.5.3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当环境温度较低,保温措施不全时极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可引起患儿皮肤硬肿,还可使其体内各重要脏器组织损伤,甚至死亡。为了减少患儿低体温的发生,转运途中可使用棉被包裹患儿,由家长或护理人员抱于怀中取暖。
1.2.5.4病情观察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新生儿肤色,因其可综合反映呼吸、心搏和周围循环状况。尽管检查前已清理呼吸道,但在途中仍有可能出现呕吐致呼吸道堵塞,一旦出现,立即以纱布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或吸痰,窒息者按窒息复苏处理,予托背、拍打足底刺激患儿,如患儿出现口唇紫绀、呼吸困难、SpO2下降,予皮囊加压给氧;心率<60次/min,予正压人工呼吸同时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就地处理后如需进一步复苏应立即返回病房,做好进一步抢救工作,恢复正常后安慰患儿家长,稳定紧张情绪。
2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将危机管理方法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进行事前的预防和控制,期间共有362例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发生呼吸暂停1例、呕吐2例、低体温5例、镇静无效2例,未发生新生儿窒息及设备物品故障,危机管理后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3体会
危重新生儿的检查过程是一个连续监护和治疗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外出检查制度和流程,降低风险的发生率[8-9]。充分做好转送前的评估和准备、途中监测和必要的处理以及急救是确保危重患儿安全转运和成功检查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好以上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安全、顺利地完成各项检查。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是为应对各种危机情景进行的正确决策的动态调整,以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9]。而化解危机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要使危机管理更加完善,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本院新生儿科将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到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历练了护士预防危机的能力,也减少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作者:朱惠仙 林美玉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洪燕玲,叶丽君,季双美.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96-98.
[2]胡祝红,罗艳,叶会玲.危机管理理论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3):264-266.
[3]金立红,陈煜.儿科镇静的安全问题[J].麻醉与监护论坛,2011,18(5):390-393.
[4]万玲燕,潘丽慧,刘寅素.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4):332-333.
[5]夏欣蓉,宋云平.危机管理在老干部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杂志,2011,23(4):210-211.
[6]黄文祥.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药物与人,2014,6(9):258.
[7]金汉珍,黄德泯.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3-147.
【关键词】产房;高风险因素;评估;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34-02
产房是医疗单位高风险区域之一,关系着母婴的安全。产房是进行产程观察和助产的场所,在产程观察过程中,对产程进展的判断和处理需要由助产士来完成,这就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在产房护理管理中,要让助产士提高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为此,我们在产房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理论,把护理安全纳入目标管理,以保证产房护理质量和母婴的安全,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就产房高风险因素评估和几点对策分述如下。
1 产房高风险因素评估
1.1 组织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操作规范不健全。领导重视不够,未实行三级垂直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应急预案不完善,无应急预案演练;助产士及产科护士素质差异大,使助产技术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增加了风险。护理安全培训不够,对未发生的安全隐患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1.2 环境的风险因素。产房的位置不当,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室内壁表面和地面不光滑,墙角为直角,不便于清洁,容易储菌;产房内三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之间无明显标志,洁、污物品共通道,易引起交叉污染。探视陪护人员多,床位周转快、医生消毒隔离意识淡漠。
1.3 护理人员因素
1.3.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在护理过程中忽视危机因素和潜在的隐患,易引发护患之间冲突和纠纷。助产士重视产妇母子安全的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具有法律效应的护理记录重视不够,抢救后记录不完整。不了解患者享有的知情权,未能详尽告知义务。危险时段无安全警示标志:患者跌倒、摔伤,从而引发纠纷。
1.3.2 服务态度问题。由于护理人员每天接受产痛的刺激和繁忙的工作,情绪极易激惹,加上产妇家属的不配合等因素,因服务态度而引起医患矛盾。在产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全程、全方位的陪护,同时满足产妇及婴儿两类高危人群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这种长期疲劳的心理,也使护士助产士产生不耐烦的心理。
1.3.3 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说话随便。对仪器的操作不规范,药品混放、无明显标识,抢救药品用后未及时补充。让产妇心理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
1.3.4 理论知识缺乏 、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因护理知识欠缺和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配合接生医生;二是低年资助产士操作技术不熟练出现会阴Ⅲ度撕裂、产后出血、新生儿产伤的风险。三是严重并发症不可预见性,如脐带脱垂、羊水栓塞等严重危及母子生命的紧急情况,助产士对突发事件缺乏处理经验和充足准备,无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处理,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时机。四是不按时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医院未安排进修学习。
1.3.5 工作细节不到位,不遵守操作常规,护理操作程序不规范。产妇情况瞬息万变,难以预料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注重工作细节,检查到位。尤其在节假日或夜间值班人员少,工作量大,容易出现忽略工作细节。如胎盘检查不仔细,使部分胎盘残留宫腔,阴道填塞纱布,没有留尾条,缝合完毕不做肛查,忘记取出纱布,产后不按护理常规观察宫缩及膀胱充盈情况,造成产后出血。这些都增加了产妇的痛苦,使产妇和家属不满,引发纠纷。
1.3.6 护士、助产士心理因素。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这给她们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工作效率降低,使患者不满意,容易引起纠纷。
1.3.7 职业防护意识差。产科工作的特殊性,急诊病人多,血、羊水、体液接触机率大,职业防护意识不强。医院和科室未进行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助产士未及时参加培训、考核。
1.4 临床带教存在的风险。实习生管理不善,在无指挥状态下工作。无实习生带教计划,带教老师不合格,未定期进行授课、操作示范、考核、反馈。
1.5 医疗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 医疗设施不安全,卫生间无坐便器,无防滑垫、无应急按铃。平时不注意检查仪器设备的完好性,使用中出现问题,如胎心监护仪出现故障、新生儿吸痰器、复苏囊出现故障没能及时检修等。
1.6 产妇及家属风险。产妇就医行为:未建CPU卡、未做正规产检、隐瞒病史、孕产史。院内感染的发生:家庭产房频繁的换人、家属不遵守医院规定。产妇及家属过度维权:产妇及家属对产房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出现病情变化以后,尽管在入室时助产人员与其沟通,向其告知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产妇和家属仍然很难和医护人员达成共识,引起医疗护理纠纷。
2 产房高风险因素的护理对策
2.1 领导高度重视,建立护理风险管理体系。调整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成立三级质控网:业务院长、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护士),每周一反馈护理隐患及不良事件,每月总结,每季度全科讨论、分析,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同时医院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惠的经济待遇,通过理论考核和面试,择优录取助产士、护士到我院上班,及时补充了人员缺编问题,助产士由2011年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14人。
2.2 重新规划布局。我院产房设计不够合理,于2010年底在筹建康复病房楼时,通过专家论证、规划、设计筹建了新的产房和新生儿沐浴室,于2012年8月投入使用,产房自成一区,新的产房设计更合理、现代化,管理实行“手术室式”的管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孕产妇。
2.3 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护理风险意识。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助产士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制定护理安全培训既高度重视已经发生的事件,对未发生的安全隐患也引起了足够重视,对发生的案例及预警案例进行分析。特别重视对预警案例的分析,对低年资助产士、护士的前馈控制,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将护理不良事件杜绝在萌芽状态[1]。让每位护理人员都有风险防范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认真执行护理操作规程,避免风险发生。对工作中发生的护理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对目前产房工作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
2.4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产房是高风险的工作,产房护士的责任心和道德修养对护理风险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护士长要经常强化护理人员及助产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以护士行为准则检查约束助产士的护理工作,激发助产士强烈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改善服务态度,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纠纷。
2.5 修订护理常规,优化操作流程。护理常规是解决护理纠纷的准则,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保障。我们按照卫生部卫生厅制定的护理技术规范要求,修订了产房护理工作常规,从基础护理及专业护理到整体护理,执行整体护理及产房工作流程,并在工作中不断优化流程,注重细节。
2.6 加强护理风险监察。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规章制度来约束护理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产房成立了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和品管圈活动小组,建立征求意见和产后访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护士长跟班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于留言本中;质量控制员搜集助产士的反馈意见,共同参与流程的修改,使其实用性增强。并按PDCA循环做好质量持续改进,保证流程通畅、衔接无缝隙和母婴的安全[3]。让护士从被动工作者转变成实施管理的主动参与者,调动她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4]。每月召开产房工作风险因素讨论会,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以督促管理制度的实施。
2.6.1 新生儿的安全管理。吸痰的压力:100 mmHg ,定期检测并记录;吸痰时间每次≤10秒。辐射台:定期检测辐射台温度,防止新生儿烫伤。断脐:防止利器损伤新生儿。皮肤接触及转运新生儿时:防止摔伤和窒息。新生儿识别:与产妇一起核对新生儿性别、腕带。
2.6.2 明确高危人群,重点病人重点交班。妊娠高血压疾病、早产、高龄初产妇、产后出血、基层转诊产妇;要求较高、特别计较的人、产妇家属是医务人员或从事法律有关的人员及与新闻媒体关联的人群;重男轻女者;所有高危新生儿。产妇:新入院、妊娠合并症、分娩并发症;新生儿:胎儿窘迫、产妇有合并症、新生儿窒息。要做到床床交接和重点病人重点交接,不清不接。护士长每天参加床边交接班。
2.6.3 明确高危时间,高危环节管理。夜间、中午、双休日、节假日、节假日前后、交接班时间及刚上班、临床下班时间是护理纠纷的高发时间。此时段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易发生差错、事故,护士长精心组织,实行APN排班,合理安排班次,新老搭配。牢记风险源自细节,注重护理风险的前瞻控制,加强细节教育,是防范差错事故进行安全护理的有效措施。
2.7 重视感染控制,防止交叉感染:增强无菌观念、无菌技术。产房的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是医院感染防范的重点科室之一,对空气、工作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物体表面的细菌数要严格控制,以达到生物洁净标准。医院、科室组织学习相关的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原则、措施和标准,感染管理控制小组从四个方面进行质控:(1)空气质量管理(2)产房内环境表面和物体消毒(3)无菌物品的检测(4)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监测、进出产房的人员管理。产房医院感染控制监测指标合格。
2.8 护理人员在陪护分娩前,先要了解产妇的基本情况,仔细查阅病历,对乙肝阳性、丙肝阳性、艾滋病及梅毒病毒携带者,安排在感染产室按特殊感染防护处理。
2.9 关爱助产士,排解压力。产房高风险的工作环境给助产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极易形成工作时的紧张状态,所以作为管理者应随时了解助产士的心理状态,关心她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排解她们心中的压力,护士长予以疏导。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为助产士提供贴心而温情的服务,以增强助产士对职业的认同感与对医院的归属感[5]。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协调好各种工作,使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保证产房工作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3 讨论
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增强安全意识,重视法律教育。产房护理安全,直接关系医院和医护人员安全,也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因此我们要转变服务观念,加强对产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法律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与讨论以及专题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产房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懂得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如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要做到依法行护、依法维护,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护理人员。
护理风险存在于产房工作的每个环节,护理风险可以防患于未然。通过把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在产房管理中,加强护理风险意识教育,提高护理风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特别重视对预警案例的分析,增强工作责任感,改善服务态度、服务理念,推行品管圈活动,以实现护理对风险的主动管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降低产房护理缺陷,避免护患纠纷,提高产妇满意度,保证产房护理质量。加强产房护理安全管理,强化专业技术学习,使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防范意识更强,自觉遵章守规,提高产房整体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素质,保证医疗安全。同时通过产后的追踪服务,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连续性,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的自身价值,提升护士及医院的形象,赢得社会的信赖,这对于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产房工作顺利开展及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昌子艳,贾士峰,刘红.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9):50.
[2] 邓小霞,孙红.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若干因素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8):576-577.
[3] 许莲琴,毛燕君,王慧,赵汉美,张婷婷. 肿瘤介入病房护理风险预案的制定及实施效果评价[J]. 护理学杂志,2013 ,28(13):41.
[关键词] 目标管理;医院;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b)-0154-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护理服务的细节和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护理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护理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运行的效率和质量[1]。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本院医院护理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后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2年1月起将目标管理引入医院护理管理体系当中,将本院2012年1~12月实施目标管理后的医院护理管理相关内容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观察组,纳入护理研究的患者共2676例,其中,男1632例、女1044例;年龄10~85岁,平均(46.2±5.8)岁;内科723例,外科493例,妇产科385例,男科327例,儿科298例,皮肤性病科276例,五官科137例,肿瘤科37例。将本院2011年1~12月实施目标管理前的医院护理管理的相关内容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对照组,纳入护理研究的患者共2583例,其中,男1586例,女997例;年龄12~92岁,平均(57.2±6.8)岁;内科558例,外科427例,妇产科387例,男科384例,儿科250例,皮肤性病科286例,五官科233例,肿瘤科58例。两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年龄、所在科室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实施目标管理前,本院在进行医院护理管理过程中均采取“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模式对本院护理资源进行管理。要求护理人员要以“爱心、诚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全心全意地做好护理服务工作。本院自2012年1月后在医院护理管理过程中引入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实施主要包括实施目标管理的前期准备和制订具体的目标管理实施程序两个部分。
1.2.1 实施目标管理的前期准备
1.2.1.1 提高护理人员对目标管理的认识 为了能够保证目标管理的顺利实施,组织护理人员对目标管理相关内容和常识进行学习,提高医院护理人员对目标管理观念、内容和目标的理解程度,就组织护理人员对目标管理的认识进行发言和探讨,从而深化医院护理人员对目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对目标管理的实施理想和实施流程入脑、入心[2]。
1.2.1.2 制订健全的目标管理制度 在制订目标管理制度时,需要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医院的总体目标制订护理部工作目标,护理部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大科护士长,大科护士长分解到各辖区病区护士长,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状,层层有考核,根据目标管理要求制订考核标准,如《科护士长岗位考核标准》、《护士长岗位考核标准》、《临床护理人员岗位考核标准》,每月或每季进行考核1次,年终汇总达标情况,并开展了星级护士、星级护士长、星级科室评比活动[3]。
1.2.2 具体的实施程序
在制订目标管理时,需要以医院的总体发展方向作为目标管理最终的目标,保证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从而获取理想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2.2.1 目标管理制订的原则 在医院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时,需要将实施目标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告知给所有的护理人员,使护理人员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医院实施目标管理的出发点和重要性,让护理人员能够在目标管理的总体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职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科室的运行效率[4]。
1.2.2.2 优质护理内容 为了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在实施目标管理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细化工作职责:实施目标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5],因此,细化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结合护理人员的真实能力和实际情况,对排班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②护理文书规范化: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显示,多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是由于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所导致的,所以,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实现护理文书的统一化、规范化对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是十分重要的[6]。
1.2.2.3 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健全目标管理制度的指导下,还需要为目标管理的实施提供基础的实施条件,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加优质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各个科室和护理人员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确保护理人员能够按照目标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内容对自己的工作行为进行调整和管理,科学地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实现各个科室和护理人员的工作目标[7]。
1.2.2.4 目标考核 结合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护理人员所在科室和所在岗位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丰富激励的内容、渠道和层次,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引入动态管理,实行竞争机制,从而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和护理服务质量[8]。
1.3 观察指标
对本院在实施目标管理前后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住院患者对本院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自本院实施目标管理后,本院的患者投诉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患者对本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较实施目标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标管理是在组织内管理人员与下属在具体和特定的目标上达成协议,并写成书面文件,定期以共同指定的目标为依据来检查和评价目标达到情况的一种管理方法。它通过管理目标的设置来激励组织成员,指导其行为,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目标管理对提高医院护理管理实效性、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本院自实施目标管理后,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在整体上提高了本院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为患者入院治疗期间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增进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建立了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有效降低了投诉发生率,提升了本院的整体形象;同时,目标管理的实施,从根本上对医院的组织体系进行了梳理,强化了岗位管理的实效性,有效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荣,马燕兰,张黎明,等.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分析护士工作绩效的评价要素[J].护理杂志,2010,12(23):349-350.
[2] 陆小英,张玲娟,曹洁,等.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1,12(24):174-175.
[3] 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39.
[4] 贺意辉,徐飞华.目标管理在护士层级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68-69.
[5] 叶志霞,李丽,陆翠玉.军队医院不同层次护士的目标管理初探[J].护理杂志,2000,17(6):35-36.
[6] 张海林,厉晶晶.目标管理在新上岗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108-109.
[7] 卢彩霞,郑芹,叶志霞.目标管理在分层次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1):1051,1056.